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6: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1)

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探讨如何将先进的国际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到我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我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介绍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然后介绍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接着介绍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最后给出我们的建议。

1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 强调做中学,通过实践悟出“道理”、发展理论;

(2) 强调实践与社会应用需求相结合;

(3) 强调实践与个人研究兴趣相结合;

(4) 强调实践综合与探索相结合;

(5) 强调实践与论文相结合。

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基本模式是:“理论―实践―新理论―再实践”和“强化实践”。

英国和德国采用“理论―实践―新理论―再实践”模式。英国普遍实行“学习―企业实习―学习”三段制教育体制 ,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 ,一段时间到信息类企业实习,工读交替进行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信息类企业环境中学习。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德国大学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习题课、讨论课、实践课占较大比例;学生要到企业实习 6个月,毕业设计必须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企业的真实课题。除了强调在企业的实习和见习外,采用注重实际问题分析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及练习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解决复杂问题;考察方法――参观企业,了解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案例方法。实践教学特色是“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

美国采用“强化实践”模式。美国许多大学将计算机课程实验单独设课,甚至列为核心课程。对于软件类实践课程,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而且关注项目训练环节的辅导工作;开课形式是项目驱动,助教指导;实践教学特点是助教人员配备充分,教师指导有成效。对于硬件类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验教学,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方法;开课形式是保证基础,兴趣驱动;教学特点是实验教学为主。另外,鼓励开设个性化的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与老师商定;教学特点是教师指导为主。

2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实践育人是东南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实践教学不断线,将实践育人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东南大学教育特色。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结合国际IEEE/ACM CC2005和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科特色及优势形成了具有三个层次、三条线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三个层次分别是:

(1) 课内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涉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

(2) 综合实验实践与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实践,该类实验实践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该类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涉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可涉及软件工具与环境的使用、高级语言编程、编译程序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外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该类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室可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该类实验可以没有最终结果,但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分析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

三条线分别是:

(1) 软件,从程序设计基础到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类科研实践、软件类课题毕业设计;

(2) 硬件,从电子实践初步到硬件与接口实验、硬件类科研实践、硬件类课题毕业设计;

(3) 软硬综合,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到软硬综合类科研实践、软硬综合类课题毕业设计;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以编译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硬件实验和微型机与接口技术实验为基础;通过软硬综合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机系统认识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实际计算机应用问题求解的能力。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示意图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硬件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示意图

对于科研实践,主要是由四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支撑,具有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四个级别、以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主体。共有六种实现途径:

(1) 学生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2) 参加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足球机器人大赛等);

(3) 提交研学作品(设计、论文、报告、软件等)及相关资料;

(4) (含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学术活动提交论文并收入论文集或被邀请作报告);

(5) 听科技、学术报告并撰写与报告相关的研学材料,如文献综述、评论等;

(6) 其他研学活动。校级、院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计划的基础支撑和主体,国家级、省级和部分校级重点项目是优秀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的延伸舞台。

经过努力,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3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东南大学主要在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思路与内容、实践过程模式和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引入国际化实践教学思路和内容

根据 “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用、加强实践”的教学理念,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引入国际著名大学的课外研学实践模式和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对于课外研学模式,主要有:“软件环境自学实践”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于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Lex和YACC为核心的编译程序构造课程设计”、“以构建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以操作系统内核设计为核心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以CPU设计和BIOS设计为核心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2) 引入国际化实践过程模式

根据“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引入“开放和自主”实践过程模式。对于“开放”,主要是采用“开放的实践环境、开放的设计方式、开放的目标要求和开放的评价体系”,以使学生敢于探索。对于“自主”,主要是强调“以老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限定学生设计的系统总体结构、不限定学生具体实施设计的步骤、不限定最终的目标和验证方式、不限定学生实施设计自己设计的时间和地点,以能充分体现“个性化”。

(3) 引入国际化实践环节综合考核模式

对于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的实践项目,采用组间考核和组内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全程跟踪、加强验收管理,不仅要提交实际可运行或可演示的系统、而且要撰写相关论文。对于组间考核,主要依据是小组答辩、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评价以及教师对该小组的评价。组间考核得分作为小组成员最高得分。对于组内考核,主要依据是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教师抽查面试。

(4) 加强与信息类企业的合作

主要包括: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案例内容讲解、安排实训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结合企业课题。

对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我们主要是参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思路。该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基于系统优化应用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思路和方法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鼓励自主创新,经过团队合作,设计一个小型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其中包括硬件系统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该课程的前期实践基础是:以微程序控制和复杂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硬件实验”、以Lex和YACC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编译程序构造课程设计”、以微内核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该课程的硬件设计内容有:一个可运行31条MIPS指令、采用哈佛结构的RISC型MPIS32微处理器,串口、键盘和LED显示控制器,看门狗(可选)等。该课程的软件设计内容有:含有编辑功能的MIPS32汇编程序、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硬件各部件测试程序、MiniC编译器(可选)、应用程序范例(可选)等。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学生的感受是“让我们对计算机系统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而且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引入国际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4思考与建议

(1)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若实践教学采用全程跟踪、强化交互式实践考核方式,更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

(2) 贯彻“讲一、练二、训三”的基本思想和“少而精”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发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关键技术,把主动给学生。多指定一些参考书,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选择资料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课时间缩短,实际训练加长。

(3) 超脱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课题完成过程,学会总结与归纳,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会思索、对比、概括、提高,从怕出问题到主动找问题,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寻找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得到升华、提高。从而,掌握作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可自主研究一些新的问题。

(4) 通过国际计算机工程认证制度推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国际化

将国际计算机工程实践规范引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5结束语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国际潮流,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需要借鉴计算机专业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国际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形成能够适应中国教育环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当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能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清华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N].科学时报,2004,(8).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3] 陈宝泉,杨晨光. 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2007,(10).

篇(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篇(3)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 认识误区对教学的影响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主要讲授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基本操作对大学生来说应该非常容易,因此,某些学校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其次,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只需要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能够使用计算机就可以了。

这些片面认识反映在教学方面就是各高校普遍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压缩,甚至有些院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取消;反映在学生方面就是普遍轻视这门课程,认为该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计算机操作什么都会,根本不用上这门课程。

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素养,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多地融入其他学科和专业中,为学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做基础,想要游刃有余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很多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就是简单地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这样的错误认识需要足够重视,并积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努力消除这些片面认识对教学的影响。

1.2 学生“差异性”对教学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不断普及,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区域性差别较大,因此,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一些来自发展较好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

学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一难题,教师要更好地组织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薄弱

目前,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为专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然而,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法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虽然我们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所有的专业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计算机基础理论引入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二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这就要求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既要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又要注意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差异性,应该结合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然而,目前大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采用所有专业学的方式,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这导致学生抱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了也与专业学习和工作没有关系。

1.4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大多只涉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内容,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大一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学生普遍感觉讲授内容枯燥、抽象、难懂、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完感觉没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1.5 教师教育经历和考核机制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大学中的教师大多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养,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应必备的知识,所以大多存在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够深厚的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T作的教师大都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教学钻研,二是与目前大学的考核机制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有关,有时一些教师虽然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量,但由于科研较差而导致考核不合格,对基础课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2.1 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意义,克服片面认识的影响

首先,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突出课程对今后工作、学习的意义,要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精选与专业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实例,比如对于机械、材料、冶金专业的学生,通过冷弯成型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生产制造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对专业领域的巨大促进作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自发地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重视这门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对于一些教务管理人员对课程的片面认识,一定要让他们意识到该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纠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等软件的扫盲”这样的观念。学校可以建议教学管理人员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他们到该课程国家精品课程院校参观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争取学校对课程的重视。

2.2 开展“分层次分类”教学,克服“差异性”影响,紧密结合专业组织教学

首先要了解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学校应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采用上机形式,内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并最终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分别开设普通班和提高班,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 学内容。

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Word、Excel、PPT等基本软件应用。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专业开展“分类”教学。首先要组织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线教师积极和各学院专业授课老师交流,每个老师和自己所讲授的学生专业形成对应关系,明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需求。授课内容在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要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对于工设艺设类专业,可以设置Photoshop、3D设计等图形图像处理应用软件内容;对于人文语言类专业,可设置Dreamweaver网页设计类内容;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可以设置Protel等电子设计软件内容。

2.3 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人手,针对学生普遍认为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的问题,学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广度优先”为原则,降低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层次过深、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避免学生因为听不懂而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中,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的掌握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网络传输介质、IP地址、常用网络交换设备、常用网络接入方式和常见网络应用,如www、FTP、Email等,避免对TCP/IP协议、子网分配、网关配置等较难理解的内容的深入讲解。

此外,从教学方法人手,教师应熟悉多种教学技能,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紧张有序、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讲授二进制时,采用和二进制紧密相关的通过多张数字表猜数字的游戏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Word操作练习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确定练习主题,比如我的家乡、我的大学生活等,要求使用多种文字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图片和艺术字设置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人手,投入时间和精力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曾说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进行的主要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够用亲切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和谐互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加强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发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足的缺陷,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教育理论的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积极参加高教社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培训活动;积极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组织的教学交流论坛,开展对外教学交流,在校内开展集中备课,相互听课等,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

在大学当前考核“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学校应当努力争取在考核机制上向基础课授课教师倾斜。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教学工作的投入时间,努力以积极热情的态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 结语

篇(4)

引言

“互联网+教育”建设背景下,新工科大学建设应运而生,这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超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日渐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1]。计算机课程建设是超智能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而具有高素质的“新工科”计算机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才能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基于应用导向下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2应用导向的新工科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导向”在新工科大学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性明显不足、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就业指导理论为主等,使得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陷入困境:(1)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不足。实践性明显不足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如今,在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实践性明显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新工科大学的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较大,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实践部分的课时较少,“实践性教学”停留在形式上,计算机课程建设忽视了对实验和课程设计,目前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缺乏系统观,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内容掌握不够,没有很好地建立课程之间内容的关联,使得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2)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制约着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提出要考核形式多样化,也在积极采取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型发展,新增写报告、无纸化考试、撰写论文等考核方式,但目前来说,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这一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尤其是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削弱了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3)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发展,这一问题在本科类的高校十分普遍。校企缺乏长期深度合作,就目前而言,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层次不高、亮点不够、形式不够丰富,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缺乏企业参与,又或者是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学生与岗位不适应,教学与岗位不接轨,校企组织目标分歧,导致的最直接问题是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4)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就业指导理论为主。就业指导理论为主致使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缺乏实践性的指导。目前,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计算机课程就业的相关经验,往往不能结合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使得理论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中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不足以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探索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策略势在必行。

3教学策略

篇(5)

计算机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郗慧芝,付英杰,张晓彤,李萌,张照宇.驻济高校大学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知及现状调查[J].新校园(阅读).2016(03)

[2]蒋燕翔.浅谈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4(07)

[3]马琴.试论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以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为例[J].科技资讯.2013(27)

[4]王立兵.浅析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

[5]刘帆.基层央行计算机安全工作重在管理和防范[J].华南金融电脑,2010(04).

[6]赵永彩,王效英,宋玉长.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防范金融科技风险[J].中国金融电脑,2001(06).

[7]张学龙,周东茂,范海峰.强化计算机安全三防确保计算机安全运行[J].中国金融电脑,2001(09).

计算机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王斌,邵华清,王全,杨绪华,刘阳.基于学科竞赛的卓越计算机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经济师,2016(8).

[2]黄天全.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竞赛机制的构建[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5(7):19-19.

[3]张广波.以技能大赛促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J].经济生活文摘月刊,2013.

[4]盧唯威.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5:241-242

[5]胡成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11:180

计算机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张晓莲.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意义[J].才智,2013(34):11-12.

[2]卜令瑞,李娜.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1(56):164-165.

[3]苏航.高职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及组织方式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4):52-53.

[4]徐畅.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9):54-55.

篇(6)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涉及了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同时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服务于各个专业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与先进性。

1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其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论、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常用工具软件。实践部分强调WINDOWS系统、OFFICE及网络技术基础。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具有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前的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认真备课,能够准确把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实现“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学从中学就开始上微机课,认为计算机基础课无非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思想上“先入为主”,认为该课程自己都会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础操作,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叠,同时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第二: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计算机类的课程(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等)已成为我校很多专业本科培养目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计算机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学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讲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通过讲授数据信息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3)通过讲授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研发专业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方便条件;

4)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有重点地强调相关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本门课程除了使用板书、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辅以多样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辅以实物(如计算机主板、CPU、声卡、显卡、软盘、硬盘、U盘等)教学,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进行思路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更新快。同时,任何专业都是一个发展着专业,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同样具有学好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课堂师生互动。课堂上穿插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全部给学生留“。”号,而是适当的留下一些“?”号;在批改作业时,“批而不改”,即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批语点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4)联系实际对比讲授。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定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比讲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产品、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宽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密切联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整体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改变优化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够准确的反映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针对本门课的特点,优化判定学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实物组装法,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部分章节,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进行等。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理解专业内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是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专业特色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14

本文著录格式:余欣,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软件,2015,36 (7): 68-70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开设至今,已经从传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育转向以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为主的范计算机式教育。并且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程中,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各专业后续课程中出发,研究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强学生工作后的适应性。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很多高校类似,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再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其整个大学期间都会不间断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另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他们在学习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将学习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少有机会再学习计算机知识,而各个专业课程中对计算机技能要求也不尽相同。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理工类、文史艺术体育类,两类学生对计算机相关概念的要求不太一样,这就需要计算机任课老师与各专业课程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各专业的需求,进而修改教学内容。

2 各专业后续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

根据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分案》中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安排,并与相关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充分交流,充分了解相关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依赖程度,我校各专业后续与计算机相关课程安排如下:

2.1 体育类专业

我校体育类专业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在计算机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在后期涉及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第四学年开设的体育绘图,即利用简图来表现各种体育动作。

2.2 音乐类专业

我校音乐类专业有音乐学、舞蹈和音乐表演三个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课程有计算机音乐、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教学课件制作。

对于音乐专业可以在教学时适当增加音乐制作和视频编辑软件的介绍,例如对所录音频进行编辑处理,指导学生制作多媒体音乐课件。

2.3 美术类专业

我校美术类专业有美术学、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艺术设计三个专业,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影视剪辑基础、设计软件应用(包括photoshop、coreldRAW、3DMAX、flash、AutoCAD、Dreameaver、Adobe indesign等)、网页设计、设计制图、flas设计、网站布局设计、网络动画广告设计、影视后期技术、网络营销和网站优化、多媒体网站综合设计、CMS网站设计基础、影视包装与后期合成。

2.4 传媒类专业

我校传媒类专业有播音与主持技术、广播与电视编导、戏剧与影视文学和动画四个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影视录音技术、数字多媒体制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非线性编辑、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网页技术与网页设计、影视录音基础、影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3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那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使大学计算机这么课程更好的为各专业服务呢?目前我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两个学期进行,第一个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包含office办公软件基本应用,第二个学期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统一学习access数据库,对于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逃课现象比较严重。结合我校各专业后续的课程设置和其它相关专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情况,制订符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

3.1 开设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即开设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通过对体育类专业和音乐类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比较可以看出,两类专业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外,还需要掌握专业软件的简单使用。对于这两类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同一种课程教学体系,即注重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图像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对于图像处理和音频处理则可以以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为主。

通过对美术类专业后续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分析,美术类专业对于设计软件应用、网站相关技术、网络动画等方面要求较高。对于美术类专业可以在第一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第二学期开设网站相关技术课程,如网站设计技术、网络动画技术、网站常用数据库技术等。

通过对传媒类专业后续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分析,传媒类专业对于设计数字多媒体技术方面要求较高,同时对于网站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传媒类专业可以在第一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第二学期讲解多媒体技术相关课程,如音频视频编辑、动画设计等。

3.2 完善教学模式

在如今这个以学生为教育主题的社会,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只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相关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目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计算机前讲解,学生通过投影观看教学课件,遇到需要记下的重点知识,很多学生会拿出手机拍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都比较活泼,这种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出现了逃课的现象。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先由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应用,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在经过了自我探索后仍然不能解决,教师再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使学生不能自我解决问题,但是也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了,当然,根据不同学生的操作水平,应该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提的比较多的分层次教学。

当然目前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安全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最适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到最需要的知识。

3.3 开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我校自主开发建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2009年就已经在大一学生中投入使用,截至目前累计访问近240万人次,该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硬件设施影响,目前该平台只针对大一的学生开放,学生学习完计算机课程后就无法进入系统,也就无法继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了。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后续的大学时间里就很少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了,也就导致操作能力下降。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毕业论文和个人简历都无法自己独立完成。有必要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并将所开设的所有的课程的内容融人进平台,以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在开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同时,任课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来更好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例如对每个班级建立一个QQ群,找几个热心的同学当管理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和意见可以在群里交流,当某个同学提出问题后即使教师离线,其余的同学也可以帮助解答,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师生关系。

3.4 转变考核方式

篇(8)

主持人简介:李凤霞,女,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任、虚拟现实与仿真计算学科方向带头人,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与仿真计算、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教育;lfx_lfx@bit.edu.cn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大规模在线教育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应该看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重在教学内容改革,即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在线教育技术解决了传播手段问题,但无法解决教学内容存在的实质问题教学内容改革刚刚开始,进一步深化仍面临一系列问题:新内容与教学设置的匹配问题;新理念与师资的适应问题;新需求与旧资源的更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更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更前沿的教育技术的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自2012年提出虚拟实验教学思路至今,从完善课程实验体系方面展示了“理论+概念+方法”的全新方案,改善了“以应用软件实践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从教育技术方面给出了“理论可验证+概念可视化+方法可交互”的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的全方位支持,从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往的实验体系和教学模式。该教学成果被北京工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河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多家院校采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成功获批教育部“国家级大学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来,虚拟实验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开始向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及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公共基础课渗透,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篇(9)

1 引言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8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组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及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并在各种应用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愈来愈依赖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这就要求各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当然,计算机技术自身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和更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一切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课题改革研究组对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其他院校在进行相关的改革,他们总结出的许多经验同样也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我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北京,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能力,思想活跃但基础不够扎实、比较浮躁,我们有必要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

旧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生们的求知欲,2004年初计算机学院领导决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改革,其改革目标包括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教师队伍的重新整合、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3 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针对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广泛征求各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出了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初步方案。该方案本着以应用为主,按照不同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要求,重功能、轻原理――以外特性为主,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课程体系。我们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上。课程体系的建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利用计算机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计算机实用基础

我们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名为“计算机实用基础”,并完全改为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开设,所有的学生通过相应的测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由课程小组指定参考书、编制实验指导书,采用学生上机自学、计算中心教师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方式。

* 软件基础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则上我们建议理工科学生必修C语言或VB,文科学生必修VB。同时,我们还绑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我们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 硬件基础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按四个层次开设,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理工科学生。

微机组成原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要强调系统的外特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该课程适合一般工科学生。

微机接口技术:以接口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外设的连接。

嵌入式技术: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使用控制芯片。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该教学内容适合电控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应用:分别为文、(理)工科学生开设。面向文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网页制作和网站的一般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组网技术和网络结构及少量的网页制作技术。

* 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

该类课程适合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机械、建筑、应用数学、电工专业学生。这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 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

* 其他选修课

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大的选课范围与学习空间,我们鼓励教师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有一定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们已经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了Java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页编程基础和单片机技术等选修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的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相应增加了实践课时,大多数课程的实验学时所占比例为25%~40%。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不断地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根据计算机发展的形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

我们的主要生源来自北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有基础,但不够扎实的特点,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电子课件自学,安排教师进行实时答疑,并对学生进行上机考核。学生们从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也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更主动、更方便实用的学习环境。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轻松地通过考核;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上机学习和教师辅导完成学习。目前我们引进了自动考试系统,我们打算对刚刚入学的新生利用该系统进行摸底,凡达标的学生自动获得该课程学分;没有通过摸底考试的学生需经过自学和再次考试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引进自动考试系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教师考核评分的主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员和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高效性。另外,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教学大纲,增加一些实用的计算机操作,如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规范,在Office Word的学习中增加科技论文的编辑和排版等内容。

相对其他师资队伍比较强的院校来讲,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师资力量比较紧缺,单独组织新的、完整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队伍确实力不从心。学校原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由学院公共课学科部承担,教学大纲陈旧以及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力量,解散了原有的公共课学科部,由软件学科部和硬件学科部等共同承担,让更多的具有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从事基础教学,从而提高了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

在制定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各个学科部组建了相应的课程研究小组,他们对新的教学要求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初步完成了新的教学大纲的制定。

5 深化教改,任重道远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仅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计算机领域的迅速发展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赶上时代的发展,其教学改革必定是一个长期不断更新的过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把握计算机领域和应用计算机的各种发展动向,了解计算机应用的供需关系。

在前期的教改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承担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同时也承担着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任务,那么,我们的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区分计算机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让教师们认识到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单单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的压缩和简化,让每位教师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各个细节。

另外,由于专业的要求、个人的兴趣、项目的驱动、就业的导向等多方面因素致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很高,对计算机课程的期望值也在升高,学生希望我们能够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所以,我们应鼓励教师开设更多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则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教育、应用基础教学和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而第三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青年教师的培训等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入调查研究,群策群力,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本文获“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云计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2801

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术语,很多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云计算的程序和数据不再运行和存放在个人台式计算机上,可以托管到“云”中,利用个人电脑或便携设备,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云”中,能够让你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访问你所有的应用程序和信息服务,不再受到桌面的限制,这是一个由云计算启动的全新的协同计算的世界。

2 大学计算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胜任本职工作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和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而且还要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知识、原理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工作。

目前,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分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侧重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是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程序设计、网络应用等,侧重于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是计算机应用,结合自己的专业进一步深化学习。本文探讨的是针对第一层教学,以培养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整个授课过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又分为三部分,包括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内容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让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软件操作。

3.1 理论教学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物装置的总称。从硬件体系结构来看,计算机硬件系统采用的基本上还是经典的冯・诺依曼结构,即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计算机软件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互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网络软件以及信息安全。

利用百会维基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教学大纲以及各种与课程相关的信息。有了云计算技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上网设备登陆百会网利用百会维基查看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主流。利用智能手机便可方便地查看自己需要的信息,使用起来很方便。

利用百会文档免费在线建立、撰写、存储和分享文档。运用百会文档的这个功能可以实现网上提交作业,打破了传统的作业上交模式,而且还节约了纸张,为节约国家资源贡献了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教师批改作业的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不再是拿着红笔进行批改,转变为网上批改,批改完后能够及时通过百会文档反馈给学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百会聊聊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及时交流互动。学生在学学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的话,可以通过百度或谷歌等网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缺少互动或者互动所需要的时间太长。利用百会聊聊,就能在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及时对话,从而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3.2 实践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原来的要求掌握Windows XP和Office 2003转变为Windows 7和Office 2010。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平台,重点是文件系统管理以及控制面板中硬件、软件的管理。学习Office2010的强大功能,熟练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处理Excel 2010和演示文稿Powerpoint 2010的使用方法。Word2010要求掌握文稿编辑和图文混排,Excel 2010要求掌握数据输入与编辑和数据管理与图表化,Powerpoint 2010要求掌握编辑演示文稿和演示文稿的美化与放映。如果单纯的按照教科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讲解,难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打破传统的就知识讲知识的教学方式,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到各任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Word2010的操作讲解与每个毕业生要写的毕业论文的撰写相结合,让学生既掌握了Word2010的操作又与实际的应用联系起来,当然会让学生觉得有用。Excel 2010的讲解可以与单位的工资表的统计以及相关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Excel 2010的用途。Powerpoint 2010的讲解可以以设计一个寝室PPT大赛为案例进行相关操作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Powerpoint 2010的主要操作。

把Windows 7和Office 2010的实践教学和云计算相结合,能让学生的学习变的更为得心应手。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应有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外,还要求学生参加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利用百会维基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以及教学大纲等。利用百会文档分享教师上课所用的演示文稿,便于课堂上未来得及掌握的学生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学生上交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作业也是通过百会文档进行。很多大的作业无法在课堂上及时完成,需要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一旦完成便利用百会文档进行提交,操作方便。利用百会聊聊能够实现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利用百会论坛可以将每个学生觉得有用的知识上去,便于大家共同提高。

4 结束语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云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中,是信息化时代下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运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久的将来,云计算技术将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当中,在未来的几年将迎来更大的高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宁,柴利萍.“云计算"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19(9):153154.

[2]林瑜华.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271274.

上一篇: 冬日里的一缕阳光 下一篇: 季度履职尽责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