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监测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环境监测论文

篇(1)

二、促进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协调运行的主要措施

1.推行监测、监察业务联动机制

建立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联动机制,使两者充分沟通、协调运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使环境保护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实施环黄登强郭云霞柳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545001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业务联动是规范进行环境保护执法活动的需要,是树立环境监测及环境监察部门权威形象的需要,监测及监察人员应认识到联动的重要性,转变观念,相互信任,有效沟通。从事环境监测及监察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本职工作的操作技能,还需要了解彼此的业务知识,才能实现业务的高效联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越高、专业知识越全面,业务联动机制的运行效果就越好。实现业务联动还需要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把环境监察的排污资费标准、环保行政执法、投诉纠纷处理等板块与环境监测的在线监测系统、检测数据统计、环保验收管理等信息综合于一体,构建管辖区域全覆盖的行政执法管理系统,在线监测、在线管理、在线执法,打破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壁垒,实现直接的业务信息交换,自动自觉联动起来。

2.促进监测、监察的协调发展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协调发展需要两者相互协调、配合,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环境监察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应建立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监测的相关监测规章制度、监测方法及行业的新动态、新思路、新技术,对检测数据和监测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评价监测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并进行下一步监察工作的安排。环境监测则应以真实、准确的反应监测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监测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为主要任务,把现代化的监测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强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建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以完善一般的例行监测、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测,并关注环境监测相关新动向、新趋势,积极在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监测领域,发展和运用新的监测技术,为积极参与、协助环境监察工作奠定基础。加快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信息的有效传递,如召开协调会、视频会议、电话会议,实现网络信息共享等,注重沟通协调,共同磋商,以高效、便捷地完成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只有将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使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活动有序的开展,才能促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实施监测、监察的保障措施

完善、操作性强的法规、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环境检测与环境监察协调运行提供保障,对提供给监察部门的监测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检测精度应达到什么级别,监测报告在监察过程中的有效性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两者的协调运行提供制度保证。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部门在工作中也应为做好彼此的互相配合而适时调整,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环境监测部门应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应急监测,提供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给环境监察部门做应急调查和处理。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也是保障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协调运行的有效措施,对从事监察和监测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彼此信任、互助互利的责任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并吸纳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加入,进一步充实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队伍,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力量的支持。

篇(2)

通过环境检测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对现阶段某一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缺乏基础数据,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起来步步维艰。例如,针对某一化工厂的污水是否存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论断,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和表面观察去确定,而是需要对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是否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环境检测目前被广泛的用于企业环评、污染事件调查等工作,但从依法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环境检测行为还缺乏依法行政的资质。例如,在工作过程中要实现检测依法开展、数据合法有效,在内部的管理制度上还缺乏完善。在相当一部分工作中,环境监测沦为例行公事和被迫调查,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反应灵敏度不足;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手段。

2提高环境检测基础设施投入

环境监测需要大量的详细数据,尤其是针对一些检测要求严格的区域内,即要求数据的丰富性,有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装备大量高精端检测仪器,提高整个基础队伍的战斗力,将现在的环境检测方式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目前我国在市级以下的环境检测站中,只有常规的水样检测和空气质量检测等手段,显得十分落后;而日益进步的现代工业排弃物种所含有的有害成分,并不能实现完全检测,或者检测的更加充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成分,需要更为高科技的仪器和方法。因此,各地各部门的环境检测机构,要做好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科学的装备运用计划。

3加快环境检测网络联动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城一地的区域保护,自然生态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着自然因素的蔓延会逐渐扩大。因此,针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地的区域性行政功能,而应该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生态体系来加以确定。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环境检测网络,而环境监测机构可以看作是不同区域的节点,所得到的数据通过一定方式的分析整合,即可获得完整的环境检测网络,这对环境保护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近年来我国针对长江、淮河等大型流域建立起来的专门性检测网络,用来监督河流的水质情况。参考这一模式,可以将更多的数据放在一个网络之中,基于不同的环境保护目的,设置出判断参数阀值,当某一区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可以立即通过特定的算法给出蔓延的速度,以及受到影响的区域。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环境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参与,而检测人员是最为基础的构成着。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培训上岗,因此需要大力吸收高学历人才,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推行环境检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最关键的一点,需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与其他职业相比,环境检测工作缺乏吸引力,同时需要的专业性、综合性也更多。

篇(3)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为对象,应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手段,综合分析监测样品。监测人员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式,分析这种环境变化是否有一定规律,找出其对低碳环保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这种监测的特征有: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汇集了自然、社会科学中的精华;二是面向整体社会,为大众服务,监测和分析环境,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噪声、水、大气等。通过这种方式,为环境规划和评价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为低碳环保奠定良好的基础。

1.2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2.1环境监测部门的力度不够

我国的检测机制,并不完善,有着很多计划经济的特征,无法适应如今的发展,隶属于事业编制型单位,造成环境监测部门内部缺乏动力。

1.2.2内部人员素质不高

监测部门招聘了很多新人,但是缺乏长期有效的培训,在管理上也有一定欠缺。监测部门缺乏创新和能力,这种情况会影响监测部门的整体发展。

1.2.3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高

环境监测部门应用的是目标责任制,所以只是完成环保局下发的任务,但是因为技术缺乏创新,设备落后,所以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这些任务。该部门重质不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技术,导致监测部门的数据分析能力缺失。

1.2.4大型设备的使用率较低

目前,一些大型的环境监测仪器已经被引入到地级市的标准配置中,各级主管和财政部门都应该将资金投入到监测站中,并引入国外的先进设备,如气象色谱等。但是一些地方没有重视地级市的实际情况,导致先进设备的使用率降低,甚至出现闲置状态。

2低碳环保和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

低碳环保生活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持一种低能耗、低能量的一种生活态度,通过这种做法,达到保护环境和环保的目的。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每一名公民都应用加入到低碳环保的工作中来,尽自己的责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们应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养成一种低碳环保和时尚的生活习惯,自觉保护环境,履行相关规范。

2.1环境监测是低碳环保生活的基础

在实施环境监测中,需要提前对环境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该项目是否符合低碳和环保当中的生态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监测人员要掌握这些内容,分析其是否在项目完成后对环境造成影响,能够拥有环境承载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监测,一旦该地方的水环境符合相关要求,大气的污染物浓度小于质量标准值,其噪声达到相关要求时,才能顺利的建立低碳与环保的生活模式,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与优质的生活。

2.2环境监测能够监督低碳与环保工作有很多方法

能够评价环境的体系,环境监测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能够作为较好的对低碳环保情况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工作就是监测环境有无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日常生活中,低碳环保的实施情况能够直接作用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加有效的对低碳与环保开展监督工作,确保其合理性。这种监督的情况还能对低碳与环保之后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噪声环境进行判断和评价,提供大量准确的数据,证明这种情况。

2.3环境监测始

终贯穿与低碳与环保中在开展环境监测后,要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应有环境监督部门赋予可行性,然后才能实施这个项目,避免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达到低碳和环保目标和要求。在监测项目和工作投入使用后,在整体实施中,要明确投产与运行情况,结合实际环境进行分析。如果项目在建成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超出预期,并在投产后的对比中,其现状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等是否有所改变等,那么这些情况都要经过环境监测。在该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应综合分析其可行性,确保其是否能够继续运行。所以,针对低碳与环保法来讲,环境监测始终贯穿在其中。在整体低碳与环保的评价体系中,只有良好的实行监测,才能更好的开展低碳与环保的生活方式,并保护环境。

篇(4)

1监测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够

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对环境监测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监测部门忽视了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监督,监测制度没有起到强制性和约束力。监测人员违反制度规定,不加以批评和处罚,人性化,顾及个人感情,以不触犯自己利益为前提,使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和人员素质的问题

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投入资金不足,无法对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以及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更有效地服务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影响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利用,无法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

3工资待遇缺乏竞争力

影响监测队伍稳定性、工作的积极性某些非专业的监测人员缺乏对本行业的认识,对工作要求不严格,监测意识不到位,盲目完成某项任务,不求细节,不认真研究,缺乏竞争力。

二解决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相关的政策

支持出台环境监测法规条例,增加环保系统环境监测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规范监测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人和行为进行批评与处罚,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权威性,从大局出发,做到铁面无私。

2扩大监测指标,调整环境监测体系功能

原有的环境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价指标,随着污染物种类的增加,已经无法评估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要更好地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价功能,使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更加有效,真实,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3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在人员配备上,要拓宽进人渠道,选拔一些热爱环境监测工作,熟知有关环境管理的标准和规定,正确掌握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业务知识。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学习氛围,增添单位的新鲜“血液”,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业务深造,跨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来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4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监测工作

提供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承担监测工作和报告数据者都应具有上岗的合格证,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加大对质量控制考核、实验室间比对,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力度,营造一支有实力、有能力的监测队伍。

篇(5)

空间地理边界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的地理边界,另一种是管理的地理边界。自然的地理边界是根据监测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如平原、丘陵、海湾、河口等。管理的地理边界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的,依据各级管辖区域,分为国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市界、区(县)界等。空间管理边界应采用最新的地图来确定。

1.2空间生态边界

空间生态边界是适应生态系统监测需要的,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区系划分,如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等。由于生态系统经常会重叠,生态系统的范围往往难以精确划定,因而空间生态边界不必精确划定。

1.3动力空间边界

对于流体类环境介质(如大气、河流、海洋)的监测,有时需要划定动力空间边界。动力空间边界是根据流体动力特征划分,如海洋中的沿岸流区、上升流区、扩散型海区、沉降型海区等。在污染物排放扩散监测中,采用动力方法确定空间边界是有必要的,这涉及到结合污染源强和动力模型模拟水质或空气质量,预测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1.4项目空间边界

项目空间边界是指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范围。在工程项目环境监测中,需要依据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环境监测的空间边界。在工程项目监测技术规程中,会有相关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影响范围较大的项目,仍需要根据预测的影响范围,结合实际监测获得的结果,优化监测边界。

1.5时间期限

环境监测一般是重复性的,但任何环境监测项目都有时间期限。环境监测时间一般根据出资或任务下达者的要求,结合监测本身的技术要求确定。一般常规监测任务以年为基本时间单位,长期监测计划可能会持续很多年。建设项目的环境跟踪监测时间主要为工程建设期间。环境污损事件的监测一般持续到污染基本消除或环境基本恢复之后。

2监测参数设计

对于一般监测污染物质的项目,监测参数比较明确。而对于环境质量类监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监测),监测参数的确定非常复杂,在此主要讨论这类复杂型监测项目的监测参数设计。这类监测项目监测参数的设计一般遵循“识别环境问题-分析受害资源-选择环境要素-确定监测项目-确定监测参数”的流程。这里实际上包含监测要素和参数两个层次。在设计中要注意,在一些监测项目中,监测参数不需要以同样的频率测量[1]。

2.1环境问题和受害资源分析

2.1.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面临的、政府与公众关心的,且与人类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6-7]。环境监测要针对环境问题,获得充分的、可防御的信息。管理者在决策中,一般需要环境监测者提供以下信息:①目前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预期这些问题会造成的后果;②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③解决这些问题的把握;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资源和经费;⑤其他的建议。(1)环境问题的一般形式环境问题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要回答什么位置出现了环境问题,与位置关联的特有环境空间模式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未来演变趋势如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时空角度归类环境问题(表1)。(2)常见的环境问题常见的环境问题有:①环境污染(介质上有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物有化学物质、生物、噪声、电磁波等);②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损失、生态系统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栖息地丧失等);③突发环境事件(化学品泄漏、溢油等);④人类健康(水、空气、食物供应和安全等);⑤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水酸化等);⑥资源枯竭(过度开发、不可持续开发、增长的资源利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的深入,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出现或被发现、认识。

2.1.2环境中的受害资源

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环境问题发生后存在受损者,即受害资源[1-3]。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环境问题作用的受害资源可能不止一个,同理,一个受害资源可能遭受多个环境问题的损害。环境中的典型受害资源一般有:人体健康、经济生物、珍稀或濒危生物、生物多样性、空间资源。(1)人体健康。人体健康是首要关注的受害资源,对于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主要是污染问题。通过食用受污染的产品或接触受污染的环境介质,人体会遭受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2)经济生物。经济生物资源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价值所在,污染损害、栖息的破坏、过度利用、生态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都会对经济生物资源造成损害。(3)珍稀或濒危生物。珍稀或濒危生物往往是生态系统中关注的焦点,对生态环境的退化较敏感,是环境监测关注的“热点”。(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核心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可能预示着生态系统在退化,污染损害、生态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都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5)空间资源。很多行业生产都需要空间资源,尤其是农业。用于农业上的土地、水域等空间,对生态环境有要求。环境问题对空间资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可利用的空间资源缩减或丧失,如围填导致水域丧失、建设导致耕地丧失等;第二是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减少,如环境质量恶化导致养殖用水域资源缩减。

2.2环境要素、监测项目和监测参数

环境要素即环境基质,是构成环境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如海水、大气、沉积物、生物等。监测项目是样本单元中按性质分类的现象或实体,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如温度、溶解氧、浮游动物。监测参数是由采样样本确定的、某变量总体的函数,如溶解氧的含量、浮游动物密度、浮游动物种类数、浮游动物生物量。从监测参数的学科角度分类,监测参数可分为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地理参数、社会学参数等。(1)物理参数:描述环境介质物理状态的参数,例如温度、流速、流向、气压、风速、风向、放射性等。(2)化学参数:环境介质或污染物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3)生物参数:生物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状况参数,如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种类、生物密度等。(4)地理参数:描述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的参数,如海岸线、河流等。(5)社会学参数:描述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参数,如人口、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污染物排放量等。从监测参数在监测系统中的作用考虑,环境监测参数可分成3大类:(1)优先监测参数:代表环境“热点”的特征参数,重点监测对象。(2)辅监测参数:对于评估环境问题起辅的参数,如盐度、水温。(3)可选择的监测参数:按地点、主导功能区和测定意义选用,如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氯化合物等。

2.3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原则

在对环境系统了解有限的情况下,设计者可能会希望监测的参数越多越好。然而,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被发现,新的环境科学认识会不断被提出,并且实际的监测资源限制也不允许监测所有的参数,因而需要从众多参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参数。在环境质量监测中,选择监测参数一般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监测参数必须与要回答的特定影响和受害资源紧紧联系在一起,且对变化反映灵敏。监测参数状态的变化,必须清楚地反映出受害资源的变化。两者的联系程度,要取决于对系统的了解深度和对监测过程了解的广度。(2)监测参数与要回答的特定影响和受害资源之间能给出因果关系,能描述反应的特定性和可靠性。(3)监测参数具有可靠的分辨能力,采样的代表性(信噪比)较好。好的监测参数能用最少的采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高度变异的参数或未知统计分布的参数往往妨碍从监测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不适合作为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参数。(4)监测参数应尽可能测量方便、成本较低。监测资源总是有限的,选择的监测参数过多往往导致监测方案无力执行或不得不降低采样密度。

2.4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方法

有限的监测资源应该分配到那些最重要,而且能对整个环境状况起关键作用的参数上。在筛选监测参数时,可采用专业判断、因果链分析等方法。(1)专业判断法。专业判断主要是基于长期积累的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和设计者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做出监测参数的选择。对于选择的监测参数,还应从逻辑分析其合理性。(2)因果链分析法。用因果链分析能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该方法用于监测参数的筛选有实用价值[7]。

篇(6)

2.环境监测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的时效作用

2.1我国环境监测系统的发展

现在我国从80年代就开始注意环境问题,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也已经有50多年历史[3],因而建立的环境监测体系也较为成熟,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我国不仅仅在国家级层面上设立了环境监测总站,还设立了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站,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人员也不断增加,而且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断提高。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监测的设备也越来越精良,也在逐步实现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同时也向着信息化的方向不断迈进。除了“硬件”配备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而设立的,融监测和预防于一体的技术。首先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大气、水、城市噪音等污染的全面监测,也成为我国污染物减排的三大支持体系之一,为我国减排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2.2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发挥的作用

首先,我国环境监测系统能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上报,从而可以通过相关媒体使公众及时了解我国目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例如,当环境监测系统收集大气中PM2.5的监测数据后,形成一定的报告,公众在获得了该报告后会针对目前的大气状况进行不同的生产、生活安排。其次,环境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成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依据。我国环境法规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国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以求通过最小的公共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此外环境监测也是我国环境法规的实施状况的一种反馈,并能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再者,环境监测行为有利于社会公众的环保行为。尤其当监测数据曝光后,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可能反省自身行为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对于商品生产者或者决策者而言也可能做出一些环保反应,例如:在以后的生产经营决策中可能会考虑消费者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建设投资,抑或更注重树立自身的环保形象,尤其是对于污染型企业可能产生更显著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环境监测能起到促使企业从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2]最后,环境监测有利于我国社会进步。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环境监测可以帮助民众及时发现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同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3.有效的环境监测措施探究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工作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为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本文在此对如何有效地实施环境监测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究。

3.1完善环境监测法规,明确政府责任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但是在环境法规方面,多是以监测对象为客体的,很少有针对监测主体自身的法规,要更好的实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要完善相关法规,更要明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在环境监管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地执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保障环境监测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进而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除了立法的角度,政府更应该转变环境监测理念,明确监测过程中的责任。而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状况,各环境监测站点的工作也应该有所偏重,各级政府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3.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完善监测体系

环境监测体系是节能减排的主要支撑体系之一,是节能减排决策的重要信息源,只要保证环境监测有效性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的科学性。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首先要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实现更好的监测效果就需要引进先进的配套设施,所以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在设施的引进上,除了要考虑引进大型的、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之外,还要考虑针对不同环境和不同污染问题的小型的、便携式的配套设施,将生物、光电等高科技技术不断的应用到其中,实现先进技术和先进设施的结合,从而实现对环境的全面监测。对于整个监测体系而言,环境监测网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三级监测网络,但是近几年环境污染事件依然频频被曝光,这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监测体系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进而要增加网络监测站点的数量,做到对环境的无死角监测。除此之外还要对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设立相应的监测网络,以及时应对各种环境污染事件。

篇(7)

室内环境检测需请专业环境检测专家在室内定点取样,然后将数据带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的。常见的实验室分析方法有:甲醛是《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18204.26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氨是《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测定方法》GB/T18204.25靛酚蓝分光光度法。对苯的检测采用GB/T《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象色谱法》;对氡的检测采用氡测量仪进行测试;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采用热解析/毛细管气象色谱法。

二、室内环境治理策略

(一)控制室内环境中的氡污染

1.建筑施工单位对于建筑过程中的选址、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的使用必须严格把关,从污染源上控制,以减少氡向室内的释放;

2.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开窗换气,以保持室内环境空气的清洁。

(二)控制室内环境中的甲醛污染

首先装修设计方案应当合理科学,符合相关环保要求。材料的选择也要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合理计算室内空间的甲醛承载量和装修材料的使用量,同时要科学的选择施工工艺,选择那些对环境污染小的施工工艺,要严格掌握装饰和装修材料质量,严格控制甲醛含量。同时要注意室内甲醛的检测和净化,定期请权威室内环境检测专家进行检测,一遍根据相关治理方案及时进行净化。同时在室内和家具内也采取一些有效的净化措施,可以降低家具释放出的有害气体。

(三)控制室内环境中的氨污染

1.经常通风换气。室内通风换气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排放出室内污染物,另一方面可以使装修材料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尽早的释放出来,防止以后对人体造成伤害。

2.保持室内环境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我们知道,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逐渐变成氨气缓慢释放出来,增加了室内空气中氨浓度,因此,要维持室内的温度和适度在一定水平上。

(四)控制室内环境中的苯污染

1.在进行室内装饰时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油漆、涂料、胶黏剂和防水材料。

2.选择一些水性的木器漆,是防止和减少家庭室内装修苯污染的根本途径。

3.注意不要用油漆封墙底,这是严重污染室内环境的工艺,会造成长时间的苯污染问题。

4.不使用那些用劣质的大芯板或密度板做的家具。它会长时间地大量释放甲醛或苯。

5.开窗通风:房子刚装修好不宜马上入住,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开窗通风,加速室内外空气对流,尽快将室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到室外。

6.植物吸附和化学分解:可以在家中摆放一些花卉植物类,比如吊兰、仙人球、绿色植物等,可以除去家中异味,有利于释放出清新空气,消除有害物质。

7.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使用活性炭吸味剂来吸味。

(五)控制室内环境中的总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污染

1.在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推广使用符合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的建筑涂料、低有机溶剂型木器漆和胶粘剂,逐步减少有机溶剂型涂料的使用。

篇(8)

(1)环境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目前的环境监测范围有待扩展,许多污染物都不在目前的检测范围内,监测项目针对性不强,许多污染程度较轻的项目监测较多,监测主要是针对非特异性指标,这些指标的说服力和代表性都不足。(2)监测频率不足。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条件下,针对污染源的监测频次很难提高。监测频率不足,会导致监测结果的不准确,从而无法真实反映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对环保决策者的参考价值就会有所降低。(3)环境评价方法不够客观。目前在环境质量评价时,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将实验监测值与标准值简单对比,用超标或者不超标来简单评定环境污染情况,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反映环境状况。

1.2环境监测手段缺乏科学性

(1)单一的实验室手动分析仍然是目前主要的环境监测手段,缺少和现场分析、连续自动分析相结合。单一的实验室手动分析,在处理那些较易遭到破坏的样品时有所欠缺,分析效率往往不高。而且这种分析方法对监测人员的数量要求较高,大量的检测人员水平不一致也容易导致监测结果发生偏差。(2)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采用点式采样,线式和面式采样相对较少,但是在监测流动性较强的污染物时,线式和面式的采用更为妥帖,更能真实反映环境污染状况。(3)目前环境样品主要采用pap级的常量监测,微量或者痕量样品监测采用的比较少,但是实际环境中,微量和痕量物质经常存在。(4)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环境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就很可能危害到周边人们的生命健康,这时就需要启动环境应急监测手段。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监测系统,不能在面对突发环境状况时快速、动态测定,从而无法为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决策者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反馈。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

2.1提高环境检测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1)要进行科学监测,从而真实反映实际的环境质量状况,具体包括:根据不同地区的污染特征差异选择不同的环境监测项目,特别是要加强有毒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污染因子监测;提高自动化连续监测水平,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物理性监测、生物性监测与化学性监测手段相结合,通过环境中生物体的实际状况来真实反映污染物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微量或痕量的污染物;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价能力,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内涵,为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环境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信息。(2)加强快速监测水平,特别是在环境应急监测方面,具体包括:加强应急监测重点工作的筛选水平,首先应确定首要污染物,然后确定污染源并快速测定,最后决策处理;强化环境应急监测水平,要事先准备好应急监测标准、方法、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加强自动化、快速环境应急监测设备的研发,应着眼于自动化、便携式、高效率的设备研发,以便满足环境应急监测要求。

篇(9)

1.1人员编制不足

与《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对照,2个省级监测站,8个市级监测站和43个县(区)级监测站人员编制均未达标,编制缺口达610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数58个,防城港市监测站编制数23个,巴马县环境监测站编制数2个,与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分别相差32个、47个和8个(省级标准不低于90个,市级标准不低于70个,县级标准不低于10个)与承担全区23.6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1210条河流、6650平方公里海域和2.4万多家排污企业的环境监测任务极不相符。

1.2县(区)监测站监测能力薄弱

省、市两级监测站均通过计量认证,但市级站通过计量认证的项目与当地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85个县级监测站中仅有32个通过计量认证,但开展的监测项目不全,需要依靠上级监测站才能完成常规监测任务。其他53个监测站有名无实,不具备开展监测工作条件。

1.3监测执法业务用房严重紧缺

广西基层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提升能力的主要瓶颈之一。作为省级站的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实验室面积仅为1196m2,与国家西部省级站最低标准2500m2差距1304m2,全区14个市级站中仅有3个市(南宁、柳州、钦州)监测站实验室面积达标,其余11个市级监测站实验室平均面积约1227m2,与国家西部市级监测站最低标准2500m2差距1273m2;85个县级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平均面积约为325m2,不到国家西部最低标准1000m2的1/3,其中有26个县级站无分析测试场所,“给了设备没处放”和“有了设备没法用”成为多数市、县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紧缺的尴尬写照。

1.4专业人员少,借调多,流失大

专业人员少、持证上岗人员少、独立操作仪器人员少的“三少”现象在广西区基层环境监测站十分普遍和突出。85个县级监测站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0%的仅有26个,低于50%的有21个,有10个站无专业技术人员。县级站监测人员被局机关长期借调已经成为基层环境保护管理的常态,导致环境监测站出现在岗人员不足。一些站因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致使仪器设备无人操作,工作无法开展。为了完成繁重的监测任务,大部分市、县环境监测站只能外聘部分人员。但是,一些经过培养历练已成为技术骨干的聘用人员,因无法解决编制以及待遇低等原因而流失。

1.5队伍思想不稳定

近年来,广西发生多起环境污染事件,不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到位成为事后环保部门问责的重要因素,加上新出台的“两高”司法解释降低入刑门槛。大家普遍认为,环保工作责任重、风险大、措施缺、有惩无奖,动摇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念,严重挫伤了基层环保部门工作积极性。

2基层能力监测站能力提升对策

2.1统筹规划,合理发展

环境监测是观察环境保护好坏的眼睛,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强化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宏观定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综合考虑本地区发展水平、环境特点、现有工作基础、重点监管任务与基本能力需求,研究制订辖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推进本级环境监测能力提升。

2.2优化环境监测资源

在全广西区范围内,根据人力资源、地理因素、工农业现状、特殊污染源、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结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优化布局形成以省级站全面支撑、市级站(包括部分县级站)为骨干、县级站为节点的全区环境监测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对当地社会环境与资源支持其发展的、有实力的县级环境监测站,通过优化组合方式整合周边弱小的县级环境监测站为分支机构[2]。以解决人力资源不足、财物资源浪费、能力建设低水平重复的问题。

2.3改善业务用房

业务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的百年大计。针对基层监测业务用房不足现象,各级政府支持是目前解决的唯一捷径。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向上级和本级争取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并按照国家环境监管业务用房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2.4仪器配置实用性

针对广西多数经济不发达、环保专业人员少的突出问题,县级环境监测站主要业务范围界定为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所以,配备仪器的实用性和自动化程度尤为重要,体现在选择基层站维护运行、设备供应商定期巡检、上级站指导使用的检测仪器,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5市场化运作模式

基层环境监测站业务骨干被抽调到局机关工作是当前各级环保部门的常态,此外,大多数基层监测站获批为参公单位,人员工资固定,干多干少一个样,干活积极性不高,导致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无人干活或干活无积极性的现象,制约着监测站能力提升和监测任务的完成。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考虑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市场化运营,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通过租赁的方式对双方实验室拥有运营权,这不仅保留环境监测站监督性监测职能,而且解决了国有资产不会流失的敏感问题,环境监测市场化,值得探索。

篇(10)

1.1行政干预,监测结果遭疑环境监测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来不得半点的虚假。而现实工作中,一些地方的监测数据不是为环境管理服务,也不是为社会服务,而是为某些领导服务。加之现在整个社会很多工作都实行排名。如城市环境质量综合定量考核排名,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名等等。本来这也是促进地方加强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排名的背后就显现出了一些问题,那个城市也不希望排名靠后,谁都想名次靠前,这样很多问题就出现了。城市排名靠后,地方领导脸上自然无光,当地环保局领导压力加大,为此一级管一级,由于排名的因素很多是依据监测数据,这样数据上做文章就理所当然啦。那么平常按照监测规范,辛辛苦苦得出的那些数据自然就无用。这样久而久之,既然数据不用,监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规范采样、规范监测变得没有意义,长此以往真实的监测数据也就不复存在了。监测就像医院的检验科帮患者查病因,有病检验结论无病,贻误病情,无病检验结果有病,又坑害患者。那么环境监测人员拿出的监测数据就是帮助自然环境“查病因”(当然这只是其一),环境质量很好,监测结论有问题,必须国家花钱来治理。环境质量不好,监测结论无问题,损害老百姓身体健康。如果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为了老百姓身体健康,就应该面对环境问题,正视环境问题,从而来解决环境问题,就不应该回避问题而从行政上干预监测,然而现实社会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出路就在于从监测体制上创新和改革。

1.2人少事杂,份内份外全揽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实施的事业单位编制管理,造成现在很多环境监测站,因为编制的局限,整个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无法满足现实环境监测业务的需要,工作的业务量与现有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形成巨大的反差,需要的人员因为编制局限而无法进来,在岗的有的因为业务水平低而又无法胜任工作。加之现在伴随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老百姓对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国家对环保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监测的领域不断拓宽,监测的范围不断拓展,监测的项目和频次日益增加。过去开展的地表水、大气、酸雨、噪声等监测点位、频次、项目在扩大。污染源监督监测、环评的现状监测,项目的验收监测,突发事故的应急监测,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等工作量与日俱增,尤其是近几年来还新增了在线设备的比对监测,国控企业的监测,以及大气PM2.5等雾霾成份的监测等等,让环境监测部门不堪重负。还有老百姓关注的房屋装修后的室内空气监测,所有这一切,全都由环境监测部门包揽,要想做好这些工作,那只能是天方夜谭。由于监测工作过程复杂,很多项目尤其不是自动化的监测项目,从人工采样到实验室分析,到检测结果,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过去就COD一个项目,一个监测数据,传统的监测方法就得花费最少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因此说,目前的工作量,现有的监测人员,一些地方是无法按规范,按要求去完成,而要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那就更难。

1.3多头监测,信息无序多年来,水利、农业、水产、气象等部门都实施了环境监测的业务。地表水环保部门每年都有指定性任务,有的地方还要求地表水监测109项,而水利部门每年也对江河水质开展水文、水质监测。环保部门开展土壤污染调查,监测土壤,而农业部门所属土肥站也在经常开展这项工作,监测项目也是大同小异。很多地方气象部门一直在监测雾霾天气,现在全国环保部门也都在开展PM2.5等雾霾成分的监测。而且部门都有本部门的行业监测技术规范、技术要求、技术标准、技术导则,在监测技术线路上更重要的是点位布设,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的差异,尤其是采用的点位不同,采样的时间不一致,同一个河段得出的监测结果有时候必然有很大差异,就象人们常说的今天太阳和昨天的不一样。而且由于仪器设备的差异、分析方法标准的差异、加之评价标准与方法的不同,所得出的监测数据无可比性,比如说土壤监测,环保部门2004年颁布有《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而农业部2006年颁布有<土壤监测规程》(NY/T1119-2006),地下水监测,环保部门执行本部门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水利部门执行2005年本部门《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同一种要素,同一个河段,监测数据差异大,由于无序,各个部门都可以对外信息,内容上交差,结论上不同,致使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无法采用,有些部门还擅自在网络、报刊等媒体公开发表环境信息,混淆视听,对政府宏观决策造成困难,同时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2机制改革的思路

2.1监测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减少环境监测工作的外部干扰。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总站,省、地、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行政上都属于同级环保主管部门领导。而监测是一门科学,国家颁布有标准,监测过程有规范。而现实情况是往往监测的数据不如某些领导的想象。曾经有一个地方的环境监测站因为当地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的数据显示全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全省排名靠后,原因是当地建筑业十分兴旺,扬尘对PM10的贡献较大,但领导不是通过监测发现了问题来组织力量解决。而认为这是监测站的工作失误,因此,实行环境监测站垂直管理是解决当前监测数据遭质疑,减少行政干预的根本。此外、实行垂直管理,可以打破地域界限,便于国家对监测工作实行统筹布局,有利于国家监测网络的统一设置和管理,况且不论县一级是否都设立环境监测站,至少不必每个县一级都按国家标准化来建设监测站、可以考虑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区位情况,由国家进行统筹规划和重点建设,打破行政区划,打破条块分割,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环境监测机构、重点建设中心站,包括区域环境应急监测中心,不必要普遍开花。这样资金、设备、人员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政令畅通、整个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协同、协调和整体工作就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2.2国家调整环境监测职能,明确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任务和分工1994年,原国家环保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环境监测是一项政府行为,监测站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既然具有政府行政行为就应该重点做好监督性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既然是社会公益性单位,就不应该为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发愁,就不应该承担创收的任务、而应该主要为社会做好公益,重点把环境质量等公共服务事务做好。因此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国家适时调整环境监测部门的职能是当前做好监测工作的前提。明确环境监测部门,尤其是地市、县两级环境监测部门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公共服务:首先主要把各自区域内的水环境、环境空气、环境噪声、降水等老百姓关心的环境要素的质量弄清楚。为老百姓服好务。其次是配合环境管理部门加强环境执法,改善环境质量,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而对违法排污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第三为污染投诉、污染纠纷处理实施仲裁监测。第四、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开展环境应急监测。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室内空气监测等等服务的项目都交有资质的社会第三方机构去完成。而其第五个主要职能就是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实行严格管理和考核,保证监测质量。这样环境监测工作就不会出现“老百姓的感受与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2.3整合社会环境监测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金、设备、人才的作用。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涉及环境监测业务的部门太多,由于利益驱使,政府很多部门,只要涉及到与环保有关联的部门,都在做一些与环保有关的检测。导致国家在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等的极大浪费。由于样品采集的时间、空间、分析方法、评价体系、实验环境等等差异,有时同一个环境要素各自得出的结论出入较大,再加之多头信息,导致政府宏观决策无所适从,老百姓不可思议。为此,国家应该从顶层进行设计,部门之间不能各自为政,应该严格划分部门职能,环境监测只能一个渠道,对外一个声音。各地要把有关部门现有的与环境监测有关的资源进行整合,把现有的仪器设备集中,把分散的资金集中,把现有的技术力量集中。这样各地环境监测工作就不会再出现设备落后、资金紧张、技术人员亏缺的问题,如果国家对各级环境监测职能进一步理顺,那么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还会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还会大大减少,环境监测方面技术人员的作用还会进一步显现、环境监测的质量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等一系列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上一篇: 活动设计教案 下一篇: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