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7: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制图实训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2CZJ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毕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就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一词。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教育的内外部系统,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的理论。教育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规范性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人士所重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也逐步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实训教师队伍的优劣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学生毕业后是否达到企业的具体要求志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实训指导师的培养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笔者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探讨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指导师的培养途径与多元保障机制。
一、教育生态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指导师的培养途径
(一)三方协作培养
所谓“三方”是指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三方”培养是指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共同制定出符合企业、协会根据社会实际要求岗位需求,提出人才需求标准,学校根据人才需求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训指导师的培养方案。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到合作企业第一线去进行专业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
(二)自主培养
自主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个人的各种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参与培训。企业和学校分属两个不同的实体,有不同的运行机制,而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为学校培养实训指导师,因此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职业院校的任何活动,从而就导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成为虚设。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我们专业教师就只能利用家庭、朋友、同学等一切亲友关系进入相关企业,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的第一线去实践学习,去进行社会调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可能鼓励教师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去企业相关岗位兼职,通过零距离学习、实践,真正了解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需求,并从实际岗位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
(三)多元引进行业人才
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往往注重高学历,需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才可以担任教师职务,而企业中一些高技能人才不具备高学历,往往被拒之于千里之外。然而要想从行业引进高技能型人才,则必须打破这一局限,从行业聘请企业一线会计实践能力很强的会计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或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利用这些行业人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提升学校现有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实训指导师队伍的技能水平。
二、教育生态视角下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指导师的多元保障机制
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的实体,有不同的运行机制,没有相应有效地法律约束其在人才培养中的行为,企业在师资培养中只是作为参与身份存在,培养“双师型”教师并非企业的法定义务,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职业院校的任何活动,从而无法发挥其在教师培养中的参与主体作用,造成参与者的位置形同虚设。
(一)政策、机构保障机制
三方协作是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主要途径,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职业院校的任何活动,从而就导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成为虚设,校企合作要稳健发展,政府是关键,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在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的同时,更应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使校企双方责权利清晰,使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真正意义上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必须成立相应的机构,按行业分级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多方共同参与的实训教师培养中心,为实训教师培养提供机构保障。
(二)激励机制
激励是发掘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激励也是管理者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要调动教师潜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建立较为科学、完整、全面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和聘任、考核和评优、工资和福利以及人事聘任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加大业绩为中心的薪酬模式的物质激励;同时也加强精神激励,让老师们有主人翁的思想,竖立“学校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学校的兴衰对自己前途、利益的影响,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潜力。
参考文献:
[1]刘璐.论教育生太学的起源与启示[J].教育天地,2012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商业、法律、医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普通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近两年来,我一直尝试着机械制图案例教学的探索。
三、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一)立项——将原机械制图的内容综合化,重构与整合各知识点
通过对绘图员和维修员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对一年级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绘制中等难度的零件图,能识读各种零件图和装配图。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关于制图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容不变,但对原制图基本内容综合化,重构与整合各知识点。我们确定以一个绘图员1个工作内容为综合项目的载体,将该综合项目按照制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分解为11项单个项目,再将单个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如:“绘制图框和标题栏”单个项目可分解为图幅规定、字体规定、比例规定等工作任务。
(二)教案设计
绘制回转体截断体(接头)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1.项目实现目标
(1)知识目标:①国标规定的内容;②圆柱基本体三视图的画法及特征;③圆柱被不同位置截切面截切后截交线的形状;④截断体尺寸标注的内容。
(2)能力目标:①能按国标规定绘制图框、标题栏;②能正确使用线型表达接头的结构;③正确绘制圆柱三视图;④正确绘制圆柱截交线;⑤合理标注截断体尺寸。
2.项目工作环境
①多媒体教室;②准备实物模型等供演示用;③教师准备塑料泡沫或橡皮泥等供学生实训使用。
3.项目任务(8项单个项目)
国标规定;三视图的形成;三视图表达的方位及尺寸;常见基本体的类型;圆柱三视图的画法及特征;圆柱定形尺寸的标注内容及标注方法;圆柱截断体类型及三视图的画法;圆柱截断体尺寸标注。
(三)分阶段的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师生共同以任务为驱动,按照“观察—讨论—实训—点评”开展各单项工作项目的教学。内容如下:
(1)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知识。
(2)完成项目任务指导(步骤、方法等):①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实训目的和要求,明确实训任务;②观察要维修零件的结构和加工过程;③学习所需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对照应用;④分组讨论本案例图形的画法和尺寸标注的内容;⑤在教师巡回检查或提示下,绘制草图;⑥教师评讲各组图形中的正确与错误之处;⑦根据实训任务,让每位学生在图板上进行实际绘图操作。
(3)完成项目的测评标准。①图框标题尺寸符合国标规定;②线型的使用及画法符合国标规定;③图形布局合理,主视图的投影方向合理;④各图形正确并符合三等规律;⑤尺寸齐全并符合国标规定。
第二阶段:综合项目实训。
(1)学生根据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做好实训记录、小结,最后提交实训报告。
(2)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和书面实训结果等进行实训成绩评定。
第三阶段:总结和反思。
其中,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在专业的实验室上课,专业课基本上都在专业的实验室上课。目前在实训室上课存在以下问题:
1、班级容量基本在45人以上,而实验室台套数不足,无法满足每人一套,大部分实验室台套数在20台左右,每个实验台学生人数在3人左右,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每组只有1个学生动手,其他学生旁观,教学效果无法满足要求;
2、基础课大部分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完成,学生在上完课程以后,有些课程在后续课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比如语文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工程制图课程;
3、学生在学校期间,我们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之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而我们现在的课程标准达不到要求。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实训室上课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传统教学是先由教师把非常系统的知识讲完,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然后再应用某些知识点进行练习训练。“计算机工程制图”授课一般是先课堂授课,黑板板书加上一些PPT课件和教学模型展示,布置作业,而后是AutoCAD授课与上机练习,最后是零部件测绘实训。并且未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这样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毫无目的地被动接收,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1.2课程实践性不够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人才。但当前多数学校制图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而且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结合,使在校学习的内容与生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脱轨严重,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因此很难培养出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
2.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企业实际生产调研,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课题组明确了建设《计算机工程制图》精品课程的思路。按照“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组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教师培训与再教育,建设一支教学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而完善教学设施;完善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
3.课程建设内容与成果
3.1教学内容
课题组认真研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国家制图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进行了岗位需求调查,并且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发现机械设计与制造、化工等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主要从事制图、产品检验与研发、机床操作、技术改造、设备管理与维修等职业岗位。2000年以前,我校的《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软件》课程分别单独设置,计算机绘图课程安排在学习完工程制图课后开设,总学时14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6学时,占总学时11%,课程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与严谨性。2000年后合并为《机械制图及AutoCAD》,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改,适当降低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部分内容的难度要求,开始注重生产实际需求,高度重视读、画工程图样能力的培养,总学时调整为124个学时,实践学时24,占总学时19%。2003年,我们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软件课程整合,编写完成了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计算机工程制图》、《计算机工程制图实训教程》,获我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我们以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为契机,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零部件测绘》有机整合,并注重“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教学,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总学时变为128学时,实践学时62,占总学时49%。2009年,我们编写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工程制图与测绘》和《计算机工程制图与测绘实训教程》,内容选取力求与工作岗位的需求紧密相连,比如实训项目———减速器全套图纸测绘的主要学习任务就包括螺纹画法、轴类零件画法、箱体类零件画法、装配图画法、计算机绘图、公差知识及测绘方面知识的使用等,该教学内容的工作对象包括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案、要绘制的工程图样和三维造型等,运用CAD/CAM软件、绘图工具及仪器、测绘用工量具等各类工具。教材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教学模式设计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企业生产实际,提出各种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比如利用常用的减速器模型,提出减速器的某个零件属于哪一类零件,如何表达绘制该类零件图,零件图上哪些尺寸是重要尺寸,哪些表面有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零件图有何用处等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课程质量和效率。课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邀请工厂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由企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与课程相关的任务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生产实境中体验图纸表达的内容,深切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读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工学结合应该是课内结合与顶岗实习等相结合,课内结合应为最终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测绘、计算机绘图及其它任务,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开展了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绘图竞赛,参加《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网站开发的建设等实践性环节,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3.2.2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讲授制图基本知识部分(体上的点线面、基本体与组合体),大量运用模型演示与动画模拟,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训练。同时讲解计算机绘图(CAD)的基本操作和绘图命令,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2)按工作过程导向讲授机件表达、零件图和装配图,对学生进行机械制图基础训练。打破章节界限,采用幻灯片、模型、零部件实物展示台和台虎钳等真实零部件进行教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操作演示,同时讲解计算机绘图(CAD)的零件图、装配图、标注等内容。模拟了生产工作过程,也提高了直观性与趣味性。(3)测绘实训教学。针对具有工程意义的减速器、台虎钳、齿轮泵等做零部件测绘、手工绘制草图能力训练,再利用计算机软件把全套工程图样绘制出来,而后总结撰写测绘实训报告。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和构图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3.2.3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可增加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课程组教师制作了集图片、动画、flash和声音为一体的《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课件,建立三维模型、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全部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并结合其它方式。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将《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学视频、三维模型、实训项目、练习题库等相关资料全部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满足本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
3.3教师队伍
我校极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制订师资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理论进修和企业顶岗学习,每年完成不少于一个月到企业单位顶岗,以提高生产实践经验,增强职业能力。同时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以增强其执教能力。经过几年的培养,教师队伍中全部具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全部是“双师型”教师,在企业中担任技术服务。部分教师为河南省成人制图学会成员,教师教学理论及实践水平大幅提高,教学观念新颖、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手段先进。已经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较为理想的教学队伍,且各自所学专业形成交叉,知识结构很合理。组成了不同知识层次和年龄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6人(其中3人兼带实验),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4人;校外兼职教师4名,均系工学结合单位的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制定,负责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3.4教学条件
《计算机工程制图》是我校机电、化工、建筑等工科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学校对该门课程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保证该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已建设了良好的校内教学与实践环境。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三岛输送机械有限公司、厦工机械(焦作)有限公司、焦作科瑞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焦作市迈克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满足学生企业认知实训、课程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4.课程建设成效
《计算机工程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符合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很好地实现了工学结合与一体化教学。课程组全体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清华大学著名教授王先逵在听取了《计算机工程制图》的教学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较大,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走在了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前列,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尝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质量。近5年,在《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的评价结果均为优秀、良好水平,平均得分97.75分,并多人次获得“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称号,均评为优秀,同行专家及我校督导组听课评价较高。根据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近5届毕业生回访调查,毕业生认为《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对自己的读画工程图、计算机绘图、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帮助很大,课程教学体系使自己学习了生产技能、团队意识,为尽快适应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5年,通过对近20余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制图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毕业生的制图功底较为扎实,识图能力很强,进入角色较快,适应能力强,基本达到了毕业能直接上岗的要求。目前有约60%的毕业生从事与设计、维修和测绘等相关工作,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01-02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原因
据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通常为工程咨询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管理部门、建筑公司等单位,主要从事技术、经营、经济、管理等工作。根据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笔者发现部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从事施工企业一线施工工作的素质较差,缺乏工程师基础训练和工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即使简单地按图施工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适用期过长,“工匠型”的特征较为突出。
第二,部分从事设计工作的毕业生底子薄弱,对简单的CAD操作不甚了解,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培训,且缺乏对行业规范、设计标准知识的深层次了解。
第三,部分从事项目管理的毕业生协调能力较差,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审查、施工图预算等工作,有些人根本无从下手,没有形成对事情的组织、控制、协调的应有能力。
第四,从事招投标工作的人员对招投标最起码的程序不清楚,缺乏对标书的审查以及信函归档的基本常识。
二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在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改革。
1.创建“4+1+1”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4”学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前4学期按照本专业学生必备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及课程实践技能。
第二,“1”学期的生产性实践能力培养。围绕本专业学生必备能力的要求,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安排生产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并达到生产要求;通过生产性实践项目的训练后,学生选择参加一种以上中级或高级工种考核,取得证书。
第三,“1”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使其能在生产单位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的指导下,通过真实的生产项目,更加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4+1+1”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受益。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中学到真实的本领,并能在毕业时取得双(多)证书,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建以能力为要求、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的课程
根据专业岗位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课程两大类。专业能力课程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划分为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制图及造价软件操作能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四大模块。按每一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工作项目与教学活动相对集中的原则安排教学进程。
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开展工程结构、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建筑设备概论、电力工程定额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以及建筑结构实训、工程力学认识实习、土建综合实训及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相应实践课程;制图及造价软件操作能力模块课程设置,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安装与市政工程估价、建筑结构辅助设计、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及制图与识图实训、线路测量实训、工程软件实训及计算机制图实训等相应实践课程;工程项目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应用能力模块开展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城市规划及建筑招投标实训;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开展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管理统计学、工程经济学、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及经济统计实训。
3.创建“双体系”的课程教学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长期招聘企业共同进行职业分析,根据人才培养和生产的需要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遵循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设计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双体系”的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起对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 结束语
基于工作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有利于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转变;有利于把握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主要特征,使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提供便利,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有利于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有机联系;有利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剑锋、王琴.基于工作项目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谭敬胜.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1(1)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基本可以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一、实验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二、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三、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四、企业实习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项目活动教学法的引用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和整体教学,此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笔者一直担任机械制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基本上是以讲、练为主,在每一学年后期留有一至两周的时间进行零件图的测绘,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总结下来有利有弊,利的是对于基础部分来说,讲、练为主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掌握机械制图的绘制与识读基础。但在图样的表达上,讲、练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学生在接受程度上也有不同,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很简单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又有些听不懂不想学,而到后面的零件图及装配图上更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去年开始在讲完基础部分后,逐步引进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将自己开展的一次“项目教学活动”过程简单的汇报如下:
螺纹的测绘: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开始、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结束。每一阶段的活动都要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制定。
第一阶段:活动的开始
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的题目,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学生在讲述他们的经验和表达他们对已知概念理解的同时,对此项目的兴趣不断增加,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上先提出要求:4-5人一组;把螺纹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如螺纹的作用、用途、常见螺纹的分类等,并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观看一组螺纹图形;启发他们从哪里入手来做这个项目。
第二阶段:活动的展开
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工作。例如:安排他们与项目的有关人员、专家等谈话(实地考察);老师提供资源(利用多媒体及相关的录像、相片、故事和音乐等)以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老师为学生进行调查提供各种建议。在此阶段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各自的工作进行讨论并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
在这一阶段,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不同种类的螺纹,并自己给这些螺纹分类,做一份档案,并且尝试着自己来测量螺纹的尺寸并画图,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检查所画图形的正确性。
第三阶段:活动的结束
由老师安排一次项目活动总结会。老师帮助学生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让他们有目的地展示自己开展活动的全部成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会了什么,并分享他人成果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新的兴趣,转向新的项目活动或对该项目活动的后续发展。
结束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总结汇报,每组同学把自己组内的成果向大家展示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完成的,查找了哪些资料,画了哪些图形,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检查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因都是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所以同学们的参与性也是百分百的,而且讨论非常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活动,我体会到:
1.项目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项目教学不可能替代全部的正规教学。因为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与七字教学环节
七字教学环节是中职学校提出的实训课七个教学环节,这七个环节分别为:备、组、讲、范、训、评、理。“备”是指准备,准备设备与实训器材;“组”是指组织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讲”是指讲解,讲必要的知识点,讲操作要领、操作技巧与操作注意事项;“范”指示范;训指训练,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在操作中培养技能;“评”指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认可、肯定学生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并超越自我;“理”是整理整顿,清洁,安全等。这是一个科学的课堂结构,实践证明在中职实训课中七字教学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喻教于乐。
这里我将通过教学实例探索,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七字教学环节,将好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课堂结构融为一体,以期更好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将任务驱动教学融入七字教学环节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要在进行课程教学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分流,确定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子目标;根据各分目标的最终要求,进行下一层的目标分解,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目标,各子目标包含一定量的操作技能模块,涉及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基本操作方法。目标的分流使课程教学目标不断细化,使任务设计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检验任务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和标准。对于AutoCAD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能够绘制机械零件图,成为一个绘图员,我并不是按传统教学,一个一个命令的教学,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将之分为二维图形绘制、二维图形编辑、绘制机械零件图等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又根据学习的内容细分为几个小任务,比如二维图形绘制分为直线类图形绘制、圆圆弧类图形绘制、多边形类图形绘制、多段线、点与样条曲线等几个小任务,每个任务里面,根据任务要求选择适合图样作为课堂学习时,学生完成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达到学习知识培训技能的目的。以多边形类图形绘制为例:这个任务的目标是学会并掌握正多边形和矩形的绘制,完成学时4课时,所以我选择了如下四个图形,一个课时完成抄画一个图形。
这些学习材料的准备便是教学第一环节――备,当然还应该准备好绘图用的计算机以及相应的AutoCAD软件。
第二个环节――组,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展示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分析如何完成这个任务。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发现还需要学习那些新知识,学会那些新的操作技能,以上面图4为例,要抄画这个图形,当中我们目前还没学习掌握的是矩形的绘制。
由此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讲,教师在此就要讲解矩形相关知识,如确定矩形的要素,还讲解绘制矩形的操作要点。这里除了讲解还需要示范,图4的抄画是本课学生自主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的示范就不是给学生画这个图,那么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矩形的绘制,我们准备另外的案例图形给学生示范。
于是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范
以完成图4 为例,这里要学会矩形绘制,我以下图的绘制作为示范。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完成案例图形的绘制,在操作中学会矩形的绘制,到这里学生就可以实施并完成任务了。
自然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训
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任务实施,这时有了足够的知识准备,分小组进一步讨论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形绘制。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入本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评
评价是学生学习很重要的环节,科学的评价可以肯定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然首先得制定详细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评价,一是自己根据评分细则打分,二是小组间相互评分,三是教师点评等,然后分小组总结得失,最后完成实作报告。
完成任务并不能代表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任务仅仅只工作的一部分,不容忽视的还有有安全、清洁卫生等,一项完整的工作,一堂完整的课还应该有最后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理,作好整理整顿,作好清洁,关闭设备保证安全等。
三、注意事项
对于AutoCAD机械制图这门课来说,“任务驱动法”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法”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首先要注意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因此,在进行AutoCAD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灵活地将任务驱动融合到七个环节之中,做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让学生真正的学,教师真正的教。
(二)任务的提出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并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协作学习探讨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在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保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扮演好“导演”角色,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重要条件。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间相互学习,多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在教学中增加师生交互,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动态,控制学生的情绪。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七字教学环节的融合,在中职AutoCAD机械制图教学中只是一种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若能把各环节落实到位,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绘图技能,将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将大大缩短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孟照彬.当代课程设计与管理[M].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9.
[2] 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58—03
1 引言
实验实训室是民办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重要的校内场所,而《机械制图CAD技术》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面向我院l5个专业、2000多名学生授课,是机电、汽车、交通类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其专业覆盖面约占工科专业的80%,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制图是大一新生最先接触到的专业课,好奇激发了学习兴趣,但抽象、难学历来是高职学生对本课程的主要评价。
2 实验教学预计达到的目标
目前我院已有的制图模型室承担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作为以汽车和交通类专业为主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不但是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动手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原有模型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1)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动手操作能力。在理论课程中使用实物、模型,甚至录相,对形体进行拆解分析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在机械制图实验室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绘制图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加深理对论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在理论教学中要提出各种设计问题,引导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教材中零件图是教学的核心内容,由于其实践性强和设计灵活的特点,曾经是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难点。现在开设“零件测绘实验”,通过三维建模可帮助学生理解零件的结构、组成和技术要求,使理论上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具体而清晰,易学易懂。
(3)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通过测绘实验,学生可以掌握使用不同测量工具的方法,对各种机械零件测量、采集数据和处理的过程。开设械制图实验课,使课堂和实验室有机地结合、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促进教师的科研教改活动,也成为大学生“制图技能竞赛”的实验场所。
3 建设思路
3.1 实验课程建设
机械制图CAD技术已经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目前要加大实验课程建设,将其建成市级或省级重点精品课程。因此,根据机械制图实验教学要求,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机械制图教材。在教材中将实验项目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理论课堂搬到实验室进行,使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将理论讲授、示范演示、实践操作放在一起完成教学过程,使“教、学、做”一体化。
3.1.1 三层次体系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
(1)基础实验教学——网络虚拟实验室展示模型与分解示范。
平面图绘制实验是最基本的基础实验教学,教师先展示实验任务图纸,再提出实验要求,讲解运用到的相关知识,最后示范实验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平面图,在实践中掌握绘图的GB要求、绘制技巧和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分组讨论互动的方式,提出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优劣的比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投影原理。
(2)综合实验教学——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引导实践与分节检查。
教师展示并分发需要学生测绘的不同汽车零件作为实验任务,再提出应用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自行完成,收集实验相关知识资料、拟定实验方案步骤、测量汽车零件数据、绘制零件投影图形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强调学生实验过程的“全自主性”;教师可按完成时间或设计环节进行设置检查节点,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进行修正。
(3)创新实验教学——科研课题驱动任务指导合作与设计创新。
科研创新实验是与本校科研优势相结合,与其它发动机、地盘、汽车电气等实验室合作,让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利用模型、积木、三维软件、虚拟实验室等进行创新设计,并根据所设计的模型绘制出图样,加工出零件并进行应用型实验。独立思考或通过团队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难题和应用缺陷,这种基于任务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1.2 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见表1)
(1)提高制图实验课的比重。开设独立实验的方式,如“模型绘制”、“模型制作”、“部件测绘”、“CAD训练”、“三维建模”等单独开课,相比原来附属于制图理论课的模型和绘图实验教学学生更加重视,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2)制图实验教学的内容应加强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的密切联系。与奇瑞、比亚迪、东风等汽车生产企业合作,认识学习生产图纸、设计样图等;成立兴趣科研小组将科学研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将其转化为图纸、模型甚至是样品,替代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
(3)增加汽车零件测绘、发动机装配图拆分等综合性实验内容,设置汽车变速箱设计等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工程技能。对于社会上需求旺盛,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技能,如制图大赛、CAD等级证等,开展培训与考核。
(5)参与和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机械制图大赛、模型制作大赛、三维设计大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实验与制作。
3.2 实验设备建设
力求用有限的经费,创出最大的特色。在机械制图理论教学中首先应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让学生从空间想象转化为感性认知。这就要求机械制图理论课走出教室,在兼具模型室功能的实验室中进行,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求规模、档次,但求齐全。首先应尽量配置或收集齐全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模型或实物,甚至是模型积木或橡皮泥等模型制作材料,让学生有机会见多识广、动手实践。其次,应根据课程大纲对实验教学的要求,配置足够数量的常规仪器、工具、设备。例如:制图实验台,出图仪器等。
(1)设备共享(见表2)。
机械制图实验室可实现跨系、跨专业设备共享,如交通工程系的《道路制图》、《建筑制图》,机电系、信息系的《电子制图》等。制图实验室可使用已有的模型陈列室,并且陈列模型可与其他机械课程(如:《机械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工程力学》、《公差与配合》等)共享使用,甚至于机械制图实验可共享汽车专业的减速器等设备。CAD制图设备可使用计算机中心电脑及制图软件。
(2)设备布局。
机械制图CAD技术理论课老师带模型虽然为了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但校区的扩大,实验教学设备的借还制度,后排学生的远距离,都使其不再现实,因此我们针对民办高职院校资金不足等方面,机械制图实验室的建设布局提出以下构想:
利用原有制图模型陈列室进行改建,构建教学和实验一体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堂。将实验室前添置投影仪,中间摆放工程制图桌,每桌旁边放CAD制图用电脑,将教学模型及零件展示柜环形分布于教室三面靠墙,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随时观察各种机构模型和常用零件实物,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为了与工作实践接轨,通过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Web 精品课件以AUTOCAD、SOLIDWORKS、FLASH等软件为平台,通过校园网络为渠道,搭建出机械制图虚拟实验室,学生在系统中找到所需要的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并针对教学任务设置网络实验项目,展开学生实践操作,网络提交检验,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4 实验室管理
采用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例如,对于科技兴趣活动或技能大赛等兴趣小组,学生希望能通过预约方式随时进入实验室现场。以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训指导将测绘改变为开放式的实践训练,即让学生自己利用模型、积木、三维软件、虚拟实验室等进行创新设计并绘制出图样,开放性的与车、钳工实训车间联合作业,由学生完成部分零件的生产,从中学习加工技术要求和尺寸标注,熟悉机件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制图知识,增强学生成就感。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的开放型虚拟实验室,做到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和设备开放。
参考文献:
[1] 高巍.基于三维CAD平台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学研究,2009(11):146—147.
[2] 丛文静,朱玺宝.工程制图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及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
2中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原则
中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原则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技能形成多元化,从宏观课程设置到微观课程教学过程均可操作,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采用模块化课程模式。
3中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
按照中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原则,依据中高职相关文件,结合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可将中高职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是从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层次和梯度原则序号课程。中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3.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以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为指导,开设德育、语文、体育与健康、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拓展模块为即将升入高职的学生开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从而做到中职与高职在文化基础课程上的对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应以必须、够用和加强应用为原则,在做到与中职衔接的同时,应使学生达到高职必备的文化知识、具有高技术人才相应的职业素质或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例如,计算机应用课程除了使学生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internet、文字处理和办公软件,还应使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食品检测报告的编制、实验数据计算处理和实验图表的绘制等职业技能。
3.2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
中职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化学、机械制图、食品工程单元操作、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应用化学、电器与仪表等课程。其中化学应以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为指导进行课程设计。机械制图、食品工程单元操作和电器与仪表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食品工艺及设备职业技能,也为可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打基础。高职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基础化学、食品化学和食品机械与维护等课程。高职不开设机械制图课程,开设食品机械与维护,这样既能避免与中职制图等课程重复,又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3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中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检验、酿酒工艺、肉制品加工等课程。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中职学生能够掌握常见食品的加工技能和检验技能,并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酵食品加工技术等课程。高职食品检验类课程多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且以仪器分析检测为主。畜产品加工技术等课程应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从而达到避免内容重复和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职业技能的目的。
3.4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
中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包括方便食品生产工艺、环境保护、企业管理与营销等。高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包括食品包装技术、调味品生产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食品物流、新产品开发与营销、食品营养与配餐等。开设以上课程的目的是拓展中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就业。中职以销售岗位为主,高职以质量安全控制和新产品开发为主。本文来自于《轻工科技》杂志。轻工科技杂志简介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