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6: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管理制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忽视学生作用,违背素质教育。虽然我国素质教育一直倡导各级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并针对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但是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仍处于被动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育教学的安排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且遵循着长期形成的教学套路,如果没有特殊教学要求,一般不会对教育教学的安排进行改动,因此教育教学的设定与学生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与素质教育相背离。
3.忽视评价作用,评价内容简单。就目前大学教育来看,其虽然具有着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价制度,但是该种评价制度主要以考试为主,通过学生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明显过于片面简单。同时,部分大学教师也并不重视评价的作用,没有利用评价指出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失去了一个增强自我认识,强化自我完善的有利时机。
二、从人性化角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不足进行完善
1.立足教学实际,活化制度规定。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真正的适合学生,严重局限了学生作用的发挥,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会造成影响。鉴于此,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下柔性处理,改变传统僵硬刻板的规定,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转换专业的机会。首先,为了保障学生可以将有效的时间都应用在专业的学习上,转换专业应提早进行,一般应放在学生入学之初的一到两个月内,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接受学生调换专业的申请。其次,专业的调换不能任意进行,学校应确定学生是否真正适合其所申请的专业。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进行考核,如果各项标准均达到专业转换的要求,即可批转。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更换专业的盲目性,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到其申请专业进行试听,与申请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让学生更好的做出决定。
不管是哪所学校,从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其它一些专职学院,都会有一个管理制度,而每所学校的管理制度都会不一样,但是却出奇统一有一个共同点,大部分制度都是针对学生进行编写的,极少一部分会提及教师的所要遵守的一部分规章制度。大家都知道,一般都认为老师是为学生好,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龙成凤,所以,在一个老师为学生好的情况下就会不设立其规章制度。在中国,即使老师犯了错误,也是在为学生好的前提下才有的,而此时大多数人都不会追究,有的父母还会感恩戴德,毕竟老师还是管自己孩子的。然而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之间容易产生隔阂与矛盾,虽然在我国尊师重教的情况下很少会有将矛盾升级成语言攻击或者肢体冲突。不过大部分学生将不满都会埋藏在心里,慢慢累积,结果就是学生对老师的误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想听老师所讲的课程,教学与学习质量不但不会提升反而下降不少。所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一、管理制度的不明确和不重视
每个学校学生从开学到毕业,基本上都不会清楚学院内的管理制度是怎么一回事,一般都是学校老师口头上不许这样做也不许那样做。极少一部分学校会在开学第一天和学生讲解学院历史与规章制度,以及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宗旨。还有一些学校虽然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牌,但所存放的地方不明显,有的干脆挂在学校办公室里,学生们更无法看到学校所谓的制度管理。这些情况导致了学生对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缺乏认知,更别提这些制度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没人指正修改。管理制度随意设置,没有任何意义,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遵守,只抓学习不讲德行,就算学习再好毕业了也不会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想要学校更好的管理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首先当然需要学校宣传,开学期间应普及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分门别类将管理制度用心和学员讲一遍,比如在食堂该遵守什么,图书馆该遵守什么,教学楼该遵守哪些等等,诸如此类都应耐心讲解,然后就是将存放制度牌的地点告诉学员,宿舍管理制度在哪里,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哪里,一一告知,深入人心。
二、管理制度的不公平和不人性化
学校管理制度一般都只是针对学员的,很少有对老师的,这就产生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不公平管理制度。比如说学生迟到了一般就会受到处分或者体罚,而老师迟到了却以工作为借口,并且绝大一部分老师会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和体育课时间,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这类老师的有不小抱怨,影响学习心情,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并没有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惯例,反复恶性循环。极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都是以命令口吻来完成的,比如说在一个草坪花坛上有些有些管理制度是这样写得“严禁踩踏草坪,严禁摘取花朵”,这样词语容易让人产生反感,有的学生心中想着你不让我踩草我偏要踩,你不让我摘花我偏要摘。像这类死板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词语在大多数学校每个角落都会有,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改成“为了您和它人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请不要踩踏草坪和摘取花朵,谢谢!”,像这些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我相信同学们会更容易接受。
三、管理制度的落后与单一
有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历经很多年都没曾更换过,然而随着时展,每个人心里的想法都在改变,而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管理制度仍然存在校园类,这些制度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思想观念,所以制度不服人心,也不利于管理,故而需要根据当代时局进行改进。基本上绝大部分的学院管理制度上只有严禁不许和处分这几个字眼,很少有学校的管理制度上提到奖励方面,这就打击了学员对遵守管理制度的积极性。而所谓的管理制度也成了处罚制度,而管理制度的奖惩方式应当建立起来。
四、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建议
在研究制定管理制度上,绝大部分都是由学校老师提出的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去考虑的,却忽略了管理制度所对应的大部分都是学员。学校老师制定了专属管理制度,存在大量漏洞,而这些漏洞往往只有身为学生的他们才会意识到,所以在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多收集一些学生们的意见,然后在这些建议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管理制度才会让人信服。教学管理制度其实是开往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一个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往往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氛围与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存在弊端的标准。在我国,不论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还是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很难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就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而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还是要看管理人员是否站在所被管理人员身上着想,而不是管中窥豹,单一用死规矩去约束别人。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其实是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出社会是否能适应企业。学员们终究会步入社会,而借鉴企业管理制度能让学员尽快的适应社会,少走许多弯路。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共同借鉴,得出一套既适应学校也适合企业的管理制度,这样能使学员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价值。在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上,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与阻碍,而管理制度关系着学院与企业及国家的发展,不管如何困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作者:张琼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制度;管理文化;构建方法
文化是一种内涵。当文化渗透进教学管理的条例中,有了文化情怀就能让管理者在使用感到得心应手。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要充满人文色彩,尊重每个人,把人性化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管理制度中,通过规章制度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然后转化为对制度的拥护。
一、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师和学生。因此,在执行教学管理时最好将运用文化的内涵、道德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传递给被管理者,让他们自己约束自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有五个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一定要注意:老师在学校中有追求物质利益关于生存的需求还有得到尊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中有希望得到友情的社交需求和老师的尊重需求,可能还会有希望突破自己学到更多知识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学校在构建教学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怎么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人在需要的情况下是愿意努力争取满足自己的。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取决于被满足和被需要的,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更是取决于工作环境的优劣,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管理制度是冷冰冰的,但是在实行的时候一定要有人情味。师生关系看起来是服从的,但是在实际中一定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有被尊重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制造那种互相交流和互相信任的同事情感、师生情感和同学情感,让每个人在规章制度下服从并得到满足。制度就是让所有关系都保持平衡,保证相对公平,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平等对话,互相尊敬。当教学管理制度被赋予文化的内涵的时候,也能触碰到管理者的内心,成为学校中的一种信念存在[1]。
二、领导营造互相信任的环境,实现人性化管理
领导在团队中十分重要,知人善任,让每个人各司其职,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成员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工作完成得更有效率。每个人在配合工作的时候有共同目标,为了目标一起努力,分工协作。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的感受,因为教学过程中参与度最高的不是领导者,而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该注意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而不是管理教师和学生。我国正处于言论自由的过渡期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注重“民主”,听取学生和老师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加以改进再做出决定。前苏联的学者阿法纳西耶夫曾说:“对人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的主体应当始终从这一点出发:人本身。”表明了人的价值其实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但是要让人完成自我实现,会更有热情投身到工作和学习中。学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文化。这个就是硬性管理,每个人必须遵从学校精神。比如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军规,非常刚硬,但是很多人都是奉为个人信条去执行,并且传递到全世界成了一个学校的代名词。其实学校的主要管理制度就是“关注人”和“帮助发展”。在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学校制定那些硬性的约束条款是为了约束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人发展。但是为了表示学校的尊重和鼓励的因素,有时候要把硬性规定变得软化一点,让其化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一种自律,成为本身的规范和修养[2]。在管理上面,应该让教师参与其中,因为最了解学生的当属朝夕相处的老师。还有经常和老师和学生交流,解决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制度存在“以教师和学生为本”,让管理制度下的老师和学生有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他们会更爱护和相信学校,也会从心底信服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有时候面对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体现制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但是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面对突发事件也要有应变能力,让制度及时更新,让制度更加健全,这样被处理的人也会心服口服,变得柔和,制度不断创新和时代保持敏感度,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有好处的。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发展
学校的核心人物是老师。学校的选拔聘任和岗位设置都应该以人为核心理念。比如在招聘老师的时候,不再是以学历和分数一锤定音,组织一场专家选拔会,让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把关和选拔,或者让他们发现优秀人才予以举荐,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在老师评教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设置,加入对老师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测评,而不能知识注重老师带班的成绩,同时要给教师设立丰厚的精神文明奖和物质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老师工作尽心了,学生的成绩会相应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双赢[3]。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会把教师和学生当做参与者,而不是夹在条条框框不得发挥自主性的傀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会让教师在工作中凸显“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学生会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养分,人性化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让老师和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最终实现个人发展。
作者:孙建立 单位: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校的扩招,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在新环境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现阶段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以院校领导或者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服务性差在传统教学管理理念中从来都是以院校领导为中心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高校的各项工作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然而我国大部分的本科院校依然沿用这些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模式下就使的院校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不对等,基层教师和和院校领导之间不平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其一,在教学计划方面,从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过程检查直到评价总结阶段,整个的过程链中,院校领导都占据主导地位并发挥主要作用,而广大学生几乎没有参与,缺乏客观民主性;其二,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中只注重宣教学生应当遵守或履行的各种义务和违反相关管理规定要如何接受处罚,却很少提到广大学生理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与自由;其三,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以院校领导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官本位”固有思想的影响,导致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发挥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自主选择权,体现出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服务性。2.以高校本部为中心的院系管理缺乏活力我国大部分的本科院校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方面,教务处集中掌握了主要权力,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估等多项管理职能的落实。具体院系相对于整个院校,各院系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单纯的起到“执行者”的作用。大多数本科院校所采用的“大教务”管理模式,教务处从本质上分析,其实就是在校长或副校长与各院系管理领导之间的权力集体,这样就导致各院系对招生、教学和相关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上缺乏必要的自。3.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控制”方面缺少弹性第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的课程表现与教学计划方面缺乏弹性。教学大纲、课程、教材等一致性较强,导致学生对授课教师、专业课程和学习时间方面的选择缺乏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尽管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已经实行学分制和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模式,而且增加了一些可供选择的科目,但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主动权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第二,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评估得模式过于陈旧,高等教育的考试不能过分强调“统一考核”、闭卷答题和笔试模式,甚至依旧像传统义务教育那样用一张试卷一个数字来评定学生最终成绩。这种强调“统一”的评定方式显然已不足以体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与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第三,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太过死板和强硬。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也导致的需求变得多样化,这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跨专业、跨系别、双专业制、双主辅修制、学位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缺乏制度保障。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将学生旷课数量与考试资格挂钩,并且没有重修补考的机会,用这种方法迫使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学习取得学分,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警告、处分甚至退学等严厉处罚。
二、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策略
1.加强服务性教学,促使服务与管理的结合统一目前阶段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属于教学类的综合院校,所以这些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的展开都应该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正确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理念。服务性教学的必然性,同时受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功能以及来自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为了使得服务型教学管理制度得以建立和健全,就要求高等院校的决策者摒弃传统落伍的旧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服务职责的全面落实。总之,本科院校要坚决树立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并且要不断加强教学工作服务性,顺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大趋势和必然要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建立良性的教育沟通机制。在现阶段的人才市场,许多招聘企业通常以各种证书来确定的能力结构,尤其是应届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加上职场竞争日益激烈。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忙于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书的考试,奔波在诸多培训机构之间,不得不忽略一部分高校的课目,这必然对教育沟通机制造成冲击。所以,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需要作出一些具体规定,保证学校、学生以及各类培训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第二,建立科学的学习指导制度。目前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正在大多数的高校广泛进行,因此,学校有必要也有义务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督促以及顾问的作用,构建导师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如何选择等问题提供专业指导,预防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出现盲目性。指导老师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并制定个人的培养计划,同时帮助学生获取有兴趣的学习资源。2.激发各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许多本科院校希望院校可以创建一个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而这种方式与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不相适应,同时对于本科院校融入时展的浪潮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科院校要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适度调整。院系是本科院校执行人才培养的一线单位,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本院系的特点优势以及学生情况都极为了解。本科院校应大力支持院系的主要职能充分发挥,但也要注意及时的监督管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产生负面影响。3.建立以师生为根本的教学管理平等理念本科院校要遵循客观教育规律,要坚持“依法治校”的管理原则的基础,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调整,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重新建立。第一,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推动学分制度核心程序的顺利执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要优化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是通过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优化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效果评估模式的优化改革;二是,以专业课的具体情况视角和人才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专业考试制度的优化改革。第三,学籍制度要不断跟进和完善。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刚性在学籍管理上也有所表现,所以学籍管理制度也应以人性化的充分体现为改革目标,创造一个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结束语
教育的改革是推进国家发展的根本,本科院校又肩负这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在新的环境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顺应时展的选择,本科院校既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又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只有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大学生学有所成,最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一、教学管理制度应具有伦理内涵
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制度为个人行为提供了一种激励系统,同时为个人提供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和认知模式,个人按照制度指引的方向和确定的范围做出选择。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离开制度的正义性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那么,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奉行这些要求,充其量只是充当牧师的角色而已。当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会引起相关社会成员的怀疑和否定,制度不能起到凝聚、规范的作用,相反会带来混乱、离散。由此可知,制度应该具有伦理内涵。
教学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肩负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执行计划、指挥协调授课及实践环节、检查监督和控制质量的任务。教育管理承担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公民信托,它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直接指向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教学管理制度如果缺乏正当性,则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从而降低教学效率,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管理不能只着眼于具体事物层面,单纯追求速度和效率,而应该实施具有伦理道德精神的教育管理。实施一种具有伦理道德精神的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实践最基本、最现实的追求,也是教育伦理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伦理困境的表现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色彩,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伦理性既是功利化趋势下的产物,又加剧了教学伦理缺失的程度,使教学过程存在教师焦虑、学生冷漠、师生关系紧张等现象。这种现象在非公办高校中(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尤甚,教学管理制度的伦理困境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羁绊。根据对独立学院有关教学管理制度相关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学管理陷于伦理困境中,不管是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一)教师角度。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涉及教师的教学管理,应该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身份,对效率的内涵理解应该区别于其他职业。在独立学院中,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明显低于公办院校的教师,教师流动性很大。根据调查,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管理模式不够人性化。
独立学院对教师的管理多数比较机械,以签劳动合同的关系确认用工关系,以到校到岗作为和考勤依据,甚至采取了打卡和按指纹等企业对工人进行管理的方式,缺乏校园中应有的文化韵味。
2.薪酬和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独立学院教师与公办高校同等教师相比,薪酬要低,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缺乏体制中国家财政支持下的工资增长机制,其他的如住房公积金、养老和医疗保险等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3.与学生的关系不够融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独立学院中,教师普遍觉得师生关系有“异化”的趋势,学生的基础较薄弱,与教师的关系敏感、冷漠,呈现各种问题,教学和管理的压力大。
4.个人学术发展的平台有限。
独立学院教师普遍年轻,处于教学能力和职称成长时期,但是一方面教学工作量大,另一方面缺乏进修和学习机会,学术发展缺乏后劲,职称晋升缓慢,对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普遍感到焦虑。
(二)学生角度。
合乎伦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个性、学习基础、发展目标,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老师和学校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对学院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疑虑,体现出教学制度一定程度的伦理缺失。
1.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向。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教学过程中,普遍过度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于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统一培养标准而忽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导致培养的人文底蕴薄弱、人才知识面偏窄、实践能力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就业时缺乏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2.专业设置的局限性。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最大的问题是同质性,脱胎于母体学校的独立学院,在创办过程中因财力和师资,基本上照搬母体的模式,包括专业设置。用二本甚至一本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培养三本的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进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除了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之外,独立学院还存在学分弹性不足、学生选课余地较小等问题,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课程质量无法保证。
独立学院的师资构成主要包括自有师资队伍和来自母体学校与其他高校的外聘教师及社会兼职。自有师资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学经验和阅历都不够丰富,在教学中处于摸索阶段;外聘教师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不是主业,用于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研究相对少,与学生的交流有限,课程教学质量同样难以保证。
4.基础设施匮乏。
无论是独立学院创建初期与母体学校共用校区和教学设施,还是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学校单独建设校区,都面临校园面积小,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一矛盾没有得到缓解。教室紧张、实验室紧缺,图书资料有限、运动场所太小,这些成为学生对学院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因素。
三、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伦理困境分析
独立学院是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中国家机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不同于公办高校,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对学生按培养成本全额收费;根据市场导向设置专业;在管理上的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些特点既是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容易成为教学管理制度伦理困境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矛盾分析其可能使教学管理制度陷入伦理困境的表现。
(一)营利和公益的矛盾。
对于办学主体来说,要界定其目标是办企业还是办学校。《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法律没有明确直接规定民办高校可以进行营利活动,但对于独立学院,营利问题如果不根本解决,私人投资者自然就缺乏投资或入股的动力,学校就很难正常运转。营利性的办学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在这里显然成为一对难以消解的矛盾,这会使教师和学生有与在公办高校不一样的待遇和感受。
(二)规模和质量的矛盾。
从经济学视野看,作为“非国家财政投入”的独立学院,维持学院运转需要钱,离不开对办学规模的追求,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此,独立学院会通过扩大学校规模降低生均成本,从而提高教育效益。规模经济理论表明,社会组织的规模扩大和收益之间变化关系不是无限递增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先增、随后短期不变、最后递减的走向。当生源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师资、仪器设备与图书等增长的速度时,教育质量必然会下降,最终使教育的本原意义与终极目标追求被教育的经济功能遮蔽。
(三)产品和人才的矛盾。
按照办企业的规律,能否营利,能否继续生存,产品是实现其目标的载体。产品越多,质量越好,营利越大。办教育是要出人才,教育教学于教师于学生都是一个人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两者虽然有相同之处,但有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用生产线的方式生产出人才。在管理上必须有不同的理念,遵循不同的规律。过于强调用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教师和学生,势必出现伦理缺失的可能。
四、消解途径:内涵式发展,回归教育本真
根据以上分析,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消解独立学院教学制度伦理困境的根本途径,内涵式发展要求既要凸显独立学院中作为主体的师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体现出教学本应具有的伦理前提和境况,又要求符合独立学院投资主体作为市场主体的营利要求,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综合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师生的发展为落脚点。
教育本质上是人的完善,与学校的办学体制无关。只有以师生的发展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以理念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才有可能切实为学生教师提供良好的合乎伦理的环境,消除师生的疑虑,增强认同感和满意度,让教育过程成为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加大支持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非国家财政投资的独立学院,在推进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办学模式理应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包括在办学资质和准入、过程监控、政策扶持等方面,能够吸引有志发展教育的优质资本,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办学过程中实现资本营利和教育发展的双赢目标。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才可能形成合乎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落实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怎样兼顾企业的营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关键是科学管理。在硬件方面,如资产管理,要探索治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赢得更高的效益;实施灵活的用人机制,以人性化管理为核心,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与薪酬制度,培养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人才培养要出特色。
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生源状况和师资队伍,如果照搬母体学校的人才模式培养,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夹生饭”,既与过高的理论要求有距离,又无法突出自身优势,特色成了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应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才会形成合乎伦理的教学管理制度,给予师生的教学学习动力和更大的空间,开发潜能,提升自信。
独立学院发展至今,经历了诞生、逐步摸索、粗放发展、竞争淘汰的过程,现在到了转型发展的转折点,而内涵式发展是必由之路。独立学院的内涵式发展最终体现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质量的提高、损耗的降低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这一过程中,要协调好营利和公益的关系,处理好规模和效益的关系,重视人才而非着眼于产品。唯有如此,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更切合学院实际,更遵循管理规律,教学才能回归其本真,合乎伦理。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VOL23(3).
[2]王一军,龚放.学术的理性家园:马克思韦伯“大学教学伦理观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9).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关于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问题,学界其实早有研究,2006年,王绍仁对相关问题就提出自己了的看法。他在《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设计》中认为,科学地设计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是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并提出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依托母体资源和自主办学的理念:自主而不自闭,依托而不依赖,要负责而不失职,要监管而不代管;制度设计要确保独立学院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中心地位:明确办学定位,建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制度,建立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完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制度[1]。随着独立独立学院的稳步发展,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下面,就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现状,本人谈几点看法。
1、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缺陷
1.1 制度设计缺少必要的程序
制度的设计应该是有其规范和要求的,这种规范和要求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在笔者所熟知的一些独立学院中,均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或制度负责统筹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或其他各种制度)的制修订工作。设计一项制度时,缺乏具体的设计程序。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往往是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借鉴一些学校成熟的做法,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撰写并出台实施的。各部门之间、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较少的沟通和协调,往往导致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诸如人事制度、后勤制度和财务制度等的协调和配合不够,其促进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的作用则受到制约。更有甚者,制度间出现冲突或真空,给日常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事实上,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它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序:调研可行性论证拟初稿公开征询意见修改审核定稿评审报批施行,施行后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对制度进行修订。其中某些相邻程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来回反复,但是这些程序最好要跨越,否则其程序就不够规范。
1.2 制度设计缺乏系统考虑
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之一,这种设计应站在独立学院的高度上,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为了满足评估或其他上级文件的相关要求,有意无意忽视了校情,结果导致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过于独立,不成系统,因而效果不佳。比如,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教学“质量工程”的战略部署,各院校相继出台了相关启动文件,但这些文件大部分沿用国家或地方的建设标准,切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处于缺失状态,结果导致教学“质量工程”很难有效推进。事实上,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不纯粹是教务部门的事情,教学虽然是独立学院的中心工作,但是,教学中心工作的保障除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外,还需要其他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的支撑,因而,在设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时,从学校制度体系来说,要充分注意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与独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的衔接和协调,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从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参与部门来说,可以采取以教务部门为主体,由教务部门联合人事部门、实验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所有二级教学单位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共同研制,各相关部门既要相互配合,又要明确各自在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严格避免乱管和不管的乱象出现。同时,在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的不同现实语境,要预留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机制,让教学管理制度在实际情况发生改变时能适时启动修订程序。
1.3 制度设计目的欠合理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虽然体制上不同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但它作为我国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目标也同样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本科人才,因而其教学管理制度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大同小异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目的都旨在通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各项制度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制度上得到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是约束性过强,更多的是要防止教职员工出现某类错误,为了控制并确保教职员工按既定的路线实施教学及教学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激励性过弱,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得到有效激发,从而不利于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创新教学管理手段的产生。因此,要想使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趋向合理,则需要兼顾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和激励性,使二者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度。
2、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原则初探
2.1 遵循本科教学规律原则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需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循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时还要特别注重考察和分析独立学院及其教学与教学管理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状态”,要以此为基础,遵循相应的现实条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合法。制度设计要合乎国家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合乎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符合举办部门相关的教学管理条例。第二,要适合学校内部的实际需求。要根据学院发展战略导向的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师资、学生及投入等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改造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可行性。第三,稳定和动态相统一。一方面,为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在既定的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在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制度的修订及补充要及时到位,适应学院发展需要。
2.2 系统性原则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原则从宏观上看来,需要注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相一致,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各类管理制度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相配套,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与各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应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严谨的脉络结构,不仅要避免脱节、冲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合力,以达成制度间的和谐原则;从微观上来看,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定设计时要注意教学管理制度内部各个制度之间的协调,避免出现制度内部之间的矛盾,这样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3 科学原则
所谓科学原则,是指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普适性、确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第一,制度应具有普适性。制度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规范和约束都是一样的。第二,制度的确定性。一方面,制度的表述上要注意定量及定性关系的处理,该定量的,不含糊其辞,该定性的,要准确表述,易于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制定的制度要有明确的执行、操作程序和目标指向。第三,制度的开放性,初始设计的制度难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设计人员的局限及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而存在不足,再者,制度所处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明确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调整,什么情况下需要弃除,否则,将降低制度的效率,甚至与既定目标相背离。第四,要注意管理制度称谓的规范性。要明确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工作条例等的名称内涵,并用于规范不同的层次管理制度的名称。
3、结语
关键词:高校教学;素质教育;制度改革;方向
从上世纪末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的合并、重组以及院系调整加剧。从另一个层面讲,国际局势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这种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又可大致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所谓“硬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而“软实力”则指人才、文化等,其中人才的作用尤为不可忽视,因为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便可以迅速将“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反之,如果国家没有相应的人才力量,即使拥有强大的“硬实力”也会很快丧失。从这个意义上,人才实在是当今及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必争之地”。高校,作为教育金字塔的顶层,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我国高校体制和教育目标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可以说,陈旧是教学管理制度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大障碍,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时候。客观的说,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自改革开放以后也在不断的完善,但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一直收效不大,改革很不深入。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职能的复杂体系,对其的优化绝非一日之功;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应该是持续和不间断的。本文以当代培养素质型、创新型人才的高校教育为背景,分析当下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并以此为据探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和当代大学教学管理的特点
教学管理是为教学目标之实现,按一定的原则、次序或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或调控的行为。基于此,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广义上讲是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每当高校教育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时候,高校就必须通过制度层面的变化来适应时代和社会。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由来已久,在高校教育本身和时展需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今天,这套教学管理制度显然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最大掣肘。当今时代所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和创新型才人,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及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管理的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基于新的时代需要和教育潮流,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教学管理应具备如下特点:1、教学管理的“人本化”特点更为凸显;2、教学管理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3、更强调学术性管理职能;4、教学管理应更讲求民主性;5、教学管理应加强服务意识6、
教学管理要趋于柔化,多设激励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的合理与否和执行情况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准的明显标志。相对于现阶段素质型人才教育的新需要和教学管理的新特点,我国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显现出较大弊端。
二、当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现在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在高校教育的长期摸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总体特点是注重规范性和一致性,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高校学生一般遵守纪律、基础扎实。但是,也必须承认,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僵化,缺少开放性,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
1、教学管理目标局限。教学目标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普遍存在层次划一的现象,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对象,即学生是一个个尚在发展中的个体,他们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如果为众多差异性个体制定完全一致的教学管理目标,显然是与个体发展的需要相违背的。
2、教学管理方法单一。教学管理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会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对于个体学生而言,适合其的管理方法又不尽相同,就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在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一把钥匙开全部锁”的情况,其结果必然是一部分锁打不开,一部分锁被破坏。
3、教学管理的组织权利意识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老化。教学管理组织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的职责就是对学校中各个教学要素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管理组织更应该充分听取各方(包括教师、学生等)意见,做好沟通。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权利意识非常严重,决策者高度集权,而且决策的制定也常常是“想当然耳”,很少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学生的意见就更是置若罔闻了。与权利意识相对,教学管理组织的服务意识却十分淡薄,而且还存在组织老化、观念陈旧等问题。这样的教学管理组织极易引起学生甚至是教师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教学管理收效甚微。
4、教学管理的评估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的评估主要是采取上级评估制,被管理着却没有参与评估的权力,其结果是教学管理的评估基本上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也使教学管理在师生中的信誉度大打折扣,从而是教学管理缺少了根本的保障。
三、当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
针对上述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改革: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必须充分贯彻执行这一理念,而且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人为本,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就是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以实现学生的最优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基本目标,而且在管理方法是使用上也要实现多元化,力争使被管理者心悦诚服的接受管理。
2、建立民主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是对高校中的“教”与“学”进行管理,教与学是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那么对其管理也必须实现民主化,要真正倾听和接纳被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做好上下协调,这样管理才能服众,才能真正的发挥效力。同时,作者教学管理的组织者,要尽量强化其服务意识,使教学管理制度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制度。
3、逐步完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改革是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的评价制度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日常教学管理得以取信于人和顺利实施的保障。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首先要确立每个受管理者都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其次还要有一整套明确、公开、合理的评价标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总之,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要以培养素质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为方向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使教学管理制度适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本主义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13-02
0 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约翰·杜威开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为代表,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认为社会生活和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教学往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当今时代,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势在必行。本文就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充分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制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和规范效果。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师范专业招生压力巨大,生源素质和研究性大学或一般建立多年的本科院校比差距大。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其从师能力是数学学院所应考虑的问题。数学学院原有一套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伴随时展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2.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需要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被摆在合理位置。要实现国家的良好发展,就要以人为本。一个大学的发展,也要以人为本。在大学培养对象的特殊性造就了以学生为本的必然性。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的所有工作必须围绕培养对象学生。一方面,教学管理的任务之一是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这需要良好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要人性化。要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权利。最后,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作为大学的二级学院的数学学院建立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更应以学生为中心。
2.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是打造精品师范专业的需要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将举全院之力实现此目标。2011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此为基础,中学正进行全面的改革。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数学专业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课标。教学管理制度无疑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把全院力量动员起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意义重大。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内容
建立一整套制度,有多方面需要考虑。我们从选课制度、学业导师、教师奖励机制、教学评价、考试、技能训练等方面加以阐述。
在数学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学生选课制度遵照学校的原有制度执行。面对近三年来打造精品师范专业面临的诸多问题,高年级专业选修课改革势在必行。作者作为教学管理者,一直探索选修课改革。具体如下:
3.1 在《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课程上“以学生为中心”选课 《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是学生考取数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课程。面对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数学学院施行了在开课前学期选课、开课一周作为试听新的制度。试听后,放弃考研同学退出该课程课堂。
采取此种方式选课,是在学校教务处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尝试。经过两年尝试考研决心强烈的、准备充分的同学选择了《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课程。经过该课程学习在考取研究生、就业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在学生选课制度上,我们建立了教师挂牌选课制度。该制度计划在2014-2015年施行。教师挂牌选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体现。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给教师无形的压力,促进其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等思考。另一方面,学生上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程上课效果十分好。
3.2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导师到学业导师(班主任)转变 2011年我院建立了适应新的环境下了学业导师工作细则(制度)。该细则细化了学生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把检查学生课堂出勤、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学生获取创新学分纳入学业导师工作职责。经过一年的执行,取得了好的效果。2013年初,面对学生管理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又在学校管理制度基础上,修订了新的学业导师(班主任)工作细则。该细则把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学业导师职责中。这样做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业导师不仅知道学生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生活。相信经过一年的执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学业导师职责具体如下:
①指导学生制定每学期学习计划,及大学四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②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适合的专业课学习方法,及如何进行期末考试复习。③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修课的选课、及大三进行的专业方向选择。④指导学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每学期对学生训练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对学生进行考研方向和课程学习等方面的指导。⑤指导学生从事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⑥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创新学分。⑦指导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和学院的关于考试有关规定。⑧关注学生思想和学生心理健康。⑨指导学生就业。⑩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外语、考研等热门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11}做好学生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3.3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评聘、评优、奖励机制的建立
数学学院在教师评聘、评优、奖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因素,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满意度纳入了此类制度中。采取学生不满意一票否决制度。学生满意度由学生评教和学生评教师师德共同体现。评优、奖励要把学生认可、能力强的人选,使其脱颖而出。
建立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采取奖励制度,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研究积极性。奖励项目包括:
①校级及校级以上的教材立项成果。正式出版且第一作者是数学科学学院教师的;②凡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得批准并能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验收且第一完成单位是本校者;③我院职工作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为本校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改成果奖者;④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名师、及校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称号者;⑤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学团队;⑥中文核心及其以上教学期刊;⑦校级教师教学比赛或省级及以上类似于《微课教学比赛》获奖者。
3.4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 数学学院一方面参考学生评教和学生评师德的结果,另一方面建立了教学信息员制度。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师教学情况。把学生反馈评价作为领导评估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该制度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进一步。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体现。
3.5 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制度的建立 数学学院的考试制度把学生评优、发展党员纳入其中。实行学生作弊评优、发展党员积极分子一票否决制度。通过施行该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开好考试会议是每次学生期末考试的重要内容。我们把大一、大二每学年召开一次全院的考前动员大会,学业导师(班主任)针对本班开考前动员会等方式纳入制度中。每次会议都苦口婆心和学生讲,使学生打消违纪作弊的想法。
3.6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制度的建立
打造精品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应注重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另一方面,应在课余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我院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制度规定了训练内容、安排等。这为学生将来从师打下坚实基础。
3.6.1 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数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教师口语表达、规范汉字书写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专项技能和课堂教学综合技能训练等。
3.6.2 训练的组织与分工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采取学生经常性、制度化的日常训练方式进行。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承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任务的课程在教学大纲中安排具体的训练内容,确定训练方式和考核方式。按教学大纲要求有计划地组织训练。
各种技能训练是为相关课程服务的,是对正常授课环节的良好补充。通过组织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的《大学语文》、《规范汉字书写》、《中学数学教学论》、《数学微格教学》课程学习及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等工作打下基础。
数学科学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根据各专项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和考核细则要求,结合本数学科学学院专业特点,配合课堂教学制定数学科学学院具体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施计划,组织各班级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同时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督察小组,隶属系学生会学习部,负责协助职业技能训练管理小组组织、督促、检查数学科学学院学生的训练活动。以班为单位成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小组,由学习委员任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的训练事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后,如何得到有效实施是关键。提升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贯彻的关键。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性行为。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一、细化学生管理制度,走优选特色制度路子。俗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是否养成、安全意识是否具备、优良品德是否内化等,无不充分体现在学校平时的细节管理中。一间学校,你要求学生的愿景是什么?必须先有一个定位,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制订学生管理制度时走弯路、绕圈圈,瞎跟风。一所名校,除了有名师效应外,更重要的还应是其严谨细致的教学管理模式(谓之学校特色),使其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师资薄弱的乡村小校,自问确实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感悟于名校的一些管理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领导班子从中整理出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小处着手,狠抓纪律管理、文明礼仪教育、清洁卫生管理、帮扶制度的形成等。通过近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事后给自己总结经验就是:站在自己该站的位置,有多大的头才戴多大的帽子。制订、实施制度也要量力而行。
二、切实制订好教师的科学分工与协作制度,量才择岗,避免职责推委。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把人类的分工协作看成是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的秘密所在,他说过“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其意思是说,在自然界中,人的力气比不上牛,奔跑比不上马,为什么牛马反而听人的使唤呢?秘密就在于人在等级分工的基础上能结成群体力量而动物却不能。由此可见,分工与协作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量才分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名分清楚、关系明确,使他们在学校中地位和所承担的职责确定,有利于他们各守其分,专职专责,精神集中,目标明确。有效避免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由于分工不明确、责任未到人的结果发生。协作则使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职责的教师能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集体意识,组成合力,达到共同目标,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强化质量意识,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常抓不懈。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这一中心服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发展,也是最能体现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文化内涵和水平层次。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施教,要求教师精通业务,认真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备好每一节课。这其实就是要看我们教师的教学常规准备工作做得到不到位。有没有做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有没有把“三十而立”的“立”解析为站立的“立”,把“来复枪”讲成“来来回回地开枪”,这种误人子弟的现象。所以说,学校在制订教师的教学常规制度方面是要严防死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