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8: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功能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寓德育于创编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属于相对创新能力,也就是学生个体的首创性。在音乐教学中提倡联想、求异、选择,是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如:我在教唱《小牧笛》时,让学生们依据歌曲的内容和民族特点,分组讨论进行创编适合《小牧笛》的舞蹈动作。几分钟后,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试演,台上同学惟妙惟肖地表演,台下同学热烈点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还提高了创新能力。新课程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有一首聆听曲叫《三只小猪》,当我组织学生聆听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轻松、幽默、诙谐的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强烈要求把这段音乐编成音乐剧……当学生表演完毕,我惊诧于一年级学生创编思维的空间如此之大。而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思维,灵活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我建议学生采用同一种节奏或同一种歌词编不同的曲调,让他们在求异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彭加勒说:“所谓发明,实际上就是鉴别,简单地说,就是选择。”三年级到五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后有很多进行节奏或旋律创作的练习,我在组织学生用同一种节奏进行编写旋律时,他们的答案很多,于是我让他们选择哪一首旋律比较适合原节奏,哪一首旋律比较好听,然后让他们随琴去模唱,仔细体会哪首旋律最优秀。让学生在选择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独创度。
三、寓德育于配器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活动中,由自发性学习音乐而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乐感。首先,让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引发学生的联想。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含义。从风声、雨声到雷声等,无一不表达自然界的生气和情感,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同样能让孩子们体验一种生活的乐趣。让孩子从这些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声音,寻找音乐素材,不断积累和充实。其次,选择适当的人声、乐器声、非常规音源让孩子们去尝试。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孩子高兴时都喜欢用歌声来表现。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演奏乐器同样也能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乐器时,乐曲的大量积累是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好素材,孩子能熟练地掌握一种乐器,并用乐器独特的音色来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这无疑是孩子们创作音乐的最佳方式。孩子还可以利用打击乐器、生活用品或自制的乐器来表现旋律和节奏。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有创新思维的前提下培养创造能力又是切实可行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在音乐教学中,我不单单让学生为歌曲编舞,还让他们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这样,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情绪及孩子们内心的喜悦。对于一些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木鱼等。然后再请学生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如:第三册《过新年》这首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我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就是民族的锣鼓声,就马上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器中锣、鼓等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的“咚咚咚”的出现,也用手中的锣鼓给了大家听觉上的音响。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讲台上进行秧歌表演,一时间,歌、舞、乐同时展现。这种热烈的场面,仿佛让他们看到了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的场面,活生生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四、寓德育于欣赏之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育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热爱地球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欣赏音乐的教授过程中,首先以自己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学生,然后引导他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教育他们在音乐中学会知识、学会环保。曾经有这么一首歌,歌中唱道:“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了渴望;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掉了魔棒。”这样的语言对学生们心灵的撞击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我在组织学生欣赏《百鸟朝凤》时,不光让学生去体会我国民族民间的伟大艺术门类,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假若人类不加节制地砍伐森林,自然界就少了百鸟欢乐的歌唱,同时加重了植被贫乏,沙尘暴将更猛烈、更频繁地发生。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我告诫学生,牢记环保不仅仅是口号,不仅仅是远在天涯,而是近在咫尺,环保需要大家的携手、努力。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我将百年前的黄河与现今黄河的地理状况作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让学生看出,如今的黄河水流量逐渐减少,壶口瀑布不如以前壮观,泥沙量逐年增加,河床抬高,断流、凌汛。这样的恶果并非环境自身所为,而是人类的贪婪和无知造成的。并告诉学生作为母亲河的儿女,大家有义务严格自律,有责任主动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性节制欲望。唯有受到这种教化,才可能对神圣的大自然心存敬畏和赤子之情,才会视万物为手足而百般呵护,从而在道德上而不仅仅是出于自身的功利充分节制人的欲望,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寓德育于学唱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唱歌曲是音乐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将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陶冶性情,从而达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为了唤起学生对祖国的崇敬、赞美之情。我组织了一次小型的旋律创作颁奖会,学生分成五组,根据老师的题目要求进行创作,让临时组成的评委团评选出优胜者进行颁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颁奖过程中的升旗仪式更是自然地导入了“国歌”的教学。接着,我便为学生讲解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渲染了演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又通过进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来巩固情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国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底蕴得以极为形象的张扬,唤醒了学生心底深处生而就有的对于祖国的深深的热爱,以及对于国歌、对于词曲作者、对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对于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人民的崇敬和赞美,从而经历了一次凝重、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藏书工作是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围绕学校任务,针对学生思想,坚持藏书的思想原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相应的问题是要防止格调低下,属于消极文化现象的一些读物进入图书室。不良图书会使学生的心智被书中的邪恶与污秽熏化,使学生误入歧途,毁了一生。因此,要把好图书采购质量关,主要是要选购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各科知识面的书籍。要坚持从新华书店这一正常渠道进书。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净化学生的精神食粮。
做好导读工作,把握学生阅读倾向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读好书是图书资料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西方形形的思潮也对我国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冲击,使涉世未深、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分不清良莠,部分学生受社会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言情、武侠等读书热点。对此,图书管理工作者应注意社会思潮动向,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给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社会进步主流中健康向上的书刊。有的学生不善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他们到图书馆来,大多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只是抱着随便找本书消遣的心理,图书馆工作者应精心做好导读工作,向学生推荐既开阔视野,思想性强,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的图书。
同时与班级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共同磋商,开列出书目。这样,让学生相互转告到图书馆主动借阅这些健康有益的图书。
多种形式开展评书导读活动
利用图书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书活动,是图书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书刊的重要形式。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分辨能力,又有进一步发挥书籍的教育效果。如在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中,应突出热爱祖国这个中心,及时整理出内容丰富、入耳入心的乡土教材,并结合本地历史特点(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史、或历史进步人物、或好的乡规民约等),集中爱国主义主题的书刊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新书上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书,一是评出该书的优劣处;二是座谈读后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展读书短剧表演、专题辩论比赛,让学生就博学与精学、实践与理论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或通过读书漫画比赛,使学生的思想插上了遐想的翅膀。
多种形式的评书导读活动可使学生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的过程中,互受启迪、互受教益共同提高。
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图书管理工作者
(2)设立“红领巾广播站”心育辅导专题节目继红领巾“阳光心理辅导站”成立后,我们又在大队部的红领巾广播站中设立了每月一次的“心育辅导”专题----送你一束“阳光”给你一个好心情“月月谈”节目。在这个节目里,我们不仅教给同学们一些优化心理品质的办法,还进行一些个案剖析、或针对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我们还请队员们自己把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介绍给大家,自己教育自己。
为心育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健康的良好氛围。
(3)确定中队心育活动时间,开设“心育课”少先队中队是队员们学习生活的集体,利用中队组织心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强、容易组织的特点。故我们规定每周五的晨会为各中队心育活动时间。根据市教科所提供的实验课本中的心育内容进行组织,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4)成立心育活动特色小组
我们在六年级学生中成立了一个“好朋友互助协会”,这个互助协会,专门帮助“问题人物”分清是非,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同时学会战胜自我,找回自信,在班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德育校长是协会的会长。每月1--2次集会(开始每月二次,正常后每月一次)一次集会一个主题,一次集会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协会中的同学,通过“同学眼中的我”、“夸夸我自己”(找优点)“我进步了”、“我能行”等几次座谈,均有了明显的长进,其中有九个同学(共十三人)获得奖励。
我们还有的中队,有意识地把“脾味”相投的同学编在一个小组,通过测试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劣,然后针对自己的弱势,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改造”。如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同学,通过成立“服务小分队”走上街头、敬老院等处学会为他人服务,进行“练胆子”训练;对好静怕羞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文艺训练班,通过学唱学跳,为同学们表演节目,改善自己的“本性”等等。这样的一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且使同学们心理品格在活动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优化训练。
(二)结合主题队会教育,增强心育之效能
主题队会是少先队组织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在心育的过程中,通过主题队会,渗透心育内容,增强心育之效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我们在组织大中队活动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把外在的灌输教育有意识地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结合起来。
如我们在对高年级进行理想教育时,请共建单位的南邮大学生为同学组织了一次“理想之光----我成功的秘诀”主题报告会,报告会上大学生们以自己各自不同的亲身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奋斗过程----来自农村的考生讲自己怎样在贫困中发愤努力学习的,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则谈自己在高考一次不中后,如何在挫折中自强不息,战胜自我的;有讲自己成功的学习经验的,也有讲自己怎样从“丑小鸭”变成今天的“金凤凰”的;还有谈考场上如何调节心态,顺利过关的。大学生的精采演讲,让同学们懂得: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缺乏自信心、进取心及耐挫力的人,是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这样的报告会既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理想教育课,也是一堂生动精采的心育课。
我们三年级中队在同学们跨进三年级时,组织了“我长大了”的主题队会,搞了一个“第一次”系列教育活动,以强化同学们在跨进中年级之际,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好二、三年级的过渡适应,让学生热爱同时向往三年级的学习生活,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位置)。让同学们在无数个“第一次”,不断地完善自我。
通过主题队会活动的形式渗透心育内容,淡化了教育痕迹,却深化了心育的效果。
寓心育于活动之中,强化心育之实效
活动是少先队组织的生命力,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以少先队员组织的各项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育,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无疑是一种极好地组织形式。
(1)以“五自”活动为基点,优化学生之品格
自全国少工委在少年儿童中,开展“跨世纪雏鹰行动”以来,我们大队部提出以“五自”活动为基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优化学生之品格的要求,通过组织各种专题常规活动,形成以活动训练为主促心理素质提高,全面深化“雏鹰行动”的主题活动----①建立了城乡少先队员互访制度:每年组织我们的队员下乡与农村的同学同吃同行同活动,体验农村生活一次,邀请结成“手拉手”对子的农村同学进城数高楼、走天桥、看电影、通过互访,让同学们学会交往,增强适应能力;②成立“少年军校”:规定三年级以上的中队每年开展一次军校活动,三个半天时间,除组织参观军营,听战士作的报告会以外,还要接受的训练,过一过军营生活,了解军人的苦与乐,有意识地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以磨练其意志品格;③举办夏令营:利用每年暑期、举办各种专题的夏令营,如文艺夏令营,军事夏令营,迎宾夏令营等,吃住集中,生活完全自理,实行全封闭的训练,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的能力,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一种考验。④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周边单位的优势,逐步建立了学工、学农、学军等基地让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参与服务等活动,让其得到锻炼和提高。还通过定期访问敬老院,为老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同情、关心他人,从而达到培养其完整的个性,高尚的人格。
(2)以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为切点,优化学生人际关系。
游戏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一种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形式。游戏既包含着合作,也存在竞争。有竞争,也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次合作成功的喜悦或竞争失败中的不甘心,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磨练一次考验。故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的活动时,既把它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需要。通过游戏,让学生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通过开展游戏的过程中的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感受集体给自己带来的的欢乐与微笑,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我们在注重提倡各中队要加强平时的游戏活动的同时,大队部把每年元旦庆祝活动定为全校的“游戏节”。
进行全校二十七个班级(中队)游戏活动大汇展。九六年元旦我们搞了“游戏大观园”,九七年元旦我们组织了“高高兴兴做游戏,欢欢喜喜迎九七”的大型游戏展示活动,并组织了最佳游戏组织奖和最佳游戏设计者的评选,旨在取游戏之形式、达心育之目的。
(3)以开展艺术活动为突破口,陶冶学生之情操
爱唱爱跳是儿童的天性。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我们注重从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入手,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已最充分发挥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用武之地,让“丑小鸭”通过美的训练,找回自信与自尊。
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与市歌舞团合作为同学们办起了舞蹈、声乐、器乐、及书法、绘画等兴趣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其中一到两项。
对艺术班的成果,每年通过校园艺术节的形式,向教师、家长、同学们汇报展示。
对在艺术活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特长生,我们通过评寻优秀学员”、“校园小百灵”,进行表彰。因此,我们还把每年的“六一”应祝活动定为“校园课本剧大汇演”,所有的课本剧均由各中队自编自导自演,并评选最佳课本剧编导奖和表演奖。还把每年的十月定为“金秋艺术节”,届时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最得意的作品----或字画,或歌或舞,或拉或弹献给老师同学及家长。此外,我们大队部还通过各种队干部培训,培养了一批“声乐小指挥”、“播音小百灵”等艺术特长的小能人。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同学们有着广泛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鉴赏美的能力,为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服务。
(三)把握教育契机,强化心育活动的时效性
教育契机,它常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环节和某一特殊的生活瞬间,因此,把握好教育契机,对强化心育活动的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在组织大队活动中,我们十分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时机:
(1)抓新学期开始之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怀着要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这点愿望好比是一点明亮的火花……但这点火花是微弱的、毫无保护的,因此,也最容易熄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一开学抓住这儿童赖以获得成长和发展的“火种”,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进取的环境,促使其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充分的信心去完成今后的任务。故我们大队部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或以新学期献辞、或以向全校同学发倡议书的形式精心安排好新学期的第一次集会的内容,以期待同学们建立起自信和自尊。
(2)抓评选干部之际----在学生的心目中,当上队干部是了不起的。抓住这一特点,每年的大中小队干部选举或评“优少”、“三好生”或特长生“小百灵”的产生,我们全部采用通过演讲“自荐”,再中队推荐,大队选拨的形式来进行,让广大的同学在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中,积极自觉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价值,建立起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
(3)抓考试前后的心理疏导----考前焦虑,考后兴奋是多数学生表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前自我调适的方法指导,是最好的心育时机。而考试过后,引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情况进行正确地归因,都是我们的教育内容。
(4)抓校园活动开始之日----校园内月月有或竞赛、或表演、或接待参观、听课、或外出活动;每次活动前的动员、教育、要求,都是教会学生如何保持良好地心态以不变应万变,表现最完美的“我”。
(5)抓典型的人物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生一般崇敬英模的心理,引导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我们请来拾十佳少年”来校跟同学们见面,举办“报告会”、“十佳少年”们所讲述亲身经历(如有智逃魔掌获新生的、有战胜病魔自强不息的、还有舍己救人的等等)都是一堂最生动有效的心育课。
(6)抓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都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大事。运动员为祖国夺得每块金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才是夺取金牌的根本保证,邓亚萍的成功、男足的惨败都是活生生的最好的心育教育材。
(7)抓社会热点新闻发表之时----如加拿大冒险家杰伊·科克伦在三峡夔门走钢丝,横跨长江一举成功,让同学们在赞叹其成功的同时,也领略了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巨大成功。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定的教育“环节”和特殊的生活“瞬间”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适时而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心育时效。
在进行发挥少先队心育功能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对小学生心育的时候有这样三个方面应当注意的:
(一)要体现学生为主的原则
“一切成功的教育莫过于少年儿童主动的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完善”。
故在对学生进行心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少先队员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通过参加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效果,其优势大大超过教师的说教。
(二)要体现渗透性原则
小学生年龄偏小,仍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根据其的心理特点,心育不仅靠教师的知识传授,简单地说教是不行的,要重视强调潜移默化,从兴趣入手,注意把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心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和少先队的活动之中,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要体现针对性原则
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各种文化及其活动的总称,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分为两大种:即,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 校园的物质文化,分为设施类和环境类。
(1)设施类。校园内的各种设施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就难以得到顺利的进行,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环境类。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包括墙报、宣传栏、教室装饰、宿舍布置、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等等,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作用,真可谓“道是无声却有声”。
2. 校园的精神文化,分为认知类、娱乐类、规范类、传统类、时政类。
(1)认知类。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应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认知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报告会、读书活动辩论会、影视评论、知识竞赛等等。
(2)娱乐类。此类文化活动倍受学生的青睐。小学生好玩、好动、好乐是他们的天性,学校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有适当形式和健康内容的娱乐场所,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娱乐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看影视、音乐欣赏、舞蹈、琴、棋、球类,文娱晚会、游园活动、艺术节等等。
(3)规范类。此类文化是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正常办学活动的需要,又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纪律观念和良好作风的需要。规范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校服校徽、班级公约、《守则》、《规范》等等。
(4)作风类。此类的校园文化既是显性内容,又有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心领神会的隐性内容,但却能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指导和制约学生的言行。作风类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等。
(5)时政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关心时局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组织各种时政类的文化活动,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时政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读报活动,时政讨论会、时事知识竞赛等等。
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从以上校园文化的种类及作用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校园文化具有极其显著的德育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认知的功能。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能力。它有强烈的感染力、渗透力,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世界,了解国情,面对现实,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具备导向的功能。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它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摧人奋进的力量。一场好电影,一场生动的报告会,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现实,对待别人,引发高昂热情,向文化科学进军,向文学艺术的圣殿进发。
3. 优化环境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设施类和环境类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4. 培养能力的功能。开展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磨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说话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三、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是一种按科学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优化育人环境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我校十分注意抓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的工作,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一手抓隐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要完全达到“四化”要求,需要花费相当的资金。当前,教育经费十分紧缺,我们要根据现有财力量力而行,以提高校园特殊育人环境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至少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训:即校训;二图:即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三规: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有:即有升旗设施、宣传栏、有图书阅览室、有校史展览馆;五旗:即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
(2)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指“三风”:即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三风”是由学校师生思想观念、行为表现、人际关系、精神面貌等所构成的整体状态,对绝大多数师生的言行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注意培养,才能形成优化的育人环境。
2. 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以创建区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为契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培育市级“乒乓球传统项目”、“书香校园”办学特色,成立各种艺术团、文社、书画院及各种兴趣小组等,精心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适当的地点,投入必要的资金,保证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快乐,受到教育,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3. 重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发挥其德育功能,对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1)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开展“美在教室”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的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创造美的愉悦、自豪的心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达到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主要是指同学间和睦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的班风,端正鲜明的班级舆论导向等。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感染力、战斗力。
(3)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的良好形式。因此,我们对班级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实施,以便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横向联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还得加强横向联系,借以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通过横向联系还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校园文化的横向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1)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交流过程中,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适应社会,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今后投身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92-02
1 不同的数学观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数学教育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数学教育
如果把数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汇集(即数学活动的结果),就会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如果把数学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就会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正是近年来数学教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它已经被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系统,就应该把数学教育看成是数学文化教育,和前面两种数学教育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
2 把数学教育看成是文化系统,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即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数学的结果
众所周知,数学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的活动,它还打上了社会的历史的烙印,因此还必须对它作宏观上的考察和分析,这样就产生了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认识,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现代数学已经发展为一种超越民族和地域界限的文化。数学文化是由知识性成份(数学知识)和观念性成份(数学观念系统)组成的。它们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创造物。数学家在创造数学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和改造着自身。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共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数学观念成份所制约的),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化群体――数学共同体(数学文化的主体)。
3 一般地说,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用价值――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2)形式训练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3)文化价值――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倡导一种精神:它集中地表现为数学观念在人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型的数学教育看重数学的实用价值,能力型的数学教育看重数学的能力训练价值,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则在注意到数学教育的实用价值和形式训练价值的同时特别看重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
(4)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学习平面几何的感受来体会一下数学的文化价值。爱因斯坦说:“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就是在一个学年的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至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印象 ……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无容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对于第一次经验到它的人来说,在纯粹思维中竟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纯粹的程度,就象希腊人在几何学中笫一次告诉我们的那样,是足够令人惊讶的了。”爱因斯坦说,正是这种“逻辑体系的奇迹,推理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使人们的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 爱因斯坦的感受,体现了欧氏几何所蕴藏着的文化价值,而这正是文化型的数学教育所致力开发的。
4 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集中地体现在数学观念的价值之中
数学观念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它是数学共同体(数学文化的主体)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数学精神、数学意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等等都是数学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学认为:观念系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文化特质的最深刻的体现。不论是文化对特定的社会成员的影响,还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通过观念系统的作用来实现的。具体来说,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数学观念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实现的;数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则要通过数学观念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由于人的观念是构成其心理素质的核心要素,而社会观念又是构成民族素质的核心要素,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数学文化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5 除了数学观以外,数学文化教育观念的形成还受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的影响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看成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显然,这和数学文化教育观念的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由于数学观念实际上是数学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深刻而稳定的人格模式,表现为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处。因此,重视数学观念系统的发展就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6 十分重视数学观念特别是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就成为文化型的数学教育的一项根本特征
当然,能力型的数学教育也十分重视数学观念的发展,但是它的着眼点却是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在能力型的数学教育中,仅仅把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看成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手段(尽管是一项重要的手段)。但对于文化型的数学教育来说,发展数学观念系统就不仅仅是一项手段,而且是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了。因此,文化型的数学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数学观念的智力教育价值,而且更注意充分发挥数学观念,特别是数学精神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7 能力型的数学教育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的差别还表现在前者看重数学观念在方法论方面的意义,而后者则更看重数学观念系统在价值观方面的意义
能力型的数学教学和文化型的数学教学都希望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都重视迁移,都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但是应该看到两者之间的侧重点还是有差别的。和能力型的数学教育相比,文化型数学教育更追求数学活动的成果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因为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数学家,并不一定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数学能力,只希望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精神品德。显然,这后两项任务只有通过这种大范围的迁移才能实现。这样,文化型的数学教学就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1)更注重数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注意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的胚芽。
(2)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
(3)降低形式化的要求,注重理解和应用。
概括地说,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具有“泛数学化”的倾向。
(1)数学观念和能力都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论是能力型的数学教学,还是文化型的数学教学都十分强调过程。但是,即使在这个方面,这两种形式的数学教育也是有区别的。能力型的数学教育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过程。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数学活动确实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维活动构成了数学活动的主体。但是,文化型的数学教学在重视思维活动的价值以外,还注重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教育价值,并且认为即使在数学教育中,这种价值也可以独立于思维活动而存在。这样一来,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就突破了“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的框架。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已经不能把数学教育仅仅看成是“能力的教育”、“思维的教育”了,应该看到数学教育同样具有文化教育的性质,这样的认识可以为数学教育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
(2)即便在思维活动中,这两类不同的数学教学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求真意识,就必须突出逻辑和演绎的地位,这往往会过分地加大教学的难度,过分地增强数学教育的专业色彩,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这就违背了数学文化教育的初衷。因此,在文化型的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采用一些策略,以取得两者的平衡。如:
①要坚持数学的严谨性。要让学生体会到,原来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是十分强调严谨的(以至于在数学证明中只承认演绎的结果)认识到经验、观察和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因此我们不能相信它们!让学生认识到演绎思维的价值,认识到对演绎方法与理性精神间的关系,并自觉地接受数学对证明的要求。
②当然,这里所说的“超出想象的严谨”,是以学生的眼光为参照系的,追求过度的严谨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事实上,只要能让学生感觉数学是严谨的,而且这种对严谨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就基本上达到了文化教育的要求。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重视提出问题的思维环节,注意介绍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探索精神;重视问题的概略性解决的思维环节(即大思路),以突出数学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淡化问题特殊性解决的环节,淡化特殊的技巧,避开对解题细节的纠缠,降低教学的难度。
(3)适当降低形式化的要求。注重实质,注重理解,追求“悟”的境界。必须在重视逻辑思维和演绎推理的同时,注意直觉思维和合情推理的作用。要严格地区分猜想和定理,做到“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注意对直觉进行逻辑的分析,追寻导致直觉产生的原因。注意对逻辑过程进行“直觉的浓缩”,实现逻辑与直觉的转换。
(4)重视对思维活动的反思,自觉地分析思维过程,加强对思维过程的监控和评价,这应该是在文化型的数学教学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5)适当采用局部公理化等方法,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达到严谨的要求。
(6)文化的养成,观念的养成,主要是对文化的继承,这反映了文化教育的社会性。数学观念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文化继承”行为,和技能与能力不同,现代的数学观念并不是通过训练(那怕是强化训练)就能建立起来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具体的文化继承行为又是由每一个个体完成的,因此,文化型的数学教学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上两方面都要求我们为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具体地,它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如下特征:①淡化目标。这里要淡化的是“目标管理”式的,功利主义的目标,而不是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文化型的数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通过教育来影响学生的观念(特别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以达到提高其素质的目的。这个目标必须通过长期而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因此那种目标管理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不适用于文化型的数学教学,而且是有害的。
②重过程,重体验,轻结果,淡化功利色彩,不以成败论英雄。③尊重学生的个性,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④重视范例的作用。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把“科学传统称之为范式”。他说:“对于科学传统的继承而言”,“具体的范式比抽象的道理更重要,也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这类范例,让学生认真学习、欣赏这些范例,并仿照它们进行自己的工作。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的行为也应该具有范例的作用。⑤重视学生的潜意识活动。⑥注意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建立课堂文化的新规范,形成宽松、自由、热烈的氛围。⑦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文化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作为现代数学文化的代表参于教学活动的。教师的价值观念在他的教学活动和日常言行中会得到充分的反映,并对学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如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TM)的《教师规范》中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他们能由教师而感染到对数学的热爱以及体会到数学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创造。”
除此以外,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数学教师应该熟悉数学史、科学史、文化史,应该具有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素养。总之,教师只有在熟悉了数学文化的规范,并自觉地接受它对数学活动的全部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胜任文化型的数学教学的任务。
(7)实际的数学教育应该是多层面的,多视角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能力型的数学教育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以至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作用,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应该兼有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文化教育的成分,并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阶段对其侧重点做出调整。一般地说,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应该适当地加大文化教育的成分。
参考文献
[1]丁石荪,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徐利治,郑毓信.数学模式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危机管理能力是公共管理人才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所应具有的一种能力。现代社会,挑战与机会并存,高速发展的社会也必然存在诸多的社会问题,问题与矛盾的积聚一定情况下使公共管理危机频发。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危机管理能力,沉着应对危机,理智化解危机,这是保障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是公共管理人才服务能力强弱的直观表现。作为公共管理人员,经常要面对处理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和非营利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工作,面对的服务对象十分广泛,服务对象也较为复杂,要求具有极强的综合协调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2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公共职业伦理教育,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研究、改进公共管理人才教学方式方法,全面促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2.1强化公共管理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公共管理价值观公共管理活动需要协调好个人利于与组织利益、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公益思想、正义观念等公共伦理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突出公共管理中“公”的价值理念,公私分明、勤政为民等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是促进其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发挥的保障。
音乐用自己独有的旋律与语言来表现人类不同的情感。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可以直抵心灵,因此,它在心灵的治愈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养生。音乐的愉悦性具有养生作用的起源非常早。
音乐治疗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据相关医学人士了解,在千年以前,音乐养生已经出现,《易经》上有句话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而且意义深刻。春秋时期的医和是最早的音乐养生专家,他将人的疾病与音乐相联系,并且采取音乐治疗的方式,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医和也成为推动音乐养生的重要发起人。而我国着名的大家孔子、庄子也对音乐养生有独到的见解,孔子就曾经提倡:“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也对音乐养生的作用进行了一番阐述。
到了唐宋时期,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养生功能也逐渐被人们熟识,人们开始用音乐去治疗疾病。唐宋时期的诗歌是最繁荣的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在诗歌中对音乐养生的效果进行了说明,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着重强调了音乐在心里调节上的作用。着名的文学大师欧阳修就亲身经历过用音乐治疗疾病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金元时期,张子和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相对于用药其更加提倡用乐器治疗疾病,用其愉悦性来降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到了明清,音乐疗法迅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愉悦性对疾病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治病机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清朝的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在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成就十分辉煌。
二、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与中医的基础理论
(一)音乐愉悦养生与阴阳学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阴阳学说起源非常早,用万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说明事物的属性,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而阴阳学说也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其贯穿整个中医理论,是身心平衡的基础。东汉时期的《太平经》曾经对阴阳学说的起源于养生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音乐是符合阴阳相生原理的,具体而言:“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主要就是从人机体阴阳出发,而音乐的阴阳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音乐愉悦养生与五行
在古书中曾经将五行与五音相通,出现“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利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结合五音中的对立统一原理。音乐是用来传达人们情感的,古人曾经将精神效应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这一学说在音乐愉悦性养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曾有记载:“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一般而言,只要选好有针对性的音乐,其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会收获不同的养生效果。
(三)音乐愉悦的养生功能与七情
这里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心灵动态变化的一个总体概括,而在音乐中曲调的变化是与人心灵动态可以产生一定共鸣的,七情的变化是会引起一些疾病的,此时,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独特,着名的医学家张子和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只有心情愉悦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长寿,音乐正是通过这种意识情感的作用,进而影响病理的变化,用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养生的目标。
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
(一)平和人们的心态
音乐愉悦性的平复心态能力早已得到认可,音乐的和谐与适中性可以感化人的情志,达到心理的平和。选用合适的曲目与治疗方式可以发挥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很多文献中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平和心态进行阐述,欧阳修曾在《书梅圣俞稿后》中对音乐的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其与人气达到一种相接,可以缓解疾病。除此之外,他在其他的书中也曾阐述音乐的平和性。除了欧阳修,司马光和周敦颐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调和心态功能做过相关的阐述。总之,音乐的平和心态作用不容忽视,其可以增加血脉的畅通,可以让人们精神愉悦,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进行过分析,舒缓的音乐,和谐的美声,古朴的音调,悠扬的乐声都可以让人们的内心处于一种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有治愈作用,一些音乐还存在着一定害处,因此,要根据生病的机理,选择合适的音乐,达到养生的目的,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发挥养生的重要功能。
除此之外,音乐的愉悦性对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小艺术具有大作用。
(二)现代中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分支
音乐愉悦性的养生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调和神气,宣和情志
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其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的情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实现的。在不良情绪的过程中,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达到抑制的作用,在无法排泄情绪的时候音乐可以帮助舒缓情绪。在愉悦的音乐中,人们的态度朝着美好的方向转变,达到节制的目的。美好的音乐可以疏散人们抑郁的心情,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达到颐养心神,脱离烦恼的目的。
2、具有一定的智力开发能力
人们处于疾病的状态下,反应能力也相对缓慢,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活的乐趣,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同时一些音乐可以刺激记忆力,增强人们的智力。
3、提升人们自身的素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从动态到静态处处存在着美。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场地、运动过程更是美的展现,一个篮球、一块田径场展示的是静态美;被称为“东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动作、职业篮球队员的扣篮动作,展示的是动态美;艺术体操、健美运动、武术、太极拳优美动作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编排组合,展示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当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健儿那种健壮优美的形体、机敏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时,会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价值工程理论的新探索
2.1功能区间的提出价值工程的目的是“以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5]”。在以往的价值工程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会紧扣“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所需的功能”和“最佳的综合效益”,即成本、功能、价值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比较少人会关注到“可靠”两字,所以可靠性未能在价值工程理论中更好地体现。本文认为,要实现价值工程中功能的可靠性,就要引进功能区间的概念,所谓功能区间,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所能实现的产品功能范围。在数学方程上,可表达为F(C)∈(Fmin,Fmax)(13)式中,F(C)为成本C在功能F上的相关函数,Fmin和Fmax分别是在成本为C情况下,系统达到的最小功能和最大功能。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里面的诸多子系统既复杂又各有差异,所以它是一个很难被量化的系统,而且在系统功能变动时,工程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简而言之,工程系统所实现功能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功能点,而是一个功能区间。
2.2基于功能区间的价值工程理论模型功能与成本在微观上是不确定的,但在宏观上是统计相关的,这也就是说,当一个成本(即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确定时,工程系统的功能体现是一个功能区间,而非稳定在一个功能点上,导致系统功能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工艺、设备、人员等,所以功能区间的范围大小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概率学的中心极限定理,当随便变量的统计量趋于无穷大的时候,随机变量的分布呈正态分布规律[8]。也就是说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关于功能的统计数量的增加,功能值将呈现正态分布,并出现一个功能值的高频值,这个功能值就是正态分布的期望值。在这个等式中,有P、A、μ和σ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就能推出最后一个。P和A是系统要求,是明确的数值,而μ和σ是每个确定成本所对应的系统功能及其分布幅度,不同的成本有着不同的系统功能,但不同的功能却又可能有相同的分布幅度,假定所有的功能点有着相同的分布幅度,那么功能区间上的概率密度则如图3所示。
但当功能点的分布幅度不同时,那么只能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分析,在这有必要引进一下科学方法的概念。科学方法的发展主要归功于17世纪的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并且对其进行详尽的逻辑加工,使它成为一句简短精辟的句子,才能够获得知识[4]。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详见图4)。整个过程如下:通过观察工程的实际情况,先假设一个使公式成立的功能点F(''''即μ''''值),并通过实验的方式求取该功能点的σ''''值,接下来把A值带入公式中,便可得到P'''',最后进行总结,当P''''>P时,说明系统可用率偏高,可返回第一个步骤并选取更低的功能点,当P''''<P时,说明系统可用率达不到要求,应返回第一个步骤并选取更高的功能点,当P''''=P时,系统可用率恰好吻合,我们假定这时的功能点为Fmid,实现的最小功能Fmin、最大功能Fmax。通过以上过程,我们推算出了恰好满足性能要求的功能点Fmid,当Fmid<F0时,应该选取功能点F0作为最佳功能点,因为F0的功能值不但比Fmid大,而且其对应的成本是最小全寿命周期成本Cmin,如图5所示。当Fmid>F0时,则选取功能点Fmid作为最佳功能点,因为Fmid是所有提供可靠必要性能中,成本最小的一个,图6所示。根据以上分析,工程系统保证值A并不能作为工程决策和设计的功能点,通常选取的功能点要高于保证值A,具体高出多少得根据功能点的功能区间和概率密度而定。而且,当工程系统可用率为100%时,Fmin=A,当系统可用率小于100%时,A∈(Fmin,Fmax)。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vertical metaphors innative beijing
si jianguo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china;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
this is an attempt of evaluating modern chinese drama native beij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 vertical metaphor composed by shang and xia forms a coherent system and assumes evaluating functions, which are insight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literary effects of the play. in their various mapped domains, shang stands for positive elements, while xia for negative ones. the amount of the prototype model of shang is more than that of xia, whereas, the number of the metaphorical extended model of xia doubles that of shang, this implies negative effects prevail in the play, and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terary meaning of the play.
key words:cognitive metaphor; native beijing;vertical metaphor; shang;xia
1 引言
“上”和“下”构成的垂直隐喻(vertical metaphor)属当前国内外隐喻研究中的焦点之一:空间隐喻(林书武2004:443)。“我们的大部分基本概念都由空间隐喻构成。”(lakoff & johnson 1980:17) 空间隐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source domain),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imagine schema)结构映射到非空间域上,使我们可以借助空间概念解释和理解非空间概念。
lakoff & johnson和kovecses认为,从认知功能角度看,垂直隐喻属典型的方向喻,它源自于up-down等人类基本空间倾向,具有两大特点:评价功能和系统性(lakoff & johnson 1980:14,kovecses 2002:36)。比如,up往往具有正面意味,而down表示负面意义,它们构成的大量隐喻相互连贯,自成一体(lakoff & johnson 1980:41)。
与英语up 和down相似,汉语“上”和“下”也具有较强的评价功能和系统性(戴浩一 2004,蓝纯1999,吕叔湘2004)。“上”与“下”构成相互对应、结构严密的隐喻体系,这个体系具有鲜明的褒贬取向:“上”表示积极正面,“下”意味消极负面。在“上”与“下”建构的6个拓展域中(数量、社会等级、时间、距离、方所、状态和范畴),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如工资上调/下降);地位较高为“上”,地位较低为“下”(上/下级/;上/下流社会);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上/下一代;上/下次);距离较近为“上”,距离较远为“下” (围上来/退下去,追上来/拉下一大节);方所较好为“上”,较差为“下”(上房/乡下); 状态域包含道德、质量等5个分支域,状态较理想为“上”(如高尚道德:上德;质量较好:上品;公开状态:上市;较紧张:上班;完成正面行为:考上大学),状态较不理想为“下”(如低贱道德:下作;质量较差:下品;私密状态:会下;较放松:下班;完成负面行为:拉下功课)。
本研究旨在观察主要基于英语的西方隐喻理论是否可用于现代汉语戏剧文本研究。我们先对文本进行定性分析,甄别出剧本中的垂直隐喻,并对拓展域进一步分类;再定量探讨,统计各种拓展域的出现频率以及涉及的语境、人物等;而后与戏剧意义对照,从而发现隐喻的语篇意义和文体功能。《北京人》是网
2011年司建国 “上”与“下”的隐喻意义及其文体功能第1期
2.2 隐喻域个案分析
剧本中,“上”与“下”构成的隐喻不但投射(mapping)到几乎每个拓展隐喻域,形成一个和谐的隐喻体系,而且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上”基本表示好,“下”基本表示不好,这与英语up和 down的情形相似,也与蓝纯对汉语书面语的调查结果高度吻合(蓝纯1999)。为什么“上”意味着肯定,“下”意味着否定? lakoff & johnson指出,英语有“自我优先倾向”,人类认知都是从自身出发,向外界其他物体和事物引申和投射(lakoff & johnson 1980:132),正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卢卫中2004: 472)。我们文化中关于原型成员的观点决定概念系统中的概念倾向。典型人构成概念参照点,概念系统中大量的概念倾向于看它们是否与典型人的特征相似。“因为人体是直立向上的,双目长在前额而非脑后,所以,人类总是偏爱上和前,不偏爱下和后……这些普遍的感知约束在人类的一切语言里都有表现……在英语和汉语中,‘上’和‘前’都表示正值,而‘下’和‘后’表示负值”(戴浩一 2004:227)。下面,将观察某些隐喻域。 2.21 社会等级域
在社会等级域,地位较高为“上”,较低为“下”。例如:
① 曾文清(长叹一声,把那张画扔在地上,立起来苦笑)嗳,有饭大家吃。
曾思懿(悻悻然)有饭大家吃?你祖上留给你多少产业,你夸得下这种口。( 1994:26。以下剧中引语,只标页码)。
“祖上”是对先辈的尊称,与其相对应,“下”表示低贱卑微。
② 江 泰 (睁圆了眼) 给他钱!什么样子? 住房,给房钱,吃饭,给饭钱。
曾文彩你不要这么嚷,弄得底下人听见笑话。(51)
底下人指女佣、看门人、奶妈等这些社会地位卑微的群体。剧中相似的表达还有“下人”、“乡下人”等。
2.22状态域
较理想状态为“上”,较不理想为“下”。例如:
③ 曾思懿 我真恨不得拿起一把菜刀,(微笑的眼里突然闪出可怕的恶毒)把你这双巧手斫下来给我按上。
愫 芳(惊恐)啊!(40)
斫是将整体拆散和削减的负面性、破坏性动作,所以为“斫下”;而“按”具有将散件结合和添加的正面意义,具有恢复性、创造性意味,所以为 “按上”。这类似于英语to cut trees down和chop onions up. 将有生命的树放倒,具有破坏性,所以为cut down, 但将洋葱切开用于烹饪,便具有主动正面意义,所以为chop up.
2.23方所域
地方较好为上,地方较差为下。例如:
④ 江 泰 ……我刚才到上房看你爹去了。
曾文彩 他老人家跟你说什么? (134)
上房为一家之主曾皓的卧房,“上”为尊,“上”表示显赫至高的家庭地位。“下”则表示低贱卑微。例如:
⑤ 曾思懿别磕了,怪麻烦的。
陈奶妈(笑着说)你瞧这乡下孩子!教了一路到了城里又都忘了。(17)
2.3 例外情况
总体而言,这些拓展模式构成的目标域有一定方向性和和谐性,但并不是绝对的。例外有两类情形,一类是“上”、“下”构成的隐喻并没有评价功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下”不表示负面含义,“上”也无正面意义,这主要体现在范畴域中。“上”构成的范畴域正属此列。另一类隐喻仍然具有评价功能,只不过与常规方向相反:“下”表示好,“上”表示不好。这主要体现在使用动词的状态域中。lakoff & johnson和lakoff详细说明了其成因(lakoff & johnson 1980:15-18,lakoff 1993),因此不再赘述。须要明确,剧本中的这种例外情形只是局部性的,且数量很有限,并没有改变“上”、“下”总的方向性,不足以影响垂直隐喻的系统性和评价趋势。
3 “上”与“下”的文体功能
3.1 总体情况统计
总体而言,剧本中“上”形成的隐喻大大少于“下”构成的隐喻,这意味着在建构的文本世界中,负面因素超过正面因素,这与该剧的另一个重要概念隐喻“家是牢笼”相呼应,也与该剧灰暗的主题一致。下面,进一步对“上”、“下”形成的各个隐喻域逐一考察,找出“下”的隐喻域何以占绝对优势的原因,表明垂直隐喻的文体功能,即作品中“上”与“下”表达的隐喻意义如何为作品的主题服务。我们将重点关注社会等级域和状态域,因为它们的文体功能明显强于其他隐喻域。
结果发现,在“上”、“下”构成的拓展喻中,等级域和状态域(包括道德、质量、公开、正面和紧张)大大多于其他隐喻域。垂直隐喻在各个隐喻域中的分布如下:(1)数量:上5,下1;(2)时间:上0,下21;(3)等级:上13,下22;(4)道德:上0,下1;(5)质量:上3,下6;(6)公开:上3,下8;(7)正面:上4,下8;(8)紧张:上5,下10;(9)距离:上0,下1;(10)方所:上4,下5;上下总比为37:83。范畴域无评价倾向功能和文体功能,所以略去不论。
上述结果表明,除却数量域,在所有投射域中,“下”的频率都大于“上”,而且基本上都超过后者一倍。在“时间”、“距离”和状态域中的“品德”项中,“上”构成的隐喻甚至为零。总体而言,“下”占压倒性多数(83:37)。下面,逐项分析。
3.2 数量域
该域是唯一“上”超过“下”的隐喻域,但仔细观察,发现在5次“上”中,“上了年纪”出现3次(98,99,101),“上了年纪”中的“上”属于表负面意义的例外情况,并无肯定和积极意义;相反,它具有动体“年纪”失去控制,老而无用的负面因素(lakoff & johnson 1980:15-18,lakoff 1993)。所以,尽管在数量域“上”多于“下”,但该域的方向性主流依然是消极的。
3.3 时间域
在时间域中,共有21个隐喻,均为“下”构成。其中之一是⑤(下次你来泼我!),其余都由状语“下去”构成,“表示动作仍然继续进行”(吕叔湘2004:570),即表示从现在到较晚时间段内动作或状态的延续。例如:
⑥ 曾瑞贞 就一生,一生这样孤独下去——两个人这样苦下去?
愫 芳(凝神)苦,苦也许;但是并不孤独。(154)
“苦下去”、“孤独下去”都具有鲜明的消极意义,都是对人情感的折磨。相似的表达还有:我忍不下去了(113);我等不下去了(113);愫芳劝正在想烦心事的曾瑞贞“不要像个小大人似的想下去了”(56);曾瑞贞请求正在向她念离婚协议的曾霆“不要再念下去了”(146)。类似的例子还有多处,限于篇幅,此处省略。
3.4 等级域
在等级域中,“上”达到空前绝后的13次,超出所有投射域。这与曾皓及其代表的家长制文化有关。“下”构成的隐喻更多,达22次,形成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的格局。尤其是等级域中的指称域和动作域承载着曾家尊卑分明的关键信息。
3.41 指称域
始终以“上”指尊,以“下”喻卑,无一例外。
⑦ 曾文清 你这是何苦?
曾思懿我也算替你曾家生儿育女,辛苦了一场,我上上下下对得起你们曾家的人!(60)
“上”指比曾思懿地位高的人,如曾皓,“下”指代低她一等的人,如瑞贞等。
3.42 动作域
在上尊下卑的原则下,有几种情况:“曾皓你看,这种家教怎么配得上愫方?”(74)“配得上”意思为 “与……般配”、“不逊于”,其对应的否定为“配不上”。“曾思懿现在家里景况不好,下人少,连我也不是下厨房帮着张顺做饭。”(31)
人们去较好的地方为“上”,去较差的地方为“下”;所以,农民进城叫“上城”(如“陈奂生上城”),城里人去农村为“下乡”。同一地方,地位较高的人去为“下”,有屈驾、屈就之意,地位较低的人去,则不用下。有“夫人亲自下厨房”之语,但无“佣人下厨房”之说。曾家太太屈就下厨,说明家族内部尊卑体系紊乱,其根源是“现在家里景况不好”。与债主盈门的窘境相联系,极易得出曾家濒临破产的结论。
⑧ 曾思懿我看,爷爷——
曾 皓跪下!(霆只得直挺挺跪下),也叫袁家人看看我们曾家的家教。(74)
下跪和磕头为典型的
3.5 状态域
表示状态的隐喻不但数目众多(达48 次),而且门类齐全,涵盖状态域的所有种类。在所有状态域名下,“下”概念隐喻都多于“上”,无一例外。
3.51 道德域
道德域由唯一的一个“下”构成:“曾思懿……(不由自主地往愫方身上一瞟) 这种女人看见就知道想勾引男人,心里顶下作了”(43)。“下作”意味着道德败坏。 3.52 质量域
表示质量的“上、下”之比为3:6,“下”刚好是“上”的两倍,质量差盖过质量好。
⑨ 曾 皓 败坏了曾家的门庭,教出一群不明事理、不肯上进,不知孝顺,连守成都做不到的儿女——(138)
江 泰(开始有些烦恶)……
“上进”本来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只可惜这个词前面加了否定词。须要指出,剧本中凡是表示质量好的概念隐喻大都指过去,表示质量差的“下”概念隐喻都指现在。过去的荣华反衬托出现在的没落。
3.53 公开/私密域
就公开/私密而言,“上”、“下”构成的差距更大(3:8)。这意味着大多数人、情感和事件处于隐秘、压抑的状态中。例如:
⑩ 愫 方(焕发的神采又收敛下去)瑞贞,你走了,我会更寂寞的……
曾瑞贞 不,愫姨,你不能这样……(151)
“低下头”(154;155)几乎是愫方的标志性动作,而且表示私密的隐喻贯穿于全剧:“思懿也沉下脸”(65);“夕阳……又暗了下去”(125);“太阳下了山”(127);而表示公开的集中在结尾处,如:“愫方压不下的欢喜,两手举出一个非常美丽的大洋娃娃”(159)。这与该剧总体上压抑绝望、结尾处透出一线希望的格局有关,也解释了为何愫方在剧末突然由懦弱变为明朗坚定。
3.54 较紧张/放松域
放松刚好为紧张的一半(5:10)。这与曾家众多“啃老族”的生活态度有关,与他们无所事事、坐吃山空的生活方式一致。
3.55 正面/负面行为域
正面行为也是负面行为的一半(4:8)。这与委靡不振的家庭氛围吻合。更重要的是,正面行为都涉及具体、琐屑的日常生活,如“点上蜡”(87,89),“上点七里散”(35);而负面行为却大多关乎人物的事业成败和命运走向:“江 泰 没有钱,下了台,你看他们那副鬼脸子……我叫他们累得丢了官,下了台……”(52)。
此外,就方所域而言,“下”构成的拓展域依然大于“上”(5:4),负面因素多于正面因素。距离域中只有一例“下”构成的拓展域,是曾皓向讨债者怒斥:下去!混帐(80)。“下去”表示由近至远,从眼前消失。
4 结束语
隐喻不但具有反映现实的作用,而且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功效,并可能因此引导人们的行为。(lakoff & johnson 1980:156, 196,211) 《北京人》中的垂直隐喻不但展现了曾家家族内部的权势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这种失衡的权势关系,并为我们对该剧的解读行为提供了参照。我们讨论“上”与“下”构成的垂直隐喻在《北京人》中表现的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北京人》有大量“上”与“下”构成的垂直隐喻,尽管“上”的原型用法多于“下”,但“下”的隐喻性用法却两倍于“上”。它们形成一些汉语独特的“截搭式整合”,建构一个和谐的隐喻体系,在它们构筑的时间、数量、状态、等级、方所以及距离等隐喻域中,“上”基本表示积极正面,“下”代表消极负面因素。这意味着在这个建构的文本世界中,负面因素超过正面因素,与该剧压抑、绝望的主题一致。等级域中指称、动作等方面的隐喻信息揭示曾家严密而又面临崩溃的尊卑伦理体系,而状态域中道德、质量、公开/私密、正面/负面以及紧张/放松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有效解释该剧的文学主题。本文说明,认知隐喻学不但可以用于英语古典诗歌和莎士比亚诗剧的解释,也可在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媒介的现代戏剧诠释中发挥独特作用;将认知隐喻理论用于《北京人》和其他汉语文本分析,不但可拓展认知隐喻理论的应用范畴,而且有利于完善和发展这一学说。
参考文献
曹 禺.北京人[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曹 禺.北京人[z]bbs.cubefrance. com/simple/index.php?t25737.html 2006-12-12.
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a].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a].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蓝 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
卢卫中.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a].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ko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m]. oxford: oup,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