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18:04: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包括水墨、木偶、皮影等,经过动画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已经开发出了相对应的动画形式和一系列优秀的动画作品,可是对应木版年画则一直是个空缺。中国木版年画特点鲜明,很多特质也很适合作为动画的形式进行表现。就武强年画来说,其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显现出的文化特质为现代动漫设计创作提供了颇多可能性。
1、文化优势特质
(1)历史优势:武强年画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宋末元初,明初已具规模,清代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年画作坊就有千余家,外地的批发画庄有180余处,年总产销量达一亿对开张,“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它曾经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年画集散地之一。现今武强年画作为河北省的名牌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被誉为“东方圣经的图解”。在这样强大的文化背景下,如果武强年画风格的系列动画片横空出世,必定能够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
(2)题材优势:武强年画题材极为丰富,大体分为四类,包括神仙佛像、戏曲故事、时事政治和喜庆吉祥题材。武强年画以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滋养,汲取并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粹,尊崇并持守着传承五千年的伦理道德观念;神话传说、市井风情、花鸟草虫、云水山石等无不纳入武强年画的表现范围。如此丰富、深厚的创作题材对于民族动漫创作无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势必给动画创意带来丰富的灵感。
(3)风格优势:武强年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强烈的燕赵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呈现一种朴拙之美;它拥有特定的图像样式,具备成为特定视觉符号的风格特质。选取武强年画当中具备明显辨识特征的形象作为原型,经过动画意象的视觉形象处理,通过夸张、变形的视觉审美张力的表现,创造出一系列即保留武强年画民间传统艺术特色,又具有强烈视觉和现代审美意味的动画形象;借助河北丰富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作为脚本,将武强年画的绘画风格配合动画的特点来制作系列武强年画风格的动画片,其风格个性的优势十分抢眼,在文化传播以及动画片推广方面也具备很大的优势。
2、年画与动画相似性特质
(1)艺术功能的相似:动画是不受题材、表现手法的限制,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挥洒自如的艺术表现形式。当前动画具有歌颂、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纵观武强年画的发展历史,其功能也是从最初的祈福、装饰,发展到具有歌颂、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尤其是后来出现的那些具有时事内容和知识性的年画,更是具备动画的视觉功能特征。
动画的传播与教育功能,是指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与幽默诙谐的语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及各种信息,使观者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净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民间年画也具有这两种功能特征。
(2)表现手法的相似:动画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有夸张法、象征法、比拟法、用典法、比喻法、含蓄法、矛盾法、对比法、巧合法、相似法、写实法等等,一部动画作品可以同时兼用几种表现手法。而民间年画的创作同样有与此相似的多种表现手法。
(3)造型特征的相似:民间年画的造型大多概括夸张,这是民间艺术家为了更集中、更突出地揭示表现对象的外貌和内在特征,为表意服务,采用的夸张造型方法,因此,其作品显出神满力足、灵气活现的艺术韵味和张力。左汉中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一书中写道“民间艺术家的创作,专注于内心意绪情感的率真表达,他们塑造形象时,往往不是视觉印象的直接复制式模拟,而是根据自己的心臆和目的,对印象本身进行改造或修饰、规范的结果”,民间艺术家的这种创作心态与动画设计者创作时的心境是多么的相似。
总之,从以上对动画与民间年画二者的艺术功能、表现手法、造型特征等方面进行初步比较来看,我们可以窥见民间年画与动画艺术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3、本土化性格特质
(1)视觉特征:武强年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作为视觉元素传达给人强烈的艺术品质特性,明快的视觉表现效果是由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所决定的,其饱满的构图、丰富的色彩、亮丽的色调、夸张的造型、简练的概括以及人物塑造上对解剖比例的突破,成就了其意象审美,同时也使视觉表现元素呈现鲜明的艺术化特征。
(2)情感表达:武强年画做为依附于民间习俗存在的艺术形态,自然隐喻着民间百姓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它以世俗认同的吉祥物为代表,借谐音、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法装饰作品,表达出民众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图像对生活的依附使得武强年画在民众心中产生一种情感心理认同,成为隐喻吉祥、喜庆、美好、团圆的情感符号。动漫做为一种新兴产业,如何创造富有民族认同感的动漫原型并进一步带动衍生产品的品牌价值,成为动漫产业决策者和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武强民间年画的文化特质为这种努力提供的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
4、创造富有中国气派的木板年画动画新形象
在当前全社会都在一味盲目模仿日本、韩国、迪斯尼等商业动画的情况下,学习、借鉴和研究中国民间年画造型与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动画造型的创作之中,使中国青少年从动画学习、创作和欣赏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和形式美,逐渐建立起中国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动画艺术创作体系。
透过木板年画艺术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年画造型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是年画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动画造型当中得以延伸发展,创造新的原创动画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达其“意”,从而传其”神”。
(1)取其“形”: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民间艺术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提炼与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同时把握传统造型的思维方式、造型方法和表现形式与现代动画造型设计中的思想内容、造型样式、运动节奏等的视觉关系,才能表达当代动画造型的设计理念,同时体现出动画设计的民族性和设计者的个性特征。在动画造型设计对民间美术造型的延伸与借鉴方面,已经不乏优秀的例子,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渔童》、《抬驴》等。
(2)达其“意”:中国民间传统木板年画的创造思维是人们学习与借鉴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地心存向往。民间传统造型艺术所蕴含的吉祥观念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审美意念。在这一点上,“福娃”动画片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3)传其“神”:中国艺术历来讲求“传神”,用在动画创作上,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它需要我们摆脱传统的表象,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艺术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所认同的形象设计。在这一点上,中国北京奥运宜传片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影片造型一方面对传统造型进行借鉴并合理运用,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思想观念,以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价到好处地传达出“民族性”和“世界性”两个意象,不仅体现了中国民族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因此,我们应当看到,虽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于传统造型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因为,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木板年画艺术的在现代动漫产业中的再创造、再应用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
一、引言
Lakoff和Johnson以双域映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而动物隐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动物与人之间存在某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根据双域映射理论,以动物的外部特征、行为习惯、自然习性、与人类的密切度等因素为参照,将其投射到人类世界,构成动物与人的相似喻或相关性转喻关系,从而完成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这种动物喻人的认知深刻地体现在人类的语言载体中,特别是凝结人类智慧的成语中。本文依据汉文版《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和维文版《维吾尔语成语详解词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两部词典,选取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对其进行分析。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分类
动物喻人成语既有隐喻类型,也有转喻类型。隐喻类型主要建立在动物的外部形态、动作方式上,转喻类型主要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点为参照,转喻具有相同或相似习性或性格特征的人。
(一)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表现为通过动物的外形、动作等来隐喻人的外貌、状态、行为活动。
1.以动物喻人的外貌
动物的外形、声音等外在形态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可以隐喻人的外貌外形、声音等特征,其隐喻的喻义分人的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类。
表1: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正面 相貌美丽英俊、仪表出众;身材修长、高大、魁梧;声音好听、洪亮 沉鱼落雁、龙眉凤目、龙章凤姿、鹤势螂形、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人高马大
负面 相貌凶狠、威猛、丑陋、猥琐;身材枯瘦;秃顶;声音难听 獐头鼠目、鹰鼻鹞眼、燕颔虎头、鸢肩豺目、鸟面鹄形、牛山濯濯、鬼哭狼嚎
表2: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正面 ―― ――
负面 身形消瘦 ????? ????? ??????(像吃了针的狗,喻骨瘦如柴)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以动物喻人外貌的成语比维吾尔语丰富,在隐喻的喻义方面也多一些,并且形象直观,活泼生动。
2.以动物喻人的状态
动物的外在神态、行为状态,与人的某些状态、心理行为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隐喻人的某种状态或心理。这些喻人的状态有积极倾向的,也有消极倾向的。
表3: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积极倾向 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威武雄壮、老实、飘逸奔放的样子;眷恋、疼爱的心理情感等 鹤发童颜、虎头虎脑、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华亭鹤唳、舐犊情深
消极倾向 衰老、贪婪可恶、鬼鬼祟祟的样子;惊恐惧怕、悔恨、悲凉等心理状态 鹤发鸡皮、鸱视狼顾、虎视眈眈、贼眉鼠眼、呆若木鸡、鸟惊鱼骇、亢龙有悔、猿惊鹤怨
表4: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积极倾向 欣喜、满意、惊讶、豁达的心态 ???? ?????? ????? ?????????(老牛喜欢刀子)? ???? ???????? ?????????(受到像宰了头骆驼款待客人一样的礼遇) ?????? ????? ????????(猫吃皮牙子般感到惊讶)? ??????? ??? ?????? ??? ??????? ??? ??????(乌鸦聒噪,自得其乐)
消极倾向 狼狈窘迫的样子;担心、自大、幸灾乐祸的心态 ???? ?????? ????????(像掉进水里的猫)? ????????? ????? ?????????(猫挠肚子,心里忐忑)? ??????? ????? ??????(斑鸠仰天飞,得意洋洋)? ??????? ?????? ???????? ?????(幸灾乐祸)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含有以动物的状态喻人的成语,并且都包含积极倾向和消极倾向两种精神状态。汉语中多以“龙、虎、鹤、鼠”等动物的神态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维吾尔语中则多以“牛、猫、骆驼、斑鸠”等动物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
(3)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
动物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等,投射到人的领域,可以隐喻人的行为活动。有些行为活动是人们所喜爱的具有褒义倾向的行为,有些则是为人们所不喜欢的含贬义倾向的行为。
表5: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 喻义 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 信守承若、关心爱护、施展才华、选贤任能、思念亲人、关系和睦、战胜困难、勇猛善战、强大力量、雄心不老…… 范张鸡黍、犬马恋主、犬马相报、犬马之养、老牛舐犊、蛟龙得水、腾蛟起凤、打龙捞凤、素丝良马、走马上任、走马换将、见鞍思马、乘鸾跨凤、鸾凤和谐、鱼水相投、降龙伏虎、驽马十驾、横戈跃马、匹马当先、兵强马壮、老骥嘶风、老马为驹
贬义倾向 偷窃、侵吞、欺压、逃窜、助纣为虐、阿谀奉承、警告恐吓、勾结、不务正业、争夺、见识短、受限制、分离、逝世…… 鸡鸣狗盗、鼠窃狗偷、鲸吞虎噬、鹤轩虎冠、老马恋栈、狗仗人势、抱头鼠窜、狗急跳墙、割肉饲虎、引狼入室、攀龙附凤、吹牛拍马、使羊将狼、杀鸡儆猴、指鸡骂狗、狼狈为奸、狐假虎威、狗彘之行、鸡鹜争食、鼠目寸光、鸟入樊笼、离鸾别凤、龙驭上宾
表6: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 喻义 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 落叶归根、互相忍让、一箭双雕、安分守己、赏罚分明、努力勤奋、分工明确、知恩图报、果敢坚持…… ??? ???????? ???????? ?????(马走千里,终回槽头)? ?????? ????????? ??? ???????(相互忍让)? ????? ?????? ????? ??? ?????? ?????(和气生财)? ??? ??????? ????? ?????? ??????(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 ???? ???????? ??? ????????(不招谁惹谁)? ???? ????? ??????? ??????? ?????? ?????? ????????(胡达明明白白:给毛驴没赏赐双角,给青蛙没赏赐尾巴)? ????? ?????? ?????? ??????(笨鸭子,笨鸟先飞)? ????? ??? ???? ???? ????? ???(毛拉念着吃,乌鸦啄着吃)? ??? ??? ???????? ????????(狗不咬主人)
贬义倾向 懒惰、争名夺利、忘恩负义、强人所难、糊涂、侵占、陷入危险、袖手旁观、消失、挑拨离间…… ??? ??????? ???????? ????? ????????? ????????(狗支猫,猫支尾巴,大懒支小懒)?? ??? ??????? ???????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头上不了金盘子)? ??? ????? ???? ?????????? ????? ????? ???(与狗争凉席,与猫争上席)? ????? ?????????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 ???????? ????????????(牛犊再跑,离不开麦草房,不过尔尔)? ????? ??? ????? ??? ????? ?????(毛拉多了羊暴死,龙多不治水)? ?????? ????? ????????(晕头转向,昏头昏脑)? ????? ?????? ??????? ??????(把羊托付给狼)? ?????? ????? ?????????? ????????(才脱狼穴,又入虎口)? ?????? ???????? ??????(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 ??????? ???? ????? ??????(挑拨离间)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成语非常丰富,其隐喻的喻体(即源域)和本体(即目标域)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喻指意义也很生动形象。
(二)由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通过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以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等为源域,来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性格品质等内容。
1.以动物喻人的类型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的成语。
表7: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 成语举例
优秀、杰出、高贵之人 龙驹凤雏、人中骐骥、凤雏麟子、祥麟威凤、泛驾之马、熊虎之士、白龙鱼服、龙种凤台、龙子龙孙、真龙天子、鹤鸣之士、南鹞北鹰、吞舟之鱼、朝阳鸣凤、云中白鹤
平庸、卑微、一般之人 不舞之鹤、寒蝉仗马、笼中之鸟、牛蹄之鱼、枯鱼病鹤、饭牛屠狗、孤雏腐鼠、牛童马走、迷途羔羊、脱缰之马、首鼠之士、河鱼天雁、漏网之鱼、无名鼠辈、瓮里醯鸡、瓮中之鳖
各型各色的坏人 豺狼虎豹、饿虎饥鹰、驽马铅刀、害群之马、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牛首阿房、过街老鼠、稷蜂社鼠、丧家之狗、一丘之貉
表8: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 成语举例
泛指人 ???? ???????? ?????? ?????????(花牛生花犊)? ????? ??????? ????? ????(七个老爷八个兵)
未婚女子 ???????? ?????? ????? ????????(黄花闺女,贞童玉女)
首领、带头之人 ?????? ???? ????(鸡为畜禽之首)
坏人 ??? ????????? ????????(一丘之貉)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中,不论是成语数量方面,还是喻体、喻义方面,汉语成语要明显比维吾尔语成语更丰富。
2.以动物喻人的品性
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不仅可以转喻某类人,还可以喻指人的性格品质。
表9: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 成语举例
超凡脱俗、正直廉洁、勤劳勤恳 鹤骨松姿、鹤立鸡群、素丝羔羊、鸡鸣而起、鸡鸣@耕
小气、徒有其表、志短、不耻、贪婪、歹毒 鼠肚鸡肠、马牛襟裾、马瘦毛长、豺狼成性、狗彘不如、佛口蛇心、鸟声兽心、蛇蝎心肠、狼心狗肺
表10: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 成语举例
品行纯洁、性格机灵 ???????? ?????? ????? ????????(女子品性纯洁)? ??????????? ???(机灵,警觉)? ???????? ?????????? ?????????(非常机警的)
嘴馋、贪小便宜、吝啬、胆小、歹毒 ??? ??????? ????????(馋猫似的)? ???? ?????? ??????(贪小便宜,小气)? ???? ?????(胆小如鼠)? ????? ???????? ??????(一毛不拔)? ???????? ???? ????? ???? ?????(蛇的外表光滑,内里歹毒)
在动物喻人的品性方面,汉语动物喻人成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都不是很多,而两者在喻体选择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汉语成语中多用“鹤、羊”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良好的品性,用“马、狗、蛇、狼”等动物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不好的品性。维吾尔语中除了用“鸡、蛇”来转喻人的劣性外,还会用“苍蝇、蛇”的某一习性来转喻人性格中较好的一面。
三、动物喻人成语比较分析
(一)动物喻人成语的共性
(1)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的成语,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的意义。或由动物的外形、行为方式隐喻人的外貌、行为、心理,或由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品性等。这是因为动物亦是生命的载体,人与动物关系密切,人们通过观察动物,发现动物与人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会用动物的外形、动作方式、习性特征等来喻指人类本身。这种认知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性认知规律。
(2)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许多动物词语都可以成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共同喻体。这些喻体有些喻指正面意义,有些喻指负面意义,有些喻体则蕴含褒贬双重喻指意义。在人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熟知动物的各种习性、行为及外在特征,并且由于动物与人的利益发生关联,人们会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从而引起人们或喜或恶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动物喻人的成语中蕴含着具有一定倾向的感彩。
(3)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以动物的行为方式来喻指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着的,所以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运动贯穿其生命的始终。运动的显性体现形式就是动作行为,不同的动作行为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则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意义。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差异性
1.从数量上看,汉语动物喻人成语要比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丰富。不论是动物喻人成语的总体数量,还是动物喻体的类型数量,或者是动物喻指人的范围,汉语成语都要比维吾尔语成语丰富。这与两种语言的语言体系、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
2.从隐喻转喻的内容来看,因两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历史背景等不同,动物喻人成语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物喻人成语在喻体选择上存在不对应的现象。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喻人胆小怕事的性格,会用“鼠”作喻体,如成语“胆小如鼠”;而维吾尔语则会选择“鸡”作喻体,如成语“???? ?????”(胆小如鼠)。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受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关注度。
第二,在动物喻人成语中某类喻体出现空缺现象,即汉语中有的喻体,维吾尔语中没有;或维吾尔语中有的喻体在汉语中没有,这主要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如“龙、凤”这两种动物,是由汉民族创造出来的汉族独有的动物,在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龙、凤”经常被赋予褒义色彩,象征着权威、尊贵、吉祥、幸福。如成语“飞龙在天、真龙天子、龙驹凤雏、龙章凤姿”等,都喻指人美好的一面,但在维吾尔语中则没有类似的成语。
第三,动物喻人成语用相同的喻体喻人时,体现出的感彩在褒贬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汉语成语中,“狼、狗”喻人时,被赋予贬义的情感色彩,常常喻指人阴暗的一面。而在维吾尔语中,其既含贬义色彩,也有褒义色彩,如成语“???? ????? ??? ??????? ???? ????? ????? ??????(狼有肉共享,乌鸦有肉独吞)”,以狼的行为喻指人能同甘共苦;“??? ??? ???????? ????????(狗不咬主人)”,以狗的行为喻指知恩图报。
四、结语
因人类认知事物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动物喻人成语在认知上存在着共性,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同时,由于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两者在认知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得到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1001]。)
参考文献:
[1]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赵倩.人・动物・隐喻[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成语是传承我们国家灿烂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结构稳定、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等特点。成语教学能够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成语教学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是有利且必要的。有鉴于此,深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研究,掌握正确的成语教学规律,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的教学水平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动物成语在成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成语的普遍特点。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成语中动物成语教学的部分。
一、动物成语使用的偏误
通过调查得知,留学生在使用动物成语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偏误
1.不理解动物成语的语义造成的偏误
有些动物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同,留学生学习和使用这样的成语非常自如。但是有很多动物成语的字面义与实际意义不一样,这样就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学生在使用成语过程中容易造成偏误。例如成语“守株待兔”,学过此成语的人都知道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比喻企图不经过努力就想获得成功”,而没有学过此成语的学生则从字面义理解为“坐在树边等兔子”。
2.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
由于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很多,例如:①珍妮非常喜欢收集邮票,就像叶公好龙一样。②战士们都很年轻,各个如狼似虎,很快就把任务完成了。①中的“叶公好龙”是形容只是口头上的爱好,而不是真正的爱好,表贬义。在这句话中,珍妮是真正将收集邮票作为爱好,所以这个成语与句意不符。②中的“如狼似虎”也是一个贬义词,表示像虎狼一样凶残,这里应该用“生龙活虎”。
二、教学策略
成语来源复杂,用法多样,教学策略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成语的语义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成语的具体语义和用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使用好成语。
1.判断动物成语的感彩
教授动物成语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能够判断这个动物成语的感彩,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表示贬义的动物成语,如“胆小如鼠”、“画虎类犬”、“虾兵蟹将”等;表褒义的动物成语如,“一马当先”、“鹤立鸡群”、“沉鱼落雁”等。
2.将动物成语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动物成语细致分类,使学生在应用时可以更加准确。
(1)按照成语表达的意思分类,可以分为情状类,“狼狈不堪”、“胆小如鼠”、“多如牛毛”等;品行类,如“攀龙附凤”、“狼狈为奸”、“鸡鸣狗盗”等;状貌类,“沉鱼落雁”、“牛头马面”、“尖嘴猴腮”等;行为类,如“鞍前马后”、“雁过拔毛”、“杀鸡取卵”、“顺手牵羊”等;处境类,如“虎落平阳”、“羊入虎口”、“釜中游鱼”等等许多类别。
(2)按照不同的动物形象分类,如含有马的成语“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等;含有狗的成语“狗仗人势”、“鸡犬升天”、“狗尾续貂”等;含有虎的成语“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调虎离山”;含有蛇的成语“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等。
不同的动物形象在汉语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含义,古代中国崇尚龙,所以含有龙的成语大多表达褒义,含有狐狸、猪、狗、鼠、蛇、狼等动物形象的成语多数表达贬义。通过对动物种类及其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意义的研究,可以推出动物成语的语义色彩。
出于分类的习惯和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成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初级的学生,进行联想教学,采用以旧带新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新学的成语;而对于中高级的学生,注意教授类似成语的细微区别,运用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关系,将成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从而加强学生学习动物成语的效果。
(3)讲授动物成语的教学方法。成语是文化的载体,语义丰富。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成语,结构简单、语义直接的成语可以用直接法讲解,直接讲清楚成语的语义,学生就能够理解。对于格式固定的成语可以采用认知法进行讲授,如“倚马可待”,通过语素分析法可以知道,这个成语表达的是靠着战马,立刻写完书稿,形容一个人文章写得快。留学生学习成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自如运用成语进行写作或交流,语境法正好为留学生提供了这一契机。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从成语蕴含的不同文化涵义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将成语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分类,并对成语的出处、语体色彩、感彩、意义、搭配、功能等详细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参考文献:
[1]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从这番辩论看来,“卤鸡味”博士论文并非不务正业,不是一些人指责的“职业学院的水平”,也不是调侃中的“新东方烹饪学校欢迎你”。当然,如果仅仅到此为止,此事不过一场网络玩笑,给大家普及了一点科学常识,让人们知道了一些别的专业的奥秘,供网友们自嘲一下“做个吃货也不简单”。但是,若站在博士论文创新的角度去思考此事,不妨让“卤鸡味”散得慢一点。
这些年,博士论文甚至教授们的学术论文惹出的风波可不少。轻则充斥着“八股文”的味道,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满纸假大空,从头到尾套话官话,读来哪里是论文,俨然就是党政会议的公文;重则不乏“文抄公”的身影。2014年8月,一名中国社科院的女博士后,就被知名学术期刊披露其论文全部翻译、照抄外文原著。这两种行为都违反了起码的学术道德,人们往往对其持“零容忍”的态度。人们也会追问,博士们又不是傻子,明知网络时代风险无限大,一不小心就会身败名裂,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大抄小抄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创新太难。很多领域,比如那位女博士后研究的东西,已经被无数前辈翻来覆去研究得差不多了,似乎出新成果很难。故纸堆就那么几页,毕业的压力、考核的时限,很容易让人抓狂,临时抱佛脚也就只好“一抄了之”。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卤鸡味”带来了有益的启发――科研创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费劲,很多时候是学者自缚手脚、闭门造车,忘却了科研的规律与乐趣。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这是德国思想家歌德的名句。搞科研、做学问,无非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划分出食品、生物、物理或者经济、法律、哲学等学科的边界。但实际上,各种问题并不是以单一学科的面貌呈现的,比如“卤鸡味”的生产就覆盖了农学、化学、生命科学不同的领域,研究好了,能解决食品生产中“工艺质量稳定性差”的问题。这其实可以激励理工科的学子们,沿着实践线路,抓着学科边界,鼓起勇气做出哪怕一丁点的小创意,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85-02
普通动物学是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理论, 而且还需要实践去发现问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影响其他有关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还会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相关教学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环节,搞好普通动物学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动物学的实验教学及野外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进,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在普通动物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普通动物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都充分说明普通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包括普通动物学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代表动物的解剖、观察动物标本等,对动物各门、各纲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解。另外,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是通过对动物的栖息环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的了解,丰富和升华了动物学、动物生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普通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充分利用其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普通动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动物生物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方面,教学思想和观念落后, 必须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传统实验教学目标,强调的是验证理论、培养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动物实验教学中,验证性的实验多,设计性、应用性试验少,传统、经典的实验多,综合性试验少。另外,实习教学方面,学生野外实习一般安排为期两周的长途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实际观察动物行为、迁移、地理分布以及生态保护的机会,这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由于客观原因,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无脊椎动物的采集,而缺乏脊椎动物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的内容显然存在不足之处,学生毕业后很难完全胜任普通动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
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内容,应按照最近修订的教学大纲执行并认真完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状况作出如下改进建议:
1.整合改进实践教学内容
应对现行的普通动物学实验的内容进行精简合并,适量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并适当增加标本制作、室外生态观察等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
2.构建开放式实验室制度
成立动物研究兴趣小组,在开放实验室、动物标本室里, 结合学生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动物标本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证明,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野外实习教学
加强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作为实习的指导思想,改变野外实习只定位在动物的识别、标本采集的层次上。在野外实习前,让学生巩固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并由教师给出各方向研究性的小课题,经教师指导,各实习小组开展专题研究,从选题、方案设计入手,对动物作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完成实习专题研究报告。
4.结合科研项目进行实习教学
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锻炼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和检索文献、概括资料等科研能力,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集科研材料,研究地方动物多样性等,让学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真正实现了将科研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使我们的实践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
5.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了实验考试题库,规范笔试考核。另外,学生在完成综合实验和相关实习内容的基础上,以论文的形式完成部分教学实践任务,自主完成专题的调查研究任务。教师要对实验(实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工作态度、论文质量、实习报告以及实习研究结果的答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最后给出学生的实验(实习)成绩。改进后的实践考核方法,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考核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与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15.
[2]盛和林,王歧山.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9-20.
二、 《不成熟粟、黍的植物考古学意义――粟的作物加工实验》
我们强调在研究古代生业时注重“将今论古”的理论。在考古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带有各种形状的人工遗迹和遗物,完全是古代人类的行为所致,在现代很难找到与之形状对应、质地相同、用途一致的物体。相比之下,生业研究中涉及的对象,不少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农作物是古今一致的,在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同样的行为作用于同样的对象,往往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如果对这样的过程开展实验性研究,其结论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的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证性启示。从这一点看,《不成熟粟、黍的植物考古学意义》中重点讨论的粟的作物加工实验对于植物考古学研究就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认为,在生业领域的研究中,这类将今论古的证据越多,在开展讨论和凝练结论时,考虑得就会越全面。
三、 《内蒙赤峰巴彦塔拉辽代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考古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展工作。西辽河流域的考古工作稍显薄弱,而植物考古学研究主要围绕新石器时代开展工作,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史实往往较多地涉及政治、社会和文化,关于生业方面的记载较少。《内蒙赤峰巴彦塔拉辽代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一文通过植物考古学研究,指出该遗址辽代先民的生业经济应属于以种植粟、黍、荞麦、大麻为主的北方典型旱作农业,同时还兼营牧业,首次为我们认识辽代的生业状况提供了实证性的资料。另外,从这篇论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对于植物考古学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有,在植物考古学研究中兼顾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对于全面认识当时的农业状况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 《陶寺遗址出土泥质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
相比考古学研究、动植物考古学研究主要以形状作为判断的依据,中子活化分析则以对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作为研究方法。这种对物体成分的分析一般应用在自然科学中的环境、生物、地学和材料等领域,但是,其在考古研究中也能发挥独到的作用。《陶寺遗址出土泥质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一文就给我们带来了在考古学研究中可以推测,但是单纯地依靠考古学研究,无法进行科学证明的认识。陶寺遗址贵族使用的陶器和平民使用的陶器出自不同的考古背景,尽管他们在质地上和形制上难以区分,但是通过中子活化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成分上区别明显。考古研究人员通过对人工遗迹和遗物的研究,已经对遗址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有了明确的认识,而对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结果,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界定陶寺遗址的社会复杂化性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中国现阶段提出的微痕考古,是把西方石器微痕分析技术(-use-wearanalysis)和埋藏学中的表面改造痕迹(surfacemodificationmarks)研究融合在一起,新形成的一个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内容较深、学术意义更强的特色研究领域,其对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论文还使用微痕考古的观念,对中国史前人类人工痕迹现象进行了研究性总结,认为人类自古以来的行为痕迹可以分为经济生产性痕迹和文化意识性痕迹两大类。经济生产性痕迹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经济生产时产生的各种痕迹,如制造石器时在石质原料表面产生的各种片疤和使用石器获取肉食资源时在骨骼表面产生的砍砸、切割痕迹等;而文化意识性痕迹是指人类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生产性目的,而是在体现思维、意识领域方面特殊行为过程意制造的痕迹。这类痕迹在经过人类初期对自身行为、工具、痕迹现象进行观察和认识,并经过对生存环境、生活阅历的提炼后,逐步萌生出记号、符号、图画、文字及其他艺术品等。按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已知最早的经济生产性痕迹距今约200万年,如安徽繁昌人字洞发现的骨制品等。而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化意识性痕迹,是在距今12万年左右才产生,最早作品是重庆市奉节县兴隆洞遗址出土的在剑齿象门齿化石上出现的刻划图案。中国文化意识性痕迹的发展规律是:该类痕迹最早是通过线条刻划来表现的,其刻划内容主要是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性主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除了刻划类的文化意识性痕迹外,新出现了钻孔和磨制类的文化意识性痕迹。新石器时代,在刻划类痕迹基础上衍生出描绘类痕迹。痕迹线条不再是以直线条为主,而是以多种写生性和几何形图案为主,表现主题也演变为以人及与人相关的世界观为主。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刻划记号、符号的基础上,开始萌生最初的汉字初文。中国人类是由最初的简单刻划,开始逐步走向文字文明时代的。中国古人类从线条刻划到创造出文字文明,这个时代大约经过了12万年或更久。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该团队由武仙竹教授领衔,与国内其它同仁一起,通过微痕考古的新方法、新手段,在长江中上游区域考古,尤其是在位处重庆市、湖北省境内的三峡区域考古中,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关于三峡区域考古的学术着作,并在《科学通报》、《人类学学报》、《第四纪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颇具价值的学术论文。例如近期在《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2]中,他们利用微痕考古方法,分析了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制作、加工与使用痕迹,研究了该遗址的石器特征及其与中国传统石器文化的关系,指出位处我国中、西部的秦巴山区,在距今约10万年期间,生存着与现代人体质特征一样的古人类,这些古人类的石器文化既有中国南方石器工业的特征,也有中国北方石器工业的特征,反映着当时中国境内古人类存在有较普遍的文化交流现象。在《郧西人遗址洞穴发育与埋藏环境的初步观察》[3]中,则从洞穴发育、地层堆积与人类遗迹等微观现象方面,解释了古人类遗址的古环境与埋藏过程。在《湖北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研究报告》[4]中,根据墓葬中出土动物遗骸的生长特征与人工处理微痕,研究出三峡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有与人类亲密接触、具特殊关系的大熊猫。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显示三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生存有大熊猫,为大熊猫演化和生存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揭示了三峡古居民有使用大熊猫随葬的现象,并指出这种葬俗目前在世界上还是唯一的。
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古研究和科学实验,该研究团队除了在微痕考古的学科内涵、特点及其方法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看法,由此对该学科领域的内在规定性及学科理念进行了理论上有益的探索外,同时在微痕考古实践中,无论在技术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譬如,从遗址里发掘出土的骨化石表面痕迹中提取人类行为模式、埋藏学现象和其他动物对骨骼(化石)的利用等研究信息,是世界范围内史前考古研究中的热点。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只能使用肉眼裸视观察和光学显微观察等技术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方法在微痕性质和鉴定标准、微痕数据提取、研究结果交流等方面,均存在有很大限制性。面对这种国际考古界普遍感到困难的技术难题,该团队探索研究出使用三维数字模型和正投影等值线分析技术,对骨化石表面痕迹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改变了以前只能对痕迹进行平面、静态观察分析的局限,能够在立体、动态的角度观察痕迹特征,并且能够准确提取需要研究的各种痕迹数据,在研究结果的交流等方面也更加方便、准确。这一技术难关的突破,使微痕考古在研究技术和方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团队也正是通过这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使用,在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5]该项研究确认了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保存有人工工具制造痕迹、屠宰切割痕迹、动物踩踏痕迹、食肉类和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等。其中动物踩踏痕迹,是国内第一次对该类痕迹性质进行确认。它显示当人类猎获的动物骨骼曝露在洞穴地表面时,其他动物也曾经在洞穴内居住或活动过。古人类当时并没有对白龙洞这一天然居址长期占有,从而对认识古人类对白龙洞洞穴居址的利用、古人类行为模式和遗址埋藏过程等提供了可靠证据。而对该遗址屠宰分割性痕迹研究中,则从动物肢梢骨的趾骨部位上,发现人类当时已掌握对捕获动物从肢梢骨进行毛皮剥离的技术。这种技术以前最早发现在法国南部中更新世晚期的Lazaret遗址(距今约40-50万年),而白龙洞遗址的发现,则反映中国古人类在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约70万年)已掌握、使用了该门专业技术。中国古人类是在中更新世早期已采用了对动物肉食先剥皮、后食用的行为模式,白龙洞古人类是目前已知在世界上最早告别“茹毛饮血”(食用带毛皮的肉类)生活方式的人类。长江三峡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山川瑰丽,自然环境优越,自古是多种野生动物麇集的地方。根据该地区动物遗存研究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等,是考古学界视为理想的地方。重庆师范大学科技微痕考古实验室在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如在三峡南缘湖南花垣杨二洞考察中(与重庆秀山县交界处),从洞穴里的微观沉积现象中,发现了很多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小家鼠、褐家鼠两种动物,时代属于更新世晚期。小家鼠、褐家鼠是世界上现存分布最广的鼠类,动物学界认为它们起源于中国,随着人类活动逐步分布到世界各地(与人类伴栖)。现在它们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科学实验动物小白鼠、大白鼠,分别是小家鼠、褐家鼠的人工培育种。但是,这两种动物到底在什么时候发源、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迁徙、迁徙时代及路线如何,因材料较少,学术界此前一直没有进行专门研究。该实验室考古人员以杨二洞的发现材料为基础,结合我国以前发现的所有相关材料,研究总结出小家鼠、褐家鼠[:请记住我站域名/]都是在中国中更新世晚期开始出现,其中小家鼠发源于我国东北,晚更新世开始繁盛起来,向华北和我国南方扩散;而褐家鼠也是在中更新世晚
期出现,但它是发源于长江下游,晚更新世开始繁盛后分别向华北、华南广为扩散。[6]这一利用三峡小哺乳动物材料进行的研究,第一次在学术界公布了现今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鼠类的发源与演化过程。 重庆师范大学科技微痕考古研究团队,在我国考古学前辈及同仁的帮助、支持下,站在学科前沿,探索使用先进研究技术和方法,在三峡区域动物及旧石器考古中,在微痕考古研究领域内,正不断取得在该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我们殷切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努力,该研究团队能在这一新兴学术领城中取得更大成绩。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技能与职业道德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可以成为行为者自我鞭策、激励、监督的力量,使自己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并且没有丝毫的懈怠。由此可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那么,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责任感,给学生做好典范
“教师是社会的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1]责任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有的教师只一味地强调知识的学习、才能的培养对大学生自身多么有利,却不提及知识和才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有的教师甚至公然宣扬大学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妄想去改造社会。教师素质的现状如此令人堪忧,学校应首先关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大学生接受教化、塑造、熏陶的重要平台。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须做到:一是要大力地广泛地开展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二是要努力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校规章、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学校管理制度中,使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三是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德育工作载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德育论文,用广播、电视、学报、校报、简报、黑板报、校园网等媒体进行责任感教育;在大学生身边,在平凡的生活环境中树立典范,每年从全校选举出思想道德品行突出的大学生,给予表彰。大学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时时渗透责任意识,必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形成,逐渐使其增强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追求人生最高责任目标的人。
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搭建平台
(一)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这样说,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 [3]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把自我价值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而不会在价值取向上有失偏颇;才能在给奋斗目标定位的时候不会只看到个人理想,而忽略社会理想。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起来,才能对自己负有历史的使命产生正确认识,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才能建立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即社会责任感。
(二)大胆的、广泛的实践早就被证明为是培养社会责任感行之有效的途径。
对此,我们进行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问卷调查。调查所选定的取样标本,是我校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低年级学生。这次调查一共分两期完成。
第一期调查时间是2009年12月。
①问卷下发500份,样品约占全体10%。不记名(样表如表1)。
表一 问卷调查表(不记名) 时间: 月 日
此问卷回收486份,占下发数97.2%。
结果为:强:25%,一般:56%,差:14%,没有:5%。基本成对称三角状:
第二期调查时间是2010年3月,在2010年1月10日至2月20期间,这一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参加了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或者自发的为期至少2周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②问卷下发500份,样品约占全体l0%。不记名(样表仍是表1,同上)。
此问卷回收491份,占下发数98.2%。
结果为:强:42%,一般:48%,差:9%,没有:1%。成一不对称三角形:
从两表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责任感明显加强了。究其原因,就是进行了社会实践。
我们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4]。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德育论文,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砺意志,历练品格,促进知、情、行的相互转化与统一,最终真正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四、学校应主动与家庭沟通,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仅靠学校单方面努力难以成就,学校、家庭应该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给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全方位的氛围,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其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养成了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主的价值取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缺乏应有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5]。对此,首先父母本身要以身作则,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形成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总而言之,父母不仅应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
参考文献:
[1]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杜,2001:4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杜.1972:8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杜.1980:226
[4]由建武,用伯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2001.(12)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1]. 英汉双语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两种语言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在长时间的语言演变中,两种语言都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语。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汉双语有关动物的习语不胜枚举。在动物词中,猪和狗这两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更是被频繁地应用于各种习语中,用以表达相同或不同的比喻。这与中英两国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重大的关系。在翻译中遇到有关动物词的习语,应在巧妙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的同时,体会其文化内涵,对比其文化差异,译文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2. “猪” “狗”在中英文化中的内涵比较
猪狗两种动物在汉语均有贬义色彩,但以“猪”和“狗”进行设喻的习语在英汉双语中却表现出不同的涵义,这是因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差异的文化差异有生活习俗差异、经济生活差异、地理环境差异、审美观念差异和宗教神话差异等因素。其中,对猪和狗两种动物的不同联想主要是由于审美观念差异和生活习俗差异引起的。论文参考网。
2.1 “猪”与“狗”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2.1.1. 猪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猪”的含义十分丰富,褒贬皆有。猪是古人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猪历来就是农家之宝,老百姓常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但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猪”却代表懒惰、肮脏、贪婪和愚笨。因此,汉语中有关猪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蠢猪、猪脑、懒得像头猪、肥得像头猪。以《西游记》中猪八戒为形象的习语更多,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扮新娘——好歹不像;猪八戒唱大戏——尽说大话;猪八戒招亲——无人应等。
2.1.2. 狗
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动物,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一不小心还要落入人们的餐盘。对于狗,人们有很多联想,因此,有关狗的汉语习语有很多,而这些习语无一不带有贬义色彩,如: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屁不通等。
2.2.猪与狗在英语国家文化中的内涵
2.2.1. pig,swine,hog和sow
英语里pig则有生性肮脏、贪吃懒惰的文化内涵。可用pig比喻a greedy, 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粗野之人)。在两种文化对比中,猪的用途是一样的,主要都是把它当做一种食物来源。虽然英语文化中对于猪也有类似汉语对其的释义,但相对于汉语中猪的诸多习语,英语中用pig,swine, hog和sow来设喻的习语相对较少,也多为贬义色彩,如eatlike a pig(贪婪地大吃大喝), 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狼吞虎咽),pigs in clover(行为卑鄙或粗鲁的有钱人),what do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buy a pig in a poke(未经过目而买下的上当之货)[2]
2.2.2. dog
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食狗肉很反感。[3] 狗对于英国人乃至欧洲人来说都是生活的伴侣和忠实朋友,是值得信赖的动物。相比于中华文化中狗的卑劣形象,狗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可谓很高。因此,狗在英语习语中,一般都带有积极或中性意义。反映在习语中,英语对狗的比喻也多为褒义或中性,如lucky dog(幸运儿), top dog(头头),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另一方面,与狗有关的英语习语又不完全是褒义的,有些习语根据狗的特性来设喻,这时习语多含中性色彩,如war dog(老兵),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 dogs days(三伏天)等。还有些用狗设喻的英语习语则是贬义的,如yellow dog(胆小鬼), in thedoghouse(失宠,受冷遇), treat somebody like adog(把某人不当人看)等。
3. 涉及“猪”与“狗”的汉英习语互译策略
虽然只涉及到了两个关于动物的字,在翻译时我们却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不同想象,表达不同内涵的习语,切不可望文生义,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理解其文化内涵,采取不同翻译策略。
3.1直译法
直译是翻译习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不违背译文语气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仍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
pigit像猪一般生活
An old dog willlearn no new tricks./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
A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lion. 死狮不如活狗。
Barkingdogs seldom bite. 吠犬不咬人。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like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狗仗人势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position; like a dog counting on its master’sbacking
狗吠非主The dog barks at a man who is not its master.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
3.2 借用法
汉语和英语中,有一些习语具有对应关系,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一致,意义和修辞色彩也基本相同。在英译汉时,我们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
throw a pearl before theswine 对牛弹琴
a dog in themanger 占着茅坑不拉屎
give sb. a pigof his own sow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You can’t make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The dog thatfetches will carry.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The dogs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 说者自说,做者自做。
The scolded dogfears cold water.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Give a dog abad name and hang him./A staff is quickly found to beat a dog with.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狗杂种 son of bitch
狗急跳墙 Tread on a worm and it will turn.
狗吃屎,狼吃人。Bred in the bone will not go out of the flesh.
狗噬不食 It is not even fit for the kennel.
狗改不了吃屎。 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spot.
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vinegar.
父亲骂他说'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滚出去!'
His father scolded, 'You have the heart of a beast.Get out!'
3.3 意译法
汉语中的“狗”大多带贬义,直译不能使英语文化中的读者理解其含义,如标题中引用的成语“猪狗不如”,如果直译成worse than a cur or aswine,有可能会使西方读者不明白其含义。如果在翻译中用直译无法使原汉语谚语的意思表达贴切明白,而且不能找到相符的英语谚语来搭配,则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4]。把这种规则扩展到习语范畴同样适用。当直译法无法表达出原文含义,译入语又没有对应表达时,意译就成为了第一选择。否则,读者会不知所言。由于狗在中国文化中的浓厚贬义色彩,许多习语在英语中没有相关联想,汉译英时,多采用意译。
狗胆包天 monstrousaudacity
狗苟蝇营 seek personalgain shamelessly
狗屁不通 nonsense,undreadable rubbish, meretrash
狗偷鼠窃 a petty theft
狗头军师 agood-for-nothing adviser
狗尾续貂 make anunworthy continuation of a great work
狗血喷头 pour out aflood of invective against sb.; curse someone very thoroughly
狗眼看人低 be a bloodysnob; look down upon everybody else
猪狗不如(狗彘不若) a worthless fellow
狐群狗党(猪朋狗友) a gang ofscoundrels
狗皮膏药quack medicine
另外,一些英语习语给狗赋予了褒义色彩,或者因为生活习俗和审美差异等对猪和狗进行设喻,为了避免中国读者的误读,应使用意译法。论文参考网。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头头), war dog(老兵), yellow dog(胆小鬼), under dog(斗输了的狗), dog-eat-dog(人吃人), go to the dogs(堕落), wake up a sleeping dog(招惹是非), get the wrong pig by thetail (怪错了人,搞错了对象)等。
3.4 增译法
还有一些习语,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对其进行意译又会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对于此种动物习语,可采用增译法。[5] 增译法即通过在直译后加注的方式,对习语中的比喻或表达形式在译文中作适当的调整,进行文化补偿,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狗屁头上长角 a dog’s headsprouting horns—be impossible
狗尾续貂a dog’s tail jopined to sable—a wretched sequel to a fine work
狗咬吕洞宾snarl and snap at Lv Dongbin(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Chinese mythology)—wronga kind-heared person
狗仗人势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of his master’s power—be a bully with the backingof a poweful person
狗颠屁股 dog wagging itsbehind—be sycophantic/obsequious
4.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加之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又极为显著,这就造成了只涉及两个不同的字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习语。这些习语在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论文参考网。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汉习语的翻译就要注意文化差异,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不同习语的特点和含义,结合使用各种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4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23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0
[4]司显柱,曾剑平等.汉译英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205
(一)从个人的视角看读书的目的
1.涵养德性、性格
读书可以培育人的精神、个性。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阅读关乎教化,阅读文化经典,是培育良好的德性、性格所不可或缺的。
2.懂得处世、交往
读书,可以从中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与他人交际应对,并获得基本的文化素养。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阅读使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与他人良好地沟通、相处。
3.取知识(含情感、思想)、才干
读书,可以满足人的求知本能,促成才能发展。知识高于经验,知识的学习,其功效胜过单凭经验的思考。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荀子也如是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阅读能够获取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增长才干,滋养智慧。
4.学习写作、创造
读书,可以获得精神创造力、言语表现力。这是对前三条的含蕴与升华。言语表现、精神创造即写作,是读书的最高价值所在。涵养德性、性格,懂得处世、交往,获取知识、才干等,只有最终都融入到写作——言语表现、精神创造之中,其意义才能得以最佳呈现,其建树才能超越时空。
(二)从人类的视角看读书的目的
1.为人类文化、文明的建构奠基
人类物质家园、精神家园的建构,最重要的基础便是读书、求知。知识,是人的精神创造的成果,也是人的精神创造的充分必要条件。人是符号的动物、言语的动物,人类的特性就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自由理性”。人类的一切认知和观念,主要是建构在以语言为载体的求知、思考之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写作,才可望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共同愿景。
2.为人类精神生命的延续
言语表现、精神创造是人类的本能,阅读也是一种本能,为言语、精神创造的延续所必须。说:“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智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为什么读书》,见《论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读书、写作,个人精神创造的成果融入人类文明、文化史中,为后人所继承、发展。读书,是人类精神生命承前启后的媒介。读书、写作、读书、写作……是人类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的良性循环。
3.为人类价值的实现和品质的提升
人类在读书、求知基础上,通过写作进行精神创造,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没有读书、写作,人类不可能进行高水平的理性思维、精神创造,人类的智能、思维质量无法得以发展、提升,人类品质无法得以提升。
这样,读书的具体目标与终极意义就弄清楚了。具体目标是为了涵养德性、人格,处世、交往,知识、才干;终极意义是以言语表现、精神创造,彰显个人乃至人类的生命、精神的存在价值。
最简单地说,阅读,是为了写作;教阅读,就是教写作。换言之,教阅读是为了培育言语动机、写作素养。
二、读什么——阅读教什么
为培育言语动机、写作素养而读,就要读作者为什么写作,该文具体而微的构造,写作的运思过程,要写出这样的文体、文章,需要具备哪些写作素养、能力,为学生写作同类文章培育相应的写作素养。
写作素养分为非智能素养与智能素养。前者的重要性大于后者。
(一)写作的非智能素养
从阅读中培育写作的非智能素养,首先要清楚作者“为什么写作”。将上述对“为什么读”的认知,转化为对“为什么写”的认知,教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写”,实即激发其言语动机,唤起写作欲、表现欲、自我实现欲,这应是贯穿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每篇文章具体的写作动机都是不一样的,作者的表现意图也是千差万别的,这都需要在教学中去探究、发现,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写作心理、行为,以激起他们对写作的热爱与向往,对自身言语生命的憧憬与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根本。
此外,写作的非智能素养还包括与写作相关的德性、情感、态度、习惯、意志等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培育。学生要从文本中读出作者对写作的热爱,对写作精益求精的追求等,并将此迁移到自己的言语生命意识中去。
(二)写作的智能素养
系统培育写作智能素养,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基本目标、具体目标。统摄、择取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得对美文与美文写作能力的基本认知。
历代经典告诉我们“美文”是怎样的,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要写出好文章者须具备哪些智能素养。读出这些,才能迁移为学生自身获取、积淀写作智能素养的目标与途径。
须从文本中解读的写作智慧、智能、技能内容如下。
写作才情:灵性、智性、悟性、诗性;
写作学养:文内功夫与文外功夫的统一,即内核学养与学养的统一;
写作意识:最基本的是创造意识,涵盖主体意识、客体意识、读者意识、载体意识;
基本表达方式:叙事、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文体写作要素与技法:学习小说、诗歌、散文、新闻、随笔、杂文、评论、论文等真文体的要素与技法,摒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伪文体、伪写作;
文章体式感:文感、篇感、段感、句感、词感。
写作行为感:培养基本学养、选题、感知、立意、选材、结构、表达、修改、反思……的能力;
贯穿、渗透于“两感”(体式感、行为感)中的写作核心竞争力:言语想象力、创造力。
这些就是写作智能素养系统的构成因素,非智能素养或显性或隐性地渗透其中。语文教材以此为基本内容进行编撰,特定的文本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就会知道某篇文本主要该读什么,而不至于“乱读”。
并非每篇文章的阅读都要面面俱到,也不是可以就上述内容随便挑点什么作为阅读内容。每篇文章“读什么”,从总体上说,要体现作者因言语“表现”而显示出自我生命“存在”价值这一总目标。在这个总目标指向下,建构起一个写作素养教学系统。需要“读什么”,是由写作素养教学目标系统、结构与要求决定的。这就是“写作—存在本位”思维下“读什么”的具体目标的确立。
三、怎么读——阅读怎么教
“表现—存在本位”思维,则是决定“怎么读”(怎么教、怎么学)的主旋律。
(一)教法理念
言语动机培育,是教法思维的主线,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应渗透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身教重于言传,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写作树立一个精神上的高标,任何教法,任何典型案例,都不如教师爱写作、会写作,教师现身说法对学生是最具感召力的。
(二)教法原则
以写为本。“写作—存在”这个总目标时刻都在引领着阅读,阅读教学要始终围绕着写作。语文教育中学习修德、处世、求知的特殊性,在于它始终与“写作”素养的培育融为一体,是在揭示文本中潜藏的写作奥秘的过程中,体验、汲取作者的德性、阅历、胸襟(知、情、意)素养,助成学生言语人格与写作能力的发展。
为写择读。围绕培育写作素养的目标,选读相关的经典名篇(包括文言文、白话文)、学生作文(优质文、问题文)。纯粹的文本理解性的目标,不应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也不应作为教学重点。写作学情重于阅读学情。
以写促读。对文章体式、写作行为的认知,对作者的写作动机、素养、写作运思过程与文本特点的探究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根据教材中设置的写作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问题、课题,借助写作来达成。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以评点、札记、鉴赏、随笔、评论、小论文等方式,推动对文本的深入思考、理解,促成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读悟写。在对作者写作行为的还原过程中,要让学生进入具体的写作情境中去,感同身受地体验写作的发生、构思、表达、修改等行为,与作者同步运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作者、文本、教师的对话与交流,体验言语创造的进程,反思自身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潜移默化地积累写作认知与经验,提高写作灵性、智性、悟性。读出文本的个性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文本个性中寻求文体共性。
读以致写。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为了提高写作素养与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不但读的目标是写,听、说的目标也是写,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也要与写相互关联。当然,不是每堂课都要进行写作训练,但要让学生每堂课对写作都有所体会、领悟。
(三)教法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