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9 16:13: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篇(1)

技工院校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

目标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其课程改革也需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以素质教育为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开展语文课程改革,是目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语文课程的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和德育等4门公共课课程标准的函》(人社职司便函[2010]15号)明确提出,根据不同教学层次和生源情况,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含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语文课程选开“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或“应用语文”。“语文(高级通用知识)”主要依托课文欣赏突出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应用语文”则包括“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两个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为目标。

无论是“语文(高级通用知识)”还是“应用语文”,在授课方式上基本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写作(口语)训练”形式进行。学生在原来中学阶段的基础上完成课程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力,但离专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仍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项目研发为载体,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项目研发阶段,是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

二、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语文课程改革

为了实现语文课程为专业服务、为能力服务的改革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项目研发优势,紧密围绕专业,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语文课程改革。

作为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和示范学校,我校在真

实项目研发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近三年获得的专利成果共33项,这为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广阔的空间。

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的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传统教学所欠缺的“灵活性”。教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可以按照工作过程“灵活”地安排并实践工作任务;语文课程不再受限于课时的多少,可以按照工作所需,“灵活”地在专业项目中融入语文教学。

高中起点高级班的学生在完成“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或“应用语文”的学习后已具备了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这种以“灵活性”和“真实性”为特点的语文课程改革符合学校的发展优势、符合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地解决了高中生基础课程课时数少、语文课程与专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语文在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上的积极性。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以“六轴联动数控磨刀机研发项目”(下简称“磨刀机研发项目”)这一真实的项目课题为例开展以能力为本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1.重构课程内容,开展项目教学

“磨刀机研发项目”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立项课题,该项目主要通过数控磨刀机研发的方案论证、设计加工、装配调试、成果展示的完整过程探索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师担任项目指导师,学生形成研发团队,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磨刀机研发项目”的真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具备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通过对“磨刀机研发项目”各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以项目第一阶段“方案论证”及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为切入点开展语文课程改革。围绕这两个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可整合为“信息收集与分析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及“口语交际训练”三大项目。每个项目又可细分为二至三个工作任务(见下表)。

语文课程项目汇总表

各训练项目及工作任务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据“磨刀机研发项目”的工作过程综合在一起的。

在研发项目第一阶段“方案论证”中,我们需要完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撰写前,学生需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学校使用的磨刀机类型及优缺点;对不同类型磨刀机的设计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对项目指导师的访谈,了解本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构思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上任务后,撰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在项目论证会上陈述发言。根据项目论证会中项目指导师的意见,修改完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选取最优秀的一份进行奖励。在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前期调研、中期撰写及后期陈述发言的过程中,将信息收集与分析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融汇其中(见图1)。

在研发的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中,学生需从磨刀机的“研发背景”“结构用途及优点”“研发实施过程”及“创新与优势”等四方面着手完成“项目工作总结”并进行项目介绍(见图2)。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真实的研发过程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效提高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改革考核模式,提倡多元评价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需要同步推行考核模式改革,不再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高低,而是推行综合质量测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为目的,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变单一性评价模式为多元评价模式。评价模式的转变更能综合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更符合语文课程为能力培养服务的课

程改革目标。

3.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以“磨刀机研发项目”为载体的语文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各项训练都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实践,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具体工作任务的负责

人。各小组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明确任务后,由小组负责人分工,各成员各司其职。工作期间的交流讨论、收集整理资料、访问调查、撰写报告、汇报交流、成果展示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做出的成绩得到充分肯定,学生自信心大为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加突出。

四、基于真实项目研发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广

基于项目研发的规范性,各研发项目都包含了“方案论证”及“成果展示”阶段,即使研发项目的项目主题改变了,这两个阶段的总体工作流程还是恒定不变的,这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广提

供了基础。通过不同项目的开展,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语文课程各项目的工作任务及考核模式。

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与专业相结合的通过基于真实项目研发的语文课程改革,有效激发了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及实践性,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更快更好地朝着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论;性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65-02

一、引言

语文课程的学习一直都是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门说话的艺术,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学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门意义重大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具体的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因为有很多教学工作者对于语文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者是认识不足的现象,导致了他们在教学中会陷入困境。因此,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和特点是极为重要的。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

在学术界,现在有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特征,目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是一种理论学科?还是一种应用学科?还是一种较为综合性的学科?既有应用性,又有理论性。这一直都是很多专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陈玉秋先生在他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在他的观点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使用语文这门学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这样的观点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语文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活动,每个人在实际的生活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都是要依靠语文知识来解决的。针对这个观点,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教授所指出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中文专业同课程和教学论专业之间不断互相补充而促成的一种新的专业,是一种较为独立的现代性学科。是以语文教育的事实和过程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专业发展的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升语文教学的理论价值,建构和完善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和完善适合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机制,建构和完善能够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课程领导制度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这是目前在学术界本大多数人肯定的一种观点,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做出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解释。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

根据前文所指出的,如果按照现在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程度上来看的话,靳健教授所说的就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应该可以被分成两个方面。

(一)理论

1.理论指导。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中的核心主体是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在于通过语文教学中知识和理念上的传达,给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观念的引导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2.主要学习内容。语文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文学、语言学以及文艺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因此从教学内容的延伸上来说,课程的内容和编排的方式也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不可能是一本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应该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体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

3.多向维度学习。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直都是用一种思维去进行思考的,其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不同的思维层次:首先是理解思维,也就是在接受语文教学的时候能够调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去进行知识的理解,这是其一。第二是认识思维,认识思维值得就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要能够让学会体会到在了解一个信息之后,如何进行下一个层次的思考。第三个思维过程就是反思,也就是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进行一个自我评估,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其他的能力。

4.改变学习氛围。学习氛围的好坏直接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效果的好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营造一个合作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习,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5.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能让教师和学生对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能够有一定的激励的作用,通过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双方面协同展开的方式,可以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实践

语文教学中和其他学科有着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在现实情境中的知识运用,这就使得语文教学能够脱离一种完全学术性的范畴,从而对于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理解思维、认识思维以及反思思维起到很大的改善和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起到很多的助推作用。

1.关注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来源于实践,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即使是有关于语文教学的理论性的知识的总结,最后也还是会因为被阅读、被传播,最后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成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语文知识的教学除了一般理论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存在很多需要将学生和教师放置在现实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去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针对语文教学的这个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去建构学生以及教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等能力。

2.联系实践现实。前文说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大的一个部分就是关注实践活动,但是在现实中,在很多不同的情境下,对于语文知识的选择和利用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地方甚至有一些禁忌是不允许使用某些语言的,因此在针对这一点上,在语文课程的实践中,还需要注意到在不同的情景中,联系语文语言上的修饰等,做出符合社会际所需要的动作,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语文教学还要联系实践中的各个不同的现实情境,以此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四、总结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与特征,不仅能够对于教师的具体的教学工作的展开具有引导性,而且还能够对于学生如何更好更快地接受语文学科知识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另外,语文课程是一门集合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的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学科,能够从很多方面、从很多角度上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启发,总而言之,充分认识这门相对来说较为独立和现代的学科,无论对于理论的进步,还是对于实践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的概念、使命和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1997,19(05):124-125.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3(12):211-213.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16):171-172.

篇(3)

随着学校对新课改的理解,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受到学校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教科书中单一内容的现象,应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教学环境。下面我来谈一谈在新课改的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的课程资源。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获取学习的资源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充分地理解教学内容、领悟教学思想。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模拟一个类似的情境,可以找来一个大纸箱,让学生蹲在里面,亲身感受坐井观天的含义,并让学生扮演青蛙跳出来后会看到什么,又会想什么说什么;还有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白兔、小灰兔还有老山羊。将课文中热爱劳动的教育巧妙地融入学生的表演中,让学生在体验表演的快乐中感悟到男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思考的学习态度,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结合信息化技术,扩大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电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已逐步走进语文的教学课堂中。由于课本的局限性,教师想在短时间内把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心转向引导学生如何获取和掌握文化知识的工具和处理方法。

例如在讲解《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松鼠一直等到了秋天还是没有找到花生呢?教师借助本文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花生结的果是在地下这一常识。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办法来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如,一组学生可以通过查询字典或者请教家长来了解花生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还有一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关于种植类的电视节目或者根据电脑搜索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是生长在地下的。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来的相关信息进行总结和讲解。比如通过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来使引入课题变得充满趣味性,然后对学生收集到生长在地下的食物进行补充和讲解,教师还可以续编一个《花生找到了》的小故事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到更多关于花生知识的同时,也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范围,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欢乐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应用到生活中,挖掘语文课程的无限资源

赞可夫曾经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生活走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过去,教师把教材看成了教学的“整个世界”,但是现在,我们要认识到“整个世界”都可以应用到教学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个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并进行合理的疏通和引流。

例如,在学习《司马光》一课时,司马光见到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水缸里,局面非常混乱,只有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把缸砸烂,成功地救出了小伙伴。通过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后,要让学生懂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要像司马光一样不要慌乱,一定要冷静地用脑子思考。将语文资源合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导学生要做一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断的好孩子。

四、加强课外阅读,延伸课程资源

教科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的教学进度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文章,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益处。例如在讲解《失物招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课文学到做错事要知错就改,同时更要懂得做人要讲文明,不能破坏大自然。课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阅读一下《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让学生通过对课外文章的阅读,加深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学生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教育有时真的很简单,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教学的同时,更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完善自身的语文课程观念,从而为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做出最大的努力。

篇(4)

二、增强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篇(5)

身处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引起教育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紧随信息化步伐,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的校园教学平台愈加清晰地出现在高职教育的视域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成为崭新的课题,笔者做了相关探索,构建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双向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  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要以此为指导。

语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应强调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工作能力或辅助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高职语文应当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行专项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语文能力,通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职计算机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考试形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应用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实操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二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应用计算机的素质,是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无论是语文还是计算机基础的学习,都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多重思维训练的过程,涉及多种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化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他认为每个人虽然拥有多种智能,但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且个体之间、个体内部的智能也存在差异;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加强其智能;各种智能之间绝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通过组合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即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与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息息相关。祖国的语言文字伴随每个人终身,语文的学习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维训练,表达思想,语文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

      2、学生某一智能的发展需要其他智能的协同,教师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手段,设计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语言文字智能为基准,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迁移,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3、语文课程通过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多方面协调学生的智能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以深刻的思想、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陶冶情操,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容忽视。

三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单打独斗,都会与相关学科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正说明人的多元智能并不是孤立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智能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以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以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主训练语言文字智能,通过综合活动的设计,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多元智能的训练拓展空间。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以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核心,嵌入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使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理解感悟的同时将计算机基础的技术应用进来,以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为主,应用计算机技术为辅,从而更有效、更牢固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专业技能应用到更有用、更广阔的地方;运用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将语文学习的成果沉淀稳固下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内涵修养。在这样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语文的审美教育,也增强了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生不仅知识广博,有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从而进行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四  教学示例

教学内容:个人简历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掌握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利用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功能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

教学条件及设施:多媒体教学软件;机房等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的常识,在学习求职信、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基础上,能够阅读理解“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能够借助范文设计个人简历框架。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动手操作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设计思想: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和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使用Office办公套件完成一般文案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文化素质。

智能目标:

语言文字智能:学会使用简历中的关键词语,如个人简介、教育经历、求职意向等;撰写个人简历的具体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同学解说自己的简历。

数理逻辑智能:能够正确地组织自己的信息,形成个人简历的基本框架,突出重点内容。

视觉空间智能:利用教学软件为 学生讲解简历的格式与写法;演示简历制作中文字编辑的技巧。学生在电脑上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时,训练眼手协调能力,增强文档的视觉美观度,以显示自己制作的独到之处。

身体运动智能:学生当众讲解简历时的体态语言。

人际交往智能:能够与老师、本小组同学共同合作讨论。

自我认知智能: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过程摘要:

1 教师在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基础上,向学生简要讲解个人简历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结合范文分析简历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历主要内容和结构的设计。

2 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自愿结合为原则,促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每个同学根据教师的讲解,先各自在电脑中运用WORD文档编辑个人简历,要体现简历的格式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求职面试的语境。

3 小组内部交流简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每组推选出一份优秀简历进行

展览。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当众讲解自己的简历,小组之间交流写作经验,要体现写作的思路。介绍WORD文档编辑的技巧,如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段落左、右缩进及首行格式;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行及段落(前、后)间距等。注意表情、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4 教师评价学生的简历和讲解,并视具体情况补充学生没有涉及的东西;点拨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成长历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总结简历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结构、语言表达、文字编辑技巧等;

5 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示范、总结,在电脑上修改完善自己的简历,然后提交作业。

6 教师批阅评价学生的简历作业,及时反馈给学生。

7 拓展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小组同学进行面试的情景训练,将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文案运用到虚拟的语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明确求职面试的相关要求。

教学小结: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巧。教学过程始终以语文的写作能力为主,WORD文档的编辑能力为辅,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对象,后者是前者得以有效呈现的平台。在以语言文字智能为主的多元智能的训练中,达到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

五  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更多的是在实践环节中的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两者的融合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意味着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语文课程,多渠道、多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学习方式,既能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即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提升学生对生命质量的体验。通过融合,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素养积淀下来;通过融合,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自然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信息社会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然表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当下的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展智能学习,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对本学科有厚重的感悟,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要以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合,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

参考文献:

      [1]蒋丽清,薛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文化变革为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篇(6)

之后,学界出现了“文白之争”的局面,叶圣陶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提出了关于语文教学的新思想,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教材或由搜集,或由创作”“力避艰古而近口说”。另外,这一时期,文章创作多着重强调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文章形式方面多有忽略,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对语文工具性的学习。叶圣陶先生认为应该加强语言文字技术方面的学习,让思想学习与文章知识学习达到平衡。

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中说:“通观圣陶现实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1]这一段话明确地总结出叶圣陶给语文课程的属性定论,即工具性。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叶圣陶编辑教材,本着学生受用的原则,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致力于编写易于被学生接纳的教材。他认为语文是一种改良社会的工具,学生通过掌握这一工具来为我所用,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叶圣陶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良好习惯的一种“凭借”。他说:“只是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2]

在叶圣陶看来,语文就是工具。语文既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能够进行思维,而语言就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有效工具。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使用最广泛最深刻的工具就是语言。语文这个工具能有效表达思维,达到交际的目的。1942年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和《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词》等文章中都指出了语文具有工具性这一性质,“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同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最根本的是“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彰显着人文关怀。这也是叶圣陶先生为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成果做出的理论贡献。

在20世纪上半期,很多语文教育学家就纷纷提出“语文具有工具性”的观点,比如穆济波、程其保和叶圣陶等。与叶圣陶同时期的夏D尊,有着与叶圣陶一致的语文课程性质观,都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历史上,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依附于统治思想存在的,是为统治思想服务,更多的是道德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之后新思想广泛传播,中国进入了中西思想激烈碰撞交汇的年代。教育界看中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杜威看来,母语是“社会生活的工具”。1934年,夏D尊在《国文科的学力检验》中指出了“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是一切学问的工具”。与叶圣陶不谋而合的是,夏D尊在肯定和推崇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同时,还提出来应该注意教育的人文性。现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但在以前,这一观点鲜有人提及,尤其在上世纪初期,语文教育更提倡工具性。1919年夏D尊在《教育的背景》中提到了“我们所行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当然应当用人来做背景”。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这就鲜明地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不足。在当时,语文课程工具性的说法大肆盛行,语文课程与人的教育是脱节的,并不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而夏D尊则倡导语文课程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课程,教师除了传授实用性的听说读写知识外,还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完善学生人格,教育应充满人文关怀。所以,夏D尊认为的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同时还闪烁着人文性的光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工具性思想还是占据主导,兼有人文性。

二、语文课程的内容:重视文字表达形式

叶圣陶提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也就是说语文就是语言,这里的“语”,指的是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说出来的是“语”,写出来的是“文”。可见,在叶圣陶先生看来,“语文”就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是听说读写四项的整合。

叶圣陶、夏D尊的语文课程观是一种大语文教育观,在他们看来,语文课程内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是不固定的,但内容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却是既定的、有理可循的。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触及的各类文字”,同时必须要涉及各科,“以各科内容为内容”。叶圣陶在《国文教学》一书中的《谈语文教本》一文中专门谈到语文教科书的作用与性质,他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思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4]语文教本上的内容是经过教材编撰者精心挑选和略加改动之后选入教本的,其目的是以此为例,进行教学。最终目的不只是教会课本上的所选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本上的内容,能够主动延伸学习,把学到的语文学习方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做到触类旁通。

针对语文课程内容,夏D尊在《国文科的学历检验》中直接表示“国文科原是本身并无内容,以一切的内容为内容”“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夏D尊主张的是淡化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这种观点与叶圣陶的语文课程内容观相暗合。夏D尊认为在淡化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时不能完全忽略课本所给的具体内容,要有所侧重,即注重文字的表达形式,因为文法修辞等部分内容是固定的。所以研究语文课程内容,要注重从文字形式上着手。“不管是关于词、句子还是段落的表达方式方法,这些关于形式的语文知识,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都应该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要素而存在”,[5]夏D尊主张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把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在学习语文形式的同时,也要学习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夏D尊认为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是教会学生读书,它曾多次撰文劝导学生读书,比如《关于国文的学习》《答问--为课外读书问题》《叫学生在课外读些什么书》等。在这些文章中他都主张学生不要局限于教科书,“精读是课内选文讨论的教读模式,略读是课外名著笔记的自修模式”,[6]要扩大读书范围,拓宽知识面,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读整本书。

总体看来,叶圣陶与夏D尊主张的语文课程内容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不管是叶圣陶的“以各科内容为内容”还是夏D尊的“以一切的内容为内容”,都是大语文观背景下呈现的语文课程内容观。二老统一认为语文就要立足语言文字规律,涉猎广泛,以一切内容为内容,注重文字形式与阅读内容的结合,以培养读写能力为目的。

三、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养成读写习惯

课程性质决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性质而定。课程目标以课程内容为载体,指向的是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达到的指标。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该学科独有的,就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功能。与同类语言学科相比,其他语言的学习是侧重学习言语形式,侧重语法、语汇,通过形式的学习掌握一种语言。其他数学物理等学科与语文学科相比,则是侧重字面内容的学习,通过学习字面内容掌握该学科知识。语文课程是系统学习语文知识,兼顾了语言文字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提到过的“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要有教育的意义”。[7]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读写习惯。在叶圣陶先生提出这个观点之前,学界对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认识不清,多有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文字、进行思想教育等观点,比如古代语文课其实就是封建统治者宣扬统治思想的有效手段。其实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例如很多语文老师会不自觉地把语文课上成文字解说课或者政治课。仔细琢磨起来,这些观点与做法都有失偏颇。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没有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来看待其任务。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叶圣陶曾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表示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叶圣陶还提到:“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8]叶圣陶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包括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还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前提是“教”,目的是“不需要教”。也就是说,为了达到语文的教学目的,教师首先要教,最后让学生在不需要教的条件下仍能学习。这其中,教师要做的很多,重点是放在引导上。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渐渐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能达到独立学习的境界,教师传授知识是手段,学生形成学习习惯才是目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和读写能力是要长久坚持下去的事,习惯才能成自然。可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最高境界的精确阐述。以教师教为引导,学生自己研究,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循循善诱,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成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自觉进行读写活动,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语文,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夏D尊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更是简单明了,他在《关于国文的学习》这篇文章中阐释了他的国文学习观,认为学生只要“能阅读,能写作,学习文字的目的就已算达到了”。[9]但学生阅读不要仅囿于书本上的选文,要拓展知识,多方入手。在夏D尊看来,语文课程应该解决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阅读,二是写作。这都与叶圣陶倡导的读写训练目标不谋而合。

首先,人能够用国语自由地发表思想。人们学习语文,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自由运用国语发表思想,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思想要表达出来,要靠阅读和写作。夏D尊在这里认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情感自由传达给他人,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其次,能使用古典书籍。在的背景下倡导国语是大势所趋,但他并没有否认使用国文。知识没有时代之分,自古至今是一个立体发展的结构,对待古今语文知识不应有所偏废。对待古文典籍,夏D尊认为语文教育应该能让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知识,使用古文书籍,这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必然要求。再者,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中国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具有无可取代的精神力量,阅读中外名著能够给予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夏D尊提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是注重“读”的项目。其中也彰显了对中外精神文化的学习与推崇,是人文关怀的表现。

“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敢得相当的印象。为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这是国文科教师的任务。并且在文字的性质上,人间的能力上看来,教师所能援助学生的,只此一事”。[10]夏D尊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文字的性质上感染学生,在读与写的能力上训练学生。

总体来看,叶圣陶、夏D尊在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上都主张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要形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两位语文教育教师在上世纪阐明的语文观,在当今仍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值得后辈人继承和发展。

注释:

[1]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A].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A].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叶圣陶.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序[A].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陈珑.论夏D尊的语文课程思想[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6][7]程稀.夏D尊与现代语文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A].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篇(7)

当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主要以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高校语文被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对待,甚至被边缘化。但是高校的语文教学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素质涵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优化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

高校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课程,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祖国语言的认识并可以熟练掌握运用的应用技能,再则是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能力和方法;最后是培养学生熟练、正确、得体地运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沟通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从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来看,我国的高校语文教学的任务还是任重道远,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还是很有必要加强和改进的。基于此,我国高校应该切实分析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当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提高高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二、当前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现状

由于长期受到功利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和干扰,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无足轻重和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从众多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当前高校语文教学中资源利用现状中的几点问题:

(一)课程资源定位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都一味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片面地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忽视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人为地割裂了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的甚至直接把语文列为选修课或者直接取消。在仅有开设语文课程的高校偏重语文知识的教学,有的是偏重应用文写作。这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松散不系统的现状使得学生不重视,教师应付,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资源陈旧单一

目前高校的语文教学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计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长期的应试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是靠着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按照作者―写作背景―课文结构―中心要领―写作风格的模式对课文进行生搬硬套的概述。模式化的教学资源手法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理解能力的培养,压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

(三)师资队伍资源建设缺乏动力

提高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只高素质,高水准,高学历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语文课程被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或者选修课,从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历结构还是层次不齐的。现有的语文教师队伍呈现出低学历,低职称的现状,很多老师处于知识的半衰期,教学科研能力之后,工作积极性不高。虽然语文课程被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可是仍然是边缘化的学科,势必导致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边缘化,从而使语文教师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四)教材资源开发滞后

无论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是高校各自进行编写使用的教材,都是大量的重复,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先用的语文课程教材要么知识过于简单,要么就是知识点拔的过高,未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因材施教优势,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客观上也导致了高校语文教学的任意性。

三、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途径

高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我国高校合理地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如下:

(一)教育观念资源的与时俱进

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是促进高校语文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应当扩展高校语文教学的思路,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的理念,将语文教学充分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学应当强化对语文教育的忠实力度,把语文教育作为强化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大学语文课程当中,更多地去感受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资源的科学定位

高校要把语文课程纳入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当中。在现今的高校,语文教育的定位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想要促进高校语文课程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语文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为很多专业把语文教育没有作为专业课程来看待,所以语文教育常常被高校所忽视,但是,高校的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当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不能够被其他课程随意的挤压。高校的语文教育要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必须考虑到高校语文教育的长远发展,不能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三)师资队伍资源的科学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构建方面,高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应当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校语文教师的质量,高校语文的教学要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起来,注重提高高校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不断地提高高校语文教育的质量。把语文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为学生的高校语文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资源的多途径选择

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去改进语文教育的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想要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高校的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的环节,积极的去引导学生思路的发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老师应当在大学语文教育当中组织一些演讲会、作文比赛、社会调研、书评、影评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学生加强对语文教育的了解,为提高高校语文

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重视对高校语文教育的考核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奖励。在高校的语文教育当中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在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路。在高校的语文教育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笔下的功夫,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让学生的思维脱离书本,能够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在高校的语文教学当中,还应该有很多促进高校语文课程发展的途径,值得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观点,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不断发展高校的语文教育,突破我国现阶段高校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钱理群 语文教育门外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计划如何规划。目前有很多学校未将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即便有些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建设,忽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共生共荣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仍然不受重视。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有的学校把对文学经典的学习退化或简化成“文以载道”的工具,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两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教学生应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注重的是人的自身发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值得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如何选择。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习、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大变革,更有人的思想和理念的变革,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探索一条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4.大学语文课程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何使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朝着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努力,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各专业就业服务,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谓艰难。从以上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高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泛技能化、功利化,职业教育常常被作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产生了功利思想,对人文教育毫无兴趣。这就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明确课程功能定位,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二)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功能定位人文教育应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应注重人文教育和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因而,从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应该明确高职语文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学科,其功能是介于高中语文“工具性”和本科大学语文“人文性”之间,具有“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在明确大学语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应更新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在实践教学中,高职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性、实用性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开放性于一体,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质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采用“大语文”的观念,将文、史、哲、艺等知识结合起来,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突出理性思辨的实用性价值,实现文本内容内化为学生情操,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探索特色教学模式,找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高职语文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工具,还应为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它既有别于高中语文,又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因此,高职语文需要与高中教学恰当接轨,探索科学、实用、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总体可以归纳为要切实抓好“一个观念、两个注重、三个重点、四个运用”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人文陶冶的大学语文教学观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高职语文课程、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二)注重人文课程建设,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1.注重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谓艰难。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针对各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内涵式”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基本修养和通用能力;“外延式”重点培养各专业需要的职业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各专业课教师的共同配合,让学生具有“大语文”的观念,从而促使人文教育改革朝着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前进。

2.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一些,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都有不小差距,所以如何把握好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的深浅度、难易度是设置教学任务时必须注意的方面。在实际授课中,既要重视人文基础知识的熏陶和培养,同时更要重视职业通用能力的提高,努力建立一整套以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三)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三个重点由于高职语文是各专业开设的基础学科,教材可以通用,但各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所以,在实施教学前,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重点,吸引住学生。

1.使用教材是重点——灵活使用教材,按专业实行分类教学

2.设计课型是重点——巧妙设计各类课型,按能力灵活安排授课环节

3.布置预习是重点——创新预习模式,按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创新授课形式,探索教学方法,强化四项运用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因而,在教法上要求精、求变、求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效教学。

1.运用“空间式”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教师创设个人空间进行创新教学,打破常规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致力于创建一个“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学习无限,创新无限”新理念的教学网络平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随时随地地开展,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2.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课件,以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探得个中滋味,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增强了授课效果。

3.运用“探索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采取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开展口语考核、演讲、情景剧表演、作家作品讲品会、文学社、课件展示等活动,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白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见解、主张,重视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知识、经验、态度、评价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

4.运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水平。为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高职语文应围绕职业教育能力的要求来设定考试目的及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从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区分不同专业,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采取过程实践能力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检测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目标。

篇(9)

[作者简介]周峰(1980-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文秘教学等。(湖南 长沙 410151)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创造学会2011年科研课题“精细化人才培养视角下我院《实用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CZXH2011K11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31-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课程标准”的:“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定教材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文件。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教育教学提供较详细的指导而构建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

二、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或类似课程,但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对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现偏差。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囿于专业认知,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来学技术、学技能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多挣钱,不下岗,因此,学不学大学语文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大学语文课是多余的,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学习专业课。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并不是局部存在,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只需要具备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即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指出,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恰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因此,我们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到,高职大学语文还担负有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任。亦即让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转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2.高职院校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近些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转型对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喜人,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技术属性(仅仅造就一批适应大工业化的机器生产的技术熟练的技师或者技术工人),忽略甚至无视高职教育的人文属性(学生还应该懂得如何自由地生活和发展,怎样才使劳动更具有精神的愉悦感),造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诸如在专业设置上“重理轻文”,人文类课程一删再删,教学过程“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专业能力尚可,也缺乏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还是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责无旁贷,语文教育本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周庆元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汉语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但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无人文性。即使目前选入了一些有鉴赏意义的文学作品,但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时代背景有些不太契合。因此,必须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要在课程观上渗透“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其次,要在课程内容上摆脱专业学科和文体体例的限制;再次,要在课程结构上走出篇章加写作的框架;第四,在教学形式上,务必冲破“课堂中心”的藩篱,使教学更显生活化、人性化。

(二)主动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了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宏观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以各自的教学环境为起点,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市场需求,本着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原则,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改革为重点,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理念的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因为改革不仅仅牵涉到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必须以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为对象,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应在其中有所作为,来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将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理念纳入课程标准中。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现代科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全面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不能够完全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评价准则的情况下,把精细化理念引入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在对高职各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和分类的前提下,将各专业能力标准、德育标准、职业素质标准、人文素质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等有机结合,依据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和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研究、整合,来适应不同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

2.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制定,应是学生学学语文课程后应达到的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更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课程目标、理念、设计思路。具体体现为:在原有的结果性目标 (知识技能,如“让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日常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体验性目标(态度、情感、意志、文化意识、价值观,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3.课程标准的考核评价更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重视评价的发展性特点和过程体验。我们经常说,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混为一谈。如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大多有背诵经典名篇的要求,相对应的在考核内容里也会要求学生背诵。殊不知目的不仅在于背诵,更在于引领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找到乐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人类精神财产的伟大和宝贵,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领悟、表达和再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考核评价还要注意反馈。课程评价包括两个内容:测量和评价。测量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考核。评价则是对测量所得的结果,对照目标作出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注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价值的评判。

4.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同样要突出专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高职大学语文区别于本科大学语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与高职各专业的联系和整合。忽视了这一特征的高职大学语文就仅仅是中学语文的“翻版”,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整个社会也对包括其在内的中国语文教育痛加挞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因而语文教学也应围绕专业,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应把沟通协调能力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并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机械、电子等专业应把思辨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训练重点,并注重经济应用文写作;文科类专业应强化朗读、写作等方面训练,这样使语文直接同专业挂钩,同将来的职业挂钩,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

1.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码、学分、课程管理单位、适用专业、授课对象等。

2.概述。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前导及后续课程)、修读条件、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等。

3.课程实施和考核。包括: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和师资条件)、教材与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案等。

4.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在对学习需要、学情、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课程教学设计。(2)课程教学设计参考方案(如图所示)。

5.其他说明。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

(三)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注意事项

1.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推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促进,规范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如出台各高职院校实施和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规范等政策,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设置相应评估指标等。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直接组织有关专家制定课程标准。

2.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基础,发展能力。将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理念纳入课程标准中,注重前期的调查研究,主动与专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对接。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谋职、职业发展、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与时代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结合。时展日新月异,不论是反映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反映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变化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及时总结、更新和调整。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使教学有章可循,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大学语文是一种依赖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即时相关,必须及时更新调整,促进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各类专业课、文化课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学好语文,能够促进中职学生学好各科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职业技能,还能帮助他们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质,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从业素质奠定基础。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在客观上,中职学生入学时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普通高中;有许多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打好语文基础,有许多本该在小学阶段就解决的问题都未能解决,如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汉字书写的笔顺、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未能很好掌握,有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课文和练习题,什么课外书都没读过,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都十分有限,他们对学习语文是既无基础又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希望他们学好语文、学精语文,难度相当大。

不仅如此,一些中职生及其家长主观上也有轻视语文学习的倾向,他们认为既然选择了职业学校,学好专业技能非常重要,而语文课只是读书、识字、写作文,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没有多大帮助,学好学坏不要紧。而且当前的中职语文课程本身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模糊。

2、教学内容随意。

3、课程理论研究滞后。

4、评价方式陈旧。

5、教学时数不足。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中职语文课程必须改革。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改革当前的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要立足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全面改革中职语文课程,切实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服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目标,降低学习难度。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方向,落实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有利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利于合理有序的组织教学过程;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中职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借鉴普高教法,融入职教特点。

教无定法,但是有规律可循。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学者研究、探讨、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为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法学法的研究蓬勃开展起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认真学习借鉴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理论,并联系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形成一套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

3、注重听说训练,突出专业知识。

由于许多中职生初中语文的基础不好,致使语文学习兴趣缺失,听说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现是:在公开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的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不能认真、专注的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较低。

面对这种状况,简单介绍听说的基本知识,介绍交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几乎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平时用普通话交流;养成倾听别人的讲话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

4、开设写字课程,提高书写能力。

广大中职生迈向社会的第一项考验就是他们的说话和书写能力。然而,大多数中职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实在太差了,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该开设写字、书法等课程,

5、强化应用写作,培养从业技能。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时候,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够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角度,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如文秘专业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商务专业开设商务文书写作课程等等,以强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6、提倡开卷有益,引导课外阅读。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培养中职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目的也得以在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最好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起到主副互补,共同发展的效用。

7、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积极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也在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好、技能强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2009年

上一篇: 副高经济职称论文 下一篇: 教育教学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