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03:01: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57-02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用人要求相距甚远,主要的问题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核心是知识本位,没有形成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对此,各高职院校纷纷从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实施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务求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能力需求。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对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一体化教学而言,主要的方式有“教学做一体化”和“厂校一体化”;一体化实施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和应用理论。这种授课方式势必不能在常规的教室进行,而单纯的实训室也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建设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教室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分析
经过对石油化工行业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究,确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具有常减压、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聚烯烃等石油化工生产系统操作和常用设备维护能力;具有控制石油化工生产单元操作能力;具有石油产品质量检验能力;具有现场化工仪表和控制仪表初步使用能力;具有泵、换热器等石油化工典型设备的选型能力;具有初步识图和制图能力;具有环保意识和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由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要围绕以上能力来进行,主要通过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石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油品分析等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来实现。因此建设的一体化教室必须能满足以上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指导思想
一体化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以够用为度,以实际生产或模拟实际生产的任务为教学载体,力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最好的方式是“厂校一体化”,但是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安全和准入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使得石油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即使去到企业中学习,由于上岗证和安全的问题,学生只能看而无法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就无法实现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校内一体化教室中完成,一体化教室建设必须保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同时要有相应的软件来实现企业职业岗位氛围的模拟,让学生提前感受和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学习环境上要求能够开展情景教学,团队讨论协作、会话、展示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一体化教室必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使学生达到“做中学,学中做”。
三、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的构建
(一)安全教育功能区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前提,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最终形成安全生产的意识和习惯是一体化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在构建一体化教室时,设立安全生产教育区,通过安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学生互动、对实训场所进行安全分析和学习一体化教室安全管理守则等方式,对初次进入一体化教室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忽视安全的严重后果。同时在整个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强调安全问题,对违反安全生产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扣分甚至停止其使用一体化教室的资格,将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形成安全生产意识。
(二)团队活动功能区
团队活动功能区主要提供便于团队开展讨论的桌子,可以展示的白板和投影仪,教学所用的模型、催化裂化的生产线模型,主要为非操作性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在团队活动功能区主要可以完成一体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讨论、协作、决策、展示等活动;教师可以在此区域进行指导、评价考核、归纳总结等活动。
(三)实践设备区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设备主要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间歇反应器、石油的常减压精馏、管路拆装、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和石油生产工艺的实训设备。在每个设备旁配备操作规程、安全要求、设备流程图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可以满足专业岗位能力中对实际设备的认识、操作、简单维护、生产工艺的认识和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使用这些实训设备时,要融入流程图的读识、操作原理、影响因素分析、故障分析处理等内容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仿真操作区
仿真操作区有50台电脑,安装了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催化裂化工艺仿真、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仿真、乙烯热区分离工艺仿真、聚氯乙烯工艺仿真、合成氨工艺仿真等石油化工类仿真软件。主要解决学生无法在工厂实际操作、而学校又无法提供设备等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石油化工典型生产工艺的流程、操作和要求、工艺参数的控制调节、故障分析处理。最终实现学生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典型工艺的认识、操作、故障分析处理、开停车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6S”管理,模拟职业氛围
规范化管理是任何一个场所能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6S”源于企业的“5S”管理,内容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后又延伸出安全(SAFETY)项目,则成为“6S”管理。其主旨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物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在一体化教室的管理中,实施与企业管理类似的“6S”管理,能保证一体化教室正常运转,并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时,进行“6S”管理教育,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管理要求进行活动。实施“6S”管理主要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定、执行规范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认真工作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创造和维护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讲文明,懂礼仪,提升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缩小学校与企业管理的差距,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准员工。
在整个一体化教室中布置贴近工厂实际的安全生产标语,张贴校企合作企业的照片、企业文化等材料,力求营造浓厚的实际生产氛围,实现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熏陶。
一体化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一体化教室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一体化教室构建中必须体现实践活动是核心功能,理论学习是通过实践为载体进行的,因此要体现出实践活动的特征。一体化教室要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特征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和硬件支持。一体化教室除了理论和实践功能之外,还要承载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的软件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符合企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浅谈高职做学交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J].职教论坛,2010(23)
[2]李丹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
[3]肖海清.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4]徐素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J]. 广州化工,2012(7)
关键词:石化专业 能力 阶段
当前,我国的石化企业与相对应的高职教育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满足不了石化企业的期望,国内约200家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进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研讨、改革和建设,争取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一、石化从业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整个石化行业发展的需要。石化企业生产员工占总体员工比例约80%,而真正参与一线生产小班的员工又占生产员工的80%,说明决定石化企业生产水平的人群正是这占总体石化员工约60%以上的一线生产操作者。西南区和西北区的石化企业矛盾更为凸显。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石化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按其要求去制定职业学校的教育计划。 在我国仍有部分职业教育混同于普教,办成了“二等”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职教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为导向。
三、石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复合型技能
石化企业一线员工以具备高职教育经历为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一专多能、一岗多能,而且还要有自主获取知识、可持续发展、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二)注重品行
企业很看重员工的技能,应当具备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和产品质量意识。有能力但心态不好、适应不了环境的聪明人,不如愿意学习,踏踏实实做事的平常人。
(三)潜能开发与创新
现代石化企业较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以资历和经验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企业在劳动安全、敬业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职工有较高的要求。另外企业还需要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特别在一些中小企业,职教毕业生就有可能承担重要技术岗位工作。
四、石化员工职业生涯阶段
(一)入厂安全培训阶段
企业通过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安全培训,使新入厂毕业生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意义、任务和重要性,懂得劳动保护、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学岗、顶岗、转岗阶段
此阶段主要培养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精神。主副操提高其预判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配合意识。同时转岗需要员工有归零心态,谦虚、好学。
(三)班组长阶段
基层领导和管理者更需要有沟通、组织、领导才能,要诚信做人树立威信,能受到班组成员的信任,在熟悉生产过程的前提下有较强的冷静思考和决断能力。
五、职业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将来就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较为实用性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为将来胜任职业工作岗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
(二)专业课程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以企业工作调研为起点,以电话网络咨询、企业研讨、教师下场锻炼等多种形式确定岗位工作内容,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化处理,生成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做到覆盖将来工作岗位涉及的知识点,宽度深度适中,课程之间要有良好的衔接,且不可重叠。
(三)教学方式
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经历,能熟练地将理论教授、实体操作和仿真实训融为一体。教学采用角色扮演、仿真操作、工作任务驱动、引导思维等多种方式;授课地点可以是专业专用教室,或是实训现场,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石化企业的准员工。
总之,以石化员工的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对课程实施的模式探讨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将会使石化专业学生具有企业所期望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敏,于葵.关于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7-12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于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
作者简介: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1],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总结、工学结合机制的探索与制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以“工学六融合”[4]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4]。
原有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以教学计划形式经过5年的实际运行,暴露出学科式课程体系与高职教育目的相矛盾,教育过程与就业现实脱轨等弊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育人机制是当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然趋势。我校通过成立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与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教育目的和用人单位需求,突出“工学结合”,借鉴发达地区优秀高职学院积极交流建设经验,经过多次讨论,我系建设委员会确定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又利于培养出与国家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方案特点鲜明,优点突出,现就该方案的构建与探索作一分析。
(1)创建“两段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做人做事,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开发岗位上接受教训,寓教学于实际生产、科研之中,达到学有所长、一技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工作的职业教学目标。在校企合作方面,也使得职业教育对工作和技术产生影响,发展到对企业组织设计产生影响,强化了紧密合作关系。
(2)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过去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调研,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的确立跟着经验和感觉走的错误。现方案的制订我们先细致调研,汲取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认真与一线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充分交流,清楚认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过程,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基本原则,清楚理解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增了石化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范围分析、核心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专业的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结构等内容,并分别细致分析一级培养目标和二级培养目标。例如:工作范围调研结果,毕业生主要面向石油化工企业或相关部门的生产、技术、管理等领域,从事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生产操作、石油化工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过程控制、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检测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体有: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工作;2)石油化工炼制与油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料和产品的储运工作;3)石油化工原辅料和产品检验工作;4)单元装置的设备操作工作;5)石油化工装置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6)石油化工反应器的操作工作;7)石油化工管路与阀门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8)仪表使用及维护工作;9)化工DCS中控系统操作控制工作;10)石油化工产品采购与营销工作。原人才培养方案只是指出了学习、能力要达到的目标而缺少细致分析,对学生需要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没有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学过程不仅生硬、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许多学生并没有被教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学会老师教给他的东西。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在新的方案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3)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因为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掌握了生产岗位要求技能和素质的第一手需求资料,强化核心的课程设置。而原方案中不存在对岗位的具体描述和分析,很容易造成学习与目标的背离。
(4)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方案的构建,重难点突出,教学手段多样。现行新的方案多门课程进行了适合高职形式和我院实际的课程开发,通过企业调研,对生产过程进行任务分解,确定石化装置操作、油品检验、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装配、生产管理与产品营销等四大职业岗位群及化工工艺操作等12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重组教学内容。而在原来方案中对于课程仅停留在主要内容描述上,对学习目标、学习手段与方式等均没有设计,内容、方法单一。
(5)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详实。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校外基地建设目标明确,同时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6)教学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改进有如下三点:一方面,建立了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建立管理以学院为主体、考核以企业为主导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顶岗实习手册。第二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了督导机制。落实学院领导、教学督导、教师三级听课制度,完善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成立教学督导小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设计与实施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记录和监控。第三方面,建立起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评估系统。学院、企业、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对教学结果的分析评价,及时反馈信息。通过积累和分析,建立和完善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等内容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工学结合”的培养要求能够落到实处。理论指导实践,真正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去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5],特别注意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测,避免“工学结合”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
[2]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3602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毒豇豆、毒韭菜等多种农产品中毒事件,使得农产品安全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已是必然趋势。而不同的生产组织有着不同的投入产出比,无论是从蔬菜产业的自身发展,还是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国际需求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来看,都需要对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及其效益进行比较研究。
2 无公害蔬菜生产组织模式
2.1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以农户的家庭为单位, 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独自完成生产经营的决策。由于家庭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单位,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工作分配与协调通常是经过家庭内部协商或者自然分配来完成的,此^程中没有固定的标准流程,因此决策速度快,随机性很强。在我国,这种农村承包家庭的组织模式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组织模式。
2.2 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
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村承包家庭的基础上,是生产同一类农业产品的农户通过自愿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其社内会员以农户为主,成员之间没有级别的界定,采取的是人人平等的管理模式,为全体成员谋取利益,并且按照合作社内交易量的比例分配盈利部分。近年来,这种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也是一种发展速度比较快的组织模式。
2.3 蔬菜协会组织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化与社会分工逐步的深化,处于同一行业的公司自愿组织建立起一个可以起到保护、监督、协调等作用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中包括了蔬菜协会,这种组织模式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为协会的会员提供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给、产品深加工等,所产生的费用,以服务费的形式收取,以维持协会的正常运营。
2.4 农业企业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是由农业公司相互联合,租赁农户的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模式完全按照企业所规定来执行,企业组织在生产中会雇佣一定的劳动力来完成农业生产上特定的生产项目。形成这样的企业组织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而经营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
2.5 产业一体化组织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与农户互补的一种组织模式,由农户提供土地以及生产必须的劳动力,由企业提供农业技术、销售等服务,从而实现整个农业生产的产销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个具有特定运转模式,稳定生产和经验方式的稳固的利益群体。
3 不同无公害蔬菜生产组织模式的比较
3.1 生产成本比较
生产成本包括了固定器械投入、人工、技术培训费等。5种模式之间,由于合作社模式的组织与协会模式组织都是大规模采购,很容易从采购中得到一定的优惠,且大棚设备多为农户自己所有,因此二者的生产成本最低,产业一体化模式与企业模式尽管也是大规模采购,但是其蔬菜基地建设标准比较严格统一,设备也具有先进性,所以成本会高出一些。而以农化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模式由于购买主要以个人为主,购买数量受到很大限制,生产成本也是最高的。
3.2 生产收益比较
在收益方面上,产业一体化模式由于其先进的技术,规范的管理,蔬菜的产量及品质得到了最大的保证,处于较高水平。企业模式的生产管理也是统一雇佣进行的,所以产量水平也较高。而家庭农户、蔬菜协会和合作社更多的是以农户为主要生产群体,所以产量水平较为接近,且低于前两者组织模式。
3.3 生产利润
产业一体化模式下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由于生产成本最低,收益又最高,所以该组织模式的利润最高。而家庭农户虽然收益和协会、合作社相近,但是投入成本过高,所以取得的利润最低。尽管企业、协会和合作社的销售额均低于家庭农户,但是由于其投入也较低,所以利润值还是都高于家庭农户,3种组织模式的利润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企业、合作社和协会。
4 无公害蔬菜生产组织模式的优化
4.1 加强新型无公害生产组织的宣传力度
对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来说,农户是整个生产的起点,无论在利润上,还是在生产风险上,家庭农户为主的组织模式都不占有优势,这样的组织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于无公害蔬菜的需求,因此,提高农户对于市场的参与程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农民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让农户接受新型组织模式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无公害蔬菜合作社、相关企业等加大对新型组织的宣传力度,积极地引导农户加入,以提高农户的市场参与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4.2 加强行业自律行为
无公害蔬菜主要解决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不同于普通的蔬菜,在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任何一条产业链中一旦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业化的发展。而要使产业顺畅发展,就必须加强行业内部的自律行为。首先,应该加强组织内部人员的自律行为,使他们形成一种守信的生产经营意识,对市场负责的态度。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并加强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4.3 建设无公害蔬菜组织品牌
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相比,无论是从生产上,还是在人员上,投入都要高出很多,所以在产量与价位上都不占优势,唯有品质高的特点,是取胜之道。品牌的建设,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而且还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是无公害蔬菜组织模式优化的必经之路。
5 结语
蔬菜生产有各种不同的组织模式,不同组织模式的成本、利润、经济效益各有不同。无公害蔬菜的发展迅猛,很多地区开展研究基地,以种植无公害蔬菜为主,大力发展无公害产业。从长远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蔬菜市场消费主流将主打无公害绿色蔬菜。同时,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政府对食品的安全程度也逐渐重视起来,对食品质量严格控制,提出了应生产高品质的无公害蔬菜,要求生产基地清洁无污染。由此可见,无公害蔬菜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品。
参考文献:
[1]崔言民.山东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组织模式比较及优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崔言民.不同组织模式下无公害蔬菜生产效率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9):28~34.
[3]唐铁朝.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4]李焕如.发展有机蔬菜大有作为[N].北京科技报,2000\|11\|27(6).
1.高职《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中典型有机化工产品生产方法的学习,了解或掌握典型有机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料路线、产品的主要应用、产品生产技术进展、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知识,并能举一反三,拓展到其它有机化工产品的工艺参数的确定和工艺流程的组织,以及生产中应注意的安全操作知识,等等。
我院《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是按照烃类热裂解、碳一、碳二、碳三、碳四、芳烃系列典型产品和化工生产典型操作技术的顺序编排的。本教材主要涉及的有机化工产品达18个之多,但每个产品阐述得不够详细。教师在上课时假如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形式单调,且内容空洞,进而学生学起来会很乏味,失去兴趣,或是所学的知识是孤立和片面的,不能前后联系贯通,更不能举一反三和应用。这也就无法达到融“知识、技能、态度”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怎么来避免这一现象?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1]-[2]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教学改革可以从课程模式、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探索[3]-[5]。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重视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应用
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前面所学的《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大部分知识掌握不扎实或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而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中,我们经常涉及《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内容。在讲解“反应原理”时,我们要提到有机反应;在讲解“反应温度和压力等工艺参数的确定”时我们要用到《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相关原理。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及时的复习和应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丙烯羰基合成丁辛醇”时,笔者先复习有机化学中的羟醛缩合反应,虽然教材中的主副反应列举了很多,但学生找到了反应的规律以后,掌握起来就很轻松了。又如在讲苯烷基化制乙苯时,笔者先复习苯的亲电加成反应及其特点,于是该部分的主副反应就非常清晰了,如何尽量避免副反应、甚至工艺条件中的配料比等工艺参数如何确定也已基本说清楚了。再如,在讲解“甲醇合成反应工艺参数的确定”时,它涉及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以及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等大量的《物理化学》中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以后,学生对甲醇合成的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及在工业上采用的高、中、低压法流程等知识理解起来就水到渠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才能加以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2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
对工艺参数的确定、反应器型式、化工操作单元等具有共性的产品我们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即打破教材中各章节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教材各章节的内容相互之间没有理论上的关联性,因此各章节的内容在教学时间上提前或推后是完全可行的。
2.2.1模块之一――具有共性的作用或反应原理
例如:在烷烃热裂解、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制丙烯酸、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工业生产时在反应器中我们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加入水蒸气的作用具有共性的是降低产物的分压,促进平衡移动;稳定操作温度,避免局部过热;清除催化剂表面积炭;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些内容的顺序作适当的调整,并作一定的补充和归类。
某些反应的反应物的配比如何确定是相通的。例如在苯与乙烯烷基化生产乙苯中,因乙苯的活性比苯更大,所以它与乙烯继续反应生成二乙苯,进而生成三乙苯的趋势很大,工业上通过控制苯与乙烯的配比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在环氧乙烷水合生成乙二醇的生产过程中配比的确定与此类似。在环氧乙烷水合生成乙二醇中,由于生成的乙二醇更容易与环氧乙烷继续反应生成二乙二醇,因而会生成三乙二醇、多缩乙二醇等副产物,生产中应通过增加水的配料比等来抑制副产物的生成。显然其原料配比的确定具有共性。通过采用模块式教学,把上述内容作为一个模块进行讲授,效果显然比孤立的讲解要好。
2.2.2模块之二――具有共性的反应设备
例如:对于气固相强放热催化反应,反应设备主要采用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但采用何种反应器,各有优劣。一般来说,固定床反应器转化率较高但温度控制不够均匀,而流化床反应器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避免局部过热,但其主要的缺点是催化剂会受磨损,以及单程转化率较低,等等。
在乙烯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教材中未加以提及)、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等工业生产中,上述两种反应器或两床结合的型式都有采用。优劣要依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把上述教材中不在一起的内容整合到一个模块中进行教学,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对气固相强放热催化反应采用何种反应器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2.3模块之三――具有共性的化工操作单元
工艺流程的组织中涉及很多的化工操作单元,而对于具有共性的化工操作单元,可以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
例如,吸收与解吸操作单元,在乙烯直接氧化生产环氧乙烷、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生产丙烯酸等生产中,都有直接的应用。
又如,教材几处涉及萃取精馏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丙烯氨氧化生产丙烯腈中,在丁二烯的制备时,碳四馏分的分离过程中,等等。
这样通过对相同的操作单元在不同产品中的应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较扎实地掌握相关的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2.3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多设置情境,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探究,不但可以避免课堂单调,提高课程的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而且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上文已提到碳四馏分的分离是通过萃取精馏实现的。工业上根据所用的萃取剂的不同分为乙腈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等,教材上对这两种不同萃取剂的流程都进行了描述,但对两种流程的优劣没有进行比较。在讲解完两种流程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对这两种流程的适用条件和优劣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两种工艺的理解。
又如,苯烷基化生产乙苯的工业生产中,烷基化液中主要含有苯、乙苯、二乙苯、多乙苯等,怎么对它们进行分离?除了书上所提及的分离流程以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流程?各有什么优劣?与本课程开始时所学的裂解气的深冷分离进行对比探究。让学生体会化工产品分离的复杂性、重要性和分离方法的多样性,在较为单调和机械的学习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段。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2.4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之一:在讲解完工艺参数以后,在教师适当的提示下,要求学生对该产品的工艺流程进行简单的设计和描述。之后再要求学生体会实际的生产流程是如何布置的。学生进行参与及对照,对提高学生合理设计工艺流程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之二:可以在先一次课结束时把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预习及准备几个问题,并明确告之下次课请学生上台讲解或讨论。每10―1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代表上台讲解或发言,学生讲解完以后,其他同学或提问或补充或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该法鼓励学生相互竞争,评价结果按适当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自我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5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专业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实际生产的缩写。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去看看相同的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把工厂的流程与课本上的内容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我院对化工类各专业的学生都安排有专门的时间去附近的株洲化工厂等大中型化工企业去进行实习的时间。教师可以考虑把教室搬到车间进行教学,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请看以下教学案例设计: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案例:
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学以致用的工作态度,提高其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以适当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3.结语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是一门专业课程,其相关内容建立在《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应用,还应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笔者结合对本课程的教学经历,对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及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其沟通与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要我学”逐渐转变到“我要学”,可以有效达到融“知识、技能、态度”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5-18.
[2]黄克孝.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与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7,(1):37-39.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Z53),主持人:侯党社。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是陕西省的当家产业[1]。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生产操作、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到2020年,职业院校石油和化工类专业在校生规模要达到80万人,毕业生占行业企业新增员工的比例提高到38%[2]。由于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谈化色变”、“化工妖魔化”等一些误解,严重影响了化工类专业的招生和择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3]。面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加快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专业教育“接地气、贴实际”,学生知识、技能、素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石油化工产业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连续性强,对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高,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有着严格要求。笔者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深入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西安庆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延安炼油厂等石油化工企业调研,查询资料,与相关高校交流研讨,就石油化工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了研究分析。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有:⑴现场操作岗位(外操),能进行化工生产一线设备操作、使用仪表、巡检记录等工作。⑵中控室操作岗位(内操),能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整个工段或车间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集中控制。⑶分析检验岗位,能对原材料、中间品、产品进行分析检验并出具报告。⑷化工设备维护与检修岗位,能对生产装置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及时排除故障。⑸生产质量管理岗位,能对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针对以上从事的岗位,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⑴化工单元操作技能。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具有共同物理变化特点的诸如精馏、吸收与解吸、传热、流体输送、蒸发系统等化工单元操作技能。⑵化工反应过程运行和控制技能。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具有共同化学变化特点的基本过程,如氧化、还原、氢化、脱氢、硝化、磺化、胺化、烷基化、酯化、裂化、聚合等。⑶化学检验工技能。掌握常规分析检验原理和方法,正确使用仪器,并能分析检验检测原料、成品、半成品及其他化学品的成分和含量,为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监督提供支撑。⑷化工仪表使用技能。熟练使用液位计、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等现场化工仪表,并用其操作DCS和PLC控制系统等。⑸化工生产常用设备使用维护技能。能操作与维护工艺阀门、气液体贮罐、过滤器、泵、压缩机、反应釜等,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⑹识图和制图技能。会识读工艺方块图、PFD 图、PID 图、管道单线图,会识读与绘制设备简图,会绘制工艺流程图等。⑺化工安全生产技能。会使用安全设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洗眼器,会选择使用灭火器材,会操作ESD系统等操作技能。⑻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具有一定的数字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等。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和实践,结合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构建了我校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两主体”是指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段式”是指在教学组织方面,实行三个阶段的教学。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基础化学、化工制图、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过程控制技术和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操作和分析检测技能、识图和制图技能、化工单元操作技能、化工仪表使用技能以及数字应用和文字写作技能等。第二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通过石油炼制、反应过程与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油品分析、设备维修、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工艺运行、设备维护、油品分析、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等岗位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特点、规律、理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及岗位工作能力。三段式以螺旋递进的方式逐步达到培养目标,后一阶段的技能培养既包括前一阶段培养内容,又是前一阶段的提高。通过校企双方三年的联合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成为能熟练操作生产运行、有发展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首先,在校企双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石化行业职业标准、企业生产特点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大力整合教学内容,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团队化教学、学生合作式学习、师生互动式交流、校企一体化育人[4]。第三,加强主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习题库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资源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双专业带头人建设。学院与石化企业密切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与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带头人机制。专业带头人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论和专业建设理念,了解石化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生产一线职业岗位能力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有较强的专业建设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及管理能力。二是推进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本专业优秀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通过上岗锻炼、进修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安排教师每年到大型化工企业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实践锻炼,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组织教师参与政府或行业发展规划、化工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使教师成为行业技术能手,不仅是讲师还是培训师和教练。四是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频率和水平,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化教学思想,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能够熟练收集、整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队伍。
3.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以石油化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由虚拟职业技能环境和真实职业技能环境两部分组成,具备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注重建设实际生产装置与仿真操作结合、手动操作与集散控制操作兼顾的实训室,形成框架完整、设备先进、融仿真演练与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确保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化,技能训练生产化和教学环境企业化。
4.建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要组建一个由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校系教学督导组、教师、学生信息员共同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教学实际状态,了解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体会,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要积极引入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使信息反馈更全面、更客观,评价更专业、公正。第三,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机构,综合分析多渠道反馈的信息,严谨公正地判断人才培养质量,提交报告作为学校科学决策的依据,引导教学主导者教师(师傅)的反思,激励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增强学习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该专业先后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陕西省重点专业和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首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近年来,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0门,编写国家规划和校本教材6部,60余篇,多篇被SCI或EI收录,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校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专业实训基地是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学生先后获2010年、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生产技术大赛高职组团体三等奖, 2012年、2013年、2015年陕西省化工生产技术大赛高职组团体二等奖,职业资格考证一次性通过率99%,毕业生连续四年就业率100%。由于毕业生的良好表现,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校在该专业联合开办全额奖学金班,定向培养员工,学生三年学费由企业全额承担。
结语
“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两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为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了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并能够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仍需在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六大支柱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陕西日报》2014年12月26日。
[2]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2015年1月。
2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实现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中国石油化工立足于自身的长期发展,严格执行科学发展观,以此来满足国内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过程系统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然将会在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2.1炼油领域
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石油化工必然会继续加大对炼油布局和装置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力度,从而扩大装置规模,并提升其系统性。这样一来,中国石油化工将会朝着规模炼化企业群更加迈近一步,进而达到炼化一体化水平,同时有效减少能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终从整体上实现其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石油化工将以过程系统工程技术为重要纽带,坚持对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着重研制清洁汽油与柴油生产技术、炼油化工一体化技术以及非常规原油加工处理技术。
2.2清洁生产领域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基于此,中国石油化工将会继续关注环境友好生产技术的发展,在生产与经营中严格遵守节能、绿色等原则,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量[5]。与此同时,还会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路线,降低“三废”的排放量。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尽可能的实现清洁生产,即四用节约型能源,采用最节约的工艺,并生产出耗能最低的产品,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先进的节能、节油、节水、减排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力度,扩大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降低有害物质,如SO2,CO2的空气排放量。其中,在对新型技术进行开发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对清洁生产工艺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从而争取在源头处对污染气体与物质的产生管理,以此来进一步实现清洁生产。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同样也是清洁生产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三废”排放的控制水平。而环保技术同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废物回收与副产品的二次利用工作,以此来达到废物处理、废物再生的要求[6]。
2.3前沿科技创新与应用领域
要想促进我国中国石油化工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石油化工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力度,只有形成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全新的技术、理论及方法,才能使石油化工行业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扩大对新兴业务的研发,研制出高效的替代化工原料技术,加大对先进生物质能技术的攻关,充分发挥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优势,在石油化工领域增大化工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生物技术的扩展应用,实现聚烯烃高性能化,使石油化工在应用领域及技术方面做出创新。
2.4工程设计领域
在结合当前中国石油化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注重设计能力的提升,应遵循“以工程开发为主,引领国内整体发展水平”的理念,形成以技术带动发展的目标,实现科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间的转化,促进生产,提高效益。在发展过程中要针对大型化工技术,努力发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完善我国在炼油化工技术、大型化化工设备方面的不足。将智能化设计技术、工程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将智能化二维方案设计系统应用进行深层次探究的基础上,加大对三维协同设计的开发力度[7]。此外,还应将系统知识库、数据库有机综合起来,使工程设计集成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健全的资料数据库,提高三维工厂设计能力,扩展应用范围,最终达到中国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能力稳步提升的目的。
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高危险的企业生产加工物质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和天然气本身就是易燃易爆物品,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爆炸,石油化工企业中生产出的产品大多是有腐蚀性的,带有强酸性或者强碱性,这类产品的泄露或爆炸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它的影响范围较大,对企业而言,生产加工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呈现出规模大,连续性强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影响企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进程,进而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损失。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石油化工企业涉及到了农业、交通、纺织、建筑、机械等各行各业,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而企业生产安全出现问题也势必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二)企业生产技术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使得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物理、化学等方式进行专业的加工处理,在处理中很多加工中材料的温度已经超过了自燃点,这时候一旦人为处理和操作不当必定引起伤亡,造成难以预计的严重后果。
(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完善
现代企业管理中常常提倡进行科学管理,但却很少把它落到实处。科学管理要求在管理中不单凭经验来办事,还要依靠合作,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用最高效的生产方式来代替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1]。基于此,企业管理层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不应把眼光局限于企业生产带来的的利润效益,还应该关注企业生产的安全问题。另外,企业的监督管理人员也由于管理权限和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不能把好企业生产安全关,造成安全问题。
(四)安全生产的意识不足
石油化工行业是高危险行业,但企业往往注重员工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忽略了对他们安全意识的普及和宣传。员工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投机取巧,进行违规操作,违章作业等,一旦被发现,企业并不对其进行彻底的调查分析,也就没有从根本上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的处理方式治标不治本,在以后的生产中同样会出现安全问题。
二、加强企业生产安全的对策
基于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安全问题,给石油化工生产带来安全隐患,那么对企业生产安全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产设备,注重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同时必须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进行普及和加强,另外企业还应该从制度上强化生产监管,保证生产安全。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产设备,强化生产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复杂严格,在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意加大资金投入,从设备和技术上都进行改进。在设备上,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企业本身,为安全生产解决设备故障,提供物质保证。在技术方面,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技术行业还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转变生产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逐渐向信息化,自动化生产转变,不断完善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2]。
(二)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在企业加工生产中,上至管理层,下到企业基层员工,在安全生产上都应该落到实处。针对企业管理层重效益而轻安全的管理理念,管理层应该转变思想,积极做好安全管理措施,把安全生产,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对员工进行普及和教育。作为监督管理的中层,应该加强监督管理意识,积极认真地执行监督管理。而作为基层员工,应该把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规范到每一个环节,从细节上把握安全生产。企业自上而下形成强大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石油化工业所具有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使得“安全第一”成为企业应该树立的首要思想。安全生产必须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在生产中,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只有安全生产,企业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在对员工安全意识的普及方面,企业应该做足功夫,对还没入职的员工除了进行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外,还应该进行严格的安全知识培训,树立安全知识不过关,不上岗的思想,保证持证上岗[3]。对已经入职的员工,在业务素质方面能够肯定,但是安全知识的普及决不能松懈,企业应当通过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培训等方式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四)完善企业安全制度
针对石油化工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国家在制度方面必须进行完善,给予制度保障。但往往企业在落实国家的规章制度上存在漏洞,惩处力度不够导致此类情况无法杜绝。因此,企业在安全事故方面的制度实施上应该加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违规操作人员进行严厉惩处,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防止安全问题再次发生。
三、结语
安全生产对石油化工行业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切的生产都应该以安全为前提,面对当下企业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更应该积极采取对策,及时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陈宾雁.浅析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2(04)
关键词: 课程改革;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学方法
Key words: reform of course;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10-02
1 课程调研思路与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面,提高学生适应石油加工生产加工的岗位需求,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本校特此建立了化工仿真实训,有《原油精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仿真系统,可进行相关生产岗位的实习实训。
本课程的调研思路是:从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实践出发,调研企业关于石油加工生产岗位的设置,人才的能力,并分析岗位于能力的需求关系,再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学习情景,制定课程标准。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是:到石油化工企业、同类高职院校考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查阅资料及专家探讨等形式对石油加工生产的岗位设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试产调研及专家讨论的材料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初步制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设计学习情景,然后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高职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成对课程标准和学习情景进行分析论证,制定课程设计单元,编写课程设计的教学文件: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程考核设计等,完成本课程的研究任务。
2 调查过程
2.1 调查对象 中国石化长庆石化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等10家能源化工企业的员工和我院石化专业毕业生。
2.2 调研的方法 专家座谈、调研问卷、电话采访、网络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
2.3 调研的内容 调研的内容有主要的岗位有哪些、岗位的知识与能力是什么、岗位应该设置的课程是什么、岗位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要求是什么、石油加工课程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3 调查分析
石油加工行业的岗位从工艺装置上分:减压操作岗位、催化操作岗位、焦化操作岗位、气分装置操作岗位、渣油加氢操作岗位、加氢裂化操作岗位、加氢精制操作岗位、制氢操作岗位、重整操作岗位、聚丙烯操作岗位、硫磺生产操作岗位、CFB炉操作岗位、公用工程操作岗位和储运装置操作岗位等等。
从操作人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性质分:巡检岗位、压缩岗位、仪表维护、过程控制、分馏岗位、产物回收岗位和中控操作岗位等。
岗位的的知识与能力:仪表维护、设备操作能力、突发事故处理能力、熟练dcs控制能力等。
岗位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要求有: 吃苦耐劳、过硬的专业素质、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纪律、遵守行业规则等。调研分析可以得到:
①工作单位性质:到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到非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②企业人才的招聘时最关注的是综合素质,其次是专业技能。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从学校招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其次是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和本单位的员工培训。④在调研的企业中招聘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占到了40%,主动与学校合作参与学生的培养占到了20%。⑤60%的企业认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最为重要,其次是职业技能。⑥80%的企业认为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基本能用上和部分用得上。⑦60%的企业认为现在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毕业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动手能力太差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另外20%企业认为其次最主要问题是理论基础太差。⑧50%的企业认为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上,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显得不足,另外30%的企业认为学生综合素质显得不足。⑨在调研中30%的员工认为在学习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方式是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和增加实训环节。另外30%的人认为应该增加现场实习,还有20%的员工认为可以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来提高技能。⑩员工在学习中帮助最大是实验教材和辅导教材,其次是主教材,可以看出来现在的教材已经不适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了。?輥?輯?訛对于自己所喜欢的教材方面较为分散各种类型都有,因个人而异。?輥?輰?訛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选项中,60%的员工选择了实验教材和电视(或录像)教材。说明实践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輥?輱?訛在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应该增强的教学内容方面,普遍认为应该增加动手能力培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輥?輲?訛在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人才培养的建议方面,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多数人所希望的。
4 《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建设建议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的确定 结合陕西石油化工作为产业支柱,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教学项目。
完善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3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实实训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组织上尽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4.4 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从分考虑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按照项目化教学改革编写的教材,如果没有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4.5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手段上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应用动画制作,录音剪辑等[2]。
4.6 教学组织 尽量采取仿真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
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纪律、遵守行业规则等基本职业准则与素质。
4.7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宗旨,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068-01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石油炼化技术已经成为了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自动化仪表控制技术不仅优化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其自身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技术的代表,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为生产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帮助与支持。
一、自动化仪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控化仪表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比例逐步加大,在石油化工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自动化仪表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即仪表设计、实际施工及使用调试[1]。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较强的副属性。尤其是在仪表设计环节,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高,设计人员需要掌握牢固的专业技能,并要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知识,正确处理好仪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自动化仪表在石油化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要对自动化仪表的设计与施工环节有足够重视。
二、自动化仪表在设计工作现状及其作用
通过对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自动化仪表在设计方面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埋下了安全隐患。因而需要对仪表设计工作有足够重视,做好细节处理,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要挖掘出自动化设计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不断完善自动化仪表设计。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弥补了传统工作技术的弊端,促使石油化工技术更加完善与精确[2]。传统石油化工生产中,需要经过原油选择、采购、生产及加工等一系列程序,仪表技术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日常工作的效率。仪表技术具有开放性,方便管理,并能够有效较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逐渐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当前,自动化仪表设计已经逐渐智能化,精确度不断提高。仪表的控制系统逐步将计算机、仪表、工艺和工程控制等理论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创新形式的仪表控制系统,使功系统功能不断得到优化,解决了先前系统的稳定性不强、测量精度不够等问题,自适应控制及神经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三、自动化仪表的分类及应用
石油化工企业在实际运作中,自动化仪表的应用是及其重要一环。在仪表设计层面,需要充分考虑仪表选型的合理性、经济性及先进性,提高仪表控制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了保证自动化仪表的质量,需要对准备阶段的施工进行控制,需要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对仪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与管理。检验人员也需要做好检查与验收工作,对仪表的施工质量进行客观性评价,从而确保自控好仪表系统安全有效运行,为石油化工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自动化仪表是自控系统中关键技术之一,主要是由传感器、显示器及变送器三个部分组成。
(一)压力仪表
现阶段,压力仪表主要有液柱式、活塞式及弹性式三种类型。由于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中 ,压力对生产安全息息相关,因而使得压力设备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通常情况下,压力仪表的压力大约在300MPa上下浮动,而对于压力传感器、特种压力仪表及变送器等设备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脉动介质、高温介质及易结晶介质等原理,对其压力进行测量,从而可以保证压力测量数值的准确性[3]。
(二)温度仪表
温度仪表是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仪表设备,石化现场设备及管道内部介质的稳定都需要由温度仪表来监控。正常情况下,温度仪表的温度需要控制在-200℃――1800℃之间,并且要用接触式的方式对其温度进行测量[4]。热电阻、双金属温度计以及热电偶等是几种常见的仪表类型。随着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体化形式的温度变送器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测量仪表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对流量测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流量与管道、流体等具有密切的关系,流量稳定性对于石油企业的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流量仪表的应用,可以对单位时间内,对流经有效截面流体质量的体积进行准确测量,从而可以对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四)物位仪表
液位测量是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量方法,由于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物质的性状有极大关系,因而在测量过程中,除了要使用浮力仪表外,还需要使用物位仪表,并主要采用用电容式、静压式及激光式的测量方法,对多种物质进行测量。由于该仪表的性能优越,因而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束语
石油化工仪表是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 对石化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在自动化仪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对石油化工仪表的设计与施工研究,加大现代化技术信息的应用,提高仪表性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功效,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实事求是,突破创新,使石油化工仪表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实时性,以此来提高仪表的检测效果,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苹莉.自动化仪表在石油化工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3,01(2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