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毕业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5: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贸毕业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贸毕业总结

篇(1)

资源整合实现跨越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实现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新模式。

2008年9月,甘肃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定西市职教集团应运而生。

定西市教育局副局长盛淑兰说:“职教集团的成立,为统筹全市职教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开展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实习就业,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定西市职教集团的成立,打破了各学校之间合作的羁绊,形成了各职业学校抱团发展的局面。”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张敬元介绍说,现在,集团内各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学改革、就业服务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初步实现了“共赢”的发展目标。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仅仅是定西市整合办学资源、提高职教办学层次的第一步。

2009年4月,定西市将陇西师范学校与原陇西县职教中心、文峰职业技术学校整合,组建成立了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新成立的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形成了“一个学校、三个校区、四个基地”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实现了区域内师资、实训资源的共享和就业市场的统筹拓展。

“一加一大于二”,定西工贸中专的办学效益和办学层次实现了质的飞跃,2010年学校招生人数达到3626人,在校学生达到6028人,学校也被甘肃省教育厅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推荐学校。

定西工贸中专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个案。在定西市教育局的统筹和指导下,定西市各县区将一些办学规模小、条件差的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统筹和划转,全市职业学校数由原来的近30所缩减为17所,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办学规模的目的。目前,全市共有17所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职校4所,省级重点职校4所,市级重点职校4所,在校学生达49899人。

在整合职教资源的同时,定西市加快了共享型、开放式实训平台的建设步伐。按照“市县共建,市上管理;服务当地,辐射全省;立足实训,对外经营”的模式,定西市集中市、县两级财力,依托定西理工中专和定西工贸中专,规划建设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工、饭店服务与管理、汽车驾驶与维修四大重点专业的省级实训平台,规划总投资7960万元。

定西市教育局副局长盛淑兰介绍说,目前,四大共享型、开放式实训基地的建设进展顺利,将于近期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四大实训基地的建成,将对提升定西市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盛淑兰说,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定西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定西市将以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甘肃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区域互动“联招”减少“内耗”

“以前每年的招生季节,所有老师都要跑到各地去‘抢生源’,起早贪黑,很辛苦,压力也很大。自从去年出台了‘市内互动联合招生机制’以后,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轻了、压力小了,学校之间在招生方面的恶性竞争也不见了。”定西理工中专一名老师欣喜地告诉记者。

2009年,定西市开始推行“以县为主,学校参与”的市内互动联合招生机制。该机制彻底改变了职业学校单打独斗、跑乡走校的招生模式,转变为“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各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全员参与,分工负责”的招生新模式。该机制实施的第一年,定西市中职招生人数猛增2000多人,创历史新高。各学校的招生成本都有所降低,职业学校之间“抢生源”的现象也少了。

为及时掌握招生动态,定西市教育局还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周报告制度,及时解决各县区中职招生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各县区对区域内的非法招生行为进行了打击和治理整顿,有效遏制了非法招生和中介招生,维护了学生、家长的利益。

“盲目去找工,不如读职中”,“学职业技术,走致富之路”,“报读职中,升学有门,就业有路”……每年6月份是定西职业教育宣传月,在定西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各县区、职业学校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招生氛围。在宣传月,城市和村镇的主要街道、路口随处可见宣传职业教育的横幅,报纸、电视、广播滚动播出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和职校学生广阔的就业前景,引导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学校。重视职业教育。

良好的招生机制和招生环境,使中职招生人数快速增长,2009年定西市招生达18636人,截至目前,2010年已招生18002人,年年超额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任务。上职校、学技能、外出创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定西市城乡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就业“质保”增强吸引力

“我的儿子王朋2008年4月在上海造船厂实现了就业,现在一个月2000多元工资,工作条件不错,全家人都很满意。”家住安定区内官镇清溪村七队的王汝林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和王汝林的儿子王朋一样,近年来定西市中职学校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顺利就业,实现了“用技能改写命运”。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以“出口”拉动“进口”,是定西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

定西市教育局副局长盛淑兰介绍说,2008年定西市职教集团注册成立了驻上海实习就业服务站和驻深圳实习就业服务站,后来又成立了驻天津实习就业服务站。3个实习就业服务站已经与宝钢集团、上海中芯国际、上海造船厂、海信集团等100多个全国知名企业和单位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及培养协议,每年安置毕业生近万人。上海浦东、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青岛工业开发区都有定西职校的毕业生,有些学生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定西理工中专就业办主任李斌说:“每个实习就业服务站都有一到两名教师常驻。这些老师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企业的用工动态和需求,并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解决学生就业和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定西理工中专副校长、定西市职教集团驻上海就业服务站站长马桂珍形象地总结实习就业服务站的工作。马桂珍坦言,在实习就业服务站工作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是,每当看到一个个农村孩子在发达地区实现就业,她心里就感到非常满足。

篇(2)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篇(3)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原创: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篇(4)

本人*年从*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年3月调入*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我除主要负责上述类别的保险统计工作以外,还主要具体负责全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工作。工贸实业总公司作为*集体企业,其下属各分公司工资管理在经过该公司劳资员造表核算后,交人事科最后审核。我从99年到工贸总公司至今,公司实行的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变化不大,工资管理也成了一项较为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小心认真地做好每月的劳动工资统计审核工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无误,并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给各业务部门。包括每月向*铝厂人事处上报,每季度向贵阳有色公司上报,每半年和年终向贵阳市统计局、劳动局、*区劳动局分别报送人事劳动工资报表等,除此之外,我还建立健全了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各类各项记录台帐,并按规定办理日常的职工转正、职务变动、岗位变动及工龄变化等工作调整的办理工作,多年来,由我经手上报的各级各类报表无差错、无遗漏,时间上从不滞后,多次在有关业务检查、审核中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好评;*年4月,*分流改制上市,工贸总公司面临的内外生存环境都发生严峻变化,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在总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我科室体承办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资管理人员,我参与了公司推行工资实行全额浮动的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措施的制定、讨论和修改工作。在具体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过程中,我多次提出有见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改革方案思路,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最后,由我执笔完稿的我公司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经过反复的调查摸底、纵向核算比较后,在年初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实施。我公司实行的工资全额浮动方案,是在本人档案工资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变革。其中,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总的原则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实行总的全额工资浮动分配,职工每月只能领取原月均工资收入的60%,其余40%视单位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半年兑现一次。同时,在我的提议下,公司还进行了岗位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我和同事们一起,对全公司职工工资收入进行反复核算比较后进行套改,将原来名目较为繁多的工资明细项目用统一的岗位工作制来套改替代,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奖金、职称补贴、保留工资四个部分组成,突出了岗位定收入高低的特点,公司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岗位凭能力”“收入靠贡献”的格局。最初,实行这样大幅度的工资制度改革,尤其是在*铝厂范围内第一次实行这样的岗位工资改革,且实行全额浮动,肯定是触及了部分职工切身利益的,在科室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作直接的业务经办人员,我对个别收入受到影响,暂时有抵触情绪的职工,耐心向他们做好细致入微的说明和解释、沟通工作,为公司*年推行三项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上是我从事人事工作8年多时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其他方面工作因其不占我工作内容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就不再敷述了,总的来说,我自95年浙江经专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人事科的业务经办人员,多年的工作实际也为自己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经验,有较为熟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生存、改革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篇(5)

作者:张曼 单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具体来说,可将传播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引入阶段,这一阶段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融入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利用宣传橱窗、宣传标语、广播站等渠道,介绍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条件、创业基础知识等内容,让新生进校初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创业宣传氛围,初步形成对创业的基本印象。这一阶段贯穿学生在校的全部教学、生活过程。传播过程中,应注意将创业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课堂、主题班会等途径,传播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唤醒创业意识。提高阶段。这一阶段集中于学生毕业实习期,也是真正催生大学生成功创业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创业的心理素质水平。学校可在学生实习前,集中开展创业培训讲座,全面、系统、深入地灌输创业理念;也可以邀请企业或成功创业的校友举办创业教育主题讲堂,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创业教育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学生对校园文化最直接的体验。在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赋予创业型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行去检验、去实践、去丰富,是建设创业型校园文化的最佳途径。1 在学生文化舞台中突出创业教育,提高创业知识普及率 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在学生文化舞台中突出强调创业教育,以活动促发展,不断提高创业知识的普及率,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在文艺演出活动中,结合创业教育,努力打造精品创业节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创业知识,普及创业意识。开展成功校友创业报告会,用榜样的力量和经验来激发创业意识。举办创业论坛,邀请校友创业者、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需求,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学校创业课堂的局限。2 在社团文化活动中结合创业教育,创设自主创业园地 高校学生社团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交往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影响范围大,效果明显。学校在社团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引导社团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不断丰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灌输创业教育思想,创设自主创业园地,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争取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孵化出成功的创业案例。笔者所在的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创业型社团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由工商管理系学生自主创办的亿绣创业工作小组,是该校最具创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之一。为大力弘扬学生的创业精神,学院每年定期为该社团拨款,资助社团发展。社团创办至今,成功举办绣品展览三次,开有一间实体店铺,绣品上百幅,不仅畅销市区,同时也漂洋过海,成为学院馈赠荷兰、美国等合作办学单位的最佳礼物。除亿绣创业小组之外,该校还有电子产品维修协会、蓝桥文学社、大学生租赁中心、大学生创业兴趣小组等众多创业社团。这些社团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经验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创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调创业教育,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创业就业实践环节是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创业教育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4]。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实践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努力开辟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工学交替、岗前实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教育平台,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感知。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检验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够了解专业和行业最前沿的需求。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面提升了个人素质、增强了创业能力。

从理论上提升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将之提炼成可操作、可传承、可改进的传播系统,以达到效果的最优化。这种传播系统,可以用“三化”来概括。1 创校历史教材化 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而来,其创办过程的坎坷艰辛与企业创业之初有异曲同工之处。高校完全可以将自身的创校历史编撰成读本或教材,在新生进校之初进行发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创校过程,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了解创业的不易与守业的艰难,提升对创业的感性认识。2 创业学子群体化 高校应时刻专注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与毕业学子保持经常性联系,通过不断调研、回访,摸排学生创业成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按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创业学子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出群体性的创业团体。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跟踪报道创业学子的基本情况,将之与本校的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用校友成功创业的案例激励和鞭策在校学生,激发创业的激情。3 创业实践理论化 将创业实践以理论的形式加以总结,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同时能以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反思创业的艰难,增强创业的自信和创业成功的可能。虽说每个创业成功的案例都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点都大体相近,这就是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的市场预测、坚定的执行理念、精诚的协作精神、危机处理的公关意识等。高校应根据学子成功创业的历程进行概括和总结,从理论的高度上总结出规律,并加以推广,为准备创业的后来者提供可供借鉴的模板。当然,也可以对失败的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研讨,找出失败的原因,用以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重复发生。高校应努力寻找出一条符合本校实情、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策略,让“先就业、再择业,寻找机会创业”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理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大量的调研资料表明,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陆续推行工学结合“2+1”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他们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和工学交替的统筹安排上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专业理论和实操能力培养上,而弱化了通识能力的培养。从世界劳工组织制定的新一代工作者能力要求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的国民能力标准中可以看出,为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加强通识教育、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被认为是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是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已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应该认清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利用多种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他们不仅成为已有职业和岗位的追求者,而且要成为未来职业和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应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并举,构建完整、科学的能力培养体系。而公选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补充专业教育的作用,它的教学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关键。可是,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时间从半年延长至1年甚至更长,传统的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广东工贸学院就曾面临这样的困境。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课堂集中面授教学是国内高职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普遍方式,而高职公选课教学更是大部分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学质量取决于校内的教师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公选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课堂学时少,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不足;(2)可选课程少、选修学生多,合班授?n多,教学互动难;(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兴趣不高;(4)学生在校外实习时间长、地点分散,上课时间和地点固定,无法集中回校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公选课无法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补充作用。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给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不少国家已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课题,移动互联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虚拟教学等风靡全球的新思潮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学习者,信息化教育已成潮流。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把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的培养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例如,新西兰英语课程纲要中小学五年级就加入了媒体素养的培训;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综合教育”科目,纳入了媒体素养;台湾在2002年公布《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时开始推动媒体教育,由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担任媒体教育的运动核心,发展教材、培训师资及游说政府教育部门,而自2005年推行的英语新课程及2007年推行的中文新课程,亦纳入了媒体素养。

我国多年来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可是,当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学生在网络学习操作、学习策略运用、互动交流协作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如何将其应用于高职教育,为学生提供体系化的、随时随地可用的、易学易用的在线课程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内容

2011年起,为缓解扩招和分校区办学带来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紧张、解决学生在校外分散实习与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安排的矛盾,广东工贸学院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改革制约公选课发挥补充专业教育作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选课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实现开放式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解决了学校发展瓶颈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1.研究内容。以工学结合“2+1”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选课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公选课信息化教学共享创新与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具体探索有效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法,研究适合网络教学模式的公选课类别,整合优质素质教育网络教学资源,逐步实现开放式教学资源共享,以缓解高职院校因办学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师资与教学资源紧张,解决因校企合作办学深入推进而带来的学生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安排发生矛盾等公选课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改革目标。通过实施公选课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或利用现有的优质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搭建通识知识远程教学和移动学习平台,实现以下目标:第一,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及信息化教育水平,构建学习环境与网络课程,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第二,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解决由师资与教学资源紧张、学生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模式矛盾等所带来的公选课教学实施和教学质量问题。

3.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建设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来优化公选课教学,需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第一,适合网络教学的公选课类别分析;第二,如何考核和评定成绩?第三,如何实现让学生远程、受控地自主学习?第四,如何保证改革成效?

解决方案如下:

首先通过充分调研和研究分析,确定适合网络教学的课程。可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以及各门选修课程的自身特征,进行判别适合网络教学的公选课类别。具有以下几种特征的公选课程不适合网络教学:一是需要教师肢体活动来进行教学的公选课程。这主要是体育类课程,如网球选修课,就算理论知识讲得再好、教学视频拍得再好,也不如直接握着网球拍体验来的直接。二是需要教师发音发声的选修课。如实用英语翻译等语言类的课程,尽管可以与老师在线交流,计算机也能模拟发音或进行录音对话,但还是比不上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好,而且教师也无法保持一直在线。三是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公选课程。如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课程,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三类课程适合“网络教学+课堂集中教学相结合模式”。

其次是科学地设计学习任务和考核方法,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须按照要求在网络课程开放时间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将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取得学分。学习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集中考试或在线考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为保证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质与量,应规定学生必须观看的视频数量、提交作业的次数和质量、登录次数及在线学习的时长、在交流论坛讨论发帖或跟帖数目要求,并体现在成绩评定标准中。

最后是通过研究与实践,做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持续跟踪调研,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以保证改革成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学习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大力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在做网络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和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技术的可用性和知识的可获得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要提供远程学习咨询,以及能够实施导航、内在浏览、查询、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的教学,能够实施网上教务、考务管理等,构成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同时,要持续开展跟踪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学习进度提醒或适当调整进度、考核方法。

三、实践运用情况

自2011年实施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广东工贸学院共开设14门网络课程用于补充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包括改造4门校本课,购买超星尔雅网络课程6门、使用智慧树网络共享开放课程4门(支持手机APP移动学习,由北京大学免费提供)。其中,按教学模式统计,实施“网络教学+课堂集中教学相结合模式”课程3门,网络教学模式课程11门;按课程类别统计,文科类专业选修课2门,工科类专业选修课1门,人文素质拓展类选修课1门,综合职业素质拓展类选修课10门;按学习平台统计,广东工贸网络学习平台4门,超星尔雅网络学习平台6门,智慧树网络学习平台4门。选课学生人数见下图:

四、效果评价

自实施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5年来,从为缓解资源紧张、解决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矛盾而开设公选课网络课程,到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而引入优质通识网络课程,项目组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改革方案,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实施方案,加大改革力度。从学生“被安排选修”到热捧抢课,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在校内得以不断推广和应用。主要成效总结如下。

1.截至2016年11月,全院共有40个专业的14536名学生参加了网络公选课学习,缓解了由规模扩张带来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紧张情况,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2.为学院17个实施“2+1”改革专业的7757名学生提供在校外修读公选课的途径,有效解决了由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改革所引起的学生在校外分散实习与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安排的矛盾,突破了学校发展的瓶颈。

3.利用国内现有的优质网络课程,特别是共享开放课程,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资源,使课程得到最广泛的延伸,而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方式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使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开放、共享和交互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41-02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学团队2010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在湖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茶学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努力,通过4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良好的成果。

一、建设内容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农工贸结合紧密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茶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我国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连续多年茶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内茶叶消费持续升温,热点不断,饮茶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新生代的消费者,出口和内销成为驱动茶产业发展的双重动力。然而,传统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茶的应用领域的延伸对茶学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有更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素质和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茶学农工贸复合型人才。本次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石,以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构建与国内外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新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为保证,以培养农工贸文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1.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对青年教师通过实行“导师制”、学位提升、随堂听课、逐章试讲、整体合成、分散备课、集中交流、外出交流与培训等途经,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整体水平。

2.扩大接受国内外教师来茶学专业进修。以国家科技部国际合司、湖南省科技厅支持的“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国际培训班”为契机,加大与泰国、越南、朝鲜、老挝、蒙古、菲律宾、肯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学术交流,积极接受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茶叶工作者来专业学习与深造,拓展视野,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具有产业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成一支始终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4.不断深化改革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茶学专业农、工、贸、文复合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性教学的方式,突出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强课程规划,建立富有产业特色、紧跟学科前沿、反映产业发展趋势的新的茶学专业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本校茶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条件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加强新教材建设,规范教材选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体现产业发展趋势的茶学专业教材体系。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按照编著与选用并重的原则,抓好教材规划,实施精品战略,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全国统编教材和引进国外先进教材。

7.提高实践性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装备水平,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成类茶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分离及生化分析实验室和茶叶深加工中试实验室,实验茶厂和长安教学实习基地设备设施全面配套。

8.完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监控,确保教学质量。通过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首次开课试讲制、教师任课资质制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建立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实施学生评教、督导组督教、院领导听课等措施,把控教学动态与教学质量。通过不间断地举办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与教案评比、老教师随堂听课、定期听取授课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措施,不断促进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引进、自我培养、送出培养相结合办法培养教师。通过4年建设,教学团队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团队师资队伍由原20人增加到27人。茶学教学团队现有教师2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学团队梯队合理。团队成员中,获博士学位的13人,博士后3人,获硕士学位10人。团队成员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以茶学团队为主要力量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茶学教学团队实力处全国同类专业先进水平。

2.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茶学专业教学与改革。4年来,茶学教学团队主持获各种教育教学改革课题8项,主编出版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专著,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28篇,主编教材7部,副主编教材11部,参编教材6部。2012年茶学教学团队承担的《植物资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湖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朱海燕老师制作的《茶文化》课件2010年获教育部高教文科组三等奖。刘仲华和朱海燕老师主讲的《中国茶道》2013年获教育部公开视频精品课程。

3.科研平台上台阶,科学研究提质。茶学学科原建有省部级科学研究平台3个,4年来专业学科新建国家级的《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课题40余项。为本科人才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4年中,团队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以及一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励,科研条件、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在全国茶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以思想教育导学风,制度措施保学风,规范管理促学风,校园文化育学风,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茶学专业每年招生本科生50~60人,每年考研率在25%~30%左右,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茶学学生反馈意见好。本学科连续举办了4届《国际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培训班》和3届《国际植物功能成分提制理论与技术班》,为10多个国家培养了200多名学员,加强了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提高了茶学教学团队的国际影响力。4年来为8县100余个茶叶企业培养1年制或2年制茶学专业240人,为茶叶行业培养茶艺师、评茶员(师)2500多人.我校茶学专业本科学生在全国首届茶艺技能大赛中包揽团体一等奖、二等奖;获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茶学教学团队特色

茶学教学团队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以茶产业和茶学学科发展需求为根本,不断探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茶学教学团队于1982年开始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率先单独设立了《茶学实验课》,统筹专业实践教学,尔后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了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了30余个校外教学基地。茶学专业率先倡导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实施“农、工、贸、文相结合,培养复合型茶学专门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根据茶产业的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农工贸一体化人才作为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从事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贸易、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的农、工、贸、文复合型茶学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知识结构定位特色:培养基础宽厚、专业面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综合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茶文化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农、工、贸、文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办学模式特色:实施学、研、产一体化,国内国际相接轨。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国际培训领域,加大社会企业紧需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学校、企业的教学、科研、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国内国际紧密联合。

2.把引领茶产业的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茶学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始终坚持以服务茶产业为根本目标,以基础研究为突破口,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为途径,形成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全面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如湖南省重点攻关项目《茶叶提取物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研究,从资源、品种、栽培技术入手,到茶叶提制技术的系统研究,到各种系列产品的开发,引领茶深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如湖南省重大攻关项目《黑茶保健功能发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也是从资源、品种、栽培技术入手,到黑茶加工技术的系统革新研究,到各种系列产品的开发,引领黑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师资队伍培养上,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茶学教学团队每个成员都在一个教学小组、在一个科研小组和一个社会服务小组工作。每个成员以自己的专长为基础,融入团队之中,一起探讨教学改革,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攻关,一起进行社会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进行老带青,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提高团队整体实力。具体以湖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以课堂教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和科技副县长为载体形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三位一体”队伍建设。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充分利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以及暑假社会实践等工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一批中青年老师也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篇(8)

一、校企一体生态发展系统的内涵

(一)树立校企一体生态系统观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应保持合理的教育生态结构,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保持教育生态平衡。这其中,既指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宏观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包括学校内部微观的教育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的平衡。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企业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价值链,是涉及供应商、分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和替代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起,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为一体的动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树立校企一体的生态系统观,就是把教育生态观与企业生态观进行有机整合和高度提炼,达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生态流程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流程相同步、相匹配,共同构建校企一体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培育校企一体生态系统

校企一体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企业与高职院校各自内生机理的两条“红线”之间构建各个环节相匹配、内容相贯通、过程相同步的生态链条,即构建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相统一的“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技术链”、“能力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价值链”的横向对应,纵向保持各自生态逻辑发展链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以各自的自然生态逻辑结构为发展纵向,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自独立的教育生态特征和企业生态特征;再在两个体系中搭建相匹配的横向链条,这样就建立了各个要素间的能量、信息相互交流、转换的网络系统。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生态发展原动力成为校企一体生命体的内生力、合动力。同时,外在的行为规则、组织架构是该生命体发展的“外因”,起到保证和监控的作用。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这个系统的开放性、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校企一体办学机制就是这样的有机生命体,依靠高职院校与企业信息、能量的交流互补,推动校企一体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校企一体生态系统“三三制”运行机制

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向系统输入各种能量、信息,把系统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共振、交换,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健康发展。要促进校企一体生态系统维系与发展,就要求企业、学校根据生态系统原理源源不断地向系统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流等。而这些要素的激活与连接要靠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发展模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一体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推行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三项改革,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落实到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改革和生产性实训中,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证书三证贯通。通过“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效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学做一体、学生发展人格与能力一体的教育流程一体化,成为校企一体得以顺利实现的机制和体制保障。

三、整合校企一体生态系统四层次结构

相对于一个有机系统来说,内部层次结构就是整个系统独立性和关联性的统一,是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同时彼此进行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与转换,发挥其系统功能。

(一)企业办学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下属子单位,杭钢集团是一家以钢铁为主业、多元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杭钢集团不仅是学校的主办方,以资产为纽带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校企一体的合作共同体,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教学实训和就业提供指导与渠道。杭钢集团积极参与学校相关项目建设,学校也结合杭钢集团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主动提供教育培训和人才服务,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订单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举办方的校企一体,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之下,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突破与新的尝试,它和传统的国有企业厂办校最大的区别是:学校是独立法人主体,自主办学,双方是以契约服务为基础的共同体。

(二)厂校改制

学校前身是温州冶金机械厂,于2000年经过厂校联合改制正式成为高职院校。改制合并以后的原有企业成为学校的下属企业,企业的困境需要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解决,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借助企业的诸多资源。因此,学校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车间厂房、仪器设备作为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尤其是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高层管理、能工巧匠又恰恰是高职院校急缺的“双师型”教师,他们经过“熔炉再造”和“转型升级”成为学校的教学中坚力量。

(三)校办企业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自己开办各类企业,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创办或控股建立经济实体,实现“以企养教,以教促企”。到目前,学校拥有下属经济实体15个,涉及技术应用、高新技术研发、人才服务、房产开发、体育、文化创意等多种产业。这些校办企业为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印刷技术、眼视光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和平台,促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的进一步实施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此外,校属产业的存在,使得大批生产、管理一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部分教学过程在企业进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通过人力资源的交流共享,合作开发课程,促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整合;学校科研工作渗透在企业的项目开发中,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设备、工艺上存在的技术问题。#p#分页标题#e#

(四)引企入校

篇(9)

11月4日至8日,人社部第六期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技工院校校长齐聚一堂,与授课嘉宾共同就技工院校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在会上,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吴道槐司长以“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总体情况及发展趋势”为题,对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进行回顾和展望。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方面,以2010年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为主,明确了新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2008年至2012年间,技工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人社部与发改委、教育部实施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确定技工院校项目405个;与财政部、教育部实施中职示范校建设,确定技工院校项目183个,累计获得41.4亿元资金支持。2012年,全国有技工学校2892所,当年招生156.8万人,在校生422.8万人。2008年至2012年,技工院校共开展社会培训2431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在分析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吴道槐司长提出了“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理念,并特别针对技工院校的发展,提出了“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多元办学”的发展思路,强调了未来技工院校发展要注重“四个力”,即打造硬实力、优化软实力、增强吸引力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此次研修班还邀请到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从宏观到中观,从院校管理到教学,围绕技工院校发展问题、难题进行了剖析。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动向。珠海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名誉会长张中洲在题为“技工院校的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授课中,围绕当下不少技工院校所关心的项目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讲授,总结出了“领导有思路、认识有高度、专家有支持、顶层有设计、组织有保证、任务有流程、监督有保障、活动有记录”的项目管理关键。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北京新媒体技师学院院长助理张晓梅博士、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张利芳、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职教分社机电室主任刘春博士等专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剖析。

参加此次高级研修活动的校长们纷纷表示,一周的培训以及与其他学校校长的交流,让他们获益匪浅,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受到了很深的触动,得到了很大启发,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篇(10)

坚持不抱怨、不拖沓、不推卸的三不原则,努力将领导安排的工作给做好,主要负责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物业管理方面

1.负责每个月对物业公司进行考核,目前已完成2020年1、2、3、4、5、6、7、8、9、10、11、12整个年度的考核,十二个月物业得分分别为680分、698分、689分、688分、678分、681分、617分、686分、739分、679分、651分、674分,根据分数,按照合同约定制定上会材料,及时将材料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支付事宜,年度共计付费1449151.46元;

2.负责对校园小型修缮、公共卫生区域方面存在问题的进行统计汇报,并督促物业公司进行整改;

3.拟写《校园卫生管理考评办法(试行》)、《教学设施设备保障维修维护管理办法(试行)》;

4.协助工贸验收所需要搜集填报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工贸宿舍、教室等功能房间信息提供;

5.物业合同第二年续签上会材料准备及后续跟进等相关事宜;

6.爱国卫生运动“扫厕所”平台资料上报、厅年度能源数据平台的数据填报。

(二)维护维修方面

1.寒假对学院学生宿舍进行零星维修,进行第三方询价、合同签订材料准备及修缮工作,共计完成18间宿舍的零星维修;

2.5G基站建设相关事宜的会议材料提交等工作;

3.学院东面围墙维修相关请示、上会材料、验收资料、费用结算等事宜;

4.茨坝校区零星修缮相关请示、上会材料、验收资料、费用结算等事宜;

5.校园高杆路灯相关请示、上会材料、验收资料、费用结算等事宜;

6.校园公共区域地砖、瓷砖、卫生间设施设备修缮的请示及上会材料、验收资料、费用结算等事宜;

7.学院正常维修维护保障安排及统筹。

(三)绿化管养方面

1.协助领导对需要提交院长办公会讨论的各项议题材料进行前期的整理提交工作;

2.拟写《学院绿化管理考评办法(试行)》;

3.督促绿化公司对旱季的枯枝干叶进行清理,排除火灾安全隐患,为节约用水,充分利用中水进行浇灌;

4.按照人社厅、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报送本年度的《“查灾害、除隐患”专项行动的情况报告》、《防汛抗旱自查自纠工作情况的报告》两份文件;

5.绿化年度费用支付材料准备,图书馆周边绿化区域移交。

(四)功能房间方面

1.为保障疫情期间正常复工复学,各系部统一集中管理,对教室、课桌椅进行重新分配,其中教室重新分配11间,课桌椅重新分配80余套;

2.为保障2020年秋季学期新生报到,统筹校内资源,按照招生计划,6月初对学院所属资源、功能房间情况进行了彻底的摸排,结合摸排情况和招生实际,写出方案供学院会议研究。

3.8月份统筹各类功能房间,结合实际招生情况对分配方案再行修改,做出详细分配方案。

4.同明本学院对接教室、宿舍事宜,商洽出E2栋3楼67间宿舍、E系列教室12间供给秋季新生使用。

5.拟写新教学楼栋的分配方案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五)疫情防控方面

1.协助系部对新生开学报到做好前期准备及返校迎接工作;

2.包保班级,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对51个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保障学生通行、用餐、上课不聚集,每日对体温进行3次检查,并要求校园内全程佩戴好口罩;

3.做好食堂值班工作和协助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工作;

4.为保障顺利开学,防疫物资储备齐全,拟写捐赠口罩通知,并下发至各个部门、系部,将各个部门教师、各个系部学生所捐赠的口罩进行整理,并统一保管,其中教师共36人捐赠594个口罩,学生一共捐赠1586个口罩。

5.协同部门人员整理疫情防控台账资料,迎接相关部门对学院开学方案进行评估。

6.统计学院洗手台相关信息报教育厅。

(六)报告厅方面

1.保障学院各类大小型会议报告厅的使用,负责提前对设备进行调试、准备,对会场卫生进行打扫,共计约60场次,安全管理时间达100小时左右,无任何安全、故障发生;

2.完善《图书馆报告厅使用及管理办法(暂行)》方案。

(七)淋浴系统建设方面

1.假期间负责联系学工处与淋浴公司人员进行时间对接,协调好各栋宿舍楼的开关热水时间,确保参加技能竞赛提前返校训练的学生宿舍浴室有热水供应;

2.对淋浴系统有问题的宿舍进行汇总并报给淋浴公司维修人员进行,告知其及时修缮,并进行监督与反馈;

(八)劳动课程方面

为保障疫情期间正常安排劳动课程,避免学生聚集,拟定授课地点为教室,方式为视频教学,并承当劳动课程视频资料的筹备工作。

(九)安全保障方面

根据学院安排对全院范围内的所有学生宿舍进行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清查多次,查获管制刀具、棍棒、违规用电设备等危险品。

(十)系部方面

担任18001班(50人)的班主任,上学期承当系部的课程教学,一周8节正课,两个课头,三个班级(工业机器人实操与应用)、2节其他课程,合计周课时10节,下学期承当3个班级的8节正课,并承当带15名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担任2018级工业机器人专业论文答辩小组组长。

(十一)其他方面

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零星工作。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结合2020年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提前谋划,未雨绸缪,争取在每个常规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前提前做好相关工作;对于临时任务,积极响应,努力做到无差错,确保按时完成。

(二)重点任务、主要措施

1.继续完善学生宿舍淋浴系统的规范管理工作,不定时收集学生意见,抽查宿舍淋浴系统硬件损坏率,对报修的及时进行维修维护;

2.严格管理物业公司考核得分,不定期进行检查,定期对物业公司当月考核得分进行统计并提交院长办公会进行当月服务费用的讨论及支付决定,做到不拖沓,不欠款;

3.绿化管养方面,配合部门领导完成绿化公司的十年合同期满的结算、移交等工作;

4.协助领导完成新教学区域的交接,在物业、绿化、教室物品保障,办公室搬迁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5.加强报告厅的使用管理,拟定更加完善详细的报告厅使用办法,使得申请的人更加便捷,使用的人更加方便,管理的人更加放心。

6.协助学院完成后续花园式单位的升星工作。

上一篇: 农村科普教育工作计划 下一篇: 班主任德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