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5: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主要以现象学的思辨推测研究和经验总结为主,缺乏实证依据;专家意见并不代表岗位的实质需求,并不能完全契合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更多关注的是工作或任务本身,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员工的工作绩效上,既没有回答获取高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即胜任特征)是什么的问题;也没有提出提高工作绩效的方式和方法。
3.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胜任某一岗位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组合并没有经过有效性检验,以至于有可能造成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符。
以上三点不足是导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常感到学非所用或所学的知识、技能用处不大的重要原因。通常,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评判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有用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很快胜任某一岗位或出色地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引入胜任力理论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加以探讨。
一、岗位胜任力研究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夫(David C.McClelland)将直接影响员工绩效的个人特质和行为特征定义为胜任力,即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本研究以此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研,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重新构建符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
二、岗位胜任力的目标
本研究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与调研,有效界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并以此为依据构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该专业建设提供有效参考,以提升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竞争力,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岗位胜任力的特色
近年来,我国学者、管理实践者甚至是政府组织者对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探索,但其内容主要侧重于国有企业中高层、销售管理人员等岗位的胜任力研究,而对基层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很少,尤其对这些管理者的前身――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把它纳入到“个人―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可以根据行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胜任力的要求,缩小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使课程体系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以期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三赢”的目标。
四、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胜任力,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竞争力。
五、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
1.成就与行动族,具体包括4个素质要素:成就动机、主动性、对品质和次序和精确的重视、信息收集意识和能力。2.帮助与服务族,具体包括2各要素: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3.冲击与影响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影响力、关系建立能力、组织认知能力。4.管理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培养他人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果断性。5.认知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6.个人效能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弹性、组织承诺。
管理类工作是素质模型专家们所研究的最大的工作类别,由于管理类工作十分普遍而且重要,所以在工作胜任特征研究上比其他工作类别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六、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在高职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渗透通用素质模型的要素,完善课程体系。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模型,有针对性的对于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进行引导。而且可以在考试中考察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1.1世界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大都具有“工学结合”的特点,比如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業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典型代表有英国的“学徒制度”与德国的“双元制”,这是一种职业教育完全由“学院承担”转化为“企业主导,学院为辅”的培养模式二是由学院主导的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比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这是一种“学院为主导,企业参与其中”的改革模式。三是学校与企业合股办学培养模式。此种模式是这些发达国家为了推动合作教育而采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结果。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校不再隶属于教育部门,而是变为自主经营、独立办学的实体;第二,合作教育成为学校与企业两者内部的事,形成了校企间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基本任务;第三,学校成立董事会,学校的发展基本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来运作。
1.2国内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引入我国至今不过30多年的时间,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130万,每年的高职大专毕业生大约70万。当下,般对着企业宏观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各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于各类工商管理人才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也在发生裂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越发贴近企业实际。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缺口达530万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可达90%以上。可见,不论是潜在需求量还是现实需求量都很大。
1.3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之一的厦漳泉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但还缺乏一种成型的模式加以推广和实施,因此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职成﹝2011﹞6号文件的规定,本课题的研究对在未来指导我院乃至我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对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更多适合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2.1将“培养职业经理人计划”作为专业建设的主线,建立工商企业管理教学质量学校培养标准,改进学校培养模式,建立结合企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科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长效机制,实现转变教育理念,探究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与模式的改革。
2.2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和产业的管理专家提出建设与改革意见,或者直接参与到学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来。学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师资互动平台,企业为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管理、经营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着力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2.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革,逐步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2.4进一步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健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激励机制,补充学生成绩评价与考试考核标准,逐渐完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发展的思路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之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过程不断地进行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评价总结、创新发展、最终评价总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步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首个阶段,这就要求学校要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分析,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然后再对原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估和总结,同时尝试改进原有模式中不足的方面,而在这个阶段中,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已经对原有模式非常熟悉,会愿意主动承担创新发展可能会带来的责任和风险,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要转变发展理念,让管理层和教师意识到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搭建起良性的沟通桥梁,进行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表达和传递意见,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在创新发展阶段中,需要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负责改革相关的管理层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进行具体阐述,再明确规划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来的发展道路,经研讨过后得到学校管理层的认可后,再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具体运行细则,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要集思广益,广开言路,鼓励多方参与到模式创新的制定中来,避免一言堂和个人主观意见。第三个阶段是最终评价阶段,它不仅是对于一、二阶段的强化和巩固,也是和第一个阶段有重叠的内容,在这个阶段中会由于部分变化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新模式在结构与管理中存在不稳定的状况,其中产生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创新发展受阻,因此,在此阶段中就要及时对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正,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增强管理层与教师对于创新发展策略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4.1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内容是围绕着培养职业经理人这条主线,建立起由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业内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参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2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创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方法体系,实践应用对于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主线,将教材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情景教学、仿真实验情景教学以及现场情景教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情景,体现“学思结合”的教学过程;创建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为知识的转化、理论的生化以及专业能力、素养的提高构建关阔的空间,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行合一”。
4.3校企结合,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設。一是聘请知名企业的高管或者有关行政部门的领导来校授课。二是采用大学生导师制度,聘请企业管理经营担任职业导师。构建一支专兼师资比例适当,年富力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学术理论水平、实践运用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4.4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渐进式、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提升能力、注重应用、做优做精、诚信可靠”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培养的主体方面,鼓励多方参与,把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行合作融合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协同与合作创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知识点--能力线--素质面的发展,进行知识点的切入,能力线的培养,素质面的构建,实现培养“能力优、应用强、做优做精、诚信可靠”的复合型人才。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供给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科研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等都是理论性偏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也是直接由高校走进高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锻炼,着力打造理论知识充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
除了扎实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理论基础,“双师型”教师应熟练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拥有企业管理相关专业技能,充分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就业市场和前景,能制定符合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能对专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3.1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高职院校选拔教师还是处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导,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优秀高校,拥有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能完全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教学意识。目前仅仅依据专业职业技能证书来认定“双师型”教师还远远不够,拥有双证的教师必须经过真正的实践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质量要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指导。
3.2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
尽管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专家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可以胜任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并没有参与到专业教育和建设工作中。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中理论课程居多,很大一部分教学工作还是依靠高校教师本身。而高校教育体制下,教师仍然注重理论科研水平的提升,忽视了自身技能学习,真正能通过校企合作向企业专家学习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综合水平总体偏低,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
3.3产学研没有有效结合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创新发展,就需要高质量、高实践能力的教师以及完善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式。而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往往还浮于表面,社会生产、职业教学和科研三者严重脱节,教师的教学理论很难转化为实践,更不用说用实践来检验科研成果。
4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4.1培养实践教学理念,创新专业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创新专业教学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偏理论,需要充实专业实践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景和行业发展方向,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引进更多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兼职教师机制,让兼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杜绝挂名的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兼职教师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教学整体水平。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证书,加强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理论和实践资源共享,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4.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优化校企合作平台
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企业的市场化平台,加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师和企业专家“岗位轮换”制度,让高职院校的教师有更多开展企业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同时,更多的企业专业人才也可以走进高校带来更多的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种轮换机制,高职院校将发展更多“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5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实践锻炼培养机制,探索“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加快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真正地将理论知识结合企业锻炼,实现高校和企业各取所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
据报道,2017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3月27日在北京举行,各界企业管理者、学者、政府都纷纷参与到大会之中,就企业管理创新、振兴实体经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由此可见,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1.加大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新经济背景下,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在逐渐的加大,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吸纳更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加大人才的招收力度,积极吸纳各界人才。积极接纳无工作经验的高材毕业生,建立专门培养毕业生工作实践的培训班,为实习生提高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场所,进而创造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才机制,加大岗位竞争力,采取科学的人才评测手段,将优秀的人才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严格审查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的人用。此外,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的培养方式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战略。首先,要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将其贯彻到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观念,是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注重企业整体素质和文化的提升,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要注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地位,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能够使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身,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梗进一步增添企业的活力。将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不仅能够使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更多自身价值,进而提升工作热情,还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度,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能够勇往直前;最后,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具体内容如上文所述。企业氛围的创造要依靠企业所有的员工共同努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念;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3.加大网络技术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经济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中航工业改变了传统的串行研制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三维设计标准,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飞机防寒的设计、飞机的试飞、关联设计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改变。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水平,还要加大外部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要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格力企业设计了一个产品可识别的身份信息,从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平台,实现了管理的精准化、快捷化,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开放,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扩宽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范围。中国在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之中在不断的变换经济形势,并且适应国际的经济市场和运作规则。新时期下的企业管理也要根据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创新和变动,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突破。网络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力,网络和企业密不可分。在企业实现了网络覆盖之后,一方面要注重员工网络技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网络附加值的增加。网络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库,实现内部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流通成本;其次,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功能的革新。在管理组织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进,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高层决策者和基层执行者的直接对话,改变原有的分工细化的组织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互联网管理组织的建立;在管理功能和管理方法方面,计算机的信息功能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还能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管理方法也根据管理目标出现了变化,减少企业重复呈送报表的负担,加大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管理人员的,增加更多的技术员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网络科技,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颜罗嗣超.试析新经济形式下工商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数字化用户,2013(06).
[2]李志勇.浅议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6(07).
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主,这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渐变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同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也各有不同,20世纪之后,知识、全球化、网络化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面对新时代下的各种挑战,企业要创新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将人最为企业管理的主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员工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以人为本”确立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观念,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提升。
一、简述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知识管理。知识和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势,知识成为了经济的基础,创新、实践和传播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的兴盛和发展,企业管理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改进。首先,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基础,受到经济形态的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到目前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管理、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第三阶段是行为管理、第四代是现代管理,而知识管理已经是第五个阶段。知识不断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也逐渐成为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掌握了知识技术就是掌握了时代的命脉;其次,知识经济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成为了公司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元素。所以,公司要想实现根本上的提升和进步,就要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目前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它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中国,走进国外市场,不仅能够获取国内资源,还能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源。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大,环境、经济形势、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大。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传输手段,加快信息的传递,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实现企业管理的柔性化、网络化发展。
3.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是目前最主流的经济形势,网络经济使企业管理出现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加快了生产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它也有很大的弊端。在网络经济的影响下,企业管理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一方面,技术的变革改变了经济环境,进而衍生了新的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也为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和變革是必然趋势,企业管理不仅仅要注重内部的控制,还要加强外部的适应,效率和素质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
据报道,2017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3月27日在北京举行,各界企业管理者、学者、政府都纷纷参与到大会之中,就企业管理创新、振兴实体经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由此可见,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1.加大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新经济背景下,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在逐渐的加大,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吸纳更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加大人才的招收力度,积极吸纳各界人才。积极接纳无工作经验的高材毕业生,建立专门培养毕业生工作实践的培训班,为实习生提高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场所,进而创造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才机制,加大岗位竞争力,采取科学的人才评测手段,将优秀的人才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严格审查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的人用。此外,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的培养方式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战略。首先,要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将其贯彻到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观念,是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注重企业整体素质和文化的提升,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要注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地位,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能够使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身,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梗进一步增添企业的活力。将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不仅能够使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更多自身价值,进而提升工作热情,还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度,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能够勇往直前;最后,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具体内容如上文所述。企业氛围的创造要依靠企业所有的员工共同努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念;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
3.加大网络技术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经济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中航工业改变了传统的串行研制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三维设计标准,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飞机防寒的设计、飞机的试飞、关联设计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改变。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水平,还要加大外部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要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格力企业设计了一个产品可识别的身份信息,从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平台,实现了管理的精准化、快捷化,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开放,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扩宽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范围。中国在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之中在不断的变换经济形势,并且适应国际的经济市场和运作规则。
新时期下的企业管理也要根据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创新和变动,企业要從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突破。网络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力,网络和企业密不可分。在企业实现了网络覆盖之后,一方面要注重员工网络技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网络附加值的增加。网络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库,实现内部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流通成本;其次,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功能的革新。在管理组织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进,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高层决策者和基层执行者的直接对话,改变原有的分工细化的组织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互联网管理组织的建立;在管理功能和管理方法方面,计算机的信息功能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还能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管理方法也根据管理目标出现了变化,减少企业重复呈送报表的负担,加大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管理人员的,增加更多的技术员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网络科技,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颜罗嗣超.试析新经济形式下工商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数字化用户,2013(06).
[2]李志勇.浅议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6(07).
一、当前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绝大部分是从事企业基层管理性工作或被作为企业储备干部培养使用,但正是由于缺乏实训的机会和环境,导致本专业学生对其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学生在校期间管理意识、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则主要依靠校内实践性教学。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建立综合实验室
往往采用“应用软件+使用手册”形式。这种实训形式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协同性。但其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应用软件操作复杂,教育匹配度差,教学难度大,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室
这种实训形式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学生融入角色快,例如人力资源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等。而其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协同性和综合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缺乏整体认识。
3.开展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形式
通过采用实际案例和管理情景剧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其主要缺点是同样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有整体认识。
无论是建立实验室,还是开展案例等模拟实践教学,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而沙盘模拟演练实践性教学既能让学生熟悉企业管理整个流程,又能便于组织教学,能有效弥补上述三种教学形式的局限性。因此,高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大力开展沙盘模拟演练。
二、ERP沙盘模拟教学课程体系简介
1.教学目标
模拟企业实际运营,通过团队合作、企业战略规划、预算、ERP 流程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使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获得成功,最终达到深刻理解ERP 管理思想、掌握管理技能、提升管理素质的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
ERP 沙盘模拟课程基于直观的沙盘教具,让学生亲自虚拟建立一家企业,并运用所学知识模拟企业连续若干年的全面经营,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要求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运筹帷幄、决战商场,仿真体验企业数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3.教学形式
(1)情景角色。将受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模拟一家处于制造类行业、规模相当、起点一致的企业。每个小组由5-7 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主要管理人员,如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等。教师则担任多重角色:一方面在模拟对抗中扮演市场和执法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指导学生演练并根据学生在教学现场的实际操作数据,动态地分析成败的原因和关键因素,促使学生们将操作过程中获得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
(2)模拟经营。每个小组(企业)连续从事6-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在运营企业前,每个小组理解企业运营规划;在训练中,学生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他们必须一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保证公司流畅运转,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及不断成长。
(3)总结与评析。每一轮模拟经营结束后,各小组要提交总结,与前期的规划对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由教师对各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析,指出其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实际评出优胜团队。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运用沙盘模拟教学的优势
沙盘模拟教学体现“学员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全新教学理念。这种体验式的互动方式,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实施过程来看,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改变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
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部分教师也会在课堂上采用一些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最终使学生无法获得切身的体会。“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是沙盘模拟对抗课程的基本思路。它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授,强调演练与实践,让学生练中学、学后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并在此过程中体悟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所在。对于指导实验课的教师来说,可以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真情流露,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感受的。
2.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沙盘模拟是互动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观点需要对话交流,这使他们既学习了商业规则,又增强了沟通技能。同时该实验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等多个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凸显团队精神。
3.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模拟中学会了做决策
针对市场投入数量、产品研发方向、企业经营战略等实践中经常遇到、需要理论综合运用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训练方法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本门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经受挑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学习财务管理、进行市场开拓、制定营销计划、组织采购生产、致力产品研发、制定更优决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论来源于实践。深入浅出的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实验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其中的博弈机制令学生流连忘返,越做越有兴趣。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运用过去学过、却没有用过的理论于模拟实践,使理论得到了升华。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这一教学目标。
四、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ERP沙盘模拟教学的几点建议
1.实验室建设方面
ERP 沙盘模拟课程教学除了沙盘教具外,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的要求比较高,如专用教学实验室、沙盘专用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实验室初期建设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后期软件需要不断更新,资金的保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师资力量方面
在ERP 沙盘模拟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单单是讲解者,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同时,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及跨学科、跨专业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高,如果只单纯掌握本专业知识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就业导向观,强化柔性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只有在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学生才可能有独立意识,并敢于大胆提出想法、表达思想,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ERP 沙盘模拟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项目,尚无现成经验可循,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计划的安排、与传统课程内容的衔接、与之配套的系列课程的开发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春萍:ERP沙盘模拟实训方式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
《生产运作管理实务》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周学时4,共计64学时。该课程是针对生产计划员、生产调度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所设置的教学做一体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其它职能管理,如财务、营销等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生产部门的运作流程、设计生产运作系统、对预测驱动式生产运作、订单驱动式生产运作进行管理,掌握生产运作系统优化,提高生产管理能力,能够解决生产运作实际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企业选址方法、生产计划编制方法、生产日程管理方法、物料管理方法、了解企业现场管理与质量管理技术,具备安全生产意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时间管理、自我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能够应用信息管理手段开展企业生产计划管理、车间资源管理,胜任企业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职业岗位
(一)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项目生产和服务的选址与布局;编制主生产计划(MPS)、能力需求计划(CRP)、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能够对企业物料进行管理;能够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等设备管理;利用5S管理、定置管理、目视管理与看板管理方法对生产现场管理;对企业质量管理具备一定认知。
(二)要求学生具备以下方法能力
制定工作计划能力;能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使用各种信息媒体,独立收集、查阅信息资料;能根据工作任务的目标要求,合理进行任务分析,制定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并做好个步骤的预期与评估;能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流程;善于总结,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实践,能自主学习新知识,将新技术应用到工作中。
(三)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具有团团队协作精神,主动与人合作、沟通和协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按生产管理规范、安全操作的要求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
二、本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认知模糊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体验或认识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认识上很难清晰的理解或掌握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很难让学生充分掌握产生相关知识,
(二)学习目的不清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运营管理相关岗位,从事生产计划、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客户管理等岗位工作。有些同学认为以后不去这样的企业,上课就可以不听,不去学习。
(三)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减弱,当前,手机不断智能化,学生上课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新闻等等。对专业学习的关注度不断下降。在这种形式下,上课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再高明的教师,即使把内容讲得十分清晰明了,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和组合也是枉然。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使得学生更愿意去看手机、睡觉或听音乐而不是去听课,去思考或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三、课程教学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实务》课程在原来课程教学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对原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本课程在对滨海新区制造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聘请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空调机生产总监张锁柱、天津市金蝶软件有限公司总监李翔、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蔡金勇共同设计、开发课程。在生产与物流实训中心引入企业运营数据、运营方式,构建职业情境。同时,本课程在教学初期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企业生产过程,积极思考与生产相关的各个方面。我们参观的主要企业有: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天津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威啤酒(天津)有限公司等企业。
(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内容
分析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形成工作过程链,工作任务(项目)为工作过程链上的节点。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要求,根据工学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做一体的内容整合。
课程内容按照生产运作系统认知、设计、预测驱动式生产运作管理、订单驱动式生产运作管理、生产运作系统优化过程,在内容上形成五个学习项目。
(三)注重信息化教学
课程建立了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虚拟实训系统训练、作业提交、互动交流、在线测试,以及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的学习。学生实训过程中,能够对自我实训过程进行监控,系统能够智能分析任务结果,并自动统计参加实训次数及具体时间明细。
课程建立了3D企业管理情景实战系统,系统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为载体,利用角色转换、上岗操作、业务路线选择、单据填写等功能,学生以3D游戏模拟企业运营模式,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必要的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促进他们内在动机的形成。整个系统实现了融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务操作、评价反馈、教学管理为一体的实训、实习教学功能。
课程建设FLASH课堂,把企业生产现场用动画的形式,幽默的展现给学生,本课程共22个学习任务,共建设了2个FLASH动画,供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还建有为微信平台,通过二维码,学生手机能够进入平台学习。
(四)采用项目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性,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安排由易到难,项目教学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进行。课程的教学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项目的准备、计划、实施、优化过程安排教学进度,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模拟企业创业,完成项目的选址、编制项目的生产计划、日程管理、物料管理、现场管理与质量管理方案,实现了教学项目的学习成果可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时期的许多学者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在此不一一例举。本文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国家的发展在立存高远的同时,又必须有合适的起点与切入点。因此,在不同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国际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大学也必须因循着相同的使命,确立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目标,这种目标的时代差异累积的结果是实现共同的使命。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大学所应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充分整合的、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具备较强能力的人才,但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具备融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但同时也蕴积着相当的潜力,可以厚积薄发,即所谓“学理”与“术用”兼具者。为此,我们应当面向未来,领悟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已任。
因而,本着培养国际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思考并初步确定要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把目标设定好,才能以终为始,找到最优达到目标的方案。本文所说国际化人才是指在未来可以参与国际工商企业运作的人才,其典型特点是:站在全球化的视角进行思考,哪怕仅仅是一个小企业的小问题,比如采购一种原材料;随时可能与全球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比如世界范围内询价;随时灵活地根据局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策略。总之,仿佛全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其中的一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目前就不是这样做的,只是说明我们需要更好地梳理思路,做出策略规划,有步骤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把最重要的观念、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二、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
1.意识观念与知识技能并重
传统的大学教育更多地在传授知识,而世界在变化中存在,往往大学毕业了,四年前学的东西已经旧貌新颜,甚至在同一学期一门课还没有上完,教材的内容已经被刷新。基于这种历史时期的特定现实,让学生有正确的意识观念、快速获取知识并消化应用的能力比单纯地记忆就显得重要了,因而现在的人才教育要使意识观念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并重。
2.思维模式塑造重在应变力
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不同,掌握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在当今国际化竞争的格局中难以敌千军,因而培养灵活的应变能力更是教育的焦点。比如思维在二极间的跳跃,包括宏观与微观、结构化与零散化、全局观与局部观、发展观与静止观等。这不仅仅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相得益彰,更要求教学方法得当。好比林语堂先生谈到他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经历,本来相同的一门课,但二位先生的论点截然相反,但校长却要求同时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辩证地评判与吸收。
3.更民族的才是更国际的
国际化不是全盘向别人学习,那样会永远落后于人,学习的目的在于超越,学生应有更强的本民族理论研究功底,才能在国际化的平台中展现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复旦大学的东方管理哲学研究、老子庄子孔子学说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内涵,更是国际管理理论家与实践家所共同关注的,尤其在管理思想变迁的时代,东方思想更彰显出其博大深厚的历史魅力。
4.整合教育
传统的教学比较单一,而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更应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中,将不同的内容、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立体整合,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比如同样是外语教学,教学的内容可以辅以国际商务文化,教学方法可以重在培养沟通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角色扮演法及情境模拟法等。
三、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1.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从二个方面来看,一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内容,二是专业课程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博而专,以求触类旁通,共同形成人才所需要的素质结构。
(1)素质教育。我们都很了解,国际化大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看重的并不是具体的专业成绩,更看重的是其基本素质,这不单是因为目前学校教育的专业与社会所需求的岗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多的岗位工作技能需要到岗后训练,更在于世界变化越来越缺乏可预测性,因而素质才是应变最好的武器。具体来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教育应强化的是: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如中国经典文化概述、中国经典管理思想要览等;②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如国际商务文化、跨文化沟通技能等;③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如创造性战略思维能力、问题的创新解决能力等。
(2)专业教育国际化。即现有的专业课程都采纳国际通用版本教材,并增加相应内容的国内研究概况,让学生在中西对比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或讲座,如①跨文化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处一方时的管理方法;②跨国公司研究,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中如何完成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调的研究。
2.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1)双语教学。在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双语教学。
(2)情境模拟教学。模拟国际化的工商企业管理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法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完成教学。可以购买或引进工商管理模拟软件,也可以培训各科目的教师自己研境模拟教学的方法。
(3)参与国际模拟。世界各国的模拟教学发展水平不一,但西化背景的国家比较发达,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因此,加盟到国际模拟的平台中去,这是一条捷径。
(4)启发式教学。工商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无法使学生know-how,而更多的只是know-why 或know-what,因此要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课题,让他们在探索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更多地总结、提示,而非告知。
(5)更多的实践。很多学生毕业了,还没有去过工商企业,最多是在实习的时候参与到了一二家之中。这很难给学生比较的机会,因此学校要同当地的跨国企业(不同投资背景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关系,让学生每年系统性地入厂实习。
(6)能力提升机会。比如开设论坛给学生公开演讲、辩论的机会,谈论一些工商企业管理的话题。
3.教师国际化
(1)选用教材双语化。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语言技能,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中英文双语教材,使学生了解国际化范例,取消专业外语课程,但在各门课程中要求教师双语教学,即更广泛地、更大面积地促进语言技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的提高。
(2)教师的国际化背景。一方面是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而并不只是语言课;另一方面是聘请留学归国人员,再者就是本土教师的国际化知识与技能预培训,即超前于学生的培训。
(3)教师国际化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本身对跨国公司的了解,深入实习,或送出国进修、访问与专门培训,或聘任有跨国公司背景的人士担当教师。
4.教学环境国际化
(1)人文环境。使布告、文件等书面沟通和语言等口头沟通增加国际化的感觉,强制性地培养大家的外语能力,甚至包括教学管理人员,也应加强外语学习。
(2)物质环境。使教学办公室、教室都能以双语的方式、工商企业管理的方式来展现。所有的公文、教学与科研文件,都采纳工商企业管理的模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完成学习。而目前国内工商管理教学机构的环境与未来的工作环境相差太远。
总之,我们强调“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虽然上面描述的内容不会一蹴而就,但只有事先预想并设定了发展目标,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才可能使教学单位一步步逼近目标。如果不这样做,而等到外部环境的发展要求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不只被动的感觉难受,期间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与机会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从2004年3月开始试点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截至2010年5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先后派出旅游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共计393人,教师14人次前往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实践锻炼(详见表一)。表一:经济管理分院学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一)管理无盲点,层层落实,全面规范
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经济管理分院成立了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管理和指导。实习生日常管理工作由实习带队老师负责,实习点有关问题由带队老师定期向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汇报,并建立重大问题应急反应机制。学院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老师定期到各实习地点巡视指导,了解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处理相关问题。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制定了一系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范,以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管理到位、教育落实。具体制度包括:实习计划、实纲、学生实习守则、实习考评制度等。
(二)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服务社会“零距离”
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充分调查与分析社会需求后,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的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制定了2007—2008学年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鱼凫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施方案》。经过前期学生自愿报名、选拔组班、岗前培训,46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圆满完成了在鱼凫国都温泉大酒店为期一年的实习,并同时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达成了学校与企业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间、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零距离”结合,真正实现开门办学,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接轨,并尽可能降低学校办学成本、学生完成学业的成本以及学生就业的机会成本。同时,方案的科学有效实施,也有利推进了05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项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地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创立学生科研方案,鼓励学生实践研究
2008年,06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期间,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思维创造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结合,思考创新并形成阶段性成果,经济管理分院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驻金苑酒店实习生中首次实施了“实践课题研究促进方案”。根据方案,分院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课题研究促进基金,用于学生实践课题研究的资助和奖励。学生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实习企业的日常管理、部门运营、对客服务、产品创新;实习团体学生成员的管理方法研究与正向引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可行性模式探索等三个方面。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两年来,共计有12个学生课题小组通过了学院审定,正式开题并顺利结题。
二、企业一线实践,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选派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一线,不断实践提高
几年来,经济管理分院先后选派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游红霞、杨胜龙、万婷春、王婷、叶春近等于2004年至2010年间分别前往遂宁市明星康年大酒店、成都温江鱼凫国都大酒店、广西南宁最佳西方(精品)红林大酒店、广东汕头金苑大酒店担任酒店实习带队指导教师,除了做到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教学实习,加强教学实习管理与考评外,均在酒店担任了一定职务负责相关工作。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收获了专业领域和酒店业管理服务方面更为丰富的理念和技能。04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带队老师万婷春在进行实习生管理的同时,更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在国际五星级红林大酒店培训部担任培训助理一职,顶岗工作达半年时间。通过酒店实际工作的锻炼,她对整套酒店培训管理工作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掌握,熟悉酒店人力资源部各项工作政策、程序及酒店人事管理工作实际状况;全面了解酒店的整体管理运行体系及各部门基本情况;对高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还具备了酒店行政人员专业素质及实际工作经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星级酒店培训管理人员。
(二)以实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完成实践锻炼后,专业教师们纷纷将实践收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对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概论》、《餐饮服务管理》、《茶文化与酒文化》等多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建,专业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补充,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与欢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杨胜龙、万婷春将酒店企业培训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在学院2006年度名师示范课竞赛中杨胜龙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07年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万婷春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10年说课比赛中叶春近老师获院级二等奖。
三、育人创新,终获累累硕果
经济管理分院推行在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不仅通过顶岗实习了解到了更为丰富的行业实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更锻炼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积累了实践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真正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专业水平
通过一线服务实践,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们把实践中的所思所得写成了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研究的方向。2004年以来,实习学生共上交实习小结、实习报告达650余份,完成与实习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0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郑蒋萍以实习酒店红林大酒店大堂吧酒水种类为研究对象写成《大堂吧酒水种类可增加性的调查》一文被评为04级优秀毕业论文。05级旅游2班学生崔文婷将在金苑酒店前厅部的实习工作中的思考所得写成《金苑大酒店前台接待服务工作探析》一文被评为了校级学生优秀实践论文。
(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在酒店的实际工作锻炼中,学生们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陌生的生活环境锻炼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在与同事、上司的相处中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酒店复杂的工作环境更是最好的教材,学生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着职场生存之道,完成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认知改变,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2011年院级工商企业管理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成果之一。
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西安翻译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也就是在强调专业理论和知识面之外,更要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而我们培养的人才却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结合最初的状况,总结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实训成为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
在实训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的深度和系统性,使高职学生的实训课堂并没有凸显出与理论教学的不同,使“实训”变成了理论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
2.以教师引领型教学为主,学生兴趣不大
在实训这一重要环节上,教师基本上是全程参与,讲解详细,使很多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训内容失去了好奇心和参与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通过对我院工商管理2007届(83名)、2008届(51名)连续两届参与实训的13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高达70.9%的学生对希望从实训中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培养的形式和内容存在较大偏差,54.5%的学生表示对实训没兴趣,仅有23.1%的学生表明有兴趣,不过仅仅是对实训平台感兴趣,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和引领。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达不到所期望的提升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诉求,这与企业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人才的需要脱节。
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概述
基于以上问题,通过在实训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
“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是在“因纳特工商管理实训平台”教学中,以实训的背景介绍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简单说明的基础上,以典型的情境任务为依据,使学生“走入”情境,以情境为载体,自主探索每一情境中所面对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在不断深入的情境和对实训平台功能不断地了解中,寻求目标的一系列最优决策序列,最终顺利达到预定目标。
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淡化教师的引领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师的角色扮演为“辅助者”,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对于实训平台不断加深认识,对企业经营的艰辛、竞争的残酷、面临资金短缺时的焦虑以及面临单个企业无法消化的订购单时的合作等有了深入的体验,从中收获了理论学习中无法感触的方方面面,对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
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在实训中的应用
1.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内容安排
“因纳特工商管理实训平台”以模拟公司实际运营为基本思路,涵盖了组织架构的搭建、公司注册基本流程、外汇买卖、贷款融资以及设备采购、产品生产、营销推广、直接销售经验等众多环节;构建了商务谈判的交易洽谈系统,自动招投标管理和评价系统,实验室内容涵盖公司注册登记、公司组建和架构、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企业规划和企业战略、资金管理和资本经营、企业发展规划和商业计划书等,从企业运营模拟、企业经营决策分析等多方面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根据软件模块、课时、专业课程目标及任务要求,划分为6个学习项目,22个需要解决的工作任务。如表一所示:
2.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以项目2企业市场行销的任务1 “公司份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为例,来分析如何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逐步探索、认知,提高学生职业综合技能。
任务的目标是:使学生会分析市场,进行科学定价,并科学行销。
(1)任务的提出:公司份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任务的知识说明:实训要求注意市场变化,科学开拓市场,科学选择销售渠道,科学定价。
指导教师在实训开始时,针对这次实训提出如上的任务,并给出相应的任务知识说明和提示。
如果学生要很好地解决“公司份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必须结合理论中所学的有关市场营销中对公司份额影响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实训软件平台,寻找相应的需要关注的操作内容。
在该任务的完成中,需要具体关注的点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市场进入前:市场进入策略、区域选择、渠道的选择、产品定位等;②市场进入时:市场份额增长策略、市场开拓方式、产品品牌投入度、产品价格定价策略、合作方的选择、促销方式等。
(3)小组讨论:不同的学生关注到的点是不同的,接着通过软件平台每项功能的认真学习和讨论,方能将如上两方面需要关注的点一一给出,这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了解了模块的功能,并在讨论中进行交流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综合评价:这一项在该任务完成时并不能给出,只有当第2个项目的全部任务完成后,才能识别当初的决策和认识是否正确,这就体现了当前的决策对于后续决策的影响,这一具有后效性的影响,使每一阶段决策必须慎重,否则将对于整个经营的成败产生影响。
过程性的决策,直观反映在最终的经营结果中,体现了“全过程决策+结果”这一综合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多因素影响下的决策能力的训练,并能直观地告诉学生,经营成败和每一步的决策息息相关。
总 结
在以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主角变为“幕后操作者”和“任务发放者”。
首先,能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出发,最大限度地弱化教师的角色和强化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带着任务充满好奇地去探索、认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在近两年实训教学活动和学生兴趣调查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其次,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渐地在实训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要求。为学生能够快速从“学生人”转变为“企业人”作用非凡,且对于学生今后的长期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