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9 09:42: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篇(1)

前言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的一种特殊语言,在化学方程式中蕴涵许多信息,如:化学反应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它是反应可行性的判断依据、辨析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依据。化学方程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些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又为解决化学问题提供了思路。充分发掘化学方程式中的信息要素,能够使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当中结合教学理论,改进教学策略,优化知识结构,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领悟学习化学的思想方法,最终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1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与解析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是它的表象特征。学生必须认识它的具体意义,掌握基本概念,结合具体物质及具体反应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蕴含的意义,从能够而加强理解和记忆。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工具。工具性是它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是:它能够表述规律性化学原理;解释化学现象。人们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量化表达和计算,设计简单化工反应流程等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工具性结合化学反应实用性,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享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化学方程式具有选择的多样性和思维的立体性特征。选择的多样性是指化学反应会随着反应条件(反应物浓度、反应物的量比关系等)的变化结果随之改变,思维的立体性是指化学反应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依据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知识结构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综合、比较及联想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优化思维品质。

化学方程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决定了我们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2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

2.1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意识

在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化学反应能通过反应的现象表现出来,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属性和特征。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环节时,尽可能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逐步深人的进行。教师利用实验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例如:进行铁与氯化铜反应的化学实验。过量的铁粉与氯化铜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金属铜和氯化亚铁;同时,铁粉与剩余的氯化铁溶液反应,把混合溶液全部转化为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此反应过程得到方程式:Fe+CuCl2FeCl2+Cu。由于加入过量的铁粉,所以滤渣中不但有置换出来的铜,还有未反应完的铁;步骤③加入稀盐酸与滤渣中的铁粉反应而除去多余的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得出化学方程式: 2HCl+FeFeCl2+H2。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个过程既符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也起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是高级知识的构建的新课标要求,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2.2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逻辑分析意识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为载体,配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促使学生形成基本逻辑方式的教学途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化学概念、理论性知识、元素化合物事实性知识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或充实原有层次相对较低的理论内涵,最终达到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上来。这样,实施以化学方程式为载体的有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寻找新旧化学方程式的同化点,搭设新旧化学方程式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究,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认知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化学方程式为载体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感性材料,完全可以说明在典型、正确、丰富的感知基础上,引导学生逻辑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最终能够达到理解新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本质,运用新化学反应方程式规律的教学目的。

另外,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教学的策略(即运用分类的教学策略),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及概况能力。例如:在众多反应类型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重点学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按类型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氧化还原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包括价态律、守恒律、强弱律等。因而要注重从物质的结构分析物质具有的性质入手,从从物质中元素价态的变化规律及实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实验、对比中归纳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在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学中,教师要擅长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知基础上逻辑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新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之目的。

结束语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的策略,才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也非几种策略的简单运用就能做好,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记忆心理特点,结合学科教学特色与内容,创造性地指导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化学方程式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农农.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解析与策略[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8,0.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27-01

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化学方程式使最重要、最关键的化学用语。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将化学方程式熟练的记忆和书写。

1 构建思维导图

在高中无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在仅仅采取机械性的理解和记忆,将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融合相互割裂。因此,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相关方程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从属关系,并利用各个方程式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知识链,重新排序编码知识,形成“点面网”的思维导图。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完成无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掌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板书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化学方程式重点的核心物质,而学生主要是听教师的讲说,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使无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达到显著的效果。

2 分析化学反应原理

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会在关键处及时的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加深刻、牢固,属于高级知识,是对所学习知识的灵活迁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化学方程式时,往往会因为理解不透彻而不能够全面的将化学方程式写出,因此,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设置一些表格进行填写,然后从化学反应条件,以及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并进一步对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进行书写,将化学反应的本质展现出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而那样写?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在记忆化学方程式时能够达到声色并存的效果,还需做到以下两点:(1)在复习课中经常采用多媒体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播,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辅助记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常常依赖着化学实验,多数化学知识的获得是从实验中了解学习的,如铜和浓硫酸、钠和水的反应等,可见重温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利,在此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记忆牢固,有一个透彻的理解。(2)通过口诀进行对比性记忆。例如:,可将“浓的14”谐音为“浓的要死”;可将“38稀”谐音为“38嘻嘻”等等。

3 设定目标、过关考级

我们常常说:“没有追求的人都存在一定的惰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无机化学方程式,通过考级让学生能够将化学方程式牢记,还能够促进其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考级这个大课堂充分利用,让那些学习化学较为困难的学生,观察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怎样进行备考,形成互帮小组,让学生相互背诵,并对科学的记忆方法进行切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可见,考级也是一种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长假或周末想学生布置考级准备作业,并向学生说明背诵化学方程式的等级标准,如所有的化学方程式且书写整齐可获得一级,背诵加上书写总共有几级等等。然而,在重点中学中,教师基本上不用在这个环节花费较多的心思;但是在一般的普通中学中,教师还需重视这一环节,因为普通中学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可能不够扎实,在知识的理解上似是而非,对化学学科可能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最高要求可能仅仅是会考的合格。可见有效教学还存较强的对象意识。因此,化学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宜将本学科的价值过高的估计,也不可以将学科价值仅仅定位在本学科上,而是要权衡学生的完整发展,因此,在无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慢慢背”的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最大程度的完成有效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将教学的“有效性”简单的理解为利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更对内容的教授,而是要结合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所以,采用较多的课外时间让全体学生完成考级检测,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有利。

4 组织书写竞赛

在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关注最多的就是教学效果的量化和可测量性。如尽可能的具体和明确教学目标,方便对教师工作效益的检验。组织学生参加方程式书写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检测方程式教学效果的方法。在开始进行书写竞赛之前,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的书写能力,概括的讲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理。并对简单的向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即从微观角度透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尊重客观事实,通过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将化学方程式准确的书写;在对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时,必须牢记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发生增减,种类不发生变化。可以从考级准备试卷中选择较为经典的类型作为一部分竞赛试题。经过实践证明,在考级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竞赛中获奖的几率较高,然而这并不完全成比例,这是因为在方程式书写竞赛活动中,对学生的书写能力的要求也非常大。最后,在竞赛结束后,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张榜表扬,可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增强学生在化学方程式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5 结语

在化学课堂上,要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还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快乐的学习、学有所得、学出意义。倘若能够使单调的化学方程式顺利的转换成学生的学习工具,使学生轻松地的学习。此外,在高中无机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中,还需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紧密结合,最终取得有效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琳,徐丹悦,吴星,等.高中化学与大学无机化学知识衔接的方式[J].化学教育,2009(7):23-25.

篇(3)

    所谓“以学定教”笔者在上文就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下面笔者就直接来谈一谈如何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做好“以学定教”以提升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效率.例如:高二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个部分的学习中,其中在完成了“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后,学生即将对“中和热、燃烧热、能源”这个部分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为了更好地对“中和热、燃烧热、能源”这个部分的内容开展教学,就可以采取这样的一些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要求:A.练习如何写热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从练习中判断出学生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存在哪些问题,毕竟“热化学方程式”关系到后面几个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适当在新课开始之前抽出一部分的时间来复习“热化学方程式”的内容,为“中和热、燃烧热、能源”的学习打好基础;B.递纸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了“中和热、燃烧热、能源”这个部分的内容的预习后,将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且由学习委员统一交给教师,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要求对备课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补充.当然这两个方法只是“以学定教”的基础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有效的途径找出适合的方法来增加自身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79-01

对于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他们学习时间最短的学科,在初中仅仅学了一年,很多学生都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学习化学的方法,所以化学对他们来说是既新鲜又陌生的学科。如何在复习初中化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高中化学教学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笔者对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究,现将一些做法简述如下。

为了了解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如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星期,用一份精心准备的初中化学综合试卷,对所教的班级进行统一测试,然后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总结,实实在在地摸清学生的底细。然后根据总结的情况进行一次系统的初中化学复习,时间是三个星期。待学生的基础知识补得差不多了,又精心准备第二次测验,内容和难度和第一次差不多,测试的时间一样,结果所教的三个班的平均分比第一次高出11分。这时可以开始上新课了。

对于刚刚从初中上到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说,高中化学的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是他们学习高中化学遇到的一道坎。如果这一章教学教师把握得好,学生将会拿到学习化学的一把金钥匙,会从此迷上化学;如果教师把握不好的话,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事开头难”,讲的就是基础的重要性。

高一第一章的内容有三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前面两部分内容很复杂,要想上好必须做好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的一个十字路口。教师上得好,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上得不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将遭到学生的怀疑,并且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上这一节课的方法和步骤是:第一步,将初中化学中出现的78个化学方程式按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顺序把反应物印出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方程式,在上课时把答案发给他们。这样做既复习了初中的内容,又为学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做好铺垫,也为离子反应的教学准备了化学方程式,学习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可以教学生把这些化学方程式改成离子方程式,可谓一举三得。这样做虽然费时,但是经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很有成就感,这就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步,以氧化铜和氢气为例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强调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是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是氧化产物。然后再从化合价的观点分析得出还原剂(H2)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氧化剂(CuO)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从+2价降到0价)被还原。让学生搞清楚这些后,再从电子得失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得出“升失氧,降得还”的结论。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篇(5)

前言

“行动导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构建后所形成的教育方式,旨在依靠教师丰富的经验,通过对海量书籍的总结,形成效果最直接、表达最直白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现代教育者们认为,学生学习应当从教师的影响下脱离而出,从灌输式教学从而转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从主动变为互助,使学生从被动的地位当中解放出来,如此才能够完成教学体系重构所带来的意义。化学教学是一个有趣的学科,不仅能通过知识使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生命。同时还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以及实验了解化学元素的构成及相互关系,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的谆谆教导,还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因此学案导学的应用在整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非常有用的。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一)实验的设计。分组实验法:选取上一季度考试成绩较为相近的两个化学选修课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对着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化学考试评估,再次确定其化学综合考试成绩是否相近,当成绩相近时,即应用学案导学教育方式以及常规教学两种方式对两个班级进行分批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当中两个班级学生的不同上课状态和反映情况,最终进行考核分辨两个班级的考核结果,以及学习过程当中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效应。

(二)实施的过程。首先,学案的设计,学案编写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过程,教师可以按照上文当中所述的诸多理论方式归纳设计的梗概,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具体的任务,而在设定任务的过程当中应当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将学案设计融入其中,完成与学生的初步共识。

(三)学案导学教学过程。确定学习目标是r值观、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所形成的具体方向,在学案编写过程当中,应当遵循这三个方向,以此为总体内涵,进行框架式分析;结合问题联系实际,是;进行课前预习,重要内涵通过课前预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够通过探讨与挖掘对课程进行过程当中的任务方向,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思考,也有助于教师引导过程的顺畅。一般难度较小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止痒不仅加深了概念的记忆深度,同时加强了学生处理问题时的积极方法,难度较大的由教师引导,再结合同学本身思维方向扩展,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问题的知识点,并结合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课堂导学的重要之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加强嘘声对知识认知的深度,增强记忆力的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笔记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归纳,对课堂是顺利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经验。对没有顺利解决的问题提出思考方向,帮助学生总结原因,让学生自主解决。如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就可以对总体的任务目标进行总结,将再次缕清人物目标的重点方向。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这一点属于课外练习了,在布置作业时,针对课堂上没有顺利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布置,并挑选重点、难点,以题型模式为主要方向,避免题海战术,将学生完全的引入到问题的重点当中,鼓励学生课后/讨论,在批改作业后,在此针对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二、以高中化学为案例进行导学教学

“学案导学”模式较适应用于新课教学和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因课型和教学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下面为最常用的新课和复习课的案例:新课案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生化学必修模块中的《离子方程式》,介绍“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高中化学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2、正确、熟练书写离子方程式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本质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事件和程序、刺激方式、课堂活动导入

提问,什么叫离子方程式?回答: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1、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投影、将下列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略)2、提醒学生注意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改写成离子方程式。3、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种类型的反应。4、投影、归纳几种常见的方程式。5、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区分几种不同方程式之间的异同点练习写出符合Ba2++SO42-=BaSO4的一些化学方程式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四)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投影、实例分析书写步骤和方法、归纳书写的步骤和方法。写、拆、删、查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归纳哪些物质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五)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归纳几种判断的依据。1、书写是否规范(条件,气体、沉淀符号)2、书写是否符合实际的电离情况3、是否遵循电荷、原子守恒4、是否遵循客观事实5、是否遵循物质配比关系

(六)结合实例分析师生共同分析一些错误的方程式。课堂小结小结本堂课主要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课堂练习 (附课堂讲义) 练习,巩固本堂课内容。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5

一、盖斯定律定义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二、计算方法:“倒”“乘”

“加”

1.“倒”:看位置

以所求目标方程为基准,看目标方程中的物质分别出现在已知方程的哪个式子,且只观察该物质在已知方程式中仅出现过一次的式子,并看位置,即反应物和生成物。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物质的位置相同,则不需要颠倒反应的方向;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的物质位置不同,则此时以目标方程为基准,将已知方程以“==”或“”或“ ”为分界线,将左边(反应物)和右边(生成物)整体交换,并改变ΔH符号,数值不变,并标记为新的式子。为了不影响后续工作,将改造的已知方程删去,此时所剩的方程为未改造的方程和新标记的式子。

2.“乘”:看计量系数

篇(7)

一、高中化学实验题的主要类型

化学实验题是高考必考题型,而且其分值占有的比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考察学生化学实验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一般考的内容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考察某个单一的知识点,例如某些实验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某个步骤的作用等,这类实验题型,只要我们熟悉实验内容,掌握好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就能够答出来的。综合化学实验题对很多学生来说,答题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好答题技巧,会相当吃力,而且就目前高考化学的实验题来分析,考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学生在平时实验中都接触过的东西,就某种程度上来说,化学实验考的不仅是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一个实验题,里面涉及的内容往往会有:实验的基础操作还有其中涉及的一些基本反应原理,某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有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计算,一般这类题目总的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如果没有掌握好理论知识,面对这类题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二、高中化学实验题的主要特点

高考题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绝不会出现学生见过的原题,当然,还是会出现相似题型的题目,但是学生也应该知道,高中三年的学习,每门科目做过的题目,见过的题目数不胜数,而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将这些题型、课本上的知识点通通吃透的。化学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难学的科目,加上化学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实验题中如果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其难度不低。

三、高中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要保证化学实验题的正确率,首先当然需要我们熟悉掌握课本上有关实验的实验步骤、原理、目的,以及实验的相关要求和一些注意事项等,这些基础知识是解答化学实验题的基石,此外,我们应该学会举一反三,因为很多物质都有其相似点,学生要学会自主思考,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向老师提问,并得以解决,不能将问题越积越多。我们只有充分了掌握了那些应该要掌握的知识,在做试卷的过程中遇到化学实验题的时候才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有了思路之后,还需要注意解题方法,高中化学实验题一般都是考综合题,看到题目后,要认真的审题,分析考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在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后,结合自己的解题习惯,找到最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平时考试中总结出的一些错题,总结经验,此外,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化学实验题在解题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如:化学反应中,一些产物的状态,沉淀需要沉淀符号(),气体需要气体符号(),实验过程中的条件也是需要在反应式中标明的,很多同学对考试内容非常熟悉,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注意这些小细节,所以造成失分的后果。

四、高中化学实验题例题解析

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____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 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的科学事实

在刚接触高中化学的学习时,学生具有的微观认识较少,深入的微观原子结构认识甚微,更不具备对化学键,电子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等知识的认知。在此条件下,怎么能使学生形成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转移的认识呢?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储备结合教材实例让学生通过图示进而“看到”电子转移,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引领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氯化钠形成过程图示和播放flas,再以初中学习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分析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原因,多角度让学生科学掌握电子转移的本质,实现认识的逐渐深入,

2 正确分析物质中的变价元素准确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实际中发现学生了解通过分析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做氧化剂或还原剂,教师想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化合价知识分析物质做氧化剂或还原剂,需要为他们做好三方面的准备:(一)能够准确判断化学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二)帮助学生了解分析以后要学习的重点的典型的变价元素,只要某种元素存在多种化合价,就可能存在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该元素就有可能为此化学反应中的重点元素,即为典型变价元素,(三)将一些有多种变价的元素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列举含有各元素不同价态的常见化学物质,分析该元素的价态,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趋势分析,哪些价态的元素为稳定元素,一般不能作氧化剂或还原剂,哪些价态的元素为不稳定元素,一般能作氧化剂或还原剂。 为实践抓住物质中重要元素预测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研究

首先明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其次分析物质为什么能做氧化剂或还原剂引出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概念;第三,需要学生学会预测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第四,学生能判断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可以作氧化剂,哪些物质具有还原性可以作还原剂;第五,学生能够设计反应过程,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验证假设,从而获得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认识;第六,学生建立的认知通过具体的应用加强巩固和升华。

4 有效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课程结构改革教材出现很大变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与旧教材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新课程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要求降低了。新教材与旧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减少了以下知识: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单双线桥的表示方法存在但没有单双线桥这个名词术语,只是在写出的反应方程式中用单双线桥进行了电子转移的表示。所以在教学中不宜进行扩展和相应技能训练,如单双线桥的教学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仅限于帮助学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得失电子数目,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电子转移及电子转移过程中的得电子总数与失电子总数相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没有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作为基本要求,但在氧化还原新授课的教学中应该讲解配平方法,并做简单的技能训练,化学必修1模块有很多的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掌握,让学生具有配平技能更有利于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和准确书写, 但是,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不能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做到一步到位,所以学生在新接触氧化还原较多概念时,新概念体系的建立和新技能培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学,生掌握这么多的知识技能,教师需要分析整个高中化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很多课程内容都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的,如元素化合物、元素周期律、电解、原电池等,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可以逐步加深促进学生关于氧化还原知识技能的认识和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学生关于氧化还原知识技能的认识和掌握是递进式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高一刚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基本概念的认知和简单的方程式配平,如能够分析一些化学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分析出哪个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从而指出方程式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而判断电子转移情况和物质变化中量的关系;初步了解物质中哪些常做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够根据元素常见化合价判断物质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并且能设计简单氧化还原反应并配平。

第二阶段,在必修I第三章,第四章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电子转移将新学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的能力,如稀硝酸与不同量铁的反应配平等;培养学生构建常见物质及给出或预测的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力。

(三)在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第二章《原电池》加深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认识,经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性,如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单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比较;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或碱性强弱等。

教师关于氧化还原内容的教学组织和处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面对新的高考要求做相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篇(9)

经过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处于处于一知半解,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不知道如何把化学学透彻;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初中化学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第二、高中必修课程又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内容来探讨如何用整体学习法来学好高中化学。

一、初中化学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学习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学习了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学习了酸碱盐及相互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等。

二、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

要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仅仅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应做到从化合价的角度和得失电子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来书写常见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对置换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时,是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判定一个反应是否发生的。通过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我认为学生对置换反应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层面的扩充:

第一,置换反应是“强制备弱”思想的体现;

第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没有的金属元素,我们可以依据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来判定金属性的强弱,从而判定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第三,不仅金属能置换,非金属也能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元素周期律是判断该类反应能否发生的工具。

第四,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类氧化还原反应同样满足“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层次上的扩充,学生对置换反应就非常透彻了,也就不会觉得化学难学了,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化学知识进行扩充和系统化。

3.对复分解反应的扩充。

通过必修1的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复分解反应,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使离子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向着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

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做好对知识的提炼与重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1.学会“一个工具”――物质的量

要熟练掌握m、N、V(气)、c与n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量n是立交桥,)

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其余量先转化为物质的量再计算”的思路。

2.掌握“两大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

(1)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有关知识点的记忆,可提炼关键字“升、失、氧、还”和“降、得、还、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升降是放第一位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先看化合价变化”的思路来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第三,掌握原电池的基本知识。

(2)元素周期律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位―构―性”的思路。位置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切问题先看位置,所以要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周期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这样运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第二,熟悉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第三,熟悉微粒半径的判断依据。

3.会用“三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电子式

(1)化学方程式

要会写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方程式,而不是单靠死记硬背。例如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引导学生总结书写步骤――首先写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时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然后再按照“金、非、氢、氧”的顺序来配平。

(2)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学生往往在“拆”和“查”两个步骤上出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总结要拆成离子的物质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第二,检查离子方程式查三项:要符合客观事实、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3)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很好写,活泼金属将电子给活泼非金属。最难处理的是非金属之间共用电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缺几个电子、拿出几个电子、共用几对电子”来指导共价键电子式的书写。

在学习完电子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化学键的分类及其类型判断就容易多了。

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学好化学必须有一些化学思想做支撑和一些具体措施来实践,最关键就是首先把初中和必修的知识整体划分成以上几大部分。然后确定每一部分整体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化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道题都要有自己的重构,这样化学也就非常容易学好了。

1.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日常的学习

第一,守恒的思想。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强制备弱的思想。该思想在化学中有很多内涵,如: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注意Na不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元素)、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非金属。强酸制备弱酸(CaCO3和HCL反应)、强碱制备弱碱、强氧化剂制备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备弱还原剂、溶解性强的制备溶解性弱的(即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等。

第三,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此思想在有机化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内容将非常有系统性。如:CH3OH和C2H5OH都含有羟基,因此有相似的性质――酯化反应等

原子结构决定性质――如碱金属元素的相似性、卤族元素的相似性等。

分子结构决定性质――如在氮气分子中,NN键能大,所以分子能量低,比较稳定,因此可用作保护气。

2.不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

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在学完一节课后,要问自己“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章课后,要问自己“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册内容后,要问自己“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第二,对于陌生或者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至少总结出一条结论或者记住一些特例。

篇(10)

复习训练时发现学生因化学用语书写错误或不规范而失分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我认为有关化学用语方面的训练放在高考前可能太迟,而应该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

研究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命题专家非常重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但从高考阅卷的情况看,用语书写错误或不准确仍然是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用语教学仍然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下面就2009 年高考安徽理综卷化学试题对化学用语的考查,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分析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2009 年高考安徽理综卷需用化学用语回答的试题

在100分的化学试题中与化学用语有关的试题约占40分。

3高考化学试题突出对化学用语考查的原因

(1)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有一整套严密并不断完善的符号要统―化学用语,牢固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了解化学用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用化学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是提高化学学习水平的必由之路。

(2)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化学基本理论的考查,最终答案形式多数是以化学用语形式呈现的。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元素的化合价等预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是学生进行化学思维加工、信息转换的基础。

(3)能规范地书写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电子排布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可体现其较好的学科素养,并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交流工具。

4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误区

(1)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上有偏差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地方中考化学采用“开卷”,一些老师只关注中考的导向,而没有完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探究之后一定要要求学生用正确的化学语言写出探究报告。当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时,就会使得部分学生在初中就出现了分化,为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埋下了隐患。

(2)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工作没有落实好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知识,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初中学段所学习的基本化学用语对高中的学习有重要帮助。通过中考阅卷和高中教学,笔者感到:经过课改后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灵活,求知热情高,实践意识强,对化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和探索能力远强于课改前的毕业生。但往往学生之间的差别较大,相当部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之初,就要有计划地将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基础知识复习好,否则随着学习的深入,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两极分化现象将更加明显。

(3)教师在学法指导上有偏差

在化学用语的教学时,很多老师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想办法让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没有把微观表征与符号系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如元素的化合价、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特点有关,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在初中的教学中就要漫漫渗透,使学生尽早掌握利用物质结构知识认识物质性质的这把钥匙。

5高考试题中突出对化学用语的考查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5.1夯实基础知识,准确理解不同化学用语的含义

每一届的学生都会问类似的问题,化学为什么这样难记?上课能听懂,课后一做题就错。这说明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方法上有问题,实际上,学习化学不是靠背出来的,即使记住了,但不理解其含义,在实际中照样不会运用。不同的化学用语表示的意义不同,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不仅是初中重要,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同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高考学生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是解答化学试题的关键。

[试题](第25题)W、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Z能形成红色(或砖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周期第_____族。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H2O(g)______(填“强”或“弱”)。

(2)Y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_________(填“大”或“小”)。

(3)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Z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分析]理解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学生应该了解:s、p、d 、f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因此,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可推出X的基态原子3p能级上有一个轨道填充了电子,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所以,X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Ne]3s23p1, 即X为Al。

对高考后学生的调查发现,凡是对原子轨道的概念理解清楚的同学都顺利地推出了答案,有少数做对的同学是根据后面的第⑷问中的铝热反应猜出来的,一部分未做出来的同学就是因为基本的化学用语不过关而引起思维的障碍,本题的其他问题都是常识性知识,如能顺利推出X,后面再用一下盖斯定律,整道题就迎刃而解。

[启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非常重要,不能仅停留在记忆上。例如,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意义就不同,结构式是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排列顺序或结合方式的式子(不表示空间构型),具有分子式所能表示的意义,能反映物质的结构特征。因用结构式表示复杂分子的组成用起来不方便,于是人们利用结构简式把主要决定物质性质的官能团写出来,结构简式是结构式的简便写法,着重突出官能团特征。学生只要理解了不同化学用语的含义,使用时就不易出错。每年高考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而丢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枯燥、单纯的记忆中走出来,要多次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对应该掌握的化学用语加以理解,举一反三,加深记忆,灵活运用。对高考考生来说,基础知识越牢,思维迁移越多、越快,推理能力就越强,不仅要会推理,还要会表达,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书写出来,也是得分的关键。

5.2只有认识化学反应的原理,才能准确、快速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理解反应原理有助于判断反应的生成物,推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关系,能快速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等。

[试题](第26题)

(1) 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G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与溴单质反应

B. 能与金属钠反应

C. 1 mol G最多能和3 mol氢气反应

D. 分子式是C9H6O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分析]第(4)问中要求写出 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从F的结构简式中观察出含有两个酯键,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会彻底水解,生成了邻羟基苯甲酸、乙酸、甲醇,酚羟基和羧基都能和NaOH反应。定量分析可知,两个酯键,发生水解,消耗2分子水,1个酚羟基及2个羧基和NaOH反应生成3分子水,故生成物中还有1分子水;这样,了解反应的机理后,生成物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就一目了然。

许多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将水分子或氢氧化钠的化学计量数写错,其原因是有的对水解反应机理认识不清,将水分子的计量数算错,有的是形成思维定势或观察力不强,只考虑羧基与NaOH反应,忽略了酚羟基的存在也可与NaOH反应。

[启示]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出现错误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粗心,而要分析产生错误的深层次原因。有的是对反应机理不了解,有的是对物质的特性没掌握,有的是不注意反应条件的变化。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往往产物不同,要教会学生用变化的观点学习化学,认识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建构知识网,并有序地存储,最好用典型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掌握典型物质的特性,学会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链接]在高考复习中,经常看到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明矾与少量或过量的 B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往往对此感到棘手。实际上,此处关键是要考虑2个离子反应,一是:Ba2++SO42-=BaSO4,另一个是: Al3+和OH-的反应,前一个反应不要考虑过量问题,后一个离子反应因为Al(OH)3,能溶解在过量的强碱中, 当Al3+和OH-物质的量之比为1∶3时恰好使Al3+完全沉淀,1∶4时恰好使Al(OH)3完全溶解, 在两者之间时,既有Al(OH)3沉淀又有AlO2-存在。只要认识了此反应的实质,就可根据反应物不同的量的关系, 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有许多学生写出生成物为Al(OH)3和KOH, 只是表面上将离子简单地重新组合,而没有考虑反应的实质, 对Al(OH)3的性质掌握不牢, 忽视了Al(OH)3的两性,能与强碱反应。故KOH和Al(OH)3都是强碱, 两者不可能作为生成物共存。

类似的例子还有卤代烃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的卤化氢在碱性环境中会继续反应;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的生成物是羧酸盐而不是羧酸;Fe(OH)3与氢典酸的反应,学生往往只考虑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没考虑Fe3+有强氧化性, I-有强还原性, 它们之间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于是就错写成: Fe(OH)3+3HI=FeI3+3H2O, 正确的是: 2Fe(OH)3+6HI=2FeI2+I2+6H2O。可见,不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往往会顾此失彼,使思维缺乏深刻性。

上一篇: 实习护士自我总结 下一篇: 工商局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