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7: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化用户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Key words: Android; digital library; system structure; Android modules design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人们获取数字资源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教育部提出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高校建设移动数字化图书馆迫在眉睫。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因其开放、灵活和通用的特性,成为移动终端领域的新研究方向。系统以移动业务为设计中心,使用众多开源的组件,解决了移动终端封闭的劣势[1]。基于Android系统平台进行数字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既节约了开发成本,又推动了技术创新,带来师生读书阅读模式的变革。
1 系统需求分析
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移动终端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用户,根据不同角色分配用户功能和权限。普通用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手机应用获取图书信息和下载电子资源,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图书管理和电子书管理模块。管理员用户主要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用功能实现对系统用户的管理、图书信息的更新和电子书资源的上传和管理。
2 系统架构设计
数字化图书馆系统设计实现高校图书资源查询、预约和管理,电子书的下载和阅读等功能,提升图书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系统设计基于Android平台,在传统B/S架构模式的基础上,扩展移动终端与服务器交互(C/S)的设计模式,使其共享数据、协作并行,如图1所示。本论文针对移动终端与服务器交互通信,进行分析和研究。
系统分为移动终端和服务器端,服务器端采用SSH框架,分为接入层、业务层和数据层。
1) 移动终端,设计可视化用户界面,调用触屏组件实现单击、双击、右键等功能。通过无线网络通信,发送用户请求,出于安全性考虑,对数据进行封装和加密。对服务器响应的数据,进行解密和数据分析,在移动终端展示。为降低内存资源的消耗,采用SQLite数据库,存储数据信息。
2) 服务器端接入层,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交互,接收和解析用户请求,依据Struts配置文件调用系统对应的Action处理模块。用户请求与系统响应模块对应,将处理结果和消息封装,发送给移动终端。
3) 服务器端业务层,是数据操作的平台,通过Spring容器向上层提供业务模型组件,处理数据请求。在业务层封装了大量通用的方法,如数据加密、格式转换,接口方法等,并提供事务处理、缓冲池等组件以提升系统性能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 服务器端数据层,采用Hibernate持久层操作数据库,实现对象/关系的映射。建立数据持久化类,定义增、删、查、改等数据库操作方法,实现对系统数据的封装,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如此分层的架构设计灵活、易于扩展,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由于系统访问量大,因此系统设计优化了日志轮询和备份机制。
3 系统开发实现
系统实现包括移动终端和服务器端,本论文将针对移动终端的实现进行分析和研究。基于Eclipse IDE 平台,嵌入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ADT)插件,构建Android应用开发环境。在调用ADT组件的基础上,本项目开发加密组件、解析组件等,进行封装并向Android系统开发者分享。
系统的客户端按功能划分为应用模块、控制模块和数据模块三大模块,如图2所示。
1)应用模块定义应用界面和用户触发的接口,包括设计用户信息管理、图书信息管理、图书预约续订、电子书资源管理等功能。以用户界面(UI)设计友好,用户事件响应快为实现标准。
2)控制模块是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的重要通道。处理用户请求,并进行封装,发送给服务器。对电子资源进行解析和再造,形成样式风格多样、图文并茂、标签标注可视的电子书。定义数据传输形式和标准,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3)数据模块,一方面设计移动终端与服务器数据流转的格式和标准,采用轻量级数据格式JSON,创建交互数据模型。另一方面定义系统数据类型和对象实体,实现对SQLITE数据库的读写和管理。
4.1应用模块
Android用户界面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建立:定义XML文件或者编写java代码。通过定义XML文件来设计用户界面的效率高,便于代码理解和重用[4] 。应用程序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活动(Activity),用来与用户打交道,通过调用方法setContentView( )加载视图资源进行显示,通过Service与相应活动绑定[5]。
本系统采用XML文件设计界面,Activity类实现界面服务交互。用户界面以布局样式为基础,在布局框架中添加所需控件以及设置控件属性。
4.2控制模块
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客户端控制模块分为三个部分:解析模块、加密模块和通讯模块。
1) 解析模块,是电子资源阅读的基础模块。根据电子书资源的压缩和封装标准,在移动终端进行解析,对获得的不同元素进行数据对象的封装和再构造,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形成样式风格多样、图文并茂、标签标注可视的电子书资源。
2) 加密模块,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基于MD5加密算法,对客户端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同时将加密模块封装并共享,其他应用系统也可以调用本模块,实现组件的重用。
3) 通讯模块,是客户端获取电子资源的保障。系统采用HTTP作为通讯协议,建立移动终端与服务器的数据响应[6]。系统采用多线程运行机制,提升应用系统响应速率,创建了消息发送、消息接收和心跳线程。Android客户端与服务器数据交互,采用JSon字符串,以输入输出流的形式传递。客户端接收电子书压缩包,存储在文件系统中,进行解析和再造。
4.3数据模块
0 引言
振动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振动问题在工程中是要经常面对地问题,故振动分析已成为各项工程技术研究与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伴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电子测量技术领域的应用,测量仪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模拟仪器依次发展到数字化仪器、智能化仪器和最新一代的虚拟仪器。虚拟仪器技术,由用户定义仪器功能,可扩展性强,信号分析及处理能力强。因此,我们设计了以LabVIEW为基础的动力减振实验系统。
1.虚拟仪器技术
1.1虚拟仪器的组成
虚拟仪器以透明的方式把计算机资源(如微处理器、显示器等)和仪器硬件(如A/D、D/A、数字I/O、定时器等)的测量、控制能力结合在一起,通过软件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表达以及图形化用户接口[1]。这样用户便可以通过友好的图形界面操作这台计算机,就象在操作自己定义、自己设计的一台单个传统仪器一样。
虚拟仪器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结果显示三大功能模块;从构成要素讲,它是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和仪器硬件组成的;从构成方式讲,则有以DAQ板和信号调理为仪器硬件而组成的PC-DAQ测试系统,以GPIB、VXI、Serial和Fieldbus等标准总线仪器为硬件组成的GPIB系统、VXI系统、串口系统和现场总线系统等多种形式。无论哪种VI系统都是将仪器硬件搭载到笔记本电脑、台式PC或工作站等各种计算机平台加上应用软件而构成的。免费论文参考网。
1.2虚拟仪器的优势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灵活性和功能的可重构性上。在虚拟仪器中,硬件仅仅是为了解决信号的输入、输出,软件才是整个仪器系统的关键,任何一个使用者都可以通过修改软件的方法,很方便的改变、增减仪器系统的功能与规模。虚拟仪器克服了传统仪器的功能在制造时就被限定而不能变动的缺陷,摆脱了由传统硬件构成一件仪器再连接成系统的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想象力的空间。
2.振动的数学模型分析
工程实际中,大量问题不能简化为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进行分析,而往往需要简化成多自由度系统才能解决。两自由度系统是最简单的多自由度系统。对系统模型的简化、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的一般方法以及系统响应表现出来的振动特性等方面,两自由度系统和多自由度系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此研究两自由度系统是分析和掌握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特性的基础。免费论文参考网。两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形态要由两个独立的坐标来确定,需要用两个振动微分方程描述它的运动。建立振动微分方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牛顿第一定律法则进行分析。
在工程中有许多实际系统都可以简化为图1所示的力学模型图。质体m1和m2用弹簧k2联系,而它们与基础分别用弹簧k1和k3联系。假定两质体只沿铅垂方向作往复直线运动,质体m1和m2的任一瞬时位置只要用x1及和x2两个独立坐标就可以确定,因此,系统具有两个自由度。以ml和m2的静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在振动的任一瞬时t,m1与m2的位移分别为xl和x2。在质体m1作用谐激振力Qlsinωt。取加速度和力的正方向与坐标正方向一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分别得到质体ml和m2的振动微分方程:
力学模型的振动微分方程为:
(1)
其受迫振动的振幅为:
(2)
当时,得,。
可见选择动力消振器的固有频率时,ml即保持不动,而m2则以频率作的受迫振动。消振器弹簧在下端受到的作用力在任何瞬时恰好与上端的激振力相平衡,因此使m1的振动转移m2上来。
3.减振实验系统的设计
3.1减振实验系统总体设计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大量无序知识,如不对其进行整合和创新,很难被用户有效利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知识服务”研究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机构纷纷对知识服务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在开展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知识服务体系成为知识服务工作成效的瓶颈,它不仅使得各服务机构之间因为没有一个普遍意义的体系作为参考而难以沟通和协作,更在无形中削弱了知识服务效果,影响了知识服务的效率。
一、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是基于知识基础,为其他产业或个人提供智力支持、智力服务的高增值的服务。
1.知识服务的特点
知识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它以知识的搜索、组织、分析、重组能力为基础,其特点和优势在于:
(1)知识服务是个性化服务。知识服务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用户量身定做知识需求的服务,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其服务过程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服务方式上多样化及多元化。
(2)知识服务是一项增值性的服务。所谓 “增值”,即是结要合服务反馈信息及用户特征,而不局限于信息的简单罗列和堆砌。对原有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和加工处理,产生新的知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3)知识服务是知识的智能化开发服务。知识服务采用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用先进知识技术和只能技术实现服务各个流程尤其是内容加工和开发的智能化;以简单的用户操作接口提供对大量多媒体数据的高性能、个性化、主动化、多样化的检索及信息推送服务。
2.知识服务的内涵
(1)知识服务从用户实际的信息需求和所处的信息环境出发,遵循用户的信息获取途径来组织服务的流程。
(2)知识服务核心在于知识创新过程,在显性知识的加工中融入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将显、隐性知识集成,形成了智力型的知识产品
(3)知识服务强调专业人员和用户的共同参与,关注的重点从信息本身扩展的服务过程,是一个“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全面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教与学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才是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之所在。教育部“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来看,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已成为时代的趋势。
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知识服务要求按照专业领域实施服务,其特点主要是在专业信息内容方面,用户希望能够获得针对性更强、专业性更高、更省钱、更方便地基于专业内容的服务,做到对用户问题和用户环境的准确把握、及时跟踪、提高服务质量。知识服务强调针对用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协助用户开发个人化信息资源系统,为用户建立个人主页的系统界面和超级链接,为用户个人搜集、组织、定制个人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多元化用户的信息需求。
知识服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知识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将是知识服务的主导。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通讯设施和技术,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组织,充分体现知识服务的时效性、快捷性和准确性。
在对知识服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对它的表述应该是:以各种网络(Internet、广播网、卫星网、有线、移动网等)为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在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和资源服务质量监控的基础上,通过服务中心提供内容服务,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机制,通过整合、集成、应用和服务等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符合需求知识的综合服务系统。知识服务体系的构成结构如图所示。
知识服务体系的构成结构可以概括为: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实施连锁管理模式,共享教育和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学习中心,最后达到学分互认。也即:由国家行政部门负责监管,服务运营商负责运营(符合市场机制),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进行资源建设(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通过国家攻关、企业参与技术支持,标准化委员会负责标准制定,网络提供者负责接入服务,最后的终端用户是学习者。该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别为:
1.数字化学习管理中心
以连锁、加盟为主要运营方式的学习服务模式。围绕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提供网络学习环境、资源接受与发放、招生咨询、为办学机构开展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考试管理服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
2.质量监管
包括教学质量的数字化监管与评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评估与认证;数字化学习超市的监管与评估;学分存储与学分转移监管;毕业、学位等相关证书的认证管理;考试监管和公共信息服务。
3.运营
包括知识整合与配送(注册、存储、检索、管理、推送和);学习支持服务(学习、交流、答疑、评价、考试);学习过程管理(招生、注册、学分、学习过程跟踪服务);收费与运营(收费、内部质量监控)和知识服务运营流程等。
知识服务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开拓努力,形成系统化的服务模式。在技术上,重点攻克知识整合与集成、知识应用与服务支撑技术,进行知识服务示范典型应用,形成知识服务产业,为用户提供开放、及时、准确、 便捷、主动、智能、无处不在、低成本的知识服务。
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的应用
大力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应用服务,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将是知识服务在教育上的主要应用,包括建立公共的现代教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知识服务体系等。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应用比较典型的是国内的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和国外的OKI计划。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全面支持知识信息资源建设、共享、增值应用、增值服务、运营管理,以及网络出版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软件平台。OKI(Open Knowledge Initiative)开放知识行动计划的目的在于设计和开发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以解决各高校现有的软件系统的底层机构和功能接口不一致,从而导致应用软件共享困难的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实施有效的知识服务,达到全球知识资源共享,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系统的组织和利用,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的最终发展目标是通过集成各种网络教育技术平台,整合各种异构教育资源,集成数字教育服务的业务流程,逐步建立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立知识服务体系支撑下的终生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24-03
1游泳专项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
1.1我国体育文献数据库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时代,随着数字化信息集合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权威的专题数据库,这可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汇集起来,为从事该项研究提供文献参考与信息保障。目前我国体育界已建立的体育专业数据库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的《中国体育文献数据库》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体育报刊数据库》等,但体育运动各单项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而建立游泳专项数据库是对体育专业数据库的补充与深化,因此,建立游泳专项数据库势在必行。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119工程",“119工程"的启动已在2004年奥运会收到了4金的效果。游泳运动要在2008年奥运会力求新的突破,建立游泳专项信息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充分满足项目组科研工作的情报需求,能够及时有效地为“119工程"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促进体育竞技、科研和训练水平的发展。
1.2图书馆参与信息服务的需求体育院校图书馆在满足一般读者需求的同时还需满足特定学科、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因为体育院校是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学术性单位,它除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因此体育院校中就拥有一大批有着特定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的用户。他们需要图书馆提供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以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些用户对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要求很高,所以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部门应利用各类型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从信息流中筛选出用户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建立专题数据库,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
随着图书馆馆藏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和发掘本馆的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资源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由提供式服务变为参与式服务。专项数据库不仅能快速为该学科研究提供准确、全面、有效的重要信息,而且也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引向一个以专项数据库为服务内容的深层阶段,使图书馆能为该学科提供深层次权威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及研究动态等相关信息。这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发挥最大价值的关键环节。
2游泳专项数据库建设的特点
2.1以集成化管理为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分散分布和由此产生的相互隔离状况,是制约信息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基本因素。为避免这一状况,该数据库将在内容上具有相关性的异构资源用适用技术与方法进行集成化的管理,使它们成为一个相互保持动态联系的有机整体。游泳专项数据库以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关联性为宗旨,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从而为信息用户提供一个集成化的信息资源利用环境,用户通过一次性检索操作即可获得包括原始文献、二次文献、事实型信息在内的全部相关信息,这也是该数据库的技术创新点。进行资源整合后的数据库检索体系更具有易用性,也更加人性化。
2.2突出专业特色及适当的协调专项数据库收录涉及的信息不但要有游泳运动,还要收录与其相关学科及高科技在体育领域运用的信息数据。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收录学科专业最新动态、前沿发展的相关信息,不求全,只求在专项的信息搜集中有独到之处。信息含量较高的专题数据库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在网络信息资源中占一席之地。因此,必须建立突出“专、全、新、特、精”特色的数据库。
为了充分发挥专项数据库特有的信息优势,避免内容贫乏或重复,专项数据库建设必须协调管理,分工协作,联合建库。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中文体育书目数据库、中文体育报刊数据库和全国体育院校(系)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等。为充分利用已开发的数据库资源,有必要成立中国体育数据库发展协调中心,实现各专项数据库建设的宏观规划、控制和业务、技术指导;合理划分数据库类型、等级和评估标准。消除各自为政、各建其库的弊端。对体育项目奥运攻关重点专项数据库的建设,应给予政策扶持和相应的经费、人力和技术保障,并对建库论证、建库设计、建库步骤、建库标准制定以及数据收集、文献标引、著录、数据录入实行质量控制和指导,以树立此类数据库的品牌形象,使之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信息数据的全面与系统性专项数据库应该围绕该项运动为基本点,用科学的手段收集、析取各类型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并向用户提供全面、系统、专深、准确的信息资源,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专项数据库弥补了书目、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不足,内容既广又深,提供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及研究动态等信息,使用户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把握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研究成果。
专项数据库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报刊等纸介文献以及光盘、网络信息等数字资源及视听资料。数字资源是专项数据库建立的主要信息来源,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检索所需的文献信息,能满足对信息获取的多样化、动态性和及时性的需求。纸介文献必须与数字资源合理并用,才有助于专项数据库的建立。
2.4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和实现网络信息的检索,必须坚持数据加工处理标准化、描述语言和标引语言规范化,对数据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组织,使之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信息的质量控制必须参照“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原则标准规范建立。首先,对建库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建库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该专项专业知识、图书情报知识、外语水平和应用计算机能力;其次,专项数据库建立应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参与网上信息服务竞争,数据质量是其生命线。只有高质量的专项数据库产品,才能赢得用户,才能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另外,必须从优势项目学科中选择有学术价值的相关信息资源构建专题数据库,并及时提供一定深度的专项信息服务,才能使参考咨询工作不断产生新的亮点。
2.5软硬件的配置建库软件系统的选择,应能适应脱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并可直接获取一次文献。本数据库采用了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为软件支持,该软件对文本、数字格式文档和图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料提供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和检索功能。硬件配置需服务器、磁盘陈列、计算机、扫描仪及相关网络设备。
3专项数据库的基本框架和数据内容
3.1专项数据库子库的确定在建立专项数据库的过程中,根据文献结构不同将其分为3个子库。
1) 全文库。全文数据库是数据库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力量建立报刊论文、数字化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的全文库,以收集中外文科技期刊论文全文为信息源主体,建成该项目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论文全文库。
2) 文献题录文摘库。收集国内外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的题录与文摘作为信息源,为建立和完善一次文献信息作保障。
3) 多媒体库。光盘、音像等视听资料为信息源主体而构建特色视听信息数据库。
3.2信息收集方法与途径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即国际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是世界上容量最大、节点最多、信息最丰富、技术最先进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可以相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将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观念,新的动态,从而帮助人们在所从事的领域里保持信息最领先的状态,为各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网络信息资源收集是以网为源,把从网络上获取的专业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使网上无序的信息有序化、繁杂的信息专业化,分散的信息集中化。以下是多年从事该项信息服务的经验,介绍一下收集方法与途径。
3.2.1利用搜索引擎检索通用型搜索引擎:Yahoo、Google、Baidu、Lycos、Excoite、AltaVista、Sina、Sohu、Goyoyo、Infoseek、Webcrawler、Opentext、Search等。
体育专题型搜索引擎:中国体育资讯网(省略)、中国大众体育网(省略)、中国体育万维网(http:// sportschina. com)、中国体育信息网(http:// sport. gov. cn)、中国体育学术网(http://省略)、体育虚拟图书馆(http://sportsvl. com)国际奥委会官方网(http://省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网(http://省略)、英国体育网(http://省略)、澳大利亚国家体育信息中心(http://省略.au)、加拿大体育信息中心的体育专业数据库SIRC(http:// sportquest. com)等。
游泳专业搜索引擎:国际游泳联合会网(http:// fina. org)、游泳信息(http://省略)、游泳之家(英文)(省略)、美国游泳协会网站(http://省略)、运动与健身中的医学与科学网(http://省略)
3.2.2利用大型综合数据库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http:// edu. cnki. net)、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 wanfangdata. com. cn)、维普数据资源系统(http:// tydata. com)、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 ssreader. com)、Elsevier Science期刊全文数据库、OCLC FirstSearch数据库(http:// oclc. org)等。
3.2.3馆藏文献收集对现有本馆与其他相关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文献数据进行汇总筛选、整理集中,提取该专项的信息资料。利用已出版的工具书,如《全国报刊资料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进行回溯建立。
3.2.4电视、广播、会议等及时信息的收集电视、广播是快速传播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和有关该专项赛事、人物、成绩等动态的重要信息源。会议信息大部分是以非文献形式传递,也是人们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值得专门注意的是:参观访问、实地考察法。本文研究者作为国家游泳队科研组成员曾多次参加国际重大赛事,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获得到较详细、可靠、及时的信息。对用户来讲这些非文献的动态信息既具有重大的收集价值。这也是该数据库信息新颖之所在。
3.3数据的加工专项数据库的加工过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 筛选。根据确定的内容范围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认真的审核筛选,剔除重复的、不准确的及价值不大的信息,将确定的数据录入数据库。
2) 数据标引。采用《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为数据库规范格式,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数据库分类标准,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为规范化的主题标引依据,采用GB2312-80字符集和ISO10646字符集为规范化用字依据。数据标引是建库的基础,漏标引或误标引都会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用户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因此,标准化、规范化问题至关重要。
3) 数据录入。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了完整的数据源,进行了高质量的标引,可是,如果录入的时候错误百出,也还是前功尽弃。因此,为了确保输入数据准确无误,要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选择责任心强的录入人员。
4) 数据审校。数据审校可避免标引错误,提高标引的一致性,减少数据录入中的失误,保证每一条记录的准确性,要全面、认真、细致地做好审校工作。可以采取人工审校加程序控制的双审制,确保数据库的质量。
4对建库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4.1专项数据库更新维护专项数据库建成后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还要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和维护,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对于数据库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以及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无效链接应及时进行更正,以确保特色数据库的质量,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协调性和高效性。为保证数据库数据的时效性,还要及时更新和增补各种新的数据和文献,要不断收集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数据进行替换、删除、修改和整理;要确定合理的更新周期,保持新颖性和有效性,使用户尽早获得最新信息。因此,数据维护和更新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4.2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专项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需要上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财力是关键性问题,除上级专项拨款外,还可通过科研立项获得。图书馆学科馆员也应该将它视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
4.3数据库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问题在数据库资源共享方面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其中有两种情况:1) 若数据库完全是自己开发的,并且在选材或编排上有独创性,要坚决主张著作权。2) 对于在选材或编排上虽无独创性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数据库,也应寻求相关法律的保护。还应注意的是,当数据库本身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或作品片段时,应尊重它们的在先著作权。总之,知识产权问题在整个特色数据库建设及使用中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万庐山. 论CALIS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现代情报,2005,(6):25-26,47.
[2] 张燕.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库资源的深度开发[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7):111-113.
[3] 黄秀兰.建立西夏文献专题数据库的设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3):79-81.
[4] 何坚石,樊国萍.数字图书馆色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3,(2):33-35.
[5] 王文英.试论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现代情报,2004,(6):45-46.
[6] 任通顺.论高校图书馆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现代情报,2004,(5):182-183.
[7] 李翠霞,尹宁园.浅谈农业专题数据库的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3,(4):630-631.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性和即时性更加明显,用户需要经过深加工的有效信息,许多图书馆开展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众多领域的多层次、多元化信息需求。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知识更新,已成为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和主攻方向。
本文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过去2003年的文献信息开发工作进行数据统计,并从多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求客观地反映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的工作状况和服务效果,探求今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工作对策。
1文献信息开发数据统计分析
1,1信息开发状况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文献信息的开发工作,自1991年起成立海外报刊信息中心,开发《决策内参》等信息产品,至今已编辑了600多期,同时还开发《文化内参》和《警界参考》等,为各级领导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务,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成为许多省市领导的参考必备。在1994年信息部就设立了《金迅剪报》中心,专门开发各个行业的专题信息,为社会各界人士服务,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2002年10月,两部门进行合并,成立了报刊信息开发中心,并致力于加大信息开发力度,全面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优质信息服务。2003年中,其信息开发数量见表1:
其中,行业剪报复印版编辑38个专题信息,电子版编辑32个专题信息。
从数据可知,信息开发的数量是很大的,信息开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既有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内参资料,又有为企业和各界人士提供数十个行业资讯的经济信息;既有提供传统用户阅读的复印版,又有为现代化用户服务的电子版;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馆领导具有强烈的信息开发意识,投人较大的人力物力,力求更快速、更全面、更准确地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是图书馆在文献信息开发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作为向公众提供文献信息的社会机构,拥有丰富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并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为文献信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图书馆拥有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设备,可以采用网络互联以保证信息的快速存取。图书馆还拥有一批专业的信息开发人员,他们掌握开发文献信息的方法和现代信息存贮、检索技术,了解信息源,会利用各种资源数据库,因此,能开发出专题多、数量大的各类型信息。
1.2信息用户类型
现代社会,人们的信息意识不断增强,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图书馆及信息机构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侧面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用户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的服务对象,研究和掌握信息用户的结构状况,了解信息需求特征,是做好文献信息开发工作的依据。现将各类型的信息用户进行了统计,数据见表2:
由上表可见,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服务对象呈现多层次化,并以政府机构和企业成为信息服务的主体,两者占用户总数的83.8%。这是由于政府机构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决策和宏观管理对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的影响深远,他们在制定方针政策和规划时,常需要大量的信息进行参考,以了解国内外某些领域科技发展水平、高新技术、经济信息以及对未来预测方面的信息。而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掌握一切经济信息,了解经济环境及市场状况,才能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些信息用户均需要内容新、范围广的各类经济信息。对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预见性要求较高,同时需要整体性、政策性、战略性、智囊性的综合信息。这些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图书馆能在社会经济的大舞台上一展风采。
1.3信息资源利用
信息资源是文献信息开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开发文献信息产品过程中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的统计见表3:
由数据可见,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开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服务基础资源得以扩展,从传统图书馆基于馆藏文献的信息服务拓展为基于全球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从利用印刷型文献到利用数字化信息(包括各类型数据库及互联网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呈类型多样、数量庞大、跨时空等特点。
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文献信息服务注人了更多、更新的内容并使其融人信息网络的大环境。同时,由于数据库资源与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不断扩展。计算机检索已成为目前的主要检索手段。反映了现代化服务手段在文献信息开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的信息服务相比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这将在信息服务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上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馆藏将没有存在的意义。从上述数据可知,馆藏资源的开发仍占着较大的份量。事实上数字资源与馆藏资源两者缺一不可,将共存互补。
1.4全文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进行数据库建设,一是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二是给有关网络提供共享,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信息通道。它将使知识信息的有序化加强,传递速度加快,因此,我们要加强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建设,加强数据库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具有本馆特色的全文数据库建设。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开发的同时十分注重全文数据库建设,建立各个文献信息产品的全文数据库。其主要数据见表4:
从以上数据可知,自建全文数据库数据已达12万多条,这项工作是出色的。特别是在2003年中,在继续做好行业剪报数据库制作工作的同时,对《决策内参》、《警界参考》数据库进行完善和改版,对数据进行了重新的著录、整理和人库工作,并着手建立《文化内参》数据库。其工作成绩显著。
可见,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在数据内容方面已注重对文献资源的深加工。并着力加强文献信息产品的全文数据库建设。如果图书馆在文献数量与品种上都占有优势,但仅单纯地将某些文献电子化,那还只是载体形式的变化。只有深人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整理,才会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建设好图书馆书目、题录、文摘等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同时,还需有重点地逐步建立起能揭示不同层次、反映多个角度的全文、数值、事实等数据库,加快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并使所建数据库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图书馆的有特色的信息产品,使之走向网络,走向市场,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图书馆间的横向交流与协作,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1.5信息产品质量评价
信息开发服务质量水平如何还需要经过用户给予最终评价。2003年正值《决策内参》出版600期之际,报刊信息开发中心对其质量进行用户调查。向用户发出质量调查表328份,回收有效数据62份,并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该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作出综合评价。由调查所采集的数据如表5: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读者满意度介于好和一般之间,说明读者对该文献信息产品是比较满意的,若按(90,70,50)加权平均计算可得综合分为78.9分。
从各指标的隶属函数中还可看出,读者最感满意的指标是总体印象、信息量和参考价值,其次是选材质量和栏目设置,最不满意的是时效性。可见,在服务效果方面是得到读者的高度认同的,选材质量也获得较好的评价,而在时效性方面则由于是属于二次文献开发,且开发部门本着质量第一的精神进行认真的校对工作,从而影响了该产品的时效性。通过调查可见,今后应着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品的时效性,而在栏目设置等其他方面也有待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工作对策
2.1了解信息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
图书馆应把信息服务的重点放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上,信息产品、信息服务应围绕用户的需求产生和提供,使信息产品和信息用户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因此,图书馆必须要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才有可能使图书馆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有的放矢,适合信息市场的需要。
要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一是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用户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把握用户信息需求动向及种类,信息需求的热点、重点。分析信息市场中各个子市场的特性,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包括馆藏资源、设备、人员、资金等),从中选择若干个子市场作为自己进入并占领的目标市场,简言之就是要形成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二是通过本馆现有信息产品营销情况的反馈,随时掌握用户的评价和建议,以及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和所占市场份额,为确定现有信息产品中止或继续生产提供依据。
用户的信息需求千差万别,任何一个信息机构都不可能满足整个信息市场的需要,所谓“全方位服务”的策略是不可取的,泛而不精,缺乏市场竞争力,势必被其他竞争对手所取代。因而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供需状况,确定服务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开发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
2.2注重信息营销,提商信息产品利用率
从以上的用户数据可知,图书馆的信息用户还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也就是说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加强信息产品的营销,提高信息产品的利用率。
从收集、整理信息,到开发、制作信息产品、再到推销信息产品,这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的运作模式。文献信息产品的销售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广告促销。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向广大信息用户推介信息产品。也可自行印制宣传单或征订启示,向读者推荐,或有针对性地发给相关的信息用户,还可利用眼务宣传周以及各行业的大型集会、活动等时机去宣传散发等等。②工作人员上门推销。即工作人员亲自面对用户,对信息产品进行介绍、推广、宣传,激发用户购买欲望,使用户对信息产品有直观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发现用户的多种需求,并及时反馈以便调整信息产品。③寄发信息产品样本促销。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定期向目标顾客寄送信息产品,使其对产品的质量、价值、信誉度等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后再认购。④网络营销利用图书馆的网页,在网上做宣传、推广及销售。又可通过网络广告宣传自己的网址,使用户进入网址,浏览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的论坛、电子邮件、新闻等展开网络公关,扩大网址和信息产品的影响力。⑤选择合作对象推销。利用他们丰富的销售经验,为图书馆节省花费在市场销售上的时间和经费,从而可以集中精力从事产品的开发和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
2.3运用现代化技术,增强信息开发能力
从数据分析可知、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要不断增强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能力,注重以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各类型数据库,提高文献信息开发效率。
首先要加强自动化装备,这是图书馆实现自动化不可缺少的条件。这需要增加和保证自动化经费的投入,购置足够的现代化设备,开发引进各种功能完善的软件,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为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是加强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对于馆藏建设要加大数字化力度,购买各类电子数据库,设立镜像站。与此同时,自建全文数据库可实现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并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再者是大力开发数字化资源。随着人类社会步人网络化信息时代,数字化资源已逐步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这些数字化资源包括定期更新的数据库资源及互联网上的各种动态信息资源。在开发这些信息资源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保证信息资源的专业特色,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地域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及信息的权威性,并将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化,将无序、良荞不齐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有序的增值信息。例如可将报刊资源按省市地区进行分类,对行业资讯网可按各行业进行分类,或可将信息源进行内容的划分,如科技类、社科类、综合类、图片类等,以充分利用各类数字化信息资源。
2,4加强人才培养,确保信息产品质量
但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在理论上任何一位拥有能力和资源使用信息传播媒介的社会行动者都能够成为网络化用户,这却并不意味着当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可以作为“网众”的一分子对信息的流动、意义的播撒发挥影响,进而借助新媒介的赋权参与到传播领域的权力博弈中。诚然,信息科技的发展作为物质基础的确推动了社会的渐趋网络化,但社会的网络化趋势在为实现了网络化的用户带来赋权效应的同时,也通过将部分人、部分地区“排斥”出网络的方式,造成了不平等与贫困。引入社会学的视野就会发现,虽然种种由网众生产的、在各种社会性媒体上广为传播的“屌丝叙事”,将“屌丝”定位于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二元结构的下层;但是,那些生产、传播“屌丝叙事”的网众,事实上很难称得上是中国社会真正的下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均衡分布;而从中国网民的职业结构的角度上来看,学生是规模最大的群体,占网民整体的25.1%,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职员占四成以上,而无业/下岗/失业人员、农林牧副渔劳动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制造生产型企业工人、商业服务业职工则不到三成。(仍需补充说明的是,“网民”并不完全等同于“网络化用户”,后者不仅是互联网用户,而且通过积极的媒介使用行为,以跨越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与其他媒介使用者相互联结,构成了信息网络和社会网络相融合的新型网络,并就此而被“网络化”。)
而根据陆学艺在2010年的《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在就业人口总数当中所占比例仍然超过七成的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主要是从事二三产业的蓝领员工,其中农民工占多数)、农业劳动者阶层,才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真正的下层乃至底层;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平等、财富分配欠公平,由于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以及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多方面原因,那些处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下层的人群大多缺乏接入并使用互联网新媒介的资源和能力,如购买新式数码产品的经济实力,操作电脑、积极利用新媒介的技术能力,数字化生存的闲暇时间与文化素养,等等。由于“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存在,他们至今仍然相当缺乏在互联网空间中表述、显影自身的充分能力和资源。
能够积极地使用各种社会性媒体来进行内容生产,并且以“屌丝”为关键词展开种种意指实践的,主要是常被称作“中产阶层”“中等收入群体”的“白领职业人员”及其“后备军”——正在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学生,正是他们对于“屌丝”这个能指的接受和挪用,使得生成于特定亚文化社群的“屌丝亚文化”演变为席卷中国内地信息网络、进而渗透社会网络日常交际的流行文化现象。
二
从2011年秋季开始,以李毅吧为原点,以“屌丝”及其衍生词为意指实践的生发点,借助于社会性媒体提供的信息平台,在互联网络上出现了许许多多被称作“屌丝文”的帖子,形成了一种风格化、程式化的叙事类型。在“屌丝文”的意义结构当中,“屌丝”/“矮丑穷”的“穷”与“高帅富”的“富”构成了一对核心的矛盾,这是文本生产者们对其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社会“断裂”——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分裂为相互区隔、差异鲜明的两个部分——所进行的一种表征;作为这种“断裂”的“定型化”或曰“结构化”,代际之间的阶层关系再生产,也以种种夸张变异或者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同时,“矮丑穷”“高帅富”“白富美”这样的符号将经济意义上的阶层属性与审美意义上的身体特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屌丝叙事”的情节主部,低阶层的经济失败集中显影为情感上的自我压抑和被淘汰感,情节推进的基本驱动力在于主人公“屌丝”如何尝试摆脱那种只能充当“女神”之“备胎”(可有可无的候补伴侣)的悲哀境况。社会经济上的阶层分化由此被“屌丝文”转喻为身体和情感的阶层分化,折射着消费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视觉符号与话语实践透过人们的身体和情感而进行的阶层身份建构。
以“屌丝文”这样的意指实践所生产的丰富意义为表意资源,数量蔚为可观的网络化用户进而争相将“屌丝”用作自我指称、自我命名的符号。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普通网友”自称“屌丝”,“知名ID”也自称“屌丝”,各行各业的“白领”们互称“屌丝”,以“屌丝”为主题词在社会性媒体上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屌丝小组”“屌丝小站”。但与其说网络化用户争相认领“屌丝”这个身份标签是基于某种身份认同,毋宁说他们是在进行某种具有流动性和临时性的身份表演。如果说,“屌丝文”中那些以“搬砖”为典型工作的“屌丝”,在形象学意义上所再现的,是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因为城乡对立、区域不平衡发展而产生的经典意义上的穷人;那么,在“屌丝亚文化”逐渐演变为某种新主流大众文化的意义播撒过程中,使用“屌丝”符号体系进行意指实践的行为主体,则主要是积极使用新型数字媒介的“白领”职业人员,其经济基础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由工业经济向金融经济、由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渡。
但是,在“屌丝文”这样的表征系统所提供的镜像序列当中,这些常被认为来自于“中间阶层”的网络化用户却似乎照见了自己。他们在与“高帅富”的参照对比之下,确认了自己作为消费社会中相对“失败”的消费者的角色地位;与此同时,在与那些“矮丑穷”的反向参照,以及对于“屌丝”能指的语词狂欢当中,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了自己作为失败者的挫折感。一方面,阶层上升通道日渐狭窄,另一方面,对于耐用奢华消费品的购物欲望被不断地,在这样社会文化语境下,这些主要从事“白领”职业的网络化用户在社会性媒体上所热衷于表达的,并不是成为“中产者”的阶层认同,相反,却是某种作为“穷人”的相对剥夺感和相对贫穷感。
但与经典意义上的穷人不同,这些自称“屌丝”的“白领”及其“后备军”,是消费社会里的“新穷人”。在消费社会铺天盖地的品牌标识、商业广告、大众媒体炒作、金融衍生品宣传等多方位文化产品的诱惑与刺激下,他们的自我想象、社会指认与印证、个人梦想与价值观念,基本上是参照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原发地——欧美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而定位的。为了追求所谓“有房有车”的“中产梦”,他们常常选择通过信用经济的方式透支未来的收入,以提前享受自己所渴望的物质生活,然后却由于背负巨大的还贷压力而焦虑不安,沦为“卡奴”(信用卡债务的“奴隶”)、“房奴”(购房按揭贷款、房产抵押消费类贷款的“奴隶”)、“车奴”(购车贷款、燃油价格、停车费用、保险费用、保养费用的“奴隶”)。这些工作相对稳定、收入堪称不菲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超前消费”的主力军,虽然时常因为消费压力而感觉身心遭受奴役,但他们才是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形成的消费社会的真正“合格”居民,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所询唤的主体。然而,消费社会的可怕陷阱正在于,这是一个大批量生产“新穷人”的社会,也是一个将中等收入群体拖入消费之泥沼,将其“下流化”的社会;2008年以纽约华尔街为原点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影响深远的金融海啸,更是对全球的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级构成了整体性的剥夺,加剧了这种“下流化”的趋势以及中等收入群体对于“下流化”的焦虑与恐惧。
这些“下流化”的中等收入群体绝非经典意义上的穷人,却使用“(矮丑)穷”“屌丝”作为自我指认的身份标签,带着诡异的自嘲自己的主要营生为“搬砖”(字面义明显指涉着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作内容,现已成为广为流行的“屌丝”符号体系对于“屌丝”工作的代称)。这无疑是一种刻意的文化误认和身份扮演,但这也是一种防御性认同或者说“精神失败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能够在强烈鼓励“参与式文化”“用户创造内容”的社会性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种种想象性的自恋空间的同时,对消费社会“他人导向”特征所导致的自我形象焦虑、自恋主义人格进行了宣泄和疗愈。
三
上述这种浸于消费主义文化的“新穷人”,事实上正是文化工业产品最主要的目标消费者,并且以其旺盛的文化消费力决定着所谓“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生产样貌;他们固然因为消费欲望的永不餍足而心生挫败,却又不断地复制着同消费社会相互匹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
这些活跃于各种社会性媒体的白领职业人员及大学生,进而从“屌丝文”叙事程式的意义结构中提取出了一套进行文化娱乐评论(如“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沉屌丝与白富美将会怎样”,“屌丝盖茨比永远逆袭不到他的女神!”)、时政新闻评论(如“薄瓜瓜一夜变屌丝”,“无房、无车、无老婆的法国屌丝奥朗德做了总统!”)、社会经济评论(如“房地产是高帅富,股市是屌丝”,“大荷兰的屌丝真心幸福啊:让人惊奇的社会福利之一妓”)的概念图式和符号体系,这些以形形的方式使用“屌丝”符号体系的评论,遍布在社会性媒体的海量信息流和门户网站的留言板/讨论区之上。
而他们对于“屌丝”符号体系的热情接受、挪用及其显示出来的“网众传播”效应和市场潜力空间,又驱使着敏感的文化工业生产者和销售者将“屌丝”及其所携带的意义作为创意资源,作为文化商品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的关键指涉点。“屌丝”这个能指甚至成为了电子商务产业的许多创业者们对于目标消费者的代称,例如,京东商城高级副总裁吴声在首届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开放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移动电子商务不是白富美和高富帅的经济,而是从屌丝发展起来的全民经济”;玛萨玛索创始股东兼CTO季斌则称:“中国互联网最赚钱的业务,都靠屌丝……‘得屌丝者,得天下’是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不二法则。”
在“屌丝”能指的播撒过程中,就连闻名的韩寒也给自己贴上了“屌丝”的标签,例如,他曾在微博上写道:“……我出生是纯正上海郊区农村屌丝,无权无势,白手起家,本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励志的‘屌丝的逆袭’的故事,却硬要被说成一个经过多方神秘势力包装的惊天大阴谋。”蜚声国际的“艺术大腕”也在接受门户网站专访时将自己的经历概括为“屌丝的逆袭”,例如,陈凯歌在接受搜狐娱乐专访时说道:“我撑死了是屌丝逆袭成功。”
而使用“屌丝”符号体系来编写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以至拟取标题的大众媒体更是不胜枚举,甚至就连中央级新闻媒体也开始使用“屌丝”这个词语。例如,由人民网和环球时报共同投资设立的环球网,在制作关于2012年国际新闻年度回顾的专题时,就以“屌丝”一词作为文案创意的关键生发点,将中国比喻为“这个世界最大的屌丝”,将美国比喻为“高帅富”,并且以中国“取下了发电量第一、钢产量第一、造船吨位第一、水泥产量、工业产值第一等一干头衔”等事实作为依据,将这个在其他相对更为正统的语境下通常会被称作“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称作“屌丝的逆袭”“中国正在逆袭”。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17-02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解答的技能。信息素养是指通过教育形成的,个体在信息获取、评价、利用、生成等方面的能力及修养。它主要包括四层含义,即信息知识(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能力(技能层面)、信息品德(道德层面)。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对信息的驾驭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则重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信息素养最初是从图书馆素养和文献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的。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实施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一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分为两种,用户和馆员。用户又分为大学生和教师。大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制造和利用的主要群体,良好的信息素养应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高校素质教育和全面培养与造就人才的重要部分。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信息素养较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普遍感到很陌生。通过对山东工商学院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只有27.3%的同学表示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第二,信息意识较淡薄。学生的信息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从山东工商学院2005年对学生读者利用图书馆主页的调查情况看,只有12.7%的学生经常浏览图书馆主页,有40.8%的同学偶尔浏览,有35.3%的学生基本上不浏览。第三,信息能力较低。不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内容,不知道检索方法和途径,是大学生在使用数据库检索信息时遇到的主要困难。
教师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构成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教师在未来信息化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1世纪国家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和要求,高校也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来展示自身新的形象与实力,而信息检索和利用是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快,知识的有效期短,信息的科技文献载体呈现出多样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教师只有具备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才能准确地发现和掌握新的成果、新的论点及新的发明创造,使自己的学习和科研课题建立在“选题新、起点高”的前沿阵地上,在学习和科研中始终保持求新、求异、敢于突破的创新活力。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薄弱,利用先进技术设备与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图书馆基本知识了解不足。尤其是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代表的分类工具不熟悉,有些教师不知道怎样为写好的论文给出分类号等。第二,信息检索技能较低。例如,不了解数据库检索的基本方法,对检索知识一知半解;不能掌握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等。第三,信息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近年来在知识领域内剽窃、非法使用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图书馆员信息素养高低是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要想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必须在图书馆员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只有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现代图书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为主要特征,不再以馆藏为中心,而以读者为中心,它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而图书馆员也被称作信息导航员,这就要求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一定的开发特色馆藏资源和提供网上资源共享的技能。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员在整体素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接受过信息检索课程教育的在校学生和没有受过信息检索课技能培训的读者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到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素养教育对象的受众面有限
目前,图书馆所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信息检索课教学和数据库培训及入馆培训。信息检索课教学受各院系课程设置的制约,图书馆缺乏自主性。数据库培训虽由图书馆自主,但是缺乏常规与计划,并且培训规模与体系没有形成系统。新生的入馆教育其实走形式的居多,真正能从中受益的较少。从调研中发现,由于受传统学习习惯和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借阅中文书刊获取信息,学生们对互联网的利用仍局限于网络聊天、玩游戏、收发E-mai1、浏览娱乐新闻等,很少懂得利用网络来检索相关专业信息资源。
2.图书馆的宣传力度不足
从调查中可看到,大学生认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但在使用上却远离图书馆。这说明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有限,高职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主要是为了消遣,学习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则较少。通过访谈也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课外该读哪些书,在学习中不能有意识地、很好地利用图书馆,平时很少有目的地自觉地就某个问题去图书馆查资料。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这除了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关外,图书馆自身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3.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也不够。有的认为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资源建设、书刊借阅和信息服务,而以信息检索课教学及数据库培训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教育仅是信息服务的一小部分内容,在图书馆处于辅助地位。然而,从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来说,人才培养是其唯一的目标和任务,其资源建设与书刊借阅最终也应服务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这一大目标。如果说各专业、各院系进行的是学科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图书馆则理应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与环境,承担起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
4.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完整的内容体系与师资力量
目前,信息素养教育是以信息检索课教学和数据库培训为主的,缺乏规范性。同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有限。另外,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本身缺乏信息教育意识,没有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来培养,对各课程中的信息源、信息资源检索、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的整合与组织,以及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等不能让学生了然于心。所有这些问题都明显影响到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 创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机制
随着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及服务功能、教育职能的加强,图书馆角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成为集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借阅、文献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查询及知识传播、文化陶冶、能力培养、素养提高为一体的重要课堂,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多层次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路径的信息素养教育机制来全面地推进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
1.扩展教育对象与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为了应对激烈竞争,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图书馆必须树立“大信息教育观”,积极主动地扩展其教育对象和目标,牢固树立并落实“在现代社会,人人应具有较高信息素质与技能”的理念,以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相对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其主要扩展方向是从主要教育用户中的大学生向教师、管理人员和图书馆员,特别是来校接受继续教育的短期学员等用户扩展。同时,图书馆应深刻认识到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树立“用户教育多级目标观”,合理确定分类、分级、动态的用户教育目标。其主要扩展方向是从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扩展到兼顾更好地利用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从信息意识、素养与技能通识教育扩展到兼顾信息素养与技能专业教育,从培养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展到兼顾培养用户分析、评价与利用信息的能力。
2.优化教育过程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坚持全程性、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等原则。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而言,首先应明确整个大学阶段用户教育的总体目标与任务,然后按年度落实分解目标与任务。其中,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可开展较为系统的图书馆利用入门教育活动,如参观指导、馆藏推介、图书馆基本知识讲座等,重在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多方面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可开展较为系统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基本信息技能;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可与院系专业任课教师合作,围绕课程学习,开展专业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专题培训,重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评价与利用专业信息的应用能力;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可与院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合作,以论文写作为主线,指导学生发现、分析、评价与利用论题信息,并且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图书馆用户教育的非主体——教师、科研人员和图书馆员等,可参照上述四个阶段安排教育过程。概言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过程应由入门教育阶段、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有机衔接构成。
3.创新教育路径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前的路径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用户的日益多样和复杂的需求。因此,应特别注意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且从我国高校实际出发,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路径创新工作。
第一,对传统路径进行创新。要继续对大学生用户的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信息资源检索讲座的形式进行创新,尤其是文献检索课,应纳入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争取设为必修课或在原选修课的基础上扩大培训范围和受训人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教材最好应统一,教学管理应实行有效的监督;信息资源检索讲座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应逐步扩大讲座的范围,重视向教师、科研人员等非主体用户拓展,定期为教师开设基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对图书馆员应定期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服务的馆内系列讲座和有计划地组织外出培训学习。
第二,继续探索新路径。目前,值得关注的主要新路径有个体化用户教育、多媒体用户教育、网络用户教育和远程用户教育等。其中,个体化用户教育是对传统群体化用户教育的有益补充,强调满足用户日益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多媒体用户教育是对传统用户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强调提高用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网络用户教育是对传统用户教育工具的根本变革,强调实现现代用户教育的快速性、综合性和集成性等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瑞刚等.论大学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杂志,2004(5)
用户教育的广泛性
高校的信息用户群除了全日制学生,教师作为其长期的、稳定的用户群,也要加强用户教育,同时,高校正日益成为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方式来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潜在的信息用户群在不断扩大,用户教育需利用网络环境这个平台充分拓展,发挥高校的教育职能,把潜在用户变成现实用户,树立起高校作为“知识、信息集散地”的形象,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进行用户教育的层次性
高校信息用户群中,在知识结构、专业要求、外语水平、信息行为、计算机操作技能、接受能力、心理素质上各有差异,因此在进行用户教育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用户的特点,针对用户需求进行连续性教育。
1)教师层次
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专业知识水平比较高,其信息需求特点在于扎实、权威、学科分布广、内容创新、时效性高,因此相应的培训重点应是:计算机检索技能,主要是掌握数字图书馆中各种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界面和方法、网络信息检索技能、各种浏览器的下载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使用方法等,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加之每年高校会根据学校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实验室的新建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招标要求和学校中标课题的学科分布情况,遵循大体稳定,逐步调整,有效建设的方针做好数据库的建设,这就要求信息中心能针对重点教师群做出及时有效的通告和服务。
2)博硕士生层次
这个层次的用户信息意识强,外语水平高,其学习任务主要是辅助导师进行课题研究和扎实完成自身在本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积累。因此关于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可采用自学和个别有针对性的辅导,就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这一块完全可由学科馆员完成;另者,可定期采取讨论式教学培训方式,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通过交流自己获取专业信息的技巧和心得、掌握的网上免费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在每年的科研申报中通过对科研课题查新中策略的构建和修改的指导,能适时地取得很好的用户教育效果。
3)全日制在校学生层次
这个层次的用户教育目前主要是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用户教育宜分阶段进行:低年级的学生因计算机水平较低,信息意识薄弱,对信息的需求是得到与他们专业相关的传统文献信息和一些感兴趣的印刷资料,对他们的培训应是培养信息意识和加强信息修养;高年级学生的用户教育应该是新生教育的延续,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与资料收集,考研准备阶段专业方向的确定,他们对专业信息的需求较为迫切,用户教育重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技能、各主要数据库的检索利用,专业领域内主要信息源的汇集,导师专业方向与相关学校科研单位的学科重点信息源等,是一种指导性的信息自助,因此信息中心可与学校学工系统配合,通过专题讲座、信息会等形式,提供留学、求职、求才、考研方面的网站网址和数据库系统,减少学生在网上漫游的时间,帮助学生有效获取所需的信息。
构建综合数字环境下高校信息用户教育的新模式
1树立全新理念,建立新型信息用户教育模式
在综合数字环境下,用户教育将采用信息素养和学科的整合模式,是指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外的全过程中,将校外与校内、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与各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程,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实施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用户教育机制
主要是三个方面:高校信息用户教育的实施,必须与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总体目标相一致;明确高校信息用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制定用户教育大纲细则、教学计划;建立全国高校信息用户至少是本地区高校信息用户教育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制。
3创建多元化的用户教育培训模式
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广泛,《文检》课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成综合性的信息用户教育,因此用户教育培训多元化势在必行,可开展图书馆利用教育、专业课与特定用户教育、个体化用户教育等教育模式。
4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与教育层次的细分
综合数字环境下用户教育内容上应以现代信息检索技能为主,如网络信息检索技能、数据库的使用、信息上载和下载技能等。除了实体教学模式的开展,将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在专门的多媒体培训室进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涉及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包括图书馆的利用和各数据库的检索,也可通过建立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或采用网络教学系统等方式,完善教学模式,对涉及的各个模块入信息选择、检索、定位、评价等,并对用户进行明确的划分,使得教育层次得以细化;在线讲座,让学生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不同程度地接受信息素质教育。
5丰富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虚席资源
将各种检索技巧制作成WindowMedia、QuickTime、Flash等各种形式的短片,用Flash演示信息检索的全过程,同时提供有关信息素质教育的PDF手册,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料和直观的视觉效果,提升了资源的可读性和可观性,激发用户的学习欲望。
6基于学校资源和学科特点的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要在密切关注学校的基础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实验室新建的基础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的申报要求与变化进行及时跟踪,掌握和为已获国家各级重要科研项目的教师群建立专家、学者数据库或QQ群,及时沟通,根据他们的信息需求,及时调整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和学科分布,尤其是外文资源和外文期刊“有的放矢”型的订购,合理利用各级经费。
7深化信息服务的层次,开拓出知识服务的新模式
在用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深化信息服务的层次,开拓出知识服务的新模式,可包括:1)提供知识导航和信息导航服务,为查阅各种知识和信息提供丰富准确的网络导航链接;2)开设网络课程,提供网上课件和学习资源,为网上课程提供相关的数字文献服务,建立网上学习中心;3)提供专业性的网上学术交流服务,借助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开发新的集成多种功能的服务平台,包括网上信息中心、网上学术交流中心等,为用户提供学术交流的场所,并在文献资源上给予帮助;4)完善学科馆员的设置:基于高校重点用户群的信息需求,配备专业学科馆员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服务。
8突出关于数字化信息资源使用的用户培训
数字信息资源类型繁多,如网上资源、数据库资源、各种多媒体资源等。不同的资源包含了各种检索界面、检索方式,而且这些资源的界面、检索方式、各种媒体资源播放软件的使用也处在动态更新中,尤其是外文信息资源,就是专业信息服务者一段时间不接触使用这些资源,一下子接触,都感觉要“亲和”进去不简单;因此用户要得心应手地使用数字资源,除了需要掌握系统的方法和使用技巧外,还要能获得及时的资源获取指导,通过建立网上咨询、QQ咨询等方式让参考馆员作为与信息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其提供服务。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物联网的应用己渐成趋势,并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应用阶段。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技术将无处不在。当物联网技术进入图书馆,图书馆拥抱物联网时,“没有围墙”的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在物联网发展极具前景的大环境下,国内外图书馆界都掀起了对智慧图书馆实践的热潮。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任重道远。在未来,智慧图书馆将向所有人敞开大门,成为“零门槛、无边界”的图书馆,为用户提供高效率、跨时空的、深入满足用户需求的智慧知识服务。
1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1.1物联网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覆盖世界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通过射频识别装置RFID、全球定位系统及红外感应器等传感设备,按照规定的协议,把万事万物与互联网相连,通过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追踪、监控等管理的一种网络。
自我国1999年提出“传感网”这个概念,物联网技术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它已经在很多领域都已经有运用。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物联网传感器产品率先得到应用,Zigbee路灯控制系统在济南园博园点亮,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等都广泛应用到了物联网技术。
1.2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实现各种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以进行远程资料借阅、监控控制,座位预约等操作,实现书书相连、书人相连、物物相连的数字图书馆。
国外智慧图书馆的发展:90年代末,一所有着21世纪超前型电子图书馆之称的图书馆在纽约麦迪逊大街和34街交叉口新建起来,这所图书馆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脑服务。2012年起,澳大利亚阿兰娜和玛德琳基金会及澳大利Telstra公司基金会用其获得的投资向社区所属公共图书馆设置统一的电子智慧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马来西亚玻璃市的智慧图书馆专门设置了交互区、阅览区和专供小朋友阅读的区域。
国内智慧图书馆的发展:2005年上海图书馆率先在国内开设了手机图书馆,实现人书互联。2007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了D书流通通知的短信服务。2008年深圳图书退出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2011年厦门大学图书馆开通了自动选位的个性化用户服务系统。2012年首都图书馆联盟正式成立。2015年国内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在深圳盐田区诞生,率先探索实施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变。
与国外智慧图书的建设相比较,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化,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些图书馆联盟,在技术支持、资源共享、服务管理等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法律保障体制也还不完善。
2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设想――以江西省图书馆为例
面对江西省图书馆丰富的资源量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是我们每个图书馆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江西省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中,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如何提供安全的使用环境,如何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创新。
2.1实体场馆的构建与改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作。完善的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图书馆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对江西省图书馆传统馆舍设备进行系统改造,我们可以将“智能家居”的范式引入到智慧图书馆中来,将智慧化数字化的技术用到图书馆建筑中,综合利用以RFID为主的感知手段,对图书馆内外环境、读者和馆员等人群能快速准确的感知信息。借助各种信息感知装置,图书馆馆员在办公桌前就可以完成图书馆馆舍的自动化管理工作。
2.2馆藏纸质资源的建设
图书馆里书是最主要的资源,如何能让读者便捷地使用到这些资源,首先要做的是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图书馆管理员通过电脑对含有RFID标签的纸质图书进行图书信息登记赋予图书唯一的识别标志,对图书馆里的纸质图书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公众开放。为了适应智慧图书馆的需求,建立资源共享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使图书馆员能根据读者的个性特征和实际需求,向读者推送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服务。
2.3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构建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服务,如何更好利用各种新技术提供创新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江西省图书馆可尝试通过利用各种电子设备、网络设备及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等,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和共享,以各种型式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互通,从而使用户能轻易地发现和获取图书馆资源。
2.3.1开通全省城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应极大地拓展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时间与空间,需要和其他图书馆建立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截止2016年底,江西省省市县(区)已经安装并连通“通借通还”项目的成员馆已达到50余家。这种自助模式实现了用户的自主化参与服务,各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功能。它可以提供24小时无须馆员值守就能实现图书借阅及归还的自动上下架功能,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和报修等功能。
2.3.2移动图书馆
江西省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依靠移动网络,以江西省图书馆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适应移动终端信息搜索应用为核心,以云共享服务为保障,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资源,自助查询和完成借还业务,实现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的梦想。
目前的江西省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掌上赣图,包含供手机用户阅读使用的3万多本电子图书和8000多万篇报纸全文。同时,可以实现馆外资源联合检索,提供24小时云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可通过有效的电子邮箱接受电子全文。此外,还可公告信息,提供读者个性化服务,实现江西省图书馆馆藏查询、续借、预约、好书推荐等自助式服务,并可以自由选择定制属于自己的移动图书馆信息交流功能。在以后的智慧图书馆里,应考虑加入自动定位功能、自动预约座位功能、信息推送功能以及虚拟化空间等功能。
2.3.3家庭电视图书馆
家庭电视图书馆,这个是一种新型图书馆模式,旨在把我们图书馆的资源通过电视展示给大家,这在以后的智慧图书馆中必然是一种趋势。可以通过和某些设备公司合作开发电视系统平台,读者只要通过某种特定的电视遥控器打开电视找到江西省图书馆频道就可以享受如亲临图书馆般的相关日常服务,可以聆听图书馆社会讲座,可以阅读电子书籍,可以下载相关论文等。目前只有国家图书馆2009年在电视上推出了国家图书馆频道,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图书馆会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也是江西省智慧图书馆以后要重点学习研究的方向。
3江西省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智慧图书馆还是一个新兴领域,各项理论与实践尚开始起步,有待进一步深化。江西省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馆舍改造问题。目前的江西省图书馆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要想建设成智慧图书馆所需要的场馆,就要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推动图书馆的重新布局与转型,购买与智慧图书馆匹配的智能控制设备所需要投入的经费是空前巨大的,建设完成后的这些设备后期维护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短时间内,如果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江西省图书馆是无法承受这些巨大投入的,江西省智慧图书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馆员素质问题。英国学者伊安・约翰逊提出,任何智慧图书馆都离不开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有高级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还要有坚定的为读者服务的职业信念。江西省图书馆馆员自身知识水平不足以达到智慧馆员的要求,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要培养出具备智慧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工作人员,今后更要不断加强学习,主动了解图书馆行业的最新发展思路,学习前沿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拓宽专业知识视野,以适应智慧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3)数据安全问题。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开放,庞大的数据量随着产生,如何有效保障这些隐私的安全,是江西省智慧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智确保数据安全,取得读者信任,这才能发挥智慧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53-03
1移动图书馆――图书馆新的服务方式
1.1移动图书馆简介
移动图书馆是在移动设备流行之后,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移动设备上建立平台,图书馆向用户提供包括电子资料阅读、音视频欣赏、交互式移动交流、电子移动信息查询等多种服务方式。随着无线移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众多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信息电子化的移动业务服务有两种模式:短信息传递和网站WAP,服务内容涵盖图书馆动态、图书借还情况的通知、图书进馆的及时提醒、检索图书资源等,移动服务送达用户身边的是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和关怀服务。
1.24G技术加速移动图书馆时代的来临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日益增多的3G用户,让人们对移动通信网络有了更高的期望。随着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点转向4G(第四代通信技术),更高更快更有效的信息传输变成可能。2013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颁发了4G牌照,意味着移动通信技术进入高速4G时代。高达100MBPS的带宽速率在3G时代是不可想象的,4G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的网速是3G时代的10倍以上。下载一首高品质音乐不到1秒钟,高品质的视频节目也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下载完成,极快的网速,让崭新移动互联网应用迈向大规模更强的交互性,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会对原有模式带来巨大影响,其中包括信息渠道的多样性、读者各种层次需求的改变和获取方式的改变等。因此,服务方式的巨大转变,使图书馆的移动电子化服务体系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产生颠覆性的转变。
2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2.1我国是智能手机用户大国
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中国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预计到2014年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将超过5亿。IDC中国计算机系统研究部助理总监王吉平表示,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4.3亿部,占整体手机市场的88.3%。据新华社报道,网民中经常用移动设备上网的人群比例提升至80%。政府机构、商业公司、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人群几乎人手一机,庞大的移动用户群为开展互联信息服务打下了基础。3G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发展,为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的移动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现在又迎来了更高速度,更大容量的4G时代, 4G时代除了网络传输速率提高外,手机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手机屏幕逐渐发展到4~5英寸,甚至6英寸。由于手机的轻便和多功能化,越来越多的读者更习惯于通过手机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2移动阅读使阅读方式发生改变
移动阅读是指人们运用智能手机、手持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现象。现实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使人们的阅读时间也随之碎片化,静心长时间地阅读已变成一种奢望,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来阅读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常态,而智能手机正是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最好工具,随着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无论是在排队等车的间隙,还是在工作的闲余,只要打开手机或联上网,就没有了时间限制,地点和阅读物理介质的束缚也不存在,用智能手机更能轻松享受阅读。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频次较高的应用之一就是手机阅读,城市中大约每五个中、青年人中就有一个在手持移动设备上使用互联网对各类数字媒体进行阅读。边走边读这种现象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已是司空见惯,移动阅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所接受。
34G技术是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有利条件
3.1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成本降低
4G移动服务发展的趋势:用户会享用更多的服务,服务也变得更加容易,并且成本也会大幅降低。用户在未来获得的服务会更便捷有效,而且足够便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用过多地考虑价格。在性价比中成本己降为其次。4G的无线即时连接技术比3G更有优势,因为在技术上,4G技术可以在不同模式的无线信道中相互转换,用户可享用到更便宜的终端和上网资费。因此,作为图书馆这种公益机构,公益性质的服务是低成本和无商业利益的服务,4G技术带来的革新和资费降低会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创造有利的机会,也降低了移动图书馆运营的成本,有利于加快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3.2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3G时代,服务的形式在移动图书馆应用中多以平面信息为媒介,如给用户发个短信,通知新书到或催还到期书目。4G初期资费较高,而4G中期,网速提高资费下降,使数字图书馆能让移动用户更方便地享用信息量较大的形态,如3D图书、互动图书、有声图书和其他更为复杂的内容,用户的视角更开阔了,从而可以欣赏和理解更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馆藏资源。
44G时代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扩展
4.1移动终端在图书馆内的位置移动应用
陈彤芳:简述4G时代移动图书馆的服务陈彤芳:简述4G时代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将4G手段与现代感知系统关联起来,在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内,用户可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想要的书籍。先使用手持设备搜索到目标书目,与该图书技术标签建立关联,读到该书的位置信息,从而确定行进路线,如同车载GPS,定位将读者引领到书架前。此种导引还可以为首次到馆的用户提供书目指示服务,配合多媒体语音动画等形式的介绍,使用户兴趣盎然地参观图书馆,效率更高更快,一目了然的信息让他们更愿意在书的海洋中流连忘返。
4.2图书馆通过4G网络进行现场报道
3G时代,其带宽发展存在瓶颈,一些高品质影音作品,无法流畅地播放,也就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事实上3G的带宽只有4G的1/5,这一限制,也使3G的发展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在4G网络支撑下,视频获得改善与优化已是完全有可能,4G的技术解决了带宽问题,高速宽带承载下的应用均可能移动化。在图书馆日常的运作流程中,报告会和展览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场资源,读者要亲临会场或者通过电视报道才能聆听观看。而在4G时代,可以利用即摄即传业务,现场直播,生动鲜活的影像就展现在网络上,移动图书馆用户就能亲临感受,信息获取在时间、空间上都不存在障碍。4G的世界里,用户不仅从图书馆中获得了图书资源,也享受到其他高效的资源, 用户真正有机会体会到了移动图书馆所带来的高效和便利。
4.3移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和应用源于对读者借阅习惯的分析和判断,最显著功能之一就是在移动图书馆中,对用户的“个体化”分析,为他做出相关的个人配置,用户的建模覆盖用户的喜欢和愿望。图书馆的用户服务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阅读习惯和检索、浏览需求,来分析用户历史数据,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大数据采集的过程。有了用户特殊建模的数据库,图书馆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用户输送他们需要的新书、新媒体、新的论文资料等,通过对个性化用户的定制分析,可以更有效地获得他们想要的资讯,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54G时代移动图书馆微信服务模式
5.1利用微信提高信息服务的关注度
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受到关注是4G时代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微信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优势。首先,这得益于微信与位置的结合,基于位置的社交,人们可以精确地知道社交者的位置,而精确定位功能,对于图书馆投放特定信息时可谓是事半功倍,且效果奇妙。图书馆是公益性质的服务单位,也是一个公共场合,来往流量人员很多,通过对这些目标人群的定位,流动的用户就能通过微信知道周围有图书馆的存在,通过这种微信平台的互动传递,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就有了畅通的联系。其次,微信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是多种多样,文本信息、生动的图片、语音、视频表达等,全方位的信息能有效地拉近图书馆与用户的距离。总之,微信这种活跃的社交平台让用户和图书馆的联系更为紧密。
5.2利用微信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诸如商业机构、媒体单位、社会团体可以拥有微信公众号码,图书馆也可以开通并公布微信公众号,使读者通过微信可以轻易找到图书馆的微信号,用户有咨询需求时,可向图书馆的微信号请求信息咨询服务,询问的范围可涉及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当用户在图书馆的服务空间遇到问题,可通过手持设备打开微信并向馆员咨询请求,检索信息立即展开,信息确定后可及时反馈,微信使反馈的信息形式多样化:文字和语音可简短回答图书馆书目查询及其他简单问题;当回答一些复杂的事项,如数据库问题时,可借助图片或视频进行示范讲解;在用户需要某些特定的图片时,可直接截图发送等。总之,微信可通过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的不同有机组合来回答不同用户的咨询,不同的形式和多样的形态使微信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解决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而4G带来的宽带,为在线咨询服务的顺畅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5.3利用微信搜索用户群,主动提供信息服务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是被动的获取受众的关注、被动回答用户咨询,而要用微信宣传图书馆,也可以主动出击,向用户主动提供信息服务。微信的一级接口是朋友圈,是建立用户社交网络的门户,要进行主动服务,就需使用微信所提供的各种联络手段,如搜索可能范围的用户,通讯录确定潜在用户、查看QQ联络圈、搜寻几百米内附近的微信用户,有了这些方式,图书馆就可发出请求添加好友,组建微信朋友圈。通过以上形式,图书馆微信好友在网络上会日益扩大,随之而来,图书馆可以发挥其主动性,通过微信主动向微信网络圈提供各种信息,包括图书馆的最新消息、图书目录、新书、报告会、展览、讲座等等。
5.4利用微信平台的分享能力
进入网络时代,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是必然的选择,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数字图书馆的网站、二维码,推送等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微信连接到数字图书馆上的几乎所有资源,进而实现了数字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读者在阅读和体验好的数字资源后,还可将这些信息分享出去,使好友也能得到未知的资源信息。微信是一个平台整合网,资源在一个大的生态环路内运行,它能被分享并使所有人受益。
在4G的发展进程中,宽带瓶颈己被突破,手持设备上网变为重要的上网方式,和PC电脑相比,移动设备上网方式有了很大的扩展,不管在任何空间、任何时段,手持设备都可轻松上网,时空限制没有了。图书馆是人类文明财富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4G在移动设备的上广泛应用,不仅使图书馆资源移动起来方便读者,而且还能加强图书馆内部自身系统的整合,对建设图书馆综合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