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6: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声乐考核方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9-02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与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力。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然后针对这些差异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这样也就可以有效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与普通的课程不同,声乐教学是高校中一门特殊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声乐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有效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声乐教学还受到审美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较强的艺术性,还要将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声乐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用和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就成为声乐教学的迫切需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声乐教学中,在对细节进行处理时,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其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的音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小班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应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声乐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需要遵循的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差别化、针对化的教学,充分发挥优势与特点,从而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先天嗓音条件、声乐基础以及文化修养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开展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和完全相同的嗓音。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个性能够较好地体现其价值,声乐教学的过程就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器官的特点,根据其优势与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声乐演唱特点。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基础与天赋等也存在差异,教师不应该对一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指责,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声乐学习中的优势与特点。
(二)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些人片面理解因材施教中的“材”,将其认为是一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出众表现,对在某一方面比较出众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培养,让这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知识。而对于那些没有特殊才华的学生给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大量的特长生以及精英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完全不符合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大众化的教育目标要求[2]。
因此,在具体的声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让有才华的学生更加出众,也要让普通的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能片面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材”看做是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个性特点以及对音乐的整体感觉,而不能只为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只要学生具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就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嗓音特色,不断挖掘学生的演唱潜力。
(三)实施因材施教理念还需要改进考核方式。就我国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的考核情况来看,通常是采用学生单独演唱,由声乐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成果评价。应用该声乐考核评价方式,往往就会导致该评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向标,导致学生为了能够在声乐考核中达标,而苦练教师规定的声乐教学曲目,进而导致在进行声乐考核评价时出现“万人一腔”或者“万人一调”的现象。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与教师只能认识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方式[3]。因此,教师就很有必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声乐教学评价体系与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采取个性化的考核形式,从而保障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而开展教学。但是也需要教师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到实处,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学目标。
(一)及时更新教学的理念。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首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与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充当一味说教的角色,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而忽视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及其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供本学期或者本学年的授课曲目,与声乐理论研究专题目录。学生可以根据其兴趣与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组曲目与专题进行演唱和研究。在声乐教学中根据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使该曲目成为自己的“代表曲目”。这样也可以培养起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其主动对相关的声乐理论进行研究[4]。
(二)积极转变授课方法与授课模式。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声乐教学通常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般看来,声乐教学通常是教师一边弹钢琴,一边进行示范,在学生演唱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对学生的发声与演唱进行指导。应用该教学方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哑音”“喉音”“鼻音”以及“白声”等问题,教师在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强调同样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灵活转变其教学模式,可以将声乐教学中有相同问题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统一的讲授与指导,这样学生也能在组内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讲授声乐理论课程,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构造、嗓音保健、吐字咬字等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的基础性课程,就可以选择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
(三)准确分析学生的特点,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只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合理地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著名的声乐大师曾提出其声乐观点,认为学生因为其天生的嗓音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其发音也是具有个人特点的,不能刻意模仿他人的特点,要唱出自己的特点,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点,那么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5]。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嗓音、发声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的特点,从而制定与之相符的声乐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声特点,对其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准确的声部鉴定,对学生未来学习声乐的重点及其艺术生命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准确判断学生的音乐风格与路线,看学生究竟适合那种唱法,从而对其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否坚韧,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歌唱,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包括鉴定学生的演唱声部、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制定声乐学习的短期计划、长远计划等差异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案及其个性化的考核方案。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仍旧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其教学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仍旧采取“一言堂”的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真正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如果不能及时对声乐教学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则因材施教的理念仍旧是空谈[6]。教师可以对一些主动参与到合唱团、学校乐队以及各类声乐赛事中,并获得一定奖项的学生评定一定的学分。并且,教师要能完善其成绩考核评价制度,能够对声乐教学的实际成果进行考核,这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声乐实践中,通过比赛、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不仅符合声乐教学的学科特点,还能充分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声乐教学本身的规律,同时也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之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其声乐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婷.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刘跃华.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声乐教学笔记[J].中国音乐,2010(1).
[3]王琛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38-02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模式上基本一致。事实上,两类学校的声乐学生在音乐基本素质、声音的条件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来看,两类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就声乐专业而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突出声乐的专业性,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师范性。声乐集体课既能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声乐的技能技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培养目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两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虽有部分交叉,但主导思想截然不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方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的知识和声乐演唱的技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必要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达到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机融合。鉴于此,在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提高声乐集体课的学分,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加强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多维知识结构
单纯采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已不能满足音乐教学需要,亟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声乐模块”课程,将传统声乐教学的个别课的教学模式(即一位声乐教师对一个学生)改变为大班课,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有计划的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技巧课、声乐欣赏课、声乐教学实践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理论研究课等系列课程,对其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提供保障,对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多年以来,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呼吁,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课、专业技巧课、教学导论、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等内容。在声乐集体课上和个别课上分别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使个别课和集体课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计划的按照方案逐一实施声乐教学。强化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二、声乐课程模块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面对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声乐课程模块应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从而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声乐课程将以往的声乐一对一课程重组为《声乐基础理论》、《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教学法》等新内容。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声乐基础理论》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注重声乐理论,突出理论性的教学目标,重点讲授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歌唱要素。介绍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歌唱的方法。
2.《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介绍歌唱家的声乐教学观念及声乐大师的观点学说。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以及各种流派的演唱方法,通过对声乐方法的分析和声乐作品的鉴赏,加速学生对声乐方法的认识和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
3.《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其主要研讨的问题有:(1)元音U。歌者在唱歌时,一般避开闭口元音U,而以想象中的音色来代替。但这样做并不能提高其音量和音色。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应重视闭口元音U,使这些闭口元音至少与开口元音的音色和支点相等,甚至超过它们。另外,闭口元音本身具有比开口元音更能防止气息大量排出的特点。用U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练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发“U”时喉头处于歌唱时最佳位置,此时喉咙充分地打开,喉部肌肉自然放松。(2)哼鸣练习。首先,闭口哼鸣练习是在横膈膜正确呼吸支持下进行的练习,可获得头腔共鸣,这是练习丰富声音共鸣色彩的有效方法。其次是稳定喉咙、打开喉咙,使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微笑肌肉要提起,自然面带微笑,这样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和获得声音位置及共鸣位置的第一感觉。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运动,呼吸通畅,肩部、胸部要放松、立直,不要用劲,要向下吸着哼唱练习,要有意识地使声音贴在后咽壁。(3)五个元音发音练习。这些练声是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练习,要求气息均匀,起音准确,母音要在腔体里运行,要求声音必须保持在共鸣位置上,在统一的前提下连贯流畅地进行。
4.《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用钢琴为自己的演唱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声乐教学离不开键盘,键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钢琴即兴伴奏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声乐课上让学生互相伴奏,是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一个有利的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一期开设。此课程包括:(1)歌唱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熟悉歌曲的旋律,其中包括音准、节奏、各种表情记号等,然后再把旋律记熟。(2)分析歌词的大意。外国古典艺术歌曲主要以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和海涅等的抒情诗为歌词。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抒情优美,寓意深刻,有着极强的浪漫风格和抒情情调。(3)歌曲与伴奏具有互相支撑、相互依存、交相呼应的关系。钢琴是声乐作品最优美、和谐的伴奏乐器。歌声与琴音相伴,共同创造着艺术作品的鲜活形象。伴奏为艺术作品的表现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色彩。
6.《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学生的声乐学习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学生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而且要有“形神兼备”的表演,使歌唱更加生动,表演更加形象,这样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歌唱者的表演既是无声的语言也具丰富的情感,能直接提升歌曲的渲染力。如果一个学生具备很好的歌唱技巧,却不能够用表情和身体的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艺术作品和歌唱技巧都可能黯然失色。因为歌唱表演艺术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更是舞台表演艺术。
三、声乐成绩评定
目前声乐考试标准基本上是演唱一两首中外歌曲作为期末的考试成绩。这种考试标准显然与当前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步。为此,应该改革有关的考核评定标准,将原有的平时成绩占30%、歌唱考试成绩占70%,最后所得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的制度,改为由平时成绩占30%、理论笔试占30%、歌唱考试占40%,相加所得成绩为学生最后考核评定成绩的制度。这样做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对声乐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书记说过,文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汲取传统民族声乐发展的精华,还要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提高,对民族声乐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和方法。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学模式大多照搬西方音乐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僵化的定位,限制了学生在民族声乐上的自由成长。为扭转民族声乐的这种教育现状,把自然歌唱的理念应用到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迫在眉睫。
一、自然歌唱理念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自然歌唱在民族声乐歌唱声音中的要求
声乐教育家沈湘说过,不要把时间只是放在发声的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弯路也不会太远。自然歌唱是一种自然的唱法,聆听自然的歌唱会对听着的感情做一次自然的梳理,给听者一种自然美的享受。民族歌唱者在自己的歌唱之中要做到声音朴素,发声自然,让自己的歌变成大自然的旋律。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自然的歌唱,使歌唱者的感情在歌中得以抒发,使听者能从歌中感受到歌唱者的心理沉浸于歌唱者的状态。
(二)自然歌唱对民族声乐表演者的要求
我们在观看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更多的眼光是放在表演者的身上,表演者的表演状态能够很直接的影响我们对表演的评价。在一场声乐表演中,歌唱者呆板生硬的表演往往不会被我们喜欢,表演者落落大方的表演自然往往能得到我们的认可。所以民族声乐的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做到自然,不做作。在歌唱和表演的过程中做到表演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表演和周身环境的自然协调。这要求表演者对自身的身体和声音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对表演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从而在表演过程中做到自然的表演自己的节目和游刃有余的抒发节目中内涵的和自己想要字节目中抒发的感情。
二、自然歌唱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更好的实施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贯彻自然歌唱的教育理念
自然歌唱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把民族声乐内部抽象的情感因素具体的呈现出来的首要途径。一直以来声乐的教学都是一种学习、练习、实践学习的过程,是把无意识的随意溜唱转化为有意识的自然歌唱的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努力发掘学生在民族声乐道路上内涵的潜质,找出学生自己在歌唱中的自然音色,以求达到民族音乐教学的本质目的。邹文琴教授是自然歌唱的境界的追求者,提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区分“自然”与“自然”的理念,把民族声乐的学习归类为本能的自然阶段――训练中的不自然阶段――升华的自然阶段三个过程,为民族上声乐教学中自然歌唱理念的贯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邹文琴教授的这一分类,不断的结合实际调整教学方案,做到在学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建立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模式和评价模式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催促着音乐教育模式向着多元化转变。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不断的变换,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模式,成为了多元交叉 的混合模式。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元的声乐审美要求,民族声乐教学要顺应人们审美发展的规律,转变教学的理念,对传统的声乐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尊重和理解其他声乐教学的发展,引进其他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在课程创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民族声乐进行体验与熟悉,找到与学生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和学生有兴趣的声乐作品。在课程设置当中,不能只重视专业发生课的质量,还要重视其他与民族声乐课程相关的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对民族声乐产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在民族声乐教学评价模式的建设方面,学校要转变传统的对学生在规定的考试时间进行能几首特定的声乐作品进行评价考核的模式。要建设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制度,对学生从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用自然的方式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等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在,民族声乐学习道路上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制度能够让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更加准确的认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树立学习好民族声乐的自信。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制度,是自然歌唱理念下,符合民族声乐教学规律的评价考核制度,能够进一步推动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结 语
自然歌唱是时代对民族声乐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民族声乐提高发展必经的途径。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各学院应积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自然歌唱理念,实现民族声乐的自然教学、自然学习和自然表演。
作者简介:李瑞(1985.8-),女,助教,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目前主要以集体课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最大的问题是难以照顾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性差异, 久而久之, 只有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完成教学内容, 有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这样必定使这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声乐的兴趣,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差异, 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初步的摸底、了解之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类,分组上课,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收获,领悟能力好的学生可以使这项技能更加突出,领悟能力一般的学生不会因为进度太快而出现基础还没学会就只能跟着往下学的情况。分组教学让学生清楚其目的不在于优劣, 而是使他们能够清楚自己的进度,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增强他们的信心, 使他们可以愉快地学习。
二、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最初的声乐训练,是打基础的阶段,是每一位学习声乐的人迈出的第一步。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项技能的训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声乐训练也必须要遵循客观发展的必然规律才行。不能盲目,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在稳中求胜,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求得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声乐训练的科学性。训练的过程首先是音准训练,其次进行打开喉咙的无声练习,以开口引喉、松舌放喉、打哈欠扩喉、深吸气开喉等练习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控制自己的喉咙。这在今后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接着训练声音的高位置以及深呼吸。在同学们可以理解并且体会到这些要领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难度适当的发声练习以及简单的声乐曲目,在实际练习中,使学生掌握深气息、高位置、打开喉咙三者协调配合的技巧。这往往是学生感到最困难也是学习声乐最有趣的一部分。只要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地鼓励、认可学生,学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此同时,要求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三、利用好课外活动,拓展声乐学习的实践范围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之后,学生对声音的概念会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声乐知识的拓展,指导学生多方面正确使用声音的方法,鼓励学生创办一些兴趣小组。例如,创办校园歌手社团、主持人社团、儿歌故事社团等,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弥补课堂中因教学模式单一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完善考核机制,对声乐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一直以来,声乐的考核成绩都是由学生期末考试时演唱的一首歌曲来决定,这样的考核比较单一,不能反映出学生平时的实际水平,也看不出教师的教学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将学生的成绩做以下几方面的综合考核:第一,课堂情况记录,包括学生的上课笔记以及完成教学情况的记录;第二,学生的单独观摩成绩,也就是在一首歌曲或练习结束后的课堂展示;第三,课外拓展学习成果,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括学生参加与声乐相关的各种比赛和兴趣活动的汇报展示;第四,学期末演唱的考试歌曲的成绩。最后将这几方面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出学生该学期的最终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老师和学生的管理问题,也可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中职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任重道远,中职学校的声乐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地推进中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课堂为主体,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基础性和个体化教学,依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呈阶段性发展。高职声乐教学属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模式的不同,使得已形成完善体系的本科层次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如何在遵循声乐教学一般规律,以社会文化生活和市场需要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适应性强的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成为高职声乐教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几乎所有与高职教育有关的文献,都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或称之为高技能型人才。声乐自身即属于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如何准确定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第一线”的问题。
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看,基本为群艺馆、文化站、企事业单位公会文宣岗位、小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培训等,即群众文化生活及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因此说,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服务的“第一线”即为,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于群众文艺舞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的。1,从岗位需要(市场导向)看,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岗位需要的不是以歌唱家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而是能适应多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表演只是工作中的一项,教唱、编导、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工作都有可能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从岗位设置的角度讲,作为非专业院团的群艺馆、企事业单位等也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安排一个岗位。2,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其适应岗位的长远要求和专业的进一步深造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参与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文已述,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之一即是师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职业教育理念缺失和“双师型”教师缺口大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 转变观念,明确“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当前,绝大多数从事高职声乐教学的教师为专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其求学路线为小、初、高、本、硕,对于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切身体会,对于从事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没有直观感受,从精英模式教育转入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不适应是其第一反应。因此,转变观念,学习职业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思维模式,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的第一课。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请进来”,就是要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级人才到校任教、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及教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适应开放的职业教育潮流。
“走出去”,就是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赴高一级教学机构、组织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省、市级艺术团体顶岗锻炼,到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等。在“走出去”中锻炼教师队伍,在“走出去”中加深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艺术实践课
实践型、应用型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一体化”是其鲜明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声乐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声乐课的实践性与“技能核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第一, 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
声乐课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练声+歌曲+音乐表现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远无法达到高职实践教学的要求。尤其是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发声练习、歌曲教学部分即占用大量时间,实践指导部分极有可能无法顾及。因此,应把实践教学部分独立出来,将其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课应具有独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以及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贯穿整个实践教学,有效考核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拿出实践成果的全过程。
第二,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同时,其实践内容应指向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群众文艺活动与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因此,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室”教学的限制,打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拓宽教学曲目范围和表演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独唱、重唱、合唱、舞台剧等群众文化生活常见的艺术形式均可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将角色转换为“教练”,参与学生完成节目(艺术实践成果)创、编、导、演的全过程。其次,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将舞台表演、舞蹈、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知识运用至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
以笔者所在单位艺术实践课教学为例,艺术实践课每学期一考核,考核形式为节目编排(平时成绩)+艺术实践晚会演出(考试成绩)。教师全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节目形式一般不采用独唱形式,力求多样性,涉及形式有:男女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戏曲片段、音乐剧片段、民族歌剧片段等。节目选择力求兼具经典性与通俗性,雅俗共赏。目前,已成功编创、排演一系列为业内肯定、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节目。
四、结语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应向何处发展是每一位高职声乐教师思考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舞台第一线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人肩负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职音乐教育必将随之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评价上区别对待,使较高层次的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潜能,中等层次学生能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达到基本能力要求,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得到较好的发展,是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另一层面上的意义解读。声乐分级教学是根据声乐教学的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以及声乐作品的基本教学要求,以制定分级规定曲目的形式,明确划分声乐的程度,明确规定声乐教学的进度,使声乐考核具有便于操作的实施依据和规范准则的一种教学模式。
声乐分级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差异性。大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声乐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这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分级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差异教学。
2.层次性。大学生在声乐专业程度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客观上可分为好、中、差,按照学生不同的声乐程度在不同的层面上实施教学,这就是分级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说,分级教学其实就是分层次教学。
3.针对性。分级教学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说,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清层次,确定等级,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因材施教。因此,分级教学也就是一种个性化教学。
4.实效性。分级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追求教学实效、讲究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切实有效的分级教学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5.发展性。分级教学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差异,追求人的个性化发展;主张人人掌握“必需”的声乐知识技能,不同等级的人按照不同的要求学习“不同”的声乐技能,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声乐学习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声乐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再认识的活动。声乐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分级教学中等级的划分就是针对学生声乐专业程度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在不同的学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程度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不是单纯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一面,而是重视教学要适当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各级程度确定的前提,是学生现实水准和教学发展可能性、一定的前瞻性,正是可接受教育原则的体现。
高等院校中的艺术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的教学特色,“音乐教育是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它有自身的教学规律,不能象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批量生产’”。然而,就声乐教育而言,以往的声乐教学缺少象其它学科那样明确界定程度不同、能够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教材;就技术训练而言,以往的声乐教学似乎没有明确各年级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它束缚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教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探讨符合高师特点的声乐教学方法,必须建立能够指导和规范教学,具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制约机制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
“成功的方案开始于清晰表述的目的,然后是组织适合于这些目的的教学,在学生向着这些目的前进时给予反馈和矫正,使用反映这些目的的评价技术。” “教学的艺术在于: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为必须分别并按某种顺序达到的组成部分。”合理的分解教学进度,教师才能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步骤,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必须遵循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制定内容简洁明确、循序渐进的阶段教学目标,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确保高师音乐人才培养质量。
“循序渐进是声乐教学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对声乐教学中的‘序’的研究和规范化是声乐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发展声乐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声乐分级教学是把中外声乐艺术积累的理论知识和经典作品简约化、系统化,以体现声乐教学不同阶段性要求,使教学有明确的进度标准和规格,形成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的体系,从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稳步扎实地进行专业训练和理论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评估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促进个体的最充分发展。”正是基于承认教学客体在嗓音条件、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是以明确界定程度、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采取按声乐专业程度不同分级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加强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分级教学实践的优势
声乐课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随着高等艺术教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生源更加广泛,学生声乐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声乐教学如果还像以往那样,不论学生基础如何,都学习同一内容,采用法,势必在教学重点的处理上难以兼顾两极的学生,“两头吃不饱”、“进度难把握”两者的矛盾也必然制约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声乐分级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适应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举,也是因材施教原则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1.实行声乐分级教学、分类指导、目标管理等有计划的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度及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明显收获。
2.声乐分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它于有利于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管理向着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迈进,有利于全方位地反映教育与受教育者在教学的环节中所达到的真实水平,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对不同专业程度的学生实施声乐分级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系统、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有利于激发声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
3.声乐分级教学规定了各年级必须达到的级别和进度要求,使教师教学任务更加具体、明确;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更加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4.声乐分级教学打破了以往以年级考核为界限的局限性,使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客体,进行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立足于自身专业起点,循序渐进地提高歌唱水平,有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它鼓励学生在完成所规定学习的情况下,努力向更高层次冲刺,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声乐教学的活力。
在声乐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基本内容,但是,以往学院派的传统声乐教学中,往往太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和在实践中即兴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关为歌曲进行即兴编配和即兴创编乐曲等内容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已经直接成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师的一个软肋,暴露出声乐教学内容中的缺憾;同时,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视野较为狭窄,缺乏对声乐艺术的整体认识。
因此,在声乐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建设上,要根据音乐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确立以基本技能掌握为基础,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编创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以声乐演奏技能基础课为起点,将课程体系扩展到声乐艺术理论、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曲赏析、声乐教学法和歌曲即兴伴奏编配等系列模块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声乐的基本技能,又具备了解和认识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开阔视野;既能够独立演奏声乐作品,又具备不同风格歌曲的即兴伴奏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同需要,又能够胜任劳任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声乐模块课程体系简而言之,即《声乐演奏艺术》、《声乐艺术理论》、《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赏析》等系列课程。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要遵循技术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曲目演奏与即兴弹奏相结合、方法训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声乐演奏与艺术理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即兴编创能力为核心。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型和师生调配两个方面,一是“因材定课型”,即每学期初根据学生演奏水平的高低和程度深浅来确定学生上课的师生比例模式;二是“师生双选制”,学生根据教师业务和教学的各有所长和不同特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教师则在学生选教的基础上挑选自己喜欢的任教学生。
一对一授课方式。声乐学生是一种音乐特殊技能技巧学习,学习过程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选取程度高、演奏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少量学生一对一上课,以期培养艺术个性和演奏才能,充分尊重与保护学生对音乐技术与艺术风格听独特感受力、领悟力,培养其独特的创造意识与能力。
一对多授课方式。这是一种介于大班课和个别课之间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又使学生在课上可以相互观摩、探讨、促进和提高,养成集体协作精神。对于大多数考核为程度不太高的学生,基本上就是这一授课形式,教师紧缺的问题也通过减少初级教学的简单低级重复劳动而得到缓解。
在步入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以来,国内很多高师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学科不同,高师声乐教学既具有师范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掌握特殊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声乐课教学的目的。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中,在尝试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声乐专业课教学水平,虽然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不足等问题。
声乐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包括声乐理论、声乐作品鉴赏、声乐发声训练与练唱、声乐表演实践等多门课程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是不能自学的,只有其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训练。高师声乐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是以培养声乐专业教师人才和专业科研人员为主,主要从事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等工作;二是以培养声乐专业表演人才及艺术人才为主。在明确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高师院校及教师都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去提高声乐课教学水平。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声乐课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现今国内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声乐理论、发声训练与练唱、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具有几方面特点:
1.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作为区别于艺术院校的高师院校,很多院校对于声乐专业教学的理论性要求很高,甚至将其视为与艺术类院校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高师院校在设计声乐专业课课时时,都将课堂理论教学的比重设计得较高。以笔者任职的院校为例,在每学期音乐课程中,乐理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史等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实践与训练课课时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
2.传统教学模式占有很大比例。在高师院校中,很多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进行集中理论灌输(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与教授专业技能(学生被动接受)。
二、当今声乐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师资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师资的专业理论性不强,很多教师虽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具备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多数人只顾教唱,对其理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专业水平上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总体目标不明确,没有按照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纲要的总体目标,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导致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和学不成正比,加之其敬业精神欠佳,使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被埋没;再次,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证明,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声乐课专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必须要在一个双向度的(即教与学互动)、教学信息传播接受相对平衡和对等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其信息接收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锻炼与拓展学生对声乐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能力。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则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很多深刻、精辟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声乐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绝非成就一堂高质量声乐课的关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
2.学生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校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兴趣不强。究其原因是受到声乐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不愿意主动钻研歌唱、歌唱理论、乐理知识等。此外,还有专业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厌恶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下降。其次,有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急躁情绪。声乐课程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为了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学习者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在寻求学习过程中的“捷径”,试图找到不通过刻苦钻研和努力训练而成功的方法。实践证明,投机取巧不但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烦躁和急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乃至退学。
3.高师院校方面。第一,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声乐课的教学模式不科学,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起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各行其事地采用4种不同的授课形式进行,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理论与实践大课、声乐实践课,有时是声乐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过小或过大,有时是实训教学环节或有或无不成比例,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认知不足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就去应用践行,从而影响教学实效。第二,对于声乐教学团队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又没有广泛聘请社会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三,声乐专业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准确、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全面提高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首先,院(系)要逐步优化声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声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可制定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制定师资人才战略的实施和构想,开展师资的长期培养方案。高水平的声乐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决定着声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水平和科研发展水平,是推动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注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年聘请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威望的声乐教育专家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全面系统地考量与设计声乐教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战略。同时,建立客座教师制度,聘请艺术领域的名师、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学生授课。其次,明确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学期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杜绝流于形式走过场。最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2.院(系)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举办各类型学术讲座,引导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提高思维的活跃和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将声乐专业的学习规律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制定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练声曲和声乐作品,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材施教;师生共同通过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与方法,将长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将学习培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通过考核来实现近期目标,通过能力培养实现长期目标。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
3.高师院校要全面优化声乐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首先,院(系)应当合理安排声乐课程设置。院(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教学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持“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原则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主修声乐专业的小课,也有主修舞蹈专业和器乐专业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大课,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好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于完美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声乐大课,还可增设一些声乐选修课程,如,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小学歌唱活动训练、歌唱心理教学、歌唱与系统发声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舞台演唱、歌唱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等,大大拓宽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课的视野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教学资金投入,逐步分期、分批地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乐器装备,方便师生使用,强师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后,要改变现有的声乐专业考核模式,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如,院校各种技能大赛、测评、社会各种赛事的选拔等,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结语
已步入新世纪的高师院校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声乐课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高、专业技能性强的学科课程,且时代赋予其培养、完善人才的人格与素质的责任、任务任重道远。由于专业历史的渊源,其教与学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成功、合格的人才不多,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普及提高仍是困难重重,需要高师院校的教师与专业同仁同舟共济,破解教学难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he source of recruit students and students affair mode as well as the “one to one”teaching mode provide the realistic basement for tutorial system in vocal major in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vocal major in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t has established the tutor group which constitute by professional teacher in school、part- time teacher and high level students and confirmed the work task which centered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tutor working mode which based on teaching project outside class, oriented and driven by the serious of tutoring, training and competing has been formed. It gives all aspects of direction for the growing and being talent as well as prompts the quality for students in school.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vocal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导师制指的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导师制”源于14 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导师制,为许多教育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推崇,并在国内的各类教育中得到了运用。从最初的研究生教育到本科生教育,近年来,导师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等职业声乐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声乐表演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中职招生模式的变化和学生来源的多层次化,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指导、技能培养、学生管理模式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中职声乐人才培养急需根据自身的专业教学特点,引入一种新的模式与机制,在学生管理上为原来的班建制提供有效的补充,在技能教育上强化职业发展导向,“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在德育教育中注重全员育人,全方位的建立新型的师生导学关系。因此,开展“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来讲,无论是学校管理、学生发展还是师生关系的确立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声乐专业导师制的现实依据
(一)学生生源素质变化,个性化日益明显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整体中职生源的质量呈下降的趋势。对中职艺术类学校来说,不少学生并非出于对声乐艺术的喜爱或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而是受制于文化课成绩较低的影响,通过参加短期的各类艺术培训进入中职学校。
中职生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从幼稚变为成熟的过渡期,即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内心充满着矛盾与冲突,自主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功利意识等现代观念不断增强,艺术类学生的敏感性强,个性化特征明显,中职声乐专业学生刚刚由初中迈入职业学校,其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等都与职业学校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特征不相适应,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当,缺乏学习声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经验,对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茫然无措。在中职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被忽视,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中职学生管理过度依赖班建制,弊端日益严重
班建制也就是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教育,但是,由于中职艺术类学生问题较多、个性特征明显,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较为繁重,对于有针对性的专项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针对具体的个人开展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学习生活的指导。
另外,在班建制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学校全员育人的氛围一直没有形成,尤其是本应成为全员育人重要一环的专业教师,只单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逐渐丧失教育责任感和积极性。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中职声乐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非常不明确,在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学习上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这些都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渗透。
(三)中职声乐专业“一对一”或“一对少”的教学模式为导师制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职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批量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对中职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多元特征。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声乐专业开始初步实施专业“一对一”或“一对少”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一直以来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艺术专业类学校,在声乐专业的师资配备上充分保证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专业教学中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少”的授课模式决定了中职声乐专业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特殊性,学生入学直至毕业时的所有专业课的教学均随固定教师完成,专业导师就具有在教学上的“承包责任制”的义务。
中职声乐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为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开展“导师制”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专业技能教学的亲密合作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学关系,导师可以针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培养,成为学生在校期间成人成才的全方位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道德的协调发展。
二、导师的队伍建设与学导关系的建立
实行导师制,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导学关系的建立是前提。针对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点,积极利用校内理论与实践的师资,通过与校外艺术院团和国内知名艺术类高校的合作,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强大的导师队伍。定期选拔一批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生导师队伍,建立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拔机制。
导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因此选配导师必须慎重。导师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声乐专业的专业教师,根据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对中职声乐专业导师设定任职资格和较为严格的选拔条件:在思想上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无私的敬业精神,热爱学生,能够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 在业务上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理论知识和有较强的声乐表演能力,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站在本专业本学科的前沿,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创新精神;另外,导师还需熟悉中职声乐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能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思想动态上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在中职声乐专业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与校外艺术机构和艺术类院校的合作,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的声乐表演经验或教学能力的校外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参与,一方面能弥补学校教师在声乐表演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艺术实践机会。艺术类院校导师的加入,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层次,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对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学校可以选拔一批综合素质优秀、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高年级的学生担任学生导师,在本校导师的指导帮助下,为低年级或低水平学生担任起某些方面的指导或辅导工作,并逐步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学活动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 科学化的互助制度。
导学关系的建立,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是保证导师制顺利运作的关键。导学关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双方相互了解、认识的过程,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学生能及时适应教师的处事与教学风格,感知其人格魅力,学习其专业特长,体会其职业操守,领悟其情感世界。因此,在选配导师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作为导师既要考察学生的思想、知识和专业能力,又要考察他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作为学生也要在了解导师的基本情况之后,再做出选择。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声乐专业导师队伍的配置情况,确定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并建立一定的流动时间和更换机制,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
三、中职声乐专业导师的工作内容
与班建制中班主任的工作相比,导师制中导师的工作内容与班主任存在较大的差别。班主任是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为主要内容,而导师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其工作内容的重点是学生的专业教学,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声乐专业导师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利用各种教育教学平台和载体,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专业素养提升为中心,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各种难题和困惑,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中职声乐专业导师的主要任务有:
首先,要根据学校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指导学生尽快熟悉了解中职声乐专业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的需求,熟悉专业教学计划,理清课程关系,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兴趣,初步明晰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
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教学平台,创设各类教学项目,提供各种校外表演实践机会,加强对学生声乐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声乐表演技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督促学生完成学业,构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
第三,导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心理素质教育等融入在专业教学中,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师要关心学生在学校期间各种表现,协助班主任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各种难题和困惑。
四、导师的工作模式
由于导师的工作内容与班主任有较大的差别,其工作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声乐专业教学,因此,导师的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遵从中职声乐专业教学规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针对中职声乐专业教学特点,以声乐基础课程改革为支点,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渗透至声乐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声乐类中职学生课外实践平台,建立显性课程和潜课程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建立具有中职声乐类人才培养特色的课外项目制工作模式,以各级声乐类学生活动和比赛为载体,以中职声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为重点,着力打造各类音乐会、声乐讲座、演出实践和各类声乐类比赛等课外环节,建立导、练、训、赛一体化的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导师工作模式,通过各种教学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经受职业道德教育、掌握学习方法,经受生活和心理上的锤炼,逐渐明晰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努力使自身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声乐表演人才。
在具体的导师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比较深入地接近、了解并指导学生。导师要仔细制订工作方案,深入到各项教学项目中,要经常到教室与学生寝室与学生交流,通过《导师工作手册》和《导师工作笔记》,做好基本的记录记载。另外,可结合学校学生管理方式,建立学生声乐专业学习档案制度、个案分析制度,学习会诊反馈制度、定期联系制度、导师自我评价和总结制度等。
五、导师的评价与考核
中职声乐专业导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因此对其工作合理评价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是必要的。建立促进“导师制”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的考核、激励评价制度。制定导师考核标准,定期考核导师工作,制定奖惩措施,以保证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建立导师的工作酬劳与工作绩效挂钩制度,考核内容可分四部分:受导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奖项情况;声乐专业学科考核导师工作情况;受导学生的评价;受导学生班主任的评价。加强对优秀导师的激励,组织选送优秀导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技能比赛和教育教学比赛如教坛新秀、信息化教学比赛、教育教学课题、论文比赛等等,一方面激发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优秀导师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元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导师制的实施与考核评价[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87- 89.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声乐课程是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也是整体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目标:①掌握歌唱的基本发声原理、发声技巧和演唱技巧。②熟练掌握儿童的声音特点。③掌握正确的少儿声乐教学方法。
能力目标:①具有正确的分析和表达歌曲的能力。②具有较强的少儿声乐教学能力。③具有简单的少儿歌舞的创编能力
素质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认同感。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歌唱技能是必须掌握和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学以及幼儿特长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且基本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声乐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先进的育人理念,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相关幼儿园、小学合作建立校外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构建“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首先,大多数学生参加过省级艺术联考的测试,一小部分学生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在入学前也是经历过校考的专业水评测验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入学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兴趣也比较一致。但音乐综合能力普遍较差,严重缺乏实践能力,文化知识结构单一,所以在处理作品的时候并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第二,要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要提高文化素养,建立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
(1)根据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学习内容。
(2)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选取教学内容。
(3)选取符合岗位需要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我们根据“歌唱技巧训练,由易到难;声乐教学能力训练,由弱到强;学科素质教育,由浅入深”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以声乐演唱和培养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线,通过校内外实践训练,多元化考核,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演唱与表演技巧,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固定教材为主,参考书籍为辅的并用模式。目的是找到适合每一位学生演唱作品,做到因材施教。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1.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了:分层式、实践式、和观摩式为一体
(1)分层式:根据每个学生嗓音条件的不同和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基础不同,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除了注重歌唱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声乐作品表现力的提高。在教材的使用和作品的选择上采用“因材施教,按条件分层次培养”,循序渐进,分阶段教学。不仅强调专业的基础性,更要促进声乐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2)实践式:第一,每学年都举办一次声乐专业的技能大赛,不定期的推荐学生参加省,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各类声乐比赛。第二,推荐声乐专业优秀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积攒舞台经验。第三,帮助优秀毕业生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和毕业班乐汇报音乐会。
(3)观摩式:一方面,音乐系声乐专业的老师经常举办“声乐教师专场音乐会”的教学观摩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唱对声乐的表演教学有一定的直观学习,学习每一位教师的表演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国际知名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经典歌剧视频和声乐大师的现场教学。
2.课程对校内、外实训条件要求
不光在各个环境中实行教学方法,也要求学校对校外实训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除了组织学生观摩和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和演出之外,学校还应和多个知名幼儿园合作,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校内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