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8: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业经济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产业经济学

篇(1)

1、产业经济学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

2、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较接近的是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

3、但与宏观经济学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不同,产业经济学更注重国民经济总量的结构分析、部门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而中观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指以某一部门、某一集团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所以产业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篇(3)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或电影产业有许多组成部分,因此它的经济组织也是复杂的。电影生产需要相继协调很多有艺术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人,经常按照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工作(凯夫斯的“乌合之众”和“时光易逝”特征),协调的问题越多、沉没的成本越高意味着缔约成本越高,因而交易成本越高。尽管许多经济原则和其他创意产业一样,但与故事片有关的投资花费巨大,导致电影产业的组织方式与其他创意产业有重要的差别。不过,分析音乐产业类似的框架可以用来分析从电影生产到影院播出的电影产业结构,这是初级市场,然后考虑电影产业的二级市场,即电视上播出的电影和用视频和DVD格式制作的电影,以及数字化和互联网对电影的影响。

一、技术变革

电影产业多多少少有100年的历史了,随着技术和观念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并在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和美国之间流动。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电影(移动影像)的内容和传送技术经过了一段时间才习惯于一种标准的模式,一开始电影都是在临时场地放映的。不久就建立了专门的剧院(五分钱娱乐场——它们一张票卖5分钱)。后来许多与电影竞争的音乐厅和杂耍剧场也被变成了电影院,开始放的是无声电影,用现成音乐伴奏,后来是“有声电影”。最后每个城市都建立了奢华的专门的电影院,这些电影院不得不改造以适应技术上不断革新的声音和摄影技术的发展。

在两次大战之间及战后初期,电视还没有普及到每个家庭之前,去电影院是非常流行的,整个就是一个“节庆夜”,B级片(译者注:二流影片,指成本低,演员差的平庸影片,用于两片连映时的次等片)之后是百代电影的新闻,将要上演节目的预告片。也有可能是一个卡通片,然后是A级片。在两片之间的空隙,一架风琴连同风琴演奏者一起出现在演播厅后排,在观众购买冰激凌和爆米花时以供他们娱乐。有些电影院只放卡通片,通常所有电影院的节目都是循环播放的,这样观众想来的时候就可以进来,播完一轮就可以离开。在20世纪20年代到1948年间被称为好莱坞影城体制的全盛期,电影院是由电影制片厂所拥有的,这时美国反垄断机构在著名的“派拉蒙案”中结束了这种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院之间的纵向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的电影观众开始下降,巨大的电影院或改作他用或分割成数个小影厅。现在的电影采用数字化制作,可以通过卫星把电影投射到世界上任何地方装有专门设备的电影院。

二、国家电影文化

电影可能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也有可能只能引起本地人的兴趣,语言在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语言可以通过配音或使用字幕的方式改变,这样可以克服电影国际贸易的障碍。然而,对特殊风格和类型的偏爱意味着只有国内或地区的吸引力。离散社区对中国和印度电影的出口产生了影响,比如有些电影在世界各地销售。“宝莱坞”这个词过去错误的认为只指在孟买制作的电影,实际上是指印度这个巨大的电影产业所生产的印地语、其他印度语言和英语电影的代名词。典型的电影有固定的角色和一大群歌唱和舞蹈演员。2002年生产了1000多部电影,票房达36亿,让宝莱坞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作者,而印度是最大的国内市场。日本是第三大故事片出产国,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世界排名第四,香港电影长期以来使用粤语,中国大陆现在也生产电影,内容模仿中国戏剧和歌曲的内容,流行明星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产业有很强的联系。在20世纪90年代,尼日利亚成了“家庭录像”电影的一个主要产地,尽管它的产量没有包括在国际统计数据里(见框1)。法国是生产故事片的主要欧洲国家。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市场很强的世界性产业。然而好莱坞仍将继续占主导地位,电影产业的很多经济学分析也是涉及好莱坞的主导权的。

三、观众与电影的消费

到电影院看电影和在电视或通过DVD看电影是有区别的。表1显示了人均上电影院的人数(去电影院的次数),这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为依据,根据频率排名的。

美国电影协会是这个产业的管理机构,提供美国电影院、家庭录像和电视上电影观众的详细数据。电影观众和入场券是有区别的,后者反映了观看的频率。2006年美国电影观众平均在影院看7.6部电影,1/3的电影观众处于20-24岁这个年龄段,但年龄大的观众在不断增加,其中60岁及以上的达12%,电影观众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平衡。2005/6年度总计售票14.5亿张,每张平均6.55美元,票价有所上涨。2006年票房总收入为94.878亿美元。

除了去电影院,美国人也有其他几种看电影的方式,如表2所示,其中主要的平台是电视。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数据,2006年美国消费者花在电视、录像和电影院的钱达到大约每人450美元。根据电影产业的收入,38%来自家庭录像,30%来自于院线营销业务(其中一半来自海外营销)。16%来自电视收入(其中7%来自国外电视收入),还有12%来自为电视制作的电影。②因此,美国的数据显示家庭电影消费远远超过去电影院。

四、去电影院看电影

在很多国家,去电影院看电影是最流行的文化活动之一。在澳大利亚,15岁以上的人中65%去过电影院,其中超过47%在2006年去过5次以上,总人次达8360万,总票房收入达8.67亿澳元(大约7.47亿美元)。加拿大人一年花61个小时去电影院和路边影院,2005年卖出1.203亿张票,除此以外,他们还花了79个小时观赏电影,或买或租(录影带或DVD格式),共计每周2.7小时。欧洲搜集了电影院的数据:2002年德国去电影院的人次为1.78亿;2006年49%的意大利人去过电影院;2002年62%的瑞典人去看过电影;2003/2004年度65%的英国市民去过电影院(2005年电影院的入场券是1.7128亿张)。2005年英国和爱尔兰的票房收入为8.4035亿英镑。

五、国产与进口电影消费

美国的国产电影占了国内市场的93%,但其他国家的情况就不完全一样了。澳大利亚2000年展播的电影中只有14%是国产的,51%来自美国、14%来自印度、还有8%来自英国。2004年国产电影只占荷兰国内市场的13%,展播的电影中75%来自美国,只有5%来自欧洲其他国家。这些数据显示了好莱坞电影的统治地位,也从根本上反映了消费者的选择。

影音政策的一个关键主题就是一国市场上国产电影的比例,特别是欧盟和加拿大,担忧电影供应的多样性(常常以电影的来源国为衡量标准)已经成了一个主导性的政策问题。好莱坞电影统治世界市场,同时也是欧洲、加拿大和其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针对的主要对象。

六、电影生产与成本

习惯上确定一部电影的来源国是根据生产公司来自哪个国家,然而用来指导影视政策这个方法并不一定准确,因为电影生产是一种全球产业,一部电影可能一个国家为背景、在另一个国家拍摄,也可能有一个国际化的演员和导演阵营、而由另外的地方投资的。另外,还可能是跨国界的合作生产。然而,产出与成本的数据是以国家为基础收集的,详细数据、电影类型和生产成本是由那些文化政策措施(补贴、减免税收等等)鼓励电影生产的行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一个合适的产出衡量标准很有必要。就电影而言,要把故事片和其他为电视生产的电影如纪录片、动画片和卡通片等等区分开来。电影生产后而销售上映之前要按照对观众的适合度进行分级(PG级即父母指导级,指某些场景不适合儿童观看),这些程序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时间差;分级是以国家为基础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进行的,有些是由行业自己调节,而有些是由政府电影审查委员会来进行,分级也有可能是在当地进行的。除了新生产的以外,有些电影会重新发行。表3列出了2006年前十年主要国家的电影生产。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不是最大的故事片生产国,然而好莱坞统治了国际电影市场,占所有展出的电影的85%。

1 各国生产成本

既然好莱坞统治了世界市场,文化经济学家要问的一个问题是:好莱坞比其他国家的经济优势是什么?通常的回答是美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庞大是其主要收人来源,英语作为世界语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此外,灵活的生产、融资组织与管理方法也常常用来做为解释,因为好莱坞有全球化的人力资源,可以生产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产品。因此比较不同生产国的电影生产与成本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2 好莱坞

好莱坞的信息是美国电影协会提供的,它的成员是那些“大”制片厂,如迪斯尼公司、索尼影业、派拉蒙维亚康姆/梦工厂、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电影公司和华纳兄弟,及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如福克斯探照灯影业、米拉麦克斯、新线公司和索尼经典公司,其定位是经典与专业电影部分。除了代表其成员的利益外,美国电影协会还与全美影院所有者联合会一起自愿为电影进行分级。2006年,美国电影协会成员生产了480部故事片,分级853部,599部新故事片,重新发行8部旧片,总计607部。美国电影协会也分两类报告院线电影(供影院而非电视放映的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成员公司即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和子公司与附属公司。大公司2006年的平均成本为1.003亿美元,其他的0.485亿美元。这些成本被分解为营销成本(大约1/3)和“底片”成本(2/3)。底片成本就是生产底片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制片厂日常开支以及投资的资本化利息。生产成本链条依次包括:故事版权的获取与改编成剧本;前期制作,包括脚本编写、外景拍摄地选择、演员与工作人员的挑选、布景与服装设计;拍摄成本,分为线上项目(演员、导演、制片人和编剧)和“线下项目”(置景、音响、服装);后期制作,包括剪辑、胶合与配音、字幕与片尾、音效与特技效果。营销成本主要包括:生产/创作服务、展播服务、推广与发行及市场调查(22%);有线电视、收音机、杂志及户外看板上的广告(24%);网络电视(21%);电视预告(14%);报纸(11%);预告片(4%)网络/在线(1%)。制片厂日常开支是维持摄影棚工作的固定费用;资本利息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因为一部电影开始获得收益之前制片厂要为制作电影贷款,而电影的制作期可能长达2年(发行可能时间更长)。《蜘蛛侠2》在世界范围内获得8.21亿美元的收入,框2把估计的2亿美元制作成本进行分解。电影投资将在下面讨论,下一节将分析好莱坞的经济方面。

3 印度

印度电影产业的官方信息很难找到,政府的中央电影认证事务局提供通过审查可以发行的电影数量:2003年有2564部通过,其中877部是印度故事片,282部是外国故事片,1177部印度短片,和228部外国短片。事务局拒绝为45部印度长片发放许可证。它报告说印度有13000个电影院。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宝莱坞是否模仿了好莱坞的融资和管理组织才取得成功。21世纪的宝莱坞电影有巨额的预算并常常需要庞大的歌唱和舞蹈演员以及合唱队。资金似乎来自私人经销商和制片厂。印度国内电影市场巨大,看电影的人次达28.6亿,然而就平均看电影的人次而言,如表1所示,印度(2.6人次)进不了前十。

4 日本

2006年日本的产量世界排名第三,生产了417部故事片,播出821部,因此播出的电影中超过一半是国内生产的。日本有3062块屏幕,入场人数达1.643亿人次;日本电影总共赚了1077.52亿日元(合计大约9.5亿美元)。

5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2007/2008年度生产了29部故事片和5部合拍片,外资占总投资的47%,28%来自政府部门,17%来自澳大利亚私人投资者,另外8%来自澳大利亚电影/电视产业。2007年在澳大利亚电影院播出的388部电影有58%来自美国,10%从英国进口,8%是澳大利亚本土电影。澳大利亚电影2007年获得总票房的4%。

6 加拿大

加拿大2006年生产了76部故事片(2005年122部),在过去10年中的有些年份,它的产品排名世界前十。加拿大统计局提供了2002/3年度加拿大和国外电影收入来源的数据:加拿大生产的电影的总收入为3.56亿加元(合计大约2.31亿美元)。其中,1/3来自国内市场的销售(12%来自院线销售,76%来自电视销售,6%来自家庭录像),2/3来自加拿大的国外市场销售。

7 欧洲国家

表4显示了欧洲主要故事片电影生产国,以及2005年他们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事实上,由于年与年之间生产的波动,任何一年的数据都会起误导作用(从表3就可以看出),市场份额就能反映这一点。无疑,国家的人口越多,生产的电影数量就越多。然而,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国家人口不多产量却很大,如2005年丹麦(人口为540万)生产了20部故事片,而挪威(450万人口)也生产了21部。

七、电影融资

在电影发行开始回笼资金之前,电影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花费来支付长达几个月甚至上年的沉没成本。好莱坞擅长于私人融资,获得资金是制片厂的一个主要任务。然而,在国内市场小的国家,电影的融资常常是一个问题,很多国家通过直接的财政补贴支持电影产业以及/或者间接减免税收,以及通过配额规则来保护国内市场,通常通过电视发行。因此电影融资的来源可以按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来划分。

1 好莱坞

好莱坞故事片的融资方式是资本主义方式的示范!在好莱坞影城体制时期,制片厂要处理电影生产销售和影剧展播各个方面的事务,这样让他们把融资的问题在内部解决了,如抵押的需求(具有金融价值的资产可以出售以弥补资本支持的损失),他们拥有的电影院常常坐落在土地价值高的市中心,因而是合适的抵押品。然而,在过去50年里,其他投资生产和销售电影的方式发生了演变,寻求在“无人知晓”的熟悉环境下降低损失的风险。当然,一旦电影开始制作(最少是底片),投资者就可以观看从而获得关于其质量的信息,但是到这个时候很多投资已经沉没了(就如框2所看到的)。

按照专业化的逻辑和劳动分工,制片厂(大制片厂和独立公司)现在大多操心电影的融资与销售,这些电影通常是由一次性合作的创意与单纯人员团队负责制作,这种制度也被称为“灵活专业化”。为了获得资金,制片人要聚集剧本与编剧、主演与导演(“人才”),并且获得他们参与电影的承诺;然而有一个问题,为了保证他们参加,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为他们提供一个合同并支付片酬,否则他们就不愿意签。因此制片人的任务是为了说服其他人加入,就得找到某一个“人才”以及资金来达成这个交易。

资金来源包括愿意借钱给某个确定的制片厂(能够提供让债主放心的抵押和经验,同时也像唱片公司一样,手头要同时有几个项目在做,因此能在某种程度上分担风险)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和业内来源。一种形式的业内筹资就是“底片提取合同”,即制片厂同意电影制作好就发行上市,同时在获得未来盈利回报的承诺下给制片人预支资金。然而,万一电影超出预算或遇到其他问题如某关键人物要求撤出(可能因为疾病),还有另一种完工担保形式的资金安全措施,本质上就是一种保险或防护手段。

资金安排的复杂性和管理的规模(市场的“厚度”)就是使好莱坞成为电影制作的中心的原因。最初加利福尼亚阳光地带所提供的地理优势吸引了电影行业的先驱,现在已经转化为金融交易的集聚经济效益,因此其他中心很难与其竞争,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在国内市场小的地方,需要某种形式的政府担保来代替以市场为基础的好莱坞体制。然而,好莱坞甚至还从这一时期的税收优惠中获利。

2 欧洲国家

欧洲电影有几种不同的超国家层次资金方案和来源。欧盟采取了一个新计划来支持欧洲的影音部门,被称为MEDIA2007,7年之内(2007-2013)提供7.55亿欧元的预算。这个计划提供资金和培训来支持欧洲电影和其他影音作品的促销,特别是通过节庆和贸易展览会,并且促成了欧洲电影推广组织,一个由26个欧洲国家出口和促销组织组成的网络,以在全世界推广和销售欧洲电影,其预算大约150万欧元,其中一半来自MEDIA 2007。欧洲议会的欧洲电影支持基金——欧洲形象支持全欧洲范围内的合作生产,2007年用2150万欧元支持了56部故事片和5部纪录片。

各个国家也有各自国内的支持方案,每个国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这里不可能具体探讨所有的国家,甚至多个国家,只能做一个概括。主要有三种政府资金支持的方案:从公共开支中来的直接资金补贴、通过免税的间接补贴、以及通过政府措施控制的市场获得资金,特别是通过对用户的税收,尤其对于电视的征税。有些国家实际上三种方式同时进行。在欧洲总的来说,据估计电影生产最大的单一公共基金来源不是公共资金,而是对电视、电影和类似的税收(如有线电视)和为获得许可而要求公众和其他广播公司的义务捐赠。因此,进行电影销售和电影生产融资的媒体间有很强的共生关系。下面将概述法国、丹麦和荷兰这三个国家的筹资方式,每个国家代表这三种不同方案的不同组合。

3 法国

法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国,从1946年开始就有公共资金支持电影的历史。其中央政府机构国家电影中心(CNC,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amatographie)主要通过对电视频道以及电影票、录像和DVD销售征税获得的基金,来支持一系列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生产:2005年国家电影中心收入5.1亿欧元,其中大约30%花在故事片上(还有2/3花在电视生产商身上)。此外,为鼓励对国家电影中心批准生产的电影的私人投资,还有税率奖励;其免税方案让生产者可以降低其发生在法国国内的高达20%的生产成本(最多50万欧元)。通过文化产业的电影投资机构,法国还有一种资金担保体制,这是一个部分为政府所有的金融团体,鼓励来自银行的私人资金分担电影生产贷款大约一半的风险,本质上说就是为已经在售的或获得其他交易合同的生产者提供抵押。因此尽管法国电影资金是由国家机构组织的,但还是依靠市场作为资金来源,而没有直接的公共补贴体制。

4 丹麦

在丹麦,公共支持几乎全部由文化部的公共财政提供,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基金和北欧电影与电视基金的资金(由5个北欧国家筹资: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主要由丹麦电影协会管理与分配,2005年的预算是3500万欧元。通过丹麦电影协会(他们赞助其他的电影项目),丹麦的两个国家广播公司被要求进行故事片生产。2005年丹麦没有特别的税收鼓励方案。框4有丹麦对电影补贴的详细情况。

5 荷兰

荷兰既有直接补贴也有税收奖励方案(所谓的“CV”)来鼓励私人投资电影。荷兰文化部2005年在电影上的支出是1480万欧元,包括拨给作为负责支持电影生产的国家机构的电影基金会的款项。电影基金会的预算为1550万欧元,包括来自广播公司的资金。2005年共发行31部故事片,其中20部得到电影基金会的支持。他们已知的生产成本最少为4700万欧元,其中有780万来自电影基金会,610万欧元来自为电影融资的特别税收条款(CV)的市场。新发行电影的总生产成本中,总计大约一半来自直接或间接补贴。从2007年开始,如果制片人筹集到所需生产资金的65%,就可以申请电影预算的最后1/3的资金。电影总投资的25%必须来自私人投资者。

对欧洲电影投资的研究没有涉及到的是,电影基金机构从本质上模仿好莱坞的私人电影生产投资体系而筹集资金。不同于自由市场上的好莱坞模式的生产-融资-销售交易方式,通过对分销公司(电视、电影院和其他的)征税,或规定分销公司预先把资金交到国有组织手中,然后再把基金分配给生产者。因此我们要问自己的是,这样的资金筹集方式对电影产业的经济组织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方式不仅在欧洲存在,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也存在。

尽管好莱坞和欧洲电影生产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后者的电影补贴是为了文化目的而不是为了经济目的,因此欧洲电影的经济效益不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和好莱坞不同。然而票房的成功也意味着观众对电影的反应,如果他们反应不好,那么怎么判断是否成功。和其他有补贴的艺术一样,我们想问的问题是:补贴产生了什么效果,达到了它的目的吗?如果没有补贴,是否欧洲电影院和电视屏幕上就只放好莱坞电影了?如果那是观众想要的,政府为什么要努力改变他们的喜好呢?我会在后面回到这个问题。

八、电影生产的经济学分析

前文描述了电影的生产和融资,这里需要对这个产业的结构的潜在经济逻辑进行分析。和音乐产业一样,被称为好莱坞的美国电影产业是高度集中的,围绕着几个占统治地位的制片厂是众多小制片厂。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国家的电影产业(好莱坞和宝莱坞)与国家支持的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电影产业有明显的区别。然而整个电影行业里,艺术家和艺人的工作还是遵循灵活专业化的模式,个人签约参与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然后再参加另一部。文化经济学家对电影产业的研究多集中于好莱坞,但是考虑考虑不同制度安排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结论也是很重要的。

文化经济学中也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文化产出是否由经济力量决定,如果这些产出与文化政策不一致,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电影被认为对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提供娱乐;而且它还是一个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与收入的产业,这里所赚的钱和利用的资源对GDP和收支平衡产生影响。

1 产业组织

和其他产业一样,研究一个产业的经济组织要看公司的构成以及他们最终产品涉及的生产链有多少,也就是说公司生产什么以及他们在市场购买什么?这个答案对这个产业的公司规模和集聚程度有重要作用。大唱片公司对音乐产业的多样性和国家利益产生作用,这里将采用此种分析方式,特别是根据理查德·凯夫斯(2000)的解释来分析。这里把凯夫斯对电影产业的讨论作为一般分析,因此不管这个或那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是怎样的,都用它来分析,但是因为他只论及好莱坞,那么在国家支持的电影产业里,不同的激励政策是否有效,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2 好莱坞影城体制

事实证明,好莱坞影城体制是在公司内部组织生产各种要素的一个模式。从编剧到电影院服务业,各个生产阶段的工作人员都与制片厂签有合同,不管是雇佣合同还是控制个人工作流动自由的选择性合同,这样就限制了“人才”转到其他项目或为了增加收入而跳槽到竞争对手一方的可能。这样对制片厂的好处就是它可以控制成本,以签约的演员和其他艺人建立“品牌”,通过拥有的电影院和制片厂,还能控制电影的分销,从而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正是因为后者,根据美国的谢尔曼法,电影制片厂与反垄断机构发生了冲突,因为他们限制竞争损害了电影消费者选择的权力。在1948年所谓的“派拉蒙案”中,法院宣布了判决书,要求停止在其电影院中进行垄断控制销售。他们抛售了电影院,因而放开了分销市场,让他们在生产的电影上市时必须与分销商打交道。然而这个决定在改变分销公司的数量或与生产商的整合上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成功,也没能控制后来的进入者垄断电影院的趋势,这一点将在影院经济中讨论。

回顾一下,有人认为“派拉蒙案”不是唯一触发好莱坞电影产业经济组织产生这些变革的原因,因为那时美国去电影院的人数已经受到开始受到电视普及的威胁。不管怎样,电影产业僵化的纵向整合解体了,并且让道于现在所谓的“灵活专业化”,电影由一次性的生产单位生产,把非生产性的事务承包给专业公司或个人,就如上面提到的。这种体制依靠大量的艺术家和艺人的存在,可以组成团队制作电影,如我们所见,制片人可以聚集一个团队。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这些人员,特别是技术方面的人员,可能来自于世界上任何有电影产业的地方。如凯夫斯所示,这种经济组织需要签订多变合同,双方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的余地都相当大,因而提高了交易成本。涉及到特定人力资本抗争(机会主义的一种)的后果可以从2007/2008年度好莱坞编剧罢工的例子中看出(见框3)。就如音乐产业一样,极端不稳定的经济效益困扰这生产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合同都反映了这一点。

3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这个引语的原本无疑起源于电影产业。什么能预测成功?如果有人知道答案,就能用来增加生产、销售和展播各个阶段的收入,差别定价就能用来使收入最大化,代价高昂的错误也能够避免。而且,收入不是利润,小成本电影也可能盈利。亚瑟·德·范尼已经对“无人知晓”这个问题进行严格而详细的分析。在其著作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先进的统计学方法,他已经表明在文化经济学家熟悉赢者通吃的环境里,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既不是明星的存在也不是大量的预算能预言票房的成功。他证明,为了他们自己能看到任何一部电影进展的苗头,电影产业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和许多资源用来统计分析。这是因为当观众接受一部电影,出现成功的迹象时,即使在后期也能利用这些信息增加某种挽救一部电影的手段,这些手段可能是“轰炸”或采取收入最大化的策略。电影产业是卓越的信息产业,观众最初接受一部电影的信息和它的成功是随着时间动态的展开的。一部电影的拷贝数量成倍增加、展播范围与频率的扩展的边际成本很低(同时在几个银屏上放映一部热映影片的多剧场影院有助于放映频率的提高),成功可以用来孕育成功。

然而这只可能发生在电影生产并发行后,因此为了能够获得不可预料的成功所带来的利润(毫无疑问,同时也要准备好承受失败的后果),生产和分销经济组织不得不在筹备阶段签订合的同时就预期这种不确定性。尽管德·范尼科学的强调了“无人知晓”这句陈旧的行业格言,然而仍然有人不顾一切意外条件(或者更准确的说,即使没有意外),坚信有些人比其他人了解更多,从而电影产业可以从中寻求利润。

九、凯夫斯对电影生产缔约的分析

凯夫斯(2000)关于创意产业经济组织的一般理论是基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合同这种类型上的,这种合同起因于委托人已经把金融资本投入到某个项目或企业中,并把财产权与人的资产(人力或实物资本)捆绑在一起,以便控制与保护投资。财务支出数量越大、投资时间越长,委托人控制每个阶段的人所需的激励就越大;生产与销售过程涉及专业人员的阶段越多(特定的人力资本),就不得不签订越多的合同来保护早期沉没的成本。然而以全部交易为基础签订一个完备的合同是不可能的,而在“无人知晓”的创意产业中,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不仅如此,而且涉及到艺人(“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质量不能保证,许多这样的人之间的关系相继需要协调(“乌合之众”),声誉与能力层次不同的人(A名单/B名单)相互之间很难替代,更有甚者,这个项目根本就是唯一的,因为每个都是新产品的一次性创作(“多种多样”),这个事业根本就没有现成的公司来准确指导委托人。这描写的明显就是电影产业,凯夫斯用了各种分析工具来电影产业中的这种类型的合同和交易。框2中的数据显示了一部大片各个阶段所需的支出类型。

1 合同与激励

创作决策到签订合同的过程是从故事和剧本开始的,生产商从拥有版权的现有资源中选择一个故事(为了保证这个选择权,需要支付议定价格的10%作为定金),这是以防剧本不能完成。然而,如果故事很畅销,就有可能是拍卖定价而不是选择权了。凯夫斯指出了给编剧作家提供激励措施的困难:按小时支付酬金可能会使编剧花太多的时间在一个作品上,但是如果生产者拥有决策权来否决这个脚本,就可以有激励措施来要求重写从而获得最好的脚本。因此折衷的办法就是把任务分成几个阶段以便行使各阶段的选择权,比如,“处理”或总结情节是一个阶段,如果能够接受,就请对白专家来写对白部分,这样可以选择是否完成下一个阶段,等等。

与导演的合同有可能支付给他或她一笔固定的酬金,结果是减少激励而拖延了时间,这会增加那些按周支付酬金(常常根据工会合同)的组成人员的成本。和A名单上的演员签订的合同必须确保他们按照拍摄时间表在约定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全部在场;也有可能发生演员表上谁在前谁在后的争论。导演和明星也可能要求签订一份收入分成与预先支付酬金的合同,即分成合同,等等。∞这还只是举出相关问题中的几个例子,但是这里有一个如凯夫斯所假定的潜在的缔约经济逻辑,这是很清楚的。交易成本非常高,比好莱坞制片厂体制高得多,因此可以断定专业化的收益超过了这个较大的成本(虽然应该记住的是法律干预而不是市场力量结束了制片厂体制)。似乎这个经济逻辑很有可能适用于任何地方采用灵活专业化模式的电影生产。然而,这只是对利润动机的驱动下的电影生产适应,却不能主导为了实现文化政策的目标而由政府支持的电影生产。政府支持常常为道德风险提供机会,这时激励或调控诱发经济人不必要的反应。

2 欧洲电影补贴的委托问题

欧洲电影有大量的补贴,既是抵制好莱坞的主宰,也是为了推行欧洲的文化价值。为补贴辩护的经济理由是美国电影在欧洲电影院采取“倾销”的行为(低于成本价销售),欧洲国家市场规模小,不能实现降低成本和使价格具有竞争力的规模经济。因此认为补贴是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对电影补贴的理由与对表演艺术的补贴是一样的。

正如对表演艺术进行公共补贴一样,提供艺术质量和票房成功之间常常存在着紧张关系。“为艺术而艺术”促使导演游说政府补贴使他们和同行满意的电影,但结果不总是,或甚至常常吸引不了国内或国外的观众,结果是,欧洲每年补贴的大约700部电影中只有极少数能赚到足够抵消成本的票房收入。欧洲电影产业变得依靠补贴而生存,据称,这种情况导致好到能吸引补贴的电影过度供应,但还不够好,或还没有好到足以到市场上去创造收入。电影资助机构的难题是怎么避免道德风险问题,以及考虑到即使在好莱坞,成功也不可预料,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怎么促进电影生产独立生存下去。丹麦电影协会是一个负责支持和鼓励电影与影院文化的国家机构,明确强调要产生与美国电影相比的票房成功,也强调其国际认可度(见框4)。

欧洲电影产业不仅在生产阶段得到补贴,据我所知现在分销阶段也能得到补贴。

3 电影分销

分销商负责销售和宣传电影,与电影院、电视公司、DVD与录像经销商和其他用户进行租赁交易,确保他们在合同规定的首映日收到电影拷贝。如上面说到的,好莱坞的电影分销是与大公司整合在一起的,然而,与电影生产一样,也有独立的分销商,分销商可能对电影有资金投入。票房份额最大的六家分销商为华纳、20世纪福克斯、环球、博伟影业(为迪斯尼所有)、索尼和派拉蒙,2005年占票房总额的72%。其他地方也有这种集成现象,如韩国,这个国家的电影产业非常有活力,2004年在院线销售的故事片发行量为73部,三大院线经销商控制了全部电影销售的3/4以上,入场券销售达2000多万张。

分销商与电影院之间的合同规定票房收入的分成,留出一定经营影院的管理成本,根据电影的销量而按比例增减进行分成,也就是说电影的发行策略随着电影在消费者中的成功与否而变化,或“窗口”。

4 市场“窗口”

这里有一套标准的策略把电影发行、销售到不同的窗口:首轮在国内院线展播,然后第二轮是销售到电影院、再是国际发行、然后是按次计费的电视、付费电视、国外电视、国内和国际家庭录像、网络电视和企业联合组织。很多年以来,各个不同窗口的发行日期也有一个标准的时间差,比如按次计费一般是在首发日期之后的6个月,然而由于盗版电影或盗版的威胁加速了这个进程。首发的时间与地点是由分销商根据假定的观众需求决定的,如而电影一般在学校放假的时候。

分销商也设法影响电影院的票价:电影院(和其他剧院和博物馆一样)通过销售食物与饮料来赚钱,似乎从食物与饮料中能赚取比播放电影更多的利润。因此电影院管理部门有采取低票价策略的动机,因为这样可以增加零食的销量,然而分销商却愿意提高价格,因为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票房收入。可是,如果首轮播出影院的价格太高,就会抑制销量(假定去电影院的需求随票价波动,见下面的分析),就会影响传信系统把关于电影质量的信息传输给潜在的观众,即网络或雪球效应。如果票房收入超过了与分销商签订的合同中的预期收入,放映单位就可以留出额外的票房,反过来如果有时电影院没有达到预期票房收入,就得自己赔偿。尽管电影一制作好就由分销商交给放映单位,但这些交易还都是建立在对电影成功的预测上的。

十、电影分销的范围与规模经济,

生产商与经销商的纵向整合是克服“无人知晓”这一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电影分销的交易要求分销商在电影之前就预先为片名做广告,把片名提供给大量的国内外的影院、电视公司和其他销售电影的各种网络。这些行为的准备成本高,因为把已有的片名多供应一家影院与供应多个片名的边际成本低,就能产生规模与范围经济效应,导致进入壁垒的存在,因此使得新进入者难以在市场上与之竞争。因此,欧盟MEDIA 2007计划把超过一半的预算花在分销上了,这就不奇怪了,因为欧洲电影的分销一直被当成一个问题。欧洲电影推广组织是欧洲超国家的推广电影的官方机构,已经成功的撮合了27个国家,尽管由于获得的经费数量和管理方式不一样,它们之间的电影推广方式不一样。

除了欧盟的努力外,各个国家也有促进和销售电影的计划。譬如2005年德国电影销售支持计划启动支持德国电影在国外上映。作为有条件应偿还的贷款,每个国家每部电影可以获得最高5万欧元的支持,这些偿还款来源于电影在电影院的成功。作为补贴,还可以获得高达1万欧元的资金。外国分销商在影院公映德国故事片或纪录片,作为额外的推广措施,也可以适用于德国电影销售支持计划。2008年的预算为57万欧元,再加还款。2007年德国电影销售支持计划为共计58个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其他欧洲国家为电影销售提供了类似的帮助。

1 DVD与家庭录像

到20世纪90年代,盒式磁带录像机及随后的DVD播放器在北美、日本和欧洲高度普及,这给电影产业既带来了威胁也带来了机遇。如表2所示,2006年美国消费者花在家庭视频设备看电影的时间是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五倍。这种方式的家庭电影消费与影剧展播形成了竞争,减少了票房收入,但同时也打开了录像带与DVD的租赁与零售市场,但DVD在增长,而录像在下降。截止2006年,美国能见到的电影片名达6,8万部,平均每部价格为22美元,美国85%的家庭拥有录像机和DVD播放器。因为两个原因,这个价格值得注意:第一,零售与租赁形成竞争;第二,如果在家里观看DVD取代了上电影院看电影,DVD的价格就会影响电影票的需求;但是文化经济学家还没有在电影票与DVD需求的交叉弹性方面做研究。

2007年欧洲视听观察社团在戛纳的一个研讨会上了一系列的视频点播统计数据。到2006年为止,欧洲有142家视频点播服务商,其中60%是提供网上视频点播服务的,有30%是电视频道节目的一部分。法国与荷兰的普及率是最高的,这两个国家的宽带高度发达,提供者是由电讯与有线电视经营者、整合商和广播公司形成的混合体。内容(其中40%是电影)可以租借,也可以购买,2006年租借是最流行的商业模式。对电影上座率与其他获取电影的方式之间的交叉弹性似乎也没有研究,无疑,这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2 电影的数字化与盗版

数字化意味着一部电影的内容可以用数字图像创建起来,也可以把整部电影用数字形式储存起来进行销售;这种销售方式是通过卫星把数字电影发送到数字影院。数字化的电影也可以通过在线出租和网络播放的方式获得,宽带的普及达到增加了这种观看电影的方式的需求。2008年苹果公司与主要的好莱坞电影制品厂合作首开在线电影租赁服务,据报道通过iTunes可以获得1000部电影,老电影每部价格2.99美元,而新发行的电影每部3.99美元。随着电脑的便携性能越来越高,手机也拥有访问在线电影的功能,电影也能获得音乐一样的移动性。这对影院观影与院线经销的需求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对生产的电影类型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

电影受版权法的保护,和音乐一样,数字化使得未授权的拷贝经常发生。首先,拷贝是粗糙的,由于时限的原因,在网上通过点对点技术只能下载到最流行的电影来进行拷贝。然而合法访问电影的技术发展也为非法拷贝提供了条件。据估计,2005年由于盗版电影,美国电影协会的成员制片厂损失达61亿美元。

3 影院经济学

鉴于电影的生产与销售是典型的供应给大量观众的创意产业,电影院更像表演艺术:电影在特定的时间播放,如果在电影播出期间有未售出的座位,这部分收益将不可获得。但与现场演出的剧院不同,电影院在获得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方面都要灵活得多。从短期来看,很容易用另一部电影来替代一部票房不是太好的电影,也可以很容易的加映受欢迎的电影,不管是延长播放档期还是通过现在的多剧场影院通过增加屏幕以扩展容量。与早期电影放映技术发展一样,这需要长期的资本投入,但是一旦投入,多剧场影院在影剧展播时就能提供现场表演艺术所缺乏的灵活性。因此,现在不是通过电影院的数量来衡量展播设备的供应,而是把银幕的数量作为相关产出的衡量标准。多剧场影院使影院经营者在不同时间段播出同一部电影来区分产品,最少,大体为差别定价提供了便利(这是我们所熟悉的现场表演剧场的常见的特征)。电影的下午场常常票价较低,其主要观众是儿童和老年人,反映了电影播放边际成本低的特征。现在数字化要求电影院能播放数字电影,为回应这些技术要求,就要有资本投资计划。

由于1948年“派拉蒙案”的反垄断判决令仍然有效,美国的电影制片厂禁止拥有电影院。然而,和在其他创意产业比如广告业一样,规模与范围经济的优势导致整合的出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播放者之间的创造竞争的意图受到侵蚀,一个寡头取代另一个。现在美国的电影院由少数几个连锁店所掌握,占电影入座率展播收入的80%以上,加拿大的情况也差不多是这样。小型独立影院与这些巨型影院并立存在(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一如我们在音乐产业中所见),控制了美国35%的银幕。

在欧洲,欧洲院线是1992年在MEDIA计划与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资助下建立起来的,作为在电影院中发行欧洲电影的国际网络。2004年MEDIA计划为欧洲院线投入了大约600万欧元。目的是提高电影院中欧洲电影的放映率以及入座率,特别是年轻人的入座率,也支持电影院向数字放映过渡。欧洲院线活跃在欧洲31个国家404个城市,拥有704家电影院,总计1765块银幕。

4 其他收入与资金来源

行文至此,本文讨论了通过市场作为收入来源的电影生产、销售与放映、DVD的在线与线下租售,也提到了不同的补贴与其他类似的计划。但由于这些计划太多了而且各不相同,这里不可能列出世界上所有的这些计划。然而,另外一些收入与资金来源应该注意。商品化计划是一些电影的重要收入来源,特别是儿童电影,除了版权外,还利用商标来保护其商品,迪斯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制片厂自己经营与电影有关的商品零售店。许多补贴计划鼓励不同国家的电影制作人与生产商之间的合作生产。除了从国内电影的销售获得收人外,还可以为某个国家的电影生产从国外电影制片厂获得外来投资。还有一些国家积极鼓励外景拍摄地的推销。有几个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了外来投资的数据。也有电影产业对GDP的贡献数据的,以及与电影产业直接与间接相关的就业数据的。

十一、结语

篇(4)

2 信息经济下的市场和产业分布变化

信息经济经济使得传统理论下的很多规律发生改变。长尾理论和众包思维已经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很多领域,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概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市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集中度、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也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也随之变化,处于需求曲线头部的一级或者二级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率也正在经历由盛转衰。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营销活动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少,营销费用越来越低,营销结果越来越精准,广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易付费的广告付费方式使得广告费用大幅度缩减。这些信息经济下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的变化应该被充分关注,融入产业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之中。

电子商务发展促成产业空间分布新格局。电子商务纵向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企业如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围绕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聚集,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信息经济下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与传统经济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经济联系性的聚集在加强,创新效益的分析也应该被进一步强化。

信息经济下,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转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在催生,市场结构,消费需求和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论,这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个挑战,具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理念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对目前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的运用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当中的现状、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然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这些新的现象应该被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单纯讲授传统理论的教学观念和对单一教材的依赖,结合网络资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科视野,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教学方法

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是基础,但是,让学生在置身市场和具体产业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为策略以及政府规制等。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把浸入式的教学理念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某个产业的基本情况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对具体产业进行追踪研究,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开展产业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 教学评价

要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须相应的做以调整。单一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考核方式需要与教学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以及发现、关注产业经济现象与事实。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经济下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传统产业在网联网经济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的重构、转型与升级,产业规制面临的新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尝试撰写具体的产业经济案例和产业分析报告等。把考试与考查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3.4 教学材料

篇(5)

2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意义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经济学科,之所以称其特殊,是因为产业经济学学科的正式确立以及正式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思想和内核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便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增长需求,产业经济学的热度与日俱增,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渐广,其为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也日趋明显,并且在产业经济学研究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相关学者和专家逐步确立了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模式,即将微观经济作为经济发展主导,将宏观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核心的全新经济学研究模式。同时,基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形式日趋多元化,影响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多样,传统经济学背景下只针对企业内部架构的研究方向在促进经济发展层面已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全面掌握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因此,在新形势下要结合博弈论、方法论等诸多方法,对不同的产业经济案例进行剖析,以多个性来概括产业共性,将竞争秩序与竞争激励作为稳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而能够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加速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促进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从整体来看,研究产业经济学的重要意义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首先是理论意义,通过博弈论、方法论、案例解析等方法对产业经济学展开研究,有利于建设统一的产业经济学体系,有效地将经济学与管理学二者有机融合,一改往日传统经济学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弊端,加强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水平。其次是实践意义,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形成,加强国内产业供给侧改革,优化配置国内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由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经济增长模式,降低生产损耗,提升生产效率与效益。

3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3.1人际捆绑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国内现代化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经济发展要围绕互联网经济展开,并且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核心地位将更加明确,其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也更加明显。在历年的产业经济研究过程中,随着产业供给侧改革,产业经济也在寻求着发展模式的更优选,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人际捆绑形式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人际捆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发挥企业经济的规模效应,通过扩大企业消费规模,进而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具体到互联网经济中,人际捆绑产业经济的典范便是团购,例如,过去的美团、饿了么,已经今时今日大火的拼多多,这些企业和品牌便是依托人际捆绑产业经济形式来对自身产业经济进行市场拓展,近年来取得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成绩。人际捆绑产业经济在互联网产业中的深化应用,演变出团购经济这一主流经济形式,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人际交易成本,这是人际捆绑产业经济形式能够在互联网产业中大获成功的关键所在。团购依托的是互联网,用户通过PC端和移动端上的软件或者APP下单来实现。团购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并发展到如今这样的火爆状态,源于早期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而企业从自身层面出发无法有效获取用户需求所致,因此互联网企业转变思路,将满足需求的答卷交到用户手中,让用户通过人际捆绑的形式来传播自己的需求,并通过捆绑的方式降低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以产业经济规模效益实现企业成本降低、用户消费成本降低的双赢。具体而言,团购的经济模式通过人际捆绑形式,通过消费评价以及消费价格降低这两项来迅速完成企业产品在用户群体中的裂变,随着团购经济的不断发展,近乎已占据当前互联网经济产业的半壁江山。人际捆绑产业经济,相比传统的企业产业经济,能够快速打开用户市场,不必再花费大量精力去市场调研,临摹用户画像,将选择权交给用户,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双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想要进一步提升效益,便需要互联网企业提升估价精准度,将折扣力度降至最低,同时进一步加强人际捆绑信息传播的研究,从两个关键环节提升团购消费的活性。

3.2网络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应用,在为传统产业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在新形势下的全新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互联网+”和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全新变化,因此,网络融合成为时下产业经济发展和寻求突破的最优路径。在演变过程中,以转变传输的方式,加强网络融合产业、通信产业以及传统产业模式三者的融合。从经济学角度来考量,网络融合实现了将消费者终端、市场工作与服务三个层次的有机融合,并基于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了生产和运营成本。不过并非所有的网络融合都一帆风顺,以三网融合为例,其在融合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站在双边市场视角来看,三网即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这三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强行融合不仅困难多,而且即便完成了融合,能起到的实际经济效益提升作用也比较有限。因此,想要加速三网融合,且提升融合后的产业经济效益,需要政府牵头开展工作,通过制定长短期规划,将数字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纳入三网融合的产业进程中,有效加强三方产业之间的联系,一方面降低融合难度,另一方面也能更加紧密地联系,提升融合后的产业收益。此外,对产业进行融合探究时,不能将理论内容割裂,而是要结合规制理论、双边理论以及捆绑理论在内的多种理论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以提升可持续竞争力为基础,以探究产业布局和发展为导向,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3.3双边市场

篇(6)

媒介娱乐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有学者认为它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媒介娱乐化最早始于新闻娱乐化,后来新闻节目娱乐化和各类节目娱乐性节目比重逐渐加大。中国的媒介娱乐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市场经济推动下的媒介文化娱乐化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时至今日,这股潮流势头不减,与传统的刻板、说教式文化相比,娱乐文化呈现出更加鲜明,愉快的色调。它以轻松的姿态为人们提供。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娱乐文化在迸发活力的同时,也在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多危害。

1.媒介娱乐化的表现与危害

1.1 首先以感官享受为主

今天的大众传媒从以传者为中心专向了以受着为中心,受众的角色从“倾听”转向了“参与”,这就意味着传播者权威地位的消退,更重要的是意味了一种传播模式和立场的转移。这本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在市场经济规则的作用下,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收视率的追求,使得传播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夸大信息本身所有的娱乐因素。比如过度的关注名人隐私而非事件本身,还有各种娱乐节目,选修节目等。

1.2 新闻报道叙述过度包装,缺少人文关怀,缺少真实性

新闻报道本身人们追求的是其真实性,但往往一些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对新闻故事本事加以包装,夸张,使其故事更具可观行,娱乐性。但这往往会造成与故事本身相违背。

1.3 大量娱乐性电视剧和无厘头电影

这个是目前电视节目做火爆的一种,比如疯疯癫癫游世界的古装电视剧,比如《欢喜游龙》、《九岁县太爷》等这类电视剧大多历史背景模糊,内容虚构,有着固定的生产模式—美女帅哥明星担纲+唯美的时尚化的古典服装+曲折缠绵的传奇爱情故事。它们向观众提供的与其说是客观的历史知识还不如说是供观众情绪。还有近些年上映的一些无厘头电影,比如《花田喜事》等,毫无任何意义。虽然艺术中我们是可以允许适当的虚构,夸张,演绎,但电视剧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正能量”的生命态度,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产业经济学角度下分析媒介娱乐产生的原因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产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产业概念指的是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一切领域。媒介具有信息组织+利益组织和控制对象三重属性,其中信息组织属性和利益组织属性决定了媒介具备成为“产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因此媒介也是一项产业。

我国的媒介娱乐化是伴随着媒介产业化的产生而出现的,媒介作为一种商品可以通过交换来满足人们的利益的需要。而经济学家往往以媒介的内容为起点来思考传播的商品形式,认为传媒的商品化过程涉及了讯息如何被转化为可在市场买卖的产品,如果套用经典的马克思式的政治经济学对媒体及其工业进行考察,那么媒体内容的商品化过程就是:撰稿人作为赚取工资的被雇佣者,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将他们的劳动力转化成为新闻稿和其他文章节目,最后他们被组合成一整套的产品,通过在市场上交换来获取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媒介娱乐化终归是个必然现象,因为商品本身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拥有了使用价值,才能通过交换来获得自己的价值。而媒介娱乐化则往往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因为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人们在工作繁忙之余,往往需要通过一些不需要动任何脑筋,而且能给人带来喜悦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身心愉快。这或许也就是《人在囧途之泰囧》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那么媒介娱乐化的深层次动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媒介娱乐化可以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下,各个媒介企业首先要保证能在这个市场下立足,这就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经济效益。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眼光也变得更为挑剔,普通的媒介节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没有需求,就不会产生交换,也就没有所谓的经济效益。因此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媒介通过把节目进行包装,使之更加视觉化,娱乐化,然后销售给受众,这样通过满足受众的需求而直接受益。与此同时,更高的收视率,点击率可以成为广告商的宠儿,这样通过进行“二次销售”卖给广告客户,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外在的收视率,点击率成为衡量一个娱乐节目和栏目价值得到重要标准。而节目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则基本被人们所忽略。媒介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

第二,媒介娱乐化被作为一种刺激商品销售的手段。通过娱乐在更多的方面刺激各种消费。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在稀缺资源上,因此媒介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达到刺激人们消费的目的。而受众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稀缺的就是能吸引眼球的娱乐。因此媒介娱乐化也就成为刺激商品消费最便捷的方法,这契合了米切尔在《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一书中提出的营销思路——用娱乐因素改造经济,他认为娱乐是拨动消费者心弦的利器之一,“没有娱乐,就不能成其为商业。”因此媒介娱乐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3.如何治理媒介娱乐化

毋庸置疑,按照经济利益最大化、政治风险最小化的原则,传媒娱乐化获得其合理性的存在。并由此建构起带有积极意义的话语体系,“媒介”作为一个产业来讲,媒介娱乐化已经成为当前媒介发展的趋势,有它的存在的益处。但是,面对媒介娱乐化的过度发展,我们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范。

首先,严格把关广告的投放,媒介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在于能提高收视率,而高的收视率能带来高额的广告收入,通过广告收入反哺给媒介本身。如果我们能够在广告投放上加以限制,对一些低俗节目禁止对其投放广告,则节目本身无收入来源,最后节目会因没法负担运行的费用而自身所关闭。

其次,规范市场化体质。从上述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得知,媒介娱乐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能带来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能从源头抓起,规范市场规则,对于过度的娱乐化产品,我们应该把它视之为假冒伪劣产品,坚决抵制其出现,让其在市场的大浪潮中被淘汰掉。

最后,我们应该对“媒介”在法律上,道德上进行规范,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可以杜绝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另外,建立新闻评议组织对媒体及其业者道德水平进行评议,进行社会监督。提升媒介工作者的素质,它要求业者有较高的新闻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准确地从新闻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来,而不是一味地去娱乐搞笑。

媒介组织更多地对媒介娱乐化持产业经济学视角,因为这个视角对我们媒介产业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动力,并促使“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模式最终确立,催生了媒介经营的思想,推动了媒介的产业化实践,促进了媒介自身的发展壮大。但是过多单独的从产业经济学出发看媒介娱乐化,我们会往往发现媒介阻止过多的把媒介娱乐当作一种商品来经营,过多的去追求其商业利益,因此才会产生大量庸俗的愉快。他们没有考虑媒介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媒介,他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若仅仅把媒介当作商品,把媒介娱乐化当作一种追求利润的利器,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不知将走向何处。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关于当下媒介娱乐化风潮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5,01:19-20.

[2]李贤斌.媒介娱乐化的过度发展及其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6(4):64-66.

[3]丛建安.狂欢背后的焦虑:媒介娱乐化研究综述[J].Southest Communication,2007(06):60.

[4]蔡骐,蔡雯.娱乐化浪潮中的媒介文化──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解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5-10.

[5]吴世文.多重视角中的媒介娱乐化现象[J].东南传播,2008(5):76.

篇(7)

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其课程内容与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涉及到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1-2]。产业经济学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分析、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规制等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与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息息相关,产业经济学教学要求结合中国经济实践,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与内容上的创新[3-4]。

一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现状

(一)产业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应用经济性质,本科教学过程中易强化理论忽略应用产业经济学是相对新兴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其起源于美国,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作为桥梁作用的中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起源并建立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森与贝恩的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为主要理论体系,并由此构成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核心[5]。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并且成熟于上世纪70年代后的芝加哥学派,区别于结构主义者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以自由经济为理论核心,崇尚市场效率的作用。随后还有新奥地利学派等学派的形成,产业经济学在争议中不断更新完善其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是以前苏联为基础,1998年,原国家教委调整学科设置,整合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专业,设立产业经济学专业。我国产业经济学教材内容大多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分析我国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呈现了一些独特规律,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其一定的普适性,却无法有效解释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无法跟上我国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分析产业经济理论的同时,更多考虑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有利于拓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解决分析实际经济问题[6,7]。

(二)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本科生社会阅历不多,知识面较窄,难以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本科产业经济学教学面向的是本科生,虽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基础,但社会经验不足,知识面相对比较窄,如果在课堂上简单直接地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兴趣与普及,“互联网+”概念与各个行业深入结合,引起一些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变革,原有的课本上单一产业理论教材和固有授课方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学生无法结合实际理解理论,也提不起对产业经济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经济发展现实,结合产业发展案例,同时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拓宽学生视野,在实践问题中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并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发现经济问题,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8]。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创新探索与教学效果

(一)案例法教学

为帮助学生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提高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分析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上分析产业政策时,可以引入2016年下半年我国学术界关于产业政策的大讨论,简要介绍我国经济学家中干预性产业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同时以日本产业政策为例,介绍日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政策的变化,以支持或者限制不同产业的发展,分析日本“防止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干预政策。帮助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尝试理解并分析我们政府层面的产业政策规制,产业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企业层面的市场经营战略[9]。

(二)互动式教学

在产业经济学课堂上,摒弃单纯的依赖教材,传授理论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采用Teamwork的形式,给学生四周的准备时间,大约4人一组让学生分组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产业分析,并要求学生明确小组分工,各司其职分别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制作PPT,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上讲台进行宣讲,让学生切实感受分析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产业,通过对该产业发展历史、发展进程、统计数据、产业政策以及过往发展经验的分析,把产业经济学理论从书本中提炼出来,发现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掌握相关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提高产业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全面增强理论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与启示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产业经济学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取得一定的教学心得。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的内容结合产经新闻、产业发展规划、行业研究报告,吸引学生思考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强化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经济问题并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经济实现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对某个产业的思考形成文字,制作成PPT,并上台宣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表达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实践表明,加入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以后,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与老师交流自己对经济学问题的相关看法的意愿也显著增强,表明互动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产业经济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就有显著的问题导向特征,因此产业经济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与解释,还需要将现实经济问题引入课堂,加强产业经济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提高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也强化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月友.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5(14):174-175.

[2]李志献.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33):243.

[3]杜传忠.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探讨[J].山东警官学院学报,2006,(11):124-126.

[4]柯颖.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68-169.

[5]喻言.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88-89.

[6]汪芳,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12):101-102.

[7]谭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32):71-71.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00-02

产业经济学作为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目前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主要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应用。但是,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滞后、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缺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无法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做好产业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培养目标,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做出了研究,有关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杨向阳(2008)指出产业经济学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应该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强讨论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喻言(2008)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案例的互动讨论中,加强全班同学的互动性。李桂娥(2010)指出在课堂上不仅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产生富有成效的相互影响。有关教材内容改革的研究:柯颖(2011)提出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案例内容主要借鉴发达国家,缺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产业经济问题及案例研究,教材内容应该反映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实践的本土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以往学者希望通过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来提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将以SCP分析框架教学为例,指导学生具体分析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范式是著名的哈佛学派产业经济学分析范式,该范式主要是由贝恩(Joe Bain)及其弟子梅森(Edward Mason)创立的,经过后来多位经济学家的贡献得以发展完善,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期间,一直占据着产业组织学的主流研究阵地。该框架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的企业行为,而市场中企业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的各个方面。其具体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运用SCP分析框架对重庆旅游业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照SCP范式,按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相关指标依次分析重庆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一)市场结构

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时,应该指导学生结合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指标去分析旅游业实际情况。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旅游业市场集中度低。从2006年以后的5年间,重庆市旅游企业数量的年均增幅达到17%,但是,在旅游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却出现了行业利润下降的趋势。除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等全国旅行社外,重庆本土化的大型旅行社集团数量不超过5家,小、散、弱、差、浅成为重庆市旅游企业的诟病,市场集中度偏低导致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例如,2006年全市旅行社总数虽然有223家,但是绝大多数属于中小规模的旅行社,经营业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调控政策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促进旅行社之间、旅游酒店之间的兼并;企业发展的后续资金不足,不能扩大经营规模。第二,产品差别化程度低。从地理空间位置来看,重庆处于中国中西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带,整个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云南、贵州,资源特征以相类似的山、水、林、洞等自然生态观光为主,辅以地方文化与民族风情,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雷同性,使得重庆地区的旅游失去比较优势,区域竞争力不强。

(二)市场行为

指导学生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行为方面问题时,应该从旅游企业的价格战略、产品战略、销售战略和压制竞争对手战略入手。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不合理。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定得过高,如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许多中低收入者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门票,减少了他们前来旅游的次数。另外,许多景区还施行价格歧视政策,当地居民可以免费旅游,而外来游客却要付费旅游,将当地人与外地人实行区别对待。第二,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不当。一方面,景区只在某些节假日免费开放,使得游客们都集中在免费开放的时期去旅游,结果造成游客扎堆,不能轻松地享受旅游。另一方面,一些旅游景区推出当地的特色制品,价格高昂,而且还反复要求旅客购买,希望从中牟取暴利,违反了商品交易的基本规律,不利于旅游产品的长期推广销售。

(三)市场绩效

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绩效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规模合理性和技术进步方面入手。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重庆是旅游资源的密集区,景观丰富。但是,由于旅游开发规划不科学,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第二,旅游资源地理区域不平衡。由于地理空间的差异性,使得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都市周围、乌江画廊与黔江民族风景协作区,这些旅游区的游客量占到了总人数的70%左右。第三,旅游人数与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以四川为比较对象,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4977.82万人次,而重庆只有22019.03万人次,重庆旅游收入仅仅为四川的一半。

四、促进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提高旅游业的市场集中度。旅行社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第二,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经过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旅游规划。第三,提高差别化,发展特色旅游。重庆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时,应该立足于旅游资源现状,发展特色旅游,促使重庆向“旅游强区”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重庆已获得“世界温泉之都”荣誉称号,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遇,重点发展温泉旅游建设项目,综合布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温泉旅游项目,如:北碚区柏联SPA温泉、沙坪坝区融汇温泉等。第四,要改进产品营销策略,采取正当竞争行为。根据游客需要开发旅游产品,杜绝恶性竞争行为,造成产业链效率低下。

综合以上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分析重庆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问题,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推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向阳.对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8,(12).

[2] 喻言.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

[3] 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

[4] 柯颖.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

篇(9)

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降水量大的特点。赤水河流域是目前世界上酿造名白酒最多的流域,赤水河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自然景观最美、革命历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长江流域唯一没有筑坝并且污染较轻的干流,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球意义,地位十分重要。

2白酒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

2.1白酒工业产值

据初步统计,贵州赤水河流域白酒企业有1400家,白酒产能达到40万kL,其中酱香型白酒产能约30万kL,现行白酒产量占贵州省的85%以上;现有贵州茅台酒和仁怀、习水、金沙、七星关区、赤水等白酒产业园区,培育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白酒品牌。2012年,白酒业经济产值达319.89亿元,占流域GDP的53.3%,在白酒产业集聚区仁怀市这一比重高达65.4%,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2对人均GDP的贡献

人均GDP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的综合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评价和比较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2012年流域各县市统计年鉴统计(102个乡镇),流域内人均GDP为1.60万元,基本达到同期贵州省平均水平,但仅占全国平均水平(3.50万元)的45.7%。上游七星关、大方、金沙人均GDP为1.13万元;下游习水、赤水人均GDP仅1.09万元;中游仁怀、遵义、桐梓人均GDP达2.53万元,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作为白酒产业集聚区,中游是流域内经济发展最好区域,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异,与白酒工业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2.3对产业结构影响

流域国内生产总值为600.17亿元,三类产业产值结构比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产业值。第一产业较贵州省(12.7∶40.9∶46.4)高1.5%,较全国(10.0∶46.6∶43.4)高4.2%;第二产业已超过贵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不同区域来看,流域上游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较为贫困,产业结构比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质与气候环境,白酒酿造业发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效应显著,产业结构比为6.1∶63.1∶30.8。下游区随着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比为14.8∶44.6∶40.6,但与全国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减小

赤水河流域贵州境内设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台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个水文站。根据监测数据,2009~2011年各个断面年平均流量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23.7%、34.6%和37.1%。急剧减少出现在2010~2011年。与2010年相比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减少13.7m3/s,减少34.9%;茅台站年平均流量减少30.1m3/s,减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减少80.1m3/s,减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减少等因素影响,上游来水量在减少;但从茅台站开始水量减少幅度明显增大,茅台站到出境之间白酒工业取水对水量减少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3.2水质变差

根据赤水河干流设置的8个水质监测,采用2012年平均水质数据(由贵州省环保厅提供),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各断面水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COD值、氨氮、总磷均达到规定表水功能区划的水功能要求,但总磷存在严重超标现象,上游清水浦断面浓度最高,而随着河流流至茅台河段,总氮超标量呈减少趋势,这得益于河流自净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该河段总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时,贵州境内坡耕地比重大,垦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顺坡而下”进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体大部分总氮超标。

3.3白酒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

根据全省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白酒产量要达到80万kL,赤水河流域为白酒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届时从赤水河年取水量将达3200万t,新增废水2560万t;即使污水100%达标排放,到2015年也将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将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非常惊人。到2020年,白酒产量规划达到135万kL,从赤水河年取水量为5400万t,产生废水4320万t。赤水河白酒工业生产用水高峰时间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在这3个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减少导致水环境容量急减,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质必定超标,水环境必将遭受严重污染。

4可持续发展方式与布局

4.1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间

水质水量作为赤水河白酒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白酒产量和品质的保障。应加强流域水资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数量,推行取水收费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下,划定流量安全阈值作为红线,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时段;加强白酒工业污染物排放管理,规范排污口位置、数量,实行区域管理责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间权限管理与控制监管,根据不同河段水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容量、污染状况,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将其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污权空间,并分配到流域内各县(市、区),再分配到辖区各企业,形成“流域整体-区域-企业”一体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取水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收益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补偿。

4.2发展白酒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

赤水河流域以贵州茅台为领导品牌的优质酱香型白酒,在国内外赢得美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总体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缺失白酒产区的文化,极易受突发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依托白酒工业园区、旅游园区、农业园区等工程建设,将白酒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实现三产业联动,以“白酒产业激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白酒产业”的内生循环,大幅拉动当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赋予不同白酒以鲜明的品质特色和文化个性,使白酒成为生态、文化、服务等产业价值的重要载体。

4.3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构建白酒产业集群

以“国酒茅台”为龙头,带动习酒、金沙回沙酒、茅台迎宾酒等系列优质白酒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参股控股、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流域内白酒企业,培育一批重点品牌和核心企业,带动酱香型白酒的全面发展,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并举、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仁怀国家名优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习水白酒工业园等园区基础上,带动与白酒产业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物流、商贸、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强大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40

1 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 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o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 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 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 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 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 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 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 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2]李峰,高淑东,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98100.

[3]高淑东,李峰,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J].科学时代,2015,(2):193194.

[4]汪芳,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01103.

[5]王艳荣.基于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设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101102.

上一篇: 营销模式论文 下一篇: 市场营销管理办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