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5: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术教育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美术教学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比较重视,也十分重视美术教村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从师范院校学生的实际美术水平出发,选用的教村要尽量科学和可行,要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确保作品有多样的题村、风格和形式.尤其要重视吸收国内外的美术精华。在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欣赏课中的国画、油画、工艺美术要具有代表性。同时,美术专业还要开设介绍中外著名画家的课程,以及基础素描、水彩、手工、剪纸以及筒笔画等课程,并且学校要有专门的美术欣赏教室和画室。在教学时.教师要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可运用手眼脑并用、教学练合一的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外实践活动形式改革
美术专业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花卉白描写生、风景素描写生以及色彩风景写生等,并可以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在校园内举办美术画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艺术实践,让美术专业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尽量采用灵活的教育模式,不仅要关注普通学生,也要照顾到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美术必惨课、选惨课和开专题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外.师范院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画家来学校举办画展.以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重视美术专业技能实践教育
1.创新能力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美术技法,还要指导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国画、油画和版画在内容、形式以及技法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了传统技法之后,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对艺术加以创新。特别是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更要加强对学生理解性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画.为汁么这样画。而在创作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艺术创作理论的教学,并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应在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以及精神两容和表现形式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另外,教师也要注意美术教村教法的教学与训练,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教师要将艺术史论结合起来.发扬传统技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创新。
2.专业技能训练
素描、色彩、油画等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但是一些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学生专业基本功以及创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理解性技能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失去了传统技能的支撑,还失去了创造能力和成果,对专业的理解较为薄弱。在学习中,学生也只动手,很少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缺乏探索意识,就不会有创新。因此,师范院校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色彩、素描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
三、努力实现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1.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对于理论课教学,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国内外最近教学成果;而在美术专业技能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绘画规隼,特别是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风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进行示范,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师范院校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如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学生互评以及专家评学、评教等。另外,也要重视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一切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政治思想的教育,以此实现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有好的&品和画品。这样,学生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画作。从古至今,国内外著名画家都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爱国热情,而美术专业的学生肩负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师范院校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和思想行为,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想象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更要让学生懂得尊师重教,始终对美术专业保持高度的热情,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结语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美术专业&才.就需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思想。只有这样,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才能迈上新的台阶,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构建专业艺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美术研究,2008(1).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在中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美术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教育,美术是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艺术,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为目的的,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丰富学生健康的感情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必要性
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教育。幼师专业的美术特点,决定了美育的必要性。在小学、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美术只是以鉴赏为目的,美术是一门副科,甚至可以随意被主课占用,并不学习实质上的美术技能,通过美术教育实施的美育比较肤浅。今天的幼师专业学生,是明天的老师,是未来幼儿教育的主体,是新世纪教育的主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对未来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影响。幼师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入学,这一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认识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对中师学生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途径
幼师专业美术教育要坚持欣赏课、绘画课、图案课、工艺课四大课程。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把美育重点放在情感体验上。
1、以欣赏为切入点实施美育
在幼师专业教育中,我们不是培养画家,不需要也没有时间培养专业人才,而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美育的提高和培养以欣赏为切入点是一个既快又好的捷径。欧洲文艺复兴复兴时期的美学家达芬奇说:“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
1.从欣赏艺术美中进行美育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感化的作用,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欣赏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我们会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不仅有高超的智慧,更有独特的审美。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我们会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画面中那桀骜不驯的线条,金黄耀眼的色彩,就像钢琴上一个个的重低音,虽不高昂却震撼人心。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初生的蝌蚪顺势而下,没有蛙声胜过蛙声。
我们可以欣赏的优秀作品有很多,可以采取分类、分期的方法进行欣赏,如可以进行“古罗马时期雕塑专题”、“油画风景专题”等,不管从哪个方面,都能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体会其中寓含深层的美,美育不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
2. 从欣赏大自然的美中进行美育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自然是最好的导师,国画中讲究师法自然,通过对自然的写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自然环境是引发学生丰富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素养。
3.从欣赏社会美中进行美育
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首先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的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有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美是“应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义因素,赋予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美就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适用,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
社会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社会道德风礼让尚的美,有日常生活的美。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照顾,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谦恭,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社会美重在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都是社会美的体现。
2、从培养技能训练入手实施教育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较集中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的反应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而美术则是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线条、色彩、构图、比例、解剖、透视、质感、肌理等都是它的表现形式。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形成美的训练与感受,构成了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如中国画讲究浓淡干湿,笔墨韵味,讲究意境;油画讲究造型和色彩,气势宏伟,造型准确,色彩绚丽;雕塑则注重质感与造型的结合,用形与线创造美……幼师专业的美术课程主要有素描、色彩、国画、工艺、书法、解剖与透视等,不管是哪一个门类,都离不开上述表现形式。
线条是主要的视觉元素之一,是人类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视觉语言。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美术作品中都有不同个性特色的线条艺术魅力。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体现出的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画中,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及、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事物,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在素描等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线条的运用范围更广,表现力更强。
在色彩的练习中,通过对色彩明度、色相、饱和度及调配方法的学习。色彩美之所以能打动人,不仅在于悦目好看,得到视觉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色彩能形成一定的情调,打动人的感情。色相、纯度、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画家充分发挥色彩的属性,使画面形成一定情调的色彩旋律,深化、表达思想感情。伦勃朗《带金盔的人》是雄厚深沉的情调,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是愉快开朗的情调,梵高的《向日葵》是顽强不屈服的情调……
关键词: 新美术课程标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一、美术教育的定位
在21世纪科技发达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是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变革中,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型发展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以往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只是关注学科自身的发展,而今天已开始转向更为广阔的视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课程的设计也从以往单纯的技能学科转向人文性、多学科、跨专业的方向发展。[1]这就需要高等师范学校全方位地培养基础美术教育者,但是目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早已跟不上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虽然这些问题早已被教育部门重视,并有几所师范院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试点尝试。但整体而言,还是不能改变目前出现的问题,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要求。
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才,是值得每位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与关注的话题。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对基础美术教育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在高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高师美术教育发展呈现的弊端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下,各个高等院校都开始对美术教育专业进行了一定的变革,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一直以来,其实很多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从事基础美术教育的老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等课时占总课时的 70% 左右,与基础教育教学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有些不相适应。作为一名新时代基础美术教育的老师,不仅仅要有熟练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改变目前的局面,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美术教育。
三、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目标和思路
1.转变美术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学科的培养
教育部对美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可以从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里看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应是一个博学之人,更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在教育教学观念上要将以往只传授知识与技能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研究、创新的多元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
高师注重培养的老师只是具备了知识素养,而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的知识素养是成为合格老师的基本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去年在株洲一中的教育实习,使笔者真正理解了如何做一名教师。在整个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调整自己以跟上学生们的步伐,进入他们的世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自身发展水平。其次,在教学上设计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由简单到复杂,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步骤、重视秩序、探索学习的精神。例如绘画创作,最初学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手指灵活性的工作;然后逐渐过度到按老师提供图片进行写生练习的工作;再下来学生就自己想象进行创作。而优秀的教师就应该要学会离开自己根深蒂固的体系框架,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再来进行引导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有知识,有方法,更要具备教师的人格魅力,这就需要我们吸取更多元的知识,关于人格魅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第一,主动。要主动去接近学生,去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来自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越来越多,现在的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他们也变得早熟,这就必然引起许多矛盾,然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学生很少会主动亲近老师。在刚去实习的前几天,这种情况体现的淋漓尽致。后来想想得与他们相处40多天,作为老师,只有主动的去亲近他们,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与他们谈心,才能实施有效手段,真正克服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你,明白老师是来帮助他们的。第二,懂得赏识自己的学生。卡耐基曾说道: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你不要指望你的批评就能够让别人发生改变。批评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批评只能给别人带来愤怒。这使笔者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高中时一位老师让笔者放弃了化学科目,以至于后来分科时只好选择文科,这一惨痛的教训,一定会引以为鉴,不能让学生重蹈覆辙。[3]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造就自己的独立人格,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在成功地履行自己责任的同时,树立起自己的文明形象,为学生树立起学习、模仿的榜样;我们只有拥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才能成为学生亲近、信任、尊敬的师长和朋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2.更新课程设计,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
目前从各高校的课程设计可以发现,美术专业的课程结构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美术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理论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高等教育的学习在内容与结构上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高师美术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理论课,不应该在技能上面面俱到,而应该考虑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开设美术理论课程。可以选择“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等为主修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宜由浅而深、循序渐进。这样,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流派、代表画家、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提升学生整体的美术理论素质。此外,在校内选修课程,可以适当的选修一些有关设计类的课程。现如今,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美术领域就非常广泛,除了绘画, 还有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美术鉴赏与评述等内容,甚至出现了对设计和媒体艺术内容的涉入。为加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必须要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加强美术与音乐、哲学、文学等相关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得学生整体的知识结构更完整。[4]
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还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结构,加重了教育课程在整个高师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探索中学美术教学规律,开设了美术教材教学法这门课;为了让学生教学实习效果更现代化、多样化,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这样可以让美术教学的效果可以直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5]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都是在大四才开始教育实习,实习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半月左右。很多同学刚适应教育实习的生活和学习,实习就结束了,从而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为了让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应尽早投入美术教学实践中去,如果在大一就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见习,初步让学生感受到身份的转变,从学生的状态转变成老师的状态;到大三进入教育实习,使学生对新课程标准中美术教学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目前过于短暂而集中的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教育实践,这是为基础美术教育提供优质教师资源的重要保障,让教育实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3.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忽视了美术教育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试问,学生没有学会从特殊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生活、从特殊角度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美术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义务教育期间,学生学习了数学形成了逻辑思维,学习了语文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英语体会了他国语言的魅力。而美术,它源于生活,它的艺术语言也就是一种对生活的诠释,我们正是用这种特有的美术语言来品味的人生。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我们要把重视技能的传授转变成重视欣赏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他说:“当一个人学到的东西都忘完了的时候,剩下的那个东西就叫教育。”就像忘记了数学公式和解题技术,却在生活中获得了缜密的逻辑思维经验一样。对美术而言,当技法规律忘却时,心中所想的就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看法,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意在笔先”、“笔随心动”之说。用画笔来写心,也就是所谓的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十分自由的,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的在画纸上释放自己的感情。对于他们来说,通过绘画来释放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是很好的释放方式之一,让他们平时无法表露的内心矛盾可以得到释放,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有利于身心健康。另外, 美术创作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过程,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材料准备的困难、因作品效果被别人否定的困难等, 面对这些困难,学生都要通过自身来克服, 从而达到来强健心智、克服脆弱的心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尽管部分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 , 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 要尽量挖掘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并进行表扬,比如说, 有的学生构思大胆; 有的学生色彩漂亮; 有的学生态度认真等等,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给予表扬。这样可以更好的来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困难、完善自我,让他们在绘画中找到自信。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的输送基地,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师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基础美术教育水平的发展,基础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人们的审美与欣赏能力的重任。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师美术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基础美术教育,所以,加快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步伐,来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要求,无疑是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唐睿. 新美术课程标准与高师美术教育改革. [J]. 艺术探索. 2008。
[2]任继红. 新课标下的高师美术教改探索. [J]. 教学研究. 2010。
[3]唐睿. 回归人文境界——当代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探析. [J]. 艺术教育. 2010。
中图分类号:G647.38;J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71-02
近年来,随着美术类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近600万人,再加上往年失业的毕业生,大概700万—8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既有社会的,也有大学生自身的。
一、当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
目前,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状况是就业率偏低,学生转行人数较多。因为各中小学美术老师已经饱和,像一些重点高中,基本上全校有5个左右的美术老师。美术教育类的毕业生就业流向多为民办学校、培训班或作为储备干部,这部分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进入教育招考的公办学校的毕业生仅占10%左右,还有很多的毕业生因为学过一些设计软件所以应聘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装饰公司、摄影公司工作。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极不稳定,尤其是在画室、培训班等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把这些单位作为缓冲地带,准备来年再参加教育招考。
二、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率下降原因
(一)美术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趋同
美术高等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内容相差无几,如美术教育专业单一,大致分中国画、油画方向。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下,专业过细,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也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许多毕业生被挡在了就业门槛外也就不足为奇。
(二)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就业制度改革
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思想,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脱离了人才供求的市场。
(三)美术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各教学单位的需要。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学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经验不足,招来后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四)由于美术教师岗位缩减,毕业生就业难凸显
近年来,城镇中小学校合并数目较多,教师需求量锐减,而各大师范院校招生规模并没有变化,导致累计进入就业市场的美术生数量相对偏多。这一增一减,使美术教育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五)户籍门槛,令很多求职者望而却步
在招聘现场你会发现“冷热两重天”的景象:对户籍有要求的,招聘摊位前人员流动很大,很多人看到限制就马上离开了;对户籍没有限制的,招聘摊位前的求职者则是人满为患。许多教育局招聘只要本地生源毕业生,哪怕是本科生也要;如果是外地生源,即便是研究生也不予考虑。
三、根据社会实际,寻求解决美术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对策
(一)敏锐洞察就业市场走向,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近年来,学校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实践。在教学上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突出培养学生懂教育,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技能,而且还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强调教学思想及教师的观念上要有更新与变化。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领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根据目前社会人才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了“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这样学生对其中的一门课程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加强了普通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教学力度。因此,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还可作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修养的美术工作者。此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加强学校管理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另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大学中形成,还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室外实践教学,真正做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基地、写生基地、教育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访用人单位,深入企业了解需求,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提供岗位和信息。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的教育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创造就业条件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准确而迅速地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服务工作。要主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其目标只有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方向。
总之,美术教育的发展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培养出适应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来说,该群体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其一,知识积累不足。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大专生未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较差,所以教学效率欠佳,教师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这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难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其二,学习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学生受专业限制,对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对学前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只需要看管学龄前儿童,不让其受到伤害即可。这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和技能培养效率大幅下降。其三,学习专注度较低。当大专生进入高校学习后,由于教师不再对其进行全面监督,部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足,学习专注度下降,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美术技能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中教授的美术技能虽然与美术专业的教育内容有很大不同,但同样需要学生全面了解各类美术技能和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非专项知识,而是能够建成“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式的知识体系。美术技能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绘画技能
绘画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造型效果。对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起始阶段为效果造型,要求学生对绘画的效果造型有全面了解,即学生能够全面分析作品的造型效果;中间阶段为标准造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中的各种造型形态等,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向幼儿讲解这些造型的绘制方法;最后阶段为创新造型,要求学生在对标准造型有基本了解后,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为色彩搭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体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掌握色彩搭配方面的理论知识。当学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学生的审美意识就会全面觉醒,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其就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幼儿教学中。
2.手工技能
手工技能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手工技能培养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手工技能技法,包括纸造型、泥造型、结绳造型和废物利用等。幼儿美术手工教育的第二阶段为技法提升学习阶段,这是学生的主要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较长,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手工技艺,并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日后的教育工作中。第三阶段为手工技法的穿插应用。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手工技术本身的穿插应用,如,将泥造型与纸造型融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二是手工技能与绘画技能的穿插应用。
3.综合创作技能
这种技能是指学生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能够带领幼儿进行绘画和手工的综合创作,这一过程既包括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又涵盖幼儿的手工创作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创作技法有深度的了解,并能够使用这些技能;另一方面为绘画技能和手工技能的衔接,要求灵活运用。如,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和学习如何将绘画作品创作与手工作品创作结合开展教学。综合创作作为当前学前教育中最为灵活的创作方法之一,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绘画作品与手工作品的综合创作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美术教育技能培养方法
任何专业的教育都应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过程,所以,笔者也将技能培养方法分成这三个过程,通过对教育方法的合理应用,希望学生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具体培养方式如下。
1.课前教育
(1)教学方法选择在当前的教育学界,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在大专生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当前开发出的新教学内容进行原理和应用方法的探究,从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美术是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用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的原理为,教师在课前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发放相关知识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理论的同时,以趣味性十足的知识讲解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难以在短期内掌握所有知识,所以,教师还需要应用目标导向法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和规划。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2)造型技巧课前教育在造型技巧课前教育中,教师应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过专业的训练,需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造型绘制的基础方法。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物绘制训练,使学生掌握这种基础技能,并提高学生对标准造型的绘制水平。在完成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造型创新。另外,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在造型绘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学习。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也可以为其布置课后练习作业。(3)手工技巧课前教育手工技巧课前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为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分发资料。分发的资料包括一些优秀的手工作品,以及完成这些手工作品的原料。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原材料发挥想象力,完成作品的构思。当学生掌握了手工技能后,教师可以开启第二个步骤,即教师向学生分发手工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待创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品拍照,并上传到班级学习讨论组中,使学生可以讨论、学习其他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手工技能,而且能够通过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
2.课中教育
笔者认为,课中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理论知识的深度探究,其二为学生的实践过程。这两方面内容的具体教育方法如下。(1)理论知识的深度探究对于未接受过专业美术学习的学生来说,教师虽然会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学习和教育,他们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常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以立体图形的临摹绘制为例,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透视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很简单,但部分学生只了解这种技法的原理,难以对这种技法进行合理应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这种技法的具体应用方式,如,透视点和物体距离对创作结果的影响、透视点的选取原则等。在这些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对这种技法的了解,为其进行实践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课中教育中,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良好的美术功底,学校可以从本校的美术专业中抽调教师进行教学。(2)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实践过程需要按照学生日后的工作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大专生接触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对于大专生美术技能的培养内容主要为绘画技能和手工技能,因此,实践教育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开展,具体开展方式如下。其一,绘画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的幼儿教育中,大专生应学会应用幼儿画板开展绘画教育。在大专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操作幼儿画板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初始应用阶段,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不适应感,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使其在完成作品创作后进行组内交流,随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作品。这种方式能够在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其二,手工教育。手工教育的开展方式为在课堂上分发手工材料,包括纸工工具、泥工工具、结绳工具、废旧材料等多种材料。教师在分发材料后,让学生独立创作,并在班级内开展手工作品评选活动。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课后教育
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国家对美术教育者的急需,有些艺术院校陆续成立了美术教育学专业也就是师范专业。我国最早创建师范专业的是广州美院。后来一些院校相距成立这个专业,后来又统一改成美术教育学专业。我国的美术教育学专业一直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课程,师范性没有体现,内容老化;缺乏教育专业特色。这样就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上就缺乏专业性和创造性。在当今社会大量的需要创新性人才和使用性人才,而我们的教育和市场接不上轨这样的现象不光是在中国有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是这样的现状,大家都根据不同的国情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应为各个国家人口经济都不一样。
美术教育学专业又和其它专业不一样,像设计专业毕业就可以市场接轨所学专业,美术教育专业是从事专业教育的,所以要求学生不单有美术专业的基础或更高的修养还要有教育方面的修养。但是我国的现状是在成千上万的升学大军中,一部分文化素质低,也并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艺术专业的大门上。“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学美术,考艺术专业”,这已成为不少考生加盟美术考生队伍的“动因”。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低素质学生获得一种求饭碗的技术培训场所,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悲哀。我们能指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美术家或美术教育家么。
发展: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内外社会形势的激烈变革与快速发展,中国的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重大的转折,正处于一个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为了不失良机,迎接挑战,顺应潮流,积极推进改革。很多学校都对这美术教育专业进行了改革,从课程上看培养美术教育学专业以前就是培养教师为目标,现在是更多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他们在大二时就分专业,像设计专业或绘画专业等。
我觉得做老师的还是要多听听学生的话,多想想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新的东西。毕竟,学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的,老师也是这样。近年来,都提倡素质教育,可是,这好像也是应试教育的另外一个名称,很多东西只是从表面上更改了,实质上,是应试教育低调了许多。很多学生仍然在为分数而努力;很多老师仍然在为升学率而痛苦。这就让美术教育显得很被动,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是每个美术老师都会遇到的难题。美术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展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现在我对好老师的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好老师应该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好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自己生命中感悟道理,好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问题与困难......听完这课后,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要把教学当做一种工作.因为工作永远都是机械的.应该把教学当做一种生活.因为生活永远都是多彩的.所以好老师已经把自己的学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被感染与打动.所谓的亦师亦友.这种善意的出发点永远是最感化人的.好老师还要有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新颖的东西,记得有一节课,我们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当然是与教学相关的),所有同学都目不转睛地去看,因为太感人的缘故,有人还掉了眼泪,下课铃响了,电影还未放完,同学们没有一个离开,那节课令人印象深刻,那部电影极具教育意义,让同学学到了许多人生道理.多么棒的一节课!当然,还有许多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到知识.我问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去发展,是不应该去好好的想想?现在的教育分为,文字教育和视听教育,我们传统教育一直把文字教育提到首位,但是现在人们对视听的教学接受能力更强,所以我们要转变教学关念,更好的适应现在教学。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教育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专业活动能力;()美术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 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
二、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油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就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改革情况而言,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美术教育目标不吻合,其中,油画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忽视学生艺术性培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油画课程设置并没有突破性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在评判学生油画作品时以是否真实再现客观事物作为评价标准。由于油画最先由苏联传入我国,受当时苏联创作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的油画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主要以写实为主,因此,画者是否高度还原所描画的客观事物成为衡量一幅画好坏的重要标准,这种标准对当代的油画创作依然有不小影响。因此,高师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往往会以培养学生写实技巧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课程安排上以能够进行写实的事物作为训练学生写实技巧的主要对象,比如,高师院校油画课程中主要有风景写生、人物写生等课程,这些课程看重学生对客观事物还原的能力。其次,学校认为油画学习以实用性为归宿。学生由于受写实手法的限制,在学习油画时更多是以对客观事物的描画为主,因此,画得“像”便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于是,油画的作用就像照片一样,以记录发生的事情、看到的美景或是遇到的人物为最终目的。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油画课程设置上,由于学校与教师都将写实技巧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而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艺术品位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忽视学生师范性的培养
目前,我国许多师范类院校的油画课程设置与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学校按照培养专业画家的方式培养训练学生,忽视了师范性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忽视学生油画专业理论知识、户外风景写生等学习内容,忽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不重视学生对教师岗位的认识,没有适时训练学生的讲课能力,更没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教师这一职业;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教学技巧的能力,导致大多数师范生毕业后授课能力差,不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讲授课程。
三、高师院校油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高师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以师范性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学生绘画技巧为基础,同时,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油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以师范性为指导的油画课程设置
油画课程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一个分支,其设置应区别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充分体现高师院校的师范性。针对这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作为高师院校领导,应将师范性作为培养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意识到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3];第二,作为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对美术学科的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等有所了解,并将这些知识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师这一职位有所领悟。
(二)以教育性为基础的油画课程设置
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强调学生的绘画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从学校角度来讲,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油画作品鉴赏、油画艺术大师介绍以及油画美学理论等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油画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广泛了解各个时代代表画家的绘画特色,比如,提香在绘画色彩上的运用、米开朗基罗作品中表现出的力量美等。第二,从教师角度来讲,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首先,要认真进行课前课程设计;其次,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最后,适当安排学生讲课,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还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以艺术性为目标的油画课程设置
学校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学校在油画课程设置时要努力突显人文精神这一要素,只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油画作品的内涵。其二,学校油画课程设置应该将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作为最终追求[4]。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训练。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在真切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感知外界事物,全面把握事物的形态、结构。其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在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引导学生调动感官,触、嗅、味觉全面结合,在感知基础上,借助想象力,深入理解观察到的事物,做到“物我合一”,从而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操教育。讲解一幅画时,除介绍画家生平外,还可以补充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准确理解画家的意图,并从作品中有所领悟,以画家的品质熏陶学生情操,从而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精神层次,完善学生品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