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5: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然而,高职校园文化到底应该如何定位,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却是一个研究较少、令人困惑而又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所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对于大多是刚刚由中职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来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也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二是盲目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高校大学文化的“克隆”或“微缩”。三是认为大学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是本科高校甚至重点院校才需考虑的事,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硬件建设、招生就业这些“雪中送炭”的事,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慢慢来”。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出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问题。五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工处和团委,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定位在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上
高职院校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姓“高”——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二是姓“职”——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一味“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更不能只是中职学校的涂脂抹粉或改头换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因此,我们理解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作为普通高校编制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在实践中形成了有一定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它毕竟还只是停留在中专校园文化的层次上。随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客体的变化、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要求提高及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职业性特点日益彰显,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涵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学院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样,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校徽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力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口号的响亮、目标的远大和语言的华丽。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二是职业性——立足现实,着眼特色;三是开拓性——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四是质朴性——朴实无华,朗朗上口。
2.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更为必要。
转贴于 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问题,笔者以为应重点强化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对高职学生必须进行严格管理。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更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既讲以人为本,又讲情法并重。 (2)加强高职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3)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的教学,让同学们做课堂的主人,讲座教师做启发、引导的辅导员。同时,学院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 (技能)节、读书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4)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高职学院首先要积极宣传学校各项突出成就,特别要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首先,要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对外树立统一的学校整体形象;各部门、各单位要参照学院对外介绍材料,结合各自特点和工作需要,编印相关材料,并形成体系。其次,学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与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单位的密切联系和协作关系;积极组织策划对外宣传课题,不断增加发稿数量,提高发稿媒体的档次,努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次,要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吸引省内外大学文化社团进入校园;组团赴省内外参观、交流和学习,借助省内外的信息网络和宣传渠道,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5)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不同的院系文化集成促进了学院的文化建设,构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各院系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院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各自的院系文化,并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各院系要突出自己的形象文化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学校形象设计统一要求建立院系形象展示橱窗,制作本院系介绍材料。要重点支持和建设在校内外具有知名度和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力争办出院系文化精品,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
3.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大到一楼、一室、一路、一坪、雕塑、广场等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小到每一棵大树都应标出树名、特性和树龄,一草一木的养护水平都要高,还有校徽、校标、校服、学报、画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即使是学院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赏心悦目的作用。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
此外,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同时,高职学院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及办公自动化、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步伐,并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为推行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慨,李长真.试论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 2003—-02-26.
一、英语制度文化建设
尽管大多数高校都没能从制度上硬性规定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约定俗成的分工合作已蔚然成风。为了确保英语校园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各个高校院系领导都参与活动策划的审批、修正,并作为嘉宾出席活动现场指导点评。学校内部各教学教辅单位积极配合英语校园文化建设,选拔、推荐优秀活动,从资金道具等各方面支持活动的开展。辅导员老师在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层层选拔,亲临活动彩排现场指导。英语协会在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起着组织协调,动员宣传的作用。
二、主体文化建设
(一)英语教师主体文化建设
被调研的全部高校都有英语外教参与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的活动,大多数高校每年都外派一定数额的教师到海外说英语的国家学习研修,以便回来更好地服务中国的英语教学。各个高校每年都组织教师技能比赛,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轮流坐镇英语角,参与指导学生的口语交流。有些高校还利用网络进行师师交流,师生交流,及时从同行或学生那里获得有效的教学或活动反馈,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主体英语文化建设
作为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对其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能够寻找兴趣点,踊跃参与各项活动,有些学生甚至活动之余写出心得体会,为以后更好地参与或各项活动以后的改进提出建设性建议。
但是,所调研高校的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学生主体文化发展不高、教师主体文化引导不力以及环境客体文化保障不够等问题与困难。因此,除了在课堂上要尽量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外,还应想方设法以别的方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英语文化环境,把校园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来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因此,结合所有调研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决策与建议。
三、决策与建议
(一)从制度方面构建校园英语文化环境
1、形成学校领导全面规划监控、教师全盘跟踪指导、辅导员班主任检查督导,学生干部分工负责,全体学生自觉参与的制度体系。
2、建立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建立有效的“网络自主学习”的管理制度。
3、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丰富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图书内容。
4、布置双语化校园,打造英语视听空间。具体措施如下:
(1)听力方面:午餐、晚餐期间,在餐厅里播放CCTV9的英语节目;开辟一、两个专用教室,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收听、收看各种媒体播放的英语节目;继续利用校园音频广播台,播放令不同层次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节目,满足各自的需要;定期播放英语原版电影。
(2)口语方面:学校分别将图书馆、餐厅、宿舍等场所设置为CHINESE DAY和ENGLISH DAY届时大家在这些区域里只用规定的语言进行交流,还可将菜谱等用中英文同时标注,方便大家使用英语;进一步开发“英语角”功能,开设自由“英语演讲角”。还可设置“英语讨论区”,每周规定一个主题,也可结合定期播放的原版电影,开展专题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录音的语言实验室,要求每位学生定时去录一定时间的英语朗读,教师可以抽查学生的录音情况,并作为评定学生学期成绩的指标之一。在测试反拨效应的作用下,这会驱使学生平时加强自己的朗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3)阅读方面:以班为单位,订阅《中国日报》、《二十一世纪》、《英语世界》、《英语学习》等报刊杂志;安排专门的教师,每天从外国网站上挑选下载一定数量、难度水平适中的当日时事新闻,投放到校园局域网或者学生可以方便阅读的其它地方,免费向学生开放,供他们课外作为兴趣阅读材料。这些英语都是现在最流行的英语表达方式原汁原味读得越多越有好处。
(4)写作方面:利用校园局域网的布告牌系统,列出热门话题、贴出精彩画片,鼓励学生用英语参加笔谈,目的旨在提高英语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在该讨论区发表意见,教师不参与评判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结合听说训练中的“英语演讲角”活动,将学生的演讲稿在校园内编辑出版,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利用同学过生日的机会,每个同学给过生日的同学写一段祝福的话,既能增加同学间的友谊,又能锻炼英语写作能力。
(5)翻译方面:指定教师定期从《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或新华网上选择内容一致的英语、中文文章,放到校园局域网的翻译栏目里,供学生自己练习,自行修改;结合英语口语环境建设,由学生轮流负责按时将餐厅、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使用的文字翻译成英语,标示出来,供大家使用;可以在“英语角”活动中,每周安排一次翻译活动。最好是有留学生或外教参加,让学生亲自当一下口译人员。
(二)从主体方面构建校园英语文化环境
一、基本情况
各单位领导工作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按照督导评估四类21点分工责任到人,加强了力量。材料扎实,数字逻辑关系严密,文字、数据、图片各种材料具备,能按照教育局的封面和装订要求对封面进行了更换,新增了10、11月各项资料,重新进行了装订。 材料整理更加精细。干中、镇中、江中、树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投入大,全部换新。学校核查表、学校达标情况表、问题清单交表及时,数据准确、数据逻辑关系吻合、问题整改到位。
二、教育均衡发展资料扎实,装订美观
1、各校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科学的分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四项21点逐项落实好。迎检材料规范齐全,各校都在第一次督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理顺。开学后教育局举办的和参加上级各种培训证书复印件、学校的各种活动资料都能装进了材料。资料、佐证材料、图片齐全、数据逻辑关系严密、装订顺序与县指标顺序一致。其中镇中、江潭完小资料最为突出。
2、各校资料员加强了训练,能对各项数据熟记于心,检查时对答如流。镇中尹华恩、江小卿萍最好。
三、功能室及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室建设
各单位都能按照“一表清”的要求,完成了功能室布置,标牌、功能室资料(器材登记表、使用安排表、使用记录、报损记录等)、制度、职责上墙、器材摆放整齐,柜卡、物卡准确,拿取器材快速准确,学生实验报告摆放有序、消防设施齐备等。大塘完小图书和仪器重新进行了整理。
1、场地设施规范:镇中、大塘完小、树林中学、昆仑完小、江潭完小。
2、资料齐全。室牌,各项计划、总结,使用记录,实物台账等上墙、归档。其中镇中最到位。
3、各室使用率高。如镇中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经常使用,有特色。
4、各单位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心强,迎检时,每个功能室都有具体管理人员及时到位。
5、大塘完小有专门的美术室,使用经常(痕迹明显),资料整理好,布置美观,管理员迎检素质高,学生作品栏张贴美观、档次高。
6、树林中学、江潭中学劳技室有制作工具。
三、校园文化建设
各校都认真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秉着“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让每一幅图画都能会意”的环境育人理念,先后投入资金,美化了校园环境。室内外的墙上挂上新的了校训、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名人名言等。通过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培养了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学生养成教育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一次检查后,干木中学、镇中、树中又投入资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镇中学本期还制作了2处校园文化墙和19个宣传窗,整个校园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不仅优化了校园环境,还增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准备时间长,花费精力大,但个别学校还存在许多软肋:
1、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交流比没达到省级要求10%的标准,个别学校交流比为零,缺教师交流花名册。5%培训经费,佐证材料不够。
2、个别学校在中心校第一次督查后,没有行动,这次检查时,材料仍只做到九月份。
3、个别学校经费花的少,材料做得太简单,图片和佐证材料不够。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原来的老样子,有两所小学材料封面不符要求。
4、个别学校的课表与部颁标准有差距。
5、个别学校领导、资料员对学校资料与数据不认真去记,这次迎检时不能一口清。
6、学生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7、个别学校伙食费公示,与实际有差距,留样柜为单锁或没锁, 依然有部分菜堆放在地上。食堂卫生不够。
8、部分学校功能室资料不完整、混装,缺计划、总结,活动记录停留在9月中旬。室内卫生没扫,室外卫生有蜘蛛网没打扫。危险化学药品未上锁,仪器柜缺柜卡,实验室未通水等。室内设施简陋,体育室器材少,科技室无工具,无学生作品,实验报告不够或没整理装订。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已坏,无法使用,美术室洞膏模型上满是灰尘,模型残缺破败。功能室与教师宿舍有冲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52-02
当前,高考录取率持续攀升,学龄人口却逐渐减少,生源进入持续减少状态,一些高校开始面临生存危机。对此,本文提出以特色校园文化带动学校发展的观点,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新举措。
一、挑战当前,特色校园文化作用凸显
新晋高职高专以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生力量,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从中专升为大专后连续8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8%,在地区高校中遥遥领先。和许多高职高专一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新校区建设,为更大规模的扩招和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升级做准备。一方面,从全国范围内生源减少的原因来看,除适龄人口下降这个主要因素外,高中毕业生的选择性增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人转变观念,开始青睐那些就业针对性更强的职业教育院校,选择重读再考的人数也逐年减少――这是有利于高职高专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扩大招生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生源之夺在各大高校间愈演愈烈,综合性本科院校尤其是有名的高校凭借其雄厚的办学基础、优惠的招生政策和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大抢优秀生源。而新晋高职高专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中或者转型后的发展起步阶段,受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基础等软硬件的制约,对生源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新晋高职高专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制敌”的长处在于特色办学,而大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首先应该是文化特色,它是一所大学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的特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是大学特色办学的内在要求,是新晋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志,是创建办学特色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应用性和地域性
新晋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抄袭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进程与历史和特定地域文化背景相关联,再融入职业教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其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应用性和地域性上下工夫,在对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建设中,融入更多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使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建立起优秀的社会形象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建筑类高职院校,按照学院规划,“十二五”期间学院中心工作是完成新校区建设和实现专升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该目标,其中的关键就是建设具有明显应用性和地域性的应用型校园文化。
(一)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大力倡导鲁班精神,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鲁班一直被尊奉为我国土木工匠的“祖师”,注重细节、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学习、立足实践、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人们对鲁班精神的概括。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建筑类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涉及土木工程、规划、园林、城市交通、房地产等,要求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高雅尚美的艺术情趣、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对鲁班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优秀特质。鲁班精神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的底蕴和文脉。
(二)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新校区环境的建筑特色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职业教育为特色,从新校区规划、建筑设计开始就应考虑对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的有效应用,在理性的建筑形式中融入现代和传统建筑文脉的意味,以体现建筑院校的特点,整个新校区规划和设计要出精品,力求在某项技术工艺、某幢建筑或某项园林工程上做出区内的代表性作品,体现建筑类院校的专业水准;与此同时,加强校园人文景点建设,烘托浓厚人文环境。突出学院“当代鲁班摇篮,建筑英才基地”的形象定位,景点建设以鲁班广场为核心,以标志塔为亮点,注重对旧校区的文化传承,一些优秀文化小品和植物可以直接从旧校区移来,满足学院师生的“寻根”情感,对新校区尽快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在行为文化建设中整合提升行业特色和地域特征,“以专显校,以地兴校”
1.大力推进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一是创建品牌专业。面向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行业以及相关岗位群,按照“专业结构集群化、资源配置集成化、专业拓展集约化”思路,将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建设成为广西应用型高校示范专业,加大力度扩充国家级和区级精品课程数量。二是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合、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的双赢,包括通过经营型合作构建实力雄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科研型合作提升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通过培养型合作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档次。三是加大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学校专业优势扩大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成效。除协助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开展“五大员”关键岗位和特殊工作的培训考核、农民工的学习活动外,大力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受其委托开展相关专业员工培训。同时,在高等成人学历教育工作方面寻求突破,提升函授学习质量的同时,以推广远程教育为抓手扩大在优质特色专业领域中与更多知名学府的合作。
2.以项目为载体,提高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项目研究为载体服务社会是应用型高校为地方服务的又一种重要方式,包括与其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如结合专业特长参与地区规划编制、区域经济发展项目招商、少数民族地区民居研究、东盟经济区合作研究、地区中小城镇建设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等,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3.打造行业特色文化活动精品。发掘建筑院校特点,结合学生专业、就业和综合素质培训,打好校园活动文化牌,重点在于提高品牌意识,整合校内文化活动,打造建筑应用型学院三大文化品牌――校园十大歌手大赛、鲁班建筑文化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重点以专业竞技和职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一是开展专业竞技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打造专业品牌活动鲁班建筑文化节,通过赛、展、会、演四合一,邀请教育厅、住建厅、合作企业、媒体参与,推进专业技术与校园文化更上新台阶。重点推出《鲁班讲坛》栏目,邀请业界权威点评社会热点,邀请专家学者介绍行业资讯,邀请优秀校友自述成才故事。二是开展各类职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优势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锻炼并充实自我。结合农村考察、社区帮困、挂职锻炼等活动项目,广泛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使之成为学院学生服务社会的传统品牌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活动,安排学生参加各类职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利用区位优势,挖掘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一是中心城市的优势。广西大部分知名的建筑设计企业、施工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都以南宁为发展基地或总部,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设立此地。绿城南宁,就是一张名片,从政府支持程度、办学政策、办学基础、生源条件、就业形势、科研水平、合作交流等各方面来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都具备了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塑造首府建筑名校的形象,扩大外省招生范围。二是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领域,可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同类院校的交往,采取合作办学、参观互访、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互派教师工作、学生实习等方式,吸取先进的办学经验,拓宽办学思路和途径;在行业领域,通过与东南亚国家政府、企业的交流,掌握东盟市场的需求,分析和制定人才培养方向,优化学科建设,为国内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的项目量身培养人才,为东南亚国家的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扩大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在社会服务方面,可更多地协助广西区政府及企业在中国―东盟经济区中参与各类高端经济交流活动,如参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或者组织志愿者服务展会等。
现代高校的管理,是制度化科学管理,制度文化建设是根本保障。没有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对于特色校园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只是纸上谈兵,因此,高校应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新审视现有的制度是否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发展的要求相吻合,从管理、激励、保障、学习、投入、考核等方面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满足学校特色办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军,方振聪.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导论,2005(5)
[2]吴丹.浅议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园,2010(9)
[3]王守义,杜喜荣,彭喜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4]甘晖等.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的定位及其分层次管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5]王育.要注重营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校园文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5)
[6]赵骏.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J].职业时空,2008(8)
[7]聂彩林等.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7月12日-8月20日,课题组以网络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别在新建本科院校B学院、H学院、M学院开展本次调查。调查对象为这三所高校不同的院(系)、年级的在校师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50份。其中,B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多人,向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向大四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共1050份;H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000多人,向每个年级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共1000份;M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000多人,向每个年级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共1000份。有效问卷2786份,无效问卷2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1.34%。为深入了解各学院的校园文化,课题组还到各学院实地考查,体验不同学院的校园文化,并访谈教师90名,其中,B学院教师50名;H学院教师20名;M学院教师20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这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对搜集到的大量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并运用自身已有的条件与这三所院校的同学、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搜集相关文献,掌握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相关重要信息,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二、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促进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实际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163人选择了“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1945人选择了“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搭建了新的平台”,1902人选择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2131人选择了“实现学生实践就业能力发展和服务社会相促进”,仅有677人选择了“其他”。数据显示,学生不但能通过校园文化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能够通过校园文化使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您的影响意义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455人选择了“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有利于自己的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有2242人选择了“拓宽交际圈”,有2053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有2056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对人生目标有更深的认识”。数据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对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实在的影响意义。校园文化既体现着学校办学理念与效果,也体现着校园精神和教育品味;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对于“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450人选择了“充实大学生活”,有2160人选择了提高自身能力,但是对于“获得更多与指导老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培养特长”分别有1344人和1436人,还有829人选择了“增加学分”、714人选择了“获得奖励”,有665人选择了“从众、不清楚,以及其他的情况”。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充实大学生活”,看似希望充实大学生活,其实目的是不明确的,且带有一种极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当学生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了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和就业能力,以及懂得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学会与人相处、和谐与合作等,这样明确而清晰的目的会让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长得更快,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如果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充实大学生活,而没有意识到通过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没有通过校园文化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素质以及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等,没有注重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一旦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很可能成为当今社会优胜劣汰的牺牲品。(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在问题“如果您认为您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有特色,那体现在哪些地方?”时,有1417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建筑风格、布局等校园环境特别”这一选项;有1282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一些制度和别的学校不一样”这一选项;还有1048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校园活动比较特别”选项;1335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和别的学校不一样”选项;另外有1721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了红色经典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从这一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的选项普遍比较均匀且各选项之间相差不大,而且选择的人数也并不多。实际上,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将特色校园文化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也没有意识到特色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多,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尚不明显,学校难以通过利用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出特殊优势、特殊才能的学生。[1](P68)(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够重视在回答问题“据您的观察与了解,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后,哪方面的进步最显著?”时,有1952位学生选择了“个人认知的提升”;有1996位学生选择了“集体意识的增强”;1389位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的提高”;2276位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208位学生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1934位学生选择了“实践能力的提高”;960位学生选择了“就业能力的提高”;仅有936位学生选择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272位学生选择了“其他”这一选项。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后,在个人认知、集体意识、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与组织协调,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取得的进步更为明显。这对于应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积极投入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选择“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人数是比较少的,分别只有961人和934人。综上可认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未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也没有加强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
三、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在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层面的塑造作用和育人功能,更加没有意识到特色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特色校园文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了解和重视更是少之又少,学校也没有充分地将校园文化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中来。在这个充满各种物欲诱惑的高速发展的多元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容易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传统政绩观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过分追求就业率,一味地提高专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重,甚至成为营利行业机构牟利的附庸,像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商业赞助,致使校园文化活动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偏离了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这不仅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当然也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变得更为艰难。[2](P90)(二)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通过传导、内化、外化和反馈这些方面实现,有目标导向、塑造人格、凝聚人心、启迪智慧等功能。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以及校园文化对他们的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部分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更有学生甚至不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而是囿于宿舍看小说、玩电脑游戏等。他们不懂得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参加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也不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去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能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增强自信和满足兴趣,这不但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也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三)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既是受校园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当前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学校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主动将校园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合,也没有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更加不足,致使校园环境建设薄弱,学习气氛不浓,社团文化活动也过于娱乐性,文化目的不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也过于简单等等。同时,学生也往往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并未意识到校园文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自己在以后社会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更加没有主动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没有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来,这些都是不利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没有相应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也没有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学校各部门之间也没有相应职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很难正常运转。[3](P115)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校园文化带来的氛围,也没享受到校园文化存在的优势。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缺少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只停留在形式主义的框架内,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而已。由于转型时间相对比较短,学校的制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校园制度文化宣传不够,所贯彻的理念还未全面到位,在执行力度上也不够果断和强硬,有些可行有效的办学措施,因为缺乏执行力度的持久性,而使之前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此外,学生对学校的现行管理制度了解不多,对校园制度文化是否有特色也不曾关心,这些都难以让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领导层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观念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办学观念,规范管理校园文化,要更加重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投入,争取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因此,学校应提高认识,充分挖掘并利用特色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引导、组织学生,让学生在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各个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身能力,拓宽交际圈,学会与人相处、协调合作,学会做事方法、组织管理方法等,掌握高效做事的技巧,掌握特殊的管理技能。通过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甚至是办学管理上体现特色,也可以通过在政策环境、制度模式、要素结构等体现特色,积极融合地方特色,努力营造浓厚的地方特色校园文化,给大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平台。加大校园物质文化投入、凝聚校园精神文化、规范校园行为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立独一无二的具有先进理念的特色本科院校,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二)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1.制度保障。制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政策,把特色校园文化相关内容纳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但要突出管理效能的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还要突出优化结构的教学制度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地方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民主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不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2.物质保障。把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并根据当年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经费投入,对于一些大型的具有良好社会效应的社团活动,给予学生社团合理的经费保障,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充足,为主要活动提供自由支配的场所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4](P50)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3.组织保障。学校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有效的组织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完善各部门相互配合、联系密切的工作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序开展。(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师生个性发展1.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特色的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文化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根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办学优势。学校应该注重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培养学生特色的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还要广泛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引进企业文化,吸纳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就业实践基地,打造新型的特色的励志班级等,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共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客观规律的原理,将创新能力物化为劳动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铺平道路,将来成为给社会带来利益的优秀应用型人才。2.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个性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融合地方特色、追求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从师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师生的内在需要和个性特点,支持、鼓励和帮助师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尊重师生的选择,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师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逐步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心灵中,积极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向正确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四)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多年来,新建本科院校深受到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色校园文化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学生也未能受到特色校园文化的熏陶。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在新建的本科院校,财力方面的需求则更为突出。然而,新建的本科院校校园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是比较匮乏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有的院校苦于资金的缺乏,还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加强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宿舍楼等方面的投资建设,因此,很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扶持。[5](P10)国家不但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新建教育经费的投入,还应该提供专项拨款,努力改进新建本科院校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部门应该出台更多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壮大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充分挖掘新建本科院校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为新建本科院校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桥梁,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作者:钟红艳 潘能玲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霞娟,王守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2010(6).
[2]胡素珍.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54-02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能起教育作用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校园内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高校管理的一事一议、一章一规之中,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作为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最能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内涵式发展就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形成有特色、有优势、有底蕴的厚实的校园文化,全面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内涵式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良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高校在内涵式发展取得成果后又能积极助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保障。高校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必然是高校内涵式建设的有力推手。
贵州理工学院是应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成立的一所理工大学,学校正紧紧围绕贵州省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的需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此,结合贵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 突出重点,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贵州理工学院在内涵式发展中,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重要性主要在于: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根
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千百年来,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播场所这一性质并未改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能?学校和文化是如此地不可分,文化的烙印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如何办学才会使学校更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和更好地履行它的职能?这样校园文化也就产生了。如今校园文化已成为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魂
校园文化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灵魂所在,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学校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人的生命,没有文化的学校就如没有灵魂的人,是徒有空壳的行尸走肉。因此,学校的发展之路既要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更要在内涵上下工夫,熔铸内涵之魂。
(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神
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W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有责任、精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旨在实现学校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凝聚内涵之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坚实的基础与提供有力的保证,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继承、发扬和创新自身特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实力所在,也是构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二、 正视缺点,查找校园文化建设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多种调研方式,发现目前贵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严密组织实施。虽然在建校之初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规定,但缺乏一个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二)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鲜明
目前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还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停留在组织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层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内容明显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意识不够,缺少在社会上影响大的品牌活动,品牌形象没有树起来。利用多媒体宣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多媒体网络教育和引导乏力,缺少自由、真实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信息收集处理、科研辅助、学习辅导等方面做得不够。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比较单一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是依托于各种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活动平台建设滞后。如:拟建的宣教中心因为场地、人员等原因尚未得到落实;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尚无实质性进展;已建成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校园人文景观单调,系统化个性化不足。
(四)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参与主体,但目前学生的参与意识普遍并不强烈。
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多为了完成任务,加上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科学规划,扎实有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实施精神培育与弘扬计划
积极组织编印供教职工学习的理论学习材料,根据形势的发展介绍最新的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和教育观念。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通过多渠道广范围地宣传学校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
(二)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计划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
(三)实施学风建设计划
建立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每学年举行一次总结表彰。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加强学生考勤纪律教育,整肃考风考纪,加强对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
(四)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
通过易班平台等积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按照“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的活动思想,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提升文明素养。组织实施体现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学术科技活动,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学术
水平。
(五)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计划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人文景点的布置与建设。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同时注重美化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开展办公楼及学生公寓环境建设活动。
(六)实施品牌形象塑造计划
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酥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助推力。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扎牢内涵之根,熔铸内涵之魂,凝聚内涵之神已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当务之急。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一定时期和环境内,其主导文化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工作,但只要学校师生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未来,同心同德,齐力奋进,定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更能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立芬.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企业导报,2015.
中图分类号:F27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03-03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断上进,还能起到启迪学生、帮助学生追寻自身价值的作用,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正确理解,还能借机保证学生可以把自身潜能和特长发挥出来,通过在学校锻炼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能力,激发自身的成功欲望。例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模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水平,了解自身欠缺的内容,努力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具备更多的社会能力,是大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当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性不高。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多开展群众性的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能展现出校园文化活动的魅力所在。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学校园中,虽然也有非常多的活动,但是参加人员比较局限,只能占到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并且,这部分还是具有特长的学生或者本身就是学生干部,在各大活动经常能看到这些人的身影。以某校的实际情况为例,在与其他学校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时候,某校就推选了小A与其他学校进行沟通,原因在于小A的学习成绩优异,并且身上还具有非常多的特长,能够更好地代表学校争得荣誉。这样的情况就表明了学校只是注重对学生本身具备的特长的进一步施展而已,没有注重对学生后天特长的养成,这样就没有办法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校园文化活动涉及面比较广,在活动设计时还需要具备亮点和特色,最好是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呈现出学校的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实现共同的提升。虽然我国的大学已经开始注重对校园文化方面的革新,不断找寻新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活动,但是,这个过程中还是能找到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时,总是参考以往的活动经验和方式,或者是在网上照搬照抄其他的活动内容,一切以完成任务为出发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就没办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化相脱离。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应该是学生时代迈向社会的最后阶段,而学校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以后在社会中的一些必要技能。但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很多是孤立的,阻碍了学生的社会化成长。首先,大学总是把学生禁锢在自己的围墙之中,强加保护,不论是学习还是活动都是在学校中进行,让学生无法感受到真实的社会形态,学生一旦走出校园,就会有特别迷茫的感觉,这是对学生成长的浪费,让其找不到正_的角色。其次,教学过于形式化,尤其是政治教育内容,照本宣科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国家政治不敏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漠不关心,缺少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对社会现象体现的比较偏激和激进,什么都会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甚至直接全盘否定,不能用理智和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再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只是被安排在某一角色上,而不能找到归属感,整个过程也是草草了事。并且,很多过程过于理想化,与学生创业中能遇到的现象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在社会上遇到什么问题,就会有强烈的落差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这也将成为学生以后创业路上的绊脚石。
3.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偏颇。首先,学生对校园活动的理解有些狭隘,把校园文化定义为除了正常文化课程以外的课外活动内容,认识比较片面。其实,校园文化是有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两方面的:隐性文化是学校具有的传统习惯以及已经延续的学风、校园风气等等,以情感的观念为主,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显性文化则是涵盖了校园的建筑风格、绿化环境、景观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能够表现出来的内容,还有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等等。其次,教师自身定位不正确。教师大多把学校看成自己工作的地方,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即可,没有置身于校园的文化建设之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都推在管理者的身上,自己只要参与就好,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不能分出来主次,每个人都需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并且,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不断与时俱进的,需要每一个成员的投入和努力。再次,学校过于重视表面功课,以功绩衡量文化建设的优劣情况,这样是过于片面的。因为,建设不能单单看重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有没有提高,活动与之前相比有没有创新等等,这才是应该被注意的,也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内容。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创业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自己创办企业自己做老板,这是一个过程,创业者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可以独树一帜有所作为,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找到机会,然后把握住每一个能够提升自己的机遇,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就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养成与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经验、技能、品德等方方面面的素质是相互关联的,这样才能把自身的优势转化成以后创业的资本,培养成终身的能力。创业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方面力量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检验个人的素质,这也是我国创业型企业有较强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只有创业型企业可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首先,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校园文化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为学生创造出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形成“文化育人”的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也是学生具备道德意识的关键所在。在大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让以后学生在创业中适应团队协作,不断与其他人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个人创业精神的巩固,不会被创业中带来的困难所吓倒,为自己的创业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还能帮助学生具备创业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特有的文化内容和物质环境以及创新的教育形式都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只有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精神更加活跃,这也是创业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实践提供平台。大学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活动的参与以及一些社会实践和就业创业课程等等的学习和参与,提高学生的思想以及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为其成长搭建平台,并且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让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养成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获得更多信息内容,是能帮助学生进行提升的,而学生在不断提升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对学校的各项事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意见,更加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例如,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科的改建、专业课程的设计以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等,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景观设计和学风建设上,让学生关注到校园的文化建设内容,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投身到校园建设中来。另外,还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一些启发,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别出心裁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这样学生的素质能力有所提升,而学校的文化也会随之变化。
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提高实践技能。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支持。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形成。学生的创业意识也是需要有被灵感激发出来的,所以,只有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创业的意识,增强自信。例如,有些学校开展了“创业意识讲座”,主要面向学生,通过创业人士的采访视频和案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浓烈的创业氛围,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从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创业的优势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遇到困难应该如何克服等等,让学生具备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看自己在创业能力上还有哪些欠缺。第二,校园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能力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例如,很多学校每年都会开设“创业培训班”,除了正常的创业能力讲解之外,还有具体的“沙盘对抗”等内容。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发生案例的实际分析,让学生亲身参与商场的演绎之中,对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模拟企业”也是通过真实的企业场景的模拟,演练出企业真实的运作流程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实战经营”就是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创业环境之中,然后进行实战培训活樱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艰辛。学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新颖别致的校园文化内容,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然后脚踏实地地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不会再迷茫下去。
四、如何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并且还需要锻炼学生达到创业需要的能力要求,达到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让学生以标准为导向积极进取,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帮助学生找到以后奋斗的方向。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的思想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做出了非常多的政策调整以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还有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前所未有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利用网络、广播等宣传手段,为学生解读国家的政策和文件,并且有专门的教师对现在的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劳动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积极解答学生产生的困惑,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投身到实践环境中锻炼自己。同时,学校还可以给学生分析一些比较典型的创业人物,营造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增强创业信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需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性,培养多方面的创业能力。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本身的教育内容相结合,以自身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观念,找到适合我国创业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制定出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互动方案,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使创业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性,并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可以专门成立活动基金,鼓励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特长和需要进行文化建设,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科技竞赛、市场调研、社会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平时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内容。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创业平台,为学生找到一些创业故事,在平台上学生可以交流创业心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当然,创业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多的内容,学校的力量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高校可以加强与其他院校之间的联系,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与社会、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创业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社会环境,更加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心的,为自己能力的开发以及创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学校还应该为学生选择良好的校企合作对象,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建设实践基地等,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开展项目调研活动,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再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创新价值观念,让学生具备文化精神和创业文化氛围,形成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确保自主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学校应该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通过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建设,培养多个领域的技能。另外,还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的开展和策划之中,这样能够与更多具有不同特征、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现在的创业形式越来越多,已经不单单只依靠寻求政府的支持和灵感获得机会,而是利用创新的手段自己建设成长型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要求创业者需要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知识以及技能。大学生作为社会新鲜血液的主要组成,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群体。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打破传统化、规模化的束缚,在创业的道路上产生更多的创新理念,才能培养创造机会;另一方面,校园的文化建设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保证思维的活跃性,有较强的接受能力,通过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的培养,加入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做到创新项目的投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走属于自己的创业道路。
最后,要整合整个社会的资源情况,努力创造“政府行为、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更好的展示机会。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应该与社会上的环境相结合,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渐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l展趋势,不能固步自封自顾自发展,这样就会对校园的创业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学校还应该多与社会上的企业家进行联系,通过各种媒体技术让成功企业家在学校的平台上为学生开设一些对创业文化建设有用的课程。因此,在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还是应该找到更多的渠道共同发展,然后整合社会资源,为校园创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我国高校应该从发达国家中获得启示,为了推进创业教育,形成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的教育联盟,让学生有更多的各种形式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在学校内部就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基地。
总之,高校应该依托整个社会、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给学生更多更加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参与到项目的实践操作之中来,锻炼自己的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流程,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创业成果。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不断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通过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还能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2015年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编号JYZW2015-11)、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生工作专项(项目编号:14Shxz201501))
参考文献:
[1] 马章良.美国、日本、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2] 王观龙.创业人才与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3] 陈章波.构建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
[4] 谢志远.侨务资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10(02):74-78.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26―01
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办学水平,而且对师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硬件建设达到一定标准后,如何提升办学品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则成为了学校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为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和教师除了要加强外部自然环境建设外,还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应使校园处处散发出文化的醇香,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及时更新校园宣传橱窗内容,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如,可在宣传橱窗内张贴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的照片及其先进事迹的文字材料;展示学校文明创建活动的各种成果;介绍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校近期内发生的感人事迹等。及时更新校园宣传橱窗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教育学生,这样做的育人效果会更为直接、更为有效。
2.美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如,可在教学楼楼道两侧墙面上悬挂名人字画;在教室学习园地中张贴三字经、百家姓等内容;在“图书角”、“祝福角”等地方摆放“祝福”卡片。美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并使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开展多种活动,丰富文化底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一条重要途径。
1.开展 “读书月”活动,提高全体师生文化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应站在“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的高度, 可通过开展“读书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丰富学校文化底蕴。如,既可通过经典诵读、读书心得交流、“我与好书同行”等专题活动,调动师生阅读的积极性,让阅读成为师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源头活水,又可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读书笔记交流活动、手抄报竞赛、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作文大赛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2.创办诗社、文学社,为师生作品发表提供平台。校园诗社、文学社的创办,不仅可为师生文学才能的展示提供平台,而且有助于彰显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引领当地文学艺术的发展。如,我校既为师生作品在校内发表提供平台,又选择、推荐一些优秀作品在《学生天地》《中学生导报》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这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创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魅力。
3.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如,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不但举行大型师生文艺会演和书画作品展,让师生同台献艺,而且还组织校园精神文明论坛活动、辩论会、灯谜晚会等。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力地宣传了学校,向外界展示了学校的发展成就,而且为师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彰显人文关怀,促进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17-03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各种文化热在全国迅速兴起,如区域文化、茶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校园文化等等,其中校园文化更是倍受人们关注。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有关教育部门提出相关文件,要求要不断改进和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社团工作和网络建设工作,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其特殊的优势和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了独特的重要地位,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范畴的重要结构,从文化形态分析,主要包含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从广义来讲,校园文化指高校全体教师职工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教学、科研等多个领域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精神成果、物质成果的文化形态。从狭义来说,校园文化主要指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在生活、教学、科研等领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意识。简单来说,它就是围绕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课外活动,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二课堂”。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极为丰富。进行这种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进步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文化形态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精神文化方面:这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指学校的校园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如学校的科研水平、办学风格、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历史传统和师资力量等,其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非常强。如各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歌等。
2.行为文化:指的是全体教师职工和全体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教风、校风和学风。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北大学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校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校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教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
3.制度文化: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则。主要包含了高校特有的制度和共同制度,对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维护学校正常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主要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教学模式、科研模式和生活行为规范、典礼仪式等,学校内一切校园文化活动都要遵循各种制度来展开。
4.物质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主要包含学校的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学习和生活环境、文化娱乐场所、实验室、教学楼等校貌和校容。如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水木清华”、武大的“樱花”、川大的“红楼”等。这些校园内的典型性建筑和景色都是象征着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高低,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容易让人理解接受和具有代表性的层面。它们包含了学校的历史、地理、艺术、建筑、民风等,不仅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价值系统,其自身也具备了强大的无形吸引力,通过它们的濡染可以陶冶广大师生员工的情操。上述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层面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它们通过各个方面的发展长期积累了优良的传统、独特的校园风格和价值标准,是展示一所高校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和谐的适合师生发展要求的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与补充,对于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生存与竞争本领,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催化作用和渗透作用。
(一)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层次、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分支,其核心是价值取向,如师生员工对人生、真理与价值的思考,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等等;其内容和形式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所以,校园文化坚持以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导向,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目标,实现对师生心理、观念、行为的引导,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催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外在形态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内在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大学精神。优秀的大学精神有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增强主体意识和综合竞争力,有效抵制各种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使学生在获得精神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将社会对个体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于心并外施于行,使师生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影响、感染和熏陶,这是校园文化催化作用的生动体现。
(三)渗透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是主要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校园文化不仅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在它对学生个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又通过其学习和生活等日常交往活动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甚至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内化和积淀还得以传播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道德的更新和塑造。目前,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导向、催化和渗透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延伸与深化课堂教育、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
从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来看,它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而且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不仅具有科学性、多样性、丰富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时代性,能全方位地服务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优秀的经典名著、人物传纪等文献,不仅能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先进的文化知识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内涵,促进师生文化修养的提升,促使全校师生时刻保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还能支持和鼓励全体教师职工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对塑造教师形象、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园的凝聚力量,推动高校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文化的顺利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选择和管理上一定要认真、仔细,务必以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为前提,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文献资源,才能为师生提供优秀的读物,促使师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高自身涵养,培养自身创造的欲望和活力。
(二)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优良的学习环境,对于师生思想、感情的形成,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很多大学图书馆都建在大学校园的中心,建筑宏大,典雅气派,通常是大学校园的建筑标志。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周边幽静的自然环境,为全体师生营造了一种安静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师生来读书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内,可以使得师生得到心灵的净化,让他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师生通过借阅书籍材料,可以帮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摄取知识,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和锻炼自身独特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
良好的秩序,不仅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公共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效果。图书馆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组织和维护好图书馆的良好秩序和和谐环境,可以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公共道德。
(四)完善有效的服务制度
在新时期下,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不再是过去主要用来收集保存文献,而是积极体现和落实“以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认真完成传播知识的重要任务,实现传递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知识的伟大力量和人类的文化精神。而且,高校服务制度是否完善对图书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广度和深度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比如服务理念和整体价值观念的完善。可以说,有怎样的服务制度就有怎样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不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有效发展的重要场所,还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通过规范和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制度,建立有效的图书馆制度对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大学师生更好地遵守校纪校规、充分地展示遵纪守法的个人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和期刊,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信息也成为图书馆的重要馆藏。因此,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引导师生读好书,帮助师生掌握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阅读需要,拓展和深化图书馆的教育和服务职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五、高校图书馆之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校园文化是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柱,对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也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科研,调控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文化信息中心,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是引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精神使者。因此,积极有效地建设和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重视和发挥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职能的作用,以此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优化学校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
(一)利用图书馆资源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对馆内现有文献资源进行充分揭示和报导的方法,给师生提供深度信息导航,而且要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发网络、数据库、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资源,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库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保证师生可以有效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终实现对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帮助更多的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远大理想,端正了学习思想,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跃参与者,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校风。比如,开展文艺演出、辩论赛、专题研讨会和演讲活动等,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提升学习成绩,这也是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图书馆环境建设优良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优良的学风,主要指的是学生从整体上表现出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风气,它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每个学生心理结构中注入不同的心理因素,进而沉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图书馆通过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完善的服务制度、优良的信息服务和良好的公共秩序,可以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围,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还可以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很大的积极影响。比如,部分大学生在自习室里占座、吃东西、高声喧哗、大声收放随身听;还有一些大学生喜欢随意在图书、期刊上进行涂抹、勾画并偷窃、撕毁书刊等就是一种不良行为,对此,大多数图书馆均通过张贴提示性的标语,随时随地的监督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行为。因此,利用图书馆读报栏、名家名言墙、英语角、各种橱窗宣传等均不失为推进学风形成和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三)利用图书馆服务创设特色教风
教风主要是学校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和科研风格,是学校教师师德、科研水平、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认真抓好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工作作风,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图书馆建设一直被认为是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象征学校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所产生的服务职能影响已经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不少世界知名的大学图书馆不仅是国际信息中心,更是世界先进科学知识的集聚地,如哈佛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所以,利用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真正展现开放的学术态度,足以引导和激励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同时,根据图书馆各种岗位的特殊要求和服务性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服务条例,可以有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教风,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组织师生开展教学评比、精品课点评、骨干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都是构建师生喜爱的教学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推动特色教风形成的良好途径。
六、结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探究作为学校服务育人的前沿阵地,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场所的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就在于: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职能,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将良好的校园文化传播到社会,另一方面,还要将优秀的社会文化传入校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促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21世纪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这一传播、转变和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魏再勋.论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2]钟传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王金生,王健,尹汝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陈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科学咨询,2007,(6).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49-01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更是学校建设的“精、气、神”之所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校长就是学校的灵魂”。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也是学校提升育人质量不容缺失的一项重要工程。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施: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硬化工程。
1.净化。就是保持学校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迹,课桌无刻画,门窗无沉积,卫生无死角。有些学校将扫把、块煤等置于教室内,导致教室摆布很凌乱而且地面很脏,不如学校将扫把置于教室外某一处,燃煤堆积到煤房里,师生用起来既节省资源又不至于破坏卫生。
2.绿化。农村小学生源少经费紧张,所以校园绿化也不必像大校,中心校一样购买一些高档花草,花大代价来搞校园绿化工程。我们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实际利用身边的花草树木来绿化,做到经济美观。如我校周围有很多野丁香和火柴花,学校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把这些花草移植到校园里,效果相当不错,这样不但节约了资金,而且为校园注入了活力。
3.美化。校园美化不仅可以让破旧不堪的教室经过重新粉刷后变的清新,而且校园的走廊花园经过美化后更加显得美观大方。现在大多学校都有一些闲置的旧课桌,有的破旧不堪,弃之可惜,修补代价太高,置之又占用空间,不如用这些旧课桌做花园栅栏,既经济又美观。
4.硬化:为避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校园必须做好硬化。小规模的学校资金少,硬化校园可以采取逐年硬化的办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相对经济的办法,如可以利用一些沙子、白灰混合土硬化操场,利用一些小石块、碎砖头等废旧材料铺筑一些校园小道,如厕所道路等,时间长了,石缝、砖缝长出小草,甚至野花,就可与城市风情线相媲美了。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搞好学校的每一次活动,开展好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的讲话、周末总结、“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元旦等,确立活动的主题,让学生从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进而取得活动效果,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学校活动注重师生活动。例如举办教师基本功比武、学生基本功比武、手工制作、师生绘画、越野赛、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全面展示教师风采、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重视表彰奖励活动,比如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班集体、单科状元、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进步奖项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丰富校园生活,创办校园期刊。农村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采取教师负责定期印刷出版校报,也可由教师辅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比如我校手抄报校刊《映山红》,由学生组成社长、主编、编辑、通讯员,而且版面设有刊头题词、校长的话、一周天气、本周话题、教师文章,学生文章等丰富版面。
5.利用学校的宣传栏等橱窗展板,对学校文化进行有力的宣传。比如,设立学校简介栏,把学校的发展历程展示出来,把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很醒目的列出来,还有教师风采、校园风采、安全宣传版面、校务公开栏、以及每月或每次考试涌现出的“文明之星”等进行展示。
6.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有更大的提升,就要有更深的文化底蕴。比如,学校可在校园适当位置铸造伟人雕像,挂置我国古代名人的名句等,结合学校德育教育,树立学校文化底蕴,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形成书香校园。
7.搞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得加强学校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建设。首先是要带好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廉身自洁的教师队伍,其次是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理想远大、刻苦努力、富于创新的学生。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师德师风交流,树立典型,发扬精神,激发教师对学校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通过各种班队会,主题教育活动,各种比赛活动,教育学生一定要有崇高的理想,对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以及后进生教师多一份关怀,多一份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