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0 18:41: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著名辅导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作业分层落实,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他们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独立完成适合自身层次的作业,减轻学习压力。
案例一:从好高骛远到回归课本
班上有名学生叫于亮(化名),他很聪明,在理科方面成绩比较突出,但行为习惯比较散漫,常常迟到,各科作业经常不交,上课容易情绪化。有一个星期,他的各科作业几乎天天不交,请家长来沟通才知道,学生天天晚上学到二三点,家长怎么劝他都不休息。学生学这么晚,可为什么第二天各科作业都交不上呢?他晚上到底在学什么?做什么题?带着疑问我又找来学生,首先我对他表明自己的观点:“作业是检查当堂课内容掌握情况的最基本形式,检查当天和上课听讲情况,也是新旧知识的连接桥梁。你觉得作业对你来说是负担吗?”学生很坦诚地说:“回家就开始写各科作业,但是自己的心思总在课外辅导书上,作业没有写完就去做辅导书上的难题,有时候一道数学难题花一个多小时还做不出来,做题的兴趣大减,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没时间做了。”
知道了学生为什么学这么晚作业还交不上的原因,我劝他:“现在中考不考偏题、难题、怪题,按你现在的学习程度,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做那些难题,还是把时间、精力放在基础题和中等题上。从现在开始我每天给你单独布置作业,你可以先把课本上最简单的作业完成,写一道题或两道题都行,不用全做完,但必须每天把作业交上,然后再做自己辅导书上的基础题。另外,一星期交一套题,让我检查。”他很乐意地答应了。
以后,他按照我的布置,每天都能交上作业本,虽然有时只写一道题,每个星期也能主动交上一套做完的试卷。慢慢地,学生不跟我争执了,也更有兴趣写作业了,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一诊数学考了104分。事后,他说:“老师,谢谢你,谢谢你没有责骂我,把我从误导中引出来啦。”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我想,我可以更多的发现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让他们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独立完成适合自身层次的作业,减轻学习压力,取得进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案例二:从抄袭应付到学有所得
有一天检查作业,郭林同学没有交作业,我很纳闷,虽然他成绩不理想,但从初一以来作业一直没缺过。我就私底下问他没交作业的原因。他说:“老师,我所有作业都是抄的,已经抄了两年多了。现在觉得,抄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浪费时间,所以现在不想抄了。老师,我能不能不交作业?”学生学习基础差,为了完成任务而抄作业,我能想到,但学生能当我的面这么坦诚地说出心里所想,使我很惊讶。考虑到他自制力差,如果不让他交作业,上课就根本放弃了,作业还对他有所约束,所以我说:“作业一定要交,我单独给你布置作业,哪怕是每次记一些相关的概念、公式例题也行。”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学生作业本中夹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马老师您好,经过这几周记数学公式、背概念,做最基本的数学定义题,我发现了许多好处,以前我只有等到别的同学写完作业后再抄到自己的本子上……所以我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效果,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取得大的进步。老师,谢谢您!也希望您能继续支持我!”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尽量做到不让学生把作业当成苦差事去应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进行作业布置,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
案例三:分层布置作业,及时监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70-1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么说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决定命运,可是好习惯并非自然而成的,自然形成的往往是些不好的习惯,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个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最后才能成为一个不易抛弃的真正的习惯。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其中,习惯培养的第一个月是最重要的。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初中到高中,很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过来,尤其对于数学学习方面,如何在高中第一个月培养良好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安排自习课时间
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不但知识量多,而且有了“质的飞跃”——要求能用更多的符号语言和字母表示代替原来的纯数字,并且对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只有适应这样的教材变化才能挑起新的学习重任。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习惯也需要改变,高中里自习的时间更多了。很多学生在自习课上没事干,不会自己找事情做,不会预习,不会复习,做完作业就很闲。其实怎样用好自习课的时间在高中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会善加利用自习时间的人才是真正适应了高中学习的人。
二、“听、记、练”结合
课堂效率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上课一定要认真听,必要时一定要做好笔记,我个人认为笔记最好记在书本相应的地方,这样看书的时候能够把一些相关内容一网打尽。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单靠把定理、概念、公式背会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而这个“练”也不是逮到题目就练,要按照自身的水平,从易到难,先把书本上的练习与习题练完,再考虑进行一定的拓展。实际上能够做到这点的学生并不多,比如在讲到函数图像的时候,课课练上有个题画出f(x)=|x2+2x-3|的图像,画出图像总结的时候讲如何由y=f(x)的图像得到y=|f(x)|,自觉记下来的很少。
三、“思、问、集”齐上
做作业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多从不同的方法、角度入手,多从典型题目中探索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得到联想和启发。同时,学生还应多树立数学解题思想,如: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常用方法;对于习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像上课时候那样,自己去想想改变条件,添加或者删除条件,结论是否改变?对于自己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最好能准备一本错题集,以便今后复习中使用,争取做到三次不出现以上的类似错误。这几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拿独立思考这一点来说,恐怕有很多学生都做不到,批作业时屡次发现雷同作业,问他们是不是自己做的,都说是的,再问是怎么做的呢,有的说是问别人的,有的人说是拿别人的本子看一下就会做了。这样做出来的作业,看着是都对了,可是下一次再做同样的题目就又有问题了。所以在作业的过程里独立思考很重要。当然其他两点也是如此。
四、从解题失误中反思
在开学以后的第二次作业上有个题目,相当简单,用∈填空。一个学生几乎全错,问他是不是不懂,他看了看题目说太粗心了,都会的。其实我们不要笼统地埋怨自己解题时“粗心”,而应该把做错的题目研究一下,是不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顾此失彼;或者审题马虎,误解题意;或者记错概念、公式、定理;或者是随意跳步骤,造成运算错误等等。只要找到根源,就能做到不让同一错误出现第二次;只要把所有会做的题目都做对,就能取得优良成绩。
在中国,清华大学是公认的藏龙卧虎之地,堪称“传奇人物的摇篮”。然而,见惯了拔尖人才的清华学子们,却津津乐道“馒头神”张立勇的传奇故事。这位农民工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为他在卖馒头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天傍晚,学生们下课晚了,食堂窗口挤满了人,有的学生急不可耐地把碗塞进来:“两个馒头!”“3个,我要3个!”叫声和晃动的饭碗,让张立勇眼花缭乱,他随口说:“Would you pleasewait for a while(请等一下好吗)?”声音不大,但清晰有力,学生们怔住了。卖馒头的小师傅会说地道的英语?伸进窗内的手和碗缩回了。“Thanks for youpatience(谢谢你的耐心)。”张立勇又微笑着加了一句。这天,两个学生在卖饭窗口前讨论,英语单词中有面包,怎么没注意有“馒头”呢?“有,是steam-bun。”小张接过话茬说。还有一次,两个学生在争“bean”能否指代豌豆。窗口里面的张立勇说:“bean是豆类的总称,pea才是豌豆。”两个学生听了,点头称是。继而一脸惊愕地嘀咕:“这个卖饭的……好强!”
后来,食堂干脆让张立勇设立了一个“英语窗口”,专门用英语卖馒头。他的窗口前总是排起一溜长队,就连不太爱吃馒头的学生也加入了排队行列、只为和小张切磋英语。当他们了解张立勇的经历后,更对这位“北漂”小伙子的打拼精神钦佩不已。
1975年,张立勇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崇义县茶滩乡。为帮家里还债,18岁的他高中未读完就只身到广州打工。在一家中外合资的玩具厂,张立勇谋了份工作。因为这里的玩具都销往欧美国家,所以定单、包装等全是英文,看不懂这些外国文字,玩具的尺寸、颜色、填充物要多少等都无法确定,更无从下手。张立勇从帆布包里掏出从家乡带来的高中英语课本,又买来英语词典当助手,对照着包装箱上的英文,再翻译出汉字来。这时的他,已经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
一次,有位美国客商来这家玩具厂谈业务,他叽哩噜咕地说了一大通英语,在场的厂领导们硬是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女翻译闻讯赶来后,马上就用英文和洋客商有说有笑地愉快交流起来,这让张立勇万分羡慕和佩服。
和别的打工仔不同,张立勇并不想做一台挣钱的机器,工作之余他心里还鼓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坚信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但尽管“南下”时背了不少书籍,工作的劳累和周围的环境,却根本不允许他自学。“在一间狭小潮湿的屋子里住着8个工友,人家每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我想学习也没有那个环境和氛围。”
1996年,张立勇通过几年苦干,总算帮家里还清了近万元的债务。这时他已厌倦了在广州的打工生活,每天身体上都极其疲累,脑子里又很空虚,简直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当年6月,他给在北京的一位亲戚通了电话,对方说:“这边倒是有个机会,但工资有点低,一个月才200元。哦对了,你在广州一月能挣多少钱?”“1000块左右。”亲戚一听工资悬殊这么大,以为准没戏了。不料,当张立勇听说这份工作是在清华大学的食堂当厨工,不由精神一振,欣然同意了!
能在清华读大学,曾经是张立勇瑰丽的梦想,这所百年名校一直是他心底的麦加圣地。“别说当厨工,就是到清华园做个清洁工,哪怕不给工资我都愿意去!”就这样,小伙子带着朝圣的虔诚,以另一种身份跨进了这座梦中的象牙塔。
每天在清华园的这片芳草地上,就像触摸着它温热的肌肤一般,与它一同呼吸,一同生长……这对张立勇而言,真是一个如鱼得水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州低很多,但只要能维持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自己学习,他就觉得很充实,很开心了。
一鸣惊人,卖馒头也玩“英语脱口秀”
在清华大学第15食堂,张立勇成了一名切菜工,兼卖馒头。同时,他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突破口,开始了自学,但自学的艰难他始料未及。月薪微薄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
上班不久,他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份高三学生般残酷的作息时间表――每天5:00起床,刷牙洗脸后花半小时去跑步,5:40---7:20背英语,7:30分上班。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开饭之前,厨工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张立勇规定自己必须在7分钟内吃完饭,挤出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单词。很多同事都难以理解他这种“怪异”行为,别人吃完饭都要聊聊天、开开玩笑轻松一下。张立勇却总是匆匆扒完饭,把碗一推就“躲”起来背单词。“一个切菜工,学这有用吗?如果这小子没疯,肯定是我疯了!”一名厨师揶揄说。
因为每天要在菜墩、窗口前一站10多个小时,每天晚上下班后,张立勇都感到腰酸腿软,非常困乏,书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这么下去怎么行!后来,小张发现喝烫水治瞌睡。每一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就这样,他可以看书学单词到夜间11点,然后从11:30收听英语广播到凌晨1点,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
和清华的学生不同,张立勇没有充足的时间。也不能正规学习,只有这样不断地积累时间,一分一秒都不放过。他就像一只上紧发条的闹钟,哪怕每天工作再苦再累,自学英语从不中断。在床头的墙上,贴着张立勇用毛笔写的“克己”和清华“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校训,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除了要像海绵挤水一样挤时间,张立勇还要求自己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长时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以前找他喝酒或参加生日聚会的同事、朋友特别多,可他一没钱二没时间,就婉言谢绝了。“后来他们有了活动就不再喊我。久而久之朋友们都认为我面子大,不愿花钱,抠门,还送我一个外号‘铁公鸡’!”张立勇笑着说。
在他眼里,北京这座城市就是一本流动的英语辞典,走到哪里都会有英语的身影。只要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学,每一块广告牌,每一个路标,每一座饭店名称,每一个地铁站口,只要有英文,张立勇就记。甚至泡一袋方便面,他都能学5个单词:盐(salt)、糖(sugar)、味精(MSG)、脱水菜(Dehydrated veg―etables)、调味包(Seasoning packet)。滴水穿石,这名切菜工的英语大厦就这样一砖一砖地堆砌了起来。
当然,张立勇不敢本末倒置,因为学习而忽视自己的“革命工作”。由于每年年底都要考核厨师和杂工们的工作能力,为了能够长期留在清华校园,食堂里一些最脏最累,别人不愿干的活儿他都抢着干。小伙子知道,勤奋工作是自己留在清华的唯一途径,所以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英语。刚进厨房时张立勇显得笨手笨脚,通过一番努力。好学的他很快就练出一手精湛的刀功,切菜速度极快,厚度拿捏自如。
在清华食堂开设“英语窗口”后,张立勇的口语交流能力提高极快,有的学生想试试这位切菜工到底有多深的水,买过馒头后故意把话题引到饮食以外的领域,但无论问什么,对方话音一落,张立勇马上就能用英语对答如流,发音之标准令外语系的大学生都感到汗颜!“第15食堂有个爱玩‘英语脱口秀’的小师傅”,一下成了清华园最热门的新闻,不仅学生们纷纷慕名来买张立勇的馒头,一些老师也怀着好奇找小张师傅“过招”。
2000年的4月一天,哈佛大学一位著名女教授到清华作学术交流,听说张立勇的事迹后,专门到食堂找他闲聊了一阵。尽管已有思想准备,张立勇一开口还是令这位美国女士感到很吃惊,他敏捷的思维、流利的英语、温暖的笑容,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事隔两年后,美国一家媒体采访她,谈到对中国清华大学的印象时,女教授由衷地称赞:“那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连在校园食堂里卖馒头的打工仔,都拥有高超的英文水平和极好的修养!”
当年7月,张立勇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这让他信心倍增。2001年,他报名参加了托福考试,成绩一下来,竟是630的高分!消息传出,整个清华园都沸腾了,在水木清华BBS上,大学生们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要说还是咱清华人才济济。少林有‘扫地僧’。清华有‘馒头神’,都一样惊世骇俗!”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的网络论坛上,首次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了波澜,“馒头神”张立勇更成了清华大学的热点人物。
破雾而出,切菜工“变身”金领CEO
不过,一考成名后的张立勇淡定而从容,并没有给国外的任何一所院校寄留学申请材料,他考托福只是想验证自己的英语水平。当时,张立勇的工资只有七八百元,除去留给自己几十块钱的零花外,剩下的全都寄给父母。尽管如此,面对教育机构开出七八千元月薪请他去工作,小伙子竟然婉拒了。大家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还要继续留在食堂打工,这不是“人才浪费”吗?但事实上,张立勇不忍告别清华,是因为这里拥有良好的自学环境,同学和老师们都那样平易近人,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他可以随时“逮”个人滔滔不绝地发问。
于是,张立勇继续在食堂切菜卖馒头,工余开始自学大学课程。一年后,他拿下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大专文凭;隔了两年,他又拿下了北大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文凭,终于圆了一个迟到10年的大学梦。当天晚上,张立勇破天荒地花掉大半月工资,宴请了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酒桌上,这个沉默、内敛的小伙子哭得一塌糊涂。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纸文凭的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吃了多少苦头……
2004年7月,张立勇出版了他的自传《英语神厨―――我在清华打工》,书中讲述了他的打工和自学经历。没想到,该书一面市就受到全国众多大学生和打工者的热捧。销量惊人!读者们都视他为最好的励志楷模,十年磨一剑的张立勇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偶像。
接下来,到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签名售书,以及到各大高校为师生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学习、怎样坚持学习等技巧,就成了张立勇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的演讲风趣幽默。不时引发同学们的掌声和欢笑。这位从神话中走来的清华农民工,用朴实的话语,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无私地传授给了许许多多的人。不久后,他被授予“首届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被《人民日报》评为“中国十大年度新闻人物”!
2007年,这位自学成材的打工仔又顺利通过学位答辩,拿到了传播学硕士学位,给他传奇的经历又深了一道光环。当年6月,“馒头神”不再卖馒头,而是被招进清华大学后勤部门做起了行政工作。
张立勇没有忘记是热心的清华人成就了他,父母生病,领导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买不起英语教材,一些素不相识的学生给他各种英语辅导书和磁带;在北京11年了,他几乎没有买过一件衣服,都是同事、同学、领导们送的……所以,一旦有人需要帮助,他也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比如两位考进清华后,成绩连续出现过几次不及格的学生,与张立勇一席长谈后触动很大,恭敬地称他张老师,之后他们的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然而,中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上存在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一些中下学生坐在课室里面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索然无味,我们的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像一潭死水,平淡无奇、不可开窍,这些学生整天就生活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这种教育现象,身为教育者的我们痛心疾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拯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僵化的数学思维呢?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兴趣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世界,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持久,这里牵涉到学生学习数学,自我需求观念的形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帮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学生在外力强迫下的“刻苦”,为依靠内在的学习动机,自觉的“刻苦”,从而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来学到知识,获得乐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给学生讲一些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及数学典故,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其次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迷惑,比如数学是解决什么的,对我们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等等。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学习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垂线段最短”后,布置“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的最佳方案”的作业;学了估算后,让学生估算操场的面积、跑道的长度等。这样,学生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日常生活与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对学生进行分层,坚持因材施教
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应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特别是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部分进行重点测试,了解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分层,A组代表成绩最好的学生,B组代表成绩较好的学生,C组代表以上两层剩下的学生。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上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手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在每一步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注重与学生用心交流。只有用“心”跟学生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一切,从而解决问题,并且对症下药。比如,你要了解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困难,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好,哪些知识点不会应用等等。总之,在课外要跟学生建立好朋友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充分了解学生,不能让学生讨厌你。
三、分组学习,通过竞争增强信心,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在质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被普遍认为乏味、沉闷的数学课堂,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分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培养较强的逻辑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并且通过竞争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信心倍增,更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分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又有利于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在高中,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对A组提倡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对B组提倡熟练每章节的知识点,对C组提倡对每做过的题目要有印象,并要做到举一反三。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提高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转变了数学后进生面貌,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在分层辅导的过程中使学生由会做题到真正掌握知识,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了自我开发的能力。分层辅导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助和合作的精神,班风、学风明显进步,学生的成绩大面积丰收。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对高中数学提高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近几年,许多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语法不重要。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英语跟汉语一样是一门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而且,语法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在高考英语试卷中,语法知识体现在方方面面。以完形填空为例,它将各种语法知识如名词词义辨析、形容词和副词词义辨析、动词和动词短语词义辨析、介词和连词、三大从句、非谓语动词甚至是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都融入短文中进行考查,只是考法更灵活,更情景化。完形填空其实就是一道考查语法知识及综合语言技能的题目。许多学生因为语法基础薄弱,又不会结合上下题,往往失分较多。所以,学生一定要有将“死语法”运用到“活情境”中的能力。
还有,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借助一些语法知识提高作文的档次。如: 使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避免句式单一;使用非谓语动词使句子简洁明了;巧用倒装结构增强句子的表现力……
由此可见,语法与英语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学好语法知识,是学生英语学习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就会寸步难行。因此,语法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是英语学习的“魂”。但是,学生不能死学语法,而要“活”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才会去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只有让学生对学习语法感兴趣,“语法促学”才不是空谈。那么到底该如何使学生对他们一直觉得枯燥无味的语法感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在语法社的活动感悟,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1.“书海探秘”活动。利用学生无限的求知欲,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浏览报刊等,搜索并整理与教材学习有关的语法知识,使他们能够在自觉主动的学习中学会取舍,少走弯路。
2.简报制作。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充分利用手边的试卷、练习册、课外辅导书籍及报刊等资料,通过剪辑与粘贴制作成简报,来整理与提取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自制简报后,能够产生驾驭所学知识的成就感,还能实现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
3.示范与研讨。在通往高等学府的路途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掉队,如果能有人及时拉他们一把,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语法社特地邀请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语法社中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与经验的交流,通过先进带动后进的合作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4.名师陪练。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我深知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我想到了利用外援。比如,在“二轮复习完形填空突破”活动中,我社特邀高三实验班的张莉老师为语法社成员答疑解惑,专门就如何快速、高效地做好完形填空题进行讲解和突破训练。张莉老师曾经就这一专题上过县级公开课,经验丰富,指导到位,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通过名师的讲解和陪练,学生们做完形填空的技巧和能力确实得到了突破和提升。
5.在歌曲与影视欣赏中学语法。与日常教学不同,课外的语法社活动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活动形式和内容也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和大纲。利用很多学生喜欢唱英文歌曲的特点,我将歌曲引入了语法社活动中。以“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这首歌为例,歌中有这么一句:“Wherever you go,whatever you do,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仅此一句歌词中就包含了两大语法结构:由复合引导词wherever, what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以及“waiting for you”这一非谓语动词形式。如果 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教授这两项语法,学生常会感到困惑甚至厌倦。但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在让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同时,还为歌曲配上了图画,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见图1):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八个基本理念之一.而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国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数学史内容,并将“数学史选讲”专题编入选修内容中.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努力尝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有助于促进高中的数学史教育.
一、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知识,无从谈起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
认为数学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爱国情操,对数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偶尔进行数学史教学,甚至完全不进行数学史教学,学生获得数学史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对感兴趣的数学史自己阅读而得,造成学生对数学史知识的学习片面、匮乏.这主要是由于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知识.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只掌握了教材中提到的数学史知识,对于那些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中国数学史知识还没有掌握,对外国的数学史知识了解得更少.例如,许多教师不知道世界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的出处,也有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概率论的创始人.
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发现高中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史知识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他们缺乏系统的数学史教育.现在高中数学教师的来源各不相同,大部分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从未系统学习过数学史知识,只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在大学时上过数学史选修课,但主要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学,掌握的数学史知识不够系统,在当了高中教师以后,受到有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的影响,也只重视课本上考试内容的学习和讲授,不会主动去学习数学史知识.
2.高中数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
新课程的实施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现实工作中,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任务繁重、要求高,但教学课时少.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完成考试内容的教学,课堂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入数学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课时少、任务重的客观因素.但从主观上讲,是由于教师对数学史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数学史只能被当作具体的知识来讲授,而没有把数学史与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更没有把数学史真正地融入数学教学,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高中数学教师缺乏融入数学史的有效策略,无从下手
把数学史知识从书本带入课堂,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数学史,同时他们在教学中也不断尝试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是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许多教师对诸如能否在数学课堂中讲解数学史,如何讲授,如何使数学史对数学教学起到更大作用等问题感到难以捉摸,无从下手.例如,反映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是方程理论中的重要定理,但并不是韦达的主要贡献.韦达的主要成就在于符号代数、方程理论、三角学和几何学,韦达定理只是他的方程理论中的一个结果.而且后来人们将一元高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都叫韦达定理.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如果只介绍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认识韦达的主要成就和韦达定理.如果将韦达的所有贡献罗列讲解,并将高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呈现给学生是否可行?意义何在?效果如何?如何使学生全面有效地了解韦达定理产生的背景?
4.高考不涉及数学史内容,学生不重视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被称为“指挥棒”的高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高考的影响下,我国高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考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考不教;考什么,学生学什么,不考不学”的弊端.数学史虽然已出现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但历来的高考从来不考数学史知识.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高考内容,便忽视了数学史的学习,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兴趣也逐渐减退.所以即使教师利用一定的课时在课堂上讲授,学生也不认真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中数学教师更加忽略数学史的教学,数学史难以真正走进高中数学课堂.
5.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选编不够合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增加得比较多,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关于数学重要事件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发展,从而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总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新教材选编的数学史内容结构松散,给出的数学史知识不完整,没有系统性,而且在形式上既有在章节引言和正文部分的插入,也有作为阅读材料的一般罗列,因不作为教学要求,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外,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实用性不强,与其他知识衔接不好,往往单独成文,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这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二、对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素养
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数学史知
识才能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融入数学史,提高教学效率.一个具备较高数学史素养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职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有效利用教科书和辅导书、专业数学史书和网络资源,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充实数学史知识.同时,对于具有培养教师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应加强职前教师的数学史教育,可以将数学史设置为数学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重点讲授一些与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相关的知识.
2.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数学史的教育作用不是教条,不是理论论证,而是实践开发.数学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学史,才能充分认识并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系统地寓数学史于课堂中.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引入新课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史引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来引入.还可以运用数学史知识作为教学结尾,使一堂课的收尾令人回味无穷,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讲授数学史时,应注重让学生掌握渗透在数学史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不只是简单地陈述故事.合理利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3.在高考中合理评价数学史知识
我国历年高考从未涉及过数学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史
知识的重视.可以在高考中加入一定分数的数学史知识,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起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史的重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4.教材编写者为教师提供合适的高中数学教材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明显增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教材编写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史本身的价值等诸多因素合理地选择数学史内容,并在教材中合理呈现,为师生的学习数学史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包吉日木图.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44-03
一、“中学政治教师价值回归”问题提出的依据
1.理论依据。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政治教师无疑是工程师中的高级研究员。他们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学政治教师的价值不容小觑。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
2.客观依据。近几年随着教育功利化特点日益显著,社会中频频出现了政治教师“只教知识,不教道德”、“功利主义过浓”、“职业倦怠”等负面评价,严重扭曲了中学政治教师作用和价值,给中学政治教师的心理和专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中学政治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和价值回归已经刻不容缓。
二、中学政治教师价值的内容
“价值”一词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用形态。经济学中的价值主要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讲的“价值”则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就个体人而言,这里的意义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人活着对于自己的作用和意义,即为个人价值;第二,人的活动和行为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作用和意义,即为社会价值。中学政治教师的个人价值主要指通过学校这个平台,实现自我的发展具体到成为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省市级的优秀教师,甚至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教育家,从而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和爱戴;就社会价值而言,主要指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一种责任和贡献。
三、当今中学政治教师价值缺失的原因
1.社会高速发展,教育功利化影响了中学政治教师价值的实现。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的物质财富也急剧增加,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追逐物质利益,与此同时教育也变得急功近利,即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一些实用较强的理工专业如医学、建筑等普遍受到青睐,相反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则普遍受到轻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理论性和抽象性著称的思想政治课则首当其冲,于是乎思想政治教师的价值则一落千丈。一些人只愿意承认自己是教师,而不喜欢说到是“政治教师”的原因即在此。
2.学校学科轻视,阻碍了中学政治教师价值的实现。一般情况下,在中学评价一个老师或者一所学校优秀与否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所带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高三的高考升学率。而高考中,理科上线率普遍偏高,一方面是因为理科的高考分数线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理科的苗子生较文科生多很多(众所周知,选择学文科的学生基本上是自我感觉数理化不好的学生)。再者,大多数中学领导班子大都出自于理科,他们普遍认为文科成绩好坏主要在于自己努力(多记、多背),所以更愿意把较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投入到理科教学中,这就直接造成了对于文科的轻视。
3.家长忽视德育,推动了中学政治教师价值的缺失。受社会、学校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数理化英”学习上。笔者走访了西安的几个大型书店,看到很多家长和学生来购买理科类参考书,除个别政治老师外,很少有人买政治参考书。当笔者问到不买政治辅导书原因时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政治就是把课本看一看,背一背,没必要买”。果真如此吗?在笔者的三年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把政治课本的知识点背熟很容易,但要真正掌握其内涵、消化再吸收并不易,换句简单话而言,口头讲尊老爱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4.教师自我素养不高,严重阻碍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中学政治教师一度将自己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知识的代言人”,尤其是中学政治教师,认为自己身上肩负着党和国家的“使命”,骄傲自大、不思进取,久而久之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第二,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一些中学政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不强一时角色难以转变再加上个人魅力缺乏,上课缺少激情和热情,上政治课往往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和创新,导致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甚至厌恶政治课。第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摇身正为范。”身为思政教师更是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然而有的老师上课讲一套,下来做一套,这就导致自己在学生面前缺乏威信。比如,讲到不抽烟不喝酒,而自己却在课堂上酒气熏天,吞云吐雾,这无疑是自己否定自己,何谈为人师表?第四,现实教学实际中,一些政治课教师,仅仅就知识讲知识,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的甚至认为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和家长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社会中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另外也给自己价值的实现设置了栅栏。
四、中学政治教师价值回归的措施
1.国家要改变政治教育功利化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回归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促进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口号无疑会使教育功利化色彩更加浓重。政治教育要改变“假”“大”“空”,回归现实生活,坚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2.学校建立公平的学科教学体系,创造有利于调动政治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鼓励机制。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给予政治课程和其他“理化生”学科平等的地位;其次在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上给予政治教师平等的机会;最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政治课教师平等的关心和爱护。
3.家长转变思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家长,不能盲目地以“分数”来评价学生,不能一味地“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不能一头扎进“数理化英”的泥潭不能自拔,而要综合考查孩子的兴趣爱好所在,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引导,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政治教师。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伙伴,知识和道德的引领者和研究者。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学政治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中学政治教师必须要用自己的言行去为学生树立道德的标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专业基础知识。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生成和更新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作为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在课堂上做到谈笑风生、旁征博引,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这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除了要平时研读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外更要熟读报刊杂志和时事新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积累更多的素材,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们都喜欢的妙趣横生的“生活大讲堂”,而不是干巴巴的政治理论的堆砌。(2)具备一定的教育教研能力。随着21世纪的到来,“创新型”人才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的中学政治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主要是知识的研究者甚至是开发者。政治教师只有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进步,从而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甚至是教育家。(3)转变教师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无疑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充分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信任、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天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代又发.教师价值的再认识[J].石油教育,1994,(02).
一.MOOC的概念与发展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慕课,是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种由主讲教师负责、支持大规模人群共同参与,由讲课视频、作业练习、网络互动、邮件和学习测试相互交织的网络教学过程。MOOC在线课程通常免费提供,其开放性让学习者不受身份、人数、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制约,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有W习愿望的人都能够利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全球顶级大学的名师课程,极大地弥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产生的差距。2012年被美国媒体称之为“慕课元年”,MOOC被《纽约时报》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自印刷术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教育革命。国内一些著名高校也开始利用慕课平台开发自己的课程,如北京大学利用edx和Coursera平台开设各类中英文课程,清华大学利用edx平台开设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等。由此可见,MOOC的兴起已经引起了高校的关注,影响了其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那么,如何利用MOOC平台,推动高职英语教学创新,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了变革。从整体上看,MOOC背景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高。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的来源较广,一部分来自普通高考招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一部分来自单独计划招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还有一部分来自职业高中、中专等,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自制力较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他们往往缺乏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
2.英语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鉴于上文提到的高职学生来源较广等原因,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习需求不尽相同。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有进修愿望,他们有的打算参加自考本科的考试,有的准备参加专升本的考试,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有的学生从将来的就业方向考虑,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自己的英语素质。高职英语课程的内容选取和授课方式主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未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未开设英语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未能持续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让学习一度陷入困境。由于专业不同,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而有些专业并未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因此,英语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3.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而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多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上通常都以老师集中讲解为主,学生练习、实践、讨论的时间很少,师生和生生之间长期缺乏互动,学生难有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语言技能难以提高。虽然有些教师能够利用网络,下载网络教学资源,但大多只是将下载的教学资源照搬到课堂,不能进行再加工,在检索资源、课件制作方面的能力较弱,无法融入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课堂设计缺乏多样性,影响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体系未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0)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然而,目前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比较保守,往往是依靠一张期末试卷来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魏晓燕、刘丽萍2014)。这种评价体系不能完全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MOOC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创新途径
MOOC作为高职院校现有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1.利用MOOC平台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MOOC平台代替了教科书、辅导书、练习册等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资源,视频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资源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时间选择也更加灵活自由。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OOC平台,灵活运用网络教学方法与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与内容进行反思。以高职英语教学基础英语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为例,教学内容涉及英语听说读写译各个技能的训练,但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各有差异,而大班授课无法确保在课堂内实现个性化教学,若采取微视频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视频观看学习。尤其是在听力练习版块,学生可以在课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训练,从而节约课堂时间。在微视频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穿插问题,类似通关游戏等。所设置的题目,可利用系统自动判题功能,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英语学习效率。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2.注重实训教学,突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指出,“面向未来,育人为本。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高职教育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课程的职业特色,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在MOOC中创建职场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职业英语知识,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英语实用技能。此外,教师还可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网络实训和职场实践环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和职场实践内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帮助学生认识英语语言学习对于其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转变教学模式,构建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MOOC平台下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这一新型教学形式,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性特点。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教学时间更多地给予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此处仍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课程》为例,教师可将课前预习和导入部分放在慕课平台上,设置相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提前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前A习知识的内化,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中心,而教师则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传统英语课堂上学生被动听课、一言不发的状况。由此不难看出这一新型教育形式的诸多优点,然而鉴于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如果进行全面的改革,在较短时间内难以让大多数学生甚至是学生家长所接受。因此,慕课目前还不能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唯一模式,它需要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教师可以采取“慕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保留教师口述授课精华的基础上,适当嵌入慕课教学,构建一种混合形式的英语教学模式,课内外联合培养,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课堂模式,也能以新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改进考核形式,科学评价学习效果。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和使用工具,其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活动,因此,考核评价应避免单一形式,改变过去仅凭一纸试卷作为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可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如课堂展示、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网络学习、英语实训等,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平时学习的所有环节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灵活而科学的评价方式,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并公开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的评价结果,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上文所述,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特长和优势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在评价时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既然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就应该占有一定比例(如占总评成绩的20%左右)。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无疑会增加评价方案具体环节的复杂程度和教师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尽可能做到具体明确,让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每个步骤和环节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来指导。
MOOC时代的来临,一定会给教师带来压力,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模式也势必会发生新的变化。合理利用MOOC资源,构建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等方式会为高职英语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使英语教学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任何技术都只是以资利用的工具,任何教育的核心都是其内容与教授方法的选择。MOOC的优势虽然明显,但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高职英语教学的所有问题,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具体授课内容和学生主动学习、参与互动的态度。采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引入和利用MOOC,只是探索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的有益尝试,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教育部,20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05-02
1传统医学院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1.1教材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教材是每一位学习者的必要工具。教材如同士兵手中的枪支、弹药,如果没有它,那么这个士兵只能任人宰割。同样,如果没有教材的教师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学生在课堂上就只能是凭空假想教师的授课内容,没有视觉效果的授课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学生最多只能记住20%的授课内容,如果没有教材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这样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Hutchinson and Torres(1994:326)中曾的指出:“教学是教师与教材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教材会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昌盛,英语更加成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因此,各种各样的英语教材变应运而生充斥着书店和网络。这些书籍有的着重于语法和应试、有的着重于口语和听力、有的着重于出国公务,诸如:《走遍美国》、《许国璋英语》、李阳的《疯狂英语》、各大院校的《大学英语》(精读)等等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取舍。面对如此多的冲击,如何编著一套适用于现代藏医学院研究生班的英语教材,是目前藏医学院研究生部英语改革的首要任务。
1.2研究生英语教材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时间: 藏医药学博大精深,有着3800多年发展历史。它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疾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和显著疗效,为几千年来藏族人民的健康、种族的繁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这套英语教材应当涵盖藏医药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由于藏医学院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大多是、云南、青海、甘肃等藏区从事藏医药专业的医生,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未受过良好的英语教育,有的连最基本的音标和26个英语字母都不会。因此,研究生班的英语教材必须从基础英语开始,专门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和他们所学的藏医专业设置相对应的教材内容。这就是说教材内容应该深入浅出、既注重口语与听力的练习、又注重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医学英语知识的教育。对于英语初学者的研究生应该给予他们基础词汇、语法和语言功能的教育,进一步培养他们语言运用技能,提高他们识别语言结构并日益提高口语的流利度。
藏医学院研究生英语教育为一年,总共两个学期。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候,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口语和听力、基础语法和医学英语。这套英语书包括18个单元的内容,课时安排为144学时。为方便灵活安排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增减课堂内容,酌情考虑3个方面教学的比重。如: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着重教基础语法部分,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则着重医学英语和口语听力部分。在教授口语与听力部分内容时候,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音响等辅助教学设施,增强教学效果。
2研究生英语教材特色和教材内容
本书在内容上富有时代感,与藏医专业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内容主旨跨文化交流,即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使得语言跟上时代性。通过各种各样的常用情景对话、基础医学词汇、藏医基础、历史,使得本教材与日常生活以及藏医专业紧密联系,改变中国式的“哑巴英语”教育,突出了本教材的实用性。每单元的练习与课文内容同步,即可以作为课堂活动,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能力。本套教程的课堂活动活泼有趣, 以各种形式体现教学重点,激发个性不同的学生的兴趣,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乐在其中,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另外,本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藏医专业紧密联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做到学有所用,最大程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程训练:教师的任务是组织课堂口语及听力活动,引导学生尽量开口说英语,活跃教学活动的气氛,从根本上改变“哑巴”英语教育模式。在教育词汇和语法时,教师应该提前为活动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与语法;活动中,教师应该耐心地帮助和鼓励学生并及时做出评价。总而言之,教师的作用是启发、鼓励、指导和监控。
3如何评估传统医学院校的大英教材?
3.1传统医学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学理论的辨证关系将是我们编写一部高质量的英语教材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原则。我们在编写本院英语教材时候必须依据传统藏医药文化的教学理论进行,这样的教材和全国普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英语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有着明显区别,教材与学习者以前所学内容是否衔接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以及语言水平与学习者的基础是否符合。即:全国普通大学和研究生英语教材无一例外都着重于英语语法、词汇和应试方面的编写;内容也是在初高中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了知识层面和教学难度。这样的难度对于内地高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易如反掌,但是这样的教材如果用于藏医学院的研究生班级,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完全不能接受如此高水平的英语教育,将会造成班上80%学生完全不能跟随教学进度,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藏医学院研究生班的英语教材应当培养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无论从教材难度和教材内容上都应该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
3.2藏医专业英语教材的改革方面: 藏医学院研究生英语教材应当与研究生英语教育的方针相适应,教材内容的涵盖面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一致。英国著名语言学家Harmer(1983)曾经说过,如何评估一套教材的好坏首先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要求、对学习者的兴趣、习惯和他们学习的目的等都必须了解清楚,编写教材之前做到知己知彼,那么在编写教材时候才能够从容不迫地有的放矢。在编写教材时候“选用怎样的语言素材才合适?”是众多教材编写者和教材评估者争论不休的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一、由于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日常或专业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候选择一些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材料是必须的。二、此外,由于教材的学习者是藏医学院的研究生,因此编者还应该加入人文历史和藏医药的基础知识,这样教材选材就具备了趣味性和实用性。三、这套教材选材还应该尽可能的广泛,内容必须是生动、有趣的,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四、教材课后练习的内容既要紧扣课文、语法及知识重点,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笔头的;既要有培养听说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还要培养综合写作技能;还要注意避免教材练习的重复。
3.3《研究生试用英语》应当必备的配套材料: 所谓教材的配套材料是指除了教材课本以外的其他辅导书、教师用参考书、音响磁带和音像光盘等等辅助教材。教师参考书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以它作为工具教师可以更好的熟悉了解课文和课后习题,只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和习题教师授课时候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录音磁带、光盘和幻灯片是教师备课时候必备的辅助材料,通过他们教师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文字信息生动、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增强授课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课文相关的习题集和测试本等,大家都知道温故而知新的成语,教师布置习题和测试可以使学生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也让教师从侧面了解学生吸收知识的水平,从而控制教学进度。
总之,现代化的英语教育要求摈弃传统教学枯燥的语法、考试模式,转而强调培养日常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流利度,使整个英语教育融合为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育。传统藏医药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即应该完美的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又应当与传统藏医学专业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大英教材评估对大英教材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判断,使教学机构和外语教师在选定教材时有据可依。其次,教材评估对我们改进和提高大英教材的编写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则,面临目前大英教材市场的空前繁荣,利用大英教材评估的方法,我们更能选出合适的好的教材。
4文献回顾
4.1McDonough and Shaw提出的教材评估体系: McDonough and Shaw(1993)提出教材评估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外部评估对教材从外部教材封面、简介、目录等进行一个简单的总体判断。内部评估被认为是“一个对教材的深层次的评估。“此项评估需要考虑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的内容方面的问题。如练习题的安排选择,词汇量的多少,所选文章的题材,内容等等。可以看出McDonough and Shaw提出的教材评估标准主要是站在教师或者教材评估者的角度而谈的,它忽略了使用者在在教材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2Cunningsworth 提出的教材评估标准体系: Cunningsworth(1995) 提出的教材评估清单内容包括教材的目标和方法, 设计和组织, 语言容, 话题, 教学法, 教师参考书等等与教材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概括起来大概有四条标准:
4.2.1应当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应当与语言学纲的目标一致。
4.2.2应当反映出学习者对语言目前或者将来的用途, 应当挑选那些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能自主 的有效使用该语言的教材。
4.2.3教材应当考虑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求, 应当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有所辅助, 而不是武断 的强加给他们某种僵硬的“方法”。
4.2.4教材应当扮演一个辅助学习的清晰角色。从上面的四条标准可以看出来。他的教材评估的核心是学习者。只有满足了学习者要求的教材才是好教材。
4.3 Breen & Candlin提出的教材评估体系: 该评估指南与McDonough and Shaw的评估标准类似,也分为两个阶段。Breen & Candlin 认为他们的评估标准是为了辅助教师“为各种教学环境下各种水平的学习者挑选最合适的教材”(B reen & Candlin 1987)。 第一阶段针对教材的用途提出一些初步问题(赵勇,陈海棠2006):
1)教材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2)对学习者的要求是什 3)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4)作为一种课堂资源, 它的功能是什么 该阶段主要关注的是外部学习条件和要求。
第二阶段, Breen和Candlin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总结大致如下:
1)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 2)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方法; 3) 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过程; 4)语言技能的处理; 5)教材练习的设计练习与课文语言点结合的如何练习类型是否多样化,各项练习之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 6)配套材料练习册与教材是否配套教师参考书是否全面实用是否有配套音像材料
可以看出,第二阶段主要是把学习者放在核心地位。
分析比较三组不同的评估体系,我们不难发现Breen & Candlin
提出的教材评估体系既考虑到外部因素又考虑到了内部因素,去他们之长而同时又弥补了他们的不足。尤其是把学习者作为中心来评估教材,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我们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以学习者为核心,做到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两者兼顾,但特别要以学习者为核心来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估。
本文在回顾借鉴已有教材评估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一套大学英语教材评估标准,希望能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5结语
教材评估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系统的,艰难的过程。仅仅靠引进国外的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受教育的对象不同,不同国家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也不同,因此也就应该有不同的教材。判断一部教材好不好不是某一个标准就可以,这要求我们要不断的研究从而找出适合我们自己大学英语教材评估标准,更好的为学生选好教材,编好教材,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们我们的外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Breen, M. P.& C.N. Candlin. 1987. Which materials A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guide. In L.E. Sheldon (Ed.).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p. 13-28).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