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7: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化学学习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
一、注意观察实验
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了,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是物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生成新物质,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③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等);⑤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为: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
二、积极动手实验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固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
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是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善于动脑
一、观察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在反复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察既然如此重要,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应掌握哪些具体的要求呢?
1.迅速。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这就要求有很快的观察速度。
2.准确。就是要缩小由于观察带来的误差。
3.深刻。就是要抓住那些往往是比较隐蔽的现象而往往又是本质的化学过程。例如浮沉子实验中,当用手压下瓶口的橡皮膜时,浮沉子会下沉。而下压引起下沉的本质是下压使浮沉子上部的空气柱的体积减小,所受浮力减小所至。
4.仔细。有些化学现象的变化不明显,要求仔细观察,并能分辨出细微差别。
二、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也有一定的方法。
化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化学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化学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在整个化学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化学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和发散思维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1.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
2.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化学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
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串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大,阻值小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小;并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小,阻值小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大。
三、实验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知识的源泉,加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时代特征,又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同样,实验也是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规律的重要方法,化学学习就是通对化学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提供的化学事实。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来自复杂的运动形态,本质的、非本质的因素通常交融在一起,仅通过这种途径形成概念、建立规律有相当的困难。而实验则可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化学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声音的发生是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杠杆平衡条件是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到的结论;液体的压强是先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
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则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化学学习时,要求做到如下几点:1.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2.独立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勤动手、敢动手;3.自己设计和制作某些简单模型或玩具;4.逐步养成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习惯。
四、迁移
迁移就是基本原理在其它条件下的运用。俗话说“学以致用”,就是将所学知识、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其本质就是迁移。在化学学科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迁移原则,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知识的迁移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特殊语言,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的工具。化学用语掌握得不熟练、不准确,就很难学好化学。纠正化学用语中的读、写方面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处理这部分知识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严格强调。
使用化学用语习惯的培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使用,二是要经常使用。规范使用,要求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要用得正确,符合规范,比如,化学符号中大小写的区分、上下标的规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等,教师可以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促其进行自行订正。经常使用,则要求教师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书写时遇到物质时尽可能使用化学式替代名称,做到“名”“式”结合;描述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尽量使用化学用语表达。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用,逐步熟练,直至学生能做到运用化学用语思维,并形成习惯。
2 动手实验操作习惯的培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操作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既锻炼了脑和手,又能帮助理解,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还能培养观察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在应用中发现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做到: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正确填写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的习惯,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成功率,进而形成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自觉的实验态度,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作准备,因为今天的社会就是由各种规则约束着才显得有序。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形成也非常重要。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观察仪器,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的一种科学方法。门捷列夫曾说过:“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巴甫洛夫也曾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实验离不开实验现象,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更便利的观察机会,从而更有效地获得实验事实。在实验观察中,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性、目的性、全面性、客观性、辩证性,正确记录实验现象。
另外,实验报告的填写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习惯。完成实验报告,不仅仅是对已做过实验在纸上的再现,也不仅仅是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而是一次将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实验现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化学知识系统)的过程。通过对实验全过程的反省和思考,能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认识;通过问题与讨论,强化实验者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
无论学习哪一科的知识,都必须培养好对这门知识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很多人能对它感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就会自觉学,认真学! 学习,必须上课认真听讲,但想要精神高度集中,主放过一丝一毫的重点,做起来很难,有时教师讲了一个难点,等你好不容易明白过来,也许老师又讲了好几个重点,难点了。因此,我们应在上课之前预习一遍,了解这一小节的大概,并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上课时带着疑问去听,这样你便会不由自主地集中精力,试图捕捉到能解决的讯息,听课效率大大提高。
当然,学化学并不是有兴趣,认真听便能学好,想学好它,还必须做好练习。我所指的练习并不是说搞题海战术。题量不必多,但必须有代表性,掌握一种做题方法比做十道题有用得多,我们在平时做题当中不能死做,应在做过几道同类型的题之后归纳,总结做题方法。
考试之前,我们应如何复习化学呢,这是许多人想问的问题,初中化学中的知识点是很零散的,要复习起来确实很难,但正因为化学中的知识很零散,我们容易遗忘,才更应在考试前系统地复习一遍,那么,复习时该注重那些方面呢?首先,是各个定义,定律,我主张不要死记硬背,这样只会加重学习负担,我们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们,这样也便于解题。其次,要牢记元素同期表中所要掌握的各元素名称及符号,还有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及性质,用途等。要记住这些,最好能联系日常生活及有关实验记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各重要实验,我们应在平时观察实验时,记住整个实验,从装置到操作步骤,从反应现象到应注意的事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平时这样做,在考试之前一看到有关这个实验的内容,就会在脑海中浮现整个实验过程,由字及象,就不易忘记,最后,要把自己不会的,和老师标出重点的题重新看一遍,有不懂的,及时请教老师及同学以求解决。
有人说:“我复习得非常认真,但还是考不到高分。”那你得想想自己是否考试时也像复习一样认真。考试,切忌心浮气躁,中国人民要铃声一响,马上聚精会神,做到心无杂念,不必再想自己复习得是否到位,不必想考好考不好会怎样,就只会认真审题,做题,一切只为了做好它,考试之中,不必规规矩矩地按顺序做,当你遇到难题时,一时想不出怎么做时,不必死钻,可以先跳过,做后面的题,一般计算都不会很难,所以不要空着,并要验算是否正确,还有,千万要检查答题卡上有没有抄错,若是会做的题却因为抄错了序号而丢分,太不值得!所以,做完试卷一定在认真复查。
当然,学习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并预祝大家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取得满意成绩!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逆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讲到氧化物的时候知道氧化物中一定有氧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含氧的物质是不是都是氧化物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对氧化物很好的理解。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于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比较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查找异常点提出问题。又如同样是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需要塞棉花,而用氯酸钾不要呢?这些都能反映出很多的问题。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存在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又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是否一样?”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例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方法六:探求因果,提出问题
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这是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物质的用途之间存在下列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于是,学习过程中,抓住“果”(物质的性质或用途)来探求“因”(物质的结构或性质);或抓住“因”推到事物的“果”。如进行氧气用途的学习时,可以提出“氧气为何可以用于炼铁、航天和气焊?”问题。
方法七: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
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所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概念的对象范围。如“单质”和“分子”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可以表示如下:
一、学会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学生的自学能力往往较差,认为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抓不住重点,更不能发现问题.所以上新课前要给学生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还要指导学生科学预习的方法:(1)通读全文.通过阅读,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存在的不同.(2)扫清障碍.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二、做到完整操作实验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所以我们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三、科学完成听课
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听课完成,听课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提高听课效率.它主要包括听讲、观察和记笔记等方面.基本要求是:要集中精力听讲,紧跟教师讲授思路,积极思考,多方联想;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应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能遵循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和辩证性原则;课堂笔记应记纲要、思路、要点和问题,要及时做好笔记整理.记笔记的类型有:(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记下,老师讲例题记下来,课后复习思考.(2)实验笔记.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错误,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四、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
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对在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
五、总结知识,学会解题,及时练习巩固
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并向学生介绍总结,归纳各类知识的方法.
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时,让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学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则让学生从所需药品,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索.
通过总结使新知识能纳入于原认知的结构中,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结构,使原认知结构改组和升级,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的归纳,整理在一起.
一、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衔接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点简单,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化学好学的印象,通常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步入高一以后,其心理没有能迅速适应过来,对教师依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学习严重缺乏主动性,在学习方法上重记忆、模仿,导致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肤浅.因此,我们需要去研究当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怎样的变化.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从学生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变化来看,主要是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学习方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学习主动性的强弱.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较弱,加上知识点浅显,一般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长期如此,不少学生把自主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而到了高中,学生要想化学成绩好,仅靠听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学好化学的第一步在于学会思维.
2.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
(1)初中多以知识点的形式学习化学,学习一种物质通常具有独立性,高中化学在学习方法上是由点及面地铺开,要求将具有同样化学性质的物质进行归纳和总结.
(2)与高中的要求相比,初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要求不高.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成了形式而已,知识的获得多来源于对书本知识、化学方程式的记、背,学生表现为不会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更谈不上在探究过程中有新的感悟.
(3)从获知的方法上,由于初中知识难度较小,学生能听懂教师的讲授,长期如此,学生没有养成课堂记笔记和课后主动复习的习惯,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回顾与总结,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恰是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方法.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较为单一,以记忆为主,学习上依赖性很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而高中阶段对学习方法的要求较高,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倡导理解后再记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难以取得好的化学成绩.
二、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衔接的具体措施分析
1.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知识的教授,而在于兴趣的激发,“以趣促教”.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口头语言和身体姿态将兴趣传染给学生,通过教学行为的激情、艺术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应多元化,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人沉闷.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动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对知识有多感官的接触,维持对化学学习长时间的注意.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进行化学探究和学习的兴趣.
2.方法的引领和培养
“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初中生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记忆,“记忆”对于高中的化学学习来说仍然很重要,只不过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可以从该点出发,顺势引导:
(1)“记忆”加“反思”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知识的总量明显增加,学科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也明显增强,单凭记忆,容易混淆和记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通过记忆后再反思,将反思的内容再记忆,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记忆”加“实验”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了解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与生产、生活的挂席越来越密切,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说离开了化学简直是“寸步难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可以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二、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1、勤于预习
(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2、听好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所以,听课时,要做到:
(1)恭听:上课听讲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全神贯注,做到眼、耳、手、脑并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听讲的效率。
(2)思维:听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注意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解题的规范要求。思索老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的过程,以及说理论证过程或操作过程、装置原理。其关键是要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只记结论。
(3)记忆:思维的同时也在进行记忆。记忆要及时,并注意反复巩固,记忆也要讲究方法。如金属活动顺序表可分类三句: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为了帮助记忆,课堂上要适当做笔记,主要是准确记下老师板书的课堂小结、得出结论和讲解的特例等。对重点和疑难点要标记,课后研讨要突破疑难,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在头脑里条理分明而有系统,就达到了听课的目的。
3、常复习,多记忆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多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要牢记化学的各个名词,定义,并且要仔细加以区分,比如化合物,纯净物,单质,混合物,它们的定义不但牢记,还要加以区分,比较,要扣定义里面字眼,谁包括谁都要搞清。常见的化学反应是必须牢记的,要会默写,条件(加热、光照、催化剂),箭头(可逆,不可逆)都需要注意,化学中的公式,就像记忆数学公式那样把它理解,记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4、重视实验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学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能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等能力,还有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去做好实验工作呢?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
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花了5~10分钟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习预习前,我都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碳的几种单质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题纲:(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3)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元素碳所组成的?(4)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5)无定形碳通常有什么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老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有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点,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于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学生们讨论、老师总结,指出优缺点。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成为了死记硬背的教育工具,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者还要做到在努力创新化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新思路,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化学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要想改变课堂教学的传统局面,教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
1充分利用化学本质
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要想学生爱上化学,愿意自主学习化学,利用化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努力利用课堂知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而在化学课程学习中,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拥有许多有趣的实验,若能够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的实验现象,则化学教学势必会事半功倍,同时学生也会被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吸引,从而提高对化学的兴趣。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就有许多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学者就可以利用“烧不坏的手帕”这一实验对让学生进行思考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这种实验原理是利用乙醇可以燃烧而水不能,并且水可以通过蒸发来降低手帕的温度,只要手帕的温度降低到燃点就不会产生燃烧现象,因此,若将手帕浸在乙醇与水的混合溶液中,就可以制造出不怕火的手帕了,这一实验实验中其实就涵括了燃烧的条件,及燃点,温度,氧气,教学者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种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对这种神奇的现象进行想象思考和积极讨论,在此基础上将燃烧具体条件推导出来,这中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印象,同时更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这种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与这种实验相类似的实验如利用花瓣变色向学生演示指示剂的性能特点,让热水中的白磷通氧燃烧,制造“水火相容”这一独特景象,化学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实验进行物质特性分析,因此,教学者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化学本质,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让化学课堂能够从开课之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化学教学培养自身学习能力就不是难事了。
2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行分层施教
传统的教育模式,无论哪个层次,什么能力的学生都进行相同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聪明有能力的学生被束缚住,能力差的学生又跟不上,这种有教无类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化学教学改革要注意传统教学的缺点,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化学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每节课都能获得最大的收获,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般分层施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之初,教学者可以通过师生交流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2)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类,让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同程度的教育,保证教学有针对性,结合这两方面的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到最适合自身学习内容,让其树立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能力也就成了时间问题而已。
3构建友谊型师生关系
师生交流可以让教学者对学生任何时间的学习心理都有详细的了解,在学生面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时也能够及时进行指引,保证学生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化学学习,例如在学习化学之初,由于学生从没有接触过化学,对于化学中需要记忆的繁杂的元素符号和周期表肯定会产生厌烦心理,此时,适当的师生交流就会让教学者在理解学生学习难点的基础上,耐心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记忆化学知识点。
传统教学中,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让学生对高高在上的老师望而却步,即使遇到化学难题也不愿意主动提问,若教学者能够及时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那么一些胆怯的学生也更愿意与教学者接近,积极弄懂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同时教学者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这种双重进步下,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也会更全面,长此以往的教学局面,也会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化学教学的目标。
结语
化学教学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门既重要却也乐趣多多的课程,在进行化学教育时,若教学者能够积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化学本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那么在教学时,教学者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眼光,让学生爱上化学,愿意学习化学,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切实做到引导学生开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