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农业的主要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忽视,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技术的进步来突出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是进一步深化农业主体地位,优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社会的实践应用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姜晓峰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0五队辽宁鞍山114000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另外,可分层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农民按照其生产规模还可被分为大户与散户,兼业户与纯农户,他们之间由于生产规模与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的风险承担的预期也有差别。相比而言,大户与纯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但在采用新技术时具有保守性;散户与兼业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收入来源多样,因此对新技术的采用具有滞后性,但在模仿先进农户时又具有积极性。另外,按照农民新科技采纳的时间长短,又可将农户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中期采纳者与落后者等。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要求对不同的农户采取区分性原则,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科技注入,必须依据不同的农户生产心理与生产模式去推广一项科技成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观察来调各种体系内部的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系统,各体系之间才能形成有效沟通与对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1]丁楠,周明海.科技非政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5):133-138,144.
1邵阳市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优势
第一,专业与职员匹配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科技服务。邵阳市三所高等院校均为地方性高等学校,具备培养大学生等高水平人才的资格和能力,其中邵阳学院具备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和能力,能够为家庭农场发展培养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第二,科研成果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借鉴和引用。截至2016年底,邵阳学院已获得了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685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等教学、科研成果奖146项;发表各类各专业学术论文4360篇,还有许多核心期刊、国家级重点期刊等,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第三,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有足够的参与基础。邵阳市三所地方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地方特色鲜明,有合适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发展所必备的专业基础条件[1]。
2邵阳市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对三所地方高等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可能性分析上能看出,当前三所院校均具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家庭农场建设,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而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参与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意识不浓当前三所具有实力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都具有较长的办学经历,人才培养经验丰富,但三所学校均有合并、升级、改革等经历,且均是在近几年或十几年内进行的,其文化底蕴并不是十分深厚,社会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近期内由多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术学校合并而成的专科学院,其社会服务意识更差。这些学校存在于地区的时间不长,历经变迁次数较多,其本身的专业几乎全部被革新换潮。合并的学校,原来的班子成员依然在位,而统一管理的问题相当麻烦,思想不统一是当前学院自身发展最大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无法思考自我稳定以外的其他服务性工作。2.2现有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从硬件、软件来看,许多设施未及时应用到家庭农场建设之中,现有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例如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可为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化设备出谋划策,甚至能够为家庭农场承接定制专用设备工具,然而现实是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接和利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有多个农业领域的实验实习基地,为农业企业和沿海许多单位培养了较多农业类人才,但在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贡献较小。2.3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途径不畅各所高等院校多数都在致力于寻求自身在发展方面的突破,如教师如何晋升、科研工作如何开展、课题如何申报、职称如何解决等。这种固化的观念一直存在,致使院校师生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要么停留于形成,要么不参与,要么反对,要么就是找不到参与服务的途径。院系许多教师非常注重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看不到参与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意义。
3优化地方院校共同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对策
要加强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意识引导,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家庭农场建设中来,并主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3.1政府加强对地方院校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意识引导第一,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政府机关要扮演财政供给主角,共同努力,有效注入相应的扶持资金,建立家庭农场专项服务资金和长效机制。第二,高效利用现有资金,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资金如何投、如何用等,地区农业部门应有较为具体的规定和方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为当地家庭农场发展筹划专项财政资金或设立专项基金等。地方高校的投入更要如此[2]。3.2完善管理体制,发挥激励作用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的先进和成功的经验,立足于邵阳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构建符合发展特点、地区规律、地方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路径的服务模式[3]。其次,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利益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奖励制度。3.3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绩效评估体系地方院校应主动大胆地参与地方家庭农场建设与发展,在对家庭农场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时,其培养课程设置必须深入考虑到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现实情况,课程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4]。家庭农场的发展,第一方案和首要特征就是在农场中引入高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因此,地方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应当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立足于地方农业发展,为家庭农场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屈学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2]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5):36-41.
农业科技只有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多出农业生产真正实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自主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不断推动科研单位与成果应用主体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促进农业科技上中下游的紧密对接,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使科研课题切实来源于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集中力量创造出更多有用的科技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就难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吸纳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队伍结构急剧变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显得更为紧迫。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应心系农民,强化服务意识,带头深入农村,切实解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要树立贴近生产、贴近农民的良好风气,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力戒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多办实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12
〔中图分类号〕G2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9-0067-07
〔Abstract〕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iciency,was conducive to better serv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of China,and the DEA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ion.Results showed those:(1)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mean 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only 0709,and subordinate institutions were better than the provincial institutions both in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Annual variation of ministry and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similar situation with the whole country,In the same year,subordinate institutions efficiency was higher;(2)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there were more than 40% years of technical evaluation was invalid,but in comparison,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subordinate agencies invalid year average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an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provincial invalid year;(3)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Agencys R&D scale efficiency in most years in more than 08,and the scale efficiency of Ministry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an provinci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ion;R&D efficiency;relationship of administrative subordinateness;resource allocation;comparative studie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其中农业信息化是重要推动力量(郭永田,2016;单静,2013)[1-2]。当前,在创新驱动等战略引领下,“互联网+”、“智慧农业”、“农信通”等信息化平台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随之日益增多,进而现代农业发展种-养-加-销各环节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也将更为迫切,如何更有效发挥科技情报在农业创新中的作用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全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基本情况,明晰其研发绩效水平等问题,将是农业科技情报促发农业科技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必要任务。在学界关于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与决策的积极作用问题已达成共识[3-6](徐敏、朱东华,2005;江涌,2007;向洪、曹如中,2012;Blythe,Jonathan N et al.,2012),其对创新工作的支持内容涵盖了学术交流、媒体出版、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情报研究、科技评估、决策支持、科普教育等诸多方面。然而既有的科技情报部门在上述业务开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亦广受诟病,如李秀峰等(2007)认为当前农业科技信息机构主要存在有学科建设不明晰、经费支持少、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承担项目少、业务间定位模糊等弊病[7],另外,黄晓斌、陈俊恬和张小庆(2015)的调研认为目前我国在科技情报网络服务上存在支撑平台落后、资源优势下降、服务形式较单一、情报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深度不够的问题[8],同时梁战平(2007)还发现我国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方面长期存在着服务创新不足、不重视理论方法研究、不重视开报工具及品牌意识薄弱等情形[9],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因而学术界集中在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业务创新发展与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其中就创新内容上,胡海燕、薛喜梅、马战和曾凯(2003)就直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信息研究所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应用成效,要归功于该所敢于从战略、观念、策略、方法、机制、结构调整和管理模式上开展创新[10],在重点能力建设方面,李勇和程鹏(2009)认为从根本上变革科技信息(情报)服务的理念、手段以及方式方法加强网络和资源“两种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稳步提升科技信息机构服务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就信息服务部门品牌建设上[11],左妍(2012)针对科技信息咨询机构提出,在上述机构进行资源建设、开展知识服务的同时,还应加强品牌建设和服务推广,从而更易获取市场认可,此外,在科技情报部门服务机制优化方面[12],唐丽娟(2013)提出引进绩效管理手段,建立符合机构科研发展规律管理机制的建议[13],而周承聪、娄策群和杨小溪(2011)还特别指出信息服务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上加强共建共享,促进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14],Frey,Jeremy G et al(2014)也肯定了科技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并考虑类似商品市场的交易环境能促进数据交换[15]。
综上,笔者发现,目前关于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相关研究,更多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研究主题主要向以下内容聚焦:科技情报业务特征、作用分析、服务范围与模式、管理与业务创新等方面,同时亦有少量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科技情报机构研究方向文献计量分析方面,而定量评价科技情报机构运行效率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借助于农业科技统计相关资料,就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现状进行较系统的描述性说明,定量评估其研发绩效,并就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绩效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以系统把握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发展情况。鉴于此,文章结构安排如下:一是基于农业科技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基本情况;二是交代绩效评价的变量和研究方法;三是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实证分析及部省机构间的比较;最后是主要结论及启示。
1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基本情况分析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状况(以下简称情报机构或机构),依托课题组现有数据平台及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收集整理成《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1993-)》,该汇编资料有关农业科技情报部门的内容涵盖了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人员构成、人员学历和职称、仪器设备、经常费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投入人员和经费、科技著述和申请授权、课题投入人员和经费、经济实体、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对外科技服务等情况。
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后表明:(1)1993年至今,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数基本维持在20~22个,机构职工规模波动不大,以2002年为界点整体呈现为倒U曲线态势,其中2002年降到最低的1 039人,至2010年已恢复为近20年中最高的1 593人次,其中农业部属科技情报机构数基本保持在2个,但机构人员数却占到了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职工数40%强;(2)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职工学历和职称结构渐趋合理,职工中获取研究生及以上(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比重由初期的8%稳步增加到30%左右,个别年份更是高达43%,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也有明显提升,基本维持27%左右,2002-2004年还曾一度超过了30%;分行政隶属关系来看,农业部属(以下简称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内职工学历和职称结构比例较为相似,且高层次人才呈现由部属向省属情报部门流动的趋向,其中部属研究生及以上学位职工比重由初期的65%以上逐步降低至40%左右,同期部属具有高级职称职工比重也由高峰33%以上降低至22%左右,近年则维持在20%的低位;(3)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稳步增长,由1993年的1 953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79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等科技活动收入也实现快速提升,由1993年的52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 99540万元,但总体而言情报机构科技活动收入仍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该比例始终维持在60%上下;生产经营收入绝对数额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其占年度经常费收入的比重仍偏低,长期维持在2%上下;部属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占全国情报机构比重提升较大,由1993年的284%增加到2011年的544%,这得益于政府财政拨款向部属情报机构更为倾斜,多数年份内部属机构仅财政拨款一项,就几乎占到全国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的20%~30%,然而同全国情报机构情形类似,部属机构技术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长期偏低,各自占比基本维持在20%和4%左右;(4)情报机构运行支出持续增加,由1993年的1 9006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42亿元,人员费用(含工资)和设备费、其他日常支出占据了年度内部支出约80%强,其中人员费用和设备费两项合计比例在40%上下;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经常费支出占全部内部支出的比重相差无异,且在人员费用(含工资)和设备费、其他日常支出占年度内部支出的比例差别也较小,不同隶属机构该比值基本维持在80%左右;(5)情报机构资产增值情况较好,由1998年的1268亿元增加到2008年4561亿元较高位,与此同时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0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687%、1213%和3742%,但同期机构无形资产增值缓慢,近年年均增长不足5%;从不同隶属关系来看,部属情报机构资产份额占全部资产近60%,其中部属情报机构在固定资产份额占全部固定资产份额的比重上,较省属机构高近30%,但其在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方面的增幅要明显低于省属情报机构;(6)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年均承担课题数和单项课题投入经费均实现快速增长,分别由1993年的70项和146万元/项增加到2011年369项和19567万元/项,同期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则由初期的25人年下降到19人年左右;从不同隶属关系来看,在年度承担课题数、投入经费和折合全时工作量绝对值上,省属情报机构都要明显高于部属情报机构,然而单项课题投入经费方面部属情报机构又要高于省属情报机构,近年该项差距愈拉愈大,此外在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方面部属机构的优势也较为明显;另外,无论是部属还是省属机构,研究在国际期刊上的比例依然不高,离国际前沿尚有不小差距;(7)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产出不断增加,其中发表科技论文数由1994年的287篇增加到2011年的668篇,出版科技著作由初期的2种增加到30种左右,2008年达到峰值42种,专利授权则由1996年的0件增加到2011年的7件;从不同隶属关系来看,省属情报机构科技产出情况较好,其在绝大多数年份的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专利授权绝对量均远超部属情报机构,仅以专利授权来看,1996-2011年16年间,省属情报机构累计获得的专利授权,占到全部了全国农业科技情报部门专利授权总量的78%以上;(8)按课题类型划分来看,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课题投入人员和经费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和研究与试验成果应用,四类课题合计集中人员和经费均在99%左右,而在基础研究和生产性活动类课题所投入的人员和经费微乎其微;(9)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方面,部属和省属机构略有侧重,其中部属情报机构专注于对外开展科技信息文献服务、其他科技服务活动和科技培训和科技成果的示范性推广工作等,而省属情报机构更多倾向于为用户提供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等。
由此,就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有如下初步认识:一是,部属情报机构人员集中度要明显高于省属情报机构,但就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内部而言,他们在职工学历和职称构成方面相近,且近年出现了高层次人才向省属情报部门加速集中的态势;二是,我国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虽稳步增长,但无论是部属还是省属情报机构,其生产性经营收入均增长缓慢,且经常费收入仍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情报机构日常运行压力加大,其中人头费、设备费和其他日常支出占据了年度内部支出绝大部分;三是,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年均承担课题数和单项课题投入经费均实现较快增长,同期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则有较大幅度下降;单项课题投入经费方面,部属要远高于省属情报机构,此外在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方面部属机构的优势也较明显;四是,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产出不断增加,其中在科技和科技著作出版方面成绩更为突出,且省属情报机构在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专利授权绝对量方面要明显好于部属情报机构;五是,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课题开展主要以科技服务、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和研究与试验成果应用为主,基础研究和生产性活动类课题所投入的人员和经费严重偏少;对外科技服务方面,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专注点并不一致,其中部属机构侧重于对外开展科技信息文献服务、其他科技服务活动和科技培训和科技成果的示范性推广工作等,而省属情报机构倾向于为用户提供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等。
2变量说明及研究方法
21投入产出变量
为满足DEA方法的应用条件,文中选择具有同质性的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另含农业部属和省属两类)作为评价对象,另外假设所有评价单元面临同质性的研发环境或运气。在满足所选绩效评价单元同质性要求基础上,一般而言,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测度的投入产出指标,应选取与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密切有关的指标,此外在指标设定及赋值上还要符合以下条件:一是所有评价单元使用相同投入和产出要素,且每个指标是正值;二是选取的指标应能表明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的核心流程;三是不同投入和产出指标量纲可不相同。基于农业科技统计汇编资料和课题组收集整理的其他材料,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并考虑到研究数据获取的连续和一致性,实证分析中选用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绩效测度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因早期统计年鉴“专利授权数”部分年份缺省,出于数据连续性的考虑,利用1994-1998年基础数据对部分缺省数据作了均值处理。表1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投入产出指标
指标分类指标〖〗统计指标及量纲投入指标经费支出投入课题经费(千元)工作时间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人年)产出指标出版专著出版科技著作(种)发表科技论文(篇)申报专利专利授权(件)
接表1内容,研究中投入指标选择了年经费支出(千元)、年工作时间(人年)2项指标,其中经费支出和工作时间,表明的是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中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指标则选取了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中出版专著(种)、(篇)、申报专利(件)等指标,其中统计资料中的出版专著、发表科技论文、专利授权等产出是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的核心成果,是评判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产出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22研究方法
在DEA模型中,当所有决策单元都以最优规模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RS)是可取的,但农业科技情报部门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政府法令和财政约束下很难达到最佳规模。为此Afriat(1972),Fare、Grosskopf和Logan(1983),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等学者,提出对CRS的DEA模型进行完善以解决决策单元面临规模报酬可变(VRS)时的情况,这促成了VRS的广泛应用[16-18]。由于使用VRS可不受规模效率影响,而测算技术效率,为此本文选用DEA中的VRS模型对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效率进行测度。在众多应用DEA评价模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多选用面向投入的模型,一方面因为评价对象一般需要实现特定产出;另一方面投入量作为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的决策变量更易控制,研究中即采用此方法。
Minθ,λθk
s.t.θkxn,k≥xn,kλk
ym,kλk≥ym,k
λk≥0(k=1,2,…,17)
∑17k=1λk=1(1)
式(1)中一共涉及17个评价单元(即DMU,实证分析时各项指标2001年数据整体缺省,因此选取的年份数合计为17),对全国、部属和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过程来讲,都有n种投入、m种产出,对第k个评价单元,用列向量xn,k、ym,k分别表示投入与产出。简言之,N×1的投入矩阵xn,k和M×1的产出矩阵S表示k个评价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λk表示第n项投入和第m项产出的加权系数;θk表示第k个评价单元的相对效率值位于[0,1],越接近于1表示效率越高,当θk=1时,表明该年度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在所有评价年份内是最高的。另外,还规定有,x≥0、y≥0,且n=2、m=3。
3基于DEA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测度及比较分析基于面向投入的VRS模型,文中利用DEAP21软件对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分别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管理无效、环境和随机干扰等综合因素时,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技术效率均值为0709,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11,平均规模效率为0873。这表明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在现有创新环境和投入水平上,研发绩效还有291%的提升空间,因此改善研发技术效率无疑将给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工作推进提供重要支撑。此外,分析数据还显示不同隶属关系的评价单元其研发技术效率存在差异,其中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技术效率为0765,明显高于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效率0680,且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无论是在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方面都相比省属情报机构较好。
另外,根据全国、部属和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值及各个评价单元要素规模报酬所处阶段综合分析表明,各评价单元在研发绩效测算年度内,均存在研发资源和要素投入不足或冗余的情形,具体而言: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1994年、1998年、2000-2004年间,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而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1999年、2005-2006年、2008-2011年间,则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冗余的情况;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1994-1995年、1998-2004年间,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而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2005-2006年、2008-2009年、2011年间,则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冗余的情况;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2004年、2006年间,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而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2009-2011年间,则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冗余的情况。
综上,从上述实证结果中获得的较为明晰认识有:(1)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技术效率均值仅为0709,研发绩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分析还显示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无论是在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方面相比省属情报机构都较好;(2)部属和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技术效率年度变化情形同全国情况相似,但总体上部属机构研发技术效率明显高于省属科技情报机构;(3)就全国、部属、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的纯技术效率来说,均有40%以上年份是技术无效,但相比而言,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纯技术效率无效年份的效率均值要明显高于省属机构;(4)各评价单元的规模效率相较纯技术效率情形稍好,全国、部属、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值波动范围较小,且效率值绝大多数年份在08以上,这其中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较省属机构规模效率表现的更为稳健。因此,可以判断,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整体效率长期偏低,其中规模效率较纯技术效率波动范围和幅度均较小,可能的原因在于现行我国科研体制下,“重研发投入而轻过程管理”在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表现得也较为明显,而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较省属机构无论是在总的研发效率,还是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方面均表现占优,这可能由于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在平台建设、政策激励、地域和制度环境方面更好,能够吸引较多优质的科技资源向上述机构集聚,长期来看部属机构的研发和创新产出会更多、质量更高,最终影响了不同行政隶属关系情报机构研发绩效。
4结语
该文借助于农业科技统计汇编资料,对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发现:(1)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数和职工规模波动不大,但部属机构人员集聚程度更高;(2)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职工学历和职称结构渐趋合理,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内职工学历和职称结构比例较为相似,且高层次人才有逐步向省属情报部门流动的趋向;(3)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稳步增长,但更多依赖政府拨款,技术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长期偏低,且政府拨款更多流向了部属情报机构;(4)情报机构运行支出持续增加,人员费用(含工资)和设备费、其他日常支出占绝大部分;(5)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同期无形资产增值缓慢;(6)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年均承担课题数和单项课题投入经费均实现快速增长,但在年度承担课题数、投入经费和折合全时工作量绝对值上,省属情报机构都要明显高于部属机构,但论单项课题投入经费数额,部属情报机构要远高于省属情报机构,且在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上部属机构优势也较为明显;(7)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产出方面,省属情报机构科技产出情况较好,其在绝大多数年份的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专利授权绝对量均远超部属情报机构,但同时国际性成果产出不够的现实情况也要引起重视;(8)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基础研究和生产性活动类课题所投入的人员和经费不足1%;(9)对外科技服务方面,部属情报机构和省属机构服务重点差别较大,省属机构更多倾向于为用户提供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等。
研发绩效测算结果表明:(1)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技术效率均值仅为0709,此外,分析还显示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无论是在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方面相比省属情报机构都较好;(2)部属和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技术效率年度变化情形同全国变化情况相似,但同年度内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技术效率较高;(3)就全国、部属、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的纯技术效率来说,均有40%以上年份是技术无效,但相比而言,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纯技术效率无效年份的效率均值要明显高于省属机构;(4)全国、部属、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值绝大多数年份在08以上区间波动,这其中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较省属机构规模效率更高。
给予的启示有:(1)进一步理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大众创新,支持企业主体参与研发,逐步增强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实力;(2)逐步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在区域和部门间的合理配置,逐步缩小部、省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绩效差距;(3)在人事、金融、财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出台多项举措,引导更多机构从事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基础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政产学研方式,鼓励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应用,并控制日常研发要素投入,最大限度减少创新工作的财政依赖;(4)强化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创新上的走出去战略,通过发表高质量文章和申请有效专利占领国际学术竞争前沿,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技服务内容支持社会创新;(5)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稳步扩大农业信息研发机构无形资产,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促进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郭永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8.
[2]单静.基于农业科技发展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13,(7):165-167.
[3]徐敏,朱东华.新形势下科技情报工作模式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8-60.
[4]江涌.科技信息机构在国家竞争情报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81-83.
[5]向洪,曹如中.推进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创新思考――基于科技情报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12,(3):1-3,30.
[6]Blythe,Jonathan N.;Dadi,Upendra.Knowledge integration as a method to develop capacity for evaluat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 on biodiversity and ocean currents for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12,19-20(5):49-58.
[7]李秀峰,牛丽华,陆美芳.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现状和发展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2):23-27.
[8]黄晓斌,陈俊恬,张小庆.我国科技情报网络服务的现状与创新――基于科技情报机构网站的调查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1):1-5.
[9]梁战平.我国科技情报研究的探索与发展[J].情报探索,2007,(7):3-7.
[10]胡海燕,薛喜梅,马战,等.跨世纪农业情报改革发展中的管理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1):22-26.
[11]李勇,程鹏.科技信息机构网络与资源能力建设刍议[J].情报科学,2009,(11):1662-1665.
[12]左妍.科技信息机构信息服务的品牌建设[J].广东科技,2012,13:8,30.
[13]唐丽娟.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导向下的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科研绩效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95-96.
[14]周承聪,娄策群,杨小溪.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位优化原则与方法[J].情报科学,2011,(4):596-599.
[15]Frey,Jeremy G.;Bird,Colin L.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ata sharing:a trad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molecular design,2014,28(10):989-996.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学校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与咨询员进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即“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挂”(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一台”(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一线”(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一网”(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持续跟踪,长期积累,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编辑《高教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全国各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单一的推广者主导变推广者与应用者二元主导,服务模式也呈日益多样化。这些方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1-2],即:机构型主体服务方式、载体型主体服务方式、传媒工具型服务方式和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科技特派员、科技CEO、科技大篷车、科技人员承包套餐等均属科技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科技特派员制度于1999年创建于福建省南平,是“南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农村科技服务体制不完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措施。科技特派员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的代表之一,在科技推广实践中,科技特派员以其独特的服务方式活跃在农村经济生产第一线,其产生的效益,衍生的活力,在全国农村、农民、科技人员和地方各级政府中产生了较大反响,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特点鲜明,成效显著,具有以下特点与作用。
(一)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和公益性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为了满足国内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供给,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将其作为政策和技术延伸的手段,这种推广模式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一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探索实践。一方面,科技特派员仍然肩负着部分行政职能,包括:执行政府专业科技推广任务;起到向政府提供地区发展战略建议和上传下达的作用;协助政府参与农业生产安全监测、引导基层建立行业组织等;另一方面,开展公益性科技服务,如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防虫防灾预测预报、信息传播等。
(二)激活了潜在的人力和科技资源
20世纪末,原有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由于缺乏财力支撑和机制不活,已经“线断、网破、人散”,农民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科技成果难下去。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农村科技体制不完善、“三农”问题突出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超常之举。最初下派的科技特派员是从南平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所挑选出来,并将原有的乡镇“农五站”整合成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此后,该制度得到中央及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到从挖掘各级行政潜能、盘活城市科研院所和机关既有人力和科技资源,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向上下两头延伸。向上通过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的人才优势,从中选派—些高级专业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和转移;向下则是从乡土人才中直接选聘村级农民技术员,建立村级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原先也都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但因体制机制问题,其人力、技术资源未能有效发挥出来,这一举措超出意料地激活了这些“闲置”的资源,并且在短期内迅速聚集起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爆发力。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沟通协调,各方面互相借力,互为依托,以直接、便捷的方式将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大量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生产开发性项目引入农村,使科技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低成本的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和有效转化的问题。同样的主体和客体,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后,释放出的能量反差如此之大,带来效果如此的截然不同,这就是一个机制的问题。
(三)建立起科技人员与农民的长效合作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革命,其核心是科技推广者与科技应用者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科技特派员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和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回报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它成功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科技成果与生产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的动力问题;把传统服务中由推广者主导的简单生产咨询和技术指导行为转为以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者主导的经济行为,把短期服务行为转为服务加合作的长期行为。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福建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员10872人次,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各类经济利益共同体2 483家[3]。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在通过技术支持参与或创办各类农业经济实体,形成各种不同的合作关系、利益结构和经营模式。利益共同体机制,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同时,给农民吃了一颗放心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投资发展的定心丸,达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四)找到了农村科技和经济最佳的结合点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用户,居于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地位,只有农业技术为广大农民所采用,并取得预期的效益,农业技术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别于传统科技支农所采取的“拉郎配”行政干预,采取的是双向选择、供需对接。鼓励技术人员根据自身技术专长,农民、专业户及农业企业等根据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当地资源开发的需要,双方在自愿磋商的基础上达成服务契约关系,实行服务对象与服务主体的有效对接。这种灵活,自主性强的合作方式,采取双向选择,把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放在第1位,找准了供需服务双方,科技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使现有的城市科技资源服务于农村生产,达到生产要素的最有效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五)推动了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特派员制度打破了传统农业科技推广站定点服务的模式,采取既定点又流动的新型科技团队服务模式。团队由科技特派员与当地村级农民技术员共同组成,按照“精干、高效、集成、联合”的原则,进行专业力量整合,建立区域行业科技服务团队,对接各种农民专业经济组织,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提高农业承接科技的程度。即特派员在做好科技服务责任村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在团队工作中除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团队在必要时,能根据自身能力的大小和专业需要,可以通过行业组调度,实行跨区域服务,形成整体合力,成为一支既分散各地,又具有整体优势的科技服务队伍。
二、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作用、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工作新机制。但是,由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非常之举,在实践中,这一制度陆续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科技特派员长效工作机制研究,对于确保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理顺组织管理机构
目前科技特派员的组织管理部门比较混乱。虽然各地均由当地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但具体管理部门差异较大,有的归属于科技部门,有的归属于农办,甚至也有的归属于组织部。这种管理体制可能有利于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但从工作统一管理的角度出发,显然不利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也增加了工作统筹协调的难度。应把处于相对混乱的科技特派员的组织管理体系理顺,做到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机构保持一致,并健全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以方便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
(二)建立制度运作保障体系
一是对编制、职务(职称)、工资、福利等给予保障;二是对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给予财政和信贷扶持;对优秀科技特派员给予奖励,调动其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建设,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和项目风险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设立农业科技投资风险金,科技项目开发初期的风险金由政府“埋单”,以降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的风险,为其提供放开手脚“表演”的机会;三是探索并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方法和途径,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四是鼓励下派期满的科技人员兼职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发挥专长,以保持服务的连续性。
(三)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
科技特派员紧紧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使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都得到有效提高,推动了地方特色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福建南平市2005年科技特派员实施的63个服务项目中,就有38个项目是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如:毛竹(含竹笋)、锥栗、葡萄、桔柚、食用菌、乳业和茶叶等,使当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一跃成为主导产业。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首先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划出政府投入用于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专项资金,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优势项目开发。其次是调整农业科研经费结构,给予派出单位稳定的科研专项经费支持。三是保证派出单位对派出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这种技术研究因具专指性和实用性,特别容易向农村转化渗透,是一种有效的农科结合的途径。四是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村科技项目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五是把科技特派员工作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与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扶贫等项目结合起来。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
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科技资源也不例外,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真正做到“科技下海”[4]。农业作为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势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尚无能力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运行的一定时期内,政府应通过适当的行政手段来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将政府行为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当然,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过多的政府行为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制度成本,从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到时,政府应适时、逐渐转变角色,逐步弱化其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式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5(2):41-44.
面对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全国各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单一的推广者主导变推广者与应用者二元主导,服务模式也呈日益多样化。这些方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1-2],即:机构型主体服务方式、载体型主体服务方式、传媒工具型服务方式和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科技特派员、科技CEO、科技大篷车、科技人员承包套餐等均属科技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科技特派员制度于1999年创建于福建省南平,是“南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农村科技服务体制不完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措施。科技特派员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的代表之一,在科技推广实践中,科技特派员以其独特的服务方式活跃在农村经济生产第一线,其产生的效益,衍生的活力,在全国农村、农民、科技人员和地方各级政府中产生了较大反响,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特点鲜明,成效显著,具有以下特点与作用。
(一)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和公益性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为了满足国内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供给,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将其作为政策和技术延伸的手段,这种推广模式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一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探索实践。一方面,科技特派员仍然肩负着部分行政职能,包括:执行政府专业科技推广任务;起到向政府提供地区发展战略建议和上传下达的作用;协助政府参与农业生产安全监测、引导基层建立行业组织等;另一方面,开展公益性科技服务,如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防虫防灾预测预报、信息传播等。
(二)激活了潜在的人力和科技资源
20世纪末,原有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由于缺乏财力支撑和机制不活,已经“线断、网破、人散”,农民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科技成果难下去。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农村科技体制不完善、“三农”问题突出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超常之举。最初下派的科技特派员是从南平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所挑选出来,并将原有的乡镇“农五站”整合成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此后,该制度得到中央及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到从挖掘各级行政潜能、盘活城市科研院所和机关既有人力和科技资源,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向上下两头延伸。向上通过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的人才优势,从中选派—些高级专业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和转移;向下则是从乡土人才中直接选聘村级农民技术员,建立村级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原先也都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但因体制机制问题,其人力、技术资源未能有效发挥出来,这一举措超出意料地激活了这些“闲置”的资源,并且在短期内迅速聚集起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爆发力。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沟通协调,各方面互相借力,互为依托,以直接、便捷的方式将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大量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生产开发性项目引入农村,使科技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低成本的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和有效转化的问题。同样的主体和客体,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后,释放出的能量反差如此之大,带来效果如此的截然不同,这就是一个机制的问题。
(三)建立起科技人员与农民的长效合作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革命,其核心是科技推广者与科技应用者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科技特派员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和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回报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它成功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科技成果与生产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的动力问题;把传统服务中由推广者主导的简单生产咨询和技术指导行为转为以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者主导的经济行为,把短期服务行为转为服务加合作的长期行为。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福建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员10872人次,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各类经济利益共同体2483家[3]。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在通过技术支持参与或创办各类农业经济实体,形成各种不同的合作关系、利益结构和经营模式。利益共同体机制,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同时,给农民吃了一颗放心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投资发展的定心丸,达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四)找到了农村科技和经济最佳的结合点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用户,居于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地位,只有农业技术为广大农民所采用,并取得预期的效益,农业技术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别于传统科技支农所采取的“拉郎配”行政干预,采取的是双向选择、供需对接。鼓励技术人员根据自身技术专长,农民、专业户及农业企业等根据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当地资源开发的需要,双方在自愿磋商的基础上达成服务契约关系,实行服务对象与服务主体的有效对接。这种灵活,自主性强的合作方式,采取双向选择,把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放在第1位,找准了供需服务双方,科技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使现有的城市科技资源服务于农村生产,达到生产要素的最有效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五)推动了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特派员制度打破了传统农业科技推广站定点服务的模式,采取既定点又流动的新型科技团队服务模式。团队由科技特派员与当地村级农民技术员共同组成,按照“精干、高效、集成、联合”的原则,进行专业力量整合,建立区域行业科技服务团队,对接各种农民专业经济组织,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提高农业承接科技的程度。即特派员在做好科技服务责任村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在团队工作中除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团队在必要时,能根据自身能力的大小和专业需要,可以通过行业组调度,实行跨区域服务,形成整体合力,成为一支既分散各地,又具有整体优势的科技服务队伍。
二、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作用、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工作新机制。但是,由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非常之举,在实践中,这一制度陆续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科技特派员长效工作机制研究,对于确保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理顺组织管理机构
目前科技特派员的组织管理部门比较混乱。虽然各地均由当地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但具体管理部门差异较大,有的归属于科技部门,有的归属于农办,甚至也有的归属于组织部。这种管理体制可能有利于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但从工作统一管理的角度出发,显然不利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也增加了工作统筹协调的难度。应把处于相对混乱的科技特派员的组织管理体系理顺,做到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机构保持一致,并健全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以方便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
(二)建立制度运作保障体系
一是对编制、职务(职称)、工资、福利等给予保障;二是对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给予财政和信贷扶持;对优秀科技特派员给予奖励,调动其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建设,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和项目风险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设立农业科技投资风险金,科技项目开发初期的风险金由政府“埋单”,以降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的风险,为其提供放开手脚“表演”的机会;三是探索并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方法和途径,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四是鼓励下派期满的科技人员兼职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发挥专长,以保持服务的连续性。
(三)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
科技特派员紧紧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使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都得到有效提高,推动了地方特色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福建南平市2005年科技特派员实施的63个服务项目中,就有38个项目是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如:毛竹(含竹笋)、锥栗、葡萄、桔柚、食用菌、乳业和茶叶等,使当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一跃成为主导产业。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首先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划出政府投入用于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专项资金,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优势项目开发。其次是调整农业科研经费结构,给予派出单位稳定的科研专项经费支持。三是保证派出单位对派出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这种技术研究因具专指性和实用性,特别容易向农村转化渗透,是一种有效的农科结合的途径。四是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村科技项目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五是把科技特派员工作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与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扶贫等项目结合起来。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
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科技资源也不例外,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真正做到“科技下海”[4]。农业作为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势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尚无能力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运行的一定时期内,政府应通过适当的行政手段来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将政府行为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当然,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过多的政府行为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制度成本,从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到时,政府应适时、逐渐转变角色,逐步弱化其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式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5(2):41-44.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代农业的科技推广不是靠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说教,而是通过示范使农民购买作为科技载体的产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民依靠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组装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低成本,其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1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
开展农技培训,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各市县要组建一定数量的培训中心,让这些培训中心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等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培训合格后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使这些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
2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
技术组装重点是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粮食(水稻、大豆、玉米)、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和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技术以及与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
3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主要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二是重点建设几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是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吉林省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把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生态区结合在一起、健全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结果显示: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增长1749kg/hm2,比全省同期增产1050kg/hm2,提高了60%以上。4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③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4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④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一是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二是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三是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
要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制定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 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kjhht.net)、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