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化测图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工程测量工作重要性、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及现代测绘技术的分类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通过分析,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二、工程测量工作重要性分析
深入探讨和分析工程测量工作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测绘测量企业埘自身工作的认识,提高企业对测量质量管理的认识,有助于测最企业对测绘新技术引进与应用的开展。测量工作作为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方向的指引,其是工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技术保障,其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测绘测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的管理为基础、以现代测绘技术应用为关键提高测量精准度、提高测量质量,以此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屏幕将测绘对象的外貌特征及要素形象得反映出来。其结果一目了然,能够改变和弥补传统测绘方式的线条、符号等二维系统,具备较高的直观性。
2.在产品的使用、维护上,采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测绘产品具备较高的操作效率,并在产品信息的现势性上具备一定优势,能够对信息及时修正,并及时提供修正后的地图产品。
3.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采取数字化技术的测绘产品能够借助于图形处理技术,对其各要素进行数据的再测,并输出符合不同需求的图件产品。
4.借助于数字化测绘成果,用户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各种规划与设计,包括城市道路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土地资源的统一管理等。通过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对比与分析,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要素统计、汇总结果。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测绘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得以提高,借助于规范化、标准化的作业流程,现代数字化测绘产品的应用水平将达到全新的高度。除此之外,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还在其他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符合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代表了未来测绘发展的主要方向。可以预见,当前以传统测绘技术为主的工程测量作业,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数字化测绘技术全面取代。
四、现代测绘技术的分类
1.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GP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2.“3S”技术
(一)GPS技术
GPS定位技术的发展完善,为工程测量的测绘定位技术带来革命性的飞跃,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基本手段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逐步被高效、高精度的GPS技术所取代。普通的工程测量,需要完成控制网布置、检测与桩位放样等基本任务,经常要利用经纬仪、测距仪或全站仪来完成数据测量工作,设置线形或环状控制网。而GPS静态定位则可几乎无视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干扰,可保证高精确度与高测量效率。GPS技术在工程测量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GPS实时动态桩位放样,GPS测量精度可将桩位误差精度控制到厘米级;利用GPS技术放样平台,通过利用GPS测量并在施工平台钢管桩放样,可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有效缩短野外作业时间;GPS偏心检查,在精确测量工程桩位分布的基础上,GPS技术可一物两用,进行桩位偏心检查,提高工程测量的管理效率。
(二)GIS技术
由于GIs技术的多学科集成性,它能够就地球上存在物体和已发生事件进行成图分析,将地球或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情况通过扫描矢量化、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手段获取及时、准确和标准化的数字信息。GIS在工程测量中的普遍应用优势就在于其庞大的数据库管理与图形显示输出能力,数据库存储信息可根据测量需求及时通过软件处理进行成图操作,这对于提高工程测量成图效率、加速工程设计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Rs技术
遥感(RS)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先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五、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测图的主要内容
(一) 原图的数字化,当测量工程中对数字地形图的要求不高,且工程经费又相当有限时.可以考虑采取该方式原图的数字化能够将现有地形图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一级扫描输入设备。作业人员能够使用数字化软件在很短时间内即获取所需的数字化地图该方式主要包括手扶跟踪数字化与扫描矢量化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相对而言扫描的矢量化能够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与原图相比。采取扫描矢量化方式获得的数字图精度要稍低.这主要是由于处理的过程所产生的误差所致。而且该方式只能反映出自纸成图时地表各种地物的基本样貌.其适时性并不强。因而该方式常常被用于工程中的应急性测量措施。
(二) 地面数字测图,当工程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则可以考虑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式.该方式是典型的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方式,在工程测量项目中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作业方式采取该方式获取的数字地图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借助于一定的测量手段.能够将重要地、物与其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m范围以内。
2.测绘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为载体.构筑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体系.并将对应的社会信息存储在相应位置,用户借助于通信网络,即可实现对上述数据的访问.获取所需的信息。与传统的测绘工程不同,数字地球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并牵涉到诸多的部门和技术,并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六、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展望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fn,现代测量技术正向着数字化、高精度、低工作量以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工程测量中的遥感技术、3S集成技术等也正在逐渐的应用到各项1二程的测量当中。通过近年来GPS技术、GIS技术以及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应用所得到的认可可以看出,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测量精准度、提高测量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测量丁作量,提高了测量工作效率。在新的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中测量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影响测绘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首要障碍,其需要测绘测量企业通过对测量人员测绘新技术的培训以及相应的投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测量工作效率,以此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结束语
工程测量中,相关测绘技术如:数字摄影技术、“3S”技术的投入使用,让工程测量有了快速的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盈利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声享,郭英起,易庆林.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测绘出版社.2013.
关键词:地形图测绘;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Key words: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quality objectives;knowledge goals;ability goals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183-02
0 引言
教职成[2015]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要推行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教学中加大了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本文就《数字图测绘综合实习》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梳理,从课程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的组织及实习成绩的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课程定位
《数字图测绘综合实习》是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大一下学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共五周,主要是培养适应地形测图岗位的专业人才。本次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地形图测绘工作的能力,主要服务于测绘企业和单位,对应于测图员岗位。
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基础,学过《测量基础》、《测绘CAD》、《地测量基础》等专业课程,已经具备了导线测量、全站仪坐标测量和CASS地形成图的技能,但是缺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仪器操作不熟练,质量意识、规范意识不足,缺乏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习目标
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掌握导线测量等图根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地物和地貌特征点的选择;掌握全站仪采集碎部点坐标的方法;掌握CASS软件编辑地形图的方法;熟悉从技术设计到数字化测绘地形图生产作业的全过程。
学生实习之后能结合规范和测图内容,布设测区图根控制网;合理选取地物、地貌特征点并采集坐标;熟练操作CASS软件生产地形图。整个实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吃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
3 实习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实习目标,指导教师首先要认真地遴选实习场地,认真思量怎么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一定范围内的测图任务,并掌握图根控制网的布设和观测,地物和地貌特征点的选择,熟练采集坐标并能绘制地形图,提交合格的数字产品。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工作和生产实践经验,本次实习场地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场地范围不可过大,要控制在能完成的范围内;②场地内要有控制点、居民地、水系、交通线、植被、电力线灯典型地物和山头、洼地、山脊、山谷、冲沟、坎、绝壁、台地等典型地貌;③要考虑学生实习的交通便利,距学校不宜太远或有公共交通工具。
要准备充足的仪器设备,一般4人为一组,每组配备1套RTK,1套5‘’全站仪及棱镜,装有南方CASS成图软件的40人以上的机房,仪器室备有小钢尺、皮尺、木桩、测钉等。实习前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和报告书,实习纪律承诺书和交互检查记录表及相应的记录计算手簿和考核方案、考核记录表、成绩统计表和评分表等相关的成绩考核评定文件。
本次实习要培养学生按规范办事的习惯,因此实习过程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进行,主要有《城市测量规范》、《1:500_1:1000_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1:500_1:1000_1:2000地形图图式》、《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数字测图综合实习》是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因此,一定要做好安全预案,实习动员大会上重点强调包括人身安全、社会与环境安全和仪器安全方面问题。
4 实习组织与安排
按照实际生产流程来组织本次实习,综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行动能力,让学生实习后就能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更好地与生产岗位进行无缝对接。实习开始,由教师担任甲方,向各实习小组下达实习任务书,并发放实习指导书和报告书,指导教师向各小组介绍任务内容、测图目的和要求,并进行安全教育。各小组认真领会任务书、实习指导书和规范及实习要求,进行野外踏勘,了解测区情况,地形条件、控制点分布情况及交通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术设计书的编写工作,指导教师要及时审查小组的设计书,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作业。数字测图作业过程主要包括图根控制、碎部点采集和内业成图及修补测。任务完成后各小组要撰写技术总结报告,整理资料进行归档。每环节教师要进行检查,比如在图根控制做完后,小组要互查控制点的精度,地形图绘制完后要自查和互查地形图精度,教师进行抽查。任务完成后,各小组提交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图根控制点示意图、测区地形草图、交互检查报告、电子文件夹(含图根控制点坐标文件、碎部点成果文件、地形图图形文件),每个学生提交实习报告书一份。实习进度安排见表1。
5 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及方式
本次学生实成绩=个人自评成绩*20%+小组互评成绩*30%+教师评定成绩*50%,总成绩≥90为优秀,75分≤总成绩
6 结语
这样的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实习组织方式,课程目标与岗位要求对应,实习任务与课程目标对应,实习组织与生产组织对接,实习标准与生产标准对接,实习程序与生产程序对接,实习成果的评价标准也严格按照生产验收标准进行。
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是成功的,学生的测图水平大大提高了。我院学生参加湖南省及全国职业院校测绘测量项目技能大赛1:500数字测图项目成绩逐年提高,2012年获湖南省一等奖和国家级三等奖,2013年获湖南省一等奖,2014年获湖南省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通过对从事测图岗位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学生的测图水平和职业素质大大提高,部分学生一上岗就能上手,很快就可以独立带组作业,并很快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计算机技术已全面渗透到机械领域,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已成为其必备的基本技能,企业在招聘中也将这项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为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掌握和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优秀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广泛调研和细致分析,结合我校机械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典型数字化设计、分析、制造技术工程软件应用为主线,以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贯穿于机械专业培养过程始终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培养体系。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保持专业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对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的教学内容、实习和实训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能力的教学体系。
(一)工程制图类教学与实践
工程制图类是学生认识机械、了解机械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三维设计等制图类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计算机绘图将制图基本知识、视图表达方法、零部件绘制、装配关系等用计算机实现,提高了效率和设计质量,加深了对机械制图的理解和掌握。在三维设计中,通过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动态仿真,使学生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创新热情。
(二)工程力学类教学与实践
开设了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如ADAMS)和有限元分析(如ANSYS)等分析课,增强工程力学类课程的直观性。如将刚体的静力学、动力学分析,变成动态的曲线或动画等输出形式,将构件的应力、应变分析等,变成动态的颜色改变、形状改变以及数据改变,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三)机械基础类教学与实践
机械基础类包括完整的机器设计过程―运动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利用ADAMS等可以根据机构的运动尺寸建模,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为工作能力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利用ANSYS等进行应力、应变以及应力集中问题的仿真分析,加深学生对传动方案、结构尺寸和选用原则的理解。
(四)机制基础类教学与实践
机制基础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能力。针对工程实际中的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机械产品零件,根据生产纲领要求以及现实生产条件,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利用数字化设计表达夹具零件和装配体,并验证其设计结果。
(五)数控技术类教学与实践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典型加工对象,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首先进行建模、编程,生成加工轨迹,仿真加工及检验,后置处理,最终生成数控G代码。通过串行通讯或网络,实现上位机与数控机床之间通讯,将编制好的数控G代码下载到数控设备中,从而进行实际加工。从对象建模、刀具选择、工艺规划、代码生成、实际加工、加工效率检验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综合能力。
(六)现代设计方法类教学与实践
反求工程是现代设计方法之一。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接触地扫描被测对象表面轮廓,获得几何数据,构建曲面数字化模型,经过后置处理,生成RP需要的模型截面轮廓数据或NC代码,最终复制出原型或加工出实物。反求工程实现了从产品原型、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数字化,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训练的目的。
二、工程训练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工程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四年不断线,分阶段、分内容、分层次系统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一)机械基础认知实习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进行包括传统设计、数字化设计、常规制造技术以及数控制造技术等在内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方法的参观演示,使学生对主要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和实现方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
(二)机械基础技能训练
进行全面的机械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绝大部分时间是用于车削、铣削、磨削、钳工、焊接、铸造、锻压、冲压、剪切等传统制造技术训练。同时,也进行简单典型零件二维、三维设计、读图能力训练以及基本的数控加工技术训练。
(三)数控技术训练
学生使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手段进行典型零件的设计和数控编程,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突出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二者的有机融合。
(四)特种加工训练
训练学生掌握和使用多种与特种加工有关的设计、加工软件,掌握特种加工方法。加入这些训练内容,可使训练内容更加全面、生动、丰富。
三、项目驱动式第二课堂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项目实践过程与听课不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经历。项目课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学生将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提炼、分析、总结,提出有创造性价值的课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有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根据各种学科竞赛的主题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实践,选拔优秀的创新设计作品参加竞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教师提供项目课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设计构思、具体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装配调试以及产品商业化等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付诸实践。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手段为项目课题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以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培养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该方法行之有效。不但使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常规工程设计制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其创新设计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和训练,适应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雷辉. 机械类专业实验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链式工程训练实验教学法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 2010, (6).
[2] 张树仁. 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 (4).
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测量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普遍存在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测量新仪器、新技术涉及较少、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需求,无法达到基层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生产教学公司,开展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发实训项目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针对某一个专业岗位,根据岗位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工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施工管理岗、施工测量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式”系统化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针对施工测量岗位分流强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联合行业、企业测量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形成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实训项目,包括八个施工阶段,对应十个实训项目,以及三十一个与实岗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详见表1。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基于施工过程的十个施工测量工序、三十一个工作任务,涵盖了施工全过程典型测量工作,使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系统性训练,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强化训练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测量工作任务,需联合多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在建项目,包括开工准备、基础施工、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过程,进行实训项目高效穿插,实现全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课前准备、现场组织实施、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阶段,校企教师共同编制实训任务书,收集工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内容分解,包括如下实训任务: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及检核。二是实训资料收集。联系在建项目测量主管,收集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施工区高程控制点高程数据等资料。三是测量方案编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方案及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测量主管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审查各小组测量方案,进行总结、点评,形成适合在建项目的测量方案。学生根据测量方案,为基于真实项目的现场实践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第二,实训现场组织实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在建项目之前检查学生安全帽、劳保鞋及服装穿戴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由安全主管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实训任务实施。由企业测量主管、测量员和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业区域,分配实训任务。首先,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后视点,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建筑物三个角点测设±0.000标高,并做好标志。其次,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用钢尺沿结构外墙,由建筑物三个角点处±0.000标高线向上竖直量取设计高差,在施工层柱子钢筋上做出0.5米线标志。测量过程中钢尺下端配重,保证钢尺铅锤。用水准仪检核施工层的三个标高点,其误差应≤±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标高作为该层的0.5米标高。若建筑高度超过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个尺段的高度,精确测设新的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4]。第三,课后总结评价。完成实训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训内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制作汇报资料。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提问答辩及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真实工程为载体,开展“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校企双师全程参与,理实紧密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测量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指导与评价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项目测量主管、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教师,组建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实训前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提前确定实训项目,及时提供现场实践作业面,审查学生测量方案;实训中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后的课程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进行“双导师”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权重各占50%。通过测量知识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二)“双场地”教学
基于真实工程,开展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双场地”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双场地优势。根据真实项目工程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而有效结合,使现场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三)“双制度”管理
学院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校内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入企业施工现场,需明确企业规章制度,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每个实训任务设计工作要根据测量前期准备、测量方案编制、班前安全交底、测量任务实施、测量工作检查、工作总结评价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测量工作,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5]。
(五)强弱结合,团队协作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为使每位学生测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教师应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分组,形成强弱结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选派小组组长,明确责任义务,强调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团队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会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全过程、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建立起系统化测量工作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进入企业便能够独立承担一般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桂阳,等.服务生猪产业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五丰现代畜牧产业学院为例[J].湖南畜牧兽医,2022(1):40-43.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现代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2):109-1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技能型应用性很强的实用课程,因此作为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训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工程测量实训课程的高效课堂,使实训课堂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人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下面就结合笔者多年的切身体会谈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的高素质技能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必要保障
首先,作为一名专业课程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打造实训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练就过硬的实践技能,必须会举一反三、具备“卖油翁”的娴熟的专业技能。这些在教材的略略描述中很难找到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师勤学苦练,方能习得。
二、精心设计每一个实训项目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前提
工程测量实训课程由一个个实训项目组成,教师是项目的总设计师,精细设计每一个实训项目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前提。要高质量地完成实训项目,需要进行“课前方案设计――课前数据计算――课上集中布置、实际操作、质量检验――课后技术总结”等六个步骤。通过这六个步骤(见图1)使得学生对实训课项目从“任务目标获取”、“技术方案制定”、“数据计算处理”、“实地操作演练”、 “成果质量检验”、“成果技术总结”等环节进行了更为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尽可能地做到 “教、学、做一体化”。
图1
三、因项目施法,遵循客观规律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基础
每一个实训项目均有其特色和训练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针对性地设计实训步骤和方法,切实实现实训课堂高效化。以仪器使用项目为例,学生操作仪器会经历“生”、“熟”、“巧”三个阶段。我们就须采用“生”、“熟”、“巧”三个阶段的不同技能训练方法。刚开始时处于“生”的状态,操作过程中拧螺旋的力度总是把握不好,有的拧掉了目镜,有的把脚螺旋拧坏了,有的不会调节对点器等等,操作次序混乱。安置一次仪器要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读出的数据也不准确,精度太低,成果不可用。操作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熟练程序,达到“熟”的阶段,安置仪器一般会在 4min~10min 之内, 但精度一般,成果基本可靠。学生的操作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在心理学上叫“高原期”,这个时候如果继续不间断的练习,就会达到“巧”的境界。在“巧”的阶段,安置仪器一般会在4min 之内完成,仪器高度适中、三脚架张开角度恰当,观测次序井然,测量精度高,成果可靠。按照“生”、“熟”、“巧” 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进行指导训练,并且告知学生规律的不可逾越性,顺利度过紧张的“生”阶段、进入兴奋的“熟”阶段,到达万变的“巧”阶段。
四、严格把控课内实训环节的质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引入“成果质量检查环节”
对各实训小组的操作成果要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依据实训项目的特点分为“教师抽查法”、“学生自查法”,其中学生自查环节包括 “小组互相检查法”、“变换方法检查法”、“变换仪器检查法”等。通过成果质量检查环节,培养学生重视“按流程操作、按设计测量、按规范把关”的意识;培养学生从事测绘工程工作“质量至上”的意识,质量检查也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测绘人员必备的技术素质,通过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使其理解质量检查的重要性;同时使得课堂教学尽量接近生产实际,从而实现 “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准确对接,同时也实现了向每一节课要成果、要质量的目标。
2.引入“实训课评价环节”
工程测量课内实训引入“成果评价环节”,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对各小组的“实训课前准备情况”、“实训课堂操作情况”、“成果质量检查情况”等进行评价。课前准备情况主要通过“课前方案设计和数据计算”环节评价;课堂操作情况通过“实训课堂小组工作进度和工作量” 来判断评价;实训课质量和效果检查通过“教师抽查和学生自查”来衡量。
通过“成果质量检查”和“实训质量评价”两个环节,使得各实训小组通过“小组自查” 对本组的成果质量有所判断,同时通过“小组互查”检查其他小组质量,发现自己的问题,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小组之间有了沟通、交流和探讨,形成了良好的实训课氛围。同时实训指导老师再进行“分组抽查”,把发现的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解,做到强化和提升,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实训环节学生只是完成了实训项目,而不知道成果是否合格的问题。
五、灵活的排课方式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实训课采用四节连排形式,有助于提高实训课效果,初步解决了仪器领取和归还损耗的时间,保证了实训课的时间,从而能够保证各小组都能完成相应项目,有效避免实训课完成的不理想,甚至由于下课半途而废的情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75-03
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频繁与数字打交道,较为抽象、枯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设计案例,尝试游戏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化解传统教学中的疑难,将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可观测、可体验、可交流的学习环境,将单调乏味的数字课变得生趣盎然,并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是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探究与深思的问题。
二、案例设计
研究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支票结算课程标准,确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现金支票的填制要素;现金支票的结算流程。(2)能力目标:正确填制现金支票;规范办理现金支票结算业务。(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激发学生热爱会计岗位的热情。三个维度的目标层层递进,相互渗透,互为条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专业课为岗位服务的宗旨。
(一)以“情境激趣”为手段
恰如其分的情境创设可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入求知状态。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先展示现金支票的业务与工作图片,营造会计工作场景,接着放映一段学生课前自编自导的微电影,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对于支票填制要素的兴趣,进而导入项目:填制现金支票和办理支票结算业务。
将项目分解成三个子任务:填制手工支票、填制电子支票、支票结算。又将每个子任务设置为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任务,最后挑战进阶任务,可相互讨论共同协作完成。这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步步地深入探究。
(二)以“任务探究”为中心
任务一:两个环节。
首先,教师演示给出公司的开户行名称等资料。这是一张现金支票模板,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填制支票的要素,再观察演示填制过程,化静为动,弥补传统教学中内容只能想不能动的不足,强调规范填制的步骤。接下来学生聆听教师分析归纳要点,加深印象(此处互评点评,评定出各小组成绩,以分数形式出现)。
其次,让学生填制仿真支票,将错误的与正确的做法展示对比,请各小组分析归纳要点,小组互评、教师纠错,学生主动反思错误原因,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第一次评价,给出学生填制支票的部分正确、错误样本,教师的激励作用较大)。
任务二:检测效果。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角色更换的学习方法,运用系统纠错、统计及评价功能。让学生在虚拟网络实训平台上检测学习效果,给出具体的任务。如2011年2月1日北京南方股份有限公司开出1000元的现金支票一张,从银行提取现金以备零用,请填写现金支票。学生先以出纳的身份进入系统填写内容:大小写金额、出票日期、支票用途等,填写完毕后更换角色进行下一步流程,出纳更换成财务经理签财务章,再更换成总经理签法人章,更换角色之前若前面的操作环节不规范,会有提示框弹出提醒:无法进入下一步,请检查。
支票各环节填好后,系统会生成评价结果,包括成绩、填对的要素、填错的要素等,并用红颜色底色标注错误之处。提示注意,学生可查看标准答案并与自己填制的内容进行对照,也可重新做题,这样可及时纠错。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笔者将以前学生填错的支票发到平台上,让学生改错,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系统根据学生批改的错误支票,统计正确率。教师查看系统统计结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的给予鼓励,不足的给予纠正,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动力,掌握教学重点(此环节结束后,系统根据各小组的正确率,给出相应成绩)。
任务三:任务二的综合运用。
学生正确填写了支票后就到了支票结算环节,由于在书本上学生不能体验真实的结算流程,因此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笔者采用3D角色游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基本了解支票结算流程后,扮演出纳会计角色,点击鼠标操作卡通人物展开工作:正确填写支票――交给财务主管审核签财务章――总经理审核签法人章(复习任务二)――携带支票去银行办理提现业务――到相应的柜台办理业务――提取现金后回公司,做账(这是结算流程外的小拓展)。
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游戏,在点击游戏中如果卡通人物走错了路,进错了办公室,就签不到章;卡通人物走错银行,走错结算窗口,都取不到现金,系统就不显示终极成绩,说明流程没有走完。在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中,只要学生点击错了一个步骤,就扣分,超出了规定的时间,说明工作效率低下,也扣分,反之加分。
各小组在游戏中既想快速完成,又要小心翼翼,生怕走错一步被扣分,都想一次性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会计职业一丝不苟的精神。
这种直观感受型的游戏教学模式契合了学生爱好,融娱乐与知识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团队合作,互帮互助,在游戏娱乐中掌握知识,成功突破了传统教学中讲解抽象结算流程的难点,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以“拓展提升”为目标
现场教学。教学软件开通了校企合作财务部门现场连线,让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请教企业会计,会计从企业实际操作的角度现场讲解,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归属感,弥补了传统会计教学中只能听教师讲解,而不能接触到企业实际工作的缺陷,请校企合作财务人员根据学生问题质量,给出相应评价。
增强感性认识。传统讲解记账这部分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明白知识在工作中应当怎样运用,没有感性认识。学校财务部门真实的工作视频直观、贴近实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方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四)以“总结评价”促成长
回顾总结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笔者事先将本课的支票填制、审核、签章、银行办理、记账等各环节用动画形式串联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各小组为动画配音,每个环节只说一句话。全班同学根据各小组回答的正确率给予相应的分数。(这是第五次评价)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回忆并掌握教学内容,相比传统教学的表格式流程图更能激起学生共鸣。此时课堂气氛达到,是教学效果的有效升华。
系统评价。学生操作完实训内容点击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分数段、各分数段的人数及详细情况,教师可分析本节实训内容成绩,点击详情可查看各分数段的学生姓名及具体分数,充分了解操作情况。在前面学情分析中提到排名靠后的学生不愿学习、易烦躁,但动手能力强,可因材施教,带他们去学校财务处观摩实习,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评选最佳团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共5次,其中3次是主观评价,2次是系统评价,系统评价客观、公正;企业会计评价,让学生听到了来自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声音;师生评价,充满希望与鼓励。
最后,统计5次评价得分,评出最佳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艰辛的探究之后品尝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设计引发的思考
(一)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理念
丰富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为辅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并不能以信息化技术代替整个教学,而把课堂变成展示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平台,丧失教学的最终目标与效果。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相互关系,将二者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正确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二)积极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从而模拟出课程情景实训环节中的情景练习场面,学生可在计算机模拟出的场景下进行角色扮演。这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加深了学习记忆,祛除了单纯书本学习的枯燥与乏味感。
职业院校应当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仿真实训系统,系统设计应突出多样化和接近真实场景两大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趣味性。
我们知道中职类学生的特点,不爱学习,不善于思考,主动性差,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们传统上课模式是,每节课45分钟时间,老师讲课大约占30分钟左右。学生在前15分钟还能做到认真听讲,后15分钟基本就是人在课堂心在远方,听不进去了。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以老师作为引导,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主动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考虑因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出的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都适用于一体化教学。以行为导向型教学法为例,它是指老师在布置好一定的教学任务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主体地位。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一体化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学习兴趣大大加强。
二、教师方面
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掌握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深入到企业一线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知识做到更新。在带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这无形中给老师带来很大压力,也带来了很大学习的动力。这样也要求学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原来能讲理论课的老师,必须加强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做到能完成一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同样,对于实习老师,要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做到这些,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才能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方面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理论课占三分之一,实践课占三分之二,理论实践相分开,而学校的知识和设备相对于日益变化的现代化技术比较滞后。而要打破这传统课程体系,就应该从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改革,应该打破传统思想,将课程设计成模块化。以我校测量专业《数字化测图课程》为例,传统的授课过程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按照一体化教学,我们可以模拟多个实际工程项目,例如1:500校园地形图、1:500校园地籍图、土方量计算以及等高线的绘制,让同学先进行外业采集,将采集回来的数据导到CASS软件中,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内业进行绘图处理,最后交出一份完整的成果图。学生在成图过程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连图的技巧,修改等高线的方法,绘图中的注意事项,学生通过绘图就会将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主动有侧重点的学习,有针对性,掌握更扎实,学习兴趣更浓。一体化教学教材方面要结合教学模式、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及技术的更新情况、学校培养目标情况,编写适合专业应用的一体化理论实训教材。
《工程测量》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测绘学中是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已经由以往的人工读数、记录,白纸成图模式变成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成图的无纸化模式,以往没有的3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现代工程测量中,成为当前测绘界的主流。这迫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工程测量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工程测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
目前,所用测量教材的编写对象是以往素质较高的中专学生为主,或者是简单地将高职院校教材缩编而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内容以传统测量模式为主导,对于当前主流的新仪器新方法反而一笔带过,在现在看来显得本末倒置,与实际情况脱节。
2.设备问题
现代测量工作,主要以各种高度自动化、多功能、高精度仪器为主导,与之配套的测量方法也有了巨大改进。当前,很多学校的测量仪器还停留在微倾水准仪、光学经纬仪、钢尺等传统设备上,这对学生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一出校门,知识早已过时,面对新设备新方法不知所措,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既打击学生的工作信心,又影响工作单位的工程进度与质量。
3.场地问题
很多学校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测量实习场所,往往就在校园进行,地形单一、结构简单,没有针对性,往往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做为何事,有何实际用途,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不利于教师检验学生成果。
4.教学方法问题
当前的测量教学,以课堂单一讲授为主,沿用以往方法,但当前中职学生生源已经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部分是属于所谓“混混学生”,他们不喜欢闷课堂,而更乐意自己动手去干,只愿意知道怎么干,不想问为什么,传统板书讲授教学的方法,在他们身上收效甚微。
二、如何改革《工程测量》教学
上文提到的4个问题,是测量教学的改革重点,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1.紧跟时代,改革教材,编写新的教学计划
新教材的整体思路,是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消减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动手内容,加入新仪器、新方法的应用。为了规范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学校,已经组织教师,制定了新的测量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安排、实习计划等,淘汰了一部分内容,加入了一部分新内容,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成果。
2.增加设备投入,改进实习教学条件
新的教学模式要适应现代测绘发展,就需要有对应的测量仪器设备配套,没有新的仪器,就无法开展教学改革,为此,我校在原有基础上,陆续添置了电子水准仪、全站仪、静态GPS、动态GPS(RTK)等先进仪器设备,极大的改善了实验条件;另外,针对当前不同品牌、型号的仪器,操作模式的不一致,我校分别采购多种主流品牌型号的仪器,使学生成为多面手,在工作岗位遇到任何类型仪器都能上手。具毕业学生反馈的消息来看,我校学生能够在各单位迅速适应仪器设备,受到一致好评。
3.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实习条件
以我校为例,学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里,安排了各种类型的地形、地物以及模拟工地现场,在实训基地,事先建立好一系列的控制点,这既方便了实训课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有什么用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能很好检验学生的测量成果,防止有人弄虚作假。通过真正的测量工作,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
4.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理论实践的黏合度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样的学生,不能讲死理论,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变,会取得较好效果:
(1)教学方法多样化
根据所学的内容,对学生授课除了传统的板书课堂讲授外,也要加入现代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实物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的时候,可以把仪器放在讲台上,配合幻灯片、图片等做演示与讲解,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将报废的仪器从侧面打开,让学生一窥仪器内部的结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的探索欲望,在不知不觉中以高涨的热情了解、学习到各种测量仪器。对经纬仪的架设、观测等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内容,可以制作一些标准规范操作演示视频或动画等,在课堂给学生放映,还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使学生在其他时间也能针对自己的疑惑,反复观看视频学习改进。这样既能解决室外实验时学生分心、看得不全面的问题,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
(2)结合实际工程,突出重点内容
传统教学,教师按照书本内容讲授,学生不明白自己所听到的内容,有何实际意义,没有目的性,变得毫无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实际工程带入课堂内容,围绕解决某一具体工程的过程,讲授对应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点,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素质,特别要经常进入工程施工现场,亲身参与工程建设,积累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才能在课堂上随手拈来,与理论结合,使学生所学即所用,点点落到实处。
(3)合理安排实验,突出实践性
加强实践教学,就要让学生多练,多动手,让学生经常练、反复练;笔者所在学校,前几年经常出现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相当尴尬;根据反馈的消息,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我们提高实践比重,目前,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达到了50%左右;其次,精心制定实验计划,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测量,在操作中学习知识,每个理论有对应的实验支持,综合实训则模拟工程项目演练;最后,学校组织开展测量技术比赛,同时与其他兄弟学校合作开展竞赛活动,开展测量工培训、考核工作,发放各级测量工证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解决能力。
三、总结
《工程测量》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是为工程建设服务,脱离了具体的工程、具体的操作,测量也就变得空洞,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性工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出不会动手的中职学生,就是失败的教育。因此,我们需要改革,需要不断摸索,创新课程与教学,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提高中职学校《工程测量》课的教学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能既动手,又能干好测量工作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文.工程测量.人民交通出版社.
【关键词】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
烟台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教学队伍根据烟台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进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形成了体现烟台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色的“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方案。
1 “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
1.1 提出背景
现代社会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且日趋复杂,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不断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使得产品界限和产业界限日趋模糊,电信网、TV网和Internet网相互渗透,资源共享且已成大势。电子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建筑等产业的结合不断催生了全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多的产业门类。DM技术(数字化多媒体)的发展促进了PC和TV的融合,使电视机、计算机、通讯终端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目前烟台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电子信息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有四个方向。一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岗位群(下称产销岗位群);二是智能建筑信息系统集成及设计、施工等岗位群(下称智能建筑岗位群);三是与多家软件公司合作培养软件测试工程师进入软件行业服务外包岗位群(下称软测岗位群);四是呼叫中心工作人员(下称呼叫中心岗位群)。
基于烟台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学生就业方向,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宽基础,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中,让学生获得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根据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不同的维度提高职业技能,使之成为某个就业方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中,摒弃高深的信息理论知识,根据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更多的训练职业活动中基本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如图1所示。
1.2.1人才培养的时间安排
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时间安排采取“1.5+1+0.5”的模式进行,即前三个学期,主要完成“宽基础”方面的课程和训练;第四和第五学期,校企合作以订单班的形式完成不同就业方向的学习与训练;第六学期进入相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实习内容,并和企业双向选择,进行就业。
1.2.2 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中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培育人才是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电子信息专业的四个就业方向岗位群中,都有优质的企业合作。
产销岗位群人才培养中,学院和鸿富泰等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订单班,每年都有部分学员进入合作企业就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供奖学金,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在智能建筑岗位群的人才培养中,学院与山东智信电子公司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立订单教学班,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培养的学生都是优秀的技术人员。
在软测岗位群人才培养中,学院与创迹软件等公司合作,建立软件测试师培训基地,引入软件测试师课程体系,合作培养软件行业服务外包人员。工信部授权学院为“全国‘注册外包专业认证’(COP)山东省烟台市教学基地”。
在呼叫中心岗位群人才培养中,与北京恩源公司合作。学院负责理论教学,恩源公司负责实践教学和安排就业。
1.2.3人才培养中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坚持“贴近社会,融入企业”的原则,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进行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前三个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践,在第四和第五学期,采取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在校内、外交替学习,进行大量现场教学。如智能建筑岗位群的学生,能从一个项目的投标到设计、施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程验收全程跟学,理论讲解与工程实践交叉进行。在第六学期,所有学生进入订单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1.2.4 从业资格与能力
产销岗位群的学生,将获得“电工操作上岗证”、“电子装配工程师”、“单片机设计师”证书中的一个或多个;智能建筑岗位群的学生将考取“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师” 或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集成师”证书;软测岗位群学生将获得初级和中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并可考取“网页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证书;呼叫中心岗位群的学生将获得呼叫中心的专业培训,成为合格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员。
2“内外联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
在“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了“内外联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内外联合”即在教学中,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顶岗实习;“三合一”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协作的自主学习+仿真教学+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转变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主动建构认知体系,尤其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进行仿真教学,学习中学生增加个人探索机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仿真教学还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优点,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工学结合实训既适用于单个的教学项目也适用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各种外部情境,实训安排在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基地或是校外实训基地。 “内外联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示意图如图2所示。
“内外联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点起码有以下四点。
(1)校企合作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培养人才,毕业生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是一种按需培养的机制。
(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既保证学到必要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最大优势。
(3)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的项目化,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实施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就业观念与敬业精神的培养。
3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
学习效果评价实行笔试、口试、实际操作、校内外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的结果上,采用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综合评价形式。
评价中重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态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这种考核方式较传统一纸试卷的考核方式更全面也更难于操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较详尽的过程记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教师注意在日常总结与点评中对学生多鼓励和督促,提高斗志,增强信心,用学习成就感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经历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取得良好效果,但尚存较多问题,还需要在与烟台本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不断磨合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03).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
[4]徐向民等.研究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Z].广东省优质资源共享中心,2005.
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可在传统的师授模式下引入微课教学和网络教学,模拟诊室、“三步强化训练法”等方法。
1.推拿手法教学过程中,手法较多,包括了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振动类和运动关节类六大类手法,其中又包含了30多个小的手法,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记住各种手法,并且熟练掌握这些手法呢?近几年,微课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微课教学引入到推拿手法教学中来。微课,又称微课程或微型课程,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进行知识挖掘的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脉冲。目前,国内高校微课资源的主要类型包括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推拿手法更侧重于实践演示型,通常为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适合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展开微课堂教学。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只开展一节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如在讲授揉法时,教师可以对揉法的概念、分类、动作要领先做整体的介绍,然后教师分别演示各种揉法,制作成微课。通过微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推拿手法的知识。
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与书本上。教师可以将一些规范化的教学视频分享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的复习从课上转移到课后。要学好推拿学,不仅仅局限于手法、功法的学习,还应了解运动医学、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再学习,将较好的网络资源,如美式正脊疗法、拉伸疗法、运动疗法等适当引入推拿手法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可使学生更透彻理解推拿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而明确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手法,最终发挥临床治疗效果,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模拟诊室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它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上将一个学生模拟成病人,让几个学生尝试推拿治疗病人。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规范推拿的手法、力度,指正治疗的不足。如此,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治疗中,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亲手进行治疗,再次遇到患者时就心中有数了。模拟诊室的建立使学生充分的得到练习,从而为推拿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三步强化训练法”:第一步,学生阅读推拿手法图谱,图谱下配有相关该手法的说明,但关键词及重要的知识空白,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将手法填到空白处;第二步,代教教师提供给学生带有穴位描述的文字资料,学生根据穴位的描述,自己进行推拿手法图谱的绘制;第三步,教师负责抽取中医科需推拿患者病例,针对不同病情由学生制定推拿治疗方法,书写医嘱报告,进行推拿手法应用能力训练。带教老师对学生书写的医嘱报告严格把关、认真修改、合理评分,不合格报告应重写,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切实提高临床技能
推拿手法“三分学,七分练”。如果光听不练,到头来也只是纸上谈兵,临床时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勤学苦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是提高手法的重要手段。
理论课讲述手法操作时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之间互相练习,师者随堂指导纠正手法的不足并在学生身上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手法的轻重缓急,使学生自觉地感到手法的进步和规范手法的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实训课时,再安排学生加深巩固手法之余,可以因材施教。现阶段,学生多因生活姿势不良引起骨骼变形、肌肉酸楚不适,师者可以以此为契机,为需要的学生治疗,然后从旁辅导其同学,以点带面、蚌病成珠,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的练习、使教学模式从老师的被动教授转变为主动的需求。此外,课后大量的练习时间弥补了课上的不足,对于教育教学起到极大作用。
当学生手法练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师者即应指导学生转入实体练习阶段。从课堂中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组织带领学生在校园范围内给需要的师生进行治疗并间接指导不足。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从模拟进入到临床,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收获颇丰。学生在活动中感到小有所成辉不断激励其前进,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引入自我保护的内容,喻教于景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渠道寻找动手机会。在校为同学老师、在家为父母亲戚做一些推拿,鼓励一些学生参加推拿手法课程等系列培训,考取职业鉴定中心的中级或高级按摩师的鉴定资格。
三、完善考核形式和方法,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