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7: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管理服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陆社区一般可分为老旧社区、保障性住房社区、机关单位社区和房地产开发商修建小区四大类。不同类型社区的物业服务供给方式不尽相同。第一类,老旧社区。因为基础设施不能够满足物业供给需求,且低收入人群对于物业服务收费有抵触心理,因此一般没有专门的物业企业为其提供服务,而是由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组织引导居民自治。这种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组织引导下的物业服务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又可分为公司治理模式(如孔娜娜和陈伟东于2011年对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的一处老旧社区西桥社区的社区自助物业服务站的调研)、工作站式治理模式(如葛红刚在其研究中提到的“社区准物业管理”)。第二类,保障性住房社区(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了维持城市贫困家庭生活质量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保障性住房的物业服务供给仍处于萌芽阶段,政策法规、具体模式还未成熟。针对这类社区的物业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调研有康曦对广州、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的调研;吴鸿根认为,政府应该引入市场化机制公开选聘保障性住房的物业服务企业,并予以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保证参与的物管企业得以盈利。邱必震则建议将住户自营式物业管理引进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体制,实行专业化的物业公司管理与住户自营管理模式兼容的新模式,从而平衡物业服务水平和运行成本。第三类,单位社区,俗称“家属院”,是我国单位制度的副产品,是国家和单位对职工实行福利制度的体现。刘江峰认为当前这类社区主要存在两种物业服务供给类型:一是委托服务型,即企事业单位将物业服务工作委托给专门的物业服务企业;二是自主经营型,即由单位或单位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提供物业服务。余华歆对李家沱社区的4个单位住宅小区进行的调查,吴涛对油田社区进行的调查也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类社区物业服务的现状及困境。第四类,由房地产开发商修建的小区,其物业服务供给者一般是开发商选聘的物业公司,其服务模式较固定,服务水平较为成熟。不过,彭杏芳指出,当前也有不少物业公司是直接从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分离出来的,而未曾实行规范的招标制度;这等同于开发商直接利用自己的物业公司进行垄断式管理,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真正实行“建管分离”。除了不同类型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供给模式研究之外,物业公司的服务外包也是一大研究热点。邓钧认为,物业公司应摒弃“小而全”的模式,通过业务外包降低成本、简化管理。陈凯提出了“物业管理集成服务模式”,即物业公司应外包非核心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业务。
1.2香港社区物业供给研究
香港的社区物业供应实行“双轨制”,即政府供应与市场供应相结合。香港的社区可以分为公屋和私人楼宇两类。公屋由政府进行物业服务供给,主要由房委会执行机构房屋署下辖的房屋管理处具体负责。其特点是管理方式灵活,机构配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同时一些项目常常使用招标或承包等方式交由专业服务公司完成。私人楼宇业主根据特区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建筑物管理条例》成立业主立案法团,法团代表业主执行社区的管理事宜,其职权由法团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执行。业主立案法团还可以通过招标、协议或委托等方式聘请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日常管理,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全体业主缴纳的管理费,其收支账目必须定期公开,接受业主监督。
1.3国外社区物业供给研究
新加坡的社区主要采取共管式物业管理,其所有社区的物业管理统一归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负责。建屋发展局下设36个区办事处,每个区办事处负责管理2~3个小区,每个小区一般有4千到6千住户,这样一来,每个区办事处大约管理住宅1万至1.5万套。新加坡的住宅分为两类:公共住宅和私人住宅。公共住宅物业供给主要由建屋发展局下辖的市镇理事会负责,私人住宅则由业主依法组建的管理理事会负责。市镇理事会和私人住宅管理理事会都通过委托物业管理公司来提供住宅的日常物业服务。政府对私人住宅的物业管理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美国的联邦政府设有专门的物业管理行政机构,各级联邦政府都有房产管理局,职责是制定房地产法规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完成之前必须按照规定选定物业管理机构,制定相关制度。美国部分社区还设置有居民社区协会(ResidentialCommunityAssociations,简称RCA),由政府批准开发商建立,负责提供独户住宅、联排住宅和公寓社区的公共服务,资金来源是社区居民缴纳的服务费用。美国有超过250000个居民社区协会,带有居民社区协会的社区拥有超过4千万的居民,平均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住在带有该协会的社区里。英国的社区物业供给模式主要分为独立住宅和高层楼房两类。独立式别墅之间的道路、绿地及各种市政管线、设施均由政府部门负责维护管理,业主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物业税;而业主房屋本身的维修管理由其自行选择物业服务公司负责。高层楼房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和标准通过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约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房屋维修、养护、清洁和安保之外,英国的物业管理服务已经拓展到物业功能布局和划分、市场行情调研和预测、物业租售推广、目标客户群认定、工程咨询和监理、通讯及旅行安排、智能系统化服务、专门性社会保障服务等。
2我国城镇社区物业服务状况调查
2.1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
2.1.1问卷调研
首先,我们利用问卷调查业主对社区物业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对相关规定的认知程度等。样本偏重北上广浙苏但不限于北上广浙苏,被试应为有固定收入并对社区物业服务有所接触和了解的人。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93份。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业主对于物业管理服务标准有一定的了解,对物业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为中等,对物业费的收取标准较为认同。(如图1)
2.1.2实地调研
随后,我们通过了实地调研的形式,侧重了解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社区物业服务各相关方的具体情况。本次实地调研的31个社区,分布在以北京市、重庆市、浙江省为代表的不同层次城市与县乡。调查样本的选择考虑到了社区档次、社区性质、社区面积、户数和人口数等方面的多样性,尽可能使样本具有均衡性和代表性,照顾到我国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和社区性质。(1)社区面积和社区户数及人口规模调研社区面积以20万平方米以下为主,有19个,占61.3%;20~40万平方米有5个,占18.5%;40万平方米以上有3个,占9.7%。提供了确切的小区户数的30个社区,其社区户数规模多集中在1000~3000户,占66.7%;3000户以上的社区占13.3%;1000户以下的占20%。提供了详尽的人口数据的有24个社区,其人口数绝大多数集中在2000~8000人的规模,占83.3%。2000人以下的和8000人以上的社区各占8.3%。明确给出流动人口数字的14个社区中流动人口占比的差别较大——从近50%到1%不等,大致可分为两档:流动人口多的社区(即社区流动人口占比>10%的)有8个,占57.1%;流动人口少的社区(即社区流动人口占比=<10%的)有6个,占42.9%。(2)社区绿化及公共设施绿化率最高的可达55%,最低的不超过5%,而大多数社区绿化率集中在30%左右。绝大多数提供车位数的社区无法满足业主的停车需求。近一半的社区中每2~3户就有1辆车;绝大多数社区不能满足每辆车都有1个车位,超过一半的社区3户以上才有1个车位,个别社区甚至7辆车抢1个车位;逾四成的社区实际需要增加的车位数超过现有车位数的一倍多。(3)居委会方面各社区均有居委会管辖覆盖。除1家社区居委会有28名工作人员之外,其余社区居委会人数都在5~9人,平均每个社区居委会有6名成员。居委会面积在200~700平方米之间。除1家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对网格化管理的定义不清晰,其他的小区均实现了网格化管理。(4)物业服务单位方面物业人员规模不一,多者可达100人,最少的只有3人。社区物业面积分布在200~600平方米之间,200~300平方米左右的较多。受访的社区均表示有明确的物业收费标准,收费集中在1~2.5元/平方米;其中一些提供了明确的价格,另一些则表示会依照具体合同收费。(5)业主委员会方面有11个社区设立了业主委员会,占样本总量的35.5%。业主委员会人数多集中在5~7人,均有固定的办公地点。11家业主委员会中有10家采用的是民主选举,占91%;剩余1家为自荐。
2.2供给制度比较
我们按大陆常见社区类型,分类研究实地调研的社区的物业服务供给模式。(表1)因保障性住房社区与老旧社区较为相似,将二者合并为老旧社区进行研究。
2.2.1相关方
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主要涉及服务供给方、居委会代表的协调指导方、业主委员会代表的服务消费方(如图2)。居委会全称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其职责是维护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物业公司是服务供给方类型之一,是经营性企业法人,它和业主委员会在法律上是委托和被委托关系、是聘用和受聘关系。这三个机构分别在物业管理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服务的任务。调研结果显示,对供给方评测,老旧社区、机关单位社区、开发商建设小区在物业服务人数和收费水平等方面都是依次递增。对协调指导方评测,居委会基本覆盖了各社区,而在各类型社区中的居委会工作人数无明显差异。对服务消费方评测,老旧社区、机关单位社区、开发商建设小区中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的比例依次下降,而业主委员会的人数水平依次提高。开发商建设小区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比例最低的可能原因:开发商建设小区的产权关系明确的业主数量较多,可能导致筹备业主委员会的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并且因建成时间相对较晚,很多业主委员会尚未来得及成立。另外,在实地调研访谈中发现,相较于老旧社区和机关单位社区,开发商建设的小区的业主更倾向于成立业主委员会,自治性更强。
2.2.2供给模式
社区物业服务有多种形式的供给模式,但最主要一是产权所有者聘用物业公司直接提供物业服务;二是产权所有者聘用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外包部分物业服务(如治安、清洁、绿化维护等)。统计分析调研记录,在三种社区类型中,后者所占比例都列第一位,前者所占比例都占第二位。甚至超过九成的开发商建设的小区,采用了产权所有者聘用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外包部分服务的模式。这体现了商业化、现代化程度越高,产权关系越明确的社区,采用更经济、更专业的服务外包模式的越多。个别社区还有产权单位和物业公司合作提供物业服务、居民自行提供物业服务等模式。这些模式多是出现在老旧社区和机关单位社区等管理模式和产权关系相对“原始”的社区。老旧社区以普通小区为主,住户多为低收入人群,对于物业服务收费较为抵触,所以可能较少有专门的物业公司为其提供服务,而是由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组织引导居民自行提供物业服务的情况。
2.2.3服务水平
总体而言,由于承担社区物业服务的主体比较复杂,老旧社区的物业服务处于中下水平,业主自发维权比较重要。机关单位社区的物业服务管理较严,收费较低,业主的满意度较高。开发商修建的小区的物业服务供给方一般是开发商选聘的物业公司,其服务模式较固定,服务较成熟。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对物业服务的监督作用体现得最为明显。
2.3存在问题
在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中,在社区物业服务,特别是供给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3.1居委会“双重人”身份存在弊端、职责重叠
妨碍监督居委会的“双重人”身份,使居委会在名义上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实际上却更多地扮演了国家人角色,成了准政府组织。这既不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加重了城市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更削减了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和参与居委会的热情。同时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半商业化的社区居委会往往承担了物业公司的部分责任。这样的职能重叠不但给居委会带来负担,也容易给住户带来困扰和不便。
2.3.2业主委员会定位较模糊
部分访谈对象反映业主委员会存在以下四大问题。(1)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定位不清,由于其身份非法人实体,业主委员会在维权时面临重重阻碍。(2)业主委员会的群众认同度不高。其部分职能和居委会的职能重叠是重要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业主委员会的定位模糊,发展未成型。(3)部分业主委员会成员的素质不够高、利益难协调。(4)部分业主委员会的不恰当作为损害了其威信和形象。因此,对业主委员会明确而合理地定位与分工是改进社区物业服务供给模式的重要方面。
2.3.3人才、服务意识、沟通、物业费等方面难题阻碍物业公司
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物业公司和服务组织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乃至个人时有摩擦发生。对物业公司而言,最大的困难是物业费水平低。这将妨碍物业公司提供更加高质量、有效率的服务。
3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创新
现今的社区物业服务体制中,居委会、物业服务机构、业主委员会三者的职能存在重叠或错位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结构明确、服务高效的物业服务机制。
3.1供给制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1.1公共服务属性
社区基本物业服务属于公共服务,在供给上存在着难以计量、计价和分装出售(提供)等难题。这就导致服务的安排者和提供者很难确定它的合理供应量,也无法估计它的成本;服务的消费者(业主个人或住户)在消费时几乎无可选择,只能接受服务安排者和生产者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支付的成本与需求及消费可能没有关系。上述特点决定了政府和社会非政府机构在社区物业服务供给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提供意愿。
3.1.2供给制度设计
对于政府来说,在现阶段财政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为了改善民生,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如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但是利用财政包揽公共服务不是长久之计,应尽早作好制度设计,应该吸收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来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在考虑制度创新的时候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管理,同时还需要社区业主承担部分责任。西方国家大多依靠市场化供给机制提供社区物业服务。对于在高档社区开展物业服务的物业公司来说,收取物业费一般没有问题,其背后也往往有房地产公司的财力支撑。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其他非高档社区的物业公司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物业费低、收费难,这妨碍了物业公司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服务。
3.1.3实践基础
本次调研显示,目前大陆社区物业服务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机关单位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业主自治组织主导型和物业服务机构主导型等。它体现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缺憾。观察物业服务较好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机构、业主委员会三者共同开展社区物业服务,并且建立了合作、互相监督的共赢关系。居民委员会是居民委员会监督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及运作,反过来也要接受业委会的监督;居委会和业委会监督物业公司的运作,但也要接受物业公司的监督。
3.2新供给制度模型
常见的容易缺乏的社区资源主要有公共设施设备、空间、车位、安保条件等。所以需要有合适的制度安排。首先,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前提下,需要理顺社区管理部门、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方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同时,需要通过集体干预(或集体行动)来保障其供给。(图3)图3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模型集体干预(行动)的主体就是基层政府组织(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社区内外的企业和志愿组织。干预的形式可以是政府命令(规定居委会、业主自治组织和物业服务机构在社区物业服务方面的权力和职责)、自愿捐助(包括单位捐助、社区捐助、社会组织捐助、业主个人捐助等)或者强制性捐助(如通过法律要求在房屋交易合同中注明:所涉区域房地产购买者必须加入合作组织并支付相应的费用,或通过签订业主公约要求业主承担相应的义务等)。本研究提出的方案同时依靠市场机制和集体干预(或政治过程)来决定生产(提供)多少服务和每个使用者应当支付多少服务费用。此外,由于有些物业服务不是纯共同消费品(如车辆存放、社区医疗、家政服务、某些文化娱乐设施等),容许某种程度的个人消费,故如何分配这样的物业服务,也要同时依靠集体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权决定社区物业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水平的“集体”应当是社区居委会和业主自治组织。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社区居委会应当承担物业服务制度设计的指导者和主导者,以及该制度的协同实施者和监督评估者等多重角色;业主(代表)大会及其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应当是该制度的共同设计者、指导实施者和监督评估者;物业服务机构则是该制度具体实施者和制度设计的参与者;社区内外的利益相关方和志愿组织也是该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参与者。
3.3供给制度策略创新措施
在新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可能来自老旧社区。这类社区缺乏基础设施、业主收入较低,物业服务多为政府提供或居民自治,当物业服务需要收费时会受到业主的抵触。机关单位社区的物业服务由本单位或政府机构提供,物业费收取标准较低,但对收费的物业服务已有思想准备。即使如此,仍可能对几乎翻倍的物业费和物业服务人员不再是本单位人员等改变产生抗拒行为。因此针对上述两类社区,可以在做到位思想宣传工作的同时,考虑政府补偿部分物业费用或对予以配合的业主奖励等方式来帮助业主接受新的制度。开发商建设的小区物业服务较成熟,收费较高、服务人员较多;均设有居委会、业委会来监督物业服务;但是相比其他社区,此类社区更倾向于建立自治性强的业委会。因此,在新制度的推行中,针对此类社区需要加强居委会的建设和管理,物业服务公司、业委会、居委会三者要共同协作,不能有所偏倚。除了上述问题,三类社区的物业服务供给创新具体策略是:社区基本物业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应尝试适用于我国城市社区当前情况和需要的社区基本物业服务的供给制度(模式):市场供给+集体干预。社区基本物业服务的供给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其中,在组织保障方面,提出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基本物业服务供给方面要承担主导和指导监督作用,业主委员会承担。具体而言如下。
3.3.1针对共性问题
3.3.1.1居委会和物业服务需要清楚的职责分工物业服务的提供者需要更公平地向所有居民提供服务,物业服务机构应该承担所有的物业服务,而不应该让居委会或政府组织涉入其中。
3.3.1.2广泛设立业主委员会,完善物业服务供给制度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提出意见,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因此需要在居委会和物业服务机构清楚分工的基础上,设立业委会监督二者的工作,同时更好地帮助业主解决困难。
3.3.1.3物业服务企业独立发展,并实现公平竞争市场化要求在相同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即要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需要用政治、经济的手段去调控多方面的关系,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物业服务机制需要让物业服务机构进入市场,依托市场的力量发展。
3.3.1.4物业服务收费政策要从细制定,对某些群体政府给予一定的补给具体、细致地制定物业服务收费政策,针对经济水平较低的社区,应该设立低标准的物业服务价格,并且应辅以集体干预,例如超出低标准的部分政府给予补给。
3.3.2针对个性问题
3.3.2.1老旧社区要确定物业服务管理模式三类社区中老旧社区是最迫切需要推行新的供给制度的,因此应是政策的重点。征求居民意见以户为单位(一个独立产权单位为一户),采取书面形式进行,公示告知居民专业化物业管理和社区化准物业管理的组织形式、服务内容和相应收费标准。小区内1/2以上户数居民选择采取专业化物业管理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委托社区居委会在两个月内组织小区居民召开业主大会并成立业主委员会,指导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选择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居民户数达不到总户数1/2以上的小区统一采用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模式,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委托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在两个月内组织建立日常物业管理机制
3.3.2.2机关单位社区要配合完善业主委员会制度由于社区物业服务相对到位,机关单位社区需要业主委员会自发维权的情况较少,很容易忽视业主委员会制度的完善。但是作为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主委员会对于社区物业服务具有一定的作用,机关单位社区也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紧跟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的改进步伐。
3.3.2.3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的小区要明确居委会职责在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的小区中,居委会要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又要与业主委员会一起,协助居民进行维权。作为连接物业服务公司和居民的重要桥梁,居委会的责任和工作内容需要进行明确地规范,以便处理具体纠纷时有据可循,提升管理效率,也能尽量避免管理不当的情况发生。
(2)科学性:对于通过调研得到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优化,使其符合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技术发展潮流的要求。
(3)动态性:业务数据和模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应能够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的变化而调整,且应该留有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外部系统互通的接口,成为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4)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业务模型的构建必须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导向,有实用价值和适用性。
2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本研究在文献查阅、现场调研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结果应用、模型库管理及系统管理。
3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详解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功能是绩效管理系统的起点,该模块可以反映卫生管理部门当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引导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相关政策朝着共同的目标发展。该模块包括绩效计划类型、计划录入、计划调整、计划查询及计划分析五个模块,按照考核周期的不同分为年计划、季计划、月计划及重点计划。
3.2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功能是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用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分,应具有数据审核、自动评分及绩效查询等功能。
(1)数据审核:系统会对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行自动审核,审核规则包括记录完整性、记录重复性、数据类型、数据项阈值及数据逻辑等方面的校验;
(2)自动评分:系统可以通过输入的调查信息或从其他业务系统接口自动获取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考核指标体系,计算出被评价单位的综合得分,并显示出每个机构的最好和最差项目,并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和慢性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双向转诊率及群众满意度等重点指标对同类机构进行排序;
(3)绩效查询:绩效查询可按时间、指标进行查询,可通过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同时系统也提供自定义查询方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3.3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功能用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出深层次的管理问题,督促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改善绩效的目的。该部分包括绩效标准评分、绩效预警及统计分析。
(1)绩效标准评分功能采集和存储了一定范围内的绩效数据,可以计算、分析该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绩效基准,为制定绩效管理标准提供循证支持;
(2)统计分析功能主要包括排序汇总、历史数据纵向比较、机构之间横向比较、指标偏离分析及报表生成等;
(3)绩效预警功能主要是根据绩效指标的各月完成值来计算各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按时间过半、目标过半的原则对年度目标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可用“红”“黄”“绿”灯进行直接表示,其中红灯表示指标未按期完成,黄灯用于警告管理人员已接近截止时间,绿灯表示指标已按期完成。
3.4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功能可以支持卫生管理部门和其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方便上级及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主要包括结果反馈和交流互动两个子模块。
(1)结果反馈,包括月度、季度及年度考核结果,支持实时动态反馈方式,即各类考核结果生效后,自动反馈到相关机构;
(2)交流互动,便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基层的想法上传给上级管理机构,以实现有效沟通。
3.5结果应用
结果应用功能以业务数据、绩效得分及绩效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为基础,使各种信息资源得到最优分配和充分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结果应用功能具体包括经费测算、查询分析及图形显示。
(1)经费测算,可以提取机构的基本情况数据、绩效得分数据及业务数据等,借助经费测算模型得出经费拨付额度,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查询分析,上级部门及机构管理者能够通过该模块来查询机构基本情况、人员基本情况、工作量及服务质量等的一系列考核指标。
3.6模型库管理
3.6.1考核方案知识库
考核方案知识库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指标管理、体系管理、方案测算及体系生成。
(1)指标管理,主要实现指标维护功能,包括对考核方案知识库里的指标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及查询等操作;
(2)体系管理,主要是针对指标体系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及查询等操作,其中增加指标体系包括指标抽取、指标权重计算和方法集的构建三个步骤;
(3)方案测算,通过导入历史数据计算出不同地区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同一地区的绩效得分,测试方案的代表性和区分度;
(4)体系生成,指标库提供核心指标、备选指标及扩展指标,适应具体考核方案的变化,每次绩效考核的考核指标、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都可灵活定义,即通过项目改变、权重系数改变等方法,以考核方案库中事先设定的指标体系为模板,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组合成多种新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调查表。
3.6.2评分基准库
目前,大多数绩效考核指标的得分是按经验进行设置的,缺乏数据的支撑,因此设计评分基准库的主要目的是为绩效考核树立一个标杆。绩效考核评分基准库包括历史数据库和预测模型。
(1)历史数据库,历年的相关数据资料是制定评分标准的依据,将其存放在历史数据库中,以供分析利用。数据的存放应根据绩效考核指标区分维度,根据不同指标维度的特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各个维度的数据结构应保持统一,能够实现分类检索且容易访问。数据库应保持持续更新,为评分基准的制定提供最新的依据。
(2)预测模型,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建立评分标准。通过创建计算程序,从数据库中抽取出各个指标的历史数据,运用适当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指标评分的基准,同时可对历史数据的变化趋势给予可视化展示,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3.6.3经费测算模型库
经费测算模型库的主要目的是结合绩效考核结果,预测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为卫生行政部门向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经费提供支持。经费测算模型库主要划分为三部分,即公共参数设置、经费拨付测算及统计分析。
(1)公共参数设置,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录入统一的参数,主要包括年度拟拨付总额,机构管理、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的比例系数、难度系数、质量系数,标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等。
(2)经费拨付测算,根据选取的测算模型及计算方法测算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情况。
(3)统计分析,查询历史经费测算指标和数据,并以图形方式与历史经费测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7系统管理
3.7.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可以支持在线数据采集、本地数据上传及软件接口数据导入三种数据获取方式,对其他非在线数据可通过系统界面进行人工录入或通过其他软件导入。数据可分为基本数据和绩效数据,其中基本数据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属性数据,如服务区面积、服务人口数、年龄结构及固定资产等;绩效数据指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业绩的数据,包括公共卫生数据和基本医疗服务数据。
3.7.2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包括权限管理、角色管理和组管理3个子模块。
(1)权限管理,对不同用户设置系统资源(功能菜单项、按钮及输入控件等)的使用或访问权限。用户可以拥有一定范围的权限,分为领导用户、专家用户、工作人员用户等。
(2)角色管理,对拥有相似权限的用户进行分类管理,定义角色的概念,如系统管理员、超级管理员、用户及访客等角色。
(3)组管理,为更好地管理用户,对用户进行分组归类,实行多级指标配置,分级用户授权。如一级指标包括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及机构管理;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分项指标;三级指标是绩效考核的操作指标。系统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实行分级授权,专家用户可对一、二、三级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改操作,而工作人员只能对三级指标进行修改操作。
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在全国推开社区服务时,志愿服务便萌生于中国大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志愿者服务的足迹遍布社区卫生、扶残帮困、扶老敬老、医疗保健、机械家电维修、知识讲座等社区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特定人群提供了其需要的有形服务和帮助;在社区倡导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环境;体现出了志愿服务者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提高了社区管理民主化的程度。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用自身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社区为居民和社区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社区志愿服务正逐渐演化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作为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在推进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中的磁场效应日益凸显,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服务体制,成为当前社区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与社区建设有关的机关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志愿服务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定位、志愿服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志愿服务的社会公共政策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短缺的志愿者资源。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志愿者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在人员构成上,都有很多不足。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占国民的30%.有的高达60%。而我国,目前以民政部的统计数字看,全国目前有志愿者1500万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11%,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再以中国大陆的深圳与香港地区比较,香港的调查表明:在香港地区,参加志愿活动的市民占香港总人口的20%,大约有100万人左右。深圳市的常住人口为100万人,目前拥有志愿者2万人左右,仅占常住人口的2%。如果考虑暂住人口(深圳总人口300万),深圳市的志愿者只占该市人口的0.15%再看志愿者构成的比例。我国城市社区的志愿者很大部分都是由离退休人员构成的,在职职工和青年人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离退休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年龄、身体的原因和知识结构的老化,离退休人员所能提供的志愿服务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所以如何发动和吸引更多的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今后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二)行政化倾向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织,在国外是一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队伍,被称为第三域。在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一直是在政府的直接引导下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事实上,社区志愿者组织往往都是在街道、居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很多地方,社区志愿者活动甚至就是街道和居委会工作的一部分。这使得我国绝大多数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名义上是民间组织,实质上却是准政府组织。其结果是社区志愿者组织难以真正发挥中介组织的沟通与桥梁作用;难以发挥民间组织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因而也无法及时反映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这与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发挥政府的优势,推广、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之后,政府应逐步从具体的社区事务中退出来.集中精力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让志愿者组织真正做到自我选举、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三)浅表的志愿服务理念。由于志愿服务队伍大多由政府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组织.而很少由社区群众自发产生.因而社区志愿服务往往表现为政府中心工作的点缀。参与者对此类服务也仅仅理解为政府组织和领导要求的义务加班,或者去大街上“学雷锋,做好事”。志愿服务理念的偏差,导致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对于社区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并无裨益。其实社区志愿服务不完全是慈善性质的活动,而应更多体现出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社区志愿服务应围绕这样的理念展开,即志愿服务不是一种是施舍、济困.而是参与者更高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他们用良好的态度、较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向社会提供更广泛、更深入、更有品质的服务,展现志愿服务的社会表率风貌。
(四)夸大的社区志愿服务数据。按照现行的统计上报渠道.社区居委会把数字上报街道,街道汇总后,上报各有关部门.比如民政部门、文明办等。但是这种统计数字中存在着很大的水份。究其原因,是各类考核评估标准中,对志愿者占小区人口的比例有硬性指标。比如上海市民政局要求.社区服务示范社区志愿服务人数要占小区居民总人口的15%:而上海市文明办规定的文明小区标准,把社区志愿服务人口提升到30%。社区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变统计为算计,导致数字严重失真.资料意义荡然无存。如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不能切实落到实处,那么“到2010年,力争实现10%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全国80%以上的城镇社区有志愿服务”这样的目标任务就只能是一个数字游戏。
(五)有限的社区居民自发参与。尽管10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发展迅速.但总的来说,社区居民的志愿行为不足.参与程度较低.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广州被称为中国各类志愿者活动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但是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关于广州市市民对于志愿者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表明,有55.9%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听说过志愿工作,有43.14%的人则表示从没有听说过”阎。这是在志愿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广东.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提高居民对志愿活动的认知程度,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志愿活动.就成为今后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的建议
由于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尚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居民综合素质的限制,因此,行政手段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它来培训志愿者.沟通志愿者与需要服务人群之间的关系.为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协助社会机构建立起科学的社会评价和激励机制,使社区志愿服务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
1.志愿者的工作设计。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时,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空闲时间,如果他们感觉到志愿服务无聊、不愉快、有损尊严,或有其他不满,就宁愿利用空闲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此外,志愿服务不完全是牺牲奉献,参与志愿服务也不应该是过度投入,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基本责任实现和家庭生活.这类为志愿服务而做出的牺牲是不应被鼓励的。因此志愿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考虑志愿者的需求.设计出令人满意而容易有成就感的工作,吸引并留住志愿者。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社区公益活动,比如,社区帮困、青少年教育、环保护绿、法律援助、社区治安、医疗服务、文体宣传、家电维修、专业(技术)知识咨询等等。
2.志愿者的招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自愿参与,互利双赢。即不管是加入志愿者组织,还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都要尊重本人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志愿服务既要提倡无私奉献,又要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回报。做到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志愿服务不完全是慈善性质的活动,不能替代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不应停留在道德情操的构建;志愿者不应只是那些有理想、心地善良、有正义感、勇于牺牲奉献的人。志愿服务应更多体现出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可以从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角度重新扩展认识志愿服务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海报、传单、大众传媒进行多种多样的宣传,吸引潜在的志愿者、寻找合适的志愿者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从而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3.志愿者的训练。志愿者与服务工作也涉及质量的问题,因此教育和训练是必要的。现在志愿服务需要。秉持“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的观念和态度,志愿服务的发送,也要强调优质、便捷。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会面临许多困难,如服务技术和能力不足导致的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内容单调而产生倦怠;受服务对象生活困境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困扰等等。因此,主持服务的正式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和持续地与志愿者沟通和互动,传授相关知识和技术,促进其能力提高和自我成长。训练的内容大致以知识、态度和技能为主,形式上有服务前的训练和服务中的训练。前者主要介绍志愿者参与的服务方案、服务对象、服务程序、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及初级的服务技巧等,后者则是在服务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服务知识和技巧。
4.志愿者的督导。过去志愿服务多是从个人情感出发,表现为不定期的助人行为,强调爱心服务,并呈现出能做就应该获得肯定和支持。但是,好心办坏事也是志愿服务可能出现的困境。因此志愿服务除了强调扩大参与范围.更重要的是重视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不被侵害,这就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事先规划更有效的服务方案,从中创造、挖掘与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只有在方案中准确评估志愿者岗位及职责,才能妥善运用好社会人力资源。通过制订服务人力资源的规划和运用原则,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督导。
5.志愿者的维系。这个管理环节的核心问题是留住志愿者,而直接相关的是志愿者的动机因素。志愿服务是一群人追求公共利益的活动。他们本着志愿和选择而结成志愿团体。因此维系就是尽可能赋予志愿者动机,使他们在从事公益服务的同时。也得到心理的满足。如对于希望获得工作经验的志愿者,要为其设计或安排使之能学习到希望所学技能的工作;对于喜欢结交新朋友的志愿者,要为其寻找需要合作的服务工作;对于满腔热忱希望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者。要为其安排能体现社会价值的服务工作。总之,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到愉快,就会希望继续从事志愿工作。
6.志愿者的奖励。由于志愿服务是对社会负责态度的行动方式,志愿者付出不求金钱回报,所以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希望在参与服务过程中受到尊重、支持和个人价值的肯定,因此奖励(肯定)是志愿服务必不可少的环节。志愿者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应该得到社会认可和非物质回报。而这也是激励志愿者的有效方法。
(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益
由于当前的社区志愿服务很大程度上仍带有一定的行政推动色彩,而并非纯粹的志愿服务,故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机制来评估和激励这些服务,进而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使社区志愿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小区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包括物业的建筑风格、社区规划、绿化、配套设施、地段、发展商的策划、业主社会地位、物业管理服务和社区活动等等。一个小区文化氛围和格调的形成,与整个小区设计、开发、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也只有在建筑设计、物业管理、营销及广告方面都要有一个整体的以人为本的思路,才可能体现出物业和业主的特色。满足人性中对文化的追求。照顾到人们对于所居住物业的精神需要、进而形成小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格调。
同时,小区文化的建立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种高雅的小区文化的形成,是发展商,管理机构及业主、住户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且在小区文化这一园地中,发展商及管理机构更多是个园丁的角色,小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全体业主、住户。他们的生活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最终决定了一个小区文化的面貌。
企业办社会,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一种特有现象,社区服务系统在国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对社区服务系统进行改革,就是通过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以达到社区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从而实现社区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社区服务系统现状
社区服务系统是指企业兴办的包括社区福利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在内的一种社会服务,也称为企业办社会。根据目前社区服务系统的业务构成、改革方向和措施的类同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公共服务类。
指由于历史原因而由企业兴建和承办的各种非盈利性的政府职能和社会公益服务,主要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机构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市政建设、街道办或居委会、公安消防等
2.社区服务类。
指为保障社区正常运行,提高居民居住及生活质量的有偿服务业务,具体包括:物业管理(生活区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备公用设施的修缮和维护,小区及楼道环卫、治安、消防、存车管理,生活区绿化等)、居民用水电气暖、家政服务、浴池、集体宿舍等。
3.企业经营类。
指与社区服务相关的一些企业经营性活动和业务,主要包括:商贸服务、餐饮娱乐、招待所、宾馆、驻外办事机构等。社区服务系统是随着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内部的社区服务系统尚未实现集中统一管理,许多社区服务业务仍然分散在下属二级单位,管理层次较多,专业化程度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社区服务系统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社区服务系统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突出主业,精干主体,主辅分离,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前正是企业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系统社会化进程的有利时机,近几年来,中央有关部委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
2、社区服务系统改革,是企业深化内部改革的要求。
当前国企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为此企业必须实行主辅分离、改制分流,集中有限的资源做大做强主业。
3.社区服务系统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大而全、小而全”,在当时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今企业被推向市场以后,首先感受到的问题是负担太重,严重制约着企业发展的活力。所以,在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应由社会负担的职能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使政府、社会、企业尽快实现角色裂变与转换,回归本位,职能到位。
三、社区服务系统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社区服务系统改革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实现转变,服务性质要由职工福利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服务方式要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服务管理要由单纯行政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服务费用要由企业承担向合理规范收费、企业与职工共同承担转变。
1.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将企业承担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还给政府和社会,使企业回归到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的本位,从根本上消除政府和社会“缺位”,国企“越位”的历史沉疴。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既是中央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确保被移交的单位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社区服务系统改革必须从产权上、财务上、资产上和人员上解开主业与辅业之间非市场化的关系纽带,最终使企业主业、辅业全面融入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机制硬约束之下。对政府公共服务类,改革的方向是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早日移交社会,最终实现同企业职能的分离。首先把企业承担的公检法职能分离出去,还给政府;把属于国家义务教育性质的小学和初中,交给国家,对于其他的学校如培训中心、职业学校、技校等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继续留在原企业,或通过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办学模式,这类学校~般能够自立生存;对于企业自办的医院或医务所,因其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已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尽快剥离这部分医疗机构职能,改革的压力主要是人员多,分流难度大,剥离是比较困难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定额补贴或逐年递减补贴的办法,予以资金支持。
2.加强社区服务系统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关联交易。
一是建章立制,实行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科学的社区管理服务制度体系。二是完善、健全社区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制度,制定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的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与效益工资挂钩,推进社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四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机制。完善工效挂钩方式,改革薪酬制度,实行多种形式的激励方法,探索对社区部分服务项目采取不同形式的内部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五是落实经济目标责任制,控制成本,压缩费用。六是规范关联交易,完善收费制度,引入商品化理念,实施市场化收费。
3.加大改造力度,加强配套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
通过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整合,可满足就医、治疗、科研、管理、提高五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的目标:
病人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受益者。实现“整合”后,病人可以享受到更透明、便利、高效、便宜的医疗服务。病人可以提过网络共享平台,了解各医院包括医生、床位、单病种治疗价格等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病人可以享受预约、咨询等互动式服务;更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诊疗记录;甚至病人能够在A医院就医,同时享受到B医院的特色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
医护、医技等临床医疗业务人员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直接参与和受益者。诊疗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被共享;在诊疗中也可以即时参考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包括其它医院的相关诊疗记录,影像存储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放射信息系统(Rad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RIS)、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等系统中的相关数据等等,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准确的专业服务。
医学研究和教学人员也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后的受益者。建立一个成熟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后,科研和教学人员可以在不影响在线临床医疗活动和不侵犯病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更为鲜活的临床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不仅如此,进一步社会化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用于除临床医疗以外的相关研究领域,如药学研究、疾病控制等等。
管理部门在信息资源整合后加强并方便管理。管理部门可以更准确、及时掌握卫生资源的总体和个体状况;通过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增强管理的精准性,为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服务支撑;可以随时掌握管辖区域内医院床位、设备、专家等临床医疗资源;按照需要对特定病人的治疗细节的跟踪,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进行持续的疾病预防控制;可以对各个领域进行精益化的管理和决策,实现精确的病种质量控制、对专业人员和医院实行统一的监督、考核等。
基于国际标准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跨区域甚至国际医疗合作。共享平台建设后,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实现国际的医疗合作;同时,社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联入共享平台提高自身医疗能力,充分发挥共享的优势。
建设内容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可包括一中心、五库、八系统、X站。
一中心: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中心。
五库:病例数据库、医疗人才库、医疗资源库、医疗知识库和基础数据库。
八系统:共享门户系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医疗资源共享系统、人才资源共享系统、医疗图书文件资源共享系统、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共享系统、医疗设备共享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共享系统。
X站:远程及社区医疗站点。
五库建设内容为:
病例数据库:包括病人的个人信息、就诊信息等。
医疗人才库:包括各医院的专家、教授及医护人员信息。
医疗资源库:包括各医院的医疗仪器设备信息。
医疗知识库:包括各医院的教学科研图书、论文等信息;医院所拥有常见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家庭药箱、家庭急救以及家庭病人护理等知识。
基础数据库:包括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信息在内的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
八系统建设内容为:
共享门户系统:
公共服务信息网:为不同一般用户提供访问共享平台中整合资源的统一入口。
资源管理系统:为卫生监管部门的不同功能级别的用户提供资源维护、管理、决策分析的平台。
信息交换平台:信息交换平台提供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与各医疗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入口。信息交换平台能够整合的资源包括:医院管理系统整合、临床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和影像、检验检查等医技信息资源整合。
论坛系统:建设面对社会公众和医疗相关人员的论坛,丰富公众和专业人员的互动。
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对医院管理系统,包括对门诊系统,住院系统,设备管理,医务人员等系统的信息共享。
医疗资源共享系统:临床资源共享包括医嘱系统,门诊医生,住院护理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共享。
人才资源共享系统:将医院研究人员、医护人员、专家资源进行共享。
医疗图书文件资源共享系统:对各医院、直属医学高校图书、论文资源系统进行共享。
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共享系统:对医技类信息系统是指影像存储通讯系统、放射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等医疗检验影像系统进行共享。
医疗设备共享系统:对各医院自身拥有的贵重医疗设备进行共享。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共享系统:对各医院检测的不良反应检测结果共享。
X站建设内容为:
国际合作站点:建立国际合作站点,提供接口从8大共享系统中抽取经过授权的信息资源,同时提供接口以接收来自国际医疗单位的资源。
国内跨省市医疗合作站点:建立国内范围内跨越省市边界的医疗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社区医疗系统:对社区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规划
系统架构规划:基于国际标准的HL7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可使医疗资源共享平台中的资源与各医疗单位现有应用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保持两者数据间的同步。共享平台中普通用户通过公众服务网,访问共享平台中的资源。而卫生监管单位用户通过共享资料管理系统,访问系统资源进行决策支持,监管调度和应急指挥。同时集成总线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与系统,包括医疗保障系统,卫生防疫系统等的接口。
阶段性目标:可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和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议可分为三步来实施:
建立区域内直属各医院和机构的信息交换平台:整合各医院的信息系统,将各医院自身的HIS系统集成到共享平台,使其能访问到共享数据库,实现跨医院资源共享。
辐射共享系统到社区医疗机构:为区域卫生局提供的对共享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可实现对区域内医院进行统一监管,统一调度,并能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供决策支持。
完成X站点建设并实现面对社会公众的全部共享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模式
题 目: 浅析重庆物业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问题
学生姓名
学 号 分 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小城市相继开发建设了大量的生活小区,写字楼等。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物业服务企业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物业管理作为现代房屋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是随着房地产经济市场化和住房商品化得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房地产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延续,也是房地产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物业管理实行的是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物业管理是新生事物,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范,城市规划,设计环境和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仍需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物业管理 发展阶段 趋势展望
目 录
1 概述 ··········································································································
1.1研究现状 ······························································································
1.2目的和意义 ·························································································· 2 重庆物业管理发展趋势展望 ··········································
2.1物业管理价值的认识将不断深化 ···························································
2.2 物业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增强 ·········································
2.3行业素质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
2.4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更加建康、规范、有序 ······················································ 3创建物业管理品牌必然性 ····································································
3.1实施物业管理品牌是满足居民要求的需要 ·············································
3.2实施物业管理品牌是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
3.3物业管理品牌是信任与承诺
结 论 ···········································································································
1 概述
1.1研究现状
我国物业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业管理架构不完善。不少物业管理往往是局部的或单一的,一些物业管理单位企业忽视自身建设,把物业管理看成只是收费服务和简单生产活动,对企业发展和专业管理水平提高,一无规则,二无措施,没有明确管理目标责任制。
(2)物管人员调配不合理,维修工作安排不力,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各种各样的人员参与其中,如保安,清洁工,水电工,泥土匠,排污人员等,并且经常在需求方面呈现出岑差不齐的多样性,这就需要物管人员能够根据业主的具体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调配,但往往多个业主同期发生故障性事件而向物业管理公司反映(诸如水管泄漏,电闸破坏,防盗门失灵)时物管公司往往无法及时满足业主的需求
(3)物业管理经费难以为继。物业管理和建设一样,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在物业管理中,应该贯彻“谁收益,谁投入”的原则,形成物业管理资金的源泉。但是,传统的住房消费观还有其深厚的影响,不少住户往往把物业管理理解为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部分不诚信业主长期不缴纳水电费及物业管理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消费原则,也是影响物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症结所在。
(4)业主与物管矛盾激化,一般情况下,小区物管和业主总存在这一些矛盾,业主总是抱怨物管费太高,物管服务不到位,物管人员态度不好等,物管则总是希望尽量创收,尽量节约人力物力,尽量降低物业管理成本等。双方又缺少沟通交流平台,致使矛盾激化。
1.2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住房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居民搬进住宅新村或小区,而这些新型住宅区域的管理由物业管理公司或单位的物业管理部门实行。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作为新兴产业,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化的社会,以计算机为基础构件的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是日常小区物业管理全面系统化,自动化科学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业主的满意
2重庆物业管理发展趋势展望
这一部分我并不认为是重庆物业管理发展趋势展望,和重庆哪点沾边???
2.1物业管理价值的认识将不断深化
1、物业的资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随着对物业维护、修理为内容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将提高房屋使用功能和物业设备设施正常运行时间,减少和避免物业不应有的损失和费用支出,延长物业的寿命周期。另一方面,良好的物业管理品质、优美的人文环境将大力提升小区(大厦)的知名度和形象,增加物业的无形资产,从而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使物业的资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2、物业的环境价值日趋重要
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已使人们认识到,把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同步发展,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唯一途径。物业管理对市政建设、城市形象维护和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人们改变居住现状、提升居住需求层次的首选条件之一,物业环境的价值已被人们所认识,拥有大量绿地庭院式和良好人文环境的住宅小区将充满生机。
3、物业管理的社会价值备受重视
由于物业管理具有多功能、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特点,因而对社区的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小区数量不断增多,政府对社区建设也日益重视,物业管理在社区文化、社会治安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4、物业管理费用以价值规律为评价核心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物业管理的企业行为日趋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日渐成熟,人们对物业管理价值的认识、评价也更加科学和全面。物业管理费用的收取标准也将会以市场供求变化和管理的质量水平按价值规律全面确定,不再单纯以经济成本作为物管费用收取的评价基础。物业管理费用收取市场化,必然带来物业管理价值的回归,有利于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5、服务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为了更好适应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要求,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将实现由服务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并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从根本上扭转保本微利、亏损补贴的局面,满足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行业可持续发展下,使企业利润率不断增长。
2.2物业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增强
l 、物业管理将得到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更广泛的认同
物业管理在管理的深度、广度,以及管理的观念、模式、手段、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房屋管理。在房产管理由传统的福利型行政性管理方式向现代经营型服务性管理方式转变的推动下,受托管理的物业面积不断增大,由于政策导向、舆论宣传、企业形象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重视与认同将得以深化,从而扩大了行业的影响。
2、物业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管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轨,政府工作的重点也由直接插手企业经营管理,转变为向投资者、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建好、管好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树立城市新形象,已成为投资条件评价和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物业管理具有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独特功能,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3、物管覆盖面迅速扩大,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产业
由于物业管理是房产管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必然产物,福利型行政性房屋分配和管理体制将在短期内退出,改由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城市发展的物业管理体制所取代。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物业管理覆盖面迅速扩大,深圳1981年至2001年近20年时间,其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物业管理类型涉及各个领域。重庆1991年至2001年10年时间,其物业管理覆盖率才为35%;据测算, 2001年至 2010年未来 10年间,重庆物业管理覆盖率可望达到95%以上,物业管理类型涉及面将更为宽广,物业管理将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第三产业。
4、物业管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协调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速度快,专业理论学科体系建立还不完善,政策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与各大产业的经济关系,以及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社会关系还未理顺。但是,随着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物业管理企业将成为真正的法人企业,物业管理协会对行业管理的社会作用将得到增强,社区管理中的治安、水、电等行政事务管理将回归于政府和社会;保洁、保安、绿化、房屋维修等日常事务将由社会的专业化公司完成;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系,也将由传统的“父子”关系转变为平等竞争、关系密切的独立法人关系。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2.3行业素质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1、物业管理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目前物业管理企业小、弱、散、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全行业2万多家物业管理企业中,仅有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在财务上基本持平或约有盈利,而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还不足4%。随着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工作的大力推行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将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规模、效益型增长转变,规模化经营的资产重组必然驱使物业管理企业向品牌化企业的方向发展,在有限的市场资源条件下,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势必推动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资源配置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知识经济时代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含量
计算机及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所采用的大量高科技现代技术、住宅、大厦等物业设施的智能化系统,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给物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物业管理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使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3、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由于物业管理是新兴产业,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多学科特点,因而吸引了如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等众多门类的专业人才。随着行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掌握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高等院校正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4、“以人为本”,提升居住环境的文化品位
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自然过渡到追求和期望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生活,物业管理除立足于物业的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业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满足业主不断追求的文化需要。努力营造高雅舒适的文化氛围,以优美的人文和居住环境使业主产生对物业管理的认同,以赢得业主的信赖,扩大社会影响。因此,将有更多的物业公司为营造小区、大厦的人文环境特色而不断努力。
1、物业管理行业政策体系趋向完善 2.4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更加建康、规范、有序
任何产业的最初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而政府扶持的关键是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系统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资金政策、税收
政策、价格等经济政策。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国民经济、城镇建设管理中的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将继续为扶持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物业管理政策体系。
2、物业管理行业法规体系逐渐形成
物业管理的发展需要成熟的行业法规、条例为基础。尽管各地相应出台了各项配套法规对规范物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部分法规、条例已落后于物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影响并制约了物业管理的发展。加大物业管理的立法力度,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这不仅是企业的呼声,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立法研究,那些一时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法规和条例将在全面清理之列。更加科学、合理,真正能体现法制精神的物业管理行业法规体系将逐渐形成。
3、从严审查资质条件、严格市场准人
物业管理诱人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近几年物业管理企业增长迅猛,但发展参差不齐,个别企业的物业管理面积明显不足,如重庆市677家物业管理企业,仅管理5000多万平方米物业,平均每个企业管理物业不足10万平方米,而最大的企业也只管理200万平方米左右。由于一些企业规模过小,综合实力差、管理不到位,导致投诉增多,影响了行业形象,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除大力开展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工作外,还将抓好企业资质审查管理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
4、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增强
随着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将逐渐形成,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也将日益弱化,最终淡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指导,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将会配合政府行使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协会履行政府部分转移职能后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行业的自律管理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行规、行约将会显示出更大的作用。
5、业主委员会的建设与运作趋向规范
目前,重庆多数小区、大厦还未成立业主委员会,使业主难以有组织的参与管理和表达对物业管理的看法,委托管理与受托管理的责、权、利关系难以理顺,双方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物业管理的需要对业主委员会的建设会更加重视,从而使业主、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的法律关系更趋明确,以推动和实现业主委员会建设与运作的规范化。
3创建物业管理品牌的必然性
3.1实施物业管理品牌是满足居民要求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住房的要求已经从有房住,住得下,提高到住得好,不是单纯的面积大小,布局合理等“硬件”,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而管理房屋等“软件”来保证房屋及设备正常运行,物业区内治安良好,环境整洁,服务设施齐全等等。因此,一流的物业必须配以一流的管理服务,才能创造出一流的居住环境。
3.2实施物业管理品牌是物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物业管理服务性的性质决定其目前经营方针是“保本微利,服务社会”,不能以牟取高额利润为目的,所以许多物业管理企业处于微利亏本状态。没有资金,谈何经营,服务?从现在先进的物业管理企业中,我们发现,规模越大,管辖物业越多的企业,其获利越丰。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只有创立名牌,运用品牌优势扩大经营服务范围,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降低成本,使企业获得可观效益,为其生存提高保障
3.3物业管理品牌是信任与承诺
名牌企业,优秀物业管理小区表达着产品或服务与业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体现互利互惠,友好合作和信任的关系。优秀物管产品不仅能拉近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物管企业与业主之间非书面或口头的契约。真正的物业品牌能体现出一种强大的信任和效益,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力量。
结 论
基于大量国外财团进驻国内物业市场及国内物业用家对物业管理服务日渐了解,劣质及非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将无法满足其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优胜劣汰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劣质及非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将被逐步淘汰。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日益凸显。截至2014年底,山东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80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8%,是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2013年烟台市老年人口突破130万,并进入快速增长期,2015年底将达到145万,2020年将超过170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5%,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四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化程度居全省第二。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比例逐年增加,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由于经济、文化、政策以及自身观念、生活方式等原因,慢性病发病率更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主要的慢性病种类,因治疗费用高、周期长、并发症多,给老年人造成了较大的痛苦,使老年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都有所下降,而相应地对于医疗、饮食、卫生保健等健康管理的需求强烈。
一、国内外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介绍
健康管理是以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向人们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提出相应的健康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继而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1]。西方发达国家的健康管理起步较早,又以美国、日本和芬兰最具代表性。国外的健康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共同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美国的健康管理模式是在全国健康计划的基础上开展私人医疗保险,个人投保,由医疗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共同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美国的健康管理是典型的市场化模式,强调效率,已经疾病缠身的人可能会遭到保险公司的拒绝[2]。第二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全民大众型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在日本,健康管理的内容包括健康调查、健康体检、体检评估、健康增进活动和健康教育。日本的健康教育是贯穿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健康知识的教育,在居民中普及常见病、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知识,让人们了解生活和健康、职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唤醒人们的健康意识,使人们主动参与其中,引导人们自觉克服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3]。第三种是以芬兰为代表的由政府投资计划,与社区医疗机构合作来执行的健康管理模式。芬兰健康管理的特点在于与社区开展合作,并定期由国家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健康管理项目评估,是一种通过改变人的生活习惯,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预防功能,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4]。
(二)国内健康管理的典型做法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性较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健康管理模式,目前的做法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次是由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的非营利性的健康管理,由政府买单,覆盖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第二层次是由社区医院和各级医院提供的半营利性的合约式健康管理,由政府补贴加适当收费,主要面向家庭。第三层次是健康管理公司联合医院提供的营利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带有商业保险性质,由个人负担,采用会员制的方式[5]。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健康管理公司开始涌现,大部分公司利用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推出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及服务,满足了部分高收入客户群体的健康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不熟悉互联网和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原理,所以成本和科技含量较高的
健康管理服务难以在农村地区推广。另外,我国目前还存在健康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形式单一缺乏制度保障,健康管理理念淡薄,“重医疗、轻预防”思想严重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思考与解决。
二、慢病老人健康管理需求分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诱发因素。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患高血压的基本症状一般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N村位于烟台市高新区核心区域,交通便利。该村历史上以渔业为主要生存方式,近年来外出打工和经商的人员较多,整体收入水平较高。目前该村有414户居民,1020人,60岁及以上老人约210人,其中患有慢性病的为140人,达到了67%。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和观察法,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调研对象9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男性2人,女性7人,年龄最小的61岁,最大的78岁,60-70岁6人,70-80岁3人。患有糖尿病的7人,高血压的6人,两病兼有的4人。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的4人,所有老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降血压、血糖药物。
(二)慢病老人健康管理需求分类调查
首先,饮食需求方面。饮食需求包括科学的饮食习惯、饮食禁忌、饮食指导和监督。经调查发现N村老年人在科学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两项满足度较高,但是在饮食指导和监督一项满足度较差。虽然老年人掌握一定的饮食知识,但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及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并不能很好地控制饮食结构。目前在饮食需求方面患慢性病老人最迫切的需求是科学的饮食指导和全面的饮食监督。
其次,医疗需求方面。医疗需求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条件。经调查发现N村老年人大多数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保险,能够报销一部分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需求满足度较高。但是由于村卫生室的条件较差,并且只能在较远的定点医院治疗和取药,给老人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医疗条件需求的满足度较差。目前在医疗需求方面最迫切的是医疗条件的改善,包括定点医院范围的扩大和村卫生室条件的改善。
再次,健身需求方面。健身需求包括锻炼时间、方式、运动场所和设施等。
经调查发现N村老年人平时没有固定的锻炼时间和科学的健身方式,主要通过干家务活包括做饭、洗衣服和打理自家的菜地、耕地满足健身需求,也没有固定的运动场所,健身器材更是缺乏。目前在健身需求方面最迫切的是给老年人提供运动场所和器械,并给出合理的健身安排和建议。
然后,用药需求方面。用药需求主要包括服用药物的科学指导和服用提醒。
通过调查发现N村老年人在服用药物的时间、禁忌、剂量方面都得到了医生专业的指导,全部了解胰岛素的存放常识,但是在服用一段时间之后缺少与医生后续的交流,满足度一般。在服用提醒方面大部分老人都能及时得到家人的提醒,满足度较高。目前在用药需求方面最迫切的是对老年人服药效果的反馈和更及时的专业指导。
最后,健康监控需求方面。健康监控需求包括定期体检、血压、血糖监测和指标分析。通过调查发现N村老年人缺乏定期体检的意识,体检的方式大多是到村卫生进行测量,部分老年人家中配备了血压计和血糖仪,但是设备的使用缺乏专业指导,对于各项健康指标也缺少长期的监测和科学的分析。目前在健康监控方面最迫切的是给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体检和提供测量仪器设施的使用的科学指导。
(三)慢病老人健康管理需求的总体分析
首先,最迫切的需求是医疗需求方面医疗条件的改善。由于基层村级医务室和社区医院条件较差并且不是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导致老年人去医院治疗、取药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大幅度上升,空间距离的拉大带来的间接后果是老年人获取专业医学指导的机会成本增大,频率降低。
其次,较为迫切的需求是健康监控方面的需求和用药指导方面的需求。由于缺乏定期体检和健康指标的科学监测,老年人基本上处于疲于应付疾病的状态,缺乏科学的健康检查数据就无法实现科学的评估,对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就无法实现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由于就医成本较大,用药效果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医生,就无法实现医生对于用药剂量、种类等方面的及时指导。
再次,一般迫切的需求是饮食指导、饮食监督方面的需求和健身场所、设施的需求。患慢性病老年人的比例很高,通过药物和其他医疗手段仅能起到控制和缓解的作用,要实现预防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健身习惯,培养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观念,创造良好的健康管理社会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三、满足慢病老人健康管理需求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完善配套的法律规范
我国的健康管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规范仍不完善,亟须健全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服务方面的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管理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当前最为紧迫的是立法工作是制定《慢性病防治法》,凡是中国的公民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应该享受到均等化的医疗服务和财政补贴。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者、协调者和监督者作用
健康管理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应通过公共财政直接提供或者购买市场服务的形式增进这一社会福利,尤其在改善农村地区基本医疗条件和健身设施方面政府有直接的主导责任。另外,政府还应协调各方资源通过与医学院校、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加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宣传力度,倡导公益性活动关注农村患慢性病的老年群体,在全社会营造健康管理的良好氛围。政府还负有监督市场主体、医疗机构和基层社区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防治慢性病的法律和政策的职责,保证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三)引导市场主体提供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公司与私立医院可以为患慢性病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拥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具备与各级公立医院和社区进行深度合作的巨大潜力,能够有效解决老年人就医的时间和空间成本较高的问题。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健康管理公司等主体的发展和运营,并通过政府购买等政策将相关服务推向农村社区,有效解决政府无力直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问题。
(四)有效利用现有平台打造智能化健康管理体系
2014年烟台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建立“89000”民生服务平台的意见》,89000民生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在各区县实现了全覆盖。应该有效利用这一平台,搭建区(县)政府、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社区医院、家庭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健康管理的联动机制,打造居家养老智能化健康管理的系统,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监督、专业评估”的管理服务模式,有效满足患慢性病老人健康监控、用药指导、饮食监控等方面的需求。
(五)充分发挥公益性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
农村患慢性病的老年群体是一个典型的需要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应支持基金会、社会工作者组织和志愿者协会等NGO组织发挥凝聚社会力量,开展慈善事业的巨大潜能,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和帮助项目,提高舆论媒体的曝光度,引发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鲁主编.社会医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就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的采用,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便于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确保工程处于受控状态。
本文结合当前青岛市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的现场及远程项目管理的需要,探讨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一、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简介
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是利用公共电话网、互联网及用户端监控设备对施工现场运行状况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监控管理网络系统。
施工项目部和企业远程监控管理中心不必亲临施工现场,便可通过安置在施工现场的程控变焦视频探头掌握施工进度、质量、安全信息及机械设备配备、原材料库存等现场具体情况。为项目决策机构和监控管理机构快速反应提供辅助决策,使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快速、便利;还可以对项目管理所需要的材料进行采集、传递和实时共享。大大减少项目信息管理工作量,充分体现网络办公的便捷更能。
二、系统的组成
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由信号采集及反馈设备、传输设备和管理控制中心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各种信号的采集功能,如视频、音频、烟雾等其他异常信号以及相关参数的采集。
1、采集设备是整个系统的信号源,就像整个系统的“眼睛、耳朵、鼻子”。能对施工现场进行远程监视(视频摄像探头)、监听(拾音器)、监测(红外探头、烟感探头)。通过安置多个摄像探头、拾音器、报警探测器等可以使探测设备覆盖整个被监控对象。通过管理控制设备,可远程对数码视频探头进行变焦、转向。
2、传输设备
传输设备是系统图像信号、声音信号、探测信号向管理控制设备传输的通道。把由输入设备收集的信息转化为音像信号、探测信号,传送给控制中心的监控器上。目前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多采用IP网络传输实现数据传送,如通过局域网、宽带接入、ADSL拨号等方式确保数据采集的实时性。
3、控制管理中心
控制管理中心是实现系统功能的指挥中心,控制设备由显示设备、记录设备、输出设备构成。主要功能有:视频音响信号的显示、输入信号的记录存储、对采集设备的远程调控(调焦、转向、多画面通道的切割切换)以及发出反馈指令等。
管理中心的组成:
管理中心按照逻辑功能可以划分为数据库服务器、管理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等服务器群。
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提供系统数据的集中管理服务。该数据库系统功能有:用户帐号、登录信息管理;视频服务器信息管理;流量统计管理。
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主要负责与数据库交互,为整个移动监控系统提供业务逻辑控制。其功能模块包括建立并维护多个客户端的网络连接;鉴权和身份认证;维护用户的登陆会话;接受用户的服务器定位搜索请求,从数据库服务器返回结果。
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是提供流媒体业务的核心设备,主要负责移动流媒体的录像保存、实时流媒体转发。
备用服务器:该服务器在管理服务器或者数据库服务器发生意外故障的时候,能够自动转入服务状态,代替执行管理服务或者数据库服务。
三、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在施工中的应用。
即墨市宝龙城市广场是一个集高层住宅、商业社区服务为一体的高档综合住宅小区。该小区由27栋28-32层高层住宅、15栋6层住宅、8栋二层商业网点楼及一个50000m地下车库、一座健身会所组成。工程总占地面积500000m,总建筑面积200000m,6栋住宅小高层均采用现浇钢筋砼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均为四级。该小区于2009年10月开始施工,现已进入装修阶段。为创建青岛市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工地,该项目施工现场采用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可满足使用要求。
系统的功能作用:
利用公司内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针对建筑施工现场控制点分散、难以管理的特点,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功能有:
通过对工地现场四周、入场门及材料堆放区、仓库的实时监控,防范工地火盗事件的发生。系统可连接多个烟感、红外探头,一旦捕捉异常信号,系统能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供项目部办公室及公司办公室管理人员同步复查并进行本地及远程数字硬盘录像,以备事后复查。
通过对工地现场楼梯洞口及临边、材料加工区、机械及电气设备多画面显示监控,同时掌握多现场安全情况,还可以与现场人员即时通话,加强与现场管理的互动。及时发现并制止作业人员违规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处于受控状态。
为项目部修正进度计划或制定质量安全隐患整改措施提供信息资料。通过对原材料取样、试块制作进行监控,杜绝将不合格材料用于现场。通过调用本地或异地数字硬盘录像,实现施工现场试件、试块取样资料、现场安全影像资料和施工进度信息的资源共享,方便工程参建各方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异地监督检查。
一、城镇居民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在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过程中
由于参保人员大多为老人、小孩、并轨转制企业的弱势群体、失业或无业人员,因此社区医疗服务便上升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眼下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呈现处“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场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较多的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缺乏信心。胜利街道居委会的xx主任告诉我们,居民们普遍认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医术不高,设备简陋,生怕在社区就诊“小病拖成大病,感冒治成肺炎”。尤其对全科医生持怀疑态度。
第二,社区医院的硬件水平堪忧。其中有不少用药遭到患者非议。园林街道人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孟大夫称,虽然现在社区医院的医疗药品范围放开了许多,但还是没法满足患者要求,好多就诊的大爷、大婶们都要两头跑:在大医院就诊、看完病、拿着针剂药品到社区医院点滴。有些疾病需要作CT、彩超、X光片的。社区医院不具备这些设备、患者只能先在大医院就诊。这也是大多数岁数比较大的患者怕麻烦不来社区医院看病的重要原因。
第三,调研还发现,现在社区医疗卫生的定位非常笼统,大多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没有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疾病治疗和疾病防止加以区别,没有细致考虑各地医疗资源现状,发挥作用不够、机械地按统一标准划分社区卫生机构。
(二)社区医保管理平台建设滞后
职工的医疗保险平台是单位,城镇居民医保的组织实施网络则可以依赖社区。实际上,每一个街道、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站;但是省市一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负责具体操作;社会保险部门又不能隔着锅台指导街道、社区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这一块业务,这样街道社区机构等于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虽然,国家召开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议,也有规划。但是社会保险法规、医疗保障政策还不完善、需要细化,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障难以操作、街道社区无法律依据,对参加养老保险、登记缴费、审核、监察、责任的追究没有章程、缺乏措施、政策法律建设不健全,难以震慑和阻止违法行为、处罚乏力,难以维护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合法权益。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监察办案机构等等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的工作效益。街道社区医疗保障管理平台目前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
二、街道社区医疗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推开,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迈向全民医保、完善目标关键性的一步。但勿庸讳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加紧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专项行动,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构思、根据城镇居民的特点和医疗需求、以及街道社区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开展养老保险扩面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居民医疗保险扩面行动,避免城镇居民因大病造成的养老和健康风险,为城镇居民稳定构筑双保险机制。
(一)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基本原则
第一是低水平起步原则。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各方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住院和门诊的大病医疗需求,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试行医疗费用统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医疗保险的受益面,确保医疗保险的长足发展。第二是确保自愿原则。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市、选定2—3个城市启动试点,明确确定地方进行试点的自愿性,充分尊重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城镇居民可自愿缴费、参加医疗保险,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政府作为后盾、建立财政辅助制度、引导和帮助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第三,属地化管理原则。明确国家、省、市、县的责任,国家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确定具体办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统筹层次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以有利于发挥现有管理体系的优势。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险的工作职能,贴近基层、和谐社会,从长远考虑要积极探索适合城镇居民特点的医疗保险办法,大力实施“低费率、保大病”的政策,鼓励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进而社会保险,将城镇居民完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第四,统筹协调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医疗保障相关工作基本政策、基本标准和管理措施等的衔接,保证城镇居民保险试点的顺利进行和医疗保障各类制度的协调推进。
(二)构筑预警、监管、处理三大网络体系
1.建立欠费监控预警网络体系。建立居民参保缴费监控预警体系,由街道(镇)、村、社区、劳动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关对欠费居民实行直接监控,每月对辖区居民缴纳保费情况进排查,督促参保居民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医疗保险费。
2.按经济情况对参保居民建立分类监管网络体系。对老、幼、转制、合并病残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进行深入细致、客观的综合性等级排队评价;对经济收入比较稳定家庭居民的缴费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存在欠费的要限期补交、不按规定缴费的要降低其信用等级。
3.完善参保关系监察、争议调处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市、(县)镇、街道、社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机构专兼职人员到位,实现定人、定岗、定责,条件好的可以聘请为社会保险联络员、成立街道(社区)调解组织,形成四级监控、争议调处网络,实行网络式管理,随时掌握辖区内的举报投诉、争议情况,维护参保居民合法权益,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及萌芽状态。对参保当事人及时、满意答复,确保不出现恶性有争议案件或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建立执法、维权机制。
1.加强与工会、民政、工商、税务、公检法、银行等部门的互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对恶意欠费群众,严重违反医疗保障法规的团体、机构,加大联合处罚力度,取消其信贷款、社保、民政,劳保优惠政策享受资格等,该强制执行的从速处理,该依法处理的决不手软,并在新闻媒体上、社区街道及时曝光,使一些违反医疗保障法规的机构或居民受到严重处罚。
2.建立突发性应急机制。专门编制医疗保障关系专项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因医疗保障关系、医患矛盾而引发的突发性,明确应急的工作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分工预警机制、信息、应急保障等内容、全面提升事件处理的应急反应能力,将突发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完善医疗保障应急周转金机制。建立市、县、镇三级应急周转金制度,对短期内无法按正常途径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影响医疗保险声誉的,先由街道、社区专项资金垫付,当街道社区无力支付时,启动市、县级应急周转金,确保社会秩序持续稳定。
(四)强化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