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处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故障处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故障处理论文

篇(1)

1.1温度过高。主要原因有:油粘度过高、内泄严重、冷却器堵塞、泵修理后性能差及油位低、压力调定过大、摩擦损失大。液压系统的零件因过热而膨胀,破坏了相对运动零件原来正常的配合间隙,导致摩擦阻力增加、液压阀容易卡死,同时,使油膜变薄、机械磨损增加,结果造成泵、阀、马达等的精密配合面因过早磨损而使其失效或报废。

1.2因为不良、摩擦阻力变化、空气进入、压力脉冲较大或系统压力过低、阀出现故障、泄漏增大、别劲、烧结造成的执行机构运动速度不够或完全不动。

1.3因为泵不供油、油箱油位过低吸油困难、油液粘度过高、泵转向不对、泵堵塞或损坏、.接头或密封泄漏、主泵或马达泄漏过大、油温过高、溢流阀调定值低或失效、泵补油不足、阀工作失效造成的系统无压力或压力不足。

1.4因为泵工作原理及加工装配误差引起、控制阀阀芯振动、换向时油液惯性造成的压力或流量的波动。

1.5因为油温过高、油粘度过大及油液自身发泡、泵自吸性能低、吸油阻力大、油箱液面低、密封失效或接头松动、件结构及加工质量造成的气穴与气蚀。

2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

2.1主观诊断技术:指维修人员利用简单的诊断仪器凭借个人的实践经验分析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和部位。方便快捷,可靠性较低,属于较简单定性分析。包括直觉经验法、参数测量法、逻辑分析法、堵截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直觉经验法指维修人员凭感官和经验,通过看、听、摸、闻、问等方法判断故障原因:看执行元件是否爬行、无力、速度异常,液位高度、油液变质及外泄漏,测压点工作压力是否稳定,各连接处有无泄漏及泄漏量;听泵和马达有无异常声响、溢流阀尖叫声、软管及弯管振动声等。摸系统元件的油温和冲击、振动的大小、闻油液是否变质、轴承烧坏、油泵烧结等。询问设备操作者,了解液压系统平时工况、元件有无异常、设备维护保养及出现过的故障和排除方法。

参数测量法指通过测得系统回路中所需点处工作参数,将其与系统工作正常值比较,即可判断出参数是否正常、是否有故障及故障所在部位,适于在线监测、定量预报和诊断潜在故障。

逻辑分析法指根据元件、系统、设备三者逻辑关系和故障现象,通过研究液压原理图和元件结构,进行逻辑分析,找出故障发生部位。

堵截法指根据液压系统的组成及故障现象选择堵截点,堵截法观察压力和流量的变化,从而找出故障的方法。堵截法快速准确,但使用较麻烦,拆装量大,需要整套的堵截工具和元件。

故障树分析法指对系统做出故障树逻辑结构图,系统故障画在故障树的顶端为顶事件,根据各元件部位的故障率数据,最终确定系统故障。适合较大型、较复杂系统故障的判定和预测。

2.2仪器诊断技术:根据液压系统的压力、流量、温度、噪声、震动、油的污染、泄露、执行部件的速度、力矩等,通过仪器显示或计算机运算得出判断结果。诊断仪器有通用型、专用型、综合型、其发展方向是非接触式、便携式、多功能和智能化。包括铁谱记录法、震动诊断法、声学诊断法、热力学诊断法等。如铁谱记录法,通过分析铁粉图谱,根据铁粉记录图片上的磨损粉末、大小和颜色等信息,准确得到液压系统的磨损与腐蚀的程度和部位,并可对液压油进行定量污染分析和评价,做到在线检测和故障预防。

2.3智能诊断技术:指模拟人脑机能,有效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故障信息,运用大量独特的专家经验和诊断策略,识别和预测诊断对象包括模糊诊断法、灰色系统诊断法、专家系统诊断法、神经网络系统诊断法等。目前研究最活跃的是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使故障诊断智能化,具有广阔发展应用前景。基于人工智能的专家诊断系统,是计算机模仿在某一领域内有经验的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故障现象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输入现象及知识库中知识按推理集中存放的推理方法,推算出故障原因,并提出维修或预防措施。人工神经网络是模仿人的大脑神经元结构特性,利用神经网络的容错、学习、联想记忆、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等功能,把专家经验输入网络,通过对故障实例和诊断经验的训练学习依据一定的训练算法,得到最佳接近的理想输出。

3结论

维修的目的在于保证机械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维修方式的选择应从故障发生的安全性、经济性考虑。机械设备的维修方式是对机械维修时机和维修深度的控制模式。采用合理的维修方式可以有效地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

由于矿山设备工作状态的多样性及液压系统的愈加复杂,在生产实践中还应该积极研究与应用多种现代先进诊断技术。随着诊断技术智能化,高精度化,不解体化并与先进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矿山液压机械系统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快捷性和便利性必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真才,韩振铎主编.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2.安全气道、储油柜故障

2.1安全气道、储油柜的故障现象

我厂1号、2号主变,其型号为SFPSL1-63000/110,1973年投入运行。原储油柜油面上部空气通过存放氯化钙等干燥剂的吸湿器与外界自由流通,虽然减少了油面与空气的接触面,降低了油的氧化速度,减少了侵入变压器油中的水分,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油的氧化和微水超标。3号~7号主变原橡胶隔膜式和橡胶囊式储油柜渗油、漏油、假油位也不时发生。储油柜玻璃管式油位计位置高,易污染、逆光不易观察。原钢管式安全气道上部装有一块一定厚度的玻璃,当变压器内部发生故障而产生大量气体时,若油箱压力表读数达到50kpa,油流和气体将冲破玻璃向外喷出(实际动作值的分散性较大),以保护变压器。但其动作后由于油流惯性在变压器异常时会产生虹吸现象,造成大量变压器油流出。

2.2处理措施

1998年初变压器大修时,在1号、2号主变新储油柜端面上部油与空气之间增加了一个耐油橡皮胶囊,既可保证变压器油的呼吸,又可避免油与空气的接触,有效地避免了油的氧化及水分的侵入。但几年来运行结果表明,产品时常发生气囊漏气、假油位现象。为此,我们进一步采取了处理措施,其措施如下:(1)将3号-7号主变、高压厂变储油柜全部更换为BC系列的波纹管式储油柜。波纹管式储油柜不仅有老式设备的优点,而且彻底解决了橡胶补偿元件易破损、渗漏、堵塞、假油位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不用吸湿器,消除了吸湿器更换硅胶期间,重瓦斯保护退出、主变主保护只剩一套差动主保护运行的风险。(2)把玻璃管式油位计更换为指针式油位表,指示油位。油位表设置油位上、下控制限,分别在油箱满油位和油位低时,带有电接点动作,向中央控制室发出信号。(3)将1号、2号、6号、7号主变的安全气道更换为YSF1-1304)型压力释放阀,油箱压力达到整定值即可动作,释放压力,压力回落后阀门关闭,变压器得以保护。3号主变钟罩顶部两端各安装一只YSF-55/130型压力释放阀。(4)3号-7号主变水冷改风冷,改进后高温报警及高温跳闸值做了相应调整。改造后,这几台变压器运行正常,且每次检修时,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3.分接开关油流继电器、引线过度板、部分故障

3.1分接开关、引线过度板故障及处理

3号高压厂变型号为SFL-16000/10,试验时发现高压侧直流电阻相差为1.4%,超出了直流电阻差不应大于1%的规定:。经吊罩检查发现分接开关有轻微氧化且接触不良,打磨处理再测相差为0.6%<1%,满足试验规程的规定,可投入安全运行。7号主变型号为SPF7—240000/220,1997年大修时试验其直流电阻不合格,吊罩检查时发现低压侧B相引出线有过热现象,经仔细检查发现过热点是B相电源侧的铜铝复合过渡板(与铝排联接面)铝面过热烧损1/3。该过渡板为南京某厂生产的,厚度为1mm,过渡电阻比较大,易发热。于是,我们自行配置了一块2mm厚的紫铜板与原过渡板一同装在B相可减少过渡电阻,并对低压侧C相接线板的一道裂纹进行了焊补。检修后,我们再次进行热稳定及直流电阻测量试验,合格后投入运行。1996年1号主变35KV侧A相分接开关的第2档接触面烧损,于1998年2月检修时把1号主变分接开关短接,短接后测量直流电阻合格,于是投入运行。1998年初1号主变大修时,将A相开关第2档原柱面与柱面接触(接触面相对较小)的35KV侧分接头开关更换为平面与柱面接触,动触头水平截面为梯形(该开关为DWX型,只能顺时针调)分接开关。直流电阻试验合格后,1号主变投入运行。超级秘书网

3.2油流继电器故障及处理

1号、2号主变压器原配置的潜油泵油流继电器挡板过大与新更换的潜油泵不配套、经常出现卡死,油流继电器不能复位的现象,一年就发生了3次油流继电器档板断掉。在大修时我们对其进行了更换,并对潜油泵加装了放气阀。投入运行后,一直运行较稳定。

篇(3)

一、引言

随着石油化工等工业的不断发展,对离心泵的要求不断增加。离心泵做为输送物料的一种转动设备,对连续性较强的化工装置生产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很多要求输送高温介质及高扬程的离心泵。而离心泵运转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因而,如何提高泵运转的可靠性、寿命及效率,以及对发生的故障及时准确的判断处理,是保证生产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1.泵不能启动或启动负荷大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原动机或电源不正常。处理方法是检查电源和原动机情况。

(2)泵卡住。处理方法是用手盘动联轴器检查,必要时解体检查,消除动静部分故障。

(3)填料压得太紧。处理方法是放松填料。

(4)排出阀未关。处理方法是关闭排出阀,重新启动。

(5)平衡管不通畅。处理方法是疏通平衡管。

2.泵不排液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灌泵不足(或泵内气体未排完)。处理方法是重新灌泵。

(2)泵转向不对。处理方法是检查旋转方向。

(3)泵转速太低。处理方法是检查转速,提高转速。

(4)滤网堵塞,底阀不灵。处理方法是检查滤网,消除杂物。

(5)吸上高度太高,或吸液槽出现真空。处理方法是减低吸上高度;检查吸液槽压力。

3.泵排液后中断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吸入管路漏气。处理方法是检查吸入侧管道连接处及填料函密封情况。

(2)灌泵时吸入侧气体未排完。处理方法是要求重新灌泵。

(3)吸入侧突然被异物堵住。处理方法是停泵处理异物。

(4)吸入大量气体。处理方法是检查吸入口有否旋涡,淹没深度是否太浅。

4.流量不足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同2.2,2.3。处理方法是采取相应措施。

(2)系统静扬程增加。处理方法是检查液体高度和系统压力。

(3)阻力损失增加。处理方法是检查管路及止逆阀等障碍。

(4)壳体和叶轮耐磨环磨损过大。处理方法是更换或修理耐磨环及叶轮。

(5)其他部位漏液。处理方法是检查轴封等部位。

(6)泵叶轮堵塞、磨损、腐蚀。处理方法是清洗、检查、调换。

5.扬程不够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同2.2的(1),(2),(3),(4),2.3的(1),2.4的(6)。处理方法是采取相应措施。

(2)叶轮装反(双吸轮)。处理方法是检查叶轮。

(3)液体密度、粘度与设计条件不符。处理方法是检查液体的物理性质。

(4)操作时流量太大。处理方法是减少流量。

6.运行中功耗大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叶轮与耐磨环、叶轮与壳有磨檫。处理方法是检查并修理。

(2)同2.5的(4)项。处理方法是减少流量。

(3)液体密度增加。处理方法是检查液体密度。

(4)填料压得太紧或干磨擦。处理方法是放松填料,检查水封管。

(5)轴承损坏。处理方法是检查修理或更换轴承。

(6)转速过高。处理方法是检查驱动机和电源。

(7)泵轴弯曲。处理方法是矫正泵轴。

(8)轴向力平衡装置失败。处理方法是检查平衡孔,回水管是否堵塞。

(9)联轴器对中不良或轴向间隙太小。处理方法是检查对中情况和调整轴向间隙。

7.泵振动或异常声响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同2.3的(4),2.6的(5),(7),(9)项。处理方法是采取相应措施。

(2)振动频率为0~40%工作转速。过大的轴承间隙,轴瓦松动,油内有杂质,油质(粘度、温度)不良,因空气或工艺液体使油起泡,不良,轴承损坏。处理方法是检查后,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轴承间隙,清除油中杂质,更换新油。

(3)振动频率为60%~100%工作转速。有关轴承问题同(2),或者是密封间隙过大,护圈松动,密封磨损。处理方法是检查、调整或更换密封。

(4)振动频率为2倍工作转速。不对中,联轴器松动,密封装置摩擦,壳体变形,轴承损坏,支承共振,推力轴承损坏,轴弯曲,不良的配合。处理方法是检查,采取相应措施,修理、调整或更换。

(5)振动频率为n倍工作转速。压力脉动,不对中心,壳体变形,密封摩擦,支座或基础共振,管路、机器共振,处理方法是同(4),加固基础或管路。

(6)振动频率非常高。轴磨擦,密封、轴承、不精密、轴承抖动,不良的收缩配合等。处理方法同(4)。8.轴承发热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轴承瓦块刮研不合要求。处理方法是重新修理轴承瓦块或更换。

(2)轴承间隙过小。处理方法是重新调整轴承间隙或刮研。

(3)油量不足,油质不良。处理方法是增加油量或更换油。

(4)轴承装配不良。处理方法是按要求检查轴承装配情况,消除不合要求因素。

(5)冷却水断路。处理方法是检查、修理。

(6)轴承磨损或松动。处理方法是修理轴承或报废。若松协,复紧有关螺栓。

(7)泵轴弯曲。处理方法是矫正泵轴。

(8)甩油环变形,甩油环不能转动,带不上油。处理方法是更新甩油环。

(9)联轴器对中不良或轴向间隙太小。处理方法是检查对中情况和调整轴向间隙。

9.轴封发热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填料压得太紧或磨擦。处理方法是放松填料,检查水封管。

(2)水封圈与水封管错位。处理方法是重新检查对准。

(3)冲洗、冷却不良。处理方法是检查冲洗冷却循环管。

(4)机械密封有故障。处理方法是检查机械密封。

10.转子窜动大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操作不当,运行工况远离泵的设计工况。处理方法:严格操作,使泵始终在设计工况附近运行。

(2)平衡不通畅。处理方法是疏通平衡管。

(3)平衡盘及平衡盘座材质不合要求。处理方法是更换材质符合要求的平衡盘及平衡盘座。

11.发生水击

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由于突然停电,造成系统压力波动,出现排出系统负压,溶于液体中的气泡逸出使泵或管道内存在气体。处理方法是将气体排净。

(2)高压液柱由于突然停电迅猛倒灌,冲击在泵出口单向阀阀板上。处理方法是对泵的不合理排出系统的管道、管道附件的布置进行改造。

(3)出口管道的阀门关闭过快。处理方法是慢慢关闭阀门。

三、故障预防措施

1、保证离心泵的良好。

2、加强易损件的维护。

3、流量变化平缓,一般不做快速大幅度调整。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操作和野蛮操作。

5、做好状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

6、定期清理泵入口过滤器。

四、结束语

篇(4)

1.1硬件故障

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各种硬件设备它包括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客户终端、及传输媒介和网卡等。这些设备那一个环节出了故障都会直接造成网络的工作不正常。网络硬件故障的种类大致有:网络线路传输媒介故障占整个计算机局域网故障维护率的62~72%左右,而网络线路故障,主要是因为网线的损坏和端口接触不良及网线受潮湿所造成。接插件故障:主要是网线与插头之间没有接触好,端口内部簧片氧化,在有就是网线与RJ45接头损坏信号无法导通。信号交换机与路由器故障:信号交换机与路由器是计算机网络中最主要的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硬件设备,如果该设备出现了故障会造成整个网络通信的不正常。网卡故障:网络适配器一般都安装在计算机主板上,通过参数配置和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就能与网络连接,它所产生的故障主要是网卡与计算机主板插槽没有接触好,或网卡内部元器件损坏,比如电解电容烧坏。

1.2网络软件的故障

网络系统中的软件故障主要是指配置文件、驱动程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当这些程序中那一个出了问题都将会导至网络运行不正常。例如:网卡驱动程序、路由器的参数配置文件、IP端口文件等等,都会造成网络不能正常工作。计算机软件故障:是由主机内的操作程序、应用程序和各硬件驱动程序、参数设置,外网与内网之间协议参数配置所造成。网络服务器故障:当内网服务器受到外来的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侵害时会造成客户端无法正常打开网页信息不能传输。路由器参数软件故障:当路由器配置文件出错时,处理器CPU的运行频率加快,将会造成死循环,大大降低CPU的效率,使客户端电脑上网的速度变慢。如何解决排除网络故障:首先计算机网络是由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客户端、网卡、传输媒介、操作系统、应用、安全查杀毒等软件构成。当网络出现故障我们可从每一个网络环节来一一查找故障的具置,对于媒介问题,可利用网线线路测试仪来检查诊断出故障所在。比如服务器故障会造成整网络无法访问。当交换机那一个端口出问题,只会使一台电脑无法工作。客户端无法连接:根据网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该故障是由硬件造成的,也可用七层结构图来分析判断具体砟障的部位,再就是用线路测试仪来检测出网络中的端口、传输媒介、路由器、网卡、交换机等设施的问题,从而排出故障。客户端连接正常但打不开网页:经判断分析该类问题多为应用插件程序出错,如果用IP地址、或域名还是无法打开网页,可判定是Ie浏览器故障,或被病毒侵害更改导致无法访问网页。可用360查杀毒软件清理、修复或册除重新安装浏览器。再有当用IP地址能打开网页,但用域名无法打开网页,这类故障一般是DNS的参数配置问题,检查后重新设置即可解决。

1.3计算机局域网的维护

要建全一整套机房网络管理制度,设立专职网管专业技术人员。设立网络管理权限,口令管理体系。对于服务器的操作只能由网管技术人员负责管理。不准一般客户对服务器进行更改等操作。另外对网络中的主要硬件,比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再有服务器防火墙、查杀毒软件,都只能由网络管理员操作。网络系统定期检测:网络管理员应定期对整个网络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进行检查测试整理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排除。针对服务器硬盘中数据库设密信息区,可通过改变成NTFS格式,定期运行netware系统的security应用程序检测网络中存在逻辑故障。

1.4日常维护保养

硬件维护,经常定期对计算机网络的设备进行检测,维护。步骤可以从服务器开始到交换机、路由器、网线网卡、端口、逐一进行测量排查发现问韪及时解决。另外还要针对客户端电脑的电源、主板、内存、硬盘、键盘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网络的软件维护:要针对服务器安装查杀病毒、防火墙等软件,定时更新升级,对于数据库要经常整理维护清除隐患,确保网络的运行安全。

1.5网络病毒的防范

为了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正常的运行,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范网络病毒的侵害。网络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可执行的具有破坏性的指令语言它具有隐蔽性,可隐蔽执行文件中具有破坏性、传染性、和潜伏性,它能够自身复制,一但发作变种传播,将会造成计算机网络的速度变慢,严重的会使网络瘫痪,甚至破坏计算机、服务器硬盘造成具大的损失。所以说加强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范是极其重要的,它要求我们网络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再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查杀病毒的技术保障。网络服务器要安装查杀病毒、防火墙等软件,定期更新升级病毒库,实时监控计算机网络,定期查杀病毒即时清除可疑文件及恶意插件。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及U盘,存取数据文件时要先查杀病毒方可使用,不打开来路不明的电子邮件,不登陆浏览不健康的网页或网站。

篇(5)

机械密封在旋转设备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机械密封的密封效果将直接影响整机的运行,严重的还将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从机械密封的内外部条件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密封效果的几种因素和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一、机械密封的原理及要求

机械密封又叫端面密封,它是一种旋转机械的轴封装置,指由至少一对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的端面在液体压力和补偿机构弹力(或磁力)的作用以及辅助密封的配合下保持贴合并相对滑动而构成的防止流体泄漏的装置。它的主要功用将易泄漏的轴向密封改变为较难泄漏的端面密封。它广泛应用于泵、釜、压缩机及其他类似设备的旋转轴的密封。

机械密封通常由动环、静环、压紧元件和密封元件组成。其中动环随泵轴一起旋转,动环和静环紧密贴合组成密封面,以防止介质泄漏。动环靠密封室中液体的压力使其端面压紧在静环端面上,并在两环端面上产生适当的比压和保持一层极薄的液体膜而达到密封的目的。压紧元件产生压力,可使泵在不运转状态下,也保持端面贴合,保证密封介质不外漏,并防止杂质进入密封端面。密封元件起密封动环与轴的间隙、静环与压盖的间隙的作用,同时弹性元件对泵的振动、冲击起缓冲作用。机械密封在实际运行中是与泵的其它零部件一起组合起来运行的,机械密封的正常运行与它的自身性能、外部条件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要首先保证自身的零件性能、辅助密封装置和安装的技术要求,使机械密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机械密封的故障表现及原因

2.1机械密封的零件的故障旋转设备在运行当中,密封端面经常会出现磨损、热裂、变形、破损等情况,弹簧用久了也会松弛、断裂和腐蚀。辅助密封圈也会出现裂口、扭曲和变形、破裂等情况。

2.2机械密封振动、发热故障原因

设备旋转过程中,会使动静环贴合端面粗糙,动静环与密封腔的间隙太小,由于振摆引起碰撞从而引起振动。有时由于密封端面耐腐蚀和耐温性能不良,或是冷却不足或端面在安装时夹有颗粒杂质,也会引起机械密封的振动和发热。

2.3机械密封介质泄漏的故障原因

(1)静压试验时泄漏。机械密封在安装时由于不细心,往往会使密封端面被碰伤、变形、损坏,清理不净、夹有颗粒状杂质,或是由于定位螺钉松动、压盖没有压紧,机器、设备精度不够,使密封面没有完全贴合,都会造成介质泄漏。如果是轴套漏,则是轴套密封圈装配时未被压紧或压缩量不够或损坏。(2)周期性或阵发性泄漏。机械密封的转子组件周期性振动、轴向窜动量太大,都会造成泄漏。机械密封的密封面要有一定的比压,这样才能起到密封作用,这就要求机械密封的弹簧要有一定的压缩量,给密封端面一个推力,旋转起来使密封面产生密封所要求的比压。为了保证这一个比压,机械密封要求泵轴不能有太大的窜量,一般要保证在0.25mm以内。但在实际设计当中,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往往泵轴产生很大的窜量,对机械密封的使用是非常不利的。(3)机械密封的经常性泄漏。机械密封经常性泄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第一方面,由于密封端面缺陷引起的经常性泄漏。第二方面,是辅助密封圈引起的经常性泄漏。第三方面,是弹簧缺陷引起的泄漏。其他方面,还包括转子振动引起的泄漏,传动、紧定和止推零件质量不好或松动引起泄漏,机械密封辅助机构引起的泄漏,由于介质的问题引起的经常性泄漏等。(4)机械密封振动偏大。机械密封振动偏大,最终导致失去密封效果。但机械密封振动偏大的原因往往不仅仅是机械密封本身的原因,泵的其它零部件也是产生振动的根源,如泵轴设计不合理、加工的原因、轴承精度不够、联轴器的平行度差、径向力大等原因。

三、处理故障采取的措施

如果机械密封的零件出现故障,就需要更换零件或是提高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提高机械密封本身的加工精度和泵体其他部件的加工精度对机械密封的效果非常有利。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对动静环的摩擦面的光洁度和不平度要求较高。动静环的摩擦面的宽度不大,一般在2~7毫米之间。

3.1机械密封振动、发热的处理

如果是动静环与密封腔的间隙太小,就要增大密封腔内径或减小转动外径,至少保证0.75mm的间隙。如果是摩擦副配对不当,就要更改动静环材料,使其耐温,耐腐蚀。这样就会减少机械密封的振动和发热。

3.2机械密封泄漏的处理

机械密封的泄漏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泄漏量,安装机械密封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装配,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装配要干净光洁。机械密封的零部件、工器具、油、揩拭材料要十分干净。动静环的密封端面要用柔软的纱布揩拭。(2)修整倒角倒圆。轴、密封端盖等倒角要修整光滑,轴和端盖的有关圆角要砂光擦亮。(3)装配辅助密封圈时,橡胶辅助密封圈不能用汽油、煤油浸泡洗涤,以免胀大变形,过早老化。动静环组装完后,用手按动补偿环,检查是否到位,是否灵活;弹性开口环是否定位可靠。动环安装后,必须保证它在轴上轴向移动灵活。

3.3泵轴窜量大的处理

合理地设计轴向力的平衡装置,消除轴向窜量。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对于多级离心泵,设计方案是:平衡盘加轴向止推轴承,由平衡盘平衡轴向力,由轴向止推轴承对泵轴进行轴向限位。

3.4增加辅助冲洗系统

密封腔中密封介质含有颗粒、杂质,必须进行冲洗,否则会因结晶的析出,颗粒、杂质的沉积,使机械密封的弹簧失灵,如果颗粒进入摩擦副,会导致机械密封的迅速破坏。因此机械密封的辅助冲洗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保护密封面,起到冷却、、冲走杂物等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T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79-02

华能巢湖电厂2号汽轮机是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CLN600-24.2/566/566型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三缸四排汽、单轴、双背压、凝汽式汽轮机,汽轮机结构为高中压合缸加两个低压缸,每根转子分别有两个轴承支撑,高中压转子由1号、2号轴承支撑,考虑负载较轻,为可倾瓦没有设计顶轴油装置。而从3、4、5、6号为两低压转子支撑瓦,轴承均为可倾瓦轴承,7、8号为发电机转子支撑瓦,轴承下瓦可倾瓦轴承,上瓦为圆筒瓦,低压转子及发动机转子轴承均有顶轴油系统。2008年11月24日,该机通过168小时。此后汽轮机轴瓦运行正常。2012年5月16日发现4号瓦瓦温79℃上升缓慢至103℃。对4号轴承瓦温升高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4瓦顶轴油压油管断裂,轴瓦实际承载偏大,油膜无法建立,造成下瓦磨损故障;并提出了4号瓦顶轴油故障、降低轴承标高处理措施。本文在此对该机4号轴承瓦温过高故障及原因分析、处理措施等进行了叙述,为同类型机组的正常运行提供参考。

一、可倾轴瓦油膜、顶轴油系统介绍

我厂可倾瓦支持轴承2块能在支点上自由倾斜的弧形瓦块组成,瓦块在工作时可以随着转速或载荷及轴承温度的不同而自由摆动,在轴颈四周形成多油楔。若忽略瓦块的惯性、支点的摩擦阻力及油膜剪切摩擦阻力等影响,每个瓦块作用到轴颈上的油膜作用力总是通过轴颈中心的,故而不易产生轴颈涡动的失稳分力,因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轴瓦采用循环供油方式,由供油系统连续不断地向轴承供给压力、温度合乎要求的油。转子的轴颈支承在浇有一层质软、溶点低的巴氏合金轴瓦上高速旋转。为了避免轴颈与轴瓦直接摩擦,必须用油进行,使轴颈与轴瓦间形成油膜,建立液体摩擦,从而减小其间的摩擦阻力。摩擦产生的热量由回油带走,使轴颈得以冷却。顶轴油系统作用在机组盘车期间,由于转子重量增大,单一的油已不能满足连续盘车的需要,为减少转子转动力矩和避免轴瓦的磨损,使轴的顶起高度在合理的范围内(顶起高度在0.05-0.10mm,母管油压在10-14Mpa。当机组启动后,轴瓦与高速旋转转子产生油膜后停止顶轴油泵。此时每个轴瓦顶轴油压(油膜压力)表基本反映轴瓦负载,油压大则载荷大,油压小则载荷小。

二、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

2008年11月24日,该机通过168小时后汽轮机轴瓦温度运行正常。2012年5月16日运行监控发现4号瓦温度从79℃缓慢上升。并且在负荷增加过程中4号轴承瓦温度随之升高,负荷下降轴瓦温度没有明显下降,在4号瓦过程温度下降过程中#3、5瓦温度有明显上升,4号瓦油膜压力下降明显。联系热工对其测点进行检查、校验,4号瓦温度测点均正常,汽轮机其他瓦温度无明显变化,汽轮机各轴系振动正常。5.21日当4号瓦温度缓慢上升至107℃,立即打闸停机。惰走过程中,1号轴承温度上升至157℃后下降。

从表1对比可以看出造成4号轴瓦温度升高原因:

(一)顶轴油压从5.2MPa下降到2.5MPa,说明轴瓦在高速运转过程中油膜已经部分破坏造成乌金面磨损。

(二)温度上升过程中#3、5轴瓦温度下降说明4号瓦载荷有增大现象。

三、4号轴瓦解体发现问题及处理

(一)发现问题

1、左侧顶轴油进油管在进入瓦块处断裂,大量油从轴瓦底部顶轴油孔泄漏,造成油膜钢性下降,轴颈与轴瓦直接摩擦。

2、上轴瓦二块瓦块由下轴瓦磨损乌金碎屑带至上瓦,造成上瓦轻微刮伤,下瓦翻出后,发现下瓦磨瓦比上瓦严重,左侧轴瓦乌金被薄薄磨起一层,聚集在瓦口上,轴瓦表面有较浅的沟槽,轴颈表面有轻微磨损。

3、左侧瓦块部分乌金脱壳现象。

(二)4号轴瓦处理措施

1、由于左侧顶轴油管在进入轴瓦处断裂,大量油从左侧可倾瓦块底部泄漏,造成油膜失衡,决定对左侧顶轴油管更换重新装配。

2、上瓦用刮刀挑去粘贴在上瓦瓦块上的乌金碎屑,修刮乌金磨损的表面,下瓦由于左侧可倾瓦块脱壳严重决定对下瓦块进行更换。对轴瓦间隙、轴瓦紧力重新调整合格。

3、轴颈用100号砂布沿轴向粗磨,然后用油石沿轴向、周向细磨。

4、针对4号瓦过程温度下降过程中#3、5瓦温度有明显上升现象,在更换下瓦过程中为了保证轴系中心不变,对换瓦前后4号油挡凹窝中心,上次大修中心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在轴系中心合格基础上对4号瓦标高降低了0.01mm。

四、处理后效果

经过一个星期抢修于5月28日启动,启动后各轴瓦运行温度正常。

五、结语

本文对华能巢湖2号汽轮机4号轴承瓦温过高故障及原因分析、处理措施等进行了叙述,2号汽轮机4号轴承瓦温过高的原因,从中可归纳以下两点:(一)左侧顶轴油进油管在进瓦处断裂造成大量油从轴瓦底部泄漏,造成油膜不能很好建立是下瓦磨瓦严重、运行时温度升高的根本原因;(二)4号轴瓦在正常运行时油膜压力达到5.2Mpa,在4号瓦载荷较重,造成油膜变薄,瓦温较高。针对以上分析的原因,采取了更换顶轴油油管、降低4号瓦轴承标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篇(7)

高职《油水井生产与维护》是油气开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院进行示范院校建设,基于油气开采过程构建的一门专业课程,以前该专业一直使用《采油工程》这本教材,理论知识过多,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生产实践内容较少,学习完这门课到了油田生产岗位还是不能达到岗位的一般要求,需要重新培训,增加了用人单位成本。近些年,高职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分数较低,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他们普遍抽象思维较弱,形象思维较强,对于理论知识过多教材不适应,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原来理论性强的教材不适合现在的学情,编写适合学生、适合油田现场、适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迫在眉睫。基于这种现状,课题组对应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与我院的实际状况开发了《油水井生产与维护》工学结合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下面就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思路与实施步骤、教材特色来探讨。

一、教材编写原则

(一)教材编写人员要有多元性原则

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了教材在编写和选用上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者不仅要有来自学校的教师,还要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这样的人员组合不但有最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又能使得教材内容贴近生产实际。

(二)教材编写内容要体现职业性原则

教材内容不再按学科体系方式进行设计,而是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强调一切知识和能力要为完成工作任务服务,即工作任务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工作任务以外的知识则通过知识扩展学习,学习的重点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内容即是明天的工作内容。

(三)教材编写把握由易到难的原则

在选取工作任务时,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原则。只有这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才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任务之间可以有适当的重叠,但任务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二、教材编写思路与实施步骤

根据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油气开采技术岗位群需求及课程目标和任务,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按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思路进行编写。

(一)第一步: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深入油田现场对采油岗、采气岗、作业岗、集输岗、测试岗进行岗位分析,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职业岗位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参照石油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基于油气开采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二)第二步:划分学习情境,制订课程标准

经过与现场专家多次分析讨论,根据采油生产一线管理油水井的实际工作任务,按照管理油水井的种类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分别是自喷井生产与维护、注水井生产与维护、电泵井生产与维护、螺杆泵井生产与维护、、抽油机井生产与维护。在每一个情境内容的安排上,根据管井的工作过程,我们按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结构相似的学习项目,分别为巡回检查、设备维护保养、设备故障判断与处理、生产管理。个别情境还有自己的特点,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确定专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标准。

(三)第三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材内容

在进行企业调研和企业专家论证后,认真分析油气开采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提炼“油水井生产与维护”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高级采油工》职业标准的要求,精选内容,切实落实“管用、够用、适用”的指导思想,确定本门课程对应的具体任务,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选取教材内容,组织序化教材目录,设计项目、任务,进行教材编写。

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后,要确定自喷井生产与维护、注水井生产与维护、电泵井生产与维护、螺杆泵井生产与维护、抽油机井生产与维护在任务实施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各情境包括内容如下:学习情境一自喷井生产与维护包括三个项目,项目一自喷井巡回检查、项目二自喷井节点分析、项目三自喷井生产管理;对应的知识和技能有自喷井井口流程、开关井操作、填写报表,节点分析原理、会自喷井协调分析,自喷井工作制度、取全取准资料、生产分析等内容。学习情境二注水井生产与维护包括四个项目:项目一注水井巡回检查、项目二注水井管柱组配、项目三注水井设备维护保养及故障处理、项目四注水井生产管理;对应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注水井井口流程、开关井操作、填写报表,分层注水井管柱图、组配水井管柱,压力表、闸板阀、干式水表结构及原理,维护及故障处理,吸水能力分析、水井故障判断等。学习情境三潜油电泵井生产与维护包括项目一潜油电泵井巡回检查、项目二潜油电泵井设备维护保养与故障处理、项目三潜油电泵井生产管理;对应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电泵井井口流程、开关井操作、填写报表、地面控制柜结构、维护及故障处理,井下机组结构及故障处理、电泵井工作制度、电流卡片分析、电泵井清蜡、电泵井动态控制图分析等;学习情境四螺杆泵井生产与维护包括三个项目:项目一螺杆泵巡回检查、项目二螺杆泵井设备维护保养与故障处理、项目三螺杆泵井生产管理;对应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螺杆泵井口流程、开关井操作、填写报表、地面设备维护、螺杆泵况诊断、螺杆泵井动态控制图分析等;学习情境五抽油井生产与维护包括项目一抽油机井巡回检查、项目二抽油机设备维护保养、项目三抽油机故障处理、项目四抽油泵况诊断、项目五抽油机井生产管理;对应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抽油机井井口流程、开关井操作、填写报表、抽油机结构、抽油机工作原理、抽油机一保二保、抽油机故障诊断与处理、抽油泵结构、排量计算、抽油泵工作原理、示功图、抽油机井清蜡、抽汲参数调整等内容。

(四)第四步:确定教材编写体例

根据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油气开采技术岗位群需求及课程目标和任务,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工作任务结构层次,每个任务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工作过程知识、技能操作(典型案例分析)、拓展知识、课后练习内容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更加明确,教师更容易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设计。

三、教材特色

本教材是根据油水井生产特点,按照基于油水井工作过程而进行开发编排的教材,按照采油工岗位需求及“油水井生产与维护”课程目标和任务,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教材将理论、实践、实训内容融为一体,形成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新教材。

(一)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传统的学科体系教材编写常常以陈述的方式,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学科知识的逻辑合理性,通常由资深教师编写出来,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不明白学了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作用。工学结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专业知识合理地延伸出来,通过完成相应的项目内容达到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完成相关的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实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

(二)图文并茂,学有所乐

篇(8)

石油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固井领域的技术改革,数据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技术,可以提高整个固井工程的技术水平。井筒设计的复杂性和地质条件的多变性决定了前期的固井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根据固井施工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优化调整固井施工的细节,但是由于钻井队一般地处偏远地区,因此数据实时采集与远程技术的运用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我们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突破这一难题,实现降低成本与风险,增强从下套管施工到整个固井过程的控制能力。

1 数据实时采集与远程传输技术概述

1.1 ORACLE数据库软件系统

ORACLE数据库软件是美国ORACEL公司研发的一款数据库产品,该产品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数据管理软件,它具有最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关系库,实现分布式处理功能。该系统储存容量可以根据数据的增加和系统的改进对其进行扩充变化,增加系统的储存空间。触发器是该系统特殊的储存路径,触发器的运用,加强数据的处理功能,实现更为复杂的数据处理程序,除此之外还增加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增加数据管理的权限,加强对数据的全程控制等,实现多方面的功能,建立更为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

1.2 CSCW系统

CSCW系统是远程传输的主要技术之一,该系统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不同空间、时间和领域专家之间的协同工作,是美国首先提出研发的计算机协同工作软件。该技术支持固井工程的相关数据的远程传输与控制,总公司根据工程施工过程的数据变化,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其作业过程进行改进完善,在前线指挥部与总公司之间建立的协同工作的良好的环境,大大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并在专业的指导下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促使工程顺利竣工。

2 数据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系统设计与应用

2.1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采用国标WITSML标准,并兼容Schlumberger公司Seabed数据库,根据固井施工过程中数据采集的需要,设计相匹配的传输方案,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的功能,从而使前线指挥部与总公司实时掌握工程施工进度与相关数据细节;同时将数据实时采集的信息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将数据信息表格或图形化,便于接收者分析处理相关数据;建立固井工程的历史数据库,同类型,同地区等相关信息进行不分类规划,便于系统对其信息的归纳总结;建立事故数据表,收集固井工程事故的前因后果,便于系统对数据信息的事故判别和处理;还要注意兼容性,扩大系统运用范围,保证钻井队、录井、电测等施工单位同样能够良好运用该系统等,有利于数据系统库在整个钻井过程中的一贯性。

2.2 数据采集设计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分为自动采集与人工采集两大模块。自动采集系统是利用质量流量计、压力传感器、重量传感器以及电磁阀状态信息等和设定的相关程序,对采集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处理,增加系统的智能化。该系统设计时将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地层基本数据、水泥浆数据、车辆发动机数据、水泥药品使用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不同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对其数据信息进行解码,输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分到不同的传输渠道进行传输。部分数据信息需要人工采集的传输渠道,专业员工对施工实时数据进行及时的录入,对突发状况进行有力的控制。两大采集模块相互促进补充,实现工程实时数据信息快、准、稳的特性。

2.3 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且增强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能,同时根据其数据信息设计方案。数据信息利用触发器,自动生成表名、主键、缩引等程序,建立传输系统有序、高效的传输渠道;设置自动循环周期的检查传输渠道的正常运转,及时发现漏洞和木马,并对其进行修复和清理,保证传输渠道的正常运转;建立选择性的传输系统,设置优先、重点和紧急传输对象,及时出现故障时,也保证部分数据的正常传输,增加数据传输的传递效率的同时,也降低系统故障对工作的影响力度。

2.4 故障处理系统设计

从前期的下套管施工到固井作业的过程中,各种设备的故障发生概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故障处理系统对于该工程而言十分重要。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先利用局域网,根据每个地区的故障经验,对其故障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处理,当指挥部、分公司的技术人员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远程系统向总公司获取帮助,得到最先进、最全面的故障排除专家的诊断与维修。在此同时也为故障处理系统提供故障数据库,补充故障数据的遗漏数据,提升故障处理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

故障处理系统的具体运用时是在故障发生以后,监测中心系统以最快的速度将事故数据信息发送给当地诊断中心,先局部进行诊断与维修,诊断时根据传输的数据信息查找相关的数据模型、理论知识、解决方案等,若是局部数据库中没有解决方案,可以将数据信息传递给总部的诊断中心,远程诊断中心接收到相关事故数据,总公司安排权威专家诊断和当地事故中心协同工作,集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的分析处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固井作业的技术更新主要从数据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技术两方面着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科学合理的系统软件,提高下套管作业和固井作业过程中的作业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和事故概率,提高了整个固井施工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志,樊洪海等.基于随钻测井资料的地层孔隙压力监测方法及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14(02).

[2]任立新.数据远程传输软件在钻井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3]周桂梅.钻井数据实时采集与远程传输系统设计[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2).

篇(9)

关键词:CST;井下胶带输送机;应用;故障处理

一、CST控制系统的概述

CST控制系统就是可控启动传输装置,其英文全称为Controlled Start Transmission,通过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可以对于胶带输送机的输出轴的转速和扭矩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够使胶带机的启动变得非常平稳、运行也会变得非常安全、停机也会更加方便可靠。CST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油冷却系统、齿轮减速系统(含多片湿式离合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控制的液压控制系统。

二、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

在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所采用的CST的胶带机,其控制系统可以使用天津贝克公司的集中控制系统,通过这种CST控制系统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能够实现现场编程。在CST应用的过程中,配备了真空磁力启动器或者是高低压控制柜、执行器、保护传感器、信号联络和语音通信装置,从而能够具备控制、保护、通信、信号传输等等一系列的作用,具备非常强大的功能,对于井下胶带输送机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控制作用。

三、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的故障处理

(一)胶带打滑

通常情况下,胶带打滑这种故障的发生是由于下面两个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第一,胶带松弛,没有张紧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利用电机绞车张紧车或液压张紧车,改变张紧车的行程,从而能够加大张紧力,如果张紧行程比较短,那么,应该剪掉一段胶带,然后重新硫化或钉扣;第二,胶带打滑也可能是由于胶带严重过载,这就必须对胶带进行人工卸载物料,减小胶带的负载。

(二)上、下运胶带输送机的断带

在胶带严重过载时,胶带就会疲劳严重或者在卡口损坏,从而出现断带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胶带上坡段安装自动抓带装置,在进行断带的处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电机张紧车来牵引断带,在断口处重新硫化或钉扣。

(三)胶带发生撕带事故,胶带使用寿命缩短

胶带的使用寿命是和胶带的质量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清扫器的安全可靠,并且保证回程胶带上没有物料,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避免胶带在运行的过程中被物料割坏的问题的发生,避免胶带发生撕带事故,延长胶带的使用寿命。

(四)胶带产生异常噪音

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的过程中,胶带机在非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会产生异常的噪音,按照噪音的具体情况可以对于故障进行有效的处理。

第一,张紧滚筒、驱动滚筒、卸载滚筒、改向滚筒、机尾滚筒的异常噪音。在滚筒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噪音是比较小的,对滚筒轴承座进行听诊,可以听到莎莎的转速声,而在出现异常噪音的情况下,可以在轴承座处听到咯咯的响声,与此同时,轴承端盖温度也会大幅度提升,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将轴承换掉。

第二,托辊严重偏心时的噪音。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托辊出现异常噪音,而且会伴随着周期性的振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将托辊换掉。

第三,联轴器或平对轮两轴不同心时的噪音。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驱动部位出现异常噪音,而且会伴随着周期性的振动。那么,可以判断出现异常噪音的原因为以下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驱动装置的高速端,电机与减速机之间的联轴器、平对轮或带制动轮的联轴器处出现的异常噪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立即改变电机减速机的位置,从而防止减速机输入轴断裂;另外一种可能是在减速机与驱动滚筒之间的联轴器出现的异常噪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立即对减速机、驱动滚筒的半联器进行径向跳动测量,如果跳动值大于0.10 毫米,那么,就必须立即拆开半联器,同时清洗张套,将灰尘等异物除掉。

四、结束语

通过对于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与故障处理的探索,发现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改善胶带机的技术性能,使胶带机使用寿命变长,维护费用减少,从而取得非常巨大的经济利润。因此,对于煤矿大量使用的钢丝绳芯带式输送机,实现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是非常科学可行的,有利于实现矿井的技术进步。在今后的运转中,还需要对于CST在井下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的故障处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改进CST的油冷却系统等装置,达到减小噪音污染、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京, 王建风, 张树栋. 基于CST系统控制的带式输送机在煤矿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09,(23)

[2] 文赫岩,靳仁昌,李锦泽,刘春霞. CST软驱动在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J]. 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07,(02) .

[3] 沈印,刘振杰,彭建国,梁雄. CST在带式输送机的应用与故障处理[J]. 机电技术, 2010,(01) .

[4] 胡树伟. 带式输送机CST系统在现代化矿井中的应用[A]. 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31-02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80%以上的中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加快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进程;由于家庭电脑拥有率的提高,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用人单位逐渐提高员工对计算机掌握程度要求,只开设两三门计算机基础课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日常维护越来越重要。由于受到硬件设备的限制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多是纸上谈兵,通常老师介绍主板、显卡、CPU、以及外设的型号品牌、技术指标等,在课程后期进行一些实训,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限。要培养出合格的实用性人才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化教学方式。

1 现状

由于越来越多人的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对掌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技能的期望越来越多,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通过对部分事业、中小学单位、政府机关、公司、学生群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用人单位要求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不局限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而且还对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络应用与维护、简单故障处理的要求也很高,如病毒查杀与防范技能、硬件的组装技能、简单的故障处理技能、软件故障处理技能和数据备份恢复技能等。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学生掌握了电脑的基本应用,但学生在计算机常见故障处理、系统维护等技能方面还远未达社会需求。

2 存在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对非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要求不高,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导致落后于主干课程的建设,体现在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配置等,导致课程教学模式的呆板,内容的陈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下降,课堂上缺乏多媒体的演示以及操作,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虑到教学生本问题,减少了相应的实训环节,这就严重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下降,团队合作精神缺乏。

2.2 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条件落后,没有适合实训的实验室,学生不能进行操作实验,主流计算机组件实物不能提供,没有适合的课程辅助教学系统等。

2.3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要求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很少从事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实践活动,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严重缺乏教学经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教学改革

3.1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习兴趣的调动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学科教学法很难调动起学习兴趣,并且理解、掌握知识、记忆效果差、创新思维能力低。采用看、听、做、思、练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知识掌握程度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教学场地转移到实验室内进行,利用投影仪来给学生讲解每一个操作细节,让学生可以亲眼目睹每一步的过程,教师还要在操作过程中指出重点以及不规范的地方,还有错误的做法以及强调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了软件维护过程中,还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要求内容新、更新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该门课程一般总学时32,占2个学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实验室计算机资源,进行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我们是理论为12学时,实验为28学时,基本内容如以下所述。

(1)计算机硬件基础。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种组件的概念和功能,包括:主板、内存、CPU、显卡、硬盘、软驱、显示器、光驱声卡、音箱、鼠标、键盘、MODEM、机箱、电源、网卡等;熟悉配件的性能参数,并根据不通用户需求给出相应的高性价比的购机方案。从感性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2)计算机装机技能。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对主板说明书阅读并应用;掌握组装一台电脑的要领、注意事项、流程,能熟练、独立的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工作,对计算机进行加电自检;

(3)BIOS设置与维护。能根据上电自检的屏幕提示掌握PC的相关信息及配置;了解CMOS与BIOS的区别;掌握进入BIOS的方法;学会BIOS设置并能熟练设置和保存常用BIOS设置项。

(4)多操作系统的安装。学会使用FDISK命令,能独立选择硬盘分区格式并完成硬盘分区、格式化;能完成不同操作系统(如WIN XP、WIN2K、WIN7、UNIX)的安装、双操作系统及多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常用外部设备的驱动(包括显卡、声卡、网卡、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等)。

(5)计算机日常维护和工具软件。了解计算机各组件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包括了解系统信息、系统还原、杀毒、磁盘整理等;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维护工具软件(PQMAGIC硬盘分区魔术师、GHOST硬盘镜像与恢复程序、WINDOWS优化大师、DM硬盘管理程序、虚拟光驱软件、超级兔子魔法设置软件等)的使用方法及。

(6)计算机日常故障分析与排除。认识计算机常见故障的现象,掌握计算机故障的检测方法和步骤;独立分析并排除常见简单故障;了解数据恢复的常用软件。

(7)网络设置与应用。学习水晶头的制作;了解交叉线的使用;了解集线器的功能及使用;学会添加协议。

3.3 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在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占70%,实验占30%;我们采取了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考核为辅方式,理论占30%,实验占70%。实验的考核有实验测试、综合性故障排除的考核,考查学生完成的质量、操作规范和团队的融洽度。考核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实验测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对学生每一次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

(2)综合考核。学生进行计算机的组装、系统安装、系统优化调试、软件安装等一系列实验操作,对一系列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而理论考试则以论文形式进行。根据论文质量情况给出成绩。这种考核方法合理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将平时的学习实践过程、学习的总结和回顾融合在一起。

3.4 教学观念的转变

计算机发生的故障各不相同,即使相同的故障引起的原因也各有差异,仅以理论或案例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解决所遇到的计算机故障,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法案或答已不适用,而计算机维护工作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重思维模式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依据教学的内容设计案例,先向学生介绍案例基本情况,提出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结合相应的技术,形成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使让学生在该过程中真正掌握维护技术。着重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计算机故障产生的原因极少数是由于设备老化所引起的,大多是人为造成。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学会主动和善于发问,例如询问上一次的正常情况,出现故障时的现象,所进行的操作等,只有采取有效沟通后才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再结合观察现象,加强人为的条件试验,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故障发生可能的原因,最后利用测量法、替换法、高级诊断程序检测法等,进行计算机实践维护,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解决。

3.5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要建专门的实验室,其理由为:

(1)软件类实验室机器不可能承担经常性拆装。

(2)维护的实验项目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测风险,对计算机硬件、系统造成灾难性的损害。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1)逐步建立设备部件档案室,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不断地搜索新旧设备及部件,用于课上向学生介绍产品的内部结构,让学生直接观察,增强感性认识。

(2)进行合理的配置计算机及其他设备,装机及设备维护用性能差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及应用性能高的计算机。

(3)高校淘汰的设备经过初步挑选,再以领用的方式,用于实验室开展维护教学。对本身就存在故障的设备,可以让学生实验,另一部分由教师“制造”故障考核学生或挑选使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以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在实验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强思维方式的锻炼,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教学改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考核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儿童婚礼祝贺词 下一篇: 学生学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