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7: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科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科技论文

篇(1)

推广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四、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五、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力度

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

七、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条件支撑

政府既要加强对农业科教资源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的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才能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

篇(2)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民收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等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就对农村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探索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新时期科技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这些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许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农村科技合作社,首先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办的,它通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科技培训、科技和市场信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市场营销、组织农产品加工等服务。他们采取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全县建立了16个乡镇联社,320个村级分社,在850个村设立了科技推广业务员。每建一个基地或发展一个产业,合作社就采取扶术承包方式,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合作社还开通了“6838110”科技信息咨询电话,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的科技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上半年,人社农户1.2万户共6.5万人,社员人均年收人比当地农民普遍高出300元以上,合作社科技服务收人突破100万元;合作社共吸纳社员投资2000多万元,已为社员小额贷款担保贴息22万余元,并每年拿出15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周边地区得到推广,仅在湖南省娄底市已建立起11家农村科技合作社,入社农户达2.1万户,开发基地37个。

农业科技传播站,是河北省自2003年开始建设的,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和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依托,采取企业主办、专家主持、政府引导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运行,依靠效益驱动发展的新型农技服务机构。传播站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传播站实行企业化运作,主体投人由主办企业自筹解决。传播站采取主办企业与专家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法,形成梯次化的专家团队。专家与传播站签订科技合同或以技术、资金人股,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和服务。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截至2007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科技传播站在建试点单位101个,进驻专家348名,开展研究开发项目213个,为企业开发新产品447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695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02个,辐射农户299万户,培训农民300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初由福建南平推出的,该制度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人手,通过政府积极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等,任职时间一般为1一3年。派出人员与原单位岗位工作脱钩,常年驻扎农村,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等科技服务,并与农村种养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一大批农村能人在“干中学”,并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带动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打造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推动了农技推广体制的重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已有4.5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一线。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仅2006年,就组织培训农民890多万人次,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万项,形成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0多家,创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共14500多个,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70多万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2004年启动建设的,旨在依托北京市农村中心、农林科学院等机构,打造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面向京郊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衔接的有效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的渠道,整合、协调首都丰富科技资源和优势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农村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公共科技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服务。服务港着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郊区县科技管理部门、各类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的对接;大力拓展依托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区县科委、市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的多个服务通道,将科技资源和服务畅通地传到农村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港是新时期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陕西省宝鸡市2000年率先创办的。专家大院多数建在田间地头,配有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科技咨询室、专家起居室等,专家大院旁边有实验田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进门能进行科研和培训,出门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科技成果进村人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办院原则和“五个一”(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建设方针,探索出专家技术人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多种运作方式。2003年科技部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典型模式之一加以推广。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仅2004年,各地就引导发展了540个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

农村技术承包制,从1986年开始,山西省开始推行农村技术承包,即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其科技人员,同农民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技人员从农民的最终收成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技术承包费。农村技术承包在具体运作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按承包对象,可分为对农户承包和对各级政府承包;按承包人组合,可分为个人承包、集体承包和集团承包;按承包技术内涵,可分为单项技术承包和综合技术承包。实践证明,农村技术承包是推动科技进人农村基层的有效机制。例如,20年来,山西省平均每年有1万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农技承包,每年实施各级各类承包项目约1500项,每年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近千项次,年新增经济效益近10亿元。

篇(3)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服务方式。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促进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民族地区,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方面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现将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情况介绍如下。

1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现状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将农村信息化工作列为宁夏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无论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高速路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处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

1.1共享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办法和原则,宁夏整合各级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初步建成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数据库。全区各信息服务站通过自治区中心平台实现对综合数据库信息的加载、下载存储和在线浏览。

1.2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建设全区统一的信息中心平台“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中心平台以全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为支撑,以高速宽带交换为通道,以各类基础共用数据库为资源,实现对全区网络、主机、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和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1.3互联网广泛普及

宁夏建设覆盖全区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辅以无线宽带Wimax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因地制宜地选择网络接入方式。目前,全区187个乡镇实现通光缆、通宽带,2680个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务站,农村电视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初步实现了网络、电话、电视的“三网合”,以利于农村科技共享的实现。

1.4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自治区统筹规划下,整合、集成各部门、各单位所获取与积累的农村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建立“三农呼叫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110这样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县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及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形成跨地区、跨部门、多层次的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农村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

2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

如何使大量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被全社会充分共享,如何规范科技信息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科技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作用,是宁夏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影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技术保障体系

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中,共享技术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手段。大量数据资源的存储需要具有物理上分布和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库群来实现。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是实现科技数据共享的技术核心[1]。元数据库技术、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协议和空间数据网上交换与管理技术、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农村科技信息的智能检索方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与对策等均会影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

2.2政策法规体系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先行,政策是关键。要立法重点解决共享的原则、共享的范围、共享的措施、共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共享的评价、共享的监督和法律责任问题。应在自治区层面上规范农村科技信息共建、共享行为,通过建立健全自治区层面上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协调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组织从上到下的实施细则,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监督执行。

2.3组织保障体系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的有效实施和运行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更离不开服务意识强的创新人才[2]。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杠杆,不仅需要协调“人与物”的关系,更需要协调“人与人”、“组织与人”等一系列的关系,组织保障体系制约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发展。

3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为了使农村基础科技数据资源的共享运作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夏目前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政府各相关部门按照归口建设的办法,对全区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有限整合,还未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此建设基础上,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元数据技术、异构数据库技术、网络化数据服务技术[3]。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用户如何准确、全面、快速、方便地查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组织的元数据标准是关键;二是完成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设。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化既要充分考虑工作普遍性,又要注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特殊性,即信息内容的特定性、共享方式的多样性,对网络环境中的农村科技信息的查询、调用、处理等实施标准化;三是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宁夏目前还没有负责农村科技信息质量的专门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和组织,而数据资源质量的高低、共享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村科技信息的使用效果。为保证农村科技信息的服务质量,宁夏必须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来协调多部门工作。

3.2逐步确立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模式

科技数据共享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有2种模式:国家调控下的公益性共享运行模式和商业化运行模式。公益性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是政府投资于公益性事业产业的科技数据,向全社会实行公益性无偿的信息服务,国家通过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信息化应用增益;商业化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则是数据投资者与使用者之间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上。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目前仍然是政府部门唱主角的公益。但就宁夏经济体制和市场体制现状来看,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运行模式上,宁夏还应通过相关科技数据共享政策和共享法规体系的制定,发挥各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采用以“公益性的运行机制为主、市场化运行机制”为辅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完善而逐渐过渡到2种模式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上来。

3.3强化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共享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和独立的“要件”,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下,通过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恰当分级、分类之后,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即针对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和不同需求以及社会不同层次的用户而采取不同的共享模式,通过共享法律法规、共享技术、共享协议和共享组织管理,构建一种有序、高效的运行环境,并贯穿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活动全过程。宁夏还应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4]。

3.3.1信息分类分级运行机制方面。信息只有严格进行分类分级和采取不同方式,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单位和个人。目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分级制度,因而基本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今后宁夏必须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有效地划分,例如:对国家科技项目和自治区科技项目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公益性部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该遵循“完全与公开”原则,实施全社会无偿共享。而对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农业管理部门进行加工形成一定附加值的公益性数据,可以在收取一定的成本费后实施非赢利性共享。

3.3.2组织保障和协调机制方面。宁夏要通过自治区政府建立起跨系统、跨部门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对全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实施。

3.3.3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方面。要促使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持续、高效运行,必须保证经费的投入和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宁夏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将信息资源建设和维持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增长幅度等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3.4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方面。为了促进与信息用户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系统的高效运行,宁夏应加大信息共享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兼顾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两者的利益平衡。对于在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中做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通过资金和技术给予支持,进而带动整个数据共享的进程。

4参考文献

[1]王文生,刘俊华,王怀惠.基于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元数据规范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4(8):26-29.

篇(4)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磐石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磐石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磐石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政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磐石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磐石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磐石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政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磐石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党员分别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下转218页)(上接217页)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篇(5)

建立村级服务站有效地解决了镇村服务脱节等问题,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机构支撑。村级服务站的建成,提高了基层农技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疏通了农技人员下基层的流通渠道,实现了技术人员与农民的直面沟通。乡镇级农技人员开展基层服务还存在服务精力难以集中、服务时间难以保证、服务专业不对口等客观情况,而村级服务站农技人员来源于所在村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农村一线人员,甚至大部分农技员可以说既是农技员又是农民。一定程度上,村级农技员的服务时间、精力、经验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随时随地为所在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必要时联系市、镇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搭建了农技服务的最基层平台,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的良性互动。盐城市村级服务站近40%是依托运作好、信誉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网点挂牌建设,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农产品订单生产、购销服务和农资供给。有效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和优质经营相结合,为农民带来了方便和效益,赢得了群众信赖、树立了品牌形象,实现公益性与经营的良性互动。

二、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

建设存在的问题服务站点规模较小,服务设施不健全。4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点的以家庭式农资门市和示范户为主,经营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9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服务人员仅为1人,服务精力难以保障。村级服务站经营规模较小,虽有经营成本低、经营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服务延伸面较小、缺乏长远谋划的弊端。村级服务站的硬件设施是支持其完成推广服务的必要条件,而多数村级服务站点只拥有挂牌场所、服务柜台、热线电话等基本的办公条件,电脑、打印机、媒体放映设备、专家系统等服务设施相对缺乏,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村级172专兼职农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9人,占总人数的5.2%,中专及以上的学历的29名,占总人数的16%,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级农技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19名,占总人数的11.2%,职称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影响了农技服务的质量。

根据对60名村级农技员的抽样调查显示,95%的村级农技员每年都有参加相关技术和知识培训,但大部分是短期非学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品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的及时新颖性难以完全确保。管理手段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村级服务站的运行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利弊,没有统一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如依赖乡镇中心和村级集体承建的村级站,有利于人员调度和设备维护,但农技员积极性不高;依赖农民合作组织、农资营销点承建的村级站,这种模式商业味较浓,站点往往过多重视盈利,对技术的关注较少;依赖农业科技大户个人承建的村进展,不定因素较多,主管部门调控手段较少,直接管理和监管难度很大。专项资金缺口大,长久运行机制难以保障。目前我市村级规范化服务站建设大部分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支持运行,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一是工作经费缺乏,影响了服务的有效开展,遇到关键农时季节和动物防疫重要时刻,统防统治难以保障。二是农技员的待遇难以落实,仅仅依靠经营收入让村级农技员没有认同感,农技服务可干可不干,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三、加强村级服务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争取多方重视。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对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关心与支持,为建立村级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争取条件。可整合村级供销社系统、农经系统和村集体的有效资源,开展村级农技站的建设。建议统一从村部现有的办公用房中,专门设立一间20-30平米的办公室挂牌,同时还要从村组干部、专业农技人员中明确一名同志为兼职村级农技员,并在他们的工资报酬中有所体现,也可考虑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和农资营销负责人,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让村级农技人员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为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坚持以事养站的基础上,要加强资金投入,一是用于必要办公设备的配置,二是对村级农技员给予适当的补贴,充分调动村级农技员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今后的几年,各级财政参照扶持乡镇“五有”农业中心建设一样,设立专门的项目,扶持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同时对于经过选聘上岗的农技人员,设立专项基金,象村级防疫员一样,通过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每年给予一定服务补贴,调动他们积极性。

加强运行监管,规范农技服务。坚持“部门统筹,联办共建”的原则,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种养科技示范户等为建设载体,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由各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统筹建设,与挂钩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当地邮政、通讯、气象、信贷、保险等部门联办共建,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农民培训、组织农技活动、推动信息入户、拓展增值业务。健全村级服务站考核制度,并和资金、项目扶持挂钩,对各村所设的农资经营服务站点,逐步规范他们的服务行为,引导以服务生产为重心,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不搞“一挂到底”,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站点进行撤牌、轮换。

篇(6)

二、将游戏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事实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的话,学习就会变的主动,由压抑的学习变成自觉学习,心情也会随之愉快,促进注意力更持久更集中,观察能力变得密接,联想能力丰富,创新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可以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小学生都爱好动、好玩、好奇,将新课程融入游戏中。初步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与操作鼠标很难,动作幅度过大,分不清左右。联系鼠标操作的过程也非常枯燥,如果让学生自由操作必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带的扫雷小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各种初步操作,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非常的轻松。扫雷游戏距哟娱乐性,又可以把鼠标的各种功能完全的表现出来。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会不停的使用左右键。为了达到正确点中“地雷”的目的,学生们要正确的操作鼠标,通过此过程中的反复操作学生们对鼠标的移动也容易掌握。逐步解决学生移动鼠标动作幅度大的缺点。经过长时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看看谁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过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

三、设计计算机比赛,加强小朋友的操作能力

篇(7)

我国教育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学习,小学生对于学习还只是处于模仿状态,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正是教师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阶段。英语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有过一些字母、音标的学习,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后才开始进入到语句、词汇的学习,这个时候教师的授课方式完全成为小学生的模仿楷模。所以,教师必须时刻应对英语课堂中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提升课堂质量。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占据主导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还只是刚刚接触英语的全面学习,与以往简单的字母、单词的学习不同,现有英语学习开始涉及到语句、段落的理解,增加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课堂上,主要状态就是老师讲解学习难点、学习内容,学生听从。这种授课方式使得教师一味跟随自己的备课内容继续教育,而缺少对于学生能力的验证。学生是否听懂、有何疑问完全不能体现。

2.学生机械听讲

三四年级小学生还处于无自主意识状态,在学习上很少会产生主动思维。而且小学生童真时期还未结束,仍处于贪玩阶段,过多的学习量还不能被小学生所接受,且孩子还没有学会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英语本身作为第二语言,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由于单纯的害怕说错,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主动坦露。甚至不知道自己哪里听不懂、哪里有问题,只会机械的听讲,死记硬背老师讲课内容,并不会实际应用。

二、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

小学英语教师主要是通过提前备课,然后将内容在课堂讲解。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定时定量讲解教学内容,但是过于单一,比如讲解“cat/bear”等单词,只是单独的解释单词的词义、让学生跟随读单词等简单内容。课堂过程缺乏互动,内容过于理论,缺乏实践性。

2.课堂氛围严肃

小学课堂教师占据课堂主导,一般教师为保持课堂纪律会减少学生的互动,导致课堂上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敢提出问题。并且教师授课内容过于理论,而小学生本身贪玩,这种律己律人的严肃的课堂氛围致使老师与学生缺少交流,课堂效果不好。

3.学生缺乏兴趣

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兴趣,在刚接触英语学习时,可能会因为好奇而学习,但是经过时间沉淀,加上课堂氛围严肃,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并且英语本身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打好基础,如果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会使以后学习越来越困难。

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解决策略

1.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师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能力,将知识点简单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对教材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会遇到发音不准,缺乏应用环境等问题,英语教师要运用激励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英语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好重点、难点,设置好课程走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2.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增强学习效果

要增强学习效果就要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在英语入门之初,都害怕读错,都不敢说英语,这种恐惧心理若是一直存在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会造成记不住单词,背诵课文困难,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在实现教学有效性上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使人们对活动充满好奇心理,从而对新鲜事物有着渴求探索的心理。老师在备课时把枯燥的语言变为生动的情景模式,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有效教学的灵魂是提升学习成绩

篇(8)

农村干部要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努力实现从传统的“管理型”到新形势下“服务型”的角色转变,实现从传统的“行政领导”到新形势下“示范指导”的职能转变,真正成为领先科技、率先致富的领头人,成为指导农民奔小康的行家里手。良种优法、科学养殖技术、植物高效栽培、无公害产业的生产贮藏加工技术等农业科技成为农村实施“科技兴村”的急需技术,而农业科技推广与干部培训的结合对此起到积极作用。科技推广人员将科研教育的新成果、新知识、新信息经过整理筛选,挑选出经过生产检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通过干部培训工作带入农村,增加农村干部的科技意识,开拓农村干部经济视野,为推动农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展示新成果、新技术,增强农村干部学科技、用科技的信心

篇(9)

一、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农村学校设施简陋,环境差,教学设施配备不全,硬件设施也不完善,条件差,资金短缺,很多实验室不达标,教师无法完成新课程规定的一些教学任务。另外,由于农村教师人数有限,学校空间有限,导致很多地区班级人数多,这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非常不利,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但是由于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受旧的经验影响,不能把新课程教材理解到位,盲目地扩展,强调知识的一步到位,忽略了教材改革中渗透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教师对教材运用不得当,仅仅把课程视为教科书,认为新课程就是换了一个版本的教科书,教学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而不参考课程标准。具体表现在:

1.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偏颇。农村化学教师并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内容和理念,对已经习惯的事物就认为是真理,不可以轻易改变。课堂上,教师就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教师的权威不可质疑。教师迈不出教育改革的一小步,学生就不可能迈出均衡发展的一大步。

2.教学方法较单一。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营造自学、合作的氛围,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来满足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引入新课的方式是从旧知识引入,有少数的学生认为教师是直接引入,学生觉得教师在进行重要内容的教学时喜欢独自讲解。通过教师访谈也发现,大多数教师还是喜欢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传授,而且喜欢设计封闭性、纸笔测验性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这样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1.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必须深入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化学教师要想与时俱进,首先要了解新课程要求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必须在自己原有教学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前吃透教材,了解新教材的知识分布和教学重点,以新课程教学目标为指导,带领学生共同探索高中化学课程。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其基本教学结构在于首先要普及基本化学原理和知识,打下化学基础,然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教师应该以此为指导,根据新教材重新梳理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将新教材中的化学教学要求与自身的化学知识融合统一,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这对于目前农村高中化学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创新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实施新的教学方法。高中化学教师的角色、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方法都要有一个创新式的转变。首先,在教师角色上,教师必须转变原本学术权威的角色,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学习化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改变以往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行为上,与传统教学行为不同的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监督学生学习、讲解习题上,而是要放在对于新教材的研究和拓展上,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同时,教师不仅要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化学课上,还应该兼容并包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多听其他学科的课,汲取其他学科中可以为己所用的教学模式,将之融入到自己的化学课中。

总之,新形势下农村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须改变原本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打造魅力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文庆城.现代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陈义.农村实施新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张释元.农村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中学的个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10)

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而要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必然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自身问题;二是学生的主体问题;三是教材教学资源及资料的配套问题;四是评价机制问题。如何处理与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课改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也是能否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非口号性的关键。

一、教师问题

教师处在课改最前沿,是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也是课改的直接实践者,课改能否顺利展开,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执行者。

1.教师因惯性心理和对教材的依赖而不愿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由于原有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惯性,教师很难于短期内在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在原有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把“课程”看成是“学科科目”或“教材”甚至就是书面的“教科书”。因此,教师秉承的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在最大程度上再现课程编写者的意图,忠于课程的内容。这种心理就造成了教师只在课堂中再现课程的内容,传递专家学者指令的现状。因而失去了课改中关键的一环―――教师不再是新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并且形成一种普遍的心理:课程的开发,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我只要用好教材,教好我的书就行了。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我能否成为一个开发者抱怀疑的态度;自己开发出的课程,校本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能满足大纲的要求,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等一系列问题。而导致了他们不愿成为一个开发者。

2.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及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老化使他们无法成为“课改”者

新课程理念的无法接受,教学方式难以调整,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的不能使用等使他们无力去完成新形势下这种“角色”的转换。比如,某县教育局的一份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报告上的数据显示,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4200余人,平均年龄46.2岁,这些农村教师中70%是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初参加工作,90年代转正的原民办教师,还有10%是20世纪80年代老教师退休后顶职的教师,这些教师因为本身受到学识水平与专业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而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学生问题

学生是一张待描的白纸,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主观能动性很强,教师如何引导,用什么方法引导,引导是否得当,引导是否会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都有待于师生共同探索。能否揣摩他们的意向及可能的思维形式,把他们引导到成功的彼岸,这是教师应做的。但在教育教学这种双边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原有思维、知识基础上会发生与新理念、新方法相抵触的行为。因为他们中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行为,突然间转变为自我主动探索知识这种意识非常薄弱,甚至于无所适从,由此而变得对新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无法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方法和路径,好像失去了依托,掉进了一个找不到方向的深渊而迷失方向。如此说,在课改中,有些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比如,讲故事、做游戏或搞活动,而在探究前或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引入探究的目标与方法,有些学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听故事、做游戏或搞活动的单纯参与者,而不是学知识,因而也就失去了教与学的意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三、教材、教学资料及资源配置问题

1.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课程的具体实施是没有固定模

式的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材,这样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就无章可循。

2.教材的频繁变更,使得教师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教材的不连贯性使用问题

比如,2003年七年级的英语教材,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基础上编写的一套教材,而农村小学原来并没有开英语课,和城里的学生共用一套教材,学生必须在ABC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却要依照教材要求学句子和课文,这种现象使得教师无法教,学生没法学。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进度。

四、评价机制问题

“课改”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然而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却迟迟没有出台。这个评价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教师的,一是评价学生的。

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他实施了课程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而这种教学并不见得在学生能力增强的同时应试能力出增强。而且根据实践证明学生应试能力还会大不如前,那么,如何来评价教师在课改中取得的成就与成绩,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课改”中如果不把农村中小学中出现的几个关键问题解决,课改的顺利进行在农村中小学里怕也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上一篇: 电动机正反转实训总结 下一篇: 协会年会主持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