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6: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时代建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自中世纪起,作为“贴身的建筑”的服装, 丝毫不掩饰对“建筑”的依恋。公元十三世纪,人们穿戴尖顶和纵向直线的鞋、帽、头巾,而这些元素无疑都源自建筑的哥特式,而这种衣尚很快即从法国波及到整个欧洲。随后的年代,欧洲服装的演变先后受到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等文艺思潮交替的影响,而各个时期均有与同时代建筑外观合拍的服装款式;反过来,“服装”也会诱惑“建筑”,而现代更宽容的创新氛围、更完备的建筑新技术手段为“诱惑的种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服装与建筑之间,我们看到了更多优雅而富有创意的“对话”。
瞬息万变的服装设计潮流为建筑提供了广阔多元的试验场。像时装一样的建筑在各种具有实验意味的建筑思潮中,并非为昙花一现的浮光惊影,而是形成一股持续发展的力量。这个“时装化”运动,某种意义上推动时装与建筑的思维上的碰撞,更真实地为读者呈上一场建筑与时尚的视觉盛宴。在这些设计师眼中,一座座建筑就像一个个活色生香的美人,或狂野奔放,或清新婉约,或高贵典雅,或娇俏可人,或妖娆妩媚,或清新灵动。这些“美人”的“着装服饰”各具特色,或素雅、或炫丽、或古朴,或新潮,无不凸显出“穿衣人”的气质与品位。更重要的是,一旦穿上这样的时装,建筑便数倍地增加了自身的感染力。而这样的例子可在百年名校――诺凡西亚商学院的翻修和扩建项目中窥见一斑。
在这个项目中,Architecture-Studio工作室为这个“老人”披上了一身绚丽的“新衣”:“面料”由彩色印刷玻璃制成的活动垂直百叶构成,共4102 片,通过电力驱动。这些旋转的百叶装组合在一起,随着百叶的开、关、旋转,建筑也变得活灵活现。这是因为百叶远远看去像是关闭的,近看其实是透明的,其色彩范围也随着太阳的位置和亮度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一年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立面的颜色也将从彩粉色渐变为荧光色,颜色的渐变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同时,由于玻璃立面映射出周围的景象,建筑本身也成为一种“环境”。当有人从附近走过,百叶将会反射出光影的颤动,人的心也随之飞扬了起来,就像看着美丽少女飞扬的荷叶裙摆。
另一个风格迥异,但是同样经典的作品来自蓝天组为维也纳马丁・路德教堂量身定制的一件高贵、典雅、圣洁的“长裙”。“飞扬的裙摆”即教堂顶部元素(重23吨),在德国北部施特拉尔松德一家造船厂预制加工完成,由自承重钢结构、曲面金属板以及传统的灰泥天花覆盖层构成,如同浮云一般被吊装着落在主体建筑之上。这件高贵典雅的“长裙”与教堂周围的环境――奥地利多瑙河畔的小镇海恩堡镇――简直融为了一个整体,行云流水的空间形态诠释着巴洛克精神的当代诉求。教堂顶部元素其轮廓曲线看似为非理性主体意识的冲动体现,实则源自理性的设计分析:通过对距教堂不远处罗马祭奠堂顶部曲线的截取并对其进行参数化分析,周边环境中的古旧建筑元素被数字化手段解构成为全新的几何结构形式并运用到当代建筑之中。因教堂顶部张狂、戏剧化的自我表现而诱生的‘不安定’与其周边经年的欧洲古镇建筑环境之间的潜在“不和谐”因素似乎也因这种默契而得以冰释。
在结构功能与形式语言的完美平衡中,“教堂”内的宗教感染力获得了空前的释放:祷告室内,倾泻而下的日光经由三处巨型曲状结构营造而成的天窗,注入建筑内部。光线、落影同时充斥其间的教堂成为一处静谧、安详且又不失其开放性的精神场所。伫立于教堂中三注光束之下,似乎可以感觉到《新约》中“三位一体”精神(Trinitas)在空间的回荡。与数字年代,瞬间记忆的碎片对视觉、情感的直白“呐喊”所大相径庭的是,这份固化于空间中的静谧,谦和地引领众人下意识地远离城市生活的喧嚣,哪怕只在须臾之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售楼部亦称卖场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近几年来,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售楼部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重视, 开发商不惜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建一个临时售楼部, 其建筑形式之新、设计之独到, 已成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不仅如此, 作为楼盘销售的窗口, 开发商试图通过售楼部彰显实力并倡导其主张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显然, 研究售楼部这个市场经济的典型产物很有必要。
随着地产业的营销手段越来越纯熟,每个开发商都深知,只要是想买房的人,他们第一个要走进的地方肯定是售楼处,因此,售楼处就成了开发或销售商尽情发挥和展示的一个重要舞台。为了让项目给购房者留下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售楼处的建造和布置上可谓挖空心思、大做文章,因此,现在的售楼处已经不单纯只是一个“卖楼的场所”,更被赋予了“文化及艺术的内涵”,玲珑剔透如玻璃花房者有之、幽雅精致如咖啡屋者有之,设计新颖、装修独到的售楼处日渐成为楼市风景。
一、售楼部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售楼部发展的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早期房地产市场, 售楼部用的是工地现场临时搭建的房子, 几十平方米左右, 内部只有几个简陋的接待台。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期, 售楼部已成为一种正式的建筑,营销道具有明显的改善。第三阶段为90年代末期, 售楼部功能分区细划、装修风格已开始讲究。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今, 开发商将其与买家的消费心理结合根据项目定位、目标群体消费特点来设计售楼部。售楼部建筑外观看起来越来越高档甚至前卫, 在南方售楼部空间园林化是一种明显的趋势。
二、售楼部建筑的甚本类型
(1)独立型
指独立建筑的售楼部。此类售楼部实验性最强用地一般都占用道路和绿地或者住宅用地。如北京富力蛋型售楼部和广州中海名都的售楼部特别是北京富力“ 清水煮蛋” 式结构的新售楼部, 在车来车往、整个街头建筑相对陈旧的双井桥附近显得异常突出。
(2)半独立型
指半独立建筑的售楼部。此类售楼部实验性较强部分用地一般也占用道路或者绿地。建筑结构上分为可拆卸和永久两个部分, 可拆卸部分多用钢结构, 一般是购物超市等公建复合售楼功能。实例如广州白云尚城花园售楼部。
(3)结合型
指结合会所商场等公建配套建筑的售楼部。此类售楼部实验性不强, 基本上按公建的规划和建筑要求设计。前期装修按售楼部的要求, 建筑结构是永久性的, 实例如广州中海康城售楼部。
(4)改建型
指利用原有建筑设施改建的售楼部, 对规划影响最小, 一般较为经济。此类售楼部实验性较强, 建筑结构是临时性的。实例如广州白云尚城花园黄石东路售楼部。另外, 在北京大望桥附近旧厂房改造而成的钢结构售楼部, 黑色的外墙、银灰色的金属结构, 是法国著名建筑师的作品。
三、售楼部的存在价值
3.1售楼部传达的财富信息
作为社会巨额资金的使用者和拥有人, 开发商首先希望传递的是财富信息。售楼部就好比是楼盘的脸面, 它是消费者对项目的第一印象, 能最直接地影响到消费心理。售楼部是一个楼盘的形象和脸面,很多时候,好的售楼部设计体现着楼盘建筑的风格或者开发商的气度品位,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售楼部本身就是一则有使用空间的活广告, 售楼部作为楼盘的销售工具, 其风格与定位能够直接体现项目的风格、形象、定位、价值。开发商斥巨资建设售楼部, 除了体现了一定的营销理念和市场意识, 表现楼盘特色, 给顾客营造一种良好、别致的购房环境主要是给买家形成资金实力雄厚的印象, 对树立企业形象、推介市场产品, 其实这也是售楼部建筑的社会意义或者说市场价值。北京富力的售楼部采用巨大的类似弯顶的结构,广场上有水面、喷泉俨然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翻版。
3.2售楼部传递的生活方式的信息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售楼部建筑, 更多的并不是着眼于传统建筑学意义上的建筑功能或者形式上的好与坏的问题, 而在于它是否与大众达成沟通,并深人人心的问题, 实际上是研究人与建筑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方式, 和生活方式本身有极大关系。
与设计美术馆等展示建筑的“ 阳春白雪” 不同,售楼部建筑的传播者和买家及准买家之间作为受者存在的“ 文化分层” 并不是很大, 将时尚的新生活方式作为售楼部建筑传播的主要内容得到了普通的认同,因而在传播符号的提取上象征财畜和时尚的内容成了建筑风格的标识。由于明晰的建筑风格已传递了生活方式的若干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售楼部的建筑风格选择就昭示了策划人倡导的生活方式, 至于售楼部样板房在装修上传递的生活方式更为直接更为典型贵价楼的售楼部豪气十足内部装修大气、奢华, 连建筑外型也像歌剧院一般智能化楼盘则在售楼部将整套智能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以白领一族为目标客群的公宫则突出简洁硬朗的现代风格岭南风格类楼盘运用的拢门、仿古青砖、对联、兰花、仿酸枝桌椅等将西关风情悉数尽现法式园林建筑的楼盘以喷泉、绿树、草坪簇拥中的白色玻璃屋作配衬⋯ ⋯风格各异的售楼部, 其建筑外观与装修风格皆脱胎自该楼盘的定位和档次, 甚至连色调、造型也与楼盘协调一致, 在开发商心目中这是一个成功的售楼部必须具备的前提。
四、售楼部建筑的基本功能及特点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FOA提出了整体建筑(M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多专业协调作战
建筑这个行当涉及的工种众多,相应的跟它有关的大学专业也多。通常建筑类的本科专业主要有这么几方面:
建筑及规划类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等:
城市建筑及环境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
建筑管理类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管理等:
土木工程类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勘测技术与工程等。
而以下这三个重要的一级学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则构成了建筑类专业中的主体。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融合。设计师凭借自己对建筑外观、结构、城市环境、城市发展需求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基于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水平,对建筑物、建筑群、风景园林、城市村镇进行设计和规划。简单地描述,这就是一个“数理化+艺术”的学科。受高度综合性的要求和市场角色影响,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个专业的总招生人数始终没有大幅度增长,因此也尚无人才过剩之陇,是名符其实的“香饽饽”。
学土木工程出身的工程师则是使建筑创意成为现实的幕后英雄。建筑所在的不同的场地条件(地基、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导致一些即使肉眼看来差异不大的建筑,背后却有不同的挑战,要求工程师全面而精确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近年来各种大跨结构、超高层的项目的涌现,都进一步强化着市场对优秀的结构工程师的需求。
说到对专业和学校的考虑,我们有几个小揭示:
1.报考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包括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技术、景观设计等时,学校基本都会对新生加试徒手画,以考查美术基础与能力。有些学校则可能会建议不合格的学生转读土木工程。
2.对于想学设计的同学来说,开设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校相对集中和稳定,只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分数要求去匹配自己的定位就可以了。但要注意,建筑系比较热门,可能会比该校许多其他专业的分数要求更高。
3.土木工程这个学科的覆盖面很广,可以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狭义来看,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也就是民用工程,即建筑工程(或称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铁路工程等。选择学校的时候,同学们可以留意不同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具体特长。
它们的规划设计专业和土木都强
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这三个一级学科的发展,在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以建筑类专业闻名的牛校,往往三者皆强。其中突出的代表,是“土建老八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老八校”是我国最早开办建筑有关专业的一批学校,也是土建类学科基础建设历史最长、基础最好的一批。在历史积淀、师资、科研力量、校外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友资源上都是佼佼者,在行业内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
早在1916年,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就开始招收土木工程学科的留美专科生;1903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就设有土木工程这一“学门”;1913年,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济医工学堂增设土木科,构成了同济土木系的开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则创立于1923年,名师云集。
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此前的名字是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校友们亲切地称它“西冶”。学校走的是实打实的“技术”路线,非常扎实:1920年,哈工大土木系开设我国最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后曾改名哈尔滨建筑大学,在院校合并中又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曾经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建工),如今并入了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系,则成为祖国南段最有影响力的建筑系。
“老八校”的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一直稳定地占据着前列,学生毕业后不管是就业还是出国深造,都受益良多。
建筑学许多大门同样敞开
位于第一梯队的“老八所”毕竟容量有限。其实,同样具有相当综合实力的院校还有许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比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背靠首都建设资源,专门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再如,合肥工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早在1958年就已创立,在专业领域里有相当不错的口碑。而湖南大学的土木系,尤其是与房屋建设相关的细分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优势专业。在建筑设计方面,该校近年来进步也很快。
在一些并非以“大型”著称的院校里,你也可以找到出色的建筑学专业。如深圳大学,它很快就要迎来30周年庆了。深圳近年来倾向于发展创意产业,在建筑设计方面,“港深双年展”已经成为国内建筑学界和业界一项影响力巨大的活动。深圳这座活跃的年轻城市,给学习建筑学的同学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近些年,一些专门的建筑大学招生情况也一直走势良好,如沈阳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类似这样专门性很强的院校,里面有不少的专业可供选择。
最后,我们还要为对建筑学专业情有独钟的你介绍两所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从我国建筑专业教育的历史上说,在美院里开设建筑类专业,时间并不长,它在学科建设上的特点也有别于传统工科院校中的建筑系。所以在早期,不少在美院学设计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太乐观,认为将很难得到建筑业界的认可。但随着建筑类型的丰富、社会上对于建筑设计工作认识的深化和市场的总体发展,这种消极情绪已渐渐散去。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的领军人物王澍受邀担任哈佛大学“丹下健三”讲席,而业内人士也开始发现,美院建筑系的毕业生在空间美学意识的培养和表达上有独到的优势。
土木工程认准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的高校
Abstract: the financial is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ncial architecture form th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of the mainstream of the building, is the landmark of wealth. In order to get the building function,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best design plan, realiz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the better satisfied owner and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financial times i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scheme to constantly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and finally form the financial times building, the design of the financial times aims to show that building is suzhou industry garden park landmark of wealth.
Keywords: age financial architectur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andmark wealth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苏州银行总部大楼工程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钟园路北、万盛街东的金融中心地带,总建筑面积69588.32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8618.5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0969.80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4430.46平方米;主楼建筑23层,地下2层,地上裙房4层,建筑高度99.900米,一类高层建筑。总装饰设计为1-23层,面积为48273.52平方米。装饰工程造价1.2亿元人民币。本项目从初步设计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完毕历时一年多时间。
到过苏州工业园区的人们都知道,园区的每个建筑不仅具有自身的特色,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每座建筑都能与自然环保理念相结合,很好的诠释低碳概念。不管是科文中心、园区管委会、圆融时代广场等,还是展现在市民面前的苏州银行总部大楼,都很好的将现代建筑与自然环保相结合、相统一。高效智能的超前配置使现代办公空间具有引领意义。这样的设计理念指导着我们,使这座建筑赋予更多的魅力和意义。
延续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组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且有高执行能力的室内设计团队,在审视建筑学的视野下,来完成室内设计专业相关的所有方面的工作,从而追求和达到内外一致的美感品质,为苏州银行金融事业的开拓以及塑造硬件环境形象这一目标奉献心智。
对于大楼初期方案设计,整个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从而大大激发团队成员创新思维,人人动脑,相互讨论,形成设计热潮。特别是一些重点部位,更是发挥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效果。
当城市和建筑都进入了资本主义商业和政治的循环当中,成为巨大的资本循环和消费生产的一种现象,在其中,人变得很渺小了,建筑、城市与空间,在逐渐失去其生活体验的作用。建筑的意义在从建筑自身衍化而来,向着因商业、政治、社会等因素而来的象征、隐喻和联想方向变化。城市迅速地从无到有地形成起来,带给很多人的是失去了场所的感觉。
在资本主义以前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直接需要,而资本主义生产为了得到产品的交换价值,资本用它自身和生产的商品形成了另一个世界。建造活动主要目的也是资本的升值,建筑成为商品的一部分,城市的规划也从经由千百年自然发展形成转变为为了商业社会的发展目的进行的短时间整体规划和快速扩张,土地从自然状态迅速变化成为资本增值的资源。在这样迅速发展和产生的城市中,虽然没有办法长时间地培养出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但是人们也努力地向着形成意义的方向努力着。
当商品社会的发展从生产型的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的社会,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用德波话说就是当“商品实现了对社会生活全面统治的阶段”便进入了景象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这时城市和建筑符号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其使用的意义了。建筑更加注重传达符号系统中的差异部分,更多的是在意义传达价值的层面上,这种意义在建筑的选址、设计风格、选用材料、做工的精细等等方面都要传达出来,并被组织进消费社会的整体符号系统之中。这在一个层面上也看成是通过符号体系的组织,迅速形成场所的感觉。
作为资本主义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东京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实例。
在东京的六本木地区,从1983年开始规划东京都港区的多用途都市开发计划区,近5年来伫立起来两个巨大的都市综合体。一个是东京六本木Hills的森大厦建筑群,一个是六本木防卫厅旧址建成的“东京Midtown”。
所谓的巨型都市综合体,指的是在一个城市街块中集中了的大面积、大尺度的建筑体,它有时是一个单体建筑,但通常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组群建筑,总建筑面积一般在40万平方米以上,甚至达到百万平方米的级别。内部功能繁杂,包括办公、酒店、公寓、商业、展览、演艺、餐饮、交通等各种必要的综合功能,六本木地区在城市中心皇居西偏南三公里多的地方,东南距东京湾也是三公里左右,向西两公里多就是大家熟悉的代代木体育馆和表参道。
六本木的名字,日文的原意是“六棵树”,颇有点北京的地名“五棵松”的味道。传说是由于江户时代,六个姓氏汉字皆有“木”字的家族在此建有房屋居住,分别为青木氏、一柳氏、上杉氏、片桐氏、朽木氏及高木氏。
六本木一带原本设有军事设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施被美军接收,此后附近逐渐开设了为外国人而设的商店与饮食店。其后附近又开设了多间电视台,如朝日电视台等,加上外国使馆的设置,六本木遂演变成酒吧、夜总会等夜店林立的繁华地区。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开始,以外国人与较富裕的日本人为对象的迪斯科舞厅开始在六本木开业,吸引不少外国人、艺能人与传媒工作者在此消遣。八十年代后期,泡沫经济高峰时期,迪斯科数目有数十家之多,但其后经济泡沫爆破,部份迪斯科结业。近年来,由于特种行业的聚集,六本木一带的治安亦逐渐变坏。
1986年,这里开始计划重新开发,朝日电视台迁移到这里,将这处占地约十二公顷地区,用“细胞城市”的概念,以森大厦(Roppongi Hills Mori Tower)为中心,发展出住宅、购物等多功能商圈的六本木新城,整个规划建设历经十余年,直到2003年工程才全部完成。据说这个开发过程中,情况非常复杂,甚至日本的黑社会都在中间插手了。但是2003年这个区域的建成让六本木呈现新的面貌,演变成为办公室及高级消费场所林立的地区。
这个建筑群组有近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其中的森大厦主体楼身直径接近90m见方,每层的面积大约8000多平方米,地上53层,地下4层,当中汇集了东京凯悦大酒店、森美术馆、六本木新城TOHO影城等设施。雅虎、乐天、活力门等众多日本知名企业总部,也位于此大楼。大厦下面6层是商场和餐厅等公共设施,7~48楼之写字楼层拥有无柱构造的宽阔空间。楼顶还有一个巨大的空中观光大厅,可以眺望东京城市和东京湾的景色。建筑群的地下建有地铁站,可以直接连通以复杂、准时著名的东京地铁线路。
在建筑群中不仅仅是商业类型设施,还融入了大量的文化类型设施,像森美术馆、影城、书店等等,而且在建筑的室内室外都放置了大量的艺术品。比如,搭乘地铁日比谷线到「六本木站1C出口便直接连结六本木之丘的中央大厅。登上手扶电梯来到地面向右转即是六本木新城露天广场,马上就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大蜘蛛雕塑,这是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名为"MAMA"肚子下方吊着一个篮子,里面是白色的石头,大概表示卵囊内有小白球状的卵吧,八只脚夸张地撑开,耸立在广场上,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美术馆河边平台上的那只一模一样。而且在森大厦和朝日电视台之间还有很大一片设计得非常细致的带有日本古典风格的绿化湿地。
2000年开始,在这个地区北面500m的地方,开始设计建造“东京中城Midtown”,经7年的规划设计建设,2007年3月30日正式开幕启用,总建设金额30亿美元。据说这个地块的开发状况和前者一样的复杂,从开始策划到今天完成已经二十年了。2007年年初,国立新美术馆和东京中城Midtown相继于六本木完工启用,和前面的森大厦一起使六本木跃升成为东京重要的中心商务区之一。
在用地南侧68900m2的用地面积里排列了6幢摩天大厦,同样也是一个兼购物、办公、宾馆等的新型复合型城市。建筑总面积将近60万平方米。这里的设计由日建、SOM、EDAW、安藤忠雄、隈研吾、青木淳等世界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和建筑师参与完成。其中主体"中城大厦"(Midtown Tower)由美国SOM(Skidmore Owings Merrill LLP)设计公司所设计,地下5层、地上54层,高度为248米,超越了六本木Hills的森大厦和东京都厅舍,成为东京都内最高的建筑物。建筑群中还有著名的酒店THE RITZ-CARLTON TOKYO。
环绕建筑组群的户外公园绿地景观是由世界知名的景观设计公司易道(EDAW)负责设计的。东京中城周围比森大厦周围还要郁郁葱葱。北侧是桧町公园的4公顷草地,栽植了1000种以上的树木,大楼屋顶也被绿化。
优秀的建筑作品是艺术和科技的结晶,从这个角度而言,优秀的建筑师首先应该是艺术家,而创作的灵感往往就源于前期构思、交流、展示的草图和模型之中。草图和模型是建筑师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对话的语言和工具,它们记录着建筑师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的轨迹,流露出建筑师作为个体的特质和喜好,也反映出建筑师双手的灵巧,因此建筑师创作过程的草图和模型,既有实用价值,更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创作是有“方法”可循的,但更重要的是“感觉”。“方法”解决问题,而“感觉”则让人可以触及艺术的真谛,“方法”和“感觉”合二为一,才能出大师、成大作。我们熟知的建筑大师,同时也是名符其实的艺术大师,包括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高迪(Antoni Gaudí)、赖特(Frank Wrignt)、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路易斯・康(Louis Kahn)、库哈斯(Rem Koolhaas)、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安藤忠雄等等,除了建成了不少传世之作,他们的草图和模型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和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由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加入功能、工程、规模等因素,建成的房子更多地表达了“方法”的严谨、精准。而过程中的草图和模型,由于所创作的阶段比较个人化和单纯,反而更能表达“感觉”的魅力。
建筑空间由梁柱支撑下的封闭狭小空间,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催化出建筑空间的大跨度设计,建筑空间的类型从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流动,在“新媒介”的冲击下,“实体围合”变得无界无向,“有限”变成“无限延伸”。
(一)建筑空间外部环境
在建筑空间蓬勃发展的20世纪,空间类型主要局限在几种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应用,其原因是长期以来,空间的设计都受限于绘图技术的落后,空间设计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丁字尺、三角板、圆规等等)是二维的,绘制完成的建筑图纸也是二维的。三维的建筑空间附着于二维图纸上,这决定了建筑空间形态的单一性和简陋性。在信息技术的革命中,计算机技术直接应用于建筑空间设计,辅助设计师的构思和工程师的建造活动,为营造丰富的建筑空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建筑设计软件的出现和更新,为建筑的曲线造型、空间组合、虚拟现实提供了可实现的手段。将“新媒介”艺术融入到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数字空间、互动空间、虚拟空间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乌托邦,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现实。
(二)人文意识形态的转变
各种新兴媒介渗透到人们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思维,甚至是意识形态,使人们对生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全新的空间类型加速改变着传统空间的概念,颠覆着人们早已经习惯了的空间观念。一代代新媒介的出现,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对人本性的发展,精神与文化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中更加关注的方面。设计师把建筑空间的设计与受众的行为习惯、体验方式结合起来,使受众脱离对建筑空间的被动接受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得到空前的感官完美体验,享受到“新媒介”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空间震撼。
二、建筑空间的新形式
(一)数字空间
传统建筑空间以强大的恒定性、规则性、物质性占领了人们的栖息环境,“新媒介”时代的数字空间正在以自由、动态、灵活征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数字空间的本质是信息的有效处理,使冗杂的信息流借助图片、文字、声音、录像等媒介被人们感知。在数字空间中受众可根据声音、表情、肢体动作去参与空间的创作和使用过程,让规则的空间形状通过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与受众行为结合在一起,使设计师与受众在数字空间的互动中进行亲密交流。
数字空间摆脱了建筑外形对内部空间的限制,内部分隔可随意变换,空间的形状可多维度选择,在数字的海洋里造就奇妙的空间体验。
(二)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是数字空间对传统建筑空间突破的延伸和发展,利用计算机超链接、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造的非物质性的真实空间体验。虚拟空间无处不在,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大程度的自由,这种自由超越了空间的界面,不再圈定在底面、墙面、顶面之中,空间界面由计算机进行编码,受众根据不同需要通过界面选择不同的运动轨迹(选择界面如文字、图片、链接等)。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场景,达到“场所”的效应。虚拟空间是“新媒介”时代出现的新的空间形态,完全可归结于“超建筑”的范畴,它以一种流动的建筑形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它是由计算机支撑、各信息技术操作、行为互动生成的虚拟“存在”,是一个公共性的用户交流平台,是一个广袤无限的空间、无界无向,是集互动性、逼真性、随机性、虚拟性为一体的空间体验。
三、再诠释“新媒介”时代的建筑空间
(一)自由化的空间限定
空间限定是指用一定的手段对空间进行水平、垂直方向分隔,使其呈现不同的形状、大小、氛围。传统建筑空间的限定依靠实体的底面、墙面、顶面,空间的变化主要致力于墙体的分隔,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限定手法都比较单一,空间的造型表现为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
随着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空间将墙体在承重结构中分化出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给予墙体最大程度的自由和可塑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信息时代,为空间限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契机,底面、墙面、顶面的一体化设计为连续性空间提供了界面支撑。底面和顶面的设计突破了原有的概念,形成独特的空间艺术效果,计算机技术对曲线、曲面、多边形的应用,已经普遍出现在建筑领域,自由舒展的空间浑然天成。
(二)有机化的空间功能
空间的功能是指空间作为“场所”的使用价值,建筑界中,形式追随功能与功能决定形式的次第更迭,是永恒的话题。新媒介的出现和快速普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建筑空间从单纯人类掩体的功能中解放出来,不再只为居住而存在,也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工具”。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使建筑空间的功能变得有机化,不再是单一的个体,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为空间的功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数字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也是空间功能呈有机化发展。
(三)动态化的空间结构
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依赖于建筑结构生成,是指空间的界面支撑。空间结构经历了古典时期墙体、地板、天花隐藏结构,在建筑表皮上表现建筑结构,现代建筑暴露结构的过程。信息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操作与空间结构在动态上达到统一,空间结构与外形无关,可独立存在,任意变化,与建筑本身形成有机整体。
高科技的发展使空间结构更加自由化、开敞化,大跨度空间设计在新媒介优化的空间结构下更加游刃有余。
(四)多元化的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是建筑空间的客观存在,是指空间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物理特性以及呈现的态势与带给受众的精神体验。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空间由传统的经典几何形状到现代自由曲线造型的转变,设计元素的转变为空间形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绿色经济时代下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及概念
1.1绿色经济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绿色经济概念开始进入到建筑行业中。通过资料可知,“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一种环保、健康的经济态度。绿色经济主要表现在把传统产业经济与环境结合起来,引导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进而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保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会影响到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人类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绿色经济时代中,建筑企业也需要以“绿色”为目标,使用可循环的建筑材料,促进建筑行业健康的发展。
1.2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1.2.1保证建筑材料的安全
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可以保证建筑材料的安全。建筑是建筑材料与人工综合而成的结果,选择合适、绿色的建筑材料可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效果,最主要的就是影响建筑的安全。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建筑材料,帮助建筑企业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建筑材料,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减少以次充好的现象,使整个建筑行业可以健康的发展。如果在建筑施工中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就会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所以,在检测建筑材料时,检测人员要对建筑材料的强度、韧性、性能、环保等方面都要进行测量,让建筑材料能够达到相关标准。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保证建筑物的承载量,这样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建筑材料不符合建筑设计的要求。
1.2.2保证建筑材料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对建筑建设的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考虑到建筑建设的整体效益,在不降低建筑材料成本的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质量过关的建筑材料。如果在建筑材料检测中出现材料问题时,就会导致整个建筑施工出现问题,到时候难以解决这样的危机。虽然建筑企业可以选择一些质量比较差的建筑材料可以降低整个建筑的成本,但是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出现豆腐渣工程,进而影响整个建筑产生的综合效益,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和信誉。
1.2.3保证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匹配度
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才能够保证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让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一定的匹配,保证建筑项目能够完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建筑整体的质量。通过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可以让建筑材料在设计师的手中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作用,保证建筑材料的整体性能,让人们可以满意建筑的设计。
1.2.4利于建筑的美观
在绿色经济时代下,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突出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自然化,所以,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要具备人性化和自然化的特点。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就是因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比较高。所以,对建筑材料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建筑检测才能够让建筑设计师放心的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把建筑设计的特点通过材料表现出来,让人们可以对建筑物进行欣赏,达到建筑物的美观,让人们住的舒服,还可以得到身心上的享受。
2绿色经济时代下建筑材料检测的方法
在绿色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建筑材料的检测策略大致分为试验检测法、抽样检测法和对比检测法,不同的检测方法适合不同的建筑材料。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所用的材料都被称为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的划分上可以分为装饰材料,也就是当建筑物搭建好后,对建筑物的外体进行涂抹油漆、贴瓷砖、进行刮大白、涂抹墙面等,结构材料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基本的搭建,需要用到水泥、混凝土、钢筋等,通过水泥和砂石的结合,把钢筋打入到地基中,保证整个建筑物能够牢固。随时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会选择一些专业的建筑材料,比如防水材料、保温材料,通过这样专门的材料可以保证整个建筑物的性能。检测建筑材料时,需要根据当地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材料,根据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这样能够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以下就是对三种检测方法的简述。
2.1试验检测法
试验检测法一般不适合检测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材料。由于试验检测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试验检测,使施工单位掌握某种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因此,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检测新型材料。在绿色经济的大环境下,常使用该方法检测材料,这是因为目前的建筑材料市场常出现新型的、绿色的建筑材料,施工单位对未使用过的材料不了解。因此,施工单位在决定使用某种材料前,会选择试验检测法检测新材料。比如,对于智能混凝土而言,其成本比一般混凝土高,如果施工单位想采用这种材料,则必须对其特性有足够的了解。采用试验检测法抽取少量该材料,在对比检测结果后可得到较为准确的检测数据,从而获得智能混凝土的结构性能。
2.2抽样检测法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抽样检测法主要适用于检测数量较大、种类较多的材料。当建筑企业在购买同样建筑材料比较多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把建筑材料送到检验部门。检验部门可以通过这样的检验方法随机抽取多份建筑材料对其进行重点的检查,通过对建筑材料的比对得出加过,进而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材质进行判断。
2.3对比检测法
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测,可以选择对比检测的方法。对比检测法比较适用于检测施工单位长期采买的建筑材料。这样可以让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因为施工单位一般比较了解长期采买的材料,所以,在检测后来购买进来的材料时,可以曹兆以往这种材料的数据,这样可以得到相对可靠的信息,保证建筑材料的结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绿色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对建筑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需要建筑行业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慎重。保证建筑材料要高效、便捷、绿色环保,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在未来建筑材料行业中发展的态势会越来越好。但是,由于我国建筑材料的种类比较多,就需要建筑企业在选择材料时不要跟风随大流,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保证材料的性能,对建筑材料的市场进行考察,保证建筑材料的性价比。所以,建筑材料的检测在建筑施工中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粟良雨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孝单.绿色经济时代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及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6(39):121~122.
关键词:学校建筑设计;特征;原则
一、学校建筑的种类与特征
1.学校建筑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学校建筑主要划分为砌体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混合结构等。砌体结构其为水泥砂浆、砖和石块建造的结构,缺乏钢筋串联,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各个部分之间连接较弱,破裂时没有明显的现象。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现代比较常用一种结构形式, 还有一种是为了增强建筑的安全性,采用的混合结构。空间广阔,采光效果好是学校类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首要条件。
2.学校建筑的特征。
现代教育正朝着开放、互动,个性化的方面发展,学校建筑设计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时代特征相一致。学校建筑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各方面信息、知识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文化水平,因此,学校建筑的设计,既要注
重外观形象,又要体现人文内涵在其中。
二、学校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规范化与质量至上的原则。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质量至上的原则,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质量保证了,其他效益才能更得上,离开质量谈其他的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符合规范,保证质量是根本性的原则。
2.建筑设计与环境和谐一致。
学校建筑既要注重建筑本身的构造,还要与周边环境相一致,数字时代的学校建筑应该注重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在当今社会,建筑不再是孤立存在,而是外部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设计中,建筑的外形、色彩等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要特别重视环境设计,让学生生活在其中感到是一种享受。
注重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原则
3.建筑设计除了质量至上。
节约节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设计中尽量减少浪费,提高使用率。学校建筑设计,除遵循一般的原则外,学校的规模、人数、位置的选择设计以及人力、物力、先建什么后建什么都是要全面考虑的。学校建筑设计,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看到长远,将眼前的情况和将来的规划相结合,为将来的扩建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留有余地。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片面节约观点,不经济适用,也不可取。
4.严格遵守国家和省市教委有关建筑设计方面的政策规范、定额指标、建设标准以及具体规定等要求,对于需要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的学校建筑,必须先进行规划,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再实施。 学校建筑设计的总体目标,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生活环境。《JGJ38―9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当前新建、扩建图书馆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性文件。在结构上按照“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设计。 “三统一”的结构设计是目前国际先进的设计模式,有利于建设标准化的建筑设施。
三、学校建筑设计的具体措施
1.从中小学方面来谈。
(1)校址的选择要求,在效区、县镇、农村应注意不占或少占农田,减少拆迁等。
(2)合理布局,分区明确。根据不同的功能,将教学区,生活区等合理划分,做到及联系方便,又互不干扰。教学、实验、图书楼等,应布置在校内安静的区域;体育场及其他服务性的场地 ,在确保体育活动场地的规模、数量的基础上,各场地应与教学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其自身产生的噪音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建筑间距的合理设计。校园内各栋建筑之间,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尽量避免采光不足,对于住宿区域设置,要冲分考虑好隐私保护问题,例如,男生女生宿舍,最好不直接对面设置。
(4)校园道路的设计,在正常情况下应通行顺畅,紧急时应保证人员的安全及时的疏散。
(5)做好绿化、美化工作。结合学校建筑群体的整体特点,合理进行绿化美化,改善校园环境,让学校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育人环境。
(6)在保留原样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从大中专院校来谈。
图书馆是大中专院校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之一,也是大中专院校具有竞争力的硬件,他是高校建筑设的代表,下面以图书馆建设为例看学校建筑设计。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发展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建馆前的规划。
集思广益,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严格按照图书馆建筑的总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规划,体现图书馆不同的功能。首先要弄清楚要建设的图书馆是个什么性质的,是全国的,还是地方的,是一般性的单位,还是重点单位。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图书馆各部分的区域的功能和地位是什么,比如,期刊阅读收藏中心,学术活动中心;还有图书馆的规模,借阅特点等,各方面不能过分笼统,都需要周密的考虑。最好将文字、图表、数据结合起来,考虑尽量细致周全。
(2)设计的具体措施。
在外部设计上,在区位上要处于学校的中心和教学区的中心,方便学生使用;在风格上既要与大环境协调一致,还要显示其独特的一面,同时要注意周边环境的绿化。在内部的具体设计上,新馆在1楼或2楼上应设有一个宽敞的大厅,馆舍内墙要能够自由拆换,可以采用玻璃墙壁,可以使读者有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采用收藏、借阅、咨询、管理一体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各种活动统一在一个空间里,将各种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藏书实行开架管理,便于读者阅读,此外,可直接在出口办理借书手续,这样设计既方便了读者,也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 新建馆应充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供各种智能化服务,配制各种现代化设施,包括网络设备、电子文献检索设备等,要充分考虑到将来的发展需要。
总之,学校建筑设计完成后,应该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意见。在设计之初,应该安格按照先进的、科学的标准,尽量减少失误。学校建筑设计应从国情、校情、馆情的实际出发,面对现实,着眼未来,真正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