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19: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工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51.6;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51-01
班级管理工作精心细化,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服务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就是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充满爱心、细心、热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独立意识增强了,渴望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认同。但是,他们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期望值高,抗挫能力低,不少学生具有娇气、依赖性强、虚荣心强、好攀比等不良心理。因此,中职班级管理更应强调精细化。班主任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管理程序,精心处理每一个管理细节,精心安排每一个管理活动,从而营造优质班级管理。
一、事无巨细,精心细则化
有的中职生在校表现较差,纪律散漫,好说脏话,见到老师不知问好,在吃穿上攀比乱花钱,学习积极性不高,时间观念差,意志薄弱,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差,感恩意识不强。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学生的成长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中职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班主任应抓住时机,在班规中对班级的纪律(包括上课纪律、下课纪律)、考勤(包括请假、迟到、早退)、劳动卫生(包括值日生职责)、个人仪表、寝室等方面的要求都进行详细规定。还要制定详细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对迟到、旷课者扣分;对考试中名列前茅者加分;对给他人提供学习帮助的同学加分;对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同学加分。通过精心细化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得越来越好。例如,无随便迟到、早退现象,经常能听到“谢谢、对不起、请、再见”等礼貌用语,午睡时的吵闹声减少,课堂上能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人无闲人,精心人事化
中职班级常规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做的人少,看的人多;班干部做,其他人看;刚开始做,到后来看。最终,闲人越来越多,常规事务越来越难安排,完成质量越来越差。因此,班主任应该精心安排班级人事,将班内事情分为班干部的事、承包人的事、人人天天要干的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主解决和安排班级事务。如检查卫生、督促课堂纪律、安排主题班会、整理宿舍等等。定岗定位,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班级可以设计各种反馈表,如上课纪律记录表、交作业情况表、卫生值日检查表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要有专人负责登记反馈。班主任检查班内的详情要看量化管理汇总表,及时检查,及时处理,适时调整不合理的规则,并每周总结一次。对表现好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表现差的学生提出希望。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加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赏识肯定,精心星级化
中职学生在没入校前,由于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班级的中下层,他们很少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赞赏和表扬,往往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中职学生更爱“追星”,明星的行为方式对一些中职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善于“造星”,在班级让丰富多样的“星”亮起来。让“星”生活化,让“星”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启迪和激励,让“星”真正成为其前进的动力,通过发掘、鼓励与肯定,引领学生进步。设立丰富多彩的“星”是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让人欣赏的一面。班中有的学生好学,但在劳动时怕脏怕累;有的学生对学习很漠然,但劳动时勤勤恳恳;有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但请他帮忙做事极其爽快。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可精心地收集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并放大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设置各种“星”,实施“人人参赛、人人评判、各展其才、各显其优”的活动,选出开学最初的“学习之星”到后来的“卫生之星”“文明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每一份成功都能时刻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这种活动不求全,每周一次,每月一总结,看谁的“星”最多,就给予表扬与奖励。通过开展评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扬与肯定不再是优秀生的专利,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积极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空间。
四、结束语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事务烦琐、要求细致的工作。中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及班级群体的特性要求班主任必须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恒心,多一份操心,多一份细心,更需要多一份精心。因为优质班级管理需要从精心开始,需要精细化,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中职生生涯规划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长江大学于2001年新设置的专业,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计划,称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反映了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集中体现了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1]。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按照学校的教学指示,本专业每年都会进行计划的修订工作,以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更改专业简称
力求统一化、标准化,在本次修订中,专业简称没有沿用以往一直使用的“装备专业”的名称,而以“过控专业”取代。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院系和学科介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两部分与原有的专业特色、业务培养要求和课程结构一起共同构成新计划的全部内容。
二、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等,反映了课程各部分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组织方式,体现了课程设置理念和价值取向[2]。本次修订工作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1.增设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现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训,而通识教育旨在教会学生谋生手段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理智、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3]。美国是最早也是最完善地开展通识教育的国家,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自21世纪以来,国内不少高校也都相继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等[4]。
秉承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为了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以拓宽知识面,本次修订首次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的界限,科学地增设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其中开创性地设置了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属于学校平台课程,涉及、思想、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体育、历史、时事、道德、法律十大领域,共计16门课程,高达752个学时、45.5个学分,为全校学生所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学校提供,分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艺术欣赏与体育健康四个模块,要求本专业学生选修总共不低于10学分,其中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模块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
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艺术、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四门课程,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大学艺术旨在艺术文化熏陶下帮助学生有效成长,促进其终身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优质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而言,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降低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其实现角色转变的主动性。
2.取消公共基础课程
新计划取消了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改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部分构成。在此需强调的是,通识教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简单的名字替换,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顺序编排、课程学时分配等方面均有大幅调整。新计划对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更改,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1%,所占比重最大,充分体现了平台课程的特点。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照学科大类培养而设置的,所占比重约为24%。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分别占25%和20%。
3.优化专业必修课程
在新计划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专业必修课程的前置因素和知识的自然衔接过程,削减设置重复的课程,避免资源浪费;剔除内容落后、知识陈旧的课程,并对排课顺序、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和学分等内容进行优化,以均衡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力求教学效果最大化。
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静设备、动设备和控制三条主线,设置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和过程装备控制工程三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总数分别为64、48和64,在所有专业课中位居前列。以三门主课为中心,基于为核心课程进行知识铺垫的原则,辐射出工程材料及成型方法、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六门专业必修课,并依据其内容安排学时数从32到56不等。另外,考虑到考研、招聘和毕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所有专业必修课程一律不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
4.改革专业选修课程
18世纪末,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倡在大学里教师可以教授自己认为最好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任何课程。基于此理念,他首次提出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借鉴德国的经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于1825年首开选修课先河。直到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才正式确立了选修课制度,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目前,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
在新计划中,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前者已在前文中提及,不再累述。专业选修课作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与扩展,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旧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不仅数量屈指可数,而且在整体专业课程中所占学时和学分的比例相对较小,犹如餐后甜点一般,其重要地位并未得以凸显。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科技的发展,陈旧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已经无法跟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步伐,专业选修课的改革呼之欲出。
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参与大学生招聘会、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等渠道,掌握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需求动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遵循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原则,系统地完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新计划更注重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互补和承接关系,课程设置模式更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修订后的专业选修课广泛涉及机械、化工、数学、信息、电子等众多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共计24门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比重增加到40%。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切联系企业需求,而且能够反映有关专业的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以人才培养计划为蓝图,旨在培育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存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而理论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内化都与实践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能力为原则,优化并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由设计、实验、实习、实训、实践五大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环环相扣,其中每个环节又以基本能力锻炼为基础,以实践教学课程为支撑,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动力,以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在实验教学中,取消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研究性实验,并加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另外,重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开展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看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及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6.制订学生自主发展(Self-development)计划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全人。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在本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中,制订了类共22项学生自主发展计划,旨在锻炼学生在创新发明、口头表达、动手实践、科学研究、产品研发、艺术鉴赏、组织策划和团队协助等方面的能力。新计划要求学生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其中至少包括2个实践创新学分。新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5],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面临新形势,本专业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施质量兴校。
参考文献:
[1]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冀宏.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1,06:14-16.
[2]田斗南.高师本科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92-96.
[3]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12:85-87.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23-03
200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各院校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初期,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用单机Excel版的形式(以下简称“标准版”),各院校均采用单机版采集数据。由于单机版的局限,2009年,教育部批准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优化研究”的课题立项(教高司函〔2009〕234号),推介部分省市陆续开始使用网络版,使得平台不仅成为采集状态数据的主要工具,而且逐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日常管理、宏观调控、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虽然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存在标准版以及网络版两个版本,并且教育部相关部门也一直推荐和鼓励各院校使用网络版,但根据截止2015年初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仍有约7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标准版采集状态数据,可见标准版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存在的价值,从而,标准版和网络版一样,仍需不断进行优化改善。
一、标准版现存的问题
标准版虽然经历多次修改及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在标准版中,数据普遍存在不唯一的现象。例如在表中7.1.1开设专业表中的专业与其他工作表中的专业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另外,教工、课程等方面的数据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2)在标准版中,数据容易出现岐义现象。例如馆藏图书资料的纸质图书(万册)、3.5固定资产(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等数据项,容易出现歧义数据,但这些数据对评估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至关重要。
(3)在标准版中,相关数据表的数据缺乏逻辑检测的机制。例如,表中7.5产学合作的专业合计数在逻辑上应该与7.1.1开设专业表中的专业合计数相等,但由于这两张表的数据可能是由不同的人进行采集的,从而往往导致这两个数出现不相等的现象。
(4)标准版难以多人协同工作。由于标准版是一个单机的Excel文件,所以,多人协同采集数据显得十分困难。
(5)在标准版中,多记录的数据表容易出现数据重复现象。例如,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内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等多记录的数据表,应该以教工号作为表的关键字,即不允许出现教工号重复的现象,但平台没有有效的检测重复关键字的机制。
(6)往年标准版的数据难以重用。在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学院的静态数据(即不会经常变化或变化较少的数据,如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师基本情况等),但平台缺乏对静态数据进行重用的机制。
(7)标准版在当年版本后,难以持续改进。软件制作的特点,决定了的软件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但标准版后,如果发现错误,修改十分麻烦,因为用户可能已经开始使用旧版的标准版采集数据,而将这些数据移植至新版的标准版中的操作十分繁琐。
二、标准版的优化升级
针对标准版存在的问题,结合Excel文件的操作特点及VBA编程技术,笔者对标准版采取了如下的一些优化升级的技术手段:
(1)导入去年的静态数据。在标准版中设置一键导入去年静态数据的机制,通过VBA程序将去年的静态数据逐格放入本年度的标准版相对应的单元格中。根据统计,标准版中约50%的数据属于静态数据,这一举措可节省标准版50%的数据采集工作量。
(2)在标准版中将六张数据表定义为数据源表: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内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外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外兼课教师基本情况表、开设专业表以及课程设置表。用户在采集数据时,必须先采集这六张数据源表的数据,然后,在其他表的数据采集中,只需输入教工号、专业代码、专业方向代码或课程代码,然后通过VBA程序自动导入相对应的教工姓名(以及相对应的教师基本情况)、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名称和课程名称。
例如,在专业带头人表中,当用户输入教工号以及选择教师性质后,系统采用vlookup函数自动导入教师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单位名称,如图1所示。
(3)在标准版中用VBA程序实现分拆导出及合并导入功能。首先,该功能可分别将六张数据源表的每条记录,分拆导出成为单记录单文件的形式,以方便将这些文件分发给每个人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将各人的单记录单文件存放在一个指定的文件夹后,又可以合并导入至源表中,从而在标准版中初步实现了协同操作的功能。
(4)在标准版的多记录数据表中,如果在逻辑上该表应存在关键字段,则在该表中设置判断关键字段是否重复检测列。
例如:在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中,教工号应是不允许重复关键字段,因此,可在该表设置检测教工号是否重复的检测列,然后在每一行中使用数组公式检测该行的教工号是否重复。
例如,检测公式为:
=IF($C11="","",IF(COUNTIF($C$11:$C$1500,$C11)>1,"重复","不重复"))
(5)在标准版中建立逻辑检测机制,用VBA程序自动检测标准版数据的逻辑合理性。
在2015年的标准版中,共对19项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如表所示。
(6)在标准版中,对部分关键数据项设置合理范围检测机制,一旦输入的数据超出合理范围,则对用户进行提醒,如图2所示。
(7)在标准版中,设置导入当年旧版数据的功能模块,以方便标准版的持续改进。
三、数据智能同步系统
使用标准版采集完数据后,需将数据上报教育部,为此,专门开发了一个数据上报系统“数据智能同步系统”,以将数据统一打包成XML文件,然后将数据包上传教育部云中心。
数据智能同步的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由于标准版在采集数据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错误(特别是当用户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从别的Excel中复制数据时),因此,在数据上报教育部云中心前,需进行多重的数据错误检测(如对下拉列表的正确性、时间格式的正确性、数据格式的正确性以及长度的正确性等进行检测)。
四、总结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3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借助状态数据采集平成了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累计采集数据量达数亿条记录。其中,大部分的院校都使用标准版作为主要的数据采集工具。今后,标准版仍会继续使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作为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数据标准。每年教育部都会公布状态数据采集的标准,而标准版则是数据标准的具体表现。
(2)作为各种网络版与教育部交换数据的标准接口。当前,可供各院校使用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网络版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的数据只需导出至标准版,然后就可以通过数据智能同步系统将数据统一上传教育部云中心。
(3)作为部分院校的状态数据采集工具。由于地区及管理的差异,不一定每间高职院校都具备条件使用网络版进行数据采集,因此,标准版可供部分不具备网络采集条件的高职院校使用。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89-03
1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本情况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学院成立以来是最早设置的。伴随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会计电算化专业非常热门,发展十分迅猛,作为工科学校,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0年录取规模已经达8个班近400名学生。快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在短短3年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教育好,使其顺利就业(且专业对口)。高职会计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各行各业各种性质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满足用人单位财务、会计各岗位人才需求,学校和用人单位都希望会计专业毕业生一毕业就能独立上岗,独当一面,真正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正好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目的就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校和企业人才需求。
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涉及的是培养目标问题,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所决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的高级会计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编制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有:以会计电算化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财务会计工作实际来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计算机和网络财务操作能力、税收知识和税收筹划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具备沟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基本职业道德和素养。
1.2 明确定位,按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设置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大胆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改变类似本科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改为以专业的职业技能为主来设置课程。在课程门类上剔除一些理论性太多而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向专业、技能方面倾斜,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比如删去《财务报表分析》,改《审计学》为《审计实务》;对于《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刚进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不是很好理解,我们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企业认知学习,增强感性认识;《成本会计》课程也可以分配出适当的学时到生产型企业中去参观,了解生产流程及特点,增强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这些理论较多的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等,通过种种调整和合理安排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与完善,符合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3 坚持使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实现,所以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工学结合的特点也应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和适用的教材,正因如此,学院、系部均明确要求任课教师务必选择使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材,特别鼓励教师自编工学结合教材。工学结合教材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内容,保障了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能够相互结合与渗透,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会计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为了使工学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尽量贴近工作内容,教师可以想办法从熟悉的工业企业中获取经济业务的附件,经过必要处理后建成原始凭证库,或自编工学结合教材,用以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熟悉各项经济业务应具有原始附件的种类、格式、经办的手续等真实内容。
1.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即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同时拥有教师行业的职业素质,和相关行业或专业的工作经历,既能担任专业课教师,又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双师”教师比重高低也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高质量的“双师”素质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双师”教师 ,“工学结合”课程也很难发挥应有效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双师”比例,除要求专任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外,还可聘请那些具备教师素质、有一线工作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我校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会计专业“双师”教师队伍。
1.5 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初始,就建成两间电算化专业专用、设施较新的会计手工实训室,可同时容纳约130个工作岗位。同时为迅速提升实训实操教学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仿真模拟操作技能,另斥资购置福思特会计模拟实验室――基础会计教学系统、会计电算化操作软件,可在通用机房使用,基本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也提高了机房使用效率。
学院由行业办学起步,有校企结合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学院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服从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坚持为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会计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两三年时间,就与广州及周边地区上百家企业建立联系,在多方努力下与20多家企业达成共识,签订协议,正式挂牌成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2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早在19世纪60年代,我国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意义的边工边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开始形成,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整体的提高,科学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为顺应新形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发展。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的时间比较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还处于学习、借鉴、模仿的探索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与本专业和本地区域经济要求不符的实际问题,影响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预期效果。
2.1 现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不易实现“工学结合”
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是传统的课程划分方法,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仍受知识学科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制约,没有充分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落到实处,难以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尽管专业课程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安排了适当的实训操作课程,但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或者因为开课顺序不符合学习的逻辑顺序,或者因为在课时等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连贯性、融合性,不能做到“工学结合”。如基础的《基础会计》课程,连续3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学期安排64学时的理论课,第二学期再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连续2整周的实训课共50课时,按理来说课时总量、开课次序、理论实践均考虑周全,但是几年下来上课老师和学生的反应不是很好,达不到预期效果。
2.2 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工学结合”
教师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停留在教授、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训课一般是教师示范,学生照葫芦画瓢,据不少学生反馈,实训课上完,不懂的还是不懂,换个类似业务还是不能独自完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从会计概论讲起、继而借贷复式记账原理、科目与账户的设置,再进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这种教学的缺陷在于学生学完后,那些专业名词还是抽象的专业名词,刚开始上实训或刚上岗操作的学生有的还是看不懂原始凭证,不会分析经济业务,不会账务处理,或是不直接根据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因为上课主要是写会计分录,不大用记账凭证,以为要先写分录才能填凭证。另外,校内会计模拟实验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里,靠教师说明、学生想象企业各个部门业务工作简单地做实训,实训的会计软件、硬件较滞后,远远达不到仿真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要通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正常上岗。
2.3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不能充分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专业不易找到真正校企合作的单位,校外实践基地的会计实践也困难重重,即便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基地,大部分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也不敢让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的实习,使会计实践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学生实践体验不深不全,那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价值没有充分实现,难以达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技能训练目标。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既要能讲理论也要有实战经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师资严重缺乏,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会计专业本科、研究生应届毕业生,还有老师虽然具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多张证书,会计理论知识很丰富,可是缺乏在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操作的经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使高职会计教育的能力本位思想难以实现。而那些执教多年的老教师脱离企业多年,对现代企业运作不是很了解,也需要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2.5 没有形成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配套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学评价涉及内容广泛,从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材的使用等情况的评价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之下,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与传统要求不完全相同,那么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区别于传统评价体系。比如说对教学主体之一学生的评价,我们经常看到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现状做的一些评价,其中之一就是“高分低能”现象。常见的对“高分低能”现象认识是学校要改革教育模式,不能以考试分数为目标,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这个解析无疑是正确的,在这笔者只是想从学生评价角度来分析一下“高分低能”现象。尽管评价、考试改革大多数学校践行了很多年,然而考试、打分、给成绩仍然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一种普遍方式,那么我们想一想再给学生课程成绩,特别是毕业成绩和就业推荐表上展示给用人单位的成绩,是不是客观、公正,符合学生本身实际情况的真正“高分”呢?“高分低能”折射出我们现行的学生评价模式不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了。那么教学评价体系其他方面是不是也存在类似不符问题,所以我们应寻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
3 结 论
以上是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发展情况及问题,反映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际困难,我们必须有针对地采取合理、可行措施,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克服困难,实现校企双赢,多方共赢,促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ode;training applie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261-03
1 概述
1.1 背景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产业和经济的转变,因此教育要成为新支撑、新动力;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而实践教学则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来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对国家强盛、社会进步、学校发展都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1.2 校企合作的现状
1.2.1 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概念源自欧洲,到上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培养技能人才的效率,先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合作中,双方必须履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双方共同承担培养技术人才的法律责任。德国的“双元制”,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德国工业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目前主要有以下模式:①“学生顶岗实习”模式: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训之后,由企业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的企业择优录用学生,与学生签定就业协议。②“校企共建专业”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内容、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③“企业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与学校合作,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此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模式,但这些模式是学校和企业进行的一些初级合作,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1.2.2 高校在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时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虽历经多年的尝试,目前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难找、难合作、难落实、顶岗难上岗。
①校企双方在合作中随意性太强,在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受学校地域、规模、性质及主管部门等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经济因素的影响,学校很难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②校企双方未从长远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双方之间的合作。一些校企合作缺乏维系双方关系的坚实基础,许多都是学校一厢情愿,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主动来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则很少。③当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是浅层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建立起持续发展机制,有的签有合作协议,但难落实,所以许多学校真正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不多;有的有基地、虽然也采取顶岗实习,但存在不到岗、难实现真正的顶岗,特别是现在许多企业,因为实习生的安全、难管理等原因,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使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的意义
1、促进了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以往我国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传统的理论教育,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不太重视,教材知识老化现象非常严重。产学研相结合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内部与社会的融合,紧跟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自觉地将已有的新知识和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来。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开拓了一条新路。
2、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学生科研意识的形成
在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通过科研向教学转换,把科研的信息渗透到教学中,为教学增加新鲜血液,这是一个研教结合以研助教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同时,提供这些与专业理论相关的科研背景知识,沟通知识与科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强化学生的科研欲望。正是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既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又可以促进学生科研意识的形成。
3、促进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产学研结合可以吸收不同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面对企业生产中的一些难题,进行一些高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教师更新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接近科技开发前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提高了业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也为学校建立起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4、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结合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实践领域,在一些岗位上劳动,承担和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首先,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找差距,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其次,学生在参加科研或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业精神。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国家重点工科院校,一贯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文主要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在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工程科学高级人才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工程科学高级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培养方案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历来以“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为指导思想。自动化学院产学研多维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在这一培养原则基础上建立的。自动化学院一贯坚持“学为研所用,研为产所依,产为学所想”的“学、研、产”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工程科学高级创新型人才。
1、积极推广现代教学手段,激励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此,我院积极推行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改革与研究。并制定了精品课程奖、教学名师奖、多媒体课件奖、教学成果奖、教材奖、优秀论文奖等一系列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奖励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实践。
2、推进课程改革,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高等工程院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虚用并重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改革本科教学方面的经验。基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将研究型的创新教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接口与通讯”“控制系统设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中,开展了创新的研究型课程设计,其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计算机接口与通讯”的课程设计为例:
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表现,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确定组长一人,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是教师教学重点不放在阐述理论体系或推导公式,而是根据课程和相关资料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设计出若干来源于实际的课题项目,基于自愿原则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
三是积极发挥任课教师的“场外教练”的作用,辅助各小组顺利开展查找资料、确定解题思路、设计解决方案和可行性分析等研究环节,不干扰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将课堂的主导地位转交给学生和知识,将老师变成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让学生在不断的摸索、改进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可推荐优秀的研究生以助教的身份加入到课下分组研究学习中,做到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三位一体的立体学习模式。
四是在课题完成后一周内,各小组经组员讨论,由组长起草一份课题总结书,内容包括:课题的总结,个人完成具体情况、个人工作感受等。上交给任课老师。
五是采取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口试形式,就每个学生在课题工作中承担的任务,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计算机接口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并将课题解决的结果量化后,加入到考试成绩中给出本门课程考核成绩。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以设备完善、资料齐整并对学生自由开放的实验室以及由任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合作实践创新团队为物质基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课题作为媒介连接课堂教授的知识与设定课题的实际问题、以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研究方式作为主要研究方式,以课题的提出、课题的准备、课题的解决、课题的总结为主要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问卷调查表明,有86.2%的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这种从传
统以讲解知识的教授型教学到以研究创新为教学目的研究型教学的改变。这就坚定了我们要将研究型教学继续进行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3、创建“四段式”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自动化学院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即“四段式”学生创新体系。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也就是创新意识启蒙阶段。此阶段的工作主要面向对象是对专业课涉及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和缺少创新实践的学生,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简单可行的课外科技活动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思维。主要活动有开展具有启蒙性质的“点金术”电路设计比赛,在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完成一定功能来体验创新实践,并从中得到启发。此外,还围绕各种科技竞赛主题设立了若干个创新团队或创新俱乐部如智能控制俱乐部、单片机开发小组等,使一些个性或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在一定的组织范围内进行实践交流和学习,从而使参与的人都从中得到锻炼。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也就是实战演练阶段。即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的各种科技竞赛和科研立项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并产生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果。如在学院层面组织开展的“凌阳杯”电子竞赛、“长陆杯”智能检测技术竞赛,学校层面开展一年一度的“五四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学生课外科研立项、科研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大赛等都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第三阶段:提高阶段,也就是指导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阶段(例如: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空中机器人大赛等)。经过前两阶段活动的开展,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践训练和创新锻炼,在此过程中,一些拔尖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潜质的学生就会显现出来,然后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加强技术指导,使其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创新技能,并获得创新成功。
第四阶段:提炼阶段,也就是指导取得创新成绩的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进行总结提炼的阶段。要求有创新经历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创新过程或创新体会提炼整理成学术论文并争取发表。
在“四段式”学生创新体系的支持下,近年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多,涉及面广,成绩斐然。
4、开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生创新成果寻找出口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创新质量,自动化学院还创建了“校企合作”的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如下几种运作方式:
一是与企业联系将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难题)提取出来作为竞赛的题目,让学生广泛参与以从中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如珠海市长陆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出资与自动化学院共同举办面向哈尔滨工程大学电类专业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长陆”杯大学生智能检测技术竞赛,就为优秀工程人才的创新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二是将一些技术难题作为攻关课题,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科研攻关。如富士康公司目前已经和自动化学院合作共同研发。
三是企业把自有的一些模块化的、可复用的、开放性技术平台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模仿、仿真、实验、研究、发展和创新。如学校已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约,联合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室”,主要承担我校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并可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因为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技术上、资金上的问题,而且项目直接来源于现实生产,真正使得产学研紧密结合,也为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向产业化搭了桥,牵了线,找到了推向市场的出口。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
在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自动化学院的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高。
1、产学研结合深化了教学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教改成果
学院根据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了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产学研结合使学院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教改成果。
2、产学研结合提高了科研能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经过多年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一些专业教师积累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他们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课题,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3、产学研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内的实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环境下初步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校外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生产一线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产学研结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培养了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拓宽了办学路子,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自动化学院为例,产学研多维化培养的人才质量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1)高质量的毕业生,成就了高就业率和高质量的就业
产学研结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哈尔滨工程大学连续多年因学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全省首位。
(2)学生的能动性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学院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争先锋”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高。自动化学院学生每年参加校内外各种赛事近20类,400多人次,参加人数超过本科生总数的25%,近五年来,获国际、国家、省、部、校级奖114项。
【中图分类号】J218.7-4;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83-01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施项目化教学正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校企合作企业或任课教师所提供的一个个实际项目任务或虚拟项目任务,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咨询、辅导、答疑解难等服务。学生为顺利合格的完成项目任务,就不得不认真了解和把握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诸如信息收集、方案制订、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基本要求、技能性要求以及突发问题的应对措施。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具有鲜明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特征,尤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一、当前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与本科院校传统的动画专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类似专业的办学经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陈旧,课程体系极不完善,加上条件设施的欠缺以及教师行业实践经历的缺乏,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级技能型特点不能体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相差甚远口。分析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二维或三维动漫画作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动漫企业具体岗位的要求,缺乏创新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适应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课程开设过于陈旧,理论与实践分配不合理,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都是转型而来的,缺乏从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经历;四是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训设施不足。
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推进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应深入研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16号)文件精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内涵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先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三、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要切实做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符合项目化教学模式要求,并取得一些具体成果,就要瞄准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设定、课程项目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教学环境和运行机制配套等环节加以整体设计。
(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项目化课程目标
进一步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依据相关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项目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一定的审美修养和创意表达能力,熟练的数字媒体技术操作技能。了解相关的设计行业规则与管理,能从事创意产业设计、服务、管理一线的相关职业,能自主创业,懂艺术、强技能的动漫设计与制作高技能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应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校企合作动漫公司、企事业单位或有关动漫比赛设计任务为载体,实现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训中心运作公司化;教学评价市场化”,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职业教学特点。
(二)按照工作流程系统化要求,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项目化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动漫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按照动漫作品前期策划设计、中期制作加工、后期特效、合成渲染输出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确立动画、原画、创作设计、影视动画后期处理等几个能力模块。以真实动画作品创作、制作或服务项目为载体,构建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构建一支项目化教学意识鲜明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通过到相应的校企合作企业参加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与锻炼,了解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企业化运作的流程,提高对岗位职业技能认识,在教学工作才能有意识的结合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四)利用实习实训教学平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二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结合实施技能振兴行动,全面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从2004年到2006年,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实施50万新技师(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
三是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要通过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2004年至2006年,劳动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要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等活动。大力推广一些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的做法,培育技能领头人并发挥其作用。
四是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实完善现有国家职业标准,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对新兴职业和复合技能岗位,抓紧制定新的国家职业标准。加快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2004年至2006年,要实现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规模的双提高,在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鉴定数量递增20%,其中新技师数量要有较大幅度增长,质量要有切实保证。
五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依托大中城市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企业集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开发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为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台,并为高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同业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展示以及创新创业等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技师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44-02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工程学、药学、化学及生物技术为基础学科的交叉性专业,郑州大学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提出并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模块中,生产实习是学科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相关实践研究都指出:生产实习对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加深学科发展认识、提升专业学习兴趣、明确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根据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的实践积累,结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对新形势下的生产实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生产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工程实践机会,但能否达到实践教学效果和目标,仍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学校、企业以及社会。
1.校方的问题。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物价不断上涨,而学校的实习经费增加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企业的选择及实习质量。问题二是参与实习师生的问题。由于参与实习的指导教师大多仅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习指导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另外,部分学生对生产实习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进一步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此外,生产实习人数较多,集中实习虽然便于管理,但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易造成学生被动实习的问题。
2.企业的问题。制药企业由于行业特点,在生产安全、技术保密、卫生要求和生产管理上都有极高的要求。一些企业因从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不太欢迎学生进厂实习,这就给学校造成了联系实习困难的问题。此外,即使部分企业同意生产实习,但往往提出许多限制,也对实习过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了整体实习效果。此外,很多企业对学生实习持保留态度,从领导到工人师傅都不积极主动配合,也影响了学生的实习热情,降低了对生产实习的积极性。
3.社会影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就业取向的多元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学生缺乏专业认识,考虑到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因此不重视生产实习,敷衍了事。
综上,高校迫切需要全面创新和改革。我们通过不断总结,对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这些实践对提高生产实习效果和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校内建设实训平台
现代制药工业不仅具有自动化、连续化、集成化的特点,而且一些原料药的生产过程还具有易燃、危险性大的特点。因此,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时难以实际操作,这是长期困扰生产实习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根据化工专业特点,建立以河南义马煤气化厂生产工艺为背景的校内实训平台,采用第三代仿真技术“半实物仿真工厂”建设,平台系统具有多专业共享、工厂情景化、操作实际化等特点,操作环境与实际生产的中控室相似;操作参数、故障设置、出现故障时参数的变化及处理方法均来源于工厂实际。该实训平台自2011年建设以来,每学期为包括制药工程专业在内的共计200多名化工与能源学院各专业学生开出开放性实验,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实训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有效缓解了实习中难以动手操作的难题,改善了实习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积累,也为真正走入企业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外建设实习基地
生产实习不仅是大学生加深专业知识学习、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从校园走进实际工作岗位的过渡桥梁。建立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是整个生产实习环节的关键。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先后与省内外几十家企业联合成立了“面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实践证明,成立合作联盟对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新模式,提高高校工程人才质量和层次,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我们结合制药工程专业方向,与联盟中的制药企业进行对接,在培养企业人才、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扩大企业知名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上也主动配合,积极帮助和支持我系的实践教学,减免了实习经费。通过以合作联盟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联系实习企业困难的问题。同时,我们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不仅扩大了实习的范围,也使实习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四、改进优化实习模式
旧的生产实习往往会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实习过程形式化、实习效果不佳等现象。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习质量,需要在实习的模式上不断改进创新,使生产实习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培养目标,按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模式不断改进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的具体措施分述如下。
1.精心设计实习流程。在实习开始前,指导教师首先提前与企业沟通联系,了解掌握各车间生产品种及工艺路线,并与企业实习配备指导人员协商,对学生的实习路线、实习场地等进行安排。同时按照企业生产工作计划,及时调整设计实习内容。实习内容设计上,我们根据制药工艺特点,结合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设计学生熟悉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使学生对制药过程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2.优化实习指导团队。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而且整个实习过程中,要在生产安全、实习纪律、现场指导及实习考核等方面尽心尽责。因此,指导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责任心。我们通过总结实习经验,配备了四位老师组成的实习教师团队,实习教师必须为一线任课教师,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强职业观培养。生产实习是大学四年期间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的最佳机会,因此将生产实习与职业观培养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从而对实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我们在学生进入实习场地前,邀请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企业内的青年大学生开展讲座和交流,从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工作体会现身说法,让学生亲身感受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择业取向,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及其锻炼价值。
4.小组生产实习。我们根据车间流程工段,通常将实习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人数十到十五人左右,各小组分设定一位组长,主要负责日常的纪律考勤。然后各组再由一位实习专业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带队,深入到不同车间开展实习。实习过程中,各小组分别对每个工段进行实习操作,然后各小组进行不同车间的轮换,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对每个工段进行深入实习。并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与专业老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进行近距离交流。
5.综合实习考核。由于生产实习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我们尝试通过综合评价体系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生产实习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表现及现场问答、生产实习报告、工艺流程图设计和笔试问卷四部分。指导教师根据四方面的表现综合打分,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定。通过采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节中有所表现。此外,在书写实习报告时,指导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习过程,写出实习感想。通过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在多个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工程专业知识。
6.实习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生产实习与制药工程工艺设计相结合,学生在完成生产实习工作总结后,会很快地进行制药工程工艺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其内容与生产实习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制药工程车间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洁净厂房GMP车间设计;掌握制药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车间工艺布置设计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7.实习意见反馈。通过不断优化实习模式,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习,提高了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认知,强化了专业知识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需求,树立了更加明确的就业观。此外,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的过程进行总结,向学院提交生产实结报告。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意见对实习效果的反馈,有助于我们不断改善优化生产实习模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
五、结语
生产实习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改革原有旧实习模式的不足,实践探索新形式下的生产实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生产实习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并不断优化实习模式,有效提高了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制药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未来的发展中还可能会出现新的课题,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与实践模式,切实将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