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58-01
Paddy Loach Fish Breeding Technology
WANG Xiao-dong
(Taiping Tow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Station of Panshan County in Liaoning Province,Panshan Liaoning 124101)
Abstract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paddy loach fish farming in Panjin area. From the production practice,the main benefits are outstanding,but also nee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technology. Loach fish in paddy field farming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including plots selection,seed selection,food culture,fry put,scientific feeding,daily management,harvesting and other aspects,for the vast number of farmers reference.
Key words paddy;loach fish;breeding technology
泥鳅鱼被称为“水中人参”,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滋补佳品,备受消费者青睐。2015年在盘锦市政府的大力号召扶持下,全市稻田泥鳅鱼养殖规模超过3 333.33 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通过生产实践,总结一些稻田自然生态养殖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1 田块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保水性能好的田块。田埂高出稻田水面20~30 cm,上下水口设防逃网,并在上下水口各挖长20 m、宽0.5 m、深0.5 m的鱼沟,以利投喂和起捕[1]。
2 苗种选择
2.1 夏花
体长3 cm以上,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畸形。
2.2 鳅种
体长5~7 cm,规格整齐,行动活泼,无病,无畸形。
3 饵料培养
放苗前7 d,将鸡、牛、猪粪等肥料施在鱼沟内,以促进天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追肥,保证充足的天然饵料[2-3]。
4 苗种投放
在放养时间上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养”。一般在插秧后10 d左右,再放夏花或鳅种。夏花放养量为15万尾/hm2,鳅种放养量为7.5万尾/hm2。
5 科学投饲
通常情况下,养殖泥鳅,稻田可以正常施肥。以玉米粉、颗粒料、麦麸、米糠、畜禽加工下脚料、豆饼粉、鱼粉等作为饲料,方法是将饲料加水捏成团进行投喂。鳅种放养第1周先不投饵,1周后,每隔3~4 d喂1次。开始投喂时,饵料撒在田面和鱼沟上,以后将范围逐渐缩小,集中在鱼沟内投喂。30 d后,泥鳅正常摄食时,每天要求喂食2次,日投喂量占鱼总重量的3%~8%,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2 h内吃完为宜,超过2 h时应减少投喂量。当天然饵料不足时,要投喂一些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饲料,如蔬菜、米糠、鱼粉、鱼类废弃物、动物肝脏等。
6 日常管理
经常整修加固田埂,检查进排水口拦鱼设施,有损坏及时修补。遇降雨量大时,及时排出田内过量的水。当水温超过30 ℃时,经常换新水,且增加水的深度,避免被农药污染的水入田。
泥鳅鱼病害较少,自身抗病能力强。注意防治寄生虫病、水霉病、烂鳍病、气泡病、自身红斑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防控:一是鳅苗(种)放养前用碘制剂严格鱼体消毒;二是控制养殖水质,投喂新鲜饵料;三是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进行水质改良;四是根据水质情况,定期用药剂进行水体消毒。应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时尽量将药液喷在稻叶上,打药后及时换水。具体如下:①寄生虫病。多由三代虫寄生虫、舌杯虫和车轮虫所致。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1]。防治三代虫病,可用0.5 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舌杯虫病和车轮虫,可用0.7 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0)合剂全池泼洒。②水霉病。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常见白色毛状水霉菌附着在病鳅体表。可4%食盐水浸洗病鳅5~10 min。此外,捕捉运输泥鳅时,应尽量避免损伤泥鳅体表。③烂鳍病。病鳅体两侧白,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周围及鳍、腹部皮肤充血、溃烂,胸鳍、尾鳍发白并溃烂。可用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 min,用量为20 g/m3。或用1 g/m3漂白粉全池播洒。④气泡病。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病鳅浮于水面。应注意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科学制定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治水质恶化。可用食盐60~90 kg/hm3全池泼洒。⑤自身红斑病。由于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可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或者用4%食盐水浸洗病鳅10~15 min[4-6]。
7 起捕
稻田泥鳅鱼起捕最好在8月初开始进行,过晚易造成钻洞。第2年上水泡田时,稻田上下水口应安装网具,进行二次起捕[7]。
8 参考文献
[1] 周元春.泥鳅稻田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02(9):32.
[2] 宁理功.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3.
[3] 黄文凤.泥鳅的食性与饵料[J].台湾海峡,1998(17):112-115.
[4] 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育试验[J].水利渔业,1999,19(1):9-10.
泥鳅由于适应力和抗病力较强,且成活率较高,无论是养殖方法还是养殖条件上都比较简单,在池塘稻田间都可以养殖,但二者在泥鳅养殖条件上略有不同,养殖泥鳅的稻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1.1水源必须充足
无论是降雨还是人工灌溉的地表水都要保持充足,不溢出不渗透,充分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1.1.2水质要好
在酸碱性的选择上尽量保持在中性和弱酸性上,少泥沙,水中多微生物,切忌混浊,保证水质干净无污染,满足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的条件。
1.1.3选择连体成片的大面积稻田,便于养殖管理
田间垄沟平坦,灌溉和排水方便,土壤要选择松软肥沃尤其是腐殖质丰富的粘性土质,营养丰富保水性强,满足泥鳅的生长营养发育需求。
1.1.4水稻要选择抗病力和抗病虫害强且高产的品种
植株矮小短粗,抗倒伏,便于应对大风等恶劣天气。
1.2稻田的清理建设
1.2.1水位要长期保持在安全水平上
由于广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较多,要对田埂进行加固加高,防止大雨破坏田埂,田埂的宽度保持在1米左右,高度维持0.6米左右即可,再通过人工进行夯实,必要时可通过薄木板、石块等支撑于田埂内侧。
1.2.2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鱼溜的作用就是给泥鳅提供一个相对自由且与稻田隔离的场所,方便在给稻田种植、施肥、上药的过程中泥鳅有地方可去,而鱼溜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方便逮捕泥鳅。鱼沟可根据田地大小设计不同的形状,面积不能超过稻田的10%,主沟一般位于稻田中心,宽度和深度在0.6厘米左右即可,而鱼溜的面积以10平方米为宜,为了方便泥鳅进出,要设置2~4个不等的缺口,无论是鱼沟还是鱼溜都不宜太靠近田埂,但可以在靠近鱼沟和鱼溜的稻田梗上搭建庇荫乘凉的小棚,既可以防暑降温,又可以增强泥鳅的安全感,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发育。
1.2.3要对田地进行施肥
以每亩400公斤的有机肥量对田地进行重新翻耕,给足稻苗充足的营养,同时也要给开挖的鱼沟、鱼溜添加基肥,以促进水中微生物的生长,保证泥鳅每天的营养需求。
1.2.4要重点进行防逃脱建设
由于泥鳅个头小、体滑,稍微有点空隙就会逃脱。因此要严格的进行防逃脱设置的建设,在田埂的两端设置两道防逃网,可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等抗氧化耐腐蚀的材料进行设置,深度至少下挖0.2米,而高度则要高于水位,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最终的目的使鱼不能出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外在的危害如水鸟、青蛙等生物,都有可能造成泥鳅的减产,因此要加强进水口的防范,对鸟一类的可以通过树立几个高大的人字形木桩,摆上鲜艳的布条,以此来起到威慑和恐吓的作用。
2泥鳅的放养管理
2.1泥鳅放养
插栽秧苗10天左右,即可准备放养泥鳅苗。放养之前,利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泥鳅苗进行消毒杀菌,以此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每亩放养4厘米大小的泥鳅苗10000尾。
2.2饲养管理
2.2.1喂养方式
泥鳅的喂养,主要有精养、粗养和精粗结合三种方式。精养主要是以人工饲料为主,缺点是在泥鳅生长的各个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优点则是产量较高。粗养基本依靠水田里的天然饵料,优点是基本没有投入,缺点是产量低。精粗结合则是在天然饵料不足情况下适当投入人工饵料,保证泥鳅营养的有效供给,优点是不用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就可取得较高的泥鳅产量。
2.2.2饵料投放
泥鳅属于杂食动物,食谱广,如昆虫、虾仁、小鱼、豆渣、玉米面、动物下脚料、食物残渣等都是它的可口食物。泥鳅在刚放养的一周内可不需投放饵料,之后每周可以投放3~4次动物性的饵料。随着泥鳅的生长,饵料要由动物性饵料转变为植物性饵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放量根据实际吃食情况进行投放,避免投饵过量或者不足。在投放饵料的同时,每隔一个月追加有机肥,培育浮游动植,补充生物饵料。
2.3病害防治
2.3.1稻田防病
养殖泥鳅的稻田和普通的稻田相比,病虫害的几率很小,这是由于养殖的泥鳅在一定程度上消灭了一部分害虫,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应选择毒性低、效率高、蒸发快且残留少的农药,像市场上卖的比较好的多菌灵、稻丰散等都是低毒高效的环保农药,禁止使用敌敌畏等含有剧毒对人体伤害较大的农药。用药时,严格遵守各种农药的浓度和用量,尽量避免药液撒到鱼沟、鱼溜里,造成二次污染。
2.3.2泥鳅防病
放养前,要把泥鳅幼苗放在浓度4%左右的盐水中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杀菌。养成期,每月可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对鱼沟、鱼溜进行消毒,改善水质,避免泥鳅染病。一旦发现泥鳅患病,就要及时合理的用药,精心照料,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因病造成的泥鳅死伤所带来的损失。
3泥鳅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3.1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稻田养殖泥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每年的夏季也就是5~8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得病的泥鳅因为体表附着车轮虫而显得局促不安、身体较虚弱,进食较少,防治方法: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按0.7ppm浓度化水泼洒,或者每立方米水用0.5~0.7克晶体敌百虫化水泼洒。
3.2胀气病
泥鳅由于饵料、水质等原因容易患上胀气病,胀气病使得泥鳅的肚子滚圆,进食较少,长期胀气则会爆发肠炎病,尤其是夏季高温天气时,由于胀气造成的肠炎病使得泥鳅的死亡率高的惊人,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防治方法:3%浓度的盐水全田泼洒,或者内服药饵,1公斤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克、甘泰乐5克、大蒜素2克、食盐3克,连喂5天~7天。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1.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2.饲养管理
2.1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2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3.捕捞方法
3.1网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3香饵诱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3.4药物驱捕
2003年高中毕业的朱术军带着当老板的梦想只身前往省城合肥开办了一家餐馆,倍受客户青睐的泥鳅风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又辗转无锡从事机械加工经营。由于他肯吃苦,懂技术,善管理,很快便有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成为一个腰包鼓鼓的年轻老板。
2008年初他回乡探亲访友,无意之中发现家乡的土壤、水质和气候不仅非常适合发展泥鳅、黄蟮和甲鱼等养殖生产,而且这是一项投资小,产量高,销路广,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于是决定返乡创业,并在其住家村连塘村民组创办了霍邱县庆丰泥鳅养殖有限公司,发展以元旦和春节前后上市为主的反季节性优质泥鳅生产。
为了确保创业成功,他一边外出拜师学艺,一边对照书本自学养殖技术,然后利用自家的4亩地农田开始试养泥鳅、黄蟮和甲鱼。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与效益对比,他选择了规模精养泥鳅。亩产750公斤左右的泥鳅,每公斤至少30多元的价格,亩均15000元左右的经济效益让朱术军尝到了在农田里发展水产养殖的甜头,看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美好前景。随之其养殖面积也很快从4亩地上升到如今的300多亩地。资金投入也从10多万元逐步增加到200多万元,每年的经济效益也由最初的6万元上升到现在的400万元左右。其泥鳅销售渠道也由最初的省城合肥,逐步扩大到江苏、浙江、四川和韩国与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为了尽可能降低养殖风险,他除了自学泥鳅养殖技术外,还经常向县乡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在他的敬业与大胆创业的精神感动下,安徽省农业大学水产养殖技术权威祖国掌教授等也多次慕名上门进行技术指导。使其泥鳅养殖生产技术有保障,销路有保障,效益有保障。为了在有限的面积里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朱术军新近又建立了各占地20亩的蚯蚓养殖场和泥鳅种苗繁育良种场。这两个场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其泥鳅养殖生产中所需的优质配比饲料和种苗,而且所产出的泥鳅生态环保,成本低廉,售价提升,效益更高。
致富不忘乡邻。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同走水产养殖富裕道路。朱术军一边以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赊销优质泥鳅种苗的方式帮助本乡和周边乡镇,以及周边县区农户发展泥鳅生产,一边申请成立了霍邱县庆丰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订单”和“统一种苗,分户饲养,集中销售”的泥鳅生产与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他还计划用3-5年时间把合作社自身泥鳅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亩左右,并建立相应的温室大棚,增加泥鳅有效生长时间,以大幅度提高泥鳅亩均年产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把公司打造成市、省和国家级龙头企业。
南四村村民苏明富,家有17亩农田,在朱术军的帮助下,从2009年春开始利用稻田套养泥鳅。当年,除泥鳅产出的粪便使他亩均增收稻谷50多公斤外,还亩产泥鳅160多公斤,每公斤售价30多元,除去成本,仅泥鳅其每亩地增收3000多元钱,17亩地一年多增加收入5万多元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朱术军和其培养的苏明富、花开丽、苏保海等典型示范户的影响与带动下,有的农户以每年每亩地650元的价格把自己的农田转包给朱术军养泥鳅,然后给朱术军打工或外出打工去挣农田以外的收入,有的直接在农田里发展泥鳅生产,有的在稻田里套养泥鳅,纷纷加入朱术军的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共享泥鳅美味,共发泥鳅财。在朱术军的带动下,目前,养泥鳅面积在10亩到50亩之间的大户有12户,10亩以下的养殖户有120多户。除宋店乡外,其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已发展到城关、姚里、三流等8个乡镇,以及舒城、叶集等部分乡镇,养殖泥鳅面积也已超过1600亩。
事例分析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又名灰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淡水鱼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至辽河以南,南到澜沧江以北的广大水域,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泥鳅属于温水底栖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松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是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等功效,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水体严重污染、人为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泥鳅的产卵繁殖环境及天然饵料遭到严重破坏,泥鳅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导致泥鳅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泥鳅具有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食性杂、易于养殖、运输方便等特性,适合于人工养殖,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发展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养殖场地选择
泥鳅养殖既可采用池塘养殖方式,也可采用稻田养殖方式。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场地应尽可能选择阳光充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1334m2左右,池深80~90cm,池塘四周高出水面20cm,池深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50cm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cm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cm。池可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口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阳光充足,靠近水源,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土壤腐殖质丰富的田块,以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沿田埂四周挖好养泥鳅沟,沟宽、深各1m左右,设置独立的进排水口,并高出水面25cm,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无论是池塘养殖方式还是稻田养殖方式,其养殖环境都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鳅种选用和放养
每667m2底施腐熟厩肥3000kg、生物有机肥料100kg,或豆粕100kg、熟石灰30kg。泥鳅的苗种来源一般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d,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的鳅种,选择标准为:无病无伤,体质健壮,雌鳅腹部明显膨大且圆、卵巢轮廓明显,雄鳅个体稍小、腹部较扁平、胸鳍较长、末端尖而上翘。对于病、残、弱的泥鳅种苗应剔除,防止病菌的侵入而造成大量损失,影响养殖效益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即开始放养,每667m2放养规格为300尾/kg左右的泥鳅苗种10~15kg,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要适当减少放养量。放养前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3~5min后放养,以利于提高泥鳅成活率。
3.日常管理
泥鳅的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4~27℃,当水温低于10℃ 或高于30℃ 时,其活动明显减弱,当水温在6℃ 以下或是34℃ 以上时,即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因此,为了使得泥鳅养殖获得高产、高效,日常管理中应密切水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控。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至少每天早晚巡塘2次,观察水质情况,若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水质过于浑浊时,应及时加注新水,使水体常处于“肥、活、爽、嫩”状态。及时捞出病死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饵料选择严格执行《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饵料安全限量》和《饵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选择无公害环保型颗粒饵料,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投喂,分别于早晨、午后、傍晚3次投喂,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因此要注意做到植物性饵料与动物性饵料的搭配,确保饲料营养良好,植物性饲料主要是豆饼、米糠、麸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是小杂鱼、螺蚌肉、蚯蚓、昆虫及其蚕蛹、幼体、血粉、鱼粉等。
4.病害防治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气泡病、白尾病、赤皮病、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等,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确保泥鳅的食用安全和品质。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参考文献】
[1]徐彩利,邢春英.泥鳅黄鳝健康养殖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郭国军.强农惠农丛书·特种动物养殖系列:黄鳝、泥鳅养殖关键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11.
中图分类号:S96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55-03
收稿日期:2011-07-21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编号:2010R411049)资助
作者简介:陈胜(1991―),男,浙江龙游人,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
1 泥鳅养殖的现状和生理特点分析
1.1 泥鳅养殖现状
泥鳅在野外分布广泛,数量多,但随着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泥鳅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们 对泥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导致泥鳅的过度捕捞,致使我国天然野生泥鳅数量逐年下降。在养殖方面,没有规模化的商业养殖,仅仅依靠野生捕获,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对泥鳅的需求,而且还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发展规模化的泥鳅养殖势在必行。近年来伴随着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不断兴起,泥鳅又开始在国内外市场走俏,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泥鳅养殖开始从小水体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而天然的泥鳅资源因生活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农药的滥用,以及电力捕鱼的危害等因素影响,资源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商品已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日益增长市场的需求。鉴于此,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1]。
1.2 泥鳅生理特点分析泥鳅的抗病能力强,食性杂,可以适应多种水域单独养殖、混合养殖,特别是在一些比较狭小的水域中也能够摄食生长;泥鳅养殖占地少,投资小,收效大,饲养技术简单;泥鳅有很强的适应性,少疾病,高成活率;泥鳅繁殖力强,方便运输,种苗及饲料比较容易解决;泥鳅的生长速度快,而且产量高,泥鳅从幼鱼到成鱼上市一般只需6个月左右;泥鳅养殖方式多样,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增加效益[2]。
2 养殖水域要求和苗种选择
2.1 对养殖水域的水质和土质要求
由于泥鳅本身的生理特性,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各种水质都能适应,包括自来水、地下水、河水、湖泊水等。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的生长非常不利(表1)[3];除了农药外,一些常用的消毒药物和化肥对泥鳅存活也存在着影响。
表1 几种化学农药对泥鳅的致死浓度
除了水质外,土质对泥鳅的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土质养殖出的泥鳅的品质差别很大。底质为沙土的土质养殖出得泥鳅体色乌黑,脂肪含量少,骨骼也硬。而底质为粘土的水域养殖出的泥鳅一般体色偏黄,脂肪含量多,骨骼柔软,味道鲜美,所以在选择养殖的土质的时候,一般会选择黏土地质。
2.2 泥鳅种苗培育
泥鳅的种苗一般来源于野外捕获野生天然种苗、自然产卵繁殖或者是人工繁殖。野生天然种苗即为稻田、沟渠、小溪捕获泥鳅的幼苗。夏季暴雨后的稻田、沟渠进排水处,高温时节的阴凉水域处均比较集中,适于捕捞。通过该方法获得种苗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自然产卵是把雌雄泥鳅按照一定比例放置在饲养池内产卵,以获得种苗。此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产苗率低,达不到大规模养殖的要求。
人工繁殖法是大量获得养殖所需的种苗的一种重要方法。人工繁殖所选用的泥鳅一般为大鳞副泥鳅,苗种主要是自己育种。育种一般采用自己培育的雄泥鳅作为亲体,而雌泥鳅则采用从外面选购,之所以这样育种,主要考虑到如果都采用自己培育的作为亲体,这样不利于繁殖,有可能出现近亲杂交的现象;如果都是采用外种,成本上要增加,而且外来的雄苗种数量往往不足;如果采用自己培育的雄种和外来的雌种,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和提高种苗的杂交性,这些品种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
注射激素催产可以提高产卵率,使产卵集中一致,所以无论采用何种人工育苗技术,一般都应注射激素催产剂。剂量是每尾雌鳅注射0.5~1.0个鲤鱼脑垂体或是注射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mL的药液,雄鳅用量则减半[4]。人工泥鳅苗种培育一般有两种方法,动水法和静水法。
(1)动水法。需要建造一个动水池,池内通过各种装置使水不断的流动。选好的亲体放置在建造好的池子中,自然排卵受精,这个方法优点是技术性不强,缺点是受精率不高。
(2)静水法。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池(箱)内,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池(箱)中自然孵化,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5]。
2.3 饵料的准备
人工养殖泥鳅,饵料是十分关键的。泥鳅是杂食性动物,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为达到预期产量,应该准备充足的饵料。包括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一般为豆粕,动物性饵料一般为鸡蛋,河蚌肉,鱼粉等,同时还要加定量的磷酸二氢钙,但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饵料。
2010年,笔者在对龙游泥鳅养殖基地进行实际调查时,专门探究了如何配置不同发育时期的泥鳅的饵料种类。泥鳅幼苗孵化3d之后卵黄囊就消失了,从这开始投放鸡蛋黄,连续投放7d。7d后,幼苗可自由食用水中微生物,这时候可以开始投放豆浆,增加水的肥度,肥水产生大量微生物供育苗食用。投放豆浆需要把握好次数和时间,一般是1d投放2次,早上5:00开始投放一次,下午14:00以后开始投放一次,这次投放要迅速,1h内结束,这样有利于微生物吸收,不至于水质变坏,而且投放量要把握准确,每亩养殖池投放的豆浆数为纯豆5kg左右磨成的豆浆。当幼苗生长一个月以后,仅仅摄食微生物已不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求,这时候开始投放人工饲料,饲料的组成种类主要是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包括酵母粉(有利于泥鳅对食物的消化),豆粕,河蚌肉,鱼粉和磷酸二氢钙。初期投放的饲料中动物性蛋白含量比较高,一般占据60%以上,投放量也较大,占据鱼体总重量的10%左右。随着幼苗的长大,也就是两个月后植物性蛋白一般占到80%以上。而且投放饵料的量也逐渐减少,从占鱼体总体重的10%慢慢递减到3%。
3 池塘建设与日常管理
3.1 池塘建设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泥鳅对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容易造成鳅苗的成活率偏低,泥鳅生长慢等现象,所以泥鳅池的地点选择显得比较重要。
选择地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池塘的水源不仅要充足、可靠,而且水质清新良好,无枯水期,满足泥鳅养殖时用水的需要。水源地不仅不能有工业污水和其他污染,而且要做到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够是自流自排,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节省开支。养殖池内光照要充足,这样才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土质对泥鳅的品质影响也很大,选择中性或者微酸性的粘质土壤进行泥鳅养殖为最佳,粘土中含有大量的腐蚀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为泥鳅的生长提供饵料[6]。
泥鳅养殖塘的面积如果过大,则不利于管理,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人力、土地面积、水量、市场等方面进行对泥鳅养殖池规模的设计。调查得到,如果是原有池改建,为节约成本,一般只在原基础上进行少量改造;如果是新建池塘,长方形的为最佳,一般宽小于15m,长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整个池塘占地面积通常要小于667m2。宽度的设定,主要以便于饵料投放,池塘管理和泥鳅捕捞为目标。池深最好为1m,池水深通常是40~70cm,而且至少在底部保留10cm的淤泥。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30cm,排水孔则在池塘的最低处设置,同时与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还要设置一个溢水口,以防养殖池内的水位过高。不论是进水口、排水口或溢水口,都需要用密网布进行包裹,池底建造时候要向排水口倾斜,并且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最低处低于池底30~35cm。
泥鳅有钻洞的天性,同时也善于跳跃,所以防逃设施的建造对于池塘养殖泥鳅尤为重要,网围就是池塘网围养殖泥鳅防逃措施的关键。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脱,修建养殖池时需向下深挖20cm,网片沿着整个池壁铺设。防止泥鳅逃脱的网片要向下深埋至硬土层,网片上面要高出水面15~20cm。同时泥鳅养殖池在池壁建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斜度,这样主要有起到两个作用,即防止池壁坍塌和有效预防泥鳅钻壁逃跑。养殖池周围还要围起一定高度的网片栅栏,网片栅栏的高度通常为1.5m以上,这样不仅能防止蛇、青蛙或其他野生动物进入养殖池内,同时也使养殖池处于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每个养殖池的四周通常都建有喂食台。喂食台由绳索,浮子和网片制成。喂食台底部用比较密的网片制成,这样可以防止饵料落入水底,网片通过绳索与浮子连接,使得喂食台半漂浮于水面,然后再将浮子固定即可。每个喂食台的大小通常为5m2左右。饵料投放在喂食台上,通过观察饵料的被吃情况,可以判断应该增加还是减少饵料的数量。饵料如果很快被吃完,说明投放饵料的量少于泥鳅的所需量,应该增加投放饵料的数量,如果发现还有饵料剩余,应适当减少投放饵料的数量。每天投料要定时,早上一般在9:00前要投料完毕,下午最迟不超过15:00点[7~12]。
3.2 池塘的日常维护和养殖技术要点
池中可以投放一些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养殖池的池面面积10%,这些植物不仅能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吸引水生昆虫,为泥鳅提供活饵料,同时泥鳅还可以自由地摄食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增加了泥鳅的食物来源和种类,提高泥鳅的品质。
通常每亩池中投放泥鳅苗20万尾,放养前要对塘内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投入有机肥料,进行肥塘。投入苗的同时,每亩最好投放一斤小虾苗,利用虾对水中氧气含量的敏感性,测试水中的含氧量,如果发现虾跳,则说明水中含氧量少,应该减少或者停止投放食物。同时每亩投放20~30尾鲢鱼以过滤水质。
平时要坚持巡塘检查,主要查看水质、水色,观察泥鳅的活动及摄食情况等。泥鳅在中度偏酸的水中生长较快,保持池塘适度酸性水质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因此,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时,必须定期检测水中的pH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水色判断是否适于泥鳅生长,一般来说水色为浅褐色,能见度为10cm的时候是最适合泥鳅生长的。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随时调整喂食、施肥、冲新水等措施[13~17]。
参考文献:
[1] 田中成.中国饲料原料信息网泥鳅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EB/OL].[2011-06-21]./ypnew_view.asp.
[2] 李志成.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J].知识经济,2011,4(25):118.
[3] 刘孝华.泥鳅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8,1(5):93~95.
[4] 施海涛.初冬泥鳅最肥美[J].科学养鱼,2010,2(1):70.
[5] 朱述淦.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1(1):39~41.
[6] 金 宏.黄鳝泥鳅高产养殖新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68~69.
[7] 王 琦.泥鳅养殖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8] 徐在宽,徐 明.怎样办好家庭泥鳅黄鳝养殖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潘建林,徐在宽,费志良,等.黄鳝与泥鳅养殖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 陈寿松.泥鳅水泥池微流水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6):48~49.
[11] 路志鸣,吴红英.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7(11):14~15.
[12] 江 霞,刘先俊.水泥池无公害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5~27.
[13] 邹胜员.泥鳅的稻田养殖技术[J].江西农业经济,2000(4):33.
[14] 桑贤强,周盘良,杨建平,等.稻田养殖泥鳅技术[J].当代农业,2001(5):34~35.
黄鳝又称鳝鱼,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根据美国试验研究资料,经常摄取卵磷脂,记忆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鳝鱼肉有补脑健身的功效。它所含的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低血糖和调节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极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鳝鱼的维生素A含量高得惊人。维生素A可以增进视力,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
黄鳝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经济鱼类,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黄鳝夏秋季销售价格较低,但冬季销售价格相当高,在春末夏初季市场价格较低时收购野生黄鳝进行生态养殖,冬季价高时上市销售,不仅可以赚取丰厚的季节差价,而且通过人工养殖5~6个月,黄鳝增重利润更为可观。由于野生黄鳝被大量的捕捉,资源越来越少,市场缺口越来越大,开展黄鳝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黄鳝养殖可采用在池塘、水库、湖泊、河沟等安放网箱或在地面修建水泥池养殖,每年4~7月收苗养殖,冬季出售。养殖设施简单,投资小:每口网箱(6平米,可使用3年)成本50元,投鳝苗9公斤288元;饲养5~6个月可增重3~5倍,其饲料及药品开支378元,一口网箱养殖总开支约686元。秋末冬初季可收获鳝鱼25~40公斤,如按保守计算一个网箱收获30公斤,冬季每公斤售价50元,可收入1500元,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养殖,每6平方米养殖面积即可获利润800元,每667平方米(1亩)按60个网箱计算,至少可获利4.8万元,养殖效益相当可观。
二、泥鳅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性平、味甘,入脾、肝经;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
泥鳅养殖可采用池塘围网、稻田围网、网箱或水泥池开展养殖,泥鳅苗采用自繁自养为主,也可收购野生泥鳅苗用于养殖。
每667平方米养殖面积设施投入1000元;人工繁殖每667平方米引种鳅20组开支1720元,可获泥鳅10万~12万尾以上,产泥鳅1200公斤以上;饲料及药品开支1200公斤×14元=16800元,合计开支19520元。冬季商品泥鳅销售按每公斤32元计算,每667平方米产商品泥鳅1200公斤,销售收入38400元,纯利润可达18000元以上。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立足家乡,早日干出一番自己的致富事业,本刊特邀在我国最早进行无公害生态黄鳝养殖技术并获多项国家专利的技术专家联合举办无公害生态黄鳝、泥鳅养殖新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①养鳝场设计与修建,鳝苗的收购与处理,黄鳝的育肥,鳝苗的繁殖技术,黄鳝的疾病防治,驯化饵料蝇蛆及蚯蚓养殖技术等。②泥鳅池设计与建造,泥鳅人工繁殖,泥鳅苗培育及饲养管理,野生泥鳅苗收购与处理,泥鳅的疾病防治等。
三、培训方法
1.生态黄鳝养殖技术培训班。函授培训费1380元,包括黄鳝培训教材一本(约150万字)、蚯蚓及蝇蛆养殖培训教材一本(约130万字),培训光盘5张;面授培训费2480元。
2.泥鳅繁殖及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函授培训费1280元,包括泥鳅培训教材一本(约130万字),培训光盘2张;面授培训费2380元。
二、成鳅的饲养
1.专池养鳅
引水方便、弱酸性质的池塘是养殖成鳅的理想地方,池塘面积一亩大小为宜,密度宜为8~10万尾,水底应有15~20厘米深的淤泥,以满足泥鳅钻泥的习性,还需辅以底肥,为泥鳅提供有机肥。有机肥和浮游生物是不足以满足泥鳅对食物的需求,投放有机肥料和各种饵料,如米糠、豆渣、麦麸、蚯蚓等,各种食物的残渣活食品加工的剩料也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另外,还需提供各类的肥料,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的堆肥等,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泥鳅的营养来源。泥鳅的生长温度适宜在15~30oC,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食也比较多,有助于泥鳅的生长。成鳅的生长期大约为8~10个月,若管理得当,饲养方法科学的话,每亩产量可达300~400千克,每尾泥鳅可达15~20克,身长可达12~16厘米,符合市场上的普遍规格。
2.稻田养鳅
稻田养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泥鳅外逃的防护,加固田埂,无论是进水口还是出水口,也都需要加固,最好选择金属网栏。在稻田中需要开挖2~4个水坑,每个大约占地2、3平方米,深度应达40厘米,每个水坑都要有水沟相连,这些水坑可以在施化肥时和水温过高时为泥鳅提供栖息水域,同时也利于集中泥鳅,便于捕捞。稻田放鳅的时间适宜在插稻后的第一次耕田,每亩稻田可投放10千克的鳅苗,在水稻施肥的时候顺便为泥鳅供食,投放的饵料以麦糠、蚯蚓、鱼粉等为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对泥鳅的危害。
三、病害的防治
第一,水霉病,多由霉菌引发,其病症是病体表面长出白色绒毛装的碎斑点状霉菌,常见于鳅苗孵化过程中的低温阴雨天气,尤其在冬天,泥鳅发病率很高。其防治措施为:①尽量避免使泥鳅受伤,在运输和捕捉是尤为注意。②将生病的泥鳅放入浓度为4%的淡盐水中,持续5~10分钟。③在全池喷洒浓度为50mg/L的新洁尔液,有效防治水霉病。第二,腐鳍病,由杆菌引发,其症状是背鳍周围肉体腐烂,严重时背鳍会脱落,病体内浮肿,伴有红斑出现。其防治措施为:①全池泼洒金霉素比例为1mg/kg或土霉素比例为0.1mg/kg。②用浓度为20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生病的泥鳅15~20分钟。第三,寄生虫病,多由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发。其防治措施为:在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第四,生物敌害,往往对泥鳅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各种蛙类、水蜈蚣、夹子虫等会杀死泥鳅幼苗,蛇、鸟类会以泥鳅为食,这对泥鳅养殖的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尽量避免在泥鳅池中实行蛙捕,在全池喷洒浓度为95%晶体敌百虫5ppm,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四、泥鳅养殖技术的发展建议
注重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的防治工作,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参考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和养殖方法,争取达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在培育过程中,对温度和饵料的掌握决定了鳅苗的成活率,养殖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控制。在捕捞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不可蛮干,尽量避免泥鳅受伤,以免影响销售价格。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池深80~120cm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min。
2.4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cm,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2.6.1水霉病。在泥鳅苗的孵化中,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泥鳅又被叫做黄鳅、鳅鱼,因为其鲜美的肉质,以及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同时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较低,所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美称为“水中人参”,属于人们餐桌上常备的一道佳肴。泥鳅是特种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且很少有疾病,成活率也较高,一年四季全年供销。现如今的泥鳅养殖已经从单纯的苗种单养方式发展到了成鳅与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共养的高效养殖方式,并且养殖的效益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
1我国泥鳅养殖的基本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泥鳅仍旧属于野鱼,还没有开展大面积的集中养殖。伴随着人们对泥鳅需求量的激增,野生的泥鳅资源不断减少,大部分的地区开始进行人工泥鳅养殖。泥鳅养殖的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投入的资金也不断攀升,人们凭借着泥鳅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并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泥鳅养殖的火热趋势。
2泥鳅养殖的几项基本技术
2.1 池塘环境
池塘需要挨近水源,方便对水塘的定期加水,一般水塘的面积在200~400m2即可,太大或太小都不好。水塘的水深最好为40~50cm,保持水质的酸碱度在7.5~8.0,池塘的池底需要平坦少淤泥,将池埂最大化夯实,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走[1]。泥鳅生逃逸,尤其会趁着雨水较多的时候随着涨满的水流冲出的缝隙逃走,因此防逃逸措施一定不能马虎。为了便于后期的捕捞,可以在排水口周围开挖一个面积为7m2上下的坑池。池塘的消毒工作最好使用生石灰以及漂白粉混合,一般保证水深在10cm上下即可。每667m2的消毒使用50kg的生石灰混合15kg的漂白粉,融入水中泼洒至鱼塘内。
2.2 苗种放养
在池塘中养殖成年的泥鳅,通常情况下,是对每平方米水面投放泥鳅苗种40~50尾,要求泥鳅的苗种规格整齐有序,彼此间的大小差距不能够相差太大,防止出现大泥鳅吃小泥鳅的情况。一般泥鳅的苗种3~4cm最佳,泥鳅苗种下塘的时候需要先用浓度为10%的盐水浸泡5~10min,避免出现水霉病。
2.3 饲养管理
2.3.1 基肥给足
泥鳅没有固定的食物喜好,食性相对较混杂,水体之中的各种微生物、植物以及小型的动物都可以吃。因此,在池塘中下泥鳅苗种之前需要给足底肥,可以选择家禽家畜的粪便,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施的肥料在10~15kg。
2.3.2 饲养方式
对泥鳅进行人工养殖,一般需要喂食一定数量的商品料,像是糠或是麦麸等人工杂粮,投放的饵料大约是成年泥鳅体重的4%~5%。每年泥鳅生长最快的时候是在气温25℃~28℃时,这个阶段泥鳅进食量较大,因此,能够适当的多投入一些饵料,帮助泥鳅更好更快的生长[2]。喂食的方式可以选择定点喂食,一般选在傍晚时候效果最佳。
2.3.3 日常维护
实时对池塘的水温做监测,当水温在30℃以上时,泥鳅惧热通常会将自己埋在泥土中降温,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因为缺氧而出现的死亡,所以养殖户需要多注入新水至水塘中,降低水温,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除了加水之外,还可以做遮挡,避免阳光直射,在水面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浮萍等,遮挡阳光。除此之外,养殖户需要常常到水塘边巡查,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刻解决。
2.4 泥鳅的生态性养殖方式
开展大面积大范围的泥鳅养殖,持续保持渔业产业的环保和节能,推广泥鳅养殖的生态型产业型技术,使用现代化的设施养殖,能够加大农民增收的力度。
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降低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危害,提升生产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能够通过建立示范养殖基地,邀请广大养殖户观摩学习,讲述生态高效养殖的方式,例如莲藕和泥鳅共养,莲叶能够遮挡阳光,菱角上掉落的小虫可以供泥鳅食用,泥鳅排泄物能够当作莲藕的肥料,净化水质的同时又生产出了安全无公害的泥鳅产品[3]。
3 结语
总之,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充分了解泥鳅的各项习性,能够辅助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使用合理的方式饲养管理。另外,饲料的选择、品种的选择与水质的控制也十分重要,这些因素不但关系着养殖成本的投入,而且也和泥鳅的出品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就是疾病的防治,泥鳅养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养殖户的重视程度,多进行技术经验总结,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