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15:48: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生
“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说明
为了进一步创新博士生优秀人才选拔办法,我校2018年在哲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信息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理学院化学系、劳动人事学院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统计学院、数学科学研究院、理学院物理系、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博士生招考制度的“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的改革工作。
报考上述学院和专业的所有博士生考生(含硕博连读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的模式进行选拔。考生通过网上报名,按照学院要求提交材料,由学院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综合考试)阶段,复试内容包含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
报考上述学院的考生均须按《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完成报名、复试、体检、录取等相关工作程序。详情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以及附件中各学院的工作方案,各学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博士生招生工作方案由相应学院负责解释。
特此说明。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改革方案》,外国语学院自2017年起,博士生招考试行“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选拔模式。为保证2018年博士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生源质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改革方案》,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博士点自2016年起,博士生招考试行“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选拔模式。为保证2018年博士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生源质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
招生工作要自始至终贯彻科学选拔、公平公正、全面考察、客观评价、公开透明的原则,招生过程中任何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录取资格。
二、选拔模式
所有报考我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的模式进行选拔,即考生申请并报名后,由学院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阶段,复试阶段将进行综合考试,内容包含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
三、组织管理
成立劳动经济学专业博士招生工作小组,负责本专业“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博士生招生工作的管理办法的制定、报名材料的集体审核评议和筛选及整体组织工作。
四、工作程序
1、网上报名。
报考我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的考生均须在我校指定的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中提交报名信息、网上支付报名费、进行网上确认。报考条件、报考类别、报名时间、确认信息时间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的报名申请材料须于2018年3月15日前提交,过期不再接收。
申请材料包括:
(1)纸质材料(共计11项,提交至求是楼348室)
a.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包括封面和封底);
b.证明外语能力的外语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c.本科、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注:需要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处)培养办或本人档案所在单位公章);
d.学位证书复印件(双证硕士必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须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e.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正高职)的专家推荐书。(专家推荐书空白模板请于网上报名并网上交费后,从网报系统中下载。专家推荐书必须用信封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口处签名。未密封、未签名的专家推荐书,一律无效。);
f.学术简历:学习和工作经历、经验、能力、特别成就等,不超过1500字;
g.研究计划:攻读博士生学习期间研究构想,不少于4000字;
h.科研成果复印件: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或学位论文,不超过3件。(往届生须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应届生须提交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
i.其他表明考生综合能力的学习证书或获奖证书复印件。
j.身份证或学生证(应届生)。
(2)电子版材料(发送至slhradmit@ruc.edu.cn )
a.上述11项报名材料的电子版或扫描件
b.《劳动经济学考试情况汇总表》(请见附件)
考生提交的以上所有申请材料如有不真实的,取消复试资格;已被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3、资格审查
由劳动经济学专业招生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评分,综合考察申请人以往学习情况、英语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学术潜力、学术兴趣等方面,确定参加复试考生名单。
4、复试考核
(1)复试名单将于4月中旬在我院网站上公布。
(2)复试时间一般为4月中旬
(3)复试内容与形式:复试内容为外语水平(100分)、专业水平(100分)和综合素质(100分),采用笔试和面试两种考核形式,先笔试,后面试。笔试与面试成绩加总,为考生总成绩。
笔试为闭卷考核,总分150分,其中专业外语50分、专业水平100分(含专业知识、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
面试考核总分150分,其中外语听力及口语50分、综合素质部分(含学术基础、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等)100分。
(4)跨学科及同等学力加试
跨一级学科(含专业学位)报考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及一门政治理论课,详情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及《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加试成绩不计入加权成绩。
5、确定录取
本专业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管理办法》开展录取工作。根据加权成绩等综合因素,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提交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的名单,在校研招网予以公示。
五、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联系人:周老师
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具体要实现:第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特色,使经济学系的毕业生具有比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第二,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培养大批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着力把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技术和生产等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性人才。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目标
深化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试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目前我们有一支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过硬、师德师风高尚、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今后的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以提升经济学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四)科研建设目标
科研成果既是专业建设的标志,也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围绕专业特色明确教师科研方向,加强团队合作,努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争取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课题、论文、专著、获奖,扩大在省内及国家的学术影响力。
(五)学科建设目标
以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基础设施建设资助为基础,在未来五年里,不仅要继续保持目前的成绩,而且还要攀登更高的高峰而努力,为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积累基础。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的实践
为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包括:学业导师制、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和开展岗位实习。
1.学业导师制。
导师制包括固定导师和流动导师两种形式。固定导师是每个相关教师固定地为某个班级或年级充当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学生在学习、人生设计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流动导师是通过网络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即学生可通过网络向流动导师提出问题,导师在网上做出回答。
2.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需要,组成规模较小的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5-10人。一方面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讨论、对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相关老师能够参加学生们的讨论。组建学习小组还要渗透一种以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为目标的活动宗旨,争取在兴趣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3.进行社会调研。
进行社会调研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具有怎样的解释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以理论见长,局限在课堂学习容易把知识学死,而且自己也不知所学的知识到底有没有解释力。进行社会调研就是要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
4.开展岗位实习。
开展岗位实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推行学分制学习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修学分,因此许多学生在前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修完必修课及选修课所需要的学分。剩余的时间除了完成学习所需要的其他环节外,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到社会进行实习。另外,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的时间进行临时的、或短期的实习。总之,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把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007年以来,经济学专业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500余名,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取研究生比率达到10%以上。学生通过专业培养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专业实习掌握和了解社会实践技能,毕业生主要走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自主创业等领域。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
1.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完成了新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落实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两大模块课程,加大了多元化培养体系建设。
2.改革教学考试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我们从教学方法、考试环节同时入手,摆脱了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教育,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引入案例式教学,理论课教学中加入众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第二,在考试内容、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从考试内容上要求学生在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考试形式上要求采取包括作业、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论文等多种方式。第三,大力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除了利用目前已开发的信息平台外,还组织现代教学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发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尝试网络辅助教学。
3.注重教材、精品课、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获奖教材,同时我们也鼓励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特点,编写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材。现已出版《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部教材并已投入使用。精品课建设在经济学专业启动较早,目前有一门省级精品课政治经济学,正争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获得省级精品课。我们也在努力增加专业实习基地,新建专业实习基地5个,累计接受毕业生实习达500人次。
4.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一,完善教学日常环节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管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看,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专业教学计划的编订、考试改革方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学生毕业实习、读书工程和创新工程,学生评教实施办法,教师评学有关规定等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第二,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院长、校督导、院督导、系教师四级教学评估体系,从教师备课到课程考试评卷实行全程评估。系内主要是以系主任负责领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开展2次学生评教,了解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促进教师尽快改进。
(三)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本专业拥有一批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本专业的15名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教师学历结构较好:15名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占87%。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本专业任课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层次结合的梯队,老年教师1人,中年教师9人,青年教师5人。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也有部分教师曾到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立足现有队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稳定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我们引进了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各1人。我们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例如,对拟培养的青年教师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统一要求制定明确的助课计划,在本专业确定有多年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助课。青年教师首次上课或承担新课需要提前完成授课大纲和教案的准备工作,上课前除了必须经过系和教研室主持的试讲外,其授课大纲和教案要接受教研室主任及相关具体教师的审阅,合格者方能上岗。青年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参加助课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开展更为广泛的听课活动。每位新调入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至少需听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二位以上任课教师授课。青年教师听课需有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
(四)科研建设实践
1.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标尺
使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树立攻关意识,建立宁缺毋滥的科研理念。
2.以研究团队为基本研究单位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在、申报课题、争取科研获奖,都要围绕这个方向,进行集体攻关,并且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研究发展机制。
3.以加强学术交流为重要途径改变教师们的观念,开拓教师们的思维。
并且通过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扩大影响和知名度。具体如积极扶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派出访问学者和年轻教师去国内重点大学,甚至出国访问进修,同时积极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近年来,我们专业有多名教师到英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地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4.以实现教学科研并重为指导思想
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形成科研促进教学建设机制。
(五)学科建设实践
1.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加快学科队伍的建设。
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形成强有力的学科梯队。
2.加强学术交流
让学术界了解我们,并且建立与学术界较为密切的关系,形成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
2001年9月,邓亚萍赶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她更喜欢剑桥,但是她还是选择了诺丁汉大学,只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英文系。
诺丁汉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城市诺丁汉,距离伦敦两个小时的车程。诺丁汉大学始建于1881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英国著名学府中排名第五。作家DH•劳伦斯曾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如今是这里的骄傲。校长甘贝尔爵士对中国极有好感,曾几度来中国。在他的提议下,诺丁汉大学每年都专设20个只提供给中国留学生的全额奖学金名额,帮助他们攻读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
后来被聘请为诺丁汉大学校长的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诺丁汉校园里见到邓亚萍,杨校长问:“亚萍,你到诺丁汉来干什么?”亚萍说为了使中国人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有一席之地。
杨校长告诉亚萍:
“我有幸作为诺丁汉校长主持很多仪式,凭王室给我的权杖来行使我的权力。我最感到自豪的是,每次我坐到这个台上的时候,校园里就升起五星红旗,在英国的大学里升起五星红旗是很罕见的,每次我看到这面五星红旗都会感到自豪。有一次一位华侨会会长江凤翔,他一定要请我吃饭,他说自己是60多年前来到英国的,问我,你知不知道我来的时候英国人叫我什么,叫我‘清人’,不叫我华人,没有想到现在这里最有名的大学中间的唯一一套衣服、唯一的一顶金边帽给真正的华人戴上了。”
亚萍听了很受触动,她惊讶的发现,一个人如果做得好的话,力量可以有这么大。
邓亚萍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做一些有关于体育的、国际交流方面的工作,但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支持自己将来的道路,于是她决定攻读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女子体育硕士学位,以便能在国际体育运动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她同时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中国,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亲眼见到中国体育健儿的魅力。因此,硕士学位邓亚萍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
从小学生到英国研究生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权衡之下,邓亚萍考虑到自己的时间紧迫,选择了第二种办法。
一开始,邓亚萍的导师对她并不太了解,只知道她是著名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的导师没有收过运动员研究生,而诺丁汉也没有收奥运冠军的先例,因此,他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是否能顺利完成硕士学业。邓亚萍恳切地对导师说:
“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些,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多听一次甚至多次,别人可能需要一年完成论文,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请您放心,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听了这些话,导师一脸惊讶,随即又转为赞叹。
于是他欣然给邓亚萍定下了当代中国研究方向的参考书单,还信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他没有给邓亚萍一丝世界冠军的特权,同时更没有给她一点对运动员研究生的歧视。
邓亚萍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去实践自己的诺言的。在诺丁汉大学,她面临的是比在清华大学更具挑战的现实情况。不仅仅是全英文的授课环境给学习带来的困难,更主要的是这里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虽然每一个学生都有导师,但并不能经常见面。而且导师往往只提供给学生一个阅读书目清单,学生只能通过自学来掌握课程内容,学生还要自己到各图书馆或各个大学找书。有了问题才会和导师预约见面,讨论答疑。
刚开始时,邓亚萍很不习惯,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尤其她学习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这是一个在英国比较冷门的专业,即便是在图书馆里也很难找到相关材料。因此,在这方面她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她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邓亚萍不仅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后也丝毫不懈怠。她深知自己的课业基础差,因此每天课后定期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
按说学校安排的课程已经饱和,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完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课程。但邓亚萍还是觉得自己学习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好。诺丁汉大学确实对我们的世界冠军照顾得比较多,除了有老师的单独辅导之外,还针对她的社交活动多,经常要用英语发言还特别给她开了许多小灶。每次开会前,老师都要帮助她准备发言材料,纠正她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亚萍开了一门课,教亚萍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老师开玩笑地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就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
邓亚萍打球时,两眼裸视都是1.5,可自从上大学,视力下降很快,一只眼只剩下0.6,只得配了一副眼镜戴。由于睡眠不足,她上课总是犯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摸索出一套合理的时间安排。
除了上课,邓亚萍天天骑着自行车往返校园与住所之间,她的同学都很惊讶,说:“怎么世界冠军也骑自行车啊?”她总是笑笑:“世界冠军也是普通的人啊。”后来她开上了车,那是诺丁汉大学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回国前送她的,她在校园里只开了两圈就上路了,胆大而心细。有了车,省出不少时间。
诺丁汉大学的英语老师劳娜,和邓亚萍交往好几年,她很惊讶邓亚萍这样的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却如此谦和平易,甘心做一名普通学生。
亚萍太忙了,忙得终日与一台笔记本电脑相伴,不过长年累月和乒乓球拍打交道,竟也练得一手十指如飞的本事。没想到这也帮了打字的大忙,手指十分灵活,控制力很好;打球练就的手腕的灵活性,打字也如鱼得水,亚萍的论文就是这样敲出来的。
那电脑还是她几年前参加运动员卡拉OK大赛得的奖品呢,可现在她已经顾不上唱歌了,当年她得奖唱的歌儿是“我的未来不是梦”,现在是她实现梦想的时候了。
总有外国人问亚萍:“你们中国女运动员的成绩为什么比男运动员好?”开始亚萍也没在意,问的人多了,亚萍对觉得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于是亚萍根据自身经历结合所学专业,把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定为《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论文分析的案例用的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终于完成了3万5千字纯英文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这一论文,邓亚萍的导师最终没有改动一个字。论文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提出了关于中国体育今后发展的建议。
考官的一致结论是:一次通过!这时,导师才透露了当年的担忧:“收你时,不知你能不能完成。现在,你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2002年12月22日,邓亚萍如愿获得硕士学位,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论文正式出版,萨马兰奇先生亲自为这本书作序,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并且将这篇论文也收藏到国际奥委会的博物馆。
从1997年进入清华起,邓亚萍已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将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
回首这些年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她的眼界更加开阔了。
再回剑桥读博
2003年初,邓亚萍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她到老家河南考察的时候,她收到了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
对亚萍做出的选择,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和党委书记李志坚非常支持。他们觉得,这已经不是邓亚萍个人的事,中国运动员读到博士的不多,能拿到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更少,他们希望邓亚萍不仅在乒坛上能成为运动员的榜样,在学业上也能成为中国运动员的榜样。
于是,邓亚萍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了新的一轮拼搏――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她的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虽然邓亚萍的英文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但是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对她来说更为艰难,邓亚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学习异常刻苦,感觉特别辛苦,但效果并不明显。但邓亚萍暗暗鼓励自己:要拼搏、拼搏、再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慢慢的,邓亚萍习惯了剑桥的学习方式,对课业变得得心应手了。
从一开始,亚萍就结合自己职业选定了研究方向:“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邓亚萍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对邓亚萍选择的研究方向“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表示了极大的赞赏,认为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而邓亚萍也希望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发掘奥林匹克的商业价值,寻求奥林匹克发展的原动力。
作为北京奥组委的成员,邓亚萍不可能长期在剑桥专心读博。于是,导师特地批准她回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的材料。
2003年2月24日,邓亚萍回来了,为了完成奥运会举办的前期繁杂的准备工作,邓亚萍回到北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每天早上起床后,她便匆匆忙忙从北京城南的家赶往北京奥组委上班,下班后她必须全力投入到博士生的学习当中。每个学期导师都会给她布置具体的方向以及阅读书目。而邓亚萍要定期用电子邮件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和心得,并且还需要时常从北京坐飞机赶到英国,去剑桥大学将研究成果交导师评审,讨论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和任务。这样高负荷运转的生活对邓亚萍来说,过得充实而又满足。
2004年春节期间,为了赶写论文,邓亚萍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回到剑桥。为了节省时间,赶上进度,她买来一堆速冻饺子,足不出户地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写了20几天,没有下过楼。超负荷的伏案加上旧疾,诱发了颈椎病,整个头不能自如转动,她仍然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清华外语系吕老师到英国办事,特地赶到剑桥去看望邓亚萍,看到她别扭地歪着头坐在电脑前,心疼得掉了眼泪。
由于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繁忙,邓亚萍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取得博士学位:“我现在正在努力写论文,至于什么时候能完成我也不能确定。从1997年到现在,我经历了十年寒窗,可能读书的时间要比十年更长。”
没有一丝的官僚家庭背景,更没有厚实的商业资本支撑,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叫狄龙的小村子中出生与长大的本·伯南克可以看做是平民百姓实现“美国梦”的又一个范本。伯南克的父亲菲利普是当地的一名职业药剂师,母亲是一名教师,夫妇俩生育了三个儿女,伯南克在家中排行老大。菲利普夫妇名下有一个规模不大的药店,这是伯南克的爷爷传承下来的。伯南克后来回忆说,大人总希望他也来店里工作,“不过我通常会赖在店里的漫画书架边,止步不前”。
孩提时代的伯南克受外公哈罗德·弗里德曼的影响较大。弗里德曼是一名犹太律法的职业朗诵者,狄龙村附近有一座名为奥哈夫沙洛姆的小犹太会堂,每个月中弗里德曼都会在固定日期中到教堂做两次礼拜,而此时伯南克总会紧紧地跟在外公后边,久而久之,小小的心灵升起了非常虔诚的犹太信仰。当然,外公带给伯南克潜移默化的影响远非如此。跟在外公身边,本伯南克学起了希伯来文,弗里德曼精通国际象棋,年轻的伯南克于是被培养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国际象棋手,外公擅长吹奏萨克斯,伯南克也拜师学艺,而且后来达到了业余八级的水平。
犹太血统的聪慧与机灵特质在伯南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两岁的时候,母亲发现伯南克非常喜欢摆弄数字游戏,而且经常会在村子里与别人玩硬币。3岁的时候,伯南克就对两位数的加减法烂熟于心。“如果我有16个便士,拿走4个,还剩几个?”类似于大人这样的提问,伯南克的母亲说儿子会立即报出正确答案。进入小学六年级时,伯南克赢得南卡罗来纳州拼字比赛冠军,如果不是后来在“edelweiss”(高山火绒草)这个单词中多加了一个“i”,他差一点就赢得了全美单词拼写锦标赛的冠军。高中时代,伯南克不仅自学了微积分,而且是加州SAT考试年度最高分获得者。由于各科成绩优秀,伯南克获得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荣誉“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
但伯南克并不是一个“书呆子”。当时南卡罗来纳州的种族关系非常紧张,高中生的伯南克就深入到不同人群中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本小说,内容是关于一支由白人和黑人共同组成的篮球队。除此之外,伯南克还在所读学校发起成立了讨论种族问题的青年沙龙,同时在同年级发起以“种族矛盾”为主题的辩论赛,为了调动同学们辩论的积极性,伯南克经常自掏腰包给获奖者购买和派发小奖品。
结果似乎并不出乎人们的意外。17岁时,伯南克顺利考入哈佛大学,而且入学考试成绩达到1590分,离满分仅差10分。即便是在高手云集的哈佛校园里,伯南克的经济学学习成绩总是排名第一。因此,当四年之后大学毕业时,伯南克跳过了硕士生研究生学习阶段,被麻省理工学院破格录取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命运的红地毯在眼前铺展开来。
遨游学术界
麻省攻博四年中伯南克最感兴趣的就是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研究。在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典力作《大萧条》一书中所做的序言中,伯南克写道,“我相信自己是大萧条的痴迷者,就像有些人热衷于研究美国内战一样。”正是对大萧条的研究,使伯南克开始关注通货紧缩对经济所构成的威胁。在伯南克看来,一定的通货膨胀是一件好事,因此,他主张决策层设定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这一理论视角无疑为伯南克主政美联储后力推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时一件事会引致人们对自己命运的选择。博士毕业时,伯南克撰写的题为《长期承诺、动态优化以及商业周期》的论文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论文指导老师即后来出任以色列银行行长的斯坦利费希尔对伯南克的文章打出了所有博士毕业论文中的最高分。伯南克的学术兴趣由此得到再一次地激发。完成学业后,伯南卡直接把身份转换成了教师。
从担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到升任经济学副教授,再到转任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和政治事务教授,伯南克仅仅用了6年不到的时间,而在普林斯顿大学长达17年的任职时间,正是伯南克学术成果倍出的黄金时期,同时伯南克还出任了该校经济系主任,其间引来了杰出经济学家罗兰·伯拉布、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拉尔斯·斯文森等纷纷加盟,并最终将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国际经济学系和宏观经济系之一。
《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原理》是伯南克两本代表性著作。在《微观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伯南克摒弃了以往教材对数学推导的过度依赖,而是引用大量的范例给出了直观的经济学概念和观点;同样,在《宏观经济学原理》中,对于凯恩斯主义等经典理论的介绍和描述,伯南克也是从应用性的视角切入,让读者鲜明感觉到自己与思想大师并不遥远的时空距离。
如同研究大萧条从而得出了必须对通货膨胀进行目标管理的结论一样,伯南克所提出的许多财政与金融观点也极具个性化色彩。如他认为,美国的经常性账目逆差并不是美国人肆意挥霍消费的恶果,而是世界其他地区国家过分节俭的结果;设定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既可以引导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有助于中央银行提高其价格稳定目标的可信度等等。这些观点时至今日仍让学界争论不已,当然伯南克也听到了不少的骂声。
央行在制定和执行其货币政策时是否应当考虑资产价格(股价和房价)变化的因素是伯南克34岁时进入美联储作访问学者后重点研究的理论课题。包括国际清算银行、欧洲银行在内的许多权威机构和权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当资产价格出现泡沫苗头时,中央银行应当先发制人。但伯南克指出,货币政策不应对资产价格的变化有所反应,因为一旦泡沫“破裂”,就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恐慌。得出这种结论,伯南克认为,美联储无法可靠地鉴别出资产价格中的泡沫,而且货币政策工具对于有效制止泡沫的目标而言也显得过于迟钝。看得出,如同对待通货膨胀一样,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看法,伯南克显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鸽派”。
与危机的肉搏
按照伯南克的设想,在联储做访问学者工作结束后自己还会返回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台,然而,从费城联邦储备银行到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再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近乎10年的实际工作体验与收获最终让伯南克决定留了下来。特别是2002年被小布什总统任命为美联储理事后,伯南克就完全打消了回到大学执教的念头。而让伯南克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联储的理事职位上呆了不到三年,就得到了小布什的再次钦点——出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4个月后,在美联储主席席位上浸了19年的格林斯潘宣布离任卸职,小布什将美联储的最高权杖交到了伯南克的手上。
然而,伯南克没有想到的是,次贷危机以及随后而来的金融危机将自己无情地推到了世人瞩目的风口浪尖。几乎来不及做任何思考,2008年1月,伯南克作出了将隔夜拆借利率调降75个基点至3.50%的重大决定,迈开了近20年中最大幅度的降息步伐。紧接着的11月里,美联储连续四次掣动利率“闸门”,将基准利率直线下沉至0至0.25%的目标区间。一年不到的时间,美联储将基准利狂降500个基点,其降息幅度和降低频率为美国历史所罕见。
“伯南克疯了!”市场顿时发出阵阵惊呼声。人们普遍认定的是,紧跟历史上最低利率水平之后的必然是通货膨胀的魔影。然而,手持长矛的伯南克并没有放慢进攻的脚步,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中祭出了更加威猛的“杀手锏”——四轮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资料显示,最近四年中,美联储通过QE向金融体系注入了超过2.5万亿美元的资金流量。伯南克也赢得了 “本直升机”的绰号。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l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
“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6年,面Ω丛友暇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国内医药产业市场经济呈现非常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世界处方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4%,而中国药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
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
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
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
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
[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07-02
一、引言
我国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的资产评估人才。自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设立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以来,越来越多院校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近年来,围绕资产评估专业建设问题,相关各方展开了积极研讨,所达成的共识之一是资产评估作为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在人才培养环节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然而如何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结合我校及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情况,探讨资产评估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
二、本科资产评估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四大类:认知性实践、专业性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些教学活动虽然对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认知性实践通过到评估机构的短期参观、考察,达到对资产评估行业状况、资产评估业务、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有初步认知的目的。但由于时间较短,或者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最终往往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专业模拟实验通过课堂集中教学的方式,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资产评估活动进行模拟,从而使得学生对评估实践有感性认识,并将评估理论和方法与评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评估实践的需要。专业模拟实验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国内高校还面临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缺乏合适的模拟实验教学软件、缺乏合适的模拟实验教学教材、缺乏合适的模拟实验教学师资。
毕业实习是通过在资产评估机构的学习和操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由于学生毕业实习往往和就业结合在一起,因而,许多学生到签约单位而不是评估机构实习,或者并未从事资产评估方面的实习。
毕业论文旨在对学生全面运用所学评估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进行综合性训练,以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形式,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各高校评估专业论文完成情况看,目前仍然偏重理论研究,解决评估实际问题的较少。
三、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
资产评估实践教学旨在通过评估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将资产评估理论和评估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零距离”的实践体验,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资产评估工作的适应性,实现资产评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根据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目的,可以构建“专业认知―课程同步实验―综合模拟实验―实习基地实习”四个层次的资产评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基本构造如下图所示。
资产评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评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四年本科教育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中第一层次是资产评估专业认知实习,第二层次是课程同步实验,第三层次综合模拟实验,第四层次是实习基地实习。
1.所谓“专业认知”,就是针对资产评估专业新生缺乏评估意识和评估概念的状况,通过参观评估机构、评估现场以及专业老师或评估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资产评估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对资产评估活动有感性认识。
2.“课程同步实验”是学生在完成专业认知的基础上,在学习《房地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通过同步实验,掌握相关资产的评估特点和评估技巧。
3.综合模拟实验是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通过完整评估项目的模拟,让学生作为一个评估人员,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按照评估程序,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确定合适的评估参数,得到最终的评估结果。评估项目宜选择股权价值评估,方法涉及资产基础法、收益法和市场法。
4.实习基地实习是学生完成了校内课程学习后,集中时间到实习基地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实际评估项目,为在校学生向评估人员角色的转变提供铺垫。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评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毕业论文(实习)的撰写提供相应的素材。
四、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构建
为在教学中落实上述课程体系,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管理保障、教学条件保障、师资队伍保障等。
1.教学管理保障。为规范实践管理,应建立完善、可控的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管理保障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成绩考评体系,涵盖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
质量评估体系以实践教学成效为本,制定专业认知、课程同步实验、综合模拟实验、实习基地实习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及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质量监控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和反馈。事前监控注重实践教学的前期准备,如实验场所、实验人员的安排和落实;事中监控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如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教师指导情况、现场纪律等;事后监控注重实践教学效果的监控,如成果性材料的质量、学生成绩分布状况、教师成绩评定合理性等;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反馈和教学效果的反馈。
成绩考评体系应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成绩考评方法,将考评的重点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成绩考评方法以出勤和最终报告或作业作为考核重点,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出工不出力”,成果性材料东拼西凑、弄虚作假等,因此,在传统考评方法基础上,更应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对评估理论和评估知识应用的考核。
2.教学条件保障。教学条件保障主要是涉及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具有满足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硬件除了在性能上需要满足一定要求外,在数量上还应该留有余量,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计算机故障。
软件配备是目前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市场上的资产评估软件有鼎信诺资产评估系统、资产评估大师、AE99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系统、创新资产评估软件系统等几种,综合比较分析,鼎信诺资产评估系统具有教学版本,对于资产评估实验教学比较最适合。
实验教材比较理想的是由郭昱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资产评估模拟实验》,该教材以真实评估项目为基础,模拟资产评估活动的每一环节,将评估项目中评估人员所做的主要工作通过文字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以评估人员的身份来完成相应的评估工作,其中,凡涉及评估理论和方法应用的关键环节,让学生自己按提示设计完成。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使用该教材,普遍评价很好。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应慎重选择评估机构作为实习基地。评估机构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接纳足够多的学生实习;同时,要运作规范,带教老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要求。
3.师资队伍保障。目前在财经类高校从事资产评估教学的专业教师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缺乏,这对于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的开展十分不利。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建立一直熟悉评估业务、教学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乐于教书育人的“双师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队伍[1]。
首先,应重视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适当向实践教学教师倾斜,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2]。
其次,合理安排校内教师的任课时间,鼓励校内教师“走出去”,到评估机构践习,参与实际评估项目,了解与掌握资产评估活动的具体程序、方法。
最后,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将校外资产评估界的精英“引进来”,进行实战授课。
五、结语
实践能力是资产评估专业需要培养的至关重要的能力,由于资产评估本科专业设立时间较短,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这就需要相关院校进行不懈研究以及积极探索,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一、金融工程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金融工程金是现代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通常而言,金融工程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利用数学、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工具,结合金融学理论,通过对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分解等方法创造出符合金融市场中不同参与者需要的金融产品。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借助工程化方法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金融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程序化过程,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等。因此,金融工程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特征,它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在金融工程中,既需要无套利定价、风险中性等金融思想和技术,又需要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想,还需要能够综合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等工具处理各种金融问题。因此,从金融工程的本质含义看,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如下特征:
交叉性和边缘性。金融工程学的内容极为繁杂,而且变化与发展无比迅猛。它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思想把金融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工程大量地采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方法以及运筹学优化技术等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工具。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工程正在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目前,受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启发,金融工程领域正在积极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即实验金融学。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和工程化思想和方法已经向金融工程全面渗管,导致金融工程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应用性和灵活性。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我们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毕业生应该能够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对金融资产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取舍、分解和重组,最后将经过重新调整和搭配过的风险收益契约化、规范化、产品化;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提高和市场的秩序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和金融手段、方法与方案。同时,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方法已经表明金融学已经从抽象的理论中走出来,开始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金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推动着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使金融工程学成为理论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使金融市场充分而灵活地适应各种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和灵活性的特点。
定量化和最优化。由于金融工程需要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一系列程序化过程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都需要准确地定量分析。因此,金融工程广泛地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等技术手段,使得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定量化分析的特点。正因为把数理工具和现代金融原理结合起来,才使金融工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金融工程不仅要应用定量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决办法。最优化是金融工程的思维核心,是量体裁衣和个性化服务的本质体现,金融工程在解决任何金融实际问题中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如投资组合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都需要在无约束条件或者多重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金融工程后,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还有更多的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或者开设金融工程类课程,迫切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融现代金融理论、工程化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边缘性学科。金融工程思想及方法论一经出现,就对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探讨实验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专业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同时它还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并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主体,其中课程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包括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其课程体系就是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因而可以从事在实践中与金融工程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一组涉及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有机组合。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国外高校实施“宽口径”的通通识教育,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通常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置金融工程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由于金融工程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应用性,美国高校在实施学位教育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因而其课程设置扬长避短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有三种模式:强调金融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商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对一些数量方法的学习课程开设较少;强调工程化方法训练的工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工程化,注重学生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工程化、运筹学和数量方法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强调数量分析的数学系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数理分析基础,随即过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更偏重于宏观金融,注重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设计以及政策分析,而微观金融研究和教育则比较落后。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展开了金融学科改革与建设的大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金融教育体系接轨,改变重宏观、轻微观的金融教育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本科阶段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种金融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我国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由于国外并未有金融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借鉴,上述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从各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原来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从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看,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论基础模块,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分析工具模块,包括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工程化理论、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金融工程案例、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不同类别大学都在运用自己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金融工程人才,扬长避短,各有特色。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难点:
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关系。由于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设置的差异,我国许多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简单地沿袭传统的重视宏观金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而反映微观金融范畴的体现金融工程特色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尤其是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固定模式。
2、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关系。一般而言,理工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基本原理,尤其是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分析工具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忽视了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训练。而对大多数财经院校而言,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教学较为薄弱。
3、金融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鲜有工程化产品创新案例,注重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或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训练,而欧美国家高校极为重视的实践教学,在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极大的损害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
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国各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性模块主要包括金融工程案例教学、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其中金融工程实验课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介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三、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也给中国的金融工程教育带来了不少启迪。
1、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进行实验教学。由于金融工程是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科,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分析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金融工程实验可以逼真地模拟市场,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市场环境。因此,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2、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而要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不断溶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因此,金融工程实验已经称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3、金融工程实验是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金融工程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这个学科特征赋予了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投资分析、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能够掌握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中,大幅修改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专业选修实验课。
课程实验。投资学、运筹学、金融衍生证券、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必修实验课:金融工程实验、证券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专题实验,每门实验课为2学分,共36课时。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金融工程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金融衍生资产定价的基本操作方法、流程,以及利用金融衍生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全部内容,能够验证证券定价理论、证券组合以及关于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验证工作原理。通过金融工程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工程专业所学主要专业课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强化金融工程和证券投资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结合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为撰写毕业论准备。
专业选修实验课:MATLAB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每个学生可任选一门。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种修改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课时,更好地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化的特色。执行这个新的教学计划一定能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金融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同时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玉梅.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
[4]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
2004(6).
[5]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
[6]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文获得201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资助。
我国高校在经历连续十几年的扩招后,本科生培养从先前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大学生培养数量急剧增加,但培养质量却堪忧,培养方式整体上急需从"粗放经营"走向"精耕细作","质量提升"与"内涵建设"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势话语,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那么,本科生导师究竟应该基于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理念对本科生加以指导?若要本科生导师制具有良好的指导效果,其具体做法又是什么?为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和良好效果,配套性制度应有哪些?文章借鉴英美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及具体做法、本科生导师制的配套制度等逐一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高等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学业需求:可迁移能力的重要性
2008年,牛津大学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联合牛津大学各学院的院长教授们作了针对高等教育理念的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从事任何职业所需要的可迁移能力,二是培养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技能。第一种能力,即可迁移能力,是指对世界、对知识、对自身的推理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意味着个体交往能力及敏锐的逻辑思维体系(综合、分析和表达)的构建和发展。第二种能力,即本科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毕业时较为容易地进入特定行业,例如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等。
目前,我国各大学各专业的传统讲授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第二种能力,但对第一种能力的培养,即对心智的提升、思考能力(逻辑性、反思性、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深度推进,仍然较为欠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在工作中进一步的成功来说,本科所学的针对某一专业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技能(即第二种能力)的重要性将日渐下降,而类似逻辑思维能力的建立、思想情感的交流、人际关系的处理、创造性意识及宏观思维能力(即第一种能力)将会显得更加重要。因此,从教育本质及长期来看,培养学生的第一种能力更为重要。第一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关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频繁引导、启发和指点。然而,在当下我国普遍生师比过高、大批量生产的高校教育中,要求授课教师对课堂上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关注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或探讨问题,也难以长期跟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智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为第一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及具体做法:以专业学习为载体培养可迁移能力
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英美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在经历高峰低谷后一直保持着两个优良传统--致力于学生心智的培养、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也是导师制的目标精髓所在,即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导师指导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事物、评价证据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提供一种质疑、探究、摸索和细究的方法,它不是通过权威独断,而是通过分析、比较、理论和批判的方式来开展。
具体做法上,英美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是采用导师辅导课的形式来运行的。导师对学生在辅导课之前的准备和在辅导课上的表现都有着清晰的要求。首先,在每次辅导课(每周或每月一次)开始之前,每个学生被要求提出并解答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对这个问题有若干个论点,同时要对这些论点加以辩护(而不是进行循环论证),并将论证的过程整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口头陈述出来。在这个阶段,学生进行准备的过程就是一个把讲授课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并使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学生必须全力以赴进行准备,仔细审查各种支持性论据,亲自对论据进行权衡取舍并善于利用论据,并真正弄清自己在思考些什么,这种具有迁移价值的能力是很宝贵的。然后,在辅导课上,导师可以提问或质疑,去挑战现有的某些解释并考验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帮助学生对自我的创见进行批判性审查和重构,教会学生如何对自己的各种论题进行研究和论证,而且还应使其掌握怎样将它们展现出来并对各种问题作出十分全面且深思熟虑的回应,引导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及所接触的东西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进行明察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某个论题的细微之处、其成立的事实依据以及其深层含意等,都可能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的辅导课,是学生自己处理信息材料,并将自己的分析、反思、判断进行汇总的过程,这种形式的学习是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真正得到深度推进的过程。
总而言之,较为理想的导师辅导课可以利用专业学习稳步推进学生的若干可迁移能力:(1)风度和品性的培养。在辅导课上,学生对自身性格特点和他人特点会增加了解,在讨论的碰撞和摩擦中学会妥协和有策略的自我辩护,对磨砺性格和培养品性有着非常大的好处;(2)研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为辅导课准备过程中,可以学会自我询问:"我正在阅读的材料真的有用吗?我所查阅的资料是否充足到能使自己为论文中的问题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呢?"(3)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会提出"关键问题有哪些?答案何在?"(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学会忽略权威,学会质疑"这些作者都认为自己知道了问题的答案,但事实果真如此吗?"(5)写作能力的培养;(6)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口头讨论时学会为自己的思考站得住脚而进行辩护的技巧;(7)总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将习惯于较有深度的思考,并能在其他学习过程中更加专心,例如在讲授课中保持警醒等等;(8)创新思维的培养。导师辅导课上的讨论具有开放性,过程是开放的,结论也是开放的,学生有机会选择讨论的方向或焦点,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制度移植的配套性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出现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清华大学曾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连续调查了四届学生,调查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导师制的效果一般,而低年级学生则有近一半人认为"和没有差不多"1,导师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其他高校的实施情况也大致如此。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高校偏离了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精神核心,形式主义的特征使它对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素养没有多少助益2。为什么在欧美著名大学能有效实施的制度却在中国达不到同样有效的结果?我国高校应如何做才能使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精神落到实处?下面从生师比、学生课业负担、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四个方面对实施该制度的支撑条件逐一分析。
1.控制"本科生导师制"的生师比
在我国,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6:1,更常见的是一个导师同时面对几十个本科学生。当生师比过大时,不可能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少数学生的苏格拉底式教学,导师辅导教学只能流于形式,这与导师本人的素养、态度并无关联。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多教师少的状况,硬性强制改变总体生师比显然是不可行的,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此问题:一,以学院为单位,在全学院按照一定标准(例如学业成绩、兴趣)选拔一定比例有志于科研或高强度学习训练的本科生,为他们每人配备一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学业导师,进行重点培养;二,以类似实验班的班级为单位,按照不高于5:1的生师比为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学业导师。这种采用选拔方式择优为本科生提供导师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本科生导师制的生师比,同时为导师辅导课提供了较高质量的生源,为那些有培养潜力又能适应较重学习压力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更深入的思维能力训练。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国内高校本科生的学习课程总量普遍过多,四年中课程往往达到50门以上,而且,为了给临近毕业的学生提供考研、求职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方便,国内高校四年繁重的几十门本科课程学分通常在三年左右修完,这样,本科学生前三年往往疲于上课,不仅白天有课,甚至晚上也有课,大二大三的学生经常达到一天8节满课。西方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较少,大学四年一共只修30门左右的课程,每学期只修4门左右的课。此外,国内学生从小并不习惯自己主动学习去寻找问题、解答问题,加上大学期间要上大量的课,没有时间为导师辅导课的讨论做充分准备,学生形式主义地参与、应付本科导师辅导课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情况。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内在要求需要大力减轻学生的讲授课负担,大幅增加主动学习的自由时间,我国高校虽然也在逐渐降低本科生四年总学分,但讲授课的课业仍然较为繁重。
3.建立激励机制
在国内,过大的生师比、过多过散的本科课程设置、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估、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导致教师的生存、工作环境压力加大,教师们往往负荷过重。尤其是科研压力的增大,迫使教师们在授课之余,还要努力在高级别期刊上、设法申请课题获取研究经费、出版著作等。本科生导师的辅导工作,本身既不属于学校要考核的科研教学任务,也没有丰厚的劳动报酬,教师作为导师对本科生的辅导形成事实上的敷衍也就很好理解了,这种敷衍与导师本身的素养往往并不相关。
一个可能的激励方案是,学校把对本科生的指导时间定量化,并把辅导本科生的任务作为导师正式的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考核或职称评定的工作量认定中承认 "本科生导师辅导课时"类似工作量,同时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让导师们的付出获得相对丰厚的回报,引导教师们重视本科生辅导课。如果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有科研成果的产出(如质量高的论文等),则对导师进行额外奖励。事实上,在牛津大学,由于导师花费大量时间在本科辅导课上需要很多额外的费用,其教学体制在投入资金和师生时间上代价非常高昂。
4.施加约束机制
客观而言,靠高校行政部门对本科导师的考核从理论上讲是具有难度的,目前高校行政部门考查的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但难以考查学生思维达到的复杂程度以及他们观点的深度及发展进度,因此很难对本科生导师的辅导工作进行考核。要保证导师辅导课的质量,除了依靠导师本人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外,应赋予学生一定权利,如果学生感到导师未能负责任地进行指导,比如未能中肯地评价自己的表现或者对自己的学习进展不了解不关心,应有权利向管理部门进行反馈或申请更换导师。
参考文献
[1] 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
[2] 大卫・帕尔菲曼主编.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卢现祥主编.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 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2006(3)
[5]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收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即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松散型模式。
(一)融合型培养模式
融合型培养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与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首先,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其次,聘请对方教师来讲课,派遣我方教师到对方进修;再次,引入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最后,以双语授课。通过全面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做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融合型培养模式既能很好地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满足人们渴望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又能避免学生在国外学习所要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使学生逐步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接受国内和国外两种文化的混合教育,最终成为能够融合中西方文化,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人才。融合型培养模式对我国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探索低成本、效果好的合作办学,满足国内对教育的需求是极其必要的,对国内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教育水准的国际化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嫁接型培养模式
嫁接型培养模式主要是双方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对方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目前进行的嫁接型模式主要有“2+2”模式、“1+2+1”模式和“3+1”模式。“2+2”模式就是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在国外再学习两年,修满要求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颁发的有关证书;“1+2+1”模式就是学生在国内学习一年,再在国外学校学习两年,然后再回到国内学习一年,修满要求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颁发的有关证书;“3+1”模式就是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再在国外学习一年,修满要求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有关证书。
专科学生的“2+1”模式是指学生在国内读两年,完成英语课、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任务,获得部分学分,第三年到国外学校完成其余专业课和课程设计。这一模式的好处是学生的外语水平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又可利用国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极大地提高综合能力。
本科学生的“2+1+1”模式是指学生在国内读两年,完成英语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任务,获得部分学分,第三年到国外学校完成部分专业课和课程设计,第四年回到国内完成其余课程及毕业论文。这一模式的好处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够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降低留学成本。
嫁接型模式结合了中西方的教育优势,使学生能直接出国接受国外教育,对国外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等有较深的了解。学生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外语水平,相对高中毕业直接去国外学习而言,可节省很多费用。
(三)松散型培养模式
松散型培养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我方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方法。这是一种渐进的模式,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高校从不同渠道吸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目前,为了实现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我国很多高校都采用这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
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至今仍处在等待观望的阶段,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合作办学意识不强
一些中西部地区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懈怠心理,等待观望的情绪严重,求稳怕事;或者将投资收益放在首位,担心合作办学出现矛盾,打破现有利益团体等。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缺少充足的项目启动经费
在合作办学中,国内高校和国外教育机构都会考虑经济利益回报问题,许多中西部地区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市高校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合作办学中往往谨慎投入。相对而言,国外教育机构为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也将合作办学的重点放在中心城市或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校相比,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教育资源普遍不足,尤其是地市高校总体上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层次不高、办学经验不足、缺乏名牌效应,与重点高校相比难以吸引国外一流大学作为合作伙伴,难以引进高层次的合作对象;对学校所在地学生也缺乏吸引力,许多希望接受国外高等教育的当地学生或选择直接出国留学,或选择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重点高校。因此,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应认清国际环境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三、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解决方案
(一)解放思想,拓宽视野
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中外合作办学中,外方的动因主要是利用本国过剩的教育资源为他国提供服务,获得经济回报。而我方的动因主要是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弥补我国高等教育需求的缺口;通过合作,学习对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目前实力不强,因此应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定位在学习外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尽快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不宜将赢利放在第一位。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要紧抓机遇,克服困难,消除不利因素,及早、大胆地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争取早日到国际教育市场上展现自我,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
(二)立足自身条件,找准合作对象
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可以通过国外的校友、本校的外教、海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华侨、当地的外事部门等牵线搭桥或通过参加中外教育交流展等途径,与国外的大学或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开展交流、合作,进而达成合作办学的意向。
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在选择合作办学的对象时,要侧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中质量较高的高校,选准学科和专业。国外高校有很多种类和层次,合作办学双方的办学层次、办学水准应基本对等,甚至对方的办学层次、办学水平要高于我方,这样才能充分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使双方的合作长久稳定地推进。项目启动初期建议采用松散型培养模式,请对方教师来我方讲课,派我方教师到对方进修,以借鉴国外教学经验,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之后,双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相关教学手段和培养方案等就可以进一步取得一致,这时就可以通过融合型培养模式在国内培养出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立以融合型培养模式为主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部地区一般高校可采取合办专业、合办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的模式进行中外合作。
1.招收主管部门计划内的参加了高考的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是国家招生计划内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因此可以采取“2+2”的形式,双方议定教学计划,学生前两年在国内高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后两年在国外高校学习专业课,达到要求后即可获得中、外两方学历证书。
2.面向社会招收高考录取线以下的学生
一些没有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家庭经济基础很好,并且有求学愿望,学校可以自行招收,采取“1+4”的形式,学生前半年或一年在国内进行预科学习,聘请国外教师来中方学校授课,取得结业证书后再到国外学习四年,获得国外学历。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获取国外学历、提高外语水平的愿望,大大降低出国费用,省去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许多麻烦,而且有利于国内高校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引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推动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3.与国外企业或中国境内的独资、合资企业合作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