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要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19: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知识要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知识要点总结

篇(1)

二、进行归纳总结,抓内容要点

《医用化学》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知识点比较多,并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使知识网络化合系统化。同时各知识内容存在着许多相近和相似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同时也是要掌握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内容要点。例如溶胶和高分子溶液,性质相近,容易混淆,针对这个知识点,就要多归纳总结,抓内容要点,可以从二者的溶解性、透光性、分散相、分散系、热力学稳定性、光学想象等几个方面进行区别,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

篇(2)

引言

思维导图主要由词汇、编号、线条及图形等构成,本质上为中心朝四周进行扩散的一个图形,其通过运用颜色不同的笔将各级具体的分支画出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根据一定的结构、类别及逻辑将一些零散知识组织在一起,在形成全新且完整的知识系统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1.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一项重要环节即为课前预习工作。现就初三学生为例展开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繁多、时间紧迫、学习难度大等压力,由于花了较多时间与精力在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上面,因此用于课前预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在此种形势下,为让学生在较短的预习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成效,化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延伸出崭新的知识,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化学学习[1]。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促进发散思维,通过对某个学习要点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自己在这个要点中依然存在的疑惑之处。例如,在预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这一课时,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就会根据教学的要点,将这一小节中关键知识点找出。其中,有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知识进行直观理解,有的知识学生则难以充分理解,且纵观自己整个知识结构体系,未能找到落脚点的部分,那么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对这部分展开仔细研习。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模式,学生不但能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理清,而且还会对存在疑惑的地方加大研习力度,进而展开有针对性且高效的课前预习。

2.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学习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将思维导图模式恰当引入教学中,将会极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例如在开展《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是相等的?”随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就问题展开谈论和研究,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回答这个问题,并向大家详细说明理由。与此同时,教师需安排一名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观点及内容运用思维导图全部记录下来,这时我们发现,学生有的认为质量相等有的认为不相等。当得出各种结果后,学生们便会就采用何种方法来验证各自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大家决定采取实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果后,学生们便会就实验过程中需要的药品、实验器材、实施步骤以及评价方法等展开激烈讨论,当完成这个共同的思维导图时,学生便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课堂的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大家展示总结出的思维导图,全班师生再对各个小组的方案共同进行评价,最后确定统一的方案。

在上述化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均得到了重视,不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之前知识的交互,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讨论结束之际,教师还可向学生们公布自己的总结,不但全面归纳了所有学生的思维成果,同时也帮其理顺了探究思路,使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讨论的结果。

3.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的运用

开展化学复习课的主要作用便是通过概括性整理与深化之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形成全新的认知结构。作为从部分至整体的教学阶段,复习课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整体有关联的知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出发,将已学过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方法等进行合并与分类,进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网络[2]。在化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一种典型运用模式便是教师引导所有学生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共同归纳与整理,从而达到有效梳理已学知识的目的。由于全班同学在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与学生对主题与次主题进行共同确定,首先确定大致框架,学生再以小组形式对次主题进行讨论后,再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将相应的次主题绘制在黑板上,最后所有师生将整个复习课题共同完成。

例如,在开展《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单元复习时,教师可安排好各个小组的知识要点归纳任务,那么每个小组就需要分别总结元素、原子、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等主题,并全面且综合归纳这些小节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完成归纳总结工作后,小组代表在黑板上事无巨细写出所有归纳内容。在此种复习模式下,学生在短时间内便对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由此可知,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大大促进了复习课教学效率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课等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及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归纳整理已学过的知识点,找出仍旧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与成效。

篇(3)

近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了《2015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从这份说明的相关内容来看,2015年的化学高考相对历届高考要求将有所提升,在考查内容上会更深入,在考查范围上会更广泛,在考查能力上会更加细致,这也提醒了广大教师与学生应当重视对知识要点的研究。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有效性,突出知识点,抓住重难点。

一、主干知识的梳理与强化

复习课的基本目标是对已学知识查缺补漏,因此,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当帮助学生对主干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与强化,这同时也是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理清思绪、明确要点的过程。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一中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为例,该章节的主干知识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及一般规律与元素周期律。其中,元素周期律又必须掌握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金属性(单质还原性)的强弱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等。教师唯有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就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悉数整理出来,才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主脉络,这既有利于避免学生出现复习盲区、复习白点,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重难点,更重要的是能为后续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归类复习、专题复习等奠定扎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复习目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树状图的形式自行整理出每一专题、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主观知识,这样既可以将其粘贴在专题、章节、单元的开头页,也可以将其整理为一本小册子方便携带。总的来讲,就是要提炼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与重难点。

二、教材内容的温故与延展

教材是教师开展复习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当带领学生重新回到教材中,再次温习教材内容,并在二次温习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与延展。经过完整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对高中化学的全部知识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控,此时的教材重温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同时有助于学生在宏观整体概念的思考方式中建立各个章节、各个要点之间的关联,以提高对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二中的“钠、镁及其化合物”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等钠的化合物,其中除了要了解基本的化合价、电子式、俗名、颜色与状态、与水反应、与二氧化碳反应、与盐酸反应、在空气中的热稳定性、主要性质、用途价值、相互转化之外,还应当结合选修2中的专题二“从自然资源到化学品”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有机的连接与延伸。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复习目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教材温故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其一,结合教材后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提问,同时有方向性地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与交融,以提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其二,参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相关文件,更精准地明确考试要求。总的来讲,就是要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效果。

三、典型例题的操练与研究

习题是高考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检验手段与强化方式,因此,要提高高考化学的复习有效性,还可以从典型例题入手,加强学生对其的操练与研究。比如最常见的实验现象与化学方程式的判断与辨别,即根据实验现象来书写化学方程式,或根据化学方程式来阐述、描绘甚至自行设计实验。例如判断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所产生的反应是否可以表达为Cl2+2OH-=Cl-+ClO-+H2O或者氨气通过稀硫酸是否可以表达为NH3+H+=NH4+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借助典型例题进行知识点与重难点的强化与训练时,应当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基本题型,即该题型是立足于基础与主干知识,但同时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个角度的改编以达到考查综合知识的目的;二是重视质量,即不要崇尚题海战术,而是应当精选好题,确保每一道典型例题都能切准知识要点,而不是单纯地加深印象。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可以精选出历届高考试题,或是将其直接引用,或是对其进行适当地改编,总之就是要达到题目与要点匹配、内容与知识融合的复习目的。

四、热点问题的分析与结合

“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近年来被多次提及,它强调的是应当为应试教育注入更多的生活气息,尽量缩小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参考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开展复习教学时,不能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而是应当多关注、多留意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与高中化学内容有所关联的热点问题,可以在复习时将其融入知识体系之中,对其进行分析并与复习相结合。比如今年被高频度提及的雾霾天气,其出现的原因与高中化学中的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防治、工业污水的处理、化工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等环境化学知识有关。除了雾霾天气这一最直接的化学迁移外,由其衍生出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污染天气下的应急预案、为加快新型工业进程需要所诞生的产业园区、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工业生物技术等,也与上述提到的化学知识有关,这也是高考时代化的一个要求与体现。为了能够在复习时更好地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结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留意新闻、查看报纸,做生活的有心人。假如在复习中能够将知识点与重难点融入社会热点问题之中,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认知深度。

篇(4)

关键词:一轮复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知识网络化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切实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一轮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摆脱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初步学会归纳问题,能初步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有:研究课本、查漏补缺;构建化学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完成这些任务,最重要的是提高复习效率。怎样进行一轮复习才是高效的呢?

一、狠抓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研究课本教材,吃透化学原理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课本教材的分析研究,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查漏补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复习。研究教材,就是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关键知识要点,特别是化学知识的核心环节(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电化学原理、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和原理及设计、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等),让复习重点突出,让知识更加精炼。把学得透彻、掌握牢固的知识,少用时间,把尚未完全弄清楚、一知半解的内容,当作训练的重点。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找到关键的元素或物质,根据知识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要仔细研究课本,研究教材中的问题,遇到疑问要到教材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样做就可以起到强化思维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所有的考点都无法脱离教材,都可以通过教材的处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善于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化学的学习,最应该注重的是对规律的总结。化学知识非常琐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找到合理的线索,通过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通过对思路的认识对化学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将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具体的知识网络。具体做法如下:在学习卤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氟、氯、溴、碘元素的性质研究单质的性质,再根据单质的性质分析学习氢化物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置换反应。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时,要把握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明确解题的线索和解题的思路,同时结合这部分内容的联系和元素周期律,将这部分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得非常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有机化学的内容时,把握有机物之间的规律,把握官能团的性质和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找到解题方法和思路,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将琐碎的化学知识串联成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要灵活应用掌握的知识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针对高考的要求和考试大纲将高中化学分成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基础等几个部分,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对化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对化学知识规律的理解和使用要灵活,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形成属于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把握知识要点,做好纠错工作。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高考的要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对高考内容的疑点和盲点。高考要考出好成绩,就是要走出“越容易的东西越易出问题”的怪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具体的做法是:(1)对纠错问题思想上要给予重视。(2)要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真纠正;对容易出错的内容和知识点要反复强化。(3)对出错的题目要对出错的原因做认真的分析,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基础不扎实还是对化学原理、概念的掌握不到位。(4)下一次考试中要规避这些问题,通过不断地对比和总结,找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痼疾还依然存在,通过不断总结可以消除一轮复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切实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

五、狠抓限时训练,强化应试能力

1.限时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限时训练可以提高做题速度,也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题目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模拟题中去挑选,难度不宜过大,以中档题为主,少用难题拔高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得分率,同时也会让学生从考试中体验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2.规范化学用语

在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审题不严:看清楚关键字、词,看清楚关键条件。(2)对化学用语的书写要规范,注重元素符号书写的规范和对化学术语的规范使用。(3)拒绝所答非所问: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要求写元素名称却写元素符号,要求写物质化学式却写物质名称,要求写反应现象却写出发应产物等等。(4)拒绝出现低级错误:不要出现心中所想与笔下所写不同等错误。

3.提高答题技巧

做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图,发现解题的规律,采用猜、想、换、带入等方法来解题,提高做题的成

功率。

六、分析教材实验,把握实验重点

教材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核心,通过对教材实验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一轮复习中化学实验复习的针对性。教材实验都是典型的化学实验,历年高考中不少实验题的设计原理都改编自教材内容。为提高化学实验复习的有效性,应注意如下问题。

1.狠抓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是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实验原理要明确,对实验的流程要熟悉,这些都是化学实验复习中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

2.积极拓展教材中的化学实验

对教材实验的内容要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教材实验的内容去拓展新的实验,不仅要拓展新的实验情境,还要拓展仪器的新的应用,更要拓展重要知识点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3.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实验应用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评价能力是高考中的必考点和热点,在处理该类型的试题时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可通过题目所给的信息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来处理。只有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实验应用,才能化一轮复习中化学实验的复习效果,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之,做到以上这些,可以使一轮复习更扎实、知识体系更完整,促进高考化学成绩的迅速提升!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91-01

化学对于刚接触的初三学生来说既新鲜又陌生,那些专业的化学用语、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实验等知识全部要识记,随着所学知识量的增多,有些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化学越来越吃力,很多知识在脑海中显得模糊不清,常会相互混淆,导致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教师课堂中指导学生利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增强化学知识记忆的几种方法:

一、口诀歌谣法记忆法

在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中,口决和歌谣是或不可缺的记忆方法。它们既朗朗上口,又简明扼要,易记清记牢,深受学生喜欢。刚接解化学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口决应用最多,也最适用。如:取用药品的操作要点:“固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缓立”“块状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量筒的操作要点:“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胶头滴管的使用要点:“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编成歌谣,学生记起来有音律和节奏。

如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两个电极产生气体的名称和气体的性质编成歌谣。“氢负氧正,氢二氧一。”特别是化合价这节的知识,歌谣的作用太大的,这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记,难理解,难应用。我作了两个歌谣降了难度。一是:化合价分正负,金正非负单质零,氢正一,氧负二要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二是: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在同学记忆的基础上稍加解释,再去应用,学生会很快掌握要点。这章的知识也就不难。还有学习燃烧的知识时,我用了“三要素”的歌谣,火着起,条件三:可燃物,氧助燃。点火源,紧相连。三去一,火自完。灭火法:一冷却,二隔离,三窒息。这样一来学生记忆扎实,运用得心应手。不仅降低难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趣味性,不失为记忆的妙法。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是记忆的窍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枯燥的、无意义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收到奇效。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嫁给那美女、新铁锡铅轻、统共一百斤。”又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许多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规范或错漏,我把步骤总结为:设、方、关、比、算、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要求先通一会儿氢气,再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后需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冷却,如顺序颠倒有可能酿成实验事故,可引导学生记成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又如在讲解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吃饱了不一定吃得多,没吃饱的不一定吃得少”来记忆。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

篇(6)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several suggestions

Liao Zhenhua

【Abstrac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is in chemistry teaching important component. Not only the teacher may raise student’s observation ability, the experiment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o operat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 on, simultaneously is also advantageous to the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increases chemistry knowledge intuitive,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Instrument

1 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2 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2.1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2.2 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3 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3.1 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3.2 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篇(7)

四步学习法学习进程为:“预学―听课―复学―作业”四步。初中学生对此学习方法比较熟悉,但却没有很好地运用,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听讲和完成作业,忽视其他环节,造成不预学就听课,不复学就做作业,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将四步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分阶段训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预学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做到课前预学,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爱预学,其主要原因是不明确预学的目的。为此,采用对比课来提高学生对预学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如在第一节课,让学生预学后再上课,第二节课则不预学就上课,两节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听课效果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预学的重要性。之后根据教材的教学的目的,列出预学提纲,知道学生怎样阅读教材,怎样总结重点和难点,如何做预学笔记。在学生初步掌握预学方法后,逐渐让学生自己列预学提纲,自己做到课前预学,课上做重点检查。待学生形成一定预学习惯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在预学中多思考、多总结、多归纳,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

认真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要认真听、要思维、要记忆,三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故要求学生需带着预学中的问题听课,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抓住重点。听课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内容,还要注意教师对一些问题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以及解题思路、技巧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的本领。课堂笔记是听课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记不是录音机,不能什么都记。要抓住理论和实际,记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和关键,记知识的归纳、总结、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及分析方法,以备课后求教和研讨。

复学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复学有课后复学、章节复学、综合复学。有些学生比较重视章节复学和综合复学,忽视了课后复学,这样往往造成“知识点”的遗漏。每节课后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整理笔记,阅读资料,进行小结,这样可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学会对比、归纳、联想等复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复学习惯。章节复学是在课后复学的基础上,根据知识内容,利用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各“知识点”相互联系,将各鼓励的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如在学完第二单元空气、氧之后,要求学生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与空气、物质的变化、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燃烧等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学生在复学中不仅掌握了各部分知识,还可以学会总结知识要点及规律的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综合复学就是充分利用分析、比较、联想、概括等方法,将各“知识点”、“知识线”相互联接起来,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学会运用各部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长自我发展的能力。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又是知识到智能的转换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作I不能只局限于课外作业,应将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实验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在作业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在做作业前,要求学生认真复学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纳小结。做作业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建立已知与位置之间的联系,找出解题的方案,提倡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通过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与同学讨论或求教老师,问题解决之后,必须查找原因,通过纠正错误,往往可以更加巩固学习成果。在做作业中,还要求学生不断总结所学内容,以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阅读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是有多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阅读自学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要阅读自学好,必须坚持做“读、思、问、记、做”。

读,是指阅读课本,阅读分为“粗读、细读、精读”三个层次。“粗读”是全面了解内容,掌握知识整体。此方法多用于课前预学成资料的准备。“细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读,深入钻研教材的重点、难点及中心内容,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明确每个字的含义。“精读”是三种读法中的较高层次,是带着问题去反复阅读,不仅是读某一章节或某个知识点,而是要全面、综合着去读,对比着去读,并在读中研究总结规律,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思,是在阅读中积极思考,既要掩卷而思,进行回忆,还要抓住中心和本质,做出归纳总结。想一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问题怎样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

篇(8)

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可使熟悉单元教材的内容,掌握其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2.笔记式自学

自学不做记录将收效甚微,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时作摘录的习惯。这种自学方法适用于阅读教材的部分章节和参考书,需要去粗取精。适合高年级采用。特别在阅读参考书时,读书笔记成为自学的一个得力助手,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琐碎,如高中有机部分关于石油及石油产品概述,煤和煤的综合利用,硅酸盐工业、炼铁和炼钢等,都适合采用这种自学方法。

现以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为例,简列提纲如下:

(1)石油和天然气——烃的主要来源。

①天然气;②石油。

(2)石油的成因。

(3)石油的成分。

(4)石油的炼制。

炼前处理:为什么?怎样处理?

①石油的分馏(物理加工)

常压分馏

石油的工业分馏

减压分馏

什么叫石油分馏?分馏的实验装置。

②裂化(化学加工)

催化重整目的;重整方法。

(5)石油加工后的产品及用途。

(6)石油加工。

①什么叫石油加工;

②裂解(与裂化的区别);

③裂解的目的;

④石油化工与环保。

通过笔记式自学,可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式自学

现行教材不大适合学生自学,这就适合于采用问题自学。例如,盐类的水解,它破除了过去盐的分类,为什么?为何NaAc、NH4Cl、NH4Ac、NaCl的水溶液性质有差异?NH4Ac与NaCl性质无差异而本质又有差异等等。

4.总结式自学

又称收获式自学。化学知识多而杂,系统不甚明显,学生容易一学就会,一多就乱,时间一长就忘,为此就应注意训练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以达到知识系统化。如讲完金属键,中学阶段化学键类型便告一段落,这时指导学生在阅读复习的基础上总结几种键型的本质,四种晶体的异同,并列表归纳。

5.对比式自学

化学概念有很多易混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对比,通过自学找出其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似点。如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素异型体、同种物质;再如裂化和裂解;结晶、结晶水合物,结晶水、湿存水等,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不反复对比,便易混易错,以至张冠李戴。再者,有些概念还必须通过咬文嚼字才能彻底搞清,凡此种种,只有通过对比式自学才能真正掌握概念。

6.讨论式自学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编拟讨论题目,由学生精读后进行讨论,形成“三角往返式”的信息反馈(即老师为一方,同学之间互为双方),如在讨论溶解度概念时,经充分讨论,,总结归纳为四点:(1)要在一定温度下;(2)在100g溶剂(水或非水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度单位是克。同样,关于电解质的定义,也先阅读后讨论,结论出三点:(1)在溶解于水或熔化状态下;(2)能导电;(3)必须是化合物。对醇、酚之别,硝基化合物与硝酸酯之别等均采用此种自学方法。

7.探索式自学

这是发展学生高水平自学能力的一种方式。尤其适用课外学习,其程序是:提出问题——阅读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再提出问题,……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课内探索主要适用于简单问题,如此较复杂问题可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解决。如“络合物”一节,可分为(1)无水硫酸铜为何遇水变蓝?(2)CuSO4溶液遇NaOH溶液为何出现蓝色沉淀?(3)加入氨水后为什么沉淀溶解?(4)再滴入NaOH为什么不出现(WOH)2蓝色沉淀?看来似乎问题很多,但都围绕一个Cu2+的去向这个中心问题,并以此为探求知识的途径。继而以Ag+AgC1[Ag(NH3)2+]为线索设计另一条途径,使知识步步深化,随后讨论络离子的破坏,内界与外界的互相转化,这样,便形成一条清晰的知识脉络。

还可以写成论文的方式进行。

此外,还有圈点式、眉批式和混合式等自学方法。采用一种还是同时采取几种自学方法,要视教材内容具体情况而定,并需教师精心选择与适当安排,使读、议、讲、写、练结合进行。

总的来说,中学化学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是使学生学会阅读化学教材,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认真读书和思考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为使用化学工具书,及模型等学习工具打下基础。通过初中到高中的化学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达到如下要求:

(1)能独立阅读化学教材,分清主次,掌握中心,并能归纳、概括写出要点或眉批,旁注。

(2)比较熟练地查阅和使用物质溶解性表,溶解度曲线、比重与百分比浓度对照表,以及各种图、表,为使用化学工具书打下基础。

(3)学会使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模型及各种标本,有条件的还要会使用幻灯投影仪等现代化学习工具。

(4)能改进自学方法和养成认真读书,读思结合,先复习后做书面作业等良好习惯。

以上四条要求是相互联系,不能孤立割裂开来,从初三到高三如何逐步达到这些要求,还要根据各学年的化学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研究和拟定各学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具体要求。如初三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应在他们原有自学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学习达到: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阅读化学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等教材,初步能归纳概括写出要点和根据教师要求,在阅读时做各种批注。

篇(9)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1]延续了实验稿课标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倡导,但更清晰地突出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为此,明确规定了学生必做的8项基础实验,并强调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2]。在2012年沪教版新教材[3]中的8个基础实验见表1所示。

仔细研读教材上的8个基础实验[4]后发现:这8个基础实验大多以知识验证性或技能操作性为主, 而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属于仅有的探究性实验。

反复研读基础实验3的设计[5]后发现:实验中重要的“控制变量”的对比思想没有很好地提炼出来,有些实验用品不易获得或对比性不强,有些实验现象不易把握,实验内容分割上有欠妥之处,并且缺乏必要的安全提示。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重新研究并设计了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见附录)。设计后的实验通过了苏州市区100多位初中化学老师的操作验证和研讨,获得了肯定与好评。

2 实验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重新设计的基础实验3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个实验目的(见附录):①目的2: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思考,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把握对比实验的要领——尽量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进行对比实验;②目的3: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这样本文设计的基础实验3就形成5个实验目的。

为了保证整个实验思路清晰,突出实验的基础性和探究性,本文将实验分成侧重基础性的“实验过程”和侧重探究性的“问题讨论”部分(见附录)。在“实验过程”的对应栏目中明确指出“基本操作要点”、“基本观察要点”和“基本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把握操作要领、明确观察对象、挖掘现象本质,从而达成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再通过“问题讨论”确定“实验探究点”,达成实验目的2、3、4、5(目的4: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目的5: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

为了确保实验的直观性、对比性、连续性,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用品”作了相应的调整;基于安全角度考虑,在“实验过程”前增加了“安全提醒”。

3 实验过程设计

实验过程是该实验的基础部分,其作用是达成实验目的1,并为实验探究部分做好铺垫。

3.1 实验内容的调整

紧密围绕实验目的1——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3个条件,且缺一不可。将原实验过程的4个实验内容调整为3个,一个实验内容分别对应一个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1)原实验内容1、2都是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具有可燃性。但将其与另2个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内容并列,层次不分明,设计思路不清晰,不利于学生提炼燃烧的条件。而去掉其中一个实验内容,虽不影响此燃烧条件的得出,但不利于增强现象的可重复性、排除偶然性。故此将原实验内容1、2合并为附录中实验内容1的两个小点。

(2)为了步骤紧凑、设计严谨,紧接着比较实验内容1所确定的两种固态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时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虽然都是可燃物,但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着火点(也为后面的问题探究——可燃物点燃方式差异的原因分析埋下了伏笔),从而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故此将相关的原实验内容4调整上来成为实验内容2。

(3)最后,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三——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基本延续了原实验内容3。只是为了防止蜡烛油粘在桌面上,增加后期的清洁整理工作,改“把蜡烛竖直放在平整的桌面上”为“粘在平整的玻璃片上”。并且为了加强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增加了一个步骤——待蜡烛熄灭后,再用此玻璃杯(必须甩掉杯中的二氧化碳,并擦干,保证玻璃杯中环境还原为初始状态)罩到处在空气中仍在燃烧的蜡烛上,观察现象。

3.2 实验用品的更改

原实验内容2所用的固体物质为棉花团和玻璃棒(或石棉绒),但棉花团、玻璃棒外形不相似,且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容易裂开;而石棉绒成本高,又不易买到。原实验内容4的可燃物为小木条和小煤块,但小木条和小煤块外形很不相似,且小煤块受热后没有明显的火焰出现,不易准确判断何时着火燃烧。

鉴于以上原因和调整后实验内容的需要,并使学生体会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及控制变量的思想。本文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实验装置、重新确定了探究物质具有可燃性的对照物。

(1)实验装置

考虑到比较可燃物分别燃烧所需时间,不可控因素多,对比性不强。笔者决定用铜片作为载体,把可燃物放在上面,下用酒精灯加热两可燃物中部的铜片,通过观察可燃物着火燃烧的先后,直观地得出结论。

(2)固态可燃物的确定

实验初,考虑了棉花团、保鲜膜、乒乓球碎片、滤纸碎片、面粉、葡萄糖粉、蔗糖、碳粉等一系列固体可燃物。但发现棉花团、保鲜膜、滤纸碎片、碳粉在铜片上都不易着火燃烧,蔗糖、乒乓球碎片虽易着火燃烧,但蔗糖受热融化后更易流动且与面粉外形不相似,而乒乓球碎片燃烧后异味太大,令人不舒服。最终决定用既能保证实验效果,燃烧后气味又好闻的面粉和葡萄糖粉。从外形相似考虑,不可燃物采用了碳酸钙粉末。

(3)注意点

实验中发现:①铜片过厚、过宽会过多分散酒精灯火焰所产生的热量,从而使得可燃物的温度难以达到着火点、不易被点燃;铜片过窄,酒精灯火焰又可能会冒出铜片,直接烧及可燃物。②面粉、葡萄糖粉距离中部火焰太远,则所达温度太低,两者都不会着火燃烧,而是缓慢碳化;若靠得太近,由于葡萄糖粉受热后是先融化后燃烧,葡萄糖融化后会流动到与面粉混在一起,导致两者同时燃烧。

反复实验后确定用0.2 mm厚,3.5 cm宽的铜片,并在中部折叠出隔板(见附录)。为防实验中葡萄糖受热融化后流出铜片形成污染,葡萄糖粉用量一定要少或铜片应有向上的卷边。

面粉、葡萄糖粉应等距平铺在薄铜片隔板两侧且尽量靠近,并将酒精灯外焰对准铜片的中部隔板。若酒精灯火焰偏离中部而靠近面粉,会使得面粉先于葡萄糖被点燃,从而导致学生得出“面粉的着火点低于葡萄糖的着火点”这一错误结论。

4 实验探究点的确定

为了实验目的2、3、4、5的达成,本文精心设计了7个实验探究点(见附录)。

(1)探究点1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进一步系统地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要领。

(2)探究点2的设计是在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促进燃烧就是在燃烧的3个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加强其中某一条件,从而加深对燃烧的3个条件缺一不可的认识,

(3)探究点3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缺一即可。

(4)探究点4 讨论熄灭蜡烛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想出“吹灭”和“罩灭”这两种,但第三种方法的得出:剪去一段蜡烛,有点超出常规。设置这么一个难点,一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三种灭火方法的理解,二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

(5)探究点5的设计是对促进燃烧的原理和灭火的原理的进一步甄别,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探究点6的设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也决定了它们的点燃方式。

(7)为了不把知识教死,但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把教材中出现的文字[6]作为提示列在探究点7之后,降低难度。通过该题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这次实验探究的是通常的燃烧条件,而广义的燃烧中的助燃物未必是氧气。

5 实验验证与研讨

2013年3月19日,在苏州市平江中学,苏州市区100多位初中化学教师对本文重新设计的基础实验3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教学研讨。

教师肯定了整个对比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做法,高度赞许了实验的设计严谨、准备充分。对笔者自制的铜片教具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觉得用简单的折叠法形成的中间隔板的构思很巧妙。

有的老师反复把面粉和葡萄糖粉分别放在中部隔板不同距离处多次实验,看现象达到预期的距离该控制在多少之内。还有老师对玻璃杯二次罩蜡烛的实验做了多次对比:甩动1、2次后罩;拿起后直接罩,观察第2支蜡烛熄灭情况,进而明白了实验设计中处理玻璃杯的用意。

还有老师提出为防酒精灯火焰飘忽影响实验效果,应在酒精灯上加防风罩。笔者认为这一点提得很好,必要时操作起来也不是很难。

但也有老师提出:用一支蜡烛、一盒火柴、一盏酒精灯、一根玻璃棒就能解决燃烧的条件的探究。笔者认为这样不够直观、不够简单明了,现象的重复验证不够,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抽象思维,会极大地增加学生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且无法比较出不同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附录:

基础学生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思考,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把握对比实验的要领——尽量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进行对比实验;

3.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4.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

5.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

实验用品

95%酒精、蒸馏水、面粉、葡萄糖粉、碳酸钙粉、小蜡烛(2支);

玻璃棒(1根)、试管(1支,用于插玻璃棒)、酒精灯(1盏)、药匙(1把)、燃烧匙(3把)、三脚架(1个)、火柴、铜片(1片)、玻璃杯(1个)、玻璃片(2片,用于固定小蜡烛)、滤纸(若干)等。

安全提醒

面粉、葡萄糖粉切勿取太多,以免加热时溢出燃烧匙或流出铜片,也避免可能产生的火焰太大;手拿燃烧匙时尽可能离燃烧匙中的物品远些,防止被火焰灼伤;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燃烧的火焰烧到身体部位;加热后的铜片很烫,不要立即用手去接触,待冷却后再用滤纸把铜片擦试干净。

实验过程

按要求完成以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记录。

总结:结合你在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试着总结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问题讨论(实验探究点)

1.回顾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的过程,请思考:当我们对某一燃烧条件进行探究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结论的科学性?

2.细铁丝一般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能在氧气中燃烧;纳米级铁粉还能在空气中自燃。请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试着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3.请列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这些方法分别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

试着总结:灭火的方法

4.你能想出多少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能否把上述灭火的方法都用上?

5.在日常生活中若想使煤炉中的火更为旺盛,常用扇子去扇;但用扇子去扇蜡烛,却一扇就灭。请分析:同样的动作,为什么造成两种不同的后果?

6.火柴、蜡烛、木条 、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点燃它们的方式有什么差异,为什么?“点燃”在引发燃烧中起什么作用?

7. 为了更好地研究燃烧的条件,你觉得还可以进行什么实验?(提示:①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②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但金属镁着火却不能用二氧化碳扑救,因为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

篇(10)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加强高中化学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广大化学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对此浅谈如下看法:

一、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二、听课

学习化学的主渠道是课堂,善于听课是学好化学的前提。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课本、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钢笔一并摆放整齐,以免在上课的中途又去找这找那,分散精力并造成漏听。听课要做到全神贯注,紧跟老师的思路。如果有一时搞不清楚的问题,立即记下来放到课后去解决,不要死死纠缠,以免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课堂上的“听”不仅用耳,还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手、脑、眼、耳并用,才能发挥最佳效率。

听课要做到三个结合:

(1)“看”和“想”结合。“看”主要是指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想”就是指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同学们不能光看稀奇和热闹,要对观察到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2)“看”和“听”结合。即是把看到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与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老师在演示实验时,常常要引导同学们观察一些容易忽视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要提醒同学们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对实验操作和现象进行解释,这些问题很多是课本上没有的,如果实验时不认真听老师讲,就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实验的本质。

(3)“听”、“看”、“记”相结合。就是说,在课堂上听讲、看板书、看课本、看实验时都要做好笔记。要勤动笔,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做好练习。

三、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阅读、听课还是实验都要做好笔记。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不会做笔记,在课堂上常常照抄老师板书还顾此失彼,记下了却听漏了,听进了又记不下。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笔记呢?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首先在课本上做标记、在书页右边的空白处只记老师扩展引申的要点,对这种记法感觉轻松之后再在笔记本上记。笔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记老师的讲授提纲,课本上已有明确记载的概念、方程式可简记或不记;第二,记老师讲课的要点和分析比喻,记自己听课的深刻体会;第三,记练习中老师指出或自己所犯的错误及其原因。我们的课堂笔记不求全,但求新;要敢于取舍,遇到没有听懂的问题,立即做好记录,一时记不下来的内容可做记号、留空,课后再去钻研并补全笔记。为了提高笔记速度,要尽可能使用化学用语和特殊符号,笔记所用符号要尽可能规范统一。每堂课的笔记都不能记下了事,课后要进行复习整理,过一定的时间还要复习。

记好课堂笔记,可以使我们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手、脑、眼、耳并用,记忆更加牢固;通过整理笔记,我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会不断增强,对书本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也会大大提高。毫无疑问,那些课堂上不动手的同学,无论他有多么聪明,也不可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四、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推理的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总结出各类型,各部分的知识的学习方法

化学知识多且散,在部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学就懂,一放就忘,一考究倒”的印象,这就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尽快指导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并使之公式化、规律化。

为了克服化学知识多而散,不好记且易忘的缺点,在传授各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归纳小结,总结出各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点使之公式化、规律化。

上一篇: 决策管理论文 下一篇: 运动会入场解说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