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6: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投资理念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为目的,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也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或职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1986年我国政府就开始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并于1991年国务院正式发文提出建立企业年金的前身――补充养老保险。1995年劳动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了初步规定。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了年金的市场化管理这一政策要点,此后企业年金开始逐步发展。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确立了建立企业年金的主要规则。2013年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4年国务院正式《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至此,我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从制度上实现了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目标。
2.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特殊性。
2004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的第十条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明确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采取缴费确定型(definedcontribution,DC)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中,职工的退休收入取决于退休前的缴费额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因此,在缴费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年金基金是根据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和职工按照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缴费,即企业年金基金本金;二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而形成的收益。企业年金基金实质上是商业基金的一种,与证券投资基金相类似,但是由于年金基金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这一特点,其投资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根据其特性加强投资管理。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预测未来时期企业年金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时期内维持收支平衡的总平均缴费率,并将基金积累需求分摊到计划参与职工的整个工作期,使在职职工把一部分劳动收入积累起来,并在职工退休后,用基金积累兑现当初的企业年金承诺。因此,计划参与职工在工作期间的缴费积累就会形成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储备基金。但在企业年金基金的累积期间,由于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的存在,必须要求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投资运营,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让企业职工“老有所养”。
3.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及投资管理现状。
随着企业年金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社保机构、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逐渐参与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中来。2004年出台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及2011年修订出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为规范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明确了企业年金基金可以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运营。目前,我国使用的企业年金投资工具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根据2011年公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47条规定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以及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从年金基金的规模来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博时基金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底,中国只有16000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560万人参加,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已经积累了191亿美元。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超过33,500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与人数达到1179万人,基金规模为253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26.18%,年均增长率33.27%,远远高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30日,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管理的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72171个,参加职工2210.46万人,积累基金7092.39亿元,投资管理机构实际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基金金额为6855.99亿元,投资组合数为2689个。2014年三季度以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累计收益额为368.24亿元,加权平均收益率为2.46%,累计收益率为6.01%。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其投资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健全。
二、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年金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企业年金在我国开始运作已有十余年,但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却仍未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中缺乏对自我投资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运作模式基本上分为三个部分,即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和保险公司经办,在这三部分中都会涉及到自我投资的问题,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除了规定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以及各种投资工具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最大比例外,并未限制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即并没有对养老金投资于购买基金缴费人(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行限制。而对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不加约束,一旦该企业经营发生危机,将可能严重危及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
2.企业年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在年金基金的投资过程中必须有由受托的投资管理机构提供的,作为风险补偿的风险准备金。但是风险准备金毕竟有限,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还可以考虑由企业年金理事会或受托人在企业年金年度投资实现收益高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时,从高出的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形成盈余准备金。当风险发生,企业年金实际回报率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时,可以先用盈余准备金进行弥补,再用风险准备金弥补。
3.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涉及到财政、税务、劳动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部门,虽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些监管法规,但规定比较分散,不够统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部门,企业年金协同监管协调的机制还不健全,这就使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安全性得不到充分保障。同时,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风险分散主要是靠政策明确投资比例限制来完成的,这就使得风险分散机制缺乏灵活性,一旦出现政策性风险,风险分散机制必将难以迅速适应,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
4.资本市场发展水平有限,投资工具可选范围狭窄。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机制不完善等种种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存量远远小于世界水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育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债券甚至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资本市场上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品种不多,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根据现行制度的规定,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营运选择具有较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金融监管水平不高,证券监管部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等各种原因,使得本来已经受限的投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
三、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方式改进探讨
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专门规范企业年金的法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市场的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不同的投资主体探索着不同的模式,市场存在无序状态。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定,从立法角度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进行规范,给予企业年金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实施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资质条件、基金投资方向、比例限制以及基金投资监管等方面做出更为详细、严格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严格界定企业年金同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及其保障范围,确立企业年金的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等。同时,注重有关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配套立法。其次,在完善律法的基础上,还应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缺失与年金基金收益率低下是很多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巨大阻力,税惠政策的实施已经是刻不容缓。从国外实践来看,EET税制模式最为符合我国企业年金现状。第一,在企业年金缴纳时给予税收减免;第二,对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给予税收减免或延迟征税;第三,在受益人领取资金时征税,以规避税收漏洞问题的出现。目前这方面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3年底实施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建立完整的企业年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在《企业年金管理管理办法》中提出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的概念,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受托的投资管理机构提供的风险补偿,但在欧美等国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会被要求建立投资储备和盈余储备两种储备金,以防止重大风险的突然发生。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可以建立同时包括盈余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准备金由相当于基金管理资产1%的自有资本构成,盈余储备金则由基金一年的实际投资收益率超过所有的年金基金平均收益率的1.5或2个百分点以上的差额部分构成,是年金基金的资产,不属于基金管理公司。而当基金的年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所有的年金基金平均收益率的0.5到2个百分点以下时,基金管理公司首先要用盈余准备金弥补差额,如果不足,再用公司的风险准备金弥补;如果仍然不足,则公司要被强制进行破产清算,由政府来弥补基金收益率的剩余差额,个人账户余额被转移到其他基金管理公司。
3.加强投资管理人的监管,健全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机制。
3.1事前预防,加强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流程。
第一,由投资管理人的最高投资决策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一般为投资决策委员会)在总体上对投资策略进行把握;第二,投资组合经理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根据研究部门提供的研究成果以及其自身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进行投资。投资组合原则上应由备选库选定的投资工具构建,超过此范围的也应由报请批准。
3.2事中监控,贯穿投资管理全过程。
第一,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内部监察部门应实时、全面地对投资部门的投资业务进行监控,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出具书面反馈报告;第二,为防止操作风险,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内部应对一些投资品种做出限制,或者直接禁止;第三,借助一系列投资分析及风险控制软件,对投资风险做出定量化分析,做到对风险的提前规避。
3.3事后反馈,总结此前风险控制工作。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应建立并严格执行监控报告制度,由内部监察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及时跟踪投资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并编制监控报告,这一环节不仅保证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流程的完整性,而且也可作为对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进行评估和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
4.1逐步增加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
从国外企业年金投资经验来看,股票及基金投资是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适当提高权益类产品在企业年金投资中的比例可以增强企业年金投资的盈利性。我国经济正在稳定快速发展,我国股市也在向理性,成熟的方向迈进,因此,可以逐步加大股票及基金等权益类产品的投资,使企业年金基金充分获取投资成熟市场带来的收益。
4.2投资不动产、国家基础设施等产业经济。
以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看,产业经济方兴未艾。一般来说,当经济周期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通货膨胀时,债券、存款方等投资会有贬值的风险,但产业投资会出现上涨空间。因此,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可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的前提下,投资技术含量高、产业回报率较好、继续发展和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追逐其中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项目,以提高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收益率。
证券投资的理论往往都是在特定的市场所总结的规律,目前最多应用的投资的理念大致有以下四种:价值投资;获得分红;趋势技术投资;博弈投资。
1四种投资理念如何战胜市场
价值投资:不论是广义或狭义的价值投资,它们的概念都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因此有广泛的簇拥,当公司盈利提升时会吸引投资者以更高的价格交易公司股票,当这种投资方法成为一种共识时,它就成为股市的规则。运用这种理念的关键在于相对于其他投资者提前精确的预测公司盈利,从而找到相对的价值低洼并从中盈利。
获得分红:这是种相较价值投资更为原始和单纯的理念,相对更容易操作和接受。国内很多投资者都是这种投资理念的支持者,策略的认同度较高所以其表现就相当不错。
趋势技术投资:这种方法成功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和投资者的心理,造成的结果就是不论涨跌,趋势延续概率永远高过趋势改变的概率,用这种方法交易将像是在用自己动过手脚的筛子赌博,掷出自己需要的点数的概率要高过其它的可能,长期来看肯定是获利的。
博弈投资:是指散户、“庄”、大股东,政策这四种力量互相间的博弈。它是种完全忽略股票投资价值的方法,也是行为金融学最明显的体现,出现博弈获利空间通常的前提是强势力量发生违规,证券监管体制越薄弱,博弈行为可能的机会就越大。
在这四种理念的指导下,各自又衍生出无数的投资策略。我的理解是:这四种理念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基于这四种理念所衍生出的无数投资策略也是一样,投资要参考多方面的因素,这四种因素都要参考。
2关于系统的两个结论
(1)系统必须有一定的漏洞可钻,可以让投资者以某种投资方法获利,这是吸引外部资源不断流入的前提,这是证券市场生存的基础。
(2)这些漏洞有自然修补性,即不可能有大量的投资者能长期从这些漏洞中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否则证券市场便会灭亡。这使得大多数投资者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作为整体,投资者是向证券市场输送资源而不是获取资源,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
3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与趋势投资
格雷厄姆之后,分析当前价值方法的失效导致了对成长概念的追逐,这是广义的价值投资。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巴菲特。巴菲特采用的是对企业未来长期价值的判断方法,与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了相当的不同,即加入了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很多人把巴菲特的成功归结于纯粹价值投资理念的胜利,得出结论说只有价值投资才是投资正道。但事实恰恰相反。以价值投资长期取胜的著名投资家寥寥无几。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在流传了这么多年以后仍然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说明一点,就是他的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否则大量类似方法的采用就会导致该种方法的失效。在我看来,巴菲特的投资天才和超前判断力是其成功的根本因素。实际上,对真正成功的价值投资起作用的是个人的战略视角和超强判断力,这是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具有的,因此,也仅有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能够稳定的用价值投资获利。这就说明,要么大多数职业投资人和普通人理解的价值投资离真正的价值投资相去甚远,要么价值投资方法本身是个伪概念。
趋势投资也是一样,国外的期货外汇基金对自己的技术模型都是保密的,因为模型在预测走势时忽略了自身预测对于走势的影响,技术模型被更多的投资者运用之后会改变股票原有的走势,造成依靠此模型的判断越来越不准确。
“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 经济 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股权分置扭曲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制约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司股价难以对大股东、管理层形成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资本流动存在非流通股协议转让和流通股竞价交易两种价格,资本运营缺乏市场化操作基础。股权分置不能适应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 发展 的要求,必须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在诸多方面制约
(二)促使上市公司注重公司价值
股权分置的解决,即股份的全流通,将有效抑制二级市场的投机性,重塑投资者的理性价值投资理念。在股权分置情况下,上市公司2/3的股份是不流通,只有1/3的股份流通,由于流通股所占比例较小,在“一股一票”制下,流通股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能力非常有限,通过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来提高司价值的动力不足,所以流通股股东很少期望从公司的期 发展 中受益,而只是通过获取买卖价差来实现自身收益,也就是所谓的投机。而这种投机行为使得股票价波动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严重阻碍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广大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股份全流通以后,股份再无流通与非流通之分,所有股东有了共同的目标利益,即公司价值的上涨,而不是具有 历史 性质的账面盈余。这样, 企业 管理当局也就会对账面盈余渐渐失去兴趣,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改善企业的经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上来。
然而,股权分置改革只是解决了我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的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也不会因为股份的全流通而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国资改革的方针政策明确表明,出于国家安全和 经济 战略等方面的考虑,国有资本将对一些基础性行业和战略性行业控股。其次,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即使在股份全流通状态下也仍然存在。内部人控制即便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困扰公司治理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不会因为股份全流通而消失。
股市路漫漫,淘汰无数英雄。
不掌握稳定持续盈利的方法,你注定在股市是个过客。
三年后,你是否还能在股市中纵横畅游?
三年后,一半的人要被淘汰,我不希望大家过早的被淘汰。
沉浮二十年,获得颇多,感悟颇多,唯有先考虑风险,再考虑收益,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你如果能在股市生存3年,那么后面基本盈利是没问题的。
跟随作,不仅仅是获得盈利,更能获得正确的投资理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先考虑风险,再考虑收益;以潜伏为主,波段操作;大形态选股,看长做短。这些观点,都是在股市生存的超级经验总结。
但是这些观点是与人性相违背的,人的本性是:买进就立即涨,不但要涨,还要大涨。
我的观点和观念,跟随我多年的粉丝,很多已经接受了我的这些观点,都稳稳的盈利了不少。
狭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经济尚未独立的子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所支出的资金费用。广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子女或其他成员接受教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总称。本文指的就是这种广义上的概念。
一、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家庭已经逐步成为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当透过旺盛的教育投资热潮来冷静地思考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时,我们不难发现,里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
1.投资理念偏斜且较为盲目从众
现阶段,许多农村家庭偏颇地认为,金榜题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其教育投资的直接目标,而提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则是其根本目的,家庭教育投资理念偏斜严重。同时,投资盲目单一、从众逐流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为其“规划”好了“宏伟蓝图”,抱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想法,自己省吃俭用,却为子女报各种学习班,盲目地进行教育投资,一心希望子女上重点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上人”。
2.重视智力投资而轻视德育投资
作为一种投资,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也追求回报率的最大化。因此,能够带来较大回报的智力投资备受人们的重视,几乎吸纳了农村家庭所有的教育投资。他们为子女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教辅材料,甚至东拼西借地缴纳高昂的择校费,以使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则较为轻视,缺少应有的德育投资。
3.重视物质投资而轻视情感、文化、时间投资
谈起教育投资,大多数家长都会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为子女提供充裕的资金,让他们学好、吃好、穿好,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大多数农村家长都致力于努力挣钱、挣更多的钱,将眼光放在物质投资上。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子女之间的隔阂愈来愈大、代沟愈来愈深、情感愈来愈远,缺乏应有的情感投资。他们希望子女好好学习,然而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缺乏应有的文化投资。他们忽视与子女的互动交往,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子女玩耍,辅导孩子学习,缺乏应有的时间投资。
4.重视子女投资而轻视自身投资
大多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即是为了让子女成才,这样,作为家庭教育投资中回报率较高的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重心。而家长素养对子女的影响,则没有受到起码的重视,许多农村家长平时很少读书看报,更不用说业余进修了,缺少应有的对自身教育的投资。
二、浅析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误区的主要原因
致使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种种不合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
1.社会方面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十分突出,城市与农村差距较大,城市对农村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却大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同时,近几年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急剧加大,教育程度越高,选择的范围则越广,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工作保险系数也就越大,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也就相对较高。因此,为了拿到城市的“绿卡”,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以期通过作为高级知识人才来改善家庭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这就致使我国农村家庭不得不大力投资教育,以至于出现不合理问题而不自知。
2.学校方面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升学率成为学校排名的一个重要依据。受“经济杠杆”作用的影响,排名靠前的学校就会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遇。[1]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疯狂地补课,举办各种补习班,农村家长也就不得不投入一些不必要的教育投资。与此相似,学校对教育目标的定位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分数来展开的。这也就从侧面迫使家长进行大量的、盲目从众的智育投资,以期使子女的成绩遥遥领先。
3.家庭方面
家庭,是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种种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它包含许多方面,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大致归纳为非经济原因与经济原因。
非经济原因:主要表现为“唯读书论”的传统思想残余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爱慕虚荣及攀比炫耀的负面心理;错误的投资动机及不健全的人才观念;家长知识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等。在这些非经济原因的作用下,我国农村家庭逐渐呈现出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投资理念,盲目从众的、想当然非科学地将焦点聚集在智力投资、物质投资以及子女的投资上,使得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了病态的发展。
经济原因:从纵向来看,近几年我国农村家庭收入逐年增长,为其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受上述非经济原因的制约,较为充裕的经济条件却又造成了过度与无效的投资。从横向来看,虽然我国农村家庭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差距依然很大。因此,为了与城镇子女齐头并进,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大多数农村家庭都会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子女的智力教育中,而较少对自身的教育、子女的德育进行应有的投入。
三、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走出困境的可行性对策
1.社会:改革户籍制度,缓解就业压力
为了减少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削弱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我们要以国际惯例为蓝本,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以及其他派生户口类别的分类,逐渐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以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能准确反映我国公民职业现状及居住情况的新型户籍制度。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不断拓宽职业类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多种不同的职业,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避免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而盲目加大教育投资。
2.学校:科学合理定位,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改变目前主要以升学率为学校排名标准、以学生分数为教育目标定位和学生评价依据的现状,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另外,学校也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在学校获得良好的教育,使其家庭教育投资物有所值,减少农村家庭为子女购买资料、额外报班等一些不必要的投资,从而实现学校教学的丰富多样化,学生发展的全面综合化,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适宜有效化。
3.家庭:自觉主动努力,改善投资质量
第一,我国农村家庭要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拒绝盲目从众的投资。农村家庭要努力克服“唯读书论”的思想束缚,摆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态,逐渐改变以往错误的投资动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要充分了解子女,知道其长处,掌握其短处,努力克服爱慕虚荣、攀比炫耀的负面心理,切实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
随着A股的起起伏伏以及大的投资环境的改变,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成为目前付勇所倡导的重点。
做少数派投资
付勇曾被称为S股的“猎手”。2007年,还在东方基金公司时,其管理的东方精选基金持有14只S股,占基金投资股票资产的28%,此后2008年、2009年S上石化、S佳通和S仪化均是其重点配置的品种,这些股票为基金净值增长贡献很大。
“这么多年,精选个股的风格一致保留了下来,2006年做了农产品,后来的长城信息、中科英华、攀钢钒钛、福田汽车、TCL集团等,至今精选个股的特色仍在保留。”谈及精选个股的诀窍,付勇认为,没有捷径可走。
“股票需要逐个具体地去分析。大家关注太多的一般都很难有超额收益,所以要看别人不太关注的,这样范围就会缩小很多。但即使这样,也要老老实实去研究。”付勇说。
然而,在研究股票上,付还有一些自己的习惯。
“像招商银行和万科A这样的股票,大家都说价值显现,应该投资,我就完全接受,不会花时间去研究,反而一些大家不太关注的股票,我会比较关注。”
“我是半路出家,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多数重仓股持有时间都在半年以上,波段操作比较少。”付勇说。
早期对S股感兴趣,与付勇做博士论文有关。据付勇讲,攻读北大博士学位时,其论文正是分析研究当时证券市场独有的股权分置改革问题,学以致用,利用股改这个中国证券市场10多年来的最大制度安排发掘了大量成功的投资机会。
“但如今,偏重于在阅读中吸取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付勇谈到,找到了一只好股票,还要能够拿得住,自己管理基金的持仓中持有半年以上的股票占大多数,除非有些涨得太快,到了目标位。
“前几年做投资,自己看好的股票会重仓投资,现在重仓股占比有所降低,很少集中持股,不愿意再去冒风险,更愿意稳健一点”。
更确切地讲,降低重仓股的持股集中度,是付勇从东方基金公司到长信基金公司后,在配置特点上的一些重要转变。
比较其原管理东方精选和现长信金利的持股集中度,后者大大降低,大部分重仓股持有比重鲜有超过基金净资产2%以上。
强调绝对收益
2007年,付勇管理的东方精选业绩排在同类基金前十名,但2008年因高仓位落在同类基金后十名。
但进入长信后,付勇的投资方法改良不少。付勇告诉记者,现在仓位控制考虑得多些,要找到一只好的股票很难,因为市场越来越有效,绝大多数股票大家都挖掘得非常充分。
事实上,付勇投资理念变化最大的,是最近两年,公募基金行业较为推崇的绝对收益思想。
付勇认为,就基金投研而言,近年市场环境较为不利,自下而上选股,首先要考虑保证安全边际下的绝对收益。
一、引言
适时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推动投资理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改变投资者结构;回避股市系统风险,促进股价的合理波动,充分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与功能,等等。但是,股指期货也有其风险,保证金机制所产生的杠杆效应、每日结算制度带来的资金压力以及期货高于现货市场的敏感性,都给投资者造成了看得见的风险与压力,它为投资者“以小博大”提供可能的同时,投资风险也被同步放大。
2007年10月底,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中国股指期货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准备已基本完成,推出的时机正日趋成熟。一段时间以来,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股指期货吊足了各路投资者的胃口,他们历兵秣马对股指期货充满了期待,期待在将来的股指期货交易中一显身手赚得个盆满钵满。在股指期货何时推出仍然悬而未决的时候,正是继续做好投资者风险控制教育的有利时机。
二、股指期货风险何在
股指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的一种,风险规模大、涉及面广,具有放大性、复杂性、可预防性等特征,股指期货使价值投资理念得到弘扬,市场稳定性提高,但是,投资者投资方向一旦出现错误,风险会成倍放大。对于股票投资而言,三四个跌停也许并不会使持有者陷入绝境,但对于股指期货,10%的升跌就会将保证金全部蚀光,满仓操作更有“暴仓”的危险。概括起来,股指期货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资产价格波动。期货市场的投资机会是买卖期货合约的获利机会,市场机会的把握是投资成功的关键,但是机会是市场预期、分析、判断的产物,存在着不确定性。股指期货作为指数的衍生品与股票市场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连锁反应,股票指数的涨跌决定股指期货的赢亏,股指期货发挥着指引股指现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可能使股票市场波动增大。
2.杠杆效应。股指期货将以沪深300指数为交易标的,假设股指期货的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10%,投资者投资500万元的股指期货,只需50万元的保证金。如果看对了方向,当指数上涨5%时,他的盈利为25万元;同理,如果判断失误,其亏损也会放大10倍,它在放大盈利的同时也放大了亏损,这种以小博大的高杠杆效应是股指期货市场高风险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亏损和股票的浮动盈亏不同,是真金白银的实际进出,一旦被强行平仓,投资者不可能像股票那样通过长期持有获得“解套”。
3.高流动性。股指期货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规避现货市场的系统风险,但是,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它有着不同于现货交易规则的高流动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参与机构众多;二是T+0的交易制度和保证金制度,投资者可以用少量资金在当日多次交易数倍于面额的合约,再加上期货交易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一旦方向做反,稍大的价格波动就可能招致强行平仓,一次亏损就会将以前的盈利和本金消耗殆尽;三是作为期货产品的时间概念与股票不同,一般持有5天以上即算长期,持有期的缩短必然使交易更加频繁。
4.市场风险。股指期货业务中市场风险来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因为任何分析都只是预测,存在着与市场价格偏移的可能性。期货交易是一一对应的零和规则,即市场存在多少买方合约就存在多少卖方合约,如果市场中持有合约的买方赚了钱,那么持有合约的卖方肯定就赔了钱,反之亦然。投资者在每一次交易中,不是充当买方就是充当卖方,交易结果除了赚钱就是赔钱,概莫能外。也就是说,期货交易买卖双方必有一方赚钱,一方赔钱,这是机会和风险并存的客观原因。
5.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风险。如果股指期货市场管理法规和机制设计不健全,可能产生流动性、结算、交割等风险,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可能使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套利有效性下降,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小而言之,有的机构不具有期货资格,投资者与其签订经纪合同就不受法律保护;某些投机者利用自身的实力、地位等优势进行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活动,使一些中小投资者蒙受损失;投资者在一些经纪公司或者公司签署合同时,由于不熟悉股指期货各个环节的流程,不熟悉相关法规,对于那些欺诈性条款不能识别而导致风险。
三、加强风险控制教育
股指期货的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交易标的、风险特征和运行规律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和股指期货知识宣传、普及,有利于帮助投资者尽早熟悉市场、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有利于投资者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理性参与市场。
1.明确游戏规划。股指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股指期货产品能否顺利推出、平稳运行、功能发挥、长远发展,投资者风险控制教育以及股指期货知识的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媒体和各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制定了“一规则三细则五办法",明确了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这是股指期货的基本原则及操作指南,首要的任务是要宣传、普及这些规则、细则、办法。除了可以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大众媒体加以普及,也可采取成立培训讲师团、编印各种基础知识读本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避免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在对市场缺乏基本判断,对市场风险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参与。2.突出风险教育。投资者在依据预测提供的入市机会进行交易时存在交易风险,期货交易机会和风险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一些投资者在入市之前不能正视期货交易的风险,热衷于期货交易“以小博大"的市场机制,这需要在投资理念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积极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认识金融期货的特点,客观评估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做出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
3.培养理性投资群体。把握机会是获取收益的前提,控制风险是获取收益的保证,投资收益实际上是把握投资机会和控制投资风险的报酬,面对机会和风险,不同投资者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有些投资者缺乏期货交易的常识和风险控制意识,喜欢听信传言跟风而动;有些投资者缺乏自信,在“一慢,二看,三通过"中失去了市场投资机会;有些投资者见涨就买,见跌就卖,一旦出错,就立即砍单,习惯过度交易,热衷于短线交易和满仓交易,没有止损概念,这些非理性投资群体将是期货市场的失败者。风险控制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理性投资者,他们对风险投资和资产管理有清晰的认识,面对市场机会和市场风险头脑清醒,习惯于从风险的角度来考察和选择市场机会,每一次交易都能经过缜密的分析、事后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们也会在某次交易中失手,但是,他们往往能够笑到最后,成为股
4.注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风险控制教育既要宣传投资机遇,更要告知市场风险;既要普及证券期货基础知识,又要培训风险控制能力;既要明确金融期货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又要正确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风险防范为重点,深入剖析股指期货的风险特征,使投资者获得启发和教益。初期可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法规政策、交易流程、风险特征等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随着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市场的逐渐熟悉,可以将培训工作逐渐过渡到交易策略、风险管理和市场研究分析等领域。股指期货对内地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国外的期货市场大量的风险投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中选取典型案例教育投资者,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加强风险控制教育,不仅能够普及股指期货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风险控制教育能够使投资者、期货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倡导理性参与的意识,为股指期货的成功推出和平稳运行创造条件,为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高风险自我控制能力
股指期货在交易规则、方式、投资策略等方面与股票、债券、基金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投资商品期货也不尽相同。对广大的证券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深入地学习、系统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以改变业已形成的投资习惯和心理。尤其是在股指期货推出的初期,中小投资者最好能抱着尝试和学习的态度,在资金运用、风险控制和危机处理等方面加强自我约束。机会总是青睐有所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投资者,才能成为股指期货市场的实际得益者。
1.实力上的判断。每一笔期货交易既是一次赚钱的机会,也是一次冒险。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了解股指期货的风险究竟有多大,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量力而行,才能享受到股指期货交易的乐趣。善于独立分析,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在交易中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亏得起赢得起。
2.知识上的准备。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必须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要有效地把投入资金比例、开仓头寸、止损幅度设置好,如果在知识面和操作技巧没有预先的学习和贮备的情况下贸然参与股指期货,将承受更多更大的风险。深入了解股指期货的基本知识、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期货交易规则、期货交易软件的使用以及期货市场的基本制度,将游戏规则了然于胸后再坦然进入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将成为期货投资赢亏的关键。
3.心理上的准备。期货合约是一个完全被放大了的市场,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心理上的考验。在指数大起大落,资金大进大出的股指期货市场,一些投资者出现贪婪、恐惧、急躁等情绪在所难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内从事股指期货,才可能够在操作中游刃有余,避免出现心理上的崩盘。
4.控制风险的方法。由于每日结算制度的短期资金压力,投资者既要把握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日向现货价格回归的特点,又要注意合约到期时的交割问题;既要抛弃股票市场满仓交易的操作习惯,控制好保证金的占用比率,防止强行平仓风险,又要根据交易计划加仓或止损,切忌心存侥幸心理硬扛或在贪婪心理驱使下按倒金字塔方式加仓。控制风险的方法很多,理论上的积累固然重要,也需要投资者在今后的操作实务中善于归纳、总结。
发展股指期货是完善和深化我国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通过风险控制教育,让投资者掌握股指期货的运行规律,了解股指期货的风险特点,这样才能使投资者理性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确保股指期货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姜昌武.应对股指期货时代的市场风险.中国证券报,2006.6.29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金融投资者的基础,除了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统计学等公共基础课外,要获得扎实的金融投资理论功底还需要学习货币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会计学等专业基础课,理财学、保险学、公司金融、投资学、财务管理、期货期权、投资银行学、投资基金管理、投资行为学等专业课。近年来,金融市场朝着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推出的步伐加快,需要具备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产品定价能力的人才,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应向计算机网络工程、数据分析、金融数学、算法交易等课程延伸。
(二)“理性投资”导向下的教学内容侧重点
要培养合格投资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客观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对不同的观点和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的思辨能力,并在课堂中展开讨论,让真理在辩论过程中得以呈现,使学生掌握理性思考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教师应立足于以下两个导向和两个侧重点,把握分析金融投资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方法:1.投资导向正确理解“投资”的概念对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至关重要。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有望保本并获得预期收益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经济主体为了获得未来的预期收益,需预先垫付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从该定义可知,首先,“投资”需要投入一定价值量的资产,可以是货币形式或是实物形式;其次,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再次,既然投资有时间跨度,那么就意味着投资者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如通胀风险、信用风险等,其要求的投资回报除弥补资金的时间价值外还应能补偿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最后,投资要求保本并取得回报,即获得更多的未来现金流。一般情况下,比较投资与投机的不同,可以从资金投入者所期望的变现时间进行区分。2.理财导向理财是指个人及经济组织在某一时间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现金流状况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行为。由此可见,理财并不是急功近利地将投资的目光局限于短期回报。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理财是对不同人生阶段的现金流状况进行合理安排,而对一些经济组织,如养老基金而言,则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资金进出的合理配置和风险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理财规划师的职业应运而生,许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将选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投资规划、保险服务等与理财相关的职业。因此,金融投资的教学内容需要从维护家庭稳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的角度谈投资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恪守“信托责任”的要义,为社会的每个家庭和个人未来的财务安全提供保障性的金融服务。3.投资风险的回避随着财产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增加,金融服务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加强,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轻则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重则引发巨额财富转移和消失,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特别是金融受杠杆化潮流驱动的今天,银行家们为了获得高额的收益,不惜创设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以高额的回报为诱饵,向不知情的投资人推销,为未来风险的爆发埋下隐患。当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与资本的无国界流动相结合,金融风险得以如同瘟疫一般扩散和蔓延,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将裹挟实体经济迅速地步入衰退。在金融市场上,高收益与高风险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因此,金融投资的教学应从分散转移风险、化解危机的角度研究金融产品的投资价值,不应一味地以利益为导向,不顾社会的道德与责任,对金融产品的赚钱效应顶礼膜拜。4.引导对金融创新的理性认知金融创新的动力源自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规避金融管制。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它满足了社会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着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产品又具有杠杆率高、交易链条长的特点,普通投资者在被其潜在的高收益所诱惑的同时,很难对其复杂的风险构成进行有效分析。如果缺乏“理性投资”理念的引导,忽视风险控制,盲目追逐高回报,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创新很可能演变成为一些金融机构向普罗大众圈钱的手段。由MBS、CDO减值到CDS违约导致的美国信贷市场风险失控,进而引发金融风险火烧连营的次贷危机,说明了对金融创新理性认知的重要性。由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主动加强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开阔视野,关注金融创新活动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研究在我国效率较低的金融体系下进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
(三)教学内容中需加强“理性投资”理念的培养
培养选择恰当方法进行投资的理念(1)合理地分散投资的理念金融投资理论表明,分散投资可以降低乃至回避非系统性风险,即“要把鸡蛋放在几个结实的篮子中”。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要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及所拥有资金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如果个人投资者资金量是5万元~10万元,投资于3只左右的股票较为合适;如果资金是100万元以上,股票的种类应该是10只以上。而且投资的股票不能都同属于一个行业,否则达不到分散投资的效果。规模较大的基金更是投资于几十上百种不同的证券,并且法律还会对其单一投资对象的持有量进行限制,以控制风险。合理的分散投资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并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一旦发生风险也不至于“全军覆没”。(2)投资于合理价位的理念掌握基本的估值方法,了解不同行业的估值特点。如在股票市场中,20倍市盈率,3倍市净率的标准在很多行业里可作为衡量投资价值的简易标准,但在某些行业并不适用,如钢铁行业等。因此投资技巧需要根据行业不同、公司规模大小及业绩成长能力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投资者根据价值投资分析方法选定投资对象之后,可在合理估值范围内将资金投入。但此时,如果市场出现价格进一步低于价值的情况,即便账面上出现亏损也要勇于把握买进的机会。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投资者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应该欢迎熊市,因为它会把股价拉回到低位”。如果投资过程中运气较好,买进股票很快出现上涨,不应太过乐观追涨再买,此时应细心观察,暂时停止买进行为,及时收集信息,对上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形势有变,所买进股票不再具有投资价值时,则应立即卖出。理性投资就是本着“宁可错过也不要做错”的原则,在不同行业中寻找还没出现上涨,估值合理的股票进行投资。学会控制投资当中的浮躁情绪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投机氛围浓重,但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亏损抛售、认赔出局不是必须的,有价值的投资对象在价格被低估的时候仍然可以长期持有等待其价值回归。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高智商或高学历,并不足以使投资者变得聪明,在投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合适的心智与情绪,避免陷入市场的非理性狂热”。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对金融产品投资价值分析方法的学习与投资效果的追踪,让学生更多地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关注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在价值分析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认识到无论是市场犯错还是自己失误,都没有必要过于百感交集,市场缺乏的永远不是机会而是耐心,从而增强学生在投机盛行的市场中克服浮躁情绪的能力,培养理性投资的心性。
二“、理性投资”导向下的教学实践改革
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仅凭课本阅读、死记硬背,必须亲身体验和实践,特别是对“金融投资学”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进行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专家讲坛——学术研究这几个环节增强对“理性投资”理念重要性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能力。
(一)利用金融综合实验室培养“理性投资”的实战能力
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一次投资失误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金融从业者的理性投资的经验不应留待从业生涯中磨练与积累。随着软件开发水平的提高和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和教学应用软件,对尚未步入职场的学生进行“理性投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国际金融》、《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金融工程》、《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金融综合实验室所提供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环境,开展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经营实务模拟等实训活动,让学生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市场行情、交易情况以及价格变化规律有一个总体认识,系统演练组合投资、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升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实战能力。
(二)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理性投资”的认知水平
实习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跟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和提高学生对“理性投资”理念认知水平的必经阶段。校企联合设立实习基地,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他们参与到实际部门的投资项目评估与投资组合管理过程当中,通过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来验证“理性投资”方法的可靠性。另外,学校可以配合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实习基地的建设,请金融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士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企业文化、部门机构设置、管理理念、职业操守,让学生了解金融投资管理对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聘请金融从业专家讲授“理性投资”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高校“象牙塔”式的教学,还应加强与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业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络,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专业人士,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的经理、财务总监、行长等到校开辟专家讲坛,通过他们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传达理性投资与风险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创新发展的最新进程和金融监管存在的纰漏,从战略的高度和实际操作层面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从而加强对“理性投资”理念重要性的认识。
论文摘要: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是公司进行股利分配最主要的两种分配方式。本文通过比较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区别及影响,分析中美上市公司对两种股利分配方式的不同选择的现状及原因,据此分别从投资者、公司治理、资本市场三个角度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提供指导。
一、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比较
(一)股利支付形式不同
现金股利是公司以现金资产来支付股东股利的股利支付方式,是公司进行股利分配最常用的形式。股票股利是公司用无偿增发新股的方式代替货币资金,按股东股份的比例分发给股东作为股息的股利支付方式。
(二)适用条件不同
现金股利只有在公司有足够多的累计盈余以保证再投资的资金需求,并有足够的现金用于股利支付的情况下才适宜发放。股票股利只要在符合股利分配条件的情况下,即公司不管是否实际收到现金,只要账上可以盈利,就可以发放。
(三)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同
现金股利最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远期收到的股利对投资者来说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现金股利的发放可以消除股东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疑虑,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心,更加支持公司的发展与壮大股票股利并不直接增加股东财富,但是利用税法对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不同征收方式,可以达到避税和提高流通股股东实际收益的目的。我国现行税法中对资本利得税不予征收,给股东带来节税好处。如果公司在发放股票股利后同时发放现金股利,股东就会因为所持股份数量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现金股东也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将股票变现,以获得更高的实际收益,满足自身需求,并可以滋生获得意外收入的满意情绪
(四)对公司的影响不同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现金股利可以向市场传递这样的信息:公司过去一个经营周期经营良好,能产生丰富的现金流,满足投资项目需求并足以支付现金;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经营充满信心,并显示了其良好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层对投资者的负责态度。股票股利则会被认为是公司资金周转不灵的征兆,从而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引起股票下跌。但是,在我国,股票股利也可能向投资者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公司有新的投资项目需要留存现金,以满足长期发展的要求;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及光明前景。这样就会增强投资者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起到稳定股价甚至提高股价的作用。此外,现金股利的支付会减少管理层可供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对管理层造成经营上的压力,以避免其因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降低成本。
(五)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不同
较多的派发现金股利,就使得公司减少了内部融资,而不得不进入资本市场寻求外部融资,从而便于接受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督,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经常通过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公司更可能按照投资者利益进行决策。发放股票股利,公司便利用了内源融资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债权人也希望公司将现金留存,以增强后续发展和盈利能力,从而获得债务偿还的良好保证。
二、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选择
(一)美国上市公司的选择
1.以高支付率的现金股利为主
美国公司将每年盈余的大部分用于向投资者派现,主要原因是美国公司股权结构长期以来具有分散化的特点,使得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成本较高于是投资者对红利十分偏好,同时对股价的涨跌也十分敏感。出于保持公司每股收益稳定增长和公司股价稳定性的考虑,公司管理层不得不采用较高的现金股利支付形式。一家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数量和这种支付的稳定程度,成为衡量该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成长性的重要标志。
2.股票股利不受青睐
美国上市公司并不经常采取发放股票股利作为股利分配方式,他们把高比例的送红股认做股票分割,而不认为是对股东的回报。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当用累积盈利向现有股东派发股票的数量不超过现发行在外股票数量的25%时,称为股票股利;超过25%时,称为股票分割。将这一规定描述成我国投资者熟悉的表达方式就是:法律允许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最高比例是l0送2.5。而美国对于25%以下的股票股利采用市价法,高于25%采用面值法;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就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只有在具备较高的盈利能力、有较多未分配利润时,上市公司才可能具备高比例送股的能力。因此美国上市公司较少采用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选择
1.2000年以前:多股票股利,少现金股利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一股票股利多、转增股本多、不分配多、现金股利少。这与美国股利分配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比较中美差异,主要原因在股权结构上。与美国股票市场全流通的情况不同,我国有着独特的股权分置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将一些好的企业包装上市。在当时高达70%以上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的情况下,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定价机制严重不对等:非流通股的价格是按每股净资产来计量,而流通股的价值则是按市价来计量而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大股东没有必要担心控制权问题,其高度关注的是如何实现股本扩张和将来的再筹资机会,而可能忽视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的增长。在迎合中小股东的投资偏好又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多送股,多转增,少派现的方式。
2.2000年后:现金股利比例增长,象征性分红出现
为了改善上市公司不分配现金股利的状况,证监会2001年在《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中,把分红派息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自此之后,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然而证监会只是将分红与再融资挂钩起来,却没有规定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于是很多上市公司只是象征性地分红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这样一来,强制性的分红政策并未从实质上改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状况,反而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对于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公司,由于良好的投资项目需要留存现金,并且同时需要再融资的时候,管理层在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的选择上便面临难题。除了股票股利与现金股利的区别影响公司管理层做出不同的股利分配决策外,影响我国股利分配现状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公司治理不完善在英美法系的国家中,较为彻底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是管理层与外部分散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大量派发现金股利,减少管理层可供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避免其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降低成本。而大陆法系下的我国,结构上安排了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存在严重的”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问题。冯根福(2004)认为,在以股权相对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委托问题:一种是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一种是中小股东与其人之间的委托问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呈现出大股东强而经营者弱的特征,可以有效减少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成本;但由于中小股东分散持股,大股东实际成为了中小股东的人①。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凭借实际控制权就很可能做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2)股东非理性投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未成熟,现金股利的号传递作用没有十分明显地发挥出来,市场往往对派现作出不明智的反应。而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他们对于股票价格走势的关心甚至多于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关心,这就导致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而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又使投资者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3.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变化
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股利分配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起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国股利分配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派发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合计数分别为l56家、173家、353家,所占比例分别为1341%、1408%、2244%,较历史情况下降显著,并且比例不高;派发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合计数为615家、685家、785家,所占比例分别为5288%、5574%、4990%,接近或超过一半,上升势头明显。由此看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上市公司分红派现起到了很好的提振作用。由于可全流通后,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不平等的定价机制消除,全部按市场价格来计算,业绩好的公司将在市场上受到追捧,而业绩差甚至亏损的公司将会受到抛弃。这样有利于使上市公司更加注意提高公司业绩,将公司做强做大,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重视对投资者的回报。
三、关于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选择的思考与建议
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受到来自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偏好和资本市场成熟度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得到改善提供帮助。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得控股大股东的股份也成为流通股,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获得资本利得,有助于股权的分散化,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派现的倾向。但也应看到,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的是国有股和法人股,远远超过其他股东,股权分置改革后仍处于控股地位,甚至是绝对控股地位,对公司控制仍然很强,这就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股利政策倾向,也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行为。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治理与外部法理的制度规范,对控股股东与经理人进行严格监控,降低成本,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转变投资者投资理念,引导理性投资
价值投资理论又称基础性投资理论,从本质上而言,价值投资是投资者的一种投资行为,在此过程中需要研究与分析证券投资公司的债务状况、经济实力水平、经营状况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并完成相应的股票价值与市场的比对,最后投资者可结合分析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所要投资的股票。从理论角度而言,上市公司或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其股票价格并不是完全等值的,而是其股票价格随内在价值上下波动,而最终则回归到上市公司或企业的内在价值。然而,公司或企业的内在价值主要会受到经营管理的影响,而股票的价格也会受到资金链的影响。因此,内在价值与股票价值之间的价差可视为一种安全边际,投资者可在这一价差违范围内进行证券投资。
二、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一)缺乏稳定且有效的投资市场
就目前中国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而言,很多证券市场的参照物投资利率在不断地变化,而产生通货膨胀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之下,众多的投资者未能准确、有效地进行投资效益比对,进而无法针对性地运用价值投资策略,导致投资收益降低。随着我国股票投资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人民币价格就处于时刻波动的状态。就市场有效性的角度而言,目前我国股票投资市场普遍存在股权分割的现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中国股票交易的整个行情就处于相对矛盾的气氛之下,进而造成不同股票的价格出现较大的差异。而股票价格的差异又直接导致了价值投资收益的差异,同时也影响了价值投资策略的准确应用。除此之外,我国的股票投资市场缺乏必要的收入分配功能。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对证券投资市场进行过多的宏观调控,继而导致了证券市场未能发挥收入分配的作用与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投资者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运用。
(二)缺乏必要的参考数据
相对于国外投资市场而言,目前,我国股票投资交易市场数量较少,而且股票交易产品品种也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中国股票投资市场尚未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很难给予众多的投资者更多的投资选择。在这些有限的投资选择中,每一类的股票交易条件是不尽相同的,而投资收益率也是较为模糊不清的,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而盲目地进行投资。
(三)投资者缺乏理性地思考
现阶段,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经常会出现投资价值大起大落的不良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巨大的投机者数量与有限的投资市场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中,中小型投资者与一些投资机构有着全然不同的获利方法。其中,中小型投资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所以具备较强的流动性,因而不能建立较大的投资群体。然而,绝大部分的投资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拥有专门的投资团队,还可以获取上司公司或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料,从而避免获得一些虚假信息。因此,在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存在较多投机者的情况之下,股票投资参与者会选择在股票市场大涨后买入,进而使股市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而在股市恢复到正常运作时,他们又将手上的股票卖出,从而导致股票市场的波动。由此可见,价值投资策略在股市投机者较多的情况下并不能有效地应用。
三、加强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