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6: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联网导论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3-02
一、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任何智能物体间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鉴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设置的“物联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笔者所在的大学还未申报物联网专业,但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支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及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导论的公选课,学生选课非常踊跃,170人的选课规模每次都爆满,从这可以看出当前本科生对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笔者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社会科学类学生,选择了周洪波博士所编写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此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物联网世界,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2.严格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不仅是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依据,也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讲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让同学们明白物联网技术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战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让同学们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分别为RFID从业人员、传感网从业人员、M2M人群以及工业信息化人群;其次,着重讲述物联网产业链,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层系统,或者也可称之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通讯与连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长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短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和长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方面,通过物联网在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让同学们对整个物联网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
物联网是个实用性很强、发展前景很广的技术。将来物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的科技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和学生互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去描绘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既有讲述的环节,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希望此课程是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途径来呈现物联网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课程生动形象,对错分明,环环相扣,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然,这种讲课方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也即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4.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强调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发展前景设想,同时考查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学生的成绩由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讨论报告、出勤率和最终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讨论报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终课程论文占6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
三、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技术,笔者依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物联网专业设置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摸清了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协作能力,能够畅想未来,把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新挑战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康晓慧、罗霄凤、张梅等.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225~1227
公共选修课是由教务处统一组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由选择后,学校组织集中讲授的课程。众所周知,公选课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学生设计自己的成才目标,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论文将从公共选修课《物联网导论》的课程定位入手,简单探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制作、课堂教学技艺的选用、考试考核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以使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1《物联网导论》课程定位
《物联网导论》作为我院公共选修课,其主要的面向对象是全院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在校大学生。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与特长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课程内容不宜涉及过于专业的物联网知识,而应结合学院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
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适应选修学生的专业特点。《物联网导论》的总体目标: 让学生掌握物联网概念、市场运作、关键技术、应用介绍、标准化进程等诸方面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掌握涉及国内国际物联网的各方面知识的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了解; 以《物联网导论》为载体,结合物联网发展现状,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以《物联网导论》为载体,结合物联网科技的应用进程及展望,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开放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包括: 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
由于该课程面向全院所有专业的专科学生开设,选课学生人数较多、专业各异,另外,学生背景参差不齐、选课目的各不相同,这就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高了难度。结合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注意拓宽知识面、反映学科前沿、保持完整性等原则,同时还应加强知识性与趣味性,具有科学普及的特点。简言之,课程内容由具有物联网技术的相关领域应用延伸到“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由日常生活中的物联网产品延伸到军事与国防领域中的高科技产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案例中汲取物联网世界相关知识。
3 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
教案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是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学。
教案的设计,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其次,教案要开放、灵活。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设计和书写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扩散新思维,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再次,教案的设计要注意与问题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课堂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结合学生的特点、选修课开设的目的,选取经典案例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科学性。
课件制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课件应该是好的内容与美的素材的完美结合体。除了课程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还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性、艺术性。以“智能家居”的介绍为例,教学内容已经设定,即“智能家居”,然后根据“智能家居”课件脚本收集相关课件素材―――文本(智能家居的开发、性能、用途) 、图像、视频(智能家居的一些模拟应用以及所带来的便捷效果),然后进行课件的编辑制作和展示。
4 课堂教学技艺的选用
选修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的教学应有不同于必修课的特点。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重视的是研究兴趣的激发、最新科研动态的传递和评价以及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引导。物联网导论课程是针对全院学生开设的,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方法:
4.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为目的出发推出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方法。
在讲解智能交通的特殊性能时,可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比如以常州快速公交(BRT)设置案例,讨论智能交通的特殊性能。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改善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4.2 换位法教学法
所谓换位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对换位置,由学生主讲、教师听,之后教师加以补充和修正的一种教学方法。换位教学法中教师是一位导演,甚至是一部“辞海”,一个“资料索引”,指导学生表演,提供机会给学生翻阅、查询资料。教师不仅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猎取知识、研究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在换位教学中,学生一般先要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实地观察了解并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将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详细地讲给同学听。
比如,可以将“二维码技术在火车票中的应用”中的部分知识点作为换位教学的试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二维码技术的性能、特点和用途。
4.3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深刻体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师所营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
通过采取一定的选修课教学对策,选修课完全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学生选课、上课的自主自由,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目的。
5 考试考核方式
课程总成绩按照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 和期末成绩4:6 的比例严格执行。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平时的出勤可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缺勤一次扣除相应的分数。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互动、课后习题等。期末考试采取调研报告。最终成绩可按90~ 100分、80~ 89分、70~ 79分、60~ 69分、0~ 59分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一门课程考试成绩等级应控制一定比例,例如优秀约15%,良好约30%、中等约40%、及格和不及格共约15%。
6 结语
总之,积极的教、学意识及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物联网导论》课程理论对实践的有效指导,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这门课程后,学习到实用的知识比较多。不过,该课程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实验设备不齐全,需要进一步完善。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使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考核。通过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共同努力,从而可以较好地实现选修课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何,黄丽仪,黄树林.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 12(9): 903-90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41-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智慧农业将农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依托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互联互通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综合、全面、系统地应用到农业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得农业系统的运转智能化、多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智慧农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嵌入式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等。嵌入式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之一。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也在逐步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体系。本文基于智慧农业背景,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开设嵌入式课程的经验,对农林院校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智慧农业物联网嵌入式系统
智慧农业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很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认为: 智慧农业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以农业全产业、全过程智能化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和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要建设智慧农业,就要依托物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对物联网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慧农业物联网唯一的物联源头是嵌入式系统。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各个领域应用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式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
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针对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教学尝试,对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使学生在保证专业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差别,将智慧农业贯彻课程体系始终,使学生在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最终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人才。
2 嵌入式课程体系建设
(1)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和教学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培养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体现层次性、渐进性、注重实践性,尤其侧重培养在农业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图1)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人才知识体系”,学习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部分。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掌握四个“1”,即“一种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一门开发语言、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一套开发工具”,嵌入式开发语言主要有汇编语言、C和C++语言、Java语言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CE、Linux等;集成开发工具主要有Windows CE开发工具、ADS等。
(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11年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根据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大学三年级实施特定方向培养,同期购买了30套嵌入式开发实验平台设备,可实现每人一台的教学环境。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
基础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主要学习理工科的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等。
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课的开设时间以及内容如表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我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前六个学期完成的是课内学习,旨在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最后一学年有计划地到校内外实调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和实训,所以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
嵌入式导论课程:介绍嵌入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介绍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差别。结合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内容进行介绍。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介绍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介绍Java语言的体系结构、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介绍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
嵌入式高级编程:介绍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项目结构;Android的体系结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3 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
(1)层次化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组织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实验和实践需求,分别为涉及嵌入式导论的基础性实验、涉及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的实操性实验、设计嵌入式高级编程的提高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理论验证为主,在于学习方法;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则多以应用为主,在于提高能力。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项目案例,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依托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教师在实验课程实施时,可以按照模块化将案例的分解到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思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在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性实验时,结合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一些具体的通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激发学习、创造热情。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中,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按照“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的原则,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此环节中设计思想的原创性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负责学生在整个科研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加强了指导力度。
学生在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项目中,教师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直接参与到前沿的课题和项目中去,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按照生产链的六个环节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近年来,高等院校加大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笔者指导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做好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
我校实行的是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以往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和实习,部分学生在校内机房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学生如果不走出去。就无法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部分同学虽然通过实习单位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但是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将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安排任务,进行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及调试工作,既可以保证充分的毕业设计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论文和专业课的学习质量。
针对在校学生缺少行业背景知识这一缺点,在教学中大力开展了与企业的合作,直接把学生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得培养的嵌入式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中软、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等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相关的实习协议。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实行了定单式培养,最终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以往经验来看,选择嵌入式系统开发课题并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的的学生知识面更广,就业面更宽,既可以从事软件开发,也可以适应硬件的开发工作。
4 结语
嵌入式系统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不断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获取更多的实践项目等内容。随着嵌入式在现代农业应用的迅猛发展,如何真正立足于农业院校发展特色,培养高素质嵌入式系统农业信息化人才,将是我们今后教学的方向和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1):1-7.
[2] 朱仲英.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0(1):1-3.
[3] 柳翔.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1:55-57.
[4] 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11):5-8.
近年来,通信行业迅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3G这个名词已经为大家所熟悉,3G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通讯娱乐的主要手段之一。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将目光聚焦到物体网络互联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关注。3G和物联网都是通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新生事物,各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G技术简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相对于第一代模拟手机(1G)和第二代数字手机(2G)而言的,是无线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紧密结合的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1G只能用于语音通话,目前已经被淘汰,2G增加数据传输的功能,3G较之以前的技术,主要区别在于无线空中速率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一些2G手机上不能实现的应用都可以在3G手机上实现,主要表现在视频通信、高速上传/下载、流媒体传输等方面。现在3G的应用非常普遍,手机无线上网随时随地,收发邮件、查询信息、微博微信、在线视频等等,都已经为人们所熟悉,除此之外,3G利用卫星辅助定位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定位精度可以达到5m到50m,有利于开展城市导航等精度相对要求高的定位业务。
物联网简述
物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物体的网络互联,它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体的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实现人与物或者物与物的对话,使得所连接的物品都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它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无线传感、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和跟踪,再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食品卫生、军事情报、工业监测等等。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帮我们更清楚的了解物联网:一个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进行管理,物品搬运摆放时会自动提醒你是否要轻拿轻放,是否需要隔离处理,货车装载会自动提示超重和发车时间,运输过程可以跟踪监控等等。
3G与物联网融合
3G网络和物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两网融合将是锦上添花,不仅可以是3G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也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的智慧和智能。
1、智能支付
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卡类支付、网络支付之后,手机支付受到了新的追捧,通过移动终端对所有消费进行支付,既方便又快捷,可以随时随地,轻松消费。物联网技术的加入使得这种消费支付方式成为现实。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手机刷公交卡就是将RFID芯片与手机SIM卡合二为一,用户不仅可以打电话,还可以用其进行一些公共事物的消费,除了公交刷卡之外,也可以用于医院看病、超市购物、公园门票等,而且还可以用于身份鉴别、门禁管理等,真正实现一机在手,诸事不愁。其实现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2、智能应急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火警和急救是社会应急的两大方式,急救信号一旦发出,就是和时间赛跑。所以,应急技术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将应急车辆安装物联网系统,并且和3G定位系统进行融合,可以通过3G通信网络进行实时的视频传输,和3G卫星定位系统相结合,通过高速传输技术实时获取应急道路拥堵情况的信息,选择最佳最快的通行道路,赢取更多的应急时间。3G物联网物联网传感器还可以将病人体征数据和火险等级等现场情况及时传输到控制中心,方便控制中心进行综合判断和指导,提高远程施救的能力。
3、智慧交通
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特别是大城市,高峰期开车出行已经成为一件可怕的事情。由于交通的拥堵,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城市公交又重新受到众多上班族的青睐,3G和物联网联合打造的智慧交通能让人们的出行更加的顺畅和愉悦。公交站牌不在只是一个路标,车辆的位置信息将会动态呈现,某路公共汽车距离某站点最近的在哪,预计几分钟后到达将非常清楚,等候的乘客将不再焦虑。车辆管理和调度人员将能实时了解车辆的位置和运行情况,车内乘客的多少,是否需要增派车辆等等。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3G手机网络准确获取,乘客可以踩着点坐车,让公交车变成带司机的私家车。
4、智慧管家
家是每个人心中的港湾,家的安全永远是人们心中所系,尤其是城市上班族,白天经常家里没人,防火防盗就更加的重要。3G和物联网的结合,共同打造安全网络,感应器可以将感应到的危险信号通过3G网络直接反映到手机上,主人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控制家里的天然气阀门或预设安全措施,如有人为破坏,也可以通过视频掌握现场情况,及时拨打求救电话,就像家里有个管家长期看管一样,可以放心出行。
小结
3G和物联网融合是两网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的方式也不仅限于本文所例举出的几种形式将会是多种多样的,目前,这些应用都是刚刚起步,随着网络智能化终端的发展和普及,这些智能化的应用也将逐渐走近每一位普通民众,使得人们的生活真正实现智能和智慧。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撰写论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的综合考察形式。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它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高职专科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必须用英文进行撰写。对于英语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来说,英文的毕业论文对他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会向论文指导教师提出各种问题。笔者统计,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他们对毕业论文为何物不了解,对毕业论文概念模棱两可;其次,选题盲目;再次,不知道参考文献的意思,更不知道参考文献如何查找。除此之外,在语法用词上错误甚多,语言运用能力差。加上欠缺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章逻辑混乱,结构松散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些同学由于平时阅读量不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文章内容上空洞乏味。
结合平时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如果学生不知道毕业论文是怎么一回事,就无法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为解决此问题,应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以及参考文献的检索课程。因此,开设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讲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目前,在本科院校中此类撰写论文专题讲座已经普遍开设,甚至此类课程列为本科毕业生的必修课,时间为一学年或一学期。
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却很少开设此类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将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何为毕业论文以及在撰写时的资料查找等进行详细讲解。高职院至少应在第五学期开设此类专题讲座。在院校师资力量以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将此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使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不在盲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够合理地运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不知道如何通过互联网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都是造成论文写作困难的原因。相关调查显示,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开设文献搜索课程的为数甚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参数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与各大本科院校相比相差甚远。但是,这也不是高职院校不开设文献搜索课的理由。现在已经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很大一部分信息已经电子化。运用网络查找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同样也能够更好掌握网络信息的应用,为今后信息化工作打好基础。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应对论文进行命题选择,帮助学生顺利迈过论文撰写的第一道坎。在选题时,很多同学绞尽脑汁选出的题目不够理想,或者是重复以往选题,或者是偏离本专业,又或者选题没有任何研究价值。高职院校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并未做深入科学的研究,对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不了解,因此,很难提出既有研究价值,又新颖的选题。相关调查显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选题由教师选题。此方法在本科生中适用,那在高职学生中应该也同样适用。由指导教师给学生拟定选题或给出选题范围,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首先,由教师给出命题,帮助学生选题时的盲目,直接给学生命题范围,让学生在此范围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写作,这样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应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命题中应实用性大于学术性。其次。可以按照选择命题范围不同进行成组合作,讨论所选命题查找资料。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彼此交流中做到取长补短,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合理运用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再次,教师所提出的命题范围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过程中要已实用性为主,降低学术性。
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基础较差,因此应严格把好词汇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许多同学在即将毕业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都无任何提高。错误的语法和用词的错误在文章中随处可见。文章中有些句子完全没有任何语法可言,更有甚者,将中文的文章直接通过网络中英文翻译器进行翻译,此类文章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令指导老师甚是无奈。令在修改文章语法和用词上花费大量时间,而文章结构、内容、论证、论据等诸多问题却没有时间审阅。有些文章虽然在语法和用词上没有问题,但是文章内容上却空洞无物,思想不够新颖,文章结构松散、紊乱,更谈不上学术性,此类文章也完全没有达到撰写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为杜绝论文写作时出现上述问题,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语法、用词、写作等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等基础课程,多加联系,以便更好地运用。现有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对语言的运用没有兴趣研究。有笔者调查显示,在传统的写作课教学中应将语法课与写作课相结合,讲解写作方法的同时穿插结合语法语境,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作课的课后作业,应当让学生用联系各种观点句式的表达方式。然后,联系运用不同的论述方法进行段落写作,最后形成完整的文章。此方法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后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更好地学习和积累语言基础知识,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运用能力。扩大阅读面,在有效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跟好地开拓思维,扩大眼界,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有些同学在文章题目确定下来正式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不了解自己选题的意义,不知如何着手写作,因此开始海量搜索一些相关的、不相关的信息,致使整篇文章没有任何自己的观点、看法,全都是他人的语言观点。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考虑到论文与专业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写作时都应与本专业紧密相连。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应向学生体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并且能够让学生有阅读兴趣、有价值且难度适中的读物。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也可适当采用阅读加测试的方法,敦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达到读有所获,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网络出版的概念
1、网络出版的内涵
网络出版是一种新兴事物对于它的概念众说纷纭,由于网络出版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普遍接受的概念。
1971年的《世界版权公约》第六条对出版下的定义是:“系指对作品以一定的形式加以复制,并在公众中发行,以供览阅或观赏。”现代出版学上对出版的定义是:将文字、图画、声音、图像、数字或符号等信息知识记录在一定介质上,并进行复制、向公众传播的行为。它强调的出版构成要素是信息知识、复制和广泛传播,只要具备了这三种基本要素的行为就构成了出版。
网络出版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网络出版是指出版机构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网络及磁性、光学、电子介质为信息知识的承载和传递工具,实现出版物的数字化创作、生产、宣传和销售,并且最终实现数字化从生产者向需求者转移这样一个过程。从广义上讲,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的过程都可以叫做网络出版;从狭义上讲,网络出版是指出版单位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即主体限定为传统的出版单位。
无论从何种角度和层面对网络出版进行界定,网络出版的概念的基本元素应该是一致的:(1)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手段;(2)经过选择和加工的数字化内容和作品;(3)传播的交互性和个性化。WWw.133229.CoM
2、网络出版的主体
关于网络出版主体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出版主体自由化、大众化。这种观点以彭静、师曾志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人人成为出版者提供了可能,网络出版不再是出版机构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是出版者。另一种主张是出版主体合法化。这种观点以张志林和杨祖彬为代表,他们认为网络出版主体是一种合法的实体,但不是传统出版实体简单的物理转移,应将网络出版主体认定为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
3、网络出版的分类
出版业是一种特殊分类的行业,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武汉大学的徐丽芳教授从出版物的表现形式的角度上将网络出版分为了主题讨论性、定期不定期型、数据库型和综合型等四种形式。黄科舫则将网络出版分为了数据库型、电子邮件型、网站型、平台型、互动型等五类。
各种分类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合理之处,但同时也有相互交叉之处。迄今为止只有周荣庭在《网络出版》中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他认为网络出版分类标准是:(1)按互联网信息服务模式分类;(2)按信息媒介分类;(3)按信息最终形式分类;(4)按支付模式分类;(5)按经营模式分类。
二、我国国内网络出版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网民数已高达2.53亿,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这无疑是网络出版的巨大机遇。网络出版在我国已初具规模,《中国网络出版发展状况及政策》报告称“全国现有的80多万个网站中,涉及到出版的占25%,这些网站的编辑量超过总编辑量的40%左右,从业人数超过4万人,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500亿元左右。”虽然网络出版呈现出了可喜的局面,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网络出版还主要集中在学术方面以及大众消费方面,其中网络游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网络出版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1、我国目前的网络出版的主体
目前我国网络出版占主导地位的主体主要有:传统出版社主导、网络公司主导、门户网站主导等三种。
传统出版社作为出版的中流砥柱当然不会落后于时代潮流,积极开发网络出版业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辽宁出版集团,该集团早在2000年就推出第一代中文电子图书,成为我国最早涉足网络出版的出版集团。从现在看从事网络出版最多的还是网络公司,博库网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网络公司,该公司逐步向读者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下载,其规模之大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出版业界的先河。至于门户网站方面,搜狐网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搜狐网有着成熟的网络出版运营模式即采用佣金方式,类似的还有当当网,阿里巴巴等。虽然这些网站比较成功,但真正意义上成为网络出版的国内先锋的是一直倡导文学原创的网站——榕树下。
2、我国网络出版存在的问题
(1)虽然我国网民人数居世界首位,但是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玩游戏、聊天等,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网上购物,但他们主要选择的是数码商品、服装以及其他日用品等,而通过网络购书的仅占一小部分,所以网络出版在销售方面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2)网络本身就是一种虚拟平台通过网上购买的电子书之类的是纯数字化的出版物,而大部分人都养成了阅读传统书籍的习惯,对于电子书他们觉得不如传统书来得实在。另外,如果电子书可以免费下载,那么它的访问量势必会过大;如果收费的话会有相当一部分的读者流失。
(3)网络出版是一种非接触的经济形式,由于没有现实的接触,网络出版的诚信问题成为了网络出版能否顺利发展的重点。对于习惯了面对面交易的人们来说,网上交易可能还不大习惯,甚至会怀疑对方身份的真实性,担心上当受骗,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网络出版的发展。
(4)由于网上购书需要有能上网的电脑或其他设备,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这一条件,势必又有一大批读者流失。虽然我国网民众多但网络普及率却不高,对于网络出版的市场拓展来说还存着一些难度。
【参考文献】
尊敬的各位教授,早上好!
我叫xx,论文题目是《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问题研究》,今天很荣幸能向在座的各位教授学习,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关注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课题。
下面我将从选题、内容、观点、意义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论文。
第一点,我想先说说为什么要选这一课题。大家都知道,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热,二是新。热就是热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出现短短两年时间,就引起金融界、法律界、房地产界、政界、理论界等领域的极大关注,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新就是新颖,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近两年来刚出现的新事物,老百姓对其了解不深,学者研究不多,操作者也在摸索中,政府管理处于真空阶段,立法更是空白,所以对各行业、各领域来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都是全新的事物。这一个既热又新的课题引起我个人的好奇和兴趣,同时在沈教授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也大胆地决定以此为题,了解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并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也希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二点,想说说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和大概内容。为了把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这个题目研究清楚,我的论文采用了由浅入深、从面到点的结构方式。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述。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各个城市采用不同模式的实施情况,包括北京的与开发商合作、重庆的委托代建、深圳的盘活烂尾楼等模式,然后从纷繁多样的现象中总结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念,最后进一步通过评析目前存在的多种观点,表明本文倾向于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性质定性为个人合作行为。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及存在必要性分析。本部分首先从思想根源和现实根源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然后再从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三方面全面论述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存在必要性,表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三部分是对国际住宅合作社经验的分析与借鉴。本部分通过介绍国际住宅合作社的发展历史以及各国发展住宅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表明虽然我国暂时未有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但是可以借他山之石,借鉴外国的相关做法。第四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模式选择分析,本部分首先阐明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提出了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立法原则的两个设想,接着通过介绍现行法律法规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可行性规定,提出了制定《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条例》的立法模式设想,最后针对该条例的具体立法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提出建议的方式,详细论述建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制度所需要的法律基本内容构造,包括管理组织模式、土地使用权取得模式、融资、资金监管及建设工程监管模式、房屋分配模式、物业管理及维修资金模式共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点,想说说研究这一课题的价值意义。意义有两个,一是实践意义。自2003年首次出现的时候,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认同,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许多人将之看作为现今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一种对抗,希望能藉此实现自己的购房梦想,而且非常期待能够住进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理想家园。因此,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正常产物,研究该课题具有实践意义。二是理论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既无成功先例,也无明确而完善的法律指引,因此无论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还是对于合作建房者们来说,都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研究该课题还具有理论意义。希望能藉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
最后一点,想说说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方面,由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本身是新生事物,各界对其认识不深也不全面,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到深的,这是人类的一条规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个新事物,同样要经历这一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本人时间、能力有限,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理解难免存在偏颇与不足。由于上面这两方面原因,论文可能存在研究不深,探讨不全面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与老师期望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论文打印方面也存在一些错别字。因此,恳请各位老师予以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关注、学习、研究这一课题。
谢谢大家!
毕业论文答辩稿二: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叫xxx,来自xx级财务管理x班,我的论文题目是《谈企业的成本控制》,论文是在x老师的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肖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我四年来的各位授课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从会计公式:收入–成本=利润可以看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的高低。通过成本控制主体在一定职权范围内,把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现代本管理理论,引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明确成本责任制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寻求更多更好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顺利实现。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规范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本设计共分六章。
第一章导论,阐明了成本控制的目的和意义,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成本控制概述,对成本控制的含义、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从企业的体制、价值链和管理方面入手。第四章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思路,引入现代的成本控制方法第五章具体案例分析,重点剖析海尔集团的成本控制方法。第六章结束语,是整个设计的总结,说明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思维逻辑性不够严谨以及个人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使论文在内容严密上和结构的完整上有待提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毕业论文答辩稿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是工商管理学院20xx级财务管理本科4班的XX,我的论文题目是《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这篇论文是指我的指导老师XXX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文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思路的形成还是文章整体框架的搭建均得益于XXX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他还对本论文具体章节的推敲和语言的组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与我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在此,我想对他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将就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向各位老师做出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分国外研究动态和国内研究动态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从而准确定位金融衍生产品应用的现状。
第三部分为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和分类。金融衍生产品分为金融远期、金融期权、金融期货、金融互换和信用衍生品。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详细论述了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风险管理、筹资、投资、公司治理及合理避税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承接第三部分,就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主要分为(1)充分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2)充分了解相关信息(3)坚持风险控制为目的(4)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四个方面。
第六部分为结论,主要对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不足。
然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研究方法和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而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则可以保证我们少走弯路,提高研究效率。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查阅法。在理论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理论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是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参考了大量专业文献及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3.归纳分析法,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使得经验证据往往不足,归纳分析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在财务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中运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第三,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
1、论文写作前期面临思路不清,对论文题目解读不够明确等问题。本人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联系,虚心听取XXX老师的意见,对论文从宏观上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在写作中不断完善。
2.论文相关资料的收集比较困难。本人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书籍同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到了大量研究所需的资料。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总的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在论文中一些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会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我的答辩自述完毕,感谢各位老师!
毕业论文答辩稿四: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来自**学院**班,我叫**,我的论文题目是******,本篇论文是在***教授的指导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她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事一同参与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
一、选题缘由、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正逐步取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成为新的贸易障碍,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台,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力受到极大影响。农业是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意见中,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要把海南建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这更加显现了加快海南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造成海南农产品出口不畅的原因很多,而进口国设置越来越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障碍。所以本文根据海南省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如何应对和跨越技术贸易壁垒,并提出可供借鉴的措施和路径。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自****年**月上旬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有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最主要是来自于海南的新闻网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阅读资料,拟定提纲,调研,写开题报告初稿、定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年*月正式定稿。
三、论文的结构
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约一万五千多字: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还有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海南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研究状况。其中包括海南出口的特色农产品及特点,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特征和海南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第三部分介绍了海南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分析了其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总体状况和海南主要出口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海南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包括国际方面的因素和海南农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中D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50-01
一、影视叙事方式的种类
影视的叙事方式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这几种叙事方式的运用是根据不同的影视要求,不同的情节决定的。其主要目的都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官效果。
(一)顺叙。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式,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观众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来了解剧情,不需要特别多地设置悬念,因为不确定的未来就是最大的悬念。如《无法伤悲》就是用的顺叙的方法记叙了丁鹏的犯罪集团在公安机关的层层深入调查中,其犯罪事实慢慢露出水面。在此期间,丁鹏的女儿丁丽茜也慢慢成长而且成为一名优秀的刑警。最后,丁丽茜在法律和亲情之间选择了正义,丁鹏也畏罪自杀。而丁丽茜的未来成为了观众最为关注的话题,影片最后没有直接讲述丁丽茜的选择,留给观众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影视叙事方法常用的方法之一,留有悬念让观众去想象故事的结局。该方式在影视叙事中占的比重很大,也是最常用的。
(二)倒叙。该方式是先把故事的结局写出来,然后再根据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来进行记叙。比如《案发现场》就是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一般都是把案情发生的情况先记叙出来,由办案刑警根据案发现场的迹象、收集的证据及验尸报告等有利证据,再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让案情大白于天下。用倒叙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情绪,牵动观众的心弦,让观众有一种身历其境之感,在无形中为剧情中的人物担忧、紧张,同时对剧情也主动做出分析。这样的叙事方法一般在刑侦影视片中用的比较多。
(三)插叙。插叙于顺叙和倒叙都不同,它是在剧情进行到一定的时候插入几件表面上不相关实际上有着密切联系的事情。通过插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剧中的人物,也能更好地对剧中人物进行中肯的评价。
二、影视叙事方法的理论基础
任何影视都与其文化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视的产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影视的叙事方法也遵循着这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规律。
(一)尊重历史的叙事方法。影视的叙事方式首先应遵循历史的规律。任何影视作品虽然都是作家写出来的,但是一定会打上历史的烙印。比如关于历史人物武则天,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对其演绎得都非常多。但是任何电影或者电视剧都要有原型,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历史。所以在有关武则天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中都会尊重历史。当然作者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写一些鲜为人知的奇事。正所谓“有奇事,方有奇文”,“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李渔虽是论戏剧,实际也道出了叙事作品中的共同选择。虽都是写“奇事”,因追求意义与追求情味的出发点不同,在叙事时加一点奇人奇事可以增加观众的观赏兴趣。
(二)迎合文化心理的叙事方式。中国人喜欢皆大欢喜,喜欢圆满的结局,所以在影视叙事方面也有所表现。比如我们的影视剧在结局的打造上就有很大的相似点,一般都有一个让坏人都得到应有的报应、让好人都有好报的结局,这样就满足了观众的文化心理,让大家觉得这部影视作品没白看,最后还是有收获的。还有一些影视剧最后给观众留下悬念,剧中的主人翁没有死,但有死的可能,让观众自己去揣测,这样观众看后就有了讨论的余地。当然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有些影视的结局也会让主人翁有个感人的悲惨结局,让大家唏嘘不已。
(三)打上时代烙印的影视叙事方法。影视的产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观感,它们或奇或俗,都追求一种情味,并且这种情味深受观众喜好的左右。影视从追求一时的情味出发,关注剧情中每个有意味的事物,关注剧情中每一个有趣味的精彩片断,并关注故事中的情感氛围,而不太注重对故事终极意义的关怀。所以影视剧的创作是源于生活,基于大众的叙事方式。
三、结语
尽管影视广告叙事的方法不断地演变、丰富,但有一点不会变,即影视广告创新性是由个性化的内容和独特形式语言来成就的。由于国内有关影视广告叙事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给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加之笔者水平有限,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收集的也不是很全面,对论文整体的布局也把握不够,文章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新军.可能世界叙事学[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3]傅修延.叙事丛刊(第三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06―05
一 引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学考试课程是根据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自学考试课程设置与全日制的相同层次差别不太。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自学考试课程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没有教学班级,多数自考考生是在“孤军奋战”,是处在“准永久性学习集体缺失”的环境下,学习充满孤独感,缺少面对面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1]。自学考试课程学习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克服时空障碍、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参与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只能是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2]。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将是一种新的重要的途径,也是自学考试制度重现繁荣的一条重要途径。VLC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缩写VLC,中文译名为“虚拟学习社区”或“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在线学习与虚拟社区的结合,是学习社区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是一组共享语言和价值的社区成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媒体,采用学习策略进行的交流和合作学习[3];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产物;是一个满足知识时代教育要求的强有力的工具。应用VLC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和协作学习环境,能够为网络环境下自学考试助学提供一种新的、具体的助学模式。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等理论作指导,研究基于VLC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教学设计,并以自学考试教育技术学专业(短线)《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为案例,以短线自考生和指导教师作为VLC的成员,研究基于VLC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的自学考试课程VLC的设计、构建与应用。
二 VLC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
VLC是社会性、学习性和技术性的统一体。其组成要素可归纳为人员、“物”与学习信息三大类。人员包括教师、学习者、专家等;物包括网络平台、交互工具和网络多媒体资源等;学习信息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交互工具进行传播的学习内容和情感内容。有学者认为,VLC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利用恰当的智慧活动将教师和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使人与人在社区中构成交流和互动的团体;也有学者认为“VLC是教学的组织形式”[4]。VLC的构建有自组织和被组织两种,但纯粹意义上的自组织VLC或被组织VLC都不存在,VLC一般是从被组织走向自组织[5]。VLC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学习者具有共同目的和文化背景,具有公共的空间和时间,它是基于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形成的,学习者共享知识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和共享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6]。
三 自学考试课程VLC构建和教学设计的理据
自学考试课程VLC构建和教学设计的理据主要有传播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知学徒与合法边缘参与理论、分布认知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传播理论揭示了自学考试课程VLC教学/学习活动所涉及的要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性以及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7]。学生的知识、态度、传播技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效果有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问题、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或协作工具、社会情境支持等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主要目的是能够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解决和概念的发展,并以领域内实践学习社区的学习方式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并将目标知识和技能都融会于问题解决之中[8]。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揭示了构建一个典型VLC所应具有的基本要素。认知学徒与合法边缘参与理论(Theories of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强调把学习视为向实践社区的合法边缘性参与过程。新手参与到社区中,最初给予非常轻的工作,从周边的工作开始,逐渐转变到比较重要的工作,获得真正被承认的地位。这种参与形态变化的过程就是学习的本质。而人在参与社区的这种由浅入深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学习[9]。认知学徒与合法边缘参与理论隐喻了VLC的运行模式:学习者具有异质性,一部分学习者与教师是其核心成员,是“老手”和“小老师”,另一部分是“新手”,处于其边缘。VLC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从“边缘”到“核心”,从“新手”到“专家”。形成一个向VLC核心区靠拢的向心力。分布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理论认为,认知是分布存在的,不仅分布于参与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的各个成员的大脑中,而且广泛分布于有关的工具、知识表征模式以及其他的人工制品上。因此教育目标也应从个体掌握知识转向协作的绩效。分布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理论揭示VLC中知识的分布性和共享性[10]:VLC中的学习者和教师所具备的分散性知识和能力能够互相给予支持与协助,并在共同学习活动中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设计理论认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强调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定“先行组织者”、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又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策略以及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11]。
四 自学考试课程VLC构建和教学设计
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是根据VLC的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网络技术支持条件,制定学习策略,设计开发网络平台,选择网络学习交互工具,确定学习交互方式及交互内容,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本研究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知学徒与合法边缘参与理论等指导下,从VLC组成的三大要素对自学考试课程VLC进行设计与构建,再对VLC的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
1 VLC的设计与构建
(1)“人员”――VLC成员构成。VLC成员由4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和28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短线自考生(以下简称“学生”)构成(VLC初始状态时)。VLC核心成员由教师和4名学习成绩较好、比较热心和善于交流的学生组成。4名学生是“学生导师”,承担部分教师的角色;同时,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导师”作为小组的指导者、答疑者和评判者,承担部分教师的任务。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随着VLC的运行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学生导师”。其余24名成员是对VLC学习方式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相互之间存在异质性(相互之间成绩有差异),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梯度。学生(本专业其他自考生)可以在VLC的运行和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自愿加入。
自学考试课程VLC中的应用设计模型(初始状态),如下图1所示。
(2)“学习信息”――学习内容的确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引领学生进入该领域,认识该领域的导入性课程。在普通高校中,该课程占34学时,2学分。该课程的开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和就业领域,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调查发现,因该课程专业性、理论性强,加之学生是本科自考生,普遍反应学习效果不好。根据自学考试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学习目标和考试大纲要求,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内容设计为一系列学习主题,并对各学习主题知识进行分析,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
(3)“物”――网络交互工具和网络平台设计。交互工具和网络平台是VLC学习者的协作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内容以及VLC学习交互工具的选择原则,结合网络技术支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都在校园网内),选择学习交互工具有:异步类:① E-mail,用于社区成员间,发送、接受资料作业等。②BBS(是网络平台功能模块之一),用于社区成员讨论,发表建议。同步类:即时信息工具QQ。QQ群用于小组学习交流。网络平台包括资源性支持(如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课件)、管理性支持和评价性支持三大模块。
2 基于VLC的自学考试课程教学设计
(1)学习者分析。分析VLC学习者是为了了解他们的起始能力、学习态度和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学外部条件适应学习者内部条件提供重要的依据。学生者分析如下:①学生都是通过高考,在一个批次录取的大学专科新生,正在参加自考本科学习,他们的成绩虽然有差异但都能够满足学习起始能力的要求。②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教师根据问卷情况选择成员,比较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相关情感因素。③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使用能力,信息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都能满足VLC学习活动的需要。
(2)学习目标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在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基于“学”的学习目标分析,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确定学习主题。根据课程学习目标要求和所选取的学习内容特点,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学习知识点和目标。
(3)学习策略设计。VLC学习策略设计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根据《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特点,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应用于概念学习,知识点的掌握和与学习主题相关信息的查询、提取及加工;协作学习策略主要应用于知识深层次的理解、思维的具体化和知识的共享,相互之间对各自知识的印证。表2是根据内容选择策略的分析表。
(4)交互方式和交互内容设计。在VLC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CMC)为主要方式,同时也存在面对面(F2F)方式。VLC的交互内容设计是指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其交互的方式,再由内容的交互方式选择相应的交互工具。
交互方式和交互内容的设计如表3所示。
(5)学习评价设计。VLC学习评价既是其教学效果的总结,也是修改其教学设计的反馈信息。VLC学习评价过程包括数据资料收集、数据资料处理和得出评价结果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参加自学考试统考)相结合。数据资料收集手段有:①观察,教师对VLC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现象进行考察,利用BBS和QQ 等交互工具的记录功能,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反应信息。②问卷调查,用于收集学生学习态度反应信息等。③自学考试统考,考核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效果和教育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学习评价数据资料处理的方法有:使用归纳、分析、统计描述(包括平均分、及格率和标准差)和统计检验[12]等方法,并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反应、学习态度和认知效果方面对自学考试课程VLC的学习活动和效果等做出评价。
五 应用效果分析
VLC学习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技能的获得,态度的改变和情感的发展等方面。本案例研究以笔者和教师的观察记录,对学生的访谈记录、问卷调查以及考试成绩,分析自学考试课程VLC的应用效果。
1 研究者和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分析。从学生与学习伙伴及同组学生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从“基本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完成”“熟练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从对小组长的汇报和角色扮演的观察来看,小组汇报内容经历了从空乏到翔实的过程,角色扮演经历了生疏到熟练、从胆怯到自信的过程。处于观众位置的学生气氛热烈、表情愉悦、经常鼓掌。在VLC网站上,学生积极上传作业、学习成果和学习活动描述;积极登陆VLC的学习论坛,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学生导师”和“认知学徒”学习方式对自考生的学习有帮助,有助自考生向自学考试课程VLC核心部分靠拢,有较多的自考生加入到VLC。
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在学习实践前后,对社区中的学生成员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结果是:(1)学生对是否愿意学好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学生由“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迷茫”到“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变化。(2)学生对能否学习好自考课程所持自信态度的人数有较大的改变,且提高的幅度较大。(3)通过VLC实践学习,有89.3%(25人)的学生认为基于网络和基于资源的学习能力有提高。学生对技术性要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自学考试课程学习中作用认识发生改变,大多数学生认为其有助于自学考试课程的学习;能够为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提供一个能够克服时空障碍,培养自学考试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师生都能够参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班级概念和归属感明显增强,VLC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考生对课程学习态度朝正面、积极的方向变化,促进社区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3 应用VLC学习自学考试课程和一般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程度。使用SPSS 15.0处理参加VLC学习的学生成绩和我院该专业的自考生统考成绩(数据见表4),得出统计结果如下:应用VLC学习自学考试课程的学生统考成绩的平均分比我院该专业的自考生平均分提高13.5,标准差(S)减少3.12,及格率提高了37.2%。通过平均数(一个样本平均数 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平均数 )差异程度检验[13],Z=26. 40>2.58,P≤0.01,参加VLC学习的自考生的平均分和一般自考生的平均分差异非常显著。
考虑到自学考试课程VLC构建与应用可行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基于VLC学习的意愿,本案例研究的取样是采用目的性取样方法[14],参加VLC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该专业一般自考生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但基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这对于VLC初始阶段运行帮组较大,但随着VLC运行和学习活动的持续开展,其他自考生的参与,参与VLC学生更具有一般性。因此,虽然本案例研究采用目的性取样方法,上述分析结论符合实际,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结语
由于VLC的多维性(社会性、技术性和学习性),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研究比较复杂,考虑的因素较一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多,因此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考虑VLC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应用规律,研究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而研究VLC支持下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模式和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自学考试课程相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是自学考试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基于VLC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教学设计研究为VLC的设计、构建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研究案例。从教学设计视角的探讨VLC的设计与构建,对VLC学习活动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裨益,可以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自学考试课程整合向更高层次发展,为自学考试学生解决和克服其课程学习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贾洪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25.
[2] 武法提,王建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开放教育研究, 2008,(3):14-18.
[3] Julia Gerhard, Mayr Peter & Sabine Seufert. Classroom Component of a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Case Study of an MBA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Switzerland[A]. Mehdi Khosrow-Pour (Ed.),Web-Based Instructional Learning[C]. London:IRM Press,2002. 150-162.
[4] 高文.面向新千年的学习理论创新[J].全球教育展望,2003, (4):31-35.
[5] 孙旭,程学竹.网络学习社区的自组织形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44-47.
[6]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11.
[7]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37.
[8]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与当代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6):50-56.
[9] Lave, J., &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9-41.
[10] Salmon, G., No distribution without individual’s cognition: A dynamic interactive view[A]. In G. Salmon (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C].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