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考察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3 04:54: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民考察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民考察报告

篇(1)

一是农村承担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的部分款项较重.目前,镇、村、社都没有向农民统一收取任何费用,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通过“一事一议”承担修公路、修人行便道、人饮工程、沼气池等惠农工程较多,但这部分工程,虽然大量资金由市县乡解决,但不足部分仍需要农民集资,有的集资数目比较大,达到数百元,远远超过“一事一议”不超过每年15元的标准,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负担。

二是农民生产负担进一步加重,增加了农民负担。主要是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农用生产物资价格猛涨。据了解,20*年(农税免除前一年),与目前的农资价格比较来看,化肥、农膜、农药的涨幅均在30%以上,化肥中的碳铵涨幅还超过了40%。种子类,除两杂种子(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基本无涨幅外,其余蔬菜种子等涨幅均较大,农机具的涨幅也有5-6%。另一方面,农村生产人力支出费用增加。目前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原有的交换劳力的办法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用请人的办法劳作,目前劳动力成本已经涨了50%左右,目前收割一亩稻谷需支付人工费达200元以上,大量的劳动力成本费用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农民生活负担进一步增加,极大的消减了农民的真实收入。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日常生活的负担有增无减,特别是当前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让农村农民读书负担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最重的负担,一般一个子女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基本是一个农民家庭两个劳动力5年以上的收入。同时目前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有一费制,但变相的收费是有增无减,如教辅资料费、住宿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补习费等,一般小学在300元左右/学期;初中在500元左右/学期,高中、大学的负担则更重,这部分支出是农民除日常生活、生产支出外最大的支出。农民就医方面,从加入新农合来看,的确为看大病提供了保障,但看病依然贵,农民不愿进医院,即使得了大病非得进医院,也存在费用项目太多、药价太高、报销太少、支出不明等问题。

四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特别是当前物价的上涨,特别是工业品的上涨而农产品却在稳中下降,由于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小;同时农村应对过去不科学发展而付出的成本增加.如在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农民打井饮水、病虫害等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开支;另一方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近40%的农民工面临阶段性失业,目前作为农村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民务工收入大量减少。

另外,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今年年初,农民到当地邮局领取直补款时,邮政局的工作人员存在强行农民购买3元有奖明信片的情况,直接在农民的直补款中扣除,农民非常反感。

二、农民负担减少,乡镇负担增加。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的农业税、“三提五统”和各种乱收费及集资、摊派完全取消,农民负担只剩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工程水费等生产性费用。减少了农民承担村镇两级机构的运行费用和村社级组织的日常费用,使乡镇工作性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从向农村“取”到“予”转变。但目前乡镇部分职能上收,推行村民自治,使乡镇职能弱化,权小责大是当前乡镇主要的责权关系。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既要承担本级政府日常运转的各种开支,又要承担辖区内发展所付出的必要成本,辖区内各种社会事业费用,承载村社两级机构正常活动开展的大部分必要的开支,进而导致部分财力较弱的乡镇因为经济困难,处处欠款,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法”的境地。

目前乡镇负担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的党报党刊任务重,压力非常大,比如七塘镇,就今年而言,党报党刊任务超过75000元,全部由镇属单位和镇财政负担,因为村级没有集体资金,村里就没有分担征订任务,由镇政府财政统一征订后,免费赠送给村里,因些镇财政负担非常重。二是解决各种项目的配套资金缺口较大,负担很重,如公路改造、蔬菜基地建设、文体中心建设等,县里出资了一部分,要求镇里配套一部分资金,一般都是以市县70%,乡镇负担30%,作为吃饭财政的乡镇,根本元法负担。比如,七塘镇今年的建设项目多,有杨家桥、喜观桥两座“7.17”水毁桥梁的修建、三段公路改造、镇宣传文化站建设、蔬菜基地建设镇配套出台的优惠政策等,仅今年这方面的资金缺口就达到100余万元。三是主要领导外出招商,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负担,每次领导出去考察一般都是1-2万元,对财政收入少的镇乡来说,压力很大。四是应付县级部门的各种检查和工作安排花销较大.由于乡镇经费紧张,但作为一级政府与70多个县级部门的工作接触,正常的接待费用较多,同时县里组织要求乡镇参加的各种大型活动和比赛,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节目编排、人员组织,增加了乡镇负担。

三、村社级职能转变,负担基本没有。

由于村社不能在农民中收取任何费用,其公益事业靠一事一议筹资,同时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目前村社两级干部的误工补助,村级办公经费,党员活动经费等都来源于上级财政,因此其工作开展主要项目启动一方面看上级给不给钱,另一方面看群众有积极性愿意筹资,如无资金,作为一个空壳的村,它根本不会产生负担。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村级负担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党报党刊的征订任务重,往往超出了800元的限额,二是按规定村级不能有招待费,但有项目的村,接待上级验收、检查等,难免要产生一些接待费用,对没有收入来源的村来说,也是增加了负担。关于镇乡、村、农民负担情况的调查县纪委为全面掌握农税取消后农村农民负担情况,在全县13个街道镇乡中抽选6个街道镇乡(*),采取随机走访、个别交谈的方式,对当前农村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负担减少,乡镇负担增加。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的农业税、“三提五统”和各种乱收费及集资、摊派完全取消,农民负担只剩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工程水费等生产性费用。减少了农民承担村镇两级机构的运行费用和村社级组织的日常费用,使乡镇工作性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从向农村“取”到“予”转变。但目前乡镇部分职能上收,推行村民自治,使乡镇职能弱化,权小责大是当前乡镇主要的责权关系。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既要承担本级政府日常运转的各种开支,又要承担辖区内发展所付出的必要成本,辖区内各种社会事业费用,承载村社两级机构正常活动开展的大部分必要的开支,进而导致部分财力较弱的乡镇因为经济困难,处处欠款,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法”的境地。

目前乡镇负担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的党报党刊任务重,压力非常大,比如七塘镇,就今年而言,党报党刊任务超过75000元,全部由镇属单位和镇财政负担,因为村级没有集体资金,村里就没有分担征订任务,由镇政府财政统一征订后,免费赠送给村里,因些镇财政负担非常重。二是解决各种项目的配套资金缺口较大,负担很重,如公路改造、蔬菜基地建设、文体中心建设等,县里出资了一部分,要求镇里配套一部分资金,一般都是以市县70%,乡镇负担30%,作为吃饭财政的乡镇,根本元法负担。比如,七塘镇今年的建设项目多,有杨家桥、喜观桥两座“7.17”水毁桥梁的修建、三段公路改造、镇宣传文化站建设、蔬菜基地建设镇配套出台的优惠政策等,仅今年这方面的资金缺口就达到100余万元。三是主要领导外出招商,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负担,每次领导出去考察一般都是1-2万元,对财政收入少的镇乡来说,压力很大。四是应付县级部门的各种检查和工作安排花销较大.由于乡镇经费紧张,但作为一级政府与70多个县级部门的工作接触,正常的接待费用较多,同时县里组织要求乡镇参加的各种大型活动和比赛,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节目编排、人员组织,增加了乡镇负担。

二、农民显形负担减小,隐形负担仍然较重.

通过了解,总体来讲,农民对当前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是比较满意,对当前的惠农、支农政策是支持和拥护。特别是农税减免后,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负担,加上粮食、良种直接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统计显示,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年度为3682元/人;20*年度为4602元/人;20*年1—9月农民现金收入为4798元/人。但深入了解农村的隐形负担却仍然较得.

一是农村承担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的部分款项较重.目前,镇、村、社都没有向农民统一收取任何费用,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通过“一事一议”承担修公路、修人行便道、人饮工程、沼气池等惠农工程较多,但这部分工程,虽然大量资金由市县乡解决,但不足部分仍需要农民集资,有的集资数目比较大,达到数百元,远远超过“一事一议”不超过每年15元的标准,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负担。

二是农民生产负担进一步加重,增加了农民负担。主要是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农用生产物资价格猛涨。据了解,20*年(农税免除前一年),与目前的农资价格比较来看,化肥、农膜、农药的涨幅均在30%以上,化肥中的碳铵涨幅还超过了40%。种子类,除两杂种子(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基本无涨幅外,其余蔬菜种子等涨幅均较大,农机具的涨幅也有5-6%。另一方面,农村生产人力支出费用增加。目前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原有的交换劳力的办法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用请人的办法劳作,目前劳动力成本已经涨了50%左右,目前收割一亩稻谷需支付人工费达200元以上,大量的劳动力成本费用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农民生活负担进一步增加,极大的消减了农民的真实收入。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日常生活的负担有增无减,特别是当前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让农村农民读书负担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最重的负担,一般一个子女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基本是一个农民家庭两个劳动力5年以上的收入。同时目前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有一费制,但变相的收费是有增无减,如教辅资料费、住宿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补习费等,一般小学在300元左右/学期;初中在500元左右/学期,高中、大学的负担则更重,这部分支出是农民除日常生活、生产支出外最大的支出。农民就医方面,从加入新农合来看,的确为看大病提供了保障,但看病依然贵,农民不愿进医院,即使得了大病非得进医院,也存在费用项目太多、药价太高、报销太少、支出不明等问题。

四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特别是当前物价的上涨,特别是工业品的上涨而农产品却在稳中下降,由于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小;同时农村应对过去不科学发展而付出的成本增加.如在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农民打井饮水、病虫害等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开支;另一方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近40%的农民工面临阶段性失业,目前作为农村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民务工收入大量减少。

篇(2)

(一)高度重视,努力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氛围。浙江省是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地,20*年,该省最早被列为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省。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浙江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08家,注册资金已近5亿元,固定资产达37亿元,平均每年新增1000多家,入社社员33.6万人,带动农户245万户,产业门类涉及了各大主导产业,经营领域涵盖了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各个环节。

(二)政策扶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积极引导,加强配套政策扶持且措施到位、落实有力,那么该地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层次就高、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2004年11月率先出台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随后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明确经工商登记的性质为“合作社”,把合作社从企业法人中单独列出。与此同时,《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一系列规范化制度纷纷落地,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年该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千社五化”建设列为农业工作十件实事之一,不少合作社都实现了“五有”运作。

(三)规范运作,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浙江省温岭市是全国大棚西瓜之乡,该市狠抓西瓜这个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指导该合作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行业管理功能,帮助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生产的西瓜优质率达到95%以上,并直接带动该市东南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的形成。其“玉麟”牌西瓜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其西瓜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开展贷款授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授信方面,浙江省有两种模式:一是温州模式,即对合作社授信。20*年12月,浙江省首批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与当地农村信用社订协议,共获得贷款授信2304万元。二是温岭模式,即对合作社法人和社员同时授信。20*年12月,温岭农村合作银行与该市44家合作社签订贷款授信协议,合作社法人代表和1380户社员分别获得贷款授信2*8万元、3769万元。

二、主要特点

特点之一:认识高。由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农民看到了发展合作社能够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够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其桥梁与纽带作用逐渐为农民群众接受和认可,因此在这些地方的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之高。

特点之二:合力推进。在这些地方,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开展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机制;涉农部门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金融部门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多种形式的贷款和融资,积极扶持合作社的发展;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成功的合作社典型,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特点之三:扶持力度大。20*年7月,绍兴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农村能人、科技干部等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每家补贴5000元;对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10万元;对被评为省级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5万元;对被评为市、县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1万元。20*年,温州市政府也拿出1600万元项目资金,对达到“五化”标准的合作社,每社给予2万元的奖励。

特点之四:规模经营。绍兴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56家,超千万元33家;台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40家。如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是集西瓜生产、服务、营销为一体的互经济组织,跨国跨地区建立西瓜生产基地19个,面积总计达2万多亩,常年可供“玉麟”牌西瓜8万吨,并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点50多个,年经营收入2.2亿元,向社员返还盈余4251万元。

特点之五: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据考察了解,浙江省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已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1300多家合作社的产品通过省或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39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一大批产品进入了国内超市和国际市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绍兴市79%的合作社建立了产品进出台账制度,76%的合作社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记录,51%的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其中3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3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称号。

特点之六:成效显著。这些地方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经济作用,把发展合作社同深化完善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自办加工流通项目,形成“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使农民更多地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同时,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据了解20*年,浙江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销售农产品总额达248亿元,实现盈余12亿元,社员通过返利获得的收入户均达2463元,浙江因此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社员收入最高的省份之一。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重要形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把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发展作为抓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指导,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利

篇(3)

我国农业一种典型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20亿亩计算人均只有约1.5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制约进而以农业生产为主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源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粮食产量在80年代初期出现快速增长但体制因素能量迅速释放之后粮食产量随之出现徘徊局面至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某些重要产粮区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当地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生产潜力;在我国苏南一些地区复种指数曾达200%精耕细作也达到无以复加地步理论上说在粮食单产无法提高情况下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我国农户耕地规模却呈现不增反降趋势因此在单产增长潜力有限农户耕地规模又无法扩大情况下靠经营土地不再能够维持收入增加

农民要想增加收入除了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途径别无选择而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途径其实就意味着寻求非农就业机会对于农民来说非农就业机会无非包括两类一类当地非农工作机会;另一类为外地非农就业机会

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本地非农就业机会主要阵地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19*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净增长5.59倍其中工业产值净增长6.46倍而同期全国相应产业产值增长仅分别为1.22倍与1.71倍因此这一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一期间呈现扩大趋势由1.72倍扩大为2.33倍但乡村居民中乡镇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与城市居民基本持平这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生产性收入增长中看得也很清楚同期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8年中仅增长0.15倍年均增长1%稍强而非农收入增长甚快为农业性生产收入增长5倍

事实正如此有研究表明农民首先选择在本地非农就业在无法在本地实现非农就业情况下才选择外地非农就业机会而且选择到外地从事非农就业农业劳动力大多以“离土不离乡”方式进行因此在80年代中后期农业收入增加变得困难之后非农就业工资性收入就成了农民收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截至到*年农业收入不仅不能使农民收入增加而且对农民收入增加贡献率呈现负值;农民收入增加几乎完全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增加

从构成上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仍然农民收入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加在农民收入中比重19*年为95%到*年这一比例仍然高达94%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两项收入合在一起占农民收入比例一直维持在5%左右但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相对重要性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比重不断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重要性逐渐降低后者减少幅度正好等于前者增加幅度

与农民收入构成所发生变化相比农民收入来源对增长贡献变化则根本性在农民收入4项来源中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增长贡献呈现较大波动其对收入贡献有时为正、有时为负但劳动报酬和家庭经营贡献却发生了“稳定”和“质”变化劳动报酬在1994年时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还只有26%多一点但这一数字呈现出迅速增加趋势到1998年时劳动报酬对收入增加贡献开始超过50%*年则超过了100%.而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则发生了完全相反变化1994年时农民收入增长一半以上仍然可以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来解释但这一数字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到1998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仅能解释农民收入增长不足1/4而在*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已经无法为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任何显著贡献

综合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变化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当前农民收入最主要组成部分截至到*年仍占农民收入一半以上但其重要性呈现逐渐减弱趋势;二劳动报酬收入在农民收入中重要性则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到*年农民收入近1/3来自劳动报酬收入;三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只能农民收入重要补充;四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发生了本质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由过去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而转变为主要依赖劳动报酬性收入;同时随着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收入增长贡献逐渐减少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变得单一化即越来越依靠劳动报酬收入增加

二、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地区特征

要对农民收入认识得更清楚分地区来观察非常必要1978年3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东部明显高出中、西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比较接近但到*年东部地区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4.6%;其次中部地区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3.3%;最后西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2.4%.在3类地区中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于人均名义gdp增长率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人均名义增长率也接近于人均名义gdp增长率3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虽然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但由于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起点不同长期经济增长不仅没有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反而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长期来看农民收入在地区间不断扩大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3类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上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几乎不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年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为46%家庭经营收入为48%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几乎占有相同地位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家庭经营收入其中在中部地区*年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收入比重分别为26%和70%西部地区*年相应数字分别为23%和71%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依然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而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二者合在一起仅占农民收入5%左右且这一比例自19*年以来在3类地区间并没有发生任何显著变化农民收入构成地区差异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对家庭经营依赖性更大结构相对单一

农民收入构成虽然存在着非常显著地区差异但收入构成变化趋势在3类地区之间则一致:无论在东部、中部还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收入比重都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则呈现不断减小趋势

从收入来源贡献份额来看3类地区之间也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一差异突出地体现在家庭经营收入对增长不同贡献上在东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农民收入增长源泉之一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在最近两年已经无法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正”贡献尤其中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连续两年为负考虑到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增长贡献呈现出波动趋向这两类收入因而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稳定来源

上述增长源泉地区差异说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源泉更加多样化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呈现出单一化倾向

需要指出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单一化倾向在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家庭经营收入对收入增长贡献在中、西部地区突然变为负值这一个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现象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1998年之后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农业生产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供求总量上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基本结束了过去农产品供给短缺状态出现了农产品供大于求局面二在供求结构上随着消费需求结构转变低质量大宗农产品不断出现“卖难”问题相比之下高质量农产品又供不应求这意味着农业生产结构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进行调整三农产品价格从1996年开始一直下降到目前仍处于低迷状态因此过去依靠增加产量实现农民增收家庭经营方式已不复存在在农业收入占中、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和农民收入主要部分情况下随着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逆转由正变负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也越来越依靠来自非农产业收入贡献

农民收入之所以存在着严重地区差距不同地区农户所拥有要素禀赋差异和非农部门发展状况重要决定因素根据相关研究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最重要贡献者地区间非农收入不平等由于地区间非农部门发展特别乡镇企业发展差距带来了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上差距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达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多于中、西部地区结果造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之间差距扩大除非农就业因素外由于中、西部地区农户间所拥有生产资料数量(如生产性固定资源、土地、自然资源等)、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结果造成不同地区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也存在着差异

由此可见在给定自然资源禀赋情况下造成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扩大根本原因就在于地区间非农就业机会差距上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几乎完全依赖非农就业收入情况下缺乏非农就业机会就意味缺乏提高农民收入途径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农户只从事家庭农业经营专业农户因而收入最难增加农户如果说增加农民收入困难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那么最困难则那里专业农户如何提高专业农户收入并让们适当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不仅当前我国农业问题实质也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必须尽最大力量予以解决矛盾对这一问题处理效果将直接关系今后农业发展、农村社区乃至全社会稳定

三、农民收入差距地区格局改变了吗

农民收入地区差异有可能改变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不同收入水平地区否存在着增长率差异其次还要弄清楚这些差异否表现为有规律一致性差异

如果把不同省份农民收入按照地区分组划分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比较3个组别之间和组别内部农民收入增长变化格局就可以进一步观察农民在3类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增长变化规律

我们发现农民收入地区间增长出现了以下非常有意思变化规律:一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成分二地区内部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俱乐部趋同”趋势特别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农民收入趋同速度较快

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和增长格局所呈现出来变动趋势与蔡昉等(2002)所揭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这种变化不仅与各省资源禀赋有关更主要与市场化改革和要素市场发育高度相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市场化改革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上基本上处于由高到低排序因此3类地区内部趋同在速度上也出现明显差异

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东部地区看成领先组中、西部地区看成追赶组中、西部地区要赶上东部地区收入水平就必须有更快增长速度东部地区发展经济成功经验如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要素流动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政府服务等都值得中西部地区学习

通过分析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地区差异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一农民收入差异扩大趋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二农民收入增长率省际差异和收入水平之间并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差异或者说农民收入在省际之间没有表现出趋同现象;三农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来自3大地区之间而地区内部出现增长趋同现象;四三类地区内部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变化与市场化改革和要素市场发育高度相关

四、农民收入问题实质

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变化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民收入问题性质发生了变化工资性收入不仅在农民收入中重要性日益增加而且农民收入增长几乎完全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增加这意味着农民收入问题已经不一个单纯“三农”问题而一个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联系、甚至和国际经济变化大环境相联系问题这实际上就农民收入增加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困难真正原因

当把农民收入问题放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世界经济变化大环境中来观察则农民收入问题在本质上就变成了农民非农就业问题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因此就变成了解决非农就业问题但我国目前面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城市居民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党和政府困难问题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更谈何容易这就决定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决不会一蹴而就而一个长期、艰巨任务它实际上国家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要面对问题

篇(4)

主要投资在建房购房、养殖业、个体商业、贩运、加工等。建房购房贷款是农村贷款比重最大的一项,民间投资方向:民间资金投资渠道主要来源多年打工、经商、养殖业生产的积累。占农村贷款30-40%企业加工和流通商贸占40%养殖业占20%疾病和上大学贷款占7-10%据调查大多数需要的资金自筹和贷款各占40%左右,民间借贷20%农业部分一般投资较多是养殖业,农户贷款上了3万元以上,必须有资产抵押,这限制了规模生产发展。

其中大农业贷款6.39亿元,资金贷款基本情况:区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贷款余额17.7亿元。其中纯农户信用小额贷款1.08亿元,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贷款1050万元(农业725万元、林业87万元、畜牧842万元、渔业103万元)二是农产品加工1500万元;三是农村服务业3990万元(商贸、流通)四是消费贷款339万元(房子、上学、疾病)三个乡镇()农村商业银行存款4.8亿元,农村贷款4740万元,农村贷款占存款的9.8%其余交支行统筹管理。

其次上学和疾病)占总贷款50%左右;二是小额贷款及加工、流通、返运等占40%养殖业风险大,新田镇农村商业银行调查:主要是消费型贷款(其中用于买房建房。技术有时难过关,市场变化大,一般贷款3万元。镇买房建房贷款占30%养殖业占20%养猪有7户贷款10万元,养渔5家贷款2-5万元)企业和流通占40%其中加工占20%收购占10%皮鞋企业20家,有8家贷款,平均贷款10万元,最低贷款6万元,最高28万元;家具、纸盒厂、木材加工、汽车配件商店、服装超市分别贷款20万元左右)疾病占7%大学占3%

篇(5)

(一)农村分布和农民收入情况。到2019年底,奎文区共有人口33.9万人,城镇人口27.4万人,农村人口6.5万人。其中,城中无地村15个,人均0.2亩以下的村11个,0.2亩至0.5亩的村14个,0.5亩至1亩的村12个,1亩以上的村13个。钢厂工业园区共有12个村,6652人,劳动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积均在1.4亩以上。2019年全区农村经济收入32.5亿元,其中来自一产的3.9亿元,占11.8%;来自二产的18.1亿元,占55.7%;来自三产的10.5亿元,占32.5%。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74元,占45.7%;经营性收入1467元,占37.8%;农业收入636元,占16.5%。农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村22个,最多的为潍州路街道杨家村,人均5371元;在3000元以下的14个村,最少的为钢厂工业园孙家村,人均2700元。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区把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民就业通盘考虑,城乡统筹,优劣互补,在做好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把街道企业、村办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吸纳农民就业的主渠道,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进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形成了城乡一体,工农一体的大就业格局,促进了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

到2019年底,全区共有城镇从业人口89935人,农村劳动力34101人,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28%,20—40岁的占32%,40—60岁的占40%。从事传统农业的0.77万人,占23.3%;在企业打工的1.28万人,占38.8%;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0.78万人,占23.6%;无业的0.44万人,占13.3%。无地村中,从村集体积累、村办企业效益等方面综合看,就业情况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部分近郊村、城中村的村办集体企业效益比较好,村中80%—9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本村企业工作,其余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谋职业。这些村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基本上无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生活安宁,社会稳定。如广文街道李家村,廿里堡街道南屯、廿里堡村,大虞街道东庄村等。广文街道李家村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对自愿参与本村企业就工的村民实现全部就业。南屯村依托金宝集团公司安置本村1300名村民,占全村劳动力的73.7%。大虞街道东庄村结合旧村改造,腾出黄金地段联合开发建设了早春园市场和沿街商业房,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据统计,全区在本村就工的农民达5980人,占全部劳动力的18%。

第二层面。部分近郊村,村办企业少,农村劳动力只有30%左右在村办企业工作,其他在外打工或自谋职业,大部分家庭比较富裕,就业压力不大。

第三层面。大部分远郊村、小部分近郊村无村办企业或村办企业效益不佳,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还有部分无业,就业压力大。如广文街道东上虞村、廿里堡街道范家村、大虞街道刘家村等。

(三)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情况。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投保办法,对村集体经济条件好的村,象廿里堡街道北王村,采取村集体投保,村民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由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养老金;对村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村,如北苑街道沙窝村、丁家,潍州路街道丁家道口村等,采取农民个人缴费与村集体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村里统一组织为适龄农民办理;对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减少、村民收入较好的村,如樱桃园街道西樱、樱南村,组织村民自己投保。目前,全区共有3979名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占农村人口的6.4%,其中无地农民2100人左右。二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近年来,立足区情实际,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深入宣传发动的基础上,逐步将街村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提高了社会保险对农民合同制工人的保障作用。同时,与经贸局、外经贸局联合下发了《奎文区个体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办法》和《外商投资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办法》,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应保尽保。到目前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

3711人。三是依靠村集体发放福利和老年生活补助金等方式解决。村里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主要依靠土地补偿金和村办集体企业收入。同就业情况相同,根据土地补偿金多少和企业效益好差,发放福利待遇也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土地补偿金多或村办企业效益好的,对农民的生活保障待遇就高。大虞街道东庄村对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村民实行了退休,每人每月发放150元生活费,节日期间发放面粉、食油等生活补助品,并且对村民住房及水、电、暖等进行一定数额的补助。第二层面。村集体企业效益一般或有部分集体积累,也能保证村民的基本生活。广文街道中上虞村,每月给村民发100元生活补助费,一年发两次面粉。第三层面。村集体企业效益差或没有企业,集体资金积累又不多,大部分村民基本上没有福利和补助金,只给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放3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费,由于资金有限,这部分资金积累一旦用完,则60岁以上老人的保障也无着落。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在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是解决农民转市民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失地农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差。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里补助救济,认为就业仍然是村和集体的事,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表现的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观念淡薄。在调查中,有50%以上村民对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龄将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问题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吧,先把眼前的吃饭、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就行。有些村领导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方法来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问题,但没有达成村与村民的共识。

(二)社会保险开展难度大,覆盖面窄。从调查情况看,全区无地或少地村的社会保障当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保障覆盖面窄。目前我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占适龄投保人员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全区大多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保障数额偏低。目前我区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目前我区大多数村已无土地,但这部分村的村民多数还没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是生活补助少。由于村集体企业少或效益不佳,许多村资金积累不多,仅靠有限集体积累来对村民或仅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生活补助,且补助额度偏低。四是失业农民依然存在。农村无地后,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村民无业在家,仅依靠村积累或土地补偿金进行生活补助也难以维持长久。

由于上述现实问题的存在,加上我区8个街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街道的村经济发展也不一样,对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如广文街道东上虞村负债大于资产,村里也没有集体企业,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维持生活。如果参加农村社会保险,集体难以承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还有的村村民有愿望、集体也有愿望,如广文街道中上虞村,村集体有部分积累,但是不愿一下子拿出很多的资金为村民缴纳保险费。村民的经济水平也不一样,有的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经济收入较高,不在乎参不参加保险,甚至不愿参加。有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仅能保障基本生活和子女上学,也无力参加保险,造成了两极分化的问题。

(三)就业安置困难。 从我区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加上今后平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失业比率比较高。具体分析:一是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大龄下岗职工十分困难,再要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更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再就业困难重重。四是部分村办企业效益不佳,也使失地农民减少了就业机会。五是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不仅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还包括40岁以上的妇女,50岁以上男子农民。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用完了,生活将无着落。

(四)社会不安定因素多。失地农民中的青壮年由于无事可干,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报酬低,加上有一定补贴,就是在村里闲逛。他们因为年轻往往觉着生活无聊,于是或结伙闹事,或坑蒙拐骗干起违法勾当。此外,因土地出让或补偿金问题处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体上访因素增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对策建议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第一,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又要考虑能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相衔接。

(一)保障对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为被征地时的在册农业人口,具体保障人员,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由街道核准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确定,并予以公示。

(二)保障形式。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实行不同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的重点是劳动年龄段内和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

1.对征地时已经是劳动年龄段以上的人员(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直接实行养老保障,并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账利率按实际收益率或不低于一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下同)。政府出资部分不记入个人专户,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以作调剂之用。缴费标准根据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全省平均预期寿命和我区的具体保障水平(含增长幅度等因素)等综合确定,一次性缴足(或不分年龄实行相同的缴费标准,或区别年龄分档缴纳)。保障对象享受的待遇应与缴费水平挂钩,与经济发展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原则上要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或比照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确定。保障对象去世后,其个人专户中的本息余额可由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继承。

2.对征地时属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16周岁以上,男60周岁以下、女55周岁以下人员),按实际测算标准(或不分年龄实行相同的缴费标准,或区别年龄分档缴纳)一次性缴足基本生活保障费用,为其建立个人专户。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纳的费用组成,政府出资部分也一并记入(记贩利率同上)。在其未就业时,可从征地调节资金中发放不超过两年的生活补助费,也可从征地安置补助费留存中解决;补助期满后仍未就业并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城市低保;就业后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个人专户储存额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进行衔接和折算;就业后失业的,将其纳入失业保险渠道,不再享受生活费补助;因年龄偏大或其它原因不能就业的人员,在到达养老年龄时,可享受与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相同的养老保障待遇,其个人专户亦与之相衔接。缴费对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后开始领取养老金;缴费对象未达到领取年龄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本息可依法继承。

3.对征地时未达到劳动年龄段的人员(16周岁以下),按征地补偿规定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当他们到达就业年龄或学习毕业后,即作为城镇新生劳动力,参加相关的社会保障。

4、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对已经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原个人帐户保持不变,到达领取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额,可与参加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领取额合并,统一发放。建立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制度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原个人帐户保持不变,达到领取年龄后,分别领取养老金。

(三)资金筹集。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落实保障资金。本着“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的原则,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其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交。同时,按照以上“三个一点”筹集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总额的5%,在土地出让金中提取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风险准备金,以应对未来的支付风险。上述四部分资金,由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负责统一办理,及时足额转入财政局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中,并抄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费在规定时间内全额到位。

(四)资金管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含风险准备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不得转借、挪用或截留、挤占。要建立健全基金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安全运营和实现保值增值。

第二,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在失地农民群体中,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占大多数,做好就业安置工作是解决他们生产、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总抓手,不断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行“双向选择”的办法,由村办集体企业安置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一)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必须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安居乐业。

1.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在资本积累阶段,尤其需要使用大量低成本的农村劳动力。因此,要继续依托失地劳动力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借助征地补偿中村集体留存部分,凭借有利的区位优势,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和发展适度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篇(6)

……

来源:[范文大全网],查看完整文章:关于开展“十一”前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检查报告

其他实用范文:

县公安局警务信息公开工作自检自查总结

副职竞争上岗演讲稿

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考察情况记载

2009秋学期开学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度新农村指导员工作总结

电力供电所综合部秘书竞聘演讲稿

二00八年医院工作计划的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我的下乡笔记

医院护士长竞聘演讲稿

关于学习某省政协贯彻中央《意见》情况的考察报告

镇防保科2008年工作总结

教育局招生办科员竞聘演讲稿

福企服务中心贯彻全区民政会议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路的演变过程

2009经贸局机关效能提升年汇报材料

学生会学习宣传部干事竞选演讲稿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看,谁在拨打信息台

乡镇迎接省教育综合督导汇报

xx公司实验室技术员职位竞职演讲稿

关于XX市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

企业办公室主任竟聘述职

竞聘银行办公室文秘副主任演讲稿

2008年共青团县委工作总结

县农发办工会工作总结

2008年乡镇森林防火工作情况总结

竞聘银行信贷科长演讲稿

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工作建议

离退干部管理工作汇报

查看更多范文请浏览[范文大全网]

县安委会: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监督力度,确保“十一”和中秋期间及全年生产形势的稳定,迎接建国60周年大庆。根据舒安办[2009]33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县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精神要求,局安全生产领导组及时召开系统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对节前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进行布置,要求各企业于9月15日前开展自查。并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局安全生产领导组于9月16日到20日对本系统的企业及商场开展了全面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

来源:[范文大全网],查看完整文章:关于开展“十一”前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检查报告

其他实用范文:

县公安局警务信息公开工作自检自查总结

副职竞争上岗演讲稿

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考察情况记载

2009秋学期开学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度新农村指导员工作总结

电力供电所综合部秘书竞聘演讲稿

二00八年医院工作计划的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我的下乡笔记

医院护士长竞聘演讲稿

关于学习某省政协贯彻中央《意见》情况的考察报告

镇防保科2008年工作总结

教育局招生办科员竞聘演讲稿

福企服务中心贯彻全区民政会议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路的演变过程

2009经贸局机关效能提升年汇报材料

学生会学习宣传部干事竞选演讲稿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看,谁在拨打信息台

乡镇迎接省教育综合督导汇报

xx公司实验室技术员职位竞职演讲稿

关于XX市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

企业办公室主任竟聘述职

竞聘银行办公室文秘副主任演讲稿

2008年共青团县委工作总结

县农发办工会工作总结

2008年乡镇森林防火工作情况总结

竞聘银行信贷科长演讲稿

篇(7)

校处考察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地理调查或考察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使用的中国经济地理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对学生的校外考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我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多次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考察。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校外考察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教师在选择考察内容时,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与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离学校较近、便于成行的地点。如此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其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

一、增强中国经济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通过校外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变抽象的课本知识为生动、直观的地理事物形象,从而加深对所学的中国经济地理知识的直观印象,如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观察本地土地资源的特点,登上山顶,纵目眺望,见远处、近处多为低山、丘陵,平地少,耕地少,地块狭小,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盆地中,这样便能直观地感受到教材介绍的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69,盆地和平原占31。山地多,平地少,尤其耕地较少是我国土地的一大特色的知识点的涵义。又如在山上放眼四望,触目所及皆是郁郁葱葱的植被,近处、远处的山上皆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邵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真不愧为“闽北林海、绿色海西”,置身林海,直观地感受到教材所介绍的我国四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防护林区)之一的南方林区中的华南林区,可见邵武森林资源的丰富性。通过实地考察、直观感受,达到教学直观性的目的。

二、体会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实用性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对于会计专业的中职生来说,通过校外考察掌握的一些中国经济地理知识,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是有帮助的。如结合教材第二章《中国农业地理》第七节的《土特产》知识,组织学生到土特产店考察本地的土特产,诸如笋干、香菇、金坑红菇、碎铜茶、油茶、松脂、中药材、脚跟糍、包糍……让学生体会家乡土特产种类的繁多,再与教材中的土特产知识进行比对,就会了解哪些是本地没有的,若要从事土特产贸易,应从什么地方进口何种土特产,本地的土特产应销往何处,做好土特产的购、销、调、存等业务,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样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体会到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实用性。

三、培养中职学生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国经济地理,与初中、高中生学习地理是有区别的,他们不需要参加结业考或会考、高考,没有考试分数的压力,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到校外考察,让学生融入自然和社会中,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会使学生对中国经济地理知识已有的理解进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之中,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体会在校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好中国经济地理。

四、校外考察有助于学生完成中国经济地理教材中布置的习题

校外考察构建了一种开放、生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是沟通地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中国经济地理教材中布置了一些需要通过参观考察才能完成的作业,如第三章《中国工业地理》第一节《概述》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中就有这样一道习题:“参观和调查学校附近的一个工厂,了解它的主要原料来源、能源供应、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交通、劳动力与技术、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并分析该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化工企业有助于完成这一习题,在考察化工企业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化工企业的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考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会了解化工企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环境效益:1.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环保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和组织生产。2.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有效地控制了污染。再加上企业周边有丰富的土地、森林、水资源,环境净化能力强,有效地净化了污染,取得了环境效益。在取得环保效益的同时,企业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上缴大量税收,为地方经济增长作了贡献,企业还招收了大批工人,使农民在当地就可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可见,借助校外考察这一桥梁,学生能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有助于完成教材中布置的习题。

五、校外考察是学生温习、识记、巩固中国经济地理知识的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之母,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组织学生到校外考察中国经济地理教材中要求的一些内容,如地形地貌、土地资源、林业、工业、土特产等,在考察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用心体会,不仅可以汲取新知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会得到应用,并对旧知识进行温习、识记、巩固。另外,针对要考察的内容,在考察前,教师让学生温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考察时把考察的内容与课本上的知识相对照,则能温习、巩固和识记课本知识。

六、有利于学生完成考察报告,提高综合能力

完成考察报告也是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对学生要求的一部分,这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到校外实地考察某一课题,并且考察结束回校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怎么写考察报告。在学生完成考察报告的过程中,对于考察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所需数据、背景资料、统计资料、典型材料、文献资料等,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选择、摘录、分析有用的信息、资料。这种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在完成考察报告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七、将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便成为重要途径。因此,中职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要求的校外参观考察活动,将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可让学生融入自然、接触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对工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了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以上是我对校外考察对于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作用的一些看法。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到校外考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每次校外考察,学生的热情都比较高,讨论时发言都比较踊跃,对于考察后布置的作业、考察报告能认真完成,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热情更高,对提高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进峥.中国经济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010重印).

[2]褚绍唐,孙大文.地理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9.20.

篇(8)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

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篇(9)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篇(10)

一、课题的产生背景

1993年1月1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在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88位。北方缺水区总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在全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城市缺水,90%以上城市的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并且城市河流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水日的确定,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天,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就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开展各项活动,以提高公众的水意识。

宝鸡市位于西部的秦岭北麓,渭河上游,是生态薄弱的地区之一,人口100余万。

我校地处川陕公路旁,清姜河流域的东岸。清姜河属渭河一级支流,整个流域在宝鸡市范围内,流域总面积234.4km2,河流长度为43km,属于清水区。据环保局的同志介绍,清姜河是宝鸡市主要水源地,九公里水厂向宝鸡市日供水量为4.5万m3,解决了宝鸡市十多万人的用水问题,占全市自来水供水量的14%。同时宝鸡桥梁厂、宝鸡灯泡厂、益门粮库、宝鸡发电厂等企业在清姜河日取水量约3.3万m3,加之沿途乡镇人畜用水,其最大日取水量可达12.8万吨左右。

这样一条被宝鸡人民视为母亲河的清姜河,其周边环境保护的怎样?河水是否被污染了呢?污染的情况如何?为此。我校环境保护小队的同学召开了一次讨论会,会上有的同学说清姜河水被污染。尤其是中下游污染严重,这是他亲眼所见。于是同学们提出: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世界水日的到来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次活动的子课题――清姜河段污染情况的考察。计划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清姜河段水污染情况考察。

2 治理清姜河段水污染的应对措施。

为了使这次活动能落到实处,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及要求:

(1)首先收集有关河水污染问题方面的资料。可查阅有关书籍,也可向家长求援,获取帮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收集资料。

(2)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介绍有关清姜河的情况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3)将小队分为几个小组,分头收集资料。最后进行汇总。

(4)制订考察计划,以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考察。

(5)实地考察所需准备的物品,交通工具如何解决,制定考察路线图,在考察中如何采取水样、如何做好原始纪录。

二、课题实施

(一)准备阶段

1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

首先,利用星期五第三节课后的时间,由学校出面请来了渭滨区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为我们小队进行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环保知识讲座。为了扩大影响,我们还将五、六年级大部学生叫来一起听了报告。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环境保护的意义、清姜河流域的情况介绍、宝鸡市取水源情况介绍、目前清姜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扩大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我们通过板报栏,将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制作了校园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同时指导学生制作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电子科技小报,并在学生中开展保护知识系列活动,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展示厅。

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影响,使我校形成了人人知环保,人人讲环保,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良好风气,为我们下一步顺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部分人一直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这些“主科”就行了。其他科不用太费心。这样就给我们开展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转变学校、学生、家长的观念。抓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努力。我校的环境保护考察小队正式成立了。小队成员都是爱好科学活动,喜欢探究,对科学充满兴趣的未来的“小科学家”。

3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我们引导学生自愿分成了5个小组,并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进行信息的收集、考察活动中材料的准备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分头制订出了实地考察计划,有的小组的计划写得较详细。可操作性强,但个别小组的计划不够详细、不够实际,要考察的内容也没有写明白、写全面。这样的计划没法实施。让他们看看别的小组的计划,相互借鉴。不久他们就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

5 寻求各方支援,作好物资准备。

由于清姜河流域较长,全靠徒步行走不能完成任务,需要代步的交通工具。学校在_资金条件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我们小队派了一辆小面包车,但仍没法解决全体队员的问题,这时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向家长求援,经过与部分家长联系,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又为我们义务出了四辆面包车和一辆轿车,这样就解决了外出考察的交通工具问题。

解决了交通问题后,我们就着手准备考察的物品、记录、考察工具等。各小组按照计划准备好了采集水样的瓶子,用于测量排污口的卷尺、木棒,记录第一手资料的记录本,照相机、录像机。同时制订出了考察路线图。计划去时坐车,尽量走到离清姜河源头近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分上、中、下游三段进行考察取水样,做好记录,并进行拍照、录像。留下第一手资料。

(二)实施阶段

1 信息的收集。

分好小组后。各小组都制订了考察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的实施,即信息收集阶段。同学们有的从书上查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有的同学寻求家长的支援,请家长帮忙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尤其是第三小组的

同学还从家长处收集到了过去家长在清姜河拍的照片,从照片上能看出那时清姜河的本来面貌。还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从网上查到了有关河水污染的一些资料,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2 信息的整理、交流。

星期六小队活动时。队员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如《环境保护报》《小学生学习报》、《少年科技报》等,大部分的信息是从网上下载的,如:中国科普网、学生科技网等。大家分头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分类,整理,然后又进行了小组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收集的资料能够资源共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报告

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考察,分析、讨论,并通过走访环保专家,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我们指导学生写出了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清姜河段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上升为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

为此我们对清姜河段水域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清姜河水质情况分析。

我们从嘉陵江源头出发。将这一段流域分为上、中、下三段,在这些地段我们分别采集了十多瓶水质样本带回学校,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中、上游地段的水质清澈、无异味、水中无杂质,可以看见一些鱼在水中游玩。说明这一段水域基本无污染。中下游地段的水质轻度浑浊,偶见漂浮的杂质,有腥异味,没有见到一尾鱼。说明这一地段韵水质有轻度污染。下游的水质混浊,水中有杂质。有腥臭等异味,根本找不到一尾鱼在水中生活。说明这一地段的水质污染严重。

为此我们得出结论:清姜河中下游地段的水已经被污染

2 污染源情况分析。

(1)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农村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沿岸,造成河道堵塞,河水严重荇染。其中沿岸的大小垃圾堆约33座,最大的一个垃圾堆约7500m3。这些是造成清姜河下游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2)位于清姜河沿岸公路旁的一些餐馆、洗车点、居民区、加油站等的污水。清姜河沿岸共有餐馆约148个、洗车点20个左右、居民区大约有25个、加油站11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清姜河中,是造成清姜河水污染的又一因素。

(3)小型工厂、养猪场等排放的废水污染。清姜河沿岸共有小型工厂约9个,养猪场2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造成河水的污染,其中就有一个宽1.3米、水深10厘米左右、流速较快的污水排放点直接将浑浊、散发着异味的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另一个紧挨岸边的养猪场将混有猪粪便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

(4)人为的盲目污染。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人们,他们的环保意识不高,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对他们自己乃至人类的重要性。在考察中,我们就亲眼看到一些妇女在河道中洗衣服,任凭泛着洗衣粉泡沫的废水流入河水,而在她们的下游就是我们宝鸡市自来水厂的取水处。正是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淡薄,无知,才导致清姜河水受到污染。

3 污染造成的危害。

(1)宝鸡市的城市主要取水点就位于清姜河的中游地段,河水严重污染,会使宝鸡市自来水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到宝鸡市人民的身体健康。

(2)大量的生活垃圾、废物倒入河道中会使清姜河河道变窄、堵塞。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遇到雨水到来的季节,就会造成河水泛滥,淹没两岸民居的危害。

(3)记得小时候,清姜河水清澈见底,一到盛夏,河边总有一堆堆纳凉的人们,水中总能见到游泳嬉戏的大人孩子以及一尾尾的鱼,岸边也能找到一些螃蟹、小虾。如今中下游地段的鱼虾已不见踪影,人们只能远离这里。污染已严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

(4)考察沿岸,见到沿岸农民都用河水灌溉菜地,这样,污染的河水会进入蔬菜体内,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蔬菜,会得许多疾病。

4 我们的建议。

通过这次清姜河水质污染情况的考察,同学们觉得目前的清姜河环境情况令人担忧,都表示要强烈呼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加快治理清姜河沿岸环境工作的速度,大家纷纷提出了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召开环保知识讲座,尤其是针对沿岸农村居民,提高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他们自身乃至我们全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清理沿岸的生活垃圾,尽快建立垃圾处理厂。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相关制度,严格控制垃圾的去向。

(3)严格清姜河沿岸餐馆、洗车点、小型工厂、养猪场等废水排放的管理,督促环保工作人员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应立即严肃处理,严重的要令其停业整顿或关闭。

(4)沿岸树立明显的宣传环保知识的标志,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不要将垃圾倾倒到河床中,也不要在河中洗衣、洗车、洗牲畜,使河水免遭污染、生态免遭破坏。

(5)借鉴渭河两岸治理环境的方法,逐步将清姜河两岸建成花园式的娱乐、休闲场所,这样即美化了环境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我们坚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及不断努力,清姜河一定能重现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河边的景象。那时,我们就可以站在河岸激动地说:清姜河――宝鸡人民的母亲河,你是多么的美丽、迷人。

四、成果与体会

本课题实施虽历时一个多月,但师生都受益匪浅。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而且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深深体会到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种种危害,直至危及到我们人类的安全。

上一篇: 个人岗位履职报告 下一篇: 汇报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