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8: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职业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14-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普及和提升。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积累,本文在课程模块组合设计方面和学生角色培训方面做一些探索。《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培训遵循个人心理行为发展规律,包括几个重要模块:探索模块、决策模块和行动模块,这三个模块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系统。探索模块中包括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两个主要方面,其中自我探索模块包含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能力探索和价值观探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引导大学生探索寻找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之间平衡点的培训中,我们尝试加强角色转换训练,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职业素养的养成,培训包括三个部分:我看我、工作看我、我看工作。下面分别从培训目的、培训引导和培训拓展三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我看我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本我”角色,以“悦纳自我”的愉悦心态对自我做深入探索。培训引导:通过“兴趣岛”、“心理测评”小游戏等方式,在放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愉快地自我探索之旅,让内在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轻松地跃然纸上。培训拓展:兴趣、性格探索模块的展开,引导学生探索本我。思考:我已经为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做了些什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它们和我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间可以有什么连接?我可以形成哪些独特的优势?
二、工作看我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应聘者”角色,思考“工作看我”时是看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培训引导:面对一则校园招聘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分享的方式,讨论用人单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培训拓展:能力探索模块的展开,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思考:自己具备的能力和职业要求的能力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现在可以为未来需要具备的能力做些什么?
三、我看工作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决策者”角色,感知决策的矛盾和冲突,感悟自己是决策的决定者和承担者。培训引导:“职业价值观”拍卖活动的开展,在紧张激烈的“得和失”氛围中,在“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的冲突中,让我们内心不易被察觉的职业价值观在决策中得到澄清。培训拓展:探讨“90后闪辞”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中什么对我最重要?我为它做了些什么?在不同时间段我的职业价值取向会变吗?我会坚持些什么?
通过加强角色训练,有意识地增强学生换位思考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在大学生探索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并寻找两者之间平衡点时将起到剂的作用。在培训实践中还可以引入管理学原理,“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主线贯穿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以“人职匹配”理论为依据,引导大学生在探索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中寻求平衡点,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立足当下,采取有效的实施行为;并在实践反馈中,适时对规划进行监督,对职业发展实施管理。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一门综合的社会学课程,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融合到职业发展中,加强特定项目的培训训练,逐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思考探索,逐渐形成职业发展的自生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2007.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Jeffrey H. Greenhaus),杰勒德·A·卡拉南(Gerard A. Callanan),维罗妮卡·M·戈德谢克(Veronica M.Godshalk).职业生涯管理[M].第3版.王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程利娜.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但是,专家认为这种清晰更多可能只是大学生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复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人力资源研究专家阎嘉陵教授,复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复旦就业指导中心刘教师,在与此次调查受访单位宝钢股份集团人事处人员座谈时认为,在校大学生中对于择业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同企业的设计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这种问题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择业不当甚至于失败。
2、择业更有准备
不过,专家们还是从调查结果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专家指出,这种结果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对大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变提供高薪水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来迎合大学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其准备分为3种类别:
第一,应用型技能的强化训练和考证热。包括,中高级口译、商务英语、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甚至连出国考试托福、雅思、GRE都成为了表示自己英语水平的标志,这一部分占80%之多。
第二,互补型的学习。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目前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很满意,于是想补充相关的知识。学校开设的第二专业选修课就成为了比较好的选择。另外,也有不少同学偷偷地旁听他系的课程,或者选择程度比较浅的公选课的学习。
第三,各种经历都是使自己简历增色的砝码。这些砝码不仅仅包括以前所指的奖学金、荣誉称号等,而且更包括了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工作、学生活动中的工作、勤工俭学的经历、打工兼职经历、参与研究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等。
3、承担风险,未来不确定
求职的过程不像考试的过程,往往心中有底,而求职的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生们会产生迷茫。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职业前景缺乏比较清晰的理解。33%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其职业前景如何,43%的大学生对此不置可否,两项合计超过被调查整体的四分之三。了解自己职业前景的被调查者只有24%。
目前大学生认为掌握职业发展信息并不完全。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信息不完全,30%的人没有注意过有关职业发展信息,了解职业发展信息的人仅占3%。事实上,对于职业发展信息,许多大学生表现出渴望的心态。有46%的人认为,了解这一方面十分必要,主张“应该了解一点”的人也不在少数,约为42%。看来,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造成一系列问题,如就业选择迷茫不定,不能把个人自我设计与所选择职业的岗位需要有机结合等,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4、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从学生就职的单位来看,“贫富”差距比较大。大型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小型外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等等,薪金待遇、所承诺的发展前途、工作的性质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平时成绩不相上下的,在求职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培养比较健康的心态,学会心理调节方法,对于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也许由于很多“成功”的毕业生求职的经历给在校大学生一个错觉——高工资是大学生应得的,这种错觉容易造成今后求职中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因此,如何在学生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是必要的。不能光把宣传目标集中在少数成功的大学生身上,他们毕竟是少数,而应该更加关心大多数普通的大学生。
5、重视继续教育
80%的往届毕业生都表示希望能够继续参加研究生、MBA的教育,或者出国。这个时候他们参加教育的目的就比较明确。同时,继续教育对于职业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6、法制、道德观念比较被动,过于注重个人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身源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该课程在国外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实现课程的本土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历史渊源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步步发展的结果。“就业指导”,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则是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始于“职业指导”,而“职业指导”之名借用于日本,之实源自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5年在第一次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Vocational Guidance”,在1909年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阐释这一术语。
美国职业指导的帕森斯模式很快传人中国,最初的实践与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导与推动分不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自此,该社每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1919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职业指导部,1921年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1923年建立职业指导所,192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专门化的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以职业询问、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介绍、改业指导为活动内容”。可以说,20世纪20~3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引介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及实践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引起政府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指导在我国的发展中断了相当长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指导在我国再次兴起,对于高校而言,多称就业指导。
198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令,毕业生供求信息,沟通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指导‘双向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就业指导”概念在行政文件中的最早出现。《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至此,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成为高校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就业指导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课程发展的角度讲,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开端于1986年个别学校的自觉。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开设讲座,编制讲义,课程开始萌芽。但是,在之后十几年的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处于非自觉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进行,把就业指导视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浅表性地理解为“季节性快餐”——学生毕业时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摆在各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所需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截止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该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仍然没有摆脱“路径依赖”,没有主动走上自觉发展之路。政府占主导、社会助力少、高校独木难撑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尚存在低效率、专业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不足。
单单依靠政府权威设计一个新制度、开设一门新课程,并强制推进,已不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大学毕业生)的利益诉求,也不符合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一门学科、一个课程的发展,仅仅依靠“行政力”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理论界与学界的“学术自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概念厘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职业发展”;二是“就业指导”。二者同时出现在一门课程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从侧面反映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问题,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瓶颈”。如果概念表述不规范、不清晰,将不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发展。
迄今为止,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些教材及著作名称存在很大差异,常见的名称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等。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发展”等。上述名称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就业意识与观念。例如,从对象指向讲,“职业指导”涉及每个人(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多针对毕业生。从时间范畴讲,“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关注人的各个阶段,但是“职业发展”更强调生涯规划理论的综合性和前沿性;“就业指导”仅关注毕业时间段。从内容范围上讲,“职业指导”重视人职匹配,重心在规划,关注个体满意度;“就业指导”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准备,隐含对就业率的功利追求。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近二十年来,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为了解和挖掘其背后的问题和成因,本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深入彭州市、崇州市等地,对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男40、女56份),回收率94.12%,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职业现状。参与调查的村官中,超过90%的为本地人,基于方便照顾家人和节约生活开支的考虑;且当地政府也愿意接纳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更为了解的本地大学生。本科与大专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仍为主要力量,这与村官工作本身的性质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工有关。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内容繁杂,多为资料整理、文字起草等,而农业科技、文化教育、自主创业等工作所占比重极低,未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和能力,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初衷相违背。而薪酬满意度低是当前村官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平均收入仅为1500元左右,接近60%的人对现行工作标准不太满意。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与能力培养
1、专业技能与基层工作脱节。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相当广泛,其中理工类比例最高,管理类其次,而农学和医学明显偏少,这也解释了当地村官很少集约农村优势资源进行农业创业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专业对村官工作开展帮助很大,暴露出政策执行主体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缺乏正确的标准,无法与农村真实需求相对应。
2、大学生村官能力培训与开发不足。现行的村官培养方式多采用上级单方面意识的交任务、压担子,缺少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极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引发大学生村官的不满。一派了之、撒手不管的方式更是极其危险的,缺少配套的培养方式如结对帮带、岗位培训等,难以促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来实现成长。
(三)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过程
1、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不纯。择业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投入和满意度等的重要前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多数村官表示,刚毕业大学生经验缺乏, 很难寻找到满意的工作,被迫选择村官。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第三大动机,揭示了部分人择业动机不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基层工作不够了解,尚未摆正对村官工作的认识,导致了其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离职率高的问题。
2、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规划不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中,仅有13.5%的人对于未来有明确而详细的职业规划。由于国家规定了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所以大部分人都处于在这五条路中选一条的观望状态,缺乏具体周全的职业计划,而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期满再就业问题。
3、大学生村官出路选择。留任基层当两委对仅仅工作两三年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难度较大,且偏低的薪酬福利降低这一选择的吸引力。考公务员是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出路选择,但随着公务员队伍的越来越饱和,竞争相当激烈,政策优惠难以覆盖到大部分村官。由于在农村基层工作期间,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有限,且面临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冲击,进入企业求职的道路异常艰辛。自主创业虽然是众多大学生村官向往的出路之一,但存在严重的资金支持问题;且大学生村官也难以寻找和获得合适的项目,又面临当地村民信任的风险而难获支持。继续深造的实施难度更大,基层工作事情繁琐,综合时间、精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机会成本考虑,大多数人被迫放弃这一选择。
三、优化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对策思考
(一)政策本身合理合法化。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异地大学生村官能够参加村两委竞选;其次,避免政策或规定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此,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合理合法化,以给予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明确的身份定位。
(二)村官摆正观念认真规划。大学生村官应摆正心态,慎重选择。在就职前,应主动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做好吃苦准备,并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力;就职后,应明确职业规划,以良好的心态努力工作,保持学习精神,提升胜任素质,避免与社会的脱节;主动建立人脉关系,把握提升机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三)执行主体明确目标规范流程。充分结合农村实际需要和大学生专业优势来选择人才,规范大学生村官选聘流程。当地政府及直属上级不仅要改变认识,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价值,更要加强对村官的内部培训、外部交流学习,使大学生村官们能迅速适应工作并成长。政府应对福利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将村官福利落到实处。
(四)社会加强认同和支持。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政投入,并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银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资金,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优秀事迹的宣传以增强社会对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择
1.1就业所在地的选择――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
从图1中可见,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与生源分布是基本均衡的,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流向上,家乡所在地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时只有77.6%的学生留在本地区,有22.4%的学生到东部就业、发展。
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说明地理位置不是接受本科教育的障碍。但是,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较大,显示了孔雀依然东南飞的趋势: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远高于中西部,显现了就业平台的经济科技条件与环境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1.2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差异
民营企业/个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共雇佣本科毕业生的36.2%,雇佣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7.1%。政府只雇佣了本科毕业生的12.3%,高职/专科毕业生的7.2%,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非国有企业雇佣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59.7%。
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可见,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1.3就业专业的选择――所学专业与就业专业的差异
就业大学生中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仅占一半(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接近三分之一(28.6%),即大约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用非所学的现状,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出现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反映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不好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2.关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调整
2.1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需求趋势
由图2可见,最热门专业的供给量大于就业量的程度(余量)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失业最多的10个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专业结构失调是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
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从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的对照可见,多年前招生不景气甚至停招的专业又成了“香饽饽”了,说明国民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强烈需求。
3.关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31%,工学最低,为18%。
分析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在就业前并没有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也没有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是否符合。
4.几点结论及建议
4.1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理性思考与选择
4.1.1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要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尽可能地符合,以避免频繁离职,以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趋向确定时,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合理地确定目标取向、能力取向、机会取向。
在进行目标取向时,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进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分析:价值、理想、成就动机、 兴趣等。
在进行能力取向时,要对自己与他人的优劣进行分析:智慧、技能、情商、学历、性格等。
在进行机会取向时,要对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进行分析:组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
4.1.2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推动的发展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强烈。尽管目前条件和环境相对艰苦,但发展前景相当可观,是有志大学生的首选之地,来日必将大有作为。
4.2学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义务
高等学校要全面规划与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心理特质(兴趣、性格职向、智商、情商、潜能、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水准、态度、人格等)和生理特质(性别、年龄、体能、健康、身高、体重和外貌)的大学生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
高等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市场导向而不是收费导向,超前预测社会需求,走出“热门专业”的误区,避免大学生毕业时部分专业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高等学校及其大学生就业部门要加强大学生的求职辅导培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求学到社会求职的转变。
4.3政府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责任
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编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计划,控制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既避免大学生的专业结构性失业,也避免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鉴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目前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政府应该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事业,在创投资金、税收、经营管理、政府购买等方面予以扶持。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3-0088-03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课前,教师提供教学微视频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学生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答疑解惑、完成作业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内化任务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使教学过程中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很好地付诸实践,促使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②,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开展深层次的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的精髓在于翻转“教”与“学”,把传统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为主的知识传授任务前移到课前,而课堂上,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解决问题、组织合作探索、进行个性化指导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内容多,操作性强,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教学过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教学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上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个性化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实效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及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职业生涯发展及就业指导类课程内容多、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但当前在知识传授环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一般在课堂上以学生听课教师讲课为主。由于任务重,学时有限,课堂上基本没有讨论答疑环节,很少有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很难实现个性化指导。2.教学支持材料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很少有时间在课堂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多元化的素材,如应聘视频、职业探索视频、相关网络链接等。课程教学内容一般以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为主,无法满足学生多元的个性化需求,教学针对性不强。3.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多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在教学时,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在把握和理解知识点及事实的基础上,在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互动,提出主张与见解。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不强,参与意识淡薄,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4.教学反馈环节薄弱,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缺乏对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相关理论如性格探索、兴趣探索、能力探索、职业探索、就业技能等的反复练习与思考,在实际应用上,不能举一反三;由于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也很少能对学生跟踪指导。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最早开展翻转课堂研究工作的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把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步骤③。可以说,知识的传递是知识内化的前提与基础,知识内化是知识传递的升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统一。课前线上教学是知识的传播、传授阶段,学生通过对线上视频资料及相关材料的学习,达到掌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理论,认识相关测评工具,认清相关职业发展及就业现状的基本事实,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课上线下教学是知识的内化吸收阶段,学生通过与教师及同伴间合作进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小组讨论、心理测评、答疑解惑、完成作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初步形成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观念,掌握相关技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师资力量多源于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在学缘结构上有独特的优势,但教师多为兼职,时间有限,由于录频工作量大,且教师专长不同,笔者提出以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单位合作开发微视频,在此基础上,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线上教学、课上线下教学、课后线上线下反馈教学三个阶段。以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单位整合教师资源,合作开发。采用集体备课,分解教学内容,分配给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分片段由教师录制成微课视频,并由教研室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微课网络资源,由教师共享,教师采用录制好的微视频并上传个性化素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课前线上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知识输入。一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上传学习资料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观看、学习共享。上传的学习资料包括由就业指导教研室提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授课教师的教学课件、相关知识网站链接、引导性问题、相关职业规划测评端口等。同时,教师也可以上传与教学目标相近的其他名校、名师的公开微视频、课件、短片、音频资料等④。二是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及自己学习的时间偏好,自主安排时间课前在线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料,熟悉规定的教学知识点,并根据教师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进行思考,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输入,同时要正视遇到的问题,不躲避,不忽视。三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微信、QQ等进行在线交流互动,讨论遇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如把问题或心得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供同伴学习讨论。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归纳总结,把主要问题记录下来集中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课前备课准备。课上线下教学:深化认识,综合提升。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基本完成了对基本知识、基本事实的学习过程,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来进行简单的基本知识、基本事实的传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扮演学习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化吸收。因此,在课上线下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发分组,按照团队就座。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线上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的主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及团队的疑惑与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相关测评工具,实现教学目标,如自我探索部分,运用心理测评、生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价值观拍卖游戏、小组讨论与分享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体验。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等,鼓励学生分享经验心得及问题,注重立体化、实践性教学。在讲授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新媒体现场采访同专业毕业生、邀请提前联系好的企业HR进行5~10分钟的现场模拟应聘,或现场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应聘成功或失败的视频案例等,丰富学生对面试环节、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感性认知。在教学进行到一定时间后,教师要求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可以由团队组织者做总结性阐述,再由各团队成员进行补充,团队之间进行相互提问及点评,最后教师对各团队进行评价、总结,深化认识,综合提升。课后线上线下反馈教学:反思评价,巩固提升。学生课后及时完成作业,教师及时反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经历了前面的教学环节后,课后应通过线上线下实践,进行教学反馈。如在简历制作知识点的教学中,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历的制作要点,认识了简历制作的误区,并了解了一份好的简历对成功应聘的重要性。但如果不在课后亲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份简历,学生很难在实践中运用简历制作的技巧,也很难对自己的经历等进行简要合理的概述。因此,课后线上线下反馈教学,通过学生课下实践操作与思考,并运用互联网的便捷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再次分享讨论,让同伴与教师批改,进行反思评价,才能巩固提升。
四、结语
将微课与翻转课堂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个性化指导,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目标要求。翻转课堂的模式实现了教师“教”的能动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统一,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所采用的优质教学微视频资源,丰富的教学手段,多元的教学形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认可。但是,我们也看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翻转课堂的成功开展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及素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开展翻转课堂相关环节的组织、设计、讨论引导工作。对于学生来说,翻转课堂的成功开展,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克服在学习上的“等、靠、要”的心理依赖,主动根据教师要求做好知识的自主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及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分配线上学习时间。可见,翻转课堂的成功开展需要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翻转课堂仅仅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唯一的最好的模式。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点教学都需要教师录制视频,进行课堂翻转。如何更好地实施翻转课堂,如何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12.
②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7.
作者简介:吴志锋(1981-),男,广东江门人,五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讲师。(广东?江门?52902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33-02
高校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学生参与学校活动,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以及锻炼交往能力的重要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作用。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更是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方面大有帮助。该类社团受到学生的“热捧”,社团在招新时录取率约为10%。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从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的角度,提出指导和发展该类社团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高校发展迅速,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团活动表面化和断续化,社团组织整体稳定性不足,专业教师指导缺失,经费与活动场所等难以保障,社团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制约着社团的发展。
1.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指导和资金来源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兴趣社团或协会,主管部门为校团委,指导教师为团委或由社团聘请的辅导教师。以这种方式成立的社团,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有很强的探索意识和尝试精神,但是普遍存在教师指导不足和学校重视不够的情况,造成社团发展缺乏外部环境或资源支持,活动开展中碰到不少的困难及社团发展方向迷失等问题。另一种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议成立。以这种方式成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较多,虽然也属于团委管辖,但实际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也有专职指导教师。这类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经费支持、企业人脉、活动开展的外部环境中会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社团合理的管理制度(运转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些管理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筛选社团的指导教师,是由团委还是就业指导部门聘任,指导教师是否应该选定有心理学、教育学或者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在实际中,社团的指导教师多是兼职的指导教师,更替也较为频繁,未能有延续性的教师指导,导致社团管理与发展不能有效延续;如何把企业资源人士纳入到社团运作中也是一大困惑。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因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是高校内与企业接触较多的社团,具有较强的对外性。但实际运作中,社团缺乏有效揉合企业、学校、毕业生的途径,社团往往只是举办一些讲座、论坛、兼职实习等“表层次”的活动,没有把企业的相关活动与社团的发展有效耦合。制度上的不完善、“双重身份”、企业资源整合不足使得社团在发展中处于尴尬的位置,很多活动流于表面,影响了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
2.注重社团的服务功能,忽视成员个体成长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而就中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关注的还是大学新生怎样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换,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很多时候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公事;就业指导也是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和就业这个环节。以职业生涯规划来为大学生的择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策划和设计,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顺利过渡。这也是近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者逐步形成的共识和关注的重点。
此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制定职业生涯与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导致的实际职业发展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职业发展轨迹的差别,从而最终得到其相关关系。
通过此次研究报告,可以真正的让更多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指导自身更有准备地去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的调查方案考虑到,除了研究大学生的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外,还要调查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轨迹。我们不仅要调查05-07级的学长学姐们的职业轨迹,还要增加调研00-04级的学长学姐们的发展情况。
1、问卷的发放形式。我们预先设计出一份问卷的初稿,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调查,并且在问卷发放回收后,及时与回答问卷的人沟通。了解问卷存在的不足和疑虑,尽量将问卷完善到位,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搜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资料。我们学校在2006年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2010年将职业生涯规划改制为必修课程。即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纸质材料可直接获得,帮助我们完善资料。
3、通过网络以及电话联系已经毕业的学长们。先通过辅导员找到每一届学生中的某一位学生的联系方式,然后再通过某一位逐步联系到其他已经毕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现状。
4、就近实地采访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以南京及周边地区为主,约见部分毕业生,更加具体详细的了解他们从毕业到现在的发展路线和情况,做好记录,可以在数据之外,作为参考资料和指导建议。
三、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通过数据发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就业轨迹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1、通过调查了解我校00级-07级的毕业生相关信息,我们发现00-04级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做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只占我们调查人数的5.2%,原因在于当时学校没有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很薄弱,导致这方面工作的空白。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简单的计划,这样的人有14.8%。其他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空白。而毕业生们的职业发展轨迹证明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做过简单规划或者正式进行过生涯规划的20%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是实现了自己在校期间为自己制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且与同龄人相比是更加有成就的。
再看05—07级毕业生的调查,在校期间做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占我们调查人数的62%,由于从2005年开始学校开始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会组织学生统一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实际的操作。
最后看,没有任何规划的毕业生中,有78.5%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实现职业梦想,只是找到一份工作在做而已,职业满意度较低。
2、现在09-12届的大学生,包括刚刚毕业的部分人,在大学四年间,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差异大。91%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几乎无法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而大二大三的学生,有接近37%同学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及部分做职业生涯规划有成果的同学的影响下,逐步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而认知最深的是大四的学生。提前规划好的同学,可以有目标的去做事情,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找工作。而大概有29%的同学,因为完全没有规划,所以大四的生活比较混乱,或者准备几天考研,就去找工作,找的不顺利,又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等等。
大学四年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变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在理论方面,正式的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方法,等等,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适宜的大环境,同时师资力量也紧跟步伐,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同学们开始接受认知,努力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学校期间,学生会更加有学习和奋斗目标,更体现在进入职场以后,而且现在很多大企业都要求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修改其中不切实际的部分,力争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大学毕业会开启人生的另一段旅程,有职业规划的接近60%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轨迹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因为有规划,他们在找工作时就直接朝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行业与职位奔去,并且因为之前所做的很多努力和铺垫,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并且在毕业后的数年中,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积蓄的能量进行产出转化,同时也吸收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新能量,进行能量再造,不断的成长成熟,最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获得认可,得到提升。
对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而大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及实际操作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很多时候,理论能够成功的转变成为实际的生产力,主要还是因为规划到位,操作切合实际,不空想,也不死板。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发展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结合,为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提前做出指导。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轨迹的建议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首先要重视,并且有计划有想法有主见,同时,学校也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去教授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适时的进行调整等问题,都需要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虽然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毕竟不多,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时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况,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后会出现到处碰壁的问题。这说明大学生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为此,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进行引导,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思想引导的意义
(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进行引导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参考作用,因为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主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能够顺利形成良好的人格,当学生进入社会时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积极德育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学生不会一味地追求高报酬、高地位的职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就业观念更实际,这对于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带来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道德情操。
目前,大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其思想政治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许多大学生因为失恋而选择轻生,因为就业不顺利就选择自暴自弃,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在应对困难和问题时,缺乏坚强的信心。通过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引导,让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在应对困难和问题时,从容不迫。总的来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帮助[1]。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高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就业形势的研究,并在教学工作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渗透,让学生理解当前就业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的措施。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协助大学生及早适应社会节奏。大学生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自身的不正确的观念要及时舍弃,通过先进的观念取代落后的就业观念。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使用一种教育方式,不能只进行简单的说教,而要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例如让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实践,深入体会当前的就业形势。
就当前我国的发展看,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宽广,学生既可以选择国有企业,又可以选择私有企业,既可以选择做公务员,又可以选择进行自主创业,只要学生努力,就有实现梦想的机会,因此,大学生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保持乐观的心态,让自己早日融入社会[2]。
(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就业碰壁之后就选择消极的态度应对,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负面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此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积极予以重视,加强对学生心态的引导和塑造,使其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3]。实际上,当学生处在乐观的状态下时,其应对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很好的挖掘,以更积极的面貌走向工作岗位。在未来的社会中,学生就业压力将更严峻,要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从容应对,教师应当首先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时,要从经验型的说教教育向实践教学转变,让学生学会一些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即使面对非常大的压力,学生也不会失去信心。
(三)培养创业精神,鼓励自主创业。
现如今,大学生自己进行创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更多,为创业提供非常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大学生的理论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更强,能够找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而能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为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让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创业。高等教育需要将创业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因为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一定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会激发大学生更多的潜力,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加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思想引导力度,鼓励学生敢于创业,敢于面对失败,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逐渐增加,这为大学生的就业环节带来非常大的问题,为了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或者顺利创业,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并多了解社会形势,以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人们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或者就业指导等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话题也受到很多人追捧。在追求结果的强烈需求下,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注重实用性,政策的宣传性更突出,信息的服务性更重要,包括就业技巧的培训也是偏重于实用,这些都导致了该项工作偏离了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同时,这种现状也就非常不利于帮助大学生真正及时地就业。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1.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有待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就业指导层面来讲,主要是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融进就业指导工作当中,从择业标准、职业道德等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就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内部因素来看,“三观”是重要的因素,只要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那么他们就跟容易树立明确的目标,同时也会有着为目标努力的态度。
2.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因为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并且每年在不断地上升着。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应该对心理辅导引起重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一些手段和技巧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做好内心的减压工作,树立自信心。首先,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强烈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并且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最后,采取一些行动帮助大学生们消除就业恐惧。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们普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要想顺利就业,也就只有依靠自身的素质和真才实学了。首先,校园内部应该有着良好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氛围,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诚信的宣传和引导,从社会舆论的方面进行督促,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教育上升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其次,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奇偶碍于活动,与学生日程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方式来吸引他们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最后,通过典型案例和励志故事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指导,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感,为职业发展和创业奠定基础
责任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这里强调的责任感应该是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大学生顺利就业就是应该勇于承担起汇报社会与父母的责任,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的就业指导中必须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之后,他们在后期的就业时,就会自主地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更好帮助他们进行择业。
2.指导学生对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树立充分的自信心,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
(1)分析自身,定位明确。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的漫长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了成长、探索、建立、维护以及衰退等等环节,而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在这个时期内,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自我,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去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
(2)分析社会需求,按需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地转型,国家和企业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在转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思想。分析清楚最新的需求变化之后,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优势进行择业。
(3)分析专业特点,找准就业突破口。首先,能够提高学生的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出一些较为优秀的品质。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这些品质也是今后职业生涯中较为重要的元素。学生也应该立足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然后根据社会的最新需求,寻找就业的机会。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创业是充分拉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原本就应该充分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拓宽大学生就业道路的重要手段,帮助大学生锻炼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在针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的思想教育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让他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企业、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实际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
4.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大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建立在充分的合作基础上,只有善于与别人进行合作,尊重团队精神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能充分实现企业的要求。团队合作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个团队也是需要各个成员通力合作的。因此,大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根据彼此之间的能力互补,建立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才能提高团队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才能增加创业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