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研究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篇(1)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少学者认为艺术教学与艺术学习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艺术必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艺术深化生活、丰富生活环境,把生活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源头,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加强两者之间的链接,使艺术真正具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纲要》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艺术可以陶冶情操,《纲要》要求“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但一直以来,人们将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局限在艺术技能和技巧上,把音乐、舞蹈、美术等专门的艺术活动教育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从而对艺术教育的评价也往往有一个标准化和技能技巧要求的偏向,很少注重艺术的情感功能,即便是渗透了情感方面的教育,也只是象征性地一笔带过,培养目标缺乏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纲要》)”。显而易见,这样的艺术教育是不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的。

近几年来,我园提出了实现“小幼儿园 大雅堂”的目标愿景,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注入园本课程的构建中,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各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主张“爱 乐 雅”,实现创设优雅之境、锻造儒雅之师、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标。当我们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之后,课程文化建设是彰显幼儿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最有效的载体。

在园本化课程研究中,开展富含地域特色的《潮汕民g综合性艺术教育研究》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研究,此课题也是广东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也成为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研究项目。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潮汕的许多民间民俗逐渐远离城市的孩子,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因此我们更加注重传统的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注重选择贴近幼儿现代生活的内容开展活动,而同时要保留优秀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因此也衍生了生活化艺术课程的内容。

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在目标界定中,突破了传统艺术教育目标定位的单一性,建立生活化特点,突出兴趣与态度的养成,不仅有系统的艺术能力培养目标,同时,活动中更明显地指向人文素养目标;

(2)在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艺教育的单一性,寻找生活中的艺术为基本内容,以主题活动为线进行串联、整合,并共同创造富含艺术气息的生活环境,让儿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美,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3)在师幼关系上,改变传统艺术教育中灌输传授、教师高高在上、至尊无比的角色,师幼关系是互动的、平等的,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同活动中体验审美,并充分尊重相信幼儿的艺术潜能和艺术直觉,当儿童艺术体验与创作的引领者、合作者。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实际上,它是对下面两种观点的综合和超越。第一种观点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因为艺术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学,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的好处。一方面,艺术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性冲动提供了一个出口,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进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动活泼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人们又认识到,艺术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流能力、表现能力、批评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课题研究预期价值

1.研究如何建立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有效链接,通过艺术教育开启多元智能的发展。

2.形成幼儿园生活化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探索艺术教育本土化园本化的网络建构。

3.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建立艺术教育新概念。

4.幼儿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在全面发展中突显艺术修养特质。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提高幼儿的艺术感觉和创造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具有关爱、友善、尊重、分享、开放等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提高教师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认识,培养教师的艺术教育技能和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

3.积累案例素材,形成生活化的艺术教育园本课程体系,打造艺术教育特色。

五、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目标体系。体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尊重儿童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按人文主题展开,突出情感线索,艺术知识、技能从低到高要求,有机融合。提出园本艺术教育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艺术教育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具体目标。通过学习宣传、研讨反思、环境建设和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浓厚艺术教育氛围,增强意识、内化观念。

2.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内容脉络。寻求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需求,如以四季为线索、以爱为主题、以节日文化为特色等等,建立艺术教育与各领域教育之间的生态关系,将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幼儿对各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各种活动的质量。

3.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园本课程。潮汕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特色,我们在生活化基A上力求突显本土特色与园本特色,充盈园本文化建设。

4.以艺术为特色构建园本课程文化。建设富有艺术特色的人文环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开展丰富的节气文化活动,探索艺术教育园本特色与教学文化。

5.探索家园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开展家长艺术讲座、亲子艺术沙龙等提高家长艺术修养,以征集资源、参与艺术课堂、参与节日文化活动等,形成共育共识。

六、课题的实施措施

1.以兴趣为集结点,形成教研学习共同体,促教师成长。

我们集结了对艺术教育有共同兴趣的教师,经过筛选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以课题主持人为核心,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以及骨干教师为主,带动全园教师一起参与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定期进行研讨活动,定出几个研究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撰写实施方案;对幼儿园现有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反思和讨论,融合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念,开展研讨活动;与相关研究专家取得联系,学习经验,讨教方法,统一思想,形成共同理念。二是开展具体研究与实践。教师开发活动案例,组织系列活动,积累经验方法,编写课程方案计划,整理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逐步形成园本课程。实施评价自查,形成评价体系,衡量教师及幼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三是整理有关资料,分析资料情况,作出评判,对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以及相关论文,编写有关教案集,出版成果册等。

2.以特色为落脚点,建设班级生活化艺术教育课程,促幼儿发展。

“爱乐雅”是我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小幼儿园 大雅堂”是我园的目标愿景。近年来,我园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注入园本课程的构建及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各项活动中,实现创设优雅之境、锻造儒雅之师、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标。在研究中,为了避免班级教师盲目跟随或者找不到重点,我们重在原有幼儿园文化的积淀上,帮助教师更好寻找班级的研究落脚点,构建属于班级特点的与众不同的生活化艺术课程。

3.以共享为连接点,丰富生活化艺术教育课程资源,促家园共育。

尝试开发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组织形式的开发上主要有:一是艺术资源库。动员家长收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歌曲、名画、名作、图书、多媒体视频等。让家长将适合孩子的DV、CD或网络资源等资料收集,成为班级的艺术资料。二是艺术沙龙活动。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多种艺术沙龙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艺术的快乐,让家长互相传递艺术教育的经验。邀请艺术专业人士到园组织活动。三是艺术分享会。开展离园歌曲分享会、故事会、艺术造型亲子制作等,可以动员家长自由组合,以家庭的形式、或几个家长组合,选择经典的歌曲或故事,在离园的时候进行分享表演。在分享活动中,教师将有目的的辅导,确保分享活动艺术质量。四是“一日为师”活动。家长自愿自报走进幼儿园课堂,与孩子一起参与艺术分享与创作。

七、课题成果

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幼儿教育理念,我们一直将“幼儿学习方式游戏化、学习内容生活化”作为园本化课程建构的指导思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课程建构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将幼儿在潮汕文化环境中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机融合,融合我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着力发掘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活化与园本化的艺术教育内容。在课程的创建中我们在融合园本文化的同时,也鼓励包容老师的新想法、新创意。但百变不离其宗,在“小幼儿园 大雅堂”的大背景下,雅致、美好、生活化、本土化伴随着我们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将课题研究中的收获归纳如下:

1.专业联动,催化快乐。

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班级主要成员――教师的艺术素养问题,因此我们配备了在艺术方面富有特长的两位教师,同时邀请对应的行政人员进行对点指导。在提高教师艺术素养方面,我们利用每天的教师晨会活动进行各种学习、培训,给了教师许多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的机会和平台。我们鼓励教师社团与艺术产生互动链接,有效的利用了教师社团的资源,联手教师社团,让社团活动参与到班级生活化艺术教育活动中来,联动提升了家长、幼儿参与的兴趣,更加凸显了班级的艺术特色。专业联动,催化艺术特色班级的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快乐。

2.艺术之美,缔造快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让艺术还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使生活中充满艺术,使生活充满了雅与乐。幼儿来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环境,随手可触的艺术体验;丰富的系列活动,充盈于一日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亲子艺术共体验,家长艺术团演出……通过课程活动的推进,班级突显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每个班级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馆,整个幼儿园就是一个艺术体验博物馆,在这里,每一天的生活因一个小小的细节充满艺术感,每一个活动因艺术充满美好与快乐。

3.增设平台,展现自信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孩子和家长们搭建了各类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大手牵小手,自信的登上一个个舞台,每一个节日都成为展现、提升自我的时机。我们重视每一次节日活动的组织,让艺术节气活动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如“三八节”插花艺术展(礼物送妈妈)、“五一”厨艺大比拼、“六一”才艺派对、元旦迎新冬运亲子健康舞展示、毕业季童话剧展演等等,注重每个艺术活动的仪式感,让每一次仪式都正式而富有意义,每一次活动,每一位幼儿都能自信展示,幼儿园每位成员间获得最温馨的互动。

4.放大幸福,滋润童年

我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启每天的黎明。不定期的组织各类沙龙、在无数个相互陪伴的日子里,我们深刻感受到幸福是可以放大的,爸爸妈妈高质量的陪伴,大大增加了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自信心,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生活的基本含义,他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为之做出贡献。班级特色文化,成为班级成员间情感交融的方式,滋润着幸福的童年,让整个童年焕发五彩的光芒。

在艺术创作与合作中,师生们共同分享了成长与快乐,在生活化艺术教育过程中,心与心的互动使感恩之情留驻在孩子们童稚的心中,留驻在老师和家长的记忆里,留驻在汕特中心园谱写的幸福诗篇中!

参考文献:

[1]《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陈鹤琴著

[2]《陶行知论生活教育》 徐莹晖、王文岭 著 2010年4月1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篇(2)

随着我县建设“中国礼仪之乡”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公民素质的高低、文明行为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创建的顺利开展。而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家长的呵护甚至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一种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文明礼仪修养。因此,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要探究出一套符合幼儿园实际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方法,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知礼、学礼、懂礼、用礼的好习惯,增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云阳建设成中国礼仪之乡贡献力量。

(二)本课题现状述评

国内有关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课题数不胜数,研究的成果也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找到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系统性的课题研究,仅仅有几篇总结性的论文,其介绍的主要途径有榜样示范、家庭和幼儿园沟通、礼仪课堂等几种,与我园相关内容的现状处于同一个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问好、遵守规则和感恩等方面的礼节,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能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l展,使幼儿终身受益,成为讲文明、懂礼仪的人。探索和研究出一套针对性、操作性强,具有生活化、情境化,突出园本化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促使幼儿了解基本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都能做到讲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

2.研究探索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我园幼儿现有的文明礼仪程度,明确幼儿不良文明礼仪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如何将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逐步展开,使幼儿在园内学习礼仪,生活中实践礼仪、展示礼仪以及到公共场所宣传礼仪,做礼仪小标兵。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访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典型个案法、小组研讨法、游戏体验法、情境练习法、榜样示范法等。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抓住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课程。从孩子的一只脚踏进幼儿园时,这一天的课程便开始了。比如:从孩子入园开始教起,让学生养成主动向别人打招呼的好习惯,这是一个人讲礼仪获得好感的开始;在集体洗手时,教育幼儿应当先后有序,互相谦让,注意节约用水;用午餐时,要培养学生坐端正、不挑食,残渣放进渣盘里,吃饭喝汤不出声,用餐完毕后自己动手收拾碗筷;午睡时,不说话、不吵闹;起床后,指导幼儿快速按顺序穿好衣服,收拾整理床铺;离园时,教育幼儿主动同老师、小朋友说“再见”。

(二)在运动活动中,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建立合理而必要的运动活动常规,提出适时而恰当的活动要求。

2.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积极因素的相互影响。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团结合作、自主自控的文明行为习惯。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游戏一般都制订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最初启蒙。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感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体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最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在学习活动中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1.将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化。每周一的晨间围绕一个文明礼仪主题进行谈话,形成讲文明、学礼仪的良好氛围,每周一次的文明礼仪课程,通过舞蹈、儿歌、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舞蹈《不上你的当》,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知道了不能随便和陌生人讲话,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儿歌《弟弟摔倒我扶起》,让孩子学会照顾小弟弟小妹妹,不欺负他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开展主题化文明礼仪教育。每月开展一次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如:“主动问候”,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主动与人打招呼。“讲规则、守秩序”,让孩子掌握公共场所礼仪,在购物、乘车、公共场所玩耍时能够遵守规则和秩序。“感恩父母”“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等主题,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等。

总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持之以恒,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

篇(3)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篇(4)

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迅猛扩大,实践教学质量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和研究如何保障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全员、全面、全程质量管理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以顾客为焦点和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还不够,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质量保障的内外紧密程度、社会参与度、质量效能等仍需不断提升。

目前,省内外已有关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相关项目,但存在如下研究空白:一是已有研究多为针对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研究,缺乏围绕高职教育特色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所进行的集中、深入、系统性研究;二是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探索与验证;三是多为泛时段研究,缺乏对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职教育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新背景的当下时段的研究。

二、创新与特色理念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保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社会、企业、家长满意度为宗旨,建立适合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新模式。

2.研究目标。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创新质量观念,内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提升内涵保证体系建设水平,优化办学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质量管理的资源保障、计划、运行、诊评、反馈、改进各环节,建立一套适应开放办学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凸显高职特色和学院办学特色。

三、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定位

1.体制。学校设立的“本科教育加血督导组”,是学校进行本科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和研究的咨询性专家组织,是非行政机构、非执行机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部分。“督导组”直接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并由教务处积极支持和配合工作。设专门的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并有专门的办公经费。

2.职能。教学督导工作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绩效进行调查研究、测量分析及评定,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工作督导,教学活动督导,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学生学习质量督导。

四、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参与检查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有关教学工作各项决定制定和贯彻执行的情况;第二,深入课堂听课,掌握课堂教学情况,监督检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纪律和教风、学风方面的情况;第三,监督检查实践教学的情况;第四,监督检查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第五,关注各教学环节的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和结果;第六,参加考场巡视,监督检查考场纪律;抽查考卷和考试分析;第七,参加学校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等教学检查工作;第八主,参与学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培养等各项工作的立项、评审、验收活动;第九,与各学院教学督导组协作、配合、沟通;第十,接受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委托的一些教学方面的专题调查研究和评价工作。

工作重点是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的基础课程和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对各学院的教学管理、新专业和新开课等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促进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对本科教育有全局性影响的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工作,对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咨询。

五、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原则

1.准确定位,明确认识其非行政、非执行机构的性质,把督导的任务更多的落实在弥补管理上的某些不足,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起积极的参谋、咨询作用。

2.以导为主,督导并重;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工作为目标。

3.充分肯定成绩,大力弘扬先进,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4.强调督导组的考察、调查研究、咨询、建议的职能,在学校中起参谋和智囊团的作用。

5.注意在工作中摆正心态,充分尊重被督导对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以诚相待,与人为善。

6.为保证督导工作的高水平,督导员要重视加强学习,跟踪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向,主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保持教育教学观念的先进性。

六、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改进系统建设

1.加强质量动态改进。按照质量环的循环规律,学院、各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质量动态改进。近两年来,通过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系(部)督导组深入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学院的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升。

2.提高质量改进效果。坚持重点对象动态追踪督导,对督导巡课、听课现场督查中发现的有教学质量问题的教师或课程以及每年学生评教的全院后5%,督导系统采取不定期跟踪督导的方式,确保其质量改进;学院定期召开院长办公会议、系部教学工作会议,严格执行质量校准例会制度。

篇(5)

2、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广播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体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都要有心育意识,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⑴面谈。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与辅导老师谈心交流。⑵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⑶音乐欣赏。我们在谈心室放置一台录音机,当学生心情矛盾又不愿诉说时,让他听听音乐,调节紧张不悦的情绪。

3、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建立一份心里个案分析记录本。班主任教师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找到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巧和策略。

4、学校指导与家长配合相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据调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我们着力修筑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开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二、运用心理教育技术,改进德育的方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似乎什么道理都明白,他们说起来一套套,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存在巨大反差。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1、正强化法。在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运用各种令人喜欢和愉快的事物给其以奖赏,从而提高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这种方法叫作正强化法。如果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以后他们在类似情况下就可能重新表现为这个行为。我们采用的正强化物有三种类型,物质的,如学习用品、书籍、奖学金;精神的,如老师表现出高兴的体态语,对学生行为进行口头表扬;活动的,如增加自由活动时间,带学生开展各种参观、郊游等活动。

篇(6)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83-01

掌握好电子电路相关知识,除了课堂传授以外,实验环节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验遇到问题,不仅能引发思考,促进理论理解,而且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如何通过短短的实验课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何快速纠正实验错误和课后正确知识反馈,是非常关键的。要达到此目的,仅凭教师的悉心指导,往往力不从心,效果差强人意。在此探讨一种实验教学监控与智能报告批改的方法,来切实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

1、系统框图

如图1。

2、功能设计

(1)主机扫描提交。主机PC采用快速扫描方式,使教师主机终端依次与实验台节点建立握手联系,并提交数据。实现全实验台扫描和提交,需构建无线通信协议。将无线模块数据帧头定义成实验台号,数据帧标志位定义成实验类别和测试小项。这样既可保证全实验台循环扫描,又可以确保实验数据上传主机。

(2)数据存储及进度。主机PC按实验类别和台号,对无线上传的实验数据进行存储。存储数据时,对已提交测试小项打上标记,既利于了解各实验台实验进度情况,又可以防止漏提交情况的发生。数据存储以DAT二进制文件格式,存储和读取时分别采用“rb+”和“rb”模式。各台号实验进度情况以列表形式呈现,根据各实验小项数据提交标记,利用定时器完成实验进度刷新,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实验完成情况。

(3)教学监控。根据实验进度提示,可以按台号、按参数进行实验监控和参数浏览,发现学生原则性错误,例如接错输入信号类型、输入电压不正确等,可以及时进行相应纠正。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实验教师辅导得到有益的补充,达到了快速纠正实验错误。

(4)智能批改报告。依据提交的实验数据,主机自动地运算实验相关参数,并与理想值进行比较。根据被测信号幅度和频率相对误差和实验结果允许的不同区间,来给出该生批改结果和综合成绩等。批改结果教师机自动生成,报告以WORD图表形式。WORD智能报告按实验类别和学生台号进行当批次的实验批改,学生课后可FTP立即下载,达到了课后正确知识及时反馈。

3、软件实现

(1)主机扫描提交协议。无线通信技术中,常遇到的多点无线通信数据“碰撞”,建立通信协议是必要的。采用一对多星型网路拓扑结构,所有数据采集节点都只和终端机通过一个信道直接通信。为避免数据碰撞,采用分时多工方式,即给每一个节点划分时间与终端机通信,采用“点名制”,即由终端机循序向节点发送呼叫命令,节点机只有在收到呼叫自己的命令后才有传送数据的权利,若节点有数据要传送,可以与终端机建立通信,通信完成后终端机访问下一个节点;若终端机在一段等待时间后没收到呼叫节点相应,则跳过,继续访问下一个节点,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2)教学监控方法。实验教学监控可以分为进度监控和参数监控两种。根据台号实验进度列表情况,通过实验波形回放进行进度监控。参数监控是浏览特定参数,对实验各台进行具体参数监控。

(3)智能批改WORD报告。系统完成实验项目测试后,自动生成批改报告,以Microsoft Office2003的形式生成。Office提供了OLE Automation自动化程序接口,可以在Visual C++创建自动化工程来实现Word2003的操作功能,来自动实现WORD报告功能。该过程实现步骤如下:自定义Word报表模板;加入类型库;生成Automation对象来操作Word。按预设定好的实验报告批改模板,实现“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智能批改功能。

4、功能验证

系统主界面如图2所示,“动态电路”实验报告批改结果如图3所示。

5、结语

针对高校实验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亟待解决快速纠正实验错误和课后正确知识反馈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实验教学监控与智能报告批改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与设计。通过该方法,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而且是实验教学辅导的有益手段,对提高教学平台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篇(7)

【摘要】主要对“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以达到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地零对接,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

关键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岗导课;教学模式

1项目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技能已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的必备条件。同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已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开设,而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解决。

1)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着眼点还在于如何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上好,忽视了课程内容与行业岗位工作任务息息相关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目前这门课程就是学习硬件知识的普遍现状。

2)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相关工作的大多数毕业生,在刚刚工作时往往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应聘岗位。学生在就业后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大学期间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不了解课程所对应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所学课程知识与对应岗位工作内容脱节。

由此可见,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代替以“岗位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中求知,使其能够符合企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目标与思路

本文主要就“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达到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地零对接,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方法改革等五方面进行。

3项目具体研究过程与方法

3.1组织项目成员参加课改项目培训

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课程改革能力,掌握前沿的职教理念,把实践性和先进性教学要求和科学的模式运用到工作中。

2011年7月下旬,课题组成员贾卫华、李晓华到常州参加了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课改项目培训。

2012年8月,课题组负责人李倩参加了由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培训班。

3.2组织项目成员到企业进行调研

基于岗位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整体设计,其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分为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两部分。首先通过行业领域的社会需求调查来论证提取课程核心岗位工作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职业性、典型性、综合性及实用性的原则来确定课程载体,从而完成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梁毅娟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责任公司调研工作,为有效的将企业对应岗位的生产活动提炼为课程的工作任务提供具体依据。

2011年11月,课题组负责人李倩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魅动音响责任有限公司调研工作。考核已经提炼好的课程工作任务与企业岗位的融合度,完成课程内容的选取,确定课程载体,制定课程考核方案。

3.3组织召开课程内容制定与企业岗位对应相关内容的研讨会

2011年10月11日,电子系计算机组召开“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如何对应”的研讨会,会后课题组认真总结会议精神,修改并形成课程整体设计初稿和课程考核方式。

3.4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2011年4月至11月,重构内容形成项目化设计、过程性考核评价表等教学基本文件,编写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情景化讲义、校本教材,制作全套电子课件,操作演示视频。

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组织实施课题验证教学。主要验证课改方案是否既符合学生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又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

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课题验证教学的总结。主要对课题验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修改。

4主要成果

4.1根据“以岗导课”理念制定的课程体系

根据“以岗导课”的教学模式,以具体计算机为载体,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溶入到工作岗位所对应的五个的教学情境中,分别是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并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的主线组织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课堂知识和工作岗位之间有了很好的衔接,还能使学生对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体验。

4.2教学资源的开发

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和不足,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探索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途径。围绕课程开发一本符合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材,制作全套的操作课件、操作视频。

4.3课程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因此很难真正对项目教学进行有效的考核,也很难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此,专门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项目的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二阶段着重在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的岗位职业化能力,采用职业资格认证,即计算机维修工(中级)证书的考证。这更充分的体现了“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课堂应用中的优势。

5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5.1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调查

对本课程课改实施效果,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和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等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综合测查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

本课题组成员在课程改革逐步进行中,边开发边将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反馈意见,促进项目改革和完善。通过在我院多个班级中进行本课题成果的教学实践证明,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维修工(中级)通过率得到提高,如下图所示。

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调查。首先,精心编制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问卷”,总计20个测试题目。以问卷的形式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总计221人次。

上表中第1小题是对教学总体满意度调查,将近八成的学生填答“非常满意”,说明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积极地、认真地、负责地进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对校本教材的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效率,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非常的满意和认可。

5.2推广价值

通过这几年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更科学、更优化。能够让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的实现零对接,更切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效率和时效性更强。同时也寻找到一个既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生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从改革效果来看,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内与课外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经营理念和售后服务思想,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吴冬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基金项目:2011年内蒙古财经学院校级教育教学项目

一、财经类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背景

1999年,教育部在学科目录中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至今已有13 年。各高校在设置此专业时各具特点,有的设在则经类院系;有的设在管理类院系;有的设在社会学系。我国大部分财经类高校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如何培养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需求向现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1.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可持续发展规划。目前,财经类高校一般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作支撑,较主观、随意。

2.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落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混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概念,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先进性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多次重复采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手段保守落后等。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的介绍。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都是具体某省市的社会保障管理条例、细则,或者根本不讲授,只是讲授理论部分。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落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较晚,而且迄今博士点较少,专业人才的培养滞后,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财经类高校教师往往强调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知识传授空洞化;一些教师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急需的课程,师资更是严重缺乏,如社会保险精算等。

(三)实践教学实验室和践教学基地的缺乏

1.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很多高校误以为社会保障不需要实验室,在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上吝于花钱。

2.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少,接收能力有限;关系不稳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单一,选择范围狭窄,内容重复。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三、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

(一)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财经类院校应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同劳动经济专业的历史渊源,进行学科体系建设,重点应强化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合。借助于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优势,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理论与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专业优势明显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的建设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实施方案》,从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时间安排、实践教学经费支出、实践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实践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各个具体的实践大纲或实践要求,由社会保障专业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教师、教务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加强过程管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及学生的作用,加强质量监控;制定出较为完整的、标准化的,并明确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完善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办法,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单位评价、实习报告质量综合评定,计入学生学分成绩。

3.建立和实施实践评估和反馈制度。实践教学结束后,根据接收单位的反馈情况,结合学生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改善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应用性学科,社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有着具体的要求。要适应这样的形势,必须加强实务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1.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充实社会保障职位模拟课程,使其成为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实验场”,主要包括:(1)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2)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都开设了社会保障基金信息管理系统模拟实验室。在仿真的环境中, 使学生体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操作的全过程, 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西南财经大学还设有保险精算实验室, 对于理论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适应了我国不断增长的对社会保障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拥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同时也让学生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有所用。例如,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险相关机构实习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保险相关机构的管理流程及其不同险种的政策实施情况。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

(四)加强师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1.增加实践教学工作的工作量计算,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例如:安排教师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习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鼓励老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政策讨论相关的会议等。

2.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科学分类研究[J ].学理论,2009(24)

[3]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4]邓永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林区教学,2009(10)

[5]李燕荣,唐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职业时空,2009(8)

篇(9)

现阶段,青少年生活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了思想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变化,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在学校,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老师们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成绩,而对其心理健康重视远远不够。在家庭,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们的学习,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就算尽到责任,而很少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社会,书本、网络、影视作品中不乏刀光剑影的暴力场面,宣扬“以暴制暴”的江湖规矩,在潜移默化中危害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里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暴力行为不仅止于肢体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也包括了其它如: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致生理、心理的伤害等。社会变迁,道德观念、生活习惯、思考模式、行为准则等都产生极大的改变,使犯罪率增加,犯罪年龄层下降。

二、高校校园暴力事件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众说纷纭,但大体上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中介。高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思想政治教育在事件爆发前后存在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忙于事务性的工作

现如今,高校辅导员除了承担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工作。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对接着学校大大小小各个部门,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对于学生中的暴力倾向和暴力因子不能及时发现。

2.受教育者:“左耳进右耳出”

在学校进行相关校园安全教育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能够完完全全渗入人心。

3.教育方法:陈旧过时

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达。然而,在目前我国的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对滞后,大部分仍然采取的是口头讲授,方法陈旧过时,且教育效果滞后,教育面相对狭窄。

4.教育内容:单一死板

教育的内容单一、片面,思想政治教育刻板,导致学生们学起来索然无味。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变化发展的,但是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理论方面尚未能与时俱进,陈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模式和思维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导致安全教育和相关心理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5.教育中介:商业气息浓重

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学校内部以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商机。如今的高校已然不是原先的世外桃源了,而是出于喧嚣的商业圈包围之中。大学校园内外成为一些人眼中的投机宝地,娱乐场所例如网吧等商业网点交叉林立,但是周围的治理未能跟上,各种隐患频发。进而造成暴力因子频发,不安全因素不断积聚。高校在校园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对校外却是鞭长莫及。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校园暴力的对策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一般有三阶段,事件爆发前期、事件爆发中期、事件爆发后期。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帮助辅导员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思政教育网络,优化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人文关怀教育、人格教育、生命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在平时的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心理干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高校管理中。

2.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对校园暴力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讲究工作方法、讲究艺术,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对暴力事件的“主谋”进行柔性教育,以防其再次做出过激行为,对受害者进行安抚,防止其对学校以及对大学生活丧失信心;二、对学校其他成员以及社会成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尽量减少负面报道,降低负面影响,维护校园稳定;三、有效利用媒体,一方面控制网络谣言,另一方面占领网络舆论高地,构建和谐氛围。

篇(10)

[2]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新闻网.[EB/OL].

[3]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网站.[EB/OL].

[4]韩映雄,高新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1).

上一篇: 预备期间思想汇报 下一篇: 绿化养护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