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制度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管理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ystem innova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90-02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安置职工就业、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优化结构的重要力量。
1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经营理念相对滞后一些企业没有把国外的、外地的先进经营理念与国情、省情、当地行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乘势发展,而是受中国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影响,欠缺对产品的包装、宣传、论证、推介进行过精心策划;不注重举办过任何形式的产品展销会、推广会、说明会等,使好产品市场知名度低度,营销不畅,造成“皇帝女儿难出嫁”的尴尬局面。
1.2 管理手段欠缺科学化一些企业建立之初,企业未走上正规轨道,由于规模小,为了节省资本消耗,减少成本,家庭成员是最好的雇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机制陈旧,管理落后,使民营企业内部缺少活力,外部自身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
1.3 高素质人才不足企业的技术、资本、产品、服务、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家个人素质来讲也有先天不足,当初多数是以小商品小贩开始创业,并且起步比较晚,很多人保留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路,很难像国外的企业家那样具有超前的眼光、魄力和发展现代化新型企业的能力,对外来人才缺乏信任,疏于选人,激励手段落后,导致人才流失。
1.4 资本运营不顺畅资金不足、融资难、运营不善,是民营企业发展受限的死穴之一。
1.5 缺乏创新活力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发展后劲不足,制约民营企业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道路。
2加强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2.1 应更新经营理念,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先进的理念是民营企业赖以发展的灵魂。应把国外的新观念、新思维同中国当地市场经济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发掘自身优势,走特色之路。企业文化缺失,对许多民营企业已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要使民营企业走更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性发展之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2.1.1 强化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认知。只有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有可能产生现代化管理的企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领航人。只有当他们对企业文化有了真正的而不是口头的重视时,才会去努力。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当然依赖经营者的醒悟,但外界的宣传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要尽一切机会和可能,使广大民营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他们的企业果然缺这缺那,但真正最欠缺的还是企业文化,谁先明白这个道理,谁就早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2.1.2 积极构建学习型的企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对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以此来引导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从而形成学习型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是人本管理最高层次的体现。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形成共同价值观、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2.1.3 不断创新,使企业文化与日俱进。企业要创新,企业文化必须创新。一方面用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工工资、保险、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在施工一线建设标准农民工宿舍,学习娱乐室和工地“亲情房”,让农民工付出劳动时同时得到精神和亲情的享受,真正感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再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把他们打造成为拥有自觉性、纪律性、责任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化建设大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 注重人才培养,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企业的发展后劲关键看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观念、创新能力等。民营企业当务之急是打破家族式的管理和用人方式,建立和完善吸收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成长的优惠政策。例如,建立企业职工股份制度,通过适当股份分配,使人才和企业共享,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建立“客观、公正、完备、系统”的考评考核机制,改进企业酬薪制度,引入竞争激励制度。以企业工资为杠杆,通过奖惩并举提高人才的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一体化、合同化、责任化;实现产品管理标准化、质量化;实现销售、科研人员管理现代化;实现对客户管理诚信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效率。
2.3 确保通畅的资金渠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应看准市场,舍得把资金投在看好产品的扩大再生产规模上,争取政府支持,积极与银行沟通,敢于融资贷款,为长久发展打牢坚实基础;舍得把资金投在产品的宣传和包装上,主动出击,利用各种舆论手段借势造势,把产品宣传到千家万户;舍得把资金投在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上,改进现有的产品、使其功能更加适应、符合中国市场的要求;舍得把资金投在员工的福利和奖励上,积极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多劳多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员工以厂为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
3.1 民营企业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第一,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第二,正确运用短期内“双因素”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的一个员工,不仅有“生理”、“安全”等需要,还有“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员工管理也必须从单纯的考虑“保健”因素,更多的向“激励”因素转变。不能简单的把员工作为一个投入原料就必须有产出的机器。员工有自己的思想,有创造力。一个好的员工,不但能给企业创造财富,更重要的是带动企业文化、气氛的培养。民营老板要想到通过对员工的职业潜能和技能开发等,使员工的工作内容受到重视、工作业绩受到肯定、工资待遇得到改善和职务职称得到升迁等一整套的规划,帮助员工找到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从而使企业变得更能吸引人,更有凝聚力。
3.2 在家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想增强时常竞争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克服人事管理上的家族模式,用现代公司制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设计管理,建立新型的劳资关系。在企业分配制度上,要通过专家进行薪酬激励制度的设计。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绩效管理体系。从重视企业目标的企划到形成一套有效的业绩指导、业绩评价和业绩辅导改进体系,以及建立以此相适应的报酬激励制度、人员培训与开发计划制度、人员进退升迁制度。具体说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由传统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统一的家族管理,向两权分离的公司制度管理转变。②高薪聘请高级管理人才,不仅包括部门经理,还要包括上市公司的总经理、非投资人担任的独立董事、专家担任的独立董事,以及提高公司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益,进而提高企业信誉,获得良好口碑。③积极谋求向社会资本开放,与社会资本结合,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加快,再加上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既有开放向和自主性,还有很强的包容性。作为市场经济主要参与者的企业,要是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需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是企业的命脉,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所谓企业会计制度,就是对企业的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而且企业的日常花销和核算都得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规范,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在国家统一的会计规范下制定一些适合自身的会计规则和方法程序,形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一、会计改革的基本要求
会计工作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制度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协调一致,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把改革的目的明确,明确真实规范的方向。其中会计制度是企业制度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会计制度必须与企业制度保持一致,才能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首先会计制度得明确企业产权,保证投资者地位平等,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对投资者进行有效监督。其次要改变传统的会计理念,适应市场变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要优化财务报表的功能,转化并体现出会计的社会服务职能。最后改革要本着真实、有效、规范的原则进行,因为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会涉及到商业机密和经济的发展,如有掺假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改革路径
(一)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要进行企业的改革,执行者肯定是工作人员。而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进行会计改革,与之密切相关的肯定是会计人员,所以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要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来适应会计改革之路。实际上会计资格证书的准入标准比较宽松,使得会计队伍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再加上深受传统会计观念的影响,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进行正规培训,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进行会计改革。
(二)内部牵制制度
会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经济走向和经济机密,所以需要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从而优化会计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内部牵制制度应该以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财分离、账务分离为原则,权责明确、落实到每个人。对于统计、出纳等岗位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规定,进行轮岗制度或者定期检查长期监督。
(三)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特征同时也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明确,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能够更好地促进会计工作的良好_展。而且可以根据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和工作量以及工作繁简程度不同,同时考虑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低不同,针对不同的个人情况安排不同的岗位,还可以进行轮岗,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对会计人员的工作也要进行考核,保证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完善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部门
随着企业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加快,审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也需进入规范化轨道,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受管理层的约束,能够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工作,加强工作效率,维护企业利益。并且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素质,制定监督评估体制进行长期监督定期评估,鼓励审计和财务人员认真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还可以经常进行开会交流,使得审计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促进企业发展为宗旨,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营造一个和谐企业人文环境。所以要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促进企业发展。
(五)承担社会责任
会计,从社会的角度对受托经济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计量与报告,以增强受托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观念,不断提高社会性效益。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多关注职工的工资待遇和同工同酬情况;维护消费者权益,对企业的经济严格把关;维护政府的利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积极向国家纳税,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事业做出贡献;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多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为老百姓做实事,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会计与企业制度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方面,一种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会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理论自身的发展也会有助于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发展。所以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需要改革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2,14:23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企业与市场接轨也逐渐日趋紧密,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已经逐步的适应了市场化的需求,并通过现在企业制度中科学、严谨的方式,将市场经济环境逐步规范。但与之相互配套的会计制度改革并未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目前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不完善。为此,我们仍需努力规范市场经济,以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论
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了解其含义。就目前情况来讲,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依托,将企业法人作为制度的主体,再采取有限责任制的方式,通过公司或企业的形式进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新型的、清晰的、明确的新型产权制度。所以,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才得以建立起来,并且将公有资产、私有资产等都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市场规律作为引导,这一过程中集中体现的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公平竞争与和平发展。
2.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我们要想做好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改革工作,就必须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会计改革有什么帮助和约束,为了更好理解这些,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具体分为4个方面:
(1)产权清晰
所谓的产权清晰在理解的过程中,主要看的是两个方面,即法律上的清晰和经济上的清晰两点。这一特征的集中表现就是,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谁有产权”的重要思想。通过对各个产权所有者的明确,进一步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工作深入化,实现改革开放的工作顺畅进行。
(2)权责明确
这里讲的权责明确是将产权的归属做了清晰的分配之后的权责明确,是建立在第一条特征之上的权责明确,它需要我们将各类产权的权责范围进行更清楚的划分,进一步的让我们认清产权的主体,并保护产权的主体能够行使权力到位,并且明确了权力、义务与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权责的明确过程,进一步的确立了将责任落实到位的重要性。
(3)政企分开
所谓的政企分开就是政府体现宏观调控的职能,企业则要体现经营的职能。将政府的经营职能返还给企业,而企业也要将一部分社会职能返还给政府和社会。当然,政府还是具有企业的所有权的,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但政府不能滥用这种职权。所以,企业的经营权还是会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的。
(4)管理科学
这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定义,它反映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广义上的管理科学,由于窄义上的管理科学,其所包含内容体现在了企业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广义上来讲它体现了社会对企业,政府对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关系,在较窄的层面上讲,则是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与办法的实施过程,包含了人、物的管理,及制度的建立过程。
我们在了解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个重要特征之后,就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这些重点体现,我们必须知道现代企业制度必将对会计制度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制度的改革只有跟随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发展的更好,才能更加适应改革开放的步伐。
二、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改革必须具有的特点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
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建立起的新形式的企业管理制度,与原有的公有制企业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它所具有的特点上就可以明确的看到。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制度,都不能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一特点。虽然,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国有企业进行权责分开,产权清晰,最终实现政企分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以,现代企业制度坚决不能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会计方面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影响也比较大,国家在宏观的会计管理中体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在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集中管理上面。另外,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的国家,要想将企业的会计信息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必须对市场自有的调控能力更加重视。所以,为了让我们企业能够的自主发展,必须要使我们的会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市场观念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主动并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
2.企业会计必须实现自治
我们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中间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当行之事,在这中间我们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界定,以确保会计人员全身心的投入的企业的管理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原来会计制度的弊端,并通过对弊端的了解、认知。建立起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新的会计制度和流程来。还有,要从原来的会计人员委派当中走出来,真正实现为企业所用,并且要明确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地位。要使会计人员做到尊法、守法、知法,并利用法律充分维护企业权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要了解到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命脉,而会计人员则是紧扣命脉的人。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将精力放在企业的管理上,争取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把好关,以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3.长远发展是会计改革的目标
无论哪个企业,都是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不是放任自流的,是以企业的独立自主,和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的。在企业自主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会计人员要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以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而政府则可以打了发展注册会计师制度,确保对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最终使得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改革顺利的开展下去。
4.对会计综合人才加强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在中国的公司制上的,所以我国的会计改革要建立在会计人员培养的基础之上,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要懂得企业管理知识,以确保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整体的提升。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改革的方法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财产独立与有限责任的基本原则,由于这两个原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所以在进行会计改革的同时,必须以这两个原则为基础,对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1.财产独立和有限责任两个基本原则
这两个原则与会计制度的主要关系是,财产独立与会计主体,有限责任与资本保全。会计主体作为可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包含了会计核算的所有范围,也界定了企业能够行使的权益。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范围,也是会计主体的重要体现。
2.会计制度改革完善的措施
(1)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流动做改变
企业的会计信息在计划经济时只是被国家政府部门所使用,并根据指导对资源进行分配。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肯定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作为理财过程中的最基本内容,必须使会计信息横向流动,并将其公开给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银行等。
(2)加强完善企业资本保全制度
作为名义资本保全的中国资本保全,不能在物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对生产进行维护。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税务会计急需建立
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但在经济最大化的同时,依法纳税是其天生具有的义务。但在依法纳税的同时,以现行的税法为依据,合理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则是每个企业的追求。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依法纳税的同时,还要学会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税收的筹划工作,以期做的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切实做好企业利益的服务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好税务的筹划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相关工作,税务会计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建立税务会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合理运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的为企业减少税费的支出,一方面给企业的发展资金的时间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的保护好企业的利益。由此可知,企业的税务会计的建立是刻不容缓的。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要得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但一个企业制度的建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是会计制度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渐强大,这中间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合理匹配的会计管理制度,才能配合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17-03
一、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
创新概念自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J.A.Schumpeter,1912)中被首次提出之后,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1]。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主要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开辟原材料新来源、实现工业新组织等多个方面”(王曦等,2004)[2]。由此可见,创新理论是一个被纳入经济学范畴的概念(王吉鹏,2005)[3],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分析和研究领域。创新理论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两大主要分支:一是创新与技术经济的结合,形成以索洛、阿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创新与产权制度的结合,形成以科斯、若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经济学(黄燕,2001)[4]。
熊彼特首开技术创新研究之先河,包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内,虽然对制度创新有一定的意义,但早期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如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类型划分的;此外,希克斯将创新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和“中性”三大类;门茨则将创新划分为“基础创新”和“二次创新”两大类(常修泽,1994)[5]。由此可见,他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是很有限的。
二、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
(一)制度创新理论发展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管仍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已用效用最大化替代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定,理性被理解为人能根据各种约束作出一系列欲望、期望与偏好的选择(吕爱权,2002)[6];二是认识到按传统理论的观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受“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会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样实际上是假定了市场的运作不存在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交易费用(宋长瑞,2000)[7]。事实上,任何一项交易的完成,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对合约进行监督和讨价还价等,因而必然存在交易费用,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产生了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不同制度安排;三是完全竞争模型要求完全界定私产制度,认为这样是最有效率的(程恩富,1999)[8],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期望,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生活中产权结构的多重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基于这些认识,产权学派企图揭示产权制度的功能及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是内生的,并探讨了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作出不同制度安排选择的原因等多个方面(蔡彬彬,2004)[9]。
(二)关于制度的研究
兰斯・戴维斯(Davis,Lance,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C.North,1989)率先在制度创新领域展开了实质性的研究(邓翔、胡国松,1994)[10],根据诺思的定义,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务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及市场规则等(裘宗舜等,2001)[11];T.W.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某些服务的供给者,是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产生的,需求的不同也会导致制度安排的不同(李国民,2004)[12];林毅夫认为,人之所以需要制度,是因为一个理性人能力的有限性,他在做出决策时要支付信息费用,以及人生活环境与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是人需要用制度来确保生命期的安全;另一方面又需要它来促进与他人的合作,将外部效应内在化(宋延康,2004)[13]。
(三)关于制度创新的研究
关于制度创新的定义,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要是指创新者为获得潜在利润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对策(李文涛、苏琳,2001)[14]。兰斯・戴维斯(Davis,Lance,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C.North,1989)认为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五个主要的阶段,即形成“初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形成“次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协作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阶段(王娴,1999)[15]。并认为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制度创新存在时滞效应(Davis,Lance,Douglass.C.North,1989)[16],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与组织的时滞,即从认识外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发明的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即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创新的时间;四是启动时间时滞,即可选择的最佳创新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的时滞(黄新华,2002)[17]。
三、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
(一)企业制度创新理论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企业由生产型到经营型、再到创新型的变革(张承谦、陈利建,2000)[18],创新型企业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和经营型企业有很多的不同,创新型企业在内部实现研究和开发的制度化,把开发研究作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企业的管理等都完全依靠企业创新,而制度创新则成为了一切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王家斌等,2002)[19]。从制度角度对企业进行分析,始于罗纳德・科斯,他在其成名作《企业的性质》中把企业定义为与市场相对应的可以相互替代的经济制度(沙恩水,2002)[20],从而引发了现代经济学中新制度主义革命;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作是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而新制度学派的主流观点,则是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认为企业是契约的有机组合和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郭卫等,2003)[21];随着企业制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以市场和企业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交易成本理论(宣烨,2002)[22]和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关系的理论两大分支,其共同点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高核、徐渝,2003)[23]。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特征和类型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企业制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企业是一组与市场相对应的契约关系,企业与市场的替代,仅仅是一种契约取代另一种契约(张五常,1983)[24];二是企业这组契约是不完善的(吴炯等,2003)[25]。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契约可完善,容易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而机会主义行为会使合约双方的专用性投资无法达到最优,只有通过纵向一体化,将不同的市场交易主体合并到一个企业内部,才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契约关系的集合(陈仲常等,2004)[26]。但企业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其内部同样存在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成本,因此,企业资金所有者必须设计一种制度安排来尽可能降低这种成本(,2001)[27]。由此可见,企业家创新的动机是扩充自己的财富、权力、地位,而会将其他的因素(如对社会财富的考虑)放在次要的位置。因此,虽然企业创新的内容清单理论上可以有很多,而在实践中由于受到经济和制度的约束,必须有所选择。
企业制度创新的类型主要有组织形式创新、产权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四大类(方时姣,2002)[28]。组织创新可以是职能部门间的重新分工或企业流程再造,可以是部分调整或全面革新,还可以是企业内部调整或企业供应链和经营方式的重塑(王核成,2001)[29];企业产权制度主要指企业财产权属关系,我国目前的产权制度创新主要是指股份制的建立;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培养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企业文化的结果(薛韬,2002)[30];企业管理创新则是指企业运行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和采用的新的机制、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三)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因
利润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李少斌,2003)[31],制度创新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变化。如果制度创新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林红玲,2001)[32]。制度安排之所以会被创新,是因为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而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结构内实现,于是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人为获取潜在利润,就会率先克服这些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彭文平等,2000)[33]。
制度变迁是诱发企业制度创新的另一个动因,制度变迁理论认为,造成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为消除和分散社会或经济风险,节约交易费用,或者是因为资源禀赋的改变、技术的进步、外部经济内部化、收入的预期变化及重新安排,也可能是来自政府的外在推动等。如果与制度有关的不同利益主体对制度变迁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有可能被创新(梅德平,2003)[34]。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形式(曹彩云,1998)[35]。诱致性变迁的一般过程是,由于人们在追求潜在利润的动力驱动下,当上述外部条件打破了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平衡后,原有的制度均衡状态被打破了,受潜在利润驱动的人们便会从事制度创新活动(孔庆峰,2004)[36];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的法律和命令引起的制度变迁,这一点与诱致性变迁是由一群(个)人自发性引致的制度变迁是最根本的区别(林毅夫,1994)[37]。此外,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不是机械地绝对分开进行的,很大的可能性是两种变迁同时发生,而某种形式的变迁表现得更为显著(范方志,2004)[38]。当然,一项制度安排的变迁往往会受到现存制度环境,如现有的社会制度结构、信仰体系、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马健生,2003)[39];并且一项制度的变迁还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制度变迁可能会进入正确的轨道,但也有可能沿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前进,还有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张宏军,2004)[40]。
参考文献:
[1] 陈彬.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思想的转向[J].桂海论丛,2003,(2):54-56.
[2] 王曦,赵绘宇.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法律制度安排[J].当代法学,2004,(9):3-11.
[3] 王吉鹏.寻找企业文化的核心含义[EB/OL].http://省略.cn/pages/114/8114.htm
[4] 黄燕.主导产业:基本理论、现实偏差及近期发展思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4):52-56.
[5] 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6] 吕受权.“经济人”、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2,(6):6-8.
[7] 宋长瑞.市场经济制度与政府功能――兼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J].廊坊师专学报,2000,(2):3-18,40.
[8] 程恩富,等.西方产权理论的哲学审视[J].经济经纬,1999,(2):14-16.
[9] 蔡彬彬.20世纪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财经科学,2004,(3):59-62.
[10] 邓翔,胡国松.制度・经济增长・新经济史―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学术观点述评[J].天府新论,1994,
(3):92-95.
[11] 裘宗舜,艾健明.制度、制造变迁与会计信息失真[J].广西会计,2001,(11):3-8.
[12] 李国民.融资制度的概念界定与功能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0-25.
[13] 宋延康.制度的非均衡与变迁[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7):6-12.
[14] 李文涛,苏琳.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纵横,2001,(11):61-63.
[15] 王娴.投资基金的制度变迁研究[J].金融参考,1999,(2):7-11.
[16]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7]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1):72-77.
[18] 张承谦,陈利建.技术进步型企业的特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5-7,35.
[19] 王家斌,等.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层面[J].社会科学辑刊,2002,(6):71-76.
[20] 沙恩水.对交易成本的某些观点的分析[J].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4-26.
[21] 郭卫,等.企业的目标及中国企业目标改革的取向[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5-58.
[22] 宣烨.浅析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制度与组织理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98-100.
[23] 高核,徐渝.从交易费用和契约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J].思想战线,2003,(5):7-10.
[24] 王万山.企业组织效率求解[J].江苏商论,2003,(12):90-91.
[25] 吴炯,等.论产权明晰的内涵与企业治理的本质[J].经济体制改革,2003,(1):56-59.
[26] 陈仲常,等.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与现代企业合约理论研究[J].探索,2004,(3):66-69.
[27] .风险投资中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J].河北学刊,2001,(2):72-76.
[28] 方时姣.企业创新与构建企业创新体系[J].财经政法资讯,2002,(4):20-22.
[29] 王核成.基于电子商务的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5):45.
[30] 薛韬.企业创新体系及创新经营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02,(2):51-54.
[31] 李少斌.政府与企业家创新的进货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2003,(7):76-78.
[32] 林红玲.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01,(1):76-80.
[33] 彭文平,等.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关联效应[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48-51.
[34] 梅德平.国家与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1):61-64.
[35] 曹彩云.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1):89-91.
[36] 孔庆峰.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长期延续的原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4,(7):42-29.
[37] 陈天祥.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6-93.
[38] 范方志.中国金融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1):3-11,18.
[39] 马健生.试论教育改革中的制度变迁[J].教育科学,2003,(3):1-4.
[40]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44-46,132.
A Summary Research on Enterprise System Innovation
ZHANG Zhao-long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应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是外界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变动以及财务业绩等信息的主要渠道。现行的财务报告在对预测性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充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要求,影响了企业效益水平的提高。新型的、能弥补现行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成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当务之急。
1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端
1.1缺乏对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的披露
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经营情况的总结,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滞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能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关于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性信息。另外,由于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过于重视利润数据的通用财务报告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以致削弱了用户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节约资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1.2提供信息缺乏时效性
企业的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按年度、半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时限进行编制,但财务报告的编制有着诸多时间点的规定,如资产负债表日、完成财务报告编制日、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日、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日以及实际对外公布日等,这些时间点差异以及核算手段的限制,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投资获利情况,诸多信息在之前就可能已经失去效用,缺乏时效性。
1.3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
通用的财务报告只能看到通过历史成本计算出来的货币数据,而不能反映更有价值的非货币信息。企业的价值包含有诸多方面,并不是简单的财务报告就能全部体现出来的,比如在企业发展中扮演重中之重的角色的人力资源,是推进企也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它却是在财务报表上看不到的。另外,诸如企业文化、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的销售网络等重要资产都无法在财务报告上显示出来。
1.4财务报告模式单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的人群结构是非常广泛的,从投资者和债权人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乃至企业职工等。但现行的财务报告多是采用标准的统一模式,即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和情况说明,不能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差异性要求,诸如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预测性信息等。
2财务报告思路的改进
如何划分财务报告信息以及增强报告的时效性已经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对于现行财务报告的弊端,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改进:
2.1改进报告的内容
为了使财务报告能更加直接和具体地揭示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经营成果,应建立以经济事项为对象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分类别的事项信息,让使用者依据自己的差异性需求进行取舍和整合。另外,对信息类别的划定,即可以根据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类别划分确定,也可以通过依据决策者的类别和决策类型来确定,总之是要灵活地将企业的相关原始信息的整合和分析工作转移给信息使用者,更好的为决策者和投资者的工作提供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参考依据。
2.2改进表达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诸如声音格式、文本格式以及影像格式在互联网上信息,具体来说,声音格式是通过企业管理层的演讲和财务历史的介绍来信息的一种形式,而文本格式则是通过在企业网页上设置下拉式菜单,囊括财务报告的各个章节。这些新兴的财务报告表达方式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也为报告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大的便利。
2.3改进编制技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关于分部门的风险与机会等重要信息往往会被笼统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掩盖住,而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利用XBRL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编制技术,提供更详细的财务信息。XBRL能自动汇总综合不同分部、不同信息系统的财务信息,方便报告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分解某个分部的明细信息,而且XBRL即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也可以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信息剖析能力的提高。
3新型财务报告模式的探索
在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报告要想突破传统并有所创新,且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企业价值,就需要构建新型的财务报告模式:
3.1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模式是从财务报告表达方式和编制方法上来理解的,目的是突破传统、解决财务报告的供需矛盾。这种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表达方式上多采用一些上文所提到的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方便使用者能更直观地接受和理解报告信息。另外,差别报告模式还可以通过软件对各种经济事项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多、快、好、省”的满足报告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3.2分层报告模式
分层报告模式是将财务报告的信息区分为相关性信息和可靠性信息分层报告。相关性信息多指对企业发展有用但不能进行计量和确认的信息,如企业风险价值、人力资本价值等;可靠性信息则是可以用绝对数量货币额来表达的,且以历史成本计量的确定性信息。构建这种分层报告模式,应将人力资源和企业市场资本化价值纳入到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并建立相关的财务预测体系、规范财务预测行为,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信息。
3.3实时报告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应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报告的编制中,实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也可以在核算流程中运用相关先进软件快速的完成编制,实时地将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披露于网上。这种模式改进了现行财务报告缺乏实效性的弊端,缩短财务报告的时间,使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提高财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决策作用,实现现代企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柳. 探讨财务报告的若干改进[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5) .
[2]何帆. 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及模式浅探[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应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 况和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是外界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变动以及财务业绩等信息的主要渠道。现行的财务报告在对预测性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充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要求,影响了企业效益水平的提高。新型的、能弥补现行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成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当务之急。
1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端
1.1缺乏对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的披露
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经营情况的总结,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滞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能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关于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性信息。另外,由于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过于重视利润数据的通用财务报告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以致削弱了用户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节约资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1.2提供信息缺乏时效性
企业的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按年度、半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时限进行编制,但财务报告的编制有着诸多时间点的规定,如资产负债表日、完成财务报告编制日、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日、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日以及实际对外公布日等,这些时间点差异以及核算手段的限制,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投资获利情况,诸多信息在之前就可能已经失去效用,缺乏时效性。
1.3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
通用的财务报告只能看到通过历史成本计算出来的货币数据,而不能反映更有价值的非货币信息。企业的价值包含有诸多方面,并不是简单的财务报告就能全部体现出来的,比如在企业发展中扮演重中之重的角色的人力资源,是推进企也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它却是在财务报表上看不到的。另外,诸如企业文化、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的销售网络等重要资产都无法在财务报告上显示出来。
1.4财务报告模式单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的人群结构是非常广泛的,从投资者和债权人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乃至企业职工等。但现行的财务报告多是采用标准的统一模式,即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和情况说明,不能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差异性要求,诸如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预测性信息等。
2财务报告思路的改进
如何划分财务报告信息以及增强报告的时效性已经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对于现行财务报告的弊端,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改进:
2.1改进报告的内容
为了使财务报告能更加直接和具体地揭示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经营成果,应建立以经济事项为对象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分类别的事项信息,让使用者依据自己的差异性需求进行取舍和整合。另外,对信息类别的划定,即可以根据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类别划分确定,也可以通过依据决策者的类别和决策类型来确定,总之是要灵活地将企业的相关原始信息的整合和分析工作转移给信息使用者,更好的为决策者和投资者的工作提供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参考依据。
2.2改进表达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诸如声音格式、文本格式以及影像格式在互联网上信息,具体来说,声音格式是通过企业管理层的演讲和财务历史的介绍来信息的一种形式,而文本格式则是通过在企业网页上设置下拉式菜单,囊括财务报告的各个章节。这些新兴的财务报告表达方式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也为报告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大的便利。
2.3改进编制技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关于分部门的风险与机会等重要信息往往会被笼统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掩盖住,而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利用XBRL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编制技术,提供更详细的财务信息。XBRL能自动汇总综合不同分部、不同信息系统的财务信息,方便报告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分解某个分部的明细信息,而且XBRL即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也可以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信息剖析能力的提高。
3新型财务报告模式的探索
在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报告要想突破传统并有所创新,且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企业价值,就需要构建新型的财务报告模式:
3.1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模式是从财务报告表达方式和编制方法上来理解的,目的是突破传统、解决财务报告的供需矛盾。这种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表达方式上多采用一些上文所提到的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方便使用者能更直观地接受和理解报告信息。另外,差别报告模式还可以通过软件对各种经济事项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多、快、好、省”的满足报告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3.2分层报告模式
分层报告模式是将财务报告的信息区分为相关性信息和可靠性信息分层报告。相关性信息多指对企业发展有用但不能进行计量和确认的信息,如企业风险价值、人力资本价值等;可靠性信息则是可以用绝对数量货币额来表达的,且以历史成本计量的确定性信息。构建这种分层报告模式,应将人力资源和企业市场资本化价值纳入到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并建立相关的财务预测体系、规范财务预测行为,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信息。
3.3实时报告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应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报告的编制中,实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也可以在核算流程中运用相关先进软件快速的完成编制,实时地将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披露于网上。这种模式改进了现行财务报告缺乏实效性的弊端,缩短财务报告的时间,使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提高财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决策作用,实现现代企业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享”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最普遍的共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享”等等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钢铁企业在萧条的市场环境下也无法避免的要借助互联网谋求生机,再也无法保持唯我独尊的高傲,必须弯下腰身向马云学习,这势必要引起思想上的革新,文化上的共鸣,制度上的保障才能确保企业不被时代的列车所遗忘。制度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是一种调整和规范的规则体系,是浓缩的、固化了的社会关系。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以满足一定的社会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产生的。制度的功能很多,本文所关注的制度的功能主要是文化的传递功能。
社会文化主要依靠一定的社会制度来进行传递。社会制度一方面把人类过去创造的文化保存下来,不断传承,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用新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例如,社会化的过程就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把社会文化传递给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使每个成员都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员。同时社会化的过程也使每个人通过社会制度感知并接受社会文化,使社会文化得以继承。社会文化就是在这种传递—固化—传递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发展和交流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台湾的文化影响。虽然日本对台湾结束了长达50年形式上的殖民统治,但是日本对台湾的文化影响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台湾的年轻人,虽然说着中国话、写着中国字,但是他们的衣、食、住、行、乐无不充斥着日本文化的影子,甚至连东京的一条狗不幸掉到下水井里都能引起台湾舆论的一丝波澜。都说文化殖民是不见血的侵略,那么众多的亲日台湾人就是最好的证明。文化的作用可见一斑。那么以盈利为目的的集合文化——企业文化又如何呢?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色的集体意识、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现代社会人们不仅仅是关注产品的质量,而是越来越关注产品的一些附加价值,即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银行除了普通的存、取、汇款等大众业务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储户,从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上大下工夫,最明显的是非国有的商业银行,例如,浦发银行,除去各银行金融产品的利息差异,很多人去那里办业务只是为了舒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在同等条件下,企业的软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世界范围内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丰田的企业文化了。所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中国的企业所重视。然而,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而不探讨这个企业制度建设的话,那么,企业文化也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
因为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企业所明确倡导的、基于也常高于企业经营规则之上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规范,它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定义“规范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和职业道德”不谋而合。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有人把企业的规章制度称为企业的制度文化。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制度是制度,文化是文化。两者处于割裂的状态,企业的管理者好像也不认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永远是宣传的口号伟大而时髦,在天上飘,而员工的行为在地上爬,显然一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状态,没有规范、没有制约。可见,没有制度来做保障,企业文化只是一个时髦的文本,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可并加以遵守和执行,很快就会消亡于无形。
人们在认识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时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的。把文化“装进”制度里面,势必会加速这种认识的过程,同时能够及时纠正员工的思想行为偏差,明确的告诉员工哪些行为是企业反对的、需要遏制的,哪些是企业倡导的,需要发扬的,将这些清晰而深入的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业务之中。久而久之,员工养成了按制度办事,使企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成为自觉,那么此时,企业的文化便真正的落了地,也便成为了“事实上”的一流文化了。如果企业能够实现制度化运作,那么企业的员工就会对其基本的、正确的、有意义的思想和行为接纳和理解。因此,一个企业有了制度化的持久性后,可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企业员工来说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而这正是企业文化所需要做的事情了。在这个创新无时无刻都在爆发的年代,伴随着企业的思想革命、管理革命,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企业文化的重塑或整合就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加以引导和实施,那么具有刚性特点的制度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所以作为柔性的文化和刚性的制度对企业的管理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柔性的文化需要刚性的制度加以规范和固化,而刚性的制度则需要柔性的文化加以“人性化”,两者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必须让企业的制度和企业的文化相契合,才能使企业从思想到行为彻底转变,才能突破瓶颈在e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在现代企业中,实行的是投资与经营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所谓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则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一种规章机制,可以确保企业的经营效率,并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所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想要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制约,就需要充分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实行问题。一方面,机制的实行可以使企业资产安全得到保证。具体来讲,就是机制的实行可以对企业内部人员的行为进行牵制,继而使企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得到规范的处理。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进行财务物资采购、计量和验收的有效监管,继而防止财务物资遭到损坏、盗用和贪污。而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好经营成本的控制,并避免人员出现舞弊、违规等行为,继而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内部控制机制的实行可以使企业绩效考核更加明确,继而使整个单位、部门的团队力量得到凝聚。具体来讲,就是建立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业绩考核指标,继而使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更好的结合起来。而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内部矛盾也将有效减少,继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得到保证。此外,内部控制机制的实行还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继而为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因为,内控机制的制定可以使会计人员在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下完成财务信息的填写,继而使企业的各类资产信息和会计报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根据这些财务信息,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继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
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实行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利的控制环境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实行需要有良好的控制环境。但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很多企业缺乏有利的内部控制环境,继而影响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效果。一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树立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只是将管理的重心放在提高企业短期经营利润上。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很多企业采用的仍是政企合一的组织机构模式,继而导致了企业内部存在过多的管理层。同时,企业内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不能得到合理的协调,继而导致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不畅。再者,一些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内部不仅没有形成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人事政策。而在这种情况下,内控机制缺乏有效的执行力,也难以对职工的行为形成约束。此外,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难以将内控管理全面落实。
2.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就目前来看,国内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继而使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实行遇到了困难。一方面,目前国内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普遍较低,并且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不会主动参与管理,并且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继而难以发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不佳,继而制约了企业的内控机制的建设。
3.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足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需要进行企业经济监督的再监督,以便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但就目前来看,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足,继而不利于内部控制机制的实行。一方面,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组建受到了行政干预,所以审计人员往往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继而使其工作范围和威信受到了影响。此外,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过于注重内部管理,却忽视了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与企业的生产与发展的没有直接的联系,继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1.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为了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首先需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得到改善。一方面,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宣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政策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完成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并为各级领导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和人员,以便发挥专业管理作用。同时,需要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以便增强企业的团体凝聚力。再者,需要使职工参与到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并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为职工提供参与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途径。同时,企业需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便激发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此外,需要使企业的经营者向着职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以便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为了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更好的实行,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政府要号召各高校加强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以便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会计人才。同时,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行为规范,以便使会计人员的行为受到职业道德的约束。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会计工作的风险,企业需要在提高会计人员薪酬待遇的同时,将会计人员的奖金与工作质量挂钩。而一旦发现有会计人员违规作业,则需要加大经济处罚。此外,企业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职业协会,以便使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保证。再者,企业要为会计人员提供培训体系技能知识的机会,以便使其职业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继而更好的完成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
3.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从根本上来讲,企业想要较好的实行内部控制机制,就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一方面,企业需要抛弃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组建方式,并按照发展需要完成内部审计机构的组建。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便对经营者形成制约。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则不能由经理人组成,并且还要得到统一的培训,以便使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得到提高。同时,还要赋予内部审计向董事会提交报告的权力。再者,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以法律服务为宗旨,并发挥其熟悉财务管理和财经法规的优势,以便发挥内部审计放错防弊的作用,继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此外,企业需要认清内部审计的地位,以便使内部审计人员以企业利益为重,继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学界存在不少不同的观点。比如:舒尔茨认为,制度是有关社会行为、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的一种行为规则。笔者认为,对于普通企业来说,面对企业管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调整政策。
企业制度变革主要源自与制度的不均衡。在现实社会中,制度的非均衡普遍存在,当社会中出现的新制度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所付出成本时,人们就有意愿推动制度变革,就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那样。当然,这种企业制度变革的动力并非单单来自于外部压力,很多时候企业内部经营矛盾的聚集也会带来制度性创新。
三、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制度创新的因素分析
1.经营管理者认识不到位
很多适合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因为其固有思想不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改变企业制度,必然会束缚企业的制度创新和发展。还有一部分企业误把企业经营的电子手段或电子环境作为电子商务的中心去运作,不能准确地把握目标消费群体的整体消费特点,不能真正发展电子商务。
2.企业自身的软硬条件不足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要想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拥有适合其发展的软硬条件,软件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制度等软性因素,硬件则是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团队素质等因素。
现阶段大部分国内企业还没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方式没有向符合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发展。企业在信息化水平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企业虽然积极融入了电子商务的环境,但其自身的制度创新却出现乏力。
3.宏观发展环境和运营安全环境不佳
社会的宏观环境与企业的现实发展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对企业的制度性创新产生重大影响。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网络安全问题的愈演愈烈,信用问题是困扰用户参与电子商务的最大问题。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缺乏安全有效的网上支付手段和信用体系,信用危机也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4.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乏力
部分企业在企业产权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上缺乏及时调整和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不能及时适应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导致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乏力。同时,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形式的因循守旧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制度创新对策建议
1.创新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最主要的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加强交流。与已经取得成功制度创新经验的电商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对方的有益经验;(2)引进人才。企业要积极引进有创新思维且颇具能力的人才资源;(3)注重培训。在培训中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远见。
2.加强企业内部软硬件建设
首先,投入资金,购买硬件设施,建立公司数据分析团队。其次,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分享和反馈机制。同时,还要听取基层员工的建议,为数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最后,加强宣传,推动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
3.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构建公平安全的电商发展环境
政府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构建公平安全电商发展环境的主体,有关构建公平安全的电商发展环境,政府的第一要务是推动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不仅如此政府可以构建一批网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推出税收优惠政策,为当地企业进行一些更专业化的辅导,如电子商务培训等。
4.强化企业内部制度创新
企业内部审计,指的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及各种运营项目的评价、审查、监督,从而确定企业运营项目的效益性与合法性、企业财务资料的正确性与真实性、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内部审查也是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部门在进行企业的内部审计时,由于一些无法确定的因素或是不恰当的意见,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使审计主体遭受被审企业责任人的指控或是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以下本文就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阐述,由此论述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性。
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较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理念、价格上的比拼,同时也是人才间的竞争。企业审计人员,其专业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劣。然而,部分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理论水平较低、业务技能较弱,往往是由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改签而来,审计部门缺少专职人员;一些审计人员,无法快速掌握现代技术措施,没有将电算化应用于审计工作中。此外,难免有个别的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利用其职能、权利而获取非法利益,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与效果。
(二)企业的内部审计体制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部分的企业并未完善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制,同时也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企业在进行一项经营活动时,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未能预先制定计划方案;而事中采用的审计程序存在缺陷;事后缺少审计复核与审计底稿。此外,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审计调查,由此无法有效识别重点审计对象,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关键审计事项的遗漏。在审计底稿的过程中,一般只对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事项进行记录,倘若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缺乏经验,从而可能将其判断为正确事项而不列入审计底稿。现代企业所采用的审计体制,一般难以针对内部审计工作展开外部调查。
因此,对于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一些违规事项,往往难以取证、确认。
(三)内部审计对象越发复杂: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明显提高,而现代企业的运营项目越发复杂化、多样化。由此,传统的财务会计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会计核算业务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日渐提升。由于现代企业运营项目种类的丰富、数量的增加,从而造成企业内部各有关部门会计信息资料的增加,其中难免掺杂一些虚假、错误、残缺的会计资料,其将导致审计失察的几率升高。此外,企业内部审计还是一个分析投资方案的过程,研究其可行性;审计部门不仅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评价企业的管理效果、运作效率等,而随着审计难度的加大,审计人员往往难以明确审计结论。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约束力: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单位充分享有运营、生产的自主经营权,其是依法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独立发展、盈利与亏损自行承担的商品经营、生产组织。
企业若要实现自我经营,需加强企业自身的约束力、完善相关约束机制。企业内部审计,其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还能有效的监督这些部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从而避免了企业资产流失、财务核算失真、责任人违法乱纪、内部管理失控等问题的发生。
(二)内部审计是企业发展需要: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市场经济下,审计环境越发复杂,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若要从中求得生存、发展,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对市场走势进行实时的研究、分析,在充分了解、掌握市场需求后,及时、准确、积极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为此,企业可以经济效益为调整核心,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等。因此,由于各个部门经济责任内容的增多,现代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降低项目成本。
(三)企业控制、管理难度的加大: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任何经济活动,均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为根据,规范其经济行为。然而,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其规模日渐壮大、经营范围不断扩展,而一些企业还设立了众多分支机构、经营地点越发分散,由此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难度与跨度,为保证监督、执法的有效性,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至关紧要。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无法保证其经济活动能够获取利益,一切经营项目均带有一定的风险。现代企业必须顺应市场要求、适应审计环境,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充分了解、掌握市场走势,最大限度规避经营风险,由此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将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