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28: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14年,德州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一共3367家,企业总数占全部规上的比重达到97.8%。完成工业总产值8100.73亿元,同比增长16.06%。完成销售产值7973.08亿元,同比增长15.77%。完成增加值1259.5亿元,同比增长14.72%,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0.7个百分点。
但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成长性不足,平均寿命短等特点,如何以民营企业的成长来带动全市的经济增长值得深入研究。
二、德州市民营企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优势
德州市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处在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渤海经济圈之内,京沪、德石铁路和京沪高铁、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沪、京福、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交通区位优越,并纳入 “一圈一带”战略。
2、产业发展优势
德州经科学论证提出重点培植十大产业集群。这十大产业集群撑起了发展脊梁,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发展势头迅猛的产业体系为资本提供了成长之处、为科技提供了用武之地,为人才提供了栖息之所,使德州的发展更具底气、更富活力。
3、土地、农业、劳动力等资源优势
由于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相比较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高昂的土地价格和生活成本,德州市在土地、农业、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明显,可借此增加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联系,接受其经济辐射,开展经贸合作,寻求其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机遇。
(二)劣势(Weakness)
1、规模小,实力弱
从资产总计来看,在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44户,占全部民营企业数的1.3%,比规上工业比重低0.24个百分点;5亿元-10亿元的企业有47户,占1.4%,比规上工业比重低0.09个百分点;1亿元-5亿元的企业有504户,占民营企业数的15%,比规上工业比重低0.5个百分点;我市规模大、效益好、品牌知名度高的民营企业仍然较少。
2、传统产业仍是民营企业的主体
2014年,我市规上民营企业中,产值排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完成总产值共计3887.49亿元,占规上民营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这些传统产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一直是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依托所在,而企业专业化、协作化水平的限制,亦对其产业空间拓展有所束缚,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较慢。
3、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不断上升
从2014年四季度问卷调查来看,474家民营企业有112家认为资金紧张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占企业总量的23.6%;有融资需求的398家企业中,有338家企业认为融资不容易。由于没有专门制定对于中小型民营的信贷标准,且民企稳定性不强,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银行对民营贷款设置的门槛较高,使不得不转向依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
4、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低
许多民营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正规、科学的基础管理建设,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影响了企业信用建设和健康持续发展。另外,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低,管理水平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原始积累不够,布局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还很突出。
5、产业链条短,层次较低
我市民营企业中资源型企业较多,科技型企业较少,产品附加值低,全市规上民营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7.2%,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3%。同时,企业间相互模仿,“抄袭”成风,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多数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常年徘徊在加工、组装和制造环节,产业链条短,配套不完善,缺少高端产品,高端市场不足,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下降。
(三)机会(Opportunity)
1、战略机遇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全面放开民营经济竞争领域,将民营经济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2、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
近年来,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指导意见。国家连续出台的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降低了小微企业缴纳税金的额度,直接减轻了企业的税费负担,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四)威胁(Threat)
1、成本的增加
2014年,我市规上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11.27亿元,同比增长17.03%,而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26.12%,远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9.09个百分点。根据四季度问卷调查显示,有26.6%的调查企业认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2、人才制约
民营企业普遍受“用工难、人才缺”问题困扰。根据四季度问卷调查显示,用工成本上升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首要问题。有29.3%的调查企业认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工成本上升”。另外,有13.5%的调查企业选择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招工难”。
3、市场需求不足
国际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国内出口市场萎缩,订单不断减少,尤其是面向欧美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对民营企业冲击较大;同时国内市场受经济刺激政策到期、货币信贷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种影响,投资和消费增速放缓,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对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的制约更加突出。
三、德州市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
分析显示,德州民营经济发展所具备的社会环境、劳动力价格等优势正在逐步弱化。而民营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综合素质偏低,发展的后劲不足,制约着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工商注册、税费收缴、企业升级、品牌打造、专利保护等方面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切实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受惠面。增加各类对企扶持专项资金,降低审批门槛,重点向民营企业倾斜,引导和支持民营工业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扩大规模生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要严格落实企业培植计划,对我市重点培植的60家骨干企业和55家科技成长型企业,相关部门要加强调度,加强企业培植动态管理,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及时调整优质企业进入扶持盘子。强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植战略,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品牌知名、管理科学、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工业的骨干力量,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融资体系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继续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民营资本组建信用担保和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设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金制度。壮大现有信用担保公司的规模,增强担保能力,拓展业务范围,为更多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更好的信用担保服务。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民间集资、企业自筹、国际资助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融资体系。
(四)促进技术开发与创新,全力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44-01
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密不可分,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崛起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发展负面影响和持续发展“障碍”,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我国的民营企业如何构筑持续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实现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分值得思考并要求我们研究出与之相匹配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一)民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量的主力军。
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技术创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骄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化,从而使得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三)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近10年来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1000多万人,这些人员几乎全部被民营企业所吸纳。
(四)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吸纳新增就业人口,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再翻两番,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
二、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新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凸显,民营企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查明阻碍民企发展的症结,对于理清发展思路显得十分必要。
(一)民营企业自身弊端阻碍其健康发展。
1.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差,民营企业家缺乏长期的发展观念。企业的基础差,管理不规范,产品多是仿造。很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让人担忧。
2.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民营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企业陈旧的经营方式,必将给企业带来危机。
3.民营企业主的素质和管理潜质不够。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低素质企业家会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甚至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1.民企自身因素使金融机构面临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大多数民营企业设有建立比较正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生活消费开支与生产经营未真正分开,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企业资金状况的信息,加之社会信用的缺失以及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银行难以了解到企业的全面信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凸显,其贷款意愿也相对下降。
2.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和信贷歧视依然存在。银行不仅关心贷款利率水平,更关心贷款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银行不能观察到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银行可能会提高利率,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或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从而使得银行放款的平均风险上升。信贷配给对于没能获得贷款或获得贷款额度较小的民营企业而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信贷约束。
3.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摆脱融资困难。由于信用担保制度无法有力的实施,担保始终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但仍缺乏统一管理,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政出多门,负担过重。
民企承受的额外捐税高于法定税金,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协作,以各自利益为目标,造成民企运作的成本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不到位,民企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四)政府服务及监督职能不到位。
1.市场准入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兴办民企,但社会各部门仍对民企存在着歧视,在法制和政策环境上还没有完全取得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导致民营企业主心存芥蒂,挫伤了民企的发展积极性。
2.外部发展环境。目前在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方面,部分地方还存在许多乱象,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挫伤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三、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二)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
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三)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四)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68-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还比较短,基础比较薄弱,使得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外贸易中民营企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1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在我国逐渐开放的经济市场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对外贸易市场中,也暴露出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1)对外贸易市场的结构不合理。我国当前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商品主要基于传统的纺织、制造业等,这些对外贸易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因而造成当前不合理的贸易市场结构。基于单一、传统的贸易市场结构,造成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发展的空间狭窄、经营模式陈旧,这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而,诸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市场中,由于经营结构的单一化,造成了企业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基于我国贸易商品的过于集中化,造成了频发的反倾销的问题,进而严重侵害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这点也暴露出: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乏高科技领域的贸易,势必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2)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对外贸易中,企业需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经济市场,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无疑是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基于管理模式的陈旧,在一些决策或政策性的问题上,把握不够准确,因而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频发各种“不愉快”的贸易事件。而且,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围绕“家族”管理的模式展开,这就带来了管理上的局限性。
(3)人才队伍的缺乏。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出现严重的“瓶颈”。因而,在各种人才的吸引上,相对于国企而言,人才较匮乏。所以,当前的民营企业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因为其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限,导致民营企业的生产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缺乏核心人才的中坚力量,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
(4)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过于单一。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融资的模式主要基于银行的信贷,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在投资力度上比较欠缺,尤其是资金匮乏的现状,加剧了企业对外贸易的负担。而且,我国的金融体制不够完善,进而进一步加重了民营企业贸易发展的负担。在对外贸易中的风险,尤其是出口退税的问题,对于融资模式单一的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5)现代信息平台的缺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合理的信息平台建设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基于人才、资金匮乏的缘故,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缺乏现代信息平台的构建。因而在对外贸易中,市场消息不灵通,尤其是重要的市场调整反馈信息,不能及时的获知,这都带给企业发展上的重要问题。而且,民营企业多处于地级市,因而在信息联络上,存在一定的“闭塞”。
2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应对措施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民因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贸易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性,带给了我国民营企业巨大的发展阻力。因而,基于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1)优化贸易市场结构,尤其是贸易结构的多元化。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贸易结构过于的单一,在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基于国际市场体制,合理地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丰富产业结构,尤其是对于对外贸易市场的新拓展,是解决贸易商品过于集中的问题。在贸易新市场的拓展下,贸易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对于一些高科技领域的贸易,逐渐的涉足和进军,这点无疑是我国民营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重要举措。
(2)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而在管理模式上需要创新性发展。在管理的模式上,民营企业也可以采取“专业团队”的管理模式,进而深化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这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而言,是强化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企业优化营销策略、经营模式的有效方法。
(3)加速人才队伍的建设。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资金缺乏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要加强其管理力度,并且做到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进而提高其职业技能,以及其职业道德,这点对于发展期的民营企业而言,是一次本质性的转变。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此,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大潮中的一直有生力量,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多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包括机电、建材、轻工、食品、饮料、医药、信息、生物工程等多种行业,尤其在服装、食品、饮料、医药、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产品出口中,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为国家外贸发展作出贡献,而且对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也大有裨益。
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国有外贸企业曾一统天下,但1978年以后,民营企业开始少量直接出口,20世纪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众多对外贸易额连年攀升,民营企业成为了我过对外贸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事实上,近10年来,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57%,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年均增长高达75%,远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21%的年均增长速度,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外贸企业在几年内迅速渗透到了外贸经济结构之中,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民营外贸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成为其实现迅速扩充的有利条件。同时,规模企业对外贸经济的拉动十分明显。通过调查显示,在区域经济范围内,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密集地区,规模民营外贸企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着的,民营外贸企业成为地方就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企业改制也为民营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现代管理与家族模式并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民营外贸企业已经开始逐步摆脱粗放管理,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引进专业人才,这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与制度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相继出台,特别是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民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发面:
第一,数量和规模方面: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增长16.5%;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城镇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 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
第二,利润和税收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11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4000亿元,同比增长50.9%。同时,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7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4771.5亿元,同比增长36.5%;个体户税收总额1484.2亿元,同比增长24.2%。
第三,吸收就业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据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总数约4.3亿人,除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劳务工9000多万人外,其余均在民营经济就业。到2007年9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538.7万家,雇工5696万人,个体户2678万家,从业人员5429万人,私营个体就业1.1亿多人。
第四,自身素质方面: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大多数私营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增长尤为迅速;党建与工会建设进一步发展,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上市加快;劳资关系也有了较大改观,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明显增长,拖欠现象减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6年末,全国民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约4500万人,比2005年新增近610万人。
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依靠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进形成,属于典型的传统企业性质,管理体质和治理结构很难给企业创新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效的微观制度基础。在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较低。从总体上看,生产出口产品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组织比较松散。主要是因为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需求旺盛的短缺经济时期,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中生长起来的,起步低、行为不规范便成为了其突出问题。而且,我国的民营经济仍以无核心原子型企业为主导,以“小而散”的产业组织为主要特征。当前,有90%左右的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国家规定获取进出口权的要求。以我国民营企业中占主体的私营企业为例,国家规定私营企业要获得进出口权,其注册资本必须在850万元以上,而且就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而言,其产品出口覆盖面也相当狭窄,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的过分依赖,大大降低了我国外贸风险抵御能力。另外,民营企业产品档次不搞,附加值偏低,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分缺乏,除少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出口一些高技术产品外,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为轻工、食品、纺织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能力。 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和束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首先,从融资渠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是依靠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结构安排客观上不利于民营企业。现行正规的金融体系仍处于国有经济的全面垄断之下,有着极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信贷投放和证券发行的选择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处于传统体制外围的民营企业大多被排斥在现行金融体系之外,难以获取相关的融资支持。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很难使民营企业实现高速度的发展,即使有大规模的跳跃式的发展商机,作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者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遗憾地放弃大好的机会。最终,这些民营企业投资者只能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或个人,或者借高利贷来进行投资,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融资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制比较严格,国际资本流动受到我国政府的严格控制,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条件限制较多。允许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这也是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审批的条件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力。 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正如福州一家民营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所说的那样:“2007年,公司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全年涨幅达20%至30%,由于涨速过快,虽然每次谈好的国外订单价格都略有上涨,但还是赶不上原材料和成本的上涨速度,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白忙一场。”相信遭遇这种尴尬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民企不在少数,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外,能源和交通运输紧张和价格上升、环保准入条件的不断提升、出口退税取消或者降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都直接或间接加大了成本。
4.家族式企业占绝对比重,经营管理集权化。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这种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一旦企业发展了,弊端就十分明显。家族化经营的通常做法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而继续采取家族化经营时,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往往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会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阻碍选能用贤。现代企业理论已经证明,尽管家族治理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着其它治理结构所无法比拟的制度比较优势,但总体而言,这一治理结构会随着企业的规模和交易半径的扩展而不断内生出一些与现代企业经营所不相适应的机制性矛盾,制约民营企业对社会管理资源的吸收和集成能力,并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长不大,大必散”的一个重要制度根源。
三、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1.发挥政府职能,对外维护出口企业的利益。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积极维护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帮助企业规避外贸风险。在本国公司与外国公司发生贸易纠纷或在国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政府应该给企业提供帮助,甚至可以参与与对方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谈判,从而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民营企业。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应该改进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的出口。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商品,政府将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鼓励其产品“走出去”,去适应国际标准,从综合能力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政府还应该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方面给出口企业提供支持,规范出口企业的经营行为。 规范法制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商会、行会等中介组织对民营企业的行业规范与服务,使商会从以行政指导为主转向以服务协调为主,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和外部联系的纽带。各商会应积极促进我国的企业和海外企业的交流,推动私营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并能够为众多企业争取整体的市场利益。另外,各地方以产品为基础组建的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企业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在经营理念上,强化企业优先原则,设立保障制度,以解决家族宗派与企业经营的矛盾;在产权问题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在决策问题上,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在用人问题上,广招社会贤达,也应该用家族成员的能人,又可以用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人才。 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实施品牌战略,尤其要过“质量关”,追求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整体的高质量。企业要多了解相关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和规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产品质量应该是产品的核心、形式和附加的整体质量,要在产品的功能、包装、款式、运送、安装、维修等十多个要素中都要下功夫,缺少或忽视任何都一个都会影响品牌形象。只要树立品牌战略观念,时刻不忘创品牌、保品牌,从小的地方做起,即使是小规模民营企业,也照样有机会成长起来并参与国际竞争, 注重多方面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创新是一条永远不变的市场竞争规则,对于参与对外贸易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一条发展之道。民营企业由国内走到国外,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通过对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用人机制、技术结构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调整和改造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创新之路中,比较重要的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丰富品牌形象,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的空间。民营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其技术创新不能是“闭门造车”,而要“内外兼修”,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现代生产技术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的协调与交流,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57-02
快递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诞生之后的3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的国内快递始于1984年,1993年我国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快客达成立,标志着我国民营企业正式进入快递行业。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大量民营快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入21世纪以来,民营快递企业茁壮成长,业务量的年增长速度都在120%-200%,但是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民营快递业正面临着重重困境。
1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现状
如今,伴随着电子商务业的快速增长,民营快递业成为最火爆的行业之一。2012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2.47亿人,较2011年数据2.03亿,同比增长21.7%;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3%),同比增长64.7%,其中80%的交易商品通过实物递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快递行业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目前,国内快递从市场主体来看,呈现出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形势。国有快递以邮政为主,主要有民航快运、中铁快运等;较为著名的民营快递企业有顺丰、宅急送、申通、圆通等;外资快递主要有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敦豪等。根据2012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告显示,2012年国有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3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99.1亿元;民营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42.9亿件,实现业务收入638.7亿元;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亿件,实现业务收入1175亿元。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22.8%、75.4%和1.8%,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为28.4%、60.5%和11.1%。但民营快递企业同国营与外资企业相比,在规模、服务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 民营快递企业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小、数量多、实力弱
由于民营快递企业是由私人经营的,前期投入成本低、对技术要求不高、准入门槛比较低,很多私人企业都纷纷涌入该行业。大多民营快递只需要一辆小型自备汽车、自行车,运输工具简单,公司规模小到2至3人,大到几百人或者几千人,虽然2009年新邮政法对快递行业做出调整,提高了快递企业的注册资本,提高了行业门槛,从总体上看民营快递公司规模很小、数量多。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快递企业法人已经超过2000家,分支机构达到约7000家。多数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大概80%的业务量来自于网络购物,而网络购物本身打的就是低价牌,这样进一步压缩了快递企业的利润空间,长期处于实力弱的状态。从政局登记备案的民营快递企业来看,除了宅急送、顺丰、申通等少数实力较强的民营快递企业外,剩下的都是小本经营,资金很薄弱,并且十分分散。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还未看到一家上市的民营快递企业。
2.2 服务质量差,投诉率高
民营快递企业一线服务人员数量庞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宅急送、申通、韵达三家民营快递的消费者平均申诉率分别是89.28%、52.98%、69%,而邮政快递(EMS)的平均申诉率为23.1%。由此可以看出,民营快递的平均申诉率很高,均超过国有快递,民营快递与国有快递之间仍有很大距离。其中相关的质量服务投诉是最为普遍的问题,且投诉率逐年上升。关于快递不能及时送达以及快递物品丢失方面投诉率很高,相关的赔偿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定和监督。多数民营快递在面临客户咨询和投诉时,总是偏向于推脱和拖延,没有及时对顾客投诉的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和处理,服务态度差。顾客因此对企业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非常不满。
2.3 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
快递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只需要参加简单的技术培训就可以上岗,多数是以简单的人工操作为主,缺少与快递相关的专业知识,缺少规范化的操作技能,相关物流专业技术人员很少,这样势必就会降低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管理人才极度缺乏,相关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我国几大城市快递管理人才缺口:上海30万、北京20万、深圳12万。多数管理人员是从一线业务员提拔上来的,虽然其经验丰富也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但是缺乏相关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缺乏是影响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快递企业多数采用家族管理模式,管理体系不成熟,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落后,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2.4 信息技术落后,信息网络不完善
我国快递行业起步较晚,在信息技术方面还远不及外资快递,信息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民营快递没有统一集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传递更新速度很慢,客户无法及时查询和掌握货物相关信息。中小型的民营快递企业主要的业务就是接单,目前还是以手工为主,部分业务较大的企业为了减轻工作量,会用单机EXCEL对运单进行录入和查询等,没有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企业信息自动化水平很低,无法实现指令的实时下达、业务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等。由于信息技术和企业资金的限制,快递网络覆盖范围存在一些结构漏洞,一些偏远地区缺少相应的网点,即使存在网点则耗时长、费用高,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最终导致企业服务质量低下。
3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对策
3.1 建立民营快递联盟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呈现出多、小、散的特点,再加上国家政策对民营快递扶持力度不够,国营和外资快递对民营快递也有很大的冲击性。在如此激烈的环境条件下,想要在发展中取得优势,企业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民营快递大多采用加盟模式,网点分散,管理混乱。对于企业内部要加强自身网点的集中化管理,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于企业外部,以契约形式或者股权形式建立民营快递企业联盟,将同行竞争对手当成合作伙伴,避免恶性竞争,损害自身利益。强强联合可以降低整条快递企业链上的成本,扩大经营网络,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升知名度。
3.2 提高民营快递服务质量
民营快递的申诉率一直偏高,因此快递企业要注意提高服务质量。建立高标准的服务制度,准时无误地将货品送到顾客手中,这是顾客对企业的第一印象。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交通运输、信息等设施,提高配送速度,真正做到快递之“快”;同时,快递企业建立严格的相关责任赔偿制度,如果货物在配送过程中发生损毁、丢失等事故,要严格按照赔偿制度进行。为避免配送人员推脱责任,企业在货物配送中实行签名制,责任具体归咎到个人头上。企业对于顾客的投诉问题,无论是业务员、话务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认真对待,及时做出处理。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强大的服务团队,将行业特点和企业的追求融合在一起,让每一个售后服务人员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申诉率,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3.3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民营快递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一线配送工人,学历不高,综合素质偏低。企业从形象、仪容仪表、品德用语等方面进行培训,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从而提升员工素质。不同岗位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不同,针对性的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结合企业当前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定期对物流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设置严格的考核制度;高层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对业务熟悉以外,企业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企业与学校协商,实现校企双主体联合,双方资源共享,这样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企业要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合理利用人才,才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
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化管理是增强整体实力的途径之一。民营快递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快速获取动态信息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及时管理。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尽量做到各个作业环节无缝链接,进而提高网络效率。完善信息的网络化建设与管理,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双向连接,以保证货品能及时、安全地送达到目的地,及时更新快递配送物流信息,让顾客可以第一时间查询到货物的运送情况,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我国一些偏远地区不在快递配送范围,因此有实力的民营快递企业可以寻找这样的漏洞,开辟偏远地区快递网点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网点覆盖率,另一方面还能提升企业知名度,有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
4 结语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文章中提出的许多问题,要正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企业整体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护市场份额不受国内快递和外资快递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此,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大潮中的一直有生力量,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多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包括机电、建材、轻工、食品、饮料、医药、信息、生物工程等多种行业,尤其在服装、食品、饮料、医药、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产品出口中,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为国家外贸发展作出贡献,而且对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也大有裨益。
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国有外贸企业曾一统天下,但1978年以后,民营企业开始少量直接出口,20世纪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众多对外贸易额连年攀升,民营企业成为了我过对外贸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事实上,近10年来,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57%,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年均增长高达75%,远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21%的年均增长速度,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外贸企业在几年内迅速渗透到了外贸经济结构之中,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民营外贸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成为其实现迅速扩充的有利条件。同时,规模企业对外贸经济的拉动十分明显。通过调查显示,在区域经济范围内,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密集地区,规模民营外贸企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民营外贸企业成为地方就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企业改制也为民营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现代管理与家族模式并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民营外贸企业已经开始逐步摆脱粗放管理,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引进专业人才,这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与制度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相继出台,特别是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民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发面:
第一,数量和规模方面: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增长16.5%;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城镇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 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
第二,利润和税收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11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4000亿元,同比增长50.9%。同时,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7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4771.5亿元,同比增长36.5%;个体户税收总额1484.2亿元,同比增长24.2%。
第三,吸收就业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据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总数约4.3亿人,除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劳务工9000多万人外,其余均在民营经济就业。到2007年9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538.7万家,雇工5696万人,个体户2678万家,从业人员5429万人,私营个体就业1.1亿多人。
第四,自身素质方面: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大多数私营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增长尤为迅速;党建与工会建设进一步发展,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上市加快;劳资关系也有了较大改观,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明显增长,拖欠现象减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6年末,全国民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约4500万人,比2005年新增近610万人。
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依靠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进形成,属于典型的传统企业性质,管理体质和治理结构很难给企业创新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效的微观制度基础。在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较低。从总体上看,生产出口产品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组织比较松散。主要是因为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需求旺盛的短缺经济时期,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中生长起来的,起步低、行为不规范便成为了其突出问题。而且,我国的民营经济仍以无核心原子型企业为主导,以“小而散”的产业组织为主要特征。当前,有90%左右的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国家规定获取进出口权的要求。以我国民营企业中占主体的私营企业为例,国家规定私营企业要获得进出口权,其注册资本必须在850万元以上,而且就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而言,其产品出口覆盖面也相当狭窄,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的过分依赖,大大降低了我国外贸风险抵御能力。另外,民营企业产品档次不搞,附加值偏低,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分缺乏,除少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出口一些高技术产品外,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为轻工、食品、纺织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能力。
2.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和束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首先,从融资渠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是依靠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结构安排客观上不利于民营企业。现行正规的金融体系仍处于国有经济的全面垄断之下,有着极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信贷投放和证券发行的选择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处于传统体制外围的民营企业大多被排斥在现行金融体系之外,难以获取相关的融资支持。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很难使民营企业实现高速度的发展,即使有大规模的跳跃式的发展商机,作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者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遗憾地放弃大好的机会。最终,这些民营企业投资者只能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或个人,或者借高利贷来进行投资,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融资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制比较严格,国际资本流动受到我国政府的严格控制,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条件限制较多。允许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这也是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审批的条件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力。
3.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正如福州一家民营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所说的那样:“2007年,公司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全年涨幅达20%至30%,由于涨速过快,虽然每次谈好的国外订单价格都略有上涨,但还是赶不上原材料和成本的上涨速度,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白忙一场。”相信遭遇这种尴尬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民企不在少数,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外,能源和交通运输紧张和价格上升、环保准入条件的不断提升、出口退税取消或者降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都直接或间接加大了成本。
4.家族式企业占绝对比重,经营管理集权化。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这种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一旦企业发展了,弊端就十分明显。家族化经营的通常做法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而继续采取家族化经营时,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往往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会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阻碍选能用贤。现代企业理论已经证明,尽管家族治理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着其它治理结构所无法比拟的制度比较优势,但总体而言,这一治理结构会随着企业的规模和交易半径的扩展而不断内生出一些与现代企业经营所不相适应的机制性矛盾,制约民营企业对社会管理资源的吸收和集成能力,并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长不大,大必散”的一个重要制度根源。
三、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1.发挥政府职能,对外维护出口企业的利益。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积极维护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帮助企业规避外贸风险。在本国公司与外国公司发生贸易纠纷或在国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政府应该给企业提供帮助,甚至可以参与与对方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谈判,从而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2.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民营企业。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应该改进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的出口。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商品,政府将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鼓励其产品“走出去”,去适应国际标准,从综合能力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政府还应该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方面给出口企业提供支持,规范出口企业的经营行为。
3.规范法制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商会、行会等中介组织对民营企业的行业规范与服务,使商会从以行政指导为主转向以服务协调为主,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和外部联系的纽带。各商会应积极促进我国的企业和海外企业的交流,推动私营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并能够为众多企业争取整体的市场利益。另外,各地方以产品为基础组建的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企业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在经营理念上,强化企业优先原则,设立保障制度,以解决家族宗派与企业经营的矛盾;在产权问题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在决策问题上,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在用人问题上,广招社会贤达,也应该用家族成员的能人,又可以用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人才。
2.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实施品牌战略,尤其要过“质量关”,追求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整体的高质量。企业要多了解相关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和规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产品质量应该是产品的核心、形式和附加的整体质量,要在产品的功能、包装、款式、运送、安装、维修等十多个要素中都要下功夫,缺少或忽视任何都一个都会影响品牌形象。只要树立品牌战略观念,时刻不忘创品牌、保品牌,从小的地方做起,即使是小规模民营企业,也照样有机会成长起来并参与国际竞争,
3.注重多方面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创新是一条永远不变的市场竞争规则,对于参与对外贸易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一条发展之道。民营企业由国内走到国外,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通过对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用人机制、技术结构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调整和改造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创新之路中,比较重要的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丰富品牌形象,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的空间。民营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其技术创新不能是“闭门造车”,而要“内外兼修”,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现代生产技术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的协调与交流,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境内民营企业外资化的原因
境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选择内资外资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绕开国内严格的资本管制,实现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二是通过收购、注资、换股,境内民营企业股权为境外注册的公司所控制,在法律上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境内民营企业股东可以通过境外上市公司实现所持股份的全流通,同时,可按照境外公司注册地法律方便地办理有关股权的转让、抵押、增资、减资等系列资本运作;四是境外公司上市募集资金不必强制调回境内,可以依据上市地法律,由上市公司董事会决定所募集资金的投资和运作模式,从而为境外开展投资和资本运作创造了条件;五是离岸金融中心对公司注册、资金转移、营业范围和地
区范围等不加限制,没有外汇管制,为返程投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境内民营企业外资化的弊端
(一)暗藏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离岸金融中心的税收优惠和保密制度,为不良境外投资者通过价格转移、关联交易转移利润提供了便利,而且境外上市壳公司如果出现问题,也极有可能将风险转嫁到我国境内,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二)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民营企业通过离岸注册实现外资化会产生多种风险,从而对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由于在英属维尔尔群岛这样的离岸金融中心没有外汇管制、保密程度高,资金转移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其极易成为“黑钱”、“热钱”跨境流动的通道。
(三)内资民营企业曲线海外上市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首先,海外上市意味着上市资源的流失,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行业海外上市,使国内市场的企业结构难以升级。其次,优质外商投资企业转向境外上市,国内资本市场缺少高科技、高成长优质公司资源,社会资金流向低效率、高风险的上市公司,使国内证券市场的“贫血”状况进一步加剧,从而严重影响发展。第三,由于这些企业注册地、资产所在地和上市地区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这些企业面临无人管理的状况。第四,优质外商投资企业到境外上市,将企业创造的利润分配给境外投资者,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失去分享我国经济成长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
(四)为资本外逃埋下隐患。进行虚假投资通常都具有将境内资产外部化的动机,这为资本外逃埋下隐患。外资企业利用境内、外公司之间的关联关系使相互之问的资产转移更为便利,可以通过价格转移、利润汇出、股权转让、关联方交易等方式将资金汇出,实现资本的对外转移。
三、遏制民营企业外资化倾向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一是要树立科学、宏观和开放的指导思想,鼓励资本市场运作实务创新和利用外资形式的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有实力及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融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境外投资法规,将境内自然人境外投资行为纳入管理范畴,保护我国公民在境外的合法权益。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上市公司的行为应予以积极支持,简化境内投资者的境外投资来源审查手续。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和指导,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规范资本市场交易行为,防范风险。树立与时俱进的监管理念,建立健全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二)加强对离岸公司投资企业的金融监管,防范其从境外转嫁金融风险。首光,要掌握离岸公司的真实负债状况。银行业协会应当推动各家银行改善信息交流,包括本地和异地的信息交流,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改进与离岸金融中心之问的信息交流,尽可能提供离岸公司经营信息的透明度,以便准确掌握离岸公司投资企业的整体资产负债状况。其次,要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我国的资本项目监测目前还是一种不对称、不全面的监测,要做到对资本外流的监管严于对资本内流的监管、对内资机构的监管严于对外资机构的监管。其中,国家商务部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当通过适当方式将实质上属于内资企业的离岸公司纳入监管范围,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三)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我国境内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应该一视同仁,同时尽快建立真正的创业板市场,推动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上市(包括直接到海外上市),减少对境内企业境外上市事前审批的手续,放松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设立或并购当地上市公司的管制。降低发行审核门槛,简化手续,为中小企业的发审和再融资提供便利,让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在短期内能够上市。尽快修订、出台《企业债券管理规定》。鼓励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型企业发债筹资的正常市场行为,摆脱过分依靠银行贷款的筹资模式,消除目前只允许由政府部门计划、个案审批特大型企业发债、产生事实上对中小企业歧视的政策。对有条件发行企业债券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促进民营企业在社会融资。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国民生活水平是否稳步提高等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关于企业的话题很多,但指出实质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较少。本文将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有企业而命名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革与机构精简,但还是摆脱不了以下几个顽疾:一是吃大锅饭的局面。人员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当某项精神需要传达时,往往因为责任不清、惩罚不明造成不及时,很多人仍然是八十年代铁饭碗的老观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更换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即便是更换了新的设备,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素质也无法满足要求,所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能维持现状。三是管理层的权利过于集中,以致腐败丛生,追责不力。
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比较先进,人员配置也比较合理,但是资源有限,尤其是涉及石油、矿产、通信、钢铁等垄断行业时根本无法同国有企业竞争。这就造成了众多以上行业或类似行业的民企拿不到项目,生存也很困难。
(一)行业不景气造成民营制造企业生存困难
众所周知,近年来制造业进入了寒冬,主要与员工待遇提高、企业负担加重有关。以本人调研的部分民营企业为例。武汉市汉阳区某生产大货车刹车盘的民营企业,2005年时利润较高,公司当机立断购买了四台德国进口的数控车床,价值几千万。但是2010年开始亏损,次年倒闭。究其原因,虽然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没有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根本的原因在于设备更新了,人员的素质跟不上,产品的不合格率很高,加上下游模具生产商不合格率高,导致产品竞争力大幅下降,上游客户逐渐流失,最终破产。
本人调研的另一家武汉市武昌区的做液化气的企业。企业2002年注册成立,并开始做天然气加气站积累资金。2006年拓展业务涉足船舶行业,购买了日本的先进设备进行研究,2007年开发出同样的液化气船舶监测设备,随后几年业绩不断提升,2011年达到顶峰,该公司的产品占领了国内液化气船舶同类设备的80%以上的份额。但是2012年船舶行业急剧下滑,该公司业绩断崖式下跌,目前大量裁剪人员,维持公司的运行。
另外还有几家做船舶配套产品的企业也都是在2012年拼命扩张,企业的摊子越铺越大,但是随后全球经济影响的到来对这些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影响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是市场嗅觉灵敏,转型升级快,掌握市场先进技术便捷。但是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导致即便是好的国际先进的产品也无法成功推广。以本人调研的几款新产品为例。
一是LED产业在深圳非常普及,竞争也格外激烈,为了脱颖而出,某企业开发出了目前只有美国才有的一款产品,就是计程车车顶全彩广告屏。有别于武汉市大量计程车顶的广告屏,它是单色的,即只有黄色或者红色一种颜色,且广告的信息仅仅限于文字,信息量小,无法完成图像广告业务,所以耗电量小,车载蓄电池足够,而且只适合价格低廉的如洗浴、电影放映信息、天气、交通等低端或公共广告业务。而全彩广告屏是等同于家用彩电效果一样的,有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耗电量大,还有考虑风、雨、散热等影响,所以必须与汽车加的车载发电机连接。该产品很显然可以为房地产、银行、上市公司等高端广告服务,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武汉市无法推广,因为势必会对原来的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所以,产品问世一年多,除了在香港试点成功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应用。
二是电梯式纵向停车位。武汉市部分小区有应用,的确可以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因为它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太大难题,但是国民的责任心和素质毕竟还没跟上。武汉市武昌区司门口某小区几年前就在地下车库使用该产品,但本人考察发现已经废弃,按钮也作废,电路也切断,只能作为一个普通的车位来使用。
三是高速公路动态称重系统。传统的静态称重容易造成收费站货车的拥堵,动态在高速路的任何一段设置,集车牌识别、违章记录、货车称重、超载缴费金额运算等功能于一体,到收费站之后直接像普通小车一样缴费即可,还可以以ETC的形式通行。这种设备技术上没有无法突破的瓶颈,关键是传感器要选择瑞典的石英传感器以达到测量的高精度。但是,前期已经存在的静态称重或者不是很成熟的动态称重已经被一些公司占领了市场份额,新的产品必定会对这些企业造成致命的冲击,所以要想占有一部分份额也是非常困难的。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研究
(一)企业要转变思想观念
实体企业近几年赚钱的却比较困难,但是企业还承担着社会责任,具有社会功能。作为一个企业不能只看利润多少,还应该为社会做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等贡献。所以,很多企业将金钱投入到煤、房地产和股票等投机的行业就等于是跑偏了方向。由此也会带来技术革新资金不足、企业转型错失良机的恶果。
(二)企业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
国家对国有企业有很多补贴政策,同样的对民营企业补贴、奖励也非常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有非常多的减税等政策扶持,主要是大力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我国很多企业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只想着赚取最多的利润,而丝毫不考虑产品的升级、企业研发机构的投入,软件的开发、专利的申请等。例如,某一个企业,申请到武汉市科技局、湖北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的研发资金后,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当中去,而是用该部分资金作为原有产品的销售,虽然表面上提升了销售业绩,但是几年后,原产品没有了市场,新产品有没有如期开发,部分资金还要被国家收回。这里举的例子成为了非常多的企业的一个准行为。
(三)实体企业忌讳玩资本运作
不管是我国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运作就像是一个赌场,实体企业如果很浮躁地想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回报,那么就脱离了实体企业的本质。因为产生效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实体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很对企业老板把心事花在脱离产品本身价值的资本运作上,就等同于玩传销游戏,这毕竟是不长久的。而且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企业的人才看不到老板踏踏实实为企业的发展着想,就等于是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一定会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民营科技企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制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是指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运行,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经营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民营科技企业中的民营两字,不是对这一企业群体经济成份的标识,而是对其所共同拥有的经营机制的高度概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民营科技企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效益同步提高;企业规模趋向壮大,竞争优势明显;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发展后劲增强;发展融入国际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经过30年的开拓发展,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已经从创业阶段进入成熟发展期。民营科技企业依靠其机制和技术上的优势,成功地实现了创业初期的发展,正在进行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实现规模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的二次创业。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起步较早,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数量、从业人员、工贸总收入、企业资产规模、利润额、上缴税金等主要指标方面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障碍。
本文研究者对陕西省内的十几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调查,包括普天天线、迪奥生物、比亚迪汽车、银河电子、石羊集团等,这些民营科技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工程、IT及电讯、汽车制造等行业,被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高、中层及基层管理者、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营销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基本符合分层抽样的原理,从而保证了调查结果能最大限度的反映整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对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和路径有了基本的结论。
一、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妨碍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
一是缺少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民营科技企业政策环境存在着调整滞后的情况,不能享受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如有些地方规定科技三项费用,只能拨给国有企业和国有科研院所,不能用于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贷款使用、项目立项等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又如公司法规定,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可以连续计算其赢利,而民营科技企业则不行,必须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的3年内连续赢利才可能上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初期和壮大规模阶段,资金以及相应政策的支持极为重要。不平等待遇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二是缺乏正常的资金融通渠道。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创业初期的民营科技企业缺乏风险投资扶持,小型企业借贷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大企业在快速发展期缺少新的资本金注入。从融资方式来看,间接融资方面,民营科技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资质规模相对较差。同时,投资项目多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技术风险。银行资金讲求安全性、流动性,因此,难以获得贷款担保,或是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直接融资方面,民营科技企业由于资产规模、效益指标等原因很难在全国的证券市场上市。以往为了解决股份制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有的是在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但是1998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对未经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批准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加以关闭,使融资受到限制。
三是扶持政策缺乏力度。首先是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但有的民营科技企业(如软件开发类)在资金规模等方面不能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的认定标准,因而难以享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即使达到认定标准,现实的政策是,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植政策力度,弱于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如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自投产之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高技术产品开发投入大,面临着开拓市场的巨大风险。因此,这条优惠政策对高技术企业来讲,所得到的实惠不多。其次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进行科技开发的投入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凭借保持垄断利润来收回,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当前一些民营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比例偏低,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选择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具体方向、降低风险以提高成功率、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等方面,民营科技企业领导者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正确决策。社会中介机构依托其信息渠道,专业化的市场调查、评估和预测,能够为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新产品市场营销策划、完善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提供多方面的后续服务,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从目前来看,发展技术市场,建立技术市场促进中心、交易中心、技术经纪行、专利服务网等机构,形成技术交易服务网络,这些方面都还不能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2、内部因素
一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借助多年科研成果的积累,凭借一两个好项目、好产品可以迅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历史资源的逐步消耗,产品生命周期(一般2-3年)过后,企业就面临缺乏新产品、新项目的问题。民营科技小企业通常不具备开发新项目的资金实力和高水平的科研开发队伍,难以再推出新产品。据调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平均知识含量低于15%,知识含量低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政策创新能力弱。为了寻求发展,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走向多元化或是转向其它行业,从而导致企业的由盛到衰。
二是产权制度尚不规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集体科技企业脱胎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其母体的关系往往导致产权关系难以理清。近年来,集体科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权模糊这一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表现是:企业产权不明晰;即使明晰也不具有可交易性;具有可交易性,产权结构也不合理。产权关系不清直接影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包括上市幕集资金、内部持股等。这种不成熟的产权制度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路线选择偏差。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路线。目前的民营科技企业,多数是小型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有的企业投入巨量资金进行基础性的开发研究,导致投资失败。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一味模仿。由于技术含量较低,进入门槛不高,陷入了模仿别人又被别人模仿的境地,长期处于市场追随者或落伍者的地位,导致企业的产品市场空间狭窄和经营环境多变,随时可能被淘汰。
四是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新成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投资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合作伙伴一旦发生矛盾,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壮大。合作一方若退出企业的具体管理,以股利形式获取投资回报,往往很难达到满意效果。因为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可能以大比例现金分红,从而使退出经营管理的投资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原有民营科技企业散伙或是再起一家的局面,很多初具规模的公司就分裂为数个小公司。其结果是大公司受到影响,小公司也不能迅速发展。
五是经营管理观念有待转变。一个项目乃至一个企业的成功,技术是基础,资金是保证,管理是关键。目前,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在管理上仍旧停留在创业初期,凭经验进行市场判断,凭意志和愿望进行经营决策,凭个人威信进行内部管理。一些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可观的项目,由于技术持有者过于自信,盲目运作,管理机制老化,而将其葬送。这种情况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成本,成为企业升级的巨大障碍。
二、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响应策略是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企业自主创新是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相对自主地对涉及企业产品、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确定对象进行研究开发及从事的其他创新活动。而企业同时又是在特定环境中运作的微观经济主体,客观上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研发条件以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支持,有效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应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这一历史命题的响应策略。
1、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是一项制度安排, 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命题, 是一项真正从制度建设入手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 应该由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来构建。建立长效机制要求企业从“品牌”战略出发, 立足未来, 着眼长远, 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创新战略, 它要求将创新作为一种文化来培育。真正从长计议,使企业自主创新有坚实的根基。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企业要真正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早定义了“创新”一词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做到创新活动由企业自己主导就是企业在新的生产函数的构建中能够对发展战略做出选择和取舍,而不是由来自外部的力量去规定和安排,如果企业接受外部力量安排,那就不是“创新”而是“服从”,从根本意义上“服从”与“创新”是不相容的。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呼吁一种能够使企业在创新中自主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二是创新活动具有周期。根据创新对象的性质、技术难易程度、创新成分高低, 其周期也不一样。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特别是原创性创新都是需要经过多年积累才能够出成效。比如海信电器涉足芯片领域,花了4年时间才开发出自己的第一款芯片。如果我们在创新战略上存在短视、功利色彩过重,就会出现过多的短期行为,这是在创新活动中缺乏科学态度和长效机制的表现,将会使创新活动难以持续。
2、建立有效的引进——消化——吸收机制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全球化态势下的经济生态环境, 由世界各国加入其中的全球产业生态链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存在方式, 它决定了各国经济的联系和全球企业的共生共存性, 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既定的环境和条件总是创新活动的历史起点。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市场机制的完备程度还是生产核心技术掌握程度, 以及资源利用的实际效果和水平, 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科学技术拉力赛中会较长时期处于赶超者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到, 倡导企业自主创新与坚持开放、引进, 不拒绝任何形式的联合、合作是并行不悖的。所不同的是,任何引进都不是目的,引进是超越的起点,应重在消化吸收。如前所述,我国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的投入水平是很低的,这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单行线上渐行渐远而逐渐失去了自我, 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大众连货架和扫地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而北京现代生产的索纳塔只有轮胎和电瓶为中国制造。企业不应该在引进中使创新能力丧失殆尽,而应该在引进中焕发出创新精神,建立起一种能对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的机制。为了大力促成这一机制的形成,要扫清各种障碍, 创造出有利于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良好环境,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解决好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如果能迅速将企业自主的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到工业成长期的日本和韩国的水平,利用各种有利政策作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源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扶持,则企业创新活动将呈现出新的面貌。
3、合理确定政府行为取向
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环境中的政府行为取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换言之,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对于政府而言做恰当的事比恰当地做事更重要。从宏观角度看,政府的行为取向,首要的是完备知识产权制度。但凡创新机制健全的国家无例外地拥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以作为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它对于保护创新者的利益,促进技术合理利用和有偿扩散具有重要作用,最为本质地体现了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其次,在一国的全部创新活动中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即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一般而言,基础性研究周期长、风险大、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安排, 应该重点加以支持的。这类研究企业要么不愿进行,要么无力进行, 政府可以用提供公共品和共用技术平台的方式,解决基础性研究中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的应用性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支撑,实现这一目标, 要求政府不断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
4、构建有利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尽管人们在谈到创新时,更多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层面的东西, 但在深入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创新首先应该是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首要的是观念的创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 既有符合创新精神的勤劳勇敢和吃苦耐劳,也有与创新精神严重冲突与摩擦的安分守己和安于现状的传统习惯。后者正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需要进行理念更新的对象。构建有利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二是运用舆论和媒体工具培育全民创新意识。三是在全社会蔚成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风气。创新在本质上是一项风险活动,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风险,如果对创新失败者不能理解和宽容,那么勇于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和勇于创新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少。
三、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制约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人才因素、融资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服务因素,而其中人才因素和融资因素又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说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还是人才短缺和资金缺乏。根据以上分析,从自主创新相应策略出发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塑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迫切需要。当前应做到:第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走素质教育之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第二,完善内部分配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对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第三,健全民营科技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才在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资金不足的思路是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具体做法为:第一,设立民营科技企业担保基金,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第二,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吸引资金投入民营科技企业;第三,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允许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民营科技企业,允许民营科技企业到境外上市。
3、加强法规建设,切实保障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
针对当前民营科技企业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强化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立法的进程。要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民营科技企业的条款及内容,建立和健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二是要严格执法。要在立法的基础上,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三是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增强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各项执法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4、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的服务体系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为民营科技企业在登记注册、技术咨询、项目评审、风险投资、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在土地征用、出口经营权、用水用电、招干招工、职称评定、筹资融资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重视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莲芬,蔡海鸥.决策科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 陈向军,田志龙.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1(4).
[3] 熊文杰.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障碍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农村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系统地调整有关制度,努力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歧视。
①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取消不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制止凭借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民营企业收取部门管理费和不公平、不合理行为。
②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③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④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创造投资便利,吸引国际国内风险资本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完善的市场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内部因素
随着1999年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写入宪法后,我国的私营经济更加如火如荼。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的观念和体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凝聚力。
民营企业主必须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1)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2)明确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行为追求的价值所在。民营企业通过企业使命和勾画中长期战略目标,可以把员工的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赋予员工美好的远景,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