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8: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技能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美术与整个社会的融合越来越密切。美术承载了历史,承载了人们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孔子曾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美术教育在人的情感、智力、道德之间的关系甚密。现今,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进入空前的活跃期,新课程的改革使我国学校教育理念得到了全新的调整,尤其是对各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未来艺术教育的成效,而各类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更是我国培养美术教师的重要基地,能否形成一支高质量的美术教师队伍,全在于如何提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而现今,许多美术教育硕士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并不够明确,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必需经过严格的专业素质培养。下面笔者就这方面问题提出三点看法:
1 一专多能,提升专业技能
由课程标准中对美术教育的定义,总结出美术教育的两个主要价值取向:一是“延续发展美学的理论和技法”;二是“健全人格,使人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1]要让美术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便需要我们专业教师自身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夯实专业技能,广度和深度结合发展。绘画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我们应当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常久常新、与时俱进,不可过分拘泥于一种,但也切记不可多能无专。[2]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重点在于自主思考、专题探究与知识创新。我们应当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多方面进行了解创新,以寻求更好的方法。
美术教育追求的理念体现出对学生进行的人文主义教育,从人格、审美、情感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我们在自身上更应该学会技能和理论合一,兼顾技法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自主进行美术理论、美术欣赏等内容的学习,提高自我综合能力,拓展专业知识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图像化时代成为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符号、图像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物,各种画作图像冲击着我们的视野。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法学习了,更重要的是学会欣赏评价。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多元化的聚集,集中展示了它与自然、社会、科学、人的关系,美术更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它与文学、音乐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国大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极度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研究生应该重新给自己定位,转换原本拘泥于书本的学习方式,改为独立思考,才能在未来的美术教育事业中游刃有余。
2 技教并重,提升教学能力
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有着很好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教学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从本科开始便是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进入学校的,在绘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上却接触甚少。尤其是一些本科非师范类的学生,更是从未接触过教育理论的专业化学习。而对于我们来说,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合理地教给学生。现阶段,大多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都存在重专业性而忽视了师范性的问题。在学校的理论学习长时间与实践分离,导致只会使用展示技法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优秀的美术教学应该以语言文字为中介,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条理化。[4]为此我们必须增强自身的示范意识,主动探索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利用假期多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做到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归到实践中去。教学能力的培养非朝夕能成,需要我们立足实践、深入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师素质。
这样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将自我定位成研究型教师,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掌握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势必会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5]
3 由“生”到“师”角色转换,提升思想
对于许多刚毕业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们来说,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如何处理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了解学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家长很好地沟通更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推进器。我们即将走出校园真正参与到美术教育事业之中,所以我们应当时刻以人民教师的身份自居,首先做到由自身“学生”的角色思想转换到“老师”的层面上去,使自己成为有人格魅力的美术教师,再以老师的身份去了解学生。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3.1 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
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符合一个基本的教师形象,而且要更好地体现出“真、善、美”,这对于传播美术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与普通大众的爱心不同,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将爱心展现在学生身上,这往往通过老师热情的态度体现出来。
3.2 善于了解学生的特点
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便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人格的塑造。
3.3 能与家长很好地沟通
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是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沟通不仅限于对学生,学会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有的教育工作应当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完善自身品质的同时,我们必须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总结出适合的教育方式,才能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美术的学科教育价值。
4 结语
在美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契机下,我们作为接受了更高教育的未来美术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延续美术教育事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2] 吴修杰.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治教之法,2012(12):61-62.
[3] 曹辉.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美术教育专业人才[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8(2):26-29.
一、电磁铁性质实验
1.实验原理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不仅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常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如果把导线绕成螺线管,螺线管就有了磁性。利用通电螺线管有磁性和铁在磁场中能被磁化的原理,可制成磁性很强的电磁铁。电磁铁有很多性质:通电产生磁性,截断电流磁性消失;电流越强磁力越大:螺线管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磁铁的南北极性可以由变换电流方向来控制。
2.实验操作
(1)把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按照相同的方向缠绕在一根大铁钉上。接通电流,用它接近铁制品,有吸引现象出现;切断电流。现象消失。(2)用电磁铁的一端去接近磁针两极,出现相斥相吸现象。改变电流方向,又出现相吸相斥变化。(3)改变电磁铁线圈匝数,磁力随之改变。改变电池节数,磁力也改变。
3.实验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第六册第8课)(1)自制电磁铁。(2)综合定义。(3)分组实验:研究电磁铁有无极性和变换极性的方法。(4)分组实验:研究加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5)讲述电磁铁的用途。
二、电路的组装实验
1.实验分析
在设计、安装、维修各种实际电器的时候,常常需要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这种图不用实物,而用符号代表,这种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根据需要电路有串、并联之分。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的叫做串联,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两点间的叫做并联。教材中涉及到的电路图如下:图中①是串联电路,②③④是并联电路,使用了电灯、开关、电池组、导线四种符号。并联电池能加大外电路电流,串联电池能提高外电路电压,通常采用串联电池方法。串联灯泡光线弱,不能控制每只灯泡的亮灭;并联灯泡光线强,可以分别控制。
2.实验操作
(1)组装串联两节电池、两个灯泡、一个开关的电路。(2)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一个开关控制的电路。(3)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两个开关,分别控制每盏灯泡亮灭的电路。(4)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和一个分别控制三个并联灯泡亮灭的开关的电路。
3.实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教材涉及电路的内容是第6课《电流》,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电流电路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磨练其攻克困难的意志。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教师需要做的是:①提供充足的器材。②明确三个研究课题:一是分别试用一节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看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二是试用同一电源,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方法。三是设计控制三只灯泡分别亮灭的电路。③组织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参与观察,实验制作,分析综合,形成概念。④让有创见的同学演示自己组装的电路。⑤总结。三年级教材也安排了电路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让学生进行实验、比较、探究、尝试,但实验能力要求只是初步学会组装电路,做不同电路的对比实验。
三、沉浮规律实验
1.实验原理与操作
CBE是英文(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原文的含义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也就是以职业或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为从业能力的基础,以能力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进程的基准。注重“学”,并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组织课程与实施教学的系统方法。
(二)CBE的发展过程
CBE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休斯敦大学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性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被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1994年5月在加拿大召开了CBE国际研讨会,大会对CBE的教学体系给予了肯定。CBE教学体系出现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采用,尤其是西欧、北美的一些国家,如加拿大就有30多所社区学院实施这种教学体系。
1992年国家教委职教司决定把CBE引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来,一些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始试点并取得了一些成绩,CBE教学体系基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三)CBE的实质内涵
CBE体系的实质是“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产业界参与、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里所说的能力是由知识、技能以及根据标准有效地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的能力所组成的。这种能力常常也被称为“专项能力”(Task),可视为完成一项工作有关的可观察到的,并且可度量的活动或行为。
(四)CBE教学的要点
CBE是围绕从事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系统方法,它包括下列七个要点:
1.对课程与教学进行系统开发;
2.确定与职业有关的各项能力(包括能力、技能、知识、工作态度);
3.使学员在学习或培训开始之前就知道应掌握的能力是什么;
4.使学员在学习或培训开始之前就知道应达到什么标准;
5.通过培训或教学向学员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6.除了知识和工作态度以外,能力的实际表现都能直接向学员进行示范;
7.学员的学习进度是按照最适宜自己的速度来掌握的。
二、什么是DACUM
(一)DACUM的定义
DACUM是DevelopingaCurriculum的缩写,其含义是“课程开发”。它是通过职业分析(任务分析)从而确定某一职业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的专项技能的系统方法。它借助于DACUM表——由某一职业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任务领域)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单项任务)所组成的二维图表来开发专业所需开设的课程,详见表1。
表1专业课程开发的目标和从事该项职业必须满足的各种要求
综合能力专项技能1专项技能2专项技能3专项技能4……AA1A2A3A4……BB1B2B3B4……CC1C2C3C4……………………………………
(二)DACUM的开发步骤
DACUM体系开发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首先要成立一个由8至12名本职业的专家组成的DACUM委员会。
2.进行“综合能力”分析:认定本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通常是7-12个,确认后将其排在DACUM大表的左侧,纵向排列,代号为A、B、C……L等。
3.分解“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确认后,将深入分析每项综合能力中包含多少“专项能力”(SKILLS)。通常每项综合能力含6-30个专项能力,依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在与之对应的综合能力之右,横向排列,代号为1、2、3……30。通常先是认识上的“知”,后为操作上的“做”。
4.专项能力分析。列出DACUM大表后,将每一个专项能力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所需材料、要掌握的特殊技巧、工作态度、注意事项等。
5.教学分析。对照DACUM表及专项能力分析结果,设计和开发学习内容。把每个专项能力设计成一个学习单元(或称模块)。每个模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尽可能按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排序。
三、CBE/DACUM的实施步骤
CBE教学模式实施一般分为10个步骤:成立课程开发小组;课程调查与分析;确定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分解;绘制DACUM大表;专项能力分析;编写新的课程标准;开发学习包;完善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反馈。下面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来说明实施步骤。
(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
由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线会计人员3名和从事本课程教学3年以上的双师型教师3名组成财务会计课程开发小组。
(二)课程调查与分析
认真分析本课程所在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认真分析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并认真听取一线人员的建议,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了解胜任这些工作的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三)确定综合能力
对调研情况进行讨论,经分析后确定本课程的7项综合能力,即出纳岗位能力,材料核算员岗位能力,固定资产核算员岗位能力,工资核算员岗位能力,税金核算员岗位能力,收入费用利润核算员岗位能力,报表编制员岗位能力。
(四)将综合能力分解为专项能力
对每项综合能力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6-14项专项能力。例如出纳员岗位能力分解为:填制各种结算单据,办理款项结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日记账,核对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6项专项能力。
(五)绘制DACUM大表
制定出每项专项能力后,最后绘制出DACUM综合大表,见表2。
(六)专项能力分析
列出DACUM大表后,将每一个专项能力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所需材料、要掌握的特殊技巧、工作态度、注意事项等。例如专项能力填制结算单据分析如下,见表3。
(七)编写新的课程标准
依据DACUM表及教学分析结果,设计和开发学习内容,编制课程标准代替原有的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突破课程内容理论化的局限,围绕工作任务,以技术实践知识为主,技术理论知识以“满足技术理解”为选择标准;课程内容排序突破课程内容排列知识系统化,以任务的难易程度而不是知识的逻辑结构排序;课程目标从“掌握……知识,具备……能力”的模糊要求转向“会用……知识做……事情”的具体要求;教学方法方面以项目技能教学法为主;教学评价方面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的实际应用即技能为依据。
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课程教学实施和附录五大部分。每部分又详细分为若干部分,具体见表4。
(八)开发学习包
依据DACUM表、专项能力分解表和课程标准,编制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包。每个专项能力独立成为一个学习包,包内放有学习包目录、课堂讲稿、凭证、账簿、报表、卡片、印鉴、期刊摘录、参考书目、电子资料和视频资料等,学习包开发完成后放入材料盒,并贴上专项能力标签。依该DACUM大表的位序摆放好各专项能力学习包,学生很容易根据DACUM大表上的位置找到下一步要学的专项能力(模块)的全部学习资料。
(九)完善教学条件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尽量按照实际工作环境进行布置。实训室从外观看相当于企业财务科,设置不同的岗位,配有实际工作正常使用格式的发票、支票等结算单据,正式格式的账页、报表;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等印鉴。另外配备1台验钞机、算盘、多媒体投影机和1台能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要求设备、设施符合时代要求,是当今市场上最先进的,因为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这里进行的,而不是演示点缀。
(十)实施教学
CBE的教学实施过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步骤:
1.课前指导:课程开始前,先发给学生一张所学课程的DACUM大表,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个总体概念;
2.学生水平评估:教师在向学生明确地阐述每一项能力之后,用评价标准测量学生基础,考核达标的专项能力可免修;
3.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起点,制定可行的授课计划;
4.对要求自己学习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学生按与教师商定的学习计划,到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或在教师指导下,逐一模块地刻苦学习掌握专项能力。
(十一)教学评价与反馈
当学生确信自己已掌握了某项专项能力后,可进行自我评估,自评合格后,可请指导教师进行审查。如教师认可,即载入DACUM表的成绩栏中,一式两份,分别由学生和教师保存。日积月累,当授课计划或学习计划所列各模块均合格后,教师那份就是成绩存档,学员那份即是求职谋业证书。教师要对学生及时跟踪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进度慢及不达标的同学及时发出警告。
四、应用CBE/DACUM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CBE模式与传统模式,他们的区别可简化成表5
表5CBE与传统模式的区别
项目传统模式CBE模式基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基础依据以学制、时间为依据实际表现为依据进度根据群体掌握进度根据个人掌握进度反馈滞后的反馈及时的反馈教材以课本为教材模块、多媒体、材料场所课堂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课堂、现场方式课堂为主,稍加演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目标共性的目标目标非常具体标准大纲规定的标准师生共同客观评价结果学生考试得分学生掌握的能力
(二)把握七个要点
1.要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课程与教学进行系统开发;
2.确定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各项能力是前提;
3.一定要使学员在学习前就清楚地知道他应掌握的能力及考核标准;
4.在培训和教学过程中,一定向学员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5.教师要向学员作出知识、能力、态度的直接示范;
6.学习进度一定要按学员的实际来掌握,不可强行划一;
7.CBE不仅适用于职业学校,也适用于各种培训。
(三)把握创新
1.情境创设重复有余,创新不足
具体表现为:在情境创设上过度追求流行。譬如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推宠:学习“绘图着色”,情境是美丽的羊村被灰太狼施加了魔法失去了五彩的颜色;“文字编辑”的情境是喜羊羊系列的名字、歌曲出现问题需要修改;学习“仙女散花”,情境是绘制美丽的羊村……与之相似的还有“低碳”情境的泛滥。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引起注意、激发动机、促进迁移。因此,情境除了要贴近学生的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外,还需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引导。不必牵强附会地追逐流行,否则就会给人以重复之感,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工具、功能学习有余,归纳与总结不足
具体表现为:安排学生探索各种工具、功能后,学习即告一段落,缺乏必要的归纳与提炼。也有教师安排学生总结各种工具/功能,但又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总结失效。
技能课的教学需要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操作,进而掌握技巧、总结规律并形成能力迁移。只是学习、操练,没有归纳与总结,将难以保证技巧的掌握和规律的把握。
3.技能训练有余,应用引导不足
具体表现为:对工具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技能训练,缺少实际应用方面的引导。譬如,学习“幻灯片动画”,只学习超级链接的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学生只是掌握基本技能,至于为什么要设置动画、如何根据需要合理使用动画,则缺少引导。所以学生作品中充斥着花哨的切换效果与杂乱的特效声音的组合,且自以为美。
应用方面的欠缺实际上就是技术主义或者技能化倾向的表现,学生掌握的只能是些孤立的知识与零散的技能,不太容易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这种碎片式的学习无法保证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也无从谈起。
4.学生探究有余,教师讲解不足
具体表现为:过度追求探究,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讲解,所有的内容全部放手让学生探索。不明方向、没有目标又缺乏引导的所谓探索不过是在经历所有菜单与功能尝试之后获得些零星的认识,缺乏系统性。也有教师会提供辅助学习资源,譬如技能锦囊、操作秘籍,这本可以成为学生的探索抓手,然而有些锦囊、秘籍的设计不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而是操作步骤的详细介绍,就连涉及的操作按钮都用图形化的图标加以清晰的表示,极尽其详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失去了探索的空间。
上述表现是对探究不当解读的结果。无论教师讲解抑或学生探究都需要适度,徒有形式难以有实质突破,走向极端必然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
5.统一要求有余,差异考虑不足
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的差异问题,统一要求练习与作业,不仅没有层次上的区别,即便在主题上也经常是全班唯一,毫无选择的余地。
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视学生差异,尤其是学生操作水平方面的差异,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此问题在技能课教学中体现最为明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特点,在不同环节上对学生差异予以考虑。譬如,杨金英老师的《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案例中,为学生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导学案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这属于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分层。较为典型且常见的做法是提供分层作业,如基础任务、提高任务或拓展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尤其是能力较强的学生。
基于技能属性的教学
美国教学理论家罗米索斯基将技能分为再生性技能、产生性技能两类。再生性技能是指那些带有重复性质,在各种不同情境中的运用很少有大的变化的技能活动,如两位数减法、打字。产生性技能是指那些需要做出具体的计划、运用某种策略作决定、执行任务时表现得相当有灵活性的技能活动,如解数学难题、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来看,再生性技能与知识、领会、应用相关,产生性技能则侧重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据此观察,技能课中涉及的技能,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字号、字体等的调整,基本模式都是先选定再调整,体现的是一种固定程序,属于再生性技能;一类如电子小报的排版,即便是同样的内容,不同学生设计的版面效果也不同,倾向于产生性技能,突出创造性、灵活性。显然,再生性技能与产生性技能之间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产生性技能需要以再生性技能为基础。由此,技能课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再生性技能的训练上,必须延伸至产生性技能,方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对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罗米索斯基的技能教学策略对信息技术技能课教学同样具有启发。
1.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强调教给学生获得技能必需的知识,根据知识的类型可以采用讲解策略或者发现法。罗米索斯基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做以及如何去做等知识。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操作技能与动作技能具有相似的属性,因而这一点尤其值得借鉴。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技术的三层内涵:动手做的技术,即基本技能;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和规划的技术;为何做的技术,即技术的思想和价值。譬如,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管理,即管理的目的,这是为何做的技术;如何管理,涉及分类管理思想,这是如何做的技术;管理的具体操作,即涉及文件的选定、移动、删除、复制等相关操作,这是动手做的技术。教学中此三者都涉及,才能体现技能课教学的基本诉求。
苗小芸老师设计的《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就是较好的一例。教师课前提供整理房间的游戏情境,学生通过拖动鼠标将东西归类、归位,即可实现房间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交流整理房间的心得入手,引导学生明确物品分门别类存放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对物品进行有序存放管理的意识。然后教师出示“书桌”文件夹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将此分类思路迁移至文件管理,进而学习文件的选定、复制、移动等具体操作。该案例涉及技术的三层内涵,说明设计者对文件管理的理解到位,进而对技能课教学的目的理解到位。
就本环节而言,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先从思想上明确如何做、为何做、由何做的问题,后续环节中便可顺理成章地学习怎样做的操作。为此,可以借助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上述案例中的情境可资借鉴,贴近学生经验且具真实感,有应用方面的引导,既能帮助领悟为何、如何等问题,也能促进学习之后的应用迁移。
2.技能学习
旨在帮助学生达到初步掌握技能的水平。罗米索斯基建议运用讲解策略,分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是示范技能操作程序,然后安排简化或提示性的练习,最后安排整套技能的自由练习。因面向动作技能,此建议有分解动作、完整动作之分,技能课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复杂程度及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调整,譬如采用大片段教学抑或小片段教学。简化练习是指向重点、难点的专门训练,半成品加工策略即适用于此部分。
学生初次接触新技能,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讲解与点拨。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有例外或者是特殊处理。譬如,教师为了强调一些关键知识点或技能点,事先特意不讲,故意设置认知陷阱,让学生先行尝试。当学生出现了问题,产生困惑,形成认知冲突后,认知需求也被激发了,教师再讲解。借助这种方式,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另外,强调讲解并不意味着排斥探究,但探究必须要有引导与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对再生性技能初步接触时,采用局部探究方式较好。
此环节重在再生性技能的训练,多指向基本工具、功能的学习,在练习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各种工具、功能的共性、区别及特点,进而引导什么样的工具、功能适合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为学生对工具、功能的规律性认识及合理使用奠定基础。如此,在应用环节才有可能保证学生会根据任务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总结时,可以借助直观的演示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可以借助可视化的表达,如利用表格对相同或差异之处加以对比,或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工具的各种属性;或者提取重要关键词,如用“对比”、“趋势”、“比例”分别表征三种图表。
3.技能掌握
当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能时,便需要根据技能性质采取不同策略。就再生性技能而言,主要需要在感知敏锐度、持续力、灵活性等方面进一步训练。就产生性技能而言,需要安排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广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此环节的教学需要借助不同性质的练习引领、促进学生由再生性技能走向产生性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譬如,学习互联网信息的查找时,如果要继续再生性技能的训练,可以借助增加难度的变式练习来提高学生搜索的效率。如果给出一段乐谱,要求查找对应的歌曲或者提供图片要求查找作者,则需要认真分析关键词的提取问题,倾向于产生性技能的训练。又如,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掌握各种图表的特征之后,根据给出的数据判断选择何种图表进行表达,或者判断已有表达选用的图表是否准确,这属于再生性技能的应用训练,如果要求观察图表数据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则是进行产生性技能的训练。从迁移的视角看,再生性技能训练促进的是近迁移,产生性技能训练指向远迁移。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再生性技能的基础,所以此环节可以以探究为主,也可以考虑合作学习。具体操作时还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
此环节实际上可以分为技能应用与拓展两部分,技能应用旨在再生性技能的熟练掌握,技能拓展则倾向产生性技能的训练。这样,技能课教学便形成知识传授、技能学习、技能应用、技能拓展四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技术主线清晰,具有鲜明的技能课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又可以灵活调整。譬如,知识传授可与技能学习结合进行,又如,技能学习与应用可以合并,实现学习过程与问题解决过程的统一。
参考文献
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四种课型的界定[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
盛群力.21世纪教育目标新[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17.240.241.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制由最初的“以中央教育部为核心,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组织规划,重点高校为主要培训点”的培训体制,然而,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培训体制主要注重师德风范、思想观念的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也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缺乏有效的管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很好地保证。而同时,教师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仅将有关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1.2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培训内容和形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就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十几年来,内容上基本都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为主[4]。虽然在2006年对有关教材进行过修订,但内容依然老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仅有的一些专门针对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也几乎都遵循传统的思想,按“应试教育”训练教师,重解题指导的技能,忽视指导研究性学习,很少进行探索法、发现法等教学技能有关内容的培训。而在培训形式上,无论是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或是其他专题讲座等,主要采用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锻炼,形式单一枯燥,不够灵活,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
1.3对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不够
虽然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有关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也相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但我国对教学技能的研究和训练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并且一直都只在师范生中开展。然而这种方法主要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割裂了教学行为与教学情景的密切联系,不能把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的几点建议
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起承师启生作用的动态纽带,只有这个纽带通顺流畅才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益。基于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是教师培训体系的一部分。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等各环节应积极参与行动,各负其责,各行其道。一方面,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并理解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对高校教师提出总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上,应兼顾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与高校长远的发展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证有关政策的真正落实,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高校和教师应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提升教学技能。
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训练获得”。教师教学技能也应在实践训练中得到提升。学校及教师自身应敏锐洞察,及时更新观念,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传统以教育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师训练模式,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特点及未来发展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让高校教师真正从培训中受益,在培训中提升。同时,教师自身应加强主体培养意识,主动加强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3)结合加拿大ISW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加拿大ISW(InstructionalSkillsWorkshop)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一种为期24~30小时的强化集中训练,采用研讨会的形式提高参与者的教学技能,其最初是由温哥华大学的道格拉斯•克尔(DouglasKerr)团队根据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对教师资格认证的需要,于1976年创建的,到现在已成为整个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学院、大学、研究院实质性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以教学实践为主,以教学理论为辅,让学员(准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其核心特点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研讨会式的培训形式。
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式训练,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既要进行自身授课训练,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授课,并按照一定要求给出听课反馈。ISW的这种组织形式让参与者在平等互助、互相学习、协同工作、共同提高的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对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高效学习的好机会。参与者在这种形式的训练中,可以集中研究和讨论课堂设计、教学技术、媒体应用等各种教学问题,并通过研讨,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他人的良好做法或给出的建议中,不断地实践、思考、分析、借鉴和提高,甚至还可以尝试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单复制以前成功的做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创新发展教育理念。
(2)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
在ISW的训练中,对包括备课、建立学习环境、授课及总结等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参与者准备的每一堂课,都必须按照ISW备课教案模板(如图1所示)书写教案,体现对“引入(B)”“学习目标(O)”“课前摸底(P)”“共享学习(P)”“课后检查(P)”“总结(S)”,即BOPPPS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事实上,这个设计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思路,梳理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若能很好完成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一定程度上已经确定该堂课成功了,而完成这一要求的训练,就是对教学技能最直接的锻炼。
(3)科学合理的培训周期。
设计合理的培训周期,使参与者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是培训的最直接目的。ISW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备3次课,写3次教案,组织3次课堂讲授,同时以听课学生的身份给出3次反馈意见。这种设计科学合理,3次设计中,第1次能让参与者知道怎样组织一堂课;第2次则让参与者熟悉了一般课堂的组织方法;而第3次就使参与者不知不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此外,每次课的教授时间设计为10分钟,这种设计同样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10分钟对于参与者来说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对于要求给出反馈意见的听课者来说也不会显得太过冗长,而10分钟的讲课训练还有利于培养教师干练的教学风格。
笔者发现这个办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技能教学中的难题现具体展开:学.可以有效的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把应知应会的理论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要在教室里完成的.这可以避免由于实训车间过大.及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过多.这会造成教师讲课效果、学生听课的效率变差。当然.在一些具有共性的地方,且内容比较少的时候.也可以在车间组织学.这时应该把学生组织在一起,集中讲解这时教师不能嫌麻烦.一定要组织好学生.千万不能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工位上听,这种授课效果是最差的,也是最为要不得的。由于采用了分组的办法.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可以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或详或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教会每一组的“领头羊”.然后让其代替教师工作去教会自己的成员。由于分组时是采用自由组合的.
学生之间相对关系较好,他们更愿意相互帮助.也不存在不好意思问问题加上我们采用抽考的形式,本组的任何一名成员的成绩都可能代表自己的成绩.这对于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少的压力。同样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因为他的成绩也代表着他好朋友的成绩因为抽考到的人往往是本组学的最差的一个这样,好的学生就有动力和压力去帮助学的较差的学生,学的差的学生为了朋友也会尽力的学习,这样也发挥了互帮互助的精神而且.对于去帮助别人的人,这其实也是对他本人一个很好的语言及技能的训练.从而取得双赢的局面。采用分组的办法能有效地解决教师课堂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因为采用了分组.本组成员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在小组内先自行想办法解决.如果本组的成员无法自己解决的,再向教师求助。这样能把很多小的问题消化在小组内.教师只需解决相对问题比较大的东西,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及老师的时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2-0118-04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学这一行亦能出状元。
任何一个行当、一项事业,做到顶端了,都可以达到艺术的境界。
歌唱得好,有歌唱艺术;字写得好,有书法艺术;话讲得好,有演讲艺术;教书教得好了,也就有教学艺术。
许多工作、许多活动,在“山脚”下,是技能、技术,到了“山顶”上,就成了艺术。
现在,我们把教学技能掌握好,运用好,有朝一日,到达了“山顶”,就达到了艺术层次,由教学技能而发展为教学艺术了。
一、教学需要的技能
概括地说,教学需要说的技术、写的技术、做的技术或技能。或者,也可分别说是语言技术、书写技术和组织指导的技术。
先说一下书写的技术、技能、技巧。狭义地说,书写即板书、笔书。无论课件做得多么周到,最好还配合当堂的板书。讲课是需要灵感的,需要对话的,一些新涌现的词或句,最好将关键词标出,以便灵感得到清晰的表达,以便对话更顺畅地进行。
广义地说,书写技术还包括课前教案的准备。于是,要写好教案。写教案可以而且应当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即使教过多遍的教学内容,再讲时,最好重新写教案,且不翻阅以前的旧教案。只要用心,就可能会有新的领悟、新的感受在新的教案中出现。
写教案,是在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深刻剖析的前提下,对教学程序进行设计。教师有了教学设计,讲课就心中有底了。然而,临场时又不能一成不变。因而,最好对临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也有一个预判。有经验的教师是善于临机应变的。不过,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细致的备课仍然是必要的。书写教案确实是可以富于创造的。
再说语言技能、技巧。
语言又可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时间语言,一说而过,随着声音消逝。虽然瞬间消逝,但好的口头语言,仍可久久留在学生心里。
书面语言是空间语言,写下后若不拭去,就一直会留在那里。但不太精彩的空间语言不一定能流进心里。
对于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可能需要有以下的四项基本要求:准确严密、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回味无穷。
换一种说法,即逻辑严密、幽默诙谐、贴近学生、意味悠远。
换个说法,换句话说,再换句话说,这是基于对同一个问题的多侧面的了解。同一个词,换一个词,再换一个词,这是修辞的问题,都属于语言修养。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便可能有更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良好的语言,一方面可能包含了知识的某种扩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不至于感到烦腻。
“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这就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
肯定、必定、必然、一定,这是同义词;或许、也许、大约、可能,这也是近义词;神奇、神秘、神妙、神圣,这也是相近相似的一些词。表达时,应尽量避免简单重复。
二、语句的分类
对于句子,可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可分为简单句、复合句等;也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
句子又可以叫做命题。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每个命题都由句子表达。学术上,更多使用命题一词。命题有几种基本形态,即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的含义就相同了。形式逻辑上,如果原命题是“若A则B”,那么,逆否命题就是“若不Bt不A”。“若A则B”与“若不B则不A”是同时成立或同时不成立的。这些逻辑知识,在中学里就是需要很好地把握的。
陈述句又称为实然性命题,祈使句也称为应然性命题,疑问句则称为或然性命题。
例如,“鲁迅是浙江人”,这是个实然性命题;“鲁迅应当是浙江人”,这是应然性命题;“鲁迅是浙江人吗”,这是或然性命题。三种不同的语句即三种不同的命题。
又例如,“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圆内接四边形对角应互补”,“圆内接四边形对角有何关系”,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命题,分别是实然、应然和或然的。
几乎所有的命题都能以三种不同形态出现。
“我们应当爱护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还有别的地球吗”,这也是三种形式的命题。
教师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一个命题。并且,每次课都会有些新的内容,因而,每次课也都提供新的命题。有一般说的语句,即日常的语句,也有表达新知识的语句,这就是专门语句了。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专门语句,专门术语。
不同的教师,可能还会有自己的个性语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但基本的语言形式还是那些,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有值得研究的共同的语言问题。
关键词 :2014年烹饪技能大赛;专业技能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姚庆功,男,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一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烹饪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37-03
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烹饪协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等共同承办的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天煌杯”烹饪技能比赛,6月12~14日在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6支代表队的212名选手参加了中餐热菜、面点、冷拼、果蔬雕四个项目的比赛。而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一次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对于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向,深化“校企合作、工作结合、顶岗实习”改革,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新的人才评价与培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烹饪技能大赛的特点
(一)参赛者基本功过硬
2014年烹饪技能大赛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在热菜的烹调和面点制作中考察厨师的基本功。在热菜烹调中新增内容:花刀(即兰花刀)。比赛中,现场提供每位参赛选手小黄瓜两根,每根长度约10厘米,切成蓑衣花刀(即兰花刀)。在面点方面,新设了水调面团、分剂子、擀皮。比赛中,现场提供500克干粉,选手完成和面、搓条、做20个剂子、并将其中10个剂子擀成圆形面皮(中间略厚于周边)四个步骤。从新设的比赛项目我们不难看出,此次比赛对于选手是否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一个明确量化的考察。
(二)选手多、水平高,创历年之最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一次技能大赛。36个代表队的212名选手圆满地完成大赛光荣任务,充分地展示了各省职业教育的实力,同时也展示了新时代烹饪专业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精良的教练员队伍风采。
(三)比赛公平、公正,金牌含金量高,新增仲裁组
一年一届的全国烹饪大赛是全国烹饪专业人士最高级别、最具权威的顶级赛事。企业与选手一次参赛,两级奖励。
此次的奖项设置为:竞赛项目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一等奖按参赛选手人数的10%设置,二等奖按参赛选手人数的20%设置,三等奖按参赛选手人数的30%设置,三等奖按参赛选手人数的30%设置,优秀奖若干名。
对于每位参赛选手成绩,本届大赛有着高水准的裁判组进行严格认真的评定。裁判员均由中国烹饪协会调用,20多个省、市国家级45位裁判员负责大赛评判。江苏省30多位裁判员参与赛事的辅导、协助工作。这样,大赛的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充分体现。
本次大赛新设仲裁组,其主要职能为释疑,检查、督促以保证大赛的顺利进行。仲裁组成为联系选手和裁判委员会的纽带,解决了比赛中诸多实际问题。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赛新增理论考试科目,目的是培养选手对于烹饪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所有参赛选手均需参加60分钟的烹饪基础理论测试。试题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餐烹饪中级工考核要求设定范围,适当增加营养学及营养配餐知识的考核。为了体现公正性,考试方式为机考,共计100道题目,全部是客观题。考生登陆后系统将随机生成试卷,考生提交试卷后系统自动判卷并给出成绩。
新增的烹饪理论知识考试,有利于选手在烹调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正确处理,有利于强化选手正确的烹饪意识,有利于增强选手的烹饪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这样的比赛设置赋予纯操作性的烹饪技术以理论知识,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也提高了烹饪专业的文化品位。[1]
(五)比赛总结、点评,使参赛选手和各参赛单位受益匪浅
本届比赛总裁判长孙应武对本次大赛的4个项目进行了逐一的总结点评,200多名选手现场聆听,深受教益。
热菜成品总体不错,较去年水平有所提高,许多选手运用现场原料,在传统的制作方式上有所创新,展示了选手们高超的技能水平。赛场上涌现了不少精品,无论从色、香、味、形、器和口感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准。
冷拼作品注重了器皿选择、色彩搭配,营养合理,原料卫生保鲜,特别是食用价值上有了很大突破和进步。
雕刻作品选料多样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食雕技艺在饮食文化品位上的提升。作品惟妙惟肖,让人赏心悦目、联想丰富。
面点作品以传统的折酥方法在成型上大胆地设计制作,标新立异、逼真可爱,如“酒坛酥”、“伸面”、“丰收玉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赛促进了各类职业院校进一步“练内功、抓课改、创品牌、树形象”;在全行业形成了大学习、大交流、大练兵、大比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了师生的业务素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提升了参赛院校的社会美誉度,同时,也为烹饪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资借鉴的参考。
二、烹饪技能大赛对专业技能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调到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事烹饪专业教学30多年,笔者深有感触,要想让学生好专业首先有两个条件:(1)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不再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会立志当一名出色的厨师,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努力的学习;(2)适时开展各种技能比赛。如定期进行翻、刀工,热炒、面点制作、雕刻等大比武,让学生在比赛中比一比、学一学、练一练,互相找缺点、差距,激发学生学技能的欲望。技能大赛在此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技能大赛凸显了教育思想观念的7个转变,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师、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2]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教师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向校外吸收众家之长、包容并蓄转变。这样才能实现烹饪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突破。
(三)将基本功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推广和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强化学生的技能特点和动手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建立校际信息和教学菜品研制网站,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调整教学品种,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实习环境,增加新型设备,创建模拟场景;增加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程序,改变教学体系,如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任务单导学法等,如此才能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大赛对选手基本功的考察正体力教学改革的要求。
(四)有效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技能大赛上学生竞技才能,令人赞叹不已,这根植于他们平时得到的有效训练。
1.适度、适当进行理论教学。在对每个课题进行训练之前,教师首先必须讲解本课题需要的有关知识。学生懂的可以略讲,不懂的需花时间讲解,直到学生具备本课题的有关知识并了解训练原理,做到心中有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为止。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注重动作技能目标的设置。特别是动作技能目标需要通过足够数量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达到熟练而准确的程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不易观察的标准件转化成形象化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加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程序化的意识。
2.重视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实习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加深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获得职业技能、技巧,促进职业道德发展,提升职业从业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实习教学。
(五)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工学结合是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由学校与经济效益较好、管理规范、与学校专业相近的企业联合,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3]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工学结合实习,这样能使学生尽快掌握和提高操作技能。学生要牢固树立起“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和正确运用“7S”企业管理方法训练自己,进一步强化自己职业素养的形成。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区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的操作技能就会臻于熟练。当然,还要摸清企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以后工作之忧。
(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技能大赛上学子的高超技艺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独立思考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引擎”,教师的指导艺术就在于善于帮助学生开启这台“引擎”。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尤显重要,以下方式可尝试。
1.分组教学,发挥好尖子生作用。建组时,要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才能,通过各种活动及额外的辅导使他们在动手技能方面脱颖而出,成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气氛。
2.采取圆桌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组间都进行知识点提问,互相出题、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实习场地的优势,加强学生动手能力锻炼。这是提高烹饪专业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的实训基地必须全天候开放,让学生随学随练,同时,在实践中也可以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操作中碰到的困难,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技能的又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动手技能的提高,需要经常练习、操作、多看多想。学校在时间安排上尚不能满足提高学生技能的要求,所以应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寒假去实习单位锻炼,增强感性认识。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学习,就会掌握一定的技术,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落施技能教学的“六大结合”
行家指出,技能大赛要求做到“六大结合”:技能教学与学生的品德培养相结合;技能教学与标注化生产相结合;技能教学与现代化市场相结合;技能教学与岗位训练相结合;技能教学与工艺改革创新相结合;技能教学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建良.关于五年制高职办学原则的思考[J].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2008:21-23.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倡导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它的价值文化核心所在。怎样倡导?怎样提高?一直是职业教育者研究的方向,职业院校的教学如何把准市场脉搏,使学生学以致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是非常难得的导向标。例如2011年江苏省“建筑CAD”项目,采用计算机上机操作方式进行,软件为中望ZWCAD2011教育版,考察参赛选手使用该软件绘制建筑工程图的能力,如:按图录入、图纸转换与保存打印等。要求参赛选手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图的图示内容和图示方法,具备建筑工程图识读的基本能力,能够按照国家建筑制图标准和规范绘制建筑工程图。熟悉国家相关制图标准:《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GB/T500014-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显而易见,它所显示的是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教学要求,这正是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改革方向,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就能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有利于职业院校明确教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利于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调整。技能大赛为职业院校确立教学内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实践教学中,如何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导向。
二、从职业技能大赛入手,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给技能教学带来生命线。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衡量专业能力的是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综合实力,与过去老“三段式”教学方式相比,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1)技能比赛的开展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以实用为目标。通过研究技能大赛组委会的文件,下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等途径、方式学习比赛项目的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来现场指导,这更清楚地表明了职校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以及所需技能的深入与广度,同时帮助职校解决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原因,明确教学内容的教授程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职业学校教师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具体实现者。所以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低。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而职业技能大赛则是一个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从我校的具体参赛情况分析,专业教师带队参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明显的作用。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就必须要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从原有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促使教师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职业教育能真正走向实践、走进企业、走入社会。而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校都会组织一些集训,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能,从而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1.力求用心组织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点是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技能工艺等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大。教师应针对其具体性、应用性、多样性、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应用及创造性等特点,用心去分析每一教学课题,将教学内容关联性强的、课题属性连续的分模块拟案组织实施教学,从基本功、基础技能、单项基本技能、到综合应用技能,按课题属性、类型,集中编排实施培训。还要根据地方企业就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拟出必须教学培训的、将要教学培训的和尽量教学培训的专业技能的实施计划,以保证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时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保证学校毕业生的质量。
2.力求精心实施教学
教师要准确评估学生基础、能力和能承受的劳动强度,精心拟定每一单元教学实训内容及相关工艺知识,恰当设定训练量和难度强度,并且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分析课题的工艺方案,“工艺无定式,适合为最佳”,再将该工艺方案中的重点、难点、要点环节分析出,启迪与明示给学生应对的工艺措施、技法、技巧。教师要把以往此类课题实训过程中出现过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警示给学生,以提高实训效果,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注意自己的演示要规范,讲授时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教学,教学用语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艺术性、教育启发性,力求把平常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把开放性强的实训教学活动实施得生动、规范、科学严谨,使学生既重视又喜欢。
3.力求做好检测和点评辅助教学
教师要不辞辛苦地对每一课题、每个学生做实测的情况记入实习记录,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训和技能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设定课题内容、实训难度指数及确定教学进度。建立评定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在实训过程中有创新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青少年上进心强,教师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一个良好的实训学习氛围,定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力求把对学生的管理融入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组织实施好教学,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尤其是实习教学开放性强,需要我们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只有抓好班级管理才能治好学,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是素质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管理引导好学生,既促进教学任务的实施,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二、兼有“三个责任”
1.管理教育的责任
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自律性差、不太爱学习,同时学生在校的年龄段正是他们人生观和职业素质开始形成的时期。作为与学生相处最多的一线教师,我们的学识、技能、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要求我们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担负起随时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而且只要是和学生在一起相处,都有责任管理和引导他们,做到既教育书又育人。
2.抓好班级管理的责任
实习教师在教学班与学生相处在一起的时间,比班主任多,要把自己当成他们的班主任一样来抓班纪、班风、学风,引导和鼓励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协作完成好训练课题。
3.关爱学生的责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较有个性、易动感情。在与学生相处时,我们作为师长应该像家长那样慈爱细心地关怀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训练,关注他们的情绪、健康及生活,做他们的贴心人,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既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实训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做好“两个提升”
1.教师职能的提升
教师要提升对学生管理教育的职能。教师要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来实施教学,才能治好学、教好学。只要在学校和教师范畴内的职能都是我们要担负的职能。学生不分班级、地点,不分课上课下,只要进入校园我们就负有关心、引导、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职责。我们要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力求教学相长、师职多能、相得益彰,为社会培养思想过硬技术过关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