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培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前教育培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前教育培训总结

篇(1)

河北省农村幼儿园公立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幼儿园,入园孩子交费极低,在维持基本运营的基础上,对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不按时、按量,很多农村幼儿园存在教师工资缓发、扣发的情况,五险一金的基本职工福利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因为上世纪50年代末实行的户籍制度,使我国人为的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的特殊社会体系。在城市与农村特殊的二元结构体系下,教育也在这两个地方形成了极大的落差。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学前教育相对城市被无形的边缘化,而从事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更是处于河北省教育事业的最边缘。职业地位的低下,使农村幼儿教师身份处于模糊地带,虽然有着教师的专业资格证书,却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身份。河北省绝大的多数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简陋,民房、仓库等改建而成的“幼儿园”比比皆是;教学设备、书籍少之又少,大型幼儿益智设备更是奇缺;因为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些农村幼儿园教学信息闭塞,根本起不到学前教育应有的作用;教师宿舍简陋,很多路途较远的教师晚上只能凑合住在幼儿上课的教室里。

2.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缺失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通过学前教育可以为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潜移默化的树立幼儿的世界观、人生观,而这些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教育得以实现。从事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不到总数的10%,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20%左右,剩下的所谓“教师”很多都是一些农村闲散人员,她们都没有相关教师资格证书,对幼儿抚育、教育知识仅凭经验。教师水平有限的同时,教师素质相对低下,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河北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幼儿园对于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次,个别重视入职培训的幼儿园会在教师入职前组织教师学习一周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学习后组织考试,但考试也大多流于形式。河北省农村幼儿园基本没有针对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因为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甚至有些幼儿园园长仅有小学或初中学历,对于入职培训从未听说过。个别农村幼儿园存在所谓的入职前培训也仅停留在口头告知几条幼儿园自创的“教师须知”而已。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在这一重要环节明显缺失。在河北省经济发达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很少每年定期开展。有后续继续教育的幼儿园,一方面参加的培训的教师一般人数有限,不能实现全体教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形式单一,除了听主管单位领导讲座、高校专业教师讲座,就是单纯学习统一下发的资料,理论说教居多,实践操作少之又少,针对开办特色幼儿园的教师继续培训内容几乎没有。这些现状都与现代农村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脱节。

3.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幸福感,教师流失情况严重

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但工资待遇低,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更是如此。工作上“身心俱疲”,工资待遇少的可怜,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让农村幼儿教师深深的感受到“同工不同酬”一词的含义。职业地位低下、工资待遇低下,农村幼儿教师无形中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一成不变的超负荷工作重压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被不停的消磨,应该树立在农村幼儿教师心中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河北省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因为重中现状的存在而变得极其不稳定,偶有学历稍高一些的教师在任教一个学期后得因为各种原因离职。工作环境简陋,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农村幼儿园同一班级每月都会更换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抱有职业理想的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入职农村幼儿园后纷纷转行,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难以提高。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1.探索多元投资模式改善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境遇

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资。我们要从根本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思想。政府经费有限,政府的投入可以用于农村幼儿教师工资的补贴,有效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相关劳动福利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统筹等,彻底使工作在农村教育边缘的幼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对于公立农村幼儿园没有正式编制的教师落实聘任制度,根据工作业绩评定职称,私立农村幼儿园也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保证教师工资境遇,使教师辛苦工作的同时逐步提升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地位。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名列全国前茅,但是也有很多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可以牵头这些成功企业、成功个人,单独大企业投资,或者多个小企业联合投资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环境。我们可以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接受企业投资,也可以利用企业废弃场所改建、扩建现有幼儿园环境。多渠道、多形式的合办农村幼儿园是有效改善当前河北省农村幼儿园办学环境的途径。鼓励发展河北省经济发达城市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结成“手拉手”幼儿园,有效形成城乡对口支援、对流的长效机制。城市幼儿园的教学教具、图书可以在使用之后无偿赠与农村幼儿园。城市幼儿园教师可以轮岗志愿帮扶农村幼儿园,城市幼儿园教师帮扶时间长则一个学期短则一个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把手的教给农村幼儿园教师,这是单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给农村幼儿园教师随时注入新鲜血液。

2.重视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入职培训与职业个性化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幼儿教师入职培训相比其他行业入职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面对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幼小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幼儿教师的引领去刻画自己的未来。河北农村幼儿园大多录用的是刚刚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在实习期间也没有去过幼儿园,不仅缺乏幼教专业理论,更没有幼教工作经验。为了工作一个单纯的艺术类毕业生一夜之间转化为幼儿教师,如果没有入职前培训将是多么可怕。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应重视教师入职前培训,在教师上岗之前要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入职培训,首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综合课程理论考试,尤其针对艺术专业入职教师更要加大理论课程学习的力度;其次对刚入职教师假定多命题课程,让其自行设计教案、使用教具、编排课程,经过反复多次试讲才能正式上岗。新任幼儿教师试用期不能过短,一周或一个月都是极不可取的,幼儿教师是极富耐心与责任心的工作,建议在一年的试用期里考察新任幼儿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

建立科学、有效的入职后继续教育制度是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没有任何一种工作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工作更是如此。农村幼儿教师本身处于各种知识匮乏、信息闭塞的落后地区,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逐步改善农村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首先要增加参与继续教育教师的名额,继续教育不是针对某个老师开展的,而是针对所有在职、在岗的所有农村幼儿教师;将继续教育作为一项普及工作开展,使农村幼儿教师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将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纳入工资绩效考核标准,培训后不能流于形式,要以笔试或实践教学的方式考察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其次农村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停留理论层面或是被动接受上级下达的任务。我们要提倡聘请城市幼儿园专家讲座与到城市幼儿园互动学习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让农村幼儿教师多参与教师技能训练、音乐、舞蹈、手工制作训练等,方便日后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教学;有条件的农村幼儿园还可以引进城市幼儿园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习通过多媒体软件开展教学的工作方法;第三农村幼儿园可以聘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为外聘教师,长期从事本园教师理论学习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河北省有着众多师范类高校,我们鼓励师范生来农村幼儿园进行实习支教。高校首先与农村幼儿园结成帮扶对象,农村幼儿园就是高校师范生实习基地,组织高校高年级学前专业师范生到农村幼儿园开展实习支教活动,在解决农村幼儿园师资不足,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同时,更可以随时开展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理论培训工作。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也通过实践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实战工作能力,对于高校和农村幼儿园来说是双赢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提高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教学理念,在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的同时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师应有的教学观念。幼儿教师不是幼教课程的主体,幼儿才是幼教课程的主体,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例如通过游戏学会自己系扣子,拿筷子,通过游戏互动学会与小朋友如何相处等等。幼儿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农村幼儿教师职业素养。

篇(2)

幼儿出行存在安全隐患

幼儿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自理能力基本上没有,在接送幼儿上学与放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校车的安全性。但是近几年来,校车安全事故屡见报端,这充分说明了幼儿上学与放学的安全情况非常糟糕。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并没有完善的校车接送制度,而“校车”的安全质量也不高,使得幼儿安全上学放学成为一大难题。

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萌发爱国情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活泼开朗性格的重要时期。但是,依旧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园的老师帮他们带带小孩。如果家里有爷爷奶奶帮着照顾就不用把孩子放进幼儿园进行教育了。又有一些家长过分看重表层现象,将学前教育看做是培养幼儿知识的工具,追求孩子会背多少诗,会认识多少字这样的表层现象。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的内涵以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是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

2学前教育小学化

很多幼儿园以及家长片面追求学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优势,认为学前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将小学学习的内容预热以应对接下来的小学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原本属于学前教育的内容被小学教学内容替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也没有达到学前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不仅如此,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将幼儿束缚在教室里进行学习,缺乏相应的活动锻炼,加上幼儿没有正确的坐姿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得不偿失。

3缺乏专业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极高的耐心和宽容度,而且还需要广博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科研能力和意识以及识物察人的智慧。但是目前的幼儿教师队伍中缺乏这样高水平的教师,往往是一些教过小学生的年轻老师进入幼儿教学岗位,来满足目前迅速发展的学前教育规模。这些教师缺少先进的教学理念,缺乏符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导致学前教育的水平以及幼儿的活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比较薄弱。

4幼儿园建设经费紧张

与幼儿园报名费水涨船高鲜明相比,学校建设经费却时常捉襟见肘,幼儿园建造的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设计标准,也没有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支出,但是这仅限于部分公立幼儿园,其他幼儿园往往是通过自筹经费来完成对幼儿园的建设工作。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幼儿的活动设施减少,缺乏必要的相应的游戏活动,降低了幼儿的活动机能。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1实行短期的家长学前教育培训

市场经济的繁荣,部分家长只顾挣钱而忽视了孩子的学前教育,没有对学前教育形成良好正确的认识,缺乏超前的学前教育意识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通过短期的家长学前教育培训可以让家长更加明确学前教育的内涵以及重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幼儿的学前教育中来。让具有丰富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以及发展需要,将部分可以由家长完成的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教授给家长,以求通过双方的努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2制定完善的学前教育监督管理制度

针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学前教育的内容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以确保学前教育能够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有效的制度建设,将会使得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得到改善,将原本属于幼儿的学前教育还给他们。

3加大专业幼师的培养力度

专业幼师人才的输送有赖于高校的培养,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幼师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从师资队伍建设这一方面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平。与此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偏远地区幼师的薪资待遇,以改善农村城市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4争取政府支持,提高投入力度

部分私立以及偏远地区的公立幼儿园应该尽量争取到政府的支持,以不断增强幼儿园的建设水平,提高幼儿园活动设施的标准,以丰富学前教育活动资源,切实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篇(3)

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目前要达到毕业学分至少完成21-22门课程,其中13门中央统设课,至少选8-9门非统设课程,而专业中的非统设选修课程,根据新规则我统计了一下保守数字有16门(通识课只按选l门课程计算),要想在短时间内将这些非统设选修课程的资源建设好是非常困难的。而从节约办学角度讲,在生源未达到一定程度时,为每门课程都设置专职的课程责任教师是不现实的,所以每个电大可能会面临小专业建设资源师资紧张的现实情况,那么如何在师资较少的情况下建好专业中的各门非统设课程的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和考验。

 

对于非统设课程,就要区分情况对待。能依靠相近专业共享的课程资源就争取共享,并取得相应课程责任教师的支持。比如说教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两门课程与教育管理专业的课程可共享资源,而教育管理专业这两门课程的资源相应丰富,责任教师是非常有经验的两位老师在担任,而且教材的使用情况也是一致的,这就可以将原课程的资源从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出发,帮助进行整合或补充一些考核说明等资源上去,很快将这两门课程的资源整理到位,并上传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应课程平台上,发挥了电大系统是一家的优势,并请教师直接对分校教师在资源应用上进行指导,这使课程达到了资源共享。

 

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思考

 

1. 组建区域学习共同体。

 

我们调查发现,学员最困惑的是如何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决定给学员设计安排职业成长指导教师和学业指导教师,组建学员学习共同体。可将全市分为几个区域,按照区域建立学习共同体,要求学员的职业成长指导教师和学业指导教师,必须加入学习共同体QQ群。每个学习共同体挑选若干名骨干教师,作为职业成长指导教师,每位骨干教师轮流做一学年的学习共同体组长,负责本区域的教育、学习、教研工作。要求学员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参加区域教学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均为参与学员记继续教育学分。每个区域每期至少要组织一次全区域参与的优质课,必须邀请主持继续教育培训的教研员与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参加,并将此次活动计入学员的继续教育学分档案和电大相关专业课程的形考成绩记录。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区域优质课比赛,从区域选取优秀代表参加每学年县教师进修校举办的优质课比赛,以赛促学。

 

2. 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专业教师根据幼儿教育五大领域教学,设计几个主题教学活动。学前专业教师和继续教育教研员,安排每个区域学习共同体参与主题教学活动。要求每个区域学习共同体,派一名教师准备一节有关主题教学活动的公开课,学前专业教师和继续教育教研员负责指导上课教师。届时我们的专业教师和继续教育教研员必须参加公开课,也邀请能够参加的学员尤其是本区域的学员去观摩、研讨学习。充分发挥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力量,请相关骨干教师准备一节主题教学活动,分区域送教下乡,保证每个区域一学年至少有一个主题教学活动。还要求我们的区域县骨干教师呈现优质的示范课,为学员的教学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课后将骨干教师 PPT、教学设计、专业教师和教研人员点评、学员发言谈论等形成文字均挂各个区域学习QQ群,使学员们充分的分享、交流、学习。

 

3. 提升教学专题讲座水准。

 

一线的幼儿教师,喜欢观摩教学、研讨和得到骨干名师具体指导,非常希望有高质量的专题讲座。应收集学员反馈意见、不断总结以前专题讲座的经验,注重提升专题讲座的质量。例如笔者参加了“学前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归来,就幼儿教育前沿理论、教学改革、培训感受和体悟,给学员做了比较全面、专业、有质量的主题讲座。并将学前专家的讲座笔记加以整理,结合自己的反思结集,形成学前专业培训学习资源,以飨各位好学学员。此外,每学期应利用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开展几次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全国优秀园长和优秀幼儿教师担任讲座嘉宾,给学员讲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等。

 

4. 注重教学拓展延伸。

 

应强化专业教师教学管理责任和教学实践反思,督促教师对教学拓展、延伸过程的监控和激励。教师要关注教学的拓展延伸,通过电话、QQ、网络、作业辅导等,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强化专业学习。学员将问题传到共享里,授课教师必须在相关的时间段内加以处理,并将答疑内容上传至共享,以便更多的学员受益。真正实现“一人提一问,多人受益”的设想。专业授课之后,教师给定阅读材料或相关的网站,教师主持班级网上研讨会,学员进行网上学习汇报,以促进教学的拓展与延生。鼓励教师就本学科收集最新的改革或研究成果信息,建立最新资源库,使教学、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实用。

 

篇(4)

在笔者看来,“课前唯一的准备就是手机满格电”、“上课不听,考前一背,及格分飘过”,众多学风问题之所以多发,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生对本专业认可程度不高。因此,建设优良学风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约束之外,还应创设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本研究以滨州学院90名学前教育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专业认识、提升专业热情为核心,开展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风建设之路。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多方面普及专业认知

普及专业认知就是带领大学生充分认识“我的专业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大学一年级,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认识“我的专业是什么”,分为三步走:“我未来做什么”、“我需具备哪些素养”、“我的发展之路”。1.第一步——我未来做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015年底,我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自此,适龄青年便走上了备孕、生育的道路。对于2014级的本科生来说,2017年毕业之时,正是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之时,正是各幼儿园急需人才之时,正是幼儿园遍及每个社区之时;另外,从教育部近年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来看,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将是大势所趋,这就意味着适龄儿童的入园率将达到100%,公办园加速发展的同时,民办园会同时受益。除此之外,学前期的启蒙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的关注,各类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以强有力的势头入驻教育市场,据统计,幼儿教育培训机构的就业率高达95%以上。[1]通过多次开展“我未来做什么”行业发展专题报告,90名研究对象中,99.8%的同学认为“我的专业很受欢迎”;98.4%的同学认为“我未来的就业前景很乐观”。2.第二步——我需具备哪些素养这里的“素养”包含幼儿园教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大学生清晰梳理本专业在走入社会之前需积累哪些知识与技能,是克服学习迷茫,确立目标的基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自大一下学期,笔者便为同学们提供了“幼儿教师素养表”,表内包含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其中基本理论指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指幼儿教师必备的讲、弹、跳、画、字、工六项基本技能[2]。另外,表中除了罗列学生在校期间应着重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注明了每项知识、技能的重点学习阶段。3.第三步——我的发展之路学前教育专业有几大特点:女生所占比例很大、专业学习中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未来从事教师行业者居多、社会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综合分析90名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学前教育的专业特征,笔者建议同学们选择在编教师或考研两条道路。当然,选择考编还是考研,需要结合每位同学的自身情况。同学们进入大学三年级之后,只有明确了毕业方向,才能踏实前行。2014级跨学前(专升本)于2016年7月毕业,45名同学中21名成功考取教师编,6名同学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

二、深入了解教育对象,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培养专业热情

1.在课余时间搭建“师幼互动”活动平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提前熟悉3-6岁幼儿,了解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在能在师往中游刃有余。所以,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优良学风,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在师往中,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特征,在我院各类大型活动中,邀请学前儿童的参与,随时随地搭建“师幼互动”的平台。例如,运动会前,各系院的专业展示中,我院邀请30名幼儿,与30名学前教育大学生一起进行舞蹈表演《左手右手》;毕业晚会的12个节目中,4个节目融入了“师幼互动”的元素,由学前儿童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剪裁、漂染、展示服装、师幼共同表演儿童剧、儿童舞蹈。在长时间的排练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深入理解3-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并能够处理“师往”过程中的突发事件。2.在课余活动中融入专业技能训练元素我院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要求,开设“巧手益师”手工课堂、“小蜜蜂”绘本故事讲堂、“学为人师”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并结合“三每训练”——每周开展丰富多样的专业技能训练、每月进行专业考核、每学期进行专业技能展示,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专业本领。3.让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教学场”[3]将幼儿园变成学前教育专业成长的“教学场”有两大意义。第一,提升教师专业情意;第二,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应改变单一的“教学场”,让学生尽早走进未来的工作现场去亲身感受和发现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感受学生的纯真与可爱,感受来自学生对自己的爱戴,这常常能改变一名教师对其职业的态度,提升专业情意。在幼儿园这个“教学场”,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逐渐总结经验,进而将事件的特殊性转化为规律的一般性。这是实践知识形成的必然环节。因此,让学生进幼儿园必须从当前的“偶然行为”转变为“必然行动”,才能使学生有机会去尝试与幼儿相处,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体验中掌握实践性知识,以避免学生产生“学了这么多依然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很恐惧去幼儿园”、“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等心理。

作者:刘鑫 单位:滨州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一、国家级实验区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现状

平潭原先作为福州市的一个县,因地处海岛,在平潭大桥未建之前,一直处于交通不便的困境,加上历史原因,无论是城市基础建设还是工业发展,在所属的福州市所辖行政县市中都居落后位置,而教育更是长期居该地级市的最末端。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国家级实验区,实验区的开放开发为平潭教育的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给平潭的学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与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本次选择平潭作为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区域代表进行剖析,旨在为国家级实验区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上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为先行先试的实验区学前教育和学前教师教育发展做出规划。学校课题组对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有关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开展了全面研究,包括问卷调查、访谈、统计数据分析。编制了四份调查问卷园长、教师、家长、幼教干部。其中与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相关的为园长、教师问卷调查,

调研表明,平潭实验区学前教师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构成教师教育质量核心的保教队伍现状令人担忧,表现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培训和学历提升机会少,民办园教师继续教育缺失,专业发展无保障,民办园教师队伍不稳定。二是在管理队伍上,园长队伍与省内先进地区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幼儿园管理层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园长继续教育情况未纳入规划,发展受限。

从调研和现有统计数据来看,学前教育发展事业发展不理想,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少,学前教育质量总体不高。要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除了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配备足额师资等条件外,还应该在师资队伍的素质提高上有新的作为,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

二、构建实验区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

(一)坚持先行先试,突出实验区的实验性质

作为国家级综合实验区,平潭在构建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坚持先行先试原则,而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是构建综合实验区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具体体现。平潭作为台湾的第二个生活圈,比如在学前教育高端人才的引进上,创建具有闽台特色、岚台特色的国际化幼儿园上(闽是福建简称,岚是平潭简称),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上,等等,都可以大胆先行先试。

(二)坚持重点建设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其一,与师范类院校合作,成立研训中心,构筑综合实验区学前教育师资人才新高地。依据岚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的客观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师资师资队伍建设蓝图,构建促进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机制,全面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其二,借助以省级示范幼儿园如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福建省儿童保育院、福建省直属机关幼儿园等单位的对口帮扶,在城区加大名园(示范园)的建设力度,办好一批示范性公办幼儿园,扶持一批有基础的民办幼儿园提升质量,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名园办分园”“名园扶薄弱园”“名园帮农村园”等项目,充分发挥名园在师资、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影响、示范和联动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共同发展。

三、构建实验区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对策

2011年教育部出台《教师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按照这个标准,还有很多老师不合格。对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来说,其本身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就不理想。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提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大发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作为独立一章进行阐述,并专章提到了“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福建省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网络……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构建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服务网络……(2)至2015年,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在农村乡镇以下地区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学前教育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升。

和厦门以及福建省情况相比,平潭现有师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且获得高级职称的比例太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更是寥寥无几,教师的继续教育不理想。另外,根据《平潭综合实验区“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验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建20所公办幼儿园,届时公办幼儿园将面临60名园长、480名专任教师和240名保育员的严重师资缺口(按每所幼儿园12个班规模,配园长3名,每班配2名专任教师、1名保育员标准测算)。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提升现有师资的专业水平,如何分批分期引进高素质的新教师,如何在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师资进入公办园时不影响民办园的稳定办学,这都是对平潭学前教育发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基于以上构建实验区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和平潭实验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的构建实验区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对策为:

(一)创新实验区幼儿园教师教育体制,申请省级教育改革试点

要切实保证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关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把实验区学前教育作为省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改革的试点,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政策扶持和人才、项目、经费支持,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基础,推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省教育厅改革基地,实现实验区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三级联动研训一体,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

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师成长途径,实施实验区学前教育全盘构思、整体联动、互生共赢的“三级联动”战略,由学前师范教育院校携手平潭综合实验区教育局、挂靠在县教师进修学校成立海峡学前教育研训中心,负责制定实验区幼儿园教师教育方案、专业引领、区级培训、定期评估检查和总结表彰等工作;乡镇一级负责组织实施各种集中培训、园本研修的专业引领和各园的教师教育工作的评估检查等工作;幼儿园是园本研修的责任主体,负责园本研修课程的设置、组织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同时构建实验区、乡镇、幼儿园“三级联动研训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通过“研训问题化、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工作路径,促进各学段、全区域的均衡共进。

(三)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实验区设立专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其中幼儿园教师培训经费单列,对幼儿园教师做到全员、全覆盖的培训,大范围、大幅度提高教师培训力度。

实施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传播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夯实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培训采取分类型、分层次进行。举办的培训班包括:新教师入职培训;小学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幼教培训班;全区幼儿园教师全员通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名师培养、培训;幼教辅导员(教研员)培训,等等。

(四)实施跨越式补充幼教师资和提升教师学历计划

实验区幼儿园教师总体学历偏低,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加上平潭将新建、扩建20所公办幼儿园,需要大量专科以上学历的高素质教师。如果按正常做法,远远不能满足实验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此,在补充幼教师资队伍上,必须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委托高校培养幼儿园教师,设立平潭班,毕业之后直接分配到实验区幼儿园工作;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招考幼儿园老师;面向全国引进高端学前教育人才,在住房、待遇、科研、职称等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委托高校举办“高升专”“专升本”培训班;小学富余教师经过转岗幼教培训;出台鼓励措施或建立专项基金,对已取得本科学历或具备专科学历、教学表现优秀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给予鼓励或奖励。

(五)实施园长素质提升计划,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

加大园长培训力度,培养幼儿园保教队伍的领头人。该计划旨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播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幼儿园管理实务,规范园长的办园行为,提高园长的办学治园水平。培训采取分岗分类的方式进行。举办的培训班包括: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分正职、后勤和业务三类岗位进行;幼儿园骨干园长提高班;民办幼儿园骨干园长提高班,等等。

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加速成长。依靠三级联动机制,名园、基地园、普通园、薄弱园相结合的名师带徒计划,名园园长为基地幼儿园园长的实践导师,基地园园长为普通园、薄弱园的实践导师,园长跟班、跟园学习,作为实践导师的园长,也要到帮扶幼儿园实地指导园长工作。以支教平潭学前教育的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代表,每所名园带3所基地园,每所基地幼儿园带3所普通园、薄弱园,5年内所有园长都可以接受师徒制的这种跟踪成长培训项目。

篇(6)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重视学前教育”写进了工作报告,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学前教育作为专项列出。作为西北省份的陕西,省政府也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O13年》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陕西省各级政府持续关注和经费支持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学前教育事业在陕西省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陕西学前教育产业的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个准公共事业机构,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能力的权威性和教育功能的引导性蕴含巨大的品牌效应。加强对学前教育品牌的建设,将会对产业发展的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一、教育品牌的内涵及特征

品牌是一种名称、符号、标记或设计,以及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以此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其深层次的内涵是商品和服务经营者信誉和影响的积淀,体现了知名高度、美誉高度、信任度和忠诚度,反映了经营主体的良好形象、良好信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无形资产的总和。

教育品牌是从品牌中引申出来的概念,具有品牌构成的一般要素。狭义上讲,教育品牌是指学校的外部标记(包括学校名称、学校标识等);广义上讲,教育品牌是由学校名称、学校标识、学术名师、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专有技术、校园文化、管理思想与方法以及学生素质能力等一系列要素和子品牌构成的综合体,是一个包含着多重含义的系统。其本质体现的是特定教育服务的社会定位、市场定位和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服务质量的社会认可度。

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品牌建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

首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品牌建设能带动相关产业的示范效应。品牌的产业带动效应是指知名品牌的产品对企业发展的拉动,或名牌企业对城市经济、地区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的带动作用。目前,陕西学前教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及其他相关企业的运作仍处于初步阶段,行业标准也未完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个相对知名的学前教育品牌,通过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借助自身教育科研优势,为产业内的众多行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并成为产业内各类机构、企业参照的规范和标准,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其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品牌建设能带动相关产业的聚集效应。由于品牌影响消费决策的特性,教育品牌可以以索引方式,快捷、有效地引导消费决策,通过品牌导向,为消费者提供购买选择,减少消费者购买风险,并成为未来购买的重要决策依据。消费者对教育品牌的信赖,产生了扩散效应,这就不仅使其所代表的核心产品获得消费者的选择,也使其衍生产品或下游产品也具有同样的市场效应。教育品牌建设可以使作为消费者的学前教育机构、企业相信,通过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能够获得提供特定职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保证正常运转;同时,优质的教育科研资源又可以促进其专业化投入和发展。故而,可以形成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学前教育产业集群。这一产业集群的形成,又反过来促使聚集机构和企业的生产效能优于单个机构、企业,进而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的更多的利益。

再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品牌建设能带动资本的组织效应。自党的“十七大”将“重视学前教育”写进了工作报告,尤其是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步拆除,学前教育产业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外来学前教育机构、企业的竞争,本土学前教育机构和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化程度,从而在更为广泛的市场渠道中吸引社会资本、获取所需的资金。但是,社会资本通常只会亲睐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学前教育机构和企业。故而竖起一面富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品牌大旗,充分利用品牌对接学前教育机构和企业,可以助其扩大在市场上组织、吸引资本的强大效力。

最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品牌建设能带动消费导向效应。品牌对产业的重大作用之一体现在它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教育品牌同样具备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力。建设有消费者影响力的学前教育品牌,可以引导消费者的决策,通过品牌识别功能、契约功能、导购功能和购买风险降低功能,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购买行为以及忠诚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品牌建设的途径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明晰品牌定位。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的品牌定位是指在综合分析自身特色优势与学校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参照目标市场竞争者(其他高校)定位信息及目标市场消费者(学生及家长、企业等)需求信息,为自身制定明晰独特的发展理念与方向,是让自己的产品(学生)或服务(教育、科研等)与众不同,从而引起消费者的特别关注。在当下高校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借力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依托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以学前教育特色专业为切入点,跨越同质化障碍、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式发展,使品牌信息凸显在消费者眼前,并在消费者心理上占据特定位置。

二是要接轨市场需要,制定独特人才培养方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根据学前教育工作特殊性及对实践的侧重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强化基础,加强实践,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侧重艺术全技能训练和实践技能培训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系统化训练,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模式。在其他专业上,注重拓宽专业口径,进行全校性课程体系的整合,向学前教育跨学科延伸。如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开设的幼儿园管理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和办公室、园长助理以及班级、教学活动整合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安全、后勤保障、餐饮与健康管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专业人才;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开设学前教育方向的营养与保健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育、保健、营养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是要关注行业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目前,作为创新成果策源地和输出地的高校,同社会经济和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学校要以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宗旨,通过加强契合企业需要,主动调整科研发展战略、开展应用性研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结合,切实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利润空间,以社会影响推动品牌效应扩散。

最后,要争取社会公众的认同,扩大社会的知名度。作为陕西省重要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教师、校园长和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的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可以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利用传统的培训优势,为学前教育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成长服务,并为其职后提供持续、高效的教育培训,打造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体系。这既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办学空间,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也有助于加强学校与行业的联系,提高社会公众对学校学前教育品牌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张聪.谈品牌价值在构建学前教育战略高地中的重要作用[J].形象展示,2015(8).

[2] 叶芳.战略转型背景下开放大学教育品牌建设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

[3] 耿秀秀,王振洪.品牌视角下破解高职教育同质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1).

[4] 雷勇.学前教育专业品牌构建模式与策略[J].观察,2012.12.

[5] 林慧.教育品牌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8(11).

篇(7)

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健全“辖市(区)统筹,辖市(区)(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教育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办学内涵,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普惠性、可选择的优质学前教育。

二、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目标任务

到2015年,以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完善辖市(区)统筹,辖市(区)(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供“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扶持和规范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形成“多元化、可选择、可持续”的协调、健康发展新格局。具体为: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街道)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站)建成率达90%以上,85%左右的3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每年接受4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

原则上每万人配建一所3轨规模的幼儿园。到2015年,新增幼儿园60所以上。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普遍建成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基本实现幼儿就近入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学的比例分别达80%、50%以上。

从年起,新设幼儿园按省优质园标准建设,所有幼儿园都达到合格园标准;到年,所有乡(街道)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到2013年,省优质园达75%,2015年达85%左右。

创新办园机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促进其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前教育服务。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编制达到省定标准,全市专任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95%,每所幼儿园均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逐步达到专业技术资格岗位设置要求。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稳定教师队伍。

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幼儿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于省定标准。

三、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建设、标准制定、投入保障、评估督导、日常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区域新市、新社区、新园区建设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高政府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在坚持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同时,鼓励多元办园,规范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促进民办幼儿园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形成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学前教育的需求。

2.完善辖市(区)统筹,辖市(区)(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实施“辖市(区)统筹,辖市(区)(街道)共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辖市(区)政府负责统筹规划本辖区内学前教育事业规划布局、落实学前教育经费、统筹管理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建立督导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幼儿园规划建设、征地、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扶持乡(街道)中心幼儿园和村办、民办幼儿园发展。

3.完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府统筹协调领导下,健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全市所有学前教育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均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编制部门要确保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不低于省定标准。发改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规划、国土和住建部门要落实城新建小区和农村新社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社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防病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检、安监、食药监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要充分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4.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健全学前教育管理网络,各辖市(区)教育部门要配备学前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和教研员,(街道)中心幼儿园至少要配备1名学前教育辅导员,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责。

(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创新学前教育办园体制

5.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省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按符合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园舍标准和安全要求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明确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资格,依法进行法人登记。

6.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满足个性化、特色化的学前教育需求。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完善民办公助机制,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在学前教育资源充分满足普惠性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并规范民办幼儿园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有同等地位。对发展民办学前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7.完善配套幼儿园建设。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和新市建设中,按规划留足学前教育用地,在出让商品房土地、安排经济适用房及农居房土地时,学前教育用地及幼儿园建设资金计入土地整理成本或出让成本底数。房地产项目分期开发建设时,配套幼儿园必须在完成项目开发总量的50%前建成,或由开发单位出资委托教育行政部门同步建设。幼儿园建设完毕后,教育行政部门要参与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程验收。幼儿园验收不合格的,规划、国土、住建、民政等部门不得进行住宅小区综合验收,不得办理产权登记。公建配套幼儿园属于国有资产,竣工后由项目开发单位办理产权手续,无偿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产权移交免除划转费用。已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清理收回。

8.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重视乡中心幼儿园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办好村合格幼儿园,有条件的可办成乡中心幼儿园分园,尚不具备举办幼儿园条件的村,可设立乡中心幼儿园教学点,不断完善辖市(区)、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中心园与分园(教学点)要实行人员、教学、经费、设施等统一管理。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

9.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优质园创建工作指导,以辖市(区)为单位制订年度创建规划,市教育部门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落实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活动,引导并扶持城乡之间、园所之间建立发展共同体,帮助薄弱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园园通”工程,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水平。

10.加强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推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建成为科学育儿指导基地,加强对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的研究,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宣传早期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开展多形式、有质量的科学育儿讲座、亲子活动。对早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形成一支面向社区、具备指导家庭科学育儿能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人员队伍。到2015年,60%以上幼儿园建成托幼一体化的示范园。

(三)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11.增加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制订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并逐步增长。市和辖市(区)财政在教育经费安排中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办园条件改善、危房改造、经济薄弱乡幼儿园扶持等。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读取得办园许可证的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给予资助,所需经费在各辖市(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各辖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和对困难家庭实施免费学前教育。

12.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通过吸引企业捐资、社会资金投入及慈善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学前教育资金,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等手段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学前教育机构举办优质民办幼儿园,以满足群众对不同层次学前教育的需求。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学前教育的资助与捐赠,按规定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

13.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公办幼儿园和利用国有资产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根据办学综合成本、社会承受能力、办园类别,由物价、教育、财政部门每年核定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民办幼儿园在保证发展基金提留比例为25%的前提下,根据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并报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社会各部门、单位举办的幼儿园收费标准参照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执行。

14.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必须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纳入教育会计结算中心管理,统一财税票据,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幼儿园所收经费要严格按国家政策规定的使用范围合理开支,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实行收费公示制度,确保学前教育经费使用规范、监管科学。民办幼儿园要按规定向地税部门领取票据,实行税务登记。坚决查处乱收费,在正常保教时间内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名义另外收取费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15.严格按岗位设置标准配备幼儿园教师。依据国家、省编制标准核定编制,为公办幼儿园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规定必须配备的人员。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和人员聘用制度。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公办幼儿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与其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民办幼儿园聘用的各类人员,也要按规定签订聘用合同,依法管理。通过引进新毕业高学历优秀人才、小学富余在职优秀教师培训转岗、非公办幼儿教师择优核定录用等途径,优化幼儿园教师队伍。

16.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按照省统一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幼儿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严把各类保教人员入口关。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均应取得相应岗位任职资格,实行持证上岗。新进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现有尚不具备相关任职资格的在岗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自学考试等方式在三年内取得任职资格,逾期仍未获得任职资格的一律不得在岗任职。

17.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保障。从中小学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公办教职工工资待遇按原岗位执行。公办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依据幼儿园和聘用人员双方约定执行;其社保经费由幼儿园和个人按比例承担,其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与编制内人员同等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18.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优化学前教育教师结构,大幅度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比例。完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园长全员培训。年前对全市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鼓励幼儿教师参加进修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名园长和名教师以及特级教师的培养,实施“十百千”工程,五年内培养10名“名、特、优”学前教育专家,组织100场学前教育专家讲座培训,培养1000名左右的学前教育教学管理能手,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强化学前教育规范管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19.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有关部门在审批面向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时,应严格界定其经营范围,对违反规定擅自办园的,由审批部门会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查处。

20.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工作。严格执行《省中小学幼儿园治安保卫工作规定(试行)》,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按照省、市公安机关规定的技防实施标准配备好安保设施,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所有幼儿园食堂建设达到市B级标准以上,新建园及省、市优质园达到A级标准。幼儿园食品的采购、运送、储存、制作等环节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幼儿园要根据接收儿童的数量,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卫生保健标准,按规定设置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加强入园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建立晨检记录、传染病疫情报告等制度。严格幼儿园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和检查,制定消防应急疏散等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对有严重安全隐患且无法整改的幼儿园,责令停止招生和办园,坚决取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幼儿园及办园点。

21.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和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到年,全面消除无证幼儿园。同时,对以婴幼儿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教育、培训、咨询等机构一并清理整顿,确保规范运行。

22.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严格对幼儿园的日常监管,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和教学、活动用书用品管理,规范办园行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保教结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玩中乐,乐中玩,培养幼儿健康的情志,促进体、智、德、美全面发展,防止和纠正“小学化”、“保姆化”倾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创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内涵特色建设,形成有特色、有活力的园所文化。各地要加强学前教育教科研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保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六)加强领导,确保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篇(8)

中图分类号:G61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96-03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的要求,深入了解哈尔滨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归纳、分析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因素,以加快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开展了关于哈尔滨市(以下简称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等形式,从学前教育普及、园所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哈市下辖的八个区的郊区和十县(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哈市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坚持“发展、改革、提高”的工作方针,遵循“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分类指导、多元投入”的原则,逐步改善了幼儿园办园条件,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整体水平逐步提高。

1.学前教育普及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市3~5岁适龄幼儿21万人,在园幼儿15.3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2.61%,比上年提高2.61%,其中农村在园幼儿数9.2765万人,农村公办园在园幼儿2.4938万人,农村民办园在园幼儿6.7827万人,农村民办园幼儿人数占农村在园幼儿总数的73%。

2.园所建设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143所,其中农村共有幼儿园723所,农村公办园108所,民办园615所,民办园所数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85%。

3.师资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市幼儿园教职工13085人,其中农村5139人(公办1233人,民办3906人),农村公办教职工人数占农村教职工总数的24%;农村专任教师3496人,其中公办专任教师854人,民办专任教师2642人,公办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农村师幼比约1:27。

二、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严重影响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各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近一年来哈市财政对幼儿园的投入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基本上是弥补历史欠账。现有的许多幼儿园依然依靠收幼儿托儿费用聘用教师、支出水电费和维修费等,经费的匮乏直接导致农村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教师待遇、教育教学等多方面不能达标,生存艰难。另外,哈市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又多用于极少数县级示范幼儿园建设,大多数乡镇普通幼儿园长期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民办幼儿园更是财政“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2.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

有关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保健、安全、教材使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管不到位,一些违规办园、非法办园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存在具有安全隐患的幼教机构。例如在哈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家居式私办园大量存在。这些幼儿园从未申请过审批,办园条件很差,教师没有资质,安全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对无证开办的幼儿园,教育部门查封后,幼儿园又自行开园,私自办园屡禁不止。再如三岁以下亲子园管理呈“无政府状态”,它们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社会力量办学管理部门登记,有的无照经营、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哈市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3.幼儿园数量少,大多数条件较差

农村幼儿园总体数量少。2011年哈市农村幼儿毛入园率为72.6%。农村公办幼儿园数量少,公办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幼儿总数的27%。目前每个县城内只有1所县级公办幼儿园,“大班额”现象较为严重。8个区的郊区和10县(市)共有184个乡镇,其中有73个乡镇设有中心幼儿园,仅占乡镇总数的40%;民办园所数占幼儿园总数的85%,占据农村幼儿园的主体。比如某县有24个乡镇,其中9个乡镇有中心幼儿园,其他15个乡镇都没有中心园。

农村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

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普遍较差,大多数乡镇中心幼儿园附设在小学,以平房为主,必备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缺乏,各类玩教具、幼儿图书、资料配备不足,桌椅破旧且不符合标准,无独立的园舍,幼儿室外活动受到限制,厕所在室外,无保健室,卫生保健和安全难以保证。大多数民办幼儿园条件差、管理乱,不具备办园条件,食品餐具检验消毒设备不齐全、措施不到位,幼儿接送车辆情况复杂,且超载现象严重,园舍、饮食、交通均存在着较大隐患。

4.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普遍较低

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前教育知识、技能相对不足,不掌握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不能按照学前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教学计划、创设教育环境、提供操作材料和组织教学,教育方法比较落后,一味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强化训练,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5.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不合理,以集体教学为主,不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个性的养成,没有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健康饮食没有保证;有些幼儿园存在着小学化倾向,使用小学教材,幼儿园生活常规和小学一致,特别是在民办幼儿园同一些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小学化现象突出。比如某私立幼儿园门前赫然挂着“我园学前班特聘××小学教导主任任教”的条幅,大班的教室里摆放着和小学一样的课桌,每天和小学生一样进行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习,幼儿没有游戏机会,严重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哈市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国家和省市已经出台的学前教育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由于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财政没有专项学前教育资金投入,幼儿师资没有独立编制,幼儿教师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待遇。有的地方领导重视就投入,领导不重视的地方就不投入;由于没有相关的财政政策,有些地方政府想投入却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随着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大多数村幼儿园或学前班消失,农村幼儿入园率下滑,村屯儿童就近入园成为问题;有些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反映,因为没有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如果投入幼儿园资金就得挪用小学校拨款,就会违反财经纪律。

2.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

调查发现,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幼教管理专门机构,幼教干部数量少,且绝大多数身兼数职。目前每县(市)配备1名幼教视导员,多数视导员兼职其他工作;10县(市)有专职幼教教研员6个,兼职教研员2个。人员少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做深、做细、做实,许多幼儿园管理以及教研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乡镇中心园园长和乡镇幼教的管理,多数由小学教研员或小学领导兼任或临时聘任。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园长任职资格,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常常用管理小学的办法来管理和指导幼儿教育,这些管理者学前教育管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3.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学历达标率低,培养培训机制体制不完善

农村幼儿教师编制缺口大,转岗教师和临时聘用教师数量过多,专业达标率偏低。76%的农村公办专任教师没有编制,而少数有正式编制的农村幼儿教师中,83.5%占了中小学教师的编制。不仅不能吸引专业优秀人才来从教,还造成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如同被“抽血”般从农村流向城市。

目前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全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规划中,没有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特别是由于经费、时间和路程等因素,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会少。由于一个班级一位老师,教师如果外出交流和学习,班级就得停课,外出学习非常困难。农村教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知识更新慢,视野狭窄,导致专业能力偏低。

四、对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投入的体制,保障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1)制定和出台《哈尔滨学前教育促进条例》以及配套法规、规章制度,为各级财政投入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加快哈市学前教育立法步伐,从法律上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性质,明确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和设立学前教育机构,保证学前师资质量,让所有儿童共同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据调查,杭州等城市已经出台或者正在制定《学前教育法》,哈市应抢抓机遇,尽早制定《学前教育法》,以保证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2)各级政府要加大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

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市财政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以奖代补、民办或农村幼儿园升级奖励、低收费规范幼儿园(班)经费补助、公益性0~3岁婴幼儿学前教育机构经费支持、幼儿园教师培训等。同时,要加强对公办幼儿园办学经费的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改变过去把有限的财政经费主要投向少数公办幼儿园的做法,建立普惠型的财政投入模式,推进教育公平。

学习先进地区建立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和困难家庭子女入园帮扶资金,将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和留守家庭儿童的入园教育资金统一纳入中小学教育资助券专项资金。

(3)鼓励社会力量和公益捐助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制定优惠政策,使民营资本投入和国家财政投入享有一样的待遇;设立奖励机制,吸引公益捐助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形成以财政拨款、社会投入、家长缴费及公益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良好态势。

2.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1)出台《哈尔滨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的法规政策

借鉴沈阳、南京、大连等城市的做法,出台《哈尔滨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督导评估体系,明确管理权属、工作职责,规范办园行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工作,健全教育部门

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2)严格执行现行的准入制度和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的力度,依法严格实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执行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和安全制度,规范公办园、民办园及早教机构等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行为。根据“分级负责、分等评估、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幼儿园等级评定、等级晋升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我市农村学前教育水平。

(3)加强管理力量,选拔优秀专业人员从事学前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借鉴太原市的做法,在市、县教育局设置学前教育处,选拔幼儿专业人员从事学前教育指导和管理工作。指导学前教育机构认真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要求。充实幼儿园内部管理专业人员,克服小学化倾向,还幼儿健康快乐的童年。

3.拓宽学前教育渠道,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县政府要统筹规划,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县域发展目标

县级政府要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计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制订公办幼儿园发展时间表,优先建设。在考察中了解到,太原市早在2006年就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银川市也于2011年在市区基本普及了三年学前教育。因此,哈市各县要下力气做好幼儿园统筹规划工作,并提出刚性要求和具体目标,加快普及学前教育进程。

(2)落实好《哈尔滨市政府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哈尔滨市政府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3年,10县(市)新建、改扩建160所公办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对各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经费落实、施工进度和建设质量,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为了保证新建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后续发展,必须督促落实幼儿园教师编制、设备设施投入等相关事项,以保证新建幼儿园办园质量。

(3)鼓励企事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创办普惠型幼儿园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集体等利用国有和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鼓励乡镇在边远农村办园点、幼教点,实现儿童就近入园。

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使民办幼儿园在建设用地、立项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在审批注册、分等定级、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先、培训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权利。要建立民办幼儿园办园发展风险保障金管理和民办学前教育激励机制等系列制度,调动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园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采取控股、发放教育券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办百姓上得起的规范的普惠型幼儿园,减轻百姓的教育负担。

(4)以社区为依托,以各类示范性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开展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按照国家要求,确定0~3岁早期教育试点单位,开展以社区、乡镇为依托,以示范性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的早期教育探索和研究,积累、总结0~3岁早期教育经验,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4.多种途径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将乡镇中心园的非公办优秀幼儿教师全部纳入统筹;逐渐置换不适应学前教育岗位的教师;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对不适合从事专任教师的转岗教师,可安排其从事保育和后勤工作。

(2)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工资、保险、评优等政策,使她们享有和中小学教师一样的待遇。按照黑龙江省幼儿园教师编制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师幼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

(3)实施农村幼儿教师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加强高校建设,提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水平,按照一定比例免费培养农村学前教育师范生;将园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保障师资培训经费;探索有效培训模式,采取顶岗置换、农村教师进名园、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进行新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分层培训,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保育教育能力,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5.深化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前保教质量

(1)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品德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密切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提高家长保教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2)健全县、乡镇教研指导网络,推进幼儿园内涵建设

健全县、乡镇教研指导网络,开展园本教研;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使其成为当地幼儿园的教育科研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带动区域学前教育整体发展。

(3)利用农村丰富的教育资源,走有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之路

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开发农村教育资源,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等,这些地方资源既贴近幼儿生活,低投入、高产出,也是幼儿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积极开展教科学研究,建构农村幼儿园课程体系,形成系列乡土教材;同时根据农村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办园机构,如办园点、混合班、游戏点等,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全面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保教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信息素养;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信息化

2010年末,为较快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条政策措施,并要求制定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后又在2012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2—2020)》,对未来十年中国学前教育划定了明确目标。近年来,学前教育已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幼儿教育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也必然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从为幼儿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角度,还是从幼儿学习特点角度出发,都需要幼儿教师在自身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自身信息素养影响幼儿的信息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作为影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其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将综合分析信息素养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这一重要现实课题的研究走向。

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

“当信息化研究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汪基德等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7-33。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小学教师和大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学术探讨较多,而针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专题研究则较为匮乏。吴碧莲和潘峰楠[2]48-49、毕春霞和李新锋[3]126-130、邓红红[4]145-146等对城乡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卢长娥和冯桢石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总体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不同教龄、学历和年龄段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5]26-29。耿霞的调查显示,年龄31岁和10年教龄以上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较高[6]35-38。梅剑峰对宁波市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量化评价,再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结果进行校验和修正[7]89-93,较好解决了信息素养评价中如何科学量化的问题,使此类信息素养评价能得到更客观准确的数据结果。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基础上,诸多学者探讨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问题。王佑镁初步构建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深化了幼儿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者、决策者和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结构内涵[8]12-16。王永军提出通过园本培训和个人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来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9]。刘珍芳提出了集中培训与园本培训相结合的互动培训模式[10]106-108。邓红红认为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缺失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缺乏、能力不强、道德意识薄弱等,须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4]149-150。

关于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模型问题,郑频捷针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所设计的调查表,集中阐述了数据准备、挖掘方法选用、数据库设计、模型建立等四方面[11]158-160。胡雅萍和汪传雷梳理选取并引介综析了Bystrom模型、Savolainen模型、Krikelas模型、Johnson模型、Leckie模型等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行为模型,并对其从研究焦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主要变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性分析[12]8-10。彭俊英和王帆主张选择艾森堡和伯克维茨1988年首提的“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作为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依托[13]71-75。Big6给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界定问题、收集信息和评价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明确分析框架。

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走向

2.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文献评价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当下研究尚比较零星与不系统,不少研究只停留在初步构建,缺少进一步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未来应从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模型着手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优化对策,以期切实提高和优化我国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及其专业发展。为完善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规范性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我国应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与教师等不同群体的信息素养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特定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并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和具体评估的可操作性,尽快开展针对幼儿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制与开发。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具体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可整合成信息技术优化主题教学、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信息技术加强安全管理等三个部分来实施。虽然学者们研究了许多适合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十步调查法模式、信息搜索过程模式、混合培训模式等,但要提高在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仍需借助国家高等院校和幼儿机构等多方协同合力。2.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趋势展望未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界应在以下几方面获得创新和突破。

2.2.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与体系构建有必要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对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这个导向性要求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明确界定、说明和评价。对于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国内外学者已对其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做出了深入探讨,并建立了较为系列化的指标提取和综合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应尽可能根据特定评价对象,比较分析多种评价体系的成败优劣,对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反馈与修正。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案,应遵守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以科学性、可测性、多样性为特征。要重视对幼儿教师获取及创造性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能力评价,并在评价维度及体系的各部分权重中应有合理体现。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配备有效的监管机制,包括量化评价的记录、统计、计算和分析总结。

2.2.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与运行系统从理论上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与结构模型。根据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这些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以及结构模型的各个模块。构建和完善以信息文化素养、信息知识素养和信息能力素养为基础维度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CKA结构模型(见表1),指标体系下的具体细则将针对幼儿教师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可参照国内学者桑新民的“学生信息素养六标准”、陈文勇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制定《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自评量表》。而处于首要地位的便是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应着重考察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态度层面、信息技术掌握操作层面、运用信息技术实际解决教科研的整合创新能力等层面,并在评价操作层面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等,定量分析应用的指标体系层次。

2.2.3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与技术支持作为一种纽带与桥梁,信息技术将幼儿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大领域课程融合到一起,实现了幼儿教育各课程间的无缝整合。同时,将信息技术自然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使之成为儿童游戏和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明确具体探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与技术支持也是本研究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全面借鉴“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全球性培训项目,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和整合型技术支持。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这一“以技术整合的方法学习技术整合”的培训模式,为幼儿教师培养信息意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教育专业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平台。

2.3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可按照“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模块建构———实证检验”的思路进行,具体如下:(1)全面搜集和深入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将对其他相关信息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分析已有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综合比较已有研究。(2)通过调查深入分析幼儿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系统描述。(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以上所提出的各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这些因素关联分析,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的各个模块。(4)通过对其他层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实证借鉴,针对幼儿教师独特的显著特点,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优化实践,有重点地展开针对性的对策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自行设计分为园长卷和教师卷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专业发展问卷》,内容保持统一但各有侧重。应利用问卷调查得来的实证资料,从幼儿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对各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以综合分析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各维度的模型关系与关联系数。总体纵览,未来研究将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关于描述分析的范例,并通过对其他层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借鉴,再针对幼儿教师的独具特点,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3结语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作为有效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关键环节,应从国家战略层面上予以重视,应切实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为此,本文全面搜集和深入研读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合理和科学严谨研究设计了初步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以稳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信息化重大进程。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朱书慧,张琼.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7).

[2]吴碧莲,潘峰楠.泉州市公办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2).

[3]毕春霞,李新锋.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国培计划”培训学员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4]邓红红.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与提高策略[J].教育探索,2013(7).

[5]卢长娥,冯桢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4).

[6]耿霞.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0).

[7]梅剑峰.基于模糊数学及数据挖掘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8]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9]王永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初探:以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为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刘珍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11]郑频捷.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挖掘模型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11(6).

篇(10)

进入新世纪后,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教育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其中也包括幼儿教师。我工作在幼儿教育第一线,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担任过从幼儿教师到园长等几乎幼儿园所有职务,熟悉幼儿园管理流程与内容,了解幼儿教师所有的工作内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科研水平、个人魅力等[1]。我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结合自身成长的困惑,对幼儿科研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一、幼儿教师科研现状

(一)幼儿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低,科研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培养,由原来的中专逐步向大专过渡,趋势是向高层次发展,但是现今由于客观历史原因,绝大部分骨干幼儿教师(30岁左右)都是中专和大专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结构特点决定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他们大多对于科研没有基本的概念,很多工作都从自我感受的感性点出发,以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作为工作的指导和出发点。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工作观点是完成基本的日常班级管理与幼儿管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觉得科研工作距离自己比较遥远,只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很多幼儿教师就算表面进入了科研领域,其实只是为了考核、评职称或者完成市、区、园里的工作任务,几乎没有主动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兴趣性、积极性等各方面都不成熟,往往是被迫参与、从事科研的,科研意识非常淡薄,基本没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和科研应用所带来的乐趣,并享受其中的成功感[2]。

(二)幼儿教师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所谓幼儿教师科研知识特指幼儿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我结合通过自身工作经验,与周边同行的交流,以及相关报告的调研发现,30周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中只有极少数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幼儿科研知识,很少有人了解如何参与幼儿教育科研活动,几乎不懂科研课题设计的规范与流程,不了解幼儿教育论文撰写的规范。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科研就是写论文,甚至是写工作小结。他们根本无从了解教育科研是一个从收集、选题、论证、立项、计划、调研、撰写、修改、结题到撰写完整报告、,再跟踪提高、研究的过程[3]。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幼儿教师会主动订阅幼儿教育理论的相关报纸、刊物,更不会主动寻找、学习相关幼儿科研理论知识,大部分幼儿教师科研为零。

(三)幼儿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很弱。

所谓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找出其中一般规律的过程,最终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幼儿教师科研能力很弱主要表现在:1.幼儿教师普遍感觉科研难度很大,不知如何从何获取课题,不知如何开展研究课题;2.研究课题方法、手段单一,主要集中表现就是上网搜索资料,然后抄抄、改改、写写,应付了事,完成任务,不求创新;3.研究方向很集中,基本就是取材于幼儿的日常行为管理内容,然后就某一点进行经验性的总结,造成大多数论文雷同;4.研究应用性狭隘,科研内容推广性、应用性不强,大多数属于纸上谈兵,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二、提升幼儿教师科研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学历教育,提升整体层次。

当前幼儿园的主体教学力量是主干教学教师,绝大部分以师范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下,学前教育的生源并没有得到提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入校文化成绩较差。在这种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即使通过严格的学前教育培训,也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走访身边同行发现,幼儿教师的科研概念起源于其在学生时代的学习,然而他们在师范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时,课程中几乎没有相关指导性内容,在学生时代没有科研概念。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起跑线教育受到重视,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家长不遗余力,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选择优秀的学前教育资源。一方面是社会的高要求,一方面是培养的低层次,相互矛盾、冲突。所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就必须提高学历教育水平,在整个培养幼儿教师体系中渗透科研相关内容,使招生、培养过程、实习、毕业四个环节紧紧相扣,提高招生标准,夯实文化理论基础,使得生源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加强培养过程,在培养过程中灌输终身科研的概念,利用课程教学,建立幼儿教育的科研方法体系;加强实习过程,让学生利用理论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问题,从而激发学习与科研的欲望;重视毕业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求,严格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建立毕业生档案,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指导,让学生离开学校并不脱离学校,经常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指导。

(二)幼儿园工作管理。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前教育的集中场所,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占据很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直接带班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管理。现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老教师带新教师,这里的老教师是教龄长而不是年龄长。社会化大发展,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稀缺,需求量增大,很多优质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大多数喜欢招聘一些有经验的幼师做管理人员,而从事一线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则喜欢招收青春、活泼的大学毕业生。很多新幼儿教师进入此行业后,基本就是靠老教师带,加上自己摸索,逐渐凭借经验在从事幼儿教育。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增长了阅历,但是对于长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变繁为简并不是有利的。在幼儿园工作管理方面,应该将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相结合,以双赢为归宿点。定期邀请高校幼儿教育教学类的科研教师和幼教科研专家入园进行学术讲座;积极营造崇尚幼儿教育教学科研的园内氛围,鼓励中青年教师投身科研,让大量的感性材料变成理论知识,指导自我的长期实践;加强科研的绩效考核工作,将科研纳入每年度的年终考评,形成硬性指标,鞭策普通幼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4]。

(三)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

根据人的生存需求理论,我们当然希望每位幼儿教师能够将幼教事业当成终生从事的事业来经营,并从中获得肯定和快乐,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在5~8年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而8~12年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强烈的不意愿或直接离职,原因主要是觉得职业没有发展,人生缺失规划。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教师入园时,安排老教师结对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工作观、人生观。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每位新幼儿教师都懂得如何理解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在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中,将自己长年累月的丰富经验书面化、理论化将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引导,幼儿教师会发现并了解科研的必要性,在科研中进步,在科研中快乐,在科研中将自己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材料,形成总结、课题、讲义、论文,并与更多的同行分享、共享科研的成果,将个人成果推广,从中获得成功与满足感,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长期化结果。

(四)教育主管部门。

作为幼儿园的直管上级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幼儿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长期性的准入、准出标准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所能制定的,但是对于幼儿园的直管上级部门来说,很多事情大有可为:1.定期举办各幼儿园的科研工作讲座,进行科研重要性的宣讲;2.定期举办科研交流研讨会,进行幼儿园论文评比,营造市区浓厚的幼儿教育科研氛围;3.定期组织市区骨干幼儿教师参观考察全国优秀的幼儿教育科研基地(优质幼儿园);4.定期召开科研课题推荐会,向广大年轻幼儿教师推荐科研项目和方向[5];5.长期举办市区的幼儿教师科研竞赛,让需要科研项目的幼儿教师有项目可申请,有项目可研究,等等。

我们相信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逐渐营造良好的幼儿教师科研氛围,让广大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将大量的实践经验转化成科学理论,指导自我的再实践,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为祖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燕.教师是教育实践主体也是教育研究主体——兼谈幼儿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J].学前教育,1999,(8).

[2]白桦.创造性地开展园本培训工作,2006(05).

上一篇: 餐厅促销活动方案 下一篇: 多媒体技术应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