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9: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在试卷讲评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做法:从头到尾逐题讲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简单地报答案或抄答案,缺少分析。可以看出,忽略学生的参与,没有关注学情、考情,这种讲评课是僵化的、低效的。笔者在高三讲评课教学中,尝试变革,争取多一些实效。现以市201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讲评为例,谈一谈笔者的粗浅做法和想法。

一、做好统计分析,了解考情

语文试卷批改后没有立即发给学生,而是作部分或全体学生的得分统计工作。这样能够较全面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弄清楚哪些题学生失分严重,思考错误症结,讲评时方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做重点剖析。市二模结束成绩揭晓,笔者作了数据统计(呈现部分)如下:

这样,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三个选择题共9分,三小道翻译题共10分)、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及作文上的得分情况一目了然,个人与班级集体的答题正确率可轻易地弄清楚。由图表的数据可知,多位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上没有得分,古诗词鉴赏试题得分也偏低,而名句名篇填空题普遍较好。

明确了学生得分失分的基本情况,笔者在讲评前仔细阅读学生试卷上的错误答案,查找试卷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解决,个别问题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数据统计的目的在于对得分率低的试题认真查找失分原因,发现个人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由此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耗时多而效率低。

二、讲评中抓大放小,关注学情

高三二模试卷接近高考试卷难度,试卷的讲评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完成。笔者就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题目上用时较少,因为学生答题情况普遍良好,反映了学生在识记、理解能力方面有一定基础。教师没必要多讲。而文言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题占据一节课,因为试题本身属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又较薄弱,老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方面又比较欠缺,无疑文言诗文成了学生考试中的“拦路虎”,纷纷在此受阻。笔者在此必然要花费较多气力。

市二模中的文言文《王公神道碑铭》,作者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笔者讲评中先对题型分布作了说明,强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方面的能力要求。让学生讲考试中的解题步骤,针对不当之处及时指出并给出建议。多数学生快速浏览文言文材料后还是一头雾水,怎么办?在试题第7题中四个选项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干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笔者告诉学生不正确的选项中通常只是有某一处细节有误,因此完全可以把四个选项里的内容作为文言文考试文本的梗概,大致文意弄清,带着问题看第二遍时如同阳光拨开了迷雾,把文言素材看得真真切切。在文言语句翻译上,笔者指导学生圈出关键字词,回归原文看上下文语境。破解难词,考虑特殊句式,注意语句的顺畅,那么翻译得分就不是难事了。

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辛弃疾的词作《玉楼春》,在必修教材里学生们学习了他的豪放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入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则是婉约含蓄风格的词作,而《玉楼春》明显是婉约作品。因此简要回顾是帮助学生不要忽略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婉约词通常抒发离愁别恨、感伤时光易逝和人生悲苦。通过“水”、“花”、“絮”等意象感知伤春意境,对词作中词人表达的情感就有较快较好地把握。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效果,学生要充分调动一轮复习系统梳理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以及二轮复习强化训练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到具体文本的审美鉴赏中。另外试题讲评注重拓展延伸,把试题进行变化,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如试题中的第一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换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而第三问“请简析下阕后两句的妙处”也可换成“下阕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何效果”。换一个问法可以检验学生对题干表述的正确把握程度,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揭示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以及强调规范答题等,都是教师讲评中应尽的责任。

三、梳理得失,总结反思

篇(2)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1承蒙学校领导的信任,今年初次担任语文备课组长,没有工作经验,本着学习的态度来开展今年的备课组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年高二语文组备课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和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全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水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总之,要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潜能,提高素质。

二、工作目标:

1、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2、认真搞好教学研究,争取在研究性学习、职高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进展,形成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继续强化协作互助精神,创建团结、和谐,充满创新与活力的优秀备课组,出色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三、工作内容与措施

语文备课组的主要工作配合教导处、教研处等处室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检查。

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精心制定教学计划,提倡共同备课。做好每月的备课、作业批改、辅导等的检查。

2.教研常规。

认真做好听课、说课、评课常规,并准备上好一堂公开课。 引导教师积极创造机会走出去、引进来,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课题研究。

发动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要求各位教师深入实践,调查研究, 作为我们今后教学教研的依据。

4、组织学生参加征文评选、诗歌朗诵及三笔字竞赛活动,力争多出精品。

四.本学期教学内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及选修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中要重在阅读技巧的指导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

五.教学基本原则

1.整合教材,大胆取舍

教材的处理必须合理,这样才会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时间有限,课时紧张,以及因连堂进行作文训练而用去的课节,真正用于处理教材的时间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不允许也不必要按部就班地处理教材。

总之,我们可以将单元内部的各篇文章联系起来,进行关联性阅读、比较性阅读,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单元要点的把握。

2.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高考的辉煌成绩,不允许我们丝毫懈怠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立足于教材,服务于高考。教学中既要突出文体的特点,讲清课文内容要点,又要结合考点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前瞻性教学。

3.探究创新,推进课改

今年是课改第六年,我们要在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主钻研课文,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结论,而不要搞大一统,一言堂;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特点,拓展课堂内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不要浅尝辄止,小富即安;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切磋,问难质疑,共同提高,而不要死气沉沉,机械呆板。

六.具体措施

1.落实集体备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必将成为一中的优良传统。

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同心协力,面对新教材、新内容,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资料资源共享,按照学校要求,每次备课都要有中心发言人,详细解说本单元甚至于某一课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要提出教材处理意见。备课组在听取这些意见后细致讨论,达成共识。

2.发挥教师作用

为彰显每位教师的亮点,备课组邀请语文教研几位老教师各上一节示范课,可上常规教学课,可上作文教学课,备课组全体老师从头听到尾,从如何切入教材,如何把握重点难点,如何处理配套习题等各个环节去学习。

3.相互观摩学习

本学期备课组要多听课,在老教师上示范课的同时,备课组内部教师之间还要经常性听课,多借鉴吸收,多取长补短。

4.强化课堂常规

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堂课的明确的教学目的;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暨第一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的教学目标继续定位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累整合、(二)感受鉴赏、(三)思考领悟、(四)应用拓展、(五)发现创新,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使用教材: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必修4两本书的内容。

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口语交际专题为议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字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红楼梦》和《高老头》。

必修4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

“表达交际”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口语交际专题为辩论。

“树立探究”设计的专题为: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朱光潜的《谈美》。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拟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后完成必修4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1——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

教学中要求做到:

1、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力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认真钻研、领会新教材和新大纲,提高课堂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

3、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两部书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

4、本学期在写作上,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先了解议论文文本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议论说理的兴趣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学情分析,认识了解并熟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讲究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

4、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解疑答难,加强辅导,补学补差。

5、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中,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在作文备课和训练中做到系列性、科学性、实效性。

六、教科研设想: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群体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语文组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积极学习并大力提倡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提高课堂实效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理论,力求做到转变教学观念,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提高高二语文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

1、采用组内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理论,把新课程的要求转化为各课的指导思想。

2、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具体做到:

加大集备力度,优化教学内容。

集备时间:每周四3、4节

集备地点:年段办公室或语文教研组活动室(另行通知)

集备形式:一人主备,单元主讲

集备内容:备重难点、疑点,备教学法;交流教学亮点,反思教学缺欠。

3、积极推进相互听课和评课,加强讨论交流,提高质量,取长补短,学以致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4、精心准备月考、半期考等测验,重视学生的效果,加强师生交流。

5、做好导优辅差工作,重视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辅导:

对学困生,我们要树立信心,勇于面对。集备组成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给予鼓励和辅导,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每次的些许进步中也能体会到努力的喜悦。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营造一种爱学,想学,会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能从学习中真正受益。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4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语文

2)教材使用情况:学考复习用书、《论语》选读

3)本学期周课时:5节

二、常规工作:

1、教学计划及目标确定:

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指导意见》,密切关注省课程调整内容,并研究相应的对策,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教学思想,用新观念新思路处理教材。按时制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计划。要求内容全面,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提高质量措施,教学进度表。要求组员认真学习并了解对单元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在教学之中。

2、集体备课及教案:

备课组以“教学进度表”为依据,加强集体备课,要求按照学校要求,定期召开备课组研究会议,全员参加研讨。确立中心发言人,研究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研究教学方法,设计好配套的单元训练,控制好教学进度。要求:

A、提前备课,按要求撰写教案,不得搬照抄教案,不以课件代替教案,不以试卷代替教案。

B、新课教学目标符合《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考、高考复习课目标符合学考、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并切合学生实际,表述准确、具体、恰当,体现三维目标;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

C、教案数足(一学期不少于60个),分课时备课,环节齐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D、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环节安排科学合理,不仅有教师活动,还要有学生活动,主问题设计恰当、有效,板书设计精炼、合理、美观。

E、课型多样,除新课外,还要有复习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试卷讲评课教案,并做到环节齐全。

F、课后有教学反思,并有针对性,不少于课时数的五分之一。

3、课堂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层次清晰,知识传授合理,能力培养恰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准确评估课堂教学效果,控制好课堂教学过程,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愉快生动,能力提升明显。

4、作业设计及批改:

A、本学期各班大作文不少于8篇。批改要求:大作文略改5篇以上,精批2篇以上。小作文8篇(包括随笔、读书笔记、日记、片段练习)以上,略改一半。

B、有针对性地布置配合课文的作业,有检查,有错题记录。

C、单元练习或月考4次以上,有批改,有错题记录。

D、大作文和单元考试、月考中典型性、普遍性问题有记录和分析,有订正和讲评。

E、能根据要求一学期命制1份试卷,有细目表,难度恰当,知识点分布合理,原创题和改编题占一半左右,无明显差错。注重过程评价,每次测试有分数记录。测评后及时对学生的测评情况进行统计,撰写质量分析报告,并讲评。

5、课外阅读:教师订出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中心,转化教学理念,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堂为学堂,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权,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尽量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

备课组内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做到学和复习进度、案、统一课件、统一练习等。重视第二次备课,因材施教。要经常就教材、教法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中,对于每单元每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加以明确,并由专人专攻,形成切实可用的资料,

3、在备课组内加强听课评课活动。

在学校教务处和语文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好示范课、优质课、研讨课、汇报课等公开课活动,并要求组内教师积极参与评课活动,做到“课课有收获”,以实现自己的教学更大的提高,保证备课组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取长补短。

4、开展“师徒结队活动”,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

在每次听评课与研讨活动中,做到“师有所教,徒有所长”,加强师徒联系,督促徒弟教师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份作业。使其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教学理念,成套的教学思路,成型的教学风格。并督促其在此基础上,借助对先进的理论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思考、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

4、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利用好早读课、课间和夜自修时间,加强学生自查、自我管理。

作业精选精批,及时校对讲解,表扬优秀,鼓励后进。

5、把握好教材的深度与难度,注重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尽量利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能力迁移。

同时扎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立足高考,打好基础。

6、加强对高考信息的研究。

认真研究了新课改高考试题,制定了有效的措施,确保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注入高考的知识。

7、强化教学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积极撰写各级各类论文。

8、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9、认真组织好单元考、模块考试、期末考试的复习工作,力保在每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0、加强与外界交流,及时了解教学、考试的最新信息。

建好中国教育服务网vcu教育博客,充分利用好“福建高中新课程网”,及时了解我省各兄弟学校的选修课开设情况,加强与兄弟学校老师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语文》必修五和选修课的学习,教学时要以新课标为准绳,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

2.在高一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为高三年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3.根据高中语文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4.在第八周前完成必修五的教学任务,在十九周前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进度(教学进度表见后面的附录部分)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校实际情况安排:高二语文每周4节(必修),全学期总时数84节。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语文》必修五和选修课:授课60课时,期中复习8课时,期中考试3课时,期终复习10课时,期终考试3课时。

本学期教学进度非常紧张,几乎没有练习、复习时间。但是仍然要计划有条不紊,进度安排有序。

五、教材处理

1、精讲实练,努力创设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2篇“讲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2、取舍有度,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

本学期教学任务重,有些课文根本来不及上,因而要有取舍。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文言文教学上。主要以积累文言知识为主,进而增强学生文化功底。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抓好诵读和默写指导,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阅读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摘抄或点评或讲座或串讲,因“班”施教,因“人”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

篇(3)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诣、王一凡、王洁成、王通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最好的学生,如郭奕江、申梦雪的、董阳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篇(4)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高二语文课的教学设计片段,其授课内容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教师在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读课文、详解词类活用情况之后,提出以下问题,并视之为教学重难点,着重分析、讲解:1、梅的病态是什么?象征了什么?(曲、欹、疏,对人才的扭曲、摧残 )2、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这又象征了什么?(斫直、删密、锄正,对人才的扼杀)3、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①先有行动:购梅、辟馆;②具体办法: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③态度愿望: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坚决)4、作者如何借梅喻政?(梅:人才;病梅:畸形人才;文人画士:清朝统治者)5、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如此,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就这样被教师肢解了!首先,教师给学生太多的“中心思想”、“政治寓意”的暗示,无形中削弱了文本的文学性,剥夺了学生体悟文化经典、感受文章美的机会。其次,教师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既定知识,学语文就像走预定的程序,好似唯有教条式的死知识才是语文的要义。

语文课程不是知识的堆砌体,因为它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课程不是肚囊空空的贫者,因为它饱具性与人文性。为了生存的教育强调和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或可以说工具价值;而为了文化的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或内在价值。不同于尼采所秉持的二元论观点,当前语文教育界所达成的共识是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完善的语文教育既是为了学生的生存也是为了学生完美人性与文化修养的教育。那么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就不应仅仅是单纯的听说读写训练或应试的工具,而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更多的隐性影响,譬如人文情怀,譬如气质修养。只考虑和关心学生现在的成绩或知识水平是目光短浅和无视学生的表现。一个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师能帮助学生从经典中、从文化的积淀中感悟语文的乐趣,体悟经典和文化的魅力。一个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的教师,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依然外溢着独特的文化修养和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

这种目标的达成,首先要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能用鲜活的语言表达出语文的美妙。语文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的课程,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死抓硬背,那就是“反语文”。试想,一个言语生硬、肚囊空空的语文教师怎能调动学生胃口?又怎能给学生春风化雨的润泽呢?其次,今天的教师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今日的教师要善于科研,要一以贯之地进行儿童研究,一以贯之地进行教学研究,这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学成为一种研究,使研究成为一种生活,也是时代对于今日语文教师的要求。再次,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有更多别具匠心的教学机智。如果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就很难在课堂上绘出精彩。教学机智,只钟情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那些底蕴深厚的教师。很难想象,一个孤陋寡闻、不会表达的人会产生什么教学机智。

当代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所著《人论》中指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人创造文化的力量。[2]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作用无疑也在于此――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人创造文化的力量。

篇(5)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根本谈不上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一、复习旷日持久,基础浮浅薄弱

高中三年,用于理性地归纳整理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时间,即总复习时间竟然达到将近一年半。请问学生有多少时间进行阅读写作的实践和积累?又积累了多少语言材料和情感知觉可作为知识技能归纳整理的基础?高考复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能是方法规律的空虚堆积,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于是乎,责怪学生愚笨者有之,埋怨学生基础薄弱者有之。 其实,高三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三复习对日常读写训练时间的剥夺。之所以能轻易的剥夺,又在于高一、高二语文教学目标的迷失。有限的几篇课文和几次指定作文太容易上完了!以平均每篇课文和每次作文都花3节课计算,一期至少要多出近二分之一的课时!多的时间怎么办?无非是语文知识归纳整理和反复的考试、讲评,再有就是提前上下期的新课。所以,二年二期刚开学不久,高一高二全部新课就上完了可以说是不足为奇了。这样,是为高三总复习“争取了时间”吗?诚然如此。但是,且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应该是以课文为教学本体,还是以大纲规定的高一高二阶段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教学本体?(从这个角度看,高一高二的课没有那么容易教完。)第二,规定高三阶段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训练是可以“跳级”,而直接进入高中语文总复习的吗?如此一来,学生高一高二狼吞虎咽(且不论吞下的是不是有营养的东西)、消化不良,高三还跳过一级,他们拿什么来复习?答曰——资料。大量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专题的归纳整理资料。密密麻麻的语文事实性知识集中呈现出学生,而对鲜活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生命感悟、自主积累的过程被无情地,后果只有一个:反胃,吃不下。即使咬紧牙关吃下去,也会消化不良——不能运用。 愚以为,读得多,想得多,自然“能读”;写得多,背得多,自然“会写”。只有“跳出高考迎高考”,忘记高考,全身心投入到朗读、摘抄、做札记、写文、写作文等语文活动中反复训练,来彰显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才能使高三的复习能高屋建瓴的对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掌握,而不至成为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而要做到远一点,充足的时间是必要的保证。所以,要调整高三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最多三个月就够了。高三的全部课文都要上,规定训练的一个也不能跳过,富余的时间要分散到高一高二的日常教学中去。

二、方法规律过剩,有效指导匮乏

篇(6)

课后市专家对她这节堂课进行诊断,并予以深刻剖析,给她提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不应花去那么多时间,全篇的内核,解题的关键,应该是本文的主旨。所以要在把握结构的基础上点明主旨,同时一定要分析标题,尤其本文的正副标题有什么价值?还有就是本堂课学生交流得不够充分,学生质疑的环节很少。赵静老师认真聆听专家的点拨指津,把专家的意见建议认真记录在案,同时不时和专家进行交流,以便下次授课中扬长避短。听完专家的引领点拨,教诲指津,赵静老师豁然了,同时她又细心倾听了我组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和组里的前辈王老师、陈老师认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入地斟酌反思,最终让新的导学案定稿。经过深入的二次备课,她把学习目标定位为理思路把握主旨;掌握方法,规范答题。同时她又重新审视课件,以期做得更好。在课上,赵静老师游刃有余,从结构入手,把握文章主旨,并在把握主旨这一环节进行交流研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出问题来。教师适时点拨,引到题目来,最终明确主旨。同时让同学上黑板写试题答案,暴露缺点不足,以便师生解疑。她在课堂上大胆增设质疑答疑环节,让课堂真正成为解惑的地方。一堂课上得有生气,有活力,内容拓宽了,主题突出了。课后专家们的评价是课堂发生了质的飞跃。赵静老师经过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合作探究,自己的不懈努力,让二次备课后的课堂趋于完善,臻于完美。

在集体备课会议上,我们组也对赵静老师课前后质的变化进行了深刻反思,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及我校的高二年级赵主任的点拨。行家里手的专家引领指津解决了困惑疑难,使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促使我们不要坐井观天,一定要多学习,学习专家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其次,我们更明白的是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课后要学会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因为教学设计是一个静态的预设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前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是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策略的科学之道。通过二次备课,经过深刻反思,让我们知道一节好课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众人的智慧凝聚而成;是教师学生交流合作、互动质疑的成果;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多获;是大容量,高密度的有生机活力的自主高效的大课堂。

篇(7)

高考结束,回顾三年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课题研究之后再来回顾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感慨良多。

回顾必修1-5的教学活动,似乎就是在忙不迭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度过的,翻开写得密密麻麻的教科书和教案,虽记录着勤谨,但也标注着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稚嫩。再把目光聚焦到古诗词教学,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辛勤的高一高二语文教师是如何完成教学的?一读,二释疑,三分析思想情感诗歌主旨,四要求背诵默写。依照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就已经算是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高考后的成绩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在高考后反思,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达到《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并完成题目求?

首先,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在建构古诗词鉴赏知识结构的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梳理已知的古诗词鉴赏技巧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知识框架,继而在学习新的古诗词过程中不断丰富这个框架内容,如此,学生形成的对诗词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诗词情境时,能够灵活地从那个已经建构的鉴赏知识体系中提取相应的技巧方法与词汇。

第二,知人论世,熟悉背景。古诗词鉴赏也需要抓基础,需要介绍诗人和诗歌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歌,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实际情况作一个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对社会的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及其创作意图。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并且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把握会更为准确,为诗歌意义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讲苏轼的作品时,首先要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环境中的苏轼。这样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从而对古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减少理解的难度,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又如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洒脱”,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

第三,强调学生诗词学习的积累整合。首先是积累,包括方法技巧的积累,意象感知的积累,诗词风格的积累,诗词大家生平背景的积累等等。积累是古诗词学习的基础。早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对积累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论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在积累的基础上,学生才有了成为“巧妇”基础;继而通过整合,把自己积累起来的古诗词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中,拓展阅读面,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增强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并在语文实践中了解到更多的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感悟先贤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逐渐形成了使其枝繁叶茂的方法。

第四,比较赏析,对比教学。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诗与诗、诗与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阅读,从而了解诗人的不同风格与复杂心态。两首诗词都是写月寄情,但情感又有区别:苏轼的词显豁达,其中隐约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李白的诗看上去自得其乐,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无限的孤独与凄凉。把杜甫的《登高》与唐代六首“登高”诗进行比较,对《登高》作较为立体的解读,把握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初步理解杜甫“诗圣”的内涵。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运用比较赏析的方式,能让在学生在品味、体验、比较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享受到了古诗词的各种美。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教学方向,还要突出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重要地位。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

篇(8)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我国中小学语文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改热潮。但是,纵观大多数的教改实验,多是侧重于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当然,针对过去僵硬的教学方式,这些改革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应该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然而,仅仅对一个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应该变革语文教改的指导思想:即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教育与教学,原本就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在一般意义上,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教学,是指为达到教育目的,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见教育统帅着教学,教学体现着教育;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很显然,任何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学习是没有的,因而任何教学都有教育性。况且,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然而,现实中的语文教育大多只能实现“教书”的目的而没能很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比如,我们有许多教学技能很高的“教书匠”,却没有多少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历程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优秀教师。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只能停留在语文教学的水平,而没能达到语文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这实在是让人为之感到惋惜。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并不矛盾,强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正是为了通过“语文教学”这个重要途径,来实现新课程改革所确立的“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重现了教育培养人的目标。

二、正确认识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的具体角色

实施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高中语文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那么,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依据所教的具体课文的类型、任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就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同了。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最终实现语文教学育人的目标。

比如讲授课――应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讲授课主要是指针对那些需要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依据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此课文有一定的困难,即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因而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采取支架式教学。对于讲授课来说,应当非常强调支架式学习的第一个阶段的活动,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因而在此时的课堂上就要求教师多讲授一些。这种讲授课不仅对教师的学科知识要求较高,还需要教师掌握一些特定的教学方法来创建活跃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讲解来吸引学生,此时就需更多地强调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如阅读课――应坚持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顾问。阅读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已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设计的,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淀高中语文素养,提升感悟深度和广度的重要课型。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时主要应强调支架式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即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并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从而实现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由此观之,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逐渐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储备知识,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提高自我的目的。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存在着这种情况,即虽然学生很努力,可仍会有一些疑难问题让他们感到费解和困惑。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且适当的指导。所谓“及时”是指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过早干预,而应留一定的时间允许学生去自我探索或合作学习,锻炼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有在经历自我探索或合作学习后仍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疑问时,教师才可以给予指导;同时我们应明确,此时的指导应该适度,不能越俎代庖。唯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真正自主地学习,再配以教师及时和恰到好处的指导方能有效地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坚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科独立性

高中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全面培养学生“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高中语文课程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坚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科独立性。所谓坚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科独立性,通俗地说就是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像是一堂语文而非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即其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有关高中语文方面的知识(如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写作手法技巧的掌握,懂得有关词句的运用及赏析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而不应在一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述一些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特别相关甚至是无关的历史、政治、地理等内容。虽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对一些背景知识做一些必要的陈述,但如果对其背景做过度延伸,使学习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可谓本末倒置!如《告别权力的瞬间》(上教版高二语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总统任期满后,坦然告别总统职位的伟大瞬间。参照新课程标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与感受华盛顿伟大的人格魅力及动人的光辉形象,学习华盛顿淡泊权力的高尚品格和勇于放弃的人生智慧。而其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瞬间的含义。若要实现此教学目标,就必须对一些关键词语做些分析与品味,这些都是语文课的特性、独立性的体现。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对华盛顿个人情况及当时美国的社会状况等背景可以做些必要的介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在此花费过多的时间,则俨然像是在进行历史教学。如果这样做,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愿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能很好的完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坚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感、现代感、时代感

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陶冶健康,培养求真、创造、扬善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素养,教师还应具有“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的思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基于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超出课文本身的知识内容对当今社会状况做些思考,体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感、时代感与现代感。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达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热情。学生在高中阶段正处在埃里克森所划分的“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这时学生的认知经常出现冲突,需要教师积极地加以引导。因而,有必要将这些远离学生经验范围的学习内容及其寓意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才能很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告别权力的瞬间》一文中,教师在结合美国当时历史背景来谈华盛顿的伟大时,还应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进一步阐述本文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性。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发自内心地认同、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并将其自觉内化为自我的行动。若能如此,则可以使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刻体悟到现实社会的生活感、现代感、时代感。这样,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才能深入落实,真正得到实现而并非只是停留在认知水平上。

五、坚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篇(9)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条件。当时人们经受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知识分子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作家们颠覆以往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不再主张生活写实和常规叙事,而是提倡从人的主观感受出发,用意识流、超现实、荒诞性、象征性、非理性的写作手法来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因此,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N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扭曲和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1],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则是表现为偏重自我,偏重形式与表现。因此,无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体现了其自身特点的反传统性与复杂性,而这些对于中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理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典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它叙述了一个旅行推销员格力高尔在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这个变故对他本人和家庭都造成很大的影响,最终他在遭到家庭和社会无情的抛弃后悲惨地死去的故事。不难发现,《变形记》这部作品并没有像传统文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线索、鲜明的人物个性形象、具体的时间地点限制等,而是通过一些比较繁杂琐碎的生活细节来表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被笼罩在一片充满私欲、丑恶、冷漠的混沌之中,甚至可以说《变形记》“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2]。所以,这是西方文学传统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它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独有的特点。

二.当前中学语文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的现状

外国文学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上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而当前的语文教育依然是本土文学教育为主,外国文学在教材中涵盖面是相对比较局限的,对外国文学各个时期种类介绍也是不全面,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认识了解程度很浅,因此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就更是难以理解。学生对于作品意识形态内涵的评判,很多时候在对作品背景不熟悉、作品主题理解模糊的状态下,都会倾向于选择直接与资本主义的罪恶相挂钩,而不是深层次挖掘其中的价值取向及探究其原因。此外,教师由于对外国文学的地位不够重视,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多以“满堂灌”的讲授为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外国文学当成本土文学课来上,忽略了外国文学本身的特性,使得作品的独有魅力也未能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例如在学习《变形记》一课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的第11课节选了原作品开头格力高尔变成甲虫后醒来的片段,倘若学生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就很可能把《变形记》读成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或者“人变虫”的想象型小说,并不能深刻领悟作品主旨,这样便失去学习该篇课文的真正意义。

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教学的有效举措

在姚利民博士的《有效教学涵义初探》中提到,“有效教学即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3],所以结合有效教学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理解为:教师通过外国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在此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西方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实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篇的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的成功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教学举措。

1.背景深化法

背景深化法,主要指师生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感知、理解、深化对课文背景的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工作的准备对学生更快更易接受新课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学习,与以往的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相比,学生对西方现代派作家出现的背景、作品特色、艺术手段等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在相对比较局限的时间和学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学生要顺利完成作品学习的难度是较大的。这时候,教师适当组织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做好课文背景深化疏通工作,将为后面教学工作的开展降低难度。

以《变形记》一课为例,《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主义文学中的表现主义流派的作品,在学习新课前,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表现主义的资料进行学习,比如了解表现主义的由来、艺术特征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表现主义文学作品。其次,学生在进行背景预习工作过程中,要深化对作者弗朗茨・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思想的认识,这将有利于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精神。再则,由于在教材中课文多是节选段落,学生不能通过节选段落了解到整个故事梗概,这将会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人物形象理解,所以在课文背景学习部分,应该对整部文学作品有个完整的了解,深化对背景的认识,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迁移比较法

比较迁移教学法,即是“以比较文学理论为指导,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挖掘各个作品之间的相似点,以其中一个相似点为切入点生发、扩展、比较、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4]。在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比较迁移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新学的课文与已学的课文或了解的文章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比较教学,加强文学作品间的联系,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完整性、深刻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变形记》必修课文的教学时,对于“人异化为虫”的主题,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取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中的《促织》来进行两者比较教学。

首先,教师可从这两篇课文都存在“异化”的情节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探究这两部不同国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运用变形、荒诞等艺术手法反映人异化的相似性,比如悲剧的根源,格力高尔和《促织》中成名的儿子都是被黑暗的社会环境所迫害,在金钱和强权主宰的社会中,人异化成虫子,人权丧失,人性的尊严遭受践踏。学生只有弄明白其中异化的根源,才能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发掘两篇课文的差异性,提示学生从情节上、主旨上、细节手法上、结局处理上等方面进行比较。比如,在情节处理上,《促织》是中国的传统小说,格外注重情节结构,重视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有清晰的故事发展线索;而《变形记》则是用西方表现主义手法,重视人物内心感受体验的描写,以此来表现人的生存困境。在细节表现手法上,《促织》主要是以对比、烘托的手法为主,通过成名的悲与喜的对比、成名先穷后富的对比、成名儿子异化而成的虫与普通的促织的对比等等,来表现“人不如虫”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而《变形记》则注重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现格力高尔异化成甲虫前后生活的变化以及人物悲观虚无的思想。在主旨上,《促织》主要是控诉封建社会中统治者贪图享乐,对百姓苛政残害;而《变形记》则讽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靠金钱利益维持的人际关系以及表达了对小人物在异化关系下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故事结局处理上,《促织》结局是以成名之子幻化成促织哄得皇帝的欢心给家族带来富贵喜剧结尾,满足了中国戏剧喜好“大团圆”收场的文化心理;然《变形记》主人凄凉死去的悲剧的结局则更符合西方文化的艺术审美特点。这些比较,不但有利于学生读出“虫形”背后的人心与人性,而且可以更深层次地学习中西文学在艺术表达上各自的特色。

3.对话式教学法

对话式教学法,即建立在一定的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法。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者都直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构成对话式教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师生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接触得较少的一个领域,所以与该领域文学作品对话的经验并不多,然教师不能呆板地依靠教参上比较局限的理解进行授课,而应备课时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记下对文本的理解和疑惑,这样才容易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想法碰撞出火花;其次,学生在上课前也应充分地阅读文本,做好预习,再则,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的合理设置,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与感受,促进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例如在《变形记》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问题,如“‘变形’具体指什么”、“格力高尔为什么会变形”、“假如我是格力高尔,我会……”等,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和发挥创新思维,表达其对于生存困境的见解。

四.教学反思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可以针对所教课文的特点选择一种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可同时将两种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翻译文学,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距离感和阅读障碍,所以教师可在导读部分对学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发挥相关举措的有效性,不要受到应试思维的阻碍,要帮助学生扩大了解西方文化的版图,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实现所选课文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可嘉.外国现代作品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

[2]郗晓波.陌生的卡夫卡――《变形记》的解读及教学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40-41

篇(10)

如果用于议论文的教学,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显然不具备典型性――标题不规范,叙述偏详尽,观点太枝蔓。虽然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阐明盛衰由人,但在结尾处既谈到了得与失的问题,又谈到了成与败的问题;既谈到了自满与谦逊的后果,又谈到了忧劳与逸豫的后果;既谈到了祸患积于忽微,又谈到了智勇困于所溺,同时还隐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规律。这种观点展现的纷乱感、多层次感,也就自然违背了我们平时写作议论文时所强调的观点要集中这一要求。我们要做的,是将其内容和形式(标题和结构)进行一些删改、调整,使之成为更加规范且易于学生掌握的议论文格式,以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

原文(略)

第一种删改法――删掉叙事部分和最后一段(并删除文章开头的“呜呼”)

谈得失之理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这种删改,标题突出了主旨,开头删除“呜呼”强化了议论文体,中间删除叙事部分突出了议论,全文既有正反对比,又有首尾呼应(第一段谈到了得与失,第二段也谈到了得与失,第三段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总结得失之理),因此观点集中,对比鲜明,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第二种删改法――删除叙事部分和第三段末尾(并删除文章开头的“呜呼”)

论盛衰由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故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和第一种删改的作用一样,这种删改同样是标题突出了主旨,开头删除“呜呼”强化了议论文体,中间删除叙事部分突出了议论,全文既有正反对比,又有首尾呼应(第一段谈到了盛衰由人,第二段谈到了成败由人,第三段分析到盛时如何,衰时如何),因此观点集中,对比鲜明,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只是改法不同,主旨自然也就不同。

我认为,如果单从引导学生学写典范的议论文这个角度来说,上述两种删改法显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删改大家经典,无意于修正经典。大家依然是大家,经典依然是经典。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除了思想上受到启迪,知识上有所积累,还能在方法上有所增多,思维上有所锻炼,能力上有所提高。倘能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是高效的。

二、训练多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式

我们知道,人会有惰性,对事物的认识难免存在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固然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绝不会解决我们遇到和没有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事实是有些学生既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不会思考的原因其实是不懂得多向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多向思维”也叫多路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的闭塞、单一和枯竭。

(一)从反思项羽之死看多向思维(名家诗文举隅)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句话说得好: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而对于项羽,即使盖棺也难以定论。因为他的生死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训,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该文段侧重于批评项羽有勇无谋,不知反省。

2.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诗侧重于劝诫项羽不要灰心丧气,当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宣扬的是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

3.胡曾《乌江》:

争地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诗侧重于赞扬项羽知耻近乎勇的精神。

4.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诗侧重于批评项羽不能团结部下,因而失去人心,已成为孤家寡人,无人跟随。

5.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诗侧重于褒扬项羽宁可战死也不苟且的英雄行为,以借古讽今。

6.《人民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侧重于批评项羽的沽名钓誉,优柔寡断,以致失去良机,造成千古遗恨。

上述古今人物论项羽之说之所以各不相同,一是因为这些大家有独特的思维,有独到的见解,二是因为项羽此人的故事本身含有众多因素可供挖掘,项羽也在无意中为后人的多向思维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后人也因此在他身上吸取了更多的经验教训。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通过这些材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我相信,积累多了,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二)解析《庖丁解牛》,训练多向思维

原文(略)

通过仔细分析,我认为本材料的多维角度有:

1.通过庖丁解牛不砍不割且动作熟练、优美说明:①做事不可偏执;②熟能生巧;③要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2.通过解牛时从空隙处下刀以保护刀刃说明:①做人做事要寻找空隙、留有余地;②就平地坐,向宽处行,以保护自身。

3.通过遇到难解之处怵然为戒说明:①遇事要审慎、专注;②不急躁,不冒进。

4.通过解牛后善刀而藏之说明:做人要善于藏敛、藏锋,要内敛、低调。

5.通过解牛十九年而得“道”说明:①实践出真知。②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养护生命。

6.通过庖丁因解牛而闻名说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7.以庖丁通过解牛为文惠君论道说明:小事情可以悟出大道理。

8.通过庖丁解牛一事可以悟出学问之道说明:学无止境。

9.通过庖丁解牛的胸有成竹说明:做事时自信不可缺少。当然,自信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切不可盲目自信。

上一篇: 党务工作思路 下一篇: 财政副局长述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