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业能力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背景
创业教育是2l世纪的重要教育课题。早在1998年1O月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强调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风生水起,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竞赛(他们称之为商业计划竞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全国举行首届“桃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教育开始在我国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研究渐成大观。在广告学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2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经济背景
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才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创业活动,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萌发的,迎合了产业发展转向“知识经济”的趋势。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创新的本质为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先决条件。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经济增长的差异化,又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它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是金融危机促进了创业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相关部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救助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金融危机加速了创业的社会认同。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形势的低迷使得人们对创业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人们不再认定创业是一种冒险行为,更把它看成一种寻求生存出路的最佳方式。三是金融危机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为创业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
3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就业背景
就广告行业而言,广告公司规模小,接纳的毕业生有限,未来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将日趋分化。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继续提高,毕业生也必将相应增加。预计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入学率将接近15%,届时,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问题,一是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我国的就业需求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二是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同时,在政府减员增效、高校继续扩招、非国有经济形式发展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造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教育与就业的矛盾。出现“知识失业”。因此,依靠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来解决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短期内可能性不大。自主创业,将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中,应注重锻炼和提高公共能力、职场能力和专业能力三种不同层次的创业能力。
1、公共能力。公共能力是所有社会人员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一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接受、转化和应用。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它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技能,而且也被心理学家列为创造能力之一,是人的内在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反映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性格、风度。其三是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保持协调、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其实质是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一个创业者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从而协同工作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四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亦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一个具备良好创业素质的人需要很强的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其五是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是个体对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进行调节的能力,是健康心理乃至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人们在变化莫测的激烈竞争面前,迅速、正确地解决问题和矛盾,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生活。
2职场能力。职场能力是指职场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其一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活动,其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创造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源于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创业者一定要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新颖性、灵感性、敏锐性等创造性思维的人格特质。其二是组织能力。组织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创业者往往也是一个领导者,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包括合理选择下属的能力、粘合能力、架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激励下属的能力、授权能力、应变能力和合理分配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能力。其三是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主要包括决策、经营、管理、用人、理财等方面的能力。其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项职场必备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计算机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尤其是第二种能力。它包括对各种流行应用软件的使用、优劣判断乃至软件开发的能力。其五是市场洞察和营销能力。创业者必须学会调查分析市场,随时掌握商机所在。对市场洞察和营销的能力,包括发现和识别市场需求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迅速回应的能力以及业务拓展的能力。其六是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光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单凭个人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来经营企业。
3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它是一种最基本的创业能力。广告是一个多工种、多环节合作的行业,涉及市场调研、创意策划、表现设计、媒介选择、后期制作、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广告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广告基础能力、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表现能力、广告创意能力、广告文案能力。广告基础能力是从事广告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广告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广告调查能力、广告提案能力、广告专业软件的操作能力、广告制作设备的使用能力、广告活动的统筹能力。广告策划能力是指科学、合理地安排广告的构思能力,广告策划能力的形成是和长期的行业关注,市场调查、社会洞察、谋略思维分不开的。广告创意能力是最为根本的广告专业能力。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广告创业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智力素质,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广告表现是将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的过程,它是实现广告目标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广告活动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而,广告表现能力反映了广告创作者的基本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广告专业能力。广告文案是广告作品中传达广告信息的全部语育文字符号,是广告创意策略和表现策略的执行和深化。任何广告作品都离不开用语言文字符号来传达产品和劳务信息,所以,广告文案能力也是广告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通透的观察力、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策略性思维能力、组织事实与思想的能力。
三、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举措
1调整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创业人才为己任
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了知识、技能领域外,还应包括自信心、动机和态度。因此,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这样的要求:一是以全面素质打造和能力培养为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二是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三是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2科学安排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一是立足于思维训练和操作需要,开设科学和创业方法论课程。现代广告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创新思维、技术运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业务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行业的能力。二是在“大广告”的观念下,实现实践教学从专业化转向综合化。一般的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条块分割,只注重某项专业化内容的训练,忽视广告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造成人才技能的单一化和肤浅化,难以在创业实践中有大的作为。综合化的实践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今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三是打破专业边界。实践教学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换。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整齐划一,目标单纯,学生视野只局限于广告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领域,难以有新突破。而现代社会,广告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同时,广告学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等专业同属新闻传播学科,学科基础一致。因此,实施多样化实践教学,既体现了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又适应了创业对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依赖。
3合理设计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
二、提升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建议
在目前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管研究生创业作为一种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应该鼓励。所以,相关政策应更务实、具体,便于操作,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优惠条件也要确保落实,能帮助他们承担一定风险。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政府、高校和社会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1.对经管研究生自身的建议
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创业不仅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经管研究生在创业上也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其次,创业主要是指为了创建新企业而进行的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以创新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综合起来的一种带个体性特征的经济活动。创业是一种创新,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创业又是一种事业,基本上要经过融资、进入市场、商业运作等过程。经管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不能仅将创业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唯一目的,更多的要将创业作为人生的一次锻炼,一次超越,当作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常态,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要享受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竦所带来的乐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体系。
2.对政府、高校等社会支持力量的建议
首先,出台和宣传支持经管研究生创业更为优惠的政策。经管研究生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和高校应给予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包括创业教育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等。据统计,全国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5%~8%。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者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开业成功率达60%以上。创业教育不仅为经管研究生创业提供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业指导,更多则是创造了一个交流信息、促进创业的平台。河南工业大学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业基金,从资金上支持研究生的创业。山东财经大学从完善制度体系和提供资金方面构建大学生(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承认学分,开设专门的课程;若在求学期间创业允许大学生休学,学校对学制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此外还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制定和出台经管研究生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和创业专项基金,以帮助和鼓励经管研究生创业。
其次,举办以“挑战杯”为旗帜的经管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拉开帷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独立分析、团体协作、语言表达、社会活动和实践创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科技创业和实践成才。作为经管研究生,本应在该类创业计划竞赛中大显身手,但令人遗憾的是,经管研究生参加的同学屈指可数,以广西有培养经管研究生的8所高校为例,在2008年度举办的全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中,经管研究生竟然没有一件作品入选,究其原因,原来很多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主要针对本科生,对于研究生还是空白,缺少相应的组织和实施部门。
另外,政府和高校要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构建企业孵化器(又称创业园)等经管研究生创业平台,融入现代管理理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收风险资本,切实把创业平台做好。美国全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经过孵化器扶持过的企业成功率达80%,反之,没有得到孵化器扶持的企业,其成功率只有20%。通过创建创业园,既为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也为将来真正创业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作为经管研究生,更应发挥专业优势,可在管理咨询、资本运作等服务领域创办企业(或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设立广西第一个大学生企业“孵化器”—桂林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有20余家由大学生(含研究生)创办的企业进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三级联动”的创业平台,为包括经管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学生的创业经历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经验。
三、结束语
经管研究生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就业形势,在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掌握创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创业平台可以弥补市场对经管研究生创业激励的缺陷,对企业初创阶段的种种风险和困难提供支持,为创业企业补充自己暂时不能获得但又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必需的要素,使企业能够渡过初创期。经管研究生作为拥有经济知识和管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利用好创业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亦可与理工科学生合作、共赢;经管研究生利用创业平台搭建的优质资源和广阔舞台,在创业的沃土上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经济效益和人生价值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张维陈立新: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社会、学校大力倡导、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创业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行动力依旧不足,创业成功率仍然比较低,且一次失败难以坚持下去,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一)创业教育不尽人意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着很高的期待,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创业文化氛围不强,创业教育涉及的群体过于狭窄,创业教育知识相对陈旧,创业教育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创业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教育“缺口”。然而,许多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是非常渴求的。在调查中,有78.7%的学生认为“如果学校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他们一定会选修。尽管大部分学校目前已经开设与自主创业相关的基础选修课,但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需要存在明显差距。学生对创业指导课程的不满意率高达57%。
(二)实践机会基本缺乏创业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方式无异于纸上谈兵,不仅过于抽象,而且容易误导学生,使其以为创业是轻而易举之事。由于高校教师本身同样缺乏自主创业的亲身经历,完全依靠学校内部师资队伍来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几乎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在问及“你希望学校开设哪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时,70.9%的学生认为要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在“你喜欢的创业指导方式”调查中,76%学生希望进行“经验交流”,52%学生希望参与“案例实践”,45%学生提出要“角色扮演”。目前创业教育主要采用的“课程式”和“专题讲座”,授课教师基本没有来自校外的成功创业人士,尤其是理论教学完成后没有实践锻炼,这与学生的需求相去甚远。
(三)专业优势未能凸显有72%的大学生认为目前专业教育对自身创业素质的提高没有太大作用。学生更最关心的是自身通过专业教育能否获得更加丰富的就业“筹码”,例如课程成绩、四六级英语、参赛获奖、个人先进甚至入107第4期陈亚敏: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党等。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是为了课程的设置而开设,没能有效地融合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没能与社会市场需求相一致,尤其是未能真正有效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教育中。这必将导致创业教育脱离实际情况、脱离专业教育,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无法将自身优势应用于实际。
(四)政策好处未能落实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保护大学生创业,允许学生在校期间保留学籍进行创业,同时要求学校和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财力支持,但超过九成的大学生对政府有创业的贷款政策和优惠措施不了解。表面上看创业与学业并不存在冲突,实质上创业的风险性、学习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然而,在校大学生创业资金多是依靠家庭、朋友或者政府学贷款,自身的抵抗风险能力不强。再加上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家庭的期待,认为寒窗苦读十几年的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即可,所以很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舍不得放弃学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业。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人才培养模式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改革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把创业教育活动纳入到学校教学科研计划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一样的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促进创业与专业有机结合。在课程形式上,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商业模拟等活动体验,使学生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也可以在课堂上开放式地与学生通过经验分享或案例式的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课程内容上,除一部分创业基础知识外,应把专业知识渗透到创业教育中,邀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创业老师来任教,把现实的事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培养学生拓宽知识面,对理科类学生加强人文修养,对文科类学生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做到文理交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创业教育不仅要深深地依赖专业教育,促进创业与专业有机结合,而且要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更新知识,提高学习力。2.校内师资与创业精英相结合改变长期以来,学校只注重引进研究型师资,而较少考虑引进适应创业教育师资[6],从而不断增加和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兼职数量与质量。一方面加强教学研讨,提高专职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聘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人士做兼职教师,让学生与创业导师面对面交流,掌握丰富的创业素材,获得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同时,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到相关企业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创业。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3.案例实践与创业实战相结合目前创业指导经常采用的方式是“课程式”和“专题讲座”,这些学生较不感兴趣的,主要是由于理论性强,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缺乏可操作性。案例实践与创业实战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第一,建立实践基地。学校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把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让学生积累经验,为创业者提供广阔舞台。第二,开展创业模拟训练。学生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实体,如:家政服务、教育培训,学校邀请有创业经验人士成立创业导师团,对学生创业活动进行全程式指导,让学生体验创业全过程,使学生在经营中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7]。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发现和捕捉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2] 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教育论文,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一个新世纪培养有创业能力的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许多大学生的创业举步维艰,往往因创业能力不足和缺乏管理知识而以失败告终。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创业能力的提升,而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二、我国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90年下半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在北京、江苏、四川等地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虽然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缺失,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
1.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对于创业教育,部分高校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更没有从行动上重视起来,无非是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重新包装。
2.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普遍,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没有统一的要求。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3.教育形式单一,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缺乏多样性、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体制
1.树立新的人才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是以它的知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在教育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建立在这种知识观点之上的传统教育,是束缚和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3]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素质教育论文,教育要强调培养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的就业还是自谋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已为所有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 [4]
2. 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大学生和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容易树立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观念的培养,使之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要从观念上改变仅仅为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的思想,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
3.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期,我国高校办学要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实行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实用化、共性化教学的要求,聘请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也可请工商税务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专家,解答创业政策问题。同时,学校内部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二)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的实现机制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要在自身的特色定位中推动创业教育,与传统应用型专业和新办应用型专业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特色人才。
首先,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标准来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素质教育论文,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大力推动适应创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开设专业课程、创业案例课、模拟创业过程的活动课、实践课程。
其次,要根据创业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建符合创业能力要求的培养体系。要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到培养体系中来,加强课程融合,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体系。
2.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
高校必须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深造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并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技术开发、企业挂职锻练、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创业教育教师。应从当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笔记,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应主动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并充分表现出其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结论,多讲过程,多讲方法,多提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争论,多实践。
4.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
社会实践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要改变以往刻板单一、学用分离、简单管理的传统,要让学生利用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谋生的真本领。
此外,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比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实践训练方式。通过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素质教育论文,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 提高了创业的思想素养,培养了创业能力。
5.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一方面,学校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有前景的创意融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
四、结语
着力打造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时展的新要求,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只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加强创业教育,措施到位,当代大学生一定会激发创业热情,迅速提升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等.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蔡志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4.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诞生于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被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谁来“创新”?创新的承担者,即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熊彼特把“创新”活动的倡导者与实施者称为企业家。认为静态中的经济主体是经济人,而动态中的经济主体则是企业家或创新者。但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那种敢于冒风险,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企业家与普通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同,前者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企业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很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有灵魂的企业家创新”的论述,对企业能力创新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
二、“能力”的释义
美国学者查特·保亚提斯对能力作了创新,他将能力广泛地定义为人的潜在性格,它可以是动机、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识整体。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指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能力”其内在结构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及创新能力,呈现为由认识能力到改造能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三、“能力创新”及其功效
“能力创新”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力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创造能力。它的功效是:(1)企业创新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成功,但成功的企业都不会墨守成规,都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造中求发展,而企业创新的核心,不仅是产品、市场结构,更多的是行动反应能力。对企业来说,能力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力,更多的是立足于过去实践的改造能力,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活力。在笔者看来,能力创新是:过去的实践+生产学习积累=未来的创新,用数学模型来说,1+1永远大于1的过程。(2)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是具有后发优势的企业,一个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归纳,进行创造的企业是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危机感中用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打破常规和条框,承担的一种使命与责任,它不只是某一杰出人才的单个表现,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力创新是一个集大成者,是一个整体效应,集中了数十位乃至整个企业能力创造性成果。它外似无形,内却有形,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用智慧与灵感,用激励与竞争开创新的企业活力。(3)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资源创新和能力创新,笔者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毕竟是有限的,而能力是靠学习实践培养出来的,是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东西,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对相同行业同等水平的一般企业来说,资源在某个时候可能有差异,但资源可以通过等价交换获得,而能力不一样,它是企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含有企业竞争发展的底蕴,是带动企业前行的动力。
四、“能力创新”的途径及建议
1.在危机感中培养企业创造性思维。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论,企业如同人一样,也有成长、衰老的过程。通常人讲究延年益寿,同样企业也讲究持续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时刻具有危机感,有危机感才能激发员工用更高的激情去开创新的领域,才能使员工深切意识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触发了员工对企业现状的反思,使其具有潜质的能力创新概念和创新的主动性。
2.在“学习型组织”中造就能力创新。
(1)“学习型组织”及其作用。所谓学习型组织(thelearningorganization),彼得.圣吉把其定义为“可以不断地加强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自身的组织,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培养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今天,“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能力创新的有力保证。它为企业:①寻思路。通过向同行、客户及他人学习,了解标杆企业的精髓及战略,改进产品及性能,激发创新的灵感。②找规律。温故知新自己的过去,认清有价值的失败(ProductiveFailure)与无意义的成功(UnproductiveSuccess),分析、提炼使其上升为理论或规律。③做试验。面对未来创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检验活动,在试验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达到在用中学,并学以致用的目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④解方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高杠杆解,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获得最有效问题解决方案。⑤播知识。通过组织内知识传递,促进组织内知识扩散,建立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2)“学习型组织”的组建:在学习型组织中我们要学习主导市场的能力,学习快速应变的能力,学习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命力。怎么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因素有:①硬件平台,主要指组织成员进行生产、学习及信息交流必备的工具、设备、生产条件,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硬指标。②软件支架,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的素质、求知欲及企业对未来的愿景,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软指标。③整合力与环境,整合软硬件的能力是组织能力创新的内在条件,环境是组织与外界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
外在条件。
3.用企业文化理念铸成能力创新。
(1)企业文化理念及其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及其员工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各种文化因素影响下,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而理念是一个统合个体价值观差异的一个共享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上的体现。其作用在于指导和激励,通过根植企业核心价值观,创造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来激励创新思想的可靠性、约束性及一致性。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就是一种员工创新理念的成功实现。如果一种创新理念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这种理念就会像“粘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企业文化理念不仅包含企业价值观、品牌形象,更多的是个性与特色的精髓。如何形成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笔者认为:①要有一个“以能为本”的能力创新观念,培养合作、集体创新思维。②要纵观全局,着眼企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将能力创新根植于企业精神精髓,科学地确定企业创新文化的内容。③不失时机地宣传倡导企业创新文化,贯彻落实企业核心理念。④要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激励创新。
4.用激励机制激发能力创新。
(1)“激励”及其功效。创新是在知识共鸣下产生新的智慧,激励是解决创新问题的根源。激励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激励来自员工外部世界,它是通过“迫使”员工为得到某些东西和回避惩罚而形成的工作动力,外在的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但当人们感觉到他们被收买或受控制的时候,物质激励并不绝对有效。作为激励因素的另一方面是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要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觉得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多是组织和他人需要时,才会觉得个人对于组织的意义,这种积极性才使能力创新持久。
(2)“激励机制”的组建。怎么建立能力创新型的激励机制?主要有这么几点:①在学习互动的基础上,实行“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与面谈,推动团队和个人作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②在“人本管理”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能力的测评、使用、分配和开发等,进行“能本管理”。③在生产学习相互交替中,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5.用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实现能力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进行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企业的效率会通过“学习——工作——创新——学习……”循环进行,螺旋上升。
(1)即时交流反馈信息来源与系统组建:即时交流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学习型组织”,因为该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部分构成,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与交流,会使组织内部信息更加丰富;并且组织的分层决策、员工授权管理也将促使组织更具协调性和创造力。怎么建立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靠“学习型组织”自身。因为:①“学习型组织”本身的有序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连续性;②“学习型组织”的即时动态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跳跃性;③“学习型组织”信息源的广泛性,既有组织内部的,也有组织外部的,从而能保证整个网络的发散性。
(2)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的作用:系统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激活了企业各个神经元,使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等多方面时时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既保证企业在快速成长中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也保证了组织及时不断地与环境信息交流。因此,依靠技术革新与“学习型组织”建立起来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系统是能力创新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们学习、工作、创新的途径与来源。
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浙江多管齐下,采取有力措施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据《中国创新能力研究报告2006~2007》显示,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能力这5个指标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第5位和第6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3.6%提高到2007年的47.6%。
1浙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实践
1.1确定战略、制定规划,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增加科技投入
2001年,浙江制订了《浙江省十五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于2006年出台了《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规划相配套,浙江省科技厅会同发改委、经贸、财政、国税、地税、统计等部门制订实施科技强省的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强省和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浙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营造了浙江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政策引导下,浙江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由2000年的104.89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516.78亿元;其中财政科技投入从13.98亿元提高到72.88亿元;R&D投入由36.5亿元提高到286.32亿元。
1.2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改善企业自主创新条件
为有效解决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浙江省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服务和支撑。2002年,建立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服务浙江自主创新。从2002年开始,在区域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发达地区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创新载体。到2007年底,已建成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4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7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64家,孵化面积超过136万m2;风险投资公司30多家。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累计企业技术难题4.3万余项,正式签约1.4万余项,技术合同金额123.5亿元。同时加快公共科技基础条件、行业和区域三类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省建设了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实验动物等4个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和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现代纺织与装备等26个行业区域创新平台。
1.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出重点,抓好龙头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企业、大工程,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2~2006年,共组织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337项,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684项。2006年以来,组织实施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项目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66.8亿元,其中省财政科技投入8.2亿元。重大专项的实施,共解决关键共性技术1656项。申请专利或获得登记软件著作权2835项,其中发明专利1153项。专项实施以来,风力发电、电动汽车、新药创制、绿色化工领域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1.4引进大院名校,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003年以来,浙江大力开展引进大院名校工作,从政策层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的共同体。2003~2006年,累计引进共建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350多家创新载体,总投资超过40亿元,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7500余人。从人员的数量上来看,新引进的人才相当于再建一个浙江大学,超过省里40多个院所的科技人才数。至2007年,浙江企业分别与省内外500多家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加强了与国际科技的合作,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德国弗朗恩霍夫应用协会等欧美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嘉兴技术转移中心、乌克兰国立船舶制造大学浙江船舶制度技术转移中心、中俄巨化科技园、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基地。
1.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编制了《浙江省十一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明确知识产权的目标任务,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2007年浙江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达到68933件和42069件,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9532件和2213件。推进知识首要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的示范作用,加强专利执法,制定《浙江省专利行政委托执法暂行办法》,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案件结案率超过90%。
2浙江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创造能力明显不足
浙江由于缺乏大院名校,知识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007年,浙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86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54%,不仅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以上)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与上海(2.50%)、江苏(1.60%)相比也存在差距。拥有的国际专利水平较低,2005年,浙江每百万人口拥有美国发明专利只有0.53件,而国际上24个创新型国家每百万人拥有的美国发明专利中位值已达77.4件。
2.2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创新人才缺乏
2006年浙江省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在全国列第28位,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浙江每百万人研发人员数只有广东的78%、江苏的58%、辽宁的56%。高层次人才紧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只占人才总量的3.9%,低于5.6%的全国平均水平。
2.3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由于浙江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创新活跃但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创新活动局限于模仿创新,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是1:0.2,与工业化中期的日本、韩国的1:5相比有较大差距。
2.4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
技术引进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现象。发达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中国也只有50%左右,而浙江却高达63.6%。同时,浙江在大中型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总额中,以设备为主的合同金额占93%,以技术为主的合同金额不足7%。3浙江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全面提高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五大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整个创新过程由企业主导控制,最终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的主体。要以政策引导,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自主创新的实体,共享创新资源,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充实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扩大合作领域。支持由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形成创新联合体或联盟,实施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工程。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公平竞争、自主联合的原则,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稳定持续地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联合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浙江产业发展的特点,从产业集群特点出发,建立专业产业产学研协会,推动集群产业的自主创新。
3.2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
高校、科研院所是提高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必须充分释放创新能量,发挥其在原始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要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步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原始创新体系。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握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沿,坚持学科推进与需求牵引相结合,突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对可能产生重大带动作用,能够形成新的核心技术和新的产业增长点的重大基础性、前沿性科学问题,集成优势,加强研究,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全面提升浙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发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工程科学、重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力争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学成果。进一步扩大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加大对浙江自主创新及高技术研究开发迫切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增强浙江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
3.3建设以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支撑和服务体系
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区域和行业创新平台等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全科论文中心台建设步伐。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着力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提高浙江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还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特别是市场化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快培育和发展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以科技评估、科技咨询、专利等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信息机构为代表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以孵化器、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产品设计、检测、技术服务等机构为代表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提高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围绕浙江自主创新需求开展各类创新服务活动,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努力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
3.4建设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宏观管理调控体系
关键词:高光学材料公司产品战略定位“1335”发展战略
1光学材料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1.1定位战略一般可以归为经营策略
1.1.1高光学材料企业在建立初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定位
定位是保证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与关键所在。因此,把定位策略单独进行详细分析。对于高光学材料企业来说,在经营初期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在众多的物流服务队伍中体现自己的特色,找到市场中一块还不是竞争十分激烈或竞争不足的区域。当能,最好能找到市场细分的空白区域。定位策略就是提供一些手段帮助企业进行适合自己的定位。定位之前首先要对高光学材料服务市场有一些清晰的认识,并对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描述。
1.1.2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来看
企业战略定位处于制定企业战略这一环节的最前端,因此,一个好的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成功的开端,可以说,它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1.2企业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和目标
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决策的随意性,要求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以提升企业抗衡经营风险的能力。因此,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将有利于企业战略管理,同时,企业的战略定位还为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决策过程中提供一个目标,使企业不至于在纷乱的市场中迷失自己。因此,企业需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即企业战略定位。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定位,那么企业的战略管理就会漫无目的,最终会使企业无所适从,一事无成。制定明确、符合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高光学材料企业产品发展战略定位
1.3.1“1335”发展战略
“1”指力求一个转变,即向资源节约型企业转变;“3”指提高三种能力,即创新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资本运营能力;“3”指推进三项重点工艺技术,即节能型连熔技术、特殊需求(低转变点、特殊色散、高强度和环保等)光学玻璃生产技术、光学材料的精密冷热技术;“5”指抓好五大产品系列,即特种光学玻璃材料系列(包括镧系光学玻璃、低熔点玻璃、高品质光学玻璃)、环保光学玻璃系列、新能源材料系列、磁记录材料系列和光学元件系列。
2高光学材料企业如何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2.1增强(扩大)店铺力,渗透市场。
高光学材料企业应该将企业内部的销售组织逐渐从企业生产经营体系中独立出来,在流通领域中建立店铺网络组织体系,强调有组织地去接近顾客,并有组织地对顾客需求进行管理。依靠有形的店铺网络把顾客聚集起来,组织起来,了解顾客、维持顾客、控制顾客和影响顾客。在现场,能了解不同顾客之间的差异、特点以及需求心理、消费倾向和价值取向等;能借助于对顾客的认识,提供他们可能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建立延续此信赖的关系,即拥有“回头客”,进而建立了在满足基础上的“信任”和信任基础上“关系”。另外,通过店铺,能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地引导、劝诱和改变顾客的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如上海家用化学品公司,它由原来90%产品依赖上海百货采购供应站分销,到现在90%产品通过企业在流通中的经销组织分销,获得巨大成功,进人家化行业的首位。企业的店铺网络体系由内部店铺网络组织和外部店铺组织构成。内部店铺组织是销售部门从企业营销组织中独立出来而形成的,它是企业相对的独立组织,按照向流通领域渗透的要求建立的营业机构或店铺。外部店铺组织是利用“委托”、“协议”、“契约”等方式改造或重组传统的商业零批渠道而形成的,使彼此疏远、关系松弛的外部商业零批渠道成为企业集中统一分销的营业机构,如店、代销店、连锁店、特约店等都是企业外部店铺组织形式。
2.2通过促销活动,提高商品力,影响市场
商品力是通过销售活动产生出来的。因而,高光学材料企业应制定销售管理基准,包括严格的出勤时间、正确着装、店内设置、商品整理、商品的陈列、商品广告、促销活动、推荐商品、例会等内容,并使销售网络规范化,制定销售应酬要领。同时,企业应十分注重促销活动,制定详细的促销计划,确定具体的促销活动安排。当然,企业应当牢牢地记住促销的第一步是推销自己,将自己的热情与诚意奉献给对方,第二步是推销企业,将高光学材料企业形象展示给对方,最后一步才是推销商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知名度、指名率、使用率等。即提高了企业的商品力。
2.3组建直销队伍,增强推销力,接近市场
推销力,是一种最富神奇的力量。在世界上还没有店铺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拿着商品,沿街叫卖。推销力,是推动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店铺力和商品力一种延伸,通过店员和上门推销员的努力与推销技能,去接近顾客、了解顾客、维持顾客、控制顾客和影响顾客,从而扩大或提高销售,尤其在市场导向的生产体制下,没有默默地辛苦劳作的推销员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一句流行语所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批成功的推销员。”众所周知,推销是推销人员利用说服、沟通、暗示、诱导等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客户(顾客)接受或购买其原不想购买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行为。因此,企业的推销管理任务应着重于:规范企业的推销行为,改善推销业务,提高推销效率,培养造就一大批成功的推销员,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推销力。从而使得企业的推销人员集中化,推销行为标准化,推销过程组织化。另一方面,企业应发挥各推销员的长处,充分利用推销员的资源与能力,强化推销员素质,谋求推销队伍的整体业绩最大化,以及便于公司总体控制顾客资源。企业每年对推销员的勤务时间作一次调查,推销员应自觉地对每一次的推销活动作时间分析,在时间分析基础上,制定访问日程表,填写“客户管理卡”、“工作日报表”,井呈报单位主管。
2.4强调服务力,控制市场
2.4.1服务力
谋求的是一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依存关系,服务手法上的多样性,就好比富有弹性的管道,把企业与顾客的供求关系连接起来,免遭竞争者的冲击与渗透。它是一项长期投资,强调的是长期收益,长期对市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
2.4.2服务力的直接实施对象是客户
因此企业在向客户提供商品或劳务的同时,应伴以规范的、趋于艺术化的服务,使客户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使其消除因购买行为支出货币时的“痛苦感”,进而成为本公司最忠实的和最长久的主顾。因此,企业对客户的管理尤为重要,它也是提高企业营销服务力的必经之路。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档案管理和客户投诉管理。
2.4.3客户档案管理
客户档案管理高光学材料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营销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不能把它仅仅理解成是客户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应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管理系统和客户档案管理规程。
1)客户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首先包括客户基础资料,如客户的名称、地址、电话、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法人(这三项应包括其个人性格、嗜好、家庭、学历、年龄、能力等方面)、创立时间、与本公司交易时间、企业组织形式、业种、资产等方面。
2)顾客特征
如服务区域、销售能力、发展潜力、经营观念、经营方针与政策、企业规模、经营管理特色等。
3)业务状况
主要包括目前及以往的销售实绩、经营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素质、与其它竞争公司的关系、与本公司的业务联系及合作态度等。
4)交易活动现状
主要包括客户的销售活动状况、存在的问题、保持的优势、未来的对象、信誉与形象、信用状况、交易条件、以往出现的信用问题等。客户档案管理的方法是建立客户档案卡,将企业拥有的客户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将客户构成、信用进行分析。企业在客户档案管理中应从客户角度全面把握本公司的营销状况,找出不足,确定营销重点,采取对策,提高营销效率;应保持客户档案管理的动态性,根据客户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修改;客户档案管理的重点不仅放在现有客户上,而且还应更多地关注未来客户和潜在客户,从而为企业选择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提供资料。
2.4.4客户投诉管理
客户投诉管理也是提高企业服务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客户投诉管理不仅可以纠正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补救和挽回因此带来的损害,而且能够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与形象,巩固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所以,企业应当知道客户投诉管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出现产品投诉时,不要害怕,不要逃避,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去看待客户投诉,并把它转化为一种机会——一种消除失误、改善管理、加深与客户联系的机会,制定出客户投诉案件处理办法。
2.4.5小结
无论是流通领域中的商业企业,还是生产领域中的制造企业,都必须建立流通或销售体系,系统地强化在流通中的营销能力,控制市场、影响顾客,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否则,便难以避免遭受未来不测事件的打击,难以及时捕捉未来转瞬即逝的营销机会。
3高光学材料企业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
3.1对于高端产品来说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其在价格上的领导地位。法国第二大葡萄酒和蒸馏酒生产商——人头马君度集团(RémyCointreauGroup)——就做得很对。“即使我们不得不遭遇销量和利润下滑,我们还是不打算放弃提价”,公司高级执行官尚•马礼•李博特(Jean-MarieLaborde)说,“我们的目标是锁定在长期的,我们的梦想是看到我们的品牌能站立在同类价格的顶端。”光学材料企业产品营销也是如此。
3.2冷静反思问题迅速调整战略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光学材料企业外部需求减弱,创造效益越来越困难,制造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冷静地正视危机,迅速调整企业战略应对危机成为很多优秀企业的选择。
3.3政策机遇、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危机背后意味着机遇。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分析,在这次危机中,优秀的企业能够快速抓住危机背后的机遇,其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会以及由危机造成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4结论与展望
4.1结论
市场环境是变化的,消费者的要求也是变化的,竞争的格局和状况也是变化的。营销是企业营销管理深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竞争优势的新要素。服务营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市场营销的内涵,而且也提高了面对市场经济的综合素质。针对企业竞争的新特点,注重产品服务市场细分,服务差异化、有形化、标准化以及服务品牌、公关等问题的研究,是当前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保证。
4.2展望
未来的营销策划关键在于创新,在于资源的整合,在于执行的到位,从深度、广度去系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整合企业资源,使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当然,营销策划要与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与时俱进,如通过增加使用频率、单次使用量、抢占新市场、开拓新用途等方式来提高市场容量;通过心智定位来提高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观念占有率;通过满意度、忠诚度来维系顾客关系和抢占消费者心智。
5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
[2]尤金•麦卡锡现代市场营销大全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1
[3]竺培芬,胡运筹整合营销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8
[4]刘英姿基于价值链的客户价值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4.4:32~34
1.2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不顾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行业,在用人方面都倾向于“高学历”,尽而演化为一种社会风气,非高学历不优,非高学历不提。社会有识之士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对一些单位的“人才”浪费现象提出质疑,但风气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势必影响大专层次学生的就业。金融系统在引进毕业生方面,原则上起点为本科,一般为研究生和博士生。金融专业毕业生近些年分配较好,除了专业以外,留得住是现阶段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最大优势,还有更多的应得益于家长及早期的毕业生。
1.3毕业生的出路毕业生的路在何方?路有四条:其一,继续深造(专升本或考研);其二,找单位(凭关系或凭实力,更得的是凭关系);其三,自主创业(现阶段应大力提倡的一种就业渠道);其四,失业。前三条出路无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富有创新的能力。市场及受教育者给提供教育者(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夯实基础对课程设置及培养理念的挑战
夯实基础,这里的基础具体包括计算机基础、数学基础、外语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高职院校强调理论适度够用,够用是教师给定,还是根据学生将来发展来自主确定,笔者至今尚未得知,不过笔者认为应是后者。
2.1对课程设置的挑战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强调实践性教学,并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达到某一比例,但限于学制及总学时(教育作为产业也须进行成本核算),往往对基础不够重视包括专业基础,而开设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更多的是出于迎合学生的“功利”思想)。这种做法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将来不从事具体操作业务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据笔者从有关金融系统用人单位了解到,由于学校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可放在就业单位去进行,而且更实际、更直观、更实用、更具针对性)。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所有学生都是受益者,这才显公平。
2.2对培养理念的挑战高职教育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教育本身。在我们教学计划上有关培养目标给定的大多是复合型人才(非严肃地定义为“通才”),但从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及课程设置上,更多的表现为专才的培养,因为是面向具体岗位或岗位群,强凋动手能力。理论功底不厚实,发展后劲不足,这也是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那么,高职教育金融到底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笔者认为应该培养“通才”,以便更好适应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3创新能力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全面培养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举,不可偏颇。
3.1对研究能力的要求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将最新的理论、最新技术引进教学内容。教师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者,应知晓理论、技术发展的前沿,把握理论、技术发展的前沿,并贯彻于教学活动中,创新才有基础。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能很好地说明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辩正关系。
3.2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实践出真知,学生不可能在学制时间内去进行大量的深入的实践,而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只能维持现状,社会就不可能进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死抱书本,要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灵感。
工业统计在实践中创新,是对工业统计活动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变革,也是对工业统计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工业统计创新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通过对统计工作进行不断总结,在工业统计活动中不断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才能使工业统计工作者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业统计不论是“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是方法制度的变革,都对统计人员的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变化,工业统计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创新
工业统计 “一支笔、一个计算器、一张报表”的手工汇总时代,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已远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再生误差。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和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为工业统计由逐级汇总到越级汇总,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直报和即将开展的“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建立都得利于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说,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息息相关,而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应用,是工业统计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技术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其特有的数据库和网络功能,使得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掌握到各名录企业数据。这在“手工汇总,电话报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联网直报和 “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和推广突破了层级报送的弊端,使各级统计部门和直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见面。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统计信息化能力,开创了统计资源共享的可能。
二、统计制度创新
在一九九八年以前,工业统计调查实行的是全面统计。在隶属关系上,乡及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全面上报报表,村及村以下工业数据仅在汇总数据表中体现。随着民营经济村级工业异军突起,原有统计制度弊端逐步显现。一方面,规模较小的乡办企业统计机制不健全,完成统计报表时,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大的村办和民营企业游离于制度之外,其生产活动没有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只有在统计制度大胆创新,实行规模以上工业全面统计和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才能有效整合现有统计资源,提高工业统计调查能力。因此,结合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的全面、真实是很有必要的。
三、统计人员素质创新
新制度的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统计人员应适应历史的变革,要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并重,不断加强统计业务能力提高,只有业务能力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工作有效的开展。
四、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创新
在新报表制度实行初期,部分乡办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业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统计工作创新性的提出“一要数量,二要质量”的执法新思路。首先解决报表回收难问题,针对拒报和屡次迟报工业数据的企业,专业统计人员配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对能够正常、按时申报的企业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通过经常性执法检查使报表回收率达100%,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创造性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提高了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和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了统计部门形象。
五、统计分析能力创新
近几年,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幅在二成以上。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随着统计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不但要求工业统计能够描述经济社会工业现状,更要解释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还要应对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分析问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都要求统计部门给出客观合理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另一方面,工业统计工作者掌握的知识不够多,掌握的信息量太少,工业专业统计工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不少统计分析报告,大都是数字文字化,侧重理论研究,缺少科学分析。所以,工业统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提高驾驭统计数据的能力,提升分析经济形势的深度和广度。对工业企业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延伸统计分析链条,拓宽统计分析领域,从而才能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工业统计工作。
1.1.1重理论轻实践。由于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各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为了增加就业率,几乎均把会计考证课程作为重中之重的课程来对待。但三门会计考证的核心课程—《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情况比较严重,而且考试难度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造成较大困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中职会计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及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主,加上传统惯性思维的作用,在实际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形成一种“理论偏好”,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
1.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虽然很多中职学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是实践教学多数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如进行整周集中实训,毕业前进行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即专业课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学习是分开的,学理论的时候没有联系实践,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所学理论忘记了很多,再加上时间有限,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1.2传统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的禁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现在,虽然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行了开发,但尚停留在研究试点阶段,在教学中主要沿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以学生为主的、不做太多教师预设的互动、自我展示的教学模式几乎没有。这种以教师为主或者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缺乏进取精神,抑制了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湮灭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2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2.1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确立起相应的新理念。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以及学校观。
2.1.1建设创新性师资队伍。作为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不管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教师素质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以调动学生的主动行为,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与实践,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难以开展创造性教学的。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教师教学应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2.1.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丰富个性、具有生命色彩的主体,而不是消极的被管理的对象。也不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任务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2.1.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职学校应该把建设重点从硬件建设逐渐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更新教育理念,努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加强创新意识宣传,在校园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支持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2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职学生的好奇心大,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动手操作,所以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创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提纲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图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并巧妙地把问题楔入课堂,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新。而《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边学边做,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会计专业由于其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实践教学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在实践中强化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2.3.1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手工操作与电算化操作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基本技能训练(珠算、点钞、书写规范等)、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模拟实训)、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外等,应将ERP沙盘实训、SYB创业课、社会调查纳入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2.3.2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①成立专业性社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沙盘社团,ERP沙盘是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综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