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5: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汇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今年以来,县金融扶贫攻坚指挥部紧紧围绕“学习借鉴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组织发放扶贫贷款”的目标任务,加强信贷规范管理,扩大资金使用效益,扎实做好金融扶贫各项工作。2019年,共新增扶贫小额贷款户贷户用28户100万元,累计投放591户2810.5万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完善卢氏模式,提升“四大体系”建设水平
1.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机构管理,确保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工作到位,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全部建有金融服务站,所有行政村均有金融服务部,全面开展扶贫小额信贷相关的政策宣传、贷后管理等工作,金融扶贫三级服务体系作用发挥良好。
2.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印制下发了信息采集标准,截止目前,共采集并进行农户等级评定14.3万户,同时,将评定结果全部反馈到乡镇金融服务站及贫困户家中,激励贫困户建立良好信誉。
3.产业支撑体系。协同督导县发改委依托主导产业,组织搞好带贫企业、带贫合作社及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持续提升产业带贫能力。
4.风险防控体系。扶贫小额信贷严格按照“5万以下、3年以内、两免一补”执行基准利率进行。县财政注入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700万元,用于扶贫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对每月按时付息、且满一年户贷户用贷款的用户进行贴息,每半年为一个周期,8月份,已发放年度扶贫小额信贷贴息20.4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
二是规范小额信贷发放。
2.做好企业带贫。坚持“体现差异化,着重带动未脱贫贫困户增收”的工作原则,主要对无劳动能力、无技能、无项目的贫困户进行覆盖。为全县除享受户贷户用贷款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金融扶贫帮扶资金,分别对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户2681户,每户发放456元金融扶贫帮扶资金;对未脱贫2259户贫困户,发放1000元的金融扶贫帮扶资金。此次共计发放347.8万元,于6月28日发放到位。
3.落实好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的通知》,将以上精神和要求转发至金融扶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认真学习。要求各乡镇、各相关单位认真按照文件要求组织筛选企业,重点选择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带贫效果明显的涉农企业等作为贷款主体,目前,带贫企业材料正在市扶贫办审核。
三、完善预警监测,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1.加强统计监测。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核实,紧盯贷款动态,定期分析研判,抓早抓小,形成上下贯通的风险防范监测。
2.提前做好还款准备。对到期还款企业提前两个月进行跟踪,督促相关单位做好还款准备,防止出现到期未还款或逾期问题。目前,我县无逾期贷款。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基本情况
至3月22日,扫码收单商户存量6315户,其中一季度新增1477户,扫码收单日均交易118笔,日交易金额3.8万元,笔均交易76.4元。
手机银行存量7.95万户,其中一季度内交易三笔以上客户为13300户,动户率为16.75%,按省联社电子银行部考核预测动户基数6.5万户计算动户率为20.46%。
微信存量关注用户9.4万户,一季度净增700户;微信公众号绑卡2.55万户,一季度新增绑卡3500户。
新增云闪付用户1200户,累计推广云闪付13200户;ATM/CRS布设42台、自助服务终端14台、移动开卡机2台;个人短信银行31255户、对公短信264户;IC卡覆盖率达84.5%,位于全省前列。小额支付便民点布设108个。
贷记卡分期1101笔,分期余额4461万元,其中今年新增分期53笔,余额360.96万元;公务卡累计开办327张,其中新增138张。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培训、绩效保障,提升员工积极性
为更好地提升员工营销意识,激发员工营销热情,一是举办为期六天五夜精准营销实战方略培训班,提升员工的营销技巧;二是提高电子银行产品营销计件应酬,激励员工营销动能;三是改变以往任务到网点,任务分解到员工个人,鼓励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按月兑付营销计件奖励。五是加速网点转型,加大智能设备的投放。
(二)力推扫码收单,抢占移动收单市场
为进一步加大扫码收单布设力度,抢占业务空白点,我社加大对扫码收单绩效考核力度:一是从年终绩效考核上引导,加大扫码收单考核项目绩效分值;二是积极打造智慧景区,与XX市和平镇开展战略合作,景区内布设“专属二维码收单”;三是加大优惠力度吸引商户,大力拓展新商户,引导存量商户使用我社扫码收单,同时,制定出最新的优惠方案:即小额高频类商户实行“零”扣率,普通类商户补贴最高500元手续费,进一步促进了扫码收单业务的发展;四是每周定时外拓营销,为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营销意识,确定每周二、四下午为客户经理外拓日,周三晚为全员营销时间,全市网格划分,强化网格化管理和地毯式营销,大大提高了扫码收单业务的发展;五是加快行业批量发展,积极与顺丰快递等单位对接,批量配备扫码收单。
(三)做实客户群体,提升手机银行动户率
首季即冲刺,为全年手机银行动户率开好头、定好调。年初,即对手机银行动户率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各网点明确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一切困难,在通过营销开拓新客户的同时,对存量未登录的手机银行客户进行二次营销,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配套相应的营销对策,提升手机银行动户率。一是开展手机银行动户赢话费活动,通过我社的短信平台将营销短信向全体手机银行用户推送,使客户积极主动地将手机银行使用起来。二是定期分析数据库客户群信息,将不同客户群体(如普惠卡客户、工资客户等)手机银行未动户数据按旬发送到各网点,由各网点指定专人对客户进行针对性的电话回访;三是借助省联社“一元购”“银行联二维码”满减等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LED等媒介方位宣传,同时做好参与满减活动商户培训工作;四是按周通报完成进度数据,部门参与网点晨会,召开网点业务推进会等形式,多渠道多方进行督促、交流业务过程中问题与经验。五是充分发挥运营主管指导作用,运营主管营销办理电子银行产品后,将一对一讲解演示,帮助客户现场体验,让客户切身体会到我社电子银行产品的方便快捷,激发客户开通使用兴趣,做到开一户动一户,确保新增客户动户率100%。
(四)1+N营销方略,加速发展微信银行、云闪付业务
微信银行是业务营销、品牌宣传的主要自媒体渠道,为开展的电商、在线发卡和在线申贷等业务打下移动用户基础,我社始终坚持电子银行“1+N”营销方略,即营销一个客户,既营销手机银行又营销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绑卡、云闪付等电子银行业务。截止目前我社一季度新增微信绑卡3500户,云闪付1200户。
(五)加快便民点升级,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
我社从定位、选址、人员、机具、功能等方面入手,针对普惠金融便民点机具进行优化和升级,主动适应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新需求,将生活便利店、快递收发站、社保缴交点等功能有机融合,着力把便民点打造成为农村人气中心。同时,为加强金融服务点的管理,让各网点分清责任田,明确各网点在所属区域内的商户管理责任,做好业务辅导,更好的拓展电子银行业务。目前,已升级改造便民点57个,超额完成省联社改造任务。
(六)拓展贷记卡业务,增强客户粘性
为了提高贷记卡的使用及业务收入,增加客户粘度,我社多措并举,拓展贷记卡业务。一是多渠道宣传贷记卡业务,利用我们点多面广的优势,进村入户宣传,同时通过短信、微信、电视、立体广告墙、LED等平台宣传,让全XX人民知道贷记卡分期业务,增加了信贷投放渠道,有效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实现银商共赢局面。二是接入多家车行,开办汽车分期业务,利用知名品牌汽车经销商优势,获取推荐客户资源,同时依托我社网点众多优势,各网点专职对接1至2家车行,提高审批效率,形成口碑效应,增加车行进件量,有效推动业务增长。三是针对楼盘小区制定相关营销方案并引导网点开展。如与嘉园名城、皇庭新世界等房地产楼盘对接,开办家装分期业务,有效拓宽获客渠道,发挥合作效应,实现存贷业务双增长。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1.加大扫码收单布设。通过发展菜场商圈、发动存量商户推荐商户等方式,进一步深挖扫码市场,结合收单系统改造的卖点,批量发展出租车、快递等行业性应用。同时,继续实行扫码收单手续费优惠方案,扩大扫码收单影响力,针对存量未使用商户,批量推送优惠信息,网点指定营销人员上门回访,提升扫码收单动户率
2.提升手机银行动户率。将手机银行网格化管理,加大营销激励机制,责任到网点,任务到个人,提升全员的营销积极性。一是做好手机银行动户营销活动,如开展“一元钱吃早餐”、“9.9元观影”、菜场满减等活动,使得手机银行的使用更贴近客户的生活进而提升动户率。二是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期,通过对普惠卡、贷款客户、资金交易频繁而未动户的数据传到网点,让网点知道动户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加速网点转型,加大智能设备的投放,便于运营主管厅堂营销。
3.拓展普惠金融覆盖面。对接XX农业局、扶贫办,将当地扶贫农业项目产品推广到福E购平台,在扶贫助农的同时发展福E购电商平台,更好的构建金融场景,做好商金融生态圈的闭环工作。同时,对接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云闪付交党费业务。
4.提高IC卡覆盖率。加快推进磁条卡换卡工作,通过批量推送磁条卡换IC卡安全提示短信的申请,提高客户主动前来换卡的意识;柜面加强换卡进度,对前来办理业务的磁条卡客户来一张换一张,同时将磁条卡零余额客户,进行批量销卡。
5.提升便民点服务功能。主动适应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新需求,加快普惠便民点升级,配备金融服务需求联络牌,搭建社区、村镇联络点,落实联络员制度,充分利用便民点资源广的优势,使之成为信息采纳中心、下村入户的落脚点。
6.拓展二手车分期市场。与二手车商洽谈合作事宜,通过二手车行提供保证金担保、保险公司履约保函等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放分期资金。继续商谈以汽车抵押方式开展分期业务等合作事宜,通过车辆抵押,按照市场评估价给予一定折扣,为无车贷的优质车主给予一定现金分期额度。
7.开拓家装分期团购活动。利用合作楼盘交房等契机,营销业主组团办理家装分期,通过组团人数实现优惠费率,吸引业主批量办理,有效提高家装分期进件量,同时成为我社家装分期营销人,提高家装分期营销成功率。
四、当前存在困难及建议
1.相关系统能否进一步优化。扫码收台管理缺乏商户绑定日均、资金净流入等信息;手机银行动户率数据无法快速获取,需通过人工统计,能否考虑数据仓库进行优化,同时,能否将扫码商户端移植到手机银行中,方便统一使用手机银行品牌。
2.扫码收单发展拓展难度大。根据省联社考核要求,我社2019年末存量扫码收单需达到11130户,而我市注册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不足7000户。同时,我社打造中的和平古镇智慧景区,由于景区刚开发且知名度不高,春节以来的交易量仅2000余笔,无法满足行业应用次月交易笔数的要求。
(一)保市场主体方面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组织“百行连千企”活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一对一帮扶、点对点破难,8家银行包联规上企业52家,分别走访企业,宣传金融政策,共为19家企业提供贷款2.76亿元。严格执行阶段性用电降价政策,为5821户非高耗能大工业和一般工商户降低用电成本628.53万元;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灵活电价政策,为37家大工业企业降低用电成本40万元。加强减税降费政策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国家和省出台的各种关于税收和行费、基金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并及时通过县人民政府网上网公开。
二是落实包联帮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截止3月中旬,重点在建项目全部复工,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产;深入开展“走千企访万户”活动,走访农产品加工、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贸易业、服务业五个重点行业147家企业,落实包联帮扶,利用政企服务微信群推送政策包,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解读;结合“双创双服”,实地走访249次,收集各类问题130件,办结率100%,真正打通了服务企业项目“最后一百米”。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一方面全面加快土地供应进度,2019年以来,我县获批土地面积共计1267.3亩,目前已完成供地886.9亩,工业区北园污水厂、垃圾发电2个基础设施项目和、中广核循环产业园、纸业搬迁、包装等2020年我县9个省市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全部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以“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为抓手,建立政企联动帮扶机制,83个重点项目企业逐一落实县级干部和部门包联,建立“政企对接微信群”,开展服务“大走访”,推广“拿地即开工”模式,一对一帮扶、点对点破难;结合“双创双服”,实地走访249次,收集问题130件,办结率100%。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313项便民事项列入《最多跑一次清单》,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工程项目审批压缩至50个工作日,一网通办事项超过全县事项的95%,一窗受理率达90%以上。
二、扩大内需方面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工作,发改局负责扩大投资工作。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方面聚焦重点项目落地投产,从县级干部到职能部门全员上阵,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确保每个项目有人管、有人盯、有人跑。今年,实施省市重点项目9个(省3个、市6个),总投资87.1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6.24亿元,截至8月底,已完成投资14.8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1.4%。一方面服务为先用心“抓包联”。始终把包联服务作为推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包联任务,完善包联机制,实行一包到底,切实做到真包、真联、真干,制定了《2020年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行县级领导及部门包联实施方案》,对18家重点项目及65家企业逐个明确了包联县领导和责任部门,干部围着项目转、部门围着企业转。建立了定期调度会商机制,今年以来,先后2次集中听取分包县级干部包联工作汇报,盘点存在问题,逐一研究解决,各包联领深入企业项目一线,实地了解建设、生产状况及存在问题,一对一帮扶、点对点破难,共召开现场办公会、调度会300余次,组织实地走访500余次,收集各类问题184件,已办结156件,办结率85%,有效保障了企业提质增效和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同时,积极对外招商,共上报接洽项目19个。
三是抓好投资调度督导。紧盯任务目标,实行周调度常态化机制,逐项目督导,逐项目推动,千方百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一是加快建设进度。紧盯重点项目建设,对、维尔机电、成诚热力、气代煤工程等一批年度投资大的重点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全力保障投资建设进度,充分发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二是做好整合打包。梳理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市政、农业、扶贫等领域项目77个,建立投资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入库条件的项目,抓紧完善入统手续,切实做到应统尽统。
三、下一步工作
面对今年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压力,我县市场主体的发展困难较大,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帮扶包联到位。县领导深入包联项目、企业,帮助解决资金短缺、用工数量不足、原材料供应遇阻、市场销售困难等具体问题,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落实到位。
25岁的魏可欣是一个阳光的美国女孩,出生在旧金山。从小就对中国人和中文一点不陌生,因为那里有许多华人,魏可欣也有不少华裔朋友。从念大学起,她就开始向一位中国留学生认真学习汉语,并从这时候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以优异的成绩从经济金融系毕业后,魏可欣本可以像她的许多同学那样,在美国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过安逸生活。在纽约一家投资公司实习时,老板也很赏识她的才华,曾许以高薪想留住她,但女孩却做出了一个惊人选择:去中国做公益事业。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很大原因来自于父亲对她的影响。“从小到大,像父亲一样去创业和帮助世界,是我的理想。”魏可欣的MSN头像就是爸爸的照片,她视父亲威尔逊为偶像。
威尔逊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年轻时饱尝生活艰辛。为改变命运,他拿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工作,从一名普通员工,拼搏成了美国最大的地图绘制公司的老板。经商之余,他还自觉帮助社会,利用自己的法学专业知识免费为穷人打官司。威尔逊从没有忘记自己的贫苦出身,他希望能帮助更多穷人获得幸福。79岁那年他卖掉自己的公司,把全部收入捐献给了一个扶助基金会。后来魏可欣在北京初创“穷人银行”机构时,同样少不了父亲的慷慨捐助。“我在他身上学到了拥有爱心和回报社会两个最重要的美德。”
魏可欣知道。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排在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按照世界银行贫困标准测算,仍有不少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他们需要帮扶。同时,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吸引了她:“我觉得当我在这个国家工作、生活几年后,就会亲身了解到,为什么在西方世界放缓了发展脚步纷纷出现危机时,中国依然发展迅猛。”基于这些想法,魏可欣于2006年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
初到东方世界的魏可欣,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每天不知疲惫地踩着新买的自行车,穿梭于什刹海、北京胡同及郊外的乡野间,感觉新鲜极了。懂汉语的她与中国人沟通起来毫无障碍,这更让女孩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当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一个培训班上,她结识了另一个漂亮的美国女孩――日后的合伙人孟康妮。这位学信贷专业的女孩来自芝加哥,当时已经在中国做了3年的小额信贷工作。
从此,两个同岁的美国女孩既成了清华室友,又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同样的背景和志趣让她们越走越近,两人经常在中国各地一边旅游一边做调查。经过实地考察,她们发现了大部分美国人所不知道的中国。
“没想到这里和美国完全不同,城市与乡村间存在着巨大差别,农村要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两个女孩去了不少地方,被种种所见所闻触动,她们认为:要想真正帮助那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民,最好的办法不是捐款捐物,而是“授人以渔”――为其提供起步资金,让他们自力更生去创业。
魏可欣与孟康妮一拍即合,决定用她们的热情和所学的金融知识,投身于中国的扶贫事业。两人商讨后认为,小额贷款是帮助穷人开启新生活的金钥匙,但中国的小额信贷产业还发展不足。
她们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创建“格莱珉银行”,专门帮助穷人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决定独创一个名为“我开”的小额贷款网站,吸引网上捐款,然后再用捐资为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中国穷人提供贷款帮助。
“我开”问世,智圆贫困家庭创业梦
魏可欣说,她们给这个非盈利性机构命名为“我开”,是因为它代表着创造力,也代表着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可以大声谢。我要开始自己的事业、开始美好的生活了!
但和所有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一样,在把创意付诸实践时,她们很快就遇到了问题。首先,作为外国人,魏可欣和孟康妮无法在中国注册合法的非营利性机构,她们只好在美国注册了“我开’,基金组织,再回到中国申请开设代表处。
2008年10月,一间位于北京东四街老胡同里的四合院正房,成了“我开”设在中国的办公室。在这里,魏可欣和孟康妮两位“穷人银行”创始人,带领着她们在北京惟一的员工――刚招聘来的中国办公室负责人张圣,开始没日没夜地忙碌于筹建网站,并在网上做募款宣传。
刚开始,一切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月过去了,不仅没有收到一笔捐款,反而有人怀疑她们是借此骗钱,向当地司法部门举报了魏可欣和孟康妮。魏可欣和孟康妮被迫接受相关调查。好心没好报,有人替她们叫屈,但两人却用中国成语“好事多磨”来安慰自己,耐心地向调查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办案人员得知实情后,被她们的善举所感动。主动把她们的事迹捅给了媒体。当地报纸和电视台的报道,使“我开”网站一夜间知名度大增。很快,就有一名商人捐来1000美元,此后,更多的捐款纷至沓来。因祸得福,“我开”的生意终于开张了。
为了打消捐款人的疑虑,魏可欣和孟康妮还将“我开”定位为一种“人对人”的互动模式,帮助全世界的捐款者和中国的穷人建立起了联系。在“我开”网站上,贷款者可以通过贴照片、挂视频、写博客来与提供贷款的人产生互动。这样可以保证钱款用途的透明,让出资者更有信心。
登陆“我开”网站,首页上排列着许多农民的生活照,他们有的背着一捆草,有的赶着两头牛,还有的站在自己的小卖部里……这些都是贷款申请人。在他们的照片旁,是各自的求助信。比如,40岁的王桂莲丈夫早逝,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她想借2000元人民币买两头小猪仔来养;内蒙古的五云高娃48岁,她想借4000元钱买点草来种;韩小山想贷款5000元,投入到奶牛身上,赚钱了将来把喜欢摔跤和踢足球的儿子送到市里的体育学校……每一位捐赠人都可以通过网站了解申请人的故事,并自行选择受助人及捐赠数额。
65岁的潘钦太是四川仪陇县周河镇方坝村的农民,家境十分贫困。为了改善生活,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副食店,但因没有足够的资金,导致货源缺乏,经营一直很惨淡。虽然他多次找当地银行寻求贷款,却因手续繁杂而迟迟难以如愿。魏可欣和孟康妮了解这一情况后,于2009年6月贷给他4000元,老潘用这笔钱补充了
货源,并简单装修了门面,使店里的生意大为好转,月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七八百元。
潘钦太高兴地说:“‘我开’的手续很简单,能解资金周转燃眉之急。从借款开始,我每半月连本带息还款180元,现在已经全部还清了。如果以后需要资金,我还会从‘我开’贷款。’,老潘从网上贷到款的消息很快在周河镇传开。很快,全镇就有80多户农民从魏可欣她们手里贷了款,用于做小生意和发展养殖业。
在接受小额贷款之前的几十年里,王安民和弟弟连鸡蛋都很少吃。他已经50多岁,因为较严重的驼背,身高只有1.53米;和他相依为命的弟弟,身体虽健康挺拔,却是个聋哑人。他的耳朵和嘴,加上弟弟的身体,才刚好构成一个健全的人。除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千一点农活儿,剩余的时间里,他们会在村子里四处打短工。因为身体的缺陷,他们能干的事情并不多,回报通常是一顿饭或一些粮食。
2008年11月,“我开”与当地的小额贷款机构合作,在他们村进行了宣传。兄弟俩思前想后,决定借300块钱去买一只小猪仔。卖掉这头猪后,王安民赚了1000多块钱,便又用这笔钱买了一头牛犊。牛犊比猪好,它的口粮是自然生长的草。等小牛长到半大的时候,还可以帮人耕地。每耕一亩地,王安民能赚几十块钱。2009年底,当下乡走访客户的魏可欣见到这对兄弟时,他们已经有了两头牛。
野心勃勃,办世界上最大的“穷人银行”
也许有人会问,农户能按时还钱吗?万一有人把贷款挥霍了还不上,“我开”怎么办?其实,在创办“穷人银行”之前,魏可欣和孟康妮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并想出了对策。
她们通过考察与洽谈,与中国各地一些信誉最好的小额信贷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平时只需把“我开”募集到的捐款转给这些机构,由它们负责具体的借贷事宜。“那些懂方言、了解风俗的小额信贷机构,比我们更适合做贷款的发放者。”魏可欣说。
要想从“我开”获得一笔贷款,你就要事先规划好,会用这笔钱去做什么,怎么获得收益,相当于提供一份创业“可行性报告”。地方上的小额信贷机构工作人员,还会受“我开”委托到农户家里核实情况。如果你按期还了款,就会在“我开”网站上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不断地贷款,办理流程也变得更简捷。
虽然无须任何抵押,但“我开”小额贷款有着自己特殊的信用机制。与魏可欣合作的各地农村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本身也是农民,他们与客户的关系就是乡邻和朋友,几乎每周都见面。除了业务上的往来。信贷员们还会传授各种农业知识和技能。“不按时还钱,自己都不好意思。”这是农民们常说的话。
曾经有一个农民,向“我开”借5000元钱养了一群鸭子,之后鸭子全部生病死了,他不得已只好外出打工。但在走之前,他跟镇上的信贷员讲好,会按时汇钱回来。果然,他的还款每个月都如期而至,直到全额还清。
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捐款,“我开”网在收到受益人的还款和利息之后会继续使用,再将这些资金贷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如此循环往复。运营近两年来,魏可欣的“穷人银行”一直保持着100%的还款率。
“我开”的捐款者80%是和中国有关系的人,比如华人,以及在中国留学或生活过的美国人,还有收养了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此外,也有一部分来自加拿大、香港和大陆等地的捐赠。尽管只是每笔一两百美元,甚至10美元、20美元的捐款,但正如“我开”网站上所写的宣传口号――“您的举手之劳能使他们生活得更好”。把几个人的捐赠提供给一个贫困农家,就能让他们摆脱困境,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
关于资金的募集,“我开”在旧金山、纽约、西雅图、北京、香港都设有志愿者的分支机构,一共拥有150多位热心公益的成员,他们会在晚上或周末安排一些慈善派对之类的活动,并四处做演讲,为“穷人银行”做募捐宣传。此外,“我开”还与几家大公司达成了合作,比如与航空公司联手推出了“买一张机票就捐一块钱支持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受资金限制,目前“我开”只能先与四川、内蒙古两个省区的贫困农村合作。每隔三个月,魏可欣和两位同事,都要昼夜坐火车到这两个省份实地考察一次,每个地方为期一周。除了接受合作伙伴的近期工作汇报,查看小额信贷机构的相关账目,魏可欣还会抽样回访一些接受贷款的农户。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她甚至要翻山越岭走上三四个小时的泥泞小路,才能到达那些农民家里。看到一些农户用“我开”提供的资金改善了贫困生活,甚至走上了致富路,听着他们朴实的感谢,这位美国女孩觉得很幸福。
罗田县支行是国定扶贫工作重点县行,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截止2000年底,全县411个行政村中有383个村集体积欠农行贷款额达1200万元。随着国家费改税的政策逐步落实,农民承担的税费和收缴方式不断规范,行政村干部工资等经费将由过去的向农民征收改为财政划拨,行政村资金来源和运用途径将受到严格的限制,行政村这块资产的风险愈来愈大,针对这一问题,该行党委把退出这块不良资产作为信贷资产工作的重点来抓,狠抓村级贷款的分解清收,到目前,欠贷村由383个压销到299个,先后消灭欠贷款村84个,分解清收贷款687万元,占村级集贷款总额的57%,不良下降近1个百分点,其中直接压销贷款297万元,分解清收贷款利息229万元,其中收回利息53万元。
二、运作特点
(一)明确目标,强化“分解”责任。一是制定三年分解清收目标,即分别落实2001年分解40%,2002年分解30%,2003年底村级贷款全部分解落实完。二是落实了分理处主任个人分解目标责任。三是落实了分管行长主管、相关部室专管责任。
(二)摸清情况,寻求“分解”资源。一是对具有一定经济收入来源的村落实从收入来源中偿还村级贷款;二是对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村落实以具有抵贷价值的房地产、应收款偿还贷款;三是对资不低债的空壳村、追逆贷款资金用途、落实分解农户当年应上交税费偿还贷款。
(三)趋利避害,把握“分解”对象。一是认真把握贷款条件;二是严格把握贷款对象;三是准确把握贷款额度;四是合理把握贷款期限。
(四)强化管理,规范“分解”运作。一是建立了分解贷款报备制度;二是建立了外勤人员“包分解到户,包手续规范,包贷户管理、包按期回收”的四包责任制;三是建立了分解贷款管理档案。
(五)加大力度,狠抓“分解”收回。一是集中精力抓分解回收;二是加大督办力度抓分解回收;三是加大资费的配置力度促进“分解”回收。
三、难点与障碍
(一)村级贷款分布面宽,银行人手不足。分解村级贷款是一项细致工作,不仅要做村干部工作,还要取得贷户的自愿。分解一个村需时间半月以上,同时,农村网点收缩撤并,基层分理处外勤人手不足,所辖乡镇面积过大。
(二)村级经济日趋空虚,分解资源有限。农村责任制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大部分村集体债务逐年增加,这里面既有历史上大办农、林、水和发展多种经营贷款,也有信用社、基金会及其它金融机构贷款,近年来,各债权人对村级贷款分解力度加大,尤其是基金会的行政、法律强制清收,使不少村该卖的财产卖掉了,形成了严重的资不抵债“空壳”村,分解资源匮乏。
(三)部分村信用环境差,分解难度加大。一是近年大部份村调换干部频繁,新官不理旧帐现象存在;二是少数干部素质低,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分解债务难以进行;三是有些村集体贷款形成的背景复杂,有的摊派购苗木到户使贷款悬空,也有个别村干为兑现个人工资自借贷款指名村集体负责偿还,增加分解难度。
(四)贷款分解要价过高,银行难以接收。分解村级债务客观上分割了当年村里应上缴的税费资源,还需要村干投入相应的精力,这就形成要求返回一定比例资金给村用于上交税费。近年,信用社分解条件优惠,按80%比例返还,抬高了村干要价的法码,形成分解贷款增加规模,拿现钱换赊帐,银行方面难接收。
(五)信贷规范要求严格,员工顾虑重重。一是手续难办;二是责任难负,认为原贷款未动,个人没有直接责任,分解贷款未收回的责任始终自背。
四、几点建议
(一)要增强分解村级贷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当前,一方面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农民承担的税费和收缴方式不断规范,这块资产的风险程度愈来愈高;另一方面农行应对入世挑战,必须尽快退出这块不良资产,我们要以替历史负责的使命感努力化解村级贷款;要以维护国家和本行利益的责任感来化解这块资产,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增强紧迫感。
(二)要落实分解村级贷款的有效措施。一要加强信用教育;二要制订积极的分解目标和步骤,加快分解进程,确保预期效果;三要选准分解对象、,把握贷户信用、偿还能力等要素;四要加强分解贷款的规范性,管理工作的严密性,到期回收的可行性。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重要意义
组织市、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同德抓经济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进行的,对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落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的现实需要。市委三届二次全会,按照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把宏伟目标和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应该说,建市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不平衡的小康,我市目前的经济基础距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还差得很远,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当前,制约我市小康社会进程的最突出矛盾就是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发达,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说就是工业项目匮乏,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我们开展这次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机关干部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宽的优势,帮助所联系企业和所帮扶贫困村研究、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尽快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其次,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提高机关干部领导和驾驭经济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各级干部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该说,我市的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理论素养比较好、政策水平比较高、组织能力比较强。但是,机关干部由于受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知识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比较突出,真正懂经济的非常少,特别是熟悉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更少。我们这次把市直机关干部选派到工业企业、农村和工业项目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上去工作,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促使机关干部学经济、抓经济、搞企业,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经济工作知识,提高指导经济工作的才干。
第三,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的客观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看我们党的作风,最直观的就是从身边干部的一言一行来作出判断和选择。因此,开展这次市直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使机关干部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企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中去,就是为了进一步转变作风,倾听群众的声音,体察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心态,关心群众的疾苦,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干部与广大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众的感情,维护和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第四,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培养锻炼机关干部的根本需要。我们这次选派的市直机关干部,大多是县(处)级后备干部和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基本素质比较好,思想解放,具有较强的知识优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但这种优势、能力和水平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这次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是为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施展才干搭设舞台,使大家在“急、难、险、重”的条件下接受磨砺和考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实践经验,提高党性觉悟,尽快成熟起来,为担当重任打好基础。
二.讲一讲这次下基层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次从市直机关抽调的100名干部,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联系企业的干部要按照“四个一”活动关于抓好工业经济的总体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协助企业抓好技术改造,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平台,利用政策优势开发新产品,搞好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点是抓好转产替代产品的开发,引进1-2个新产品。二是要加强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联系,为企业实现年度预期生产经营目标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三是要协助企业搞好债权转股权工作,帮助企业处理金融核呆问题,并加强与吉林油田、前郭炼油厂等域内大企业和长春一汽、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等省内外大企业的沟通协调,加强与长春中医学院、通化药业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搞好合作开发;四是要帮助企业搞好内部改革,引导企业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来改革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新型的机制来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同时抓好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的文化水平;五是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业务联系,了解金融信息,强化诚信意识,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协助企业招商引资,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生产资金;六是要积极捕捉产品销售信息,帮助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协助企业销售生产产品。
(二)联系重点工业项目的干部要围绕“项目开发建设年”活动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捕捉相关项目信息,发挥政策推动和利益导向作用,搞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二是要搞好跟踪调度,分析市场动向,做好市场预测,积极与金融、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省直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三是要积极与国土资源、电业、环保、水利、公用事业等部门搞好协调,解决水电、土地、环保等外部条件问题;四是要协助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论证和可研报告。
(三)帮扶贫困村的干部要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结合“四个一”活动关于扶持贫困村的有关要求,协助当地乡镇党委全面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帮助制定和落实所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规划,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明确工作措施;二是要加强对外协调,积极捕捉项目信息,帮助所帮扶的贫困村上一个以上的二、三产业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组织签订一定面积的农产品订单,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采取典型引路的方法,加强法制、科技、文化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素质,年内抓出5户以上脱贫典型户;四是要根据不同农时季节举办两次农业科技讲座,一次以上致富技能培训班,一次以上致富经验交流会,组织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去外地学习先进的种殖、养殖技术和生产经验,帮助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提高村民的致富本领;五是要从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入手,加强与市、县财政和省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办3件以上顺民心、应民意的好事实事;六是要加强与交通、水利、公用事业、电信、电业等部门的协调联系,积极争取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帮扶,使基本脱贫的24个贫困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接近脱贫的9个贫困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400元以上;仍比较贫困的9个贫困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500元以上。
三.讲几点希望和要求
这次开展的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是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下派干部人数多,任务重,责任大。在这里,我讲几点希望:
一要摆正位置,履职尽责。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事业心,不当客人当主人,真正把自己当作所联系的企业和所帮扶贫困村中的一员,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不能有临时观念,更不能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联系企业(重点工业项目)的干部与原单位脱钩,帮扶贫困村的干部与原单位不脱钩,但要有三分之一时间工作在农村。帮扶贫困村的干部,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决不能因为与单位不脱钩,借口单位工作忙而影响帮扶工作。联系企业(重点工业项目)和帮扶贫困村的负责人也不能有“挂名”思想,要身体力行,做好联系、沟通和协调工作。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以企业职工和农村干部群众为师,多“留神”、多动脑、多积累、善总结,注意学习基层干部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虚心学习在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要大胆开展工作,敢想敢干、敢于突破、敢担风险、敢于负责,不能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二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联系”和“帮扶”工作的实质是搞好服务。要强化服务意识,狠抓工作落实,真正做到“身”入群众,“心”入群众,力戒形式主义。联系企业(重点工业项目)的干部要针对企业的实际和优势,多提供一些资金、实用科技和信息服务,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想方设法,多做沟通协调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帮扶贫困村的干部要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力增强作为中心任务,不仅要为农民搞好技术、信息、销售、物资等服务,而且要千方百计为村里争取生产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把联系和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汇报请示,赢得本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同时,要与联系和帮扶单位搞好配合,做到帮办不包办、支持不干预、参谋不添乱、给予不索取。另外,这次帮扶的42个贫困村,有的是一个部门帮扶一个村,有的是市直部门和省直上管部门共同帮扶一个村,希望共同的帮扶部门要多沟通、多协调、多配合,搞好分工与协作,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一、米易县情米易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东北部,雅砻江及其支流安宁河交汇区,位于攀西地区资源开发的腹心地带,214省道、成昆电器化铁路及雅攀高速纵贯南北,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境内河谷幽深,山峦叠嶂,境内南北最大纵距73.2千米,东西最大跨距52.5千米,是长江上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幅员面积2153平方公里,总人口2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9万人。米易辖12个乡镇,有汉、彝、傈僳、回、苗、白、土家族、蒙、满族等26个民族,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4151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2%。有5个民族乡镇,民族乡镇幅员面积912.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另有13个散杂民族村。①县政府驻攀莲镇,距离攀枝花市78公里、北距西昌市157公里,米易是以中山山地为主的山区县,县境内最低海拔980米,最高海拔3447米,平均海拔1836.2米(相对高差2467米)。全县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9.7℃,年雨量充足,平均降水量1112.6,平均相对湿度65%,全县山林草坡面积占94.21%,耕地面积占5.11%,水面积占0.68%。米易古称“迷[”,意为“太阳迷恋的地方”。境内光照充足,河谷区全年无冬,光热量丰富,年照时数2217.3~413.5小时,无霜期301.8~313.7天,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6%以上,具有“南方的温度,北方的光照”,是天然的“大地温室”和全国少有的低纬度、高海拔热作区,素有“阳光城”之称。② 近几年,米易县为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抢抓国家立体型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化,挖掘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大力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农业富县。2014年夏天,笔者走访了米易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农牧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烟办等单位以及对部分村民进行了访谈,对米易独特气候条件下的特色产业扶贫情况展开调查,以期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2004年以前,米易这个自然源独特的地方经济仍十分落后,人们生活贫困,为摆脱贫困,近年来,米易县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充分利用其地处安宁河谷低纬度、高海拔,春无梅雨、夏无台风,昼夜温差大、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水系丰盈等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抢占农产品发展先机,挖掘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国家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向本地农户集中、农业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打造早春枇杷、反季节蔬菜、晚熟芒果、甘蔗、核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积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努力,安宁河畔,米易农业基地星罗棋布,形成了山谷河流域早春蔬菜、二半山区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产业带,高山区现代林业三大产业带,一年四季蔬果不断,延长了生长时间,使产品具有早、稀、特、优等特点享誉省内外。目前,全县已建成稻菜轮作示范区8万亩,特色蔬菜7.8万亩,建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优质核桃产业等特色林果达30万亩,种养结合循环示范片20个。同时,依托产业基地强县等项目支撑,种植优质烤烟7.3万亩,2个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12年,米易农业总产值为14.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59元。2013年,早春蔬菜产量达28万吨、产值7.1亿元,林果产量达7.8万吨、产值4.2亿元,主导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比达68.8%。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6.8亿元,农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达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78元,首次迈上万元台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08亿元。实现了地方财政收入过十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的“三个突破”。 ③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名进入全省山区县前列,实现了米易农村经济的超常发展。如今,这个人口22万,远离中心大城市的2153平方公里的川西南山区小县,阳光、蔬菜、水果等生态、优质、安全的特色产业成为了省内外众多消费者心目中的名片,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该县先后被荣获国家南北菜调基地县、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长江中上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全国立体农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四川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基地强县、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基地强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水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国家级农产品标准批发市场等殊荣。
三、米易特色产业扶贫经验近年来,米易县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独特优势,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着力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无公害水产和标准化畜禽养殖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创新体制,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坚持用新型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新型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农业现代化实例引导农民。年初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农业农村工作,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每季度定期专题对农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认真研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同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常委、副县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分别带队,率农工委、发改、农牧、交通、水电、住建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先后多次到各乡镇召开“三农”工作现场推进会,要求主要领导全年下基层调研时间均在30天以上,相关领导均在60天以上。此外,还积极建立领导部门包保制、工作目标承诺制、重点项目督查督办制、项目技术指导制、工作例会制等工作制度,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亲自抓,党政分管领导带头全面抓,部门乡(镇)配合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整合各部门资金,充分利用各种资金,加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产业园区,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近三年累计共投入资金10亿余元,建成高标准农田5.2万亩和标准设施大棚4.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千米,完成通村通社公路118.2公里,防渗整治渠道154.02公里,“一池三改”1510户,新建蓄水池(窖)153口,整治病险水库2座,新建引水管道40.92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面7万亩,恢复改善灌面3.03万亩,整治山坪塘48座,实施大中型引蓄水工程2个,整治灌溉渠道203.2公里,新建整治田间道路36.26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万人,机械化耕作水平达86%。 ④同时,突出“一乡一风景、一村一品牌、一户一风情、一房一景观”特色,加强农房风貌改造。目前已建成42个新农村聚居点和6个旅游新村示范片,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产权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综合服务中心,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融资平台,探索实践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等工作机制模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向工商企业、专业大户、联户经营等规范、有序、合理流转,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推动资源要素流动,激发农村内在发展活力。2014年完成1个边远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完成全县820个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4.5万户农户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
(四)制定落实惠农政策,强化支持力度
米易县坚持“多条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投入原则,广辟资金渠道,建立涉农资金捆绑、帮扶单位资助、受益群众筹集、社会各界捐助、优惠政策减免等筹资机制,制定并落实救灾救济、扶贫帮困、打捆补助等惠民政策,同时,强化跟踪督查,确保粮食、生猪、烤烟等农业补贴直补到户,实现“一卡通”全覆盖,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惠及民生,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米易先后出台了《米易县财政支农项目民办公助补助方案(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农村激励政策,做好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如,对实施风貌改造分类的农户给予0.6~1万元的补助,新建钢架大棚的农户给予每亩2000元的补助,实施田型调整的农户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助,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民办公助定额标准补助。同时,创建金融服务机制,搭建金融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三农”对接机制和财政投入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建设保障能力,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此外,积极创新贷款机制,引导涉农金融机构与各项支农惠农金融政策结合、挂钩,开展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积极采取小额农贷、三户联保、办理惠农卡、设立助农取款点等形式,搭建农民群众所需资金平台,同时,鼓励农户与农村信用社、农行、邮储银行建立小额贷款服务合作关系,利用累积信用记录破解贷款难问题。今年仅“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一项,全县1897名妇女申请并获得贷款13886.5万元,发展种养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帮扶带动了5691余名妇女创业就业。⑤
(五)挖掘特色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特色蔬菜,促农增收
蔬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必需品,又是助推畜牧业发展的鲜食饲料。若按人均每年22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计,目前全国年蔬菜产量已达6亿吨,产显著大于销。但由于蔬菜是鲜活农产品,季节调节能力差,我国不仅春、秋季两淡情况存在(淡季菜少价俏),灾害性天气还经常引起市场剧烈振荡(比如北方冰雪灾害、南方高温干旱都会引起菜价大幅上扬),这说明我国蔬菜季节性、灾害性缺口仍很大。因此,充分发挥本地生态优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大批量发展优质、安全、错季蔬菜,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给广大贫困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米易县根据城市对特色蔬菜的现实需求,依托特殊气候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春提前,秋延后”的思路,注重发展特色早市蔬菜,主要品种有豆类、瓜类和茄果类等。在栽种中,主要优先引种口感好、产品颜人的粉果番茄,口感爽脆、颜色翠绿、瓜条大小适中的黄瓜品种,苦味适宜、颜色白绿的苦瓜,果肉厚实、颜色鲜亮、略带辣味、营养丰富的辣椒等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利用夏秋季凉的特点,倾力打造秋淡菜,规划在安宁河谷坡地种植秋茄子、秋辣椒,在麻陇乡、普威镇种植秋叶菜,在丙谷-垭口山药示范区种植山药等特色效益蔬菜。近年来,米易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省级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蔬菜标准化示范县等一批重大项目,通过竹木大棚提升改造、配套推广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建立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园等措施,实行早春蔬菜“菜-稻”轮作、立体套作标准化等高效种植模式,促进蔬菜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加大品牌建立,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幅提高蔬菜产量和效益。如采用大棚种植,蔬菜单位效益显著,大棚早春蔬菜平均亩产值1.5~4万元左右,秋淡蔬菜山药平均亩产值1.5~3万元左右,每年种植大棚苦瓜、山药的部分农户销售收入可达7~30多万元。此外,通过强化蔬菜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100%,蔬菜平均亩产3.6吨(为省内平均单产最高区域)。米易蔬菜上市早、单产高、品质优、效益好,“具有高产优质优势”,米易蔬菜畅销市场,倍受青睐,蔬菜产业连续8年实现产销两旺。2012年,全县高标准农田(菜田)达9.1万亩,全县大棚、拱棚为主的保护地设施蔬菜面积达4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2.6万亩),全县早春蔬菜种植面积7.3万亩、总产量23.5万吨、总产值4.3亿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2013年全县种植特色蔬菜达7.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5万亩),露地栽培平均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最高可达4万多元。
2013年,米易河谷低山区90%的农户种植早春蔬菜,米易蔬菜种植面积达8万亩以上,产量28万吨,亩产值最高达6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30%。据统计,米易县常年种植蔬菜规模9万亩,产量达25万吨,其中早春蔬菜6万亩,产量22万吨。⑥2014年,全县预计栽培早春蔬菜面积达90%以上,特色蔬菜基地10万亩,生产蔬菜产量30万吨。米易县早春蔬菜在每年元旦前后至5月下旬陆续上市,能填补春淡市场空缺,蔬菜错季优势明显,有力地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如今,早春蔬菜规范化栽培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已成为米易县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2.抓特色林果,助推经济发展
米易属南亚热带立体气候,年日照时数长,冬春天气晴好且春高温冬暖、气温日差较大,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林果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米易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从调整结构入手,重点发展 “一早一晚”(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两大特色水果以及樱桃、核桃等“早、稀、特、优”特色林果产业,经过大力发展,实现特色水果“春提前,秋延后”,延长农业生长期,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起到“反弹琵琶”、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早一晚”是“阳光米易”特色水果的重要组成。如被誉为“早春第一果”的米易枇杷,作为全国枇杷种植的最早熟产区,每年元旦、春节前后大批量自然成熟上市,因上市早,色泽金黄,果大、皮薄、蜜甜、质佳,市价高达40元/市斤,效益显著。目前,全县枇杷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量达4000吨、产值达4000万元。作为世界纬度最高反季节成熟的米易晚熟芒果,糖份含量高,果肉厚而细嫩、味道香甜、色泽鲜艳,还具有贮运期长等优势。适逢每年海南、广西等国内芒果主产地下市后8~10月大量成熟上市,及时填补市场空白,身价成倍增长,效益十分突出。目前,全县枇杷种植面积达2.6万亩、年产量5500吨;芒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7000吨。优质核桃种植面积近12万亩,产量1.5万吨。⑦ “正月枇杷黄、四月樱桃红、五月葡萄黑、六至十月梨嫩桃脆芒果香”,还有果大壳薄的早熟泡核桃、花美果甜肉丰的火龙果、外靓内甜的补血佳品――水果甘蔗让人目不暇接,大饱口福。此外,米易还发展以何首乌、当归和柴胡为主的林业产业,建成优质中药材基地1.6万亩。2014年,全县特色林果基地总面积达到了22.2万亩,这些特色林果在不断满足市民果盘子的同时,也给村民们带来了致富丰收的喜悦。
3.着力发展烤烟生产,拓宽增收渠道
烟叶种植已成为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烟草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面貌具有重要作用。⑧米易县根据其独特的自然优势,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在综合考虑乡镇海拔高度、光照、热量、温度、土地面积、宜烟地情况、劳动力等因素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国家烤烟产业区域布局南移的机遇,将发展“金攀西”优质烟叶作为中、高山区和民族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新途径,以普威新区开发为切入点,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的要求,集中物资、资金、技术,实施订单农业,加快烤烟发展。首先,做好育苗工作。全县建立了96个烤烟育苗点,集中指导管理,保证了烟苗质量,为后续烟草长势良好打下了基础。其次,做好移栽工作。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大田移栽进度表,实行大田移栽日报制,积极发动烟农抢抓节令,做好烤烟移栽工作,大力发展山地清甜香型优质烟叶。第三,加强烤烟技术培训。认真制定技术培训方案,通过烟叶生产技术员指导、村社干部和烟农互助组长监督以及烟叶生产大户带动等方式,从实际操作入手,大力开展烟叶生产良种良法配套栽培、烟草平衡施肥等烤烟技术培训工作,全年培训12期,将实用技术扎扎实实地教给烟农,不断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同时,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第四,实行层层承包责任制。各乡镇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级各部门挂钩帮乡责任制,按照领导干部包片、一般干部包村的联户责任制,逐级细化分解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科学分解烤烟生产目标任务,将烤烟种植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村、社、户和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烤烟生产的局面。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协同努力,其所产烟叶品质好、产量高,市场需求旺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1/3以上的烟农当年实现了脱贫,还涌现出一批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烟叶种植大户”,烟草生产已成为贫困村民的致富来源。米易成为了攀枝花市烤烟生产第一大县,被省、市有关部门确定为“金攀西”优质烤烟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优质烤烟达7.3万亩,烟叶总产量超过20多万担,烟农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产量产值均占攀枝花市烟叶总量的一半以上,烤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4.开展标准化养殖,助农增收
米易县积极加大标准化畜牧养殖,使农民“富钱袋”、“富脑袋”,实现双丰收。近年来,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以奖代补、二滩水淹区扶贫养殖、乡镇畜牧兽医站改扩建等畜牧养殖连片扶贫项目,启动秸秆养牛示范项目,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畜禽养殖。目前,全县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早繁育苗基地,该县龙头企业万民公司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现代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同时,推行“畜―沼―果(蔬)”种养循环模式,兴建“人畜分离”环保型养殖小区,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此外,还依托安宁河流域电站库区、二滩库区水面资源,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促进全县畜牧业向着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1个,种养循环示范片20个,带动年出栏2000只鸡以上的农户270户。此外,引进跨越公司、四方渔业、通基渔业等企业,大力发展淡水网箱养殖,重点发展中华鲟、大口鲇、裂鳆鱼等20多个名优水产品,网箱养殖达4300箱,水体养殖面积近1.2万亩,年产优质鱼苗30亿尾,水产品产量达1.05万吨,发展种养循环示范片11个,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此外,积极发展民族山区特色养殖,成效明显。如米易西北部的麻陇彝族乡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按照适当规模、场养与圈养相结合、生态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畜-沼-烟”、“畜-沼-果”和“畜-沼-菜”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联户经营畜牧业为抓手,以打造“生态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通过支持农户建设标准化的养殖业圈舍、改良品种,积极扶持、培育特色养殖专业大户,大力推广黄牛、黑山羊、高山黑猪、生态鸡、三文鱼等的规模养殖与科学养殖,积极发展山区特色养殖业,不断拓展山区民族增收致富渠道。2014年,培育牛养殖大户9户,建立标准化圈舍6个;建立林下养殖65户;完善了7户标准化养羊大户;引导建立3户生猪养殖大户。全年实现牛存栏5210头,出栏3090头;羊存栏19887只,出栏14120只;生猪存栏9840头,出栏10500头;小家禽存栏29350只,出栏43280只;预计肉类总产量达1840吨,总产值达4878.24万元。⑨
四、建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米易围绕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按照做强基地、做大规模、做优产品、做亮品牌、做活市场、做高效益的思路,引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经济组织,分步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综开发现代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带动一批龙头企业陆续入驻园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米易县投资总额达2亿元,在攀莲镇青皮村建设了规模为174.15公顷,集科技、信息、培训、加工、仓储、营销为一体的攀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分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特色农产品交易物流区、特色农业研发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区域。目前,该园区已引进培育通威饲料、万民农牧、平大生物、恒力置业、绿生等农业龙头企业15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入驻园区,总资产达5.36亿元。通过着力打造攀西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了全县所有农业领域,对培育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地理品牌,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013年,依托产业区,大力引进、发展壮大农民专合组织达到95个,在合作组织的带领下,开展设施蔬菜规范种植面积达2.77万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种植, 农产品初加工率达76.2%,蔬菜商品化率达95%以上、外销率达92%以上。示范片农业总产值达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46元,同比增长23.97%,较全县人均纯收入高18.2%。同时,米易立足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安宁河谷地区最适宜做现代农业的地区独特优势,引进门里集团资金1.2亿元,规划用地约1030亩,在白马镇下红旗河坝投资建设集现代农业新技术集成示范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高效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冷链加工、集配中心、产品控源管理、农耕文化展示区为一体的米易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将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特色林果、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努力形成河谷区、中山区及高山区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该园区预计2015年建成。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建成后将填补米易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空白,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5亿元,利税约1500万元。米易优势特色产业园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品牌建设优势增强,对加快推进米易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引领农村提质增效
2010年以来,协调水电、规建、国土等部门,积极建立新农村示范片,成效初显。目前,通过大力开展“四新示范”和“五良配套”,积极引进项目10余个,投入资金2574万元,重点创建攀莲镇贤家―双沟、丙谷镇雷窝、垭口镇马脚泉、白马镇红旗河坝、湾丘乡杨家河坝等五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每个示范区产值达1亿元以上。积极推进高山区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已建成千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蔬菜万亩示范区5个、设施大棚0.2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园200亩以及绿色防控示范片1.4万亩。同时,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和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创建成果,建设水稻高产核心示范区1万亩,高产示范片2万亩。全县示范片都实行标准化设施栽培,立体套作,稻菜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进行准化生产。2013年,该县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绩效考核,荣获优秀档次,被评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2014年“普威雪梨”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新山傈僳族乡晚熟芒果产业示范片被授予“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称号。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发展效益
为让放心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在搞好动、植物检疫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基础上,着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深入开展农畜产品“农残”监测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努力打造“阳光米易”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全力推进米易农业知名商标品牌创建。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米易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并付诸实施,建立健全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考核工作、市场准入制等相关体系制度,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考核工作、市场准入制等相关体系制度,编制了4大类29个种类大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探索出水肥药一体化、立体套作、绿色防控等3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深入开展农畜产品“农残”监测,通过强化生产管理,对绿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从源头确保了农产品品质和食用安全。同时,倾力打造“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万余亩,成功认证“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37个,其中,黄瓜、番茄等9个蔬菜品种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米易山药”、“米易苦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攀越枇杷”、“黄草樱桃”喜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实施攀莲、丙谷、白马、垭口、撒莲5个乡镇农机、畜牧、农产品质量安全跟踪监测。这样,既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也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又保证了特色农产品的高产出,使农产品具有“上市早、品质优、单产高、效益好”等突出优势,高效高产高品质,使特色农业走上绿色生态路。目前,米易被列为四川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县。2013年,为进一步强化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在搞好动、植物检疫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了总资金量890万元的米易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着手建设全县农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现已初步确定了建设地址。此外, 据了解,米易县还计划将用3~5年的时间,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监管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集约化、销售品牌化”的管理模式,以线带面,在全县推广普及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特色水果、特色养殖的标准化生产,提升特色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让“阳光米易”成为广大消费者心中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品牌,并通过品牌创造效益,进一步做大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
七、畅通销售渠道,稳定农民增收
米易县政府大力打通向外销售的渠道,积极探索“阳光米易”农产品直销模式,不断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早在1994年,米易县瓜类、茄果类、豆类等早春蔬菜就远销省内各地甚至“三北”市场。因此,被列为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和攀西农业开发区。2013年底,米易县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了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农社对接等减少中间环节的营销方式。据了解,目前,米易县建有果蔬专业合作社146家,建立“菜宅送”成都直销门店16个。为了让“生态、优质、安全”的“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直销成都,使特色农产品与成都市民零距离接触,减少销售成本,让农户和消费者都得到便利。2014年4月,“阳光米易果蔬”专业合作社和成都新品川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蔬菜销售合作协议,通过“公司+专合社+基地”的生产销售模式,“统一采收、集中分拣、统一配送、冷链运输、统一下单”,从产、供、销全程监控当地农户种植的农产品,并利用农产品直销平台,公司随时捕捉市场行情并及时引导农民调整蔬菜种植品种,使农产品快捷地进入市场,从而降低了市场风险,保证米易的特色农产品直销成都。“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直销活动在成都全面启动,使来自米易的优质早春蔬菜、早春枇杷等特色农产品带着阳光的味道和泥土的芬芳,通过直销的方式到达700公里外成都的各个直供店和多个社区供应点,使特色农产品从田间采摘到销售的中间环节减少,流转到餐桌的时间缩短,除了菜价比市场便宜10%外,果蔬比菜市场更新鲜,更原汁原味。这既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又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从而提高了米易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公司在收购和销售时,注重商标注册和保护,统一打上“阳光米易”的品牌进行包装,避免随意乱打标识而使蔬菜标识混乱,不断扩大米易特色农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由于米易农产品是在独特的光热、气候和生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气候优势条件下正季生产出来自然的农产品。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新鲜、天然米易农产品而受到成都市民的追捧,每天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为满足成都市民的生活要求,2014年底,新品川公司将增加米易蔬菜成都直供店达200个。 “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在成都市场抢滩成功,畅通销售渠道,赢得了销售市场,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措施
1、存在的困难
长期以来,米易县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以核桃、芒果、梨、中药材为主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和林下产业,积极发展猪、牛、羊、鱼为主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仍有诸多的困难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高山峡谷,坡陡弯多,晴通雨阻,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少数民族地区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一部分村民小组未通公路。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居住条件比较困难。人居房屋陈旧,60%以上的农房为土坯房,无抗震能力。由于环境因素制约和自身困难,少数民族贫困问题仍较突出。三是特色产业生产周期长,效益慢。特色林果业生长周期长,受益慢,继续扶持建设多年才能见到规模效益资金投入不足,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四是部分地区的通讯覆盖率不高,等等。 2、解决措施
针对该地区当前存在的困难,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应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当前,应立足弥补同步全面小康的短板,结合边远农村地区实际,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边远农村地区跨越发展规划目标并抓好落实。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应大力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新村建设、广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少数民族脱贫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定点帮扶机制。按照全县开展的“挂、包、帮”活动有效结合,建立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帮扶制度,同时上级部门领导、部门积极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帮扶部门优势、力所能及帮助贫困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大投入,努力挖掘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当前,应按照“做大林果业,做精烤烟业,做强养殖业,做优旅游业”总体思路,转型升级,化危为机,努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建成高产、高效、优质产业发展基地。紧紧围绕“调优农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农村经济总量”的目标,以生态农业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做精做细烤烟产业,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做优做特畜牧产业,做好做稳林下产业”的思路,不断扩大并加快建立优质烤烟、优质核桃、晚熟芒果、特色水产、畜牧业、林下种养殖业等生态农业基地,着力推广“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等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提升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
党的十报告提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黔江区作为全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探索一条贫困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之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黔江将成为渝东南的信息中心,成为武陵山地区重要的信息枢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创建面向未来的城市,黔江的居民将真切的感受到智慧生活的幸福。
一、黔江建设智慧城市重要意义
城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目前国内,北京、南京、广州、重庆南岸区、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等地区相继展开智慧城市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解决城市发展困境、升级发展的良好效果。
1、建设智慧黔江是强化黔江作为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渝东南中心地带,东连湖北省咸丰县,南临重庆市酉阳县,西接重庆市彭水县,北界湖北省利川市,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国发〔2009〕3号文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定位的渝东南及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金融、信息、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引领、辐射、集散作用的主导性城市。最基本的核心仍然是信息中心,而网络、通信则是信息中心的基础。然而,黔江目前只承接了原来作为四川省黔江地区行署所在地政治中心的部分功能,在信息、公共服务、金融方面还不具备向周边区县辐射、引领功能。在要加速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①建设智慧黔江将推进黔江作为区域信息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能让市民充分享受广电、电信、有线、无线、4G通信网资源,并实现网络融合,物联网应用。通过建设智慧黔江,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10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9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宽带,光纤到户(FTTH)覆盖能力家庭达8万户,旅游景区、汽车站、火车站、机场、4星级以上酒店等重点区域实现WiFi热点覆盖。宽带用户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10兆比特以上,商业楼宇用户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每秒100兆比特以上。建立起以黔江为中心连接武陵山地区其它区县骨干光纤网,提高骨干网间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从而增强黔江在信息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渝东南及武陵山地区其它区县。
②建设智慧黔江将提升黔江综合服务能力,服务周边区县发展。通过智慧政务建设,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推动公共权力的透明化与城市决策过程的公开化,提升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运转效率,让服务变得更高效、合理。 通过智慧医疗建设,整合医疗信息,医院可以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历,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渝东南各区县的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准确的医护。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起服务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的系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从而增强渝东南地区在武陵山区的核心竞争能力。
2、建设智慧黔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黔江区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黔江区城镇人口达2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 72.56%,年均增长1.9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了19.3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开始凸现,建设智慧黔江将解决这些“城市病”。
①解决“城市病”需要智慧黔江。一是可解决交通拥堵。通过智慧城市中的智慧交通建设,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改善交通负荷、保证交通安全,从而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如驾驶员可通过路况预报,选择合理的交通线路,实现人、车、路、信息一体化。二是可控制环境污染。通过智慧环境建设,建设水、气、土壤监测网络,保障人们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通过智慧黔江建设还可以解决更多的“城市病”,为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将从单纯追求物理空间“粗放式”“蔓延式”的扩张转变为“集约式”“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②加强社会管理需要智慧黔江。通过智慧黔江建设,城市公共管理的信息让政府和民众共享,提升了对于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监督能力与影响能力,最终实现了城市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促进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绩效竞争与企业化管理改革。与此同时,城市管理的“自治”特征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公众将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者。
③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难题需要智慧黔江。当前,黔江城市和农村差距仍十分大,城乡一体发展需要智慧黔江建设。通过智慧农业建设,搭建起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有效沟通平台,让农村和城市融为一体发展。如农业信息网,整合商业、物价、工商等部门的涉农信息,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针对农产品从生长到销售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进行及时采集上传,为消费者提供及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查询服务,为食品安全部门提供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和手段。
二、黔江建设智慧城市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宜推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有它的规律性和内在要求,盲目建设会形成摆设,形成大量浪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1、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黔江的信息化基础较好。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10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9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宽带,光纤到户(FTTH)覆盖能力家庭达8万户,宽带用户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10兆比特以上,商业楼宇用户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每秒100兆比特以上。互联网普及率60%,移动互联网用户达20万户。100%的街道镇乡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100%的街道镇乡实现公文交换处理无纸化、公共服务电子化。云计算中心云计算”项目建设已于2013年9月启动建设。
2、技术上的可行性
智慧城市所需的物联网、云计算,黔江已基本建成。目前已试运行一年多的“数字城管”,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用于设备的监视与控制)、控制系统(传感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分析收集的信息为主的系统)三个方面都没有问题,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加以功能拓展。
3、操作上的可行性。黔江区已成产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来统领智慧城市建设,并在不同领域进行分步组织实施。金融、市政、政务办公、气象、卫生等系统都已开发具有智慧城市特征的系统平台,为下一步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目前黔江区已建立起财政、人社、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部门的网上申报、审批等政务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2011年建成的“数字城管”主动发现问题率提高到98%,从发现问题和立案派遣到相关处置单位需30秒,与传统方式相比效率大大提高,基本能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城市管理要求。
4、经济上的可行性。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投入100亿左右,按6年期进行分批投入,黔江区财政预算应该能消化。2013年,黔江社会生产总值达到1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7.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60元。建成以后,每年能产生20亿左右的收益,节约城市运行成本10亿。
三、黔江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选择
当前智慧城市在全球许多城市开始探索,有的已经初见成效,为后建设的地区提供了经验。黔江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既需要学习其它地方的经验,也需要根据地方的特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1、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国外以荷兰阿姆斯特丹为例,2008年启动“Amsterdam Smart City”计划。建成了先进的智能建筑――ITO Tower大厦,实现了家庭节能,实施了用Enregy Dock项目利用交能工具充电,其目的就是把阿姆斯特丹建设成绿色智慧城市。国内以北京怀柔区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为例。怀柔区以智慧镇乡建设为抓手,从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生活和智慧农业五个方面进行建设,促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东胜从居民需要出发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城市努力让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2、黔江建设智慧城市要达到的目标。建成一批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筑固黔江通信枢纽地位,成为渝东南乃至武陵山片区的信息中心。在全区各镇乡建成智慧农业系统服务三农,架起城市和农村的信息桥梁――推扩新型农业和推销农产品。在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如阳光花园、碧桂园等建成拥有智能的安防系统,更便宜的社区服务的智慧生活小区。黔江社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与交通、公安、环保、国土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在解决交通拥堵、应急指挥等方面充分发挥信息集成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做到科学决策。
3、建设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既可以用传统政府自建自营模式,也可以用新兴商业建设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户管理和财政监督机制,统筹安排配套建设资金,落实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保障。而政府投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关键是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争取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建立投融资新机制,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采取BT、BOT、BTO等模式,吸引各种资本,引入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建设,解决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问题。
4、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3-2015)实施基础信息资源建设重点工程。推进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并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互联网升级改造和有线电视双向改造,构建具有宽带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网络,实现3G信号全覆盖,4G信号城区覆盖,重点区域WiFi热点覆盖,建成宽带无线城市。推动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三网融合。第二阶段(2014―2016)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全区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实现横连机关,纵连重庆市电子政务外网,下连到乡镇、村(社区),实现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网络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2015年,建成区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实现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与人民防空、公安数字联动、消防、市政、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电子政务等各分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第三阶段(2015-2017)实现企业和农村信息化。构建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打造黔江农业农村信息网及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网、农村电子服务平台。建立全区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及支撑平台,完善土地、劳动力、产业分布、农产品价格及供求等信息,对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到2014年,构建完善区级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完善区、乡镇和村社三级专家视频咨询诊断服务体系。区类各大零售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网上交易。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实现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多媒体(包括语音、照片、数码叙述和DV等)旅游数字化形式,建立数字化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率先实现WIFI网络覆盖,提供方便快捷、定位准确的旅游咨询、旅游商务、旅游投诉、旅游救援和旅游信息等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皮埃尔・雅克,劳伦斯・图比亚娜和拉金德拉・K帕乔里共著的《看地球2010城市:改变发展轨迹》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王辉,吴越.智慧城市.清化大学出版,2012
[4]谢学宁.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广州出版社,2013
[5]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全球智能城市发展模式比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