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5: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思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体育思想

篇(1)

一、邹韬奋体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1895年,邹韬奋出生于福建永安一个日趋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1900年,他由父亲“发蒙”,开始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1909年,邹韬奋考进了福州工业学校,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2岁那年,母亲查氏去世,终年29岁。[1]母亲的英年早逝,对邹韬奋影响极大,他在叹息母亲才干被埋没的同时,对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充满同情:“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2] 1912年,邹韬奋随父亲来到上海,进入南洋公学,从此开始了在上海的学习生涯。

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上海的近代体育运动极为发达。邹韬奋先后就读的南洋公学和圣约翰大学,都极为重视体育运动。南洋公学监院福开森坚信体育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有益于人的智力与素养的提高。因此,他以身作则,诱导乃至强迫学生参加锻炼。[3] 20世纪初,南洋公学不仅设有体育科目,业余体育活动也十分活跃。圣约翰大学是引领中国学校发展近代体育事业的拓荒者和先驱。早在1890年,“学校有运动会之组织......中国学校之有运动会,实以约大为嚆矢”。[4]此后,圣约翰每年都举办春、秋季全校运动会,引入军操训练和比赛,还成立专门负责指导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组织体育会,并鼓励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开展体育比赛。圣约翰还率先在中国学校中引入的西式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有网球、足球、篮球、田径、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体操等等。更为可贵的是,圣约翰全面推广体育活动,而不专为赢得体育锦标赛和培养少数体育尖子。所有低年级学生每年必须体检两次,以安排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并成立有专职教员的体育部。[5]

南洋公学和圣约翰大学重视体育的办学特色,对邹韬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邹韬奋不仅酷爱体育运动,而且在求学期间就开始思考如何增进国民体育。1915年,邹韬奋开始选译英文杂志向《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他选译的文字通常是“体育杂志、科学杂志等等里面的零星的材料,大讲其健康或卫生的方法”。[6] 1919年12月25日,邹韬奋在《约翰声》上发表了《吾国国民体育怎样可以增进》一文。以此为开端,邹韬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思想。

二、邹韬奋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提倡国民体育

邹韬奋认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目的,第一在锻炼身心的健康,第二在训练尊重纪律的习惯,第三在养成公正理解的态度,第四在增加团结互助的精神。我们提倡运动之能普遍化,无非希望以上目的能普及于一般国民。”[7]

青年是一个国家所需依靠的中坚力量,青年体质的下降会导致整个民族竞争力的下降。邹韬奋认为要增进国民体质就要发展国民体育,为此一方面要在青年人中“造成一种喜欢运动和卫生的好风气,使这好风气变成一般国民的第二天性”;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儿童体育进行积极的改良,从小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8]

30年代,针对当时推行的中学会考制度未将体育一科列入,邹韬奋指出:“我觉得健全体格的比较,倒值得有会考式的比赛来会它一下,好像若干时举行一次运动会一样。评判员由可靠的医师担任,定好健康体格应有的身体各部分的及格标准,每若干时(例如每学期或每学年)先由各校学生在本校内比赛,继由各校共同比赛,对于健全的体格,特加奖励,奖励他平日知道保护身体,增进健康,并作其他青年的模范。”[9]

邹韬奋认为运动能够使人的身体得到均衡发展,并使人精神健旺、思维敏捷。他对有些人只关注剧烈运动、竞争虚荣的做法并不赞同,认为少数人的剧烈运动与全体国民体育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他提出“希望此后教育家和青年聚精会神于提倡普及运动”。[10]离开学校的青年要不忘体育,从自身做起,并将体育推广到周围的人群,这样的话能够改变社会风气,开创中国国民体育的新纪元。

2、重视女子体育

在提倡国民体育时,邹韬奋对女子体育特别重视。邹韬奋指出,中国女子由于缺乏体育“越生越小!……体格矮小之外,还有不活泼的毛病,所以倘若不想改良,不但要变成矮同胞,而且要变成呆同胞”。因此,女子体育“不仅关系女子的一生幸福,家庭的美满姻缘,而且关系未来的国民体格。”他特别提出,希望全国的女同胞,此后对于运动,对于体格的强健,发育的平均,精神的活泼,要十二分的注意;这是有关我国民族的前途,不要视为轻微的事。当时有人指出:“西洋女子,以体格强健,发育平均,精神活泼,为美观的重要条件。”他以为我国女子此后也应该向这条路走。[11]《生活》周刊自1928年11月开始,开辟了体育专栏,对女子体育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提倡。其中,邹韬奋撰写了《保持美丽的母亲》、《六十三岁不像老太婆》、《二十老而三十美》等文章。这些文章浅显易懂,图文并茂,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一些落后观念,对促进女子体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叫戴梦琴的女士大病后身体虚弱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阅读体育能强身健体的文章后,遂对体育发生了兴趣,坚持体育锻炼,结果也练就了健而美的体格,后来写成《健身健国的途径》的体会文章,在《生活》周刊六卷三十六期上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1931年5月,华北运动会上,全国新纪录陆续出现。新纪录中女子占大半,足见女子体育之进步。[12]邹韬奋为此撰文极力称赞。

3、关注竞技体育

虽然邹韬奋强调国民体育的普及,当有人鄙弃竞技体育时,他又表示了坚决的反对:我们提倡运动之能普遍化,但同时对于“个人竞技”,愚见以为应加以相当的条件而不应加以“鄙弃”,与体育之普遍化实可并行不背。因为竞技体育可以提高运动的技术,比赛而造成的新纪录,无异为运动界立一标准,使体力够得上者,悬此为训练之标的,使运动技术得由此逐渐增进。若衡以教育原理,固当注意教育之能普及于一般人,但对于特殊之天才生,亦当许以特殊教育的机会,使得发展其天才,不应加以“鄙弃”。[13]正是出于对竞技体育的关注,邹韬奋非常关心体育赛事,积极报道了当时重要的体育赛事。1930年4月,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举行,邹韬奋发表了《我国最可纪念的时期》、《尤开我国体育的新纪元》等评论。1931年5月下旬,华北运动大会上“全国新纪录陆续出现,各区分数相差不多”,邹韬奋以《华北运动成绩进步之可喜》为题撰文,为运动会取得的成绩欢呼:“足见体育之普通,均极可喜。”[14] 转贴于 4、倡导科学锻炼

邹韬奋认为要想保持健康必须进行体育锻炼,而科学的锻炼尤为重要。

一方面,邹韬奋从近代生理学的角度为民众提供了比较科学的锻炼方法。他指出,人之身体健全程度要从四肢、颈部、胸背、腰腹及内脏器官全面考虑,不仅要注意身体各部的平均发育,而且要考虑到呼吸器官和消化系统的健康。因此,锻炼次序可分为三大部分:(—)上下肢和颈部的运动;(二)胸背的运动;(三)腰腹的运动。第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相对运动较多,运动次数可以酌量减少,但是不能完全忽略;胸背运动和腰腹运动与内脏器官机能高度相关,因此要特别注意。在《关于上肢的运动》、《关于下肢和颈部的运动》、《关于胸背和腰腹的运动》、《活泼的腰部》等一系列文章中,邹韬奋为各部分都提供了具体的锻炼方法。[15]

另一方面,邹韬奋认为锻炼的时间、场所和服装也应进行合理选择。时间方面,十五至三十分钟,而且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同时要注意时机的选择,保持固定,或在早起之后,或在临睡之前。邹韬奋认为早起锻炼比较合理,“因为精神充足,兴趣较浓,到了晚间,或因一天的工作,不免有酸洋洋的毛病。”还要注意:饭前锻炼完毕后“须等到呼吸和血液循环全复常度后,才可进食”;饭后锻炼,“一定要在进食后两小时再进行,才不致伤及消化。”场所方面,要注意选择在空气清新的场所进行,如果在室内锻炼,一定要注意通风,以保持空气清新。服装方面,锻炼时所穿服装要宽松,“不至妨碍全身各部的动作,尤宜注意之处为胸际与腰间。” [16]

综上所述,邹韬奋关于体育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关心祖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当时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国人思想中的错误观念,提出了正确而且深刻的体育主张,同时借助自己从事的新闻行业,积极宣传普及体育,对促进国人正确体育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邹韬奋的体育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重温邹韬奋关于普及国民体育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极具启发。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室编.邹韬奋年谱[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8-12

[2] 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文集[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162页.

[3] 章玲苓.福开森与南洋公学[J].上海档案.2001年第3期.

[4]《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

[5] 顾子筠、张刚.曾立潮头沪学府——上海圣约翰大学[J].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4期,110-111.

[6] 邹韬奋.韬奋文集[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5年第3卷:第17页.

[7] 邹韬奋.韬奋文集[M].《怕是教育上的问题》编者按[J].生活.1932年2月.第6卷24期.

[8] 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文集[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卷,P179.

[9] 邹韬奋.韬奋文集[M].《青年体格的检查》,载1933年6月24日《生活》周刊8卷25期,见于《韬奋全集》5卷600页.

[10] 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文集[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卷,P179.

[11] 邹韬奋.韬奋文集[M].《这是现在的女子》韬奋,《生活》3卷30期.

[12] 邹韬奋.韬奋文集[M].《华北运动成绩进步之可喜》,1931年6月6日《生活》周刊6卷24期,见于《韬奋全集》3卷641页.

[13] 邹韬奋.韬奋文集[M].《怕是教育上的问题》编者按,《生活》第6卷24期.

篇(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的内涵,健身业也蒸蒸日上。我国采取了大力发扬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号召各大高校对提升体育涵养的素质,使之满足现在的国际水准和人民的需求。而高校公共体育是大众教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大学生身体安康,为国家奉献的重任。

1现代体育思想的内涵

古代还没有出现“体育”二字,他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融合外国元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理论。体,即是要做耗费体力的一件事,育,便是传授他人的意思。现代体育的思想是要将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积极向上传授给大家,让大家有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功效。而体育也是一种为他人的教育精神,随时间发展,传统的体育思想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我们要从体育的本质出发,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从而将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分享出去,同时改进体育运动中的不安全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让和谐气氛传播到大学每个角落。

2我国高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存在的弊端

旧中国时期,我国处于大量吸收国外思想的饥渴状态,大量新课程由此传入中国。后改革开放时期,又将教育等方面加以讨论,在1990年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给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之后的体育改革便将素质提上了线。在综合了国内外体育的教育路线,我国的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被大众所普遍认同。而为了不断满足我国对体育认知的需求,又必须将创新理念不断融入现代体育思想,把以人为本、体育强国的思想顺理成章的展开,将提高学校学生身体素质放在中间,逐步形成了当前社会的体育理念。可如今在各大院校中,公共体育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普遍已经认识到体育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可是在众多高校中学习体育的教学方式仍然是采取过去的老方法,没有将当代体育理念与实际高校体育教学很好地进行结合,同时学校中的老师们也没有经过新的培训,将最终的成绩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没有将创新融入,只是按照以往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造成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低下,没有将培养自己把体育作为终生事业的意识。同时,有些高校还存在体育设备老旧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现代体育思想还无法真正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因。

3体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关系

当代体育观念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其树立了明确的方向,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方向和思路,从而满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在建立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当将当代体育思想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调整适合的教学内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形成全新的且具有现代化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此外,各大高校要实现高效公共教学的多元化,必须深入贯彻改革的要领,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科学健康发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造优质的条件。调整好当代体育观念和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样一来能够给学生们更多选择的机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各大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4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

4.1学生健康为主要保障,终身体育观念为目标,实现体育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在现代体育思想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要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也要照顾到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施相应的教学模式来平衡关系,达到整体的和谐发展。各大高校应要认真研究改革内容,积极落实体育运动的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提高学生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完善充实体育课程内容,降低学生对体育的依赖程度,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技巧,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学习的一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念为教学目标,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高效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支柱。4.2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不断更新充实体育教学的样式及内容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资源,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不断充实、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为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平台。学校也要适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体育的不同需求来划分出合适的体育课程,而相应的课程内容在分类和考核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设计上,积极推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通过了解学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改变老师为主体的上课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良好的体育学习气氛,以此来培养浓厚的体育情感。4.3构建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促进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同步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导着体育教学思路的走向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效果标准。各大高校应运用互联网等平台,将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整合,构建成一个专业化的平台。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对体育学习中的课程进行一系列的评价。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管理,高校体育教学平台将更加注重对各个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和和身体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将各个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纳入考核范围,以更加完善的数据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更好地去学习体育基本技能以及知识。

5结语

在现代体育思想的狂潮下,树立学生终生学习体育的理念变得更加重要,为了加强每个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各大高校就应该在符合新课改的标准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置,来有效实施全新改革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面对于即将走向各个岗位和社会的大学生,各大高校应该持续加大改革的力度,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明确当代体育发展的目标,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明确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起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和谐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高校体育教学平台以及评价体系,教育引导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尽快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作者:盘华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雪芹,奚凤兰,陈士强等.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112-114.

篇(3)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篇(4)

学校体育资金有限,对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资金倾斜度不够。每年体育教育的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对现有场地设施的基本维护,部分学校出现体育经费被挤占,甚至无经费可用的现象,致使体育教学出现无法开展的局面。很多体育器材陈旧老化,没有专人维护,部分乡村学校甚至没规范的篮球场地、足球场地、乒乓球台、排球场地等基础体育教学设施,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只能开展基础的队列练习和基础的跑跳投练习,大大的降低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阻碍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2.课堂组织形式、教法落后

体育教学课堂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平台。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和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方法。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和教法有所改变,但是变动幅度不大,体育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学生单纯的接受、模仿、练习。课堂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以室外场地练习为主,缺乏理论知识的讲授,尤其是体育文化的渗透严重不足。

3.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不统一

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是紧紧围绕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展开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思想与理念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如:健康体育、阳光体育、快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等,多元的思想与理念被引入中学体育教育,给中学体育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与动力,但也造成了中学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分散,导致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多向化,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的差异化,进而影响中学体育教育的最终效果。

二、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体育课堂应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学习技能的从属地位。改变传统教学重运动技术传授,而忽视体育文化内涵的教学,过于强调运动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

2.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体育课堂组织能力,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因素。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是体育教师,改革的理念和措施都需要依托体育教师落实。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要求,要求中学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重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要注重体育文化内涵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提供坚实的技术和文化保障。

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的重复率高,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难以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学体育教材的内容要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在内容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项目选择,尤其是当下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

4.改革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体育活动的检查与督促,也是对体育教育的阶段性检验与评估,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体育教育评价标准,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的水平,而对体育文化的评定基本没有,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从未提及。改革后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培养,强调对学生运动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文化的渗透,为学生今后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篇(5)

目前,大多学校的体育课遵循旧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参与运

动的情感、主动积极的表现心理和获取成功后的情感变化的体验

等重要心理因素考虑甚少,课堂教学与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僵化,没能给学生选择自己学习的时间和内容的机会。他们的个性、特长得不到自我表现,忽略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体育的主渠道,而各项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知识学习的延伸、扩展及应用。课内的自主学习锻炼是学生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终身体

育的前提。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让学生喜欢体育,更喜欢体育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

对所学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有新发现的自信感。”从“学好”到“好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是人们探索教育规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标志着从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

进步。

风靡日本的“快乐体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快乐体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身体、兴趣、爱好等需要出发来选择教材内容,运用组织教法,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怎样学,从而喜欢学,主动学,直到学会。

篇(6)

二、阳光体育思想下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探索

1.建立健康成长的体育教学理念。在现阶段小学阳光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指导性的思想,提高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优化教学调整的基本结构,及时更新教学的相关活动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其次,应该在活动建立的过程中充分展现阳光体育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也应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充分实现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最后,应该将科学性的课程模式作为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主体性以及实践性的活动模式,使小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思维模式。

篇(7)

关键词:体育思想;洛克;三育;绅士教育

1前言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因其自由主义政治学说、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学说、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唯物主义经验论等领域卓有成效的建树而成为了西方政治学史、哲学史和教育学史上伟大的学者,对后世学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约翰•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极大地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等人,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由此可见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之巨。对于洛克的体育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如张爱红[1]、吕姿樵[2]、王青松[3]、移素林[4]等人,但以洛克体育思想中的“三育”为视角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洛克的“三育”思想为切入点,研究洛克的“三育”视角下的体育思想及其对人的成长的价值。

2“三育”并重,以体为基的教育思想

思想是人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人成为众多生物中的独特存在。思想是经过人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观点和体系。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思想结晶,约翰•洛克的思想体系无疑是人类思想结晶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提出的“白板说”为当时教育思想的进步开辟了道路。洛克的《教育漫话》是以论述“绅士教育”为主题的著作,其论述了当时刚掌控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教育,在书中洛克认为绅士既需要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与上流社会,也需要有实业家的进取心———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人才。并且洛克在此提出了绅士应该接受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三育”的教育。洛克将身体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都是因为娇生惯养而变得更加虚弱”[5]。而众所周知,提高身体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参加体育锻炼,“就像拥有天资禀赋的奇才比较少见一样身心生来就健康的人也很少。

作为社会人,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的教育”[5]2。可见,身体的健康被洛克认为应放在教育之中并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是教育的基础。洛克曾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父母在为孩子选导师时,不能把他的知识当作唯一的标准,导师品行端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高尚的德行”[5]140。所以,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之中德行是重于知识的,其教育思想分为德育、智育、体育,构成了“三育”教育体系。在洛克的体育思想中,体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层面,也包括了心理和精神层面,即注重身心的健康,正如他在《教育漫话》中开篇就提到,“人的身体和精神只要一方面不健康,我们即使得到种种也是徒然”[5]2。洛克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5]2,其中揭示了精神与躯体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健康的躯体才能孕育健康的精神,人的各种行动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支撑,反之健康的精神有助于更好地锻炼躯体,保持躯体的健康。人要是不健康,身体虚弱,那么就算其拥有无匹的智慧,也无法发挥出全部。所以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的锻炼,通过身体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培养健全的身心。教育应进行德、智、体多方位的培养,“三育”并重体育为先,体育是“三育”的基础,没有好的身体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别提快乐生活了。

3“三育”之中体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从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三育”教育体系,洛克体育思想的范畴包括了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等领域,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他认为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体力劳动和脑力活动都离不开健康身体的支撑。因此,洛克认为体育在形成健康的身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塑造绅士气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1形成健康的身体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精神、身体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良好,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有良好的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健康的基础;二是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强,有环境适应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及道德,这与洛克提出的健康不谋而合。洛克认为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应该还包括对身体的保养,“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还包括对身体健康的养护,这将身体健康的概念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了”[6]。洛克提出要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体育教育中开展健康教育,养护身体。提倡“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接触自然,多睡眠,食物要清淡,不喝酒类和烈性饮料,少用或不用药物,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要包裹得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多与水接触”[5]15。洛克对于健康饮食也是非常看重的,“孩子如要健康地成长,吃得科学合理是最关键的因素。”[5]19他认为“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年龄小,器官没有发育好,而随便喂他成人所吃的食物,孩子难以消化,有可能还会出现危险;而孩子吃得过多过饱,造成营养过剩,变得肥胖不说,还容易生病,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如此”[5]20。对于人体的作息时间,洛克提出“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5]11,“早睡的习惯可能在以后的环境影响下有些折扣,但不管将来怎样,这个习惯对现在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5]12总而言之,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一个不易生病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体魄。

3.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表明了这个国家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我国一直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它解释了我国教育的应然目标,反思全面发展的教育实际情况,有利于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7]洛克认为,体育是以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得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以及气质都得到提高,这与我国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洛克的这一观点对当时的狭隘的体育教育思想造成了冲击,打开了对体育教育新认知的大门,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体育教育的前进方向。对于心理健康方面,洛克主张对待学生的过失要耐心地加以教导改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并加以引导,“只有触动心灵、改变顽固心理的鞭笞才是一种正确的管教方法”[5]74,以温和耐心的教育方式代替责备与惩罚的教育模式。因为“恐惧对孩子的身心伤害特别严重,容易引起各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而且还不容易治愈。”[5]35对于智力发展方面,洛克主张人的思维活动应该从易到难,学习的方式应该循序渐进,智力的发展应该与身体素质发展的程度匹配,按照规律来开展学习。正如《教育漫话》中所说,“有些大人强迫地让孩子读《圣经》,结果是他们可能知道了上帝的存在,可能熟记了教义之类的知识,但对于宗教的思想却杂乱无章。”[5]144这就是洛克列举的一个典型错误示范。在人的全面发展当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是放弃体育教育,那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若是身体都不健康,连教育都是一句空话。

3.3塑造绅士气质绅士

在人们的认知中给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知识渊博、人际关系良好等,是心地善良、举止优雅的男士。对于怎样成为一位合格绅士,洛克有着独到的见解。洛克认为“绅士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有一部分得从书本中汲取,另外一部分得从实践中获得,就是多加练习,这些练习一开始得由老师指导”[5]168。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特定的体育技能,可以有助于绅士气质的提升,比如击剑、舞蹈、骑马、游泳以及一些户外活动。其中舞蹈与一个人举止是否优雅是有关系的,能使人具有男子气概以及足够的自信;击剑除了健身效果之外,还可以培养人勇敢和应变的能力,培养人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气质;骑马不单单可以训练马匹成为得力的伙伴,还可以使人镇定与优雅;游泳可以塑造好的形体,并且培养一项求生能力等。所以绅士气质的产生、培育,可以通过锻炼这些技能而塑造。

4洛克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启示

总体来看,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肯定“智育”与“德育”的重要性的同时,将“体育”放在“三育”最重要的位置上,是三育的基础;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科学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体魄;在人的全面发展当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是放弃体育教育,那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若是身体都不健康,连教育都是一句空话;将绅士气质的培养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培养被教育者的绅士气质,这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和美育三个方面。

4.1重视身心健康,关注“三育”的体育

洛克认为身体是一切的根本,当然也是教育的根本,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由此可见,洛克的“三育”教育理念当中,体育是最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基石,而在我国这个理念同样适用,当前,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需要一个科学的体育教育体系来改善这种情况。

4.2重视绅士体育,关注体育的价值

洛克认为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体育是以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得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以及气质都得到提高,而在我国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教育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体育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尚有待开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洛克提出的绅士体育中,洛克详细划分了各种体育技能带给人的益处。但是,其中一些体育技能不适合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以马术为例,马术需要的场地以及马匹的饲养和学生的安全都成为学校管理的难题,所以绅士教育内容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爱红.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58.

[2]吕姿樵.约翰•洛克体育教育思想之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37.

[3]王青松.简论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38-39.

[4]移素林.学校体育与洛克———读《教育漫话》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3(9):76.

[5][英]约翰•洛克.教育漫画[M].成墨初,蒙谨,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89.

篇(8)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体育家威廉姆斯。其基本观点是:1、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而健身作用只是体育教育中“自然得到的副产品。”2、“体育即生活”,使儿童现实生活丰富、愉快、满足。体育教育过程应符合儿童本能,应有利于儿童个性自由发展,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采用贴近生活和贴近天然的运动。3、儿童倾向于自然生活活动,而体操则是非自然的、违反人的本性的、形式化的活动,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应提倡顺应自然的、随心所欲的身体运动,如游戏、舞蹈、户外竞技运动、野外活动和基本技巧等。4、体育教育应以儿童的心理需要和满足为中心,教师只能起辅导和鼓励作用,而不能充当主导者、维持纪律者和命令者。5、竞技运动是体验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形式,它能使人充分显露才华,并能表现出人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可供我国借鉴的内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来研究体育教育,它反对强制、单调、枯燥、呆板的体育教学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体育教学气氛的活跃性和娱乐性,注重体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注重体育对人心理培养,强调体育在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教育价值,为推动学校体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这些合理的部分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改变我国学校体育较呆板的教学模式、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克服体育教学中“严肃有余、娱乐不足”的倾向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它还将促进人们对学校体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启发人们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欢乐和谐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愉快的情感参与体验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为学生热爱体育并终身参加体育活动奠定良好基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1、否认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增强体质是我国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绝不能象自然主义体育所主张的那样将其视为满足学生兴趣而产生的“副产品”。2、片面强调学生兴趣。3、排斥非自然的操练性的体育活动。体育教育既要有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活动,又要有发展学生体育素质的、具有量化标准的练习;既要利用某些体育内在的悟性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和竞争、协作的精神,又要利用某些指令性活动的强化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片面排斥非自然性的操练性的体育内容,将导致体育教育效果因“偏食”而“营养不足”。4、否定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担负着育体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完成我国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保证。任学生自由发展,将无法完成学校体育任务。

现代体育教育体系的发展是多种体育思想之精华相互作用的结果,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篇(9)

(一)反对重文轻武,提倡文武兼修

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封建教育几乎完全排除有关武艺的内容,导致国人体质特别是读书人的体质明显下降,而当时全社会却不以为然。颜元恨极这种学风,咬牙切齿以砒霜来比喻朱子之学。为改变这种陋习,肃清社会轻武的毒瘤,颜元提出要重视武备训练,培养文武全才,改变以往只注重经史的局面。这种文可志邦可御强的文武之治,应广为称道和效仿。

(二)德、智、体合一,注重全面发展

颜元把学校当做实施教化,培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将自己的体育思想置于学校教育中加以落实。在招生学生时,曾提出了“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的要求,这些课程放在今天相当于我们的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其中颜元高度重视的体育教育,被认为对人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德行,又可以增加身体健康。他推崇孔门的“教人以礼、乐、农、兵,心意身世一致加工”的教育理念,按照现代的说法正是德、智、体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三)动以致强,推崇习动、主动

颜元极力批判宋儒的静坐,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动教育法和习行教育法。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要调动整个身心,身要动,心也要动,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达到身心俱动。更为可贵的是,颜元还将强身与强国结合在一起,认为强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得服务于国家,从而使国家强盛。

二、颜元体育思想的实践

(一)一生热衷于体育锻炼

颜元十分重视体育锻炼,一生坚持参与武艺训练,对养生之道颇有顿悟,颜元自己勤练武艺的同时,还教导弟子习武、举石、击剑锻炼力量,并与学生一起登山、玩水、吟诗、骑射。直到晚年,一生习武,从未间断,且技艺高超。有例为证,在颜元57岁时曾到商水拜访侠士李木天,与之比试,二人遂折竹为刀,对舞不数合,颜元击中木天手腕。木天大惊,倾倒下拜。次日便令其子从先生游。李木天作为行家里手,对武术不止是浅尝辄止,但与颜元精湛的武术造诣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在《体育之研究》就对此做出评价:“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涉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

(二)漳南书院主持体育实践

颜元早年的求学经历和日常不间断的体育锻炼,使他掌握了大量的体育技能,为其日后传授体育思想,实践体育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颜元六十二岁时,经赫文灿三次邀请后前往肥乡主持漳南书院。他在亲自规划书院建设时,除了将学院划分为文事、经史、艺能等斋外,还特设了武备斋,专“课皇帝太公技艺孙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为练就一副健壮的身体,颜元经常督率学生“习礼、歌诗、学书记、举石、超距,击拳、率以肄三为程”;“每逢一、六日课数,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同时,在书院外还专门设有“马步射圃”,以供练习骑马、射箭之用。书院不仅有运动场,颜元本人还经常代领弟子们“习恭、习数、习礼…又教弟子舞,举石习刀,先生浩歌。”在讲习闲暇之余,“偕诸子或履桥,或拿舟入(院内水池),弦歌笑语,作山水乐”,把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最终因水患泛滥,不到半年,被迫停办。但是他大胆创新的精神,主张习动的教学方法,培养文武兼备豪杰人才的理念,以及独树一帜的实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也是前所未有。漳南书院的创办,为颜元的体育教育提供了伸展拳脚的空间,为其思想的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

篇(10)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后进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 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意志品质薄弱: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二、研究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整体抽样和分类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同类学校的30个教学班1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由各班体育任课教师直接收集反馈。在进行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时:

A.在学习动作时你是否感到力不从心?

B.你的身体条件如何?(高大、弱小、偏胖、偏瘦)。

C.你喜欢哪种类型的项目?(对抗性强的项目、协调技巧类项目、耐久性项目)。

D.你对体育锻炼是否有“只要不生病,练不练都一样”的想法?

E.你在上课时能否集中精力听讲,并认真练习?

F.你对体育教师所讲的技术内容能理解吗?

G.你对体育活动中的器械安全问题是否放心?

H..当你看到别人在动作失败后,会害怕自己 也失败吗?

I.你喜欢你的体育老师的上课方法吗?

J.你的家长是否为了你的“学习”而让你放弃体育活动?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利用调查结果与“体育后进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联系比较分析。

1、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A\B\C)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才能完成运动练习任务。经过调查,对A的感受:肯定回答占19.4%,否定回答占53.6%,无法回答的占27%。这表明:当学生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练习要求时,容易有“消极行为”的出现,从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变”为后进生。通过B\C两项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喜欢进行协调技巧类项目的学生占了32.4%,其中身体笨重、高大的占了此类89.7%;不喜欢激烈对抗性项目的学生占了27.8%,其中身体弱小、体质较差的占了此类的78.1%;两项结果中“不喜欢”的学生中女生占了80%。这表明:一些学生的自我认识还不够全面,只凭借自身体型或性别特征,去错误地认为自己“天生”体质弱、素质差,不利于体育活动,形成了在主观意识上的“缺乏自信”。从而在学习技术动作时,有动作外形,但达不到应有的强度,导致自己的体育成绩不理想。

2、思想的误区。(D\E\F)

在调查的学生中,有83%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其中有40.8%的学生的生活习性为“小皇帝”式。一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在对D的调查统计中:肯定回答占21.3%,否定回答占36.2%,而不知是否的占42.5%。在对E\F的调查中,有近43%的学生表现出“上课不认真听讲,练习精力不集中,懒散心理过重。这表明: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辩析混乱,常常是非不明,对教师、家长的教育置若罔闻,以捣乱、顶牛为英雄,附和颓废为时髦,以违规超常为刺激,以“出风头”为自豪,从而导致课上练习强度达不到,考试时技术概念不清,不知从何下手,练习、考试成绩不尽理想。

3、家庭因素:(J)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减负”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压力渐渐减轻了,他们应该逐步地走出“应试教育”的禁锢。但是在对J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6.2%的家长在学生“减负”方面存在着“担忧”,其中有28.7%的家长不同程度地“逼迫”孩子在无形中放弃了课余体育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无暇参与体育活动,使其身体素质逐步“变”差,思想意识逐步淡化,从而“变”为体育后进生。

四、结论与建议:

不同程度的原因造成了不同类别的体育后进生的出现。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抓住“差因”,正确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转化工作。

1.树立正确的“爱生观”,公平、正确地对待后进生。

2、明确学习目的,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应该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后进生”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越强,自信心、刻苦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善为者不如好为者”,如果我们的“后进生”都成了“好为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后进生”,我们的教学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歌唱比赛活动总结 下一篇: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