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金色的鱼钩教案

篇(1)

1.服务于教学,博采众长,省时省力。平时,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各种各样的书籍摆了一桌子,写的时候很费劲也很费时,而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学备课资料,比如作者简介、教案、素材、课件等等,我们可以打开先浏览一遍,觉得挺好,就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记得我在讲授《草原》一课时,我把资源网上的教案和课件都下载下来,但是,根据我对文章的理解,觉得课件需要加以调整和修改。我通过各网站搜集了草原的风光图片,课件中的字词不太全面,我又加了一些辨析字词,而且,课件中也没有原文,我觉得原文不长,配上图片显示出来效果会更好,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通过这样的增补、修改,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学得轻松愉快。

2.服务于学生,激发兴趣,渗透情感。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许多课件都因图片精彩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背影》这一课是资源最丰富的,在长长的课文背景图上有古朴简陋的侯车室,有窄小的列车休息室,有父亲佝偻的背影,还有父亲爬月台时候的背影。这么多图片学生一看就很感动,更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气息和风貌,这样,文章朴实无华的文字加上古朴简约的线条图片,让学生学习这篇散文就容易多了,而且更能挖掘出他们对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感的理解,那种深沉而细腻、不善用语言表达的父爱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83-02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捕捉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然后进行判断、甄别、整合,顺学而导,顺学施教,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破预设的目标、计划的限制,因势诱导,真正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目标。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抓住“意外的通道”,捕捉“美丽的风景”,运用教学睿智,采取科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课堂充满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在质疑中生“景”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一般说来,可分为:表层质疑、深层次质疑和联想质疑。

表层质疑,较为肤浅,简单,最能激发整体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根据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提出哪些疑问呢?”学生稍加思索,纷纷发表自己的疑问:有的说,鱼钩为什么闪着“金色”?有的说,文章不会是写鱼钩而是写人物吧?有的说,鱼钩上一定有感人的故事吧?……我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对学生说:“你们一定最想知道的是鱼钩上感人的故事!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课题开始设疑,让学生有了悬念,再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的“生成”就有了目标。

深层质疑,它与读者的能力和感悟程度有关。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2、3自然段“总―分”特点后,学生质疑:为什么标题叫《桂林山水》应该是先写山后写水,而在课文中则先写水?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次游览如果乘车去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乘船呢?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来观赏时作者是坐船来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所以先写水,后写山。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

联想质疑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从而产生的质疑,它凭借文本又高于文本。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者在学生读完全文后质疑:假如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踊跃回答,通过这样的质疑让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贵有疑”,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疑、爱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独劈蹊径,反常规地质疑,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善于把握学生的提问,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到课堂生成点。

二、在意外中生“景”

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都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学了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部分内容后,一名学生阴阳怪气地说:“英子好没礼貌哟,连声‘谢谢’都不说,就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就像炸开了锅。见此情景,我一点儿也没有责备他,稍加思索,趁热打铁抓住这一意外的生成点,让学生拓展想象:假如你是英子,会说些什么?教室里马上举起了许多小手,有的说:“英子会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掌声拯救了我,让我重树了理想’。”有的说:“英子会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有的说:“英子会说,‘感谢同学们,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成功和快乐’!”……个个发言都有礼,接着我又说:“假如你是英子班上的同学,会对她说些什么呢?”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我会对英子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的说:“我会送给她一副对联:‘信心、决心、恒心,心想事成;朝气、勇气、灵气,气贯长虹’!”有的说:“我会对英子说,‘遇上困难,决不屈服’!”……学生们的想象如此丰富,还恰当地运用了对联、名言,感悟多么深!

这些通过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表现出的“节外生枝”,教师是随时可遇的,如果能准确、及时、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课堂就会出现亮丽的风景。

三、在个性朗读中生“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90%以上的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感知―理解―共鸣―内化”,体现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个性化朗读占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再见了,亲人》,我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最后同学们很有感慨地说:“志愿军叔叔为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大娘、大嫂、小金花为志愿军付出了那么多,是志愿军叔叔的亲人!”最后,我让学生带着亲人离别时的那种感情读文,很多同学流出了眼泪。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感人的意境中,意犹未已。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读细读,读出个性化,读出“语文味”,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在阅读体验中生“景”

所谓“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整个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要积极参与提问、调查、实验、质疑、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和构建意义等各个环节。科学家研究表明: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只能记忆10%;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只能记忆30%;当我们身体经历,我们就能记忆80%。可见,体验比看、听效果更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体验中对文章所述内容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体验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读写训练教学时运用甚广。教学《秋天》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秋天的魅力,首先把孩子们带领到秋天的原野上游玩、欣赏。回到教室后,教师让他们谈出各自的体会,这时,学生的话匣子便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涨红了脸的高粱,笑弯了腰的稻子;有的说,看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还有的说,闻到了香气宜人的桂花味;有的说,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课堂声情并茂,十分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是动态的,具有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准确、及时把握住这些生成资源,利用好这些生成资源,灵活驾驭课堂,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实现课程目标,使课堂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静.小学语文阅读“一主两翼”教学模式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D].延边大学,2014-04-20.

[2]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种种――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学调查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11-25.

篇(3)

那么,怎样体现教学个性,怎样形成教学个性呢?在此谈谈本人的看法与同行交流。

一、 博览群书,提高个性素质水准

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乐读好学之人,博览群书,,任何一个语文教育家都离不开学习。事实上,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君不见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卡耐基还是陶行知等,无一不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结合教学工作需要,构建适合自己个性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教学的方方面面之中,好学,广泛吸收,纵横古今中外,融得众家所长,同时也要定位一门,苦心钻研,或古典文学,或现作,或语言文字等,让学生从你身上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使自己就成为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二、整合创新,形成个性教学风格

随着教育年轮的增加,有理想的语文教师都会尝试在教学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学习借鉴他人的东西,其中包括专家理论指导、名家范例模式和同事经验技巧等,如很多青年教师喜欢将名家教学模式、经验技巧搬上自己的课堂。但是,教学是一动态系统,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的过程,尽管有些东西是跨时空相通相联的,但一味追寻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正应了一句话,“顺着别人脚印走,踩出来的是坑而不是路!”

其实,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是要有独立思想来支撑的。没有个性化的语文思想,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思想是在自己实践并在对他人经验改造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在统摄提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习得的经验来印证自身实践的体验,通过不断对照反思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整合改造来重塑教学行为,如此教师才能创生出自己的思想,彰显自身的个性,揭示语文教育的真谛。

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惟有此,自己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面对那充满人文气息的新教材,由于思想认识、社会阅历、性格爱好诸方面的差异,人文素养高低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处理,也必然烙上强烈的个性印记。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鉴赏意境的同时,也更应有其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有所创造。这一行为最能体现教学过程的个性环节。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在教学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教学个性可以百花齐放。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思路,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形成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

三、因长施教,彰显个性教学魅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个性要真正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还必须把个性的彰显与自身特长相结合。十全十美的语文教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难做到同时具备十几“板斧”。因此,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素质科学而快速的方法,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发展其教学个性,扬长补短,因长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在实践中扩展创新这一特长,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但须注意的是,个性化教学不等于什么教学模式、教学技巧,而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语文个性化教学形成的最大的束缚与障碍。

语文教学天高海阔、博大精深。每位教师就其人生阅历、气质禀赋而言,是鲜有“拷贝”版的,这正如世上绝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有的教师擅长书法,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有的口才极佳,绝不亚于激情飞扬的演说家;有的演技不差,能即兴流露出喜怒哀乐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譬如音质动听、擅长朗读者,如支玉恒教《金色的鱼钩》,当场范读,听课的全体师生潸然泪下,乃至抽咽不止;韩军在舟山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二十多分钟深情吟诵,全场耸然动容!又如笔锋犀利、写作一流者,如杂文家、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就以自身魅力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爱好… …这些名师无不是在自身禀赋基础上,不断创生发展乃至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流派,如就有丰子恺“美的教育”、朱自清“有信仰的教育”等。

篇(4)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其独特的个性品质(气质、风格、情感等)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教师的个性品质又与其自身的学养有关。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诗书能为语文教师的气质增华添彩。同时,在接受书的个性教养过程中,你又会用形成的个性眼光去解读书中的个性。如此相互作用,语文教师身上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语文味”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学富五车”,方有可能“才高八斗”。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乐读好学之人。任何一个语文教育家都离不开学习。事实上,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君不见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卡耐基还是陶行知等,无一不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另外,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卢梭就曾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一个教语文者上升为教语文之“师”,则须虚心好学,广泛吸收,纵横古今中外,融得众家所长,同时也要定位一门,苦心钻研,或古典文学,或现作,或语言文字等,让学生从你身上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使自己就成为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篇(5)

根据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如在上《十五从军征》这首汉代乐府民歌的过程中,我给配上低沉哀怨的音乐,为学生讲述一位80多岁的老兵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的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我发现这一导入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有学生谈到“这老兵多么幸运,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却没有死,还活着回来”,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啊,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呀,请看‘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回到家里他反而悲伤流泪,是为什么呢?”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本文的重点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园沦为荒野,家中的亲人一一凋零的惨状,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入全文,学生的体会入情入景。

二、通过调动情感,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自己要感动。”她教《,你在哪里》的教案就是“用泪水写成的,”结果课堂哀思如潮,学生难以自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投入真情,才能拨动学生心底的琴弦,获得巨大的审美力量。其实,课堂就像一部交响曲,要有和低潮部分,这样才有吸引力。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课余时间我经常观摩在全国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成功的课堂实录,融会贯通,力争让我的课堂教学也充满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2012年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选择了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一课。课文讲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照顾三个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为了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课堂上我创设了情境:英雄,您一路走好!我插入了一段哀乐,并配上对老班长的悼词,力求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诵读感情真挚,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出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思念和由衷的敬佩之情。教室里的空气一下子像凝固了一样,学生的表情庄严、肃穆,无不感动。我趁热打铁,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向英雄默哀、致敬!将课堂引向了,学生情感与作者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领悟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这样创设了恰当和谐的教学情境,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又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通过多媒体运用,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少年儿童,乐于接受形象化教育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象,色彩,美妙的影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因此运用多媒体参与语文课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手段。

如我在讲《水浒传》时,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电视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对鲁达的不畏、嫉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

四、通过幽默的语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若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将会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轻松。如在学生听讲出现疲倦样子的时候,用幽默唤起学生的情绪:春天的课堂里,和煦的春风吹得学生睡意朦胧,我见状,也佯装打瞌睡,并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被逗乐了,教室一片笑声,驱散了学生的朦胧睡意。 幽默和笑声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了亢奋状态,自然赶走了瞌睡虫。相反,板起脸孔来说教,除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会有太大的醒神作用。

又如《钓鱼的启示》一课,老师请一个学生读钓鱼的过程这一部分,该生读不顺畅。

老师:第一次钓鱼吧!准备工作不够,这么磨磨蹭蹭的,鱼早就跑光!(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 老师: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得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看看别人是怎么钓的吧! 老师又找了一位同学还读这一部分。

篇(6)

一、激发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我下载了有关中令人感动的节俭小故事的资料,并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习:看了资料后,请你谈淡学后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和查询教师机上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在机上完成了作业。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各种各样。我从中发现不少作业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精神。教师通过网络把学生的见解与全班学生交流,即评即改,互相启发,激励着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又在无形中让学生开阔了眼界。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当人的情感融入在某一特定情境之中时,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投入情感,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境,我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妙语迭出,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二、提高学习兴趣

少年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我们传统的用 “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讨论变成对学生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如在眼前;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电教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草原》一课,学生难以想象草原的独特风光,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教学效果自然显著提高,电教手段功不可没。

三、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效率,简言之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而且需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以古诗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也不必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而费尽心机,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好古诗,需要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

四、认识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上一篇: 办公室人员工作总结 下一篇: 小学劳动教育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