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篇(1)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技术特性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等技术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当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以后,呈现出教学资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样性、信息组织的高效灵活性、多媒体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双向交流性、网络的互联性与开放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一些探讨。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篇(2)

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它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1]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

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提出了解决复杂自然系统的理论、方法,为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系统科学准备了材料。物理学以前讨论的系统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特点。这类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向与生物界、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进化等演变现象相矛盾,人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由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系统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与生物学一样的进化现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结构来统一讨论。H.Haken提出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科学走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就可以站得更高,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入。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分析不仅是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结论也会丰富系统理论本身的内容,使系统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2]

二、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技术,以实现最优化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

论、协同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性、定量化和最优化。其中最优化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如前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都能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系统可从原有的熵增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和功能方面的远离平衡的有序状态,即形成一种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耗散结构。孤立的系统只能出现负熵,最终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3]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必须以和谐的方式从教育系统的外部引入负熵,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系统内部长期积累的熵增的逐渐减少,通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进行。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以上转变。教育技术具有开放性和旺盛的科学活力,它与全新的认知理念同步发展,并及时把相关科学和高新技术引入到教育系统中,促进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育领域成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的基地。

开放是系统减少熵增和内耗的调节剂,开放使系统不断更新,也使系统获得良性循环的保证。系统要达到开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开放和交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开放和互动。开放的本质是系统吐故纳新,教育技术的灵魂是整合,它意味着教育对各个学科的开放,接纳和综合。[3]

教育技术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1)开放的教育观念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开放。(2)开放的教育对象从教育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每个公民,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按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教育环境。(3)开放的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开放,如集体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传统的认知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而电子学习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激发了认知潜能。(4)开放的学习能力从重知识的获取能力到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强调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5)开放的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等传播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

的优化设计。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前提,更直接影响到开发与应用的质量。人们获取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手段、环境及学习目的都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系统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4]20世纪90年代以来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一)阐释学与教学设计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从广义来说,它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阐释包括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使隐藏的意义显现出来,二是使不清楚的意义变得清楚。“阐释学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隔阂的距离。”[4]在阐释学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家研究总结出以下法则和原理: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法则。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里过程。(1)历史性原则——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条件理解文本的意义。(2)整体性原则——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3)代入性原则——进入作者创造时的情景,重新体会其原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所学内容获得正确的理解,或者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阐发个性化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理解,教学便有“建构”的意义。阐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学习者的理解活动,理解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产生在于学习者能参与到理解的活动之中。阐释学认为,当理解者与文本以共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时,理解便产生了。(2)背诵不等于理解。以促进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应当关注文本创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不同文化或社会情境。文本的理解不是通过文本的背诵而获得,而是通过解释者的阐释。(3)教学不要奢望某种统一的意义理解或学习结果预定。理解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过程,它涉及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的影响。要从一个群体中期待一种可信的、客观的学习结果预定,是不可能的。(4)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社会性的活动。每个对话/交流都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现象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错误地判断学习者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运用阐释学原理为教学设计寻求一种解决方案,意味着我们在为学习者深化某一问题的理解寻求方法。教学设计的思维和操作可以沿着以下原则展开:(1)利用理解的空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表现他们个人化意义的理解。这种处理理解“空白”的活动,是基于阐释学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者在对待理解“空白”的问题上,要求表现个人化的解释/意义生成。教学设计就是要为学习者对文本形成个人化的意义创造/组合大量的机会。例如,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讨论练习,就有利于学习者展现个人化的反应和发展学习者的个人化意义。(2)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主题内容时,都会带着自身的偏见和切身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课程内容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引发讨论的问题,来发展学习者的主观性意义。(3)为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应当在“文本创作时代”与“理解者所处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之中,学习者都会把其自身的时代和文化代入其中,对意义的解释产生影响。

(二)模糊逻辑与教学设计

模糊逻辑(Fuzzylogic)是美国工程师LotfiZadeh(1965)提出的一个概念。模糊逻辑对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逻辑假设是:人的思想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确的。它以命题的二值性为基础,以排中律为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传统的逻辑所遵循的是二值性原则和排中原则。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世界假的,并且一个及其否定必有一真。而模糊逻辑却与概念、命题意义的不精确性相一致,它推理的结论并不严格依据前提。模糊逻辑的出现,为解决复杂性、交叉性的问题开拓了道路。

模糊逻辑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模糊逻辑理论对教学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和评价具有启示意义。这些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居核心地位。从模糊逻辑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理念与行为只常常存在一种或然的、非线性的关系。因此,运用模糊逻辑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更能有效地解释行为。(2)模糊逻辑理论对认识/处理学习者的感知问题更为有效。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及自信心,与学习者获得好成绩同样重要。(3)运用模糊逻辑超越决定论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在评价“现实生活”的问题方面显得更为有效。[4]世界并非是黑白两极的,而是绚丽多彩的。

(三)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数学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理论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理论。混沌理论的产生始于量子物理学不满牛顿机械决定论对物理现象的解释。牛顿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每种实践都是有序的、规则的并可以预测的。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并非是一个巨大的、事先决定的存在,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这种非决定论为解释世界的混沌现象提供了认识/研究途径。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理解混沌,应当注意两点:第一,混沌系统中隐藏无序;第二,混沌是存在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理解混沌理论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概念: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Sensitivedependenceoninitialconditions):一个系统中的混沌是指系统内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会引发后续的大变化。这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的异常敏感性说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当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不清楚或不确定时,我们是不可能预测到会发生什么结果的。

2.分形(Fractals):分形理论创始人是美籍法国数学家B.Mandebrot.fractal,本意是不规则的、破碎的、分数的。用此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平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分形,意指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尺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两个普通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Attractors):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对分析学习系统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视角,对我们在分析教学系统中常用的决定论科学方法提出了质疑。(1)如生物学系统一样,教学系统也是充满了混沌。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和假设在两个方面与混沌理论相抵触:一是教学系统的决定主义假设;二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是可预测的。(2)混沌理论挑战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线性教学程序——设计者或教学者认为只要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对学习者施加干预/影响,就可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事实上,预成的线性教学设计很容易被教学中的混沌实践所颠覆,导致教学过程难以预测,难以单靠线性的操作程序来控制教学过程,并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混沌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必须认真考虑学习过程。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式通常在本质上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线性过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绩效)。但是,学习的发生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差异以一种混沌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4)走向重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处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混沌理论的最有效方法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反思其学习活动,发展其元认知意识,提高其元认知/反思水平。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是一种帮助它们处理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途径。元认知是指关于我们如何人感知、记忆、思考和行动的知识。掌握这些过程并在学习中及时应用,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5)情感与混沌。在学习中处理混沌现象最有力的促进因素要靠人类的情感。已有的情商研究表明,经常性的情感挫折或情绪波动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损害/削弱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关键性能力。了解和控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于成功做出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情形来看,以上这些研究还未完全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是,积极地吸纳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适应时展和健全自身发展,却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1029/303496.shtml

[2]姜璐.系统科学之窗./chistory/xtno3.htm

[3]朱式庆.以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开放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通过对文献及实时对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通用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临时调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担任化学、物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工作的教师及近年从非师范类专业招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这样任课教师本身对于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理解也不够,更不用说对技术课程中的教材教法深入掌握了,俗话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而且教师的转型也困难重重。这样的观点在很多的文献都提到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在我们对西安某所重点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访谈时,老师说道:“我们学校现在有6位通用技术教师,分别来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有两个原来是化学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还有我是计算机老师,现在想引进一至两位教师,专业一点的,但不知道该从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去找,因为现阶段好像没人搞这些问题。”我们还从一些服务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培训人员有很多次都被临时请去做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但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现阶段要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与发展,解决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问题才是关键。

二、问题的解决

1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它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学科课程,那么对通用技术任课教师的条件要求有哪些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技术等人文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s]。所以对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现代的教学观念

这些基本观念包括: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团队学习理念等。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作为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性的教学。

(2)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从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己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俗话说:只有拥有100分能力的老师才能带出90分的学生,你让一名本身只具备60分能力的教师去带出90分的学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3)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合理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的现代传媒技术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了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板书、电子习题、投影演示等现代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发展。而其对教学的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4)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通用技术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其次,高中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培训、教学研究活动,还有校本培训和研究等,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和完成教学工作,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创新。通用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者,由此看来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5)通用技术教师要有教科研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通用技术教师应该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回过头来看看始终致力于以优化教学为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应与上文所说到的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跟随不同教学观念发展的历史。教育技术学科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涉及到有关理念的学习,例如:《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李克东、桑新民)、《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等。教育技术学从最早的行为主义提倡的程序化教学,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以有原有知识的认知,再到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各方面都有研究。通过四年的学习,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教学理念发展历史优缺点而且懂的其适应的应用情景。

(2)广博的知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广博。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大致有:摄影、摄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高级语言、网站设计、平面设计、基本的物理电路知识、视音频的采集与处理、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导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念的学习)、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到了计算机、物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首先,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实质之一即研究如何合理选择教学设备以优化教学。其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掌握了现代教学设备的功能操作,理解其优缺点及适应情景。这无疑能保证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定能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合理充分而且有效地应用现代媒体教学设备。

(4)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他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新知识体系的更新,要求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掌握新知识体系,并且勇于探索发现新体系中的问题。其次,教育技术学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最后,教育技术学学科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大量的实验学生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音视频制作、网站制作、电路基础实验、机器人搭建编程、教学实践等。

3教育技术学指导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建议

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当然还可以适时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②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教学过程。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现状,看如何安排教学顺序,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决定教学深度及广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其次,根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主动性强时主要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时,我们可以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设定小目标,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习内容难易度、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如何组织教学。当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时,同学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但随着项目难度的增加,学生们不可能单独完成时,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项目。例如:在灭火机器人完成过程中,由于牵扯的知识很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让他们共同努力完成项目。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学习项目,维持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并在潜意识里掌握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为他们的掌握团队学习理念奠定基础,服务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喜好特长不同,单一的评价手段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种评价手段相互结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难易度对学习者进行合理的评价。

(3)合理选用现代教学设备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坏境,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情景,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技术充满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例如在搭建灭火机器人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让他们看到最终所要完成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展示操作过程,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毕业生的特长,建议在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做FLASH课件、视音频等,辅助学生的学习。

(4)培养专业技能,做善于动手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联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要有科研意识及时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通用技术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通用技术教师。

(5)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篇(4)

我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拨动通用技术课堂活力之弦。先后主持省级研究课题5个,其中,重点课题2个,市级重点课题1个。“通用技术‘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研究”获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在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接受先进教学理念的洗礼中,经受了艰苦曲折的历炼与考验,有成功有喜悦,有不足有困惑。

一、成长为本,塑造通用技术教学的灵魂

针对当前通用技术课程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我于2010年开展“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确立了“以问题为载体,互动为杠杆,导学为方法,学生‘成长为本’为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把教学活动视为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过程。它突出基础性、一般性和通用性、时代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它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体现了研究过程与方法的巧妙融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它有利于学生把知、情、意、行融合在一起,实现个性完善,提高综合素质,获得个体的独特成长。

“问题导学,多维互动”为学生创建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环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发展个性有机结合,实现三个“着力”:着力改变传统信息传递单一方式,着力改变教师陈旧的行为方式,着力提升学生技术素养;体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互动实质化,体验生活化。围绕“学生成长为本”的教学灵魂,为促进学生在通用技术课程学习中真正获得个性化成长,“问题导学,多维互动”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问题为抓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熟悉学情,从当前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角度出发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是以导学为主线,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养成。“问题导学”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建构的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的引导,解决疑难,指导学法,调控进度,保证学习的高效率。提倡对学生导之以法,引之以路,授之以器,善之以事,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三是以兴趣为动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优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给学生提供自由表_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四是以互动为契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问题导学,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互动的优势,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激智取长,协作创新,加强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本人借助“通用技术‘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研究”的立项研究,致力构建“问题导学,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并形成湛江市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特色,让通用技术教育彰显生命力和活力。

二、多维互动,扬起通用技术学习的生命力

11年来,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一路反思,一路前行。

(一)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开拓创新。全市普通高中的校长、通用技术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有效转变,全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高。在2014年“第十一届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工作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与反思》的发言(全国共4个单位),成功分享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经验,获得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的高度赞许,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二)探索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且行且思。在“问题导学,多维互动”的实践探索中,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学形式的转变,创造了和谐的通用技术教学课堂,建构起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舞台,激扬起快乐学习的个体生命活力,使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过程同步开展,协调发展,教学相长。这既提升了学生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导学,多维互动”的课堂从根本上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谐师生的人际关系,强化学生的参与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通过师生共同创设“问题导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挖掘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2. 改变教学思维模式,创造和谐教学课堂。“问题导学,多维互动”的课堂是由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学的课堂的转变,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和谐的过程,是学生从无意义的学习向有意义的学习的转变。这一教学思维模式的改变,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调动起学生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利用学生的会与不会间的交流逐渐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建构,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3. 撬动互动杠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导学,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体验,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知体会,动脑思维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了主体性,活化了思维,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会了主动展示、自由交流、大胆质疑,创造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的素养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谐全面地发展。

4. 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与学协调发展。“问题导学,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它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可行的,能有效提高通用技术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这些研究成果均已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通用技术“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的实践》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5年第3期;《通用技术“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发表于《生活教育》2015年第4期;《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发表于《广东教育》(综合版)2015年第8期);《智慧共享 教学相长――通用技术“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研究实践拾零》获广东教育学会2014学年度学术讨论会征文一等奖;《通用技术“问题导学,多维互动 ”有效教学研究》获得湛江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通过“通用技术‘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促进了我市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大大提高。在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工作研讨会”上,湛江第一中学培才学校刘全老师代表广东省参加通用技术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获得二等奖;教师教学论文评比,广东省获奖论文15篇,湛江市获奖论文6篇,占全省获奖总数的40%。在2016年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研讨会编印的《论文集》中,共收录论文62篇,其中,湛江市26篇,占总数的38.7%。

三、正视不足,坚定砥砺前行的信心

“问题导学,多维互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构建的有效教学模式,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生命融合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必正视的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目的性不够明确,为情境而情境,曲解了“情境”的真正含义。二是缺乏有效的问题引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有“问题”但没有达到“导学”,仍存在“为‘问题’而问题”、“为‘导学’而导学”的现象,缺乏指向性、启发性、实效性。三是缺乏有效的教学互动。仍有不少教师课堂上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师生互动欠实效。

篇(5)

通用技术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我们必须以教研活动为抓手,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通用技术教学之路。

一、交流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大多数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只有短短的六七年时间,加上有些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岗位不稳定,造成不少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而要想上好通用技术课,长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必须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勤于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用新鲜生动的生活案例将通用技术课上活、上出特色。在教研活动中,我经常鼓励教师们交流自己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我曾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看到炒菜机器人的报道,于是深入挖掘编制了这样一个案例:2002年,深圳繁兴科技公司刘经理在品尝了扬州美食后说:“我是个美食爱好者,却不善烹饪,如果有一台机器人可代劳就好了。”这一想法引起了扬州大学烹饪学院教师们的共鸣,2002年下半年,扬州大学联手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制炒菜机器人。2006年,世界首台炒菜机器人终于研制成功。研制这台炒菜机器人历时4年,其间申请了50多项专利,其中包括十几项国际专利。世博会之前,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与上海世博局签订合作意向,世博会期间,扬州大学将输出烹饪机器人为世博贵宾提供服务,这在历届世博会尚属首次。在讲“技术的性质”时,我让学生根据这则材料进行分析,教学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个案例发生在扬州,在教研活动时推荐给同组教师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们在课堂上用了这个案例,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当然,除了案例资源,还有许多资源可共享,如视频资源、课件资源,这些资源的收集与制作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教研活动时可以分章节布置教师收集,共享优秀资源。

二、同课异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通用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应定期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比如,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时,请三位教师分别执教:第一位教师以不同品牌、不同价格的手机为例,说明任何产品的设计都要遵循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二位教师以学生作品《互动视力表》为例进行演示,该视力表中E可以随机转向,克服了纸质视力表E朝向可记忆的缺陷,从而分析创新性原则;从操作遥控器,分析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原则。第三位教师让学生通过对矿泉水瓶设计的分析,了解产品设计需要关注的原则。三位教师引入案例各不相同,可以促使听课教师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探究。在“同课异构”中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就是最有效的。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具交流,提高教师技能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教学具是开展教学的必要物质条件。首先,通用技术教学具极其缺乏,不少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都是依靠书本和教案教学,最多也就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基本上没有教具可用。其次,即使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学校配置了实践室,但通用技术项目设计需要的工具不同,全部购买则成本极高,自制教具作为补充非常必要。第三,教师的自制教具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相对于商品教具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作用更为突出。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制教具可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技术素养,也可以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研讨如何自制一些低成本、实用的教学具。比如,在教学“开环控制系统”时,一位教师展示了他自制的教具——电话遥控收衣关窗装置。使用者只要用手机拨打家中的电话,电话铃一响,机器人手臂先将衣架收拢了,然后自动关好窗户。演示过后,大家一起就该系统的输入、被控对象进行分析,对进一步改进该装置提出建议。改进后的装置获得了江苏省自制教具展评二等奖。再如,一位教师设计了悬梁强度测试装置,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分析了使用该装置的缺陷:学生用纸折叠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筒非常困难,特别是折叠方形、三角形纸简要花费较多时间。另一位教师就此提出了设计方形、三角形、圆形木棍给学生作为模具的方案。实践下来,学生折叠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筒的效率大大提高,克服了试验难点。

近几年,我校在自制教具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自制了十余种教具,获得了江苏省自制教具先进学校称号,我还获得了全国自制教具能手称号。这些成绩与教研活动中重视对自制教具的研讨是分不开的。

篇(6)

1、提前介入新课程

作为首批进入实验的四个省区之一,我们在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制过程中,参加了《技术课程标准》的编制,《技术课程标准解读》的编写;并为国家级培训承担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研修手册》、《理解与实施通用技术新课程》和《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指导》的编写任务,现均已正式出版,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做好了准备。

2、编写通用技术教材

XX年12月,广东省由教育厅教研室、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策划,启动编写粤教版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的工作。我们集中了省教研室、华南师大和部分学校的专家、教授和第一线教师,积极申报立项,其中通用技术学科教材获教育部立项通过,为全国四套版本的教材之一。经过艰苦努力,XX至XX年年,全套教材共九个模块的14册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查,陆续在我省和其他省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投入使用,为课程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了解,现在选用粤教版教材的省、市、自治区有山东省、安徽省、陕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

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14册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列表

选修模块

03《电子控制技术》 04《建筑及其设计》

05《简易机器人制作》06《家政与生活技术》

07《服装及其设计》 08《汽车驾驶与保养》

09《绿色食品》 10《营养与饲料》

11《农副产品营销》 12《无土栽培》

13《病虫害的预防与预测》

14《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品种引进》

3、教材选用情况

XX年6月,各地开始选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不同版本的通用技术教材由各地级市教材选用小组自主选择。我省选用了教育部通过的四套教材中的三套,即粤教版、苏教版和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材。其中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有主要15个市选用,约占2/3;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主要有5个市选用,约占1/3;另有1市由省教育厅安排试验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材。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教材的选用工作,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当地实际和学校情况,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利于通过互相交流,互相提高,促进课程的开设,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培训工作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每年都举办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市、区(县)每年也都要举办各级通用技术教师培训班,为学校培训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各级培训的举行,基本上保证了任课教师在上课前达到上岗要求,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有力地保证了开课的基本条件。

XX年7月,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培训班。本次培训是广东省新课程首次通用技术教师全员培训,采取了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交流、教育教学实践等多种培训形式,聘请了课标组的专家和各版本教材主编来授课,专家们的讲课深受学员的欢迎。通过这些讲座,使学员们初步了解了通用技术,为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XX年6月,与省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了广东省国家级高中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班由教育部技术课标组主持,通用技术课标组核心成员全部到位,就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进行了系统的交流和研讨。培训班上还请广东实验中学等四位老师进行了案例分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实例。

此外,我们还多次承担了对使用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的有关省市的教师培训任务,对山东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教师进行了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培训。

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

1、学科课程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开课率不断提高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新学科,开设的难度比较大。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各地各校克服了器材设备和场地的不足、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困难,逐步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XX年仅有少部分市的一些学校尝试开设,XX年开始,全省各市基本上都有学校开设,课程的管理也逐步走入了正轨。

XX年11月至多XX年年5月,为了全面了解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对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调研(见粤教研室〔XX〕32号关于开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调研工作的通知)。调研工作以XX年11-12月为主,XX年年1-5月又结合其它工作进行了补充调查。据部分地市的调查统计,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课率平均为60%左右。有些市的开设情况比较好,如广州市全市有130多所高中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学校88 所,未开课的学校40多所,开课率达 67.8 %;深圳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53所,其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学校有37 所,未开课的学校16所,开课率为70 %。从总体来看,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目前还很不平衡,但形势比新课程开始的时候已有很大好转。同时,各地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也进行一些探索,在开课的准备、师资培训、设备设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出台了一些办法和措施,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能力逐步增强

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始终都是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由于首次全省通用技术教师全员培训是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学校的实施方案和教师的岗位还没有完全确定,因此参加培训的教师基本都是临时从各学科抽调的,其中很多人在新课程开始后并没有任通用技术教师;加之高考方案公布后又转回其它学科一批,使本来就相当难找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人员更加缺乏,新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有所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才有了一定的起色。目前的教师经过几轮的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级培训,以及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开展,教学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已经逐步走向正轨。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师约有一半参加过各级培训,本科学历的占90%以上,专科或以下不到10%;专职教师不足1/3, 兼职教师超过2/3。以广州市为例(资料最全),登记在册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有267人,参加过培训的为149人,占55.8%;本科学历的251人,占94%,专科学历的16人,占6%;专职教师45人,占16.9%,兼职教师222人,占83.1%。

3、开展教研、科研,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科、教师和教学的需要,适时举办了各种教研活动,如经验交流、教学研讨、案例评选等,并出版了通用技术案例集,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级教教研员也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尤其是注意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来促进教学。各级教研部门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有的市如湛江,还成立了通用技术教研会,除了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说课交流、评选论文和案例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外,还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弥补初期培训工作的不足。

开展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体会到,越是薄弱的学科,越要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发挥教学研究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各级不同类型教研活动的开展,广大教师在教学常规方法、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对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XX年4月-6月,制定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实验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规定了通用技术课程每周开课不少于2课时,必修2个模块以上。

XX年12月,举办了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案例评选活动。由全省各地普通高中选送的案例评选出优秀案例,并编写了案例集,录制了教学光盘配套下发,供学校在进行通用技术教学时参考。

XX年4月,我们在珠海承办了第二届通用技术四省区协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课标组核心成员、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个实验省(区)的教师和教研员,还有江苏、福建2个准实验区的代表,以及一些相关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等共80多人。会议内容有经验介绍、现场观摩、说课交流、专家讲座,讨论互动等,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XX年1月份,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指导》编制工作,承担了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的编写任务,该书现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XX年6月,我们制定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科模块教学要求》,为课程开设、教学正规化创造了条件,为教学评价制订了标准,为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基础。

篇(7)

国务院于2014年5月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在此背景下,适应实际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院校的教育取向。据此,汉语言专业教师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能力;三是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研究探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这个目标上。汉语言专业在理工院校中大都属于新办专业,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汉语言专业应根据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和人才培养特点,在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以“应用”理念为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汉语言教学内容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一定要突出应用性,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各个相关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汉语言专业人才。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课程内容,二是更新知识板块。首先,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关键在于教材的处理。现代汉语有五部分各自独立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又分别与汉语言专业的普通话、文字学、语言学概论、修辞学等课程内容交叉。因此,在教学中,要梳理整合与这些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既要把握现代汉语课程的重点难点,为学习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又要对现代汉语知识内容做必要的删减,避免在学科知识上不必要的重复。其次,知识板块的更新。这是教学内容更新的另一个方面,注意新语料的吸收和使用。理论知识是死的,但语言材料是活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都可以用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对各种语言事实的敏锐语感和浓厚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把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吸收进来,延展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宽度和深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理论体系。另外,教材建设要不断充实、更新。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选择相应的教材。侧重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多年来,各高校主要选用由著名学者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得到公认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为基本教材,同时,还应编写现代汉语辅助教材作为知识内容的补充和更新。

三、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现代汉语教学模式就是要使教育教学符合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际。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既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在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其中教学方法和模式至关重要。因此,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要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更需要设计。为了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践创新以及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自学—提疑—讨论—讲授—总结”五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既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模式值得探讨和学习借鉴。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强化了学生在线学习方法与观念,是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法。

四、重视语言应用

汉语言专业培养文秘及教育方向应用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比较系统、扎实的汉语语言学等方面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宣传、出版等领域,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就业岗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汉语言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兴专业,因此,更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在课程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课程同步,边学习边应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上课时,教师使用第一手语料,关注和提供社会上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例如,网络新词语、外来词、字母词、歧义短语、方言语音、词汇对比、不规范字等,这些知识让学生查资料归纳整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认识,提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和对社会语言现象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在现代汉语教学中,要将虚拟性的实践课程转变为实际的实践课程,现代汉语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针对现代汉语课程社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就当今语言应用实际进行语言 文字情况调查研究,例如汉语现状调研、推普调研、汉语应用情况调研、实习顶岗调研等等。只有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提高从事语言文字应用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通用技术学科不是高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学校在逐渐删减通用技术学科课时,实验耗材经费不到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优质师资不愿流入,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可谓“前途堪忧”。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尝试将学科课程与科技教育结合,以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开发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搞好学科规划,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学科发展策略

一、搞好学科规划

2008年,我们认真分析了通用技术学科的现状和趋势,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制订了我校《通用技术学科三年发展规划暨行动规划》,《规划》分学科整体发展目标、学科课程体系规划、教学质量与管理目标、师资发展规划、科研管理规划、实验室管理规划和科技竞赛规划七大部分。作为指导该学科今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了我校通用技术学科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突破点,按照我们既定的目标,合理规划,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二、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学科发展策略

有了《规划》,我们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通用技术学科在当前有两大特点。一是学科动手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广泛,可迁移性强;二是师资队伍薄弱、缺乏教学和管理经验,教学资源匮乏。针对这两个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如下策略。

以学科课程带动科技活动。利用课程内容广泛、可迁移性强的特点,将科技教育课程化,不拘泥于必修课,通过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小组等多种方式,最大可能激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引导和挖掘在科技方面有潜质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以课题研究提升育人能力。将问题和困惑升华为课题研究,通过教师的互助、学习和探索,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丰富课程内涵,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一份贡献。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把握住了这两点,以此为策略稳步实施,突破难点。当然,作为新的学科,教师一定要注意心态,不要着急,不要气馁,冷静认真地分析问题的根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能有收获。

整合科技教育资源,以学科课程带动科技活动

一、提出本策略的背景和原因

科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冲击,个别学校的科技教育只停留在了对极少数科技特长生的教育上,三年投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为的就是几个科技生得些全市甚至全国的奖项来装点门面,这与科技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科技教育虽然经费充裕,但始终没有固定的载体,无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技教育带来的收益,这一直是基层科技教师的遗憾。以动手实践和创意设计为特征、以综合性为特点的通用技术课程,为科技教育课程化找到了良好的载体,为更多学生享受科技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本策略的实施

我们通过整合科技教育资源,通过在必修课程中渗透,在选修课程中挖掘,在社团活动中选拔,在研学课中深入的方式进行科技教育课程化的具体实施,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学科课程体系。

我们通过整合打通壁垒,将天文台、高科技实验室、生物情景教室、理科数字化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科技教育资源与通用技术课程实现共享。充裕的科技教育经费也解决了通用技术学生实验耗材资金的短缺问题。

高二通用技术必修课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模块,我们在课程中结合教材中“发现问题”、“方案的构思方法”等章节的内容,渗透讲解一些学生获奖的案例,如“明天小小发明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青少年科技与工程大奖赛等。通过这些案例的讲授,拉近了学生与科技大赛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觉得,创意设计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发明创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一措施实现了科技教育全员覆盖,为选拔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做了有效的铺垫。

我们在全员覆盖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实施通用技术选修模块,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选拔和辅导。《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是许多高中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应用物理知识进行结构组装和电子线路的识别焊接,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程序设计调试,完成了一个会按照既定路线行进的简易机器人的制作,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和学科整合,甚至对学生未来职业和理想的选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更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为这些经过选拔的学生提供更深入更个性化的指导。他们不仅在这里能得到思维和技能锻炼,还能提高社团管理能力,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他们向师哥师姐学习做人的道理,又把这种精神身体力行的传递给学弟学妹。每当看到学生外出参加科技大赛时,他们互帮互助的情景,作为教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觉得孩子们忽然间长大了。

以课题研究为主轴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开发能力

一、提出本策略的背景和原因

当前,通用技术教师都是学校临时指派过来承担教学任务的,来自物理、化学、数学、劳技、信息技术等学科,有的还是实验员或电教室的老师,教师学科背景和教学经历不同,师资队伍相对不够稳定,普遍年龄比较年轻,教师人数少,互助机会少。以朝阳区为例,教师的学科背景较为复杂,35名教师来自6个学科,一半老师在35岁以下,仅有15%的老师有中学高级职称。如图1、2、3所示。

这样的师资队伍又面临着新的学科,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是一个巨大的困难。除此之外,还面临实验室管理、资金投入、课程开发、整合教育资源等多项工作。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不爱上,其他学科老师侧目,更难以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任课老师非常辛苦,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逐渐失去信心,学科的未来发展堪忧。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更好的方法,就是将问题和困惑升华为科研课题,通过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二、本策略的实施

我们以学校“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综合性和深刻性的校本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的研究工作为主轴,为老师们搭建了互助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整体提升组内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为纲,以通用技术教材为主线,侧重以技术实践实验活动为载体,渗透和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实践,重构通用技术校本课程体系,提升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综合的应用到更高层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反过来又促进和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中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学习效果。”

课题研究的整体要求是,以科研课题为主轴,着力学习新课程及学科整合、有效教学等相关理论,加强教学创新的实践,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能力;以教学开发为主线,梳理整合资源,重构通用技术学科校本课程体系实施方案,为设计教学活动、建设学科资源库和学科网页作充足准备;以提高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落脚点,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撰写出学科渗透整合的《课程案例》,编写出通用技术学科《校本补充教材》和《实验活动项目汇编》,形成一批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成长案例、教学反思材料和研究性学习成果。

主要成果展示

付出总会有收获,随着我们不断深入实施通用技术学科发展策略,在教和学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9年,我校学生获得朝阳区青少年机床“动手做”大赛的一等奖,获得北京市青少年机床“动手做”大赛的优胜奖。机器人小组获得北京市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VEX比赛的第一名。赵冬杰同学参加了2009年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工程学一等奖。王满强同学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获得二等奖。

篇(9)

一、具有合理的资源管理平台架构

1.按照如下5种分类方法进行管理和查找

(1)按年级浏览:学段―年级―学科―册次―章节

(2)按学科浏览:学科―学段―年级―册次―章节

(3)按资源类别:资源类别(课件、教案、学案、试题试卷、教学论文、教学录像、教学反思、教学素材等)―学段―年级―学科―册次―章节

(4)按资源类型:资源类型(文本,PPT,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学段―年级―学科―册次―章节

(5)按专题浏览:用户可以自己定义各种专题

2.对单个资源的说明要全面

资源说明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资源编号(编号唯一,自动生成,每位有一定含义,便于查找、管理、举报错误或重复资源)、资源名称、内容摘要、学科、学段、年级、册次、章节、资源年份、资源类别、资源类型、所属专题、适应对象、作者姓名、文件格式、文件大小等。

资源编号说明:共11位,各位含义如下:

第1位表示学段(0初中、1高中);

第2位表示年级(若第1位是0,则第2位的1~3分别表示初一、初二、初三;若第1位是1,则第2位的1~3分别表示高一、高二、高三);

第3位表示学期(用1和2分别表示上学期和下学期);

第4、5位表示学科(语文01、数学02、英语03、物理04、化学05、生物06、历史07、思品08、综合实践09、音乐10、体育11、美术12、信息技术13、通用技术14、基本能力15等);

第6、7位表示章节;

第8至11位表示序号。

上传资源时需要填写以上内容。

3.浏览每个资源要显示相应说明

如:对于教案和课件等,要显示资源编号、名称、年份、版本、类别、类型、上传用户、适应对象、文件大小、需要点数、下载次数、摘要等。

4.资源管理平台的定位

该资源管理平台本着简单、实用、稳定、优化的原则设计,力求运行速度快,可视效果好,使用方便。

二、具有多级用户管理机制

用户管理要分级进行,不同级别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大体可分6个级别:总管理员、总审核站长、学科审核站长、超级用户、高级用户和普通用户。在后台建立一个专门的用户管理栏目,能够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管理。

1.总管理员

负责资源平台的正常运行,数据的备份,所有用户的增加、删除和确认。如果用户很多,可以聘任几个部门管理员,部门管理员除了具有普通用户的权限外,还能够对本部门的用户进行管理,如进行新增、修改、删除用户等操作。部门管理不能拥有资源审核权限。

2.总(审核)站长

对学科站长进行考评,有权聘任或解聘学科站长,有权审核所有内容,对有错误的内容有权删除或修改。

3.学科(审核)站长

负责本学科上传内容的审核,并确认资源的质量等级,但无权删除自己已通过审核的资源。

4.超级用户

负责高级用户和普通用户的管理。通过注册,可自动成为普通用户,经过超级用户的审核和确认可以成为高级用户。

5.高级用户

高级用户可以浏览资源,下载、播放所有资源,上传资源,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有限管理(比如:可以编辑“待审核”和“退稿”的资源;可以新增或删除待审核的资源等)。

6.普通用户

普通用户由用户自己注册,注册成功后,可以浏览

资源,下载免费的资源,可以上传资源,审核通过后也可以获得点数,只要拥有足够的点数也可以下载任意的资源。

三、具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1.总体思路

资源建设总的管理思路是分两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个方面是评比,即学校年级教师,针对课件、教案等评比,分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证书,把优秀的作品上传至教学资源库,全校师生共享,作为免费资源。

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点数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同样对学科站长也通过点数进行绩效考核,激励学科站长积极参与,把好质量关。

2.具体措施

上传的资源,如果通过审核可以分为5个档,分别是永久免费、0点、1点、3点、5点。如果是0点等级,如果其他用户下载达到10次,自动转为1点的档;如果其他用户下载达到100次,自动转为3点的档;如果其他用户下载达到1000次,自动转为5点的档。如果该资源上传时间已超过2年自动转为免费资源。

使用点数制来管理和评价教师上传和应用资源的情况。设置3个计数器,分别是:上传资源计数器、下载资源计数器和评价资源计数器。

同样使用点数对学科站长进行评价。凡是该管理员审核通过的资源,汇总这些资源的所有上传资源点数、下载资源点数和评价资源点数进行评价。

对上传有严重学术错误并通过审核的资源,总站长要及时删除该资源,并扣掉学科站长因该资源获得的3倍的点数,扣掉原作者因该资源获得的2倍的点数。

评价参数:

贡献量=上传资源点数+评价资源点数-下载资源点数

参与度=上传资源点数+评价资源点数+下载资源点数

用学科内所有教师的参与度的平均值+贡献量的平均值考核学科,学科内用每位教师的贡献量考核个人。学校按学科投入资金,各学科根据每位教师贡献量奖励个人。

另外,要具有丰富的统计分析和显示功能。

(1)用户登录后,能显示用户的相关信息:用户身份、用户的各种点数,用户上传下载资源数量等。

(2)能够显示注册用户数、在线人数、总容量、资源总数、本日上传数、昨日上传数、本日下载数、昨日下载数等信息。

篇(10)

1、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重点是将产量作为几乎是唯一的成本动因,“产量成本”的概念一度为指导管理会计实务的原理。事实上,成本结构和成本业绩反映的是过去的战略决策—结构性动因和现在的管理行为—执行性动因。成本分析必须基于对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的深刻理解。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的成本动因,它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结构。它主要有:

(1)规模。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如在营销、研发等方面加大投资,可以降低单位成本。这与企业的水平一体化相关。

(2)范围。是指企业为了让自己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销售和原材料提供等。这与企业的垂直一体化相关。

(3)经验。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学习曲线运用到人工成本计量中。

(4)技术。技术包含于任何一个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之中。只有那些能转变为率先行动者优势的技术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

(5)复杂性。企业的产品种类、服务范围与市场特性有关。不同的目标市场自然应有不同的价值活动。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多数不可量化。它主要有:

①生产力。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

②全面质量管理(TQM)。TQM强调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每一名员工都承担质量责任。要求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

③生产能力利用率。充分调动企业所有资源,优化资本配置,提高员工向心力是现代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

④联系。是指企业各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不单包括企业生产活动的关联,还包括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间的依存关系。

传统管理会计单单注意结构性或执行性动因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将它们综合在一起考虑。但是战略管理会计就不是一项静态的技术,而是一系列动态的分析决策了。事实上不是所有战略动因都同时同等重要,但其中一些确实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根据具体企业情况,每一个成本动因都有特定的成本分析法则。管理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审视结构性和执行性成本动因,深刻理解成本结构的动态,才能使企业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战略动因分析的重要性。

通用汽车公司在整个80年代的销量是福特公司的两倍多。为了保持优势,通用依据传统管理会计的观点,单在生产技术方面大力投资,意图降低成本,而对规模范围、经验等方面未加注意。而福特认为一味追求产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产品种类上的不经济,在对通用的分析中,福特还认识到通用的技术进步不是因为它的劳动密集性生产线,而是生产能力的利用和质量管理动因。于是福特果断地削减大量车型,创造出质量和生产线复杂性动因更和谐的局势,从而在战略动因的利用上整体超过了通用。时至今日,福特的汽车销量已远远超过通用,位居世界第一。

作业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具体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是把价值链根据动因分成一个个的作业活动单位。尽量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选用低成本作业,以优化资源配置。价值链在市场与竞争状况分析阶段已有所论及,那时它只对企业起一个初步的描述作用,现在随着成本动因加入,明确的作业概念出现,它将起实际的控制作用。

2、目标成本管理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由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摸索出的系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是根据产品在市场上能接受的价格和预期利润倒推出生产成本。这是突破传统思维的战略思想。首先,设定“理想的”目标,代替“合理的”目标,意味着对成本降低无穷尽的追求。其次,用市场需求指导决策实际上是将顾客的需求体现在价格、质量和成本的平衡关系中。不光制造成本、设计方案、生产工艺都视为内部因素,连与供应商的关系等也包括在内。JIT生产方式的应用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管理会计界通过对世界数百家大公司的调查发现,大约85%—90%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已被决定。因此这种追求极限的成本思想必须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成本意识。会计人员应被视为整个成本管理队伍中的一分子。数据的收集分析也应体现在整个价值链过程中,而非仅局限于生产阶段。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这种方法的很好实践。总的来说,目标成本管理可视作一个动态的成本管理过程,而非一系列技术的简单结合。

我国邯钢于1991年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就是中国化的目标成本管理,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从产品在市场上被承认可接受的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其潜在效益,从后向前核定,直到原材料采购。可见中外优秀企业从实践中已认识到,运用战略思想指导企业微观活动是发掘企业潜力的动力所在。

营销学家麦卡锡将各种因素归结为4个方面: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产品方面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已经涉及,下面论述价格、分销和促销方面的战略管理。

会计人员在企业活动中和营销主管一起决定价格策略和销售预算。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是企业获利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战略管理会计中,销售收入和成本信息一样,应从顾客和市场出发。根据价格制定的不同依据,可将定价方法分作3类:

1、成本导向定价:以营销产品的成本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定价方法,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就属此类。它使用吸收成本法突出产品获利能力,但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顾客和细分市场会有不同的收益。不过因为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为分析拓展了思路,成本导向定价的简便易行在今天仍有其实用价值。

2、需求导向定价:以产品或服务的社会需求状态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企业的营销成本和市场竞争状态,制定或调整销售价格的方法。根据价格需求弹性定价是较普遍的方法。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这个方法可谓无懈可击,但将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完全量化却几乎是不可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使需求导向定价的实际运用并不广泛。

上一篇: 督导工作方案 下一篇: 法律术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