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0: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理科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决定了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不仅知识性很强,而且地理知识与社会、人文联系特别的紧密,即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突出体现在学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正确的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其人地关系。同时地理知识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这就要求地理教学结构与形式向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教学方法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有利于培养学生智力的方向变化,所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动手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需要一种能使学生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地理学科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分析,我们看到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正是研究性学习所能够提供的效果。很多地理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地理学的很多知识就是社会客观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物,如果能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效果会更佳,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习过程和方法。那么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有何关系呢?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运用
1.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独立自主地去研究课题,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学生会根据需要接触各种信启、资料,从中去查询自己所需数据、事实和实例等。各类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面对众多的信息,如何筛选整理取决于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经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探讨或征询与研究性课题有关的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就尤为重要。
3.读图和图文转换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具有直观、简洁的特点,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和重要工具。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用到各种地图,如何将图中的知识和各种信息提取、深入挖掘和灵活运用,完全由学生的读图能力决定。在读懂图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将图中的图形符号转变为文字表述的能力,也就是图文转换能力。如对柱状图、地形图、农业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的读取图文转换。
4.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区域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有关区位的问题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此类课题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如工业区位的选择、农业的区位因素、商品产地与运输和销售市场之间的区域联系等,所有这些都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开展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必需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5.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重在应用,研究性学习就是一改以往“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突出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学生学以致用,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应用农业区位理论,调查研究当地发展某种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应用城市区位理论,实地考察、分析形成的区位因素等。
6.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实践活动多是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面大大增加,团结协作的机会也远大于平时。即使是个人活动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这一点来看,研究成果应说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晶。
7.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分析把地理事物分解成各部分和各组成要素,然后再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能力,把各部分和各要素连接成一个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综合感知能力
学习是从感性知识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在教学中提供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感知材料,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如讲述大气的热力作用这一抽象的物理过程时,可从夏季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引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睛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从学生都很熟悉的大棚蔬菜的种植,引伸到大气的温室效应等等,并密切联系初中物理讲过的热对流的条件、热辐射的原理、水的三态变化等知识,从多方面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为了让学生正确地感知月相的变化,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媒体,同时将我国古代优美的诗词引入其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2.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综合理解能力
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中心环节。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借助思维使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对感知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实现知识质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加宽、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学习资源是指学生的学习材料(即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比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资源的改变、拓展,学生人际交往的扩大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育的明显区别之一。因此,分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之一。本文以学生学习过程为线索,调查了122名参与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对学习环境的利用。并建议通过设立“学习基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一、学生学习环境的利用分析
1、学习课题的信息来源
研究性学习中,是超越书本、跨出课堂的一种学习。学生学习课题的选择就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获得学习内容和材料呢?从图1可知,在122名参与学习的学生中虽然有51.6%的学生仍认为他们的课题来自教师。但22.1%的学生认为课题的灵感来自同学,另有18.9%的学生则从互联网得到了启发。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信息的来源有了扩展,这与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学生间的合作关系较传统教学更紧密,因此同学间的学习信息共享程度提高,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教师已不再是学习材料的唯一来源。研究性课程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中的助学者
在教学改革中,人们希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学者”。调查发现,如图2所示,68.85%的同学认为网络在学习中所提供的帮助最大。然后,依次为同学、专家、书籍,教师在所调查的项目中排第5位。说明教师助学作用较传统教学已有明显下降,一是教师本身的知识局限很难适应学生广泛的课题选择内容,二是网络的便捷和包罗万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帮助。
3、学习中的合作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众多的合作关系群,在学习过程中还会建立更多新的关系,比如与校外的专家沟通、与被调查人员的沟通等等。人际交往圈的扩大,也是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实际意义。由图3可知,研究性学习加强了同学的合作关系,并以此建立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小组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同学之间更易协同作战。其次,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集体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当今的科学研究大多都要组成课题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项目。研究性学习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活动”。因此,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通过与同伴共同努力来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一合作过程,既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更是学生之间能力、情感、心理不断调整互补、互动统整的过程。这种合作,通过相互启发、激励,发展认知能力,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也具有奠基作用。同时,从学习结果来看,个体的学习结果成为小组成果的一部分,个体之间在学习中因任务不同,内容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
但调查也发现(如图4所示)多数学生不会和父母谈起自己研究的课题,并认为与父母的关系不大。这也表明标志着研究性学习环境仍不成熟。
人力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环境中极有价值的动态学习资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现,得益于家庭成员帮助的学生,往往能进行更深入的课题研究。一则父母提供了更好的研究方法,如有大学家庭背景的孩子在研究中,就能获益于父母提供的更先进的科研仪器进行课题研究。二则有家长参与,实地调查更方便,有一位研究水质的学生,由于父母就在自来水厂工作,在父母的帮助下,该生能深入地研究了杭州分质供水的可行性,并能切实地调查了自来水厂的实用性,对自己的课题应用和推广有了更有力的支撑。这也是传统教学中不能完全体现的一种教学背景。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的研究中,家庭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但目前仍不为学生和家长认同。
4、克服学习障碍的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学习障碍。传统教学中,学生遇上学习困难首先求助于教师,但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广泛,不是教师能轻易解决的。调查发现,32%的学生首先会求助于教师(如图5所示),虽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学生已无法由单一方面得到有效帮助。在指导学生进行杭州石质文物的调查中,学生开始总是不停地向笔者求助,希望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而直至他们咨询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专家后,才明白原来杭州的石质文物是那么丰富,那么富有历史积淀。而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了。
5、研究性学习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时候,学生总是很依赖老师,希望有人能帮助他找到完成探究活动的人,最后发现,因为是自我的学习,只有自己主动去寻找,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导师。譬如,在学生完成《纳米四氧化三铁磁性流体的简易实验制备和特性应用》课题时,学生想了解一下自己制得的固体粉末是不是纳米级的,首先她通过学校找到浙江大学的物理教授叶高翔老师,让他通过电子显微镜帮助完成这一鉴定,后来发现,得到的粉末太细,电子显微镜无法显示,只好找浙江大学的分析测试中心,对粉末颗粒进行了粉末衍射测试,认定了粉末的大小。因此不难看出,如图6显示,多数学生在学习后,开始自我创设新的学习环境,这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自我需求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由于各课题的要求不同,学生无法像传统教育那样从教师那里直接得到准确无误的知识信息,他们开始向书籍、网络、校外的科研机构、专家寻求更多的帮助,由于研究涉及面广,个人已很难独立完成课题,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求同伴的帮助。这与传统教学中希望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了明显的差异,在合作中更要求学生能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同时也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观点,更要有能将各个成员的观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能力,显然是单纯的传统教学中不能体现的能力。那么,这个特殊的学习过程就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教材,他们为自己找到合适的教师,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学习同伴,并从中获得学习上最大的收益。
二、现有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分析
1、静态资源如图书、杂志、报纸、学习资料、实验室、科技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以我校的图书馆为例,现有藏书15万册,03年至今的杂志报刊合订本10万册,拥有一个能容纳250人左右的学生阅览室,每位学生还可以借阅5册图书。近年来,学校大量购置了科普类书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校在校高中学生173人,拥有标准化实验室12个,其中物理4个、化学4个、生物4个和一个投资200万的生化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普通高中阶段的生物、物理、化学实验,还能完成更多、更复杂的生化实验。能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2、动态资源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和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各种网上搜索引擎等、各种网站等。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学生高效、自主地学习创造了条件。我校设有50人左右的学生电子阅览室。学生在每天中午12:00一12:45,下午3:30—4:50可以自由阅览。同时,拥有5个60人同时使用的计算机教室,其中一个为研究性学习的专设教室。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已是杭城多个高中的基本配置。完全能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3、人力资源以教师资源为例,从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方面,有一项针对某市80名高中化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53.8%的教师了解科学探究,有20.0%的教师不了解,45岁以上的教师占其中的85.0%。有26.3%的教师知道研究性学习的来源,有8.8%的老师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38.8%的教师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16.3%的教师了解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关系,49.9%的老师了解国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15.0%的教师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缺乏了解,只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内容、高考变化比较感兴趣。繁重的教学任务,学校、家长、社会对升学率的关注,致使教师的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
同样这项调查中显示,在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79.0%的教师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化学科学的研究,20.0%的教师参与过化学教育研究,10.0%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化学研究,这些人主要是年龄偏大的或专科毕业的教师。93.8%的教师参加工作后没有参与过任何研究。只有31.3%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研究性学习教学,有48.8%的教师回答“不知道”能否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
以上的调查虽然反映了一些地区的教师资源现状,但不少学校,已开始配有专职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并促使每一位任课教师负责1~2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辅导工作。教师资源的利用正在改观。
综上所述,建议学校建立适当的教学基地以满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三、建立教学基地,充分合理应用学习资源,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1、网络教学基地网络作为新的学习途径已经在研究性学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资料的查询、研究过程的管理、资料的分类、对自己新见解的认证、专利的寻找、寻求导师的帮助、到最后成文、建立展示自己成果的网站等等,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网络,但实际教学中发现,虽然网络功能巨大,但信息混杂,不能像传统的教学内容那样严谨、经典,因此教会学生从杂乱纷呈的信息中寻找真正有科学性的知识是教师必须的工作。同时,还需要解决家长对孩子沉迷网络的担心。因此,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建立健康的“网络基地”,在信息教师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合理上网查询资料。
2、静态教学基地加强图书馆对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支持。在现有图书馆资源已经可以较好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情况下,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使其成为“信息向导”和“网络交换手”帮助师生打开世界信息资源的大门,是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利用社会专门图书馆,更可以充分展示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的优势,以及运用文献信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优质服务的专业人员。因此以图书馆为依托的“静态教学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水平的提高,配置方式的变化,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社会教学基地在现在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有些学生需要在进行社会调查时遇到不少的阻碍,如调查洗车水的使用时,洗车坊一般都不配合,因此,学生调查困难重重,虽然学生做社会调查时本来就存在着诸多困难,也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如果能有更多的社会人士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也许学生的学习会更顺利些。同时,家长应该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验,不仅仅从应试的角度要求孩子,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家校联系为平台的“社会教学基地”可以通过家校联系,让家长在学习中给与更多的关心,提高社会的参与度。
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开创了新的学习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领域。这就要求能让这个新的学习环境能更纯净,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究过程
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选择研究课题时,教师应注意社会性与实践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即重视数学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所以,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教师应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生产与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学会创造学习.实践性原则即让学生参与调查实践活动,学会收集与整理信息,分析验证与表述结论,从而得到探究与实践体验,学会自学质疑,动手动脑,培养创新与创造意识.
例如,在讲“正余弦定理”后,教师可依照教材和活动设计研究方案,要求学生围绕“正、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1)研究目标:①收集当地高建筑、桥或河的名字、建成时间、位置与应用现状.②调查高建筑物与桥的状况,认识它们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及作用.③前往测量高建筑、桥、河的路线.(2)研究内容:①当地有哪些高建筑,其所处位置、名字、建成时间与应用状况;②当地有哪些重要河流与桥,其名字、位置与建成时间;使用有关测量仪器,获得代表性建筑物高、河宽与桥宽.③让学生了解当地发展历史.同时,教师需要依照研究主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如有关测量仪器;学校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规划局、国土局、当地街道办的联系人及其电话;评价量规等,并适时指导,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二、把握问题性与适应性原则,拓展延伸知识,加深知
识理解
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所选课题并非是学生未接触的、未学习的内容,而是需要研究与学习的问题,以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利用已学数学知识或构建数学模型等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是问题性原则的要求.教师还要注意课题的适应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其主体是学生,因而课题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难度适中,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深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把握科学研究方法.
例如,教师可立足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研究资源,选择适宜的课题:(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单调区间、值域等问题时,常常希望将自变量在一个地方出现,因此变量集中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解题方向,请试着研究所有与变量集中原则相关的类型;(2)在数学学习中,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思想与方法,但是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则被人们所忽视,请试着探求三角函数线在解决三角问题中的数形结合功能;(3)运用变化观点分析数学问题,则会发现问题的实质与问题的联系,请通过收集与整理这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研究;(4)研究绝对值不等式和物理模拟法;等等.这些研究性问题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是教材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符合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抓住探究性与开放性原则,拓宽教学空间,彰显学生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高中物理教学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在教学重力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物理自由落地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理解“竖直方向”的内涵,要尽可能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物理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物理知识,而且物理知识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这样庞大杂乱的信息面前,教师是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都给学生讲清楚。只有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精细地选择,认真讲解。而更多的内容则只是提示,略讲或者点到为止,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者其他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另外,除了教材上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实际准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引导好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1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讲,不但教学方式他们不喜欢,教学效率也不高,而且很容易让他们对本科的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地推新,要有新意,有想法,活跃起课堂的气氛来,让每个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堂中去,让知识自己流到他们的耳朵里去,而不是灌进去。有些方法可以反复用的,比如,列举新鲜的事例,增强讲课时的语言感染力等等。
2.2展示“物理情境”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境”。现象明显,富有吸引力的物理实验能建立生动的“物理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看到一些物理现象,动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与理论学习相互对照、验证,加深理解,以便形成正确的“物理情境”。例如,在生活中总是错误地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那么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汽车的制动、启动的受力变化规律,然后让学生再利用导轨、小车等器材来做实验验证,最后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重要结论,很自然的建立正确的“物理情境”,深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2.3充分、灵活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技术,采用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载体,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物理过程,将瞬息即逝的短暂过程延缓,便于观察和分析,将高中阶段难以实际接触的实验通过视频等方法模拟展现。学生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自己在头脑中就形成“物理情境”。例如,多普勒效应难以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模拟蝙蝠的“超声波探测技术”,分析多普勒测速仪,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多普勒开关,甚至展示宇宙红移现象的文本、图像资料。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建立完整、准确的“物理情境”。
三、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
学生学习不是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下来就行了,这样得来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建构过程,只是在吃教师“嚼烂的馒头”。只有自己探究思维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学到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对此,教师应充分注意其下述特点。
3.1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很多物理现象和原理,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充分传达给学生的,必须要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有的教师习惯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边操作边讲,学生只能看实验,对实验过程知识的形成体会不深。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才能进入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感受实验带来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列出实验提纲,定出实验项目,找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和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讨论,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学生在课下也可以自己制作实验器材,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
3.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探究的体现,没有问题就显示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要在教学中留白,不要把内容一股脑地给予学生,要让他们有探究的余地。教师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分析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动学生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
3.3学习途径开放化。
研究性学习范围是广泛的,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实验,开阔视野,感受知识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比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使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便于学生了解。学习了摩擦力后,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事例,如自行车车轮和路面之间的摩擦,手和门把之间的摩擦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给学生讲解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等等,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集体的氛围中,学习气氛活跃,互相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发言,取长补短,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即便平时学习不主动、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参与其中,共同进步。
四、总结
总之,在多年的教学实验中,我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搞好教学的根本,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制定一些正确的教学策略。物理教师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要不断探究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广福。高中物理教学低效现象分析与对策[J]。学周刊,2012,(31)。
探究即探索研究,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情境不断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探究性学习开始进入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当中.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广西师大的罗星凯教授认为探究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四个途径: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探究的良好环境
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探索精神旺盛的最佳状态.如何创设课堂探究环境.首先,给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有探究层次性的材料;其次,创造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再次,建立师生相互信任的课堂人际环境,给予学生犯错误的宽容和充足的探究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乐于开展深入讨论、交流心得,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老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让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2.探究学习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实际
教师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选定课题.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把它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如果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弱,应该将探究任务分解的细一些,探究时间长一些,教师引导多一些.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细化探究的环节,提高探究的难度,让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锻炼探究能力.总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全部因素的探究,也可以是部分因素的探究,要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探究活动.
3.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探究的问题.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都面临一个学习目标能否完成的问题,教师必须依托教材,提出有效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接下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关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结果评价,根据教师指导的情况,从活动态度方面、知识技能方面,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客观地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不可否认,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往往会显得比较“乱”,有点难以驾驭,但这种适度的“乱”恰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是学生思维得以深化的结果.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这是著名哲学科学家波谱尔所强调的: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只有从此点出发,才可能真正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让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4.注重小组合作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已不是梦想。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图形、图象动画的实时变换,更重要的是它能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不但可以看到图形的立体结构,而且还可以更深入到不同层次,使深澳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给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发现,在学科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主要有这样几大优势:
一、自主性: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资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
1.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些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教师不用单纯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而是让学生上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自主性也被调动起来。
2.在多媒体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二、交互性:
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但在教学中相互之间的交互性却极为有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同班同学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用说和外地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就向学习者提供支持,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各种问题。于是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其他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建构和转换自己知识的目的,在课堂上信息交互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不服输”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会认真检查出错的练习题,在以后的练习中会更认真、仔细,逐步达到正确、迅速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53-02
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是教材编写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美国最具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材料《科学探索者》,其在探究性学习部分的编写特点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尝试总结《科学探索者》的生物分册,即《从细菌到植物》《细胞与遗传》《人体生理卫生》《环境科学》4本教材在探究性学习上的设计特点,为一线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我国科学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1 贴近生活的内容选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真正的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材和教学在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机,即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提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
该套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材料大多来自生活。如“眼见为实吗”实验采用的材料是报纸、照片、放大镜等;“生物为什么千变万化”只需要一把尺子、10颗葵花籽、放大镜。其次,实验内容充分体现STS,如“做一次班级调查”通过让学生统计全班学生几个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数目的活动,掌握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如生活实验室栏目设计的“有罪,还是无罪”让学生体验DNA指纹法是怎样为破案提供证据的。实验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师生、生生的多样化合作,也有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如“在家长的指导下,根据烹调书上的配方用酵母自制面包。向你的家人讲解是什么使面包团膨胀的。在烤完面包后,再把它切开观察,找一找发酵的证据”。
贴近生活的内容选择,加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材语言,拉近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喜悦,能很好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巧妙的探究性活动设置,将教材串成整体
科学探究要求教材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整个过程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美国《科学探索者》教材很好地处理了探究性学习与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该套教材在每章首页设置了“课题”并以此为主线。针对该课题,首先呈现的是围绕该课题以各种问题出现的“课题准备”,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并做出假设,其次是课题总目标,下设各级分目标,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和操作方法[3]。每节知识的学习作为完成课题的必要条件,知识内容根据“课题”各个步骤完成所需的知识而层层深入,同时,每节开头作为课前的思考和探索的“探索”一栏针对本节所学内容设计动手操作小实验,很好的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课题”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学或教师讲解主动的获取知识,这种知识比教师的单方面言语传授要更深刻,更易于内化。教材在相应节的“复习”栏目对学生“课题”完成的进度进行检查,在章末设置的“学习评估”起到全程监控和即时有效测评学生课题完成情况的良好作用,保证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的同时有序的完成课题。这种设计使“课题”成为每个章节内容的一部分,是正文陈述性内容的深度嵌合,与正文构成了统一整体。
如《细胞与遗传》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课题为“鸡蛋―― 一个细胞”。首先确定该课题目标:用一枚鸡蛋作为细胞模型,观察各种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为完成这个课题,教材将这一总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即:(1)把一枚生鸡蛋依次浸入食醋、水、食用色素、盐水和你自己选择的一种液体中,然后观察它所发生的变化;(2)每天测量鸡蛋的周长,并把你的数据绘制成图表;(3)试着解释鸡蛋发生变化的原因。其次通过课题准备,开始实验前的预测:把生鸡蛋在食醋里浸泡两天后将发生什么变化?浸泡在其他液体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来放置鸡蛋,然后开始你的鸡蛋实验。相应的每节内容设置为第一节:细胞的发现;第二节: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第三节: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第四节:细胞与环境。通过各节的“检查进度”栏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第一节知识点讲授后检查学生将鸡蛋浸入食醋中至少两天后,测量其周长所得的数据;第二节课后检查学生将鸡蛋放入水、食用色素等不同液体中测量的周长数据和鸡蛋外观变化的描述;第四节课后检查学生将数据绘制成图表得出结论而整理出来实验报告。最后在本章的学习评估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鸡蛋并告诉大家他的结果。
由此可见,美国教材将来自于生活的“课题”渗透到各个章节,使每节知识内容的学习都是为了完成该探究性活动服务,它将知识学习和探究性活动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课题的完成,教材按照提出课题―― 课题目标―― 课题准备―― 检查进度―― 总结的方式设计符合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设计具有较好的教学意义。
3 全面的栏目设计,巩固探究性学习技能
探究性学习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和多种过程的训练,其中包括学习者接受观察、测量、分析数据等探究技能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通过交流、推理等探究技能论证他们所提取的结论等。所有这些程序性知识的形成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多次体验才能得到强化。针对这点,该套教材利用多侧面的栏目设计,全面的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这些栏目包括学科探索和跨学科探索。学科探索活动都是从每章“课题”和每节开头的“思考与探索”这一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小实验开始,如《细胞与遗传》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课题为:鸡蛋―― 一个细胞。其相应四节内容的课前思考与探索分别为:眼见为实吗;细胞有多大;什么是化合物;分子是怎样运动的。通过这些联系生活的探索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探究性学习之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教材合理的设计了探索技能的专业训练栏目,包括“增进技能、试一试、技能实验室”和“生活实验室”,以及教材附录的“技能手册”,对包括观察、推理、分析数据、预测、交流、推理、计算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性技能进行递进的分级训练。如观察技能,在“增进技能”中是通过让学生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临时装片并与列文虎克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对比来训练的;在“试一试”中让学生对扩散现象进行观察,不但强化了观察技能,同时巩固了扩散这一基本概念;而在“技能实验室”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生命,进一步理解本章学习的基本知识、训练观察技能;最后的“生活实验室”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午餐里有什么”这一生活实验室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根据淀粉和脂类的定性实验,对午餐中的食物样本进行检查。人性化的“技能手册”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查阅相关技能,很好的体现了STS教育。
跨学科探索是在学科探索的基础上,综合历史、社会等学科进行的探索活动,在体现HPS教育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学习。如“这些细胞属于谁”针对一个生物学与社会有关的案例展开争论,包括“病人对他们的细胞是否拥有权力、医生是否享有使用别人细胞的权力”等,利用社会性争议话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最后,每章复习设计的丰富习题是对这些技能进行全面的测评,其中包括应用技能,如观察、推理等,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包括因果推理、应用概念、归纳等。
通过学科探索中的课题―― 课前思考与探索―― 增进技能―― 试一试―― 技能实验室―― 生活实验室,以及利用生命科学史和生物学中的社会争议话题,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做到了可测评性和定量评价,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 结语
该套教材将知识融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生物学知识,在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能够较好的保持学生的内在动机,为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以课题为主线,将知识的学习穿插在课题中进行讲授,很好的整合了探究性学习和知识学习的关系,使教材的各部分融为一体;最后合理而富有逻辑的教材栏目设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和技能。这些对于我国教材的编写和一线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好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罗星凯.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56.
[2] 张艳,王红宇.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中常见问题与解决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4):142-144.
[3] 刘晓燕.谈美国研究性学习教材的特点[J].物理通报,2006(9):15-17.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遵循课程方案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成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补充和完善,使课程方案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判断和选择。下面的课例是笔者结合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的一次尝试。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新课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是基于浙教版初一下课本P131页的阅读材料进行的拓展,是学生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外探究课。杨辉三角与完全平方公式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即杨辉三角是完全平方公式在次数上拓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节课是针对七下的学生,学生刚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对其能够较好的掌握。学生已经学习了用面积法验证完全平方公式的合理性,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广的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知识与技能: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形式,了解杨辉三角的形式,会简单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形式。
3、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形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形式,将完全平方公式的底数和指数进行推广,在探索过程中亲身体验“转化”思想。弄清了“转化”的方向,解题思路自然清晰,能力随之形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我们知道: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语言叙述:两数和(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的积的两倍。
你还知道我们是怎么样得到这个公式的吗?
生1:利用多项式的乘法;利用正方形的面积法来解释
好,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呢?
(二)新知学习:
1.项数推广:怎么样验证这个式子成立?(a+b+c)2=a2+b2+c2+2ab+2ac+2bc
生2:利用多项式的乘法,
生3:利用完全平方公式:
证明如下:(a+b+c)2=(a+b)+c2=(a+b)2+2(a+b)c+c2
=a2+2ab+b2+2ac+2bc+c2
=a2+b2+c2+2ab+2ac+2bc
你能不能利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的经验用面积来解释呢?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生4:利用面积.大整块面积=所有小块面积之和,如图:
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验证了上面这个公式的正确性,试着给它起个名字吧,你能不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公式?它和完全平方公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5:语言描述:三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三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每两项的积的2倍。
类似的,你还能将底数进行怎么样的推广?并且用面积法来验证一下,会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a+b+c+d)2=a2+b2+c2+d2+2ab+2ac+2ad+2bc+2bd+2cd
语言描述:四数和的平方,等于这四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每两数的积的2倍
推广:几个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几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每两数的积的2倍。
[设计说明:这里充分给学生探讨的空间,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证明和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通过问题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指数的推广:
上面我们看到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底数可以由两项的和推广到三项的和,四项的和,一直到多项的和,我们也归纳出了非常严谨的结论。我们思考一下,完全平方公式还可以怎么推广呢?
(底数还是两项,指数改变。)
我们先从指数为3开始探究。请你先计算(a+b)3(要求按a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请小组合作,利用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验证这个公式?
学生不难得出:(a+b)3=a3+3a2b+3ab2+b3
利用体积验证公式的正确性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探究和讨论,程度差的小组还需要教师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出恒等式,注重了知识的建构,体验了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思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师:我们已经得到了(a+b)2和(a+b)3展开公式,试想(a+b)4=?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讨论交流.
(a+b)4=(a+b)2(a+b)2=(a2+2ab+b2)(a2+2ab+b2)=…=a4+4a3b+6a2b2+4ab3+b4.生6:
(a+b)4=(a+b)(a+b)3=(a+b)(a3+3a2b+3ab2+b3)=…=a4+4a3b+6a2b2+4ab3+b4.生7:
我们也知道(a+b)1=a+b.,那么现在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教师提示学生考虑各项的系数),
(a+b)1=a+b
(a+b)2=a2+2ab+b2
(a+b)3=a3+3a2b+3ab2+b3
(a+b)4=a4+4a3b+6a2b2+4ab3+b4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合作团队精神和创造能力.]
你能发现那些规律:
(1)(a+b)n的展开式中每项的次数均为n
(2)请你找出上述数据上下行之间的规律.下一行中间的各个数分别等于它“肩上”的两数之和.
(3)展开式中每项字母a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字母b的次数从低到高排列.
(4)展开式中的项数比乘方指数多1.
你能按上述规律写出(a+b)5的展开式吗?
(a+b)5=a5+5a4b+10a3b2+10a2b3+5ab4+b5.
[设计意图:教师用边讲边问的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挖掘学习材料潜在的意义,从而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因上表形如三角形,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对其有过深入研究,所以称它为杨辉三角。
杨辉,杭州钱塘人。中国南宋末年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著作甚多,他编著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乘除通变本末》三卷、《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续古摘奇算法》二卷.其中后三种合称《杨辉算法》,朝鲜、日本等国均有译本出版,流传世界.
“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该书还说明此表源于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的“开方作法本源图”,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因此,我们把此表叫杨辉三角或贾宪三角.
在欧洲,这个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发现的(Blaise Pascal,1623年~1662年),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这就是说,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500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设计意图:了解数学家杨辉及其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研究杨辉三角就是体察杨辉的探索精神,以鼓励学生探究的热情.]
3.范例讲解
例1(1)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2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2)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5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3)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2014天后是星期几?
例题2:计算:115-5×114+10×113-10×112+5×11-1
[设计意图: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层层推进,既深化新知,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更激发学生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便于学生类比学习.]
五、[教学设计思路]
我认为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积极探求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广,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思考问题,探求完全平方公式从底数和指数上分别进行推广。我先让学生回想完全平方公式如何证明与验证,启发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来验证三数和的平方和两数和的立方,体现了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例题和练习均由学生自主探索。
六、[教学反思]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中,教材也在发生变化,其权威地位被打破,从教学唯一的依据转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材内容从分化、封闭、固定转变为综合、开放、变化;教材形式从统一转变为多样。为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寻找失落的课程意识,应视自己为课程实施活动的角色,时刻关注课程编制与发展的动态,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中去,使其真正成为研究者。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不需要动脑筋思考,没有“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做题只需照搬照套,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就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内驱力,便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必然降低了40分钟内的思维容量,即便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由于老师的自行揭秘与昭示结论而失去了思考的吸引力,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思维的效度。那么作为老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与探索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一、差异性实验
差异性实验(discrepantexperiment)是指结果出入意料之外的、与学生学习前面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展示的现象,与学生学习科学的潜概念发生矛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各祥的疑惑,在差异性实验中,要提供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提出相应的问题。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许多常用的简易实验,如“拉两本页码交叠的课本,拉不开课本”的实验,“吹两纸条,吹不开”的实验,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创设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情境。用差异性实验引发问题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师演示,也可以用于扩展性的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演示如下的实验现象:一块长1.5米左右的木板作斜面,同时取出两个相同的饮料易拉罐,把其中一个用力摇晃少许时间,而另一个则小心不让其摇晃。在斜面顶端同时初速为零滚下这两个饮料易拉罐,看哪个饮料易拉罐先滚到斜面底端。然后提供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相同的饮料易拉罐从相同的斜面上滚下所需的时间不同?学生便可以就该问题的解决,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学习。
在用差异性物理实验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二、科学模拟研究
学生学习物理与科学家研究物理是有区别的。中学生学习物理主要是通过学习前人发现的物理知识来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学习物理可以采用科学模拟研究的方法。利用这种模拟物理学家研究来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在许多传统的物理教学内容上,我们只要适当加以组织,都可以用科学模拟研究的方法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如关于“自感”的教学中,可用传统的两个演示实验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在其中一个实验中小灯泡“通而不亮”,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小灯泡“断而不熄”。这样的现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产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问题,并萌发研究探索这个现象原因的兴趣。
应当指出,学生的模拟研究并不等同于严格意义的科学研究。两者虽有相似的地方,但学生的研究活动更多地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因此,利用科学模拟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物理学习,要设法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要拘泥于前人原始研究过程,而是要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三、知识的联系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而物理规律描述了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这些知识的联系也往往是物理教学时创设发现问题情境的素材。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又学习了运动的知识,教学中要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或事例,揭示力与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一些误区或佯谬,并引发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产生“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吗?”的疑问,并提出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课题。
利用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应当培养学生联想、逆向思维的能力与习惯以及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教师可以着意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联想或逆向思维,让他们自主提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逆向产生电流呢”的问题。类似的利用物理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来创设发现问题情境的例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比比皆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掘它们。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我国当前的教育,教育理论界讲的是主体教育,教育行政机关讲的是素质教育,而中小学搞的是应试教育。诚然,这种说法有些过激,但或多或少地道出了些实情。因高考的巨大压力,有的高中搞的就是应试教育,注重升学率、注重分数。在这样的大局影响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也丧失和异化了数学精神。此外,高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值的求法、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立体空间概念等都是比较难的章节,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不少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取得一点小小成绩就骄傲自大,遇到一点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对数学“谈虎色变”。这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原因分析。
1.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初中三年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考虑某些问题时存在单一、片面的思维。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应用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定义的不完整。这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出现对数学理解困难,概念模糊等情况,在掌握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2.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在教学中不断补充公式、补充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屡见不鲜,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3.教学层次不分明
一些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层次不分明,不管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眼睛只瞄准高考数学150分的试卷,把学生当成容器,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教材,上课时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
二、开启新思路,进行有效教学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贮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播,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而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维;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高中阶段的数学以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分析和指点为主。学生不仅会有新鲜感,而且会因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而获得一份自豪感。此外,高一“起始教学”意味着新的起点。学生普遍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即使后进学生,也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教师要珍惜这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1.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a折销售,第二次打b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b折销售,第二次打a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a+b)/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创设数学情境,唤起求知欲。
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保持学习热情。教师要尽量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讲“导数与微分”时可以直接引入物理学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下前提下了解新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使学生进一步形象地观察所学的知识。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知识能力,在思考行为中发展思维,在做题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
3.进行情感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关心、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爱屋及乌,喜欢数学。教师还可通过数学家或数学史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的,以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等,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发展创新意识。
教师备课应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
1.分层质疑,启发思考。
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2.分层考查,查漏补缺。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层过关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学困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0%,提高题占15%,深化题占5%。分层考查后,对没有过关的学生,应进行分层教学、建立帮学小组、个别辅导补缺。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应从教材的例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