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6: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业余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业余学习计划

篇(1)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及基础课,如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1]。该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理论性强、计算量大的特点,因此,大部分学生视为较为难学的课程,学习效果差。本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教学经历,分析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现状。笔者根据近年来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

1.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教学难度大。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倡,大部分学校从高二文理分科后,要求文科学生只需掌握化学的必修知识。但是高校扩招以后,部分理科专业如食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等专业也开始兼收文科学生,由于生源的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很多文科生对很多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对于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非常吃力,大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畏难心理,无法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给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了很大难度。

2.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课时少。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合并而来的,因此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而本门课程的课时总量为70个课时,其中20个课时安排为实验实训课,理论讲授仅剩50个课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由于上课时间紧张,教师难以细致地讲解一些难点知识,加之文科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跨度较大,学生可能存在听不懂、不理解的情况,而且该课程安排在一学期内,周学时量大,对于较多的知识学生可能记不住。慢慢地感觉这门课学习困难,望而生畏。

3.考核体系不完善,不注重实验技能。一般来说,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试卷成绩(60%)三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成绩所占比例较少,因此评定依据主要是出勤率和实验报告单,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技能的锻炼,出现利用做实验时间书写实验报告,而不动手操作的现象。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对企业用人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在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因此,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策略

1.调整教学内容,建立适合检验专业的教学体系。

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因其涵盖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具有知识面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计算难度大的特点。但作为一门非专业课,该课程的课时不断减少,面对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很难对所有内容进行全面讲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教师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大胆地取舍,重点讲授与后续专业课,如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血液检验等课程内容有相关联系的一些章节和理论,使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将该课程与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及应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

多年来系部根据专业特点,选用针对检验专业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进行教学,但是为了保持知识的系统性,该课程内容是分开编写的。为了使相关知识体系内在联系起来,减少重复内容,具体讲授时教师是将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讲述,以强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特点,课题组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即:溶液、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法),进行组织教学,具体如表1。

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比较重点知识的传授,如对于公式的推导和计算,用板书讲逻辑性更强,通过一步一步推导,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讲解,容易理解。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动画进行展示,则更加生动直观。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动画、视频、文字、声音等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够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在医学检验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即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具体的问题,以提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掌握教学内容,如:讲到酸碱质子理论时,可以通过提问:酸碱理论有哪些?有什么局限性?从而引出酸碱质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2]。

此外,还可以尝试案例教学法、娱导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趣味性,使学习效率显著提高[3]。

3.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面对大学课程内容多、专业性强的特点,还没有从“填鸭式”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因此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由于大学教师大多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所以课后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答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以校园为依托,建立网络课程平台,设置课件资料、视频讲座、典型例题分析、自测题库、在线答疑等栏目,及时更新资料,供学生查阅学习,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及时掌握所学知识点。通过在线答疑栏目,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和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微信、QQ群等讨论平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及时答疑解惑。网络课程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板书及课件教学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乐学,老师乐教,促进资源共享。

4.重视实验教学,完善考核机制。“纸上得来终觉浅”,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4]。

篇(2)

任何一种文化想要得到广泛的传播和长足的发展必定要经历产业化的道路。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处理。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由古汉语所支撑的中国“国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但是,由于近代白话文的兴起,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

由此可见,技术上的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在硬件上的要求。

二、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

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首先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汉语逐渐成为一种被认可并被广泛接受的语言。在这点上对外汉语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必须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这就需要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

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诺贝尔文学奖不一定是一国文化获得国际认可的唯—途径,只要拥有足够多的国际广泛认可,汉语言文学完全可以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诺贝尔文学奖。

三、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篇(3)

一、小学数学预习作业指导的功能

(一)预习作业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预习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巩固的机会。预习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比如学生通过预习作业可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保持技能水平、提高解题速度、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预习作业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指导数学预习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准备把握教学指向,取得最佳效率的一个有力手段。通过指导数学预习作业,能使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定课前预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学会查阅书籍和资料,学会排除干扰,从而预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预习作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预习作业和课堂教学一样,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作业鼓励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多方的智力交流,从而实现学生间、教师间情感、态度和人格素养的碰撞,实

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二、预习作业指导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

部分学生由于小学学习基础薄弱,造成了听不懂课,成绩下降的后果。再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时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由于教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这些学生就渐渐地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作业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科量也大,趣味性的内容又相对较少,所以小学数学预习作业多是让学生背诵概念知识或是做卷子上的习题,学生们已经厌倦了这样的模式,不再充满好奇心及新鲜感,这是造成学生不认真对待的另一原因。

(三)教师对预习作业指导不够重视

教师习惯于把功夫下在课前或者课上,却往往忽视对课后预习作业指导状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只片面重视课堂教学,数学预习作业的检查不及时等使得老师们渐渐地忽视了对预习作业的重视。

(四)预习作业负担过重是学生应付的原因之一

小学教学还很难实现在预习作业指导上各科统一均衡考虑该指导多少才适中。往往每个学科的教师只是根据自己学科的状况来指导当天的预习作业,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可能都会根据当天的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自己认为恰当的任务和内容,以巩固和加深当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学生们所学的学科有很多,各科预习作业加起来可能就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一部分同学可能每天要学习到很晚才能完成老师指导的预习作业;一部分同学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先做完,剩下的不能独立完成的就抄袭;还有一些同学就只能选择不写或不交预习作业。

三、小学数学教师预习作业的指导方法

(一)预习作业指导方法优化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卷调查表明,小学的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甚至没有,把学数学,做数学预习作业当作负担,因此应付心理严重,常出现不完成预习作业和抄袭预习作业现象。如果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这种现状是可以改善的。尤其应当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题目的入口平台应当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时常变换。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争取多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或带有一定趣味性与创造性的题目。

例如,在学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后,38÷2与以前的8÷2、35÷2等虽然都是除法,但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研究并不神秘,消除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二)预习作业指导方法优化应有即时性和针对性

及时,指的是预习作业的设计应与近期新学内容紧密联系;针对,则是要求预习作业的设计指向性要强,要把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及其交汇点上,放在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避免人为地在题目中过多添加障碍,保障题目的真正效用得以充分体现。

我首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路程应用题”教学时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有多远?你是怎样得来的?你来上学用了多长时间?比一比看谁说的较准确,谁的方法好。第二天学生汇总出了这些方法:

学生1:我家离校大约0.5千米。我先测出我的步距,然后数到学校门口有多少步,相乘得来的。上学用了10分钟。

学生2:我家离校大约2.5千米。我先测出我正常情况下1分钟能走多远,然后看我到校用了多少分钟,再相乘得来的。我上学用了35分钟。

学生3:我家离校大约5千米。我是父亲用摩托车送来的,车上有里程表,我们用了15分钟。

还有骑自行车来上学的;有先走一段路,后又乘车来上学的等等,这为教师上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预习作业指导方法优化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具有典型性意义的题目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作用是显见的。典型性题目的设计,同时可以有效地克服普遍存在于数学预习作业指导方法优化中的“容量大、质量低”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升华知识、思想与方法的效率。

如: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日常的用语经过提炼就变成比较精炼的数学语言了。

收集整理如下:

1.一条裤子48元;

2.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题是: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用画线段图这样独特的数学语言来分析了这种数量关系:

这样表达相当的直观和精炼。这种独特的数学语言也应该让学生慢慢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此问题的设计,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预习作业应适量

过多的预习作业,不仅加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精神负担。目前,学生近视低龄化、普遍化,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程,其中预习作业又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尽管预习作业有许多正面功效,包括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事实性信息,发展学生的自导性和责任心,以及促使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的参与等,但只重量而不重质的预习作业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教师设计预习作业要适量。

篇(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生产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相应地,对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积极面对挑战,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也要实现信息化。因此,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信息化教学对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信息化教学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中,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这对当前职业教育提出了教学资源信息化、电子化的要求,而教学资源信息化、电子化的关键内容是建设教学资源的数据库,由此,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必然。

 

1.转变学习方式

 

现在的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各类资讯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也极大缩短。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必须紧紧跟随这些变化,而职业院校的教育通常滞后于现实。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引导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有能力持续自我学习,使职业院校的学生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个体。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资源的学习方法,掌握获得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2.扩大资源共享需求范围

 

实现资讯资源的高度共享,是当今社会知识服务发展水平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文明的水平。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网络化信息技术加快了这些资源的保存和传送速度,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与领域,延展了资源利用领域的广度。资讯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打破了传统资源传递的时空束缚,使资源的保存、交换、获得形式更为便捷和直观,现代信息的网络化环境为资讯资源的无限共享提供了可能。

 

3.推进终身教育进程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料表明,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13.5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要求职业院校更便利、迅速地提供更加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源,并且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呈现和技术技能训练的达成都需要在专业教学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而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也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载体。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向“专业性、共享性、动态性”的迅速转变,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质量,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相统一

 

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中,须确保既能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又能辅助其获得学习的方法,同时还不能忽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我们多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对于技术技能的培养,除了实际操作,还需开发模拟实训资源,将应用场景及现实技术虚拟再现。同时,通过计算机人人交互以及人机交互功能进行仿真实训,从而实现技术技能培养,达到能力提升的学习目标。

 

2.面向应用与面向职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实践,而且将影响扩大到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领域,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专业教学资源不应依据传统的学科体系来开发组织,而是要面向职业岗位、针对职业能力。这样就要求我们以专业建设的规范要求为基础,以面向的岗位(或群)的技能要求标准为依据,职业院校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实施,来满足相应专业领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3.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在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媒介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将主体确定为受教育者即学习者,而客体则是所开发的教学资源。这样,就要求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者既要熟悉、掌握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又要熟知、了解学习者,尤其是要了解他们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特征。只有达到主客体的一致,才能保证专业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学习者一旦学活,兴趣将得以很大程度的激发,主动性也将得以大幅提升。在对两者做到充分了解、掌握的情况下,确保主体与客体两者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活的”教育。

 

4.系统性与问题中心相结合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的开发,需要我们围绕学习者需要解决或提出的问题进行组织。每个项目之间的联系要反映学科内部的逻辑关系,且各项目在学科整体及与整体的相互关系都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反映。最终,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掌握,不但解决了其早前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也就是说,学习者围绕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资源所进行的学习,获得的知识不会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典型的系统的。

 

三、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过程与技术路径

 

在明确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后,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课程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密切合作,从机电专业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开展了以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为基础的、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工作。具体的开发过程和实施步骤如下。

 

1.制定机电专业课程标准

 

在现代职业教育“教产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由学科本位转向工作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强调,课程不再是以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为主,而更多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由此获得的工作过程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部分,而且也包括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方法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

 

杜威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观出发,主张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立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实现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到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的转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学与做的结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贴合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岗位能力课程实施的要求。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念和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围墙,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以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装备制造与安装”方向课程建设为例,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由11位企业技术专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对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划归出该专业包括图纸识读、物料准备、部件组装等10个工作领域,对应50个典型工作任务,包含125项职业能力。学校专业教师根据这125项职业能力,整合了机械识图、机械基础、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6门核心课程,并从职业能力要求出发,确定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即建立起各课程标准。

 

2.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构建“做中学”课程的关键,学习情境是教学的载体。学习情境包含工作任务,它的设计根据前面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情境过程中完成一种具有可见价值的学习。通过设计系列的学习情境形成涵盖整个课程的教学项目体系。

 

机电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岗位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职业综合能力相对应,课程特点体现:知识应用为主;能力训练为主;以完成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过程评价和任务完成评价结合作为检测。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做中学”学习情境在设计上应做到“三位一体”,即每个项目都应包含职业岗位认知、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思维方法的融合,各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但三维不能有所或缺。

 

此外,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设计的学习情境必须能清楚表达能做什么和达到什么要求,便于学生理解,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二是学习情境能将一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结合,具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是学习情境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对工作步骤有详细的分析,写出具体怎么做,并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是学生可独立或合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内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并自行解决在学习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五是学习情境中的任务应具有适合的难度,既能使学生通过应用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六是在情境学习的最后,可让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学习方法以及工作体验,学生在学习时能获得成功感。

 

七是每一个学习情境内容的设置不宜过大,所包含的知识容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每个学习情境以2~4学时为宜。

 

3.信息化教学设计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围绕杜威的“问题五步”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从学习目标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问题,学生通过完成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和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除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外,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对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实施设计相关资源,以便助教和助学活动的开展。以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V带传动的安装、张紧和维护”学习情境的教学为例,助教和助学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侧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设计“V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和“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知识要点,完成学案。

 

(2)学生协作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设计三个实操活动,即拆台钻中的V带传动、选择V带和装台钻中的V带传动部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间相互协作完成活动任务,共同提高实操能力,学习并加深理解知识点。

 

(3)教师指导性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设计制作台钻V带传动部分拆装微视频,课堂示范操作台钻V带传动部分的拆装,以近距离更直观地展示学习要领,并配以微视频演示,学生可以有重点、反复观摩。

 

(4)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设计操作考核表,从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及6S管理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操作顺序是否准确、操作是否规范、有无误操作或漏操作等设计评价表,以此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以上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探索,教师作为引导、帮促,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设计时注意学生要具备独立或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可能性,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过程。

 

4.形成教学资源数据库

 

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的成果形式是教学设计资源包,包含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静态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电子文本、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导学案电子文本、ppt图片、知识卡片、学习过程评价量表、实物教具参考清单及学生作品等。动态资源主要包括操作示范微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及包括链接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在内的学生学习参考资源等。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静态资源很容易得到或制作,一般可以自主设计与开发,也可以采用对已有现成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修改与编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但学习情境所需的动态资源非常稀少,特别是一些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结合的教学微视频必须由教师按照教学设计自行制作或请专业公司制作。

 

教学微视频是机电专业资源建设的重点,可以分为情境引入视频和教学内容辅助视频两大类。情境引入视频一般通过走访企业录制或来源生活场景拍摄;教学内容辅助视频可以制作Flash动画、操作过程录像等。一般操作示范微视频,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并拍摄自己的工作过程,实操任务书、课堂训练案等教师可以参照企业岗位作业任务单编制而成。 一次次课的教学设计资源可以汇聚成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资源。笔者学校机电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是由6门核心课程、12门专业方向性校本课程和25门职业能力训练选修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组成的。以其中的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设计了“三位一体”的教学项目18 个,制作完成课程数字化资源教学视频50 个,教学PPT 42份,教学设计 42份。同时,学校机电专业在专业教师和学校网管中心的合作下,建立了涵盖比较完整的动态教学资源库及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四、对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及教师的辛勤努力与付出,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能力各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在今后的建设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与重点研究。

 

1.建立一支适应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在以往的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确实暴露出有些教师理念不清、知识面不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今后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要不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针对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与改进工作

 

篇(5)

职业教育集团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企业或社会团体为成员单位组建的联合体,并且以职业教育的教学为主要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职教集团的产生有一定的宏观背景:首先,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职业教育的供给从政府单一的投资模式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其次,职业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新的问题,如管理模式和办学体制单一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再次,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给职教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十年,职教集团迅猛发展,从开始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近百家,除了以上因素外,职教集团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作支撑。本文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在对职教集团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以期对职教集团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交易成本与职教集团的发展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也称“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是1937年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科斯(Ronald H.Coase)首次提出来的,后来经过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理论体系,并在众多领域中被广泛运用。人们的合作是通过交易来实现的,每一个个体、团体、企业或学校都在不间断地与他人发生着合作的关系,为了完成合作(交易),人们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费用,如发现交易对象、寻找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执行和制裁违法行为的成本等。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组织成本(组织之间的交易所引起的成本)。后来,交易成本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涵盖了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了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交易成本也可运用到职教领域中来。职业教育中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职业教育中的人员组织、监督与管理成本;职业教育的信息成本;职业教育活动之间、职教组织之间以及职教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社会协调成本;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

组建职教集团,能够更好地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招生时,由集团统一宣传、广告及组织人员到各地进行招生工作,避免一个地方重复派人招生,减少不必要的费用。职业院校为了降低入学后的学生流失率,往往安排预录学生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如果一次性对各成员学校进行考察,由集团统一招待,则可节约招生费用。第二,通过职教集团统一招聘教职员工,并使他们在各成员学校之间进行流动,能够节约各职业院校单独聘用员工所必须花费的搜寻费用、谈判费用、签约费用。第三,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考核费用,考核就是指信息的数量测定,信息的收集需要耗费资源。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达成工作协议的过程中,职教集团可安排用人单位对集团进行一次整体性的考核并统一安排学生应聘,无需用人单位为了招聘、谈判等事项而往返于各学校之间。第四,集团可以统一协调与政府的关系,或疏通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尽量达到与行政部门进行一次接触,解决多个成员学校的共同问题。第五,统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管理、教育质量的监控检查、招生及学籍管理等,减少重复制定与维护成本。

然而,职教集团组建后不一定会降低交易费用,因为在与外单位联合组建职教集团时,可能会发生两种不良情况:一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将各单位捏合到一起;二是在自由组合时,各学校没有充分掌握对方的情况。这都可能将无共同利益基础的单位拼凑成集团,导致内部连接纽带脆弱,或者是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关系,无法统一进行工作,以致交易费用难以降低。因此,各成员单位在充分了解彼此的情况后,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二、范围经济与职教集团的发展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Teece(1980)、Panzar Willing(1981)以及Chandler(1990)等人首先使用,它是指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产品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其成本要比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企业生产要节省。一般来说,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生产多种产品时“共用物品”的充分利用,一旦这种共用物品为生产一种产品而投入,无需增加太多的费用,或无需付出代价就可以部分或全部用于其他产品时就会产生范围经济。

在职教集团内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办不同类型的学校与企业,可以说也是进行多种产品的生产。通过集团化运作,各学校、企业组织能够分享许多“共用物品”,以减少经费的投入:一是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校舍、实验室、图书资料、企业的实际操作场地等硬件资源。当若干个单位组织共用这些资源时,就会使集团内的每个单位分摊到的成本大大降低。二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实验成果、知识产品、教育信息等软件资源。采用相同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便于管理。而且,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容易辐射到薄弱学校,使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实验成果和知识产品依附于人的特殊性质,使它们在交易中只发生使用权的让渡,不发生所有权的让渡,导致它们的市场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而在集团内实现共享,使其内部化后,可以减少各单位重新试验与研究的成本;教育信息的共享,则可以减少各单位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费用。三是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同类型同层次的学校采用相同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管理并减少磨擦成本。另外,一所成功学校运行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为其他学校所复制和借鉴,不但可减少各学校的磨合时间和管理成本,使其他学校较快地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也可降低他们的结构与管理模式的设计成本。四是品牌标识。若干个学校、企事业成员单位以同一品牌作标识(品牌连锁),可以迅速扩大各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办的单位利用已有组织机构统一的品牌,能够较快地吸引社会的关注和提升学校名气。

然而,职教集团内每所学校在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如果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没有协调好,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使成员之间难以融合,相互排斥,互不信任,更严重的是某些人员以离职来抵触联合,情绪低沉,工作不积极,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另外,盲目地将一些弱小的职业学校组合进来,虽然为它们营造了一个更为宽容的交易环境,使它们在集团的保护之下,不用为了应付外部激烈的竞争而付出太多成本,但因此也会影响另外一些社会声誉好、实力强大的学校。若让这些实力强大的学校付出太多的利益,则会影响其办学的积极性,导致整个集团经济效益的下降。因此,在组建职教集团时,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避免一边倒的现象发生。

三、规模经济与职教集团的发展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英国人马克西和西尔伯斯在研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时提出来的。当生产规模扩大,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时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即规模经济。反过来,规模扩大,而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效益递减,便是规模不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有用性,这种规模扩大表现为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工厂,或者处于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若干工厂在数量上的增加或生产能力的扩大。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的不可分性。它决定了生产某一产品的经济活动具有整体性特点。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中,某些生产成本也是完全不可分的,或者是部分地不可分的。随着规模的扩大,这些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就可分摊到更大的产出量上,使单位成本降低,提高经济效率。二是生产的专业化。当企业规模足够大时,人们可以采用专门化的设备与工具来提高效率,更好地在工人中实行分工,从而有利于改善劳动训练程度和积累经验。

在企业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经济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不同,职教集团的规模经济必须在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获得。它是指各成员单位的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以使集团内学生总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职教集团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对于学生的培养,职业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如校舍建筑、教学设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师、行政人员等。所谓整体性,是指职业学校在办学及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这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不可能因学生人数少而不采用其中某种资源。所谓不可分性,是指这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采用一个单位,而不能因需求不及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数太少,每一学生分担的成本就高;学生增加后,这些资源分散到更多的学生身上,使得生均成本降低。因此,若干所职业学校联合组建成集团后,各成员之间资源相互利用,减少设备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投入,将每所学校的资源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并进行统一招生、统一分配,避免某些学校招生困难而师生比过小,资源浪费与闲置,导致生均成本过高,以及经济效益过低,或解决生源爆满,师资、设备不够用的问题。但是,在整个职教集团投入不变,而学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必须注意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也就是当学生总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时,就应该停止扩招,否则就会造成学校过于拥挤,设施设备等使用过度等不良后果。

教师分工与教学专业化。在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主要是专业课教师在不同专业之间,甚至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之间难以互相替代,如果学校规模不大,聘用的教师数目也小,容易导致专业课教师不足,使非专业教师替代他们照本宣科地讲授专业知识,没有达到专业化分工,也难以满足教育上的需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曾论述:“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在组建职教集团后,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其规模比组建前单独的学校规模要大些,教师可以在各成员之间流动,缺少教师的学校无需到外面临时聘请不合格教师,或让其他非本专业教师代替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的教学。但关键是应让教师按其专长任教,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率,促进课程教学的合理分工和教学内容的专门化,从而提高集团内的整体教学效率。

然而,目前我国职教集团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众多学校、企事业单位一窝蜂地盲目联合,在组建职教集团的过程中贪大求快,片面追求规模,而不注重效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了组织机构庞大,管理环节增多,层级距离拉长,以及信息传递迟缓或失真等,使得各成员之间沟通与协调困难,集团内部交易成本加大,甚至使其与集团外部交易费用相抵消(或大于),造成规模不经济。二是集团规模越大,其组织结构就越复杂,难以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不能保证教育资源在各成员之间的优化配置与充分使用,造成规模不经济。因此,组建职教集团时要注意进行适度规模扩张,而不是成员越多、规模越大就越好。

注 释:

[1]潘燕,宋瑛。高校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2]闻待。教育集团的理论与实践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

[3]朱军文。新制独立学院运行效率:立易费用的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Panzar J.C.and Willing R.D.Economies of Scop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May 1981,268-272.

[5]刘灿,宋光辉。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69-371.

篇(6)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快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是人健康发展的起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组,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数学水平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必须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如:当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我设计了“二十四点”游戏题,让学生作业。题目如下: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意四个1~13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能用1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如对1、2、3、4所作运算:(1+2+3)×4=24。

(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

(2)现有四个数3、-5、7、-13仍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一种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

这样,学生在快乐的作业中,加强了“双基”,增强了阅读能力和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三、布置“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生在大量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课后,我让学生在作业本中记录他们对这堂课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尤其是哪些方面的知识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第二天早读课时交上来。对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我会认真批阅,写好批语;对他们在“数学日记”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我都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写好我的“教学日记”,以便日后进行整改。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四、让学生相互设计作业,增强自主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自主意识是21世纪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而交往合作能力是实现创新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作业安排上,我让水平在同一层次的同学相互结对,彼此给对方设计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题,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共同批阅、探讨。通过这样的生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温暖,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和无奈。因此,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作业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五、变课本上的封闭题为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在作业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业题如果总是封闭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由于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可有多种,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作业中,我常常把课本上的一些封闭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作业。

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14页第15题题目是这样的:“如图,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F∥DE,交AG于F,求证AF-BF=EF。”改造为:

(1)如果G是BC延长线上的任一点,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篇(7)

一、移动学习环境下课程研究现状

2000年,国外著名的移动学习专家Sharples提出了新的理念,指出了移动技术的最新的动向,朝着M-learning发展。我国的相关企业也做了一些跟进,为了满足人们碎片化的时间需求,开发出了基于移动端的微课程,呈现出了时间暂短,有一定的趣味性,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自微信问世以来,其发展的速度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它作为一种新媒体手段开始渗透到我们各行各业的时候,以公众平台作为载体,为教学也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教育圈的人们也越来越熟悉基于这个产品开发出来的教育产品,设计越来越人性化,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欢。例如在语言学习类很火的公众平台“follow me app”,它对英语爱好者来讲是非常受欢迎的。每天这个平台都有一些美剧里面的经典英语,有语法、句型的介绍,有朗读的标准等,每日对学习者推送相关的英语信息,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在教育领域,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的被相关群体接受,由于这平台的独特性,在教育圈快速的推广开来,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推陈出新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一些走在时代前列的老师应用了这个平台,并开设微型移动课堂,将一些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推送,椭同学们进行提前课程的预习或者课后的复习,这样教学形式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拓展了同学们学习的视野。随着智能移动端逐渐普及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进行调整,使其设计与开发保持着完整性和连贯性,把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职业院校商科专业信息化设计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每一个教学任务都有其教学目标,当然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在不例外。教学目标对于学习者来讲其实就是学习目标,当学习者学完了这个微课程之后,受到哪些启发,能够得到什么。因此,课程的目标要服务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每个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整门课程开展的,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体现出来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设计微课程的目的一定要非常的明确,在设计过程中把课程的重点、难点体现出来,帮助同学们快速的进行梳理,进而掌握基础知识。教学目标设计的好坏跟目标受众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对同学们反馈的意见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调整成与学习者匹配的程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学情分析

随着近几年职业院校的生源越来越紧张,有一些院校出现了生源荒的现象,录取的分数线一降再降,甚至低至提档线也不能招满的现象。一些地方衍生出来了“小高考”,对一些不愿意参考高考的同学进行单招考试,这部分同学都有其共性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不愿意主动学习;从个人认知和成熟的角度来讲,对学习的认知也是浅层次的,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认为拿到一个文凭就可以了,学不学或者学多少都是无所谓的;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讲,缺少清晰的发展轨迹,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弱。这个群体闲暇的、碎片化时间很多,爱好也非常的广泛。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很早就接触职能设备,对智能移动终端情有独钟,可谓是无时无刻都不想离开这终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是拿智能终端,晚上睡觉最后一件事情是将智能终端放到一个自己摸得着的地方,防止半夜醒来找不到,这种现象为移动端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学习者需求分析

在校的学生学习与职场人的学习需求区别性很大,这个群体对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起来,而且对专业的视野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学习者的需求是指目前的状况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来自自身学习的要求,希望学到更多的本领,胜任更艰巨的任务,另一种来自于移动设备的发展,由之前的粗糙的设备上升到了精细化的设备,这种差距靠“填补”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课程设计者一定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水平及学习风格。课程的开发者更要与时俱进,一定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精力、水平和资源可利用性等相关的因素,这样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更有效率,做到有的放矢。

(四)学习者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在移动微课的前端确定下来,根据微课传递出来的一些特点,如“短小精悍、碎片化、愉快”等特点,进行内容的规划。可见,内容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智能移动端体现的非常明显,微课程的内容在小知识点能体现大视野的角度出发,时长少则几十秒钟,多则几分钟,利用多媒体技术,多一些动画效果,能够保证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将知识学懂。还可以增加一些图文的表达形式,来弥补没有WIFI这种情况,对专业课程以专题或者话题的形式进行,还要考虑学习者不能只是一个看客,还要考虑在教学的内容里面一定增加互动的环节,不断的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

三、职业院校商科专业微型移动课程设计基本流程

职业院校商科专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说教的内容较多,表现出来的是概念、意义非常之多,但是涉及到实际操作层面的内容少之又少。根据上述的特点也给微课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和机会。我们在设计课程之前,首先根据课程的知识点选取,设计出来一份详细的设计脚本,这个脚本的作用更有利于我们梳理课程的内容,将课程里面的内容展现出来,其次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将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梳理出来微型移动端的课程设计流程。

(1)开通平台:根据微信平台的要求,准备相应的资料和素材,准备的资料与课程的信息吻合度要高,引导学习者有动力来学习微型课程。

(2)关注平台:学习者关注平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查看公众账号,另一种是扫描二维码,操作起来是非常简单的。

(3)编写脚本: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及相关课程逻辑结构,帮助微课制作者理清思路,将贯穿的主线梳理出来,编制出高效的脚本。

(4)搜集素材:根据课程的逻辑结构对提炼出来内容,设计脚本进行相应素材的收集和整理。

(5)制作课程: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将相应的内容进行微视频和补充的图文内容的开发。

(6)上传课程:把制作完成的视频与图文类的学习资源上传至公众平台中,这个时候对版式的要求非常的高,尽量营造出来一种给学习者赏心悦目的感觉。

(7)推送课程:当对编辑好的相应信息确认无误,进行小范围的测试,测试完毕后,将准备好的微课推送给学习者。

(8)数据分析:当准备好的微课推动给学习者后,我们可以对后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浏览量、点赞量、转发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来进行判断这门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保证这门课程进行后续的开发有一定的数据支撑。

(9)回复反馈:当课程在平台上后,学习者也会通过留言的形式跟客户进行简单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回复,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样就与课程开发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更有助于课程的开发。

四、职业院校商科专业微型移动课程《营销策划》设计实施

(一)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框架设计基于教育学理论,学习者的能力素质理论及今天发展的微型学习理论来进行开发的。在移动环境下,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是非常多的,时间、地域的限制越来越不能约束学习者的学习,学生不一定在教室接受教育,可以打破以往的学习特点,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明显。平台框架设计恰恰考虑了上述的问题,使平台更加接地气。

(二)内容设计

按照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课程的整体架构(感悟策划――商情调查――市场定位――商计策划――策划实战),梳理出该课程技能点的实操要求,并录制其中的重难点微课、微视频等资源内容(每个技能点至少包括1个微课展示)。按照职业院校学生这个群体现在玩微信、微博、直播等平台的特点,为了展示最好的效果,建设内容包括:实战教学指导书、实战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外训练题目及解答等资源以及文字版教学文档所对应的各情境教学PPT文件,这些文档信息是视频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为了呈现出来更好的效果,与该技能点配套的案例文档,展现形式包括文本、图片、动画等形式(每个技能点所包含的案例文档不少于5项),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形成实战教学课程资源包形成落地方案(如品牌策划竞赛、企业项目策划等)。

微信公众平台中的移动微课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开发,每个视频控制在3-5分钟为宜,保证学习者在移动的环境下学习不受干扰。因此,凸显出了“短小”的特点。在微视频种类繁多的情况下,微视频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例如白板类的微课、课堂实录的微课、动画类的微课、PPT录制的微课,其每种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白板类微课利用一些时下流行的录屏软件将教师在手写板上讲授的内容录下来,主讲人不会出现在画面上,给学习者一定的思考的空间;课堂实录指的是将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录制,进行后期的加工,把课堂进行高度的还原;动画和PPT录制也是一种非常鲜活的表达方式,能使视频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大大的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社区互动设计

为了与学习者更好的互动,这时对平台的互动要求是非常高的。微课程源于互联网,在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微信公众平台具备提问和回复的功能,这样就摒弃了之前的微课平台只是单一的分享相关的资源,不能得到分享后的效果如何。这样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这个平台的互动性,当然微信公众平台分享的功能是很受欢迎的,可以分享到时下流行的微信、QQ等平台上,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种类型的微视频,其他人也可以进行转发、分享或者直接复制链接发给对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一些激励的措施(积分、级别等)让学习者踊跃的发言,参与课程的讨论,保证平台上的活跃度,使学习者获取更多的资源。

(四)评价分析

评价微型移动课程的时候,学习者对微型移动课程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可以从实用性、微型性、交互性、创新性等几个指标进行考量,这样更容易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测,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开展。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评价的分析要素,我们采取一些简单的设置,在某个时间节点增设一些随堂测试,对刚学到的内容进行在线现场测试。这种方式ρ习者的积极性调动有很大的帮助,假如学习者没有集中精力来学习,很可能打不对这道题目,以至于督促学习者全神贯注的学习。当学习者将整个的内容学习完后,类似跟淘宝购物一样,从视屏的技术、创新、简要、聚焦等角度来进行评价,通过分值来进行打分。教学者根据学习者反馈的意见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生.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篇(8)

语文作业,作为语文教与学的交叉点,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同时也应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长期以来,枯燥的练习、重复的抄写、呆板的作业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熄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何在语文作业上落实“课标”精神,使语文作业量少质高,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乐趣,提高能力呢?

一、设计多元式作业,变枯燥为有趣

实践证明,布置写、贴、画、剪、演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以多种感受来完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负荆请罪》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物对话的语言,会复述课文内容,我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学生自己导演、自己制作道具,自己组合表演,自我评比,气氛活跃,兴趣盎然,在最后的表演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学完《草原》一文后,我让学生用画画、吟诗、歌唱等形式来表现这篇课文所描写的美丽景象。学生兴致勃勃,有的画了水彩画,有的写出了儿童诗,有的带来了滕格尔的《美丽的草原》歌曲欣赏,还有的配乐朗读课文,大家如痴如醉地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我还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如设计成语接龙,为成语找家,用“花”“鸟”“雪”“月”等字巧填诗句,巧对对联等。

这样的作业不仅是一个载体,还是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有效途径,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调动了学生的活动情绪,展示了学生学习潜能,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参与能力。

转贴于

二、设计自选式作业,变被动为自主

以往的家庭作业,一切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课标”的实施呼唤学习者主动性的张扬,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努力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自己选择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1.自主选择作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应有“基础题”与“提高题”之分,让学生自己选择。如我教学《烟台的海》,设计了分层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自己选择音乐进行配乐朗读;(2)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诵;(3)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4)请你做小导游带游客观光;(5)请你设计富有特点富有创意的吸引游客的广告语;(6)如果老师想去烟台旅游,你会建议什么时间去,说说你的理由;(7)查查资料或观察大自然,找找自然界其他的奇妙现象,再介绍给同学。以上七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兴趣选若干题完成。

平时,我还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作业,让学生自己选做。

2.自主设计作业。适当地把设计作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学完后,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读懂了这两首诗,请你们当“小老师”,自己设计一两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作业并完成它。第二天我收上来的作业有:抄写、默写两首诗,收集这两位诗人的其他诗,收集有关描写爱国的诗,爱国方面的成语、爱国方面的名言锦句……这些作业充满个性,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各科知识间的整合。

三、设计实践式作业,变封闭为开放

“生活即教育”,把语文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因此,布置作业应该让它成为联系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它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学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就空气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组织科学考察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这个大语文环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自我实践,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地球、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如“三八”妇女节,我鼓励学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妈妈,通过切身感受的事来表达对妈妈的敬爱。每年临近小学毕业时,组织一次告别会,让学生写告别的话,通过交流道出心声,使学生感受到浓浓深情。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四、设计研究性作业,变单独为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绝不能单靠课堂教学来解决。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布置能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实践型作业。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互相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一是家长合作型。对一些朗读、表演、观察、试验之类的作业,家长参与,当助手,出难题,学生热情会高涨,效果就更好。二是学生互动型。如课本剧表演、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黑板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合作,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以上作业的设计,突显了合作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自主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14-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十分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筑,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原则;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制定适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细化课程内容,渗透学科前沿,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渡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亦需要适当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下列问题需要解决。

1.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设置需要进行调整。原有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体系虽然暂时解决了传统两大课程学时过多,教学内容有重复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新弊端是知识体系逻辑性不强,知识点不系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降低,内容与实际脱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匹配度不够。

2.工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实验技能薄弱。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还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或者有畏惧心理,上课时按方抓药、操作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要重新调整策略,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甄选上,应尽可能在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同时体现出工科特色,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3.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教研室的教师共同担当教学任务,师资力量比较分散且不均衡,需要根据课程体系的改革重新进行调整,避免优秀教学资源的浪费。

4.教学方法传统、保守、封闭,对学生创新能力激发不足。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36-03

0 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势必需要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富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具有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的员工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输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既是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对接,为企业培养信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已使高职院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实现科学育人提供了条件。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已普遍将信息化建设任务提到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上来,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分级实施,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使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均利用校园网络,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提高了效率,但从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角度来看,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校园网络等信息化硬件建设发展较快,但信息资源建设较欠缺

校园网络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到位可以保证网络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的平稳运行,为学生学习、研究、活动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信息化硬件建设,肯于投入资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网络服务较为完善,部分学校无线网的建设已经覆盖了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均大幅度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夯实。但相比硬件的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 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培训还较为欠缺,缺乏对应于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有效应用设计和相关的应用培训,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资源建设内容单一,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还未在大多数学科中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并未充分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结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率不高。

其次,信息资源共享效率较低,整合度不高,利用率还都处于较低状态,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低效的传递性,信息化建设往往缺乏多部门合作的统一规划,各部门各层次建设多处于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状态。

再则,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清。对于已经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教学资源,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更新不及时,有些课程已根据需要进行了课程改革,但配套的资源库建设却未进行即时更新,内容已陈旧,许多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期和闲置荒废现象。各部门往往重视利用平台进行信息和信息宣传等较易完成的收效快的工作,但对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开发适合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自主学习等形式的综合利用方面投入精力不足,教师对资源平台的使用大多局限于课件的下载、教学资料的上传,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交互、教学活动反馈等活动,平台的利用率和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师生教学学习的预期效果。

1.2 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造成资源建设的浪费

许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完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标要求,为了评估的需要而建设,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攀比性,建设目的并未从长远角度充分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设施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不能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往往为了建设而建设,许多资源都是低水平设计和重复建设,或是书本教材的搬家和简单的素材堆积,造成资源的堆积重复。如许多院校为了充实教学资源建设,将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任务强行布置给教师,缺乏合理的激励措施,一些微课、幕课的建设按照课程硬性分配建设指标,教师在被动中完成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应付了事,一些不适合进行微课、幕课学习的内容也被滥竽充数地填充进来,实际教学中很少利用,也无法做到资源的整合和互助,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网络环境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资源的建设中,大多是购买或对外部资源的引用,依据学生特点自我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较少,没有形成规范、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发理念。

1.3 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结合不足,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许多院校还未从一定高度上做好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相结合,进行特色发展的合理规划,信息化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这两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各自规划,分头建设,优质的硬件资源不能及时高效地用于专业建设中,重复建设情况也时有发生。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改革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提升方面有待提升。

1.4 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整体实施方案

21世纪是一个强调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网络信息时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已不仅仅是信息技能层面的问题,而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和主动教育共同参与下逐渐形成的,不是通过一、二门课程就能简单实现的,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和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建设往往有明确的整体实施方案和目标,但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促进学生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培养方案,还有待于完善。

2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远、漫长的过程,信息化校园建设还需从网络硬件为主的建设时期向硬件、软件资源齐抓共管的阶段迈进。

2.1 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与软件资源建设有效结合,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正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从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应对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成立工作小组,做好责任分工,将国家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建设标准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重视信息化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网络体系化、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互融共通等多个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立高覆盖率的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的建设可以节约建设成本,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加强网络应用的方便性、灵活性,无线网络的建设是高校进入现代信息化校园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加强网络应用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结合教育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系统,开发信息交换的公共平台,加强信息系统为主的建设,实现信息自动化;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做好资源建设的合理规划,将其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教工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信息技术团队的建设,做好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的维护更新,做好多元化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办公和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维护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持。

2.2 做好信息化资源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考虑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将信息化硬件、软件建设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密切结合,采取不同的网络平台支持,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综合素质。

建设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于身处不同地区的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互助学习中完成作业任务、课题研讨、热点讨论等,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内容,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建设交互性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网络探究学习,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发展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调查、说明、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建设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资源主动学习,教师进行课内外课程或活动设计,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学生根据问题解决需要和教师提供的引导资料查询相关资源库资料,收集信息,在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判断推理,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提交讨论,在教师的监督、引导和评价反馈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解决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3 完善校园网络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

现在国内许多一流大学“校园一卡通”建设已经卓有成效,通过身份认证,实现了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卡通的建设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学生凭借“校园一卡通”,可以完成网络教学学习、持卡消费、借阅图书、参与管理等所有事物,感受了信息技术的无处不在,在一卡通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信息化设施的熟悉和使用,为参与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打下基础。

2.4 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图书馆的使用除了包含纸质图书和文献资料的使用,也逐渐过渡到更多的其它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资料、图像、声频、影像、数据等数字信息的使用查询,学校图书馆需要不断运用现代化信息来处理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图书馆间的区域、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利用,使得图书馆具有多功能、大型信息化的数字图书馆功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信息传递网络化的便利条件,提供多种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服务,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利用和整合这些快速发展的信息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获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最新的资讯和最前沿的信息将越来越重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使用将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快速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的有力手段。

2.5 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相互融合促进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能够积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人才培养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科技用于校企共建、专业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许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四合一”。但资源的缺乏和企业参与的困难阻碍了这一模式的实施,可以考虑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①校企共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企业岗位调研,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网站,编制教学资源,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形成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通过这种资源共用的信息化平台网站资源进行学习,及时了解课程内容,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职责,自主参与企业培训,从而节省了师徒制的面对面培训时间。

上一篇: 徐志摩的诗歌 下一篇: 初级会计复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