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7: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形态结构
呼吸
取食
运动
代表生物
腔肠
动物
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无专门呼吸器官
通过刺细胞捕食猎物
通过固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很少运动
水母、水螅、海葵、海蜇、珊瑚虫
扁形
动物
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内寄生种类无氧呼吸
涡虫咽可伸出体外进行取食,寄生种类吸食寄主的营养
涡虫常藏身于石块下面,不大运动
蜗虫、血吸虫、
绦虫、华支睾吸虫
线形
动物
身体细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内寄生种类进行无氧呼吸
寄生种类吸食寄主的营养
只能靠身体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蛔虫、线虫、蛲虫、钩虫、丝虫
环节
动物
身体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体节组成
无专门呼吸器官,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沙蚕、蛭(蚂蝗)
软体
动物
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双壳类通过入水管和出水管获取水中的食物颗粒
大多通过足运动
蜗牛、乌贼、河蚌、钉螺、扇贝、文蛤、鲍鱼、章鱼、鱿鱼、墨鱼
节肢
动物
体表有坚韧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水生用鳃呼吸,昆虫用气管呼吸
通过口器取食
昆虫大多能跳跃,也能飞行
虾、蟹、蜈蚣、蜘蛛、蝗虫、蚊、蝴蝶、蚕、蜜蜂、蟋蟀
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比较
形态结构
呼吸
运动
生殖
体温
代表生物
鱼
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用鳃呼吸
游泳
卵生
变温
鳝鱼、草鱼、带鱼、鲨鱼
两栖
动物
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皮肤呼吸
游泳、跳跃、爬行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爬行
动物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用肺呼吸
用四肢爬行
龟、鳖、蛇、蜥蜴、恐龙、避役
鸟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飞行、行走
恒温
家鸽、鸡、鸭、鹅、麻雀、啄木鸟、猫头鹰等
哺乳
动物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之分
用肺呼吸
跳跃、行走等
胎生
兔、马、猕猴、猩猩、大象、鲸、海豚、海豹、海象、蝙蝠
三、生物特征的进化趋势
1.对称:无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2.胚层:单细胞单细胞层二胚层三胚层
3.体节:不分节分节
4.骨骼:无脊柱有脊柱
5.体温:变温恒温
6.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卵生胎生)
7.呼吸: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通过体表呼吸)具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如鳃、肺、气管等)
第二章
动物的行为和运动
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如幼袋鼠爬向母袋鼠的育儿袋、小鸟喂鱼,蜜蜂采蜜,蜘蛛结网、鸟类迁徙等
(2)学习行为: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如:蚯蚓走“T”字迷宫;大山雀偷饮牛奶;成年黑猩猩取香蕉等。
2、社群行为及实例
(1)群体的组织:群体内的成员有的不同职能。如:白蚁、蜜蜂的群体、狒狒等
(2)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它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通讯。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都能够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表示距离和方向;蚂蚁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鸟类的鸣声起着传递信息。
3、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构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骨一一杠杆作用
关节一一支点作用
骨骼肌一一连结和动力作用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骨、关节和肌肉的正确连接屈肘和伸肘动作过程示意图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3)关节
右图是哺乳动物关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代号的名称①_关节头
②__关节囊_
③_关节腔__
④__关节窝__
⑤_关节软骨
(2)
③内有__滑液___
,作用是__减少摩擦____
⑤的作用是___缓冲震动__
(3)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如果过于剧烈就很容易脱臼。脱臼是指结构①
关节头
从
结构④
关节窝
中脱出。①
和
④
共同组成关节面。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动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滥杀动物)
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某些动物对植物有害:如蝗虫会危害禾本科植物,蚜虫会吮吸植物的汁液。
5、动物与仿生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控制棉蚜数量。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仿生: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就是仿生。如:雷达与蝙蝠、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龟甲与薄壳建筑。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馒头上长出的一个个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是: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
小
表面或粗糙干燥或光滑粘稠
无色或黄白色
真菌
大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等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冷却接种
恒温培养。
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内原有的菌。
接种前冷却的目的是:以免高温杀死要接种的菌。
4、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有机物。有的细菌并不需要氧,这样的菌叫做厌氧菌(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
5、发现细菌的是列文虎克。“微生物学之父”是巴斯德,他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6、细菌:
(1)观察工具:个体十分小,必须用高倍显微镜或者电镜观察。
(2)根据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3)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特殊结构:鞭毛(运动)和荚膜(保护)。
(4)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5)营养方式:其体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大多数是异养。
(6)生殖: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7)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①分裂生殖②利用芽孢度过不良时期③个体微小易扩散。细菌会形成休眠体芽孢度过不良环境。所以我们平时的杀菌应该以杀死芽孢为原则。
7、常见真菌:多细胞真菌:大型真菌(蘑菇)、霉菌;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8、真菌共同特点有:①细胞都有真正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②与植物细胞相比依然没有叶绿体,因而营养方式为异养。③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9、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0、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这些菌的营养方式是腐生,他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能被
生产者吸收利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些菌的营养方式为寄生。如链球菌可使人患扁桃体炎;臂癣和足癣是由
真菌
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3)与动植物共生。有些真菌和细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种类
发酵原理
应用
酵母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酿酒、制馒头、面包
乳酸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酸奶、泡菜
醋酸菌
把葡萄糖分解为醋酸
制醋
霉菌
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制酱、腐乳
11、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的原因是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膨胀形成。
酿造甜酒的过程是洗米、淘米蒸米冷却接种保温发酵。其中将糯米蒸熟的目的是高温灭菌,用凉开水冲淋得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很快就将容器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的环境产生酒精,在有氧的环境中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没有酒精。所以发酵时尽量不要打开盖。
(2)食品的保存,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把细菌和真菌杀死
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常见方法和原理为:
食品
保存方法
原理
牛奶
巴氏消毒法
高温灭菌
罐头
罐藏法
袋装肉肠
真空包装法
破坏需氧菌的生存
干蘑菇
脱水法
除去食物中水分,抑制菌的生长和繁殖
腊肉
晒制与烟熏法
咸菜、咸鸭蛋
腌制法
果脯
渗透保存法
(3)疾病防治,有些真菌可以产生能杀死细菌的物质叫抗生素,如青霉菌能产生青霉,能治疗细菌性疾病。胰岛素的生产是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
大肠杆菌是生物反应器,这种技术叫
转基因
技术。利用大肠杆菌的原因是
繁殖速度快。
(4)环境保护:细菌可以净化生活污水,因为在没有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通过发酵把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
;还有一些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
,使污水得到净化。
第五章
病毒
(1)形态
:个体十分微小,只能用纳米表示,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
(2)种类: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三类。
(3)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无细胞结构。
(4)繁殖: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自我复制)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病毒变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
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如水稻和小麦的分类。
3、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
内部结构
和生理功能。
4、根据真菌形态结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单细胞)、霉菌和大型真菌等类群。
5、植物分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分两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分三类蕨类、苔藓、藻类。被子植物分两类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苔藓植物有假根和茎叶,藻类植物无茎叶和根。
6、给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为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和
进化关系
更好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7、生物可以分为
植物界
、动物界
和其他的几个界,每个界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如果增加亚门,应处于门
和
纲之间。
8、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
多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
,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
少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亲缘关系越近
9、种是最小、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共同特征最多的分类单位是种
10、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1、植物中居世界第三的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动物中居世界前列的鱼类、鸟类、哺乳类。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相对较少的生物种类是爬行类。
1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对生物的遗传育种改良作物品种有重要意义。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4、植物活化石:银杉、珙桐。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
1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乱砍滥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16、森林下降是因为乱砍滥伐(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会破环生态平衡)。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课前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课堂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尤为重要。课前自主学习就正好可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是许多学生反感预习,觉得毫无益处,徒增作业量。叶圣陶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因此,教师对课前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督促学生落实自主学习的前提,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预习提纲,给学生提供明确且易于落实的自主学习任务,使他们能欣然接受任务并认真完成。
那么预习提纲该如何制定呢?
第一,注重学科特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设计动物学部分,教材的编写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思路,简单地介绍各种动物的特征,而每种特征都体现了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都需要营养,需要呼吸,需要生殖,需要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等。因此,预习提纲以表格的形式总结,纵向为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一直到鸟纲、哺乳纲;横向为代表动物的捕食、呼吸、运动、生殖、趋利避害、其他特点以及其他代表动物。学生通过看书,能找到其中部分答案,有部分未找到的便成为课堂的疑点和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个提纲,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重点,并且容易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意识。表格空白有限,促使学生尝试提炼信息,总结关键词。表格纵向为对比,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动物的进化方向,并且有利于归类记忆和对比记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临考前复习,这个表格都能促进高效学习。
第二,注重分层,因材施教。任何事物和人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我们采用统一标准、单一的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因目标过高可望而不可即,最后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根据这种现状,为了不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任务一样,但是课上的预习检测考查却不一样。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从书中找到相应的关键词并记住,遇到简单问题由他们按部就班解答;对于中等的学生,要求尽可能填好所有的空,还要提出一些疑问,书本上找不到的,需要引导才能得出答案的,由学生集体讨论作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思考各种生命现象的原理,重点是在合作探究时能引导其他同学共同进步,解析一些综合问题。
第三,注重检测评价的可操作性。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项目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对预习的评价也是项目之一。第一堂课就要求每个学生将表格画于书封面内页空白处,便于保存和检查。课中设“预习检测”环节,随机点名回答。教师根据问题难度请不同的学生回答,只要能答出相近答案,即口头表扬鼓励;或者登记,统一加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可以举行竞赛抢答或者展开小测验,使学生更有兴趣和积极性去参与课前自主学习。当然,学生没完成的要受到惩罚。这样能促使学生坚持课前自主学习,其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到预习带来的好处――知识点轻松记住了,问题回答出来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做到了以上三点,那么一个很好的预习提纲就制定出来了(如表1)。
综上所述,八年级生物动物学部分的学习通过预习提纲引导课前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梳理繁杂的知识点,便于记忆;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概念和重点,留出更多时间去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带着疑问上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相信到了八年级下学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定能使总复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学习的情境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运用课件,将图片、声像等因素综合起来,呈现给学生,能够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不经意间便走进课堂,可谓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时,我通过播放上海女足队长高燕捐肾救母的感人视频,并提出问题“高燕为什么会感动国人?肾脏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视频的播放和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好奇之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我通过在网络上搜集科普短片,运用动画给学生简述肾脏在人体排泄系统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新知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轻松突破重难点
初中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原因,再加上生物学科的系统抽象的学科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对于课堂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不明就里,如坠雾中。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将微小放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
1.便于资料展示
生物学科,更多的时候需要大量鲜活直观的资料,只有将这些真实的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相信老师,相信教材。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松便捷的给学生展示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一节时,对于我国珍稀动植物濒危的现状,学生并不容易理解,为此,为了讲清楚这一内容,我从课外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如藏羚羊,金丝猴,银杉,朱鹮等的图片,伴上讲解,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了解了这些稀有动植物物种发展的历程和面临的现状,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学生体会了地球上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我们要自觉的加入到稀有动植物保护的队伍中,从而维护大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初中学生对化石的概念,不易理解,我便借助网络,给学生搜集了动植物遗体的化石,同时结合学生喜好,给他们出示恐龙蛋化石,播放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录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总结出了化石的概念,加深了印象。
2.可以化静为动
生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静态缓慢的过程,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变化,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所以也就给生物学习带来了困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认知障碍,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这一缓慢静态的过程逐步展开,化静为动,让学生亲历,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画: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然后,逐渐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点,再慢慢地生长,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伴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缓慢的向下移动,同时随着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珠中。然后两个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结合。通过这样的过程,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过程展现,让学生一览无遗,教学重难点也得以轻松突破。
3.便于总结知识
由于课堂知识点较多,教学内容又比较繁琐,传统的课堂总结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是太好。而运用多媒体来呈现,既方便直观,学生看起来又一目了然。如“鸟类”一节,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内容庞杂,在最后总结时,我通过放映课件总结,既省时省力,知识的脉络又清晰可见。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高效进行练习反馈
课堂教学时,必要的练习,既可以给我们了解学情,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提供帮助,也可巩固学生知识,而使用多媒体进行练习设置,既便捷又灵活。尤其是技术在课前预制的一些典型问题,教师通过按钮,可以及时呈现,在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还可通过一些动画提示如“答错了,再努力哦”、“您答对了,请再接再厉” 等温馨的提示来鼓励学生。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不但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大大愉悦了课堂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转贴于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
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
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
(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作者:朱卫娉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巧妙搭配,提升初中生对生物生活化的理解,让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课堂多维度互动,学生更积极活跃。
一、巧选素材,把生活带进视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优质、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对于微课而言,这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时常在想如何把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进课堂,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而让学生既可以通过日常所见事物展开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促进对生活问题的解决。微课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自从微课被引进国内课堂,便以其“短、精、快”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动物的行为”一课为例。关于动物行为的概念与类型,学生们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并不具备清晰的认识与总结能力。此时,教师将“蚂蚁觅食”的场景带进微课,对于这一生物现象的解释,微课的插入改变了教师一味解说的冗长与单一,也打破了可视化教辅的边界。为了完成微课视频拍摄,笔者利用不同时段进行“埋伏”,使用放大镜观察,同时进行拍摄,在后期整合中,加入了漫画配图与特殊音效。教师在加工原创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微课中再一次仔细观看自己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蚂蚁觅食”场景,对动物行为产生具象认识。
二、互动参与,把学生带进视频
微课这一舶来品,凭借它的灵活性与延展性带给教师更多创造的空间。但是,很多教师把微课当成了“片段教学”的视频版,全程对着幻灯片念字幕,或者就着黑板写重点,这样的微课就违背了新理念的初衷,“集体观影”的形式与“一言堂”并没有本质区别。为了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中,教师在录制生物微课视频时,经常邀请学生做“客串演员”,教师可作为“总导演”为“演员”分配角色、布置脚本,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也提前获悉了一些知识,进而又增加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例如,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一课,教师利用微课进行了课前导入,通过对比生活中常见的人的遗传性状,认识人与人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强化学生对“基因决定不同遗传特征”的认识。这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为了迅速点燃他们的兴趣,教师邀请了6个学生加入到微课视频拍摄队伍中。教师选择的这几个“演员”刚好可以组成3个对比组:卷舌和不能卷舌、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教师在他们的胸前分别贴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贴纸。教师发现,这几位“演员”由于亲自参与到微课的制作环节,在上课时格外认真、专注,甚至还带动了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热情参与互动,使课堂氛围空前热烈。随后,当教师展示双眼皮和单眼皮的挂图时,学生回顾起刚刚在视频中呈现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充当演员的“双眼皮”学生“唰”地站起来,宣称自己就是“显性基因”,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知识。
三、合作实验,把过程带进视频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概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或直方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生态系统的相关基础知识,能说出生态系统组成和各种因素,已经形成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本节课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能力,部分学生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且掌握了一些坐标轴的知识,能用坐标、曲线图等来表示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所以在设计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于现在社会上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学生耳闻目睹,深恶痛绝。八年级的学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希望自己的观点可以被认可。
4 教学过程
4.1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播放喜羊羊与灰太郎的动画视频,提问:假如青青草原上没有了狼,羊儿们会一直快乐地生活下去吗?根据七年级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常识,学生们立刻想到的是“不能”。教师再问:如果没有草呢?
设计意图:播放动画视频以营造欢快的气氛,接着以趣味性的问题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草原的各种生物因素上来。
4.2 多重设问、深化理解
问题一:你能找出影响青青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生物因素有哪些吗?
问题二:假如青青草原上的生物只有草、羊和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数量上它们能相互影响吗?
问题三:下图(图略)是青青草原上的草在一段时间内数量的变化趋势,你能根据草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羊和狼的变化趋势吗?
问题四:你能尝试用坐标、曲线来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与羊、狼间的关系吗?
针对问题四,学生们对于曲线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小组认为草、羊、狼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有的小组则认为是相反的;有的小组认为是交错的;有的小组则综合了其他小组的见解。教师给予各个小组充分的展示机会,并且引导各个小组进行补充、辩驳,在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攻破难点。最后,教师精讲点拨:三种生物的数量关系;三条曲线的峰、谷出现顺序是有先后的;各小组展示的曲线只是表示在某一段时间内草原上几种生物因素的变化关系等。
设计意图:几个经典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也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曲线作图的难度。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自动手画图和讨论的基础上,在不断地争论中,在教师的精讲点拨下轻松攻克了难点。白板软件的绘图功能和回放功能在攻克难点时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和利用。
4.3 比较分析、概括总结
教师用问题进行自然过渡,启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那不同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没有区别?当学生比较食物网和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借助白板的探照灯功效,强调食物网的调节能力更强。
在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越弱,维持平衡的能力越弱。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比较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差异,而且通过比较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直观形象。
4.4 小小练习、巩固效果
课堂反馈也要与白板技术相结合,学生通过答题器进行选择,正确率、错误率展现在屏幕上,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识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答题器的应用既能增加学生答题的乐趣,也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当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4.5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也要依赖于环境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各种物质,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呢?
学以致用:设计公益广告,“保护环境,关注生态系统”。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通过学生们的广告设计,呼吁大家参与环保。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广告,在自主学习中增长了知识,在快乐的展示中情感得到了升华,在积极的探究中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一、坚持不懈做好常规教学
1、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提高备课效率。
2、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讨论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备课组内公开课每周两节,备课组内作好了评课工作。
3、更新教学手段,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为生物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完善备课组课件库建设,并作到资源共享。
4.抓好常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1)认真钻研教材,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中新内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2)掌握学习规律,探索和改进教法,注意学法的选用和指导,备出的课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 注重抓知识点过关,认真批改作业,注重个别辅导,注重抓两头促中间,把质量关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来,注重提高平均分和合格率。
(4)积极应对八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尤其实验考试,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和合理的计划,面向全体,经调查学生,实验考试结果颇好。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经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学反思等。认真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在教学中,“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对印发的每一份练习,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务实创新,发挥备课小组作用
按时组织参加备课组教研,每次研讨都有中心内容,备课组每个成员都当中心发言人。备课小组的集体备课工作,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使集体备课不但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能使平时的上课准备得最充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发挥出集体力量。
20__年春季期末监测已经落下帷幕,我校在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和我镇中心学校组织下,于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按上级组织的要求进行了本学期期末考试,为了圆满完成此次任务,我校成立了以王金国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长罗砚平为副组长的本学期期末考试领导小组。镇对所有的学科进行了调考,相对以往各自为阵的学校自主考试,这种形式能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全镇的教育质量作更全面的监测,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这种“纸笔测试”能更好的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使之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达到以测导教、以测促教的功能。测试后的质量分析如同一面明镜,不仅显示了测试学生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还反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更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欣喜的收获;一份付出,换来一份真诚的回报。
现对我校的各科成绩做如下分析汇报:
第二部分 质量分析
__一中20__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质量分析表
科目 参考数 优秀 合格 均分 低分
人数 优分率 人数 合格率 均分 人数 低分率
语文 107 2 1.9% 65 60.7% 71.98 13 12.1%
数学 107 20 18.7% 52 48.6% 65.93 32 29.9%
英语 107 21 19.6% 54 50.5% 56.59 31 29%
生物 107 3 2.8% 26 24.3% 17.79 45 42.1%
政治 107 0 0.0% 16 15% 25 12 11.2%
历史 107 10 9.3% 46 43% 20.21 37 34.6%
地理 107 4 3.7% 10 9.3% 13.04 72 62.3%
__一中20__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质量分析表
科目 参考数 优秀 合格 均分 低分
人数 优分率 人数 合格率 均分 人数 低分率
语文 97 14 14.4% 74 76.3% 80.2 6 6.2%
数学 97 24 24.7% 45 46.4% 62.3 39 40.2%
英语 97 9 9.3% 28 28.9% 45.5 41 42.3%
物理 97 5 5.2% 27 27.8% 35.2 49 50.5%
生物 97 20 20.6% 40 41.2% 22.1 21 21.6%
政治 97 13 13.4% 61 62.9% 31.5 8 8.2%
历史 97 0 0.0% 15 15.5% 15 53 54.6%
地理 97 1 1.0% 3 3.1% 8.98 84 86.6%
此次期末考试各年级的主科命题基本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各项指标与平时考试情况非常接近,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科学性。但小科中的生物、地理的优生数较少,有的几乎为零。希望以后命题结合教学实践,结合课本,结合学生。
基本情况
我校参加此次期末考试有六年级三个班、七年级三个班、八年级二个班共8个班。其中六年级参考人数125人、七年级参考人数107人、八年级参考人数97共329人。六年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共四科,为全市统考,这里不作分析。七年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共七科,八年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共八科
第三部分 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卷由市教研室统一命题,纵观整个试卷,本期末测查试卷是一份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分值分配合理,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归纳,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卷分析 :
一、试题难易程度就广大老师反映,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学习 标准,对学生思维创新有一定的好处,对每个阶段程度的学生都有进一 步的提高和发挥,通过测试,学生有了努力学习的兴趣,不偏不离,没有高难度和怪题,知识面广,对知识点,重难点的度也把握的较好。
二、题量适中,整个反映较好,学生学习好的吃饱,中等的也正好, 即是学习程度差一点的也能及时把握,考出自己的水平。
三、考查范围,从三个阶段看,比较全面,适中,抓住重点,使老 师教有所悟,学有所思。
四、特别提的是,试卷不仅答题卡有了进一步的改革,使教师阅卷 省力、省时、方便、快捷。更加简明了,不模糊,但利用代码问题,还 需进一步提高。
改进命题建议:在试题的难易度方 面略降低一些
语文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第二部分考查课外现代文阅读;第三部分考查古诗文阅读;第四部分考查作文。
命题特点
本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的语文试题遵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选材的视野较开阔,角度 新颖,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继续体现对汉语的应用性考查、突出语言规范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时代精神,突出了能力考查,注重分析探究,符合语文新课程理念;在题目的设计上也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此外,在总体把握上,适当地控制难度,并且注意把更多空间留给主观试题。整套试卷设计严谨,整体性强。
语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命题指向与要求——强调积累、立足文本、融会贯通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目的是着眼基础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关注课改背景下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本学年学生语文学科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从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体现考试的导向功能,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古诗文阅读
命题指向与要求——立足教材、命题规范、拓展空间
作文分析
近来常见报刊披露当前中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生搬硬套,胡编乱造、牵强附会”,其作品“或情感苍白,或无病,或矫揉造作,或勉为其难,缺乏情感体验的素材,脱离生活的内容……”对上述现象的归因分析,有的认为学生是被“奉命作文”所害,有的认为是学生“未能从自己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出发”,也有的认为是缺少一种“积极的评价导向”。
所以,本次命题,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扎根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贴近人的心理而又寻求人与物融合交汇。写作,尤其是中学生的写作,需要教师给与正确的引导,启迪,也需要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关注生活细节”等角度加以评价,加以指点,传授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训练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夫。
作文的对策
从观察和捕捉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自然景物细细观察,与之产生心灵对话,即可陶冶情操,又可祛除人们内心浮躁情绪,消除人的多种欲望,净化人的心灵。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组织有效课堂教学,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加强从教材文本中去挖掘写作片段训练题材和命题、话题编制,有的放矢的组织专题性作文过关练习,重在启发学生思维,找到物与人事活动连接的点,使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准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丰富学生内心心理。
将写作训练与生活观察紧密结合,按观察——写作——观察——修改提高的程序螺旋式上升。
数学试卷分析
试题的特点:
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研读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面向全体,夯实基
正确理解新课标下“双基”的含义,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运算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等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以课本的例题、习题为素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适当变形,以期达到初中生“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同时要特别关心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在于“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注重应用,培养能力
英语试卷分析:
试卷注重基础,体现活用,难度和区分度恰当无偏题,怪题出现。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基础知识的考点突出、覆盖面广;情景设置合理,避免了纯知识性的死记硬背题;词汇和语法的测试充分注意了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注重语感,灵活性强,突出语言形式向语言意义的转化。
试题从知识立意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变。
加大了能力考查的比重。试题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中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适当增加了测试词汇量,加强能力检测。如阅读理解考查的内容注重了对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对语言的熟练程度和深层次能力考查的力度。如“阅读理解”部分注重了对归纳,推断和猜测整个句子等深层次能力的考查。阅读材料贴近生活,同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生动有趣,并富有思想性。
书面表达难度控制合理。
书面表达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加大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力度,使试卷更具现实性。书面表达题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要求学生要充分运用所学语言记录自己的真实情感,进一步体现了英语学科的交际性和工具性。
试题分析
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学生失分较多,尤其是反应题。有待加强。
词汇与语法
大部分学生答得较好,有少部分学生单词掌握得不够好,有个别拼写错误。
单项填空是一种常规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但难度不大。题干设计简洁,情景清楚。语法知识遵循新课标,有助于引导学生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抠语法知识,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
语言交际
此题的题型比以往的难度降低,绝大多数学生答得相对较好。
语篇理解
阅读部分所选的阅读文章题材多样化,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该大题在整篇考卷中得分率相对最低。失误原因是对于常见用语掌握的熟练程度还不够。基本功不扎实,知识掌握不到位。
书面表达
考生在书面表达中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基础不扎实,语言表述不清楚。主要表现在:语序混乱、语法结构错误、基本句型没掌握、单词拼写错误、时态错误等。
教学建议及反思
通过对英语试卷和考试情况的分析,针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学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课改理念,钻研新教材,务实英语基础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能力高于基础,但必须依托基础,考查能力,并不意味着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而是要联系实际。只有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才能最终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是学不好英语的。词汇教学不仅要重视,还要讲究方法,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既教词汇,更关注词汇使用的语境。复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网络,把基本概念理清,掌握语法规则、习惯用语等基础知识,逐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确立语篇意识和综合意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八年级英语试题突出了语篇功 能和综合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试题是分值较高的试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切实搞好语篇教学,并有意识、有计划地增加英语阅读量,题材、体裁要尽量多样化,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熟悉不同体裁、不同题材文章的作题思路,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驾驭语篇的能力。选材要尽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时代性、生活性和社会性。语篇难度适当,措辞浅显、生动、自然、地道,语句灵活且富于变化。在平时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多种文体的能力,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同时关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直接思维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启发他们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同样的思想,提高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逐步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加强英语课外阅读,提高信息素养
英语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教材和课堂所能提供的训练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要加强理解语篇的能力训练,增强英语语感。同时要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重视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试卷分析
本次试题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覆盖面广。每个试题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重视了对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更有对学生实验探究和实验方法的评估能力考查。就整份试题来说,题量基本适中,难易适度,符合试题的设置要求。
选择题
学生没有理解清题目意图而盲目做答;没有认真看清题目,有将近一半学生出错。
填空题
出错较多的是17、19等小题。主要是一些学生对未来的概念、公式、定则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且容易混淆,因而判断失误,计算错误,归纳不够严谨。
其他题
学生将虚像画成了实像;有的光线未标箭头,还有的将光线箭头方向标错;完成光路不到位;有的同学画电路图时交叉相连接的地方未打点,有的多加了元件,还有的同学不清楚电路图和实物图的区别把电池实物图当作电路图符号。
有的同学不知道路灯电路的连接情况,受平时做题的影响,认为有的串联有的并联。回答理由时答成了判断的方法;说明理由时,许多同学只说液化不说放热,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掌握不清,不能正确分析吹气感觉到凉的原因。简答题中很多学生书写不规范,答题过于简单,以至于不能针对问题回答,答不清问题的实质要求计算题更是随意不假思索,东拼西凑将几个数字用公式联系在一起。
第四部分 思考与建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传授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习得”的方法,宜将“学得”与“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边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边在阅读中细心领悟,才能提高更快。如理解重点语句、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可以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去推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这些词语中,有的表示的是反语,有的有言外之意,更多的在表层含义下隐藏着深层含义,它们往往与中心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八年级英语试题难度虽不大,但出得很"活",外语的功能性、交际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试题的编制无论从技术层面或文化层面都体现了教学新导向、新思维,语言的灵活性和严谨性使得这份卷子很有份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开阔学生视野,多渠道、大容量地给学生提供具有时代感的英语信息,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少讲解,多给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在用中学英语,在学中用英语。 科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参与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着综合功能,教师要深度体会并研究如何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方法”、“精神”和创造性劳动,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可以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策略,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科学思维程序,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处于无可取代的作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反思我们的物理教学,使我们对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充满了希望,课改以后,我们一线的教师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对《课标》的理解不断加深,有些学校已率先冲出了传统教学的“围城”,大胆尝试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对新教材也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步品味到新教材的“新”之处,逐步习惯了用《课标》指导教学,所以教学质量也正在逐渐的走出低谷,向高质量、高效益攀升。但我们也承认在新旧教材交替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东西仍在左右着我们的物理教学。诸如学习风气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一言堂、满堂灌等。针对这次试卷分析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
开展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
利用集体备课共同学习《课标》、理解教学总目标及三维的课时目标、明确。一、二级主题对教学的要求,弄清教材中每个具体问题编排的指导思想及意义,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手段、实验探究等主要方面及策略达成共识,每位教师也可根据自己及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式及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问题,教师之间要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注重双基教学,强化学以致用
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不变的主题,在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知识和技能仍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有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分析,处理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才能冲击深层次的物理问题,才能谈到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在平时教学中,要防止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教学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的实际,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境理性化,让物理教学丰富多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有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科学探究,注重实验教学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反思我们的物理教学,使我们对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充满了希望,课改以后,我们一线的教师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对《课标》的理解不断加深,有些学校已率先冲出了传统教学的“围城”,大胆尝试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对新教材也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步品味到新教材的“新”之处,逐步习惯了用《课标》指导教学,所以教学质量也正在逐渐的走出低谷,向高质量、高效益攀升。但我们也承认在新旧教材交替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东西仍在左右着我们的物理教学。诸如学习风气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一言堂、满堂灌等。针对这次试卷分析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