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美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土美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土美术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对美术教育课题的开发研究成为目前国际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因应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我们闽南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区,闽南的民间美术融会了民间、民俗、工艺制作、宗教艺术于一炉,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而称著于世。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从当地人文自然景观中,进行乡土美术教学探索。

一、从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人文景观资源是人类文明进展中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在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泉州地区珍贵文化史迹林立,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和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大量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然保留的古朴的民俗风情的古厝、小巷、祠堂、宫庙等。我们以人文景观为线索搜寻泉州本土的乡土美术文化,在其人文自然景观中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名胜古迹;二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三是现代建设的新人文景观。

1.传统名胜

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祠堂、庙宇、文塔、园林庭院,以及古墓。泉州地区是一个文化古城,从古自今人文景观非常丰富,通过这些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2.自然景观

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成为历代文人抒怀写意的名胜。如九日山石刻,山不大,也不高,海拔仅仅数十米,可山中古迹遍布,几乎无石不刻字,包括蔡襄、苏才翁等人共有八十余处题字,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明代摩崖石刻。又如位于晋江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摩崖上刻: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时候,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

3.现代景观

现代新的人文景观往往依山傍水,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现代注重环保,重视生态平衡的今天,这些建筑物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向学生介绍新的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文化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设计思路。领略现代人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的环境,加强环保意识,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以民间美术资源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泉州民间美术资源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其中尤以石雕、木雕、纸织画、农民画、木偶制作、刻纸等为突出代表。

1.惠安青石雕

惠安青石雕历史悠久、造型逼真、形象鲜明、状物传神、维妙维肖,雕刻技法分为圆雕、浮雕、影雕三大类,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其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泉州木雕

福建木雕主要产地有福州、莆田、泉州、闽北等,各地风格有别,其中以莆田木雕最为闻名。木雕艺术是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泉州一带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金彩,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泉州的彩木雕,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题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3.永春纸织画

永春纸织画古时曾一度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共称为中国四大家织。

4.晋江民间绘画

晋江民间绘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夸张变形的装饰画著称于世,其作者主体是当地农民,基础扎实,力量雄厚。

5.泉州提线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6.泉州刻纸

泉州刻纸起源于宋代,发展于现代,最早刻制的是民间红笺、福符,家家户户将刻纸贴在门楣或春联上端,迎风飘展,以增节日喜气。也有一些刻纸用于其品装饰主要是在节庆时,后来更多的刻纸是与泉州花灯相结合,成为花灯艺术重要的造型手段。

三、以人文景观和民间美术为素材,进行多种形式的乡土美术教学

1.教师可运用拍摄录像及照片、搜集和整理人文景观与民间乡土美术材料,结合泉州乡土美术教材,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电脑展示、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泉州地区的乡土美术。

篇(2)

一是形式构成体系的建立。从1907年“立体主义”的产生到抽象艺术的出现,是形式构成体系创建的关键前提。20世纪20年代,形式构成体系创建于德国魏玛包豪斯学校,康定斯基、克利、费宁格、伊滕等大师受聘此学校,因为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创立了形式构成体系,于此开启了现代设计艺术的体系化发展模式。由形式构成体系带来的审美观念,成为那个时代谈论艺术的核心话题。设计艺术通过对现代艺术的认识转进,从而获得巨大的动力源。现代文明中的现代艺术成为一个吸引世界目光的神奇领域。对于形式讨论的主要意义在于,绘画从此摆脱了造型与技巧的单向性传承方式和客观描绘束缚,而转进为思维方式的展现。也就是说形式观念成为现代艺术的首要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认知其文化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审美。

二是实验方式的建立。绘画艺术的传承方式、尤其是写实艺术的造型基础与表现技巧,是绘画艺术赖以传承的核心基础,无论是西方写实主义、还是中国卷轴画传统,均体现为审美标准的前置设定,造型方法和表现技巧的讲究在代代传承中形成象牙塔式的层级审美方式。在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对学院派象牙塔式的层级审美方式的瓦解和摧毁是革命性的,他致使传统的单向性传承方式转变为多向、放射性的现展方式,多元并举方式带来的艺术发展,彻底解放了艺术创造的自由活力,画种壁垒被打破,艺术家在纵心所欲和不择手段的实验探索中兼容了所有技术手段。可以说实验方法成为现代艺术的孵化器,正如罗伯特•休斯在他的《新的冲击》一书中所言:“整个欧洲都像一个实验室,现代艺术不断从那里产生出来”。在这里,准确认知实验方式的全部含义,其意义在于其间隐含着的创造原理与突破观念束缚。[5]在艺术创作领域,对实验方式的探讨大多散见于艺术家对艺术的谈论,“实验”一词出现频次之多、人们关注“实验”的努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立足于画种自身规则下的‘实验’讨论,是难于获得实际意义的。问题在于单纯画种不能孕育出实验方式,而是“实验”孵化出了现代艺术。从这个意义讲,“实验”是打破画种界别,实现跨界的综合技术方法,包括材料技术和学科交叉的认识观念。我们有理由认为,实验方式的认识更多缘于对原始艺术、民间美术、儿童绘画,艺术涂鸦、包括疯人艺术的再认识,在那些非文化身份的艺术表现中产生出的手法和形态中,更容易理解实验的含义。实验是不择手段、是纵心所欲、是自由创造、是以意图传达为目的的艺术手段。

三是语言传达方式的建立。艺术必须传达意图,他通过视觉传达方式实现语言表述。现代艺术放射状的表现形态、那些平面、立体和空间、以及装置、行为、综合材料、观念艺术等均在语言方式上拓展了人类视知觉的辨识可能性。语言方式的探索意义还在于不同区域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换,即所谓国际语境所代表的语言方式。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为包容性,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希望。现代审美观念可以赋予民族文化以现代性发展活力,民族美术也会赋予现代审美以中国文化精神。那么,民族美术就需要纳入现代审美中加以重新认识,正如毕加索坦言:“艺术不是创造而是发现”。也就是说凭空的创造是不存在的,现代审美发现也是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当代艺术家戴维•史密斯也说道:“在没有任何文化传统的艺术中,什么也不会有”。在现代语言方式中,视觉意图的传达不单单是语言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属性上的文化身份表述。也就是说,文化立场与文化身份的现代性表述,需要立足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价值认知。民间美术赖于民俗文化传承而传承,民俗文化生态孕育出的各种美术形式,决定了其民族文化的根本属性。[6]从民俗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城市民俗与乡土民俗做一个区分,由于环境的不同,城市民俗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明显优越于乡土民俗。尽管在城市民俗中并不鲜见与乡土民俗类同内容,但他的市民文化和市场需求更多体现为工艺美术形态,对物质材料和工艺水平的追求代表了城市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乡土民俗中,由于农耕生活水平的低下和长期稳定,那些出自于劳动者之手的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以代代传承方式稳定延续下来的,他们没有文化身份也无艺人身份,甚至普遍是不识字的庄户人。这类同于原始艺术与儿童美术。这种非文化身份的艺术则是缘于民俗文化的氛围影响,蒙昧意识中的冲动和创造力往往是巨大的。在那些原始艺术、儿童美术、涂鸦艺术和疯人绘画中,意识冲动与情绪宣泄是纯粹的,他们没有名利思想,也无私心杂念的困扰,单纯状态下的刻绘涂写更多缘于他们内心的原始冲动。这在乡土美术中同样体现出这种原发性和原创性,不同区域的乡土美术赖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体系,它反映的是大一统的民俗文化属性。本文来自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二、现代审美与乡土美术

篇(3)

晋江人灵地杰,其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穿着服饰、建筑民居,无处不彰显着浓厚的乡土文化艺术气息。特别是它的民俗文化,如,晋江高甲戏、掌中木偶戏、东石数宫灯、深沪的划龙舟、迎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为了提高教师对晋江民间艺术的认识,提升教师美术研究的水平,我园充分利用周边文化资源,组织教师前往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泉州锦绣庄、晋江博物馆、晋江戏剧中心、施琅故居等古迹展馆采风,让学生欣赏幽默诙谐、夸张有趣的高甲戏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欣赏一个个栩栩如生、精雕细刻的木偶头;观赏晋江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出砖入石的外墙面等具有闽南特有的古建筑风格;品尝舌尖上的晋江名小吃……让老师亲身感受富有乡土特色文化,感受闽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查询、上民俗馆查询及请教老一辈民间艺人,深入了解晋江相关民俗风情,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美术元素,让传统的乡土文化走进幼儿园。对民间习俗文化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有选择性地选取适宜幼儿创作表现的民俗内容,不断地收集、整理其中蕴含的美术文化素材,为我园的美术教研提供条件。

二、多维度、多元化创造乡土文化美术特色环境

我们在环境创造中融入晋江乡土资源,突出美术特色,大段以家乡的戏剧为主线、中段以晋江的建筑为主线、小段以晋江的小吃为主线进行设计布置环境。师幼一起设计制作各种美工作品,多方位打造与教育相适应、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文化。运用多种美术表现手法布置幼儿园廊道成特色墙面:采用高甲戏元素制作精美的陶泥作品,表现高甲戏脸谱及形态各异的角色形象;利用五谷杂粮、废旧物品、纸箱纸皮等材料黏贴、拼接制作闽南古大厝。

我们还利用各活动的空间环境,创设布置主题墙饰及区域环境,投放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手工艺实物或图片,如,漆蓝、小竹篓、汤婆子(火炉)等,让幼儿参与其中。如,小一班开展晋江名小吃文化主题,教师收集幼儿作品装饰班级环境,还投放到角色游戏室布置成“晋江小吃一条街”;小二班开展晋江糖果主题文化,幼儿的作品在班级主题墙及学园的廊道上展示,并且作为一种幼儿操作材料也投入到区域及游戏中。在幼儿园外走廊,我们制作了学园开展美术特色活动的各种展板,如,中一班开展闽南古厝文化,大一、大三班的高甲文化,大二班开展青花瓷主题文化等等,营造一股晋江民俗文化气息。

三、多方式、多样化搭建幼儿创作表现平台

乡土文化特别是民间艺术对于幼儿来说较陌生,为了让幼儿能直观感受、接触,我们通过外出参观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感受体验,真正让民风民俗走进幼儿课堂。我们走进晋江博物馆、走进五店市近距离触摸古厝红砖石墙、雕花窗几、古井古物,了解晋江的传统文化;我们还走进晋江戏剧中心,让幼儿亲身感受高甲戏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高甲戏中丑角行当“风趣、诙谐、夸张”的特点;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与感受的方式,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民间文化中的美,从而激发幼儿运用美术技能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们结合民俗传统节日组织教师根据学园实际情况及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幼儿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传统文化的人文氛围及乡土气息,学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出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及态度。我们还依托幼儿园课题教研,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工活动,积极参与各层面组织的美术技能比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展示,表现自我。

篇(4)

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保留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风情,这是农村美术教学的一个资源优势。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文化的标志,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利用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艺术源于生活,乡土美术就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美术它涵盖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与当地人民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如:建筑、生活用具、劳动工具、服饰、民俗节气用的各种陈设物及相应的民俗活动等。乡土美术是一个地区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

乡土美术是以活生生的方式存在于学生身边。对农村美术教学来说,利用好这份资源开发课程,既能使农村美术教学变得贴近学生的生活显得亲切而丰富,提高农村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又能利用它所蕴涵的传统审美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提高学生的意识、发展人格和热爱生活、自然的情怀,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开发乡土美术还能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元性,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保持和继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具有对不同文化包容的能力。对本土文化认识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在“泛文化”的情景中学会积极的抵御。

在当下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异己文化的强烈冲击,农村文化在这种处境中更多的也是努力城市化,这使得学生直接在生活中、思想上迷失了本地文化。乡土美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不应该被忽略,对各自本地域的乡土美术要认识其价值,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和情况开发利用它,形成课程资源,拓展农村美术教学并使这些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开发乡土美术,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地域的乡土美术的特征,要有亲身经历,以各种形式收集较详细资料,深悟其内涵。如果对乡土美术缺乏深刻了解,单用几张图片上几节课,这样仅流于形式是不可能发挥乡土美术的魅力和价值的。在农村美术教学中实现资源本土化,教师要先行动起来利用乡土美术推动农村美术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身边发现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研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学习,进一步对美进行体验、感知、发现、鉴赏、创作,开展情景化的美术学习。

(1)开发乡土美术资源应从探究性学习入手。乡土美术内容丰富,单靠教师的力量或美术课堂中的渗入远不能实现乡土美术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引导学生从乡土美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美术教学延伸到校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师生共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资料的积累。指导学生从乡土美术中发现题材,开展探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主动性,因为素材来自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无所适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自主意识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开展乡土美术探究性学习又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乡土美术,发现其价值,可以实质性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乡土美术素材时,要考虑素材本身的可探究性,所选题材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有东西可以挖掘,能有新的发现。

(2)乡土美术的开发利用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乡土美术随处可见可得,但每个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能力的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对事物着眼点的不同,在开发利用乡土美术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时,不能一刀切,应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和方式,允许对同一主题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能在乡土美术中获取营养,让他们在有亲和力的题材中得到生活教育、艺术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人格教育。乡土美术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所以的乡土美术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选择具有生命力的乡土美术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学会选择与提炼。

(3)乡土美术的开发要有创新意识。乡土美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它进行继承和发扬。对一种文化的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提升,要能产生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观点。所以对乡土美术的开发利用要注入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发扬它,实现乡土美术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应让学生从内容、形式和观念进行创新,把握某一主题的内涵,然后在当下的语境中进行诠释。比如对传统民居和房间格局所体现的伦理观的认识,不是让学生学会遵守等级制,而是升华它的积极因素,懂得尊长爱幼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意义。其次,还应从材料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黏土、卵石、树叶、树皮、秸杆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材料。但对材料的开发任然要有选择性,“美术教育的理想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美的行为成果,使自身的审美意愿物化于材料形态的变化中”。对材料的开发利用要指导学生选择,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出发,从培养对材料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出发,避免造型材料的泛化现象。用创新的观念对乡土美术进行利用,可以弥补农村美术教学设施的不足,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有利于地处农村的学校形成有自我特色的美术教学。

乡土美术为农村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改促进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形成校园特色,使美术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也为学生创造了各种美术实践活动的机会,为他们美术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乡土美术的开发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条件,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有资源的开发、所有措施的实施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为目标。

(1)乡土美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对它的探究与学习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能力为他们提供信息资料,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乡土美术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乡土美术。围绕学生的发展,激发主动性,让学生亲身体验乡土美术,通过写生、游历、走访的方式将观察到的、了解到的、感悟到的用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实地收集学习资料,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对主题、材料进行提升和内化,加深学生对乡土美术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

篇(5)

将乡土特色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的教学中来,不仅对于乡土特色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学美术教学中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才让乡土特色美术没有走向绝迹,反而能够不断地发扬与传承。中学美术教学中因为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为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文化血液,使得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了解人与美术之间的关系、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乡土特色美术大大丰富了中学美术的课内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特色美术资源,能够帮助学校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例如,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将写生课、创作课、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美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剪纸、泥塑等手工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乡土特色美术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教材。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乡土特色美术教学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美。乡土特色美术实际上就是普通百姓朴素生活的一种体现。现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大部分便是很久以前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日常用品,这样便可以看出,艺术其实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特色美术为初中美术增添了更多的审美素材,促进了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将中学美术教学嫁接在乡土美术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打破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因为乡土美术从生活中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动人;还原到生活中去, 虽然经过加工,但却又让人感觉真实。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完全可以将生活引入美术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周边很多村寨都有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这一带的居民以家纺生产为主。鉴于这些特点将原先比较枯燥的图案知识融入到家纺用品中来,例如《美丽的图案》,首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家纺生产过程让学生观看,让其体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家纺设计。然后浏览一些家纺作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并说说其中图形排列的规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图案的基本知识。将这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了解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用地方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

2.筛选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也是相当繁杂。这就要求作为施教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筛选、开发、利用各种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和他们生活更为贴近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乡土文化之一的布依文化,位于贵定县西部约20公里处,在此发现了大量的布依族的民风民俗,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乡土文化之二的苗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这两种乡土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是综合中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和中学生“玩”性未减的特点,选择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能让学生在玩耍中既了解到南通当地的乡土文化,又能从中学习美术知识。贵定的乡土文化资源比较充足,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取舍,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 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 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 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 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 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 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乡土特色美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学美术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也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取舍地将乡土教材进行发掘和发扬,是每个美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乡土美术的一种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广大的美术教师要把开发乡土教材作为己任,希望把更多的乡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樊春芳.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乡土教材发掘的思考[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10) .

篇(6)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41

陕北考察地点及先后顺序:

(起始站:南充市——>宝鸡市——>凤翔县——>扶风县。榆林市——>佳县——>绥德县——>清涧县——>延长县——>西安——>南充,终点站。)

引言:从陕西的宝鸡市(扶风县、凤翔县六营村),至陕北的榆林市(佳县、绥德县、清涧县、延长县),民间美术有着自发的传承性,融合文化内涵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在各地民间。实地的考察走访才会对民间美术听得全面、看得清澈、闻得深刻,懂得陕西和陕北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考察的序幕就这样开始了。

1、传播传统文化

听—宝鸡方言。听听那些极具“个性”的语言如:阿家、阿公——丈夫的父母。①先后——妯娌。②宝鸡方言在长期使用中虽然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巨大,但方言中仍然保留古汉语的部分,并常出现在口语中。【1】陕西人就用这样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民间艺人在凤翔木版年画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老师,会讲解早些年收集整理旧的木版年画的旧板子和现在制作的木版年画的全过程,邰老师的妻子也亲自演示木版画拓印的全过程。采访的过程可以任意使用照相机和录音机,老师会认真细致讲解木版年画的新旧种类及区别、传统美术的造型意识和色彩中的传统观念。口口相传知识的过程中能感觉到老师想要传播木版年画文化的心,让人领略到这五百年历史的辉煌。陕西人不会拐弯抹角,这也许就是大地“土”的性格吧,大地的辽阔,绝不藏私的奉献着本土文化的美。

2、展示传统文化

看─黄土高原积淀下来厚厚的历史,又是怎样得以传承呢?接下的考察没有让人失望,汉画像石③的图案砖石和文字砖石——在榆林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开放式展馆就是答案之一。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展馆,馆内不仅有汉画像石的展出,还有复原的汉画像石墓葬、电子演播厅、博物馆分序厅。题材极为丰富:神话故事、灵禽瑞兽、农牧狩猎、车马出行、忠勇典故、乐舞百戏、高门望阙、厅堂楼阁、冠服褐衣、丹青妙手等【2】。榆林民间剪纸艺人张晓梅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汉画像展览时述说:“这里汉画像石的图片临摹过不下十次,每次都会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开放式的展馆会让更多人欣赏、学习历史。接下来考察的是绥德古观音寺后殿中的后唐真迹淡彩壁画,虽然因年久失修墙体有部分脱落,但是唐服饰人物绘画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过往的游客和诚心前来参拜的信徒,传统的佛教文化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开来。再观赏靠近黄河边的“土味道”的明清时所绘的道教连环画方式的壁画吧,位于陕西省佳县的白云山顶的白云观④,考察时正好赶上有集市庙会,集会的开放形式正是文化与艺术在民间传播的绝佳方式。白云观1300多幅道德故事为题材,以连环画形式的壁画传播宗教文化。传统道德的观念就是以最直接的形式展示,不识字的庄稼人在每逢集市和庙会时都会汇聚于此学习仁义、智慧、礼法、孝道这些传统的观念。儒、释、道三教相结合的产物,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3】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3、传承传统文化

闻─乡土味民间艺人就是这块风水宝地的真实写照。他们身上有着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根性。他们身上浓缩了陕北这块乡土的浓厚文化气息,却又懂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人朴实勤劳的心,同时融合文人的书香气。记忆犹新的两位民间艺人老师,其中一位张如林老师,那一幕老师眼中含着热泪说:“每次应邀外出授课回来都想拥抱这片土地,都想和自己生长之地的妈妈问声好,说声妈妈我回来了!”至今仍然无法忘记。那时懂得了一位陕北人对家乡乡土的爱。考察时正赶上张老师家有美院来学习的学生,张老师和我们说了些话:“这些娃娃做的倒是挺像的,就是不生动啊,没有感情,只学个样子吧了。”是呀,他们不会懂得张老师作品中呈现出的对家乡的那份爱。再来是张晓梅老师的认真执着,她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了研究非常细致,例如靠近附近的三个乡镇的寺庙壁画与相关的地方旧县治⑤做了细致的存档整理。张老师的剪纸作品以当地传统文化为基础并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这些都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创作灵魂。起初参观张老师的工作室看着她书架上的各类图书——传统文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而这些都是剪纸的创作来源。可是心中还是会觉得书的种类有些杂,后来老师说书是她在创作或研究时查书寻找答案积攒下来,地下室还有很多。精心细致的创作艺术品,用小册子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或是作品的辅助资料。通晓民间艺术的精髓,张老师《岁后七日》⑥作品中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生肖列于所属方位,咒语饰于底面,下有符与其对应,并配以生肖和星宿元素构成整幅画面。张老师详细的解释每个图案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如道家符咒木星咒:“岁华木德,发生万物,鼓动潜灵。”。老师身上的学识以及文化涵养使我们汗颜。也正有这样“文化”的民间艺人掌握着民间美术的未来,这是值得庆幸的。他们一身的“乡土味”,生于这片土地上,长于这片土地上,活于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繁衍生存着,并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这份文明。土生、土长、土灭,他们演绎着黄土高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结语

这次出去考察看到了太多的东西,体会到太多的东西,也让人要思考太多的东西了。静下来反思家乡的历史呢?东北文化的历史呢?东北人的历史与文化呢?东北的过去、现在、将来呢?想寻找东北文化的根源和满族人的根源并将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的传统文化。民间艺人不是只懂得手艺就罢了,他们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他们就是陕西这片土地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土中来,在土中长,再回到土中,再从土中来,长在土中,再回到土中,无限的往复循环着。也许是时候顺藤摸瓜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寻自己根性的方向,让自己的作品和心灵都寻得一个归处。

参考文献

【1】任永辉,浅析宝鸡方言的词汇特点及其文化特征 语言学刊(读写教学版)[J],2005年第6期

【2】王炜林,陕北的汉画像石墓与画像石 上海文博丛[J],2009年第4期

【3】 吴敏霞 白云山石碑刻与壁画的文化价值 人文杂志[J], 2007年01期

备注

1、陕北考察时间安排:

2012年4月17日陕西省宝鸡市(秦岭的部分),(下午)拜访版画大师邰立平老师。

2012年4月19日(整天)凤翔县六营村考察。

2012年4月22日(上午)榆林拜访剪纸老师张晓梅,(下午)参观榆林画像石博物馆和榆林古街。

2012年4月3日(整日)陕西省佳县的白云山的白云觀。

2012年4月24日——25日(整日)绥德石碑坊、石板画、观音寺。

2012年4月26日(整日)清涧至延川的剪纸大师郭如林老师的查访。

2012年4月27日(整日)陕西历史博物馆。

2012年4月28日(上午)西安兵马俑。

注释

①《辞海》赵磷《因话录》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②《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妯娌:哥哥的妻子与弟弟的妻子得合称。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或地面的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是刻在石材上面的画,故一般习惯上将其称作画像石。

④白云观:佳县白云观位于陕北榆林市东南8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黄河西岸古佳州的白云山上,白云观是“关西名胜” 是西北最大道教场所。

⑤记载一县事迹的方志。今存地方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历代都修有县志。清代曾规定每隔60年,地方官必须修一次县志。县志是供修撰州(府)志、省志乃至国史的采辑参考,所以全国各县都有不同时期的县志。目前,各时期的县志中以清代为最多。现存县志中以元王仁辅撰《无锡县志》、明康海撰《武功县志》为早。蒋大椿,陈启能 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05页.

⑥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道家解释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为此,“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

篇(7)

一、在绘画教学中,汲取丰富的乡土养分

绘画教学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绘画教学常常会走进“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法轻创造”的误区,使得学生在机械绘画中丧失快乐,失去创作的欲望。从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可以赋予绘画教学生命的活力。

(一)海文化。南通依江傍海,看似普通的贝壳随手可得。我们引导学生根据其不同形状、不同色泽,挖掘贝壳独特的造型、色彩和肌理的美,通过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想像、创造等一系列美术活动,在贝壳上画出了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京剧脸谱、小动物、花纹,等等。用贝壳代替传统的纸张,新鲜有趣又绝不雷同,学生画出的画儿更具特色。

(二)蓝白文化。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我们独辟蹊径,将传统水墨画教学和南通民间蓝印花布相结合,水墨韵味浓厚,民间特色彰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市优课展示活动中,我的这种传统艺术与乡土艺术结合的绘画教学方式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在工艺教学中。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使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挖掘自身的潜能,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能量,工艺美术教学就具有这样的功能。但传统的工艺课有其局限性,习惯于被教材所束缚,多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工艺美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将身边的熟悉的民间工艺美术引入教学,用之得当,则事半功倍,可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绣文化。在工艺美术的百花园里,刺绣艺术是夺目的奇葩。世纪初叶,被称为“神针”、“绣圣”的近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来到南通,南通从此享有“刺绣之乡”的美誉。如今,南通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将刺绣引用于家居用品,现在南通的“绣品城”已是远近闻名。

(二)染文化。扎染古称“绞缬染”,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我们在教学中也变化方法尝试将其引入,其效果是常规教学状态无法达到的。我们首先让学生用宣纸,餐巾纸制作染纸,教学中要先教给学生几种基本折纸法,再由学生发散思维创造变化出更多的折法,让学生知道折法不同染出的图案就会不一样。最后教学生用各色水彩笔的水将纸点染透,待到纸半干时打开,眼前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美丽纹样。等到学生技术稍微熟练时,我们就用布来进行扎染,学生扎染时装秀是我们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在欣赏教学中,感受无穷的审美体验

美术教学的重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我们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事物,提高欣赏能力,为美术欣赏教学注入清新之风。

工艺独特的南通“哨口板鹞”风筝,在全国享有盛名。从风筝制作的雕、扎、绘、制,都凝聚了浓厚的地方人文特色和风土人情。广阔的天空、淳朴的民风、厚实的底蕴,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内涵。

我们组织学生去邻校十里坊小学的风筝博物馆参观学习,聘请南通博物馆的专家到校指导。我们还与家长、风筝艺人加强合作,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收藏到学校办展览。我们举办了“放飞梦想”的风筝文化节,通过大型风筝展,风筝知识讲座、风筝制作大赛、风筝节征文、集体放飞风筝等系列活动,对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传承民族文化、激励自强精神都起了积极作用。

篇(8)

而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除了需要体现以上一般教材编写的共性要求外,还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将地方区域内的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美术现象导入课堂,具体可以通过灵活设置综合课程,加强地方美术文化与学科内、学科间和与社会的交融汇合;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鼓励学生以个体形式或小组合作形式去探寻、参与各类民间美术的活动;大胆尝试各种地方美术中的材料、工具,继承并创新各种制作方法,通过个体的欣赏和小组相互交流评述等方法,汲取地方美术的精华与营养,体验美术活动的丰富乐趣,并增长视觉、触觉和审美的经验,获取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动力;并由此获得对基本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灵活运用各种地方美术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在地方美术的学习与延续中,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由天性和创新能力,要注意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美术实践能力,以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完善人格。

一、教材编写的途径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开发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去进行乡土美术教学实践,最关键的就是教材的导向性的确定与规范。因为任何成功的美术教学要落到实处,都需要一本好的具有导向性的教材才可能实现,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完成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与设计呢?其实,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明白,长久以来教材的设计都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策划,现在突然由我们自己策划编写这部乡土美术教材,虽然拥有了一定的自,但同时也多了几份责任。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必须贯彻的几点:

1.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理解乡土美术文化的博大与宽泛;

2.关注部分特有的乡土美术文化现象及美术作品,在了解与沟通中得到升华;

3.通过梳理各地的民间和乡土艺术,培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提倡环保,加强环境教育,理解美术与环境的关系,使热爱和关怀大自然成为时尚与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5.促进地方美术文化中的社会课程资源的新发展,让交往,互爱、理解和尊重在本教材的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张扬;

6.紧跟时代的脉络,挖掘乡土中的现代科技信息资源,了解与应用,与社会同步发展;

7.实现乡土教育的本土化与有机化,从身边的一切出发,使家庭、学校、社区及各种公共的、自由的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均能成为本教材的学习内容,并左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启迪智慧、学会生存。

我们认为,其导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介入:

1.关注乡土生活。乡土美术教材来源于我们的亲身感受与美术实践,它是以我们的生存空间为出发点,因此才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也应该因地制宜,以自己的寻绎、探访、实践所得才更符合教材编写的最直接的经验。

2.注重时展。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时代性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主题,因为好的美术教材除了符合教学目标外,更应顺应社会变迁,才不至于让乡土美术教学感觉陈腐,除了传承乡土美术文化中旧的传统,更要注重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以便为其注入新生命,思考现在、创造未来。

3.追求完美统一。我们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的过程中,虽不一定能面面俱到,但应该注意其知识和结构的完整,要体现学科知识和地方美术文化的有机联系。

4.注重传承研究。乡土美术的学习承载体应该可以说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最主要的学习受益者。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侧重点也应该是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地方美术文化,产生对家乡美术文化的认同,从而真正达到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目的。

二、教材编写的方法

艺术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乡土美术是属于地方区域内的薪火相传的草根文化。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首先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度。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要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协同起来,让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兴趣需求和爱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依据各地乡土美术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并扩展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

经调查研究,探寻进入乡土美术教材的内容,寻找材料进入实验课堂,通过课堂实践,形成初步的编写方案。在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整体设计上去思考。乡土美术教材编写时注意“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丰富师生经历,有利于开拓师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师生个性,有利于师生自主选择。尽量使师生在以后能适应学习的教材,体现乡土教育的价值。

2.从课程角度进行梳理。在乡土美术教材设计与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明确地认为,乡土教材是美术课程的有益的补充,所以,在乡土美术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美术课程及美术课标,使本教材的三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内容的呈现方式、内容的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课程的实施(大约需要多少课时,教学的具体形式和手段等)、评价的设想和做法均落到实处。这一方法的运用,确保了以后教材使用中不在存在隐患,让乡土美术教材真正成为教师喜欢、学生热爱的新教材、好教材。

在学校美术教育中适当引入乡土美术教材,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这对于学校美术教育和乡土美术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

1.乡土美术因依附于学校美术教育这棵大树,能够免遭断层与消亡的命运,并能借助学校教育的延续性而不断向前发展;

2.学校美术教育也因为有了乡土美术教材的加入而增添新的活力,不仅教学内容得到拓宽,还有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直观教材与史料;

3.乡土美术中蕴藏的传统艺术观念、丰富的人文思想又能给中学美术教学与设计提供启示与借鉴;

4.有效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也给各地城乡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课程观.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3\]侯令.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

篇(9)

乡土文化,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乡土美术,就是其中之一。

乡土文化(乡土美术)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能得以发展、创新。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对课程解禁,倡导“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时,我校便着力开发乡土文化的课程,并使之成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首选、必选。

教育当为学生服务,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在编著乡土美术教材之前就曾对部分初中学生做过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能说出1个有代表性的本地乡土美术的学生只占26%,其余的学生只能说一些大而笼统的概念,比如剪纸、刺绣等,而根本未能触及具体。而对于“你认为这些乡土美术需要传承吗”,学生们的认识基本统一,多数认为需要,因为这是文化遗产。对于“该怎样保留”,很多同学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例如:建立专项博物馆、放到中小学里教、开设专门的工作坊、拨给民间艺人专款用于带徒传授、将乡镇直接以乡土美术的名字命名……

要想使得教学有效,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据于此,本地乡土美术课程构建如下。

一、内容:寻绎与精挑

南通,滨江临海,揉南苏沪精致雅闲,融北徐淮刚毅豪气,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的乡土美术别具一格。而以“青墩文化”为首的5000年历史又使南通的乡土美术文化丰实、厚重。在对南通乡土美术如淘金般地细选之后,整理出:南通美术人文、南通青墩文化、启东版画、南通蓝印花布、南通沈绣、南通风筝、南通盆景、南通水绘园、南通东皋印派等乡土文化。我们充分挖掘其中的美术意味,编著教材,实施教学,体验其中人文因素,传播其中美学思想。

二、教材:圆融与统整

乡土美术教材的编著,一方面以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另一方面将教学的交互性与活动性相结合,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同时又尽可能将教学内容涉及欣赏、绘画、工艺、综合等各个领域,极力打破它们之间分离的状态,避免只从掌握造型技法的难易程度来考虑美术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学生只有通过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才能将该物象经过大脑立体化,然后创造出他自己独特的视觉符号并表现出来,形成他自己对美术的独特理解,这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而正是这个过程才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教材编著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现代元素对乡土美术的冲击,让乡土不离时尚,直抵学生审美内心。

据此理念,南通乡土文化教材的编著如下(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第一单元:文化寻根。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发展历史及其文化追寻。

教学内容1:淘宝。教学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蓝印花布及其素材,感受劳动人民对它的眷恋与难舍。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议吧。教学目标:通过汇报、交流,梳理蓝印花布发展脉络。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第二单元:探索发现。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特色及其形成的文化渊源。

教学内容1:亲历。教学目标:通过参观或观摩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体验制作工艺流程及其作用。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雅韵。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发现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色彩之美、纹样的寓意之美、构成之美、制作之美)及其审美价值与江海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第三单元:传承创新,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构思设计以及创新设计。

教学内容1:谋划。教学目标:传统纹样的整体构思与设计,课业形式:设计。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4:设计。教学目标分别是:传统单独纹样的设计、传统适合纹样的设计、传统连续纹样的设计、现代纹样的设计与创新。课业形式:设计。建议课时:各1课时。

第四单元:体验感知,单元目标:选择一方蓝印花布设计稿,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体验小物什制作。

教学内容1:精工。教学目标:刻板印染或线绣(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2:巧手。教学目标:利用自己制作的蓝印花布制作一件小物什,体现其实用性。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2课时。

“单元”根据课程内容自行划分,要求注意单元划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学目标”以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依据。“课业形式”明确课业类型(欣赏、绘画、工艺),同时注意体现其综合性。教材编著时均注重实践教学,从实践中获得一手资料。

而《南通蓝印花布》只是南通乡土美术教材其中一册。使用学校可根据师生需要、爱好、特长,选择其中的几册进行教学。

三、教学:多元与审美

1.让美游弋其中。

美,是美术教学的当然属性。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元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帮助学生感悟美,为美吸引,从而创造美。《蓝印花布》“设计”一课中对审美元素“图案构成”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蓝印花布犹如一出好戏连台的喜剧,主角光彩照人,但只有主角行吗?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在蓝印花布的中心地带的主要纹样四周,围绕着很多图形,有的是根据边角形状设计的,有的穿插在空白处……

师:对了,镶嵌圆形图案边角上的叫角隅纹样。(展示二方连续局部),镶嵌在四周边上的花边在美术上有一个专业词汇叫二方连续纹样。(下面标注文字)它一般都由什么样的图形构成?

学生仔细观察他们课桌上的蓝印花布之后总结:有很多小点、小圆、小花、小草、小动物构成的花边。

教师总结:是的,单独纹样、连续纹样构成丰富多彩的包裹、被面等。(出示内外两层图案构成的蓝印花布包袱)

通过这一活动,师生将一幅完整的蓝印花布进行“解剖”“重组”,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蓝印花布是由单独纹样、二方连续、角隅纹样等多种图案样式综合构成。

生:老师,这一块蓝印花布的连续纹样不仅仅往两个方向发展,并且向四个方向延伸,这是为什么?

师:这叫四方连续。(出示四幅画布图案)一般适合花布的设计。所以,我们的劳动人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了许多千变万化、寓意深刻的图案造型。

引导学生走近乡土美术,帮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接受璀璨文明的滋养与陶冶。

2.让美始终在场。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通过作品的呈现激起人的视觉冲动,然后再唤起人的审美直觉。所以,美术教学要力求尽可能将美术作品“复原”,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视觉与动手相结合,以此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篇(10)

乡土文化;古谯楼;雕刻;红团纹样;美术教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注重开发与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以拓展美术课堂教学、凸显美术教育的价值。我的家乡――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它涵盖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有俗语、民俗、宗教信俗、民间工艺等精神文明,其中古朴典雅的古建筑、誉满海内外的木雕工艺、独特的节日习俗等展现着无穷的魅力,都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

现在的孩子,自幼接受的知识大部分是电视、电脑传播的,反而对家乡历史文化知之甚 少。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弘扬、传承莆田乡土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尝试将部分优秀的莆田乡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结合新课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美术活动领域的要求,设计编写了一些地方特色的美术活动课题,并进行实践教学,让孩子在快乐的美术活动中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

一、游览历史古迹,提高观察、审美能力

莆田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最具莆田特色的当属坐落于繁华闹市――步行街中段的“古谯楼”,它保持了宋代的建筑风格,是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谯楼建筑,是“兴化府”的象征,学生虽熟见却了解不深。为此我结合“造型・表现”领域的要求,设计了《游古樵楼》美术活动。

我以“踏着历史的足迹寻找古樵楼的美”为主题,带领学生参观古樵楼。在出发之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都带着老师交代的问题,如“古谯楼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古谯楼与现代建筑有什么区别?”“它的美在哪里?”“找找古谯楼建筑局部的特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调查,向讲解员请教、收集材料,并认真拍摄照片或视频,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通过近两小时的参观游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各组间现场交流,进一步了解古谯楼,感受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通过课前的参观、调查,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拍摄回来的视频、图片结合具有莆仙特色的十音八乐等视听素材,帮助学生从艺术角度寻找、发现屋顶、横梁、柱子、门窗、栏杆的形状和花纹,感受古建筑的艺术魅力。欣赏画家和小朋友笔下的古谯楼,引导他们观察作品细节的刻画,透视近大远小等表达方式,以及作品如何抓住古谯楼的整体与局部的特点,表现古建筑的美。再由学生通过第一次作业展示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创作上可观察描绘(线描)或想象创作(色彩),这阶段的学习活动重在过程与体验,不要太难。第二阶段教师讲授创作的方法和具体步骤,通过二次作业以完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提高观察、审美能力。

二、传承地方工艺,拓展美术创作能力

莆田的雕刻工艺享誉海内外,以“精微透雕”著称,有木雕、根雕、玉雕、石雕等,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民间传说、莆仙戏曲、历史人物、童话故事、四大名著、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构图饱满、布局生动、富于观赏性、装饰性;它已形成一条产业链,是莆田的经济支柱之一,早已融入寻常百姓家,它融合了美术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为此设计校本美术课《闽中民间雕刻》。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身边的木雕(根雕、玉雕、石雕)厂;每年举行的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身边的雕刻作品等这些资源;让学生收集有关雕刻的图片、实物、背景资料;这些艺术资源形成“无墙”的“学校”,真正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本土文化,认识、了解、喜欢上雕刻这门 艺术。

第二阶段:集创作素材,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课题活动。通过参观、体验雕刻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雕刻、感受美术创作乐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析雕刻作品,试着用合适的肥皂或蔬果雕刻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每件作品的完成都要经过构思、画稿、雕刻三个完整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创造,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一一表现。成功的雕刻作品需博览群书、展开想象,将绘画与手工融为一体,动手动脑、开发智力、拓展美术创作能力。

上一篇: 法律术语论文 下一篇: 制图实训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