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正文】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局认真开展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各项业务工作,现将“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公园概况
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清水河县老牛湾镇西南部,南连长城与山西偏关接壤、西隔黄河与准格尔旗相望,总面积25.34平方千米。特殊的地理位置、漫长的地质作用造就了公园高峡平湖、万壑奔流的壮美景色,发育了华北北缘最完整的一套古生代地层系统,真实地记录了距今5亿—2.5亿年的地质历史,形成集长城、黄河、峡谷、瀑布、古村于一体的地貌景观,属于国内罕见的多种地貌单元交汇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二、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开展情况
(一)2013年度清水河老牛湾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上级下达资金200万元,共完成标识系统更新、主碑设计与建设、陈列馆更新与维护、公园科普读物编制与出版、公园信息系统建设5个大项,项目于2018年7月完成全部任务内容,于2018年9月20日通过上级专家组验收。
(二)2016年度清水河县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
迹保护与建设项目:上级下达资金219.13万元,用于地质公园标识系统建设、地质遗迹科普宣传、地质公园监控系统建设。项目于2017年6月10日完成,于2018年7月19日通过上级专家组验收。
(三)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为8217.39万元,建设用地5870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71.5平方米,分为展示区、办公区两部分,其中展示区面积3850平方米,依据功能划分为:清水河历史人文展厅、黄河民俗文化展厅、地质展示厅、临时展厅、3D科普影视厅、地质体验厅等,为整体二层局部三层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项目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博物馆主体结构工程以及附属工程的土方剥离,完成设计布展大纲编制,正在着手招投标工作。2020年底已完成投资2500余万元,支付工程款1362.5万元;2020年争取到内蒙古债券资金支持3000万元,目前缺口约5000万元。
(四)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42.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960万元(已到位),地方政府配套282.2万元。建设内容包括:(1)新建VR科普体验厅600m2(不包括设备);(2)新建石板步道4.5Km(设计变更为2.5Km);(3)新建停车场1600m2;(4)将公园门景区现有200m2房屋改建成管理用房;(5)改建景区内道路11.5Km(设计变更为10.5Km);(6)生态环境美化、绿化工程6400m2。项目于2018年1月开工,截止到2020年底,截止到2020年9月,已完成约11公里的道路改造工程以及绿化、步道工程(大塔、牛腻塔两条道路由于冯老旅游公路施工阻断影响,各自连接线未打通),VR科普体验厅主体已完工,公园门景房屋改建工程、停车场拟变更设计,总共完成投资近800万元,支付工程款566.4万元。
三、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短缺。
(二)县级配套资金未到位,影响工程进展,连接线受冯老公路影响未完成。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54-02
【作者简介】腾俊,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历史教学。
一、教材分析
(一)中国历史文化综述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以及古代对外文化交流。这部分内容对中国历史文化做了高屋建瓴的综述,起到了统领整本教材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视频资料,在学生课前预习教材、收集资料的前提下,设计“问题情境”导入的方式,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和行业现状的教学环境。
(二)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民俗文化
这部分内容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做了整体概述,包括语言、文字、书籍、文房四宝等。同时对中国古代民俗中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节日娱乐、禁忌习俗也做了论述。对这一类的历史文化内容,教师可采取实物情境、图片和视频情境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结合语言情境做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历史文化传播媒介和民俗文化与名胜古迹的结合,是本章节教学的切入点,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中国宗教文化、文保单位和馆藏文物
这部分内容对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做了具体论述;对中国重要文保单位的一些宫殿、祠堂、园林、桥梁和水利工程、石窟、摩崖造像等做了具体介绍;对馆藏文物中的一些玉器、铜器、丝织刺绣、绘画、书法篆刻也做了描述。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具体的实物情境、视频和图片情境、实地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文化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宗教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升华情感的过程中内化知识。
(四)中国烹饪文化和特产文化
中国烹饪文化介绍了烹饪原料和各类传统历史文化菜肴。特产文化则重点讲到了名茶、名酒、中药、工艺品等知识。本章节可采取实物情境创设、人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高职院校可以现有烹饪专业为平台,以饮食文化和烹饪素材为切入点,邀请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激趣、设疑,最终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和欣赏饮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烹饪文化和土特产,这一部分的教学可利用情境教学法加以推进。
二、“中国历史文化”教学情境设计要点分析
(一)加强实物情境、影视和视频资料情境、语言情境的有机结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实物、视频和语言的多重情境驱动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出疑问,重构知识,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民俗、文物、烹饪、特产等具体知识点,教师可结合多种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在情境的相互作用下,结合已有知识背景,更好地吸收、掌握知R。
(二)加强实地情境和问题情境的相互穿插,和谐互动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实地情境,在古代寺庙、祠堂、古典园林的氛围中,结合问题情境的导入,强化学生思考的力度,在真实场景中构建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最终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真正内化知识。此外,可结合多媒体资料,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如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可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料,在“烹饪文化”这一章节中辅助教学活动。
(三)提高人物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在讲解中国古代民俗、文房四宝、馆藏文物、名茶名酒、特产文化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引入实物情境和视频图片情境,更可邀请行业精英、博物馆专家、茶艺师、品酒师、民俗文化大家等进行视频连线,甚至亲临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真人真事,培养兴趣,体验不一样的教学情境。
(四)提高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必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很多历史事件产生初步的了解。在进行教材编排时,忽略了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导致知识点过于零散。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历史知识框架,将知识通过框架进行展现,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结果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列出来,通过对其原因、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这些历史事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掌握更加清晰、牢固。另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系统地展现出来,将所讲过的知识点融汇在这一系统中,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其时间、人物以及事件相互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包括一些外国的历史。所以在进行中国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外国的历史事件,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看待,让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将中外历史进行分开讲解,导致学生对待历史问题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讲解时,就是将中外两方面的历史相结合进行解析。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47-01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强的学科,知识面广。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国历史,纵横几千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赢得未来。
纵观现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形势十分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学校领导不重视;2. 各学校没有专业的历史老师,任课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3. 学生对历史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以上因素,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点记得不牢,考试起来就一味地翻书,直接影响中考的历史成绩。特别是2013年中考对题型的改革,并增加了中国古代史的考查内容,让学生非常不适应,从而导致整体水平为历年来中考最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的现状,是一直以来形成的;从只学不考到要学要考,再到要考深考透,这一过程令无数历史老师无比纠结。中考历史分值只有那么可怜的五十分,当然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大科目相比,“一直是在历史遗忘的角落”。可作为一名历史教学人员,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我们不希望喧宾夺主,但也不容忽视配角的作用。为此,笔者在此提几点自己的想法,供参考: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职的历史老师,并鼓励教师多参与历史教学研讨,促进教师成长;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了如指掌;深刻研究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许多学校因师资问题,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七八年级不作考查要求,这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特别是中考非常不利。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开卷考试简单,不外乎就是抄书而已;分数又不多,只有那么五十分。上课不认真,课后也从来不翻书、不复习,对要识记、背诵的知识点一无所知,更不要说理解与应用。因此,我每次在九年级第一节课上都会对学生做要求:学习历史与其它科目一样,要记忆与背诵,更要理解与应用;常规工作自然也不能少,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照常要做;并且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不只是简单地抄书,更要注重方法与技巧。只有学生重视这门学科,才能认真去学习,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自己初中时的一位同窗,对中国历史知识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同学们羡慕不已,问其原因,兴趣爱好是其学习历史最初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才能取得好成绩。历史知识本身枯燥无味,如果教师采用一贯的教学方法,学生便会对你及你的历史学科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常规课与多媒体课相结合、历史课本知识与课外历史小知识相结合、制作历史小卡片与写历史小论文相结合……通过多渠道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习方法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目的非常明确――中考,在中考中能取得好成绩。教师应把握这一心理,在平时教学中要渗透一些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让你的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怎样去从容应对考试。就学习方法而言,最根本在于平时的积累,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时间轴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建构成体系,一目了然;学习历史还要学会对比(古今中外),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这是近年来命题的主要方向;对于解题技巧来说,直接关系学生成绩的好坏,因此教师在平时应着重对此进行总结,并在练习及试卷讲评中适当渗透,如选择题的排除法与时间排序法等。
二、初中生在记忆历史内容上应坚持的原则
1、化繁为简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多而杂,很难理出头绪,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时候应该坚持化繁为简的原则。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教师给出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们一步步地学习和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最终才能在扎实中进步。
2、联想扩散原则
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联想扩散。对于动态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时间来进行扩散、以情节来进行扩散、以内容来进行扩散等方法来学习不同内容但类型相同的知识点。
3、层层深入原则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初中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虽然“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忘记了在基础知识深入并提高,做到层层深入。最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达到升华。
三、提高初中生记忆历史的对策
1、用歌曲、顺口溜记忆
歌曲通俗、顺口溜押韵,两者读起来都比较朗朗上口,运用到历史的记忆上也比较轻松,容易使学生接受。比如,在讲“三国”有关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林俊杰的《曹操》进行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内容有了兴趣,记忆便水到渠成了。再有,在学到后签订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琢磨并把条约的内容变成顺口溜:
(1)割香岛(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两一(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开五地,为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进出款,须商谈(中国进出货物的税率须同英国商定);由此可见,通过歌曲和顺口溜就能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记忆内容,何乐而不为。
2、借助图示记忆
利用图示来记忆,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象征。学生如果记不住或记不准学习的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网状图帮助学生记忆关联性的知识(中国历史上著名变法)、用人物图片或地理图片来记忆静态的历史知识等。
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纲要》为乡土知识走进历史课堂打开了一个通道,也为乡土历史教学课程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历史教师在用好教材之余,还要善于开发历史教学资源,尤其要发挥好乡土历史知识对教材的辅助作用。用乡土历史知识辅助国家材的做法,既能够体现国家教材的主体地位,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简单易操作。作为泉州人,笔者对泉州乡土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探索泉州乡土历史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路径与方法。
一、导入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吸引学生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点晴之笔。导入首先要有新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师应协助学生在既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累积新经验。相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世界和国家历史知识,乡土历史知识就是活生生的既有直观经验,对学生而言,是既亲切又有新鲜感、既熟悉又充满情趣的崭新的学习天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以乡土知识导入新课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由于学生在政治课中也学习过相关内容,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课一定提不起多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伊始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知识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政策就在身边”。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介绍石狮发展史的材料:“石狮脱胎于农村,原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的一个农村集镇,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直接升格为省辖县级市。1993年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列第26名,1994年跃居第17名。1995年已经跃居全国县市先进行列,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2.5亿元。在石狮建市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经济总量的增幅来看,一个石狮已经变成了十个石狮。”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材料中的数字,通过分析感受到家乡变化与国家政策变化息息相关。这样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点化学生
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都汇集在讲授的过程中,而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如果把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运用到初中乡土历史教学中,就能够较好地发挥乡土历史知识对国家教材的辅助作用。所谓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习的很多方面,如已有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等。学生所掌握的乡土历史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已有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学生对乡土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等技能迁移到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应用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对乡土历史知识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讲授《思想文化》一课,本课涉及的思想文化知识高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觉得太抽象难懂,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了解泉州学生比较熟悉的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性格入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因此,了解李贽的其人其事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让学生了解李贽的家乡和家庭情况,使他们感受到李贽的生活境遇与商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李贽个人的经历后剖析其性格特点,了解李贽离经叛道、不畏权威和善于思考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李贽的思想主张,学生就会觉得李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政治主张合情合理,他代表下层人民发出了一声呐喊,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这时教师再做深入讲解:这些下层人民在城市中就是所谓的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对他们设下的层层束缚,李贽把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如 “人皆有私,物质享受是人的自然本性”“男女应当平等”等。由此可知,在高压的封建政策下,李贽被称为“异端”也不足为怪,其命运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讲完李贽的思想性格后,可以先带领学生归纳关于“思想”的学习方法,即从思想者所处的社会经济生活出发,结合思想者的性格来分析其思想主张,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他著名思想家的主张,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迁移,使学生树立“历史无难点,只要有方法”的学习观。
三、巩固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检验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结果什么也没有留下。学生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习而未经自己亲身感受的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全部运用于实践。因此,及时巩固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识记可以有效防止遗忘。如果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这些知识是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乡土历史知识巧妙设置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既能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课堂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年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历史人文环境,精心组织几次高质量的活动课,让学生广泛参与,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巩固。比如,在教学中国历史时,应尽量把中国历史所述内容与乡土教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让二者有机统一、融为一体。在讲到三皇五帝时,可以与泉州的舜帝纪念堂联系起来,并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舜帝在德孝文化方面的贡献,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有关真善美的教育,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有助于他们从源头上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讲到台湾时,可以联系古时俞大猷抗倭、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施琅等事迹,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借此让学生了解到,海峡两岸的关系对泉州影响巨大,两岸都说闽南话,两岸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讲到泉州历史文化名人时,可以把俞大猷与戚继光共同抗击倭寇的事迹联系起来,顺势介绍俞大猷其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家李贽、李光地,文学家欧阳詹等人都是泉州的名人,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凸显出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这种对比联系有助于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身边历史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历史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家乡事,体会更深的家乡情,努力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联想是记忆的基础,也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运用联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既可改变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又可促进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自我扩充,避免知识僵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联想教学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实现教学过程中,联想既起着架设桥梁的作用,又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联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利用连锁联想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连锁联想,是指由一个知识点出发,一环接一环的产生一连串的联想。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产生它的原因,也会带来一定的历史结果。因此,历史知识就由因果网络组成了一个整体。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能只是机械地掌握、记忆分散的知识点,而应采用一定的方法,抓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地掌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对历史知识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中,分析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美国市场广阔的原因,进而想到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宅地法》,促使了西部大开发,从长远看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利用跨越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跨越联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的某一点突然联想到与之差距很大的另一事物或现象。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历史现象才具有借鉴意义。历史现象纵横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成了统一复杂的历史整体。所以,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可以进行跨越联想,对每一个历史现象研究它的起因,探访它的结果,寻求不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也可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时间上找出在同一时间段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的历史现象,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关系。
例如,讲《王安石变法》这一课,在分析失败原因之一是由于失去宋神宗这个有力的支持者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改革从这点能借鉴到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分析出社会主义改革也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作保障。由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思考,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两个历史事件的原因。
三、利用接近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接近而产生联想。学习一个知识点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
比如,学习《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启示学生对照前一节的《美国的独立战争》,从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几个方面对比阅读课本,展开联想的翅膀,将两课的知识串联起来,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又如,复习明朝和清朝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方面展开联想。政治方面: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出现了“洪武之治”“康乾盛世”;经济方面:全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南北经济的融合发展;民族方面: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之,接近联想复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对比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比联想,是指通过事物的对立、比照而产生的联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目前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例如,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型改革进行研究,如秦朝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等。通过对这一系列改革历史的专题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每次改革发生的历史条件,失败的经验教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而对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总之,联想教学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条框、形式,举一反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点拨―创新”教学的特色,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设计一些最能体现教学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能积极地去思考,甚至在此基础上大胆置疑。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在学校7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也不例外。所以提高历史课教育教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科教育功能,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认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是: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历时性和综合性,以往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往的人物、事件、现象,简言之,以往的一切都在历史学科的涵盖之中。要上好这门课,发挥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课标,把握教材,吃透其精神,了解学情,结合具体的每一节课确定实际的教学目的,努力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历史脉络,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切合历史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历史教学的任务理应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就是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其中,历史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能力训练是条件。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依葫芦画瓢,那么讲课就肯定平淡呆板,课堂气氛必定是一潭死水,学生肯定会昏昏欲睡。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殊性,特别注重准确把握各部分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切合学情,恰到好处地进行再处理、加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的高度对知识进行概括。就一本书而言,编者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把各个知识点有机整合成为一个统一体的,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有一个整体线索意识。如在学习高三的《中国古代史》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目录部分,探知其整体内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衰落的历史。单就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线索而言,一般地认为,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扩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继续发展于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由盛而衰。就每一章节而言,其标题反映了这一章节的中心,其他内容都围绕这一中心加以阐述,因此,如果以章节整体来统帅局部知识点,整个章节的内容便一目了然。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章时,从节标题上就可看出该章就是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进行展开的。当然,具体概括方式要根据该章节的具体内容而定,有时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概括,有时要从原因、过程、结果的线索来概括。
2.引导学生对章节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达到以线穿珠之目的。教材有许多结论性的表述(即论点),但得出的史料(即论据)都散落在教材之中。这样,对论点的分析,就必须统一论据。如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那么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综观教材,我们可以归纳为政权、纲领、思想、组织等方面的局限性。再如“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一节,我们可以从形成的背景、过程(实践和理论),割据政权的巩固(政治、经济、军事)和统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四方面进行分析。当然,有时教材在叙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史料,但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就要用归纳法来得出其论点了。
3.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历史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我教给学生“串纵联横”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引导下,逐渐掌握了该纵串什么知识,横联什么知识,在思想上加深什么认识。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明白从先秦到宋元甚至明朝前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创造成就、业绩均在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并把它同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发展相比较:它们虽然灿烂一时,但都中途夭折,唯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宏观上看这是值得引以为豪的事件。教“古代印度”一节,讲到佛祖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熟悉同时期的中国历史,我就启发学生推算此时我国处于什么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一下子便举出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孙武等人物,切合实际。我便引导他们注意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儒、道、佛的祖师爷竟然是同时代的人。我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与此有关的知识,于是中国史、世界史、思想史、宗教史便自然地融为一体,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史实的异同和因果联系。
4.适当把历史知识超前输入,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这样做的目的是求得历史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教材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往往将同一时间的不同内容,同一内容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者是影响同一事件的不同原因放在几个章节进行讲述,这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把握。教师在讲到某一知识点时,不必拘泥于教材,要将与之相关的还未涉及的知识进行超前输入。如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教学中,特别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时,我就打乱了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专题化”教学,把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进行超前输入,引导学生从各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原因中抽象概括出适用于三次科技革命的一般“公式”,即“一个前提,五大条件”。“一个前提”为:政治前提(包括政局、政权、政策),“五大条件”为:资本、资源、科技、市场、劳动力。再以此普遍性原理结合每次(或每个国家)科技革命的特殊性,从而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其他事件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我们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其抓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运用史学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