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德育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8: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德育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德育总结

篇(1)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比较注重一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个基础理念,这一理念常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我从自身的点滴做起,一方面,上课是注意歌声美,琴声美,语言美,教态美,服饰美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体会到美,从而使学生喜爱老师,进而喜欢上音乐课。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活动空间及思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每节课至少要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自信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节课还设计一些值得研究、可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回答。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从不用教师的思维定势去约束学生,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篇(2)

中图分类号: 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虽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纵观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依然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集中反映了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和目标、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等缺乏深刻领会,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持有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又构成了他们专业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对这些误区进行批判、分析和反思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表演轻表现

受学前儿童发展复杂性的影响,对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许多幼儿园日常教学过多的关注对儿童进行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表演注重的是对有限的音乐表达技能的熟练操作,而表现则注重儿童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幼儿教师所持有的这种理解误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乃至其他类教学的功利性追求,集中表现为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错误地把让儿童习得完成某种音乐表演而需具备的技能或技巧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关评价标准来评价和指导音乐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导致了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背离。

(二)重学科轻整合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曾经一度是学科教学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进行主题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但是,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特别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重学科教学轻视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整合的现象,音乐教学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的音乐表达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音乐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被依照严格的学科界限分隔开来。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织往往是按照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的,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科教学,有将儿童学习成人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注重的是儿童对体现成人逻辑思维特点的音乐素材的机械化掌握,难以激发儿童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

(三)重训练轻体验

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误把对儿童某方面技能的训练当作对儿童相应能力的培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不仅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儿童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体验的相关要求相左,也不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许多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过多地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技

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学材料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有关儿童学习和认知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这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一些幼儿园经常将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仅仅是教儿童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

二、解决对策

概括起来,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对音乐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的。因此,要真正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效果,打破人们开展音乐教学时单一、僵化的模式,我们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实践调整。

(一)注重儿童音乐学习的体验性,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我国颁布的《纲要》在每一类教学目标上都包含了诸如“喜爱”“喜欢”“感受”“表现”“情感体验”等词,这已清晰无误的表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不是相关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习得,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的形成。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也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和领悟。”[1]由此可见,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训练儿童形成音乐表演的技能,而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儿童对音乐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需要,就不仅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也成为创设正确的音乐教育途径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出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来寓教于乐地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我国颁布的《纲要》中早已被明确指出。游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消遣性和娱乐性,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会使儿童产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体验,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帮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如教师对初入园的幼儿采用玩音乐游戏的方法来消除幼儿离家的焦虑,吸引他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并喜欢音乐活动;通过组织诸如“找小猫”“打电话”等音乐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乐趣,引导幼儿学做或是创编一些音乐动作,借助游戏的形式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的表达和表现,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形成,正确处理“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纲要》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比较注重对儿童音乐表现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并进一步在形式上转化为对音乐表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的表演和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表演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机械模仿和技能训练,而表现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幼儿的个人感彩和情感体悟,且符合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此看来,“自由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似乎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但仔细分析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相关要求,习得基本的音乐表达技能和技巧应该是儿童能够自由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儿童自由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形成则是最终目标,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本末倒置,关键是教师在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传授方面要把握一个度。要正确处理好“自由表现”和“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明确哪些属于基本的技能技巧。基本的音乐技能技巧首先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为儿童所掌握,如儿童在进行某种音乐表现时所需要的基本的舞步、手势以及操作乐器时基本的姿势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包含着儿童进行特定的音乐表现活动时所应遵守的规则,以保证儿童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持活动的有序和自然。[2]其次,在教授儿童基本的技能技巧时,教师要注意让儿童领会和体验这些技能的实际用途,让儿童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和演练,并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注意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隐含的音乐元素,尝试将自身习得的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运用到不同的音乐材料中去,如教师在教授了有关打击乐的基本技能后,就可以尝试让儿童敲击不同的物体,增加儿童对声音和音调的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合理贯彻学科整合与主题式教学的思想

由于儿童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目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强调采取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即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所侧重的整合各门学科,对儿童进行综合教育。但由于主题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以及相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幼儿园音乐教育为例,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恰当地将错误的主题式教学理念运用到了音乐学习活动中,出现了音乐活动的“非音乐化”问题,如一些教师会问:“通过听这段音乐你们能讲一个故事吗?”“这段音乐是抒情还是欢快? 描述的是小白兔还是大象? ”甚至教师还常让孩子用画图的方式来“说明”正在听的音乐。[3]这种教学策略分散了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的注意力,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强调学科整合的表现。主题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间的整合和多种教育内容的渗透,它往往能够全面考虑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4]但是主题式教学活动有着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各部分学科内容的有效搭配,以便共同服务于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以主题式教学来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希望通过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来拓宽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途径,但根本目标仍然是促使儿童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和表达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各学科“拼盘”,否则会非常容易弱化和分散音乐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明确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是否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以此来组织相关的学科内容,做好学科间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美)贝尔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7

篇(3)

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缺乏专业师资的影响,我们很多学生、老师、家长,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把音乐教学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致使我们的音乐课在很多学校开展不起来,这种现象尤其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试问:正常的音乐教学都开展不起来,何谈德育渗透?音乐教学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完美艺术手法和艺术形象的感染,树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那么,如何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经过多年在职教中心一线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确定德育教育的目标

由于音乐学科本身具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比较广泛的特性,且它的教学包含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以使我们的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道德品质得到升华,使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

二、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德育渗透

职教音乐教学的环节最主要的包含音乐欣赏和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分环节进行德育渗透,使得我们的德育渗透始终贯穿于我们整个音乐的教育之中。在音乐欣赏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好的音乐作品的,从而使学生对我们祖国美丽的山川河流、传奇故事、英雄事迹以及爱国情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内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苏武牧羊》这首历史歌曲时,就可以利用这首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这首歌曲创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的爱国人士都站起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抛头颅、洒热血,这就包含了一种爱国情怀。这首歌曲所讲的故事,也是苏武爱国形式的一种表现,学生通过欣赏以及心灵深处的触动,加深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次,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涉及到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我们必须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利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新思维,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升华。这不仅是培养具有高水品的专业音乐人才的基础,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

篇(4)

非审美功能是通过间接性的方式起到作用与效应的。例如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的作用,需要通过学生的审美思想和道德思想进行沟通和衔接,进一步实现过渡并最终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换一种说法就是音乐教育中的非审美功能需要通过审美功能来发挥出作用。本课题重点分析音乐教育中辅德、益智、健身三种非审美功能与效应。

(一)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之辅德

音乐教育中的辅德功能主要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注入德育的思想,以此体现出一定程度上育德的目的。它能够培养学生在追求音乐艺术之外的德育思想,并且能够取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中的辅德功能是音乐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德育的载体分为德育认知、德育情感以及德育行为。其中三个部分载体中,德育行为占据的比重较大,所以也可以称德育行为为主要载体,而德育认知和德育情感为辅助载体。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对德育认知和德育情感的发挥,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德育行为。德育感情的发挥是基于审美感情,学生有了审美的能力,便会发挥出德育感情,进而彻底激发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行为。所以说德育行为的激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它能够给社会来带很大的正能量。另外,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艺术,那些独特鲜明的音乐能够形象地反映并且影响到人类的思想感情。如果说音乐是没有思想价值的,那么音乐本身就是乏味的、空洞的、没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中的德育是不需要通过说教的方式传播思想价值的,它完全能够通过人类自己的体会,结合生活并总结出它的价值所在,所以说音乐这门艺术的价值是无可限量的。在潜移默化的社会发展势态之下,人类的精神力量和积极向上的意志是永恒不变的。通过音乐教育中非审美功能的辅德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类的美眷理想和高尚品行。这一系列显著的效果都是辅德功能的完美体现之所在。

(二)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之益智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先生提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分类是:数字、文字、音符。从中可以知道,音乐在开启人类智慧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提及人类智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的听、视、触三觉。音乐教育便对这三种直觉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显著作用。首当其冲的是听觉,它是音乐艺术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听觉感知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同音响与不同音响之间的排列组合、协调与碰撞、追逐与融合等都是音乐的美妙之处。在音乐教育中,各种乐器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触觉的敏感程度和分寸程度。并且能够激活学生的大脑神经,以此激发出学生的益智功能。手指与手指之间的配合能够充分地掌握音量、音质与音色,以此让大脑的细胞活跃起来并有助于提高智力。再则,就是视角上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中,当学生对乐谱能够做到一目十行的视角效果了,那么视觉层面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益智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听、视、触三觉的分析我们知道音乐教育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有着尤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音乐教育对益智的重要性在于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完整性和整体观念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富有活力的人格魅力教育。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趋势之下,人类对孩子培养艺术天才的想法越来越成熟,因为现在我国的物质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也更加重视精神享受,而音乐作为精神享受中的重要因子,对社会文明发展必然具有了推动作用。显然,这一系列的显著效果都是音乐教育中的益智功能的完美体现之所在。

(三)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之健身

健身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调节学生的情绪、充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

篇(5)

2011年7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出版。深入分析发现,新课标虽然并未明确强调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但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了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要求和重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梳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总结其德育价值,并据此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德育方式,从而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为基础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

通过对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和传统历史文化,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平、统一,尊重兄弟民族等等;2.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尊重、关心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维护集体团结与集体荣誉等等;3.社会主义教育,也即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路线的信心;4.理想教育,也即是要明确学习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个方面的内容;5.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备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等等;6.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勤劳简朴,尊重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由此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既涉及到维护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学生性格、心理、情感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重视。

二、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

1.基础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从特定的音乐作品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思想、情感意蕴以及各个方面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与情感观念,增强其情感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认知能力,从而能够从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并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另外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音乐创作活动来自由地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更需要其主动地挖掘、发现并利用合适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兼具音乐创作的技术性与情感性双重特征。而且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还必须考虑到外在听众对象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状态,据此建构起合理的音乐情感内涵与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其道德行为。

2.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过程都是一个用心体验和感受新的情感思想的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出强大的情感认知、情感体验能力;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思想,使其具备丰富而深厚的道德情感内涵,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活动,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中小学最常学习的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运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崇敬心理;《前进,快乐的少先队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类青少年团体的热爱,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意识;《十四岁》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理。

3.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基础音乐教育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作用,由此呈现出更具实际意义的德育价值。首先,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转变以及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本身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行为,由此表现出正确的、符合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为方式。其次,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部分音乐作品在歌词内容中本身就直白地表达出善恶、美丑、正确与否的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规范作用,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唱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这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爱憎分明、艰苦朴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呈现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4.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而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则呈现出多方面的功能价值,比如特定音乐作品的歌词内容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爱憎分明、积极进取等等;特定音乐作品的曲式旋律培养学生多情善感、温文尔雅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特征;特定音乐作品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忍受孤独和寂寞以及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性格特征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

1.中小学校应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是顺利地实现德育效果的载体,因此,各所中小学校要想发挥基础音乐教育应有的德育价值,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利益观念,抛弃单纯地追求学生升学率和提高上级部门考核水平的理念,而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并按照主干课程的标准,结合国家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活动的德育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构起一套系统、严格的基础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

2.中小学校应实施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

各个中小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认识并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开展活动之外,还必须在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规划的指导下,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德育价值的重视,并且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情况,建构起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计划,包括本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模式、德育效果监督与考核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

3.中小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

各个中小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活动,包括其音乐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标准,由此为随后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地实现德育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后期培训活动,包括音乐专业素质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音乐教育中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方面的培训等等,由此使其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的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由此顺利地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德育效果。

4.音乐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制定出系统而严格的考核措施,提升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选择一些既蕴含着积极正面的德育观念,又符合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基础音乐学习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熏陶与感染,最终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总体来说,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既体现在歌词内容、曲式旋律之中;同时也体现在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各个中小学校应深化对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学德育要求的认识,据此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建构起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以及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由此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教化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2011年7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出版。深入分析发现,新课标虽然并未明确强调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但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了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要求和重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梳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总结其德育价值,并据此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德育方式,从而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为基础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

通过对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和传统历史文化,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平、统一,尊重兄弟民族等等;2.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尊重、关心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维护集体团结与集体荣誉等等;3.社会主义教育,也即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路线的信心;4.理想教育,也即是要明确学习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个方面的内容;5.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备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等等;6.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勤劳简朴,尊重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由此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既涉及到维护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学生性格、心理、情感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重视。

二、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

1.基础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从特定的音乐作品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思想、情感意蕴以及各个方面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与情感观念,增强其情感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认知能力,从而能够从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并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另外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音乐创作活动来自由地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更需要其主动地挖掘、发现并利用合适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兼具音乐创作的技术性与情感性双重特征。而且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还必须考虑到外在听众对象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状态,据此建构起合理的音乐情感内涵与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其道德行为。

2.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过程都是一个用心体验和感受新的情感思想的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出强大的情感认知、情感体验能力;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思想,使其具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活动,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中小学最常学习的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运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崇敬心理;《前进,快乐的少先队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类青少年团体的热爱,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意识;《十四岁》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理。

3.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基础音乐教育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作用,由此呈现出更具实际意义的德育价值。首先,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转变以及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本身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行为,由此表现出正确的、符合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为方式。其次,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部分音乐作品在歌词内容中本身就直白地表达出善恶、美丑、正确与否的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规范作用,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唱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这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爱憎分明、艰苦朴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呈现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4.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而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则呈现出多方面的功能价值,比如特定音乐作品的歌词内容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爱憎分明、积极进取等等;特定音乐作品的曲式旋律培养学生多情善感、温文尔雅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特征;特定音乐作品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忍受孤独和寂寞以及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性格特征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

1.中小学校应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是顺利地实现德育效果的载体,因此,各所中小学校要想发挥基础音乐教育应有的德育价值,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利益观念,抛弃单纯地追求学生升学率和提高上级部门考核水平的理念,而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并按照主干课程的标准,结合国家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活动的德育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构起一套系统、严格的基础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

2.中小学校应实施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

各个中小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认识并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开展活动之外,还必须在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规划的指导下,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德育价值的重视,并且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情况,建构起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计划,包括本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模式、德育效果监督与考核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

3.中小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

各个中小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活动,包括其音乐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标准,由此为随后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地实现德育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后期培训活动,包括音乐专业素质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音乐教育中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方面的培训等等,由此使其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的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由此顺利地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德育效果。

4.音乐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制定出系统而严格的考核措施,提升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选择一些既蕴含着积极正面的德育观念,又符合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基础音乐学习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熏陶与感染,最终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总体来说,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既体现在歌词内容、曲式旋律之中;同时也体现在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各个中小学校应深化对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学德育要求的认识,据此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建构起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以及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由此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教化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7)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所谓德育,正表明了培育良好的品德的重大意义。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性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影响人、感染人, 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所以音乐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一、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现在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版面新颖鲜活,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部分教材具有明显的德育目的,如《游子吟》《咱们从小讲礼貌》《我爱妈妈,我爱祖国》《好娃娃》,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其思想精髓。还有些教材其德育教育不是十分明显,如《小鹿小鹿》、《小伞花》能培养学生相互友爱,《剪羊毛》《我爱的的小镰刀》能教育学生爱劳动,爱生活。这些属德育隐性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发现和理解。例如:三年级的《卖报歌》,可以讲述聂耳的生平,歌曲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抓住最后一句“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诱导学生进入歌曲意境, 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学生珍惜眼前的的幸福生活,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给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课堂小天地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因素无处不在。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课型中,从唱歌课到欣赏教学、乐理知识、律动、视唱、器乐学习等等,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

唱歌课,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歌曲,通过学习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饶、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古今中外音乐作品为欣赏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与高尚的情操,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三、课外大舞台

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单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特长培训等不同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流行音乐遍走进校园,它们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

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训练、舞蹈训练和器乐训练三大类,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在校内组织合唱团队,舞蹈队,鼓乐队,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唱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才能使演唱、演奏得以成功。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流行音乐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听妈妈的话》很多学生都喜爱这首歌。这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结合课内外,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学习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让音乐走进生活,更能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心灵的洗礼。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具备良好的修养。

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渗透。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让音乐之泉真正滋润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才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丽,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建设《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

篇(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恰恰是人的教育,即是育人的教育。”所以,教师要启迪学生的音乐感和天赋,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在音乐中明辨是非,热爱和平,将精神情感转化为理性行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为创建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一、做好备课,深入教材,搜集德育材料

职高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依托教材大纲,以音乐课堂为平台,做好备课,认真分析和总结,搜集德育素材和蓝本,将课堂设计做到层次化,分清主次,以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热忱的爱国情怀感染到学生,还要挖掘教材中的隐形德育因素,渗透到音乐课堂中,抓住德育的契合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比如,《颂祖国》《金扁担》《我们多么幸福》等歌曲就蕴含着丰富的潜在知识,教师可以将歌曲所表达的内在情感和寓意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在歌曲中联想其背景,既增强了记忆力,同时更加深刻地挖掘了歌曲内涵。在学习歌曲《我和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歌曲的背景,是在北京主办奥运会期间的主题曲,为学生讲述申办奥运的辛苦历程、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以及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让学生通过音乐去发现大智慧。

二、树立坚定的信念

年轻人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和不懈努力。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要明确目标,未雨绸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前进。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在一些具有鼓舞和激励的歌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学习歌曲蕴含的道理,不断努力和拼搏。比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奔跑》《我相信》等,就传达了对于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歌曲的创造背景,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当时,人们追求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走出父母的庇护。歌曲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美好未来的设想,表达了自己为理想而拼搏的坚定信念。学习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志高存远,不浪费光阴,并相信生活处处有精彩。

三、舒展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促进民族进步的原动力,更是支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根基。新时期对于四有青年的要求也有了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荣誉感。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具有革命题材的背景,让学生在历史的旋律中感受民族的进步,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相结合,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给学生介绍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旋律,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习《国家》这首歌曲时,让学生明白国与家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家就是祖国人民最大的家庭,国家不仅养育着人们,同时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在职高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通过听觉感知音乐的美好,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建情景式教学,例如,在学习《祖国颂》歌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国庆时的壮观场面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稳定、科技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另外,教师还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舞蹈及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音乐合唱团,并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效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坚持不懈,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合唱中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论中有明确记载:“乐者,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即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贺绿汀也曾说:“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素养,不仅不会妨碍他的专业,还会让他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的德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音乐学科德育的渗透也为当今职高学生的道德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职高音乐学科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也要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利用音乐的魅力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将内在的需求表现为外在的技能,健全人格,为推进音乐课堂的发展做好准备。

篇(9)

一、音乐教师应从课本内外寻找适合品德教育的素材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二、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到音乐教学全过程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教师要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三、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播德育精华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舞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师要以自身的完美形象和修养感化学生

篇(10)

1、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内在联系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承载思想情感、寓教化于娱乐的作用,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声波经听觉器官的传递,有规律地刺激大脑的神经系统。而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使欣赏者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进而对人的情绪和思维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常与优美的音乐接触,会让人在美的感受中不知觉地、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随着近年来世界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颁布实施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把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定位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充分肯定了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近年来,德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相互融通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视角阐述了音乐美育的德育意蕴,认为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德育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丰富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实效,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实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应在音乐教育中设计基于德育的音乐教学活动,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德育的手段,把德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目标与任务,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

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创新教育方法是初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关键。在当代多元化的背景下,注重丰富授课方式,增加具有时代特征教学内容,弘扬民族音乐的个性魅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接受德育教育。

通常,音乐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可以逐渐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当前初中生所经常接触的音乐类型来看,这些音乐大多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健康的思想和生动美好的情怀。如深受中学生们喜爱的《长江之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三峡情》等歌曲,要么表达的是对伟大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讴歌,要么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些满怀情思的优美旋律无疑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国家和民族、对秀美山河及广大人民的热爱。同时,很多初中生接触的音乐中都会涉及到民族乐器、古典诗词和地方音乐?这些音乐中包涵的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和社会知识,不但能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体悟人生,更能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其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总的来说,音乐的感染力,尤其是它对学生们稚嫩心灵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视的,而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媒介的重要原因。

二、初中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与价值的影响因素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很早就已经被人们所意识到了 通过音乐教育来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实效的做法在今天已不鲜见。但是,在这一做法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以音乐教育为载体的初中生德育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实施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实效性和教育环境等方面。

1、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缺乏重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确实较以往而言得到了更多的发挥,但总体来说仍然有很大的进步和上升的空间,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不少教师难以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中跳脱出来。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重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课堂体验和课堂参与正视不足,音乐教学中涉及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它对音乐教学是否发挥出好的德育教育功能也不太在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还是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无疑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音乐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也是发挥音乐教育德育功能与价值重要保障,部分教师对初中音乐教育的教育使命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他们将音乐教育视为单纯的审美教育而完全忽视其德育教育目标。这不但使德育教育在音乐课堂中失落,更让音乐审美教育本身缺少了原本应有的思想深度和感化力度。在这种错误理念的影响下,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功能大大弱化,初中音乐课的娱乐化特征、去德育化特征日渐显现。很多教师过分强调所谓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活动方式的选择上不够审慎、搭配上过于失衡,太过倾向于玩乐。这种形式的音乐课虽然因其轻松的特点而易于被学生接受,但却其实是对学生音乐教育机会的一种巨大浪费,学生们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没有得到科学、优质的引导。

2、初中生自身存在制约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因素

制约初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发挥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在国内,初中生的音乐基础往往不够扎实,对音乐情感和美感的领悟能力较为有限。这无疑严重阻碍了他们对音乐教学的德育感悟。在某些地区至今还有一些音乐教师认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含义就是给学生们放音乐或教他们唱歌。学生们当然也非常适应这种不作为或者说简单作为的音乐数学模式,以至于当他们真正接受基础乐理和音乐赏析教育时反而会因为音乐知识本身不可避免的理论性而对音乐课产生乏味的印象。但事实上,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正是他们所需要却又奇缺的。在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跟上现实需要、难以达到既定标准时,不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受到制约,音乐教学本身的成效也容易受到质疑。

3、音乐教育中发挥德育功能的教育实效性偏低

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和价值的实效性,取决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的物资保障、财力保障、师资保障、制度保障、信息保障等条件。合格的音乐师资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德育功能和价值取决于执教者的积极主动性和业务水平高低。音乐教师懂得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等,都能极大地提高德育功能和价值的教育实效性。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同地区的音乐教师实力发展不平衡,很多学校由于受到音乐师资岗位编制不足、教育财政投入有限、缺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使音乐教育中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偏低。有待各级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从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德育实施主体的业务水平、音乐与德育教学内容整合、学校德育评价制度等方面为切入点,从经济上、制度上、师资专业发展上等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推动音乐教育中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切实增强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对加强初中生德育的影响

教育环境是对教育效果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因素。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会或多或少地制约教育成效。教育环境因素分为显性教育环境和隐性教育环境,教育显性环境是对教育成效有直接明显的影响因素,如教育方针政策、教学硬件条件、教育管理水平、课程的设置、教材选用等;教育隐形环境就是对教育成效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如施教者的教育意识、校风、班风、教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教学氛围、校园氛围等。

从音乐教育外在的环境来看,学校音乐教育环境对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趋于弱化,其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错误的观念,音乐课程设置中开课率不足,音乐课程安排中音乐教学缺少德育观念,学校或家长忽视初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或支持力度不足,校园音乐文化的欠缺,没有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等。从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看,多元化全球化的音乐世界对初中生产生影响,优美动听的音乐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并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避免不健康音乐的泛滥制约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创新音乐教育模式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实效性

1、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融入音乐课的常规流程中。比如音乐课开始前,学生们进入教室就坐并和音乐教师相互问好,这一系列动作的展开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站、坐、行、声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意识和文明举止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感受,给他们音乐表演和抒发学习心得的机会、引导他们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展现自我,培养良好的心态。同时,教师们还应当要求台下旁听的同学认真欣赏、客观评论、细致借鉴,帮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学会真诚、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懂得博采众长、为自己所用。

其次,要深入地发挥出歌曲教学的德育媒介功能。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成功的歌曲教学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还能让他们在歌曲的情感中体悟人生百味,树立起更加正面、更加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出健康科学的审美趣味.,在初中生的歌曲教学中,要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形象为重点,并借用歌曲的编排、演唱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自然、国家、人民的热爱。同时,要善于发掘歌曲中的德育资源,有意识地展开以歌唱祖国、歌唱家乡为主题的歌曲的教学,并积极地进行相关讨论。比如在教授予家乡有关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自己家乡的特点和特色,表达出家乡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再说说家乡当前发展的不足,引导他们将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转化为家乡作贡献、负责任的动力

最后,还要将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渗透到音乐赏析课中。音乐赏析是一种较深层次的音乐审美活动。它以视听为主要方式,以乐谱分析和资料阅读为重要辅助手段,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赏析内容,能充分调动起赏析者们的艺术想象力,从而达到感悟音乐精神、体会艺术真谛的目的。也正是因为音乐赏析能够与人的心灵发生深度的联结和互动作用,这使得它被视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实施的一个有机媒介。通过在赏析中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主题、风格、形式等方面的深度理解,学生们既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对美、善良、正义、积极人生的由衷向往,为德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音乐课外活动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

虽然音乐课堂是以美育德的主要平台,但音乐课外活动的德育功效同样不可忽视,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音乐教育的扩充性延展,也是一种更具趣味的变体。课外音乐活动因其实践性而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喜爱。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德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而这一点同样得益于其实践性。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国内各中学针对初中生的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是团队表演,像民族小乐队、合唱团、铜管乐队等的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它们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演奏和演唱能力、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给他们以审美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升华。但是,若想要取得切实的德育教育成效,这些常见的课外团队表演活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无论是演奏还是演唱,都应当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好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情感饱满、主题积极健康,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升华情感、净化心灵。同时,好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资源。演出中,学生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音乐中,更加能对音乐中的积极力量产生共鸣。此外,在团队表演的排练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守时守纪、相互帮助、彼此配合,让训练的过程同样成为他们提升德育水平的机会。

3、将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

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校园音乐文化的德育功能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其实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能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道德理念等方面对初中生们施以正面的引导。这种引导虽然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但其功效却是不容质疑的。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多在细微之处,细节既是它的提升空间,也是其展开的难点所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要坚持课外音乐的播放。大多数中学都有校园广播站,但坚持运用广播站为学生们播放课外音乐的确很少。其实,校园广播是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辅助工具。一首美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增长音乐知识、消解学习中的压力与疲劳,更能让他们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环境之中。使他们认识美、了解美,由对美的向往中获得真与善的体悟,从而形成有利于德育教育展开的高尚情操和精神觉悟。

其次,要深入地利用好校园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在国内普通家庭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男女老少,即便是还未成年的初中学生,很多人都能较为熟练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且由衷地喜爱这种信息交互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校园网络加紧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间接服务初中生德育教育对学生们来说算是投其所好。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向学生们推荐优质的音乐作品,并提供这类作品的在线赏析和免费下载。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学生们在学校里的快乐时光、增加他们对学校的情感;二来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好的文化、积极的精神更深入地包围他们。

上一篇: 耕地质量评价 下一篇: 传统文化保护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