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业发展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旅游业发展规划

篇(1)

一、明确指导原则

(一)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环*休闲旅游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分析河北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关市、县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时,要把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考虑,优先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环*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综合效益在GDP中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在3至5年内,初步建成六大功能区、七大产业聚集区和一批休闲城市(县)。经过10年左右时间,把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成国内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生态保护带、区域合作带、民生改善带和产业示范带,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成为省内重要支柱产业。

(二)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快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活和优化各种旅游生产要素,促使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环*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开发建设,应立足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准确把握休闲旅游的产业规律和特点,在建设、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人本理念,注重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人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提高舒适度、美感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有效保护、科学开发、持续利用”,杜绝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性使用。要采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工艺,实现节能、节水、环保,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持续改善。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五)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两市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环*各市、县要树立整体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规划,协调开发,不搞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低价格同质化恶性竞争。

(六)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发展环*休闲旅游产业,既要以资源为基础,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由偏重依赖资源向创新发展的转变。要认真研究休闲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以超前意识和创新思维,策划和推出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的休闲消费需求。

二、强化工作重点

(一)谋划建设重大休闲旅游项目。有关市、县要围绕温泉、冰雪、海滨、草原等时尚休闲产品,谋划建设一批引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核心项目。三年内,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休闲旅游和精品观光旅游项目中,争取使燕郊成功(中国)大广场、仙那都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村、木兰围场狩猎场等18个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昌黎黄金假日滨海度假城、茅荆坝七家森林温泉度假城、崇礼中马国际旅游度假区等25个项目开工建设;同时,新谋划一批项目并下大力推进前期工作。到2012年,百个以上重点项目形成接待能力,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初步实现优化升级。

(二)打造知名品牌延展产业链条。各产业聚集区通过建设、经营和推介,把一批核心产品和重要景区,做精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休闲旅游品牌。按照不同产业聚集业态,延展产业链条,发展会展、健身、养生、修学、演艺、娱乐、购物、餐饮等关联产业,开发运动装备、花卉、保健品、书刊杂志等衍生产品,打造产业集群。

(三)培育休闲旅游目的地。环*各市、县尤其是秦皇岛、承德、廊坊、保定等4个休闲城市和19个特色休闲县(市),要积极创建中国最佳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镇。加快完善口岸、会展、博物馆、特色街区、游客中心等不同功能的旅游服务设施,推动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和救援保障系统建设。结合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将旅游要素和环境因素有机融入城镇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之中,打造宜看、宜居、宜游、宜闲的景观型、文化型和休闲型城镇。

(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休闲旅游发展需求,构建集散通畅、快速便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系统。要加快在建的张承(宣化—崇礼段)、长深(承德—唐山段)、张石(涞源—涿州段)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张承(崇礼—承德段)、承秦(承德—秦皇岛)、张涿(涿鹿—涞水段)、密涿(密云—固安段)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尽早谋划建设干线公路到新建重要旅游景区的联接线。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争取京张、京承铁路客运专线获得批准,加快京石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进度。要努力做好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开工;谋划建设围场通用机场。有关市、县要安排建设好城镇交通、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种植、森林草场及水利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整个产业带的生态环境;把城镇周边、交通干线两侧和重要景区周围作为重点,加快环境治理。

(五)整合、提升、淘汰落后产品。通过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拓展功能,挖掘内涵,增加观赏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内容,结合民俗风情与舞台艺术推出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已有景区的质量和水平。对档次低、环境差、游客少、改造价值不大的景点,通过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引导等方式,逐步予以淘汰。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以规划为龙头,协调各项开发建设。有关市、县要认真落实《规划》,以《规划》指导休闲旅游的各项开发建设,抓紧研究制定七大产业聚集区发展详细规划。交通、民航等部门尽快编制产业带交通建设专项规划。城建、环保等部门要组织制定休闲旅游城镇发展专项规划和产业带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新开发的景区必须在《规划》指导下编制好景区规划和建设方案,跨市、县的景区要联合制定建设规划,严禁不符合规划的低水平无序开发。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投资规模5亿元以上和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环*休闲旅游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后,视同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享受财税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期间(一般不超过五年)企业上缴省、市两级增值税和所得税超基数部分,按企业与政府签订责任书确定的返还比例,于次年3月底前拨付项目业主单位,支持项目建设。省、市两级财政“两税”超基数部分的返还比例相同,“两税”超基数部分的全部或部分返还采用资本金注入、贴息、补贴等方式进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依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用地计划。

旅游定点宾馆、餐厅、景点,其用水(桑拿、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并轨。旅游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其排放的废水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三)充分运用金融手段发展旅游。通过出让或转让政府投资旅游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将收回的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逐步建立健全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省及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各类金融机构要对重点旅游项目贷款予以倾斜;景区可以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鼓励旅游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企业可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

(四)加强市场营销。旅游部门要以环*休闲旅游为主题,围绕《规划》提出的形象促销“十个一”工程,研究制订产业带整体宣传方案。要利用节庆、展销会、邀请国内著名旅行社来河北考察、省市部门和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促销活动,努力塑造鲜明的环*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促销,高度重视互联网络等新型媒体宣传。要组织产业带各设区市和重点景区通过央视等重要媒体的主要频道、热点栏目投放休闲旅游形象广告。省内媒体要开设专栏和专版、增加专题和时段,加大对产业带休闲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市、县要制订鼓励招徕海内外游客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搞好产品营销。

(五)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加强和改进旅游招商工作,运用小团组招商、专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手段,组织针对性强的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批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发建设休闲旅游产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旅游知名品牌特别是*大型旅游企业实施联合,组建旅游企业集团。要优化旅游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解决客商投资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重诺守信的人文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客商投资建设环*休闲旅游产业带。

(六)提升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旅游部门要会同质监部门制订并推行休闲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鼓励休闲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高级别A级旅游景区,鼓励休闲旅游接待宾馆饭店争创国家星级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鼓励旅游企业创新运营机制,通过跨行业经营、连锁经营、联合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等模式,完善旅游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健全休闲旅游诚信经营体系、文明旅游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营造“重信守诺”的旅游服务氛围和“放心旅游”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休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划人才队伍、具备较高素质修养和工作能力的管理人才队伍、爱岗敬业技能熟练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上岗、在岗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高、中级休闲旅游管理和策划营销类人才以及技能型实用人才。

四、加强组织领导

篇(2)

旅游业是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逐步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特别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国内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相应地,各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人才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加上旅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旅游企业面临着高速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旅游企业只有以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化培训与管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并构建科学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中人才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是汇集了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人才的企业,旅游业务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是典型的人对人、面对面的服务工作。可以说,“人”是旅行社的核心,是整个企业的精髓和支柱,也是企业中惟一的能动要素,是最积极和基本的要素。旅行社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员工队伍的素质。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需要急剧增加。相应的,导游人员需求也急剧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目前我国导游人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两大特点。

1、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不足

根据统计部门预测,到2009年我国导游需要量在30万左右,而目前我国导游人数是20万人左右。导游的流失率较高,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不同等级的导游人员,流失率各不相同,资格和特级导游员流失率较高,初级、中级、高级导游员流失率较低。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资格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45.3%,持初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0.l%,持特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37%。

2、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等级结构、语种结构不合理

以导游为例,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学历只占39.4%,而本科以上学历只占18.9%。导游队伍严重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外语类导游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人员还很奇缺。2002年,来我国的韩国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国中排第二,而我国现有韩语导游人员仅413人,占外语类导游的1.9%,远不能满足对韩国市场的接待需要。

3、旅游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我国东部省(市)导游人员数量较多,中部和西部省(区、市)导游人员的数量较少,但西部个别省(区、市)导游人员严重不足。如目前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只有151人,导游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的矛盾分析

1、旅游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拉动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据2006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专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指中高层管理人才)2010年将达到7万人左右,对比目前仅有的3万多人,缺口极大。然而来自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并且同时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上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二是说明旅游人才教育机构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矛盾。三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部分人才培养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2、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旅游人才流失之间的矛盾

旅游企业作为服务业,其人才的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同时,来自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毕业生因为对服务业的偏见而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较大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时,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学历偏低。据厦门市一项关于旅游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004年厦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员仅占28.68%;学历结构中中等职业教育占73.79%,大专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硕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学历者比重在各行业中属于偏低。其次是许多高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设置、教育体制等原因常常不能胜任行业中的实战工作。

上述三种矛盾直接导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供应不足。

三、解决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矛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完善培养机制

所谓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进行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规划来看,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目标,构建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通过学期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大学期间几年的培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2)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首先,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其次,建立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最后,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也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从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2、构建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

人才培养为旅游业人才储备提供了保障,但人才的留用和在岗培训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各岗位的职业发展模式,并逐步推广。旅游企业各岗位员工的成熟度直接与该员工接待客户的经验有关,由于资源限制,不可能把每个员工的培养都放在工作第一线,这样既浪费时间、财力、物力,又得不偿失。如果有标准化的工作模板,则员工就可以在短期内汲取间接经验达到成熟而投入工作。这中工作模板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标准,更是一个企业内部知识传承的载体。职业化工作模板的标准是具体化和行为化。所谓具体化是要求从具体行为出发描述特定的工作环境和行为,具体化的另一个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况发生外,员工只要按照职业化工作模板开展工作就可达到预期的绩效。行为化说的是职业化工作模板既关注行为过程又强调行为结果,形式上是对既定行为的描述,但这种行为必定指向要求的结果。

(2)组织开展系统化的职业化培训。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职业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开展职业化培训向员工灌输这些知识技能是旅游企业快速提高员工职业化水平的首要途径。

旅游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化培训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培训什么,即如何选择和开发培训课程。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化培训不仅要注重通用素质的培养,更要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具体的岗位要求出发,开发出专业素养用于职业化培训。

(3)在旅游企业内部建设职业化管理体系。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不同岗位的业务特点及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提炼出不同岗位员工的职业化模型,最终形成职业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规范和培训员工,提高其职业素养,改进其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实现组织目标。职业化管理过程是通过定期的职业素养评价,使员工的任职能力不断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为由不职业向职业转变,因而员工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业绩不断提高。职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评估员工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而且要评估员工是如何做的。它强调的是过程,即员工是如何达到目标的,在这里结果不再是唯一的员工能力的评价标准。职业化管理认为只有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职业化,才能确保业绩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工作需要做,这就有待于旅游行业本身的努力和旅游从业人员对自己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王琼、李云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1).

[2]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篇(3)

Abstract: Overall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uanghe city is the basis of history, status and market factors in the full study of Zhuanghe's tourism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ourism, proposed by a series of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make Zhuanghe become " China north magnificent, rare tourist resort ".

Key words: ZhuangHe tourism;develop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旅游发展也为规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对《庄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思路和规划思想作阶段性的总结。

庄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庄河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拟通过一系列规划、开发与建设,使庄河成为“中国北方壮丽、珍奇的旅游胜地”。

旅游发展规划要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依据,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一、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世界旅游重心东移,为中国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如果将辽宁省划分为以大连为中心城市的半岛沿海区,以丹东为中心城市的鸭绿江流域区,以锦州为中心城市的辽西沿海区,以沈阳为中心城市辽河流域区,那么庄河市位于以大连为中心城市的半岛沿海区的东部。大连作为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大连的经济增长率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经济的起飞意味着大众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度假休闲需求的急剧膨胀,其释放出来的消费力将是巨大的,这些都对庄河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使庄河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发展海内外的客源市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庄河市作为“辽宁省旅游强市(县)”第一名,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庄河市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随着黄海大道高速公路的建成,沿黄海大道的景观带也会逐步形成,必将给庄河市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近期客源市场预测:

一级市场:主要为省内的城市人口。

二级市场:吸引国内来自于京、津、唐地区的游人和国际上日、韩、东南亚为主的游人。

机会市场:国内大城市游人和俄罗斯、港澳台及其他境外游客。

2.中远期客源市场预测:

一级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城市群和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城市群的游人。

二级市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的国内市场、及俄罗斯、港澳台、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机会市场:其它国内和国际游人。

二、庄河旅游发展战略

“中国北方壮丽、珍奇的旅游胜地”是庄河旅游的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北方壮丽、珍奇的旅游胜地—庄河”必须实施的发展战略。因此,新规划项目要符合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要求,做到先评价后开发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科学开发促进积极的保护。

三、庄河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策划主要解决形象定位和形象传播的问题,其中形象定位是核心,形象定位是形象策划以及进一步通过设计形象表现的核心,定位既建立在目的地人文地理基础之上,又要考虑旅游者对形象的感知和要求。

1.旅游形象理念基础:

古城探幽,温泉蕴秀,湖光山影,海岛揽胜,生态农业,绿色家园。

2.庄河形象总体定位:

庄河—中国北方第一水乡。

庄河—北方水乡,体验之旅。

庄河市主要旅游区主题形象本体系统如下:

冰峪:山奇水秀,北方江南。

天门山:奇峰竞秀,重峦叠障,气势磅礴,山势纵横。

步云山:辽南第一高峰,万古温泉圣水。

城山:奇峰、怪石鬼斧神工,古城、庙宇军事重镇。

黑岛:一水远联獐鹿岛,群峰环绕凤凰山。

中日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桂云峰生态山庄:红花绿树吐芬芳,诗情画意生态游。

蛤蜊岛:鸟类王国,世界蚬库。

海王九岛:万顷青于靛,小屿珊湖列画屏。

石城岛:海上游钓乐园,黑脸琵鹭故乡。

长隆德庄园: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历史一百三十余年矣!

3.行为形象系统(BIS)设计:

行为形象,又称行为准则,是反映理念基础,在对内部员工的管理行为,面对旅游者的服务行为和对外的社会公益行为等三方面的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又是实施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游客旅游满意度的核心环节。对庄河市而言,行为形象应强调如下几个方面的规范服务: 热诚好客、自觉服务、高效管理。

4.视觉形象系统(VIS)设计:

(1)确定旅游地标志

图形由“庄河zhuanghe”首位字母“z”组成,中间有一只眼睛,眼中是庄河的版图,绿色为山,蓝色为水,好山好水好时光,凡走进庄河的人,都会留在眼中藏在心里。

(2)确定旅游地标准色

标准色的应用范围是建立区域视觉形象的基础和保障,应用时必须执行标准色彩按规范制作。

庄河市的标准色为蓝色(C:80M:0Y:0K:0)、浅蓝(C:40M:0Y:0K:0)、桔红色(C:50M:50Y:80K:0)、绿色(C:50M:0Y:100K:0)。

(3)确定旅游地文字标识

“庄河旅游”经过艺术处理后广泛使用于庄河各类宣传材料上。

(4)确定旅游地吉祥物

吉祥物壮壮,灵感源于庄河的特产梭子蟹,经过艺术的锤炼加工,再结合本地的特点,勾画出这一形象。这个可爱的蟹娃娃不仅代表了庄河人的聪慧和开放,更象征着庄河美好的明天。让壮壮成为世界了解庄河的纽带。

五、庄河市旅游资源评价

应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庄河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

从表2可看出:庄河的旅游资源中四级旅游资源一处,三级旅游资源五处,二级旅游资源三处,一级旅游资源二处。从定性概括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说明了庄河市整体旅游资源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

六、空间布局规划

庄河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为“一个中心城”、“二个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六项精品工程”、“一个旅游带”、“三大旅游区”、“三个旅游服务基地”、“一个温泉村”。

重点建设好庄河城市旅游区,突出庄河城市旅游在庄河旅游格局中的中心使用。

冰峪沟旅游度假区、海王九岛游览区是庄河旅游业发展的二个增长极。通过培育冰峪旅游度假区,海王九岛游览区二个增长极来带动庄河旅游业的发展.

“冰峪旅游度假区”、“天门山风景名胜区”、“城山游览区”、“黑岛游览区”、“步云山游览区”、“海王九岛游览区”是庄河旅游业的六项精品工程。

黄海大道生态农业观光带以观光生态农业产业为主,另外还包括沿线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苗圃、绿地等。

三大旅游区是北部山岳风光旅游区、南部海滨运动休闲区、中部怀旧体验旅游区。

规划将马道口村,黑岛村,石城岛建设为旅游服务基地,为游客提供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食宿条件,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

利用步云山的温泉资源,建一个集保健、康复、度假、休闲于一体的休、疗养基地。

七、庄河市区城市旅游的发展规划

庄河市区城市旅游在庄河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游客在市区的旅游体验,已不仅局限于景点观光,还受整个城市旅游氛围的影响。庄河旅游产品结构向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主的复合型转变,也必须以城市为依托,依赖城市提供的多种服务。

庄河有着良好的城市旅游基础,“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是庄河市区的一大特色,如何发展好城市旅游,是庄河旅游发展的重要新战略。

打造“有机生态城市”是庄河城市旅游的战略定位。

“有机生态城市”就是创造“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生态城市氛围。通过建筑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形成真正的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

整合和提升庄河现有的城市结构和功能,打造以休闲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如休闲旅游、休闲服务、休闲商务、休闲商业、休闲运动等。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篇(4)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性。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旅游者的集散地,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但是贵州省的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在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实施的政策机遇下,如何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发展,从而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是新时期贵州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2012年,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为6802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就达1850亿元。2012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是2003年旅游总收入的16.23倍,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7.98%跃升至2012年的27.2%,可以说十年来,贵州省的旅游业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与人们追求美好享受的要求不相适应。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游客的时间十分宝贵,每次旅游,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体验到、感受到更多更美的东西,并玩得舒服、舒心。但是,贵州通往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还不够便捷,旅游宾馆等设施还比较落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太完善,瓶颈制约还比较严重。二是层次较低的旅游产品与游客高品位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贵州的旅游产品多而不精,大多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次,难以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三是传统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与旅游业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旅游境外市场疲软,高端旅客少,加快培育高端旅游市场和境外市场的任务紧迫而繁重。

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在近十年来也有着较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24.81%,增加到2012年的35.96%,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2%。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2003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0.5%,贵州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69%;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6%,贵州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64%。当前贵州省城镇化总体特征是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不强,异地城镇化明显。贵州城镇化水平相当落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块“短板”。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小城镇发展滞后是贵州城镇化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贵州省近年来旅游业和城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低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平均每年14.60%的速度增长,而城镇化水平则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从总水平上贵州省城镇化水平高于旅游业,旅游业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快速上升的空间;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快于城镇化,如果不加大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将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城镇化的速度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将会是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瓶颈。旅游集聚地的城镇基础设施、人均教育水平及人均收入的多少,发展速度的快慢,都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2012年城镇化率为35.96%,比贵州周边五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的云南省低出将近4个百分点(数据由各省2012年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经整理计算而得)。贵州省与周边五省的旅游资源总量相当,旅游资源的品质高于周边五省,但由于城镇化率不高,旅游集聚地基础设施欠发达、旅游人才欠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程度落后周边五省。2012年贵州省的海外旅游者为70万人,约是贵州周边五省中海外旅游者人数最低的四川省的1/3,可见贵州省的旅游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境内旅游者。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严重限制了贵州省接待海外旅游者的能力,也进一步限制了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这一现象恰好说明了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存在着互动发展的空间。

二、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缓慢,制约城镇化进程

一是贵州省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不够完善。接待设施普遍不足,品质不高。总的说来,贵州各地的住宿设施档次很低,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星级宾馆及床位数量尤为不足,主要城市以外的住宿设施更为明显。二是交通设施不完善。多数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差。连接贵州省与海外客源市场的航空通道不畅,省内的航空网络有待完善,接待旅客的公路运输力量不足,尤其是乡村二级公路网络的条件和养护远未达标,崎岖和颠簸的道路、漫长的行程令人难受,使游人旅游兴趣索然无味,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三是环保卫生设施不完善。旅游环境不佳。旅游沿线污染严重的工厂随意排放的烟尘、废气、废渣和废水,以及旅游城镇的杂乱的环境、极差的卫生状况等,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旅游者的视觉美感和旅游情趣。景区及服务行业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许多景区的环卫设施不完善,形成乱丢垃圾的习惯从而破坏了当地的旅游环境。四是安全保障设施不完善。交通、旅游景区(点)和服务区缺乏必要的安全标准和设施。如旅行道路的安全设施、必要的照明、停车场行人安全、漂流及其他旅游区的医疗急救设施(包括应急通道)等。

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可,一方面使旅游景点失去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旅游景点失去了可以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如果不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等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贵州旅游业品质,就难以推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更难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城镇化的进程。

(二)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矛盾与冲突

城镇建设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旅游环境保护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保持吸引物的原有特征的情况下得到永续利用。城镇化为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和人文环境,但同时也在消耗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2]。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由于经营理念的落后以及市场要求的畸形,存在城市建设混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贵州省拥有许多国内和省内著名的景点,围绕这些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在其周围逐步形成了多家宾馆、饭店和招待所。宾馆、饭店排出的污水、倾倒的垃圾及燃烧排出的烟尘,对景区的水体、大气、生物造成的污染,不仅影响了旅游业本身,而且破坏了旅游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使得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受到严重限制,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低,未能很好分享当地旅游开发的成果

旅游业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企业谋得利润。同时旅游开发需要占用当地农户的土地,许多农户最终都只是以获得土地赔偿款的形式出让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农民付出沉重代价换取的。贵州省许多地方政府借招商引资之机,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垄断经营,将本地农民排挤出整个旅游开发体系之外,很少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导致一些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与当地农户之间的矛盾,如农户恶意毁坏景区设施等,这不仅给景区的管理造成了不便,还为旅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更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滋生隐患,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三、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

(一)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城镇化互动发展

1.以发展旅游业为带动,拉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对于该区域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手工艺品、餐饮产品一级特色产品等多种产品的需求,刺激区域内手工业、制造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业产业链;利用旅游业的联动性,形成一、二、三产业的联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绝大多数人口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在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部分摆脱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旅游景区农民的收入,还为进一步实现城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旅游业带动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的调整

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农民由传统小农形态就地转型为现代产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改变传统观念和落后风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条件,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型转化为第三产业为主导型,进而全面推进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3]。贵州省长期以来受客观因素限制发展缓慢,特别是“三农”基础更为薄弱,而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对于实现现代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业,可以将资金、人才及项目等优势资源聚集在旅游区域,通过旅游区域的自身完善,改变农民生活习惯、提高文化素质、掌握非农劳动技能等,进而达到旅游区域产业转型为三产主导的产业结构,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

3.以旅游节庆活动推动旅游设施的完善

举办国际大型旅游节和民族文化活动,需要依托生态背景及民族文化的支持和相关基础配套的完善。因此,应推动相关城镇生态环境的打造,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国际大型旅游节全面提升区域形象,长期持久地形成对地方资源的整理、创新和管理,全面推进城镇化事业的发展[4]。例如中国·荔波万亩梅花报春节、“茶海之心·凤冈”春茶开采节、贵州油菜花旅游节、贵州国际百里杜鹃花节、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文化节、中国酒都(仁怀)旅游文化节一级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等几十个由贵州各地举办的国际大型旅游节和民族文化活动都吸引着来之全世界的游客。由此,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投入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既增加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又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在具备发展旅游的区域,以城镇化为主导带动旅游业互动发展

1.以新城镇的建设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贵州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应考虑在大型旅游景区周边的核心区域建设新区,通过移民的方式,逐渐完成新城镇的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为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提供基础;通过依托著名景区打造特色化城镇,实现了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相关行业的集聚,与城镇化形成互动、可持续的发展[5]。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古镇建设就是以城镇化为主导推动旅游业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古镇建设中,首先,当地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在离古镇不远处建设新区,转移农民到新区就业安置,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其次,通过政府引导,农民掌握了现代化的生产技能,提升了文化素质,转变了思想观念。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新区投资发展,围绕地方资源形成移民后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实现农民的就业转型;政府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开拓农民新的生存发展渠道和空间。再次,新区大力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便利的交通网络环境;投资兴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打造与景区类型相一致的特色城镇,吸引人气,带动商贸业、服务业等三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最后,随着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渐聚集生产要素,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此时,利用景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合,形成旅游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2.以旅游“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助推特色旅游业发展

通过发掘属于本地的特色民俗、生态、文化等要素,加大资金、人力及技术等投入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推动旅游业发展。如,雷山县丹江镇、台江县施洞镇依托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兴办乡村旅舍,中外游人络绎不绝;花溪区青岩镇通过修缮古建筑和老街区,建成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古镇,成为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参考文献

[1]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雷山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30-18532.

[2]范弢,杨世瑜.昆明市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04):23-24.

[3]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37-38.

篇(5)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将我县旅游业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休闲度假胜地和省旅游经济强县,形成以下渚湖为核心,西部环莫干山生态旅游区和东部新市古镇旅游区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总体布局。

(二)具体目标。

1.旅游收入目标。

到年,年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450万人次;年接待境外游客2.28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29亿元;年门票收入4300万元。

2.品牌定位目标。

(1)争取打造4A级景区3个。

(2)争取打造3A级景区3个。

(3)争取打造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

(4)争创省旅游重点乡镇3个。

(5)争创省旅游特色村6个。

(6)争取发展省星级乡村旅游点7个。

(7)争取设立国际旅行社1家。

三、工作重点

年期间,我县项目建设与旅游产品开发将把下渚湖作为核心区域,以“一核两翼”为空间依托,构建由近期推进实施项目、后期规划建设招商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及关联延伸项目组成的相匹配、有梯度、结构完善的旅游产品框架。

(一)近期积极推进的实施项目。

1.下渚湖风景旅游区。以下渚湖为核心,包括镇104国道以东、镇和金三角核心区(城市规划区)。充分挖掘下渚湖的生态环境优势,发挥县城武康中心城区的基础配套和文化辐射功能,规划建设休闲名城,成为我县旅游休闲接待中心和集散中心。

(1)下渚湖湿地风景区。以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水乡民俗风情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湿地、秀丽优美的山水、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质朴现代的田园风光为一体,具有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旅游休闲等功能,范围包括核心区11.5平方公里和规划区36.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下渚湖游客接待中心、豸山岛项目、环湖1200亩核心景区项目、渔乡风情项目。

(2)欧诗漫集团工业旅游项目。

(3)金银岛国际大酒店(五星级)。

2.环莫干山西部生态旅游区。以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包括筏头乡、莫干山镇和武康镇104国道以西的区域范围,挖掘大莫干山旅游资源,建设成为以清凉世界、竹海别墅为特色,具有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和生态保护等主要功能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

(1)莫干山现代林业生态旅游区。将104国道以西、莫干山麓以东近3.9万亩区块打造成为现代林业生态旅游区,整合尚元农业观光园、五彩红枫基地、德华速生林、阳光生态园等资源(景点),围绕特色树种、农业种植和农村风貌,规划建设成为省级生态旅游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争取成为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2)劳岭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集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3)何村主题公园。建设高档次的老年乡村养生园。

(4)龙泉山庄温泉度假村。建设露天温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度假村。

3.东部水乡古镇旅游区。包括新市镇、钟管镇、洛舍镇雷甸镇、禹越镇和新安镇。远期规划建设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区域面积较大、可游景点较多、可参与项目丰富的水上休闲度假大环线。

(1)新市古镇。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建设成为乡村建筑文化、民俗风情和乡村美食为主要吸引力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旅游项目。

(2)杨墩休闲农庄二期。依托“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品牌,不断完善农业生态、枇杷文化等农业文化项目,同时,以水乡原生态和渔业风光为载体,开发观鸟、垂钓、水上乐园等娱乐项目。

(3)小南湖渔村二期。以农业旅游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点。

(二)后期规划建设的招商项目。

1.下渚湖风景旅游区的规划招商项目。

(1)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毓秀塔山、琳琅水街、阡陌田园、菰蒲远香等景区景点。

(2)中华游子文化园项目。以孟郊故里为依托,规划游子广场、孟郊祠等项目。

(3)通过招商引资,在武康镇余英坊推出“名山湿地风情街”,成为知名的特色旅游商品购物、接待服务区。

(4)规划建设7家星级酒店。在武康镇规划建设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3家、二星级酒店3家。

(5)中华盆景园项目。

(6)华夏宗园项目。

2.环莫干山西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招商项目。

(1)葛岭运动休闲旅游区。位于筏头乡西北角,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生态资源丰富,竹乡韵味原始,宗教文化深厚。规划面积750亩,定位于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和宗教文化类项目。

(2)天泉山农业观光旅游区。规划建设面积16平方公里,园区建设立足于现代农业生态经营,规划天然野趣区、天泉云居区、竹林休闲区、竹海晨钟区和龙潭游览区等内容,建设生态良好、风光优异,富有现代气息的风景游览地。

(3)莫干山镇旅游接待中心。提供旅游接待、集散、商品购物与服务等旅游功能。

(4)莫干山镇星级酒店建设。规划建设三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1家。

(5)黄回山水云涧项目。

3.东部水乡古镇旅游区的规划招商项目。

(1)洛舍洋休闲娱乐度假区及洛舍钢琴工业旅游项目。

(2)新市古镇南宋相府、南汇民居群、运河丝源码头等项目。

(3)雷甸镇星级酒店建设。规划建设三星级酒店1家。

(4)蠡山儒商文化园项目。

(5)百亩洋渔村。

(6)枫洋宾馆升星改造。

(三)基础设施配套及关联延伸项目。

主要包括旅游道路与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信息指导服务及旅游接待中心、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商贸、工业、农业、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开发利用。

1.旅游区外部道路系统建设,提高景区的交通畅通。

2.下渚湖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农民建房、农家乐规范管理等项目。

3.健全道路旅游标识系统。

4.培育和指导武康镇五四村、莫干山镇碧坞村、三合乡二都村、沿河村等农家乐示范村、特色村建设。

5.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6.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重点包括:莫干山集镇通往碧坞村道路拓宽或建交汇点;莫干山现代林业生态旅游区游客接待中心、道路系统;下渚湖七大景区之间的道路系统;筏头乡集镇通往黄回山公路拓宽或建交汇点。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根据旅游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县旅游工作的实际,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和旅游经济强县创建标准,不断完善我县的旅游管理体制。

(二)建立考核机制。建立旅游项目领导联系制度、跟踪督查制度,定期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部署旅游工作,把具体项目、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部门,并纳入考核范围。同时,根据旅游规划对全县旅游招商项目进行预评估,防止盲目引进、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出台扶持政策。出台相关的财税扶持政策、旅游用地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导向性投入,实行政策扶持,促进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74-03

一、 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大理是云南省乃至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旅游业已发展成其支柱产业,是云南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本文从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与省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及在全省的地位研究3个维度对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在云南省的地位进行研究。

(一)大理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

本文用旅游总人次、海外游客、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增加值5个指标对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贡献及在全州的地位进行研究。

从“十一五”末的2005年到2009年,大理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由665.91万人次[2]增加到1 141.22万人次[3];海外游客从17万人次增加到3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49.5亿元增加到92.2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从4 328万美元增加到9 983.9万美元(见表1)。预计“十一五”期间,大理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 007.97万人次,年均增长9.3%;接待海外旅游者152.82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创汇42 758万美元,年均增长16.9%;旅游总收入363.7亿元,年均增长11.4%。①

2009年,大理州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57.3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38.6%,呈现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后者占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5.57%和35.64%[4];旅游业的增加值为19.08亿元左右,占GDP总量的4.69%,旅游业已经成为大理州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

(二)大理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研究

本文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四类旅游核心企业――包括旅游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车船公司[5],以及旅游产品体系五个方面对大理州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进行分析。

“十五”末的2005年底,大理州共有11个A级景区,其中4A 级3个;到2010年3月,全州共有16个A级景区,其中4A级4个。2005年,共有旅游星级饭店97家,其中四星2 家;2010年发展到101家,其中四星3 家,五星2家。旅行社由27家发展到29家。旅游车公司由9家发展到10家,大型游船从5艘扩展到6艘。

旅游产品体系方面,大理通过古城、三塔、蝴蝶泉、南诏风情岛、天龙八部影视城等著名景区景点的建设,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产品日趋完善和成熟;随着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温泉疗养区等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如洱源地热国和西湖、苍海高尔夫、双廊、沙溪寺登街等,以会展、商务、生态和康体等专项旅游产品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正在形成。

此外,大理在旅游节庆活动开发及品牌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成功推出了“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名人高尔夫联谊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庆活动。

(三)大理旅游业与省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及在全省的地位研究

本文以2009年的数据为依据,从旅游景区级别、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人均旅游消费四个方面与云南省内其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对比,研究大理旅游在全省的地位。

从旅游景区级别来看,截至2009年4月,云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34家,其中大理共拥有13家,总数位居首位;但大理4A级和5A级高级别的旅游景区较少,共有3家(4A级3家),少于昆明(共7家,5A级1家,4A级6家)、丽江(共4家,5A级1家,4A级3家)和版纳(共7家,4A级7家)[6]。此外,丽江、迪庆的列级旅游资源中均有世界级旅游资源,而大理州列级旅游资源全部为国家级和省级,缺乏世界级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有限。

2009年,大理的旅游总收入为99.26亿元,占全省810.73亿元[7]的12.24%,仅低于省会城市昆明的226.34亿元[8](见表2),位居第二,高于省内其他主要旅游目的地丽江、迪庆、保山和版纳;旅游总人次同样也低于昆明,排名第二;在人均旅游消费方面,大理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0.15元,却低于两个邻近的竞争目的地:丽江和迪庆,表明大理旅游虽然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人均旅游消费低显示出大理仍然缺乏综合性休闲娱乐度假型旅游产品。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和问题研究

试从旅游目的地SWOT分析的两个方面――旅游业发展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对大理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及长远发展进行战略研究。

(一)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

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主要包括大理苍洱片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开展和云南“桥头堡”建设两个方面。(1)云南省作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选择大理苍洱片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9]。改革试点的开展,对推动大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完善旅游资源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政策支持以及提升旅游竞争力等方面有重大意义。(2)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样,对大理国际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实现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有重大意义。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理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确立了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具备良好的设施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品牌效应等。但从旅游消费额、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考察,大理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消费额低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根据大理州旅游局的调查,国内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为1.60天,过夜游客每天人均花费总额为563.85元,一日游游客花费为381.63元。在总花费构成中,刚性消费比重偏高,占人均花费总额的58.8%,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严重不足。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展旅游活动,休闲度假康体产品缺乏。

2.旅游企业整体综合实力不足

大理旅游企业 “散、小、弱、差” 的现象十分突出,市场开拓能力弱,业务范围狭窄,管理水平低下;观光接待型酒店多,休闲度假型、商务型酒店少,接待功能单一,没有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进入大理;发展方式粗放,还处在以景区门票收入、以数量型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

3.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凸现

不断变化的市场与相对滞后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加快发展的需求与融资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产生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紧缺。

三、大理旅游业“十二五”以及2020年战略发展构想

本文依据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政策与推广机制[10],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大理旅游业“十二五”及至2020年战略发展构想。

(一)优化大理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大理要建设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具体布局包括一心、一圈、一试点、五大旅游功能区、十大产品体系建设。

“一心”是指大理市,依托大理市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旅游城镇体系与滇西游客集散中心”;“一圈”是指建设以洱海为重点的“环湖休闲度假旅游圈”;“一试点”是指“苍洱片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

“五大旅游功能区”具体包括:(1)苍洱-古城休闲度假旅游区。范围包括整个大理市旅游区,包含双廊景区、喜州古镇、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洱海、大理古城、海东景区等景区景点。(2)鸡足山-云南驿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包括宾川和祥云,景区景点主要有鸡足山景区、水目山景区、云南驿景区等。(3)魏宝山-巍山古城文化旅游区。范围包括弥渡、巍山县、南涧三个县,包含弥城景区、密祉景区、巍山古城景区、巍宝山景区、无量山景区、小湾景区等景区景点。(4)石门关-宝台山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包括云龙县、漾濞县、永平县三县旅游区,包含诺邓景区、天池景区、石门关景区、西坡花园景区、曲硐景区、宝台山景区等景区景点。(5)生态温泉-古城古道文化休闲旅游区。范围包括鹤庆县、剑川县和洱源县,包含新华村银都旅游商品区、黄龙湿地、云鹤镇景区、剑川古城、寺登街茶马古道、石宝山景区、大理地热国、茈碧湖湿地公园、西湖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

“十大产品体系”是指高山湖泊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度假区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温泉文化旅游产品、户外度假旅游产品、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和置业度假旅游产品。

(二)完善和提升“十大旅游产品体系”

从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三个方面构建大理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1.完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

观光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包括:(1)高山湖泊观光旅游产品:建设以苍山、鸡足山、巍宝山、石宝山、水目山为主的名山胜景旅游产品;以洱海、茈碧湖湿地、西湖、剑湖、黄龙湖湿地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湿地旅游产品。(2)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挖掘鸡足山佛教文化、魏宝山道教文化等宗教旅游产品;完善崇圣寺、石钟山、博南古道、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大理旅游的文化内涵。

2.提升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包括:(1)度假区旅游产品:在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内加强中高档旅游度假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休闲娱乐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将其建设为云南省的重点度假旅游产品。(2)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是利用民俗集镇、节日庆典、音乐舞蹈、民族建筑、服饰艺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包括以喜洲镇、周城镇、诺邓白族村等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旅游产品;以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以及以大理石制品、剑川木雕、鹤庆银饰、民族扎染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旅游产品。(3)温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茈壁湖温泉疗养基地、大理地热国、天生桥温泉区为代表的温泉文化旅游产品。(4)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大理是开展户外运动旅游的天堂,可以开发高尔夫、民族体育、花甸坝滑草等体育竞技产品;漂流、登山、攀岩、户外自助游等挑战极限旅游产品;也可以在洱海、茈壁湖、西湖等湖泊上开发划船等水上运动旅游产品。(5)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完善和提升包括大理古城、喜州古镇、剑川古城、巍山古城、凤羽古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内的古镇文化旅游产品。(6)置业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第一居所、第二居所、产权酒店、分时度假等不同形式的置业度假旅游产品。

3.做精专项旅游产品

包括会展旅游产品和节庆旅游产品为主的专项旅游产品。按照国际标准加强会展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拓面向国内外的会展旅游产品;除了继续举办“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名人高尔夫联谊赛”等节庆活动外,还要继续挖掘大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开发社会参与度高、声势大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尤其是国际性节庆旅游产品。

(三)加强产业政策与目的地营销的支持力度

1.推动苍洱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探索。充分利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对阻碍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行旅游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探索旅游用地、旅游投融资等政策,如设立旅游委员会、整合大理旅游集团、优先旅游用地审批、入境会展旅游的免签证制度或专项免签证制度、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改革试点。

2.探索旅游用地体制、机制和政策。国土资源部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合作协议[11]。国土资源部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的业务指导与政策支持。大理苍洱片区作为云南省旅游综合试点之一应积极探索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管理政策,切实保障作为大理州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的建设用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完善大理旅游营销推广机制。第一,完善大理旅游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具有多国语言,面向全世界的大理旅游信息系统,及时大理旅游信息和时政新闻,进行大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营销推广网络。第二,建议成立“大理会展及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中心”,整合旅游、外事、宣传等部门的对外宣传力量,对大理旅游进行整体策划和品牌推广,实现整合营销。第三,建立“大理旅游目的地营销基金”,州政府、各县市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文化企业以及各利益相关部门每年为营销基金注入资金,主要用于国内外旅游宣传、参与旅游交易会等相关费用,为大理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费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省略/zwgk/2009-12/03/content_1479523.htm.

[2] 大理州统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ynf.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456383.

[3] 大理州统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ynf.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1209224.

[4] 大理州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EB/OL]. dl.xxgk.yn.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1210323.

[5]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课题组. 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4-06-28(3).

[6] 云南省旅游局.2009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EB/OL].ynf.省略/canton_model18/newsview.aspx?id=895511.

[7]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ynf.省略/tjjxxgk

_model/newsview.aspx?id=1264827.

[8] 昆明市旅游局. 2009年我市旅游指标完成情况[EB/OL]. tour.km.省略/structure/lytj/lytjnr_158230_1.htm.

篇(7)

一是围绕中心,创新发展理念。围绕“农村改革和发展”这一中心,寻求做大做强“城乡互助游”的理念。二是抓住重点,创新增长方式。*年,我们将在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游客人均花费,努力提升服务品质、服务内涵和服务满意度上下功夫。三是突出特色,创新发展模式。改变过去圈地式、铺摊子、粗放型的老模式,逐步转为内涵发展、精品发展,实现需求链——产业链——服务链——消费链环环相扣的新模式。

(二)抓产品开发,壮大发展规模

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力推动现代农庄建设。二是加快景区的培育壮大。*年,我们将继续为*纪念馆和*景区这些项目的申报立项、开发建设、规范管理服好务,争取达到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4A级标准,实现创建目标。三是精心打造工业旅游。请专家和学者做好工业旅游总体规划;发动县内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工业旅游,开发工业旅游专线游。

(三)抓品质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突出“金牌农庄”创建。*年我们将抓住全县“现代农庄”建设的大好时机,继续推进“金牌农家乐”的创建,提升“农家乐”的服务品质。二是助推景(区)点、宾馆酒店提质升星。*年,我们将继续推进威尼斯大酒店升五星、紫鑫大酒店升四星工作。三是加强旅游系统员工培训。同时,督促各旅游单位进一步调整用工观念,建立优秀员工终身制和梯次型用人模式。四是开展全县旅游技能大比武。营造我县旅游行业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达到提升旅游企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抓市场营销,打造县域品牌

篇(8)

二、武汉滨水与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1.武汉江滩的景观规划现状与发展

武汉江河纵横, 河港交织且湖泊星布, 以长江为干构成庞大的水网, 奠定了武汉独特厚重的水文化基调。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借助山水相映的自然生态, 在城市建设中努力彰显滨水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自然神态。未来五年,武汉市将进一步彰显城市滨江滨湖的生态特色,重视山、水、城和人的融合,努力把武汉构建成国际型城市功能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

在城市储备地块南岸嘴区域,背倚龟山、面临长江的洗马长街地块,要开发以明清风格融入湖北居民特色的建筑形式,打造―个独具文化特色、商业文化休闲主导的功能复合街区。

2.武汉滨水旅游现状与发展

除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外,近些年来,武汉的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武汉滨水旅游如武汉江滩,江滩景点面积相当大,是上海江滩面积的数倍。东湖是武汉旅游的另一个重点,的“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强”让东湖增色不少。东湖面积是西湖的六倍,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由郭郑湖、水果湖、喻家湖、汤湖、牛巢湖五个湖泊组成,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而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武汉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落户东湖风景区,包括欢乐谷主题公园、独立水公园、开放式都市娱乐休闲区,可望2011年10月建成营业。该项目建成后将结束武汉无大型主题公园的历史。

三、武汉滨水旅游发展的战略措施

1.资源开发,资源整合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同时,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初见成效。城市圈内洪湖、黄盖湖、斧头湖、梁子湖、汤逊湖、东湖、网湖等二十个重要湖泊和王英水库、富水水库、道观河水库等十六个重点水库,是武汉城市圈独有的特色生态资源,是城市圈的“生态之肾”,进行重点保护与治理。严格控制湖泊湿地周边的工矿企业及房地产开发;加强环湖生态带建设,充分利用湿地、自然岸坡以及水生生物种群的自然净化功能,实现湖泊水生生态系统功能的自然恢复。

按照“以水为载体,打造东方威尼斯”的战略构想,以建成全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湖泊旅游休闲精品名牌为目标,在武汉东湖规划建设具有东方特色的主体旅游城市、大型主体公园、国内一流的湿地公园和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使东湖成为具有休闲、观光、娱乐、度假、节庆、展览等多功能水上艺术文化休闲名城,并以此带动武汉江滩旅游、咸宁温泉旅游、道观河水库、木兰湖景区等水利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发水体旅游资源,打造水体旅游产品。对水体进行细致的立体分层,然后按照不同层次分别设计不同的游乐方式,最终形成以水为依托和核心,包括水下、水面、水空整体纵向结构,水心、水滩、水岸、滨水区整体横向结构在内的全方位的水体休憩游乐空间。

2.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发展环境

改善和发展旅游配套设施和环境。武汉地区的夏日是十分炎热的,这时滨江水畔游玩也是一个消暑的好去处,因此在靠近江畔的地方适当地设计小面积的平台,便会成为市民消暑降温的一个好去处。在这个狭长的景观带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视觉的疲劳,因此景观的设计不能过于单一,要设计成多样化的景观小品,设计一个小型活动广场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聚会、跳舞或者表演的休闲娱乐空间。小型的喷水设计不但可以调节周边环境的微气候同时还能活跃区域的景观气氛。老年人活动健身的场所和儿童的健身娱乐场所的设计也是很好的健身娱乐设施。这些旅游配套设施的建成对改善城市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9)

一、工业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工艺流程以及优化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等的展示,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的精神需求和吃住行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及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在我国,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不仅是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重大战略措施,而且对承办企业及其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结合兰州的实际情况,发展工业旅游是很具可行性并且极具实力的。兰州是老牌的工业基地,兰州工业厂区的建设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一些老牌企业的兴衰历程更是一本本活的教科书,这里有兰炼、兰化、兰石(在中国“一五”计划中由苏联援建,是共和国石油化工业的摇篮,培养了众多石油化工人才,号称共和国的娇子)这种肩负民族工业重大使命的国家企业;也有名噪一时的蓝星、兰州铝厂、通用机械厂、长风厂、晨光化工厂、兰驼机械厂、黄喝啤酒厂、兰州平板玻璃厂、西北合成制药厂、兰州镜头厂、兰石厂等在全国范围内曾极具影响力,现在已在改革的浪潮中投胎换骨的大型企业;更有一些曾不被人知,但在我国国防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军事工业基地,如兰飞厂、404、504、471等。可毫不夸张的说,兰州是一个新型工业设备的展览馆,在这里你几乎可以找到从苏俄时期进口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各色机械设备、工业产品(氯丁橡胶)。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却没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珍贵的文物正在企业改制以及岁月的浪潮的冲刷下慢慢的消失。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工业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渐的被提上了日程,它的开发、运作在我国更是已经有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成功典范。但由于缺乏全面、系统、专业的旅游规划,致使许多工业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狭窄;旅游产品单一,局限性大,参与性不够;旅游功能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提供舒适的游憩、餐饮等旅游活动场所;与常规旅游、生态旅游等结合度很低,完整的旅游概念至今尚未形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工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开展工业旅游的基础是做好“以工业旅游为主导的景区规划”

国内现已形成四种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1)特定产品开发模式;即把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让游客参观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气息。(2)传统与怀旧的产品开发模式,即把落后的生产机器或方式,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给人们,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回到从前和人类智慧的伟大。(3)先进生产工艺开发模式,即展现现代生产流程和现代化大企业的规模和文化,让游客了解生产过程,企业文化;了解大的时代背景。(4)综合开发模式,即把工业参观与自然景观、文化古迹等相结合,突出综合旅游优势。

比较而言,综合开发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它集工业参观、自然景观与文化古迹之长,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弥补工业旅游的不足,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以工业旅游为主导的景区规划属于工业旅游的综合开发模式,是开发工业旅游的基础,通过综合景区规划,可以有效的解决现阶段开发工业旅游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景区规划总图能引导旅游系统、全面的、规范地开发与发展。其次,通过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将有助于创造出特色突出、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综合旅游景区,丰富和扩大旅游业市场,全面提升旅游品味与层次。

三、客源市场分析定位

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状况及特色企业资源分析,结合兰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别从园区参观、培训、学习和休闲、娱乐、度假这两大功能着手思考。以参观、学习为主决定了园区主要客源是兰州周边省、市、区、县的企业管理者、相关行业的员工及大中小学生。休闲、娱乐、度假的辅助功能决定了景区的辅助客源为兰州周边的广大游客,它的开发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兰州市民闲暇没处可去的现状;一改逛完南北滨河四十里黄河风情线后就几乎等于逛完兰州的旧貌,并有效的将市区旅游和郊外联系起来。

四、总体构思与布局

根据兰州旅游景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特点以及工业园区的分布情况,可初步定性为以石油化工和制造业为旅游品牌,以化工安全教育、制造业沉浮、改革发展二十年、工业文化博览为重点,依托五泉山、白塔山、古建一条街、黄河四十里风情线、西部欢乐园、兰州大学、近代核物理研究(所有一台重离子加速器,全国有同类设备的地区只有三个)等现有的景点及住宿娱乐设施,形成及观光体验、学习培训、集体休闲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区。

开发旅游景区,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突出特色产品是关键。通过对兰州工业园区特点的了解调查可初步定为:探游石化摇篮领悟化工魅力、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年和工业园区休闲娱乐新体验三大特色产品,他们既突出了主题,又显示了景区的综合功能,充分体现了工业旅游和常规旅游的结合互助,为景区的后期宣传运作做了良好的铺垫。下面就以其中一品牌做以简单介绍。例如就探游石化摇篮领悟化工魅力,可开发出以化工场参观为核心,同时开发建设化工博物馆、化工文化走廊、让游客了解我国化工发展的艰辛历程;认识现代化的化工技术与生产过程;了解化工安全知识,感受化工的伟大以及它的不可或缺性,并充分展示和弘扬石化的企业文化。化工博物馆可以文字图片实物展示等形式,让游客领略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中的辛酸泪水。此外,工业园区可将已经废弃的大型苏俄设备和在工业发展中有划时代意义的机械等设为拍照点,专供游人合影留念,还可提供游人以工作服,开设进工厂实践等参与性项目,所得生产成品可被游人购买收藏。灾害体验也是以很好的子项,它可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让游客体验化工厂区各种灾害发生的场景,并在其中教授灾难逃生及自救知识。在这些的基础上还可以参考现有的实例,对其他园区进行详细的规划、改造建设,使各个园区各具特色各有亮点。北京的“789”艺术梦工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以综合开发利用废弃厂房、地下室、工业生产设备等工业设施及工业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是当代中国各类艺术的最前沿地带,现已在世界上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还可大体规划形成以黄河风情线连通西固石化城和雁滩即将建成的航天城为旅游热线,其间点缀有水车园、白塔山、音乐喷泉、黄河母亲等著名人文景点,并伴随有张掖路步行街购物,西部欢乐园娱乐等现代游乐花絮项目的总体路线。

五、总结与思考

结合兰州工业园区的情况对兰州发展工业旅游的前景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规划设想,采用工业旅游综合开发模式,运用整体宏观的规划思想,有效的利用了现有的旅游资源,使现有的旅游业和设想规划发展的工业旅游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别有风味的旅游线路。整个理论研究合理的控制和引导了工业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既保证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又有利于延续当地现有的乡土文化。

最后结合现有工业旅游园区运营特点及暴露处来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规划开发建议:1.规划要特色鲜明,辅助到位。特色就是招牌,以北京798为例,在原有废弃工业园区基础上,现已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会展、餐饮食宿为一体的现代艺术的殿堂。突出艺术圣殿就是其决胜千里独具影响的高明之所在。2.要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准确的市场定位是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要在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创造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观赏性极强的工业景观、生态景观来满足人们的需要。3注重工业旅游产品的安全规划,积极采用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确保各项旅游设施的正常运作和厂矿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4.重视环境容量的控制作用,并把其逐步纳入实施层面。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和安全卫生为原则进行环境容量测算,合理配置景区内的环境容量,已取得游览、度假、休闲、参观学习与培训的最佳效果。

篇(10)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1-12-1 17:23:22 点击:358 属于:规划设计类 项目名称:湖北省崇阳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委托单位:崇阳县旅游局

规划范围:196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起止时间:2010年05月——2010年08月

项目主创:杨洪 刘庆 张晓丽

项目成果:

一、规划纲要

二、规划说明书

三、十三个景区策划

四、规划图则

五、电子文档

1、规划文本、说明书、13个景区策划

2、规划图则

项目概况:

崇阳县位于湖北省的南端,与湖南、江西接壤,地处武汉、长沙、南昌中南大三角经济区域中心地带,属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1+8”城市经济圈。崇阳山水清秀,地貌独特,生态环境优良,高山、茂林、修竹、流泉等自然景观遍布,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绿地面积近300万亩,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百泉之乡、阳光之城的美誉,为崇阳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组根据崇阳县的旅游资源赋存及其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提出了其“十二五”期间旅游业遵循“12415”的战略思路。即在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体现一个文化,把握两个统分,实施四大战略,突出十处天府,完成五个重建。确立起“商周天府,生态崇阳”的总体旅游形象,围绕“中国崇阳商周生态农业经济圈”建设,逐步形成“品牌目标清晰、文化特色浓郁、功能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崇阳旅游总体格局划分为“一心一坛一带七区”:一心即旅游集散中心;一坛即“商周农耕文化祭祀坛”;一带即以隽水河为载体的旅游观光带;七区分别为商周文化体验区、商周古文化遗址游览区、青山水体生态旅游区、鄂南旅游度假区、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水果竹类种植加工区、高山蔬菜农业观光区。 规划在资源调查分析基础上,设立了《崇阳县旅游发展建设项目库》,确立了 38 个可供开发的旅

游景区与旅游项目,其中 13 个项目纳入到“十二五”期间旅游优先建设,5 年实现投资 11.41亿元。 规划核心创新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都融合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崇阳作为长江流域的山地城市,其商周文化特性显著,且具有近 5000年的文明历史,为张扬、传承中华文明,规划提出在崇阳设立“商周农耕文化祭祀坛”,通过农耕祭祀活动,展示从先祖神农到今天的农业科技文明过程,促进崇阳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整合周边县市,形成以崇阳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经济圈”效应,打造以崇阳为中心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健康食品的农业生态旅游商品集合生产基地,带动崇阳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使崇阳县域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规划图件:

旅游资源分布图

上一篇: 支部对照检查材料 下一篇: 预备期间思想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